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span>2021 年 11 月</span>

吗哪

吗哪(325)复活…

「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15: 20】

耶稣已在十字架上还清了我们的罪债,耶稣复活就好比是神所发出的收据,如果耶稣没有从死里复活,那便表示赎价仍未还清,我们仍然欠了神的债。

基督如果没有复活,就不能证明祂是神的儿子,是神所打发来的基督,祂的死就没有特别的价值,祂是否有足够的资格为我们赎罪也成了问题。基督的死,拯救我们脱离罪的定罪;基督的复活,拯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

对于世人而言,死亡是一切的完结;对于信徒而言,死亡只不过是在基督里睡了,因为基督已把死的毒钩除去了,死亡只是我们回到天家的门户,所以保罗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但基督若没有复活,信徒的死亡就和世人一样,也是灭亡、与神永远隔绝。

今生何等短暂,永世何等长远;今生的福乐,若换来永世的失丧,何等愚昧!但今生的苦难,若能换来永世的享受,何乐而不为?我们信徒因着有复活的盼望,所以把眼目从今生转向来生,从远处望见将来的基业,因而欢喜奔跑在地苦难的路程。

感谢主,基督就是我们初熟的果子!祂已复活,进入丰满荣耀;就保证我们这信祂的人,也必随祂进入丰满荣耀,和祂完全一样﹗基督是初熟的果子,得胜的基督徒也是初熟的果子,因为他们学效基督──羔羊无论往那里去,他们都跟随祂。

世人不必考虑永生,只管今生尽情享乐;但信徒却要为着永生的缘故,忍受今生各样的逼迫和苦难。因此,信徒若没有复活的盼望,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成了一班可怜的梦幻者,不但最终和世人一样只是一场空,并且比众人更可怜。

主耶稣在逾越节后的安息日的次日初熟节复活。初熟节所献的是第一天的收割,初熟的果子是庄稼中第一捆禾穗,要带到圣殿献给神。

初熟的果子是以后众果子的保证和标本,初熟的果子熟了,就保证其余的果子即将成熟。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祂已复活进入丰满荣耀,就保证所有的信徒也必随祂进入丰满荣耀,和祂完全一样。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 属灵的事,该有大的心胸和平衡的追求。根据一己的认识和经历,而重看这个,轻视那个,都是证明我们对基督的丰满还不够认识。蒙主恩典!阿们!

查经

神迹与启示20、扩…

GMC SP - 20190309 早安。。 【低谷中必定有路,能通向神的帮助】... | Facebook

「耶稣到了彼得家里,见彼得的岳母害热病躺着。耶稣把她的手一摸,热就退了;她就起来服事耶稣。」【太8: 14-15

主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主的话里有权柄;祂用权能的话托住万有。我们只要得着主的一句话,个人或教会一切的难处,就都过去了。若不是主的一摸,所有的摸都是虚空;若不是主的一句话,所有的话语都是枉然。信徒所需要的,乃是主亲手的一摸和主亲口的一句话!

当教会的圣工及信徒的事奉, 遇到撒但的黑暗邪恶的势力所拦阻时候, 神按照自己隐密的旨意所预定的计划, 施行神迹奇事, 除掉所有拦阻神的国度扩展的阻力, 使教会的圣工,及信徒的事奉, 能持续发展下去. 当耶稣基督到了彼得家里, 彼得的岳母不能服事耶稣基督, 因为她害了热病, 躺着床上. 耶稣基督借着施行神迹, 医治彼得的岳母的热病,使她起来服事 .

同样地, 使徒行传也记载: 彼得在约帕, 借着祷告, 使一个名为多加的女信徒, 她广行善事, 多施周济 – 的善工. 然而, 圣经的经文强调多加广行善事,多施周济, 并且指出, 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 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 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作为多加无私的舍己, 帮助有需要的邻舍的证据.

神借着彼得, 施行神迹奇事, 使多加从死里复活, 消除拦阻多加继续服事邻舍的障碍, 也借着这神迹奇事, 扩展神的国度, 因为这事传遍了约帕,  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神所赐给信徒各种属灵的恩赐, 是要造就教会, 建立基督的身体. 信徒在基督的身体里, 是各自为肢体, 各有不同的恩赐及功用, 却分工合作, 彼此相顾, 互相支持, 完美配搭. 

既然神所赐的属灵恩赐都是为了造就教会,神按照自己的主权,也将 – 医病的恩赐[能行异能的恩赐 – 分配给信徒,使他们按照神所赐的恩赐及能力,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在世上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们所宣扬福音的真确,也借此消除所有拦阻神的国度扩展的阻力,叫人归信基督,而顺服神的统治的主权.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启示意义 :圣灵随着自己的意思, 将不同的恩赐, 赐给不同的信徒, 因为要拥有不同属灵恩赐的信徒, 在教会不同的岗位上服事神, 发挥各自不同的功用, 使教会的各种功能, 包括敬拜, 布道, 教导, 关顾, 团契等, 能够畅顺地运作, 使信徒在真道上同归于一. 圣灵所赐给的属灵恩赐中, 是包括医病的恩赐, 能行异能的恩赐.蒙主恩典!阿们!

查经

神迹与启示19、扩…

为主来梦想by Wongengkong Wongengkong

「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10:14-16

在新约的时代,信徒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主。主与我们信徒之间,有着一种同一生命的联合、交通、认识和亲密的关系。

牧人和羊的互相了解,也就是父与子之间那种深切认识的小影。主为羊舍命,目的为要释放出祂那复活丰盛的生命;谁的苦受得最多,谁就最有生命的余裕可以供给人。

主耶稣的带领是从个人开始,结果乃是要把人带到合成一群。基督徒中间所有不合一的情形,都是因为没有绝对接受祂的带领。羊圈不只一个,但羊群只能有一群。

基督舍命而供应祂丰盛的生命,乃是要得着宇宙性的合一, 合成一群 – 就是教会,祂丰满的身体。这是说出:基督的职事乃是宇宙性的,祂不只顾念圈内的 – 犹太人,代表一切正统的;也顾念圈外的 – 外邦人,代表一切零散的,主也要把他们带领归回。

教会必须是合一的,绝不可再有圈内、圈外之分。但教会合一的惟一因素,乃是神的儿子丰满的基督。当死而复活成为群羊大牧者的基督,成为宇宙教会共同而专一的中心时 – 归一个牧人,教会才有真实的合一。我们信徒今天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合群;若要单独行动,就要变成迷失的羊了。

耶稣基督吩咐我们祈求神差遣他的工人 , 有机会听闻福音而得到所预定赐给他们的救恩. 然而, 圣经告诉我们: 虽然报福音传喜信的人, 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 因为以赛亚说, 主阿,我们所传的, 有谁信呢? 很多听闻福音的听道的人, 都拒绝福音, 因为他们不是神所要收的庄稼 .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启示意义 : 主说: 我另外有羊, 不是这圈里的. 我必须领他们来, 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 并且要合成一群, 归一个牧人了. 只是你们不信, 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蒙主恩典!阿们!

