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管教

勇於管教

現在我的孩子過了青少年時期,也已成家立業。我很慶幸筆能夠讓時間倒流,重新來探討多年前費心思考過的教養問題。或許有人以為經過這麼多年,我對孩童發展和為人父母之道的看法已有很大的改變,但孩童並沒有改變,他們永也不會改變。

從我二十多年前寫《勇於管教》至今,這本書已銷售超過兩百萬本。這段歲月增廣了我的見聞,並且使我能夠更清楚預見未來的局勢。我曾輔導過數千個家庭,也參考過許多權威人士和同行對教養孩童的看法。

現在我的孩子過了青少年時期,也已成家立業。我很慶幸筆能夠讓時間倒流,重新來探討多年前費心思考過的教養問題。或許有人以為經過這麼多年,我對孩童發展和為人父母之道的看法已有很大的改變,但孩童並沒有改變,他們永遠也不會改變。

我現在更加深信,好的為人父母之道是曆久不衰的,這些原則源自家庭的創造者——上帝。聖經中具啟發性的觀念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不但適用在我們祖先身上,也一樣適用於21世紀。

很不幸的,今天有很多父母從未聽過這些流傳已久的寶貴觀念,也不曉得該如何教養孩子。

蠻橫的三歲兒

我忘不了曾有一個苦惱的母親來找我,協助管教她叛逆的三歲女兒珊蒂的情形。她女兒變成了蠻橫的小霸王,幾乎無藥可救。

她來找我的前一天下午,發生了一件事,其實這不過是珊蒂一貫的作風。那天這個母親(以下稱她為尼可斯太太)帶孩子去睡午覺,但心裏知道她不可能乖乖躺在床上。珊蒂一向不愛做她不喜歡做的事,那天下午她就是不想睡午覺。

但這次,這個小女孩不但打定主意不睡覺,而且似乎更想惹媽媽生氣。她大聲尖叫,聲音大到附近鄰居都聽得見,把尼可斯太太弄得神經緊張,然後又噙著淚水要東要西,包括要媽媽拿水給她喝。

本來尼可斯太太不想理會女兒,可是珊蒂又扯開喉嚨大聲尖叫,做母親的只好投降了。她端來一杯水,但這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把杯子推開拒絕喝水,因為媽媽沒有及時把水端到。

尼可斯太太站著等了幾分鍾,然後她告訴珊蒂,如果數到五她還不喝,就要把水端回廚房。珊蒂抿著嘴聽媽媽數著:三,四,五!當尼可斯太太拿起杯子走向廚房時,這個孩子就尖叫著要喝水。

就這樣,珊蒂像甩回力球似地來回折騰她母親,直到玩膩為止。尼可斯太太和她女兒,是錯誤的孩童管教哲學下的眾多受害者之一,這種不實際、不合理的孩童管教哲學長久以來主導了孩童教育。

這個母親曾經在書上讀到,孩童最後都會接受父母用講理和忍耐的方式,所以父母不需要拿出權威來。專家說應該要容許孩子叛逆,因為這可以幫助孩子發泄敵意。

她試著按照專家的建議去做,在沖突發生時把女兒的感受說出來:你想要喝水,可是氣我來得太慢,你不要我把水拿回廚房,你對我不高興,因為我叫你去睡午覺。

書上也教她,要把親子之間的沖突視為一種誤會或看法的不同。

父母能否維持界限?

很不幸的,尼可斯太太和那些給她建議的人都錯了。她和孩子之間不是單純的意見不同而已。她的女兒挑戰她、嘲弄她,並且違抗她。這種面對面的近距離沖突無法借著交心的談話得到解決,因為真正的問題根本不在這杯水、睡午覺或其他種種情況。

這種沖突背後的真正意思是:珊蒂公然違抗拒母親的權威。尼可斯太太如何處理這類沖突,將會決定她們母女倆未來的關繫。

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尤其是重要的關鍵時刻。很多書籍談到嚴厲、高壓、沒有愛心的管教方式所帶來的危險,這些警告,我們確實應該留意。

但是人們往往用高壓管教的不良後果做借口,認為母親應該摒棄權威,這其實不對。個性倔強的孩子有時會公然向父母挑戰,但那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是因為孩子感到挫折或心中有敵意。其實孩子只是想知道父母設定的界限在哪裏,以及父母能否維持住這些界限。

很多專家不斷倡導對孩子包容,卻沒有針對違抗提出解決之道。他們一再強調父母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點我很同意,但我們需要教導孩童,讓他們對父母也有一些了解才是。

尼可斯太太和她那一代的人,需要知道怎麼設定界限,以及如何處理孩子的違抗行為。這個管教過程必須以愛做基礎,但對某些父母來說往往很難做到,因為他們認為管教和愛是互相矛盾的。但若想教養出出健康、自重、快樂的孩子,這是很重要的。

愛的管教真的行得通

管教,不只局限於面對面沖突的情況,我們也需要教導孩童學習自我管理和負責任的行為。孩子需要大人協助他們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也必須學習自制力。

他們應該培養毅力,以面對學校、同儕和成年後的責任所加諸的要求。有些人認為這些特質是學不來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設法為孩子除去障礙,讓他們在成長階段盡可能不需要違抗。

鼓吹這種放任哲學的人會建議父母容許孩子在校的成績不及格,如果那是孩子的選擇,或任由他們的房間亂得像狗窩一樣,或不理會所養的小狗,任其挨餓等等。

我反對這種觀念,而且我有充分的證據來駁斥這種作法。在充滿愛、管教合理、父母態度始終一致的家庭氣氛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最健全。

