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血洗全球金融

美联储血洗全球金融

综合国内媒体报道,在美东时间8月26日举行的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一把手鲍威尔发表了鹰派讲话,称美联储将“有力地使用我们的工具”来打击仍接近40 多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胀。鲍威尔讲话浇灭市场乐观情绪,美股跳水,道指狂跌千点,标普和纳指均创两个多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加息】

今年3月份美联储加息前,国内外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3月16号首次加息以后,又都以为美联储加息后很快就会降息;7月份加息75个基点以后,他们又认为美联储很快将会结束加息。但是,鲍威尔8月26号的讲话,狠狠打脸了那种认为加息将很快缓和甚至结束的看法,同时印证了血饮对美联储暴力连续加息的预测是超前精准的。

鲍威尔讲话之后,美股暴跌1000点,其中跌幅最大的就是苹果,市值暴跌甚至超过了7000亿。截至9月6号美股已经连续下跌七个交易日。与此同时美国国债收益率随之暴涨,9月6号一天之内10年期美债盘中大涨超过14个基点。在美国遭遇股债双杀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影响,就在鲍威尔周五讲话结束后的周一开盘后,中国股市也开始下跌。关于这一点,血饮之前多次在公众号说过,也反复在知识星球群提醒过,中国股市波动整体与美股波动相同,基本是同涨同跌,大家可以将中美股市波动图叠加起来仔细看。

中美股市同涨同跌,说明目前的中国股市没有所谓独立行情一说。根本原因在于,美元依旧是全球储备货币,包括中国在内国家都在使用美元,而只要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美元,那么,美联储货币政策波动必然影响全球经济冷暖。

就目前的全球货币储备比例而言,美元好比影响全球经济的中央空调,美联储政策就是那个调节空调冷暖的温度调节器,鲍威尔就是调节温度的那只手。

【美联储鹰派言论的真实面目】

那么,鲍威尔到底说了什么?让我们来逐一详细解读讲话的主要内容和背后逻辑,理顺后续投资理财的基本思路。

在8月26号的讲话中,鲍威尔强调了以下几点:

01

全面强化美联储货币紧缩决心

早在今年6月30号,美联储就在报告中回顾总结了1979到1981年货币紧缩带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渐进式加息将严重危害美国经济,只有连续暴力加息,才能够果断遏制不断上升的高通胀。

为此,美联储在6月份开始加息,正式启动缩表,6至8月每月缩表上限为475亿美元,而目前美联储已经决定将在9月开始翻倍,上限提高至950亿美元。这代表美联储的量化紧缩(QT)即将在9月份全面起飞。

目前的快速紧缩与市场预期的重返量化宽松(QE)完全背道而驰。

但是,对于美联储的决心,市场却并未心领神会。美联储在7月份果断加息75点以后,依旧有人判断美联储将会迅速重返QE。针对这一情况,鲍威尔才发表了8月26号的讲话,这次讲话撕碎了投资者诸如“失业率上升美联储就会货币政策转向”、“因为中期选举,美联储将迫于政治压力转向宽松”等市场预期。鲍威尔的讲话简单粗暴地直接重创了大宗和美股坚定多头,随之带来的就是大宗下跌和股市的下挫。

毕竟,全球之前的大宗上涨是因为美国无限QE印刷了超过8万亿美元,这些美元资金无路可去,这才涌入了大宗和股市,才出现了大宗上涨带来的超级通胀和股市走强,现在美联储决心全面收紧货币,大宗和股市自然失去了量能支持,于是出现了大幅下跌。

02

遏制通胀美联储不惜经济衰退

在6月30号的报告中,美联储也早就总结了1979到1981年的经验并表示,遏制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胀远比美国经济衰退更加重要,认为“1979-1981年渐进式加息是错误的,1982年以后美联储的暴力加息才是正确的”。

这意味着,接下来美国QT遏制通胀将不再以美国经济增长作为考量,而是以通胀2%作为货币名义锚。在通胀未回落到2%附近前,美国将连续暴力加息,在这个过程中,即便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美联储也不会停止。

这一表态意味着,过去市场观察美联储政策的诸如国债收益率倒挂、经济增速等指标已经基本作废,停止加息唯一的标准就是通胀回落到2%。但是,目前美国通胀率还在8%左右,这代表美联储将在今年甚至未来几年都会继续加息,这一表态已经让市场感到恐慌。

【美联储加息的刀锋所指】

鲍威尔强调的两点代表,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全面转向紧缩。既然遏制通胀不惜以经济衰退为代价,这就代表美联储将在未来猛烈加息,那么,具体会加息多少呢?

参考1980年到1986年期间美联储加息22%,也就是2200点,2022年预计加息425点,预计未来加息时间可能长达5年,大致在2027年达到顶点。

在1980年到1986年加息中,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升高到22%,对比目前中国三年期国债收益率3.4%以及大额存单利率3.25%,这个利息收入显然比美国22%的利息低太多,这还不算在加息过程中美元指数飙升导致美元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两者加在一起,必然带动国内资本流出。中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更不必说。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那么,全球资金迅猛进入美国,将产生不可避免的虹吸效应。

试想,在国际资本疯狂涌入的时候,美联储还在不断加息,此时的股市暴跌甚至发生股灾,就可以在最底部将涌入的资本全部消灭,然后再停止加息,重新释放流动性抄底股市,股市随后上涨,就能够将涌入的国际资本全部装进美国人的口袋里。这个金融虐杀游戏,美国在1987年就这么玩过。当时,股灾爆发、加息停止后,美国股市迅速就飙升了60%,而像日本这种大量购买美国资产,甚至号称要买下美国的日资,最后,几乎全部在1987年股灾中倒下。此后一年60%的上涨和随之而来的牛市,导致日本从战后到1987年累积的国家财富全部被美国消灭,并彻底转移到美国口袋之中。

在美国暴力加息过程中,因为快速紧缩货币,所以导致其他国家资本涌入。伴随着加息营造的超级通缩和资本外流,全球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制造业和金融行业遭到巨大打击,整体经济低迷,这样一来,制造业所需大宗产品消费就会下滑,而量能减少,必然导致大宗产品价格下跌。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油价下跌,在80年代的暴力加息中,国际油价从1981年的39美元跌到了1986年的8美元,下跌了5倍。

石油价格暴跌直接击垮了依赖石油出口换取外汇的苏联,加息导致脱实入虚的同时,也导致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国家经济脱实入虚,两者交互作用下,日本、德国、苏联、拉美和东南亚经济全线崩盘。美国一举击败了外部最大的敌人苏联和内部最大的竞争者日德,同时完成了拉美和东南亚的抄底。正是在这一金融套路下,美国吸干了日本和德国,最终击败苏联赢得冷战胜利。

以苏联为例。1980年美联储开始加息后,油价一路暴跌,苏联逐步陷入经济困顿,经济困顿带动了对国家体制的质疑,在西方YS革命下,动摇派越来越多,并逐渐蔓延到苏联高层,就在1985年美元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的164.7的这一年,共济会千方百计扶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一把手,撒切尔夫人为之欣喜若狂。之后,戈尔巴乔夫颁布了各种迎合西方的骚操作,于是,美国加息结束3年后的1989,苏东剧变爆发,6年后的1992年,苏联寿终正寝。

以日本为例。在美联储加息政策下,日本放弃工匠精神,国民经济脱实入虚。1986年美联储暴力加息的最后一年,日本房价达到了历史最高,东京银座房价飙升到95万美元每平米。1989年,为遏制房地产暴涨,日本央行开始紧缩货币政策成为压垮楼市的稻草,1992年日本全面征收房产税,房地产泡沫被戳破,之后日本经济一路下滑,过去的三十年里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对中国来说,从时间上看,美联储这次加息将从2022年延续到2027年,西方列强通过1847年和1907年的两次龙虎天师劫解决了满清。未来,他们准备在2026到2027年爆发的新龙虎天师劫中一次性解决中国。

2027年,也是中国新旧领导交替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们蠢蠢欲动;

2027年,美元指数达到最高的时候,中国经济压力巨大;

2027年,军事上,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核武装也将在这一年完成,亚洲北约全面形成!

