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span>2021 年 5 月</span>

职场专辑

c7.57 对员工…

01. 搞死企业的三个问题

宽容、假装高逼格、除了老板没人加班

我的学生是一家公司创始人,曾给我讲过他的一个创业失败故事。

前几年,他公司在国內推出了一项互联网创新业务,一开始比较受欢迎,还得到了几笔投资。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另一家资金实力不如他们的小公司赶超了,大多数用户被吸引过去了。因为这家公司的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迭代速度快。

他后来反省失败的原因,认为有三点:

一是研发项目负责人有老好人习气,搞一团和气,明知几位主要技术开发人员知识老化并与目标用户有代沟,但一直没有换人。还有对团队存在的问题也做不到及时彻底纠正。

二是公司用高薪和高档办公环境招聘一批人,搞什么去KPI,却缺乏合适的管理,导致效率不高,烧钱飞快。

三是团队缺乏创业激情,该抢时间赶速度该加班的时候却几乎没人加班,使产品迭代与市场推广的速度总是落后于竞争对手。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对员工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在文章中我把上述致使企业失败的原因归纳为搞死公司的三个问题:宽容、假装高逼格、除了老板没人加班。

实质上这三个问题都是管理上宽容的问题。

但有些网友不赞同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成功的公司是宽容的。

真的是这样吗?

02. 成功的公司

对员工都不够宽容

不赞同我观点的人,喜欢例举这几个他们认为是宽容的成功公司,如谷歌、腾讯。

实际上,这些人眼里的所谓宽容的公司,都是最不宽容的公司。

他们只从网络文章上看到了谷歌上下班不打卡,员工还能在办公室带孩遛狗,没有KPI等零碎现象。但他们不知道谷歌还有以下一系列不宽容到严苛的管理做法。

谷歌最聪明与最牛x的一招,是把这种不宽容安排在管理的源头上。每个参加Google面试的人至少要先后与六位面试官交谈过,后者均是公司管理层面或潜在同事组成的。每个人的观点都算数,从而使招聘程序更加公平,标准更高、更严格。所有面试官的目的就一个,将那些工作积极性与学识差的和不如他们的人剔除出去,不让其混入谷歌。

那些羡慕谷歌“宽容”而抱怨自己公司严苛的员工,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可能因为不够格,在招聘环节就会被谷歌极不宽容的严苛面试而干掉,根本不可能有享受那份“宽容”的福分。而那些进入谷歌的员工,都是经受了学校与其他公司严酷的竞争与管理环境并从中打拼出来的佼佼者。

他们主动、努力、有责任心、能力强,谷歌的那些宽容是留给这些人的。

既使拥有这样的优秀人才,谷歌仍然没有放松管理。谷歌创始人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曾想过,我们招聘来的员工都是最聪明和最努力的人,我们干嘛还要派人去管理他们?于是两位创始人曾一度取消工程师们头上的管理者,但后来发现行不通,又恢复了管理层。

谷歌虽然不搞KPI,但推行的是比KPI目标要求更高、过程管理更严的OKR(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体系。

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看起来面目和气,但骨子里也不宽容。

马化腾创业时伙伴几乎都是他的大学、中学同学,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一点也不客气,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一个人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

做微信的时候马化腾也很紧张,为了抢时间,也为逼迫员工更努力,腾讯内部设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最后广州做E-mail出身的团队赢了,成都的团队很失望,他们就差一个月。

当时还有一个竞争对手也在做类似的应用,而且他们赌腾讯不会这么快。在这段最危险的时间里,所有高管都在试用,有什么问题立刻在群里反馈,立刻去改。大家天天工作到凌晨3点、凌晨5点。马化腾常常夜里发现问题,就立马发邮件给相关负责人,要求马上执行,马上改进。

最终微信出来了,腾讯赢了,获得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且是头等舱。 

我的一个咨询客户,公司是行业老大,是外人眼里的“宽容”公司,上下班不打卡,不搞KPI。但我知道这公司实际上更严苛,你绩效好,一切好说,如果绩效不好又不努力,根本不给你改正的机会,立即辞退。

03. 只有老板一个人在战斗

为什么成功的公司都不宽容?