在這個充斥著毒品、道德敗壞、性病、惡意破壞公物和暴力的時代,我們不能光靠期望和運氣就能使孩子培養出我們所盼見的良好態度和品德。

采用放任的態度教養孩童不但是失策,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如果適當地應用,愛的管教真的行得通!這樣做能激發出溫柔的愛,親子之間可以互相尊重。這樣做可以填補親子之間的代溝,使彼此互愛互信,反之則只會造成親子間的距離。

愛的管教讓我們能夠跟所愛的子女分享信仰,也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完成他們的任務。這樣做能鼓勵孩童尊重別人,將來成為一個負責任、有建設性的公民。

你可能也知道,想得到這些好處需要付出代價,我們需要的是:勇氣、恒心、決心、勤奮和熱忱。簡而言之,我們必須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勇於管教。

我們會討論如何達成這個目標。過去這七十年來,管教的方法與哲學一直是大家熱烈討論的題目,並且各方意見都不相同。心理學家、小兒科醫師和大學教授全都不落人後,諄諄告誡父母該如何正確地教養孩童。很不幸的,這些專家的意見往往互相抵觸,結果只是為這個重要的議題帶來更多激辯,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也許因為這個緣故,20世紀中期對孩童管教方式的看法時常搖擺不定,一會兒鼓吹嚴厲、壓迫性的控制,一會兒又鼓吹完全的放任。我們應該覺醒了,因為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已在受害孩童的生命中留下明顯的傷痕。

我不得不說,受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更糟。在壓制性的管教方式下,孩童受到完全控制、飽受羞辱,這種家庭氣氛冰冷而嚴厲,孩童一直都活在恐懼中。他無法自己作決定,在父母絕對的權威之下,毫無個性可言。他將終生習慣依賴,內心深處的怒氣不散。

一個人如果一直這樣受到高壓控制,甚至可能導致精神異常。我們尤其關切那些身心受到虐待的孩童,有無數個家庭天天在上演這種令人不敢想像的罪行,我們實在無法相信天下竟然會有這麼殘酷的父母,如此虐待毫無防衛能力的無辜孩童,這些孩子根本不曉得為什麼會被父母這樣憎恨。

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

我們必須知道,另一個極端也會使孩童受到傷害。孩子若沒有大人的帶領,就會成為一個小霸王,以為全世界都得聽他指揮,並且常會藐視和不不尊重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類孩童所成長的家庭經常是毫無秩序、一團混亂,而且他的母親往往是社區裏最神經兮兮、挫折感最深的女人。當孩子還小時,她只能待在家裏束手無策,因為她不好意思帶這個小霸王去任何地方。

如果這種情況能養育出健康、有安全感的孩子,這些痛苦還值得忍受。但事實往往恰好相反。近年來有許多人寫書提供管教孩童的看法,反讓很多父母無所適從,結果失去對子女的主導能力。他們不了解大多數孩童都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也沒有意識到親子之間的意志之戰往往是孩子占上風。

在我所寫的《如何教養霸道的孩子》一書中,我從一篇談為人父母之道、名為“二到五歲的孩子”的文章裏,引述了一段文字,這篇文章是在放任管教之風盛行的一九五○年代發表的。路瑟`伍德博士在文中提了一個建議,我轉述如下:

當你學齡前的孩子罵你“王八蛋”或威脅你:“我要把你踢出去”時,你會怎麼做?責罵他?懲罰他?還是氣定神閑不被激怒?路瑟`伍德博士建議,想幫助孩子長大後自然放棄這種粗魯的言語習慣,最好、最快的方法是采用正面的“了解對策”。父母若了解孩童難免都有生氣和暴躁的時候,就能夠減少孩子這樣亂發脾氣的次數。

學齡前孩童一旦放下敵意,不再有破壞的欲望,他內心的愛自然會有機會湧現並且成長。等孩子到了六、七歲時,父母就可以用適當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應該再頂撞父母了。伍德博士提出這個我強烈不同意的建議之後,接著又告訴父母們要忍耐旁人不公平的批評。

他這樣寫道:但是你采用這種容許孩子頂撞你的作法時,眼光要放遠,並且要沉得住氣,尤其若周遭親友表示反對,警告你會把孩子寵壞。

不教導豈有好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親友可能說對了。伍德博士的的建議是20世紀中期的專家們對為人父母者的典型建議。他們鼓勵父母在孩子幼年時采取被動姿態,其實這段期間正好最容易教導孩子尊重權威。

我在《如何教養霸道的孩子》一書中針對這個建議做了以下的回應:伍德博士的建議其實建立在一個過份簡化的想法上,他以為大人如果容許並鼓勵孩子發脾氣,孩子將來長大就會培養出溫柔可親的態度。照伍德博士的樂觀說法,一個經常咒罵母親討厭鬼的小孩,在這種行為持續六、七年後,突然有一天會轉變態度,變成很敬愛母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伍德博士創意十足的“了解對策”其實就是坐視不管,往往就是造成青少年時期叛逆的主因。

我相信如果希望孩子具備和善、感恩和可親的特質,就應該教導他,而不光只是期盼而已。如果我們想看見孩子具備誠實、可信賴和無私的特質,就應該把這些特質當作從小教導他的目標。

如果覺得教養出尊重別人並負責任的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應該朝這方向來培育他們。道理很明顯:遺傳不能使孩子具備合宜的態度,父母教什麼,孩子就學到什麼。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盡到教導的責任,就不能期待將來這些行為會奇跡似地出現在孩子身上。

