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专辑 c4.208 宏观… 13 1 月, 20221 3 月, 2022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需 2 分钟 在西方,猫头鹰是著名的智慧之鸟。尽管叫声不美,但是“充满忧患意识,提醒世人脚下有陷阱”。 猫头鹰也是吴老师经常引用的比喻:“经济学家是村口的猫头鹰,替我们盯着日升月落。太平的日子里,人们不会管猫头鹰在做什么,而到了变天的时候,人们就会纷纷询问猫头鹰‘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几年,“猫头鹰们”的作用有增无减,市面上猫头鹰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因而,找到一头合适的猫头鹰,并解读它的“叫声”,也变得更重要。 晓报告团队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在全网“寻找一只比较靠谱的猫头鹰”,试图为大家在一年之初,带来一份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展望报告。 最终,我们选择了来自浦银国际的《2022年市场展望:东边日出西边雨》,整份报告共计360页,合计图表545张,分别对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共50页)、中国股市策略(共83页)进行了展望,并重点分析了消费(共67页)、互联网(共27页)、科技(共36页)、医疗(共35页)、新能源汽车(共27页)五大行业在2022年的发展趋势。 下面,就由小巴带着大家,对这份大报告进行一次小导读。相比以往,今年的《每周来份晓报告》解读数据更全面,内容也更扎实。 关于2022年中国经济的10个判断 首先,解读报告如吃鱼,自然先吃其最精华的部分。 而这份报告的精华之处,在于它对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做出的诸多有价值的判断。 我们重点划出了以下10点: ① 预计中国2022年GDP增长 5.3%,具体会落在5%—6%区间,经济将在一季度触底,随后走出V型或√型反弹的趋势; ② 预计中国股市将在2022年跑赢全球股市,港股大概率会跑赢A股; ③ 2022年上半年,中国可能出现一次降准和一次降息,总体宏观政策将比去年宽松; ④ 2022年,人民币较其他货币会继续升值,但较美元继续贬值; ⑤ 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由出口和消费两个引擎共同带动;中国因疫情而增加的超额储蓄,相当于一份体量可观的经济刺激计划; ⑥ 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四季度开始加息,时间晚于市场普遍预期(2022年年中); ⑦ 2022年全球经济回落可能贯穿整年,而当全球经济出现最悲观的情形时,中国经济将会相对乐观。 ⑧ 目前来看,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⑨ 原本计划于2025年实现的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达20%的目标,将在2022年提前实现; ⑩ 餐饮、连锁酒店、交通运输(尤其客运量)、影院院线在2022年仍有较大的复苏空间; 以上10条信息,是对这份报告精华研究成果的部分呈现,但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想问: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推理过程”是否严^_^谨? 接下来,我们将会重点解读报告中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的那部分内容。整份报告,左看右看,对于中国经济的2022年,都是比较乐观的。出于严谨,报告预设了两大情形下中国经济的可能表现,并详细解释了如此乐观的原因。 预设一: 往好的方面想,疫情趋缓 我们先来看好的情形。 好的情形下,疫情将趋缓,全球经济将在2022年完成复苏,回归常态。 在此预设下,报告给予中国经济的“判词”是:2022年将是中国经济稳增长叠加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难得一年。 在疫情整体趋缓的背景下,影响中国经济数据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三大块都泛出希望之光。 01. 出口方面 当疫情受控,全球封锁逐渐解除,海外需求将继续强劲。除了墨西哥和俄罗斯以外,多数G20经济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近两个月都处于荣枯线上。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2021年出口就强劲增长,2021年1—10月,出口(美元计)累计同比增长32.3%,2021年二季度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达14.9%,高于前5年平均水平。 尽管伴随全球复苏,各国出口逐渐恢复,但一部分在疫情期间获得的出口份额将不会下降,而转变为永久性的份额。 02 投资方面 2021年,房地产市场不再是远在天边的灰犀牛,而是造成了近在咫尺的直接冲击。