每一个老板心中都有个挥之不去的痛:老板都面临用人的双重压力与困境。

一方面,用人相关成本越来越贵,利润越来越薄。

另一方面,由于老板没退路但员工有退路;由于企业是老板的目的与命,但对员工而言只是一份普通工作和谋生手段,而手段是可以牺牲与替换的;由于人皆有自私、惰怠的一面。所以难免发生这样的情况:老板在拼命,员工只求工作交差;管理者做老好人而老板做恶人;员工不奋斗只有老板在加班;员工出工不出活、不用心或偷懒耍滑到处埋雷,最终由老板担责买单。

有的公司看起来人多热闹,实际上成了老板一个人的战斗。

不少员工也心知肚明,曾有一位网友在《对员工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一文后留言道:“卧槽,我怎么觉得说的就是我们公司啊!对员工宽容,假装高逼格,除了老板几乎没有人加班……不知道哪天整倒闭了他们还会觉得我是中国好老板不”

所以讲,用人及其相关投资,既是企业以小博大的创造性机会和最重要的驱动力,又是企业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买房租房买机器设备,都会得到相应价值,但购买人工劳动,如果管理不当、不严,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带来破坏作用。

因此用人成了影响当今公司成败的主要因素。

而管理上是严格,还是宽容?决定着用人效率的高低与企业成败。只有严格而不宽容的管理,才能控制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04. 成功的公司

没有不是“奋斗文化”的

《对员工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一文还引发了一个争论:员工该不该加班?文章真实的意思不是主张强制员工加班,而是提醒员工,不要丧失工作热情,倡导员工要有奋斗精神,公司要有奋斗文化。

正如马云所言:我们不是在乎你加班这点工作,我们在乎的是你是否在乎你的工作,如果你在乎、热爱你的工作,你就会早起晚归。

在商界几落几起并见多识广的老板史玉柱,曾感慨道,“只要是伟大的公司,没有不是狼文化的。兔子窝文化肯定要失败。尤其搞互联网,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不是狼文化,肯定是死路一条。”

什么是“兔子窝文化”?

管理者做老好人;

员工只图安逸,不热爱工作,不认真负责;

只求完成不求完美,不出业绩;

在学习和工作上不求进取,不想奋斗;

该加班时不愿加班;

该拼搏的时候不敢拼搏。

那些成功的公司其“不宽容”的本质是什么?

是对兔子窝文化零容忍,是对“奋斗文化”的信仰与追求。

奋斗文化,也是史玉柱口中的“狼性文化”。拥有奋斗文化的团队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居安思危,追求持续竞争优势;

有责任心,并热爱工作,追求成就感;

能够延迟满足,控制欲望;

自觉,勤奋,上进。这种作风落实下来,便是养成“自己找目标与突破口”与“今日事今日毕、不惜加班也要使命必达、坚决完成任务”的习惯;

敢拼,能够屡败屡战、不达目的不罢休;

求真务实;

善于学习、创新,对机会反应灵敏。

真正的严格与不宽容,不是表面形式上的一时的斤斤计较,而是要求团队骨子里的改变与成长,是一边实施末尾淘汰、一边广泛寻找”德勇智综合人格”的优秀人才,形成以优秀的核心团队为中坚的奋斗文化。

没有这种奋斗文化,企业就会变成老板孤身奋战与烧钱的游戏,社会就会缺乏引领力量,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幸福。

当然,这种奋斗文化的形成,还需要企业建立老板与员工共苦同甘的命运共同体与相应的激励机制。

05. 对你不够宽容的上司.

不是压榨,而是你还不够优秀.

以前,我公司有一位员工到我办公室来告他部门经理的状,说这个上司对他管理苛刻、压榨。

我问他,怎么个苛刻?怎么个压榨?