過去這些年來,伍德博士和其他專家對父母們所提出的建議,使得父母親對子女束手無然策。父母得不到管教子女的許可,結果只能對孩子的違抗行為感到憤怒和挫折。

《勇于管教》文/胡庄

我花了四个月时间带(侄女)乐乐,做育儿研究工作的我,会把功夫下在哪里,你阅读后,可以看出我方向所在,希望对你们也有帮助。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的爱。孩子越独立,教育越成功。我的小乐,一岁多不会叫姑姑,所以,一直叫妈妈。我也以妈妈的心待她,希望我的存在,是她命中的幸运,可以修改些什么。

我的关注点比较明确。那就是小孩子离开我,换个环境,还能存在的教养和能力,就是我在她生命里留下的礼物。

1.乐小宝刚来的时候,一岁三个月,是个一天要闹情绪躺地上30次的小朋友。四个月过去,她理性很多,为什么理性,她发现这招对姑姑一点用都没有,自然要思考其他有用之法。什么方法对姑姑好用?好好说话有用。于是,她也越发能更好表达情绪和态度了。我要做的很少,每次她发脾气,躺地什么的,负面能量我基本不回应她。越回应,越纠缠。我就留下一句话,有话好好说,就一旁假装做自己的事情了。

教育是要控制自己,才能达到作用的。第一,我不会闹情绪,第二,我不会因为她闹情绪攻击她,回应她的负面情绪。第三,我坚持到她能站起来,开始用行动做出改变时,便热烈回应她。(我做的事情很少,但确保尽可能每个都做正确)

2.乐小宝浪费的问题严重,嘴里吃着爱吃的,看见下一个立刻马上就把嘴里的东西丢了,马上追逐下一个。这种“见异思迁”的浪费问题,我觉得不是小事,有必要调整。我们的教育也有尝试和试错,前期我也会打手手,发现这是个不怕疼的孩子,没用。我换了个方式,隔着玻璃门,站阳台反省,直到你可以学会不浪费为止。这个规矩立起来,前期我们的对抗也久。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让这个孩子自己弯腰去捡她乱丢的东西,这算是一种意志上的征服。有了这个征服,教育就有了威严,管教起来,小乐宝对我的敬畏之心就建立起来了。后期她再浪费,我就提醒她,要对食物负责,吃完为止,吃不完站阳台。怕站阳台的她,立刻有了敬畏之心,态度再不敢怠慢之。

3.乐小宝,是个能力非常强,同时性格也非常强的孩子,故而控制欲极强,不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东西,皆有管治欲。一不如意,上手就打,就咬,就抓人。只是个孩子,明白她的不懂事。但为了她更好的成长,却也不能惯着,要想尽办法调整。因为孩子总有离开家庭的时候,等着将来老师出手教育,都是未知数。自己来,主动性总是强些。离开家庭出去幼儿园时,这种表现,孩子们是会怕她,但也会联合孤立她,因为和你玩就意味着被伤害,那么,对应的,她自己的自我评价和感受如何好?

为了修改这一点,我思考过,我是以德报怨呢,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就意味着,她打我,我就接受,我不还手,我只用言语告诉她,这是不对的。但这个效果是慢的,我怕我的时间来不及,加之,以德报怨,那么又该以什么抱德。所以,我的价值观更接近孔子,我选以直抱怨。你怎么对我,我首先怎么对你,让你感受下这个能量回去的过程,是刻意小惩,打手为主。

(插个小曲)前期,乐乐,每天对着我和豆豆菲菲的进攻,有很多次。菲菲被抓伤,被咬伤的情况非常多。弄得五岁多的姐姐,都忍不住了,说“你当我老虎不发威呀”。姐姐是个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孩子,平时环境也温柔,没有人会伤害她。所以,造就了她相对很温柔的个性。但乐乐成了新环境,无由头的经常要受害起来,我便刻意锻炼起,她善良又有锋芒的状态来。妹妹一不如意就伤害她,允许她有还手的权利,但作为姐姐要注意分寸,不可真正伤害妹妹。最后观察的状态还好,她有自己的善良,会还手,但不会夸张,毕竟还是爱妹妹。我从来不觉得,一个人温柔,就该没有力量,我反而觉得,要维持温柔,需要绝对的力量。我很庆幸,借由乐乐的存在,我在生命早期,就教会菲菲,你当善良且有锋芒,要依靠和相信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乐宝的个性,很像我弟弟,我弟弟小时候也这样,但不同的是,小时候,爷爷奶奶带我们姐弟三,都习惯叫我们让着弟弟,我们喜欢忍让了,弟弟就习惯了一个原生不恰当的分寸感,这对他整个人生绝非好事,他现在都深受性格的害处,不能自拔。我对家庭教育的全心投入,无不开始于,我父母对于我聪明又有能力的弟弟的教养失败。我完全知道,若有良好正确的教养方式,我弟弟的天资,足可以在人生里走得很远更容易。

(言归正传)至此,四个月过去,乐小宝依然是个攻击力十足的孩子。出门时,我也观察了,只要不顺意,谁都敢打,从不掂量自己实力。稍微和小朋友玩得深入点,小朋友们就有被咬被抓的风险。教育是个缓慢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这是个性格体系的问题,需要的时间更长。当然,我依然能看见一些收效。比如,刚来的时候,只要看见人哭,就不高兴,就要打哭的人。后来,看见人哭,会温柔起来,还会去抚摸别人。(就这个小小变化,我都暖心很久。)还比如,刚来时,打人就打人了,气甚得很。后来打人了,会内疚了。就算被打回去,不仅不哭,该反过来再去安慰对方。(也为她坚强的性格感叹)。再比如,原来起床,都是不高兴多,现在起床,每天笑着居多等等。