对此,报告也提出,对于中国经济来讲,疫情并不是最大的风险,房地产的硬着陆才是最让市场担忧的。 基于此,报告相信,去年对房地产开发商流动性的“一刀切”将会不复存在,相反,政策会积极调整,适度开放按揭贷款,保证房企的流动性。 叠加上报告对于“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会比2021年更宽松”“2022上半年大概率出现降准和降息”的预判,房地产行业会在2022年松一口气。 另外,投资方面也有望迎来新的基建投资的增长——绿色经济和高端制造,以局部抵消房地产下行对经济的拖累。 03 消费 至于消费,这是目前影响中国经济最重要但也最不确定的部分。 如下图所示,2021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与此同时,消费的增长却有着它的明显上限。 当前,中国实行严格的“清零”政策,疫情全面失控的可能性非常小,这让整体的商品消费保持稳定,此乃下限。 然而,各处零星暴发的疫情,又在客观上减弱了消费意愿,大家能少出远门就少出远门,能少聚集就少聚集,使得服务消费难以实现真正复苏,此乃消费的上限。 另外,同步限制消费意愿的,还有股市收益不给力、房价增速放缓等,总而言之,人们普遍觉得自己没有过去有钱了。 但与此同时,未来的消费正在积蓄一股新的动力。 报告发现,自2020年疫情以来,额外储蓄占GDP的比例大幅上升,也就是说,没能花出去的钱,正在人们的账户里养精蓄锐。 从体量上看,2020年,全年的额外储蓄约占当年GDP的3.53%(约3.6万亿元),相当于一份体量可观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到了2021年三季度,占比保持在2.26%(约1.86万亿),数量依然可观。 因此,只要疫情对消费的压制能够减弱,消费意愿得以恢复,这笔钱就有望爆发出来,带动数据上扬。实际上,这在美国经济中已经有所体现。 2020年随着疫情的暴发,美国个人储蓄率出现迅猛增长,零售增速暴跌;而2021年封锁放松后,高储蓄率保证了消费的持续复苏。报告认为,这一情形也很有可能在中国发生。 总而言之,在乐观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就有望继续解放出口,释放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对房地产管制的放松,则会降低它拖经济后腿的力度,这些对于中国经济都是好消息。 不过,如果病毒继续变种,疫情继续肆虐呢? 预设二: 往坏的情形看,疫情再度暴发 在坏的情形下,全球经济将大概率梦回2020。 在此预设下,报告给予中国经济的“判词”是:当全球经济出现最悲观的情形时,中国经济将会相对乐观。 理由依然可以先从消费和出口两方面来入手: 1.在中国,“清零”的防疫政策,使得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疫情失控的可能性非常小。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清零”给消费带来的“保底”好处。 2.疫情再暴发导致的其他国家生产停滞和供应链危机,依然会是中国出口市场的机会。 以上情形,其实都已经在2020年下半年中国率先开始复工复产中,“预演”过一遍了。 此外,相对而言,中国经济比其他国家更能应对疫情的新冲击。 比如,中国在商品进口和资金需求方面,对外的依赖度较低,中国是G20经济体中进口占GDP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也是外债占GDP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 2020年开始,全球其他经济体纷纷“货币大放水”,吹了不少资产大泡泡。在过去两年,全球不少经济体的房价和股市超预期增长,而在这期间,对比中国,A股和房价均“表现较差”,而正是这个“较差”构筑了中国经济的万里长城。 根据报告,在2020年一季度和2021年二季度,政策陆续出台扶持经济期间,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只上升了6个百分点,相较而言,英国为20,美国为24,印度为26,日本为42,如果短期再发生任何经济冲击,中国在刺激经济方面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空间。 当然,最坏情形下的“乐观”,总体而言也并非是好事,当全球经济泥沙俱下时,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不过,报告反复强调,这一情形在2022年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全球新冠病死率已经从最高时期的28.3%降低到了1.6%,而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其经济恢复能力就越强,疫苗接种对抑制疫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的话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仅占据整份报告的七分之一,这其中还有对整年经济走势的一个详细解读,例如,中国的经济走势是先低后高,而全球经济是先高后低等等。 而在另外的七分之六中,还有基于宏观经济预判下,中国股市的走向,以及在股市中五大行业的年度表现预测,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解读。 e1.抑郁症6⃣️抑郁症与空心病 神迹与启示52、旧约中的神迹5⃣️复活并胜过罪的能力。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赚钱的40…一份价值主…美联储血洗…房地产未来…c7.七种…商标与lo…企业全流程…孙正义看未…通胀,还是…在疫情持续…
