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疫情的“懒蚂…
1 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几天就憋得受不了,还说这样会妨碍经济的发展。要知道,犹太人的安息日是每周都要静一天,这一天什么都不干,只能在家祈祷看书。即便这样,犹太人也没有被世界甩在后面。
相反,犹太人照样是最会赚钱的民族,也是拿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犹太人的科技水平依然稳居世界前列;
现在被隔离的都是一线城市,像深圳、上海,深圳号称最会搞钱的城市,很多人整日忙忙碌碌,却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大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最忙的人,就是最会搞钱的人。相反,有很多赚到过大钱的投资人,他们并没有这样快节奏。
他们反而比较佛系,也特别放松,生活节奏慢,说话节奏慢,思考周期慢,看上去游手好闲,实际上他们在做一个思考:什么才是最正确的事。
他们99%的时间都像一只木碗,安安静静杵在那里,静如处子。但是一旦找到那个最正确的事,立刻行动,绝不再徘徊。用剩余1%的时间去捕捉猎物,动如脱兔。
如果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能不能学会像他们那样去思考和行动?
2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对三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日夜不停忙碌奔波。然而,却有少部分蚂蚁整天无所事事一样,整天东张西望,悠哉游哉。
这种蚂蚁被成为“懒蚂蚁”,生物学家对他们很好奇,为了观察它们未来的命运,就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实验中有一个环节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当专家刚刚完成这个动作,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
那些平时都很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而那极少数“懒蚂蚁”们竟然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生物学家终于发现一个真相:原来这少数的“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它们始终在关注蚁群的“战略性”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大部分蚂蚁昼夜不停的奔波,但仅能得到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对群体的贡献一般,而那些游手好闲的懒蚂蚁,在关键时刻却可以带领大家走向希望。
3 如果赚钱是一个砍柴的过程,富人和穷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富人至少花80%的精力去磨刀,然后只需要花20%的精力去砍柴。他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么不出手,只要一出手就倒下一大片。
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而穷人却基本上把100%的精力都用在了砍柴上,他们拿着一把钝刀,每天都只盯着眼前的柴,却从来不想去磨刀,再怎么拼命砍柴成果都是有限的。
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砍柴,却从来不磨刀。每天疲于奔命,满地寻找金子和面包,他们两眼放光,却始终看不到那把能够打开自己“思维牢笼”的钥匙,而只要他一转头就可以看到这把钥匙,这就是人最大的可悲。如下图: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人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总是企图用“行为”上的勤快,来弥补“大脑”上的懒惰;总是企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一切机械式重复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行为上的惯性运动。看起来勤勤恳恳,其实是大脑偷懒的结果。
这就是高手跟普通人的区别:高手只在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事上,而普通人是不分轻重缓急的乱努力,他们总是在战术层面不断的纠结,却无法在战略层面突破自己。
高手是深刻而轻松的,普通人却肤浅而痛苦。
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公司,最可怕的文化,就是倡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在鼓励大家每天疲于奔命,于是很多人都成了“不能深度思考且勤奋刻苦”的人,我虽然能力不够强,但是我在能用时间来弥补啊。
这种文化一旦弥散开来,公司或者社会将会成为一个忙忙碌碌却又效率低下的机器,而且大家的幸福感低下,因为又辛苦又赚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