三者结合起来看,西方列强真正是卡在时间节点,血饮从不认为这是历史的巧合,而是蓄谋已久。它们处心积虑将经济、政治、军事压力全部挤压到2027年这个临界点,妄想一次性爆破中国,成就它们的一统大业。

届时,疫情多地爆发叠加美联储加息,经济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都会经历充分考验,面对未来五年内外压力下逐渐出现的内部矛盾,国家和个人一定要保持高度清醒,尤其是个人,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党和国家,别做射向自己祖国心脏的那一颗愚蠢和肮脏的子弹。

【微妙的时间节点】

明白了美联储加息的逻辑和目的,大家非常好奇,为什么鲍威尔会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发布QT货币政策转向的言论呢?8月26号前夕,是什么促使鲍威尔发表上述言论?

8月25号,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和伊朗均在伊核协议问题上做出让步,西方和伊朗官员都表示,一些最终障碍都被移除,其中包括美国做出不会再次退出伊核协议等承诺。这意味着,美国重返伊朗核协议或将很快实现。正是伊核协议的可能达成,坚定了美联储暴力加息的决心。

那么,为什么伊核协议的达成会促使美联储发表暴力加息的鹰派言论呢?

原因很简单。伊朗一旦重返核协议,那么,西方就必须解除对伊朗石油出口制裁。一旦伊朗扩大对国际市场油气出口,那么,油价和天然气价格必然随之下跌。事实上,仅仅是在核协议谈判中,国际天然气价格就已经开始下跌。这样一来,油气价格下跌将直接帮助美国遏制不断上涨的通胀。今年冬季将比往年更加寒冷,过了9月23号以后,北半球就将逐步进入冬季。因为欧洲的脑残外交,导致俄罗斯制裁,欧洲将会面临油气紧缺,如果不能快速得到补充,那么,欧洲将被冻成冰棍。

伊朗重返核协议以后,大约会释放400万桶每天的原油产能,这不仅将倒逼沙特增产,还会补充因俄罗斯制裁所损失的产量。全球原油供应增加,则价格必然下跌,油价下跌叠加美联储加息,届时大宗产品必然全线下跌。

如此一来,油价下跌逐步输出通缩,通缩打击各国经济,各国货币走软将必然带动美元指数飙升,事实证明,就在伊朗核协议即将达成之际,美元指数就突破了109,正如血饮之前预测的那样,美元指数突破110甚至到120都是有可能的。

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概括下来,就是”低油价+强势美元”的加息政策,这一政策必须击落油价,才能够完全释放威力。现在美国即将与伊朗达成核协议,就是按照美联储的既定货币政策在按部就班的实施。

这一套路,熟悉金融的朋友并不陌生,因为,近年来美国已经玩过一次。2015年美联储同样炒作加息,当年6月,伊朗与美国等六国达成核协议,之后6月份的会议上,美联储强化加息预期,紧接着,国际油价开始暴跌,随后中国股灾爆发。2016年1月油价跌到最低点,中国股灾2.0爆发。在美联储加息过程中,中国楼市也在不断下跌,人民币汇率也同步下跌。对应的则是,长期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美元指数达到103高位。

【伊核协议下的美伊对抗】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美国和伊朗是死敌,两国达成伊核协议是否代表两大宿敌握手言和呢?

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上,2015年6月伊核协议达成以后,苏莱曼尼将军指挥的伊朗圣城旅开始全面增援叙利亚巴沙尔政府,2016年8月份,伊朗圣城旅联合俄叙联军在阿勒颇围困了英美以支持的4万名恐怖分子,并在4个月后全歼恐怖分子解放阿勒颇。之后的一年内,伊朗圣城旅联合什叶派民兵和俄叙联军,又在阿布凯马勒等地消灭1.1万名ISIS恐怖分子。可以说,伊核协议不仅没有让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反而促使双方在叙利亚大打出手。

现实也是如此。8月24号,也就是美国和伊朗在核协议取得突破的当天,拜登授权美军对叙利亚代尔祖尔境内的伊朗目标进行空袭。8月31号,伊朗革命卫队在阿拉伯湾强拖美军无人艇,后又被美军夺回。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伊核协议的达成都不代表双方握手言和。相反,在协议达成以后,双方交手反而明显增多。谈判桌上握手,谈判桌下拳打脚踢却更加凶猛。

美军暗杀伊朗苏莱曼尼少将

【美国的真实算盘】

那么,既然伊核协议并不能让伊朗放弃对抗,那么,解除对伊朗制裁以后,伊朗民生会得到大幅改善,这将进一步提升伊朗强硬派威望,这些只会进一步加剧美伊对抗。与此同时, 解除对伊朗制裁以后,中国将加速抄底伊朗,人民币结算也将突飞猛进。这些情况对美国都是极为不利的,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还愿意与伊朗达成核协议呢?除了加息打压油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

01

止损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美国与伊朗达成核协议是伊朗斗争的胜利果实,因为,美国之所以愿意与伊朗再次达成核协议,是因为伊朗与中俄合作,逆转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局势,成功打通了从伊朗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什叶派之弧。在这个过程中,伊朗控制了什叶派铁路和什叶派管线沿线地区,比如,伊朗获得了地中海东岸的拉塔基亚港99年运营权,伊朗军队驻扎到叙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并在迈斯亚夫建立导弹基地,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几乎控制伊拉克政权,目前伊朗支持的PMF已经成为伊拉克军队主力并控制伊拉克南部地区。总体而言,伊朗已经接近控制中东核心区,这代表伊朗已经拥有中东地区能源开发和管线走向主导权。

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只有对伊朗让步,才能够阻止美国进一步在中东失分和边缘化,签署伊朗核协议就是美国阻止在中东进一步失败的止损行动。

伊朗打通什叶派之弧直达地中海,将中东核心区美军一切为二

中俄土伊四国联盟打通中东-欧洲能源陆地走廊示意图

02

重塑石油美元金身

除止损外,美国签署伊朗核协议还是为了重启新能源革命。众所周知,历次科技革命都是从新交通工具和新能源开始的。与共和党推崇石油、煤炭等旧能源不同,民主党一直推崇天然气在内的清洁新能源。在民主党看来,美国频繁军事干预中东将美国拉入了债务黑洞,对石油美元的过度依赖让美国走向衰落。

要重塑美元金身,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启动新能源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美国民主党认为,只有站在科技最高点,才可以随时重塑全球产业链,才有绝对优势将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或者继续压榨中低端产业,而这个科技优势存在于美国国内,而不是过度依赖外部石油。

从2009年奥巴马上台开始,美国就全面启动页岩气革命,美国妄图以清洁的页岩气,取代落后的高碳排放的石油煤炭,以新能源为契机,在美国点燃第四次科技革命之火。正是在清洁能源的旗帜下,民主党才愿意在2015年6月签署核协议放松对伊朗制裁,同时打击沙特为首的石油生产国,并在2016年差点与沙特翻脸。

对美国来说,伊朗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天然气田-帕尔斯油气田,而且还是天然气储量第二大国。只要解除对伊朗的制裁,就可以将这里的天然气开采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逊尼派管线输送到欧洲,同时,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以后,美国也可以参与该油气田的开发。只要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开采,再配合欧美的清洁能源运动,那么,石油消费就会不断下降,这样石油增长的量能就会减少,油价也必然下跌,这就配合了美联储的“低油价+强势美元”的加息政策。同时,油价下跌将抵消伊朗石油增产带来的收入。美国政策是连消带打,虽然美国搞战略泯灭人性、背弃道义,但玩战术还是挺有一套的,不得不防。