每种性格,都有利弊。有好处,就有坏处。比如,乐乐这类强势的人,从来不用担心被人欺负的问题,个人能力也更强一些,但对应地,她也有可能欺负别人,弄得别人难受不已,却不加以自制。这种加以自制的过程,就是家庭教育要存在的理由。因为没有天生自律的孩子,都是由他律慢慢过度到自律。能够教会让孩子克制自己“欺负别人,伤害别人,管制别人”的欲望,这个自制建立起来,就是真正的成长。主动伤害别人,并不真正有利于自己。

利他,能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一个人的世界才会广阔起来,不然,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生存都是困难的。

一直在说乐小宝的问题,会让人觉得她好像是个不可爱的孩子,不呢,她非常可爱。我很爱她,也很喜欢她。她是我们家族五个孩子中,天资最高,最聪颖的那一个,看她性格可静可动,将来读书的能力会很好。同时,她是我带过最省心的孩子,好乖,不太黏人,自己会玩。内心有爱,乐于分享。

恰恰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所以,希望她有美好的一生吧,人生终归是一场孤旅,离开她任何人,都能幸福而平静生活的能力。

她最大的问题,在于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性格,能够把性格的强势用在重要的培植自己实力的地方,而不是消耗太多暗精力到人际关系中。她爸爸的人生,我不想要她再重复了。趁她小,趁我一直会在她生命中,我一定会百般提点她,自我克制,反复修炼。人生的美好,在于自我修炼后的失去,失去什么,智者答你。

有人问一位智者:“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智者答:“什么都没有得到。”再问:“那您还学习做什么呢?”

智者笑答:告诉你学习让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纠结、狭隘、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愿我宝贝的乐乐,可以一直活在爱里,活在正确的规则里,爱和自由兼具,而后有自己良好的教养出来,而后世界温柔,而她,又坚定,又温柔。 

《勇于管教》读后感   

关注学生的尊严但我们更要对他们严加管教、勇于管教,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是很不是滋味的,向来农村的孩子都是听话的、有礼貌的、孝敬父母的,但是在现在这样的高帽子戴下来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呢?在九十年代提倡的计划生育在农村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加上现代的生活、医疗、教育在孩子身上的投资远远超出了农村百姓的收入水平,因而一家一子或两子成了现在农村的主要家庭结构,有孩子的是个宝,没孩子的不想要。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学生是“未成年人”。

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看看在《保护法》下保护的学生们我们感到的是一阵阵的痛心,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啊!但是在部分学生家长的眼中国家提出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为了学生提出的,是用来保护学生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孩子的溺爱思想大大超出教育者的想象。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成效是什么呢?学生的自狂自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对别人的不尊重、欺负弱小,学业不合格、道德公德思想一落千丈,如潮水般的涌现出来。是啊!国家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学生的思想却退步了。看看犯罪的、吸毒的有多少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学生!   

而国家提出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所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提倡尊重孩子的思想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是对的因为学生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   

我们的后代。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从旧时的“严惩”到后来的“爱的教育”,世人的教育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能说这种变化是绝对的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化是利与弊并存。可喜的是对待儿童的教育逐渐转化为尊重儿童,以儿童的成长为优先考虑。可担忧的是这种尊重、优先考虑是否制约了家长、教师对学生的应有的管教和家长、教师对自我责任逃避呢?我们都存在这种困惑,对待学生的“爱”与“管”难以拿捏它的“度”。“爱”恐怕过了头,造成他们成长环节的缺失使之骄傲、自私、唯我第一;“管”吧,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公主,心理的承受能力禁不起一点挫折。   

但当读了詹姆斯-杜布森著的《勇于管教》。我们深感震惊:现在我国学生的情况和美国二三十年代是多么的相似啊!在书的引言处有这样的话,让人深思:“在这个资讯发达,科技昌明的e时代,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需要管教了吗?父母和师长的权威和必须的管教都必须丢弃了吗?” 

因而我们提出了现代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必须严于管教。国家也提出了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我们的农村家长在当今的经济至上的冲击下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无伤害”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片面理解让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工作难以延续。而我们认为我们在教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熟而且学会负责”,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爱与管教双管齐下”并不是偏颇任何一方,只有爱或只有管教都是有可能造成孩子人格成长的缺失。因此,既要理性的说教也要严格的管理只有“双管齐下”才有 

可能实现目标。其中,书里的“管教的基本原则”中说严格的管教是“必须认清让家长和教师管教的目的,这便是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塑造他,使他长大后何以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在此过程中你会看见进步、挫折、成功和失败”。要认清楚我们教育的目的,而当今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太过重视学生的人格、尊严而忽视了他们必须学会的礼仪与修养,让其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主义而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弛。我们过多的期望于孩子成功“一俊遮百丑”。无风浪地成长,让其快乐而幸福。但不幸的是生活中是没有坦途的没有起伏的海面终究变不出波涛骇浪,只有勇于承认失败与挫折不可耻,正视它,直接面对它,才会让学生心智更加成熟。   

其次书中说到了惩罚是对人不对事,管教是对事不对人。在学校,每天都会发生孩子的小磕小碰,每个都是父母的宝贝疙瘩,生怕出现意外,但在一个集体中出现小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事情发生时,利用冲突后的机会来说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然仍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加以化解,管教。再次我们在管教中好注意“控制,但不唠叨”。因为,吼叫唠叨没有用,应用行动言行来证明给孩子看,在爱与管教中拿捏平衡。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总的说,我们教育者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而放弃了对学生的管教因为你的放弃会让学生感到没有人可以教育他,让他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成长,让其养成自狂自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对别人的不尊重无公德思想、无责任感的习惯,这样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悲。当他长大成人后又是多么的“不健全”啊!如果是这样教育也就成了无效   的教育。因而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勇于管教、严格管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才是对国家教育的负责让祖国成为一个强盛而和谐的国家。   2016年8月12日夜于银杏

《正面管教》读后感 ?  

