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 .40 顶尖… 16 5 月, 202116 8 月, 2022 by Tong, Peter 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哪个国家的军队数十年以弱对强,坚持不懈,深入群众,得到大面积各阶层的支持 , 除了毛泽东的军队. 从来没有督战队,也没有大把银元奖励,但他的军队却最富献身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军队。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只剩8000人; 人困马乏,粮草枯竭,各方面都十分困难,每个人都挑战了生命极限, 但之后又费尽千辛万苦聚拢到一起。 毛泽东是靠什么凝聚这样一支举世无双的铁军? 读了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李凯城大校写的《向毛泽东学管理》, 发现毛泽东是OD中的顶尖高手, 且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而颇具特色的组织发展体系。 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管理的基石,毛泽东的管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性是具体的,人可以改变的。 主张“教育群众组织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思想,提升其精神境界。 即所谓的“借假修真,以事炼人”。 精神聚众 先解决为谁战斗的问题 如何凝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背景,成分复杂的人,蒋介石重“利”,以高官厚禄从各大军阀处挖来了诸多将领; 但是,靠物质激励来凝聚人是有其局限的。 曾国藩曾说:“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 后世将牟,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士兵之心,其本为已浅矣。 是以金多则奋勇附蚁,利尽则冷落兽散。” 这其实也是如今很多企业的痛点。 毛泽东凝聚人更依靠的是精神信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某种具有绝对价值,超越性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不论在如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会继续战斗下去。 他曾说“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而且要有一个大家都信守的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旗帜竖起来之后,人们才有所趋附。 既有了主义,又有了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并通过这些人,拿了这个主义去联络更多的人。” 这其实就是使命驱动,如阿里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华为最早期的“科技兴国”。 构筑共同思想平台 才能共同看见 1)重视思想平台统一 思想掌握一切,是一切的底层平台,所以毛泽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倡导大家学习理论。 一些人觉得,军队只要能打胜仗就行了,又不是学校,为什么要学习理论; 毛泽东解释:“领导经常要做决策,许多人参与决策,如果大家思想方法一致,考虑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平台,那么就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 就怕事到临头了,你一个意见,我一个意见,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 到最后没法做决策或者即使做出了决策,执行起来也走样。 因为心里不服啊。所以,哪怕环境再辛苦,再紧张,我们也要坚持理论学习。 如果不学习,那打起仗来就不得了了,诸子百家都出来了。 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时候再想学就晚了。” 2)政治工作贯穿始终 “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 就不能达到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的抗战热忱, 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础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效力。” 3)思想工作先行 每当遇到重大转折关头,如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或者部队领受重要任务、体制编制面临调整时, 都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以统一思想,克服行动中的障碍。 而且红军时期,毛泽东会经常把一些连队的党代表召集起来,教他们如何做思想工作,而且极为细致。 如:为确保谈话效果,在谈话前,要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 谈话时,要站在同志的角度,用诚恳的态度; 谈话后,要记录谈话的要点及其影响等。 4)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 毛泽东强调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着眼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 “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 小孩子要读书,学校办起来了没有呢? 对面的桥太窄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 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要使人民群众意识到我们代表他们的利益,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 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如何让新人迅速具备战斗力? 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国民党纷纷投靠共产党阵营,共产党军队势力不断壮大,如何改造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迅速融入并且进入战斗状态呢? 因为没有融入和思想改造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例如1948年10月18日国民党第60军加入了共产党,对其改造步骤如下: 1)干部进驻: 派有改造184师经验的徐文烈担任政委、改造东北军111师经验的王振乾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同时派入410名干部,配齐了政治工作干部。 2)松土: 发动大讨论,让每一位士兵“倒苦水“,畅所欲言,把在国民党军队中受到的委屈,难言之隐等都说出来, 说到动情处,台下百号男儿都跟着流泪。 3)自我批判和交代: “阶级自觉运动“,每一位官兵交代自己和别人在内战时期做的反共和对不起人民的事情。 4)教育(思想变革): 进行战争观念教育、内部团结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通过一对多,一对一的形式进行。 