与此同时,为了打通去往欧洲的逊尼派管线,美国就必须扫平什叶派执政的叙利亚以及支持叙利亚的伊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015年伊朗核协议签署以后伊朗与美国的斗争反而加剧。

逊尼派管线

对美国来说,现在解除伊朗核协议,则不仅伊朗石油可以进入市场打击国际油价,同步增加的天然气出口也将进一步取代石油。只要全世界都使用清洁能源,则掌握最大清洁能源技术的美国技术公司就能够实现技术飞跃,技术飞跃以后再投入与第四次科技革命有关的5G、区块链等领域,美国就能够在新能源运动中抢先中国点燃第四次科技革命之火。

又因为清洁能源和新技术基本完全扎根美国,这就摆脱了对中东这个耗损美国国力的黑洞陷阱的过度依赖。在伊朗天然气全面出口的背景下,美国将借此实现本国的技术与安全飞跃。一旦实现,美国不仅可以在未来100年继续控制全球产业链,而且还能够在新技术帮助下压制中俄为代表的陆权崛起,继续称霸世界。这个庞大的利益显然比伊朗通过核协议获得的民生改变以及人民币结算猛增带来的损失更加巨大,这就是美国明知核协议对伊朗有利却愿意签署的根本原因。

03

撑爆中国兵线

新能源革命往往都是从交通工具开始的,目前的新交通工具就是新能源汽车,也就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核心材料就是电池,其他部件基本都一样。目前的新能源电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锂动力电池、镍氢充电电池、燃料电池。

上述三种电池除了需要用到的锂、镍之外,还需要用到锰和钴氧化物,以大大提升电池容量和增加电池寿命。所以,新能源电池所需的主要贵金属就是锂、镍、锰、钴。

目前世界上,锂矿储量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镍矿储量的前三位,分别是澳大利亚、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巴西;锰矿储量的前三位,分别是南非、澳大利亚、加蓬;钴矿的储量前三位分别是刚果、澳大利亚、古巴。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新能源所需贵金属中,不仅没有中俄,甚至连一个欧亚大陆国家都没有。上述四种贵金属矿产中,澳大利亚均在其中,而且其中镍矿储备第二位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也紧挨澳大利亚,属于南太平洋国家。

如果从地图上看的话,新能源所需贵金属基本大部分掌握在美澳为首的五眼联盟国家之手,同时,除澳大利亚以外的其他国家,几乎全部分布在英美海军海权强国势力范围内。中俄领导的欧亚陆权联盟,虽然与除澳大利亚以外国家关系友好,但与这些友好国家之间全部被英美海权隔绝。

2015年9月3日中俄联手出兵叙利亚以后,逐步夺取了欧亚大陆腹地在内的欧亚陆权。但是,新能源所需贵金属产区几乎全部被排除在中俄陆权所能覆盖的地区。

在传统的石油和煤炭等旧能源格局下,中俄从2015年以后逐步控制了世界主要的油气产区。以中国为例,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田帕尔斯油气田,因为中国抄底伊朗3000亿美元协议,而拥有优先开采权,伊朗目前最大的油田是由中国开采,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也是中国在开采,2018年4月底的五国里海公约签署以后,中俄更控制了里海地区能源开发,这里的能源加上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足够中国使用300年,如果再加上伊朗和俄罗斯的合作项目,足够中国使用500年。

2015年,中俄出兵叙利亚中国几乎完全解决了能源安全问题,但是,现在美国领导的五眼联盟又控制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贵金属的大部分。本来美国就已经拥有了新能源技术优势,现在又控制了新能源汽车所需贵金属的绝大部分,拥有了技术和大宗储量优势的美国,自认为这样就能拉开与中国技术差距,提前引爆新能源革命,也可以从技术上废掉中国自2015年以来通过地缘斗争好不容易取得的能源安全。

五眼联盟控制的新能源贵金属主要分布在非洲、澳洲以及拉丁美洲,中国要获得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贵金属,就必须大力发展海军,而海军建设正好是中国的相对软肋。常言道,百年海军,要打造一支远洋作战的强大海军,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中国目前的优势在陆军以及战略火箭军。空军虽然一直在扩建远程投送能力,上次运20飞越8000公里抵达塞尔维亚,就是远程投送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的证据。但是,塞尔维亚虽然遥远,但依旧在欧亚大陆之上,目前我解放军的远程投送也堪堪只能覆盖欧亚大陆,要远程投送到贵金属密集的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地,还需要时间。

所以,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目前要有效支撑中国争夺贵金属富集区还远远不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由于美国清楚知道自己的长处是远洋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短处是陆军,而中国的长处是陆军和战略火箭军,短处是远洋海军,所以民主党扬长避短,以新能源所需贵金属为切入点,设计了一个撑爆中国兵线的毒计。

中国要争夺贵金属,就必须横跨印度洋和大西洋,与美国在远洋进行争夺,这样,中国从本国前往非洲、澳洲和拉丁美洲的兵线就会全面拉长,又因为中国远洋海军实力不足,美国就可以从海洋上进行截击,以海制陆,将中国兵线截击得支离破碎,然后各个歼灭。这是美国的如意算盘。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岛屿,距离非洲和拉丁美洲都很近,海军又是其优势,从岛屿出发,随时准备截击中国,这真是把自己当新时代的加勒比海盗了。一旦截击成功,锁住中国新科技革命的原材料源头,那么,没有独立的贵金属来源,中国就无法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更无从点燃第四次科技革命。届时,华尔街会趁机炒高贵金属价格,引导电池涨价,带动电动车涨价,让中国技术革命望而却步。

长期来看,美国看似已经放弃了欧亚大陆,实则是以退为进,将中国一步步诱入美国占优势的大洋深处,与之进行决战。这是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退让部分空间给对手,拉长对方兵线,再从中截击,各个击破。

这个套路,也并不陌生,当年英美分别对德国和日本都使用过。英国控制中东石油,诱骗德国建造无畏级战舰与之争夺海上霸权,进而争夺中东石油,最终在日德兰海战中击败德国;美国切断日本高度依赖的原油供应,逼迫日本进攻英美固守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最后以自身的海空军优势,在大洋上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从历史经验来看,开始的制裁和竞争,实际上都是为了将对手诱入己方擅长的海战领域,然后利用与对手的实力差,将其消灭在大洋之中。

实际上,民主党为了这一战略规划,甚至设计了与之配套的政治宣传口径,那就是LGBT为代表的对少数族裔的优待政策。LGBT政策国人一直看不懂,明明是断子绝孙为何还要鼓励呢?

实际上,美国要发展新能源,就必须抢占非洲、拉丁美洲等地资源,而拉美和非洲地区分布最多的就是两个群体,一个是黑人,一个是MSL,他们在美国都是受到排挤的少数派,只要拉拢这些群体,就能从政治上洗白当年殖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罪孽,倡导LGBT为代表对少数族裔的优待政策,就是美国洗白的具体措施。在政治正确下,不允许国内对黑人、MSL等少数族裔歧视,慢慢将自己打造成这些国家的道德保卫者,有了这个画皮,下一步就可以方便地窃取当地的资源,而不受到道德谴责,既当又立,两全其美!

美国撑爆中国兵线,结合新能源拉动科技革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美元换成科技美元。美国以空间换时间战术的大背景是,既然欧亚大陆已经守不住,那就推向美国海空军覆盖下优势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年美国一直在增加在非洲的特种作战,已经占到美国海外行动15%,未来还会继续增加。美国未雨绸缪,控制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经成了其成功翻盘的最后希望。

美国为诱中国入坑,已经做好了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全面准备。这种情况下中国陷入两难境地。进,则入坑;退,则美国抢先发动技术革命,占据全面优势。

未来世界,电根本就不是关键,可控核聚变以后电多的是,材料才是关键。面对美国在新能源材料上的钳制,中国应该如何破解呢?

