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3普及心理问题

e6.3普及心理问…

目 录

  1. 1.     你有容貌焦虑症吗?1

    2.  “我怕丑,不怕痛”—用整容解决心的问题?12

    3.  每个自拍狂都是“自恋狂”?26

    4.  你患上“知识焦虑症”了吗?38

    5.  你上次睡好觉是什么时候?47

    6.  我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57

    7.  如何胜过怨愤与易怒的9.情绪?69

    8.  “路怒症”,到底在怒什么83

    9.   谁是孤独的终结者?96

    10.  孤独大臣”与 90 后空巢 108

    11.  .愤怒来自掌控欲,正在消灭爱116

    12.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126

    13.  自我形象的医治:正在施工中 137

    14.  我是一个错误?我因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 154

    15.  再过一次瘾,下次就改?! 167

    16..  帮儿子戒除手机游戏瘾 179

    17.  谁让《王者荣耀》变成“王者农药”? 195

    18.  严重上瘾者的家人,该怎么办? 205

1.导读: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你是女神还是女神身边的女汉子?你惧怕老去、变丑吗?你嫉妒闺蜜的美丽吗?我接触过不少高颜值明星,诚实地说,没遇到一个真对自己容貌满意的人。被欲望所定义的美的标准,使心灵忧伤。在容貌焦虑背后,隐藏的是人对自我价值感知的不确定。
你有容貌焦虑症吗?
文丨王东莉

夏季已至,全方位考验外表的季节到来了,不仅考验颜值,也考验身材。在这个愈演愈烈的看脸时代,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外表的要求日益苛刻,“颜值即正义”的强势价值观会让多少人的容貌焦虑症再次发作呢?

24 岁的晓悦告诉笔者,“颜值”已然成为她们 90 后职场间最热门的话题。她的同事,有的从来不敢素颜上班,有的每天出门前要花两个小时化妆穿衣,还有的出门永远穿高跟鞋,即使脚再不舒服.而每个大学新生入学前的暑期,大批父母支持孩子去做微整,这已经成为入学前新生消费清单中的一项开支。据某美容整形平台发布的《2016 医美白皮书》称,2016 年中国医疗美容的规模已达 7963 亿,比上年增长了近 20%,该平台还乐观地估计,2019 年这个数据将突破万亿。

我们在讨论颜值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美国心理学家罗洛 · 梅说 :“时代变换时,当旧的价值观是空洞的,传统习俗再也行不通时,个体就会感到特别难以在世界上发现自己。”别人的所是所为天天挑战我们的所是所为,在对容貌的焦虑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知认定的焦虑。越美丽越恐惧?

姚姚,26 岁,公认的高颜值。笑靥甜美,眼如点漆,办理护照采集照片时,被工作人员两次确认有没有戴美瞳。提起自己的过去,姚姚坦诚地分享 :“我曾经爱美,视容貌如命。”

小时候的姚姚,在容貌出众的姐姐的光环笼罩下长大。姐姐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男孩,还常有以讨好姚姚来接近姐姐的男生。有一幕情景姚姚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妈妈的朋友看见她们姐妹俩,大声地说 :“哎呀,你们家老大真好看,老二也…呃…很聪明…”小姚姚很受伤,她开始努力学习,表现自己的懂事聪明,但这些方面得到的喜爱称赞填补不了她对美的渴望,她想像姐姐那样在人群中被看见,被簇拥。

上高中时,她的美终于显露出来。那时的她常常对着镜子,刻意训练自己的眼神和举止,穿着打扮也开始从小女孩转型学姐姐扮成熟。姚姚成功了,“我终于像姐姐一样也被很多人环绕,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注目,好多人都来赞美,我也逐渐接受所谓的大众理念 :女孩子只要脸蛋美、身材好就够了,这就是生存最好的武器。”

姚姚在众星捧月的虚荣中忘乎所以,但安静下来她却感觉空虚,甚至害怕。“当许多人把你捧到一个位置后,你会舍不得下来,也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美丽不再、不能再利用优势去获取存在感会是什么光景。”

大学时期的她就处于这种恐惧中,尝试各种节食方法,甚至以吃药来保持身材。平常宁肯不吃饭,也要省下钱买漂亮衣服,虽然买回来很多都没怎么穿。大把大把地花钱,各种面膜、昂贵的护肤品牌都往自己脸上试。“我想应该大多被捧为女神的女孩内心都有着深深的恐惧,惧怕老去、变丑,拼命地想留住美丽。”

曾在女性杂志工作的经历,让我接触过不少公认的高颜值模特、明星,诚实地说,没遇到一个对自己容貌真正满意的人。“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后妈的这个焦虑之问,几乎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自己的罪性其实领受不了美貌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晓悦从小就很羡慕长相漂亮的女孩。

从小学到初中,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闺蜜,两人一起上学一起玩。晓悦长相寻常,五官毫不起眼,而闺蜜皮肤白皙,眼睛虽然不大,但细细长长地很柔媚,当时大部分女生都扎个马尾辫,她却喜欢把长发飘散下来,回头率极高。每每两人走在一起,闺蜜自然会引起许多人关注和夸赞,而站在旁边的晓悦,则被晾在一边。

晓悦从小比较羞涩,是那种跟男生说句话都会脸红的女孩。而漂亮的闺蜜身边男生如云,她一度十分嫉妒。“当我发现我一直暗恋的那个男生也开始对她有好感的时候,我甚至对她产生过怨恨。”

在闺蜜身边当绿叶的日子,让晓悦深深地意识到 :漂亮女孩走到哪里都有人喜欢!

她开始对镜子里那个相貌平平的自己越来越挑剔,开始刻意地装扮自己。每天早上上学前,都要精心挑选衣服,甚至扎个马尾辫,都得在镜子前摆弄好久,偶尔还偷偷地用大人的化妆品往自己脸上涂。“那时我最喜欢做的梦就是,有一天我能够像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魔法般地变成超美丽的公主。”对颜值的追求,成为晓悦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事。

等到进了大学,晓悦惊讶地发现,对颜值的过分追求竟然这么普遍。她有一个同班同学,身材匀称,面目姣好,如果实在要挑剔,就是皮肤稍微黑点。这导致她大学四年一直对此非常焦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尝试几乎所有能找到的美白方法上 :美白偏方、美白面膜、美白护肤品、美白茶……天天就在宿舍里琢磨这事,后来均以失败告终。

教会里一个姊妹对我说,相貌平平的她上大学时非常自卑,买了很多漂亮衣服装扮自己,但怎么也比不过天生丽质的闺蜜,只好乖乖在女友身边当绿叶,看着仰慕者环绕的女友,傲娇放纵,伤男无数。信主后,她很接纳自己的外貌,她对我说,感谢上帝让自己不美,自己的罪性其实领受不了美貌,“如果我像闺蜜一样美,该多骄傲,多放纵,肯定要多犯许多罪”。

每个人都是上帝独特的创造,一切都甚好。但当我们被罪捆绑,既无法感恩地领受“美”,也无法看到“平常”里上帝的深意。当美不被视为上帝的恩赐被感恩地领受,就会被视为获得认可甚至猎取利益的武器。这样,美就从上帝的赐福,变为令她们不安的来源,在群体之中,美也成为酝酿骄傲、嫉妒、争竞的罪之渊薮。

单一美的标准让心灵陷入忧伤“想让他眼里只有我一个,去做了网红套餐。结果奇妙地发现他甩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我。”这是网友调侃这几年流行的网红脸的段子。总有一大批女性每天虔诚地计算卡路里、节食、做运动,各式减肥方法成为生活的最高指南,纤体被视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离开创造主后,人在不同时代所建立的美的标准体系都以自我为中心,混杂着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单一易变且忽略灵魂。在《星际迷航》中饰演史波克队长的 Leonard Nimoy,拍戏之外还是个专业摄影师,他拍下一众体态丰满的女子,并称之为“The Full Body Project”。他坦言标准模特只是迎合摄影师和客户的需要做出各种造型,并没有表达自己。相反,自己作品中肥胖的模特儿却是自我的表现,体现人的本质。

以前笔者采访过一位 80 后设计师司玮,她对容貌的问题有过反思。曾对自己的容貌不接纳的她,通过对上帝话语的了解,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上帝的恩典。上帝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如同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女性都有独特的美,本身没有可比性。“那些大眼睛、高鼻梁、细腻的皮肤才是唯一美的标准的说法,是迷惑人心的谎言,会使心灵陷入很大的忧伤。况且耶和华看人不是看外貌,而是看内心。”

还记得当年初到杂志社,第一次和同事跟模特拍服装片的情景。几位年轻模特身高 1 米 78 以上,一水儿的精致小脸,看着她们摆着各样 pose 的完美身材,还是很具震撼力的。混迹其间,恍惚之中我居然产生了“我们这样的姑娘活着还有意思吗”的想法。

不过收工时心情逆转了,因为听到模特们换衣服时的闲聊。一个身材较高的姑娘轻蔑地提到拍完片离开的另一个姑娘,“那个 1 米 78 的矮个儿”,随后混杂着粗口聊起她交往的富二代的八卦。那一刻我明白了:一是美丽的评价基准不一样,模特们的确是靠颜值吃饭的 ;二是评价一个人,思想和修养是更重要的衡量标准。

随后,更多熟知媒体工作程序里那些为让模特明星看起来更美的手法—“把小腿修瘦一点”“这张看起来有双下巴,修掉!”“这个模特眼袋太大了……”再加上业内整容的普遍,大众眼中所看到的美丽绝非真实的丽质天生,而是带着许多包装的流水线产品,就像方便面袋子上印着那句:

从颜值下被释放的自由我们过分关注颜值的背后,深藏的是一颗渴望被爱、被接纳的空虚、不安、焦灼的心。容貌只是一个我们满足内心真正的渴望所使用的工具罢了。”晓悦在大学时参加了学生团契,她在《圣经》的真理中找到了困惑多年的答案。

这个发现也符合姚姚的体会。上大二时,因为经常喝酒、熬夜,再加上各种折腾自己外表的试验,姚姚身体虚寒,面色发灰,脸上开始疯长痘痘。这对她这样一个视容貌如命的女孩子来说,几如晴天霹雳,而这也成了她改变的开始。姚姚自小随家人去教会,大学时偶尔也会去教堂,但我行我素,有时穿着吊带短裙就去礼拜了。一天晚上,一个弟的批评震醒了她。他批评姚姚骄傲虚荣,过度追求美丽,特别喜欢别人围着自己转。姚姚很不服气地回了句 :“我有这个资本!”弟兄回她 :“你现在有的美丽不都是上帝给你的,上帝要拿走还不容易吗?”这句话震到了姚姚心底,一贯仰仗颜值的她回到宿舍摸着长痘痘的脸,窝在黑暗里大滴大滴地落泪,她求上帝不要拿走自己的容貌,求祂赦免自己一切的罪孽。

姚姚开始频繁去教会,读经、祷告、团契。她意外地发现,大家对自己真心相待。“原来不美丽也可以得到爱和认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 她开始慢慢收起耀眼性感的衣服,穿上得体的服装,不再害怕失去美丽。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皮肤一点点好转。当别人再对美丽的她献殷勤时,她淡然处之,“心里终于清楚,他们需要的也不过是一个撑面子的花瓶,我为什么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去给别人长面子?努力做一个上帝喜悦、有美好内在的人才更有意义。”

晓悦坦承,从小就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来比去,自己不仅在容貌上,在其他方面也容易自卑。“当我开始转向上帝,承认祂是主,祂是我唯一的满足,并邀请祂登上我心灵的宝座时,我经历到不可思议的平安、喜乐。我再也不用费劲心思装扮自己,再也不用为自己外表平平焦虑痛苦,因为我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真正的价值。尽管我是一个满身污秽、卑微渺小的罪人,祂按着我的本相接纳了我,并为我而死。这样奇妙莫名的爱终于释放了我,使我尝到了上帝儿女真正的自由。”“美丽这回事, 是灵魂终于懂事”《圣经》中记载了好些容貌美丽的女子,如撒拉、利百加、书拉密女。美丽本身并非罪,但比起美丽的外表,帝更看重我们内在的品格与性情。

香港著名女星、玉女掌门人周慧敏,信主后首次推出福音大碟《HIM》,里面有首歌名为《美丽》,应该出自她对以美为价值偶像的过往的反思 :“有人在看着镜子,内心有一些故事,感觉尴尬忧郁,为了别人的无知。起伏无常的日子,各在不同的位置,为了外在更标致,忘了上帝的意旨。”那些以美为上升通路时带来的痛苦、忧郁,会遗失生命本身的光芒。

如今的姚姚依然喜欢美丽的衣衫,却不再追求性感与耀眼;依然爱惜面容,学会了养生自制面膜,却不再疯狂砸钱;依然希望自己在人群中被人看到,但更希望是因为自己的气质和平安喜乐的能力,而不是容貌。“总有太多诱惑在身边,总有人在蛊惑煽动:你要珍惜这几年的美丽,嫁个有钱人、你再瘦点更好看,但他们所说的道路看似鲜花满布,最终是不断地滑落和无尽的空虚。一个女孩惟有靠着上帝才能永远美丽,那是发自内心的美丽,带着无法抹去的光芒。

”晓悦再回想往事,感慨自己年少时太傻,在无意义的事上浪费了太多精力。真正认识主之后,对身边颜值高的同事或姊妹,她有时也会有些嫉妒,但比起之前还是长进了很多。几年前,她配眼镜的时候,得知自己已经高度近视,不可能做手术矫正了,一度非常沮丧。上帝这样安慰她:今生很短暂,将来会有更美的复活。原来多年前的灰姑娘梦,可以在基督里戏剧般地实现!

现实中,她这个“灰姑娘”在上帝眼中并非善良无辜,而是满身污点 ;耶稣这位“王子”却百般忍耐、甘心降卑,视她为最美的新娘。她已不再过度关注外表,因为她看见敬畏主、尊崇主的人脸上,会呈现出这个世界不曾有过的、独特的美丽。是的,那种在基督里生命的荣美,才是最值得寻求的。

正如周慧敏唱出来的体悟:“美丽这回事,是灵魂终于懂事,眼看温柔,嘴唇写诗,纯粹的笑容,是雨过天晴一道彩虹。美丽这回事,就是洗涤心灵瑕疵,刚柔并重,祝福成诗。每个人每张脸,生命始终相连,随着爱而行才不会过眼云烟。”在上帝手中,因罪的瑕疵被洗涤而终于懂事的灵魂,有着温柔与爱、刚强与能力,那样的生命之美带着恩典的暖意,祝福着家人、朋友、邻舍与社会,那样的生命之美是如此炫目,令人难以置信。
12
2. 导读 :男友劈腿的女孩不就比我丰满一些吗?我立马就去隆胸。躺在病床上特后悔,竟会因为一男人的错惩罚自己?花钱又受罪。来做整容的 95后很多,长得很漂亮却很讨厌自己,一定要整成别人。她们多数父母离异,或缺少爱和接纳。用颜值解决心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上瘾。
“我怕丑,不怕痛”—用整容解决心的问题?
文丨王东莉

“你美你说了算,你说什么做什么都对。”“我怕丑,不怕痛。”有人说,这是颜值扑棱一下翅膀,就能刮起龙卷风的时代。一家医疗美容 APP 发布的白皮书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美容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每 2.5 个医美消费者中,就有 1 个中国人。

不仅如此,整容人群也已从明星、网红转向了学生、白领等普通人群,85 后、90 后更是被整容狂潮全面裹挟的一代。新世相在文章《脸贷 :那些分期整容的 90 后们》中提到,有个女孩在读书期间就从小额贷款公司借了 6 万去整容,签约时,她看到了 600 多个大学生的整容贷款记录.


《境界》特别采访了自己或朋友有过微整经历的几位女性,她们的讲述帮助我们了解整容群体内嵌的价值观,和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心灵伤痛。太多人内心真正需要的并非美,而是在原生家庭、群体、亲密关系里没被满足的爱与肯定。

男友劈腿第二天我就去隆胸受访嘉宾 :Rebecca,88 年出生,曾任艺人经纪,现为医疗美容培训师我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父母离异了。可能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导致小时候我特别自卑,班里的小朋友也不跟我玩。13 岁那年,一个老欺负我的同学把我鼻梁打歪了。当时父亲和继母觉得不明显,没有给我做修复手术,可能他们觉得贵吧。我长得很清秀,但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鼻梁,就会想起小时候被欺负的事,这成为我心里面的一个伤口。

2008 年,我一边上大学一边打零工,自己攒了钱跑去医院做了鼻中隔的修复手术,记得当时花了 4800,去的是青岛一家医院。并非为了美,只是觉得这是我心里的暗伤,做完了我可高兴了。

2017 年初,因为前男友出轨,我受刺激了,第二次做整形。他出轨的女孩没什么比我好的,除了胸部丰满一些。我想都没想,第二天就去了美容医院做了隆胸。手术花了十三万,前三天非常痛,我躺在病床上特别后悔,觉得自己特傻,怎么会因为一个男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真是不值,花了钱又受了罪,我整个人一度抑郁。

有一天在酒店,我拉开窗帘,光照在脸上,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动。我开始思考生命,思考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其实八年前我就接触过基督教,但我的心根本没有打开。回到家,我翻开多年前闺蜜送我的《圣经》。当我读到《诗篇》和《箴言》时,就一直落泪,觉得有一束光照进心里,里面积累的一些苦毒奇妙地消失了。2017 年5 月 31 号,我受洗了。

我以前从事艺人经纪,接触的都是艺人、模特、网红,对她们求美整容的心态我能够理解,与职业有关。但当我真正进入医疗美容这个行业,随着对专业知识、行业规则和社会现象的系统性了解,我发现很多求美者存在很病态的心理,尤其在北上广。现在很多来做整容的都是 95 后,富二代不少,她们在求美的过程中很不理智,盲目整容很普遍。有些人长得已经很漂亮了,不知道为什么,她们很讨厌本身的自己,就是要改变,一定要整成别人,比如整成某个网红或明星。跟她们聊天我发现,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都有缺失,通常都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童年没有陪伴。

我认识一个 98 年的小妹妹,成都人,富二代。警官学校文艺团出来的,本人自然长得非常漂亮,但她很讨厌自己,做了很多整容项目,全脸几乎都动过了。跟她聊天,她说从小爸妈离婚,爸爸是富商,在家里有暴力倾向,妈妈经常对她说负面的话。长大后家人什么事儿都用钱打发她。
她心里有非常多的苦毒,每天都泡在酒吧里,一把把地撒钱。我一直在给她传福音。

其实整容起源于二战后,帮助那些在战争里毁容的人修复。没有信仰的支撑,现实中的人很容易崩溃,通过这样的方式帮他们重塑信心,免受歧视,回归社会。现在的人把整容看成一个利器,觉得我有钱就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掩饰不安全感。

很多 90 后一点都不藏着掖着,整完就在朋友圈发,她们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甚至把整容当成攀比。70、80后因为感情被出轨去整容的比较多。还有一些人生活、感情不如意,想通过改变外貌找到一个不错的男朋友,她们把整容看得太神奇。当然,也有求美者确实长得不好,或者小时候身体某些部分因为有缺陷被嘲笑的。一些高级求美者,做美容是为了抗衰,不是为了改变。

现在医疗美容领域发展很快,很多人原本从事其他行业,属于跨行打劫,他只是一个投资者,目的就是赚钱,不会站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上给求美者做引导。有些人赚钱不择手段,常见的消费贷、美容贷,几乎都是放给医院的。

往往求美者没有想那么多,比如有的求美者根本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也没有必要整那么多项目,一听所谓专业人士的蛊惑就去做了,这是很可悲的社会现象。

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三年,认识上帝之后,我觉得应该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的含义,给求美者正确的价值观。有些白领整了容之后觉得可以用外表作为武器来博取成功,其实你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外表只是第一眼的印象,女性要先肯定自我价值,内外兼修的美才永胜不衰。

对客户,我首先会肯定她,不需要做的地方就不要动,售后我会跟踪服务,配以心理咨询以及一些适当的装扮课程,也会在适合的时候把信仰带给她们。我想,上帝在我们每个人的专业领域都有美意,让我们可以成为祝福的管道。

失去“我”的存在, 让人忧伤受访嘉宾 :小思,87 年出生,现为全职妈妈我的容貌比较平凡。小时候比较注重成绩,没有特别关注外貌。读高中时,我发现长相好的女孩会有男孩追求,我注意到容貌差异带来际遇不同。

一个高中好友上大学后在外貌方面的转变,让我颇为诧异,也对我有很大刺激。好友家境很好,但高中时穿衣打扮非常朴素,平时只关注成绩,是三好学生。高中一毕业,她就把近视眼给激光矫正了,大学还割了双眼皮,穿衣打扮大为改观,不仅注重时尚,还染发、染指甲、化妆。对我坦承,女孩的价值最终还是以外貌取胜,而不是成绩。张爱玲说过,没有一个女人是因为心灵美丽而被爱上的。大学里男生议论的都是哪些女生是班花、校花。对当时还没有接受耶稣的我来说,张爱玲的话再正确不过。

2009 年,我失恋了,两人暧昧了两年,恋爱了两个月就分手了。我从小父母离异,自己把很多希望和情感投入在爱情上。我当时想,得不到爱情是因为我不够漂亮,如果我的外表美了,追求者就会来。加上好友的“鼓励”,我没有半分犹豫,决定要割双眼皮。

当时手术费很便宜,在上海九院做的,900 元左右。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做手术,我却没有任何紧张和对术后失败的担忧。候诊室里人很多,也有男孩来割双眼皮。割开的时候确实很疼,不过没有一会儿,这种疼痛就被我遗忘了。

术后有 1 个多月的时间,眼皮就像两条香肠一样肿胀,出门都要戴墨镜。那时候心里开始害怕,怕手术失败毁容。等恢复好后,我回到学校,室友们都夸我变漂亮了,眼睛迷人又有神。但我并没有完全摆脱失恋的痛苦。

整容半年后,我信主了,我所有的自怜都在团契生活里被治愈了。传道人牧养我们就像亲生父母一样,团契里经历的无条件的爱,不需要我多美多好就可以被爱,填补了我心里的空洞。

我还记得自己刚割了双眼皮,向最初带我参加团契的老师自信满满地讲述经历,她眼神里不住地流露出惋惜和哀伤,当时我不能明白。信主后,我才明白当时老师眼神所流露的是什么。作为上帝独一无二的受造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不同于别人的脸。上帝造我奇妙可畏,对我钟爱无比,可是我却放弃祂对我的独一设计,失去如此一个“我的存在,这不叫人忧伤吗?

手术半年后,我渐渐发现,每到夏天,烈日当头时,眼睛都会刺痛得难以睁开。平日里,因为眼皮吊起的缘故,也会稍感不适。几乎所有不信主的朋友都觉得,我的眼睛割得值得,他们反对大面积整容,但对这种微整抱支持的态度。我想,如果我没有认识上帝,也许也是现在整容队伍中的一员,朝着完美努力,被虚荣和贪婪侵占了内心,使我看不清自己的真实面目和真正需要。

我现在住在欧洲,看到大家寻觅男女朋友,最终还是取决于性格,外表有第一眼的吸引,但至终美感不能维持长久。美貌在当下可能是一种优势,却不是今生的全部,更不能带进永恒。《圣经》里有多处描写外表美貌的人,如撒拉、利百加、拉结、大卫,还有押沙龙。这些美貌的人因着心的不同,人生结局也不一样。比起美貌,上帝更看重我们的内心。“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箴 11:22)。“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 ; 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箴 31:30 )

内心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受访嘉宾:Grace,87 年出生,曾就职于在欧莱雅(中国),现自由职业我出生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农村,7 岁时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子,我们就搬到了城里。小学时我在城市里上学,同学们的家境都不错,而我父母是普通工人,家里因为买了新房子,经济很拮据。从小到大,我都没穿过什么新衣服,打扮也不像城里孩子整理得特别好,父母从来也没夸过我好看,在学校常常被忽略。现在想起来,自己好像一直很自卑,躲在角落里。

上初中时,一切改变了。由于城里的学校要交比较高的借读费,父母只好送我回到户口所在地的郊区去读中学。

郊区基本算农村,很多同学都从农村来。这样,我突然成了老师的宠儿,可能我从城里去,总会显得比其他同学眼界开阔一些,打扮也好看一点。于是,我从那个被忽略、被疏远的孩子,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做主持人、升旗手,常常收到男生们的小情书小礼物,甚至有男生放学后在校门口拦住我,要送我回家。从一个不起眼的人到一个全校都关注的人,落差挺大,这让我陷入纠结与迷惘。我没有什么改变呀,我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我到底值不值得被关注?

从那以后,我知道所谓好不好看,大多来自比较。现在很多去做微整的人不是不好看,主要看她们心里跟谁比。

我自己没有做过微整,但我有一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在我看来,她已经非常非常漂亮了,五官十分精致。她这两年也做了整容,发在朋友圈的照片越来越像网红脸,也许她觉得自己变得更好看了,但我觉得她整丑了,不如以前好看自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笑起来也有点僵,脸部不生动,没有活力!我想这跟她接触的圈子有关吧,本来还算不错的她有机会接触到上一个圈层的演艺界、商界、政界的人,就像我以前在城里上学的状况,发现自己成了丑小鸭,就不能接纳自己了。

2011 年 9 月,我受洗成为基督徒,2013 年失恋后,才开始渴慕与上帝建立更深的关系。用上帝的眼光看自己,就会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很多整容的人,不是外表有问题,而是心出了问题,就像我的朋友,她活在许多的争竞和压力中,用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外表解决心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上瘾。最终,我们内心如何看待自己,最重要。

现在一些人把整容当成人生捷径,说整容变美就有更多机会,这纯粹是谎言。你没有专业的实力、正直的品格、人际交往的智慧,光靠美貌想成功,天方夜谭。我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外在美。我认为美的前提是整洁,这里的整洁首先指外貌仪态,二是指语言素质。

其实高颜值也会遇到普通人想不到的难处,可能受到上司的性骚扰,被同性同事嫉妒诽谤谣言中伤,闺蜜之间可能也都是暗流涌动。无论职场还是婚姻,容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品格,这需要信仰来建立。整容带来人生新的开始?

受访嘉宾 : 莎莎,83 年出生,现为全职妈妈我做过两次微整,一次做双眼皮,一次牙齿矫正。这两次手术都发生在我失恋之后,那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心理和外形都能够有一个改变,开始全新的生活。

我出生在安徽农村,在农村二十四五岁大家就结婚了而我失恋时快三十岁了,虽然在城里这不算什么,还是不敢跟家里说。那段恋情谈了大概七年左右,现在让我回想,其实就是年少无知。他是我当时公司的领导,公司的中高层和同事都知道我们这段感情,但他一直不敢决定结婚。他有广场恐惧症,我以为他迟迟不愿结婚,跟这个病有关。

我们恋爱七年,他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四五个月之后,他决定要跟她结婚,拍好了结婚照,告诉我分手。当我听到他要结婚时,特别痛苦,那天我开着车到公园里呆着,天下着雨,大家都找不到我,吓坏了。说实话,我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后来想,七年的时间都不能决定跟我结婚,其实就是对我不够爱,我不能为这个轻生,我要重新开始。记得当天我就把齐腰的长发剪掉了,从小学就留的长发剪成了很短的短发。

我这个人比较谨慎,去割双眼皮和整牙不算一时冲动。初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点肿,看起来像鱼泡眼 ;有点龅牙,不严重,但影响咬合。我个性开朗,话多爱笑,因为龅牙我都不敢特别笑,容貌上有点不自信。去做双眼皮的时候,还是一个网友陪我去的,失恋后一个多月很煎熬,那段时间常和他聊天,不熟悉的人反而愿意敞开痛苦,他劝我不要去,但是我下定决心去做,想给自己一个新开始。记得当时花了七八千块钱,用信用卡付的。做完之后一个礼拜,我的眼睛都肿着,一个月后就正常了。

我大伯、大娘信主,他们在教会有服侍。小时候我经常去教会玩,但对信仰没有什么认知。整容期间我开始接近主,正好公司里有长辈是基督徒,在失恋状态下,我做了决志祷告。

做牙齿的时候,医院的人劝我再做正颌,可以变得更美。我想起有个姊妹跟我分享过,说上帝创造的是一个完整、独特的你,我们不应该去破坏。改善龅牙的状况我能接受,全整形变美我心里不能接受,也认为安全系数不够。虽然那时我还不太明白信仰,但上帝保守了我,我拒绝了医院的推荐。

信主前,我身边有做微整上瘾的朋友。她是全职太太,先生对她挺好,可能因为空虚,她追求美到了病态的地步。

她本人其实长得很漂亮,但她一直不满意,经常去打玻尿酸,先打了额头,后来打了太阳穴,半年打三四次,完全处于上瘾的状态。她还为筹整容的钱,陷入到赌博里,欠了很多高利贷,最后丈夫帮她还清高利贷,让她净身出户。

2012 年,我去做双眼皮手术还想起她来,她的经历帮我设立界限,我领教了美容医院劝人消费的能力,真的需要一定克制力才对付得了。

2013 年,我去到云南支教时遇到了我先生,现在我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今天看来,做双眼皮不是必须的,牙齿矫正让我有变化,我更敢笑了,这个我觉得是可以的。

这几年我接触了不少学生,因为先生全职在一个服侍青少年的基金会里做品格教育,我们每年要带夏令营,以不信主的为主。跟各个国家的大学生接触后,我发现一个现象 :其他国家的学生认为整牙是正常的,但在身体其他地方动刀,几乎不会考虑,但国内的大学生受娱乐圈明星影响很大,尤其是追星的大学生,他们聊天都有提到去韩国整容怎么样的话题。

我们对学生的美育,主要是引导他们体验各类干净整洁的境况带来的感受 ;倡导适合自己的最美 ;而对人有爱、有善意更是美。在团队所有的活动当中,爱贯穿全部 ;在学生的成长教育里,品格比颜值重要 :诚实、感恩、友爱、团队精神等等,这些才是人生的根基。
26
3.导读 :由于近年智能手机的广传,非常流行自拍(self ie) 以 及 在 社 交 网 络 上 嗮 自拍 。 连 美 国 总 统奥巴马也不例外,在南非参加曼德拉丧礼时偷闲搞自拍,把妻子米歇尔冷落在一边,成为全球疯传的花边新闻。德国队得世界杯冠军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兴奋地自拍。
每个自拍狂都是“自恋狂”?
文丨临风

自拍用来发给亲友可以拉近距离,这原是科技的一大功绩。之所以会上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人们上传脸书、推特(微博)和 Instagram 等社交网站后,收到“喜欢”的回应,得到更多粉丝,使得自我意识膨胀。有时为了争取注意力,有些人不惜做出各种怪异行径。例如有人用透明胶带把自己绑成怪模样,吸引人注意。或有人爬到高塔上,照出惊险的镜头,吸引他人的眼球。这些上传的人都藉着自拍呐喊着 :看我!