他说,经理有好几次下班后,叫他留下加班;有时还批评他,口气很凶;一年活没少干,年终奖却给的是部门最低的。

我后来找到他的经理了解情况,经理解释说,让他加班是他白天上班活没干好,留下他返工。批评他,是因为他几次犯同样的错误,语气重了点。而年终评奖给得少,是因为他的绩效考核排名在部门是最低的。

为避免偏听偏信,我又找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核实,情况确实如此。

看来,有的员工对上司、对老板有一种天然的敌意,管理严一点,就认为是苛刻,是压榨。

从理性上看,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要求劳动创造的价值与价格(即薪酬)相等。公司管理的严格与不宽容,代表着市场与契约的严肃,当你的劳动价值少于你拿到的价格(即薪酬),市场就会要求你补齐,或斥责你处罚你,当你觉得干得多但拿得少或不如别人多时,说明你只有苦劳没有功劳,或者不如别人优秀。

不要玻璃心,动不动情绪化,抱怨别人,更不要幻想哪里有什么无缘无故给你待遇又好又宽容的公司。市场是公平的,也是不相信眼泪的。你如果不努力,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与劳动价值,不能使自己变优秀并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你跳槽到任何公司都会被不宽容对待。

优秀的人,都不害怕也不抱怨那些不宽容与严格的管理。

因为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宽容与严格甚至严苛的管理锻炼、考验的人,他们养成了自己对自己不宽容的习惯,其奋斗态度与能力及绩效达到或超过了上司的要求,

而最终赢得上司的尊重与信任,成为自我管理者。

06. 善意的领导,每一次批评都是挽救.

都是防微杜渐、不舍放弃的爱护.

我察觉到所谓“人性化管理”存在被误读的趋势,不少人把宽容与人性化管理等同起来。

去年,一起“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闹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在之前,该机构类似事件还发生过多起,涉案的4名教师还因此被判刑。

红黄蓝是一家幼儿园遍布全国的集团公司、上市公司,资本与管理实力都较雄厚,对此类问题各级管理层也知道,为什么还屡屡发生呢?

我想诸多原因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问题虽然屡屡发生,但又屡屡被上述那种所谓“人性化管理”淡化约束与监督的信任、轻易谅解的尊重所掩盖了。

红黄蓝公司这种软弱的管理,也害了那些被刑拘的员工。如果进行了严格的不宽容的系统管理,他(她)们就不会从最初犯错滑向犯罪的地步。

有一次董明珠在一个部门巡视时,发现一个办公桌是没人的,然后就问这个部门经理今天这个员工是否没来,部门经理回答是的,他今天请假了。

董明珠继续追问,他请的是什么假,部门经理说他请的是病假。董明珠还继续追问他生的什么病,病得怎么样呢?是不是住院了?经理说我不知道,董明珠立即批评这位部门经理。

“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凭什么去管员工,员工生的是什么病都不知道,你的心里有没有员工,你有没有关爱你的同事、关爱你的团队、关爱你的下属。”

董明珠这个严厉批评,看起来是小题大作的苛刻,实质上是防微杜渐的爱护,是对员工和工作滑向不利局势的挽救。

我在想,任正非、董明珠及我认识的不少企业家为什么都常在管理中使用严厉批评的手段呢?

“玉不琢,不成器”。从管理角度看下属犯错误的时候,一方面说明其方法或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有问题,应该纠正;另一方面这错误或多或少造成了公司损失,二者都需要给下属加以一定处罚以达到管理的效果。

以我的管理经验而言,管理者对釆取什么处罚往往心里是纠结的,罚款?不忍!辞退?不舍!几者权衡最终择其轻,严厉批评罢了,让下属长长记性。我揣测这些老板们大抵也是这么个心理吧。

对下属严厉的上级,说明领导还关心他,还想培养他,还愿意给他进步与成长的机会。如果下属犯了错领导不吭声,说明领导不在乎他,或者说在心里己经放弃了他。

07. 做人可以宽容.

做事不可以宽容.

“做人可以宽容,做事不可以宽容”,其意是这样的:

自己做人,别人犯错侵犯了你,你可以选择容忍与原谅。而为别人做事,无论你是老板还是管理者,在为股东、用户、社区、员工承担社会责任时,你对下属的工作问题是不能宽容的。

一是对“人性恶”如自私恶念与惰怠导致的差距与错误,不能宽容。

二是对“人性善”所驱使的行为,如努力工作、学习创新中难免发生的差距与错误,可以原谅,也允许犯错,给予改正与成长的机会,但不能容忍,须加以指出、督促或纠正,须反复抓、抓反复。

管理者对下属工作问题的宽容,其实是对用户、对股东、对员工集体的不负责任或利益侵犯。

08. 管理的本质就是不宽容.

我还在想,为什么那些成功的公司都不宽容?