职场专辑

c3.117 花明…

需 3 分钟

花呗被央行征信“收编”,果然只是开始。

借呗、花呗统治年轻人消费的时代,行将落幕!

借呗之后,终于轮到花呗更名。

11月24日,蚂蚁花呗官方宣布:正式启动品牌隔离工作!

一、直白的说,就是花呗也要改名字了,由原来的“花呗”,变成了“花呗丨信用购”,而且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服务,“花呗”是新成立的蚂蚁消金的专属品牌,“信用购”则是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

两者不光是服务方和额度相互独立,就连账单和还款都已经分开。

一句话,从今往后,让蚂蚁的归蚂蚁,银行的归银行!

11月初,蚂蚁借呗才刚更名为“信用贷”,这一次,花呗也将同银行划清界限。

上亿用户都得跟原来的花呗、借呗告别,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二、自去年上市被经济叫停后,蚂蚁巨震就没有停过。

合规整改、监管约谈不说,今年6月蚂蚁消金公司挂牌后,所有动作都在加速。

9月,花呗启动全面纳入央行征信。

11月,借呗更名,同银行放贷渠道隔离。

这一次,花呗也更名了,消费信贷同样与银行明算账。

一切的背后,是国家未雨绸缪、有意降低全民金融杠杆,而作为民间最大的放贷机构,蚂蚁刚好撞到了枪口上。

更何况,蚂蚁的放贷规模早已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截止2020年上半年,蚂蚁放贷余额高达2.15万亿,其中花呗和借呗占到1.73万亿,98%的资金都来自合作银行,蚂蚁自有资金仅占2%。

如此惊人的杠杆,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背锅的都得是国家的银行,而蚂蚁即便是只有2%的自有资金,还多是依靠ABS等资本市场融资而来,原来30多亿的本金,几年时间就滚到了3000多亿,翻了上百倍,2020年中时仍高达7000亿。

为了妥善给蚂蚁“泄洪”,同时化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互联网小贷新规”、“银行互联网存款管理办法”等新政相继出台,都给蚂蚁套上了紧箍咒,筹款杠杆、出资额、放贷规模全都设定了天花板,就连ABS融资也被暂时关门。

但对蚂蚁影响更大的,还是对花呗、借呗两大核心,也是最赚钱业务的鞭打,监管要求6个月内要完成整改,1年内原有业务完全退出。

今年6月,蚂蚁消金的挂牌成立,正是为承接蚂蚁花呗、借呗而生的。

当然,这可不是简单的腾挪换地,原来的花呗、借呗,100%股权都在蚂蚁自己手上,而作为新“东家”,蚂蚁在“蚂蚁消金”的股权只有50%,第二大股东南洋商业银行,背后是中国银行。第六大股东中国华融,则是四大国有资管公司之一,背后是财政部。

现在,花呗也将紧随借呗之后,被纳入蚂蚁消金的业务版图,等于从蚂蚁集团分离出去。

蚂蚁没有吸储的命,却得随了银行的管。

三、大象般的蚂蚁,背后涉及上亿用户,每一次改变都会带来震动。

这一次,巨变同样不可避免。

1、蚂蚁放贷规模还远未达到合规要求,杠杆还得继续降。

一大批人都会感受到花呗、借呗额度调整,不论是花呗还是借呗,每一次调整,都会在无形中提高用户门槛,自然有很多人被蚂蚁请出去。

当然,多数人不会有什么感觉。

一部分人的额度会被大幅调低,这会占到相当大比例,因为这是蚂蚁降杠杆最直接的操作,也有人额度会直接清零,等于被蚂蚁拒之门外。

2、无数人将会告别花呗、借呗。

除了被蚂蚁清空额度无法使用借贷服务外,不少人都是主动退出。

在花呗宣布接入央行征信后,就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表态要告别花呗。

3、从蚂蚁花呗借呗到整个互联网借贷,都将会直观体验到钱不好借了。

借呗、花呗全部纳入央行征信后,总计将覆盖10亿以上消费人群,其余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征信数据被央行纳入,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今往后,绝大多数人的信贷情况,将尽收央行眼底,信用卡违规、花呗借呗逾期,都将成为银行判定一个用户资质的重要参考,反过来对蚂蚁也一样。

一处信用出问题,立马会牵连到所有平台,拆东墙补西墙的戏码将彻底失效。

四、蚂蚁们被迫后退的一小步,都将成为中国金融和社会消费迈向成熟的一大步。

马云和蚂蚁,通过大数据和科技手段,让无数人借钱消费变的无比容易,这样的贡献我们必须承认。

但在“躺平潮”盛行的当下,放贷的生意早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卷行当,是个APP就能借贷,蚂蚁也在资本的驱使下迷失了初心,开始变得贪婪。

国家及时出手,为的就是提前释放风险,杜绝资本无序扩张。

今天,我们说别了花呗、借呗,不是说花呗、借呗没了,更不是说不能用了,而是在国内风靡了30多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畸形超前消费思想,是时候告别了。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花自己的钱才最踏实!