美国更有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把暴露的自拍发给好友,几年前有位代表纽约市的美国众议员 AnthonyWeiner 乐此不疲,因此被轰下台。

自拍上瘾背后的“自恋情结”

许多年轻人自拍上瘾。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英国一位19 岁青年丹尼·鲍曼。他从 15 岁开始就迷恋自拍。因自拍上瘾,他放弃学业、社交,每天花十个小时拍出 200 张照片,为此掉了 14 公斤体重。

最后他绝望了,感觉自己无法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于是选择自杀,幸亏被母亲发现。后来医生诊断他患了“强迫症”以及“身体畸形恐惧症”。治疗他的精神病医生说,在他所有患了“身体畸形恐惧症”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自拍上瘾。

丹尼·鲍曼的做法虽很极端,但他对自己的长相和身体敏感的那种心理状态却很普遍,代表青少年的自恋情结。青少年对自我没有把握,亟须受到肯定,达到即时满足。去年《今日心理学》的一位专家 Pamela Rutledge 认为,自拍容易刺激自我放纵,或期望引起他人注意的心态,自拍上瘾常与自恋相关。
(上图:丹尼·鲍曼)自恋就是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虽然“自恋”与“自尊自重”(正面自我形象)的概念有重叠,但并不相同。“自尊自重”的反面是“自暴自弃”。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倾向。

为什么我们喜欢受人恭维?喜欢为自己宣传?为什么文章总是自己的好?为什么总是别人的错?为什么世界总是对不起我?这些其实都跟自恋有关。

但过分自恋表现出来的不仅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也不仅是“顾影自怜”而已,而是一种偶像崇拜。如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1985 年排行榜第一的畅销曲:世上最伟大的爱”,竟是“爱我自己”!因“我很特殊”(Iam special)。

在这前提下,人们不需要为自我中心的表现愧疚。只要看看近年来人们消费习惯的升级 :无论是婚礼、毕业舞会、名牌装饰、豪宅、名车,华人都是领先世界!既然我很特殊,那么我的快乐就比一切都重要,所有花在我身上的钱都是值得的!当人人都认为自己很特殊时,个人的满足就成了偶像!

“我世代”:自恋流行病如果别人经常说你美丽,说你心地好,说你有本事,说你杰出……久而久之,你肯定会自我膨胀,会感到自己很特殊。这就是“自恋流行病”可怕的地方,我们被催眠了!

“自恋”心态或许无法避免,但人如果放任这种倾向,将会自食恶果。

有一本 2006 年出版的书,叫做《“我”世代 :为什么今天美国年轻人更有自信,更肯定,更以特权为理所当然,但却比以往都凄惨?》(“Generation Me: Why Today’sYoung Americans Are More Confident, Assertive,Entitled –and More Miserable Than EverBefore?”)。作者 Jean M.Twengen 女士认为:1970 年后出生的人更自我中心,更不尊重权威,更为沮丧。这是据 14 年研究所作结论,资料包括 60 年来对 130 万人所作的调查。

作者的结论是 :从 1970 年以后出生的人自视很高,对事业、对生活条件的期望也史无前例。然而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社会里,尤其是经济与就业市场极不稳定,他们的收入无法应付高品质需求,以至长期活在借贷和不安的阴影下。这是为什么他们压力如此大,感觉如此悲惨的原因。

不但如此,该作者在 2009 年又与另一位心理学教授合写了一本《自恋流行病》。他们把“自我形象”与“自恋”区分开来,把后者定性为“自我膨胀”。他们也把正常人自恋”的倾向与病态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 Disorder, NPD)分开。他们认为,今天“自恋”已不再是病态的表现,乃是深入人心的“自明之理”。

从 37000 个大学生所收集的资料中,他们发现自 1980年来,“自恋倾向”增长速度与肥胖症一样。而且这倾向在妇女中更为明显。自 2000 年始,“自恋”倾向的增长率更加快。到 2006 年,大约四分之一大学生自认符合“自恋倾向表”上所列大部分项目。此外在二十几岁人当中,将近十个里就有一个 NPD 患者。在所有人口中,每 16 个就有一个有 NPD 症候!这些现象的底层正是一个流行的自恋文化。

《自恋流行病》的作者们认为,这种“自恋”和“自我崇拜”的倾向使得人们脱离现实,进入狂想的“仙境”。人们装阔(买下自己付不起的房子或消费品,债台高筑)、人工美丽(整形外科大行其道)、作假运动员(吃禁药以增加表现)、充作假名人(真人秀电视节目)、搞假经济(不负责任的讲求利润,造成金融风暴)、自认特殊的儿童(灌输太多自我感觉良好的迷汤)、虚拟朋友(社交网络的爆炸性成长)。
所有这类“仙境”至终都会破灭,几年前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动乱,就是高涨的欲望终于在残酷现实中坠落的明证。

“自恋型人格障碍”(NP D)的“七宗罪”

对那些被粉丝簇拥膜拜的明星们来说,无论哪个行业,必然造成过度自恋的后果。过度自恋的确是种人格的障碍,不但对自己不利,也让周围人痛苦。

旧约时代犹太人的扫罗王,他顾盼自雄,不可一世。当他的少年臣子大卫,杀死非力士的勇士歌利亚的时候,妇女们歌颂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这话听在扫罗王的耳里很不是滋味,他生气地说 :“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酸味十足!)于是动了杀念,造成日后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穷的灾害。这位扫罗,一表人才,身材魁武,又贵为一国之君,竟跟少年争宠,这表现不就是由于过度自恋,造成 NPD 的悲惨写照吗?

到底什么是 NPD ?据《精神疾病症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Statistics Manual ,DSM)定义,NPD患者应从成年期开始计算。他常有夸大的行为和幻想,有强烈被人称赞、阿谀的欲望,对他人缺乏同情心。自恋的人,要满足 DSM 九项特征中五项以上,才能被称作是 NPD(请见文末测试表格)。

有 NPD 倾 向 的 人 对 周 围 人 群 有 相 当 大 的 杀 伤 力,而且他们自己毫不自觉。南加大的社会学教授 SandyHotchkiss 2002 年出了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为什么老是你、你、你? – 自恋七宗致死的罪》(WhyIs It AlwaysAbout You? : 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Narcissism)。

她所列 NPD 的七宗罪是 :没有廉耻心 :所有不健康的自恋底下总埋藏着深刻的羞耻感,但他不知道如何健康地处理这种感觉。

神奇的思想 :经过幻想和扭曲,他用“神奇的思想”(amazing thinking)说服自己是完美的。他会用投射的方式把羞耻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高傲 :当他感觉泄气时,会使用贬损或降低他人的方式把自己膨胀起来。

嫉妒 :当他人表现优越时,为了重新取得优越感,他会用轻视的态度减低他人。

特权思想(entitlement):他有不合理的期望,认为自己应当得优待,他的期望应当得到满足,因为他与众不同。凡不跟他合作的人,都被看作是在损害他的优越感,那些“很难对付的人”会引起他暴怒。

利用他人 :方式很多,共同点是,他会使用各种操纵控制的手段,并不考虑对方的感觉和利益。他人理当是为他服务的。

无疆界:在他眼中,自己和他人之间没有什么边界,他人不过是自我利益的延伸。他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在提供服务,否则,他们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提供服务的人被视为自恋者的一部分,理当满足他的期望。

从这“七宗罪”里,我们可以看出 NPD 患者非常不好相处。周围那些与他亲近的人可能会受尽折磨。如果这人是你的父母或是配偶,那种折磨更不可想象。

有个寓言故事说,一个周日,小镇上的人到教堂做礼拜。当大家安静坐下来时,撒但忽然出现了。极度惊吓之下,所有会众夺门而逃。当会场恢复安静时,撒但发现,居然还有个憔悴的老者(性别不详)坐在下面。撒但很纳闷,高声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老者说 :“当然知道”。撒但再问 :“那你难道不怕我把你送进地狱吗?”老者平静回答说 :“我不怕地狱。我的配偶是个自恋狂,我这一生都活在地狱中,已经习惯了。“

精神分析学者的一种说法是,每人在成长早期,都经过“自恋”过程。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他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一切都是在满足他的需要。而“自恋”的产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到失调,造成畸形发展。

有关 NPD 的成因,并没统一说法。关于 NPD 到底是遗传基因造成,还是“机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family)后天的影响,学者们至今还没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多数 NPD 的患者都成长于“机能不全家庭”之中,不论是过分被纵容还是过分被忽视、被虐待。

而有些 NPD 的患者可能是工作环境造成的,而非仅是成长期的后遗症。2005 年英国苏磊大学(UniversityofSurrey)的两位心理学家对英国公司的高层主管人员作了访问和个性测试。他们把研究结果与布罗德穆尔医院(Broadmoor Hospital)对罪犯所作的调查结果相对比。他们发现,在 11 项“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的型态中,有三项在高级主管中比心神不宁的罪犯还更普遍。这三项是 :

1. 自恋型人格障碍:包括自大,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和具高度独立性。

2. 戏剧性人格障碍:包括肤浅的魅力,不诚恳,自我中心和操纵、控制他人。

3. 强迫性人格障碍 :包括完美主义,过分投入工作,不变通,顽固和独裁的倾向。

我认识一些成功人士,做了高级主管,有了权力以后,性格开始改变。这大约也属于一种“职业病”吧?
心灵失调很难治疗,除非接受真理

有 NPD 倾向的人被批评时会感觉受伤,受羞辱和感到空虚。因此他们对任何(真实的和想象的)轻慢举动都会有暴怒的反应,并会蔑视批评(或批评者)的价值。为避免这种场合,有些NPD 的患者就退出社交,用虚伪谦卑的面貌掩饰内在那自大的情绪。这种由于孤立和不被肯定所带来的羞耻感,往往使他们情绪恶劣、心情低落。NPD 很难治疗。

第一,没什么药物可以控制。

第二,也不能用劝导的方式改变他的心态。

第三,也不能把一组NPD 的患者放在一起,用“群体治疗”的方式对待他们,因为这批人很可能因为彼此不服,吵了起来。心理辅导者只能使用“讲话治疗”(talk therapy)的方式,以得到部分成效。所谓“讲话治疗”,据说是“精神力学”的心理疗法,用“认知性的行为处理”方式,调整 NPD 患者那种反社会、利用他人等行为层次的功能障碍。

基本上,以今天的心理学知识,NPD 患者很难被根治。有理由相信,NPD 很可能是心灵的问题,不只是个性失调。人们对心灵上的问题,常常缺乏自知,当事人甚或还认为是竞争上的优点。所以,除非经过心灵的更新,否则很难接受它是病态,更难改变。

当年扫罗王追杀大卫,大卫有三次机会可以刺杀扫罗,但为了尊重上帝,都不愿意下手。扫罗王后来知道了,心里很感动,一再向大卫保证,不再伤害他。但这种保证是无效的,因扫罗的心结无法除去,他自大自恋的心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有的懊悔不过是暂时的情绪作用罢了。

我猜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曾遇到过有 NPD 倾向的人,也有些人领教过“地狱”的滋味。甚或这位 NPD 的主角可能就是我自己。有 NPD 倾向的人或许也喜欢照镜子,但镜子的功用不是用来自我反省,而是像孔雀开屏一样,是拿来顾影自雄的。这不也就是自拍上瘾背后的动力吗?我们曾否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方便地产生记忆失误(扭曲事实),隐瞒不报,或加油添醋?我们曾否嫉妒过他人的成就,认为那都是侥幸?或我们不肯称赞别人,或归功给他人?我们曾否为了权力、优势而背后贬抑或中伤他人?

我们曾否为了要赢得一场比赛而不择手段?我们曾否因为比赛输了,责怪队友?我们曾否为了个人利益宁可让他人受累?我们曾否为了私心而塞住怜悯的心肠?观看镜子中的自己,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自知之明,同样常常自拍也不会让我们更认识自己。所谓“油蒙了心”(或“眼瞎”),往往是心灵盲点的写照。惟有当我们的动机和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更崇高的对象,愿意接受这个对象的指导,我们才有希望认识自己的真相。

在基督教的信仰里,这就叫做悔改。我们只有不断靠近上帝,才能从上帝的眼中看到自己和自己真正的尊贵,也才能接受从上帝来的指正。
38
4. 导读:“知识焦虑症”已经在都市中蔓延,尤其金融、IT、高新技术、媒体、广告等都属高发行业。付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知识焦虑,但钱却摆不平对成功的焦虑、对变化以及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患上属灵知识焦虑症的基督徒,企图通过各种外在方式制造自己灵命的假象。
你患上“知识焦虑症”了吗?
文丨刘超

9 月 20 日,号称“一分钟拥有自己的知识店铺”的内容付费技术服务商小鹅通获得了 3000 万元的 A 轮融资,投后估值约 3 亿元。这只是各路人马纷纷杀入知识付费战场的一个最新例证。

随着知乎、得到、分答、虎嗅、钛媒体、在行等不同模式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知识付费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发展趋势,2016 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罗振宇、吴晓波、万维钢、李笑来、樊登等意见领袖们经过几年耕耘,终于在“知识变现”这条康庄大道上披荆斩棘,被奉为偶像与大神。

2016 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 3 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截止到 2017 年 3 月,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 100-150亿左右,2017 年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 300-500 亿元。

推动这一轮知识付费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遍存在于现代人心中的“知识焦虑”。有人形象地描述了当下都市白领的典型生活 :早晨醒来伴着罗胖的六十秒教导刷牙洗脸;坐在马桶上刷新各类新闻和专业相关公众号,关心国家大事,洞悉行业潮流 ;站在拥挤的地铁里,塞着耳机学习“喜马拉雅”的时间管理、财富管理等课程 ;临睡前,聆听高晓松、梁文道、陈丹青谈文艺,带着满满的充实感,无比欣慰地进入梦乡.
40
从“读书无用”到“知识焦虑”

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到 1977 年重新恢复高考,中国人一代代前赴后继,是一个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民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兴起,“下海”经商成为热潮,社会上开始流传“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

再加上 1999 年教育部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就业形式日渐严峻。“北大学生卖猪肉”等类似新闻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毕业即失业”成为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即使顺利就业,毕业生们也发现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常与学校学到的知识严重脱节。于是乎,“读书无用论”一时之间甚嚣尘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那些原本认为“读书无用”的人又再次愿意投入知识的海洋,并甘愿为网络上的分享知识付费呢?那是因为竞争的残酷使人们不得不承认,读书毕竟是多数人唯一能为自己未来所做的投资,而且,市场对真正会读书的人给予的回报率依然可观。所谓“会读书”,是指通过阅读和学习激发大脑的思考,思考后做出决策,决策后付出行动,在不断演练中,人对新知识的敏感提高,并且认知方式产生变化。据说,知识与心智才是阶级分层的最终标准。

因此转眼之间,“知识焦虑症”已经开始如病毒般在都市中蔓延。根据心理医生的门诊病历显示,25-45 岁拥有高学历、置身高新技术行业的白领人士,尤其是那些常与高流量信息打交道的正常成年人容易感染此症,其中记者、广告、金融、IT 从业人员等都可能是该症状的高发人群。

人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百度百科上对“知识焦虑症”给出了如下定义:知识焦虑症,也叫信息焦虑综合,指在信息爆炸时代,面对大量信息,人类无法有效接收而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很显然,这个定义仅仅揭示了知识焦虑症的一个方面,远未涉及到这一病症产生和流行的实质。知识焦虑是一个壳,下面藏着的实则是更加复杂的问题。

首先,知识焦虑症的本质其实不在于人们为了获取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更多的却是为谋求成功而有的焦虑。古语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是目的,而是途径 ;渴望的也并非获取知识本身,而是背后的“黄金屋”与“颜如玉”。由此观之,古今并无不同 :现代的知识阶层同样是将知识看作一种权利的象征,如英国42学家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正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给予了他们如今所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于是,更多更高级的知识也就暗含着更加成功的期许。

其次,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和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加剧了人们对于知识接收的焦虑。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给出一组数据 :人类从直立行走到 2003 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 5 艾字节的信息,相当于 50 亿部 1G 电影。到了 2010年,人类每两天创造 5 艾字节 ;到了 2013 年,人类每 10分钟创造 5 艾字节 ;再到今天,人类每 1 分钟就创造 5 艾字节。随着海量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当下及未来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便显得尤为突出。

对于许多人而言,一边在无比向往木心那首《从前慢》中的生活图景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从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一边又不得不跟上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处理应接不暇的关系及事务。

第三,现代越来越多碎片化知识充塞网络,令人稍不留意便会产生“一无所知”的压迫感。哲学家席勒说现代社会中 :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

今天不仅生活成为了碎片,知识也成为了碎片。脱离系统化的语境,只是一些生造的概念或流行用语,但却环绕包裹着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还带来了人际的分化。
如若不懂 B 站、胖次、黑化、里番等与二次元有关的词汇,便很难与二次元群体沟通。当一个人走进一间屋子,发现屋子里的人,说的虽然是汉语,却充满自己不知道含义的词汇,最终只能落荒而逃。当他发现周围所有的人,不是属于这个圈子,就是属于那个圈子,而自己还是形单影只,焦虑就产生了。为了融入某个圈子,就必须去学习新知识了。尽管这些知识无法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却与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息息相关。

要么真有用, 要么真拉风
知识付费产品火爆的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付费者的知识焦虑。付费知识故意营造出一种神秘感,通常的套路是 :以某位“成功人士”为楷模,冠之以各种头衔,然后告诉大众,必须更新思维方式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快人一步,拔得头筹。

如果要靠苦哈哈地学习传统知识或者埋头苦干,必然会落后于时代。而且思维方式这东西,会者不难,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来吧,报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专家帮你捅破这层窗户纸。最后抛出几个抽象理论与奇技淫巧,达到醍醐灌顶之效。

乍看之下,付费知识仿佛是治疗知识焦虑症的灵丹妙药,且药到病除。殊不知,充斥于互联网的各类付费知识其实大多是碎片化、追求新潮的概念性知识。它不仅无法真正治愈现代人的知识焦虑,反而是知识焦虑这种病毒的传播者与加速剂。这类付费知识倾向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带领你似乎可以找到捷径,达到简单速成的目标。到头来,你会发现自己最终变成一个全身携带武林秘籍,却手无缚鸡之力的江湖人士。

有人说了句大实话 :真正有“知识”的人,基本不在各类付费平台上,至少目前还是在书里。正像有网友所说:“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这也同样意味着商机,要么真有用,要么真拉风,知识付费产品这时候可以为你提供炫耀资本。

“真知识”照亮我们的内心既然知识焦虑其本质是源于对成功的焦虑、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焦虑以及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那么其实无论是接受碎片化的付费知识,还是努力学习学校中系统化、学科化的知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焦虑是因为迷失了方向,需要具有终极指向性的知识,帮助我们这一渺小个体找到生命意义。这一类知识不同于前述的理性知识,而是具有价值指向,涉及价值判断。“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这类知识关乎生命的真正需要,指向人生的终极超越。

有关上帝的知识也不同于心灵鸡汤式的知识,它是上帝亲自启示的真知识。心灵鸡汤式的知识虽具有价值指向,但这种指向却充满偏见与幻想。个体是这种知识的创造者,个体的有限使它失掉了客观性与普遍性。相比之下,上帝的创造主身份与全知全能属性,则使祂所启示的知识可以跨越历史与地域,具有普世的适切性。借助上帝的启示知识,现代人可以走出知识焦虑症的陷阱。

我们还在执着于取得成功的过程、工具和途径,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和终点时,耶稣告诉我们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当世界日新月异高速变化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当我们被排斥在圈外,感觉孤独的时候,耶稣说 :“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进入教会却发现,里面的基督徒们似乎并未能对知识焦虑症产生免疫。当人们终于找到关乎生命和敬虔的“真知识”,怀着饥渴慕义的心进入教会时,往往容易将对圣经知识、神学概念的了解与熟悉作为衡量属灵生命成熟与否的标准,跌落进新的坑里。

许多基督徒试图通过不断参加神学课程、阅读有关信仰的畅销书籍、参加一个又一个名牧的培灵特会来掩盖自己的焦虑,并制造出一种自己在生命上正在不断长进、属灵品格日趋完美的幻觉与假象。可一旦面对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试探与挑战时,老我里面的嫉妒、纷争、贪婪、骄傲等等顽梗的罪又会立马暴露无遗,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分别。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难道是因为我们找到的知识不对吗?并非如此!我们必须知道,有关信仰的知识,不能仅仅依靠学习而获取,它们更需要融入到个体生命的真实操练中,只有在一个个具体抉择上的行动才是检验是否掌握有关上帝知识的标尺。“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凭果子就能认出树来。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真知识是用来照亮我们的内心,而非只是填满我们的头脑 ;上帝宝贵的话语是不断引领我们谦卑悔改,而非使我们膨胀和骄傲。

5. 导读 :夜里你在床上辗转或醒来,孤独但并不孤单,很可能此时有三亿中国人正陪你失眠。在压力和欲望的双向夹击之下,眼下睡不好觉的中国人比全球平均高出 11.2%。一位失眠了 50 年的阿姨,读圣经竟然睡着了,圣经成了安眠之书。被爱,就能入睡。睡觉也能荣耀神。
你上次睡好觉是什么时候?
文丨雷鸣
48

睡好觉,不知何时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年轻人焦虑工作、中年人焦虑生活、老年人焦虑子女。最新的焦虑清单里增加了以下内容 :房租又涨了、生还是不生二胎呢(据说,专家建议不生要罚款)、P2P 把你的钱卷进去了吗?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2018 年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 !换句话说,超过 3 亿的中国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朋友圈的文章从《凌晨 4 点的上海》刷屏到《凌晨 3 点不回家》爆火,夜未眠俨然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近七成中国人受到失眠的困扰,其中 26.6% 的人每个星期都会失眠,严重失眠的比例高达 16.8%。
49
时代病了, 还是我们病了?

今年 5 月份,云集将来传媒耗时两年制作出品、关注国人睡眠状况及背后社会问题的纪录片《追眠记》播出,这是中国首部关于睡眠的记录片,里面记录了很多典型案例。

加班的 IT 人、新生儿的妈妈、忧虑子女的老人……睡眠问题困扰着各个行业和各个年龄层次的人。

忻雨,今年大二。从一个小地方的“学霸”,进入高手云集的大学,经济和成绩的差距,让她倍感压力,得了抑郁症。“如果不吃安眠药,我一夜都可以不睡,然后想事情,晚上特别想哭”。睡眠不再是休息放松,而是痛苦。

古希腊人说 :“睡眠是把身体和健康联系在一起的金链子。”据英国医学杂志报道,一个从早上 6 点醒后 17 - 19小时没有睡觉的人,其行为能力与一个血液中酒精浓度为0.05%的人相当,甚至更差。即使 1 周内每天少睡 2 小时,疲劳也会累积起来,并在不适当或危险的场所引起不可抗拒的睡眠倾向,从而引起事故。睡眠不足会导致精神萎靡、烦躁易怒、工作效率低下如果长期失眠则会带来一系列的机体损害,包括神经衰弱、血压异常、思考和记忆能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甚至出现老年痴呆,增加早亡风险。
从 2013 年到 2018 年,睡不好觉的中国人要比全球平均高出 11.2%。在睡眠面前,中国人怎么就成了弱势群体了?究竟谁才是国人睡眠问题的肇事者?据《2018 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显示,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是工作压力,高达 70% 的被调查者深受其害。因为担心在职场随时被挤下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牺牲睡眠来奋斗。

排名第二位的因素是生活压力。近来的新闻尤其佐证了这一点,一线城市的房租加速上涨,焦虑情绪开始蔓延。曾经,租房是很多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最后的退路。而如今,追不上房价的你,真的能追上房租吗?一个 90 后网友自嘲道 :“刚才下班回家,竟想着以后男朋友要找在北京租得起房子的、开得起空调的。我这点出息……”不想这条回复,竟然被众网友顶到了头条。

最后值得一提的睡眠杀手是手机。2018 年 3 月,一份16 个城市 2550 个 90 后的样本调查显示,他们最近一天的睡觉时间,47.7% 的人在晚上 11 点到 12 点之间睡觉,22.4% 的人凌晨一点以后睡觉。睡前 57.7% 的 90 后都在玩手机,36.8% 的人睡前玩手机超过 50 分钟。在已经结婚的90 后人群中,49.8% 的人表示睡前与伴侣各玩各的手机,堪称“深夜手机党”。

很多时候,人们忙碌了一天,晚上终于有了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明已经很累,不少人却选择以牺牲睡眠、投入娱乐,来夺回自己被工作耗费的时间。或许这是对白天辛苦付出的犒赏和安慰,代价却是身体的健康。人的欲望不但没有保证自己的适度休息,反而在疲倦之后,又为身体增加了新的负荷。

如何平复深刻的不安
心里不能安静,人即使躺下来也无法入睡。可是心灵的安息从哪里来呢?《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丁,在经历了人生一系列的跌宕起伏,最终归向创造主之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神啊,你是为了自己而造了我们,除了安息在妳怀里,我们的内心无法获得宁静。”

“睡眠”是神给人“恩典的节奏”。笔者曾失眠整整 5年,对奥氏所言深有同感。最初因为对高考看得很重,以至于连续几天的考试,我没有一天睡好。谁知从那之后就身患神经衰弱,极难入睡,一点点的噪声都会令我烦躁不安,甚至最严重的时候,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都会成为我入睡的障碍,就更不用提知了声、关门声、楼上的脚步声……几乎每晚都在辗转反侧中煎熬到天亮。更可怕的是,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变本加厉,噩梦开始闯入我的睡梦,以至于后来每晚必做噩梦。

这种痛苦,若非亲历者难以体会,每晚心灵在孤寂当中等待睡眠的降临,却往往内心生出的是焦躁和烦闷,而每次困意终于降临即将入睡之际,却又会在噩梦之中迅速被惊醒。而后又是新一轮的等待,情绪却慢慢变得越来越烦躁失控……睡不好,不只是让人有发疯的感觉,简直让人会有种想死的冲动。那段无眠的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时光。

后来,当我相信耶稣并接受耶稣作生命的主时,噩梦消失了,失眠消失了,心悸消失了……我又重新拥有了睡眠!

这样的经历使我知道耶稣的真实和能力。提摩太 • 凯勒牧师说 :“若你为任何事情而活、爱任何事情的程度,超过了这样对待上帝的程度,那么你的生活就会总是像翻腾的海,你会不得安息,没有平安。若你爱任何事物超过上帝,那你就会总是担忧,上帝是在说,‘转离我的自然后果、不把你的整个生活中心放在我身上的自然后果,就是深刻的不安。’”我实在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当我们试着以神之外的事物为满足时,心灵自然会随着外界事物的起伏而动荡,而一旦当我们选择把心与永不改变的神相连时,就拥有了一份不变的依靠!不但如此,当完全跟从耶稣的时候,神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难怪安息会从心底涌出来,因为这仿佛坚稳的锚,会使动荡的船安稳一样。重点不在于锚有多神奇,而在于当锚“抓住”了大地,船就会稳妥。照样,当我们抓住神的时候,人生就有了保障!
睡眠也能荣耀神 十 九 世 纪, 德 国 有 位 牧 师 叫 布 蓝 贺 (ChristophBlumhardt),他为牧区信徒祷告后,就能立刻安然入睡。

他妻子对此极为佩服,因为许多牧者会为教会的事挂心,担忧不已。有一天晚上,妻子请他说出何以能够这么安稳?为什么别人担心,你却不担心?秘诀何在?

布蓝贺告诉妻子 :“难道神是那么无能,需要靠我的忧虑来使牧区信徒活得很好吗?”接着他又说 :“我们每天都要有一段时间,真正卸下肩头的重担,把它交给神。”这就是布蓝贺牧师得以安睡的秘诀。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所面对的事情令我们失眠,而是担忧和焦虑的情绪已经超过了事情的边界和理性的自控,令人陷入一场不分日夜的缠斗。一本开解情绪的书,封面就写着一句话 :你所担忧的事情,99% 是不会发生的!更何况,神不需要倚靠我们的忧虑来使事情好转,忧虑不是神的旨意,而是人的小信。从这个意义上讲,安睡,也可以是信心的表现,是荣耀神的见证。难怪使徒保罗会如此挑战信徒 :“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在英国牧会多年的艾德里安 ‧ 雷 诺 德(AdrainReynolds)牧师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睡觉也能荣耀神》。

雷诺德认为 :“能够躺下睡觉,基本上就是表达对于全能神的一种信任 ;若没有神的允许,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临到我们,坏事也一样。我的生命气息完全来自于神,我走路或睡觉也一样。”

台湾基隆的张秀珍姐妹自童年夜里被性侵后开始失眠,从 11 岁开始吃安眠药,吃了 50 年,后来每天要吃十几粒。信主后,第一次读圣经竟然睡着了,从此摆脱了药物依赖。圣经真的成了安眠之书,因为“我躺下睡觉,我醒着,耶和华都保佑我”,所以在惊吓伤害中失去安睡的人,才能重新入梦。
55

《诗篇》第 127 篇可以解读为关于睡眠的神学 :“如果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徒然劳苦 ;如果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徒然警醒。你们清早起来,很晚才歇息,吃劳碌得来的饭,都是徒然 ;因为主必使祂所爱的安睡。”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孩子问题、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因素会使我们无法安然入睡。但正如讲道王子司布真所言 :“基督徒的人生是既快乐又充满信心的人生,而不是忧虑悲观的人生。天上的父总是一无所缺地供应祂子女的需要,甚至在我们还未开口求以先,祂就知道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尽管安然入睡,何苦熬夜在那儿替神苦思、忧心筹划?若我们学会完全地交托,就不会夜夜不眠,让忧虑啃噬我们的心。我们只要时常默想神,将忧虑卸给祂,神必使我们安然入睡。”

或许你不知道,司布真常年与抑郁症搏斗,他称之为“灵魂的黑夜”。《司布真的哀愁 :苦于忧郁症之人的实际盼望》一书中,记录了他自我调节的方法 :用祷告的心专注于神在圣经中的应许——“在困难时分,我喜欢去找确切符合我需要的应许,然后指着这应许说 :‘主,这是祢的话 ;我恳求祢成全在我的情况上,作为印证。我相信这是祢亲笔写下的 ;我祈求祢让此应许增强我的信心。’我相信全部的默示,我谦卑地仰望神会完全应验经上的每句话。”客西马尼园里,耶稣一夜无眠。在加略山的阴影下,耶稣与焦虑忧愁挣扎。司布真说 ;“知道祂曾经深受其苦,可以让悲痛之人彻底除去苦毒。”

香港一位 80 后神学博士陈韦安,作为一位失眠“爱好者”,他的感想是,“祷告是失眠者最大的权力,无论何时,睡不着就可以祷告”,“失眠,最难受的部分不是睡不着,而是孤独。寂静晚上一个人醒来的孤独。- 因为被爱,就能入睡”。

当年的雅各,如果失眠岂不错失了神对他的重大启示?当他露宿野外时,梦见神的使者在天地之间的梯子上往来,神站在梯子的另一头祝福他。今天的你即使失眠也不必遗憾,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从梯子另一头走下来,这真实发生的一幕已经不需要异梦来开启,我们或醒或梦,都领受了这样的祝福 :神与我们同在,总不离弃我们。

6. 导读 :多数人觉得自己意志薄弱 :自控只是一时,失控却是常态 ;失控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灵性问题,我们被两个敌人内外夹攻。操练自控的目的是自由 :在诱惑和压力面前按自己真实的身份生活。而我终于决定不再以性格内向为借口逃避和人接触,我拥有比自控更宽阔的自由。
我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文丨阿浅
58
六月高考将至。在紧张的备考季,老师、家长最常对考生们提的一个词,是“自觉”:自觉读书,自觉做题,自觉总结规律……自觉的意思,是要有自控力。

自控力不仅在校园受重视,更在社会上风靡。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所著的《自控力》,豆瓣有 2 万多人评价,评分 8.3 ;知乎讨论自控力的话题,几乎都会提到它 ;网易云音乐的电台节目,有 15 万人订阅,近 700 万次收听;它被誉为“斯坦福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

麦格尼格尔教授写到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自控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立志戒烟的人,很可能在几个月后故态复萌 ;努力节食减的人,很容易在夜宵的诱惑面前屈服 ;计划已久的任务一再拖延,直到逼近截止日……究竟是什么阻挡在我们和理想的生活之间呢?