这是因为”成功法则”在起决定性作用。

“成功法则”告诉我们,只有持续达到市场竞争优势与竞争要求的企业才能成功,否则被淘汰。

选择宽容还是不宽容?实际上由不得老板们,而是市场决定的,由企业外部市场的四周竞争方如用户、供应方、同行、潜在竞争者、跨界竞争者来决定。

所以管理者与管理必须向每个员工传递市场竞争要求与竞争压力,采取不宽容的严格姿态,使员工放弃一定程度的安逸与自由,调动起最大努力与最大热情,服从集体行动统一的竞争求胜的绩效目标、标准、期限、劳动投入需要、纪律,并解决达不到竞争要求的差距与错误。

这样,才能最终取得公司与员工的共同成功,才能最终使每个人从不自由达到自由。

看来,管理的本质可能就是不宽容。

而宽容的管理,是没有及时察觉与体现市场的意志,是对“人性恶”与员工负面表现及公司市场竞争问题的妥协与放纵,这是一条死路!

职场专辑

c7.56 公司上…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给予以上原因,上市公司承担的东西就会比非上市公司更多。

第一:得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状况。因为上市公司是面向公众的,不再是哪个老板或几个老板的个人公司。上市公司每年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大小事务都得公告出来。遇到大事,得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融资优势。为什么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想上市呢?企业老板想通过上市实现身价的暴增,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企业一旦上市之后,融资渠道就变得更多。不上市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大多都只能指望金融机构去借贷,资质不好的公司,银行还爱理不理的。公司上市之后,就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取相对廉价的资金,有上市公司的平台做背书,找银行贷款自然也不是难事。另外,企业一旦上市之后,通过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持续做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公司能上市而不上市,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不缺钱。目前的现金流非常充裕,自有资金完全可以应对再投资的需求;二是缺钱,但不想以出让股份的方式筹钱,所以只好去银行借债了。比如华为、老干妈这些知名企业,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催促上市而因为有各种疑虑从而迟迟不上市的地方企业,都是这两种情况。

但一般来说,企业还是能够上市就尽量上市。因为企业再走到某一个阶段,几乎一定会面临资金问题。而银行的解决能力有限,著名的日本超市八佰伴就是因为只用公开市场发行短期债券的方式融资,而短期债券面临违约、银行又因为资金面紧张不批贷款,最后申请破产。

以债务方式融资,在债务到期很容易面临资金链紧张,再优质的公司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股权融资的好处在于,出让一部分股权换取来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就成为了公司的资产,这部分资金永远不需要清偿,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于发展公司的长期业务。

此外,一般来说股权融资带来的合作方,很有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且可以帮助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可以建立股东方之间的战略协同。以一部分股权换取公司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买卖就很值当了。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司产权流动性的不同。相比于非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股票)流动性是非常高的。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是没有什么流动性的。上市公司则不同,上市之后,他的股权其实是可以买卖的,并且很便利。在上市公司里,股权激励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手段,员工可能更乐于接受上市公司可以自由流动、变现的股票,而不是现金。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和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别的。上市公司在IPO时会首次公开发行融资,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者非公开进行再融资,还有并购时的配套募集资金,并且因为募集资金的对象范围大了,募资能力也是有增长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没有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融资综合费率是比较低的。

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增强了,相应的它决策自由性就减弱了。A股要求同股同权,规范履权。如果老板占股不够,公司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日常,很多决策还是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就会受到多方掣肘。

当然上市也是需要成本的。

上市对公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主板下规范运营几年后才能筹备实现上市,上市之后更是要保持规范运营。这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上市公司因为讲合规,所以不如非上市公司自由,有些企业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财务,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人看到,也不愿意决策时让其它人指手划脚。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想上市,华为,老干妈,娃哈哈,这些名企都没有上市。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区别主要哪些呢?