职场专辑

c7.130 企业…

需 3 分钟

企业家第一该做的事情是融资

如今突然死亡的企业,不论大小,多数原因是死于资金断流。所以企业家第一该做的事情是:融资。融资不单是指筹备企业成立之初的启动资金,还包括为企业发展筹集备用资金,如应对紧急事件的备用金,到期帐款准备金,战略转型所需要的资金投入等等。筹资的渠道各种各样,包括个人举债、银行贷款、私募基金、风险资本、发行股票债券、吸纳新的战略投资者等。

而能否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则是考验企业家本领的关键。所以,企业家平时修炼、社交应该多往这些方面靠近,形成自己的圈,也许打高尔夫是你最佳选择。当今社会的大企业家,都是顶尖级的资本玩家。

企业家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用人

企业的用人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识人、知人、选人、组人、育人、用人、励人、留人、放人九个方面。

识人: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人才,其中重要的一条渠道就是猎头;

知人:就是了解人才的长短优劣及个人意愿,做到心中有数;

选人:就是选择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避免错位与浪费;

组人:就是组建团队,让优势互补的人才发挥1大于2的效应;

育人:主要是弥补人才的不足,同时也培训员工的道德观念;

用人:主要是用人的长处,有时为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也可以用人的短处;

励人:就是激励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包括激发潜能;

留人:指留住人才,一流的企业靠文化留人,二流的企业靠人留人,三流的企业靠钱留人,要想真正留住人才,企业家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放人:也是一种艺术,不但不适合公司发展的人该放走,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有时也要放走,让人才离开公司后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

企业家第三件大事就是喝茶

所谓的喝茶就是布局,就是指企业家要了解宏观大势,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家要判断公司是否需要转型和变革,确定公司该进入和放弃的领域。

这样的布局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需要企业家长期积聚相关信息,洞悉时局,深刻理解并把握市场,才能描绘出公司未来的宏伟蓝图。这样的决策,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全军覆没,公司多年努力的心血将付之一旦。如此重要的事情,企业家不能不全力以赴。

企业家最该做的这三件大事同样重要,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企业家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仔细权衡,做到张弛有度,步步为营。如果这三件大事企业家都能够做好了,那企业家就基本“无事可做”了,这样的企业也必将耸立于世界知名企业之林。

职场专辑

c7.129 中国…

需 3 分钟

从“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到“三条红线”,再到银行贷款收紧,来自各方的压力屡见不鲜。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行业巨变,在中国发展多年、一直红红火火的地产经济开始重新洗牌。优胜劣汰是企业发展的丛林法则,在这种大浪淘金式的行业整合中,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吞噬在时代的洪流中。

但对于好企业而言,更是千载难逢的契机,将地产行业归类于“夕阳产业”仍言之尚早。浪平之后,谁能在这个时间窗口华丽转身,谁才能继续永立潮头、成为好赛道上的弄潮儿。

此时的地产行业,

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长期主义者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曾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动力。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镇人口增速从2010年的3.82%,下降到2019年的2.05%。

尽管增速放缓,但对比美国如今82%的城镇化水平,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化,仍有接近20%的发展空间。只是,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开始更多地转向了内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

德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房地产业逐步步入供大于求的存量时代。在传统模式下,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土地的持续快速升值上,房价趋稳意味着这部分收入上升空间受限。也就是说,越来越多房企必须将重心开始转向存量市场,通过在运营环节提供增值服务,才能逐步提升盈利水平。

曾经的房地产行业逻辑,已经变了,现在拼的是“质量”。而这种转变,从美国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窥到未来的大趋势。

与中国类似,住宅地产是美国最大单资产类别,增加值对GDP贡献大约在13%左右。2000年至今,美国成屋交易数量占房地产销售总量的83%-95%,这是因为,如今美国居民在房屋上的消费属性,远大于投资属性。这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多年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正在走进的“存量”市场。

在买方市场成为主导的情况下,对企业品质的要求,自然到达了另一个高度。因此,美国的房企呈现出了绝对的“马太效应”,莱纳公司、帕尔迪、霍顿公司这三大房地产公司垄断了美国房地产的半壁江山。

这三家企业的主要业务,基本上覆盖了美国的50个州,星罗遍布,但并未仅聚焦于纽约、华盛顿等大家心中公认的“高房价”核心城市。因为,当房屋属性由金融投资品转换为生活必需品,这种“城市下沉”就成了必然。

不难看出,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主义”,成为了未来中国优秀房企的最重要品质之一。在地产圈,碧桂园以稳健的“长期主义”,凸显着自己的特色和韧性。

碧桂园在坚持一到六线城市均衡布局这点上,与美国头部房企高度相似。在中国城市化福利逐渐吃尽后,一线城市的“反弹”是最为剧烈和明显的。土地有限、严格限购政策执行,曾经房企们争着拿地的“金饽饽”,慢慢变成了“烫手山芋”,吞不下、吐不出。

但与之相对比的是,在“刚需之处”,也就是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政策,限制却相对较少。而在我国Top 10的房企中,碧桂园是少数长期坚持均衡布局的企业之一——截至2021年上半年,碧桂园的目标为一、二线、三四线的权益可售资源分布达到2928亿元、5257亿元及8715亿元,均衡配置,不是说说而已。

这样做可以精准把握各线城市的发展机会以及对冲结构性风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向来默默坚持均衡布局,稳扎稳打的碧桂园,在风暴来袭时,成为了扎根最深、立足最稳的房企之一。

长期主义者的一大特点,就是曾坚持为人所不解、自己却坚信正确的道路。碧桂园以朴素的坚持,在这场转型的风浪中,有了自身的避风港。

降低负债:良性财务的循环不息

11月9日,据联交所披露,碧桂园集团高管连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累计增持1761万股,累计耗资约1.28亿港元,规模之大,令人惊讶。

高管作为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对于公司的战略、实际价值、经营情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远比普通民众要深刻得多。对于投资者而言,比起“听其言”,更重要的还是“观其行”,拿真金白银大手笔买入自家股票,才算是真正认可其公司的实际价值。

碧桂园高管的增持,并不是毫无根据和逻辑的“盲目自信”。

在国家“三条红线”政策的要求下,碧桂园作为国内房企第一梯队中的一员,一直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控制风险和负债。截至2021年6月30日,碧桂园有息负债亦低至3242.4亿元,而且比去年底下降了7.5%,其中一年以内有息负债占比更是下降至27%。

同时,公司的净负债率仅为49.7%,已连续多年保持低于70%,远低于“三条红线”中“净负债率低于100%”的要求。而从“三条红线”指标来看,目前碧桂园处于较为健康的黄档,碧桂园管理层明确表示,公司将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在2023年前达标。

在这个基础上,保持充裕的现金流,就是保证企业有赖以生存的“血液”。碧桂园上半年总体流动性强劲,截至6月底,公司可动用现金余额达1862.4亿元,现金短债比2.1倍,财务情况健康。

低负债与充裕现金流,反哺出良性的财务情况,而优质的财务状况,又能催生良性的企业业态。在转型的特殊时刻,碧桂园以自身良性循环给资本市场喂下了一颗“定心丸”。

也正因如此,调研机构对于碧桂园的股票,几乎都给出了增持建议。在今年下半年市场普遍唱衰房产企业的大背景下,瑞信在八月将碧桂园评级上调至跑赢大盘,给出目标价10.20港元;同时,中金也将碧桂园评级上调至跑赢大市,目标价11.16港元。