我们被两个敌人内外夹攻
我曾经组织过一个微信群,旨在让男生们互相帮助,胜过网络色情。坚持一段时间后无法继续,因为我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 :诱惑这东西,你不那么在意它,它也不温不火,偶尔骚扰你一下 ;一旦你扯起大旗,天天喊着抵制它,它就突然变得凶猛起来,程度变本加厉。针对这个问题,《自控力》提到著名的“白熊实验”。

1985 年,在三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17 名本科生被要求“在接下来的 5 分钟里,请不要去想白熊”。结果显而易见:每当他们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反而总是想着它。这就是讽刺性反弹理论 :试图忘记某些东西,却让它变得更强烈。这是作者提到的自控力“陷阱”之一。

其他陷阱还有压力(心理或生理上的压力,如忧虑、疾病等,会消耗意志力)、道德许可(做出“好”行为后,往往会不知不觉允许自己做一点“坏”行为)、把未来当虚幻(想要变好,但不是现在)等等。作者认为 :为了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避开这些让自控力失效的陷阱,可以帮助我们取得真正而持久的进步。

对我而言,研究这些陷阱诚然很有启发。但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单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失控”,难免有局限。

以我自己为例,之所以想组织一个针对网络色情诱惑的微信群,是因为自己深受其苦。2011 年,我大学毕业,没有正式工作,喜欢的女孩也不喜欢我。承受事业爱情双重压力,我感到自己在色情诱惑面前极其软弱。对我来说,浏览色情网站不只是满足欲望,更是逃避惨淡的生活。结果不但没逃成,还让日子愈发惹人厌倦。

那段时间,我登陆一个叫 setting captives free(“释放囚徒”)的网站,参与一套 60 天的胜过色情诱惑的课程。

这个课程以基督信仰为背景,每天针对不同的主题,有英文阅读材料,也有需要写下回答的思考题,还有一位导师通过邮件全程陪伴。我很深的感受是,这个课程不仅帮助我胜过色情诱惑,更点燃我对生活的热情。还记得在一封邮件里,我对导师说 :“活着真的很美好,这是我之前从感受过的。”
在这个过程里,我慢慢发现:失控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灵性问题。清教徒作家约翰 · 欧文写到 :“我们有两个活跃的敌人,他们总是企图牵引我们进入试探。我们的内里有一个敌人、一个叛徒,就是我们的邪情私欲。我们的外面有一个敌人,就是魔鬼。” 两个敌人内外夹攻,疑惑、恐惧、沮丧、谎言,就像野草一样在人心里疯长,叫人迷失活着的意义。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邪情私欲?没那么严重吧。食色性也,人之常情。魔鬼?只在恐怖电影里。”健康的性爱是神给人的礼物,但人却想用不健康的方式满足甚至放纵自己的欲望;与此同时,人心里潜伏着贪婪、嫉妒、奸淫等不道德的恶念。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无法否认自己心中有许多违背道德的想法。魔鬼则是外在于人的邪恶存在。按照圣经,魔鬼从创世之初就存在,引诱了亚当、夏娃,如今仍在引诱世人。

内外两个敌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破坏我们和神的关系。而我们要真的胜过失控、得着自由,也要回到和神的关系中。
失控背后的身份危机

我们和神是什么关系呢?圣经记载,在万物之中,惟有人拥有神的形象,并被赋予了管理全地的职责。人与神的关系,原本是极为亲密的。但人犯罪堕落后,所作所为不再是为了荣耀神,而是为了满足“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这种关系的破坏,是失控的根本原因。

对于关系破坏引发的危机,《自控力》一书有一定洞见。在讨论“道德许可”的陷阱时,作者写到 :“从本质上看,道德许可就是一种身份危机。我们之所以会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所以每次自控都是一种惩罚,只有放纵自己才是奖励。”从基督信仰的角度看,这种“身份危机”则是人们忘记神、违背神,因此失去了自己在神面前的身份。

这不是很容易察觉的事。记得大三那年,我刚信主没多久,有一次参加小组讨论,大家争执得比较激烈,我也有不愿退让的地方。但忽然间,我感受到一种说不清的悲伤,连忙离席,跑到卫生间关上门,不受控制地哭起来。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我耳边说 :你心里没有爱。

在那之前,我从未认真考虑过“爱”是什么。我从小是个好学生,处处讨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但蓦然间,我好像突然看见自己的本性,就是我没那么爱他们,我最爱的是自己。诚如圣经所说,我是一个被罪败坏的生命。

到底什么是爱呢?神创造天地,又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看着所造的一切,满心喜悦地说 :“甚好。”这是爱。人败坏、犯罪,相互憎恨、伤害。神却不放弃人,而是差遣独生儿子耶稣到世上来,钉十字架、受死、复活、为人赎罪,带领人回到神的家庭里。这是爱。在神的创造和救赎中,我前所未有地看见、听见、品尝到爱是什么。

我是神所爱的孩子,这是我永不改变的身份。特别是去年成为爸爸后,我对此有更深的感受。妻子吉吉说 :“生宝宝以后,我更愿意祷告了,因为更懂得从天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你看我们家泡泡,每天只是跟我说‘呜,呜’,没什么意义,我都很高兴。天父不是更爱听我跟他说话吗?”这也是我的感受。我想,我们祷告,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我们爱神,而是因为神爱我们。
在《彼得前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我固然是无力自救的罪人,但因为天父的拣选、耶稣基督的救赎、圣灵的建造,我如今是祭司,是子民,是宣扬上帝美德的使者了。

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我是上帝的儿女,喜爱聆听、遵行上帝的话,并在这个过程中,以他为自己的喜乐和福分。正如约翰 · 派博在《至高喜乐的传承》里所写的 :“人心是上帝为自己所造的,除非我们能认识到唯有上帝才是我们的大喜乐,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赶出心中对罪恶的恋慕。”
锻炼我越来越顺服祂
但现实没有那么理想。与罪和魔鬼之间的战斗,是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不是每次都能顺利而高奏凯歌,有时也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巴刻在《认识神》第 21 章《内心的试炼》,区分了对基督徒生活的两种极端看法:一种认为,信主之后就万事大吉,再也不会有罪恶困扰,整个人都闪闪发光了 ;一种认为,信主之后人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么无能为力,消极地等主末日的拯救。但真实的基督徒生活,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 :我不会一帆风顺,但也不会原地踏步,而是艰苦攀爬中越来越接近神。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神的恩典要让人成长。巴刻写到 :“新生的基督徒往往经历极大的喜乐、明显的眷顾、祷告奇妙地得蒙应允、作见证也产生实时的果效;神借此鼓励他们,建立他们的新生命。然而,随着他们渐长,有能力承担更多的时候,神就要用较艰苦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祂要他们面对各种敌对的压力和令人心灰的挫折——这些都是他们承受得来的,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祂借此塑造我们的品格、巩固我们的信心,并预备我们去帮助别人。同时,祂亦建立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生活中荣耀祂,在我们的软弱中显出祂的力量是完全的。”

在我看来,这段话中“锻炼”的意思,不是要把我的自控力锻炼到无比强大(我要做自己的主人),而是锻炼我越来越顺服祂(我要祂做我的主人),对祂的同在越来越敏锐,越来越能及时回转向祂、依靠祂、从祂得力量。焦点在自己身上,被攻击被诱惑以至于失控的可能性更大。

这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 :到底什么是基督徒?他是行为完全、不犯罪的人吗?如果是,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基督徒了,因为人没有不犯罪的。他是相信耶稣基督是自己的主和救主的人吗?听起来是对的。但很长时间里,这句话仅是存在我大脑硬盘里的一条教义,没有释放出应有的威力。

有一天晚上,我怀着对罪的忧愁睡着了。然后,我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小女孩向神祷告,痛哭流涕,因为她的爸爸死了。神安慰她,给她看一个画面 :在荣耀的天上,她的爸爸和数不清的人一起,簇拥在主耶稣身边 ;这些人手拿棕树枝,兴高采烈,一同来到天父脚前下拜。

一下拜,我心里的空洞就被填满了,并且在梦里哭得撕心裂肺,但眼泪里都是喜乐和感恩。我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儿泡泡,她的爸爸就是我。我在我的罪里死了,但主耶稣让我活过来。这一辈子,无论我经历多少坎坷、曲折、孤独、绝望,无论我跌倒多少次,这天上的荣耀画面就是我的结局。这结局已经写好了,不是靠我的行为,是靠耶稣基督的救赎。

我很少做这样的梦,醒来以后,连忙记下。如果这是一个胡思乱想的梦,那梦过就算了;可是这个画面,与《启示录》7 章的记载那么相似。我从前觉得《启示录》太难读,现在却发现,它给人心多么大的安慰!

作为基督徒,我要与罪和魔鬼争战,但这争战的最终手段,不是压抑本性,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享受上帝之爱的丰足。我在地上,很难做到完全。但这又如何?耶稣基督是我的救主,他为我死了,把我从律法下释放出来 ;他还是我的主,他的恩典必引导我一步步成长,直到天上成为完全的样式。“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66
比自控更宽阔的自由

《自控力》每一章,都提供了多种操练自控力的方法。作者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认为这些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读者可以通过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些方法包括放慢呼吸、锻炼身体、感受自己的情绪、和目标相同的人一起奋斗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本身不是目的,有规律的生活也不是目的。操练自控力的目的,是自由,即在诱惑和压力面前,按自己真实的身份去生活。即便是不信神的人,操练自控力,也是为了寻找那个认真、努力并以此为乐的自己。如果认定自己是散漫、放纵的,那越努力操练,越陷入枷锁中。

基督徒在神的恩典中,已经得到新生命、新身份。作为神的儿女,操练自由生活的方式根本上是两种,即耶稣提出的两大诫命: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并且爱人如己。

其中,爱神是爱人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爱神或许也比爱人更容易一点,因为神已经付了爱你的代价,而且坚定不动摇(很少有人在你爱他之前,竟愿意付代价先爱你,而且坚定不动摇)。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一次死了,一次复活,这爱就立定了,稳了,岿然不动了。我再软弱、再污秽、再作死,这爱都不受丝毫影响。所以,“爱神”更准确的表述,是“回应神的爱”,在神的爱中得满足。

如何操练以神为满足呢?约翰·派博在《渴慕神》一书里写到,最重要的操练之一,是禁食祷告。所谓“禁食”,不是“挨饿”。它的本质,是暂时禁止那些带来愉悦的受造物(它们本来都是好的,是于我们有益处的),而单单定睛于造物主。从这个角度看,派博牧师认为暂时禁止看电影、看电视、打游戏等等,都属于广义的“禁食”。这些时间可以用来直面心底真实的渴望(这是娱乐和美食都无法满足的),寻求从神而来的满足。

有一首欢快的童谣般的诗歌,叫《我主耶稣是生命源》。

其中有两句重复的问答 :“难道永远再不渴?真正永远再不渴!”一问一答,像一曲喜乐的二重奏,又像一个孩子惊奇地睁大眼睛提问,并为得到确定的回答而心满意足。这正是我在爱神的操练中感受到的 :越渴慕他,就越能以他为满足 ;越满足,就越渴慕他—我像一个不断被倒空的杯子,又不断从神领受满溢的祝福。

在此基础上,爱人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我个人的经验是 :做那个主动迈出第一步的人。这对我来说很不容易。我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呆着,不被打扰,做自己的事情——这种环境,是各种诱惑滋生的温床。于是,我在年初给自己一个挑战 :我要去主动“打扰”别人。不是发发微信,或建个微信群,而是主动联系,见面吃饭聊天。

我觉得,内向和外向的意思,不是爱不爱和人接触,而是和人接触的方式不同:内向的人更喜欢、也更擅长小范围的深度交流。所以我不想再以性格内向为借口,逃避和人接触。这种性格反而是我的优势,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对方,这也是一种“爱人如己”。

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爱人来爱神,并在彼此相爱里享受神的爱。许多文章都提到 :胜过诱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这个隐秘的试探告诉值得信任的人,并且相互代祷。我也是这么做的:结婚前,会告诉信任的弟兄;结婚后,还会告诉我的妻子吉吉。这就像一片树林,土壤深处的树根相连越紧密,就越不容易被暴风雨摧毁 ;并且根深叶茂,一同结出佳美的果子。

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来自圣经的两节经文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 8:32)“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 20:28)我想,这条校训准确地诠释了“自由”的内涵 :浸润于真理,投身于服侍,过以神为乐的生活—这是比自控更宽阔的自由。

7. 导读 :你是否曾受过你不当接受的、过重的惩罚?你是否还怨恨或无法饶恕对方?如果我们受不公正待遇甚至成阴谋受害者,就很容易长时间怀恨在心。如果我们不把内心的积怨交给上帝,心灵就会冷漠,逐渐失去爱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清理内心积怨,并操练最难的功课爱仇敌。
如何胜过怨愤与易怒的情绪?
文丨蒋佩蓉
70

蒋佩蓉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教育专家、儿童礼仪专家,著有《丰盈心态养孩子》、《佩蓉的妈妈经》、《下一代的竞争力》等书。

丈夫为千和我在性格上差异甚多,在婚姻中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多年来,我们用尽各种方法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我们参加了婚姻辅导、学习处理原生家庭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脾气暴躁、缺乏耐心是各种外在原因造成的,如出差、搬家、父母反对,在服侍、钱财、工作以及教养儿女等方面承担过重的压力,甚至受到魔鬼攻击。

如今我们暂时居住在美国中部的小镇,远离了这些烦心的事,不缺钱花,不再那么忙碌,只需要照顾一个孩子,暂时也还没有工作和服侍的压力,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有那么多冲突和摩擦呢?
71
夫妻一起为平安和喜乐而战

上周四我们在课程中学到“注目耶稣的温柔”,这让我们开始面对自我败坏的本性。无论我多么努力控制自己的恼怒,并试图时刻保持儆醒,负面情绪还是时常爆发。我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每天 24 小时面对面,这让我们根本逃不出“铁磨铁”的相处模式。《箴言》27 章 17 节说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

最终我们绝望了,祈求上帝施以恩典。就在庆祝安息日晚宴之前,我们的怒火突然爆发,各自在房间不同的角落过了一夜。我们整个晚上都在呼求上帝改变我们败坏的本性和易怒的个性。

上帝的怜悯终于介入了。礼拜天我们准备去教会,却没能及时把其他事情处理妥当,为千又准备朝我们发火,但我却看到他强压怒火对大家说,迟到了就迟到了,我们没必要生气,也不必为了准时去教会匆匆忙忙吃饭。

于是我们不慌不忙地做饭,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出发去教会,仅仅迟了 5 到 10 分钟。恩典的降临让我们如沐春风,后来我们一整天都在恩典的庇护之下。我们意识到自己必须为平安和喜乐而战,千万不能让我们的罪夺走本应享受的安息。我们决定每天清晨一起儆醒祷告,穿戴《以弗所书》6 章所说的全副军装,为安息而战。这让我们享受到天堂般的喜乐。

礼拜天的讲道是“面对责难与诽谤依旧爱耶稣”,这正好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天我第一次下定决心要对付许久以来一直侵蚀我内心的怨愤与易怒情绪。我在祷告中恳求主让这种情绪的根源浮出水面,好让我正视它。

这段时间我一直十分敏感,对别人的批评和人身攻击非常警觉。不仅是家人,我们身边其他的人都有可能把我激怒。全家人对我也都小心翼翼,只当我已经进入更年期。

但我清楚地看到,这种易怒的情绪在我心里已经扎了根,我时刻觉得自己被冒犯,内心充满苦毒,这也影响我跟人的交往。

那天礼拜以后一回到家,我就开始试着剖析自己的问题。我从网上查找这方面的演讲,还彻底查考了圣经中相关的经文,发现圣经中的真理为我提供了武器,让我可以对内心易怒的情绪宣战。

我试图充当上帝的公关代理人首先我觉得自己被耶稣冒犯了,因为他没有回应我一次禁食七天的祷告。当时我鼓励一位近亲向上帝祷告,求上帝把自己启示给她,而我自己也为此禁食祷告了七天。

可是禁食以后,我收到那位亲戚发来的消息,说上帝什么也没做,这意味着没有上帝,或上帝并不在乎她。我为此一直生闷气。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当初试图通过禁食要挟上帝把我想要的给我,却因为没有得到而觉得被上帝冒犯,也渐渐失去了爱祂的能力。

与此同时,丈夫通过大量读经祷告生命有了明显的更新,而我虽然有规律地读经,却没收获什么洞见,祷告也经常分心,更因此觉得上帝“不公平”。

我认识到我读经祷告不是为了亲近耶稣、接受他更多的爱,而是在内心深处试图通过属灵操练贿赂耶稣为我做事。上帝没有回应我的祷告,祂显神迹给其他人,却不显给我或我的亲戚,以致我不得不在亲戚面前为祂的不作为找理由,这让我内心很不平。我试图当上帝的公关代理人,左右祂的行动,而不是让上帝带领我。我必须为此向上帝认罪悔改。

在悔改的过程中,我开始认同《诗篇》中所唱的 :“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这是战胜内心积怨的关键。

我纪念主在过去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承认祂是善良的,并为祂的善良而感恩,决心在未来信赖祂的带领。回想主的恩典和怜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知道尽管我屡次跌倒、失败,只要我回心转意,祂一定不会丢下我。

一周以后那个亲戚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她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上帝的同在,这个过程是她无法否认的,尽管她还没完全准备好去信靠上帝。对我来说这就够了。我知道是上帝在改变她的心,而不是我。

我承认上帝是善良、有恩慈的,也决心信靠祂,在此基础上我决定面对内心怨愤、易怒的情绪以及我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恳求主让我看见内心隐而未现的罪,如《诗篇》19:12-13 所说的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为现的过错。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不再紧紧抓着我的判断和优越感接着,主让我想起一些冒犯过我的人,我发现我现在可以坦然面对那些被冒犯的经历了。我也祈祷上帝让我的爱心增长,能够爱那些得罪过我的人。
这段时间我们旁听了“基督的卓越性”这门课。在一次课上导师谈到了耶稣的受难以及他舍己的爱,这让我和为千感到十分扎心。我们痛哭流涕,认识到是我们败坏的本性把耶稣送上十字架的。

是谁让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不是贪财的犹大,不是畏惧民众的彼拉多,不是忌恨他的犹太人,而是天父,因为祂爱我们!……从人的角度来看,犹太人把耶稣交给祭司,祭司把他交给彼拉多,彼拉多把他交给士兵,士兵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从神的角度来看,天父牺牲了他,他牺牲了自己,为我们而死。面对十字架,我们可以说 :‘是我做了这一切,我的罪把他送上十字架。’也可以说 :‘他做了这一切,他对我们的爱让他死在十字架上。’”(《当代基督十架》,斯托得著,61 页。)“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清晰地显明人性之败坏、上帝之伟大、赦罪之必要。”(《基督的卓越性》262-263 页。)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自己骄傲的罪:我们习惯论断、批评他人,容易武断地形成自己的意见,以精英自居。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往往先理性地作出判断,这却阻碍了我们去爱别人,接受对方本来的面目。

我想起谷歌人力运营高级副总裁拉斯洛· 伯克(LaszloBlock)曾在文章《如何在 Google 得到一份工作》中谈到,他们在聘用领导人才时会特别考虑候选人是否具备“谦逊”这一特质。

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可以在团队有需要时当仁不让扛起重任,一旦别人有了更好的想法,他也可以后退一步,把领导权下放给有想法的人。相反,有些自认“资深”的人往往墨守成规,习惯指挥别人按他的意思做事,不肯让那些比他年轻、经验不足、不够成熟的人施展拳脚,这是不可取的。但要我们放下自己的控制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需要把内心的怒气带到十字架上,不再紧紧抓着我的判断和我的优越感不放。

我终于决定不再充当审判官

如果我们放任怨愤的情绪,心就会渐渐冷淡,苦毒会在我们内心扎根,给我们带来痛苦。我的过度敏感显然就是怨愤的情绪在内心滋长的结果。如果要铲除内心的苦毒,主教导我们不仅要原谅那些得罪我们的人,还要为他们祷告、祝福,并对他们行善。
只是我告诉你们 :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 ;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 5:44-45)然后还要把这些不公平的事交托给上帝,因为只有祂才能按公义施行审判:“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 2:23)

当我逐渐消化这些信息时,脑海中又再次浮现出那些冒犯过我的人的面孔。我知道这是怨愤开始滋长的地方,这种情绪毒害了我的心灵,但我还是无法为他们祝福。

我曾多次在祷告中原谅那些人,却一直无法对他们生出一丝怜悯之心。想到他们,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轻蔑、嗤之以鼻。然而为千劝我不要一味寻求情感上的改变,只要凭着信心按照上帝的意思去做,情感自然会随之改变。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决定不再充当审判官,而是将受伤、委屈的情绪交托给主。我再一次运用意志力原谅他们,为他们祷告、祝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为他们祝福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勾画出每张面孔的模样,并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 ;另外我对他们的祝福也是很具体的 :我祝福他们能感受并理解爱,祝福他们在家庭中经历爱,祝福他们能体会上帝的善良和慈爱。

我完全是凭借意志力在做这一切的。我咬牙切齿地说出每个词,内心却声嘶力竭地喊着:他们不配!我知道这是我的道德优越感在作祟,也决定把事情交托给主,等候祂来改变我的情感。我已经下定决心把内心的积怨清扫干净,去爱那些曾经冒犯过我的人,不管心境与环境如何。我按照《腓立比书》1:9-10 所说的,祈求主让我的爱心多而又多。接下来我开始等候。

渐渐地我的内心开始有了突破。有一次我们在有机食品超市看到促销的三天排毒果汁,这刚好适合我们禁食的需要,于是我们决定试一试这种果汁。禁食三天让我们省下做饭与清扫的时间(当然我们提前给凯安准备了饭菜),这样就有更多时间祷告、读经、反思、写日记。我们也希望借此清除身体、情感和灵性上的毒素。

禁食的第三天恰好是礼拜天,这时我们切实体会到喝果汁排毒的效果—我们感觉体内更清爽了 ;与此同时,我们的祷告和敬拜生活也有了重大突破,能更好地为家人和朋友代求,内心也更加充满爱和感恩。这时的我可以拒绝一切事务的干扰,完全沉浸在祷告和敬拜中。

后来我们也参加了夫妻营,并在敬拜环节迎来了最终的突破。当时有一位妻子跟我们分享主如何将她从怨妇变为充满感恩的人,然后我们开始唱赞美诗。第一个音符起时,我感到有一股暖暖的爱向我涌过来。这首歌的歌词出自《诗篇》121:1-2 :“我要向山举目 /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 我的帮助 / 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这时我感觉内心的眼睛突然被打开了。我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去爱那些冒犯过我的人,但事实是我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我甚至没有能力毫无保留地去爱身边最亲近的人,更别说那些得罪过我的人了。

现在我终于注目上帝,祈求祂来帮助我,在我心中释放祂的大爱,让我有能力去爱那些我原本无法爱的人。在这个时刻,那些曾得罪过我的面孔也一张张浮现在眼前,我为他们每个人以及他们的家人祝福,而我的心底也涌流出爱和感恩。

我觉得自己仿佛升到了高空中,这是一种多么奇妙而自由的感觉!正是《诗篇》23 篇所描绘的画面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学习为敌人祝福

在中国时,为千曾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事后我们认识到这是他那位野心勃勃的同事耍的手腕。他为了达到晋升目的而把为千隔离,当时为千被逼到墙角,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这场游戏。

他开始求助他的一些导师,这些导师不仅诚实正直、受人尊重,而且在职场颇有成效。其中有一位弟兄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经理,他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相似的经历:他的老板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害全体员工惹上官司,公司一时间债台高筑,濒临破产,这位弟兄也成了这场阴谋的受害者。当时他也感到痛苦、无助。他按照另外一位导师的建议,每天清晨和妻子一起诵读《诗篇》37 篇,为敌人祷告、祝福,并求上帝处理这件不公平的事。

考验持续了将近一年,到了年底,上帝彻底清除了他们心中苦毒、愤怒和报复的念头。最后,罪魁祸首潜逃了,案件不了了之,但这位弟兄的名声得到了清洗。他团队里的人都纷纷离开中国,他却出于责任感留下来收拾残局。

后来,一个好得不可思议的机会降临了,他当之无愧成了唯一的人选,不仅获得了丰厚的薪资,而且被委以重任,管理一家跨国公司。这对夫妇跟我们分享道,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有谦卑的心态,并学习为敌人祝福。

后来更多的前辈导师也给我们讲了类似的故事,证实了这对夫妇的看法 :基督徒要在国内职场取得事业上的发展,往往都会成为各种不公正待遇或阴谋圈套的受害者。如果我们缺乏谦卑的品格,不知道怎样给敌人祝福,上帝就无法将重任托付给我们。

在那段艰难的时期里,这对夫妇一直关心我们,还请我们去高档餐厅吃饭。我们之前习惯了帮助别人,这样的款待让我们受宠若惊,他们的盛情也让我们觉得无以为报。
他们每天都为我们祷告,经常打电话来询问我们的近况。

我们不断对他们表示感谢,还问他们该如何回报他们的恩情。他们说,他们在遇到考验时也接受了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希望等我们渡过这个难关以后,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关心、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那六个月时间里,我和为千每天清晨都起来诵读《诗篇》37 章,并为那个把为千隔离的同事祷告、祝福。最终为千内心得到了释放,上帝也在中国给了我们新的呼召。我们在这事上信靠上帝,坚信他会供应我们的需要,不久之后,上帝就在职场上给了为千更多的祝福,也让我通过写作进入一片充满影响力的新天地。

你是否曾接受过你不应当接受的、过重的惩罚?对于惩罚你的或诬告你的人,你是否还有怨恨或无法饶恕对方?

如果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成为阴谋的受害者,就很容易长时间怀恨在心。如果我们不把内心的积怨交给上帝,心灵就会变得冷漠,逐渐失去爱的能力。

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清理内心的积怨,并操练最难的功课——爱我们的仇敌。如果你们正在怨愤之中挣扎,则需要每天操练以下“自我评估”与“采取行动”中列出的各项。

以下是我总结的胜过内心怨愤与易怒情绪的几个步
骤 :检视自己的内心,看是否觉得被耶稣冒犯 ;操练感恩,数算上帝的慈爱 ;努力回想每一个曾经得罪过你的人 ;

把他们放在祷告中,用意志力原谅他们并为他们祷告,寻找机会向他们行善 ;假如没有机会,可在祷告中具体地为他们祝福 ;祈求主让你的爱心多而又多,有能力爱那些冒犯过你的人 ;将你的情感交托给上帝,祈求他将你的情感与意志结合起来,真心原谅并祝福那些冒犯过你的人。
83
8. 导读:“路怒症”指因驾驶压力和挫折导致的愤怒情绪,表现为开车时情绪不稳定、做不文明手势、骂脏话、过度按喇叭或用大灯闪、突然加速或急刹车、突然变更车道或并线,故意不让其他车辆并线。被打断令控制欲强的人非常不爽,会愤怒想报复。这是人想掌管一切的高傲。
“路怒症”,到底在怒什么
文丨小鸥
84
近期,因为一起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事件,“路怒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路怒症”这个词最近几年才在中文媒体上变得常见,表现为开车时情绪不稳定、做不文明手势、骂脏话、过度按喇叭或用大灯闪、突然加速或急刹车、突然变更车道或并线,故意不让其他车辆并线、被“别”之后一定要还回去、开车时向其他车扔东西、停下车准备打人等。

公路正在演变为“拳击场”

“路怒症”(Road Anger),这一起源于美国上世纪 80年代的概念,如今已全球流行,并被收录在《牛津大辞典》中。简而言之,这一“病症”指因驾驶压力和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心理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虽然是阵发型,其猛烈程度却不可低估。在“路怒症”的发源地美国,还发生过更极端的现象,比如直接掏枪伤害人命。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中国“路怒症”的发作频率也随着时间发展呈日渐增多的趋势。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自 2003 年以来的新闻报道,12 年间,媒体较大规模报道的中国“路怒”事件共 66 起,从 2003 年 1 起报道,发展到 2012 年的 10 起报道,而在 2015 年前 4 个月,就发生了 34 起。

在这些事件中,纠纷起因排名第一的是车辆剐擦,排名第二的往往因变道而起,排名第三的是一方认为另一方阻挡了自己的车道 ;另外,还有非常大比例的起因,是有一方大声质问另一方“你会不会开车”。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也印证“路怒”情绪呈日渐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3 年因“路怒”导致的交通事故共8.02 万起,比 2012 年上升了 4.9%,2014 年上升 2.4%,而 2015 年仅 1 至 4 月,就同比上升了 3.7%。公 路, 似 乎 正 在 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拳击场”

而笔者关注这个问题也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一些平时特别平和斯文的亲朋好友,一开车上路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在路上受了“欺负”,要么口出脏字,狂按喇叭,要么一定要“以牙还牙”。尤其是在往往我们不赶时间,不是开车高手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司机稍稍“不规矩”的行为,为什么完全“零容忍”?

不管路人、乘客,还是司机,每个人都对大拥堵深恶痛绝。集体轰鸣的马达,大量排出的尾气,不知尽头的等待,光是这三样就足够让人抓狂的了。然而这不完全是路怒症的最大病因。

当这些渴望控制我的生命大卫 · 鲍力生在《改变生命资源》中引用路怒症的例子,来讲怒气的来源。你去赶赴一个重要的约会,但是堵车,恐怕要迟到了,汽车有二十分钟没有动过。一般人的反应是什么——咆哮,附带着生气、挫败、厌恶、紧张。总之,你失去了内在的平和。

大卫 · 鲍力生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

问题 1 :我的动机是什么?
怒气是从我心中发出的,我到底气什么,到底要什么?
“我要到我想要到达的地方,在我想要到达的时候到达。”这是“我要掌握方向”的骄傲。
“人家怎么看我的迟到行为?”这是惧怕他人的眼光。
“我需要钱,这笔生意的收入可观。(或这个人必定要爱我,医生必能治病)”这些都是关于“我要”的欲望。

当这些渴望控制我的生命,它们带来愤怒。我的朋友 Q哥则认为驾车就像人生旅程,当你掌握方向盘的时候,就是这个过程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转向,加速,减速。这是驾车的乐趣。
但是,在过程中,被人打断计划或是打断这个流畅的过程,是令控制欲强的人非常不爽的事,会愤怒,会想报复。这本身是人想要掌管一切的高傲,是对上帝的轻视。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真的掌管一切,那么我们的怒气是在向他发作,因为公路上发生的一切当然在他的掌管之中。我们发怒,我们不满,因为上帝没有让我们的汽车,按照我们的心意去行驶,总有一些人在捣乱。

成为更好的自己

问题 2:真理如何教导我们的?谁是上帝,他怎样讲?