融资渠道不同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几个融资渠道。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资,叫做IPO,都要出让一部分股份,获得新股东的资金。IPO得到的都是小钱,因为后边还有大头,就是可以不断地增发,每一次增发都能获得一笔资金注入。除了股票,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融资,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债,但是从比例来说,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要多得多。不上市要想融资相对不方便些,股票不能公开交易,只能定向融资,吸引力不如上市公司。

并且,上市公司并购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很多公司想上市较难,间接上市就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将股票变现,非上市公司变现难度大,且获得的股份回报,远远不如上市公司。

公司构架不同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董秘制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要按时披露信息。

对股东意义不同

大部分企业家,上市都是一个事业的节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家能力的认可。

1、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上市前公司的股权集中在机构和个人手中,上市后一大部分股权就要上市流通,进行交易,其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谁买了公司的股票谁就成为股东,就算公司的拥有者之一。重大决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拍脑门儿决定,有董事会和股东会等,咱们大家商量着来。

2、严格的信息披露,公司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从公司的基础信息,到重大决策,再到财务数据等等,必须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公布,这一切投资者都要知道。不过有个时间的问题,披露之前还是严格保密的。

3、来钱方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资,一般来说都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借的钱有期限、有利息,是需要还的,还不上就处置你资产或者找担保人。而上市则是直接融资,融的钱属于长期借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还款期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讲故事、扩大规模,完全就是一条造富之路。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拼命的讲故事、扩大规模,以上市为终极目标(华为、老干妈这种不上市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体系,不具有普遍性)。

知名度不同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多品牌都是上市后打开知名度快速增长。

中国很多企业家不懂得人才管理之道,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在企业陷入危机之时,股东,高管,员工不是同心协力渡难关,而是内部利益争夺或四散奔逃。

雷军:“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当年在选择创办小米时,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雷军当初的做法就是“用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现在创业是合作形式,所以就涉及到股权分配。

1、企业股权顶层架构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股权顶层架构设计

许多中小企业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业早期一起埋头干一起拼,不会考虑各自占多少股份和怎么获取这些股权。

如果等到公司价值与前景越来越大时再去讨论股权怎么分,很容易导致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导致团队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

企业不论大小、不论起步的早晚,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对众多中小型企业的接触,大部分死于没有顶层设计,因此,顶层设计是前提,不但要设计,而且要专业、要精深、要系统。

从闹得沸沸扬扬的国美黄光裕控制权之争,以及真功夫股权纠纷,无数家企业都死在股权分配问题上.世界上最差的股权结构是平分股权,企业切勿按出资比例划分股权

搭建股权架构时,一定要制定合伙人退出机制。土豆被优酷收购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其实土豆比优酷成立的早,但是在土豆上市之前创始人夫妻闹矛盾,妻子分其一半财产,投资人想进入也很难,所以造成土豆上市延迟,被优酷赶超上市最后被收购。

解决:简单无比的6+1绝密股权分配体系,风险系数划分股权,最公平的股权分配!

1.选择合适的合伙人胜过完善的股权结构

2.创业期一定要有大股东,创始人有一定独裁

3.股份分配所有股东都得出钱,合伙人之间不要有干股

4.资源入股、技术入股等最好避免,可以公司打欠条欠钱,等公司有钱了再补偿。

5.留人,留人不能单靠股份,对于人才激励形式可以多样些

6.预留期权池,为未来人才做准备

2、利用股权激励高管、核心员工

解决:建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业绩激励、约束经管者短视行为、股权激励制度还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有力武器,7步曲实现无懈可击的股权激励体系!

现代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有些企业老板一谈到股权激励第一反映就是送股权,送多少?送谁?资历老的?业绩高的?技术强的?对你忠诚的?

股权励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如何通过股权吸引优秀人才?

如何制定激励模式?持股方式?

如何定人?定量?定条件?

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平衡新老员工,解决元老退出难题?

阿里巴巴创办8年有65%的员工拿到股权激励。

京东员工股权已超过刘强东他个人持有的70%。

华为成立三年之时,至今已实施了4 次大型的股权激励计划…

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做大了之后才做股权激励的,而是通过股权激励一步步把事业做大的!赚小钱靠个人,成大业靠团队。通过股权激励把老板个人的梦想变成全体员工的梦想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的一件大事,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3、股权融资:扩张市场

创业团队融资该出让多少股权?

从理论上来说,是先对公司进行估值,再乘以出让的股权比例,得出股权交易的价格。

实际上,是创始人先算出自己(1)需要多少钱,(2)能出让多少股权,然后再倒推出一个估值,并说服投资人接受这个估值。

解决:瞬间提升企业估值5-8倍的20个秘密!

2014年底,小米公司如何估值450亿美元?

马云当年为什么30%股权卖给软银2000万美金?

