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10 制造业,出富豪。

c3.10 制造业…

王来春、周群飞、王文银、张毓强……这些如今身家百亿甚至千亿的富豪,都曾拥有过难忘的车间工人岁月。

三十多年前,王来春是第一批149名走进富士康的员工中的一员。

21岁的王来春,终于结束了“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从农村走进富士康工厂,干劲十足。

▲富士康第一批女工

每天下班后,别的女工不是休息就是去逛街,王立春则偷偷回到车间,在不同的工位上调试机器,总结方法和经验,想办法提升生产效率。

厂里枯燥无味的企业管理培训,别的女工能不去就不去,她一次也不落下。

凭借超乎常人的勤勉好学,王来春最终获得了郭台铭的赏识。十年时间,她从流水线女工升到课长,这是当时富士康大陆员工的最高职级。

32岁的时候,创立了立讯精密。

与富士康深度绑定,是立讯精密早期的核心战略。

管理方面,王来春效仿富士康的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郭台铭的经典语录在办公楼和车间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业务方面,富士康贡献了其50%的营收,每年为立讯精密带来逾10亿元的订单。

因此有人说,立讯精密是富士康的学徒,王来春是郭台铭的学徒。

对此,王来春毫不避讳并心存感恩。2010年,立讯精密挂牌上市,王来春以23亿身家登上富豪榜。回应媒体谈及“学徒”标签,她说:“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

▲王来春(中)与库克(右)在一起

如今的王来春身上有很多标签:立讯精密创始人、身家百亿女富豪、千亿帝国掌门人……

拥有打工生涯并从中受益的人,又何止王来春一人。

人称“亚洲铜王”的王文银,他创立的正威集团2020年年盈利高达5200亿元,比互联网巨头腾讯还要多2000亿元。但就是这样一位神秘富豪,回忆起早年在工厂的打工岁月,依然感慨地说,“打工的日子让我受益无穷”:

“在打工中,我有一个重要的体会:知识重要,比知识重要的是见识,比见识重要的是胆识”。

如今,王文银的正威集团已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

在2017年福布斯全球科技界100强富豪榜上,全球仅6位女富豪上榜,中国就占两位。一位是前面提到的王来春,另一位就是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

▲2017年福布斯全球科技富豪榜

周群飞,这个被称作“掌握世界手机命门”的女人,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周群飞15岁辍学,到广东一家生产手表玻璃的工厂打工。

既无学历又无背景,周群飞想改变命运,唯有一个字:学。她坚信“技多不压身”,简单概括:她真是无所不学!

▲周群飞

对她来说,掌握的每一项技术和本领,都可能是改变她命运的钥匙。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群飞业余时间自学的一项技术——丝网印刷,叩响了改变她命运的大门。一天,她得知工厂效益不好,老板要解散工厂,便毛遂自荐,用丝网印刷技术推出新业务。

“如果厂子亏钱,我给你打一辈子工,如果赚钱了,我的工资你随便给。”周群飞许诺老板。

凭借丝网印刷技术,周群飞盘活了当时濒临破产的工厂,帮工厂顺利渡过了危机。

后来在一个客户的启发下,周群飞进入玻璃镜片行业。尝到科技甜头的周群飞创立蓝思科技,转型研发手机视窗玻璃,成为“苹果背后的女人”,身家暴涨至千亿。

从车间打工妹到千亿富豪,周群飞靠技术“改命”的故事,在中国富豪榜不断上演。

恒立液压,国内液压元件龙头。其创始人汪立平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便早早进入工厂。业余时间,他埋头苦读机械书籍,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改良机械赚钱。

他发现,国内液压油缸需求大,但生产技术被KYB、小松、东洋机电等国外巨头垄断,国内挖掘机企业不得不仰人鼻息,别人供多少油缸,就生产多少整机。

汪立平判断,“液压油缸生意肯定赚钱”。

找准方向之后,汪立平开始自学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的课程,钻研油缸生产工艺,琢磨怎么经营油缸行业。

1991年,眼见时机成熟,汪立平用攒下来的5万元,在无锡成立了一家仅7个人的小公司,生产液压气动设备。短短几年,公司就打开了广阔的市场,营业额大幅增长。

有了原始资金积累后,汪立平开始自己搞研发,啃“液压油缸”这块硬骨头。正是因为不断学习创新,当时国内有六七家生产油缸的企业都倒闭了,只有恒立液压活了下来。

2000年前后,恒立液压攻克挖掘机高压油缸技术难题,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独享技术创新红利的恒立液压,一路开挂,在挖机油缸领域的国内市占率超过50%,全球市占率超过30%。

