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信心

疫情与信心

疫情肆虐之际,避免大型聚会是控制病毒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于是乎各教会对于是否要停止聚会、何时停止、停止哪些聚会等决定,产生不同意见,大家议论纷纷。基本上,我们可以将这些意见分成两派,一派主张暂停聚会,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继续聚会。前者易被标签为过度害怕、没有凭着信心行事;后者则可能被视为过度轻率、缺乏社会责任。面对疫情时,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信心与惧怕、责任与轻率?两者是否真的相互排斥?本文将从两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基督徒在不同处境中,信心的展现是否必然为某种特定行为模式。其次,透过探讨怕与不怕的背后因素,深入审视不同行为选择的背后动机。

再思信心展现的方式

基督徒在面对不同处境时,若要展现出信心(而非惧怕),是否仅有某特定类型的展现方式?以下我们透过基督徒面对病毒和逼迫这两种不同处境比较,从而思考他们的信心当如何表现的问题。

当基督徒面对逼迫时,信心的表现很可能是勇敢面对各样威胁利诱,不妥协我们的信仰,纵使面对死亡威胁,也要忠心爱主事主。然而在面对病毒肆虐时,信心的表现是否也应该是勇敢面对病毒,无论如何“绝不妥协坚持聚会?换言之,面对逼迫要有信心,面对病毒也需要信心但两者的信心表现是否应该画上等号?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在任何处境下,信心的本质是不变的,但信心的应用却视处境而可能有所不同。

圣经中提及两位使徒同样面对逼迫的记载,他们在面对相似的逼迫处境,都有相同的信心的本质他们却在逃或不逃的选择上有着不同。首先,使徒行传12记载彼得被下在监牢,而后他跟随天使的带领逃离监狱,结果警卫被处死。其次,使徒行传16章记载保罗被囚,他祷告后地大震动,监门全开,他却选择不逃离,结果狱警全家归信(徒16)。

显然的,面对逼迫,逃或不逃未必是信心问题,因为有逃的时候,也有不逃的时候。面对疫情也是如此,信心的表现未必连接于一个特定的行为表现;因此,请勿以有或无信心为出发点,以避免彼此伤害。反而,大家要彼此谅解,做出目前最好的决定,保持合一的心,不让魔鬼分裂我们。领袖们经讨论后不论做出什么决定,全体当一起支持。因着疫情有着许多的未知数,因此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有可能过多或不及。

反省怕与不怕的背后因素

面对疫情,有些人感到非常害怕,处处小心,认为那些不谨慎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人则轻描淡写,处之泰然,认为处处谨慎的人是过于小信。然而,当我们诠释他人怕或不怕态度背后的因素时,要小心过度窄化的危险例如曾经历过SARS疫情或目睹过肺癌病患临终前经历的痛苦,这些人对于疫情可能会具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措施的完善程度也较敏感;而身强体壮者,或是人生较有历练则相对之下可能会较不担心。

由此可见,个人对于疫情的态度不必然是与信心有关。因此不怕的人不要随口就搬出“有信心压制人,而怕的人也不要急于以缺乏社会责任感”来责备对方。我们乃应自省,本身怕或不怕的因素是什么?如果真是因为缺乏仰赖神的信心,那么就需要自我检视,对疾病或死亡如此恐惧的理由,并寻求神的帮助,学习正视人生难以避免的疾病与死亡。反之,如果自觉很有信心而不怕,我们也需要小心这样的信心是否是过于自信或出于错误的神学观点,例如认为只要有信心照常聚会,神必定会保守我们绝对不会患病。

第四世纪初期的奥古斯丁与多纳徒之争中,多纳徒极力主张不接受逼迫时期背道的信徒回来教会,特别是背道的主教们,甚而视其所主持的礼仪无效。多纳徒与传统教会之争,险些酿成无法弥补的大分裂。奥古斯丁为了缓和双方之间的张力,说了一句大胆的话:爱心比圣洁重要。他的意思是,教会若有偏差,宁愿错在爱心太大,而非过度圣洁。确实,当爱与公义难以相融的时候,宁愿错在爱心太多而非公义过严。面对疫情,难免有人显得软弱,有的显得刚强。但在定是非之前,要了解面对疫情的信心可以有不同的应用,也要审视怕与不怕的因素为何。正如保罗所说:“你们要接纳信心软弱的人,不要论断引起争论的事”(罗14:1)。

此外,面对疫情,我们必然有力所能及与力所不及之处。力所能及的理当同心合作,尽力为之;力所不及之处就效法犹大王约沙法的祷告:“我们也不知道该作什么;我们的眼睛只有仰望你”(代下20:12)。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