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或兼并收购,投资方一方面要对公司业务、规模、发展趋势、财务状况等因素感兴趣,另一方面,要认可公司对其要出让股权的估值。

马云持股7.4%却能掌控阿里巴巴,任正非持股不到1%却能手握大权,通过股权,对外融资,对内激励,最终成为世界五百强。

职场专辑

c7.56 房价能…

受“有房才有家”和“买房造富”等思想的影响,过去十年,国人买房投资的热情只增不减。叠加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开发商、投资炒房客疯狂炒作,房地产市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狂飙式发展。

仅仅10年时间,全国房子均价由三千多一平,飙涨到近万元一平,国人的购房成本大幅增加。5年前,50万还能在二线城市全款“随便选”,但是现在,放眼全国,50万恐怕连一套像样的房子的首付款都不够。

买房问题一直困扰国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房价过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房价一直都是“只涨不跌”的存在,而且其涨幅远远高于居民的工资收入增幅。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人,工资收入每年每月上涨500,合计每年只有6000元。但是房价每平上涨500,一套100平的房子,那就是5万元。这个涨幅差距下,国人靠工资收入买房,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那么过去二十多年,房价何以能做到“只涨不跌”?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房子严重稀缺。“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房价只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土地有限,新房供应有限,但是人口在持续增长,购房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房价很难下跌。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房价依然在上涨,果真是我们的房子建设的还不够吗?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西南财大、央行报告、链家大佬、潘石屹等均步调一致认为:房子并非不够住,有近2亿套房每年都在“空置吃灰”

西南财大:西南财大18年第三季度的报告显示,真正的刚需只有15.1%。报告说得很明确,现如今的楼市已经不是真正服务于刚需,而是投资炒作者的天下。再早之前,财大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空置房屋已经高达2亿套(全国各类房产总和是近8亿套,按照空置率25%计算,空置房屋数量大约2亿套),我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为25.4%,;商品房的空置率已高达26.6%,一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为16.8%,二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为25%,三四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高达30%。

央行报告:2020年4月份,央行发布城镇居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家庭平均拥有住房数量高达1.5套,住房自有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6%,其中四成家庭至少拥有2套房。此外,城镇家庭户均总资产高达317万,居发达国家水平。

链家大佬左晖:中国在四五年前就不缺房了,房地产最大的问题是分配不均,极少部分人掌握着绝大多数房产,不住也不出租。中国大概有2亿套房常年在“空置吃灰”的状态下涨价升值。

地产大佬潘石屹:不是房子不够住,而是投机炒作房地产的行为太猖獗。个人、企业、开发商等均惦记着囤房。建10套房子,有3套是空置浪费的,房子建再多也不够用。

综上所述,结论已经非常清楚:其实从2018年开始,中国早已告别房屋短缺的时代。结合空置率和大量开发商手里的土储和未售房源,初步判断我们至少有2亿套房子是处于“空置吃灰”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房子既然早已严重过剩,为何房价还在死撑不降?尤其是很多“三无”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按照供需理论、按照基本面支撑,早该下降了。为何还能做到“保持稳定”,有些城市甚至可以做到在“毫无支撑”的情况下继续缓慢上涨呢?

“国宝级”房地产、经济学专家黄奇帆2019年在一场重要论坛上仅用14字就“戳破”了真相:炒高房价的主要动力就是炒地皮。不得不说,这一次黄奇帆终于说出了实话!

此话确实不假,过去这些年我们总是有一个认知误区,觉得房价是炒房客一手推高的,不可否认,楼市确实有炒房客的身影,但按照胡润统计的数据显示,其实我国的炒房客比例并不高,只有不到5%。把推高房价的“重罪”强扣在炒房客的头上,显然不妥。

黄奇帆表示:任何房产商买土地,批租土地,必须要自有资本,而不能都后边“背个银行”,如果房产商要多少钱,银行就给多少钱,那么炒地价现象就来了。炒高房价的主要动力就是炒地皮,控房价就决不允许炒作地皮,只要把土地价格控制了,房价就不会上去的。其实,我们把黄奇帆的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开发商凭借银行给的充足资金,在拿地过程中可以肆无忌惮,然后就很容易拍出高溢价的地块甚至“地王”。众所周知,在房价的成本构成当中,地价占到40-50%的比重,所以一旦地价水平走高了,房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管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而且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新规下,80%-90%的房企都会“踩线”。

