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耶利米哀歌》序读

25.《耶利米哀歌…

Image result for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书字最多,全是责备人的恶。先知责备人不改,悲伤哭泣如流海。

南国犹大在玛拿西这位最恶也作王最长(五十五年)的君主统治下,先知的声音几乎沉寂,儿子亚们在位不到二年,为臣下所弑,其子约西亚继位。这位幼主八岁扶立为王,十六岁时已能力求刷新政治与宗教;十年之后(主前622年,相当我国春秋时代齐楚争霸时期),展开宗教革新运动,雷厉风行,先知的火炬重燃。

耶利米是在犹大国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宗教复兴时期蒙召作先知。惜以前诸王犯罪太深,这次复兴未能扭转国运(王下23:26-27)。在新兴的巴比伦灭亚述、屈埃及,挥戈西向之后,局处巴勒斯坦一隅的犹大,所剩一抹余晖也在历史上消失!

耶利米受命于国人被掳之前,侍奉继续至被掳之时,身处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虽生性胆怯且懦弱,也禁不住奋不顾身为民族命运呐喊,呼唤迷失的人悔改。
可是没有谁听先知诚实的语言,反而不断迫害他。他所遭遇的正是耶稣所哀痛的先知的命运(太23:34)。也是这种哀痛使耶利米成为“哀哭的先知”。他悲怆的声音里有对罪恶的无限愤慨,也有对贫乏与疾苦的人无限的同情。他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品格,已成为神的工人的楷模和历代信徒的师表。

本书的信息在地理上,从一族推及到普世,让当代和后世的人看见神拯救普世的计划;在信仰生活上,从民族深入到个人,要人明白信仰的实质不在礼仪,而是建立于内心与神的亲密关系上。而在时间上,他的信息伸展到未来,他预见到“新约”,是神救赎计划的重要内涵:新约会将旧约补充、修正并更新,是属灵的约,万民将因此约成为天国的新子民。

本书包括预言、传记和历史三大部分,有诗歌也有散文,溶合在一起,有力地传达神公义的信息。耶利米死于流亡埃及时,大卫所建的以色列王朝历史最后一页也告结束。

一、本书作者与写作时期

耶利米是希伯来的一位伟大先知,出生于便雅悯地亚拿突城的祭司之家,此城在耶路撒冷东北约四公里。父名希勒家,但和《王下》22-23章所记的大祭司希勒家并非一人。由于本书记有不少作者生平资料,对他的认识也就多过其他先知。
耶利米是在约西亚作王第十三年蒙神选召担任先知侍奉(主前626年,1章),时在约西亚开始宗教革新(主前621年)前五年。他对大改革。耶利米为“新约”的先知,不是在新约的时代,而是因为有新约的信息(30-33章),展望将来,传扬神的信息。

如果说以赛亚的侍奉主要在叙利亚危机时期,那么耶利米就在亚述危机时期。当时亚述位居世界强权,但巴比伦的权力已逐渐兴起。他侍奉的时期是在犹太人被掳之前,却也在被掳之时。巴比伦侵略的矛头已经指向耶路撒冷,并且发动大军围困这坚城。耶路撒冷终于被毁。在以色列民族命运急转直下的危难中,先知急切而悲怆地呼喊人悔改。

从主前695至639年,就是在约西亚作王前,犹大国在玛拿西王的暴政之下,先知们曾大受迫害。他们的信息甚难公开地发表。约西亚作王后,先知的职事重新活跃。耶利米与西番雅的工作极为重要,那时是在主前639至625年,也是巴比伦开始争霸的时候。从主前625年起,亚述已明显地衰落下去,终于在主前612年亡于巴比伦,尼尼微城陷落了。在这以前,必有先知那鸿,因为那鸿的信息,专预言尼尼微的败亡。从此巴比伦侵略的野心变本加厉,以致先知哈巴谷为当时险恶的时势所困扰,特别提出信心的问题。这大概是在主前七世纪之末期(主前605年)。所以主前七世纪的先知有四位,除耶利米的职事连续到主前六世纪外,他们都在那时期,以不同之作风传神的信息。那鸿是诗人,西番雅是演说家,哈巴谷是思想家,他们都看到神的审判,而且知道犹大迟早会蹈以色列北国的覆辙。

耶利米可能是西番雅同时代的先知,正值约西亚王在位。约西亚曾发动一次宗教改革,时在主前621年。当时他们必极力支持约西亚王的改革。但以后看到属灵的颓势,异教的习俗早在社会蔚为风气。约西亚虽力图革新也无能为力,以致改革很难贯彻。约西亚在战场上阵亡(主前609年),犹大政治一蹶不振,败亡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二、历史背景