5)冻结(实践的成功验证): 边改造,边建设。 一般教育工作不会进行太久,会马上进入到实践——去打仗,而且刚开始会分配一些相对容易的战斗; 等到几次小的胜利之后,这只改造过的军队信心大增,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如何调动和激活个体? 1)走群众路线 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前曾多次开会总结失败的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我们在进攻中虽然占领了很多城市,却要处处设防,尤其是交通要点和后方基地都重兵据守; 每处至少布置一个团以上兵力,我们的兵力就这样四处被分散了,并且都成了不能随机动使用的“呆兵”; 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采取主动,在我们正面积极活动,伺机突袭,将我逐个击破。” 而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对于战斗至关重要情报网络,战略性物资——粮草的储存和运输都是大部分都是靠群众来解决的。 2)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 有人曾问周恩来,为什么蒋介石飞到哪里,哪里就打败仗,毛泽东天天在陕北,共产党却处处打胜仗。 周恩来说:“我们的军队不但在政治方面是民主的,在军事方面也有民主。我们有时还容许士兵讨论作战命令。 每个战斗小组都开‘诸葛亮会’,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之意。 上级命令不可能很具体,下到连队后,战斗小组就开‘诸葛亮会’讨论如何具体执行,这样充分发挥了士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在短兵相接的今天,更是特别需要。” 打造铁的纪律 变强制为自觉 毛泽东说“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 有几个基本原则是不能忽视的: ①个人服从组织; ②少数服从多数; ③下级服从上级; ④全党服从中央;…… 党的纪律是带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绝不是片面的命令主义。” 如何搞纪律教育,部队的做法如下: 搞好入伍教育,一般用两到两个半月时间建立纪律观念。 搞好经常性教育,不断强化纪律意识。 毛泽东说:“我们军队里头要经常进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的教育。只要你空几个月不搞,就送松松散散了,一年要鼓几次气。” 结合典型事例,开展随机教育,抓住每天发生的事情,作为案例进行现场教育。 如何力出一孔? 1)自我批评,凝聚班子 组织内部如何团结,尤其是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直接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 如何实现团结,毛泽东提出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很多人都怕自我批评,不敢去面对,怕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氛围,其实不用担心,只要方法得当,越是能自我批评的团队,反而凝聚力会更强。 一团和气所带来的只有虚假的繁荣和脆弱,敢于面对彼此缺点和不足,并能在实践中共同持续改进,才能带来事业的成长和坚如磐石的凝聚力。 2)重视作风 雷厉风行:“接力棒”作风,上级有指示,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级一级接下去,传达不过夜,然后执行结果再一级一级传上来。 艰苦奋斗:毛泽东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成为模范。 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长征路上的“野菜充饥意志坚”,抗日战争住土窑、吃黑豆,解放战争小米加步枪。 争优创先:以竞赛激发官兵斗志。解放战争时期的杀敌立功。 以身作则:干部以身作则,力当表率。 3)态度决定行为 “很多人对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认为是方法不对; 我总结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 离开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并不好。” 4)关心激发心力 “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 关心包括三个方面: 思想上关心:通过思想教育和实际战斗,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业务上培养:关心士兵的前途和发展; 生活上爱护:像亲人一样,问寒问暖,排忧解难。 如何培养队伍? 1)培养什么? 理论联系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抗大讲课时,毛泽东格外注意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有注意联系学院的实际情况。 每逢讲课前一夜,毛泽东都在窑洞附近大树前挂上马灯,请来学员、干部了解情况。 抗大的政治理论教育也从不安排长篇大论,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学院缺什么,就补什么。 急用的先学,不急的则后学或暂时不学。 2)如何培养?(因材施教) 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工农干部,抗大首先安排文化补习,教学强调少讲多做。 先讲必要的前提,然后才来发问,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每个问题中有一定联系; 使得听者能在教员的诱导下,从问题的各个侧面,了解到问题的全部。 知识青年,以问答式教学为主,组织学员开展自学和讨论,充分发挥其善于思考的优点。 有丰富经验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则强调以自学为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利用难的机会学习,组织来自全军各部队的领导干部相互交流,认证总结带兵、作战经验,不断充实抗大的教学内容。 3)不求系统,少而精 教学方法力求重点突出,画龙点睛,讲清基本观点即可,不刻意追求系统完整,主张战时培养干部要“少而精”的原则。 毛泽东多次说到:“书不能读的太多,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 他还谈到,从陆军大学毕业的国民党军官都打不好仗,而从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就出来的人却能打好仗,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4)互补短板 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5)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打一仗,进一步。 毛泽东曾谈到,自己原来不会打仗,也没读过什么兵书,所以建军初期打了一些败仗。 因为善于总结,才变得比较聪明起来,胜仗也就越打越多。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乐于从战争和军事中学习企业管理, 因为战争是矛盾最激烈的表现,必须步步为营,抓住事物的本质,随机应变才能生存下来; 毛泽东在长期战争中所积累的组织发展的智慧,值得每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去思考。 c3.43 董明珠“秒怼”实习生 吗哪(137)肉体的贪欲和圣灵相争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赚钱的40…一份价值主…美联储血洗…房地产未来…c7.七种…商标与lo…企业全流程…孙正义看未…通胀,还是…在疫情持续…