猫头鹰也是吴老师经常引用的比喻:“经济学家是村口的猫头鹰,替我们盯着日升月落。太平的日子里,人们不会管猫头鹰在做什么,而到了变天的时候,人们就会纷纷询问猫头鹰‘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几年,“猫头鹰们”的作用有增无减,市面上猫头鹰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因而,找到一头合适的猫头鹰,并解读它的“叫声”,也变得更重要。 晓报告团队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在全网“寻找一只比较靠谱的猫头鹰”,试图为大家在一年之初,带来一份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展望报告。 最终,我们选择了来自浦银国际的《2022年市场展望:东边日出西边雨》,整份报告共计360页,合计图表545张,分别对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共50页)、中国股市策略(共83页)进行了展望,并重点分析了消费(共67页)、互联网(共27页)、科技(共36页)、医疗(共35页)、新能源汽车(共27页)五大行业在2022年的发展趋势。 下面,就由小巴带着大家,对这份大报告进行一次小导读。相比以往,今年的《每周来份晓报告》解读数据更全面,内容也更扎实。 关于2022年中国经济的10个判断 首先,解读报告如吃鱼,自然先吃其最精华的部分。 而这份报告的精华之处,在于它对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做出的诸多有价值的判断。 我们重点划出了以下10点: ① 预计中国2022年GDP增长 5.3%,具体会落在5%—6%区间,经济将在一季度触底,随后走出V型或√型反弹的趋势; ② 预计中国股市将在2022年跑赢全球股市,港股大概率会跑赢A股; ③ 2022年上半年,中国可能出现一次降准和一次降息,总体宏观政策将比去年宽松; ④ 2022年,人民币较其他货币会继续升值,但较美元继续贬值; ⑤ 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由出口和消费两个引擎共同带动;中国因疫情而增加的超额储蓄,相当于一份体量可观的经济刺激计划; ⑥ 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四季度开始加息,时间晚于市场普遍预期(2022年年中); ⑦ 2022年全球经济回落可能贯穿整年,而当全球经济出现最悲观的情形时,中国经济将会相对乐观。 ⑧ 目前来看,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⑨ 原本计划于2025年实现的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达20%的目标,将在2022年提前实现; ⑩ 餐饮、连锁酒店、交通运输(尤其客运量)、影院院线在2022年仍有较大的复苏空间; 以上10条信息,是对这份报告精华研究成果的部分呈现,但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想问: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推理过程”是否严^_^谨? 接下来,我们将会重点解读报告中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的那部分内容。整份报告,左看右看,对于中国经济的2022年,都是比较乐观的。出于严谨,报告预设了两大情形下中国经济的可能表现,并详细解释了如此乐观的原因。 预设一: 往好的方面想,疫情趋缓 我们先来看好的情形。 好的情形下,疫情将趋缓,全球经济将在2022年完成复苏,回归常态。 在此预设下,报告给予中国经济的“判词”是:2022年将是中国经济稳增长叠加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难得一年。 在疫情整体趋缓的背景下,影响中国经济数据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三大块都泛出希望之光。 01. 出口方面 当疫情受控,全球封锁逐渐解除,海外需求将继续强劲。除了墨西哥和俄罗斯以外,多数G20经济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近两个月都处于荣枯线上。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2021年出口就强劲增长,2021年1—10月,出口(美元计)累计同比增长32.3%,2021年二季度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达14.9%,高于前5年平均水平。 尽管伴随全球复苏,各国出口逐渐恢复,但一部分在疫情期间获得的出口份额将不会下降,而转变为永久性的份额。 02 投资方面 2021年,房地产市场不再是远在天边的灰犀牛,而是造成了近在咫尺的直接冲击。