c6.疫情期间上海企业状况

c6.疫情期间上海企业状况 职场专辑

c6.疫情期间上海…

上海战疫之际,金融解放战争也悄然打响

编者短评:4月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众号)十分罕见地发了一篇“跨界”文章,标题是“收割世界财富的美元霸权”。这是啥意思呢?我们还关注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近日也突然发布了类似文章。

我们隐约地感觉到,这或许跟当前万众瞩目的上海有关。决战上海滩,中国对美国生物战与金融战的双线反杀,或许就要开始了。

最近,几乎所有人的神经都被上海疫情牵动了。为什么同样是经济发达、出入境港口众多、2000万人口级别的深圳,很快就遏制住了疫情蔓延,而上海却越演越烈,直到失控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海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但同时,也是金融买办的聚集之地。只有肃清金融买办势力的干扰,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上海疫情失控的问题。

4月3日,解放军卫勤力量进驻上海,全国各地数万名医疗队员也陆续抵达,在生物战的层面,遏制住了疫情失控的势头。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的斗争也已经悄然打响,那就是金融反腐向纵深推进,直指金融腐败的源头——美元霸权。

金融腐败的本质,并不只是金融老虎们个人私欲的膨胀,而是充当美国用美元霸权收割中国人财富的帮凶,也就是金融买办,用来完成金融收割闭环。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反腐不断深入,赖小民、杨家才、蔡鄂生、胡怀邦、王滨等金融大老虎相继落马。如今,是时候向终结BOSS发起进攻了。

收割世界财富的美元霸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报道 

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制裁,包括冻结在这些国家的俄央行官方储备资产、实体或个人的私有资产,甚至将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在这场博弈中,俄罗斯甩出“以卢布结算天然气、以黄金锚定卢布”的“撒手锏”,金融战再度升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有必要摆脱美元的统治地位,因为美元已从普通的支付、结算和投资工具变成华盛顿的政治讹诈手段。美元地位正在遭遇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质疑。

美国滥用金融制裁措施将激励一些国家采取去美元化战略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国家正在就以何种货币进行贸易结算重新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日前表示,西方在俄乌冲突后对俄罗斯发起的金融制裁可能削弱美元主导地位,导致全球金融体系更加“碎片化”。

戈皮纳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包括对俄罗斯中央银行实施相关限制措施在内,西方制裁可能推动一些国家形成基于贸易的小型货币集团。在全球贸易中更多使用其他货币将导致各国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进一步多样化,其他货币可能会因此发挥更大作用。她补充说,俄乌冲突还将刺激数字金融发展,包括加密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等。

自2014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起多轮经济金融制裁措施,试图将俄孤立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之外。国际金融协会2月28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美对俄经济金融制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国和欧盟对俄实施多项经济金融制裁措施,重点针对金融、能源和国防行业,以对俄实现精准打击。

第二阶段,2017年至2021年,美国以俄涉嫌干涉美国选举、对美发动“恶意网络攻击”、俄前特工在英国中毒事件为由,对俄采取多轮单边经济金融制裁措施。这主要包括制裁多位俄经济寡头及其控制企业以及“北溪-2”项目参与企业,限制美金融机构购买俄罗斯国债,冻结受制裁的俄罗斯个人和实体在美资产等。

第三阶段,今年2月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幅升级对俄制裁措施。这主要包括冻结俄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在美资产,限制俄使用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进行商业交易的能力,将部分俄银行排除在SWIFT支付系统之外,冻结俄央行资产并禁止与俄央行交易等。

国际金融协会指出,为削弱美国制裁效果,2014年以来俄金融机构和企业大幅削减了外币债务,俄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也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增加黄金储备。同时,俄开发了本土版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以部分替代SWIFT支付系统,积极寻求以卢布和其他货币进行贸易结算。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4日,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表示,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将在能源交易中放弃使用美元。(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朱莉娅·弗里德兰德警告,美国对俄发动“最顶级”经济制裁不仅将直接冲击俄经济、与俄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中东欧国家,也会对全球宏观经济和货币稳定造成破坏性影响。

长期来看,美国滥用金融制裁措施将激励一些国家采取去美元化战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自欧元诞生以来,美元资产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从71%降至去年第四季度的58.81%,为26年来新低。这表明各国央行在逐步减持美元。

强权支撑了美元霸主地位,肆意妄为也将损伤美元信用

买家在日本东京秋叶原购买一台价值数十万日元的尼康相机,尽管上面可能印着“泰国制造”,最后收到的却是以美元计价的信用卡账单。整个消费过程看似和美国没有任何关系,但美元就这样“不请自来”,要求在这笔跨国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就是美元的特权。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元一直是用于国际交易报价和结算最重要的货币。没有哪种货币像美元一样,渗进世界经济的血液之中。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从贝壳、铜钱等到金银,从中国宋代出现的纸币交子到纸币和黄金挂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货币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到现如今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权完全取决于国家信用和经济实力,即一个国家可以根据市场和国家需要发行货币。