【中国的未雨绸缪】

坚持两条腿走路。

新能源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决不能因为锂、镍等贵金属被五眼联盟控制就因噎废食。我们必须采取的第一个策略,就是传统与新能源结合的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中俄已经控制全球超过70%的天然气储量,既然这些天然气足够中国使用五百年,就不应该浪费。作为新能源的过渡产品,天然气燃烧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是天然的绿色能源,中国必须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合作开采里海、波斯湾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和伊朗使用人民币结算能源,我们就不再需要使用多余的外汇储备购买。而且,伊朗和俄罗斯均给予中国最大的优惠价格。为此,中国必须与俄伊两国合作加速开采里海天然气,铺设从伊朗和俄罗斯直达中国的天然气管线。按照目前进度,大约在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将到达顶峰并于2060年实现碳达峰。天然气取代石油碳排放,这样更加有利于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为科技革命点火出力。

另一方面,目前英美海权控制锂、镍、钴等资源的现状无法改变,我们就必须长远规划,防止被人家上屋抽梯。

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新能源布局,那么,耗费的金钱将以数亿万亿甚至数十万亿计算,以充电站为例,目前全国十万座加油站要全部更新成充电站,至少需要花费15000亿,这还不算电池、汽车生产厂等花费更加巨大的配套。

只要我们完全依赖锂镍钴等资源,这个数十万亿的工业体系一旦完成,如果完全离不开锂镍等贵金属,按照华尔街的尿性,一定会像炒作原油一样,将1美元不到的原油炒作到100美元以上。一旦锂镍等贵金属在中国工业布局完成以后涨价,那么,这就是一个被人家攥得死死的吸血局,不仅被人死死掐住脖子,新能源产生的利润也会被华尔街全部吸走。那样一来,我们辛辛苦苦做新能源产业,最后摘桃子的却是对岸华尔街的犹太资本。

要想破局,就要求我们在技术上也必须两条腿走路,平衡目前的工业体系与未来新能源工业体系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国可以在锂镍电池之外,多开发燃料电池、油电混动以及更具有前瞻性的钙钛矿电池等。其中燃料电池续航更长且无污染,钙钛矿电池转化效率比锂电池更高,同时,钙钛矿中的钛铁矿中国储量世界第一,这两种电池都值得中国大力发展。多条腿走路,用多个技术路线,分散对锂镍资源的依赖,这就是我们从国内规避金融吸血的方法。

【冲破美国海权禁锢】

锂镍等矿产被五眼联盟海权控制影响,并不代表他们可以永远控制或者无法打破。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一直使用以石油为基础的化工原料建立了全面工业体系。那个时候,美国就已经捏住了我们在东部的石油进出口命脉。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外交与政治较量,中国也成功进入中东,控制了超过半壁江山的油气资源。所以,没有一成不变,一切都事在人为。

那么,新世纪我们应该如何突破美国海权对锂镍等稀有金属的控制呢?

01

阻止以色列纳粹吞并巴勒斯坦

从地图上看,中俄目前已经控制了从中亚穿越伊朗进入地中海东部的战略通道。除此以外,中国在南部非洲、东非以及西非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利益网络,以基建出名的中国更修建了撒哈拉大铁路在内几乎覆盖整个非洲的铁路网。但是,从中国穿越中亚进入地中海再进入非洲,就必须穿越巴勒斯坦所在地区。

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巴勒斯坦地区就是中国穿越中东进入非洲的必经之地。但是,在这个必经之地上,美国却打下了一个钉子-以色列。纵观以色列历史,就是一部巴勒斯坦人的血泪史。在控制影响中东之外,以色列也是美国阻止中国一带一路进入非洲的钉子。只要以色列楔在这里,中国就始终无法建立从中国内地直达北非、东非、西非以及南部非洲的战略走廊,一带一路就永远无法将中国在欧亚大陆的势力范围与非洲势力范围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无论从国际正义还是国家战略,我们都必须支持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纳粹侵略的正义行动。从2016年到现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公开表示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2022年3月23号,中国外长王毅更公开表示,巴勒斯坦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国支持正义事业的斗争就一刻不停歇!

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以及YSL国家,为争取巴勒斯坦合法利益,而与犹太资本集团展开正义行动。在秉持国际正义与公理的同时,也是以群众路线抵制美国LGBT等彩虹洗脑政策渗透控制非洲地区的新殖民运动。以真正的正义大旗对抗美国殖民主义的双标政策。

中国支持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并不是要消灭以色列,而是要建立新巴勒斯坦国。只要巴勒斯坦建国就一定拥有领土、领海、领空,这样基建狂魔就可以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横跨以色列的战略天桥。跨过这里,将非洲的中国铁路网与欧亚大陆上的泛亚铁路对接,中国在欧亚与非洲的势力范围将连成一片。

一旦对接完成,则中国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就业和经济发展,还将带来更大的政治与军事保护。经济、政治、军事三位一体,这些国家自然会慢慢远离美国,届时,在经济共同体下,中国必然能够拿到新能源所需的源源不断的锂镍等贵金属。就像2016年中国翻盘中东以后,中俄伊控制世界超过70%天然气资源一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拔掉以色列这个楔子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俄罗斯代表的东正教、基督教以及YSL教联合起来,中国高举大旗,以万教之力共同打击美以两国。如此,以国际群众路线的文斗为主,这样就消除了中国使用军事力量带来的兵线拉长被美国截断的风险。

02

解放对岸切断日澳与美联系

目前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在加速核武装,其中澳大利亚更因为几乎掌握全部贵金属而频频与中国摩擦。不出所料,在2027年左右,两国核武装都会实现突破,其中澳大利亚将获得潜射洲际核导弹,日本也将获得中程导弹核弹头。这一趋势是中国必须要预防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先下手为强就是提前解决对岸的统一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解决对岸问题则中国将从对岸东部港口获得进入太平洋深水区出口。届时,中国海军将全面升级为远洋海军,2016年中国已经控制南海主航道,现在远洋海军起锚,我们将向对岸以东以北的日韩,以及以东以南地区的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地区延伸。

对日韩,中国控制南海和对岸,就是掐死了两国80%进出口航道。对澳大利亚来说,我远洋海军南下或者与澳大利亚东北的南太平洋建立军事联系,比如王毅外长访问南太,就与当地十国签署军事经济合作协议。这样不仅能够从北部压制澳大利亚,还能够从南太地区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的联系。

澳大利亚和美国这类国家,都属于只认拳头不认理的货色,只有重拳出击,他们才能真正听懂中国话。

除牵制两国外,中国也应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美国周围扎钉子。8月15号,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古巴等国与委内瑞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血饮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委内瑞拉特种部队热带丛林作战技术全球数一数二,再加上古巴同样精锐的5万名国际雇佣军。只要两国联手再得到中俄支持,就一定能够阻止美国自北向南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2019年4月底的委内瑞拉政变后,中国向委内瑞拉提供红旗9防空导弹,之后中国更通过马来西亚大量进口委内瑞拉石油,这些都是中国在拉丁美洲打下钉子的系列举措。

除了在拉丁美洲北部打下钉子外,中国还大力发展与拉美南部地区友好国家的关系,其中主要就是巴西和阿根廷,2022年4月2号马岛战争爆发40周年,当英国人欢庆的时候,中国却公开支持阿根廷对马岛拥有主权,而支持中阿友好的阿根廷前总统克里斯蒂娜已经就任该国副总理,这代表阿根廷政治风向正在全面转向中国。