第一,上帝和我们同在,我们的每个情形他都掌管,包括公路上发生的一切。一切事的发生,都是为了我的好处,因为我是他的儿女。上帝的目的是要改造我,让我更像耶稣基督,叫我成为一个不轻易发怒的人。我不喜欢在约会时间迟到,但是上帝给我一个美好改进的机会。

第二,耶稣对我们的要求是 :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又要爱人如己。(申命记 6 :5,太 22 :37-39)这诫命如同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我爱什么?我为什么感到生气、烦躁,因为我“要”达成自己的意愿,得到别人的认可或金钱。

神在圣经中的第一大诫命是让我爱祂,我可以信靠他在一切物质上的供应,不必贪恋这些。如果我爱他,在每一个情绪激动的情况中,他的智慧就可以叫我清晰有道,让我知道怎样和上帝相遇。

第二大诫命是让我爱人,它积极地讲到要如何看待令我愤怒的对象。如果刚刚“别”我的是我那对机械不通的妈妈,如果强抢我路的是教会里每周都见到的弟兄,如果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会不会没有那么多怒气了。

小 A 是个平日里温文尔雅,沉默少言、不爱激动的 IT男,最近刚刚学会开车上路,我问他,真的摸到方向盘后,就会变成容易生气吗?他笑了一下说,是真的,遇到不正当超车或者“别”了一下自己的人,心里会骂人,但是如果遇到前方有一个小空,自己也想去抢,就正好成了自己方才骂过的那种人。

其实人就是如此,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总能看到别人的毛病。圣经的道理像镜子,让我们可以更加看清自己。

第三,在生活的大事小事中不要忘记耶稣。在小小的公路事件中,我的愤怒违反了来自神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诫命。律法是镜子,也是明灯,福音则是两者中的桥梁。耶稣基督赦免罪过,使我与上帝和好,给我改变的力量,使我生命大有希望,大过我的失望。上帝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他赐我恩典,让我和平、慈爱地度过塞车事件。靠着耶稣,我可以认识神的爱,并为之欢欣。
问题 3 :信靠顺服有什么后果?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避免汽车保险杠上的一个凹陷,或者避免一宗激情马路杀人案,甚至旁边的几部汽车的司机,也会被我们有礼貌和轻松的态度所感染。
我们兜了一个圈子,发现敬虔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形势,也许还是堵了两个小时,还是迟到了,却常常在世界上带来好的影响。
上帝的祝福是多方面的,无止境的。从我在基督里成长的角度来讲,或者今天最有意义的事,是我遇到了公路“危机”,但靠着耶稣,我战胜了过去的自己,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看到了福音的果效。
(读完本文,若有感动,欢迎给我们留言,发表你对“路怒症”的观点,或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等)
90
【我的故事】:逃离抑郁的毒钩
文 / 小文 (读者家人)
我每次病发时都思绪混乱,但我时刻在提醒自己,一定要清醒,不能湖涂,不要有一天到处乱跑,不认识回家的路。千万不要让别人指着我儿子的鼻子说 : 你妈妈是疯子。这对他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多大伤害。有时想或许我死了,这一切就结束了,可每次看到儿子我都狠不下心。

感觉自己是个没有秘密的人我因患抑郁症信的耶稣,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无神论者,2012 年因工作和家庭都遇到一些挫折,我抑郁了。

病发时坐立不安,吃不好,睡不着,还觉得自己一言一行都有人监视。感觉自己是一个没有秘密的人,连心里想什什么,别人也知道。就像一个人被赤裸裸的晾在那,没有隐私可言。每个人心里都有秘密 , 连最亲的人也不愿诉说。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几乎让我崩溃 , 感觉生不如死。浑身的精力仿佛被抽干了一样,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不了,心里满满的哀伤和绝望。

我每次病发时都思绪混乱,可思维却一直都很清晰。我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一定要清醒,不能湖涂,不要有一天到处乱跑,不认识回家的路。千万不要让别人指着我儿子的鼻子说 : 你妈妈是疯子。这对他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有时想或许我死了,这一切就结束了,可每次看到儿子时我都狠不下心。

儿子只有五岁 , 老公从小就失去母亲(我婆婆活着时 ,也有精神病 ),他在单亲家庭缺爱的环境下长大,我不想我的儿子也重复他的路。我若死了,我老公会自责一辈子 , 所以我要活着,坚强的活着。哪怕装也要装成一个正常人一辈子。面对纷乱的思绪,唯一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就是 :除了别人亲口跟我说 , 或我自己亲手做的事,其他想法都作一切皆幻觉,视而不见。

我的身心灵受到无止境的折磨,每发一次病,灵魂就接受一次拷问。生活变成了一场承受与抗争。后来我吃了药,老公心疼我,让医生给我开最好的药,副作用小一些。

我也去了基督教教会几次,说信了主能求主治好我的病,药也要吃才能好得快。我的病情飞快好转,大约一年时间,我已不需要药物就能控制。我又去上班了,有了一次生不如死的经历,我更珍惜现在的家庭、工作和生活。
92
“不要怕”我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直到 2014 年底因我平时说话直,在工作中得罪了几个人。因厂里要裁员,他们找了几个借口想合伙把我挤走。我当时心里挺委屈的,感觉受到了威胁。晚上我就向神祷告,想要个公道。

第二天上班一切都恢复平静了。由于我长时间没敬拜神,我被神管教。我的抑郁症又发作了,又开始吃不好饭,睡不着觉,白天干活也注意力不集中,干的比较慢。一天到晚头都昏沉沉的,神志不清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是被魔鬼撒但攻击了。他让我自杀,还拿我儿子的命来威胁我。

我平静而又绝望的等着死神的降临。突然有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现在想起来那是圣灵降临的声音。他说 :“不要怕!跪下来跟主求。”我立刻跪下,从来不会祷告的我,开始祷告了,心里有个声音在教我怎么说,就像哑巴突然开口说话了。祷告完,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清醒了许多。然后我又唱了“我今天为你祝福”的赞美诗,我把门上的八卦和墙上的钟馗捉鬼图(我不信这个是别人一翻好意挂上去的)取下来,扔到厕所里去了。

我把圣经翻开,念箴言书第一章,大声读,并向主忏悔祈祷,请主饶恕我的罪。到晚上我儿子回家,我带领一家人将手放在圣经上向主祈祷忏悔,并跟着我念诗篇里的章节,之后我的病情缓和了。这是我真实的人生经历。

当我经历一次又一次朋友的背叛,同事的排挤、亲人的不理解,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抛弃我了。即使自己一文不值,卑微到低至尘埃,主仍不会嫌弃我,他在我绝望的时候给我温暖,给我安慰。只要信靠祂,祂会包容我,决不会抛弃我。

我们都生活在罪里,我因自闭症,罪责感很强。有时在生活上犯一些小错误,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 ;心理脆弱,别人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 ;心理紧张,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我也知道这样的性格需要改变自己。我就时常祷告,求神给我健康的身心灵,还有平和喜悦的心,使我可以面对我的疾病,坚信自己一定会好,常在主里向主诉说心事,不会担心被出卖 ;相信神是公义的,我想要的公平也只有在神那里可以得着 ;我的罪也只有在神那里得到救赎。相信一切的苦难只要信靠主都可以安然度过。

走出自我中心重回主的怀抱中,这段时间我的收获很多。爱人和孩子以前是我生活的全部,可人生有很多意外。孩子长大成家总要离开你,爱人和我在人生的某一个路口总要说再见,最后能陪我走到人生终点的,除了自己还有我的信仰 —- 那就是主耶稣。

我和老公感情一直很好。老公从谈恋爱到结婚这么多94年,他都很宠我,把我当孩子宠。导致我在家很以自我为中心,一点不顺就冲他们发脾气。我老公总顺着我,儿子就成了我的出气筒。

我小时候没有好的条件上学,一看儿子不上进,学的不好就经常发脾气打他。以至于他很怕我,跟他爸亲。每次打完他,我都很后悔。我不懂该怎样去好好爱他,我担心他会不会跟我小时候一样。我妈脾气不好(我妈信主以后,脾气改了)经常打我。

我努力做好孩子,却得不到肯定而自卑,因而陷入自闭。我已经吃尽了里面的苦头 :自闭使我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整天只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怕受到伤害很少和别人交流,以至于我遭别人误解,人际关系很差。

我不希望儿子走我的路,不希望同样的人生悲剧在我的人生重演。可我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多亏遇见了神。

我现在信了主,受圣灵感动,感受到了神奇妙的爱 —— 就是圣灵内住,像老师一样严厉又慈祥,教导我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在关键时候告诉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该如何和人相处,要严于律己、宽予待人,要学会爱你身边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我现在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 :下班做家务做饭,懂得体谅老公的辛苦 ;教育孩子做作业不乱发脾气 ;也改掉了乱花钱的毛病 ;生命开始走向成熟,学会承担责任,孝顺父母 ;工作上同事之间也和睦了。

在圣灵的带领下我已经走出了自闭和抑郁,现在的每一天我都生活在主里,心里充满平和喜悦,我要的生活就在眼前。若不是遇见主,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彻底毁了,感谢主拣选了我。

今天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来,给需要帮助的人看,算是人生的警醒,特别是和我一样有相同经历陷在自闭和抑郁里的人看,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找到人生的出路。
96
9. 导读 :对孤独的恐惧会减少独处时间,让我们陷入不断忙碌中,或生发鲁莽的行为或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确定无疑的是,色情现象是一个社会孤独程度的明确指标。受伤后的孤独,可以让因受伤而心怀怨恨的人麻木不仁,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且心硬无比,甚至为报复而去犯罪。
谁是孤独的终结者?
文丨侯士庭

色情现象是一个社会孤独程度的指标人类生存条件的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直到现在,“孤独”所受到的关注还是相对较少。对此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研究可能是大卫 · 里斯曼(DavidRiesman)在1953 年作出的那一个。那似乎预言着,通过城市化和现代社会的其他文化力量,科技将会带来巨大的“孤独感”。

近年来,更迅猛的是,教会也同样被其成员之间的“群体性孤独症”所传染。也许,这是我们摆脱“大众文化”特色的现代性,进入以“电子革命”为特色的更强的个人主义文化之后的反应。基督徒也像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同样不喜欢被“程式化”约束,而这个词就像“共同体”的假象。

诗人艾略特(T. S.Eliot)在他一语双关的著名诗句中说 :我在团契中失去的友谊在哪里?
我在节目中失去的关系在哪里?教会日程表循环往复,我日渐离开了上帝,而更加接近所谓的“成功”。

在世俗世界更广泛的层面,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疏离的无数后果。人们为了与之抗争,形成了如下消费额达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心理治疗、交友服务、娱乐、毒瘾、色情及其他,太多的婚姻被认为是解救孤独的灵丹妙药,然后恰恰在这一点上惨败。我们因此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始于孤独的婚姻,很容易就在不为人知的孤独中终结。”

对孤独的恐惧会减少独处的时间,让我们陷入不断的忙碌中,或是生发鲁莽的行为或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确定无疑的是,色情现象是一个社会孤独程度的明确指标。受伤后的孤独,可以让因受伤而心怀怨恨的人麻木不仁,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且心硬无比,甚至为了报复而去犯罪。我们可能很少意识到,我们的刑事诉讼案件中,有许多是由孤独感造成的。

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受伤后的孤独所引发的不饶恕的严重性。这不仅使我们远离别人,也使我们在内心与自己隔离。

那些无法原谅自己的人,倾向于加深自我意识中的无价值感。这种感觉会将他们与人群隔离,也会抑制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一颗对他人苦毒的心,也会加剧自己的孤独。我们清楚地知道与孤独有关的疾病,如抑郁、敌意、酗酒和其他形式的上瘾行为、自我形象差、精神疾病、偏执狂、精神分裂症,其中最悲惨的是自杀。

当今世界,我们在生活上对科技的倚靠越多,越会增加我们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个体”的感觉。我们对此确实可能会感到不寒而栗。展望前景,我们将要进入一个“机器人社会”,就像日本在 2015 年到 2020 年左右就将成为直面这一现实的首个国家一样。
99
富人、精英和破碎者的孤独

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讨论孤独议题,时间是在 1976年, 地 点 是 在 纽 约 玛 丽 · 洛 克 菲 勒 夫 (Mrs.MaryRockfeller)的家里,那是她与一群朋友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女性查经小组。她们是非常富有的女士,都分享了对许多自称是“朋友”的人的不信任,财富就这样制造了这种不信任的障碍。

多年以后,我在一个非常不同的情况下再次遇到一位该小组的成员。“哦,你是那个讨论孤独的演讲者。”她这样说,并鼓励我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半个世纪之后的现在,我终于完成了这件事!

1976 年之后不久,在我们的大学,我采访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澳大利亚学生,并评论说,她一定很孤独。“你怎么会这么了解我呢?我们刚刚认识呀!”她回应道。“因为你的美孤立了你,”我回答道,“男人会将你对友谊的渴望误会成你对性爱的渴望,而女人则会嫉妒你的长相。”一个英俊的巴西学生对我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母亲就称他为“美少年”。“我从来不觉得母亲真的了解我,”他对我说,“因为她只关心我的外貌。”

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展示了孤独的第三个特点,他积极地回应了我在温哥华一家当地教会的一次关于孤独的讲道。直到四十年之后,这位朋友来告诉我,他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次讲道,因为它帮助他了解自己简洁的行为模式。辉煌的学术成就让他感到厌倦,让他觉得他的职业生涯无关紧要。因为作为一个早熟的孩子,超常的智力使他迅速从家人中被分别出来。他从来不觉得那些最亲近他的人真的认识他,他们对他外在成功的钦羡似乎只是加剧了他的孤独。

我的第五个例子来自我们的校友最近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校友在邮件中抱怨自己的孤独以及内在的无力感。他的邮件写道 :
“我在维真神学院时,并没有在生命的成长成熟方面取得任何进展。所以,我开始意识到一些拦阻生命长久性变化和成长的主要原因。我已经认识到,我没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没有觉得我的生命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可以去做这件事。

因为我害怕失败,只强调失败,只看到失败。而且,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什么不做也同样是失败。所以我成了一个非常孤独的生活观察者,而且是非常挑剔的那一种,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真正知道真相的人(我也弄不明白自己怎么能既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同时又觉得自己永远正确)。

在现在的中年生活中,我感到自己内心的压力在生长,就像经历了漫长寒冷冬季的一个大坝,它会在雪融化后的春天感到压力增大。

在过去这么多年来,孤独在我心中不断聚集,这增加了我的压力,并且在我的内心中产生了很多的愤怒、痛苦和冷嘲热讽。这些负面情绪溢流出来,并渗透于我所做的事情当中。我觉得自己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却没有做任何事情,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缺乏语境,可以赋予我的行动某种意义。我可能想要读一本书,但我应该读哪一本?为什么读这本?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何在?我因此看了很多侦探小说。”

我朋友的孤独生活,有太多东西可以深入挖掘。他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和一个贤淑的基督徒心理治疗师妻子,但对于我的朋友来说,如此讽刺的是,他被囚禁于他内心的孤独牢笼。

然而,引发孤独最尖锐的方式是家庭纽带的断裂。一个 17 岁的女孩,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她所有的家当,从她卧室的窗户被扔到下面的院子里。她讲述了这样的情形:“当我从地上拿起我所有的衣服和东西时,我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孤独,我没有告别我的父母,就自己开着车走了。”

所有这些多样性的事件和经验表明,做人就意味着孤独。当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诚实的基督徒时,也许更是如此。事实上,分享我们对孤独的感受和经验可能类似于采集手指的指纹。这表明了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的。

它描绘了我们的关系篇章,它设想我们所有的人好像都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内心孤独的人,另一个是有社会关系的人。这也呈现了在我们被造的起初的基本观察 :“耶和华神说 :‘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作为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人,我们继承了关系性的天性。

“爱”不是一件东西当亚当和夏娃被诱惑相信“你们便如神”之后,他们就嫉妒、竞争并且反抗他们的创造者,这使得他们远离神。

“你在哪里?”这是神在质问他们的远离。随后他们被驱逐出与神同在的状态,这也许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谴责,从此,作为罪人,每个人都有了我们自己的孤独意识。当然,第一个后果是加在人类的第一对夫妻身上的,他们的内心开始彼此孤立,为所发生的事情彼此指责。同样,他们的儿子也彼此孤立,该隐因为嫉妒杀害了他的兄弟。
从那以后,异教的英雄文化因着嫉妒人神之间没有界限而产生,并且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再次复苏。

因此,每个孤单的个体都想要被授予神一样的权力去统治他人。每一个孤独的自我都想与众不同,而不是为别人的福祉作出贡献,而想在他自主自治的王国获得神一样的特征。西蒙·戈登(SimonGordon)在他的书《在美国的孤独》(Lonelyn America )中已经把它言简意赅地写出来了 :“孤独是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就会孤独,活在自己的内心小圈子里就是孤独,孤独就是曾经失败过。”

世俗哲学家因此对我们的孤独作出了最凄凉的想象中的分析,他们引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King Lear),作为孤独的最主要的范例,因为莎士比亚刻意避免在他的戏剧的任何地方提及上帝。然而可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这部戏剧只演出过一次,就是 1606 年 12 月 26 日在宫廷中演出的。因为李尔王的世界是关于物质的,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客观自然世界,他的产业将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因此,李尔王问他的女儿 :“你们当中有谁敢对我说‘我最爱你’?”

长女高纳里尔阿谀地回答说,她对父亲的爱“多得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听到她的话,李尔王在地图上指明要赐给她的领土。二女儿里根声称说,她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就是爱父亲,因此她也得到了三分之一的领土。但李尔王最喜欢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拒绝在姐妹们面前以溜须拍马的方式来回答,她只是说 :“什么都没有,我的主人。”

正如大卫 · 怀德博姆(David Wildberm)所指出的,从考狄利娅的嘴唇吐出的那句“什么都没有”,暗示了她非常诚实。那不是在排斥她对父亲的爱,而是表达她的真实和坦诚,用以肯定爱不是一件“东西”,爱也不可以是一个可供讨论和合理化的“对象”。

相反,爱是一个深刻的相连关系,只有爱才能克服孤独。但父亲完全误解了她的反应。于是,他补充说 :“你再说一遍。”因此,考狄利娅阐述道 :“我很不快乐,因为我不能以我的口来描述我的心。”之后,李尔王以行动和思想谴责自己,承受着疯狂的极致孤独,因为他将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用“ 点金术”变成了“东西”。

考狄利娅的苦恼是,她没有办法向她的父亲表达她对他的爱有多么深沉,竟然让天真的李尔王接受了两个狡诈的女儿的虚伪,却不去相信自己真实但无以言喻的爱。李尔王完全孤立了自己,无法看到她的心,没有办法知道她的感觉,也没有办法用心去欣赏和接受她的爱。

这种文学化的例子并不极端。我们的文化已经愈演愈烈,家庭里从来都体会不到爱,无论是在友谊中,或是在婚姻里,还是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所有人都认为“爱”与“东西”有关,“爱”被认为是一顿盛宴、一件昂贵的珠宝或是良好的教育。

所以,今天有许多世俗的作家都在描写孤独的人类状况。小说家和作家托马斯 · 沃尔夫(ThomasWolfe)就活在这样情绪动荡的生活之中,他清晰地描绘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可能会感受到的东西。他出版了一本叫做《山之外》的书,里面有一篇感人的散文《神的孤独人》,谈论的孤独是一个无神论者的绝望 :那些可怕的怀疑和绝望,以及一个孤独的人必须知道的灵魂中所有的混乱,都是他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所收集的,再没有任何知识比这更准确的了,而维持和助长这种感受的也是他自己。他没有信仰,他只相信他自己,但这种信念常常抛弃他,让他疼痛,让他萎靡。然后,对他来说,他的生命似乎已经落空,失丧并且残破,与救赎失之交臂。
上帝是我们最亲密的知己

对于萨特这样的无神论者,自我定义的意思就是 :“我所拥有的东西定义了我”。因此,要放弃所“ 拥有的”,就像耶稣曾挑战年轻富有的少年官,去放弃他所有的一切而跟随耶稣,这让我们感到害怕,因为一无所有就意味着终极的孤独,这和死没什么两样。但是,如果“存在”不是被误以为是“知道”和“渴望”的话,那么将彻底地改变我们的身份和关系。

正 如 詹 姆 斯 · S. 邓 恩(JamesS.Dunn)所说 :“当我给出我的所有的时候,好像是我才被赋予‘存在’,因为我用‘拥有’换得了‘存在’,这样做我才开始明白什么是丰盛的生命。”因为事实上发生变化的是一个人的关系 :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这就像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的独特体验,它将摩西所有个人性的恐惧、内在的缺乏以及他的社会性羞怯转化成燃烧的雄心,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他,那正是因为他与那位神圣的“自有永有者”相遇了(参出 3:14)。

在这一点上,在那位“我是我所是”的神面前,摩西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我是我所有”和“我是我所渴望是的”)被烧为灰烬。然后,正如使徒保罗所经历到的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林前 15:10)正是在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的荣耀光芒中,使徒保罗可以肯定这是他自己的“燃烧的荆棘”。保罗对过去的弃绝,确实表明了他的“老我”死去,正如摩西直面雅威(自有永有者,Yaweh)一样。

从 终 极 的 意 义 上 说, 孤 独 是 一 个“ 神 的 形 状 ” 的空 洞, 只 有 神 自 己 才 能 填 满。 正 如 乔 治 · 麦 克 唐 纳(GeorgeMacDonald)所指出的那样,“在每个人内心里都有孤独,那是一个独特的内在生命空间,那里只有上帝才能进入。”这反映出我们心中那个内在空间,是基督的临到给予我们的“新名”,就像西门变成了彼得,扫罗变成了保罗。然后,当我们允许“以马内利”的神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孤独就像是晨雾一样,消散在神之爱的阳光照射中。

替代我们内心孤独的,是对我们“神圣的独特性”的认可和感知,真实地感受到神“提名召我”,我们的“存在”再也不需要由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拥有的”来定义,我们只被神的亲自同在所定义。由此,神成为“欲望”的终结者,同时也成为“知道”的终结者。因为“认识到我们已经被神认识”,我们心灵的渴望被满足了,因此欲望被终结了。上帝现在是我们最亲密的知己,是我们的最终欲望。离开上帝,欲望就是穷途末路,就是必输的赌注。那么,我们心中所认定的:孤独意味着求偶失败般的感觉,它就是真实的。如果在我们生活中没有上帝的位置,我们注定要继续孤独。

向神的奥秘开放我们自己吧,让他的同在永远存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思想他的话语。这些态度会让默想变为默观,那是接受和传递神之爱的经历。单单地与神在一起,单单地降服在祂的圣洁当中,在三位一体的奥秘中,我们将永远不会孤独。这样,在祂的永远同在当中,我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当然,除非在神的爱中,我根本就不可能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但现在我不再孤独。

因此,《诗篇》的作者颂赞耶和华:“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诗 16:11)。喜乐是孤独的解药。它将我们从以自我为中心中解救出来,变成一个“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它通过对孤独的生命的审判,挑战堕落后的个体独特性。因为喜乐是件礼物,所以喜乐是可以被分享的。是的,喜乐是对永恒生命的庆祝。它是我们在神里拥有的默观生活的表达。

在喜乐里,我可以操练自己更向往单单地渴慕神。这时我们只听到耶稣对门徒的承诺 :“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 28:20)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希望,是我们能够给予今天这个孤独的世界的呢??
108
10. 导读 :孤独是因为聒噪,人人陷入自我表达的焦虑之中,争相发言却无人愿意聆听。社交媒体用得越多,孤独感越强。我们以真理唇枪舌剑待人,却忘记邀请他们来到家中。独处未必孤独,更不必自恋地孤芳自赏 ;独处的操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活在盼望、关爱和包容的群体之中。
“孤独大臣”与90后空巢
文丨文道
109
就在英国首相特蕾莎 · 梅 2018 年 1 月 16 日任命国务秘书特蕾西·克劳奇(Tracey Crouch)为“孤独大臣”的同时,一款版本低、无中文的日本游戏《旅行青蛙》竟然迅速火爆中国 90 后的朋友圈。火爆的原因,诸多分析文章几乎一致指向“孤独”。90 后空巢青年们发现,与其养猫解闷、聊天,还不如养蛙,成本更低、投入更少、还不用担心出差。

英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65 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 18%,85 岁以上的老人占 2.4%,50% 年龄在 75 岁以上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 ;约有 20 万老年人每个月最多与一位朋友或亲戚谈话一次。老人们面临的孤独问题,据说是英国政府设立“孤独大臣”一职的主要原因。而中国的“空巢青年”,是指独自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异乡独居,“下班只能面对空荡荡的房间,水果只敢买三、四个,快递只能寄到单位”。

一老一少,一头是已经被社会体系甩出来,另一头是难以融入社会,孤独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发动了包抄式的攻击。“孤独是现代生活悲哀的现实。”英国首相特雷莎 · 梅说。

越表达越焦虑, 因为无人聆听

在英国,6600 万英国人中有超过 900 万的人“总是感到孤独”或“时常感觉孤独”,每天平均有 1-5 个人会因孤独而去求诊。拥有 2.3 亿老年人口、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的中国,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也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在热气腾腾地跳广场舞,还为了争场地动手打跑玩篮球的年轻人,一项针对近 1.4 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中四成人都有明显的孤独感。因此“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已经被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尽管缺乏基本的法律约束力。

英国红十字会称,孤独就如同“隐形流行病”,在人生的不同时刻,影响着各个年龄层的人,青年人也不例外。根据《2017 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数据显示,20-29 岁的空巢青年总数超过了 5000 万,90 后占 61%,80 后占 35%。易感孤独的 90 后“空巢青年”,催生了庞大的商机,比如,网购(包括订餐)、网络社交、快递等。

但网络社交能解决人的孤独吗?虽说我们拿起手机,随手就能发个消息给朋友,但朋友圈提供的仅是通过屏幕与他人联系的“数字化友谊”。一群青少年围坐一室,各自忙着用短信和社交媒体聊天却不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是很常见的情景。
据 BBC 报道,现在的人们常把注意力放在电子设备上,使得他们在公共场所变得更孤立。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得越多的人,孤独感可能会更强。

对于空巢男青年来说,晚上 10 点最孤独,而空巢女青年的孤独高峰期则是晚上 9 点。所以在网络直播中,粉丝们其实并不在乎主播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享受的是与主播在一起互动的愉悦。透过屏幕传来的主播的温暖,消解着夜晚的空虚寂寞。

蒋勋在《孤独六讲》一书里提到,现代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每个人都忙着自己表达,没有人有空聆听别人诉说。基督徒许多时候同样被自我表达的焦虑影响却不自知,以自己的宣讲加入言语的喧嚣,却忘记了那些孤独的人最需要的是聆听的服侍。

“在团契生活中,我们欠下别人的第一种服事,是学习聆听别人。正如我们爱神是从听道开始一样,我们开始爱弟兄姐妹,也是首先要学习听他们说话。有些信徒,特别是传道人,一旦和别人共处,往往觉得自己非要‘贡献’些什么不可,并认为那是对别人唯一能做的服侍。然而,他们忘记了,其实聆听比讲话更能服侍别人。”潘霍华说。

走出围墙, 用关系医治孤独孤独大臣克劳奇透露出一些具体解决孤独问题的细节,他说政府将计划开展更多的社区活动,让一个个社区更加紧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关系。看来孤独只有靠连接、关系来解决。

基督信仰最看重关系。当亚当和夏娃不顺服时,在伊甸园中的美好关系突然变得尖锐。首先,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了,然后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破裂了,最终所有人都处在模糊不清的关系中,罪把我们与神与人的关系弄得一团糟。

然而,神却透过耶稣来修复破裂的关系,关系贯穿了整个上帝救赎的故事。在圣经里,“彼此”是信仰基督的群体生活的主题,大家彼此相爱、共同分享,一起庆祝、一起受苦;一同敬拜、一同服事 ;彼此劝慰,互相建立。

教会有使命主动走出围墙,去邀请外面的人加入神的大家庭,但当今的教会是否真的在发出邀请呢?有 30 多年牧会经验的艾伦 · 洛克斯伯格牧师(Alan J.Roxburgh)发出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 :“在一个孤立疏离的文化里,如何建立基督徒群体生活呢?”他查阅历史学家道池(E.R.Dodds)的著作,从中找出了答案。道池解释了为何基督信仰起初原为一个小型运动,最终却能脱颖而出,原因在于早期教会是一个“在罗马社会中,对孤寡贫疾者而言,一处盼望、关爱和包容之所”,基督徒群体以相仿的模式共同生活。

马克 · 劳特巴克(Mark · Lauterback)牧师讲过发生在他家里的一件事。他家请了一位保姆帮忙料理家务,保姆来自十分破碎的家庭,她正纠结要相信哪个宗教,马克夫妇曾多次跟她详谈福音。不过,保姆最终选择相信摩门教,这使牧师夫妇心痛不已。马克仔细推敲事件因由,他想到那位女士并不清楚了解摩门教的神学,摩门教之所以能吸引她,在于摩门教让人有家庭的关系和感觉。那位女士深感孤独,急需可以委身的群体,并感到摩门教的会友爱她。

马克反省说 :“我们以真理唇枪舌剑对待她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邀请她到我们的家中。”

一位单亲妈妈离婚后决定要重新上教会。她感到孤独害怕,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才能把三个儿子抚养长大。她很怕教会中的人都是好批评者。牧师首次去她家探访,只是说 :“你要告诉我们,我们有什么实际途径可以向你表达基督的爱?”教会中的弟兄开始为她铲除行车道上的积雪,有孩子的家庭夫妇提出与她的儿子一同去露营,一些姊妹在她难过伤心时愿意听她倾诉。当教会真正活出“盼望、关爱和包容”,活出属于基督的群体见证时,这位单亲妈妈最终委身基督。
安 息 在 神 里 面, 独处却不孤独

多年前,听陈奕迅的《孤独患者》,那时听的是一种唯美的伤感;如今再听,却听出了这个世代许多人的心声 :“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强颜欢笑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孤独患者。

蒋勋在书中还讲到一个有意思的经历。他十三岁的时候问母亲:“我从哪里来的?”其实,他问的不是身体从何处来,而是“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可是当母亲听懂了他的问题,却板着脸严肃地说 :“不要胡思乱想。”蒋勋觉得那是他生命中最早对于孤独感的询问,却被立刻切断了,“因为在儒家文化里、在传统的亲子教养里,没有孤独感的立足之地”。

传统文化似乎在逃避人在天地之间孤独的问题。“敬鬼神而远之”,“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儒家视野里的“上帝”是没有位格的,无法与人建立活泼的关系,所以人只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孤独感无法阻挡,从时间的深处扑面而来。孤独到极至,甚至开始自恋地自我把玩,所谓孤芳自赏。

群体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意象,但基督信仰并不排斥独处,只是独处未必孤独。许多感到孤独的人,通常都是先从无法忍受独处开始的。然而,从信仰的角度来看,独处是基督徒的必修功课之一。耶稣自己也常常离开众人,独自退到山上祷告,与父神独处。