从来没有督战队,也没有大把银元奖励,但他的军队却最富献身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军队。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只剩8000人; 人困马乏,粮草枯竭,各方面都十分困难,每个人都挑战了生命极限, 但之后又费尽千辛万苦聚拢到一起。 毛泽东是靠什么凝聚这样一支举世无双的铁军? 读了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李凯城大校写的《向毛泽东学管理》, 发现毛泽东是OD中的顶尖高手, 且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而颇具特色的组织发展体系。 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管理的基石,毛泽东的管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性是具体的,人可以改变的。 主张“教育群众组织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仅可以改造客观世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思想,提升其精神境界。 即所谓的“借假修真,以事炼人”。 精神聚众 先解决为谁战斗的问题 如何凝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背景,成分复杂的人,蒋介石重“利”,以高官厚禄从各大军阀处挖来了诸多将领; 但是,靠物质激励来凝聚人是有其局限的。 曾国藩曾说:“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 后世将牟,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士兵之心,其本为已浅矣。 是以金多则奋勇附蚁,利尽则冷落兽散。” 这其实也是如今很多企业的痛点。 毛泽东凝聚人更依靠的是精神信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某种具有绝对价值,超越性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不论在如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会继续战斗下去。 他曾说“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而且要有一个大家都信守的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旗帜竖起来之后,人们才有所趋附。 既有了主义,又有了人,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并通过这些人,拿了这个主义去联络更多的人。” 这其实就是使命驱动,如阿里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华为最早期的“科技兴国”。 构筑共同思想平台 才能共同看见 1)重视思想平台统一 思想掌握一切,是一切的底层平台,所以毛泽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倡导大家学习理论。 一些人觉得,军队只要能打胜仗就行了,又不是学校,为什么要学习理论; 毛泽东解释:“领导经常要做决策,许多人参与决策,如果大家思想方法一致,考虑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平台,那么就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 就怕事到临头了,你一个意见,我一个意见,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 到最后没法做决策或者即使做出了决策,执行起来也走样。 因为心里不服啊。所以,哪怕环境再辛苦,再紧张,我们也要坚持理论学习。 如果不学习,那打起仗来就不得了了,诸子百家都出来了。 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时候再想学就晚了。” 2)政治工作贯穿始终 “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 就不能达到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的抗战热忱, 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础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效力。” 3)思想工作先行 每当遇到重大转折关头,如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或者部队领受重要任务、体制编制面临调整时, 都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以统一思想,克服行动中的障碍。 而且红军时期,毛泽东会经常把一些连队的党代表召集起来,教他们如何做思想工作,而且极为细致。 如:为确保谈话效果,在谈话前,要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 谈话时,要站在同志的角度,用诚恳的态度; 谈话后,要记录谈话的要点及其影响等。 4)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 毛泽东强调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着眼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 “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 小孩子要读书,学校办起来了没有呢? 对面的桥太窄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 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要使人民群众意识到我们代表他们的利益,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 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如何让新人迅速具备战斗力? 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国民党纷纷投靠共产党阵营,共产党军队势力不断壮大,如何改造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迅速融入并且进入战斗状态呢? 因为没有融入和思想改造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例如1948年10月18日国民党第60军加入了共产党,对其改造步骤如下: 1)干部进驻: 派有改造184师经验的徐文烈担任政委、改造东北军111师经验的王振乾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同时派入410名干部,配齐了政治工作干部。 2)松土: 发动大讨论,让每一位士兵“倒苦水“,畅所欲言,把在国民党军队中受到的委屈,难言之隐等都说出来, 说到动情处,台下百号男儿都跟着流泪。 3)自我批判和交代: “阶级自觉运动“,每一位官兵交代自己和别人在内战时期做的反共和对不起人民的事情。 4)教育(思想变革): 进行战争观念教育、内部团结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通过一对多,一对一的形式进行。 