美国建国时间短,并没有经历货币形态变化的全过程。回顾美元演化的进程,开始即是用于国际贸易的黄金,1944年成为黄金美元,也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现“双挂钩”或“双盯住”;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绑定石油,从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石油美元,实质上变成了信用美元,靠美国国家信用支撑;发展到最近十几年,美元成为债务美元。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超过30万亿美元。

美国是唯一有能力、有意愿吸收全球超额储蓄,并接纳相应贸易逆差的大型经济体。顺差国拿着积累的美元购入美债,相当于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融资,美国拿着从顺差国借来的资金再度购买其产品,顺差国则拿着挣到的美元再次购入美债。如此往复,手握美元霸权,美国制造出越来越多的赤字和债务,滋养美国资本的贪婪。

而今美元屡屡被用来加强对其他国家经济制裁,被市场诟病为是对其优势地位的一种“滥用”,打击美元信用。事实上,美国的强权支撑了美元霸主地位,但强权肆意妄为同时也在损伤美元的主要储备货币优势。

3月12日,美国宣布禁止直接或间接地从美国或由美国人向俄罗斯政府或任何在俄罗斯的人出口、再出口、出售或供应以美元计价的纸币。图为印尼雅加达民众从当地美元兑换处走过。(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如果说从1944年到1971年是国际共识与公约赋予美元合法地位,其后则是美国自己创造出的美元霸权。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世界各国货币不再与美元挂钩。这是美国对世界各国的一次重大、公开的违约,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各国储备的货币成为信用货币。

紧接着,1973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随之袭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首先与最大石油出产国沙特阿拉伯达成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的协议,然后与石油输出国组织达成协议,石油贸易结算货币与美元绑定,由此确立了美元霸权。

每一次重大危机背后都有美元的影子,美元成为世界财富“收割机”

 美联储近期不断释放加息信号,美股应声而涨。外资大量涌入美股避险,背后大概率是新兴市场的动荡。这意味着,利用美元霸权“割韭菜”的老剧本再度上演——美联储降息,新兴市场大量借贷美元债,经济一片繁荣;一旦加息,则资本外逃,泡沫破裂,新兴市场哀鸿遍野。如果这个新兴市场国家不幸拥有的是贬值的本币,欠下的是升值的外币,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几成灭顶之灾……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是美国前财长约翰·康纳利的名言,字里行间透着傲慢。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更是一针见血道出了美元霸权的实质:“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这是一种独特而扭曲的货币现象:美元既不是黄金,也不是实物,但却可以换来与印刷货币币值等值的商品和服务。美国铸币局“生产”一张百元美钞成本仅区区几美分,但其他国家要获得一张百元美钞,必须提供价值相当于100美元的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空手套白狼”,就是国际货币所谓“铸币税”的好处。

美元回流机制也是美国“收割”世界的法宝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指出,一方面世界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均采用美元,另一方面美国向全世界发行美国国债,使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形成美元的国际化大循环,其中既包括美元贬值、货币放水形成的热环流,也包括美元升值、美债缩表形成的冷环流。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债发行量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从而快速转嫁本国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自己反倒全身而退。

20世纪70年代末的拉美经济危机,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从美国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每一次重大危机背后都有美元的影子。与此同时,美国从全球“最大债权国”转变为“最大债务国”,从国际贸易顺差国转变为逆差国。

“当美元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脱离了关系,可以由国家信用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时候,美国就变成了靠美元的强大,靠美国经济的强大,靠美国军事的强大,靠创新能力的强大,靠印钞剥夺其他国家财富的掠夺者。”陈文玲表示,美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美国霸权支撑下,逐步成为收割世界财富的“收割机”。

“美国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铸币税收入,还通过金融市场获得了包括石油在内的主要工业原料的定价权。美国还利用美元的基础货币特性,周期性地利用美元币值的升降以及利率的高低,攫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说。

自恃拥有美元霸权,美国便骄纵行事,动辄对他国实施金融制裁。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便对俄罗斯使出“杀招”,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试图摧毁其经济。对于威胁美元地位的潜在对手,美国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打击进行削弱。

1999年欧元诞生之初,美国向欧洲腹地科索沃发动战争,打击国际资本对欧元的信心;2003年伊拉克宣布在石油贸易中改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被触动利益的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战后临时政府宣布石油出口改回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国实施“美国优先”战略,滥用美元霸权和金融制裁,使得各国“去美元化”诉求愈发强烈。