南加大哲学教授、灵修大师魏乐德说:“透过全然独处,我们得着安静,能静止不动,并认识耶和华是神。当我们重返工作场所、商店或家中,独处能让我们拥有充分的热切和恒心,把神放在我们心里,专注在神身上并且信靠祂。”

独处让我们先把与神的关系放在首位,从喧闹忙乱的世界中抽身而出,聆听祂的声音,安息在祂里面,灵里丰盛沛然,重新得力,从而回到群体中能够更好地服事与生活。
独处的操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在群体之中。

当今人类处境的危险,仿佛走在钢索上,这一端是无穷的欲望,另一端则是身体的逐渐衰老 ;而这些都会加给我们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心灵的空虚。人极其渴望即时的满足,于是就会陷入情色、赌博、吸毒、金钱方面的上瘾症,以及事业或学术方面的野心、各种形式的偶像崇拜,以此来填满心中的空虚。而这些并不能满足我们长久的渴望,当我们身体渐渐衰残无法获得这些即时满足时,就会继续陷入孤独无助之中。

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不满足感,创办维真神学院的灵修神学教授侯士庭为此写了《幸福真谛》《心灵渴望》两本书。他认为,解决孤独的问题,需要我们恢复与三位一体神的关系,因为这是最稳固的关系。他写道 :“孩子无法选择生于哪个家庭,我们在人生诸多关系上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主人家中或某个工厂里的奴隶,他们别无选择。

但是当我们选择做基督的朋友,祂就选择让我们拥有祂那种与天父的父子关系。这是上帝奥秘中的自由,因为上帝是包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的上帝。上帝邀请我们自由地选择与祂的友谊,因为祂已经自由地选择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

属灵生命的奥秘就是,当我们封闭的心与耶稣相遇时,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就在体验到祂长阔高深的爱时得以消除。试想,做永生上帝的儿女,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三位一体的神的团契之中,怎能孤独呢?
116
11. 导读 :我们常常自欺欺人地相信我们的愤怒是正当的。当我们的渴望没有被满足,我们感觉失控,就试图用发火恐吓夺回自我的宝座。因为爱你所以才对你发怒,这是最扭曲的谎言。愤怒与爱是完全相反的情感。怨恨是一种持续的愤怒。要让愤怒的旧生命在我们这一代停止。
愤怒来自掌控欲,正在消灭爱
文丨文道

有段时间,我家楼下邻居的嗓门几乎每天都会不定时地轰然炸响,通常都是责骂刚读小学的女儿 :“你长脑子干嘛的?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妈妈越说话越急,嘴皮子也越说越溜。爸爸多数时候在沉默,有时候也会咆哮几声。愤怒的主要原因,大概就是“你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四下安静,孩子的哭声格外令人揪心,也让我想起自己曾在教养中以怒气伤害我的孩子。
我们的愤怒常常指向我们最应该爱的人 :配偶、孩子、父母或兄弟姐妹。我们倾向于在家中最自由地表现出这一面。

习以为常的愤怒毁了我们生活中,我们常常自欺欺人地相信我们的愤怒是正当的,我们经常做的是为自己的怒火找借口。在怒气中,我们自认为比大多数人看得更清楚。当我们在怒中犯罪时,对孩子对家人发脾气、提高嗓门、讽刺挖苦他们,即使过后受到良心的责备,我们也会为自己辩护 :要不是他们如何如何,这事就不会发生了。我们总能找到一个自己之外的问题做借口。

我们生气是因为对方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我们经常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一点,但这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通常在婚姻中,丈夫或妻子中的一个会有更强的个性,想在家里发号施令。当别人反对他时,他就会生气。愤怒的原因都是自私,想按自己的方式来。上一刻我还在热爱生活,下一刻就因为室友用错了我的洗发水而对他大发脾气。我们的情绪就像一颗移动的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发。

一个容易愤怒的丈夫回家时希望晚餐能摆上餐桌。如果不是,他就会愤怒,用激烈而伤人的语言表达他的情绪。

妻子也会生气,但她可能不会用语言表达,而是内心充满了怨恨。一个男人被他的老板当着同事的面骂了一顿,他不能以牙还牙,但就像不幸的妻子一样,他也会充满怨恨。

当我们对安全感、重要性或满足感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时,愤怒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这背后往往暴露出我们内心中的掌控欲。我们渴望在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得到深深的满足,一旦失控,就感到一种自我宝座将会被人夺走的敌意。当宝座不稳时,我们甚至试图用发火恐吓,以便重新回到宝座。

因为爱你所以才对你发怒,这是最扭曲的谎言。愤怒与爱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愤怒会消灭爱,我们不能一边向配偶发怒,一边说着爱慕的话。愤怒会使我与配偶为敌,不断把对方视作我的敌人,而爱也会在愤怒中渐渐消散,直到无影无踪。最终,我们的愤怒不但没有成就我们,反而毁了我们。愤怒成了我们灵魂中潜在的毒药。

大卫 · 鲍力森(DavidPowlison)说 :“男人通常不善于识别伤害。我认识很多男人,他们几乎每天都被父母的愤怒所伤害,他们对此不屑一顾,仿佛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仿佛这有助于他们坚强起来。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愤怒总会留下印记。刮开一个经历过这一切的男人的表面,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脆弱的人,他有时仍然感到孤独和恐惧。”

当你仔细倾听你的愤怒时,你可能会无意中听到父母或影响你生活的人的回声。同样的语气,相同的话语,父母的愤怒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我们倾向于模仿最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圣经警告我们周围愤怒的人与我们自己的愤怒之间的联系。“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 ;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 ;恐怕你效法他的行为,自己就陷在网罗里。”(箴 22 :24-25)

罗 伯 特 · 琼 斯(Robert Jones) 在《 根 除 愤 怒 》(Uprooting Anger)一书中写道 :“愤怒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中,每一代人都经历过。没有人能从它的存在中孤立出来,也没有人能免受它的毒害。它渗透到每一个人,破坏了我们最亲密的关系。愤怒是我们堕落的人类结构的一部分。可悲的是,即使在我们的基督教家庭和教会,情况也是如此。”
120
我们需要用爱填满孩子, 而不是愤怒
你是否经常为某个人或某件事而烦恼 ? 如果是这样,你很可能是一个易怒没有耐心的人。我们缺乏耐心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在于我们坚持想让身边的人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想要控制别人。

父母可能会对孩子反应迟钝而不耐烦。“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不要把你的鞋子放在客厅。”“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闭着嘴吃东西 ?”很明显,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要求的去做,我们就企图用怒气和羞辱惩罚、报复我们的孩子。

教导孩子如何处理愤怒,可算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所有的孩子都会生气,父母的任务是教导孩子怎样去管理他们的愤怒。在管理愤怒上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了。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因为如果父母失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遭遇许多挫折。用情绪辖制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很小就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掌控同伴。

通过教育和榜样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耐心,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有耐心,我们必须知道至少两件事。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

其中之一是,我想要安逸舒服的生活。当这个愿望被你的孩子破坏时,你很可能会扑向破坏者。其次,要有耐心,你必须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孩子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你不开心。我们必须记住 :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他们还是孩子。

我们需要用爱填满孩子,而不是愤怒。爱是父母与子女间健康关系的基础。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不仅会感到恼怒,还会抵挡父母的教导,那样,父母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我们不想把我们的愤怒传给下一代,我们需要花时间操练我们对孩子的爱。著名婚姻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Gary Chapman )曾在《儿童爱之语》一书中,强调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的重要性。

他说 :“如果孩子感情的爱箱没有被父母灌满,那只空箱子本身就是一个愤怒的源头,孩子内心深处会一直有个声音在诉说 : 父母应该爱孩子才对啊。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会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会让他感到愤怒。这种爱的表达是无条件的,很多父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只在听话的时候才向孩子表达爱,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更乖更顺从他们。但这个方法几乎从不奏效,即使有时见效,孩子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查普曼建议父母不必等到孩子表现好才去拥抱他们。

即使孩子的房间乱得一团糟,父母还是可以对他们说,“你昨晚球打得不错”;即使儿子不守规矩,在书房里拍篮球,还把花瓶给砸了,父亲仍然可以带他去外面吃早餐,享受美妙的时光 ;即使女儿没完成作业,妈妈仍然可以给女儿买件新衣服作礼物。

“但是,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不负责任呢?”很多父母会这样问。查普曼的回答是 :“这样的爱恰恰能教会孩子怎样去承担责任。”当孩子感到你爱他并且你的爱不以他的表现为条件时,他更愿意听你的话,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当你无条件地去爱你的孩子,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常常装满他的爱箱,使儿童和青少年愤怒的一个主要根源就除去了。

怨恨是一种持续的愤怒我们很熟悉保罗说过的话,“生气却不要犯罪 ;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 弗 4:26 )。当我们允许生气驱动我们的情绪和引导我们的行为的时候,愤怒就变成了罪。生气给魔鬼一个强大的立足点,所以不要让我们的愤怒挥之不去。
123
约翰·派博牧师问道: “魔鬼是怎么进入孩子的卧室的 ?

魔鬼是怎么进入一对夫妇的卧室的?”答案是:当他们生气地上床睡觉的时候。他解释说 :“如果你每晚带着愤怒上床睡觉,而你的孩子在那里对你怒火中烧,你却没有采取任何和解的步骤,那么这扇门就会被打开,魔鬼就会在数周、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肆虐。它会摧毁一个灵魂,一段婚姻和一个家庭。”

一旦愤怒成为日常,就会腐蚀我们的生活。从未解决的愤怒中会冒出怨恨的毒草,而怨恨是一种持续的愤怒,它源于一个人的内心。可能是一个人受到虐待,但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比如说,员工觉得被老板虐待,但不敢表达愤怒,所以他会以怨恨的形式内化这种情绪。妻子对专横的丈夫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怨恨可能比表面上发泄出来的愤怒更难处理,因为这个人经常会把玩他的伤口,沉溺于虐待的情形之中。苦毒是一种怨恨,它已经发展成一种持续的敌意。怨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痛苦会继续增长和溃烂,发展成更严重的敌意。

我们可能不会把怀恨在心与杀人计划联系在一起。然而,人们往往会计划,在脑海里报复他们怀恨在心的人。他们通常不敢实施这些计划,但在脑海中一遍遍重温这些计划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反常的快感。甚至在基督徒中也是如此。愤怒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如果不加以处理,它将发展成痛苦、敌意和怀恨在心,所以不可因你的怒气而含怒到日落。
124
让愤怒的旧生命在我们这一代停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并承认我们的愤怒。只有承认愤怒的存在,我们才能处理它。然后我们需要问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自私,还是因为我们所保护的心中的偶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仅需要为我们的愤怒而悔改,也需要为我们的骄傲、自私和拜偶像而悔改。

2019 年 2 月 6 日离世的迈克·格林(Michael Green)牧师被誉为 20 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传道人之一。信主之前,他却是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人。他写道 :“我自己曾是相当有名的闹事者,信主后的一大改变是多年戒除不掉的满口咒骂和猥亵的话,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我记住了诗人的祷告 :‘耶和华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短短几个星期,我几乎不再说粗言秽语,连自己也难以置信。此外,我过往的性格很暴戾,好勇斗狠,当我的威尔士人脾气发作,无论对朋友或陌生人都会暴力相向。可是,当我接纳基督进入生命,呼求他帮助我解决暴力的问题时,我竟然不再喜欢打人,这个变化至今依然如是。”

迈克·格林解释,这一改变是因为他“看到了耶稣是为我而被钉死,承担我一切的失败和蓄意的胡作非为。因着我和所有人里面的邪恶,耶稣背起了残酷的十字架,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因着祂无尽的爱”。

有时候,改变看起来就像风雨侵蚀坚硬的花岗岩一样缓慢,但神的灵确实改变了我们。当作丈夫的回到家,发现家里乱糟糟的,晚餐也没有准备好,他可以让爱来遮盖这种情况。事实上,如果他走在爱的道路上,他不仅会忽略那些惹他生气的事情,还会卷起袖子,倾力相助。他将以主耶稣为榜样,因为主耶稣完全认识父神,做了最卑微的事,洗门徒的脚。当我试图用严厉的语言惩罚或控制我的孩子,仅仅因为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的意愿,我就需要承认这个罪,向我的孩子道歉。

派博提醒道:“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当我软弱的时候,神提供了一条脱离试探的路。当我们要阻止愤怒爆发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神的儿子在我们的身上吸收了神的忿怒。

当我谦卑地记得上帝在基督里赦免了我的巨额债务时,再遇到我的孩子丢了一只鞋时,我就不太可能愤怒地要求赔偿了。在我因家里的兄弟姐妹争吵或墙壁被乱涂乱画而发怒之前,耶稣为我而死。”

为了抗议我们周围的愤怒和抱怨,我们今天就要用言语和感恩的心祝福别人。他人、社会不再成为我们愤怒的理由。无论环境如何,我们要让愤怒的旧生命在我们这一代停止。这就是这个世代神呼召我们要去做的。

12. 导读:惧怕失败使我们走向两个极端: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压力过大,陷入苛求完美的泥沼。难道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在乎、提前准备好“淡定”的心态?比起害怕失败,我们更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怎样才能从捍卫自尊这类蠢事中解脱出来,不再为此整天焦虑不安?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惧怕失败?
文丨细拉
在对待犯错这件事上,我发现儿子比我自由多了。有时他甚至甘冒被打屁股的风险,也要尝试逾越一下那些为他划定的界限,而我自己却往往缺乏尝试的勇气和动力。

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时期竞选班干部,看着女同学们一个个积极踊跃、舌灿莲花地在讲台上朗诵自己的演说词,我心里虽艳羡不已,口中却嘲讽她们爱出风头,还一个劲安慰自己“无官一身轻”。事实上,我只是害怕失败,害怕在台上说错话,或者害怕一旦落选,极其难堪。

有这种惧怕的不只我一人,班上的男生们几乎全都“不屑”于参与这种“小丑”般的竞选活动,我们志同道合地聚在一起,对台上“表演者”品头论足,暗自庆幸出丑的不是自己。实际上我心里明白,这帮台下的嘲笑者和我一样,只是给自己的懦弱找个台阶下罢了。

在一篇名为《你可能惧怕失败的十个标志》(10 SignsYou Might Have a Fear of Failure)的文章中,作者列举了十个惧怕失败的症状,包括“在紧急关头,头疼、胃疼或其他生理症状常拦阻你完成计划”等外在症状,还包括对自我价值的担心。如果“失败让你担心别人怎么看你 ;让你担心别人对你不感兴趣 ;让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和能干 ;让你担心令那些你看重的人失望 ;你倾向于提前告诉别人你可能不会成功,以降低别人对你的期待”,你就是一个对失败害怕的人。
对于这些描述,你也心有同感吗?

“以前追求完美, 让自己活得不像人”

一位知乎网友挣扎而痛苦地说道,“失败让我恐惧,让我感到痛苦,无法忍受。真的无法接受失败,无法面对.要想不失败,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在乎。

凡事都提前准备好‘淡然’的心态,随时准备迎接失败,反正没想过要成功,无所谓的样子。任何时候想的不是坚持到底,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总想着不去在乎,轻易放弃,没有什么比放弃更容易,也没有什么比逃避让我心里更好受一点(至少看上去是这样)。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可能愈演愈烈,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但是,没办法,随他去吧,大不了一死。”

这段真实的自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年轻人流行的“佛系”,或许与惧怕失败有关。“输不起”的病征其实不仅如此,也包括因过于追求完美而焦虑不堪。很多人都发现完美主义和惧怕失败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哈佛幸福课导师泰勒 · 本 – 沙哈尔认为 :“对完美主义者来说,通往他们心之所向的地方只有一条路,并且是笔直的。他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非常苛刻,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犯错或失败。”

台湾歌手蔡依林评论自己的过去时说:“(我是)要做就要做到极致的人,比一般人还疯狂。”但在最近的采访中,她坦率地承认,自己深受完美主义之苦,“以前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不像人,因为永远追不完。”她无奈地自嘲:“追求完美就是一个 bull shit。”

实际上,惧怕失败不仅使自己变得疯狂,也将这种疯狂传染给别人。在一期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位四年级的女生说自己的妈妈有所谓的“五不准”原则 :“不准抄错题 ;不准看错加减号 ;不准出现一目了然的错误 ;不准不认真 ;不准写错数字。”

女孩说,妈妈的“五不准”让她“每次写完作业都紧张和害怕,完全没有心思写作业”。面对女儿希望妈妈取消“五不准”的哭诉,妈妈却淡定地回答 :“在我眼中,女儿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如果现在这些小错误都改正不来的话,错过了将来的目标怎么办?”追求卓越当然值得鼓励,但一味苛求完美却常常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噩梦。父母剥夺了孩子天然就应该拥有的失败的权利,孩子们就是通过失败学习的。

并 非 害 怕 失 败, 而是害怕成为失败者
惧怕失败使我们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惧怕失败,我们变成“拼命三郎”、陷入苛求完美的泥沼。

在 谷 歌 上 输 入“fearoffailure”,结果出现很多以“克服对失败惧怕的 X 种方式”为标题的文章,很多文章建议降低我们的标准。既然达不到理想中的完美会使我们心理受挫,倒不如放弃对完美的追求。为了治疗对失败的惧怕,似乎最简单的策略就是降低完美的标准,不去追求成功。将成功的标准从 100 分降低到 60 分,个个都是赢家。

可是这个做法在许多领域里显然并不适用。在美国经营一家卡车司机训练机构的琼 · 鲍尔斯(Jon Bowers)就举例说,许多重大事故就是因为人们满足了 99% 的好而导致的。就他自己的职业来说,99% 的安全则意味着有人在车祸中丧生。如果医生诊断的正确率只有 99.9%,那么你一定不希望自己是被误诊的人。在他看来,人们陷入了一个误区 :为了避免失败时自尊心会受伤,而宁可降低对事物的标准,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症状而非疾病本身”。我们真正应该着眼的,是直面惧怕本身。

人们甚至不惜提供虚假的成功,给人廉价的安慰。鲍尔斯提到在俄亥俄州某高中把 30% 的毕业生评为“最优秀毕业生”,“难道真的有 72 个学生并列第一吗?” 2017 年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赵雨思,当年曾发视频分享自己从一个小学只考 30 分的学渣如何蜕变为“美国高考状元”。近日她被曝光陷入美国最大的大学录取贪腐案中,据媒体披露,父母为了让她进入斯坦福,出了 650 万美元的巨资,堪称美国史上之最。而“很多涉案的家长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都编出各种藉口向孩子解释录取过程中的蹊跷之处。”

当我们审视所有惧怕失败的原因,会发现存在一个普遍的根源 :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失败可能给我们的自我价值带来伤害。我们并非害怕失败,而是害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

很多人因此给出建议,克服对失败的惧怕,要看到失败的价值,将失败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正确的,但还不是根本的。克服惧怕的最根本方法,是找到不被成败左右的自我价值。在克服惧怕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寄望于降低完美的标准,以至于可以自我接纳 ;或者只是藉着失败乃成功之母来给自己喝一碗鸡汤打气,我们就错过了认识自己的绝佳机会。

自尊心低落的首要原因是惧怕人

美国辅导心理学博士爱德华·韦尔契自己曾饱受惧怕失败之苦。高三的时候,他曾是某个奖项的候选人,在奖项公布之前,韦尔契害怕自己会得奖,怕得要死。他想“如果我往台前走去,同学会怎么看我?我走路的姿势会不会很奇怪?我到台上会失足滑倒吗?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像个小丑?”他甚至祷告上帝不要让他得奖!

而当他得知自己果真没有得奖的时候,他说 :“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反应,松了口气吗?才怪,我反而觉得自己更像个完全的失败者。……大家都知道我被提名,但别人是得奖者,我真的是个失败者。”韦尔契真正关心的是他的自我,因此他企图通过以后更加努力以证明自己有得奖的能力。但心病却只能被应付过去,而无法被治愈。

韦尔契观察到我们的文化似乎在隔靴搔痒,失败容易导致孩子们的自尊心低落,我们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避免遭遇失败,结果,“我们灌输给孩子这种观念 :无需努力就可以得到赞许”。但真实情况是,导致自尊低落的原因既不是追求完美也不是失败,让自己的价值被外界的认可所决定,“认定他人可以掌控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这才是造成自尊心低落的首要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中,这种文化倾向于嘲讽与蔑视他人的失败,对失败者极尽轻蔑之能事。我们自己也在其中被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的羞耻感和自我形象悄然被影响。克服对失败的惧怕,最重要的是要从这种文化中解套,我们需要超越文化,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来源。

因此,韦尔契说 :“所有惧怕人的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人是很大的……因此,逃避惧怕人的陷阱第一步就是要知道神才是大而可畏和荣耀的,而人不是。”只有获得了对自己身份的崭新认识,才能获得足以对抗失败之恐惧的崭新能力。

在我所有的失败中, 这只是九牛一毛从某个角度看,基督徒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们不仅接受自己可能会失败,更接受自己在上帝的眼中原本就是一个失败者。至少在获得神的喜悦这件事上,人是彻底的失败者。

圣经并没有试图降低上帝的标准来为我们作心灵按摩,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每个人都是不达标的罪人,在人里面毫无良善。但同时,上帝也没有简单地给我们贴上一张“失败者”的标签,使我们永世不得翻身 ;或者拿着鞭子在我们身后追赶,直到我们努力达标、考试满分方才罢休。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上帝自己成为人,为我们达到一切完美的标准,并将祂所成就的一切算作我们的。我们这些失败者之所以面容带笑,不是因为我们特别擅于反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让自己变好了,而是单纯接受了耶稣为我们牺牲的事实,从而成为上帝的儿女。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最终解药是耶稣基督的恩典文化。我们不再将成功和失败与自己的价值捆绑在一起,相反,我们的价值不在乎我们自己的成败,只在乎耶稣牺牲生命所付上的赎价。

圣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门徒叫彼得,他身上最吸引人的故事不是他可以神奇地医治人的疾病,而是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着明显失败履历的人。他最严重的错误是,曾经三次否认耶稣。按照今天通行的文化标准,彼得的门徒资格应该被取消。但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再次找到这个一败涂地的门徒,接受他的背叛和羞耻,一连三次问他“你爱我吗?”耶稣的意思似乎是“我如此爱你,你愿意如何回应?”

恩典使彼得回归。这种恩典有多大的能力?当我因为失败而被嘲笑时,我可以说,别人看到的我的失败,只是我所有失败的九牛一毛,我所受到的嘲讽比起我应该遭受的还是太少,但重要的是,耶稣已经爱我为我舍己。

“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告诉我们,给我一个新的机会,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恩典更美,我们在上帝面前的失败使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审判,耶稣不仅仅给我们第二次机会,祂给我们祂自己。现在我们不再在自己的完美中寻找满足,而是以我们虽搞砸一切但耶稣仍有恩典而得到喜乐。”

在上帝那里,基督徒得到稳固、安全、根本的喜乐。这是我们不惧怕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不容许成败定义自己,更不接受别人因此对我们的高抬或贬低。“难道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吗?”
失败常剥夺我们的尊严,而成功又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当我们的自尊系于成败而不是上帝的时候,我们将更多遭遇毁灭而不是建造。

C.S. 路易斯将离开上帝的自尊定义为骄傲。我们的价值全然在乎创造并拯救我们的上帝,当我们离开祂用成功建立自己身份的时候,这就是骄傲了。不过,正如路易斯所说,有时自尊也可以在表面上起到积极作用,送给我们一些小成功。“骄傲能经常用于限制简单的罪恶。老师常常利用孩子的骄傲——或他们称之为自尊——使孩子行为得体。很多人克服懦弱、贪婪、脾气暴躁,是因为他们开始认识到这样有损自己的尊严。”

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上帝的自尊值得追求。路易斯接着说 :“魔鬼笑了。只要能在你心里树立骄傲的独裁地位,他很乐意看到你变得贞洁、勇敢、自制;正如,他会乐意看到脚上的鸡眼痊愈,只要你允许他以癌症作为回报。因为骄傲就是属灵的癌症,它吞噬人的爱心、满足、甚至常识。”

我们如何将自己从惧怕失败的捆绑中解救出来?答案就是认识上帝。“在上帝里,你遇到各方面都比你无限优越的一位。除非你这样认识上帝——并因而发现自己和上帝相比一无是处——你就根本不认识上帝。上帝想让你因谦卑而喜乐,祂让你感到无比轻松,因为你终于从捍卫自尊这类蠢事中解脱出来。”

我这个站在台前就紧张得发抖、生怕成为别人笑料的人,有一天上帝呼召我站在讲台上讲解圣经。我心中没有一丝雀跃,满满的都是惶恐。坦率讲,与其说是因为我敬畏上帝,不如说因为我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了。我期待自己可以口若悬河,讲得大家心悦诚服。越是如此期待,就越担心自己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我关心自己在听众眼中的形象,因此我努力预备讲章,更多是希望避免自己出丑。
136
但对于一个从未上台讲话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预备都无法缓解内心的恐惧与焦虑。我被逼到上帝面前哭诉 :“上帝啊,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害怕!”当我这样与上帝较力的时候,上帝用对摩西说过的话对我说 : “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

对我来说,这句话既是鼓励又是责备。上帝一方面应许会将我所需要的口才智慧赐给我,另一方面,上帝的意思是,“你为何这么关心自己呢?你为何如此在乎自己讲得好不好?为何如此关心你在别人眼中的评价如何?你为何把自己看得如此重要?难道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吗?”

尽管从惧怕失败中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藉着注目上帝,我终于开始如路易斯所说的,“从捍卫自尊这类蠢事中解脱出来,不再为此整天闷闷不乐和焦虑不安”。毕竟,我不需要变得尊荣而伟大,我所服事的神才是唯一尊容而伟大的那位。

13. 导读:即使世界只剩你一人,祂愿只为你被钉十架来救你。这实在难以置信,因为我们从小获得的自我形象是:我有那么重要吗?家是精神需要的来源,却成为最大的伤害来源。自我形象的医治是属灵争战,每天用神的话与撒但的谎言争战,医治需要过程,你我都在“施工中”。
自我形象的医治:正在施工中
文丨傅立德
138
为什么要为自己、为别人寻求医治?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让伤口存在很多年,甚至跟它和平共处,渐渐地已经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所以,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很基本的东西,希望能帮我们回到原点,回到一些很少想到的东西,而这些却会深刻影响你我的一生。

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是一个受伤者,因为这是一个受伤的世界,是创世记第三章以后的世界。因为世界不对劲,所以我们都不对劲 ;我们不但受伤,也都会伤害别人。
上帝应许“祂医好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诗 147 :3)。得医治是一个过程,祂用祂的方法来医治我们,而不是按着我们所想的方法。

一切的伤害是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开始的,也就是自我形象的伤害。有人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受伤,你相不相信因为生下来就会带出伤害?我母亲是一个好妈妈,她没有说“你一生下来我就不喜欢你”。可是她希望一男一女恰恰好,因为我已经有哥哥了,所以她希望我是女生,这就造成一些问题,我长大很久之后,才搞清楚这个问题。

自我形象的医治无疑是一场属灵争战。上帝用的武器是真理,撒但用的是欺骗、谎言,每天用真理与谎言、欺骗争战,这就是心理治疗。我们必须恢复成为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从头开始,从受伤的自我形象开始,用神的话语来跟撒但的谎言打仗。“你就是不行, 即使做对了也只是凑巧”每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有三:归属感、能力感、价值感。
人人都一样,这是与生俱来的。

上帝创造家庭制度,就是要用家天天满足我们这三方面的需要,使人长大后心理健康。家,应该用无条件的接纳让人产生归属感;家,应该用继续不断的肯定让人产生能力感;家,应该用爱让人产生价值感。然而,很遗憾的是,很多人从小到大所经历的家并不是这样,往往我们最大的创伤都是从家中而来的。
当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或是其他家人并不了解上帝的心意,他们没有心和动机想要顺服神,使得很多人从小在家里没有经验到无条件的接纳、肯定与爱,导致他们一辈子缺乏归属感、能力感及价值感,甚至有的人受到非常深、非常大的创伤。即使是很好的家庭、很好的父母,也愿意做得像上帝一样,但还是不可能做得完美,因为我们都是会犯错的人。

我认识一位女孩,她爸爸从小就喜欢开她玩笑说 :“你是从垃圾堆捡来的,不是我们家生的 ;因为你姐姐那么漂亮,你那么丑,显然你不是我们家生的。”她爸爸以为这样很幽默。可是,这个女孩从小就没有归属感,很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在与别人相处时一直觉得很累很焦虑,很难相信自己是被别人接纳的。她心里面很深的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没有人要的人。

一个弟兄,很小时家人就常常对他说 :“你就是不行,比谁都笨!你什么都不会,真没用!即使这次做对了,也不是真懂,只是凑巧,歪打正着。”连他出门去坐公车,也会对他说 :“你不会坐车,不会看站牌,一定坐过头!”他们觉得这样对他,等于是给他挑战,促使他进步。结果,他从小便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虽然客观事实证明他很有能力,但他心里却有很深的自卑。他读了很好的大学,拿到硕士,但是里面累积了太多记忆使他非常怀疑自己,很多他觉得应该去做的事却没有力量做,每一天都带着无力感生活。

还有一个弟兄,从小妈妈就是用打骂的方式待他,妈妈说 :“巴不得在你生的时候就把你掐死,就是因为你,我天天呆在这个家里,命那么苦。”所以,他从小就觉得自己很讨厌,没有办法喜欢自己。他也说不出原因,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人从一生下来就被父母、亲戚、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塑造,每一天的经验塑造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并没有想到这些人在塑造我们的自我形象,而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做这样的事,所以对我们并没有那么的小心。因此,我们的自我形象是被一个受伤的世界塑造出来的,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被扭曲的。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上帝对我们的看法,因为只有上帝的看法绝对是正确的

即使世界剩你一人,祂也愿为你被钉十架

在《路加福音》十五章的故事里,好牧人为了走失的一只羊而放下手边的九十九只,直到找着失去的那只,就欢改喜喜扛在肩上,回到家里请朋友一起来庆祝。想想这个牧羊人,不要去想什么神学,你单单就想一想这个牧人,会不会觉得他有一点贪心?只是失去一只羊,还有那么多只,你会不会觉得他太固执?

若是你,你或许会说:“老板,我已经下班了,想要休息了。你还要我们去找那只羊?九十九只你还嫌不够吗?”我发现耶稣的想法跟一般人不同,怪不得那些文士、税吏、法利赛人觉得祂的想法奇怪。

一百代表百分之百、全部,上帝把每一只羊都看作是不可少的,都是无比重要,你我在祂的眼中就是这么宝贵。

你觉得你不容易信,从古至今,有那么多的人,但上帝看少了一个傅立德就很不好,你能相信吗?祂说 :若少了你,会很不好,我很不喜欢,会非常的难过、非常的不高兴。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上帝对你的看法就是这样,你是这么重要、这么宝贵,甚至即使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存在,祂也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你,被钉在十字架上救你。这实在很不容易相信,因为我们从小在这世界所得到的自我形象是 :我有那么重要吗?
神给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什么?很多年以前我太太负责一个幼稚园,幼稚园的学生是外国宣教士的孩子,她带半天班。有天中午回来后,她笑着告诉我 :“有个孩子跑进来说,他认为老师一天中最快乐的事,就是看见他来到幼稚园!”这孩子的父母给了他一个很健康的自我形象,但是有很多人并不是像他一样。我们从小没有被塑造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反而很多时候都是相反的 :难道我是那么受欢迎?那么宝贵、有价值吗?