对此,报告也提出,对于中国经济来讲,疫情并不是最大的风险,房地产的硬着陆才是最让市场担忧的。 基于此,报告相信,去年对房地产开发商流动性的“一刀切”将会不复存在,相反,政策会积极调整,适度开放按揭贷款,保证房企的流动性。 叠加上报告对于“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会比2021年更宽松”“2022上半年大概率出现降准和降息”的预判,房地产行业会在2022年松一口气。 另外,投资方面也有望迎来新的基建投资的增长——绿色经济和高端制造,以局部抵消房地产下行对经济的拖累。 03 消费 至于消费,这是目前影响中国经济最重要但也最不确定的部分。 如下图所示,2021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与此同时,消费的增长却有着它的明显上限。 当前,中国实行严格的“清零”政策,疫情全面失控的可能性非常小,这让整体的商品消费保持稳定,此乃下限。 然而,各处零星暴发的疫情,又在客观上减弱了消费意愿,大家能少出远门就少出远门,能少聚集就少聚集,使得服务消费难以实现真正复苏,此乃消费的上限。 另外,同步限制消费意愿的,还有股市收益不给力、房价增速放缓等,总而言之,人们普遍觉得自己没有过去有钱了。 但与此同时,未来的消费正在积蓄一股新的动力。 报告发现,自2020年疫情以来,额外储蓄占GDP的比例大幅上升,也就是说,没能花出去的钱,正在人们的账户里养精蓄锐。 从体量上看,2020年,全年的额外储蓄约占当年GDP的3.53%(约3.6万亿元),相当于一份体量可观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到了2021年三季度,占比保持在2.26%(约1.86万亿),数量依然可观。 因此,只要疫情对消费的压制能够减弱,消费意愿得以恢复,这笔钱就有望爆发出来,带动数据上扬。实际上,这在美国经济中已经有所体现。 2020年随着疫情的暴发,美国个人储蓄率出现迅猛增长,零售增速暴跌;而2021年封锁放松后,高储蓄率保证了消费的持续复苏。报告认为,这一情形也很有可能在中国发生。 总而言之,在乐观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就有望继续解放出口,释放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对房地产管制的放松,则会降低它拖经济后腿的力度,这些对于中国经济都是好消息。 不过,如果病毒继续变种,疫情继续肆虐呢? 预设二: 往坏的情形看,疫情再度暴发 在坏的情形下,全球经济将大概率梦回2020。 在此预设下,报告给予中国经济的“判词”是:当全球经济出现最悲观的情形时,中国经济将会相对乐观。 理由依然可以先从消费和出口两方面来入手: 1.在中国,“清零”的防疫政策,使得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疫情失控的可能性非常小。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清零”给消费带来的“保底”好处。 2.疫情再暴发导致的其他国家生产停滞和供应链危机,依然会是中国出口市场的机会。 以上情形,其实都已经在2020年下半年中国率先开始复工复产中,“预演”过一遍了。 此外,相对而言,中国经济比其他国家更能应对疫情的新冲击。 比如,中国在商品进口和资金需求方面,对外的依赖度较低,中国是G20经济体中进口占GDP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也是外债占GDP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 2020年开始,全球其他经济体纷纷“货币大放水”,吹了不少资产大泡泡。在过去两年,全球不少经济体的房价和股市超预期增长,而在这期间,对比中国,A股和房价均“表现较差”,而正是这个“较差”构筑了中国经济的万里长城。 根据报告,在2020年一季度和2021年二季度,政策陆续出台扶持经济期间,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只上升了6个百分点,相较而言,英国为20,美国为24,印度为26,日本为42,如果短期再发生任何经济冲击,中国在刺激经济方面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空间。 当然,最坏情形下的“乐观”,总体而言也并非是好事,当全球经济泥沙俱下时,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不过,报告反复强调,这一情形在2022年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全球新冠病死率已经从最高时期的28.3%降低到了1.6%,而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其经济恢复能力就越强,疫苗接种对抑制疫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的话 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仅占据整份报告的七分之一,这其中还有对整年经济走势的一个详细解读,例如,中国的经济走势是先低后高,而全球经济是先高后低等等。 而在另外的七分之六中,还有基于宏观经济预判下,中国股市的走向,以及在股市中五大行业的年度表现预测,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