除阿根廷外,另一个国家巴西政治也在发生快速变化。目前,巴西前总统卢拉正在与犹太复国主义代理人、现任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展开激烈角逐,希望这位深受巴西共产党影响的坚定左翼能够在大选中击败博索纳罗。一旦成功,则中国抄底巴西将会全面加速,抄底项目就包括了巴西丰富的镍铁锰铝等矿产资源。

历史上,跟非洲一样,拉丁美洲同样遭到美国殖民主义的巨大伤害,拉美反美运动也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只要中国运用得当,则美国控制拉美资源的图谋就不可能得逞。

本文全面论述了美国新一轮掠夺全球的金融逻辑,并详细阐述了美国在新能源格局下为中国制造巨大战略陷阱以及相应的破解方法。从2015年到现在,血饮一直坚持尽可能地提前预判即将发生的事件,7年时政金融分析考验洞察力与分析力,时间磨砺下,血饮关于金融、生化、地缘政治的预判越来越准确。最近的判断,除了美元走强突破110以及美联储暴力加息外,还有2021年1月底判断的白银从30美元下跌,目前已经跌到了17美元,累计下跌超过40%。

除此之外,血饮预判今年疫情将在9月23号,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并开始南移以后,新冠疫情将率先在东北爆发,结果黑龙江大庆和吉林长春分别在八月底爆发疫情。至于爆发的原因,血饮说过,东北地区是温度区间最早进入10±5℃区间的城市,之所以会提前,是因为今年南旱北涝突然结束,导致气温快速下降,其中8月份长白山地区就已经开始降雪,大庆爆发疫情的8月25号温度下降到了11摄氏度,正好进入新冠疫情爆发温度区间,长春8月26号温度最低更达到9℃。今年的极端天气在8月底快速逆转,导致东北地区温度提前下降到新冠爆发温度区间,这就使得原本9月23号以后才会爆发的疫情提前了20多天。

东北疫情的开始不过是全国疫情进入爆发临界点的前哨信号,从9月23号到10月1号之间,内蒙古、山西、山东、辽宁、天津、北京、新疆、青海等北方省份一定要做好防疫应对。特别是西安、石家庄、大连、青岛、郑州、哈尔滨等大型城市,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去热点城市请佩戴双层口罩,并配合酒精消毒。

货币战争看不见硝烟弥漫,俯视之下却是血流成河。胜利者权杖上的红宝石摇曳着嗜血的光芒,却不见王座之下尸骨累累。

美联储加息搅动全球金融市场。

  美联储正处于1990年以来最为激进的货币紧缩进程中——今年以来,美联储已加息5次,累计加息幅度达300个基点。加息故事还未完待续:今年11月及12月,美联储还将迎来两次加息,合计加息幅度或将达到125个基点。

  全球金融市场风云突变,逐步失序:股债汇市场阴云密布,跨境资金流动也在频繁挑战各国的市场定力和稳定性。重压之下,近期韩国、日本、英国等更是严阵以待,掀起一轮“入市干预潮”,开启汇率“保卫战”,并缓解本国金融市场资金流出压力。

  哪些央行还将接力干预?全球金融市场还要看美联储“脸色”多久?

  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

  以美联储9月加息75个基点为风暴眼,近期多国央行争先恐后,开启新一轮加息潮。

  美联储近日开启了其年内第5次加息,这也是其连续第3次加息75个基点,创下自1981年以来加息密集度的最高纪录。

  紧随其加息进程,非美经济体正在积极参与“加息竞赛”:9月,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分别已单次加息75个基点,瑞典央行甚至加息100个基点,英国、澳新等发达经济体预计至少也会加息50BP。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超过90个国家央行执行了加息,仅在近两周,就有至少16家央行同时加息。世界银行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投资者预计,到2023年各国央行将把全球货币政策利率提高到近4%,利率上调可能使全球核心通胀率(不包括能源)在2023年达到5%左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世界银行预计各国央行需要加息至6%。

  最新一轮全球央行加息风暴重挫全球金融市场,国际债券市场脆弱性凸显。中金公司研报称,以美国为例,债券市场流动性已经接近2020年3月市场停转的水平,原本就容易出现市场震荡与价格超调,英国财政刺激则成为压垮国际债券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推升十年期美债利率一度突破4%。

  外汇市场更是不能例外。年初至今,欧元对美元贬值近14%、英镑对美元贬值近18%、日元对美元贬值逾20%,当前,日元、欧元汇率已经回到20年前的水平,英镑则已跌至37年来的新低。

  谁会是下一个入市干预的央行?

  今年以来,市场已多次见证历史。

  美元强压之下,近日,日本央行、英国央行、韩国央行等数十年来首度干预市场。

  日本央行24年来首次入市买入日元,以支撑日元汇率。据日本共同社从市场相关公司的估算数据获悉,日本政府和央行22日实施的买入日元抛售美元的外汇干预规模可能达到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

  英国央行日前发布声明称,出于金边债券(英国国债)市场功能失调对英国金融稳定的风险考虑,决定从9月28日起临时进行长期国债购买操作,购债操作将维持到10月14日。

  韩国央行日前公布季度干预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里,韩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净抛售了154亿美元,以遏制韩元走软。这是韩国央行自2019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谁会是下一个入市干预的央行?本周,澳洲联储和新西兰联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它们是否会接力过去一周的干预风潮,率先转向并决定完全不加息?

  “本周交易员需要时刻警惕,做好风险管理。”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e Perry表示,日本央行倒是非常有可能再度出手,如果日元继续贬值。澳洲联储和新西兰联储本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虽然不一定会进行干预,但有可能“转向”并放慢加息步伐。

  年内或将继续加息125个基点

  政策转向需考量三因素

  年内已有五次加息过后,美联储年内还会怎么加息?

  业内预计,美联储年内加息空间还有125个基点。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会后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在9月加息过后,到今年底还需加息125个基点;美联储官员的预期中位值为,至今年底利率达到4.5%;到明年,达到本轮加息周期的利率高峰4.6%。

  这就意味着,年内另外两次议息会议,美联储有可能分别加息75个基点和50个基点。

  不过,对于下次会议是否会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表示,目前也有不少委员预计年内只加息100个基点,下次会议仍有可能只加息50基点。

  而就何时放缓加息,美联储官员则一直强调,在缓和政策立场之前,需要看到劳动力市场降温的迹象,以及环比通胀数据疲软。鲍威尔日前表示,其观点自杰克逊霍尔会议之后没有太多变化,即需要一段时间保持高利率水平,可能的政策转向条件或包括三方面考量:经济低于趋势增长水平一段时间;就业市场供需更加平衡;美联储有信心通胀可以回归到2%目标水平。

  关于为何确定4.6%左右的政策利率终点,鲍威尔称,政策利率达到4.6%之后,加上新的通胀预测,实际利率水平(即政策利率-通胀预期)应该“足够高”(可能在1%左右)。鲍威尔同时强调,美联储认为当前所显示的加息路径是足够遏制通胀的。

  全球市场风险正在积聚

  美联储“孤注一掷”地选择激进加息,也令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紧缩的格局进一步强化。

  对于全球央行同步加息的风险,鲍威尔称,美联储保持与他国央行的交流,在经济预测和政策决策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了全球加息及经济下行的影响。不过,考虑到不同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和经济情况不同,美联储很难与他国央行“合作”。

  对于美联储来说,这或是一场信誉保卫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在通胀形势“喜忧参半”、通胀演绎不确定的背景下,美联储坚定选择保卫信誉,势必确保通胀回落,哪怕牺牲“软着陆”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警示,短期来看,市场风险也正在积聚,尤其是市场波动加大之时,市场情绪也变得更加脆弱。“对市场而言,短期市场风险较大,因市场仍处于消化美联储新的政策思路的阶段,且美国经济衰退尚未兑现,美债和美股定价仍有调整空间。”钟正生称。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近日将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比作危机前的2007年夏季。萨默斯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风险升高的时期”“就像2007年8月人们变得焦虑一样,我认为现在应该是一个更加焦虑的时刻。”2007年夏天,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并最终在次年演变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表示,由于典型的市场触底迹象尚未显现(例如,VIX指数正在接近40关口水平的迹象,而目前尚未触及该水平),市场可能轻易再次下跌。