到底谁才是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黄奇帆尖锐发声的才是实情:过去这些年房价不断上涨,其实说白了就是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房子的建安成本顶天了只有3000元一平,一线动辄五六万一平的房价,其中地价就占了60%,刨去管理、税费、营销等费用,其实开发商最后建成卖出的利润空间也不过10%。房价利润的大头被谁拿走了,我不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高房价的真相被“戳破”,那么未来到底该采取何种措施有效降房价呢?黄奇帆也开出了“药方”:控房价的根本就是决不允许“炒地皮”。一方面,要严格约束开发商的炒地行为,做到两点即可:第一,制定新规,直接规定房企买地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即限制房企的银行贷款。黄奇帆直言,过去这些年,开发商拿地实际上背后都“背个银行”,开发商需要100亿元,银行就拿100亿元,需要200亿,银行就拿200亿元,那么‘地王’、炒房等现象就是怎么来的;第二,杜绝“囤地捂地”不开发的行为。对开发商的土地开发严格监管,拿地后在规定时限内,国家有权再收回土地;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扭转供地不足现象。各大城市未来不仅要加快供地节奏,更要研究制定可行的节约土地、有效利用土地的政策。

无独有偶,周天勇教授也曾经愤怒发问:地价这样涨,房价能控制得住吗?在他看来,想要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尽使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用处不大。要想真正彻底地抑制高房价,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有效增加供地,把地价牢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毕竟地价占据房价的大头,只要土地的价格控制住了,房价也就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有人可能会说,专家光说真话,光顾着“戳破”真相,对于降房价,对于刚需买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降房价、控地价国家要拿出真行动才行啊。

其实国家一直在行动!首先,2018、2019两年,全年整体供地增加2成,尤其是一线城市,土地供应节奏加快了很多;其次,从2016年起,国家就一直在推动“土改”,直到2019年5月,新政才落地:闲置宅基地可转变为建设用地入市,集体用地可入市建租赁住房;不仅如此,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新规”明确提出:试点“下放”用地审批权。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这个政策有何实惠:直接增加了大城市的有效用地规模,供地增加,对平抑地价、降低房价都是非常有利的。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虽然国家已经在行动了,但过程必然是漫长的,而且最终的结果仍然可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毕竟降地价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冲突目前来说是无解的,所以不能过度依赖国家通过“土改”的方式来把房价降低到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地步。

既然不可能通过降地价的方式把房价降到3亿农民工都能买得起的地步,那么未来3亿人的住房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呢?黄奇帆也给出了“答案”:房地产政策是双轨制的,并不是让商品房非要降到农民工买得起的地步,而是通过公租房、动迁安置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释放,帮助3亿低收入农民工群体有效解决住房问题。

吗哪

吗哪(151)属肉…

PPT - 大衛-合神心意的人PowerPoint Presentation, free download - ID:6732622

「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

当扫罗抵抗亚扪人的时候,神激发起百姓的勇气,结果有三十三万人跟随扫罗;这次神不再干预,结果只有六百人「战战兢兢地跟随他」。神这次只兴起约拿单和他的随从,又使用地震,好让百姓认识到得胜不是根据「人多人少」,也不是倚靠扫罗作王的领导能力,完全是倚靠神。

属肉体的第四个特点是倚靠肉体:对于倚靠肉体的人来说,想利用神來服務人,需要的时候求问一下,没有需要就丢在一边;没把握的事就求问神,有把握的事就听自己的。

扫罗轻率地中止求问神,却草率地「叫百姓起誓」,可能想用起誓的方法来讨好神。这个誓言听起来很热心,但却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减弱了百姓的战斗力。倚靠肉体的事奉,有时冷淡,有时也会很热心;但无论是冷淡还是热心,都是根据肉体、根据环境,而不是根据真理,所以在神面前都不蒙悦纳。

属肉体的第五个特点是自以为义:总是只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知自己眼中有樑木」,自己不肯接受十字架的救恩。神没有回答扫罗,但扫罗不但不反省自己、承认错误、带头悔改,反而满有把握地认为是百姓犯了罪,所以冒失地起了第二、第三个誓言,要杀死无辜的约拿单。

扫罗倚靠肉体行事,不肯顺服神;神就「掣出约拿单来」,让属肉体的百姓违抗扫罗的命令,使不肯顺服的扫罗蒙羞,三个誓言句句落空。神要我们看到,属肉体的人,必然会肉体碰肉体,肉体被肉体羞辱。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夜里下去追赶非利士人」的是扫罗;被百姓顶撞之后,决定「不追赶非利士人」的也是扫罗。这两个决定都不是根据神的旨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思!