更重要的是,穆迪和惠誉均给予碧桂园“投资级”信用评级,标普也在今年10月发布评级报告称,在波动的大环境下,碧桂园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及多元化的土储布局,支撑了公司销售的增长。同时,摩根士丹利研报称,未来看好具强劲可见盈利、执行纪录良好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产负债表稳健的房企,给予碧桂园增持评级。

被外资机构给出这样密集的增持建议,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可谓是凤毛麟角。这是市场看到了优秀房企的表现,而资金永远都不吝于给一心向阳的企业以鼓励。

销售冠军的新赛道

然而,房企无论如何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永远都是“有房可住”与“有人愿住”。在这一点上,碧桂园依旧保持着第一梯队房企的高水平:最新公告显示,碧桂园10月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458.3亿元,第三方研究机构统计显示,碧桂园前10月累计销售及10月单月销售规模,均稳居行业第一。

销售业绩,不仅仅是房企实力的体现,更意味着大众对开发商的高度认可。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发展的23年,房子满足的主流需求已经进化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求;第二阶段是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及功能需求;第三阶段是满足个性化及品质生活需求。接下来要进入的是第四个阶段,那就是人与房子、人与社区的互相满足阶段。

这是销售冠军碧桂园的新赛道,新使命。而碧桂园的服务,高度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更深层次的居住需求。

多年来,碧桂园不断升级铂金凤凰管家服务体系,“有事找管家”已成为碧桂园社区业主的习惯;通过400团队了解业主的真实需求,全年调研近20万人次;设立客户体验研究院,优化服务方案、创新服务设计, 想客户所想、忧住户所忧,真正地“打磨品质”。

大浪淘沙下,如何精细化管理、服务客户、满足市场日益增高的要求、打造稳健的增长及盈利能力,成为了房企的必修课。以碧桂园为首的这一批敢于、耐于自我打磨的企业,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转型中,已然夺得了先机。

道正不怕路远,碧桂园彰显了一家房企作为“长期主义者”的耐心与实力。中国的房地产经济,需要更多这种“沉下来、走进去”企业的出现,才能再造新地产。

职场专辑

c7.127 老板…

需 3 分钟

01. “熬”对手

商业竞争非常惨烈,谁能活下来并不断强大,首看其老板能不能熬得住困难,顶得住压力。熬的是信心、耐力和意志。谁先熬不住,谁就是死亡。困难面前人人平等,谁能胜出,就看谁能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且比竞争对手更能熬,他们挺不住了,你就是赢家了!  

02. “帮”客户

有不少老板眼中只盯着利润,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坑蒙客户。 这是非常短视的,注定不可能成就大业。 对待客户,不应只想着他们兜里的钱,有效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成就客户,互惠双赢。 通俗点儿说,企业要成为客户的伙伴,帮助客户。 帮什么? 帮客户省钱,帮客户挣钱! 不要总想着从客户身上割肉刮油,先想着如何给客户“送钱”。 生意是互惠的,你帮他省钱,他就让你挣钱。 让客户越来越简单,把麻烦留给我们自己,立足客户需求,做最合适的产品。 这才是企业成功之道!

03. “赢”战略

如果老板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得失,那终究会被对手超越,没有前瞻性的眼界,没有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只会投机短期的快钱买卖,说明其格局太小,难成大器。战略是要把价值观、愿景、组织、人、文化都合起来思考的问题,老板一天24小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战略要务实,结合自身情况,不可好高骛远;战略要突出,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战略要对比,关注政策形势、关注对手动向,争取步步先机。

04. “快”执行

理想勾勒得再完美,做不出来就是空谈。一流的idea加三流的实施,不如一流的实施加三流的idea。员工的执行力不行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领导无能,要么是制度无能!从领导层面,老板要以身作则,引领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重用做得又快又好的员工;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业务流程规范、员工奖励机制等制度,激发员工专注业务,快速执行,提升效率。  

05.  “炼”骨干

人才不是招来的,一定是企业培养、磨炼出来的,不要迷信花重金招来的所谓大牛和精英能立竿见影地带来决定性的贡献。 外来的和尚未必能念好经! 况且,通过不断招人来壮大力量,不仅成本高,也带有不确定性。 靠谱的办法就是自己“炼”,重视人才培养,持续不断地把小白变成骨干,把骨干变成专家,保持经久不衰的人才领先优势!

06. “专”目标

看见10只兔子,到底抓哪一只? 一会儿抓这只,一会儿抓那只,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 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 ”。 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 睿智的老板懂得取舍,专注于最有价值的目标,集中兵力重点进攻而不是广撒网的机会主义者。 专注才能深入,深入才能极致,极致成就不凡!

07. “望”未来

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短视的,他们都善于高瞻远瞩地预测未来的趋势,守住现在,布局未来。 前瞻性看的不仅是行业趋势,还有潜在风险,还有独一无二、技压群雄的商业模式。 旨在成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行业领军者,才能不断获得商业成功,  走上人生巅峰!

我们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离不开钱,所以,我们努力,拼搏,奋斗,希望能够多赚点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钱,容易赚,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钱赚,只是多少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想要发财,就没那么容易了,你需要努力,坚持,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一个人发财之前,需要失去五样东西。这五样东西,大部分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都发不了财。如果你想发财,就要先失去这五样东西。

1、失去暴脾气,强者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本事不大,脾气就不要太大,否则你会很麻烦,想发财,多半没可能。

一个人想要发财,先要失去暴脾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你又如何掌控你整个人生?