那个从小被爸爸告诉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姐妹,一直到上高中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还有一位弟兄,身体很笨拙,小时候不会打球,不会运动,每一次老师分队的时候,这个男孩总是发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站在那,没有一个球队愿意让他加入。这个男孩子就是我。
你知道这个自我形象是很痛、很痛的。很长一段时间让我觉得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没有人要的人。
143
我认识一位罹患精神分裂的弟兄,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小时候,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父亲总是说 :“你不行,你不对!”父亲认为这样说会让他进步,他栽培他,但又骂他是废物。后来他十几岁就精神分裂了。你可以了解这种方式产生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自我形象。调整自我的形象真是不容易,所以耶稣说的真理,是活生生的真理。我要你知道上帝看你就是 :“你是全宇宙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每个人对祂来说都是如此,没有例外,我们要从这开始调整我们的自我形象。

当我们知道神是这样看我们,我们心里难免会想 :“可我是个罪人,在祂心目中,我真是这样一个完美、宝贵、漂亮的人吗?”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上帝对我的罪的看法是什么?《约翰福音》里那个行淫妇人的故事,表明了祂对罪人的看法。法利赛人一辈子也想不到上帝处理罪的方法是什么,不是打死人,而是要救人,“因为上帝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上帝知道你我,祂知道我们有罪,可是上帝看我们是有价值的。不是因为祂闭着眼睛不承认我们的罪,你每次被神光照时,你就知道你有很多的罪,祂会向你说这个事情要对付,那个事情要面对。可是祂会对你说 :“我不定你的罪,不要再犯罪了。”因为祂是信实公义的,你只要承认你的罪,祂就会赦免你的罪。这是没有带着条件、没有带着恐吓的。祂不会惊吓你说 :“你不要再犯罪,若是再犯罪就打死你。”也不会要你一定加入某个教会或团契,时不时借着祷告提醒你说 :“别忘了那一天的事..”《以赛亚书》

说过两次,《耶利米书》说过一次:我不再记念,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就是上帝对你的罪的看法。你我“正在施工中”

我有一把雨伞,平常如果下雨,我绝对舍不得用这把伞。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的女儿有一次看我整理东西,发现我的伞裂开了,她就拿针线缝起裂开的地方,她用白色的线,而我的伞是黑色的,所以颜色并不对。别人看见这伞一定不会觉得有多好,但是对我来说,这是我非常珍惜的东西,因为这是我的孩子为我修补过的。

当马利亚拿出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人觉得她很笨,若她是那么爱耶稣,应该将买香膏的钱拿去周济穷人才对。

耶稣说由她吧,不是因为耶稣喜欢香水,耶稣的意思是:我喜欢她所做的,你们一个也不准说她。耶稣不是用客观的、世界的标准来衡量马利亚所做的事,就像我觉得我的伞很漂亮一样。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我们服事主只要将自己摆上,有时不一定做的很好很漂亮,甚至我们做的不好,可是耶稣会说 :“这孩子为我做的何等宝贵,我不准任何一个人说批评的话!”

我曾辅导一位姊妹一段时间,她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没有其他颜色的笔,就用黑笔在白纸上画了一张图,妈妈就批评说 :“你真是又丑又笨。”你不要接受这样的自我形象,这是魔鬼的伎俩!我们要带着基督的心怀意念,用耶稣的想法来调整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哥林多后书》3 章 18 节,保罗说:“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我们若是看见耶稣,就如同看见一面镜子,镜子能将影像反射回来,所以我们若看见耶稣,我们就变成祂的形状。我们正在变的过程中,将来有一天会完成,我们将会变成主的形状。

这对我们很重要,上帝是超乎时间、空间的,所以在上帝的时间中没有过去、未来,对祂来说只有现在。所以祂看见的我是已经完成的,是算为无罪、完美毫无瑕疵的。耶稣的义就算是我的义,耶稣的美也算是我的美,耶稣的记录都算是我的记录,所以我在祂的眼中就是这样的完美。

有一次,我听新加坡的邝牧师分享,一天晚上他带他的孩子读经,用的是儿童圣经,因此比较简洁直白一点。那晚读到马可福音一章,天父对耶稣说 :“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儿童圣经上说,“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非常喜欢你。”他说他是第一次听见这样一句话,他的父亲从来没有给他这样的感觉,他发现原来上帝是这样看他,于是他开始掉眼泪。

天父对耶稣说这句话时,耶稣还没开始做任何事。而我们从小常听到的话就是 :“我一看见你就讨厌你。”这种话伤害我们很深,所以我们要承认我们都是受伤的人,然后用神的话来改变我们的心怀意念,没有人是又丑又笨的,“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在创世记时人本来是这样,但后来我们失去了,而主耶稣为我们找回来,要以荣耀尊贵为冠冕,不要让仇敌再用谎言来欺骗你,绝对不可以妥协!每一天牠会用很多的话来攻击你的自我形象,说 :“你怎么这个样子.”你要用神的话语、真理回应 :“上帝说我是祂的孩子,祂爱我,非常非常的喜欢我。”

用神的话改变自我形象,不是做一个决定就完了,我们要天天用神的话来塑造我们的心怀意念。惟有神的真理才能塑造我们,所以要让神的真理每天成为判断我们的心怀意念唯一的标准,用真理来跟撒但的谎言争战。

医治是一个过程,不是刹那间完成的,我们都是受伤的人,还没有完全痊愈。我住的地方经常修马路,常常这一边修好了,又换另一边修。

可是我发现我还蛮喜欢看到修路,因为在修路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牌子摆在那,上面写着“施工中”。每次我看到那个牌子,就会感谢主,因为我也是在施工中,是还没有完成的作品,主正在做、正在医治我、正在改变我。对上帝来讲,祂已经看见完成的作品,我对祂而言是“未来”,也就是“现在已经好了”,所以我凭信心说 :祂看到的是已经完工的成果,我接受祂的看法!

这是属灵争战。你不要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我们每天都在打仗,即使到了世界的最后一天,你都还在打仗,只是你会越来越知道如何打胜仗。我们不打糊涂仗,我们大概没有办法像魔鬼那样聪明,可是我的主比牠聪明多了。有时候牠会让你觉得很害怕,莫名其妙的恐惧,你不要相信这个感觉,即使有这个感觉出来又怎么样呢 ? 你要有一种警觉,你一闻那味道就知道是魔鬼来了,然后就说 :“你没有那么可怕,我的主比你厉害,一定可以赢你!”

神的话记在圣经里,你要知道怎么用,免得用错。圣经不是用来研究宗教哲学的,圣经是用来认识耶稣、遇见耶稣。

如果你一辈子查考圣经没有找到耶稣,那你就白读了。我们翻开圣经,从《创世记》一直到《启示录》,每一次当我们读的时候,都要遇见耶稣 ;耶稣会直接或间接跟我们说话,我们就知道上帝对我们的看法,就可以不断调整我们的心怀意念。

上帝能医治你心里最深的创伤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伤害,如果不是从家里来的,就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因为即使是最好的父母、最好的家,也没有办法保护其中的成员不受来自邻居、同学、其他亲戚、老师、同事、老板的伤害,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会伤人的世界。

当我们遭受的伤害累积很深的时候,到底谁才能医治我们?有什么样的心理治疗才能使人痊愈?事实上,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在他们认识神之后,都逐渐被医治,一直到现在,内在医治的过程还在继续着。

《以弗所书》三章 14-20:“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 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这就是上帝的心理治疗,比世界上任何心理治疗还要深入彻底,可以医治你心里最深的创伤,可以给你刚强的力量,给你有坚固根基的爱,可以使上帝一切的丰盛充满你,在你的心里成就远超过你能想能求的事。这个心理治疗是你最需要的,而且只有三位一体的上帝可以做这种心理治疗。

这段经文是保罗为以弗所基督徒所做的祷告,而你也可以这样为你自己、你所爱所关心的人、为你所服事的人祷告,让上帝全能的医治临到你。父、子、圣灵愿意用祂的丰盛充满你、医治你每一次受伤的记忆。天父上帝要给你安全感,给你归属感,因为祂自己就是你的家,诗篇九十篇说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祂就是你真正的家,你在祂里面,你就在神的家里,祂对你说 :我的孩子,在创世之前我就拣选了你,你是属我的,我永远不丢弃你,也不撇下你,没有人可以把你从我的手中夺去。

这样,你就有绝对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仅如此,圣灵要给你能力,祂要使你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在你里面的能力是何等的浩大,就像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能力一样。你为上帝所做的每一样事情祂都肯定,都看为宝贵 ;并且没有一件事是徒然的,就像我的孩子为我缝的雨伞一样,就像马利亚打破玉瓶来膏耶稣一样。连倒一杯凉水给口渴的人,祂都看为宝贵和美好。因此,你有绝对的能力感。由此可知,神对我们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那不能测度的基督的爱、上帝的丰盛都充满我们,医治你心里所有的破碎、痛苦,过去的经验、回忆都被祂医治了。“我不接受你的谎言和欺骗”

首先要承认我是一个受伤的人,不要怕回到那些受伤的记忆中,特别是对家的回忆。我发现很多人会将他的家或孩童时期理想化。上周我与一位姊妹说到“家”,她实在怕的不得了。我们要承认,从小那些受伤的回忆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可是神会改变我们对那些事实的感受。其实我们对那个经历的感受,才是受伤的原因。
当神要你回到受伤的回忆时,祂在不在那里?祂是无所不在、不受时空限制的,但是你那时一定不知道祂。祂要你发现,按着现在你对祂的认识,这位丰富的上帝,三位一体的父、子、圣灵,那个时候就与你同在了。有一个姊妹,多年不断与她的精神分裂打仗。我与她谈到童年,她的父母经常打架,她每天生活在那个环境中。

父亲严重酗酒,因为与太太关系不好就以她来代替,要她陪他聊天。其实女孩很讨厌父亲这样,心里非常不舒服,但又不敢说。妈妈看见他们关系好就忌妒,开始恨女儿,母女关系完全破裂。她说上小学时唱过一首歌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她一直认为自己像根草,常常哭到没眼泪了还是哭。现在虽然长大了,但是痛苦像录影带一般在她的记忆中常常播放。

我花许多时间陪她一起祷告、唱诗。她祷告说 :“上帝也知道我好像没有妈妈一样。我现在知道耶稣,认识耶稣,也知道祂对我的看法。”就在这样的祷告中,她回到受伤的过去,让耶稣住进她的回忆中,用圣经神的话,用祂的爱来浇灌、满足、医治这个好像没有妈妈、没有归属感的感觉。

在这样的回忆中,耶稣说 :“我也是一样爱你的爸爸妈妈,赦免他们一切的罪。”后来她就愿意饶恕他们,她发现主耶稣早就知道她对亲人的恨。恨愈多我们受伤就愈大,最大的伤害就是恨所引起的反应,她也意识到这些咒诅、怨恨成为很大的罪,但她知道主不定她的罪,她也赦免父母,于是她开始得医治。虽然现在她还算是精神分裂病患,但已经可以活得相当正常,她也在“施工中”。

另有一位弟兄,出生时父母已离婚,没有人要他。他在学校、社区有许多不良行为,他想 :“反正我是一个麻烦的人,要制造一些不好的行为,好和我的自我形象相称。”当他挨骂后,就制造更多的麻烦,形成恶性循环。后来主耶稣使他有许多改变,他成了一个很认真的基督徒,在教会团契担任同工,有很多服事。

我曾陪他走过一段路。有一次我们祷告时发现,他拒绝主的触摸。当主伸手像对那个麻风病人一样要触摸他,他却不要。我觉得奇怪,这位弟兄已经跟随耶稣多年,并且成为同工,为什么会拒绝耶稣?后来我问他,他说每次谈到与耶稣的关系时,他就没有感觉。这个“没有感觉”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因为其实是不敢让自己有感觉。问题就出在他与家人的关系影响了他与神的关系。

当我们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上帝就像一个父亲”,对有的人来说,因为他对自己父亲的印象,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所以耶稣说的“父亲”,你必须解释的很清楚,否则他会说 :“上帝就像一个父亲?那太可怕了,我不要上帝。”魔鬼会用环境和过去的经验把我们洗脑。这位弟兄被洗脑后,认为自己是个麻烦,是没人要的废物,每个人都讨厌他。所以他认为耶稣特别讨厌他,看见他就恶心,所以他拒绝耶稣的触摸。

我用《马可福音》第一章为他祷告,求主帮助他,让他感觉到耶稣就在他心里,他就是那个痲疯病人,求主用手摸他,用爱将他抱在怀里。他第一次被这样祷告时,感觉有点受不了。我告诉他,魔鬼会说 :“耶稣怎么会喜欢你?祂爱你、赦免你的罪没错,但是他怎么会喜欢你?在祂眼中你是肮脏的、讨厌的。”我教他要用很不客气的话回答 :“滚开!我不接受你的谎言与欺骗!”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用神的话与魔鬼打仗。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耶稣对你的看法如何才是重要的,因为只有耶稣对你的看法才正确,祂爱你。一次次带着他这样祷告,他与人的关系就慢慢改变。用神的话或用敬拜赞美作基础来对付邪灵,牠就无法继续躲在你的伤口里面,牠会出来。或许你不会感觉到牠出来了,但是要确信“真理使我们得自由”。

虽然到现在他还没完全痊愈,但是,我们不都还没完全痊愈吗?有人来问我 :“傅牧师,我会不会完全好?”我说 :“不会!你与我一样够好,但要等到我们到主那里才会完全好。”我们是慢慢地、慢慢地改变,跟神的关系也是如此。神让我们一天天更健康,因为主的爱在我们里面,没有任何的人、事、物可以将我们从主的手中夺去。
154
14. 导读 :我们会因说谎欺骗妈妈而感到罪咎 ;或因自己没有成为妈妈期待的样子而羞耻。父亲的羞耻感会传到儿女身上。人们发明许多方法逃避自己的羞耻,但没有一种管用。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医治,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尊严,泰然面对批评,不再贪婪地渴求人的认可。
我是一个错误?我因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
文丨史密德

(史密德,1921-2002,改革宗传统中著名的作家、伦
理学家和神学家,在富勒神学院担任神学和伦理学教授 25
年)

罪咎感大部分与我们做的事情有关,而羞耻感则大多与我们这个人有关。羞耻的方程式如下:你做出一个错误的行为,就等于你是一个坏人。羞耻的一个普遍感受是 :持续地认为自己在根本上是坏透的、差劲的、有缺陷的、一无是处,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发挥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因为做了错事而感到罪恶感 ;因为自己是个错误而感到羞耻。我们可能因为说谎欺骗妈妈而感到罪咎;我们可能因为自己没有成为妈妈期待的样子而感到羞耻。我们因为所做的事情而感到罪咎 ;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羞耻。

在过去,我比较担心看不见自己缺点、自以为是的人。

如今我更担心看不见自己的优点、感到羞耻的人。希特勒、萨达姆 – 几乎每个恶魔样的人物,都是亲子关系被断绝的孩子,被虐待、被遗弃或是透过某些残酷方式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人要。他们后来都做出邪恶非常的事来盖过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

我不配被父母拥有, 也不配被自己拥有比尔受到酒鬼父亲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承受着不应有的羞耻感。就和他的父亲一样,他用酗酒来麻木自己的羞耻感。然而,酗酒不但无法抚平、反而加重了他的羞耻感。

他因为自己是个酗酒的父亲,以及作为另一个酗酒父亲的失败儿子而感到羞耻。

他试图用父亲所用的方法来逃避羞耻。他要求儿子汤姆成为明星,为自己争口气 ;这样一来,透过儿子的成功,他就可以向自己证明他是个好父亲,以逃离他的羞耻感。因此他让汤姆知道,“除非你表现得够好,令我感到骄傲,否则你绝对得不到我作为父亲的接纳”。然而,促使比尔不断要求儿子成功的那份羞耻感,反而将儿子推向相反的方向,让儿子相信自己不配成功,注定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失败者。汤姆吸收了这个羞耻的信息,下意识地相信自己不配成功,即使现在看起来不错,可是最终难逃失败。

作为父亲的比尔紧抓着自己的羞耻感,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手,而且拒绝接受医治。因为羞耻给了他酗酒最好的借口。在这个家族中,可以清晰看到羞耻的定律 :父亲的羞耻感会传到儿女身上,直到三四代。如果我们占有一件东西,我们可以随从自己情绪控制它、使用它、忽略它、丢弃它。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人,我们会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藉此告诉对方,他绝不会被丢弃,绝不会被拒绝,绝不会被厌恶。

孩子可以从四个方面感觉自己被拥有 :从一开始,我就被给予我生命的人所疼爱 ;从一开始,就有人无条件向我委身,父母认为我配得他们给予的爱 ;我有力量拥有我自己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我为自己感到自豪,我因着能够成为我自己而快乐。

让一个孩子感觉自己被拥有,就是用爱来让一个孩子免于羞耻。父母不一定非要直接抛弃孩子,才会产生断绝亲子关系的效果。许多父母用自己的行为一点一滴断绝了与孩子的连接。父母无法自豪地拥有孩子,是一种微妙、但却是真确的切断亲子关系的方法。父母只要对于儿女的存在不表露出任何喜乐,就足以令孩子感觉被弃。
有些父亲的外表和行为像是在西奈山颁布律法的主,这种父亲最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拥有他一点也不快乐。有时强壮的父亲拥有一种让敏感的男孩感到羞耻的天赋。麦克阿瑟将军在日本人眼中有如神明,他喜爱阳刚的事物,例如枪支和勋章。虽然他爱他的儿子亚瑟,但是他因为亚瑟喜爱柔性的音乐和诗词而感到羞耻。当父亲去世,亚瑟与父亲的声誉划清界线,背负着自己的羞耻,跟随他的音乐浪迹在巨大的城市阴影里,从此无人能识。
158
当父母很少付出爱的声音和触摸时,孩子就会得到一个确切的讯号,他与父母的关系是断绝的。孩子就会责怪自己,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漂亮、不配被人拥有。不配被父母拥有,因此也不配被自己拥有。
对 于 羞 耻, 不 要 逃

避而要医治的确存在着一种健康的羞耻感。人类是比天使微小一点的受造物,若是不能成为应有的荣美样式,就可能对自己感到深深的不满足。如果我们从来不觉得羞耻,我们可能已经真正的自己断绝了关系。如果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痛苦,那是因为我们够健康,对于自己没有成为应有的样式、不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感到不自在。这是健康的羞耻感。如果我从不觉得羞耻,那么我若不是已经完全圣洁,就是彻底腐败了。健康的羞耻感是整齐利落的。

它知道它的目标,一旦找到羞耻之处,它就会瞄准这个地方,施以痛苦的一击,但不影响其他层面的生活。反之,不健康的羞耻感没有目标,没有焦点 ;它让我们觉得自己像一个什么也不是、毫不起眼、四处飘荡的失败者。

大部分有羞耻感受的人,会倾向用程度比较轻微的邪恶行径来逃避羞耻感,像染上毒瘾、酒瘾之类的。无论是推动大屠杀或毁灭自己,他们都藉着做出可耻的事情来逃避羞耻感。

有些感到羞耻的人会做出可耻的事来向自己证明,他们并不因为自己羞于成为的样子而感到羞耻。他们用激烈的方式将自己的羞耻感付诸行动,期待若是他们对自己做出的羞耻行为不以为意甚至洋洋自得,他们就能让自己相信,“我有这样的羞耻感是应该的”。许多叛逆的青少年都是这样。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把自己的羞耻感贴到别人身上。他们对自己心中的阴暗面很恐惧,就和害怕魔鬼一样。因此他们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其他人的生活荧幕上,因为那些人拥有他们内心害怕的阴影而谴责那些人。他们以为自己会因为攻击其他人的问题而自我感觉好一点。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加恨恶自己。

有时候一个人会因着非常羞耻,以致变成另一个人来逃避羞耻。多重人格的确存在,当一个生命变得极其羞耻、不能接受那是自己的人生时 ;或是因着别人对他们作出的邪恶行为,例如他们遭受来自父母的性侵时,人们逃避羞耻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否认它存在。也就是说,只要是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他们一概否认。当一个家庭共谋保守一个可怕的秘密时,正是这种情况。
人们发明许多方法来逃避自己的羞耻,但没有一种方法管用。要处理羞耻感,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医治。

从上帝那里听到 :你是被接纳的雷斯赫斯 · 山普(Racehoss Sample)是大艾玛的孩子。大艾玛是德州中部一个火车站旁出名的妓女。儿子雷斯赫斯妨碍她做生意,因此她一直憎恶他。她常常喝醉,一喝醉就打他,而且让他确知自己毫无价值。
十一岁时,雷斯赫斯再也无法忍受,于是逃走。二战爆发,军队徵召了他,但很快就发现无法驯服他。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擅离职守,而且每次擅离职守时都会引发打斗。

最后,他因为攻击和殴打他人被判三十年有期徒刑,在德州州立监狱服刑。
狱方对于不服管教的囚犯最严厉的惩罚是把他关进
坟墓”里。“坟墓”实际上是个很小的地下牢房,没有窗户,里面完全黑暗。只有两扇钢板当门,一块混凝土当床,地板上少了一块石板的地方就充当厕所,臭味萦绕不去。不顺从的囚犯会被塞进“坟墓”里禁闭二十八天,一天只有一杯水和一块饼,每六天有一顿粥糊。
在狱中的第十六年,他与其中一个警卫发生冲突,再度被关禁闭。但是这次不一样,他一被扔进去就吓得要死。
他听到附近好像有水流冲来的声音,他确定水正不停渗入,把他淹死。他疯狂了!

“我开始绕着墙跑,然后像球一样在地上滚。我打伤自已,撕抓和拉扯自己的身体。我精疲力尽瘫坐在石板上,用双手掩住脸,大叫‘上帝,救我!’然后,我在指缝间看到一道光芒。我慢慢把手放下,整个牢房都在发光,像点亮了四十瓦灯泡一样。柔和的光抚慰我,我不再害怕。我感觉被一股灵气包围,它消除了我的不安。它安慰我,让我得以自由呼吸。我这辈子从来不曾觉得这么幸福、安全、被爱有一声音从我的肚腹深处发出来,‘你不是野兽,你是人。

你什么都不必担心,但是你必须告诉他们关于我的事’。我真实地体会到上帝,祂在燃烧的地狱深渊找到我,高举我,填饱我饥饿的灵魂,并将新的生命吹进我的鼻孔。”
当雷斯赫斯被放出来时,他们帮他称体重,发现他重了五磅。

这种方法或许并不是上帝进入人心灵的寻常方式。然而上帝确实去寻找他,雷斯赫斯感受到上帝的临在全然是恩典。这正是他一直渴望从妈妈那里听到的话语,哪怕一次都好,而现在他从上帝那里听到这句话 :你是被爱和被接纳的。

1972 年 1 月 12 日早上 9 点 45 分,雷斯赫斯出狱,口袋里只有十块美金。后来,他写下自己的回忆录。他成为第一个在州长办公室工作、第一个担任假释官、第一个在德州律师协会担任部门主管的刑满释放人员。他获颁自由之钟奖,并于 1981 年被提名为德州杰出犯罪防治公民。这个故事说明一个真理 :恩典在感到羞耻的人身上变成正面力量,他被恩典接纳,不管他是否配得被接纳。最仁慈的恩典, 告诉我我配得歌德说 :“当我们照着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我们会让他变得比现在的他更糟。若我们对待一个人,如同已经展现其潜力后的样子,我们就是使他成为他应有的样式。”

恩典给我们勇气去检视生命中阴影和光明混杂的一团。我们是在最难以置信的矛盾和令人厌倦的腐败中获得接纳的,带着我们的极度邪恶和令人愉快的美德一并被接纳。我们是受损的杰作、发育不全的圣徒。面对每个人的阴暗自我,恩典说了一句慈爱的话语 :你是被接纳的。祂接纳我们一切的阴暗。

许多人感受到羞耻,不是因为我们太坏,而是因为我们不够好。未达标准比违反法律更令我们难过。当恩典仁慈地临到我们身上时,它会施行医治。当恩典以不仁慈的方式临到人时,它会引起羞耻。你可以依据领受恩典之后,是否让你觉得比较轻省,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来分辨这恩典是否仁慈。

问题是:我们被恩典接纳,是单单因为我们的不配,还是正因为我们配得,所以才被接纳?如果恩典能够医治我们的羞耻感,这样的恩典必定让我们知道自己配得拥有它。我们可能不应得到恩典,同时却又配得恩典吗?当我检视自己,我发现不应得和配得这两件事情确实同时存在。

或许我既因为我的阴暗面而被恩典接纳,也因为我里面有一种黑暗无法消灭的光明而被接纳。赦免我罪的奇异恩典可能在我们里面发掘出一份荣光,是我们心里的恶魔无法永远将之隐藏的。我有一些特质,是与同为人类的所有人共有的、被我们的创造者所珍视的特质。我也有自己独特的余烬在我里面发光,而且偶尔这余烬还会被煽旺变成火焰,发出属于我个人特殊的荣耀色彩。我相信,我的共有人性和我独特的火焰,使我成为一个配得被神的恩典接纳的人。

如果我们应得到放在我面前的好东西,那是因为我做了某些事来赢得它。如果我配得,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具有无比价值的人,我是按照神的样式被造的。恩典不会让我觉得更低下,而是让我觉得更有价值。它因为我是我而接纳我。当我唱《奇异恩典》这首歌时,我感受到自己里面

有一种价值。这是拯救我这罪人的恩典所呈现的甜美反讽:它是最仁慈的恩典,它告诉我我配得。

当我们饶恕自己,我们医治自己内心的罪恶感 ;当我们接纳自己,我们医治的是个人的羞耻感。饶恕自己是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所做的预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求自己为所做的事负责。我们放弃惩罚自己的需要。我们修改对自己的认识,知道自己是软弱又不完全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怜悯自己,以此平衡内心对自我的审判。我们修改对自己的感觉,我们是失败的一个负责任之人,但我们也是有价值的人,被恩典所接纳。我们朝着与自己和好的路前进,或者换个说法,朝着接纳自己前进。

恩典是指赐给我们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拥有自己那黑
暗、有时候令人害怕的内在深渊。即使感觉不好,但是我们确实必须承认它们的存在,拥有它们,视它们为我们自我的一部分。恩典给了我们一份许可 :如果上帝全然接纳我们,包括光明、黑暗,以及阴影部分,祂就允许我们接纳全部的自己。
找回尊严, 轻省过活
当羞耻得到医治时,我们会寻回失落的尊严。有些人似乎无法接受任何人拥有尊严,好像这就是骄傲的大罪。但随着恩典而来的骄傲,跟败坏之前的骄傲截然不同。奥古斯丁认为,

骄傲是“过度的自夸”——一种无节制的自尊

傲慢有三种基本的行态:能力的傲慢、知识的傲慢,以及道德的傲慢。具有能力的傲慢人,认为他的能力赋予他权力,可以用他的能力去做他想到的任何事。具有知识的傲慢人,认为他知道所有的真理,在他头脑里的一切都是真理,任何与他的真理冲突的都是谎言。具有道德的傲慢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道德模范,任何生活方式与他不符的人,大有可能是生活在罪中。
奇怪的是,傲慢往往是由羞耻而来。有羞耻倾向的人很容易倾向过度补偿,假装他们不但可以被接纳,而且比任何人都更值得被接纳。一种健康的骄傲伴随着恩典而来。

我们所有的都是上帝所赐的,因此当他觉得自信满满时,就会同样生出强烈的感恩之心。我们可以如此分辨缺乏恩典的傲慢,跟以恩典为基础的骄傲 :傲慢是不存感恩的自负表现,而以恩典为本的骄傲则充满感恩。

我们的虚假自我就是我们努力去成为的那个自我,好让我们能够被世俗的文化、冷漠的宗教和拒绝接纳我们的父母接纳。如果我们继续弄不清上帝要我们成为的那个自我,跟其他人期望我们成为的自我有什么分别,我们就会不停地背负着跟事实不符的不健康羞耻感。
一旦我们知道自己已经被神接纳,我们就不再惧怕会被那些以不健康的羞耻感打击我们的人拒绝。

我们会敢于追溯错误羞耻感的源头,即使最后会被带领走到自己父母那令人惊恐的大门前。我们可以说出来,或许可以饶恕他们,也会明确地宣告我们不再受他们的辖制。我们可以直视他们的脸,然后很高兴地知道,他们再也不能用我们惧怕了大半辈子、但其实没有必要害怕的拒绝来要挟我们。
健康的羞耻感是我们为了成为比现在更好的自己而要付出的代价。它是一个信号,代表我们和更好的自我仍然有一段距离。恩典并不消除健康的羞耻感,而是给我们力量,带着没有人能完全免除的健康羞耻感,过轻省的生活。
以恩典为根基的人面对自己的不完全,仍然活得轻省,因为他把自己的不完全视为感恩的理由,并且为了身为潜力无限的有限受造物而心怀感恩。面对难以避免的批评,恩典并不会把我们变成迟钝的人,脸皮厚到任何批评都令我们无动于衷。但恩典却让我们不惧怕批评,而是泰然面对,免于盲目追求人的肯定,不会贪婪地渴求人的称赞 ;在无法获得肯定时,不致感到羞耻。因为神怎么看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恩典释放出生命中最轻省的感觉 :完全、毫无保留地被接纳。
167
15. 导读:上瘾的事是“只要做,不要想。”我们必须思想一边引向生命和祝福 ;另一边引向死亡和咒诅。欲望是导致上瘾的根由,特征是撒谎。它谋算要现在就要得到,无论如何要得到。它隐瞒定律:我们越满足欲望,欲望就会越深。当我们放纵完了,它马上说 :“不错,下次再来。”
再过一次瘾,下次就改?!
文丨爱德华·韦尔契
168
我要!我要!我要!人心犹如漏水的水龙头。我们要这个要那个,不但真的想要,而且渴望到一个地步,身心都为之迷醉。
你可能曾经对自己的欲望说“不”,至少有一次,你想对饭后吃两个甜品说“不”;想对第一杯酒说“不”;对夜访邻近毒贩说“不”;对色情网站说“不”;还想对那些自己控制不住的幻想说“不”。可是有时候,那些欲望令人欲罢不能。上瘾—“只要做, 不要想”
我们心里想 :不要,我实在不应该。我们的理智也同意:我曾经试过,结果并不好玩。甚至我们的良心也敲起钟来:不要这样做。不是已经决定了吗?老早就决定了!但是欲望非常耐心地耸动你 :“再来一次,然后就戒掉。”或者它清楚地说 :“我要的现在就给我!”我们被欲望压倒,于是再来一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满足。
我们并不是说要再来十次,也不是要终生这样做。坦白说,我们不会想得太多,只想目前这一刻,其他都没有想。
或许你脑海里掠过一些意念 :我会被捉住吗?上帝怎样看这件事?这样做会满足我吗?很快,你的欲望告诉你 :就这一次,一次就满足,虽然心里有挥之不去的内疚感,但是这次过了就悔改。
于是,我们进入恶性循环 :想象→欲望→顺从。虽然这个循环模式不能满足人心,而且有害,我们想我们可以应付得来。我们会对自己说 :“是的,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它在我的控制之下。”请三思 :你真能控制它吗?本文讨论的这个简单的循环模式,大家称之为“上瘾”。
正如很多其他问题,我们很容易看见别人身上的刺,但是看见自己眼中的梁木却很难。我们必须仔细审查,以看清楚自身的上瘾问题,它是躲在黑暗中的,即便没有躲藏,也和其他一些事物混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它们表现得非常自然,就像早上醒来,根本不必要想,自然会打开咖啡壶一样。上瘾的事是—“只要做,不要想。”
但是,我们必须思想,因为这关乎成败得失。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边引向生命和祝福 ;另一边则引向死亡和咒诅。欲望是导致上瘾的根由,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平常简单。

它的第一个特征是撒谎。它谋算要得到,现在就
得到,无论如何就要得到。它隐瞒了一个基本定律 :我们越满足欲望,欲望就会越深。并且,我们从中得到的愉快只是暂时的,当我们放纵完了,它马上说 :“不错,下次再来。”除非我们心生内疚感,这会使它暂时躲藏起来。这个循环模式如果不停止,就会变本加厉。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选择似乎并不多,在它面前屡战屡败之后,人就会想何必自找麻烦呢?甚至会宽慰自己,“再来一次”虽然会痛苦,但总比“完全没有”要好。这样的想法带来的是一塌糊涂。其实,紧系这个环的锁链是在灵性里面的,是完全可以被打破的。神亲自应许“真理让我们得自由”。
170
你 不 愿 意 告 诉 别 人,

所 以 更 需 要 告 诉 别人在欲望的权势下节节败退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当然希望改变。我们感到内疚;金钱也是一个问题;人际关系在走下坡路 ;常常要面对痛苦 ;所撒的谎多得连自己都记不得。我们渴望马上改变。但是,请等一等,不要操之过急。

人人都喜欢自由,如果要改变,就要画出界限,让自己感到不自由。此外,如果我们渴望某些东西,是因为我们喜欢它们。你以为偶尔动动念头想要改变,就真的可以改变吗?你是否真的愿意改变?或者,你真的愿意考虑改变,但是看看自己目前的心态怎样?我这里列出一些可能出现的心态,供参考比照。
你想改变,但希望改变是轻而易举的。

你想改变,因为你觉得自己应该如此,你也许还没有想清楚,自己不过像是一个机器人,只想讨别人喜欢。
你想改变,但如果要你放弃一些喜欢的东西,那办不到。
你想改变,但是在将来。
你想改变,从明天开始。

你想改变,因为这样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希望。
你想改变,但你等待神将你的欲望挪开,除非他这样做,否则你感到无能为力。这是一个非常方便而又看似合理的理由,使你可以继续下去。

如果你发现自己心中有这些矛盾,那么你有福了,因为神和你同在。因为只有光照进你生命中,那些污秽的东西才想藏起来。所以你要相信神在动工,而你要做的就是让光继续照亮你。

首先,你必须诚实,对自己诚实,也对别人诚实。上瘾的事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它们说服你,说你可以自己来解决,但这是撒谎。请不要听自己那一大堆的理由,说服自己去暗中进行。想想那些智慧的人,那些能以爱心说诚实话的人,坦白告诉他们你的挣扎,请他们为你祷告和教导。谨记这一点 :如果你不愿意告诉别人,那么你更需要告诉别人。
172
你的目标应该是活在人面前。试想一个不需要撒谎、不怕被人捉住、不必再东张西望、也不再感到被定罪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的生活都需要是公开的,不但要其他人知道,上帝更知道我们内心那些隐藏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公开。
我们的动机比想象的更诡诈假定你现在是一个骑墙者,一面希望改变,一面又不想改变。总得找个办法将你从围墙上拉下来。为什么你想改变?我们的动机和意向非常重要,凡事都需要一个好的理由。如果你因为家人和朋友的压力而愿意改变,这没什么不好,但不能长久。

如果你完全因为害怕被捉到,那也肯定不能真正改变。只有神才是我们胜过困难的唯一理由。
只要神说:“停止。”那就已经是足够的理由了。追根究底,神就是神。他是我们的创造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可是,神说话的方式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用耐心说温柔的话,好像新郎向新妇求爱一样追求我们,他让我们知道跟随他多么美好。事实上,这是真的。他首先向我们示爱,所用的办法之一,就是邀请我们参加一个盛宴,这盛宴的美妙难以想象。
你曾收到过这样一个不需付代价却美好的邀请吗?