5)冻结(实践的成功验证): 边改造,边建设。 一般教育工作不会进行太久,会马上进入到实践——去打仗,而且刚开始会分配一些相对容易的战斗; 等到几次小的胜利之后,这只改造过的军队信心大增,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如何调动和激活个体? 1)走群众路线 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前曾多次开会总结失败的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我们在进攻中虽然占领了很多城市,却要处处设防,尤其是交通要点和后方基地都重兵据守; 每处至少布置一个团以上兵力,我们的兵力就这样四处被分散了,并且都成了不能随机动使用的“呆兵”; 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采取主动,在我们正面积极活动,伺机突袭,将我逐个击破。” 而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对于战斗至关重要情报网络,战略性物资——粮草的储存和运输都是大部分都是靠群众来解决的。 2)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 有人曾问周恩来,为什么蒋介石飞到哪里,哪里就打败仗,毛泽东天天在陕北,共产党却处处打胜仗。 周恩来说:“我们的军队不但在政治方面是民主的,在军事方面也有民主。我们有时还容许士兵讨论作战命令。 每个战斗小组都开‘诸葛亮会’,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之意。 上级命令不可能很具体,下到连队后,战斗小组就开‘诸葛亮会’讨论如何具体执行,这样充分发挥了士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在短兵相接的今天,更是特别需要。” 打造铁的纪律 变强制为自觉 毛泽东说“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 有几个基本原则是不能忽视的: ①个人服从组织; ②少数服从多数; ③下级服从上级; ④全党服从中央;…… 党的纪律是带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绝不是片面的命令主义。” 如何搞纪律教育,部队的做法如下: 搞好入伍教育,一般用两到两个半月时间建立纪律观念。 搞好经常性教育,不断强化纪律意识。 毛泽东说:“我们军队里头要经常进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的教育。只要你空几个月不搞,就送松松散散了,一年要鼓几次气。” 结合典型事例,开展随机教育,抓住每天发生的事情,作为案例进行现场教育。 如何力出一孔? 1)自我批评,凝聚班子 组织内部如何团结,尤其是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直接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 如何实现团结,毛泽东提出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很多人都怕自我批评,不敢去面对,怕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氛围,其实不用担心,只要方法得当,越是能自我批评的团队,反而凝聚力会更强。 一团和气所带来的只有虚假的繁荣和脆弱,敢于面对彼此缺点和不足,并能在实践中共同持续改进,才能带来事业的成长和坚如磐石的凝聚力。 2)重视作风 雷厉风行:“接力棒”作风,上级有指示,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级一级接下去,传达不过夜,然后执行结果再一级一级传上来。 艰苦奋斗:毛泽东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成为模范。 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长征路上的“野菜充饥意志坚”,抗日战争住土窑、吃黑豆,解放战争小米加步枪。 争优创先:以竞赛激发官兵斗志。解放战争时期的杀敌立功。 以身作则:干部以身作则,力当表率。 3)态度决定行为 “很多人对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认为是方法不对; 我总结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 离开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并不好。” 4)关心激发心力 “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 关心包括三个方面: 思想上关心:通过思想教育和实际战斗,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业务上培养:关心士兵的前途和发展; 生活上爱护:像亲人一样,问寒问暖,排忧解难。 如何培养队伍? 1)培养什么? 理论联系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抗大讲课时,毛泽东格外注意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有注意联系学院的实际情况。 每逢讲课前一夜,毛泽东都在窑洞附近大树前挂上马灯,请来学员、干部了解情况。 抗大的政治理论教育也从不安排长篇大论,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学院缺什么,就补什么。 急用的先学,不急的则后学或暂时不学。 2)如何培养?(因材施教) 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工农干部,抗大首先安排文化补习,教学强调少讲多做。 先讲必要的前提,然后才来发问,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每个问题中有一定联系; 使得听者能在教员的诱导下,从问题的各个侧面,了解到问题的全部。 知识青年,以问答式教学为主,组织学员开展自学和讨论,充分发挥其善于思考的优点。 有丰富经验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则强调以自学为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利用难的机会学习,组织来自全军各部队的领导干部相互交流,认证总结带兵、作战经验,不断充实抗大的教学内容。 3)不求系统,少而精 教学方法力求重点突出,画龙点睛,讲清基本观点即可,不刻意追求系统完整,主张战时培养干部要“少而精”的原则。 毛泽东多次说到:“书不能读的太多,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 他还谈到,从陆军大学毕业的国民党军官都打不好仗,而从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就出来的人却能打好仗,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4)互补短板 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5)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打一仗,进一步。 毛泽东曾谈到,自己原来不会打仗,也没读过什么兵书,所以建军初期打了一些败仗。 因为善于总结,才变得比较聪明起来,胜仗也就越打越多。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乐于从战争和军事中学习企业管理, 因为战争是矛盾最激烈的表现,必须步步为营,抓住事物的本质,随机应变才能生存下来; 毛泽东在长期战争中所积累的组织发展的智慧,值得每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