真正的强者,往往都戒掉了情绪,懂得隐忍,不会轻易动怒发脾气。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强大自己,蓄势待发,绝地反击。

2、失去依靠,强者独立,一切靠自己

人活着,只有学会独立,一切靠自己,才有可能发财致富。当然,你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但绝不能依赖别人,否则,你永远都发不了财。

你不努力,靠谁都没用;你不优秀,求谁都一样。你要知道,真正的强者,都是无依无靠的,他们独立,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通往财富的道路上,你唯有变得足够强大,你才能打开财富的宝箱,获取你想要的财富。

3、失去抱怨,强者积极乐观,迎难而上

在生活面前,没有谁是容易的。面对生活,有的人选择了抱怨,结果越过越苦,而有的人,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生活越来越好。

如果你想发财,你就不能再抱怨生活了,这只会让你的心态和处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只会让你离发财致富的道路,越来越远。

不过,当你失去抱怨,积极地面对生活,不惧困难,不惧挑战,你会发现,一切都在慢慢变好,财富也在路上等着你。

4、失去鲁莽,强者稳重,三思而行

财富,是靠积累来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要稍不留神,财富就会从你指缝中溜走。

人若想发财致富,就不能鲁莽,鲁莽只会坏事,只会将本拥有的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做人,要稳重,三思而行,如此,方能成大事,发大财。

稳中前进,稳中发展,用时间来积累财富,这才是发财致富的可取之道。图快,取巧,也许可以发财,但很难长久,终会打回原形。

5、失去倾诉欲,强者自我治疗,默默前行

这个世界,每个人心里都有苦,都有痛,你向别人倾诉,得到的不是同情,就是多了几个看你笑话的人。

真正的强者,早己失去了倾诉欲,他们心里不是没有苦,没有痛,而是学会了自我治疗,以更好的姿态,默默前行。

通往财富的路上,我们要吃很多苦,要受不少累,我们唯有变得更能吃苦,更能抗,才可能到达财富的彼岸,摘取丰厚的硕果。

发财致富,几乎每个人都想,但你要知道,财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想要发财,你先要做好自己,失去暴脾气,失去依靠,失去抱怨,失去鲁莽,失去倾诉欲,变得足够强大,财富自然会向你走来!

做人要明白,人追钱,永远发不了财,让钱追人,迟早都会发财。所以,我们唯有努力优秀自己,强大身心,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财富自然会与你相遇

职场专辑

c2.193 方正…

需 3 分钟

新方正集团悄无声息地成立了。

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有疑问,方正集团是谁?

微软雅黑用过吧?方正集团旗下的。

在它破产重组前,有公司拿它的微软雅黑字体商用,结果被方正起诉,差点把公司赔破产。

因为字体侵权到处告人,方正集团被戏称为字体界的“视觉中国”。

但这个听着挺不着调的企业,曾经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科技巨头。

它最牛逼的发明,让央视怒捧:只要中国人读书、看报就得感谢他。

它辉煌时,是全球第七大的PC供应商,国内PC市场的第二名,第一是联想。

2018年,它更是达到人生巅峰,年入1333亿元,旗下6家上市公司。

但就是这么牛的民族企业,说倒就倒。

去年,因为负债3000亿,方正集团宣布破产重组,这才有了今天无人问津的新方正集团。

方正的倒下,是得了大公司最容易得的病。

日本也没做到的事,

方正用三年就搞定了

1986年,北京大学投资了4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 “ 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 ” ,它就是方正集团的前身。

现在没人搭理的新方正集团,当年被誉为“中国之光”,妥妥的民族希望。

而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技术奠基人——王选。

他解决了一个让全中国受益至今的难题:让中文进入信息化的世界。

这件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在当时却是个世界性难题。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用的还是北宋时代就开始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

为了完成印刷,我国每年最少要耗费铅合金20万吨,用来铸字;铜模200万副,用来排版。负责浇铸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承受高温恶劣的工作环境,还有可能铅中毒。

可就算这样,一本图书从发稿到出版,也得一年左右的时间。

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了电子照排系统,利用计算机来控制拍照和排版,极高的效率让中西方在印刷能力方面产生巨大的沟壑。

如果无法将汉字融入计算机,中国在今后继续落后于人的局面不可避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选多方研究和查阅资料,买不起书时甚至在图书馆把相关内容抄回来。最终提出了绕过二三代,直接做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的设想。

而当时日本连第三代照排机都没搞定。此话一提,只是北大小助教的他受到人们的嘲讽:你做第四代,我还想做第八代呢。

研究本身的苦,再加上外界的讥讽和不解,王选感慨:“真是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的难关。”

不负众望的是,第四代照排技术还是被他成功发明出来,不仅打破了国外对相关技术的垄断,更是让信息世界第一次出现了中文。

这种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让央视怒赞: “ 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靠着这项超前的技术,短短的三年时间,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方正集团前身)的订单突破一亿美元。

紧接着,王选又对照排技术进行改良升级。升级过后,方正集团不仅垄断了国内的报业市场。就连国外,他们也斩获了华文报业市场80%的份额。

意气风发的方正集团,199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方正(香港)有限公司。

按理说,靠着着充足的技术团队,又有北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被寄与“中国之光”厚望的方正,本该在技术创新奋发向上,有个当微软、谷歌的梦想。

但不曾想,发展势头正劲的方正,竟然直接”转行“了。

一个科技公司,

竟然没有一项核心技术?

1998年后,方正看重电脑行业市场,准备大展拳脚。

与当时PC市场的老大联想不同,方正有着充足的技术团队,又有北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仅仅四年时间,方正电脑就跻身亚太十强,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当时很多国人用的第一台电脑,就是方正电脑。

当电脑销量干到了全国第二的位置后,时任正方副董的魏新意气奋发的放话:要在三年之内赶超联想。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三年,他却做了一系列谜之操作。

2002年,魏新宣布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策:实施多元化战略。

而走多元化的原因竟然是:方正电脑没有核心技术。

“我们的电脑销售收入比较大,一年有几十亿元,但那是高新技术企业吗?” “我从来不认为电脑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核心技术都不掌握在我们手里。”

他似乎忽略了,让方正起家的激光排照技术是怎么来的,也忽略了自己身后倚靠的,是全国最顶尖的北大人才和技术。

而让他做出这一决策的真正的原因是:这是一条最轻松的路。

激光排照市场已经逐渐饱和,老本眼看不够吃,科研创新之路漫长又艰苦,不如扩张这条捷径最方便、最来钱。

也在这一年,方正集团开始了疯狂的买买买。先后出资入主浙江证券、参股成都商业银行、并购苏州钢铁集团及增资西南合成总厂。

2003年,靠着短期内的疯狂扩张,方正集团的营收首次超过200亿元,和联想只差了40亿元。

面对自己的成就,魏新不无得意:“杨元庆的日子比我难过,为什么?我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这条看似轻松的道路,并没有让方正走多远。

2010年,因为不赚反亏,方正被迫把自己的PC业务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了宏碁,而当时的联想总营收却高达166亿美元。

而让方正电脑走到这一步的,恰是魏新自己的自证预言。

因为不看好PC业务,认为自己没有核心技术。作为绝大部分营收和利润来源的PC业务,就被魏新扔到了角落。

原先单独的电脑公司运作,被分散到不同的业务群组,原本是公司形象的代表,结果转眼成了公司诸多业务中的一个不起眼的产品。

王选时代开创的一个纯粹的IT产业集团,在他手里,几乎转型成了一家金融公司。

与方正沉溺多元化相反,竞争对手联想选择的路线是专注主营业务(重点PC)。

道路的不同选择,带来戏剧性的结果。这种讽刺性的对比,却并没有让方正吸取到什么教训。

主业丢掉后,它更是加快了膨胀速度,逐渐变成了一个涉足信息技术、金融、房地产、医药的庞然大物。

同时也是一个外强中干,没有核心竞争力,随时准备坍塌的庞然大物。

曾经的民族之光,

为何总沦为反面教材?