如果你真的收到这样一份邀请,就仔细去留意字里行间的表述,一定会发现其中有不合情理之处,像个陷阱。这个“陷阱”就是 :很多人难以接受完全不必付代价的盛宴。我们赴宴时,总觉得自惭形秽,需要立志改过。但是神却没有要求什么。事实上,他不需要什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一再藐视神的恩典,低估盛宴的成本。这就好像给你的救命恩人赏一块钱小费,对他说 :“拿去买杯咖啡喝吧。”
如果你愿意采取行动,可以为上帝所赐给你的大爱谦卑,为你无法报答的恩典感恩。请你每天谨记,这个盛宴不是真的免费,我们能够参加,是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付上代价。正因如此,我们赞美基督的十字架,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付上盛宴的代价。我们相信他,进入这宴席,就是尊崇他。
当你听到别人提及耶稣,你有什么反应?他的名字应该引起你的反应。如果你没有预期别人对你提起他,你自己心里会怎么想?“试过啦”、“好是好,但是对我现在的挣扎有什么用?”如果你预期人会向你提起他,那你是不是觉得越来越无关痛痒?你可以暂时不管这些反应,但上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灵性问题。虽然它也关乎身体,但问题的根源是灵性。我们生命中的挣扎,总会回到我们和神的关系上去。
如果你生别人的气,其实是在生神的气。如果你以为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不会为你带来不良结果,那是因为你不相信神在你身边。如果你认为人生没有希望,以至你轻率行事,那么你实在是不相信神用爱心邀请你赴他的盛宴。如果你根本不为这样的邀请感动,那么你的问题比上瘾更严重。
你的创造主爱你!虽然他知道你的每根头发丝,愿意与你同在,但是你坚持漠不关心,这反映出你不愿意神打扰你的生活,这就是你和他的关系。不但如此,你其实是在说:“神啊,我想要自己做主。”
你是否停留在墙上动弹不得?有人喜欢停在那里,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放纵癖好。有人喜欢无助感,因为这样自己的良心就不会责备他们“再过一次瘾”。
有些人喜欢动弹不得,因为这样比敬拜神更容易。我们的动机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诡诈,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内心的隐情,我们就是自欺。
要改变行为,必须先有新的动机。要有新的动机,第一步就是回应上帝盛宴的邀请。如果你心中有疑惑,那就主动问别人,将心中的隐情向对方公开,请教那些你尊敬的属灵长辈。
你最好准备一生作战
如果你承认自己的动机不纯正,那么你已经很诚实地迈出了第一步;如果你还愿意考虑追求认识耶稣,那就更好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走的两步。如果你能说 :“我不能信任自己,但是我可以相信耶稣。”这就是智慧的开端,接下来当你更详细地认识耶稣基督,就会明白他非常关心你的挣扎。他不是远远坐在宝座上的君王,而是每天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上和我们同在的神。这位和我们同在的神明白人生,也乐意给我们智慧和实际的指导。下面有一些和戒瘾有关的建议 :
一、寻求帮助。这一点你可能感觉很不容易,但是要做到,因为你不能自己来面对。箴言说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正直。唯智慧人,肯听人的劝教。”切记,上瘾之事是隐藏的,它会以自己需要隐私而提出许多理由,且各项理由都非常具有说服力。但是,请粉碎这些冠冕堂皇的来由,去找属灵帮助。接下来你会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应该找谁?他们必须明白圣经,耐心聆听,直言真理,愿意祷告。我建议你找到两个这样的人。

二、不要怕以罪为罪。有癖好的人,不喜欢“罪”这个字。当然,没有人真的喜欢这个字,可是那些上瘾的人总是躲避它,他们宁可用“缺点”来代替。谈论罪恶并不残酷,只不过是承认真理。事实上,忽略自己有错才是自我欺骗,尤其是谈到上瘾的事更要坦承。承认有错是否会伤害我们的自尊?也许真的如此。但是,如果自我欺骗能带来这么多破坏,那么自尊受伤只不过是小小的代价。

按照圣经,上瘾的事是被奴役,也是骄傲、自私、不信和情欲。换言之,上瘾问题的深处是罪。当然也可能有身体上的毛病,但是请你思考罪的问题。或许你会想,如果无法控制自己,怎么会是罪呢?毕竟你根本不想这样,而是它要你这样做的。

欲望与入侵我们身体的病毒不一样。如果你染上病毒,你是身不由己的。如果,你不想要它,就能摆脱它,你会很高兴。但是上瘾的事情不是它自来的,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的癖好胜过我们,我们成为它的奴隶,是我们自愿做罪的奴仆的。
曾经有一位年长者说 :“当酒瘾来到,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两队马拉往相反的方向。”“哪一队获胜?”有个朋友问。“我对哪一队说‘加油’,哪一队就获胜。”
癖好不是一天养成的,它们通常需要时间、努力和练习。我们所沉溺的东西,岂不是现代偶像吗?比如能力、享受、意义、身份、逃避、复仇,等等。偶像不会白白为你服务,它们要你完全对它忠诚。
对此,我们要向神承认自己的罪。认罪时和另一个朋友一起祷告会更好。你要明白并坚信耶稣基督赦免所有的罪。

请记住一个定律 :内疚感不能使人改过。如果你不能肯定基督能完全地赦罪,你就一定无法胜过。下面有一些情况
供你参考 :你还没有真正相信基督。你只是听说有上帝的事,但是还未相信基督的公义。那么从今天开始接受耶稣是主。
你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请记住,没有人值得上帝去爱,但是神却爱每个人,包括你。
你在生自己的气,因为你不断犯同样的错误。你知道吗?这不过是一种骄傲,因为你认为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你可能为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懊恼。虽然后果一直存在,但这不等于神没有赦免你的罪。你需要做的是到他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寻求他的引导。
也许你并不真正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那么,请你从此刻开始坚信不疑。

也许你不愿意相信自己已被赦免。你可能知道在耶稣里有赦免,但是你宁愿选择内疚。因为内疚感使你觉得这是一种补偿。比如说 :我太坏了,不值得被赦免。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属灵,但是它可能是一个烟幕,为自己继续沉溺制造借口。

三、拟订计划。刚开始的时候,请简单一点,比如:我愿意和所有吸毒朋友切断关系 ;我愿意每周请朋友来检查我曾浏览过的网站 ;我愿意每晚公开和家人、朋友共进晚餐。你的计划要具体,不要说 :我会打电话给杰克,问他能否为我祷告。而应该说 :周二晚上之前,我要打电话给杰克,将我的挣扎告诉他,请他这个月为我祷告。你的计划若不具体,就是给自己机会逃脱。你的计划要包括去真正认识三位一体的神,认识圣父、
圣子、圣灵。你认识神的程度永远都比你想象得更低。如果上瘾的根源在于我们敬拜谁和怎样敬拜,耶稣基督必须比那些假神,如药品、性爱和食物更具吸引力。所以,你要请求神帮助自己更认识他,认真研读圣经,并寻求别人的帮助。
配合这些计划,我要提醒你,和罪恶对抗,你需要事先准备,还需要有根除它的决心。这不是平顺的日子!你的目标必须是一个勇猛、严峻、不容失败的争战生活。所有战役都需要时间,事实上,,每个信徒都如此,不要让战争的长度把自己吓倒。我们只需专心今天的争战,神会给我们所需的力量。同时,知道自己在已经胜利的一方,战争就会容易许多。
如果每天的事情很复杂,而且把你压倒,你在这些事上不知道怎样处理,那么,请你留意那些重要的:神为我们牺牲自己的儿子,我们从残酷的奴隶主手中被释放,获得了自由,我们现在属于他。如哥林多前书 6:19-20 所说 :“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这就是福音,是我们所能有的最好的消息,能胜过各种癖好且绰绰有余。
179
16. 导读 :关于打游戏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也很无奈。据说学校里男孩子的话题主要是关于游戏,没有打过游戏的男孩子甚至插不上话,觉得没面子,这也成了打游戏的“同辈压力”的理由。即使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是学习之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
帮儿子戒除手机游戏瘾
文丨雨娃妈妈
180
为了美女青睐, 众人瞩目的沉溺对今天这个时代的男孩子而言,诱惑最大的,可能当属网络游戏。
只要留意这一两个月媒体的新闻报道,就会发现这样的悲剧总是频频发生 :
广西,一 9 岁男孩,每天凌晨 2 点,趁父亲熟睡,登录 4399 小游戏网站,沉溺于一款叫“火线精英”的游戏,还偷偷用父亲的微信和银行卡支付功能买了近 2 万元的游戏装备。
浙江,一 13 岁男孩,因为痴迷用手机打《王者荣耀》,和父亲发生口角,一言不合,居然从四楼一跃而下,导致骨折,孩子醒来后继续要挟父亲 :“把手机拿来,我要登录游戏账号。”
四川,一 14 岁男孩,放暑假期间和同学们进了一个王者荣耀的玩家 QQ 群,QQ 群里有人拉他们去直播平台,说是看高手怎么玩王者荣耀。就这样,男孩认识了一个女主播“大乃敌”,他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独宠大乃敌”,网红女主播说,只要打赏的钱多,就能让男孩登上榜单前几位。
为了获得美女青睐、大众瞩目的价值感,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男孩偷偷打赏女主播 16 万元。这 16 万元是在服装厂打工的父母十年省吃俭用存下的全部积蓄。
圣经上说 :“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 , 寻找可吞吃的人。”作为一名家有 11 岁男孩的基督徒妈妈,我想分享儿子这一年来戒掉游戏瘾的故事。
我家的游戏时间 :从禁止到默许其实,我们在雨娃很小的时候是禁止他打游戏的。
后来,因为信仰的缘故,我们放弃了家门口的公立学校,让雨娃上了教会学校。读一二三年级时,没有孩子打游戏,雨娃自然对游戏也不是太热衷。
但到了四五年级,也许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身边打游戏的男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班的男同学也开始有了手机,聊起游戏。某个孩子家长甚至将大型游戏机放在家里。男孩子们都喜欢去那个孩子家玩。我们的态度也由开始的禁止变为放松。

之前,为了方便联系,我们给了雨娃一个旧手机,于是,他分别在我的手机、他爸爸的手机、他自己的旧手机上下载不同的游戏,我经常看到我的手机上出现几个莫名其妙的游戏软件,但没太在意。
雨娃常常去同学们家玩,有时他们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我们没办法远程监督,无法弄清楚他在外面玩游戏的时间,但又不能禁止他和朋友玩,便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劝他少去同学家玩,在自己家玩就好,这样我们可以控制他的时间,只要适度,也问题不大。

最初,我们规定雨娃一周可以打游戏 20 分钟,为了充分利用这宝贵的 20 分钟,雨娃甚至分成四次来玩,每次5 分钟,又跟我哭穷说 :“打开软件还要 1 分钟,还要做准备”
他知道我心软,看他可怜就不会太计较,而且,每次计时器响了,雨娃很少立刻关掉游戏,总是可怜巴巴地说:“这一局玩完了我就关好吗?”我们也心软默许了,就这样,每次的 5 分钟磨磨蹭蹭地变成了 8 分钟、10 分钟.
此外,为了鼓励雨娃做事,我和爸爸也常常用打游戏做条件。在家里,雨娃做事有点喜欢拖拉,可能是因为动力不足,而增加游戏时间是我们激励他做事的杀手锏。
比如,雨娃从小就学钢琴,有时学的钢琴曲比较难,他就抱怨说太难了,其实他还没开始尽力呢!这时,如果我们说 :“你把这曲子弹熟练,我给你增加 10 分钟游戏时间!”他会立刻着手练习,效率特别高,而且再难的曲子都可以攻克。
就这样,在这种“讨价还价”拉锯战中,雨娃的游戏时间越来越多。
儿子开始有点上瘾了
后来,雨娃对手机游戏的兴趣越来越大,经常和同学聊游戏,有时还兴致勃勃地给我讲,我听得一头雾水也不好打断,我很希望儿子什么都跟我讲,这样我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有时一起坐地铁。满地铁的人几乎都在看手机,至少一半年轻人在玩游戏,雨娃总是凑到人家旁边看别人打游戏,看得津津有味,我不想让他看,可他总是被吸引过去。
有时和爸爸去听音乐会,在地铁上一玩就玩一路。

我曾经看过一篇微信文章,说是中国人坐地铁几乎都在看手机,而外国人坐地铁更多是在看书,以此证明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素质差异。其实,在中国大城市地铁上,看书并不容易,有时挤得都想吐,打打游戏追追剧也是暂时忘记痛苦旅程的好办法,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雨娃是那个在地铁上寥寥无几的津津有味看书的小孩儿,所以对此也比较纠结。
颇惭愧的是,我作为家长,也并没有特别好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段时间,我因为生病回家赋闲,一度情绪很消沉低落,正好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开心消消乐”
这款颇为简单的游戏,就下载了一个,等车、坐地铁或排队时特别无聊会打一会儿,后来在家没事儿也会玩,一级一级地升级。
我玩游戏被雨娃看见,他还会给我支招,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好过关。小孩子总是在游戏方面无师自通,各种规则都不知道从哪儿琢磨出来的,他经常求着要帮我过关。
不过,我玩过游戏后,心里有种空虚自责的感觉,觉得自己堕落了,便默默卸载了游戏,告诉雨娃我再也不打了。雨娃有点遗憾,甚至怂恿我重新下载一个。
我不玩了,孩子还是继续玩——他会趁我们不注意就躲起来玩,尤其当只有爷爷奶奶在家时,也搞不清楚他在做什么,真是防不胜防。而我发现雨娃安静下来了就要去看看他是不是在打游戏,就像每天都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好在雨娃很诚实,当我看他好像鬼鬼祟祟拿着手机时,问他 :“你是不是打游戏了?”
他会诚实地回答 :“是。”
“玩了多久?”
“不知道。”
“下次再偷偷打就扣掉每周打游戏时间!”
雨娃自然乖乖答应,但你不问他绝不会主动说,你惩罚他他也认。
186
老师的当头棒喝
直到有一次,雨娃所在的教会学校开家长会,一位曾经在游戏软件公司工作过的老师上台分享。他说设计游戏时有几个要素:一是尽快让玩家上瘾,并且不分年龄,二是设置诱惑,尽量让玩家花钱买装备,三是设置各种关卡级别,让玩家产生虚幻的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
这位老师曾经连续打十几年游戏,有时可以狂打一天不吃饭,直到他醒悟这样下去太荒废生命,有悖他的信仰,才彻底戒掉。他说 :“其实游戏就是消耗你的时间和金钱,给你虚幻的成就感,孩子千万不要玩。”
后来,这位老师辞去游戏公司的高薪工作,当了教会学校的老师。
那天家长会对我是个极大的提醒,开完会后,基督徒家长们坐在一起交流,有位妈妈说 :“明明知道是毒品,我们还给孩子吃吗?”那晚,我们几个家有男孩的妈妈都发现了自己孩子容易对游戏上瘾,当机立断,决定在各自家里禁止玩游戏。这样,即使男孩子们之间互相串门,也能防微杜渐。
法定游戏时间的取消那天深夜,我和丈夫商量好,决定以后不再让雨娃玩游戏。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儿子的房间,躺在他旁边和他聊天,还没等我说话,雨娃就先说了 :“妈妈,我想跟你商量一下,你给我的游戏时间太短了,能不能再多一些?我去某某同学家,他家家长很好,都根本不管他打不打游戏”
我只好把我们的决定告诉他,也讲了家长会老师的分享,还有游戏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我本预想雨娃会很激烈地反对我们的决定,但他一直没吭声。后来,我问他能不能理解我们的决定,他点点头,但是说他很失望,本来还以为可以玩更多时间,没想到一点时间都不能玩了,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

这已经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告诉雨娃,游戏本身还不是太可怕,最可怕的是大多数孩子自律性差,打上游戏对其他事情就失去了兴趣,比如运动、户外、音乐、和朋友玩、
和家人在一起说话等,有时连吃饭睡觉这种基本需求都顾不上,像机器一样,而且打过游戏并没 有满足感,反而是一种空虚感 – 其实雨娃打游戏的瘾不算太大,但他的确体会过打游戏后的自责和无力感,所以尽管他不愿意,还是同意不再打游戏,去同学家也不再玩。

没收手机后之前,我们给雨娃的手机是旧的,系统也比较落后,好像不能记忆游戏积分。我们曾经答应送他一个新手机作为明年的生日礼物。雨娃经常在网店上看手机,还说价格不一定高,只要速度快,系统好用就行。
后来我们决定不让他玩游戏,自然也取消了买手机的决定。平时我们很注意履行承诺,答应的事一般都会做到,所以这次雨娃很不高兴,抱怨说答应好好的,说不买就不买了。
我们只能解释,买了手机会让他每天面临诱惑,之前考虑的不够周到,是我们的问题。雨娃为此哭了好几次,但一旦发现我们没有商量的余地,也就不再提了。
此后,雨娃删掉了旧手机上所有的游戏。但还做不到彻底不玩。可能卸载了后又忍不住重装,有时趁我们看不到的时候,他也会偷偷拿起来玩几下,我看到了也没训斥,告诉他想一下子彻底不玩不容易,只是希望他忍不住玩了游戏也要告诉妈妈一声,而什么时候有机会玩却忍住没玩也告诉妈妈一声,我会奖励他。

雨娃的确告诉我几次,有时会软弱地说 :“妈妈,我有点管不住自己,要不我的手机还是上交吧。”有时又会无奈地说 :“妈妈,我可能戒不掉了,见到就想玩。”
脱离游戏捆绑后的儿子有一天,他没控制住时间,打了很久,心里很自责,便羞愧而坚决地告诉我 :“妈妈,我今天玩了很久很久。我以后再也不玩了!”
打那次以后,雨娃真的几乎没再玩过,我也偶尔问过他几次,他都说没再玩。我愿意相信他,儿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

戒掉游戏其实只是个转折
雨娃的注意力不再放在游戏上之后,他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那段时间对乒乓球很着迷,平时关系好的同学也喜欢打,每天打球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运动之后大汗淋漓,但是很快乐。

后来,他又喜欢上做手工,经常上“极酷花园”网站,里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手工做法,他暑假在家做了很多手工,比如自动售货机、金刚狼爪、发射器、狗窝等等,又是尺子又是木板又是裁纸刀又是胶枪,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和他一起做,经常是我们一起趴在地板上分工合作,有些手工还需要机械原理,我都觉得有意思,既健康又锻炼动手能力,也是我们最好的亲子时间。有一次,全家去听音乐会,雨娃和爸爸各带一本书,拥挤的地铁上,在那么多打游戏看手机的大人当中,他很安静地看《可怕的科学》系列之《密码全攻略》,那种情景我看得很欣慰。

还有一次,雨娃打开电视,正在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里面有个高中生获得擂主,小姑娘很优雅淡定,我们感叹她这么小就研究这么多诗词,这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雨娃也打心眼里佩服这样的大孩子。健康爱好所带来的情操陶冶、品格塑造、心灵满足,都是游戏无法给予的。
又有一次,我们骑车去奥体公园玩,中午在麦当劳吃饭,与我们隔一桌坐着四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从我们坐下到离开,他们一直在打手机游戏,边玩边说脏话,然后谁都不抬头地大笑,而且在公共场合喧嚣吵闹,很妨碍别人。
雨娃说 :“他们肯定在联网打王者荣耀。”我问他 :“你看到他们这么开心的样子什么感觉?”以前,他也许是羡慕的,现在,他则说 :“这样不太好。”
如今,雨娃已经三个多月不玩游戏了,很明显,脱离游戏的捆绑之后,雨娃有了更多精力和兴趣去做其他事。远离游戏的雨娃,打乒乓球、玩蹦蹦床、做手工、骑自行车、做家务、看书……现在的生活更阳光,更健康,也更精彩。
191
坚决断网断零花钱

的妈妈前段时间,雨娃堂哥来我家做客,他的网瘾有点大,过去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现在经常拿着手机哪儿都不想去,打网络游戏看玄幻小说,他的妈妈,也就是我嫂子,为此相当发愁。于是我请求教会牧师帮他们一把。

牧师便专程带了本教会另一个姊妹的儿子小鹏来到我家,给孩子妈妈讲信仰,也聊起网瘾问题。牧师说,“如果是我,我会彻底让他离开游戏,游戏里面有魔鬼的捆绑,我看到很多孩子因为游戏变得不正常。”
孩子妈妈则犹豫不决地说 :
“周围的环境都这样,而且孩子大了,彻底断掉他不会同意,也不太可能,非常难……”
牧师说:“这事不用他同意,我很严格,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断网,不给钱,想一切办法让他彻底远离网络游戏,不管有多难!”
这时,小鹏开始对我嫂子分享他的见证。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在初中时沉溺网络游戏,可以每天关在自己的房间打游戏,不和人说话,也足不出户。小鹏母亲发现孩子这样下去不行,就开始干预他玩游戏,要求他去教会。他迫于压力来到教会,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头发留得长长的,挡住眼睛,这样就可以听讲道时睡觉。
为了不让他打游戏,家里断了网,也断他的零花钱,他只好去同学家玩,但毕竟不能总去,他就发火,和他妈妈打闹,但还是没网也没钱,他妈妈也不吵也不闹,一直陪着他,拉他出门,散步聊天,又把他从公立学校转到教会学校。
然后,逐渐地,他开始有了谦卑受教的心,后来,教会举行营会,他站出来决志信主,也开始变得爱听讲道 ;再后来,他看到小区有人打篮球,就去参与,从此就喜欢上了打篮球。现在,除了上学他的业余时间都是组织小区里的孩子,带着他们打篮球,顺便传福音。现在,他再也不打游戏,手机也看的少。
小鹏说,如果不是妈妈当年那么坚决,如果没有妈妈的祷告,如果不是天父的拯救,他还是像个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他非常感谢天父,也非常感激他的妈妈。我嫂子听得非常感动,决定好好帮助儿子戒除网瘾。

游戏上瘾症 :这个时代的空洞
我看过专家建议,鉴于儿童青少年自制力和自律性差,18 岁以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游戏,因为他们很难抗拒游戏循序渐进的诱惑。手机也是越晚送给孩子越好。
对于打游戏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也很无奈。据说学校里男孩子的话题主要是关于游戏,没有打过游戏的男孩子甚至插不上话,觉得没面子,这也成了打游戏的“同辈压力”
的理由。即使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是学习之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
但上瘾症还不只是未成年小孩子的问题,很多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常常宅在宿舍打游戏,连吃饭睡觉上课都不规律;很多工作后的年轻人,周末都是睡懒觉打游戏叫外卖的模式度过;很多结婚生娃后的父亲,下班后也沉迷游戏和快播之类娱乐,却花不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真是很悲哀。

让孩子远离游戏,我能想到的有几点:

第一、需要家长尽早禁止,讲清理由,不能让孩子过早拥有手机;

第二,家长以身作则,少看手机,更多陪伴孩子做有趣的事情,或让他尝试有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

第三,需要有好的环境,远离痴迷游戏的朋友。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做有益的事情;

第四、需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前提,这样家长的管教才有效果 ;第五、当孩子已经上瘾,管又管不动,劝也劝不听,打又不能打时,就需要寻求专家的帮助,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怎样,爸爸妈妈永远爱他、欢迎他、接纳他,而不是只有训斥和失望,那样只能让孩子更快放弃努力。

原本我也无奈过,幸亏我们及时制止雨娃玩游戏,让他不至于陷得太深 ;幸亏我们和雨娃之前就有很亲密的关系,让他愿意相信我们的决定是对的 ;幸亏我们的孩子有信仰,他愿意做上帝喜悦的事情,愿意顺服父母 ;幸亏我们有教会,提醒我们如何教导孩子走正确的路。
195
17. 导读:《王者荣耀》近日被媒体指“陷害人生”,儿童沉迷游戏引发多起负面事件。“沉迷游戏”,重点不在“游戏”而在“沉迷”,或称“上瘾”。“受伤记忆 + 未处理的情绪 = 上瘾症”,更可怕的是,上瘾的父母往往会养出上瘾的孩子。“王者农药”呼唤真正荣耀的监护人。
谁让《王者荣耀》变成“王者农药”?
文丨阿浅
196
7 月 4 日,国民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推出防沉迷措施,规定 12 周岁以下(含 12 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 1小时,12 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 2 小时,超时将被制下线。

这个号称中国游戏史上最严的防沉迷措施,和此前的一系列负面新闻有关 :杭州一名 13 岁的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被父亲教训后从四楼跳下 ;广州一 17 岁少年狂打王者荣耀 40 小时,诱发脑梗,险些丧命 ;还有不少孩子偷刷父母的银行卡去购买英雄角色和皮肤,甚至购买新手机。媒体接连撰文,指责手游“陷害人生”。然而,也有不少评论指出 :游戏本无过,保护未成年人,还需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在我看来,“沉迷游戏”这个问题,重点不在于“游戏”,而在于“沉迷”,或者说“上瘾”。只有了解上瘾的形成机制与解决之道,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

嫌孩子烦, 就给他一个手机说到上瘾形成的外因,我们很容易想到游戏本身。许多人说《王者荣耀》有毒,甚至戏称其为“王者农药”。
游戏固然有其吸附玩家的手段,如捆绑社交(室友、同事、伴侣都在玩)、即时反馈、清晰的目标、不断优化的障碍,以及名人效应等。这些手段,都能让用户对游戏产生兴趣,并高度投入在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尤其《王者荣耀》是在经典 MOBA 游戏(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Aren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LOL(英雄联盟)基础上大幅简化、加快节奏,更是让大量新老玩家欲罢不能。

迄今为止,《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 2 亿,日活跃用户 8000 余万,每 7 个中国人就有 1 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 20%。如此惊人的数据,当然离不开游戏本身的精心设计与营销。
但与此同时,家长乃至社会对未成年人关爱的缺失,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许多玩游戏上瘾的孩子的家长,自己就不能抵挡游戏的诱惑。有数据表明,新增玩家年龄呈两极化趋势,19 岁以下、40 岁以上人群占比分别为 45.8% 和 40.5%。也就是说,手游市场的新生主力,是中小学生与中老年人,恰是父子两代人。不玩游戏的家长,可能也有其他的“瘾症”:工作上瘾,应酬上瘾,健身上瘾……嫌孩子烦,就给他一个手机,让他自己玩去。这样孤独的孩子,难怪会对游戏上瘾。