——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   

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

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   

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   

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作者还认为,将启发式问题运用在班会当中,效果也很不错。作为班主任,如果每次班会都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往,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班会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在遇到困惑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我们教师来说,正面管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屈辱,也不会让老师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与合作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对他人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起责任。这样好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读《正面管教》读后感 ?  

不管是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离不开正确的管教。很难得有这样一次机会,可以让我静静地拜读由美国的简-尼尔森写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来说,这的确是本好书,它教给我从另一个角度和方式与孩子交流。   

一:鼓励模式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的老师普遍实行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学生….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专注的解决问题,而不是称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   

二:和善与坚定并行   

作为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经验,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尺度,而《正面管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正面管教是面对面的教育,尊循让每个孩子感受公平、平等的原则。所以,正如书中所说“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俯视导致强行灌输,也不仰视导致娇纵的管教孩子的认识方法。”   

三:孩子的不良行为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在行为不当的背后,隐藏着他的真实的目的。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没有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书中就归纳了四个产生不良行为的观念即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作为老师,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学生们显露的缺点,而看不到实质,所以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全面的分析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源头,那么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很容易,也会更有效果。   

四:自尊。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尊有了新的认识。

了解到我们所认为能够给予学生的自尊,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所谓的“给孩子自尊”内容包括课堂内外用到的赞扬、加红旗、pk 等。这些对他们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自己不认为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就会一味的去讨好或寻求别人的肯定。慢慢的就学会了靠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反省。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判断与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这点对于我以后的工作非常重要,要不断的通过改进而实行。   

五:走出“惩罚”的误区   

书中有一句对我启示非常大,那就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觉更糟?”我们在平常的管教中是对孩子大声的训斥,孩子表面上听话但心里很不服气。这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们只有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的更好,所以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孩子的感受力强,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弱,需要家长和老师来认真的引导和教育。   

六,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把错误看成一个学习机会。犯错了,想一想为什么会犯错,下次遇到是不是能够改正,改正了,你学到了什么,从而铭记,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他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孩子犯错误是成长的必修课,惩罚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不能永久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反思一起完善,不断鼓励他,那么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教育功能。   

七:关注解决方案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常常告诉自己班的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但却缺乏了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当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能学到如何   

与他人相处,并且拥有了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工具。书中推荐给我们解决问题的3R1H即:相关(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有帮助(Helpful)。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

1、忽视出现的问题。

2、以尊重的方式把问题谈开。   

3、达成一个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   

4、如果你们没有办法一起解决问题,就要寻求帮助。由此看来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上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很多教育方法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研究。我明白,接受教育的方式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慢慢感受与改变,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教育。相信它能引领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正面管教》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听到“正面管教”这个提法的时候,有些好奇,什么是正面管教?听起来像是在爬山的时候选择一条平坦的道路,不费力地就可以登上山顶,真的是这样嘛?直到把《正面管教》这本书好好通读了一遍,真的受益匪浅。不管是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都从中学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否能运用的恰当或有效,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我们能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意图。通过我的切身体会,我觉得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在我的成长道路中,父母的方式一贯是采用惩罚,如果有了做得好的事情,父母也很少说出来,认为那是应该达到的标准,一旦做错了,会采用各种惩罚,目的就是为了让我能记住这次教训,以致于很多时候活在担忧中,做事的出发点往往容易站在对与错、好与坏之间衡量,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身,一旦知道这事情做错了,总想着怎么减轻自己的责任或者害怕被发现,形成做事很被动的个性,很多时候总是希望别人来告诉我这个事情怎么做,现在看来,我是在有意地规避风险。工作后,当学生上课说话不听讲时,要不采用各打50大板的方法,要不就是让学生站一会,惩罚他,下次他还会重复犯错,而正面管教的方法旨在解决或改善问题,把焦点放在问题本身,而不是负面情绪上。

二、书中提到以下四种错误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之前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动来动去不听讲,或者捣乱别人,或者总是告状等等现象出现时,我总是很恼火,觉得学生捣蛋不听讲,同样的行为制止好几次,还是没有多少改善,有时候就会在我的发火中收场,学生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了解到四钟错误目的后,就很容易理解学生行为不当的真正原因,学着从表面看本质。比如对一些好动的孩子会将之前的禁止变成让他动起来,比如帮老师维持纪律或者帮老师打开投影等等,并感谢他的帮助,当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后,行为也随之改变。   

三、关于鼓励和表扬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强调鼓励,并且认为这是大人在帮助孩子时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说过很多次:“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接受了这一前提,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当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尽管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对一个正在做出不当行为的孩子进行鼓励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况且许多成年人不知道什么是鼓励。之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使用诸如“你真棒”、“你做得好”等等一些空洞的表扬与孩子互动,或者给孩子贴小红花等方法,孩子为了得到小红花而做给老师看,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可能就变了一个样子,而使用了正面鼓励八句话后,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清晰了很多,也尝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作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当我们把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但是尝试后,却发现效果很不一样。之前小外甥犯错后,例如碰翻了水杯或打掉了东西,我往往气急败坏,直接命令他该如何做以后又要怎么做,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他还会重复犯错,有时候就呆在旁边等待指令,或者说一些与他无关的话,让人无可奈何,学习了正面管教这本书后,我学会了问孩子“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他会给我让我惊讶的答案,诸如“相信自己”、“等待别人”的话。   