方正集团走到这一步,贪,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贪,公司野心极度膨胀,饥不择食的到处兼并,让它背上了巨额债务。

方正集团手伸向了各行各业中,从证券、钢铁、制药到地产、金融、教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公司大多要么都在经营上遇到了困难,要么身背债务,只会砸钱收购的方正,对别人的经营模式、技术瓶颈等问题束手无策,到头来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进一步拖累自己。

仅还算优质资产的北大医疗一项,就让方正负债上百亿。

这样大量无效收购,让表面看着光鲜亮丽的方正一路惨亏。

到2020年,方正集团一年净亏30亿,总负债超3000亿。

同样因为贪,方正内部人员的权力之争堪比一场宫斗戏,让人早早就怀疑方正是不是要倒。

为了稳固自身在公司的权力,魏新拉拢李友做了公司董事长;为了控制方正集团,李友又任人唯亲,通过内幕交易控制股权,最终还把自己送进入狱;李友入狱后,他的亲友又上演了一出抢公章的戏码。

事情闹到方正集团多位高管被调查,人心惶惶。

为了稳定军心,方正集团领导不得不出来喊话:“方正遇到困难是暂时的,方正没倒,也不能倒,也不会倒,也不允许倒。”

可以说伴随方正集团这艘大船浮沉的,只是一路的鸡鸣狗跳。

可原本的方正本不该是这样,它一出生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拥有着仅次于 “ 两弹一星 ” 的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背靠着国内顶尖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处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风口。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应该比同期还在卖交换机的华为,更有机会、也更能成长为当今的中国科技巨头,而不是一个把自己玩破产的金融公司。

可最初的一个贪字,让它放弃了自己根本性的技术优势,沉迷于快速兼并带来的虚假的膨胀感,也就造就了后来的结局。

对方正今天这样的局面,王选院士想必做梦都想不到。

他给方正留下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留下了做高科技要“顶天立地”的发展理念。

在他去世前,他还对方正寄予厚望:“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但谁曾想到,靠着自己发家,因为自己享誉”中国之光“的公司,既没有学会自己的”顶天“,更不会有什么”立地“,却只懂得了如何在资本市场的扩张中赚快钱。

而沉迷赚快钱,又最终要了它的命。

职场专辑

c7.127 经济…

需 3 分钟

01 什么是“内循环”?

首先,让我们开门见山,“内循环”不是一个新玩意,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但是效果却正面临着递减。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可以分成2个阶段:

2002-2008年是第一个阶段,经济是“出口-投资”模式,即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模式;

2009至今是第二个阶段,经济是“负债-投资”模式,即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2012年之后,内循环就逐步出现问题,2019年外部条件恶化后,问题加速放大。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分3部分来讲。

1、2002-2008: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

2、2009至今:内循环及其矛盾;

3、当前经济的基本情况。

02 2002-2008: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

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3种去向:

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

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

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

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者的总和用货币来计量,就是GDP。

一个商品,如果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当大规模的商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出现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1996年的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过剩。

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到了1998年,商品库存甚至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经济一定会出现危机。

但是1998年的生产过剩,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危机,反倒是在之后几年被逐步消化掉了。

经济危机体现为商品卖不出去。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逻辑就是,我只要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了,经济危机就暂时过去了。

所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可以延缓经济危机:一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商品卖给以前不买的人。

1998年之后,我国就是通过“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来延缓经济危机的。

内部而言。1998年之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深挖国内市场。比如,废除福利分房,振兴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房地产市场。

对外,我们2001年加入了WTO,出口暴增,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

在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走出阴影,形成了“外贸-投资”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

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03 外循环和内循环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来好好剖析外循环和内循环的本质。

外部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中国形成外贸顺差,获得大量外汇储备。

其次,我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到美国,支撑美国债市、股市等虚拟经济。(这句话是理解外循环的最重要环节)

美国虚拟经济市场不断膨胀,股市上升、房地产市场上升,美国老百姓手上有钱后就开始不断地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

这就是外部循环,外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

然后来说说内循环

内部循环有两条线,一是投资,一是消费。

投资方面,当时的内部循环对应着城镇化和整个房地产市场。

首先,老百姓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形成银行体系的巨额存款。

其次,银行通过土地开发、土地买卖、房地产买卖这3个渠道,把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产市场。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终,再自己去贷款,消化不断升值的房屋。

这就是当时的内部循环,内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

消费方面又有两条线。

首先,外部循环导致出口订单增多,“食物链”上各级企业都需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人,使得内需消费增加,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内循环的城镇化需要的大兴土木,跟上述类似,也会使得内需消费增加,同样形成良性互动。

可以看出,我国消费是一个被动项,是由外循环(出口)+内循环(房地产带动的城镇化)导致的内需增加拉动的。如果外贸和投资熄火,是无法靠所谓的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因为此时的消费就是无源之水。

然后,我们得讲到外部循环的破灭。

这两个循环一个主要对应着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一个主要对应着外贸出口,这也是我们当时消耗过剩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但是,这两个循环都是不稳定的。

外部循环,要求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只有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美国人才爱花钱,爱买中国产品。

内部循环,要求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断涨价,地方和开发商才能以此为抵押借到更多的钱,进而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

说白了,要维持两个循环运转,就要求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房市一直高涨。但这是做不到的,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我们的外部循环就开始出现了问题。

04 2009年至今:内循环为主阶段

2008年的时候,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两年了,危机重创了欧美日经济,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也大规模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产能严重过剩。

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3.5%(修正后的值是2.7%),随后在2009年更是下降为-44.8%(修正之后的值是-42.9%)。

轻工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其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到了重工业行业,然后就是大规模裁员、需求进一步萎缩。

2009年,中国出现了20年来最大规模民工返乡潮。如果再不出手,经济问题就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

万分危机之下,我国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暂时缓解了危机。

我们外循环+内循环的两个引擎,既然坏掉了一个,那我们就把内循环加强,补上外循环的失利吧!加大政府投资,到处修桥修路,不是照样能拉动就业拉动内需,保证经济的持续运转嘛!