所罗门王死后,以色列分裂为南、北二国。南国犹大经历了三次宗教复兴。第三次发生在犹大最后一位善王约西亚在位时期(主前639-609年)。这次改革运动是在他廿六岁时(主前622年)从圣殿中找到律法书而引起。他发现朝中与民间的所作所为远离神的训诲,因而着手废除偶像,恢复圣殿敬拜。他死后,政治、道德与宗教又趋败坏,终至走上亡国命运,人民被掳巴比伦。耶利米的侍奉就在这由盛转衰,犹大历史写完其最后一页的悲惨时期。

当时称霸文明世界的亚述,在主前612年其首都为巴比伦攻陷后,帝国瓦解,霸权落入巴比伦帝国之手。犹大国面对国际新形势,举棋不定,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亲埃,相信埃及将成为世界一强,联埃可以遏阻巴比伦的扩张;一派力主亲巴,向巴比伦称臣纳贡,以求苟安。此时诸先知无不力斥二派之非,认为亲埃亲巴都非善策,应该倚靠耶和华。

前面说过,耶利米是在约西亚展开宗教改革前五年(主前626年)被召作先知侍奉。约西亚以八岁髫龄登位(主前640年),作王三十一年。主前609年率兵往米吉多平原迎战埃及王尼哥,图阻埃军往援摇摇欲坠的亚述,而死于作战中(王下23:29-30)。由子约哈斯继位,埃及王很可能怀疑新王有强烈亲巴比伦倾向,登基才三个月,便把他带往埃及,软禁在利比拉,另立其兄弟以利亚敬(主前609-597年),改名为约雅敬。此人甚有行政才能,但行为邪恶,力图禁止耶利米说话。耶利米在此期间写了本书前半部,为此恶王焚毁(36章)。

约雅敬作王时,发生著名的迦基米施一役,巴比伦的军队在此平原上与埃及大战,埃及大军在巴比伦将军尼布甲尼撒所率颈旅前弃甲曳兵而逃。巴比伦征服埃及,尼布甲尼撒奏凯返国,继其前王尼布波拉撒统治全帝国。此后,巴比伦开始侵夺巴勒斯坦土地,有一部分犹大国中人(包括但以理)被掳往巴比伦(主前605年)。未几,约雅敬叛,犹大灾难相继。此人作王十一年,可能为臣下所弑或被掳往巴比伦(代下36:6)。

王位由其子约雅斤接续。登基才三个月,巴比伦军围攻耶路撒冷,将约雅斤掳往巴比伦(主前597年),同时掳走的还有国中首领和工匠(王下24:14),约雅斤被囚37年后获释,但未放回。

尼布甲尼撒另立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作王,改名西底家,此人懦弱无能,只知仰巴比伦鼻息。在位十一年之久,却处处维护耶利米,不让朝廷权贵伤害他,又喜欢听先知所讲信息,但无力付诸实行。他后来也叛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于是决定夺占耶路撒冷。围城先后三年,在主前587年城破,西底家被剜去双眼,囚巴比伦,同时又有大批人民与首领被掳走。

耶京沦陷后发生的事,见本书40-45章的记载。耶利米和许多平民留在城中,由一位叫基大利的人作省长。民间有人揭竿起义,杀了基大利。当年亲埃派未被掳往巴比伦的若干首领逃往埃及,逼耶利米同行(主前582年)。传说先知死于埃及。
但犹太人这个民族在耶利米死后半个多世纪,又得到一次新生的机会。新兴王朝波斯一反巴比伦的政策,准许被掳人民回国,犹太人在主前538年开始回归故土,重建家园。

关于犹太人被掳巴比伦先后三次年代的计算方法:把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掳走犹大国中宫廷人物作为第一次,约雅斤在位时掳走首领和工匠〔主前597年〕为第二次。至主前587年耶京被攻陷,犹太人大批彻底被掳为第三次。

三、先知意识

耶利米是一位非常特出的先知。他特出不是因为他有出众的才智。他没有以赛亚的才气,也没有以利亚的能力,更没有以西结的风度。然而他有深切的同情,热烈的爱国情怀。他品格的伟大,似乎是其他先知无可匹比的。他不仅是神工人的楷模,也是历代信徒的师表。他生活在神恩泽中完美的一生,有若一首真理的颂歌,使人念诵,永志难忘。