五、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当老师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我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学生们都是在爱的信息传递中消除隔阂,增进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虽然看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但是发现其中的精髓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而道理只有在实践中的使用才能变成自己的,想借助正面管教将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在学生家长和老师群体中推广,让孩子们受益,更希望从正面管教中学习看见自己,看见别人,看见这个世界。读了《正面管教》之后,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于孩子的教育既不能惩罚也不能骄纵,需要正面管教。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因为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正面教育》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简·尼尔森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   

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点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书中说到:安排特别时光、抱一抱孩子都向我们讲述了爱是前提,爱的重要性,鼓励是需要爱的支持。让我们通过真诚的爱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这么感觉是多么的美妙。班中经常有些孩子是大家公认的调皮鬼,其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责备、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试一试将孩子“抱一抱”,那么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面管教》的确是本很好的书,使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的教养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集几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体会,特别是她在正面管教方法的推广与培训中收集到的无数个正面管教的成功案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接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它教给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与孩子交流,进行正面引导。回顾这几年自己对儿子的教育经历,觉得自己对待儿子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作为家长常常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尺度。这本书倡导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例如在如果既不严厉也不娇纵,那该怎么办?这一小节中作者从四个方面来归纳了我们要达到正面管教的效果该怎么去做,举例说明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去管教孩子?这本书值得每个家长、老师一读。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使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会使他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作为一名教师,书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点,认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觉更糟?

《正面管教》讲述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正面管教读后感一:    

寒假里我读了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到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     

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看完书,我将作者如何进行赞扬作了简单几个小结:   

1、把握时机,及时赞扬鼓励:   

及时的赞美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年幼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动课上时,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鼓励:“你的声音真响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那么我们马上就要补上一句:“XX,真棒,荤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2、就事论事,坚持原则:   

在给予孩子的赞扬和鼓励时,老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张和缩小。比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在画“春天里的花”,她画了两朵小小的、红色的花,一个老师走过去看了看,用很夸张地表情说:“XX,你真聪明,画的真漂亮啊,继续吧!”当孩子们听到这个赞扬,她非常高兴,继续画了起来 , 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画面,表面看看,该教师运用了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继续乐意的画画,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读了《正面管教》,我们就会了解到,鼓励是帮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取得的效果,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进行鼓励和赞扬。对于上面的情况,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说:“XX,这图画的真不错,如果你能在画的大一些,颜色再运用的多一些,那么你肯定会画的更棒!”孩子就会肯定自己的行为并继续努力。    

3、鼓励也要爱的衬托    

书中说到:安排特别时光、试一试抱一抱孩子都向我们讲述了,鼓励是需要爱的支持。让我们通过贡献来让孩子感受到鼓励,这么感觉是多么的美妙。班中经常有那么一个孩子是大家公认的调皮鬼,其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责备、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试一试将孩子“抱一抱”,那么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该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在经后的工作中学习更正确、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让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环境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正面管教读后感二:   

假期读了美国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其英文名字为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为积极的纪律。书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技能,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家长管教孩子的实例和老师管教学生的例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经常因为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生气,因为她好像没有责任感而深感苦恼,因为她无端的胡闹而心烦。我就在心里嘀咕:这孩子怎么就这么难缠呢?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孩子之所以缺乏责任感,是因为我替她做了很多,从而就剥夺了她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她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我的照顾,或者她“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之所以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我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给予她的更多是说教、叱责,让她去承担一些逻辑后果,而不是让她从自己的错误中本能地去体验自然后果,所以在我的惩罚中,孩子充满了怨恨甚至是屈辱,她哪里还有心思去学习和改正呢?我发现孩子总是在我特别忙的时候来烦我,让我陪她,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不懂事,不理解妈妈,但是简·尼尔森却告诉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这样做只是在寻求我对她的关注。而她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时间来获得家长对她的关注。     

那么怎样做才算着有效管教或者说是正面管教呢?这就要回到书中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了。即: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4.是否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观念“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确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她是想寻求过度关注,还是寻求权利,亦或是为了报复,为了自暴自弃。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要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要践行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最终赢得孩子和我们的合作并让孩子学会关注于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在班级管理和处理突发性课堂事件中,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想起来我上学期处理课堂上一突发情况时,歪打正着用了这种方法。当时,我正在上课,有一女生突然从后门进入,连招呼也没打一下。按照常规做法,我应该让她站在后面,也可以当时就批评她。可是,当时,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她为什么来迟到了?她高傲地昂着头,“某某同学流鼻血了,我去给她送纸了!”声音很大,一脸的挑衅!我想在她心里,帮助同学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她不认为自己来迟到是不对的,更不会认为自己不打报告就进教室的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要想让她意识到她的错误,必须先让改变以往的做法。我真诚地看着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平静地说,“你能帮助同学值得表扬,但是,老师希望下次你如果迟到的时候,能从前门进入,跟老师打个报告。这是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她没想到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吵她,还肯定了她的行为,低下了头,“老师,知道了。”她态度的改变也让我感到很惊喜,我想正是因为老师的态度的变化,给学生的心里感觉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才会导致她态度的转变吧!尊重是前提,师生间有了彼此对相互的尊重,才能谈得上平等的对话。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也才能让教育从“心”开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想如果我能坚持“坚定与和善”并行,在以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中也积极地应有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感谢《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让我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上迈出了第一步。相信我的坚持与改变,一定能让正面管教在以后教育孩子和管理学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好孩子是这样管教出来的》读后感   