中国应加快建设全球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要素交易中心及创新中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巴里·埃森格林在著作《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兴衰和货币的未来》中表示,美国不那么良好的国际声誉以及不负责任的国际金融措施,让其他国家对美元充满了疑虑。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种国际货币共存的世界,而作为美元垄断特权的传统基础也正被逐步侵蚀。

货币体系的改革,将是百年变局中特别是经济变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场竞争博弈中,中国应该怎么办?陈文玲认为,金融领域将大有作为,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现代金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加快建设全球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业中心、要素交易中心及创新中心。

成为全球性贸易中心,可以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货币结算、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比重。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际商贸盛会,百余个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中国已经具备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基础框架并将成为全球贸易的超大规模市场。

眼下,香港、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和海南等都具备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天津、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有望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继续完善人民币全球结算清算体系,通过创新金融的支撑体系,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约为30%,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金融支持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全球生产配套能力最完备的地方,使更多企业成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要加大对包括劳动力、资本、数据、土地等在内的要素市场改革的支持力度。在推进要素市场改革中,要推进数据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推动中国实现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条件下的业态变革创造条件。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处于核心地位,是占据制高点的最重要战略选择。把更多地方建设成人才高地、知识高地和创新高地,都需要金融支持,都需要金融提供优质制度供给。只有中国成为创新中心,金融才能发挥其倍加效应。

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并不是只享有超级特权,它还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否则就会逐步被抛弃。当前不断有经济体尝试脱离美元霸权,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降低美元外汇储备、加速研发数字货币,保护货币主权。2020年,法国、德国和英国便通过“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完成了与伊朗的首笔转账,以便欧洲向伊朗出口医疗商品.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国地位和举国体制优势,日益得到世界认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大国信用的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同度必将大幅提升,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类企业。

要说还是金融类企业的老总觉悟高,一般不叫苦,就算说也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这位朋友对我说,在疫情期间,人员工资和管理成本刚性,不能出差影响交易达成,信心转弱影响未来交易预期。地域性指令叠加,影响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而另外一位朋友则说,他们是搞投资的,最多降低交易频率问题还不大,但银行就麻烦了,因为许多企业无法付款。

没法付款的原因是,所有企业付款都需要同时见到财务章和法人章,而规模较大的企业这两个章都不在一处,疫情防控措施使得两章不能同时出现,导致付款困难。

如果是一般性货款还好,反正我收不到,也付不出。有些企业发行了企业债,如果不能按时给付就会形成违约,债券违约的后果类似买房人断供,是极其严重的。

有些企业只能恳求银行用录音来代替法人章或财务章,而银行一般面对这种需要履行债券义务的也会网开一面。但各种风控措施的成本急剧上升。业务量减少的银行,也面对很大的KPI压力。

但我整个听下来,相对而言金融类企业所遇到的困难,还谈不上致命,而软件企业就相对困难得多。

02  有位拥有数家软件公司的老板跟我说,他现在经营就是靠烧投资人的钱,是典型的坐吃山空。

我就问他,软件企业不是可以在家办公吗?

软 件公司老板是这样回复我的:虽然名义上可以居家办公,但开发和产品经理一旦分开,效率降低的不是一点半点,毕竟在家办公需要强大的自律,但不是每个人,都 有这样的自律。而营销部门则完全无法进行商务洽谈,除了已经接到的项目,新项目一个都没有,如果这样持续到5月份,他只能选择关闭一家不盈利的公司,解雇 那家公司的人了。

另外一个朋友是做供应链生意的,所谓的供应链就是那种智能仓库,他们的技术非常好,也拿到了投资。结果今年也傻了,本来过年就是淡季,原想三四月份可以大干一场,结果他的客户不能发货,他们也只能干看着。

幸好年初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优化了一下营销队伍,精简了部门,当时还觉得有点可惜,现在想想实在算幸运,至少在人工成本这一块,节约了一半以上。

用他的话说,客户肯定要流失一部分,不是因为他服务不好,而是客户要倒闭一部分。倒闭后形成仓库空缺,又要花大力气去开拓市场,一方面是收入降低,一方面成本增加,此消彼长,今年的效益完全不值得期待了。

以上这些企业,还算是相对能扛的企业,而下面的实体公司和贸易公司,就更加困难了。

03  先说一家外资企业。

有位朋友在法资汽车配件公司工作,他们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行销世界。结果疫情一来,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

原先能直接出港的货物,要从广州出,成本和时间消耗巨大,而且不能保证交货。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已经在全力开发其他供货商。他说有三个国家目前获益最多,分别是印度、南非和巴西。许多订单转到了那里。