有网友分享自己的设想 :与孩子约法三章,规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 ;深度参与,每一局录回放,和孩子一起观看并开动脑筋,总结得失 ;帮孩子在游戏里适当完成心愿,等等。家长若能做到这样的陪伴,孩子的游戏生活想必会健康很多。
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也有滞后的一面。1998年,美国国会制定并由总统签署通过《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简称COPPA),规定商业网站必须先取得家长同意,才能向 13岁以下的儿童索取个人资料。同时,网站在未成年人父母同意之前,也不得让儿童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上任何可能与陌生人交换个人资讯的互动技术。
简言之,父母们必须要参与孩子的网络活动,以确保自家孩子浏览的网站遵守 COPPA 规范。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年龄没有任何限制,对“网络隐私”也没有具体的定义 ;虽然对网站内容有较严格的审查,但没有考虑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也没有赋予家长一定的责任。在这些方面,中国立法是需要跟进的。
总而言之,游戏固然有其特别的魅力,但家长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关爱的缺失,是孩子上瘾最为重要的外因。

在上瘾中遗忘受伤的痛
我曾经听一位心理学老师,讲过这样一条等式:瘾症 =受伤害的记忆 + 未得到处理的情绪。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与父母疏远,得不到关爱,累积了孤独的记忆,产生害怕、愤怒、沮丧等情绪。这些情绪是需要及时处理的。如果没有得到处理,这孩子就很容易陷入瘾症。因为上瘾时,他可以比较容易地忘记这些痛苦的情绪。上瘾,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甚至成年后还会延续。

我自己就曾是一个受瘾症困扰的人。还记得我的校园时代,关键词是“沉默”。刚上小学时,我报名晚,没领到课本。我的同桌是个白皮肤、丹凤眼的女孩子,她不愿和我分享课本,因为我是外地人,不会说闽南话。她说 :“说普通话的都是普通人。我不要跟普通人讲话。”我不知该说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我沉默的校园时代,似乎在那天揭开了序幕。
因为没有朋友,我只能专心学习。到了四年级,我的成绩一直挺好。但有一次,我作文写砸了。自习的时候,语文老师经过我身边,对我说了一句 :“上次夸你,你就沾沾自喜,骄傲了吧。这次让你沾沾自悲。”我依然无话可说。
中学时候,因为普通话相对标准,我做了主持人,可那时口吃还没好彻底。有一次在礼堂主持晚会,报幕时突然张口结舌,一个音也发不出来。急促的吸气声,透过麦克风,从音箱传出来。全校学生在台下哄堂大笑。我感觉很羞耻。
200
这些回忆,给我造成一种无声的痛苦,当时却没有人帮助我处理。为了逃避累积的伤害,我慢慢形成了各种防卫手段。比如走神 :哪怕和人一对一讲话,我也经常会有几秒钟的恍惚,然后就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了。比如拖延:没有内在驱动力,做什么都像被迫的,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比如自卑 :我很容易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足挂齿、无关紧要。
最严重的一种表现,就是瘾症。我会对色情上瘾,一个人独处时,总想浏览色情网站,哪怕结婚后也是这样;对游戏上瘾,第二天要上班,前一天还会打游戏到半夜三四点;对资讯上瘾,不停地划手机,哪怕大脑已经一片空白了,还不舍得放下。这些瘾症就像一个个地洞,让我可以躲进去,暂时逃避现实生活的麻烦、刺痛、焦灼。
更可怕的是,瘾症会遗传。一个上瘾的大人,往往会生养出上瘾的孩子。我如果不能及时从瘾症中脱离,我的孩子将来也很容易被感染,那就真的是悲剧了。
当圣洁的情感取代受伤的情感

我在大学成为基督徒。认识耶稣基督后,我发现 :瘾症背后的种种问题,核心在于罪。这里的“罪”,不是指违反人类法律,而是指人的本性中抵挡神、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罪狡猾地乘虚而入,以方便安全轻松的方式迷惑我,让我以为可以在痛苦孤独的时候躲进去,自己舔舐伤口,掩耳不听神的声音。不知不觉就陷入上瘾症,欲罢不能,失去自由。
对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来说,罪仍然是很真实的问题。在《罗马书》第 7 章,使徒保罗说 :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 ;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但随后笔锋一转 :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我觉得这个反转,真像一部电影一样:前半部分悲惨、煎熬,后半部分忽然奏起胜利的凯歌!
然而,信主以后很多年,我只看见前半部分的悲惨,看不见后半部分的反转。同样的罪,我一而再、再而三去犯。
保罗说的对,罪是一个“律”:就像水往低处流、太阳东边升一样,我只要活着,就要犯罪。
我后来怎样开始脱离的呢?其实就是保罗说的诀窍—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很多时候,这个诀窍之所以无效,是因为“主耶稣”对我来说很空洞 :一个两千年前的犹太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字在我心中没有内容,也没有情感。可是随着信主时间增长,我从圣经里,从赞美诗里,从文章和电影里,从彼此相爱的弟兄姐妹身上,越来越能看见一位有血有肉的耶稣的形象。他为所爱的人痛哭,他被圣灵感动就欢乐。他那么真实,那么全情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和使命里,不惜一切完成天父的心意。
特别是最近,我读《马太福音》14、15 章,看见耶稣生动的形象。位于书卷中间位置的这两章经文,刻画了耶稣的孤独。14 章一开始,施洗约翰被杀,耶稣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伙伴。之后,耶稣两次从众人面前退开,一次退到野地,一次退到山上。我感到他心里似乎有一种巨大的孤独,难以表达,难以排遣。
耶稣如何面对他的孤独呢?简单地说 :上山祷告,下山服侍。两次退开时,他并不孤独,有天父与他同在,他从祷告中得到陪伴和力量。回到人群中,他服侍跟随他的百姓,为他们行掰饼的神迹 ;服侍门徒,为他们平静风浪 ;甚至服侍攻击他的人,指出他们为传统废了神的诫命。
如果没有山上的祷告,山下的服侍就软弱无力。今天的我,透过读经、祷告,贴近耶稣的心意,似乎能体会到他独自退去时的孤独,为天父所爱、所懂的安慰,以及传扬福音、救助百姓的热忱。认识他越多,我就越渴慕认识他,盼望活得像他。
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在《宗教情感》里写到 :真宗教很大部分在于圣洁的情感。而圣洁的宗教情感,往往来自于对耶稣基督真切的认识。当圣洁的情感逐步取代了受伤的情感,我就越来越有勇气和力量,挣脱瘾症的捆绑。
203
做一个荣耀的监护人
脱离瘾症捆绑,过自由的生活,是为了让我们看见一种真实、永恒的荣耀。这荣耀,是再多五杀、MVP、最强王者都比不上的。这就是造物主自己的荣耀。
这荣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的第一问,是“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回答是“荣耀神,并以他为乐,直到永远”。以神为乐,是一种圣洁的情感。我们若被这种圣洁的情感充满,自然会做出荣耀神的行为。这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最大的荣耀。
记得有一次,赞美之泉在北京海淀堂办音乐会,歌手在台上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个男生给他打电话 :家乡地震了,房子塌了,所有人聚在体育场上,搭帐篷过夜。可男生的语气很喜悦 :“老师,你听,我们在唱赞美诗呢!”
讲完这个故事,歌手颇感慨。他说 :这些地震过后的赞美,比舞台上的赞美更深刻。他们在废墟上空飘扬的歌声,让我想起了诗篇里的一句话 :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苦难中的赞美,正是荣耀神。
曾经有好几位男生问我 :如何克服色情成瘾问题?我想说 :色情成瘾问题的本质,是逃避与神、与人的亲密关系。当我在神的笑脸中得到极深的满足,就会发自内心地愿意爱他,并按照他的命令爱人如己。这份爱带给我的满足,远远胜过肉体的情欲。以神为乐,脱离捆绑,就是荣耀神。
这份荣耀,还会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我曾经采访过基督徒主播伊然。她的性格温柔开朗,完全看不出小时候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她告诉我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心情不好,当着全班的面打了她五个耳光,还拿生炉子的铁钩子抽她。之后孩子们联合起来欺负她 :拿小刀往她胳膊上划,从她手上生生拧下一块肉,把她推在墙角掏心窝打。
这时候,是伊然的妈妈坚定地保护了她。妈妈是个老师,通过以前学生的关系,找到学校教导主任帮忙,不上课的时候就待在学校里,阻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更可贵的是,她对小伊然说 :我们是基督徒,要饶恕。于是每天带着女儿祷告,求主饶恕欺负她的这位老师。用伊然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这样,她现在还是“开朗又二呼呼的”。
我想,妈妈用行动保护了孩子的身体,用祷告保护了孩子的灵魂。面对世界堕落的大潮,人可以喷涌出强烈的憎恨,也可以用温柔守住自己的心。相比之下,后者更难,也更有价值,是真正的荣耀神。
在这个复杂的时代里,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自己先成为一个坚定、自由、荣耀神的监护人。这是一个成年人的担当,也是一个家庭的福分。
205
18. 导读 :人生有很多苦难,很多伤害,许多严重上瘾者从小在人际关系上、家庭里,深深地受过伤害,这都是在年龄大了之后要面对的。上瘾者被某种物质活动和心态控制,所上瘾的对象成为你的老板,昼夜思想的都是它,对家人的爱和责任等等重要的事情都被放下。
严重上瘾者的家人,该怎么办?
口述丨Esther Lin
采访丨文君
206
妻 子 来 信 :和 赌 瘾 丈 夫 离 婚, 又 后 悔,怎么办?
《境界》家人你们好!关注《境界》很久了,里面的文章非常感动我,真实,生动,常常让我流泪。三个月前,我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故!我的丈夫瞒着我进行境外网络赌博已有近两年之久,银行打电话给我之后,我才知道他输掉了 86 万,无奈之下,卖掉住的房子还债,而我也与他办理了离婚手续。我跟他说,如果他改了,我还会和他在一起生活,因为儿子才五岁,不能没有爸爸,可是前两天我发现他竟然还在赌,我真的绝望了,不知该怎么办?虽然我们还在一起生活,但常常一天不说一句话,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分开住了,真担心孩子接受不了,心理有影响。
我也想过完全放弃他,不再管他,但明明知道,靠着他自己没能力改变,赌的诱惑一直缠绕他,如果我不再管他,他一定会继续赌下去,结局只有两个 :1. 逃跑离开这个城市,2. 自杀 . 可是,如果我去管他,他不配合我,不愿意跟我沟通,而且我真的很难再爱他,不再相信他了,无法再容忍他,我该怎么办?
我十三岁接受主,但信主几年之后,因为没有考上想上的高中就离开了主,二十多岁后再次归回主里,2006 年受洗。信主多年得了主很多的恩惠,也有很奇妙的见证在我身上,这次的事情让我很挫败,很痛苦!就在我发现他还在赌的那个晚上,我带他做了决志祷告,但我不知有没有果效。现在的我,很软弱,很低落。
请境界家人为我和我的丈夫(虽然离婚了,但在心里他还是)代祷,让他的心灵得医治!

上瘾和爱好有什么不同?

主持人文君 :我们请林老师借这个案例来探讨反思一下很普遍的“上瘾”问题。上瘾和爱好的区别是什么?
林老师 :一旦我们称为“上瘾”,就是人自己已经不能控制了;爱好是人的嗜好,我们可以控制什么时间去做,我们不受它控制。上瘾是一个失去控制的状态,上瘾的定义是 :被某种物质活动和心态控制,造成一种捆绑,变成一个人的生活中心了。如果一个爱好变成一个人生活的中心,也就像上瘾。
上瘾还包括有一个不好的结果,造成后来想改不能改。
爱好,我是爱好的主人,可伸可收,它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但不是最中心的,我对家人有爱,我也能对家人负责。
但上瘾不一样,人是比较偏激的,被某种物质活动和心态控制了,所上瘾的对象已经是你的老板了,昼夜思想的都是它,你也受它控制,把其他重要的事情都放下了。

文君 :我们很难说,对做好事上瘾,或者说对健身上瘾,对勤奋读书上瘾,上瘾似乎都是没有意志力的放纵?
林老师:从狭义的上瘾的概念看,我们马上可以感觉都是负面的,但广义的上瘾,有些人运动也会上瘾,运动本身是好的,但如果那个人每天花非常多的时间运动,目标是好的,要身体健康,但超过限度以后,他可能会放弃和家人交流的时刻,他说我是运动第一。所以你从广义的来说,上瘾刚开始不见得是不好的,人为什么会上瘾,那些东西起初会给他们带来快乐感,人不会自讨苦吃,有快感他才会继续做,他才会想要。
上瘾者更深的欲望是逃离痛苦?
文君 :所以上瘾的根源是不是我们都想寻找快乐?
林老师:上瘾的根源其实和欲望有关,欲望本身有好的欲望也有不好的欲望,比如有个欲望要恨人,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欲望,上瘾的心理根据是欲望,有些人遇到痛苦,他们想逃避,不想解决,他的欲望就是离开痛苦,沉迷在一件事上暂时忘记困难,这个欲望是我想脱离一件事情,我不想面对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有赚钱的欲望,一开始有些人认为这欲望蛮正大光明的,我想多赚钱,可当他这个欲望不经过理智限制,他就变成贪求,一个小时只赚 10 几块美金,怎样才可以更快的赚更多的钱,他就想赌博,赌博本身,他可能也是从爱好开始,有时间跟朋友亲友坐在一起,也很有趣,但这个只是爱好,受我控制,我知道什么事情最重要,不会因为这样不做饭,不做该做的事,玩一点钱不是为了赚钱,有些人不控制这个爱好,借着打牌赚钱,赚 100 不够还要赚一千,一万。所以广义的上瘾都是从爱好、渴望开始,因为有一些甜头,那这个甜头你不觉得,他觉得。
比如有些人心情不好,但他不追究这个心情不好、自卑的原因在哪里,有一天他发现喝酒就飘飘然,跟别人讲话能说善道,他就发现借这酒能度过他的难处,所以他就觉得喝点酒不错。还有人觉得喝酒可以解愁,中国人说借酒消愁愁更愁,这个愁是他躲到这里面,不去解决他愁的真正来源,他只是寻求暂时的欲望,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心理障碍,不想面对它,但是酒可以暂时为他带来轻松,带来社交上的自信,尝到这个好处了,所以一次一次的去做,一次一次的躲到里面,他的欲望是躲避没有信心。一次一次的躲避,本来他觉得是可以控制的,但后来酒精控制了他,酒精是一种物质,物质马上给你带来快感,因为它马上影响到你的脑。

文君 :它在生理层面影响你。
林老师 :其实甜食也可以给你带来快感,所以有人上瘾是吃甜食,有些人不快乐就吃甜食,吃到后来体重增加,得糖尿病,医生劝他不要吃,他控制不了,因为吃甜食给他带来快感。

文君 :他已经依赖上了。
林老师 :对甜食的依赖还没有酒精那么厉害,因为这也是上帝的一个设计,常常我们借用外来的物质带来暂时的快感,真是跟我们脑子的作用有关。酒精就有刺激脑的作用,我们得到快乐以后就很高兴,一次一次想回去,可能物质的上瘾到最后会演变成会依赖它,你的细胞、你的脑全都依赖他,依赖到一个程度,当你的身体里没有这些物质时,你的身体会出现症状,这个症状就是说 :“我要我要,你赶快给我”,这个我们就叫做身体的依赖,完全属于生物化的转变。
所以他就会再去喝,最后身体对这个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强,毒品也是一样,都会影响脑部,就依赖它,还有一个挺恐怖的现象就是,第一次可能吸一口毒,带给你飘飘欲仙 2、3 个小时,当你慢慢吸越来越多之后,一口已经不能维持太久,你要 10 口,或者你本来喝一杯酒就够了,身体要承担这个感觉,可能一开始受不了,慢慢先是习惯它,然后渴望它,这就是瘾。原来的分量可以带来的快感因为你身体习惯了,可能一杯只能带来 10 分钟的快感,所以现在就要喝更多。。
211
上瘾不可控的结局
文君 :林老师,刚才的案例里,妻子说这位丈夫的结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逃跑躲债,还有一种是自杀,严重上瘾的人会有什么后果?请问您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案例和相关的报告研究?
林老师 :那位丈夫逃债,因为实在欠得太多,我知道有个大赌徒,他欠的债也是多得不得了,生意也都不要了,非常成功的餐饮业全都赔上去,到后来就是疯狂、失去理智,身体也垮掉,家破人亡。
但是他还是脱离不了这个瘾,最后就是一种痛苦,整个人完全被它所捆绑,变成是它的奴隶。你没有自由,尤其是物质的上瘾,里面整个生理都坏掉了。你的身体不停地、每分每秒在寻找这个东西来解决它的症状,就像吸毒的人停了以后的那些症状。
当那个症状来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我有这样的客户,他不停地流眼泪,全身打摆子,拉肚子,不能睡觉,没有精神,吃喝都不定,要解决那种痛苦就是马上把毒品给他。
可惜的是把毒品给他也只能解决一下子,所有的不快感都没了。毒品也不能一直供给他,所以这些人要不停地去偷、抢。他的身体已经依赖这个东西了,毒品就变成了他的神,就像是他的空气,没有就不能活下去。
虽然我没有直接的客人是赌徒,但是他们的家人有经历,说他们六亲不认,到后来也全部都有身体的毛病,因为他们不吃不喝不睡,一天到晚都在赌,所以身体也都坏掉了。而身体坏掉就会不舒服,什么时候能让他忘掉身体上的不舒服?就是又坐下来赌的时候。
让他越陷越深的是他的债越来越多,因为他要有钱才能赌,当他的债大到他不能解决,而他的身体又不能停的时候,有的人是痛苦到自杀。很多吸毒的人也是痛苦到自杀,因为他觉得只有毒品才可以解决他的困难,但是他也知道毒品只能短暂解决他的困难,所以他就觉得自己没有出路了。
文君:所以说,很多上瘾者到后来就在身体上、心理上有这样的依赖,实际上他周围的关系也全都被破坏了,他在社会上也没有一技之长。他们是不是还面临另外一方面的痛苦?
林老师 :是的,刚开始时,他喝酒或赌博可能是为了躲避一件事,一个困境,现在他的困难比原来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他变成了一个奴役。圣经上有一句话是说,你们献上自己做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
213
上瘾的人, 成了欲望的奴仆

文君 :案例中妻子很想帮助她的丈夫脱离赌博的奴役,这个妻子是有信仰的,所以她带着她的丈夫来寻求信仰,为什么这件事情没有马上被解决?
林老师 :这就是人的奇妙,很多后果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你想转变也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痛苦过程,这个痛苦的过程是他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他必须要去解决这个债务。而现在他的债务已经像山一样高,要怎么解决?我以前听过一些见证,有些人突然到一个时候觉醒了,他不再赌了,可是你以前做过的事还是有一个后果要去面对,面对的时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需要很多人来帮助他。
有的人试一试以后觉得不可能解决,一个上瘾的人恢复的过程非常辛苦,很有挑战的,也非常危险,他随时还会回去。因为他看到他需要面对的问题像山一样高,当他没有意志力的时候,随时有可能灰心丧气,没用了,太痛苦了,我没有办法面对。他很可能又回去赌。
每分每秒那个欲望还是会回来引诱你。通常我们帮助一个人戒掉上瘾都有一个很辛苦的过程,首先,你知道你的弱点是什么就要远离它,比如说对于酒精上瘾的人,他的弱点是碰到酒精他的欲望就来了,就是一种勾引,那么他就要躲避酒精。
酒精上瘾的人要恢复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很多场合,别人会说没有关系,我们今天就只喝这一杯,别人可以停在那一杯。当他知道他的弱点的时候,他要说“谢谢,我不能喝”。
我们知道,神对人的创造很有意思,我们对一个东西喜好以后不是那么轻易就会放手。这就是欲望,比如说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一种味道、一个情景或是一个什么东西都会挑起我们里面思念和欲望的感觉。
所以我们形容上瘾就像外遇,一个人深深爱上某个东西,比如毒品或者一个活动,那个东西成为他们的至爱,他完全依赖它,听从这个至爱的东西,多年建立与这个至爱之间像爱情的关系,你想让他脱离真的是不容易,以前的感觉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很轻易就能把他的欲望挑起来。

文君 :这里面很奇妙的是,欲望被满足也是错综复杂的,也不能把它全都否定掉。
林老师:对,因为人活着一定就有欲望,只有死人没有欲望。欲望是中性的,但如果我的这个欲望超过我的限度,不能节制时,那么我就被这个欲望所牵引,就是这个欲望的奴隶了。

如果你有一个陷入严重上瘾的家人
文君 :如果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有上瘾的现象,甚至非常严重,家人该如何面对?

林老师 :从这个妻子的来信看,好像以前都看不出蛛丝马迹,直到银行告诉她时,她才突然发现。我的感觉是,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夜造成的,有时候我们看到蛛丝马迹了,可能就是自欺,说没有事情,帮他解释。
我们平常要谨慎,小事不要疏忽。人都喜欢躲避困难,都不想正面解决困难和挑战,因为要假以时日,我们都想走捷径,或找一个最快的躲避方式,所以会上瘾的人多半都有这特征,遇到一件事情都喜欢躲避它,说没事没事,或不想正视事实。
所以有些个性你可以看出来他有这个倾向,有些人就是不喜欢面对事实,有些人是乐天派,家人最知道他的个性。年轻人是不是突然不专心,学业有改变,行为举止是不是有不诚实。
通常外面的人看不出来,亲密的人多少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只是我们越爱的人越会帮他隐藏,我们不愿意相信他有这些问题,这也是一种逃避,活在假象当中,不愿意面对,我们亲人朋友常常有这个问题,我们也不想面对,觉得时间过去他就会好了。
所以我们做家人的,不要等到他上瘾那么厉害才采取行动。很严重时,我们就不能再做什么了。其实,我们一个人无法真正帮助另一个人改变。家人要适时提醒他是否不愿面对某些重要的事。举例说,这先生他一定不是一下变这样,他前面一定有所欺骗,他为什么会输掉这么多钱,肯定花很多时间去赌,察觉他怎么没有去上班。一开始这个妻子可能把这些事淡化,或说她怀疑但不想起冲突,尤其是我们爱的人。
首先我要纠正家人的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说爱这个人,你知道什么叫爱,爱一个人不能纵容一个人,爱一个人并不能改变一个人。我做家庭暴力的咨询辅导,我们用我们的爱去改变一个人,其实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爱应该是你需要帮助时我帮助你,但你做错时,我要告诉你,这才是真的爱。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谓的爱就是包容对方的错误。我们可以原谅,但我仍然跟你说你这个地方有问题,你要负责任,你要解决,如果你不解决,对不起,我要暂时离开你,因为如果我不叫你负责任的话,其实是在助长你的问题。
我们现在说一个暴力的人,做坏事的人,都是他的错,亲人是无辜的,现在越来越看到的是,一个人做错,其实周围有一些帮助他的人,帮助他遮掩,没有正面的指出他的错,就想说我爱他、原谅他他就会改。什么叫爱呢?《圣经》上说,爱要先说诚实话,要说出不对的地方,如果彼此相爱,就彼此诚实,不帮助对方遮掩。
我们发现有酒瘾的人,都是家人帮他遮掩。比如说先生喝醉,第二天不能上班,太太就打电话给公司说我先生生病了不能上班。其实要一开始对他说 :你有酒精这个问题,你要正视,我不想做你的警察,这不是我的角色,但我觉得你需要解决你这个问题。对方一定否认 :你多心,没有啦。
当然我们不能都怪家人。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告诉他,我爱你,但你不改变的话,我要变,我要让你知道后果。很多人做很多坏事,他为什么一直做下去,没有立刻出现不好的后果,所以就继续做。
像这个先生他会赌到输掉 86 万,为什么?因为前面一直赌,一直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太太也没有和他说:如果你不解决你赌的问题,就和你分居,不是不爱你,我要用分居告诉你,我不要被你拖下去,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你要去面对。人都是没有不好的后果都不愿意改变的。
218
家 人 要 有 界 限, 上瘾的人必须自己负责任

主持人 :比如说遇到孩子有严重上瘾的问题,怎么办?有的父母发现后就打一顿。
林老师 :打没有用,要告诉学校他有这个问题,然后带他医治。从小的时候,你要教他有这些不好的后果,在家就要被检查,如果有毒品的话要被没收,要寻求帮助。有些孩子不怕你打,他在外面依然做。如果没有人来阻拦他,没有不好的后果,他当然继续做。

主持人 :你怎么看离婚这种解决方案?
林老师 :别人犯罪马上依法处置他,但家人犯罪是很难的。
假如有一个外面的人拿我的钱去赌博,我是不是马上用法律处置他?可是她的先生不顾家庭,这个太太还帮他还债,结果他都没有停。她选择离婚其实是跟先生说我要跟你划清界限,并不是真的不爱他了,她心里还是很在乎他。但帮助他要趁早,不要陷这么深。有瘾的人他们已经不爱家人了,他的爱就是他的欲望,他不是故意的,但他已经变成让他上瘾的事物的奴隶了,不属于家人了,他不管你的死活了。
主持人 :但反过来说,他的死活对于家人是很深的纠结。尤其父母对子女。
林老师 :这样的事情很多,到最后父母真的是伤透心了。有一个年轻人,自己给自己注射毒品,后来妈妈说我不再为你花一分钱了,我不再解救你了,你一定要去解毒中心。如果你继续供应他,他就继续。

主持人 :那这个妈妈只是给他住、给他吃呢?
林老师 :这也不应该。你知道在美国 18 岁后孩子就要自己负责。我在路上遇到流浪汉,他们说他们好可怜家人不顾他们,但我后来了解,他们的家人必须跟他们划清界限,而不跟他们一起沉下去。这就是《圣经》上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的后果是他自己得来的,不是他的家人抛弃他恨他。
主持人 :那你觉得他承担的后果就是,继续上瘾执迷不悟,家人就会划清界限,这算不算也是一种爱?

林老师 :划清界限也是一种爱。其实家人还是希望他可以接受帮助,家人可以帮他付治疗费。爱不是助长和纵容一个人。现在我在做家庭暴力的辅导,那些人如果打在陌生人身上,他们早就被关了,但做在妻子身上,妻子会受折磨几十年。
人就是这样,因为是家人,所以就允许我有不正当的行为。亲人之间的爱,常常变成一种纵容,一种溺爱。我们常常说我爱你,我要帮助你,我允许你,我原谅你,反而助长这个人深陷其中。
我辅导的那个吸毒孩子的母亲就说,我不能再管你了,除非你要接受辅导,然后送到基督徒的戒毒中心去,他在那不守规则,被赶回家,还是有以前的朋友引诱他,所以他必须要离开那个地方。后来他手脚烂了,还去开刀。
他妈妈跟我说我没办法再给他付钱了。他的问题还不只是毒瘾或欠债,比如说开车不守规则,拿到罚单,没钱付,父母付,他虽然说妈妈我错了,但他从来没有想真正改变,后来他又回到戒毒中心去了,因为他知道妈妈不能再帮我了,这是我一生的问题,我必须要负责任。

信任是要赢回来的, 家人不要自欺
林老师:很多有瘾的人都只把瘾当作一个疾病,就好像我突然得了盲肠炎,责任不在我,但瘾其实不是这样,后来他们真的很无助,但刚开始是他们自己自由选择做这事的,很多时候该停时没停,他们幻想再来一次,这次之后我一定停。

这就是属灵的定律。属灵世界的操纵,远比人自己大。

人都以为自己可以操纵,圣经上讲瘾这种势力是大于你的。
这个赌瘾的人可能也承认现在很虚弱,我太太都卖了房子帮我还债,都要和我离婚了,我真糟糕啊。也许他的决志祷告是真的,但神虽然赦免我们,但并不会把我们做错事的后果马上移走,因为如果神马上移走后果,这样人会做更多错事。
从上瘾中恢复没那么简单,因为有一个律在,种什么得什么。如果有人有外遇,伤害了双方家庭和婚姻,后来真心悔改了,太太也原谅我了,可是我还是造成了伤痛的后果,伤痛不是马上就不见的,原谅不代表信任,信任是要赢回来的。
我不觉得这个妻子跟他离婚是不爱他,或是处罚他,而是让他知道做错事有恶果,要恢复婚姻,这个先生有很多要重新学习,他可能不知道什么叫正当的赚钱,不知道怎么做丈夫和爸爸,他把他的所有都卖给“财神”和毒瘾,这个太太跟他离婚是告诉他不再能信任你了,信任是要赢回来的。


所有有毒瘾的人,他的家人到后来都伤心透了,被他欺骗,爱不是那么简单、便宜,让他来操纵的。
主持人 :所以他要重新学习,他必须面对自己的后果,这也是他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
林老师 :对。这个时候不能轻易信任他,否则他不会大彻大悟,他会继续骄傲,不会好好谦卑来到神的面前说,我真的需要医治。
这样的人需要长大,因为他一直在躲避,一直在幻想。
有些太太选择不离婚,先分居,你要有行为让我知道你在悔改,神也想看他有没有真正悔改,圣经上说,你要有行为与你悔改的心相称。悔改不是在太太面前说你原谅我,你要让别人看出你怎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他如果赌博 3 年,他的儿子 3 年就没有爸爸,他把他的一切都卖给了他所崇拜的东西,欲望。
主持人 :我看到有些家庭很为难的是,为了顾及下一代,不能告诉孩子爸爸出什么问题了,另外为了让孩子还有父亲,所以不能划清界限,很纠结。
林老师 :其实是表面上有一个父亲,实际上他没有父亲,这就是我们家人会被利用,你喜欢维持一个表状,让人知道你还有一个家,实质上已经不是了。
主持人 :在父亲这个角色上,孩子的心已经是空的了。
主持人 :林老师,在你周围的案例中,严重上瘾的脱瘾者有没有。
林老师 :我们遇到的都是非常严重的案例。有一个 23岁年轻人戒毒成功的案例,是他在不严重时接受帮助的,任何病都是这样,预防胜于治疗,及早治疗成功率比较高,但是很多我们在临床上的案例,都是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候,那个路程就很长,他们就会时好时坏。
有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孩子从小吸毒,最后把他脑弄坏了,他已经不能工作不能上学,他已经成了一个精神病患。
有些人死了,他们的死通常是其他原因,一个罪会引来一群罪。我在做家庭暴力辅导时发现,那些会打太太的男人,好多都是有各种瘾的人。
主持人 :真的是一个问题辐射出很多问题。
林老师 :人生有很多苦难,很多伤害,像一些走上毒瘾的,经过心理分析就知道他从小在人际关系上、家庭里,有些缺陷,很多都是这样,就是他们深深的受过伤害,有先天不良的东西,这都是在年龄大了之后要面对的。他们不知道怎么面对,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帮助,就走捷径,自己帮助自己,可是人是愚蠢的,圣经上说我们都像羊走迷了路,因为我们走捷径,我们找来的方法大部分都不太好,没有帮助到自己,反而越陷越深,距离目标越远,到后来,生命丧失了,健康丧失了,家庭丧失了。
大部分上瘾的人,都使他身边 10 个人陷入很深的痛苦,因为身边人帮助他,信任他,但被他欺骗,帮他遮掩,一次一次盼望他回头,但是都没有,到最后还是得和他划清界限,家人说早知这样我们就怎么怎么,其实这也是家人的幻想,人都是走过以后才知道。
主持人 :家人真的很苦。
林老师 :所以家人一开始就要“用爱心说诚实话”,不要帮他遮掩,不要被他骗,也不要自己骗自己,他没有问题,我不想损失这个家庭,不好的先生和爸爸,总比没有好,其实都是自欺。
225
愿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赐福于你。愿你爱祂,超过一切。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