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好孩子,管教好孩子。然而,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有效的呢?《好孩子是这样管教出来的》这本书就给每个家长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书中还给出了大量的实例,分别从正反两面举例了如何在学习.行为习惯.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正确管束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更优秀.更有能力。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家长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因为孩子在成才中首先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断反思进步。   

其次,教育孩子要讲方向.讲技巧。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多种多样。在教育孩子时,无论是表扬.批评.还是奖赏.惩罚,都需要讲究方法。方法对了,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南辕北辙。   

最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首先不应该溺爱孩子,要在孩子成才过程中,不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要听从父母的批评和管教。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做事中成才,教会孩子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并教会孩子从不会学习到学会学习,并帮助孩子顺利走过青春期等每个人生重要的阶段。   

最后,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陪伴孩子健康   地成长。  

《正面管教》读后感   吴志强   

很难得在暑假这么闲暇而大块的时间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拜读到这本书,让我对于自己从教二十年来对教育的感悟,十多年父亲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和身份,从教育和对孩子的培养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思考,发现自己许多成功做法和失败的教训都能在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相似的案例和相关的理论源泉。通过相关的对照我感到这的确是本很好的书。通过阅读它教给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与孩子交流,进行正面引导!以及现代儿童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孩子要想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允许孩子边学边干,自然的培养能力。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使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正面管教的原理可以比作一幅由很多概念组成的拼图:

1、理解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目的;

2、和善于坚定并行;

3、相互尊重;

4、错误时学习的好机会;

5、社会责任感

6、家庭会议和班会;

7、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8、给与鼓励。   

通过解读这本书,我认为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和他们的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善、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在现实的执教生涯中,我们都发现孩子们的行为已不再像自己当年“过去的好时光”中那样了。

首先,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用和善的语言和孩子沟通,不惩罚不说教,而是问一些启发性语言,使孩子积极地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其次,全面分析该怎样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书中归纳了四个产生不良行为的观念即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出现这些行为的解决办法是想办法鼓励孩子,采取有效的鼓励方式,特别是对待十几岁的孩子要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你必须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当成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任何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是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在行为不当的背后,隐藏着他的真实的目的。孩子的感受力强,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弱,很多时候他的错误行为是一个“密码”,需要家长和老师来认真的解密,而不是通过打骂来压制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打骂只能招致怨恨、或者胆怯,短期效果看似压制了孩子的错误行为,但长远来看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   

由此例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本非常实用的书。不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们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书中所介绍的正面管教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集几十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体会,特别是她在正面管教方法的推广与培训中收集到的诸多成功案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接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针对困扰大家的众多问题,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既浅显易懂而又非常透彻、深刻,可谓触及灵魂,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想只要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以心平气和的心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事,从孩子的角度换位进行思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当然,不管什么样方法最最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的世界看做独立的世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尊重、理解、关爱孩子的成长,赢得孩子,而不是要操纵孩子。试着努力改变我们旧的习惯,耐心下来,随着对于原理的理解的加深是能够看到问题的改变的。

网友问题:《勇于管教》读后感 ?

自从将书借给老师们,读书的老师逐渐多了起来。

以下这篇就是任娟娟老师在读了《勇于管教》后写下的:   

在当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希望孩子在他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当然更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希望我能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帮助我的学生。   

对书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段话是: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做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所以,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么,生产道德、国家、价值观,甚至信仰都不值得尊重。   

这话讲得太好了,我们学校教育往往更多的是侧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开始,却真的忽视了这个尊重的原点。尤其是作为教师的自己来说,这点在女儿身上,也是比较失败,心中还常借这是灯下黑的缘故原谅自己。   

书中认为,学校的基本功能除了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所以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规划和文化知识并重的,而不是到了大学再补课。其实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将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反映。一个孩子要想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必须具备两个特定的素质,而第二项素质却往往被人忽视。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智力。但仅有智力还不够,还需要自我约束。对于日复一日需要忍受的痛苦和困难而言,自我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学习规划的重要。   

还有个管教原则: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孩子通常会对父母的喋喋不休无动于衷,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唠叨,因此,对孩子的管教应该避免这种方式。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小时候,我也算是比较乖的孩了,可还是常被人称作铁嘴的父亲教训。这才真叫喋喋不休,一件小事都能说上一、二个小时,让你站在跟前不许动。到现在我根本不记得是什么了?后来,我也有了对策,你训练我的听力,好,我就锻炼我的头脑。把耳朵封闭起来,让思绪飞扬。想来,我的乐感也就从那时就开始训练了,也好在是音乐,更可以让我自由地胡思乱想,讲究个人感受。不过虽然已经习惯这种方式,但这么多年了,还是讨厌喋喋不休,一听到就头大,讨厌得很,所以回家看父母他们也知道我话不对,可能就是被你爸讲完了,我真是不喜欢说话,虽然还算是教师。不过有时对女儿,觉得看不惯时总要忍不住反复

《勇于管教》读后感 ?