  Kristina Hooper还表示,随着迅速而大幅的几次加息,市场参与者正试图快速重新评估资产。在市场动荡时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定价,从而为那些具备足够长的投资时间及部署资金的投资者提供潜在机会

美联储“强收缩”放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激进加息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连日来剧烈波动。26日,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大幅上涨,主要股指和能源价格显著下跌。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强收缩”政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放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当天,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上涨0.81%。英镑对美元汇率在亚洲早盘交易中一度跌至1比1.03附近,创下1971年英国货币采用十进制以来最低水平。澳元对美元汇率创逾两年新低。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下跌2%,刷新最近两个月低点。

  受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影响,当天金价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黄金期价26日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2.2美元,收于每盎司1633.4美元,跌幅为1.34%。

  国际油价当天也显著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03美元,收于每桶76.71美元,跌幅为2.58%;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09美元,收于每桶84.06美元,跌幅为2.43%。

  纽约股市则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跌幅均超1%。标普500指数十一大板块十跌一涨,房地产板块和能源板块分别以2.63%和2.57%的跌幅领跌。

  “金融市场认输投降……”面对纽约股市三大股指集体跳水,美国财经新闻网站“市场观察”这样评价。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公司分析师迈克尔·格雷戈里和萨尔·瓜蒂耶里说,美联储激进加息首先给金融市场“踩刹车”。

  美联储激进加息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纽约时报》表示,美联储加息造成多国通货膨胀迅速攀升,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增大了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风险。在欠发达的非洲地区,美元走强导致食品、燃料和药品等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陷入危机。

  彭博社日前在一篇题为《美国正在输出通胀,美联储加息将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文章中指出,美国通过大量进口全球商品和超级坚挺的美元,对外输出它的问题,即通货膨胀。这给全球其他地区带来麻烦。

  在美联储“强收缩”政策影响下,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众多央行出于遏制通胀、稳定本币汇率等考虑,被迫加息。世界银行警告,全球范围的加息潮将把全球经济推向衰退,发展中国家面临一连串的金融危机和“持久伤害”。

  世界银行27日发布的报告预测,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今年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7.2%放缓至3.2%。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8月底发布报告,预计今年拉加地区经济增长2.7%,远低于去年6.5%的经济增速。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26日将意大利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1%大幅下调至负0.1%,认为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急剧放缓。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美联储的政策导致全球其他地区陷入一种“必输”的境地。

  美国内德·戴维斯研究公司评估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性的模型显示,衰退可能性目前已达98%,触发了“严重”衰退信号,全球股市面临的抛售压力仍不断加大。

在通胀高企及地缘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美联储未来加息路径的选择也面临不确定性。同时,美联储加息将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临时主席鲍威尔3月21日表示,目前美国就业市场非常强劲,同时通胀过高,且面临地区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必要时将采取一次性加息25个以上基点的措施,以降低通胀水平。

  此前的3月16日,美联储发表声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这是美联储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也意味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进入了新阶段。

  分析人士认为,在通胀高企及地缘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美联储未来加息路径的选择也面临不确定性。同时,美联储加息将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刺激性货币政策退出提速

  自经济重启以来,叠加财政货币政策助力,美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下快速反弹,就业市场明显改善,但与之相伴的是通胀压力大幅提升。对此,美联储在2021年11月宣布启动缩减购债规模后,不得不再次加快刺激性货币政策的退出进程。

  首先,美国经济减速但仍保持扩张势头。

  今年以来,由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拜登政府新财年预算迟迟未能在国会通过,刺激政策效应减退、物价走高对居民消费产生抑制作用,美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前两个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放缓至58%左右,低于去年四季度平均60%的水平,非制造业PMI从去年12月的62.3%放缓至今年2月的56.5%。

  美国高盛集团近期将美国2022年全年GDP增速预测从3.1%下调至2.9%。美联储最新发布的经济前景预期显示,2022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8%,较去年12月的预测下调1.2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看,美国经济的扩张势头仍较为稳固,近3%的年经济增速依然快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这也是美联储加息的底气所在。

  其次,通胀飙升加快货币政策调整步伐。

  不断飙升的国内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是促成3月美联储加息的直接原因。由于疫情解封后需求迅速复苏,供应链遭遇瓶颈以及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等影响,自2021年4月开始,美国核心通胀率持续超过2%。今年2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扩大至7.9%,创40年来新高。

  通胀持续“爆表”使得鲍威尔不得不放弃此前坚称的“通胀暂时论”,他在3月召开的议息会议后承认,美国通胀和通胀预期面临进一步上行压力,并称“通胀可能需要比之前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我们的价格稳定目标”。

  此外,劳动力市场短缺加大通胀压力。

  2021年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复苏,美国劳动力市场也持续恢复,美国非农失业率由最高时的14.7%下降至今年2月份的3.8%,接近疫情暴发前的水平。美联储预计,失业率将在今年底降至3.5%,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过去12个月,美国非农业部门月均新增就业人数达55.6万人,今年1、2月份也分别达48.1万和67.8万人,远高于疫情前水平,显示失业救济补助到期后,人们在快速重返劳动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劳动力短缺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的岗位空缺数量在去年6月份后持续超过1000万个,超过登记的失业人口总数,今年1月份仍高达1162.3万个。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工资螺旋上升也成为美国高通胀较预期更为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鲍威尔表示,如果通胀要回到美联储设定的2%的水平,希望看到工资增长开始放缓。加息因而也成为美联储延缓工资增长的一个手段。

未来或将“两步”并“一步”

  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可以分为释放政策退出信号、削减新增购债规模、提高基准利率以及缩减资产负债表“四步”,随着美联储如期在3月结束新增购债并宣布加息,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之路已经迈向第三步。

  而且,3月的会议声明还暗示5月将启动缩表,这意味着第三、四步将无缝衔接,未来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将同时进行。

  一方面,加息进程恐短而急促。由于通胀压力更大且更为持久,相比始于2015年12月的上一轮加息周期,本次美联储加息进程将明显加快。

  根据议息会议后公布的点阵图,大部分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此后将加息6次,这意味着年内剩余的6次议息会议每次都将加息1次,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计算,年底时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将上升至1.75%?2%,相当于2018年6月后的水平。也就是说,同样的加息幅度,本轮加息所用的时间仅为上轮的1/6。

  同时,本次美联储官员预期的长期利率水平为2%?3%,这也可以被认为是美国的自然利率水平。上一轮加息周期时,美联储通过9次加息,用3年时间在2018年12月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提升至2.25%?2.5%,基本回升至自然利率水平。而按照当前预期的加息速度,美联储最快在明年就能达到这一区间,完成利率正常化。

  另一方面,缩表或将规模更大、频度更高。在3月会议的政策声明中,美联储预计将在5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开始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开启缩减资产负债表进程。

  相比上一轮货币政策正常化,此次从加息到缩表的进程转换也明显加快。

  上一轮从首次加息直至2017年6月,美联储才宣布将开始实施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计划,并发布了“政策正常化原则和计划附录”,起始缩减规模为每个月100亿美元,此后将按照每3个月1次的频率、每次递增100亿美元的幅度,到达每月最高缩减500亿美元购债规模的上限。当年9月,美联储宣布自10月起启动缩表计划。至2019年8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4.46万亿美元降至3.76万亿美元。

