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a传扬福音:印度

25.a传扬福音:…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9: 13

当我们将福音传给一个人时,接受还是拒绝是他的决定。传扬福音,以至福音的信息不丢失,不被窃取以及不被破坏地呈现给他们,则是我们的责任。

福音最初传到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使徒多马,他将福音带到印度的南海岸。从此,福音带给许多印度人希望和安慰。

外国跨文化宣教运动(1706~1946):殖民时期的宣教运动设立了很多宣教基地,教育和医疗机构,以及教会。他们为妇女和儿童带来西方教育和解放,给排斥在等级制度之外的人带来尊严。印度独立之后,很多机构转交给印度领袖,此后国外的参与大幅减少。

印度跨文化宣教运动(1947~1990):开始于60年代后期的南印度以及其它一些地区,重点在于将福音带到北部和中部地区未得之民当中。当这些宣教士将福音带给原住民,贱民(达利特人)以及一些边缘群体时,他们接受了福音,得着了力量和自由。当这个运动建立了小型的敬拜群体时,随之带来了另一个转变。

本土运动:从1990年代开始发展。全球化,印度教的兴起,以及印度中本地教会的成长推动了第三波浪潮的兴起。

透过教育,医疗以及敬拜基督群体的发展,福音为边缘群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在很多方面,福音的传播者往往难以使福音处境化到文化中,从而难以让这些边缘群体有机会确实地来审查福音,使其能植根于本土文化中并结出果子。

因此,今天当我们把福音传给印度的群体时,我们无法使福音与西方文化的外包装分开。很不幸,我们都很习惯了西方文化的符号和仪式。我们如同抓住圣经诫命一般抓紧这些,却对信仰的印度文化表达缺乏耐心。比如:我们的婚礼仪式,服装,节期以及敬拜既不是依据圣经的也不是本土的,而只是从其它文化转变过来。这样的结果是阻止了我们的印度朋友来品尝和接触福音。

要求印度女性放弃穿“bindis”, 而那些是印度已婚女性的象征。或是一旦素食者加入敬拜团体,我们就鼓励他们吃肉,这造成了很大的分裂。

印度是一个强调紧密的家庭和家族关系的民族。当一个年轻人对福音表示兴趣甚至要接受时,他并不会与他的家庭和社区断绝联系。然而,这个年轻人通常会被告知他的家庭和社群是罪恶的,应当回避他们,他必须在家庭和信仰之间做出一个选择。因此,他们的生活往往是因为文化而不是基督的缘故而饱受折磨。

一个年轻人被告知除了基督以外,他不能向其它任何人跪拜;因此他必须放弃他的文化,因为在他的文化中要向家庭和团体中的年长者跪拜以示尊敬。其它人看见他成为基督徒后的不敬和反叛就排斥他。然而,最坏的事情是,整个群体接着把福音看成是坏消息,因为福音让他们的年轻人成为不敬老的人,从而拒绝福音——而这个敬老的文化实践与圣经中孝敬父母的原则是一致的!

害怕被赶出家庭是印度背景的人们跟随耶稣的一个障碍。强调文化的对话而不是真理和属灵内在的改变,这种强调已经损害了福音。笔者并不是否认基督的追随者在家庭和信仰中间作选择而将面临迫害时的真实挣扎。然而,我们对宗教融合的恐惧和害怕对圣经标准作出让步的恐惧使我们成为了懦夫。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我们不是勇敢地把福音传给他们,然后让福音来更新他们的文化,相反,我们给他们提供的是让我们觉得安全和舒服的,“提前准备好的”教会。蒙主恩典!阿们!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