本文由公文易网(www.govyi.com)编辑 admin 精心整理,可为2018年写作与“范文”有关的文章提供参考,需要更多范文资料请进 读后感 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资料,或从右侧的搜索框重新搜索,会有更多发现。

《勇于管教》这本书它初版于1970年,在美国销售超过300万册,是20世纪欧美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1972年入选50本美国白宫图书馆特别陈列图书。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美国爱家协会的创建人和董事长,爱家协会致力于家庭的保护,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家庭机构。全球每天有2亿多人通过7500家电台收听杜博士广播节目。   

因为1970年杜布森博士写《勇于管教》一书时,美国年轻一代父母在育儿问题上正困惑不解、手足无措。而各种家庭教育观点泛滥,甚至互相冲击,因此,书中明确提出来:“有些专家认为品格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杜博士反对这样的观点。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

现今时代,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与优秀品质在社会中共存,父母若单凭愿望和运气期待孩子拥有良好品行,那是不可能的。放任的教养方法,不仅是失败的,更是一场灾难。”之所以在这里将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出来,并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是因为从教这么多年,我发现我们有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误区,真的需要认真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有一个可能是编者给的副标题——爱与管教的平衡,而在书的序中,鹿永建用了一个题目为《纯粹的爱与坚定的管教》来解读这本书。我想,聪明的读者从这两个题目中,或许就能明白这本书的主题了。因此我说,这本书对于那些溺爱孩子和对孩子过于冷漠或是残酷、抑或对孩子管教不当的家长来说,都是很好的必读书。   

因为书中精彩论点很多,我只能选取其一二来谈一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杜博士讲:“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孩子早期对父母权威的看法,将成为他今后对学校管理者、执法人员、雇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态度的基础。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将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反映。

”这让我想起我看到的不少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无可奈何: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无动于衷,不管家长怎样哄或是威胁利诱,孩子仍一味哭闹或是我行我素。这难道不就反映出家长在孩子面前毫无权威可言,孩子一点都不尊重家长么?这样的家长怎会培养出好品质的孩子呢?有的老师也如此,她(他)的要求学生的,学生不做,她(他)毫无办法。

究其原因何在呢?不就是没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应有的权威么?学生不尊重你,当然不会听你的了。杜博士谈到他母亲对他的管教印象深刻,他说:“她(母亲)非常容忍我的孩子气,而且通情达理。如果我放学回家晚了,只要有合理的原因,就不会受到批评。如果我没有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她就会和我一起坐下来,共同制定一个未来行动计划。

唯有一件事,她非常严格,那就是她不能容忍无礼。因为她知道,顶嘴和粗鲁无礼的话是孩子挑战父母最有利的武器,对此事绝不能姑息的。

”对于孩子挑战父母,杜博士举了大量的事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他说;“这些在早期对抗中失败的父母将很难在以后的冲突中取胜。无论是由于软弱、劳累还是繁忙,这些父母所犯错误的代价都是惨重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烦恼接踵而至。如果你不能让一个5岁的孩子捡起他的玩具,那么,你也不可能对一个正值人生最为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有更多的控制。”当然,在父母与孩子有了冲突的对抗中,杜博士还是提示父母:“如果父母能够学会仔细聆听孩子,孩子就会告诉父母他们在想什么。只有当父母掌握了这些能力时,他们才能摆脱黑暗中无谓的摸索。”   

“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杜博士提出:“如果让孩子感到无论他想要什么,无论什么时候想要,他都有权得到,那么,这种感觉将无法使孩子拥有感恩之心。”“当你给予他过多的时候,其实是剥夺了他的某些乐趣。”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想想小时候,想要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还有的不知道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到,而当得到时,那种欢欣与珍惜真的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可现在的孩子,有多少对礼物感到很珍惜的?新鲜一阵之后,往往就无所谓了。甚至有的礼物不满意、不喜欢,连看还懒得看呢!说到底,还不是条件好了,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使其避免像自己幼年一样总是充满了渴望还不一定能实现。

杜博士认为:“当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快乐将油然而生。如果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快乐。对一个将要渴死的人来说,一杯水比金子还要宝贵。如果你不给孩子对某种东西产生强烈需求的机会,他将永远享受不到‘得到的快乐’。”“当他得到这一切的时候,他享受不到快乐,也不知感恩。这样的孩子是不幸的,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对某西额东西产生渴望,体会昼思夜想的滋味。

也许,本来他会为得到它而付出劳动,因强烈的愿望而得到的东西将会被孩子视为战利品和宝贝。我将以你让孩子体会暂时得不到的感觉,这会给他带来更多乐趣,同时也能为你省钱。

”所以,以后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想想杜博士的这段话呢?   

“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杜博士认为“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重至少一人的疼爱,就会像离开了水的植物一样日渐枯萎。”“缺少爱和抚摸的婴儿会死于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曾被称为衰弱症。”与此相反,在家庭教育中,另一种情况就是“一部分家长完全以孩子为生活的中心,把所有的希望、梦想、期待和抱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心态发展到极致便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在出于过度保护而无法拒绝孩子要求的家庭中,前面所提到的‘物质过度’问题往往发展得最为严重。

此外,过度保护的另一个常见后果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延迟。”看看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多少家长都属于这种类型啊。杜博士还特别强调,现在的社会中还存在一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这种家庭环境还极为普遍,那就是表现为“父亲和母亲管理孩子的方式呈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在这样的家庭中,两个家长权威的表现是互相矛盾的,孩子被夹在中间。孩子不尊重其中任何一个。

杜博士称这种家庭为“自毁权威的家庭”,他说“这种自毁权威的家庭实在埋下一颗叛逆的定时炸弹,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这可炸弹将会引爆。我见过的最敌意、最具攻击性的青少年就出自这种家庭。”“因此,如果想要培养出健康、负责任的孩子,我们必须将爱与管教联手,寻找出平衡的‘中间地带’。”这就需要父母联手,统一观点,方法一致,找到管教的最佳切入点。   

我们常说,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现在不少“第一任老师”认为孩子进入了学校,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就完成了,把孩子全权交给了老师,就对孩子不闻不问了。这是多么错误的一种认识。我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管教孩子应该是父母终身的责任。那些一味溺爱孩子的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呢?

那些对孩子要求过高的家长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呢?如何找到爱与管教的平衡地带,这可能需要我们家长认认真真地去摸索了。衷心祝愿我们的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