他们本来在中国市场做得非常大,2019年的销售额就破了百亿,之后却越来越不敢追加投资,今年他们定的目标,已经不到50亿了。

大型外向型出口企业如此,那么小型制造企业呢?就更难了。

这位法企朋友的一个亲戚也是做制造业的,主管一家小型制造型企业,出于人工成本考量,已经把工厂从上海搬迁到了浙江,但疫情一来,他们更是焦头烂额。

原因还是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国内市场环境,特别是付款环境对于外贸型企业更加不好,购买原料要付现款,而产品售出后账期都在3个月以上。

本身就有财务成本方面的压力。目前收的款,都是过去的,而现在交不了货,未来的几个月才是最难熬的,会没有收入,但支出却不能少。场租或许还能拖一拖,工资你敢拖,技术工人立刻离职,甚至会申请仲裁,而一旦仲裁企业必输,因此他预计会有不少制造业企业撑不住。

我问他有什么政策能帮助这些深陷困局的小企业,减税是否有帮助?他苦笑说,没有收入利润哪还有税交,没有税交又谈何减税?只有无息贷款之类直接的援助,才能缓解他们的压力和困难。

04   我还认识一位在南通搞纺织的外贸企业负责人,她跟我整整倒了一晚上苦水。

她的工厂在远郊,目前还在正常生产,客户主要在日本,货到付款很及时,一般15天就能收到钱,目前的困难是有共性的,那就是物流问题。

她告诉我,外贸人没有人想躺平,有一点可能都要奋发——前提是至少要保证50%以上的物流水平,现在可能只有10%。50%的物流水平她说叫做困难,只剩10%的物流水平,那不叫困难,那叫生死一线。

这位负责人还给我看她们区域的诸多规定,比如这个:

以及前几天收到的,停止国际快运的通知:

国际快递都停了,为了给客户及时交货,她的很多货只能先运到大连或者宁波再出运。她还有一批货物是日本客户电视购物的商品,如果不能及时交,那么对方也只能取消了。

她给我看了她的物流群,我看到这样的信息:

1、太仓港虽然正常运行,也不阻止外来车辆送仓库,但需要办理的证很多,并且基本通不过,虽然实际上没有明讲不欢迎外来车辆;

2、包括生产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是防疫的责任主体,不能临时以企业名义去申请通行证;

3、南通至无锡,下高速基本堵48小时以上,那么下高速核酸报告必然过期,可能要面对在当地隔离14天乃至暂时回不来的风险。现在南通-无锡5000元一车,有异常都找不到驾驶员愿意去,太仓港的车子前几天有效运行还能有40%,目前可能20%都不到。

她还告诉我,目前4月5日-4月20日出货受影响,5月1日开始是日本的黄金周,这些等着上柜的产品,4月25日必须到日本,意味着4月20日之前国际航运必须解封并且要有足够的运输能力(中国到日本快船3天,慢船5天到)。

据说,4月15日往后通往上海港、太仓港、宁波港的陆运码头仓库要解封,航运班次一定要恢复正常,否则会影响到贸易,极限deadline就在这个节点。

如果通往仓库码头的物流因为人为障碍导致不能出货,客户取消订单是大概率的结果。这会直接影响企业15天后,就是5月份的资金回收和正常流转,还有取消订单等风险。

她最后给出了几条建议,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她说长三角集聚太多的实体企业,身在其中的老板们深深感到要想保住实体企业不受损,以下四点是必不可少的:

1、国内物流要保证,陆运为主维持50%-60%流动性;

2、国际货运要保证,海空频率维持原来的70%以上;

3、企业运转要保证,不能重蹈限能限产覆辙,无缘无故被动停产;

4、国内快递要保证,也就是要保证原有的速度。

这四点建议,也是非常中肯了。

05  我把以上问过的企业,按照最耐打的程度排了个序,大致是这样的:

金融企业>纯外资企业>软件公司>供应链公司>外贸企业>内资内贸制造企业

也就是说,最危险的是后两者,但他们能够吸纳的劳动人口又是最多的。而他们遇到的共性问题,是物流和现金流。下面这段大货车司机的视频,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昨天在小区群里,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欢呼即将解封,有一个说能复工就更好了。我心里暗暗苦笑,就算明天全解封,这些欢呼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他们中的有些人恐怕很快就要面对失业了吧。

到时候买菜是随处能买了,兜里的钱却不够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变得臃肿,失去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活力消失了,竞争力倒退了,有能力的员工越来越少,这是许多公司会出现的问题,如何在管理上加以改进呢?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