“当初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坚持,只知道报废扔掉重新做。”汪立平把成功说得轻描淡写。

随着恒立液压打破国际高端液压产品垄断,汪立平个人也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暴增。2020年他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在第66位,是为数不多来自液压行业的富豪。

俗话说,一部企业发展史,半部企业家成长史。

一个人不论起点多低,通过边干边学,凭借强烈的欲望和坚韧的性格,依旧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企业家中比比皆是。

中国巨石,玻纤行业全球最大制造商,在成为“玻纤之王”的路上,创始人张毓强功不可没。

张毓强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16岁到镇上的石门东风布厂工作。一次出差回来,张毓强给效益不好的厂子带来了一个重要信息:市场上玻纤布卖得好。

生产玻纤需要拉丝机,张毓强被委以重任,胸前挂着两箱肥皂,背后驮着一台发电机,到江西九江玻纤厂换来一台淘汰下来的拉丝机。

这年,他也才不过17岁。

“东风布厂条件很差,我在里边就显得比较重要。其他人水平一般,我稍微努力一点,表现好一点,有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领导就会让我干,我就有机会了。”张毓强说。

他边干边学,还给厂里拉来了几个大单,慢慢就成了厂里的主心骨。从东风布厂到振石再到如今的中国巨石,走的每一步,都与张毓强个人的成长是交织在一起的。

1989年,桐乡玻璃纤维厂(东风布厂改名而来)在完成了技术改造,淘汰陶土坩埚,上代铂炉后,效益开始好转。张毓强开始思考企业的“利益、责任、动力”问题,率先在全省进行股份制改革,在桐乡玻璃纤维厂的基础上,成立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发展才是硬道理”席卷全国,张毓强动了离开石门把企业做大的心思,第一个入驻了当时刚成立的桐乡经济开发区。

同年,振石与桐乡4家行政和事业单位联合组建了桐乡巨石玻璃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500万元发起年产8000吨级的池窑拉丝项目。

这是当时全国产能最大的池窑拉丝项目,巨石一跃成为国内玻纤行业第一。

2012年以来,巨石通过扩张、新建、创新等一系列操作,投产全球多条超大玻纤生产线,完成从“以内供外”向“以外供外”的转型,成为全球玻纤行业第一

回忆这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用张毓强的话来说,“在一个小产业上大做文章,在一个小地方开了一家大厂”。

到现在,中国巨石已是全球玻纤行业的绝对龙头。

在房地产市场火热的时候,曾有人问,制造行业利润薄如纸,为什么不做房地产?魏桥集团张士平回答道:

“一个国家必须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是安排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是国家脊梁。”

回首在深圳打工的过往,王文银说:

“要建立自己的事业,一定要从基层干起。”

以前富士康的打工环境艰苦到令人难以想象,但王立春说:“在什么位置都要踏实干活,这种事情我不干谁干。”

不过,随时时代和观念的变化,当初进工厂做工人这样一份令人向往的职业,开始受到年轻人的冷落。年轻人纷纷逃离制造业,不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尤其最近几年,每年春节过后,各地工厂就要使出浑身解数,上演“抢人大战”。即使这样,工厂的工人缺口依然很大。

以前是老板愁没订单,现在是手里抓着大把订单,却招不到工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全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从5069万人下降到3832万人。经济结构转型固然是一方面因素,工人流失和制造业空心化,也不可忽视。

“现在年轻人以进工厂为耻。”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话,道出了当下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的真相。

▲福耀集团《美国工厂》画面

工资少、社会地位低、工作时间长、看不到前途……这是年轻人对工厂打工的普遍看法,他们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像父辈那样,埋头在工厂打工。

制造业转型需要年轻人接力,如何解决“年轻人不愿去工厂”的问题迫在眉睫。

2015年5月,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也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从制造业18项指标对全球制造业大国排名,其中,中国以111分居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位列第四位。

制造强国转型任重道远,离不开一批有技能、有活力与创造力、有工匠精神的青年。

而吸引年轻人走进工厂,则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制造正在实现迭代发展的路上,年轻人大有可为。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