  当前美联储总资产规模已接近9万亿美元,鲍威尔表示,本次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框架将与上一次相似,但速度将比上次更快。这意味着缩表的起始规模可能更大、调整频率更高。

  因此,在当前美国经济基本面仍较为稳固、通胀高企的情况下,预计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速度将加快、力度将加强。

将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具有显著的政策溢出效应,尤其在加息和缩表叠加后,流动性快速收缩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引发中国金融市场“共振”。在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的情况下,这将极大增加世界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从上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表现看,全球股市、汇市、债市及大宗商品市场都将随美联储政策调整进程出现明显波动。

  第一,全球股市震荡加剧,中国国内股指共振调整。

  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意味着流动性回收,将对股市造成阶段性下行压力。从新兴市场看,2015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加息时点的临近,新兴市场股市大幅震荡,出现“缩减恐慌”,明晟(MSCI)新兴市场指数半年时间内跌幅近30%。2018年至2019年初,美联储持续加息和缩表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加之特朗普政府不断升级全球贸易争端导致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全球主要股指出现大幅调整。

  在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信号以及启动加息后,中国股市也受到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沪深股指出现了阶段性的回调。

  第二,美元升值施压非美货币,加剧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

  在上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退出期间,美元指数自2014年下半年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从最低时的不到80,一度升至2015年3月时的接近100,9个月的时间内上涨达25%。美联储开启持续加息后,美元指数在2016年底进一步升至103.3。与之相对应的是欧元、日本以及新兴市场货币的普遍贬值。2014年中至2016年底,欧元、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以及南非兰特对美元分别贬值23%、13%、48%、29%。

  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也受美元走强的影响,由对美元单边升值转向单边贬值,从2014年初的接近1∶6,贬值至2016年底的接近1∶7。这期间资本流出加速,中国证券投资账户出现连续5个季度资本外流。

  第三,加息抬升美债收益率,中国降低融资成本难度增大。

  由于美联储缩减QE时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直到2015年12月启动首次加息之前,美国金融市场短期利率都变化不大,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2013年底最高时的3%降至2014年7月初的1.4%左右。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表现出先陡峭后平缓的变化。

  2015年底加息启动后,美国短期国债利率先于长期利率作出反应,3个月国债收益率从零附近抬升至2018年底的2.4%左右。长期国债收益率在2016年下半年也开始掉头上行,但上升幅度不及短期利率,导致收益率曲线进一步趋于平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性显著增强,2016年至2017年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债收益率走高强化中国国内市场利率上升预期,流动性趋紧,增加国内利率上行压力。

  第四,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下挫,上游工业企业利润收窄。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计价,所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美元指数的变化高度负相关。在上轮美联储缩减QE前期,美元指数变化相对较小,汤森路透CRB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在2014年上半年还有所上升。进入下半年后,随着美元快速升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CRB指数从2014年6月底的310点持续下跌至2016年2月时的160点附近,跌幅超过90%。比如,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最高时的每桶150美元最低跌至近每桶27美元;伦敦金融交易所(LEM)铜价从每吨近7200美元跌至约4300美元。

  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出口型国家的经济及货币汇率造成严重冲击,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也进一步扩大,2015年9月时最低降至-5.95%,导致国内上游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降,投资低迷,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针对美联储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期间可能引发的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足准备。

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 纳指道指跌入熊市 沃尔克经验还适用吗?
1.  最近几个月,美联储频频向市场发出以激进加息方式遏制通胀的强烈信号,投资者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恐惧中落荒而逃。上周四,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发表了货币政策声明,与7月27日的声明相比,最新声明只改动了第一句话,即把7月份声明中“最近的消费和生产指标表现疲软”改为“最近指标表明消费和生产温和增长”,措辞似乎较为缓和。

  然而,美联储19位经济学家所给出的对未来三年多的货币政策目标预测值让市场感受到后续加息的压力。就2022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而言,只有一位经济学家预测年末值低于4%,有8位经济学家预测年末值将达到4.125%,另有9位预测利率将达到4.375%,也只有一位经济学家认为利率会达到4.625%,即年末至少大于4%。最新调整后的联邦基金利率范围为3%—3.25%,这意味着在11月2日和12月14日的两次会上至少加息100点以上,其中一次为75个基点,另一次50个基点。至于2023年的联邦基金利率,经济学家出现了一些分歧,预测年末利率至少4.325%、4.675%和4.785%的人数各有6人,表明明年联邦基金利率变动会很小。

  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幽灵徘徊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空,除能源股票外,大多数资产价格呈现不同幅度的下跌。截至9月23日,迄今为止今年(与2021年末收盘价相比)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22.51%,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18.57%,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大跌30.53%;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下跌13.68%,收益率收于3.687%,2年期国债收益率以4.2032%报收,为2007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美元指数上涨18.08%;被市场公认的具有保值功能的黄金则跌9.69%,被誉为数字黄金的比特币狂跌58.64%;布伦特原油涨11.38%。

  通常情况下,股票市场下跌时,资金会流入债券市场,但现在两大市场均在下跌,债券市场已不具有了惯常的避险功能,这足以见投资者的恐慌心理。

  另外,美国主要行业指数表现普遍较差,仅有能源行业成为唯一的亮点。其中,半导体行业指数跌35.89%,通讯服务指数跌37.54%,金融服务指数跌20.48%,必选消费品指数跌9.96%,可选消费品指数跌28.63%,房地产指数跌27.57%,信息技术指数跌28.95%,信息服务指数跌24.21%,材料行业指数跌24.35%,卫生行业指数跌12.94%,公用事业指数微涨0.26%,能源行业指数涨28.36%。美国主要股票指数再次跌入熊市区间,未来走势取决于美联储加息节奏、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俄乌冲突演变等因素。

  美联储如何看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胀?

  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相比,美联储19位经济学家(包括12位具有投票资格的决策官员)对未来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所含的政策信息更丰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大。在6-9月期间,美联储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指标信息,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看法比以前更加保守了。如表1所示,中位数值指将19个预测值平均分开的居中值,即第十个预测值,而中心趋势值则指去掉3个最低值和最高值后余下的13个预测值。首先,与6月份相比,美联储经济学家对2022年的经济走势不再那么乐观了。鉴于第一季度经济下滑1.6%,第二季度再下滑0.6%(第二次估算),经济学家们预测全年增长率为0.1%-0.3%,这显然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第三季度GDP可能再度缩水。即便经济金融形势如此严峻,美联储经济学家的字典里却没有“经济衰退”这几个字眼,这的确难以令金融市场信服。

  其次,尽管美联储决策官员们常说,就业增长保持强劲,然而,19位经济学家却调高了未来的失业率预测值。此前,美联储官员们非常自信经济会实现软着陆,现在看来遏制通货膨胀必须付上失业增长和经济衰退的代价,因此美联储也不再提软着陆了。事实上,在过去六十年里,美联储尝试了11次经济软着陆,但仅在1994-1995年取得了唯一一次成功。保持高水平、高质量就业固然重要,但在当前的形势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失业人数增长是必然的。从预测值的趋势来看,美联储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最高会升至4.6%,依然幻想着经济增长减速对就业市场影响有限。

  最后,美联储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出现奇迹般下降。7月,美联储决策者们最偏爱的以PCE(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测算的通货膨胀为6.3%,而经济学家预测全年值为5.4%,明年为2.8%,通货膨胀如何实现断崖式下降?8月,美国能源产品和二手轿车及卡车价格承接了7月的下降趋势,市场普遍看好预期通胀会持续降温,然而其它商品和服务价格居高不下,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居然达到8.3%。在计算通货膨胀时,美国劳工部给予商品和服务消费指数的权重分别为39.865%和60.135%,仅能源价格和二手车价格下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压力的全面消退。可以预见,下周公布的PCE指标走势与8月份CPI走势大体一致。

  沃尔克经验依然适用吗?