在神恩典的训练下,他的软弱变为刚强。他对神的心意有深切的体验。他了解神的公义与圣洁,因此当他看到人们的罪恶,便有无限严正的气概。在另一方面,他深知人们的愚妄与轻忽,见到他们的疾苦与贫乏,便寄以无限同情与哀伤。他不是“为”神传扬真理,而是“与”神同样忧伤。他不是“向”百姓传道,而是“与”他们一同受苦。

他生性内向敏感,为人温和平易;然而他工作的态度却是严厉的。神托付他的,是“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1:10),当他忠于职守的时候,就备受多方的非难、憎恨与攻击。家庭误会他,同道反对他,社会唾弃他。他的人生是悲怆的,神甚至要他舍弃家庭婚姻的生活;他就这样过着孤寂的人生。但他的信心却明澈如秋水,反映蔚蓝的天空,以及晨岚夕影的山景—属天的境界。

内容结构

本书1至25章,是论犹大及耶路撒冷的预言。26至45章是传记文学(被称为《巴录书》,是文士巴录的作品)。46至51章是论外邦的预言。52章是历史附录,可参照《列王纪下》24:18-25:30。

预言部分大多是诗文,有引言与结语。传记与史记采取散文的形式。若干散文是讲章(如7、8、11、18、21、25、32、34、35及44章)。

五、本书信息

耶利米的信息是从民族出发广及普世。他在蒙召的时候,已经体验神在普世的计划,神命定他作列国的先知。从他属灵的眼光,看清犹大所负的轭从埃及转至巴比伦。神以历史的作为管教犹大,而且藉巴比伦施行刑罚。犹大若抗拒巴比伦,是在拒绝神公义的旨意。

1,审判与悔改:以色列人不虔与不义,神必审判:祂藉北方的仇敌(巴比伦与西古提人)来施刑罚,此事在2、5、6章特别论述。在犹大的以色列人必须悔改,归向神,寻求神,行在正道上(3章)。

2,敬虔与礼仪:先知信息是从民族说到个人。以色列传统的宗教是社会的、国族的,以礼仪为宗教生活的中心。他们的宗教制度是律法、约柜与圣殿。律法中有礼仪的规条,约柜与圣殿是礼仪的表征。犹大王约西亚的宗教复兴集中于圣殿礼仪的恢复,忽略了人内心的革新。结果,他们只崇尚礼仪,甚至采纳若干异教的敬拜方式,以致在宗教生活上堕落腐化。先知要人们明白宗教的实质不是礼仪,而是内心与神的关系,并且在行为上切实遵行神的旨意—敬虔与良善。他在圣殿的讲道,强调虔诚与道德,就是为了纠正人的错误观念。

3,新约的涵义:论将来的盼望(30-35章),先知在耶路撒冷被围最危急的时候,蒙神光照,竟能看见复兴的前景,唱出救赎之歌来。他所领悟的神救赎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新约。这是耶利米预言中最伟大的贡献,他提出了“个人信仰”的大宪章。新约不是将旧约废除而取代,而是将旧约补充、修正而更新。遵守律法是蒙福的途径,律法不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这是旧约中的新约,是新约前的新约。

这新约是属灵的约,有属灵的含义与性质(31:31起):(1)属灵的知识—认识神,不需要别人教导,人可以在内心中直接体验与领悟。(2)属灵的相交—人不论老少,都必因认识神而与祂相交。(3)属灵的洁净—神必赦免人的罪。这新约的性质,正符合《约翰壹书》1章的真理。

4,信心的经历:耶利米自身的信心经历,也是个人信仰的最好例证。从11:18-20:18有若干“自白”,反映耶利米内心的挣扎。他感到神不关心他(20:7)。人生带给他的只有痛苦(20:18)。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神并没有看顾他(15:18);他有难耐的寂寞(16:1-20);他所爱的人竟然攻击他,使他的忧苦更难忍受(11:18起;18:18-20)。

他看到恶人兴盛,感到困惑。他甚至想逃避责任,咒诅敌对他的人,他自怜,他失望。在祷告与自白中,他感受到神的回应。神指示他信心的基本问题,在12、15章,尤其在15:19起:“你若归回,我就将你再带来,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将宝贵的和下贱的分别出来,你就可以当作我的口…”。站在神面前,是祭司的侍奉。当作神的口,是先知的职事,成为神的发言人。

耶利米出身于祭司家庭(1:1),蒙召为先知。他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在混乱的时代,世俗的浊流中,成为中流砥柱,怀着忧国的情怀,传神公义的信息。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