当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

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2010年投资合计4万亿,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共计1.8万亿,灾后重建1万亿。这就是俗称的4万亿计划。

外循环靠不住了,我们就在4万亿刺激下,经济正式从“外贸-投资”双驱动模式,转变成以城镇化为依托的“负债-投资”单驱动模式。

咱们一方面持续大搞基建,另一方面一遇经济下滑就放宽房地产贷款和购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产市场潜力。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最终成功盘活中国经济。

也就是说,其实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就已经走向了以内循环为主的模式。

内循环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2009年已经开启的凯恩斯主义的新表述而已。只不过在最近外部条件恶化之下,被再次强调,因而受到格外关注而已。

但是,通过政府主导、银行放款、企业借钱进而大搞基建的内循环刺激模式,有3个致命的缺点。

05 内循环引发的3个问题

1、这会导致更大规模产能过剩,因为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

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办呢?以前卖给修路单位的钢筋水泥现在又卖给谁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

你会说,那就再修一条路。这可以继续延缓危机,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

2011年底,产能过剩又出现了。这个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呢?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2、这会造成企业高额负债

基建资金多是银行贷款,这些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钱却还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创造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借钱修了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一年都没几架飞机停靠,根本不赚钱,他拿什么还钱?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家乡都欠了多少钱。

不光如此,负债还会从地方政府传导到一般的私营企业。

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会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购买钢铁。基建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就会增多,钢铁企业就要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一时间没有钱去修厂房,怎么办?他们就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

但是,基建项目周期完成后,就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钢铁价格下跌,赚的钱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这些还不上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贷款借新还旧,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企业债务有多严重呢?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对发债企业做过一项统计,2015年所有发债企业中, 98%的企业利润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而必须靠借钱才能偿还之前的债务。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从“借债投资”,变为“借新还旧”。

3、这会导致经济脱实就虚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而且,怕制造业还不上钱,银行更加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甚至,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惊人的新闻:

目前,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了所有年轻人心中的痛。掏空了“六个钱包”后,更加没钱消费了,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

但房价能跌吗?不能。银行借出去的钱,相当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将出现大量呆坏账,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内循环是一剂可行的药方,但副作用很可怕。所以,供给侧改革5个字,才如千钧一般重。

06 当前的的经济情况:外需萎靡,内需不振,投资下滑

在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这三大问题环绕下,我国经济能通过外循环或者内循环来重新启动吗?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数据。

首先讲讲产能过剩有多严重。

对一个经济循环而言,包含着原料采掘的采掘业,制作成中间产品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为他们制造设备的制造业等。这些就是主要的重工业行业。

大家仔细看一下数据:

绿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的,也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黄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75%但是小于80%以下的都标,也就是产能过剩的;白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80%的,也就是产能不过剩的。

2016年以来,主要重化工业部门中,几乎所有行业,在几乎所有时间中,全部产能过剩,可谓触目惊心。

整个经济是联动的,重化工业的过剩会传导到轻工业。这里我们看一下轻工业过剩情况。

轻工业中与我们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两个部门是食品和纺织,逛街的时候买买买,主要就是买吃的、买穿的。

2016年以来,和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度最大的两个轻工业部门,食品部门在所有时间全部产能过剩,且多数时间是产能严重过剩。纺织部门在9个季度中产能过剩,在6个季度中踩线达标。

也就是说,在开启以投资为主导的内循环之后,数年之间,整个工业部门就都处于产能过剩之中,重化工业尤为严重。而这些过剩产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难以消化。

所以我们必须得问,这些产能过剩能消化掉吗?

目前,消化过剩产能也只可能有3种渠道,第一,拉动国内消费,第二,促进国内投资,第三,加强外贸出口。

现在的经济是什么情况呢?外需萎靡,内需不振,投资下滑。

下面我们就这3个方面做一个详细梳理。

07 详解外贸、内需、投资

首先是外贸。

金融危机以来,先是欧债爆发债务危机,其后2015年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接着是新冠。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一直恶化,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按美元计价的出口总值,在2009年、2015年、2016年出口增长率都低于零,2019年的出口增长也仅有0.51%。

外贸形势非常严峻,短期看无法通过外贸消耗过剩产能。再加上川普乱搞、美国衰退,外循环根本无法重建,所以我国只能不断强调内循环。

然后是投资。

投资是内循环最大的依托,凡是讲内循环的,无不讲到城镇化、基建等等。的确,2009年之后,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经济就是靠投资吊着一口仙气持续至今。

但是,投资这个引擎还有效吗?

这里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七成,三者的增长基本决定了投资的增长。

制造业方面。由于制造业过剩越来越严重,投资增速从2011年开始持续下滑。201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还有30%左右,到2012年就下滑到不足20%,之后持续下跌,在2015年6月份之后,增速再也没超过10%左右,到了2019年底,增速仅有3.1%。

可以说,制造业投资在数据上对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小。

基础设施方面。自从2009年四万亿以来,基建就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基石。在2018年前,基本保持15%以上的增速。

但是,基建投资至少受到3方面的制约。首先,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减慢,其次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大规模基建的空间在降低。最后,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这些企业往往债务高企且被限制继续借债。

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从2017年开始快速下降,2018年5月,增速跌破10%,到2019年底,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到3.8%。

可以说,基建投资在数据上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慢慢乏力了,于是,只能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了。

但是,房地产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抚养比(非劳动人口(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上升,比如价格高企导致购买需求减少,比如国家的严格限制,这些都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

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3年以来,除2008年底前后的金融危机异常期外,基本保持在20%以上。到了2013年底,增速都在20%以上。但是从2014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降,到2019年底,增速勉力维持在9.1%。

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还在勉力维持,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同样也长久不了。

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高达20%、甚至30%的增速,逐步下滑到不到10%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更是仅有百分之三点几。它们高速增长时期催生出来的产能,在潮水褪去之后,全都裸露在了沙滩上。

那么,可以靠5G等新基建投资增长点吗?新的投资增长点,就算有,体量不如上述3项大。更何况,就算体量与之相当,也只是个“缓兵之计”,未来还是有产能过剩的危险。

08 内需能消化产能过剩吗?