  美国通货膨胀问题已持续一年多时间,目前仍居高不下,现任美联储主席8月份在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举行的央行会议上多次致敬前任联储主席沃尔克,表示美联储首要任务就是要治理通货膨胀。言外之意就是,美联储要搬沃尔克经验来彻底制伏国内通货膨胀。然而,此一时非彼一时,沃尔克经验依然管用吗?

  在治愈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高通胀问题方面,沃尔克主席确实取得了非凡成就。沃尔克于1979年8月6日至1987年8月11日期间担任联储主席。他刚上任时,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测算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1.84%(为1975年1月以来的新高),联邦基金利率为10.72%。当年11月4日,伊朗发生革命,德黑兰大学生扣押了57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事件导致美国和伊朗关系交恶,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暴涨,增加了美国国内通胀压力。1980年3月,美国通货膨胀迅速升至14.59%,为194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沃尔克主席主导下,联邦基金利率(实际)由他上任时的10.72%被推高至1980年3月末的19.85%。即使后来通胀压力整体减缓,如1981年7月降至10.77%,而联邦基金利率仍维持在21.09%(7月1日)。1981年11月之后,美国通货膨胀彻底告别了双位数时代,而联邦基金利率直到1983年1月2日才降至个位数。

  虽然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似乎与沃尔克上任时相似,但当下政治和经济大环境却完全不同。第一,当时的两位美国总统尊重并全力支持沃尔克主席。1980年大选时,里根总统在44个州获胜,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当时美国社会没有像现在这样分裂,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地盘没有像现在这样固化。第二,当时国际经济一体化处于萌芽期,世界仍分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彼此经济往来很少。第三,当时的通货膨胀问题就是“印钞机现象”,央行超发货币是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伊朗危机解决,原油价格逐步回落,部分缓解了国内通胀压力。第四,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沃尔克在任时,美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为48.07%,而2022年2季度,服务业对美国经济贡献度达到了59.32%。最后,美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下降。198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1.37%,2021年第二季度降至23.88%。

  当前美国通货膨胀成因较为复杂,来自国内外影响因素皆有,不完全是货币政策操作失误所致。政府及央行信誉、国内政治形势、疫情下全球供应链体系紊乱、芯片短缺、产业结构变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大潮下的民粹主义、俄乌冲突、中美关系不佳、信息快速传播下市场连锁反应、美国基础设施滞后等多种因素发挥着不小的作用。照搬沃尔克的铁腕手法未必有效。

  美国对外输出通胀也将拖累自身经济增长

  虽说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中央银行,服务美国经济与发展,其重要宗旨也是促进国内就业最大化、保持物价稳定、确保长期利率处于适度水平,但是鉴于美国的经济地位以及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超级地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兼顾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然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急速转向既没有顾及其盟友的经济实情,就更不会考虑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现实,以及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困难。

  据最新统计数据,许多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以20集团(G20)成员国(占全球GDP的86.2%)为例,按通货膨胀程度,本研究把这些国家分为三档:土耳其(80.21%)、阿根廷(78.5%)、俄罗斯(14.3%)、荷兰(12%)和西班牙(10.5%);英国(9.9%)、欧盟(9.1%)、巴西(8.73%)、墨西哥(8.7%)、意大利(8.4%)、美国(8.3%)、德国(7.9%)、南非(7.6%)、新加坡(7.5%)、印度(7%)、加拿大(7%)、澳大利亚(6.1%)、韩国(5.7%)和印度尼西亚(4.69%); 沙特阿拉伯(3%)、 瑞士(3.5%)、日本(3%)和中国(2.5%)。除少数几个国家外,20国集团大多数成员国都面临着严重的通胀问题。

  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汇率大幅度升值,正在向这些国家输出通货膨胀,造成其他国家产生各种经济困难。而世界经济衰退也必然会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因为反全球化并不等于一个国家就真正能完全独立于全球生产和服务体系之外。早在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警告世界经济衰退即将来临,把今年经济增长率预期由去年的6.1%调低至3.1%。

  上周四(北京时间),美联储加息后,一些中央银行开始步美央行后尘,上周四也被称为“超级星期四”。当天,瑞士央行宣布加息75个基点,短期利率升至0.5%,脱离了负利率区;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短期利率升至2.25%,并将开始出售所持的部分债券资产;挪威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短期利率调整为2.25%;印度尼西亚央行加息50个基点,政策利率上调至4.25%;菲律宾央行加息50个基点,隔夜拆借率上升至4.25%。

  加拿大经济已显疲态,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陷入重重困难,这些央行是否加息不久就见分晓。二十国中,只有中国和日本是例外,中国还适度放松了银根,日本则坚决维持负利率政策。

  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加息让许多G20集团成员国左右为难,本国经济的实情不允许跟进加息,但国内通胀和货币大幅贬值又迫使央行跟上美联储加息节奏。对欧盟来说,只要俄乌冲突不尽快结束,美国牵头实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企业和消费者信心跌至1985年以来的新低;供气不足影响制造业和居民正常生活;冬季天然气储备不足,这恐怕让欧盟社会和经济陷入巨大旋涡之中。英国经济毫无生气,新上台的政府想通过全面减税和提高家庭补贴来重启经济。在亚洲,日本经济发展尤其缺乏连续性;由于全球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数据服务商需求疲软,韩国芯片出口锐减;印度经济已连续缩水两个季度。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一些国家的“脱钩”言论甚嚣尘上,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说法,于全球通胀治理有百害而无一利。

  经济即将衰退已成市场共识

  美国金融市场并不买美联储的账,因为经济现实很残酷。截至8月,美国股票融资额(包括首次发行、增发和优先股)为69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3000亿美元;各类债券发行额(指国债、房贷抵押券、公司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利美、房利美、房地美发行的债券以及其它资产抵押券)债券和资产抵押券共计6.55万亿美元,去年同期为9.20万亿美元;而公司债券为1.05万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37万亿美元。美国房产抵押贷款率高达6.29%,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股票市场下跌吓退了融资企业,利率不断升高打消了发债企业的举债念头,消费贷款和房贷利率不断攀升迫使大多数家庭紧缩开支。

  华尔街大行们并不看好美国经济前景,经济即将衰退之说已逐渐成为市场共识。本周,高盛集团将2022年末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盘价下调16%至3600点。正如高盛集团的大卫·科斯汀(David Kostin)所言,利率变化太猛烈,市场前景特别黯淡。上周五,美国银行表示,第四季度GDP将缩水1%,12月份失业率将升至5.6%。摩根大通首席战略主管大卫·凯利认为,美国经济一只脚似乎已踏进了经济衰退泥潭,经济无法承受4.25%-4.5%的利率之重。其他分析师大都持相似看法,经济衰退只是时间问题。美联储亚特兰大的GDPNow(GDP实时预测)9月20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为0.3%。

  治理通货膨胀肯定会导致经济衰退。上世纪八十年代,沃尔克就职后15个季度里就有6季度经济出现不同程度衰退,尤其是1981年第四季度和1982年第一季度分别缩水4.3%和6.1%,1982年第三季度下跌1.5%。股票市场上,1980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5.77%,1981年跌9.73%,1982年反弹14.7%。目前的大环境完全不同以往,通胀成因更复杂,服务行业占比较重,加息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确存疑。无论如何,美联储一味加息肯定会加速经济衰退到来。

  展望未来,金融市场会高度关注10月初陆续登场的上市公司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将特别留意权重股对公司前景的展望。此外,10月13日将公布的美国消费者指数和27日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增长(预估值)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本月30日公布的PCE指数也需关注。考虑到股票指数已经释放出较大的下跌动量,我们认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会下探3350点,年底之前应在3400至3900之间波动。其它金融资产价格走势与标准股票指数高度相关,投资者自然会以此推断它们的价格波动范围。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