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疫情与负债

c6.疫情与负债

京东员工发文:心凉了,死心塌地干了7年半,被裁员了!

现在不但传统行业很艰难,今年互联网也是不景气,股价都断崖式下跌;虽然京东上位到中国民营企业营收第一,它不也陷入亏损中了。

加上疫情的影响,我们后面的日子可能也会很困难;

珊姐在这里想说,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吧!互联网大厂都纷纷裁员了,那普通打工人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

那在面对企业裁员潮,我们该如何自救?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如何避免被裁掉;

二是若不幸被裁,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不懂得企业裁员这4个套路,无异于在裁员浪潮中裸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在激增着,

对职场中的个体而言,稳定薪水、长期雇佣、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带来的安全感正被弱化,老一辈人眼中的“铁饭碗”,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安全感已不复存在了。

打工人的焦虑程度空前地高,再乐观的人也会害怕踩雷,谁也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

企业裁员潮,正在危及每一位职场中的打工人,此时最应该优先考虑的,当然是如何避免被裁?其次才是被裁了怎么办?那么,如何避免被公司裁掉呢?

首先,你总得看懂企业裁员常见套路,才能按着对方套路出牌,在闪躲腾挪中安然度过吧?那么企业裁员都有哪些套路,这些套路又被各个企业们冠上了哪些高大上的名称,很值得我们深思。

下面开始给大家上干货了:

企业裁员套路一:流程优化改造,意味着企业决定动大手术了,这轮裁员将波及各个岗位,很多人将会被缩减掉;

企业裁员套路二:重振业务,则意味着这一轮裁员从市场、销售部开始,定出高得离谱的新KPI指標,随之而来的是不达标人员大幅缩减,所谓城墙失火殃及鱼池,其它部门多少也会受牵连;

企业裁员套路三:扁平化管理,这波裁员明摆着危及大量中层管理者的饭碗;

企业裁员套路四:组织架构调整,考验運气的时候终于来了,这轮裁员针对的很可能是某些既烧钱、效益又不好的事业部,整个被裁掉,没有一片雪花是幸运的。

90%以上的企业裁员不外乎以上四个套路,除此之外,您在职场中还遇到哪些鲜为人知的套路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独特经历。

看懂这些套路,将非常有助于你对自己的职场处境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那么,想问大家:最近互联网大厂盛行的毕业现象,算不算一种新的裁员套路呢?

其实严格上讲是不算的,想必是大厂们可以玩的裁员套路早已不知道玩过多少遍了,加上又找不出新的高大上套路,企业裁员也是腻了也累了,已无所谓了,所以连套路都懒得上了。

但 “毕业”这个词呢,多少还能带给打工人某种心理慰藉,因为毕业一词能让你有一种学到真本领的感觉,

而且还能让人重温刚从学校步入社会找工作时的那份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憧憬,何乐而不为呢。

这么看的话,毕业又是一种企业面对严酷现实属实无奈、略带真诚且藏得更深的套路。

其次,作为打工人,想要有效避开裁员潮,还须懂得企业裁员的背后的逻辑,结合本企业当前情境,才能更好地应对裁员浪潮。

那么企业裁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总结起来不外乎这三条:

一是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主动甩掉包袱;

二是行业得益于某项科技进步,生产力取得了大幅提升,确实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三是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壮士断腕。

认清了企业裁员背后逻辑之后,如何避开裁员潮将进入操作阶段。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行业趋势变化飞快,真的是不进则退,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是永恒的。2008年10月,在日本京瓷公司总部,44岁的马云前去拜访了76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马云表示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2013年1月,马云决定把阿里巴巴集团拆分为25个事业部,如天猫事业部、阿里云事业部、聚划算事业部等,每个事业部独立经营。这个想法与阿米巴经营模式如出一辙,就是将阿里巴巴划分成各个阿米巴组织,每个阿米巴都有一个负责人来带领其经营,发挥全员的潜力。通过经营权利的下放,也开始培养了员工的经营意识,挖掘员工的经营潜力,快速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过事业部组织的独立运营,每个事业部都可以独立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当遇到销售寒冬时,各个事业部必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应对措施,此外各个事业部之间也存在内部竞争,互相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为阿里带来新的经营思维,也使得阿里内部充满了活力。

其实不仅仅是马云,像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等知名企业家都有跟稻盛和夫请教过企业的经营模式。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实施阿米巴经营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家企业,我们生存首先就是要获取利润,且有持续获取高利润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那么我们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从外面的市场中获取,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随着原材料的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这些市场压力,由谁来承受? 大部分情况下,压力是由营销部门和老板来承受的,当然了,更多的重担是压迫在老板的肩膀上,如果不能将这种压力分担到全体员工身上,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我们员工只想着从公司内部赚钱,而不是到市场上帮助企业赚钱,这样就是形成了少数人的经营者在承受市场的经营压力,而大部分员工是没有经营压力的,对外部市场的压力是不敏感的,或者说是没有感觉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上司规定的公司,那就可以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就像一个火车头拉着一节节的车厢,只有老板有动力,车厢越多,车就跑得越慢,所以,你感觉会越来越累,虽然累,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损,老板虽然在企业实施了很多手段,但是效果确实微乎其微,不起波澜,所以,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能传递外部压力到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将每一个车厢变成一个个的动力源,带动企业发展。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