外贸和投资都不能消化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那么就只有靠促进国内消费来消化过剩产能了。但是,这能做到吗?

现在有人说疫情导致国外消费内移,可以通过消费重启经济。这个其实并不容易。

之前说过,消费是一个被动项。由于外贸订单增加或者城镇化加速,导致企业盈利增加,进而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人并一定程度提高工人工资,这才导致消费增加。

但是2012年以来,企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越来越多。

大家看这个表格。4万亿初期,2010-2011年,企业盈利快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与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值远低于10%。

但是从2012年以来,企业亏损快速增长,再次提升到2009年的水平,并且在2015-2016、2018-2019这两个时间段,亏损额和盈利额的比值都明显高于10%。

企业盈利下滑,必然导致裁员。离职员工丢失工作,在职员工福利薪酬也势必受到影响。

事实上,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放缓。看这个图,蓝色的线是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橘黄色的线是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2015年底开始,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就长时间低于人均实际GDP增长率。

工资降低,非就业增多,据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可供消费的工资总量,其增速势必在加速下滑。

可供消费的工资总量增速在下滑,而房价和房租却居高不下,这又极大程度挤压了消费。

这3个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消费不振,难以消耗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

09  总结

截至目前,中国距离开始大规模开启内循环的4万亿时代,已经过去11年了。

之前我们说过,投资刺激经济是一种凯恩斯主义的玩法,而凯恩斯主义是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毕竟印了那么多的钱,不可能对货币总量没有太大影响。

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承认,我国反映通胀的CPI指数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资金被房地产领域吸收了。

也就是说,我国印出来的钱,没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当部分去追逐房地产领域中的房屋和土地这一特殊商品。这就是CPI涨幅并不大,但房价却暴涨的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甚至把房地产成为“人民币的稳定之锚”,王德培曾经“掏心掏肺”地说:

“中国有200多万亿的人民币印制和发行,全世界之最了,为什么没出问题”,就是因为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战场。”

但是高价房这个问题主要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所以社会本身不至于出问题。

王德培的这段话说得太明白了,我国为什么不敢让房价跌,因为“货币大量沉淀在那里”,一旦房价跌了,巨量的货币就会涌现其他商品市场,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那么,房地产的价格会一直维持高位吗?

城镇化放缓,人口结构逆转,房价虚高,房企背负高额负债……只能说,这实在有些岌岌可危。

房地产泡沫会破灭吗?会怎样破灭?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的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将最终停滞下来,而伴随着经济停滞的,是大量货币涌向市场导致的通货膨胀,停滞和通胀将并存,这就是可怕的滞胀。

所以说,我们必须护着这个泡沫。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从内外双循环转向内部循环为主也已经11年了。

目前,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球经济衰退,新冠只不过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外部循环熄火,投资主导的内部循环成了唯一可靠的驱动引擎。

在这样的局面下,再次提出内部循环,只不过因为我们已经无从选择。虽然副作用大,但也不得不一饮而下。

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或者合伙人你有没有想过中国股权投资时代已经来临,正是中小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企业做不长、做不大的根源当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却只有一个——企业的股权出了问题!

职场专辑

c7.126 成功…

需 3 分钟

这么说也对也不对,虽然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根本要素,一个企业的成功说到底取决于老板的眼界和境界,分解开来,就是以下8种思维认知,能做到这8点,才算具备企业家的内在条件。

1.“熬”对手

商业竞争非常惨烈,谁能活下来并不断强大,首看其老板能不能熬得住困难,顶得住压力。

熬的是信心、耐力和意志。

谁先熬不住,谁就是死亡。

困难面前人人平等,谁能胜出,就看谁能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且比竞争对手更能熬,他们挺不住了,你就是赢家了!

2.“帮”客户

有不少老板眼中只盯着利润,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坑蒙客户。

这是非常短视的,注定不可能成就大业。

对待客户,不应只想着他们兜里的钱,有效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成就客户,互惠双赢。

通俗点儿说,企业要成为客户的伙伴,帮助客户。

帮什么?

帮客户省钱,帮客户挣钱!

不要总想着从客户身上割肉刮油,先想着如何给客户“送钱”。

生意是互惠的,你帮他省钱,他就让你挣钱。

让客户越来越简单,把麻烦留给我们自己,立足客户需求,做最合适的产品。

这才是企业成功之道!

3.“赢”战略

如果老板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得失,那终究会被对手超越,没有前瞻性的眼界,没有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只会投机短期的快钱买卖,说明其格局太小,难成大器。

战略是要把价值观、愿景、组织、人、文化都合起来思考的问题,老板一天24小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战略要务实,结合自身情况,不可好高骛远;

战略要突出,所有的资源在一点突破,才有可能赢;

战略要对比,关注政策形势、关注对手动向,争取步步先机。

4.“快”执行

理想勾勒得再完美,做不出来就是空谈。

一流的 idea加三流的实施,不如一流的实施加三流的idea。

从领导层面,老板要以身作则,引领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重用做得又快又好的员工。

5.“炼”骨干

人才不是招来的,一定是企业培养、磨炼出来的,不要迷信花重金招来的所谓大牛和精英能立竿见影地带来决定性的贡献。

外来的和尚未必能念好经!

况且,通过不断招人来壮大力量,不仅成本高,也带有不确定性。

靠谱的办法就是自己“炼”,重视人才培养,持续不断地把小白变成骨干,把骨干变成专家,保持经久不衰的人才领先优势!

6.“专”目标

看见10只兔子,到底抓哪一只?

一会儿抓这只,一会儿抓那只,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

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

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

睿智的老板懂得取舍,专注于最有价值的目标,集中兵力重点进攻而不是广撒网的机会主义者。

专注才能深入,深入才能极致,极致成就不凡!

7.“望”未来

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短视的,他们都善于高瞻远瞩地预测未来的趋势,守住现在,布局未来。

前瞻性看的不仅是行业趋势,还有潜在风险,还有独一无二、技压群雄的商业模式。

旨在成为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行业领军者,才能不断获得商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

成功的领导者,都有高远的战略目标和实战型的企业管理体系。

要想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就要不断学习。

8.“守”底线

无论平常为人处世,亲朋邻里和睦之道;

还是企业经营,客户员工关系,利益分配平衡;

更有投资收益,财富保全、分配与传承;

乃至身体健康,人生风险的有效防范……

都须要有底线,善于“兜底”,方可永不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