扫罗主动攻击,虽然屡战屡胜,但也越来越骄傲、和倚靠势力;外面是得胜的,里面却是失败的。就连外面的得胜其实也是不彻底的,因为他最终也没能制伏非利士人,反而死在非利士人的手中。

同样,属肉体的事奉,也可能会像扫罗一时成功,也可能会被神用来拓展神国、造就教会。但这些得胜也会喂养事奉者的肉体生命,结果恐怕是「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 此时是扫罗作王第二年,大卫可能还要过八年才会出生,所以神拣选大卫,并不是因为大卫比扫罗的品德更高尚、更愿意遵行神的命令。神要陶造大卫的肉体,把他造就成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向我们显明两种王的两种结局:「属肉体」的扫罗是在肉体中作王,「属圣灵」的大卫是在肉体不断被陶造中作王。蒙主恩典!阿们!

 

职场和企业的灵修

52.属灵职场中的…

感谢的心,源于何处? | 普世佳音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来13: 15

祷告愈多,圣灵就愈强,就会有很多神迹奇事发生,就很容易带人信主。信主后一对一造就、小组牧养,慢慢在不同部门成立小组,然后联合崇拜,一起办福音活动。职场可以发挥教会所有的功能,而且效果更好,以过去经验,从职场带人到教会,很容易脱节。

领导阶层信主后,照着圣经原则运作企业,照圣经原则好似不一定有利,但是真正的信心是领受应许后,就顺服走神的道路。有时看似非常困难,还是要坚持走下去。一走下去,路就开了,这就是真正信心的表现。

所以当领袖愿意照圣经真理原则去做时,神就会赐福。他就更有信心,神的旨意就可行在职场中,更多领袖阶层甚至老板都信主了,整个职场就基督化。

金融风暴后,很多企业倒闭,也有很多新企业兴起。经济要起飞,就要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创造商机,带动经济进步,对国家,产业有很大帮助。

要开创基督徒企业,一开始就要讲明原则,决定要同心用基督的精神和圣经原则带领企业,才不会有后遗症。神恩膏教会,也必在职场上给人信心和力量去开创。

耶稣鼓励多种多收,今天很多人都要卖企业家面子,所以大企业对社会影响很大,若是以圣经原则经营的大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就更大。

更强的福音果效:你是老板,和员工吃饭喝茶聊天,请牧师来讲道,谁会反对呢?员工很容易因此信主。企业分植就是教会的分植:你是老板,员工信主,训练主管做区长、小组长,当一个成熟的基督徒出去开分店,也带分店的员工信主。分植企业,就是分植教会。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带职宣教一定要有专业程度,或是这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技术,这样就会有机会去宣教。这些国家也希望发展经济,你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她就会欢迎你去,才有宣教机会。所以做基督徒企业是宣教的最好管道。蒙主恩典!阿们!

 

吗哪

吗哪(150)属肉…

Gods Priorities Mans Obedience 15 22 23 1

「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撒上15:3】

撒母耳在吉甲给扫罗举行登基大典,自己不再担任士师,但继续执行祭司、先知的职分。在卸任之前,向百姓清楚地指出了神做工的法则:神的百姓离弃神,必然会招来神的管教;神的百姓归向神,必然会蒙怜悯、得拯救。因此,百姓在神面前就是顺服神、活在神的话语里。

神允许亚扪人再次入侵,只不过是彻底暴露了百姓从基甸时代开始,已经持续了一百一十年的立王心思。虽然现在以色列人已经立了王,但这位王不能代替神,更不能越过神。后来大卫之所以合神心意,是因为他一生都接受神在自己身上掌权,所以能显出神自己作王的事实,可以预表基督永远作王,也就是神永远作王。

神要借着扫罗让我们看到,人的肉体生命若不肯接受神的拆毁和建立,就不可能以神作王。神是信实的,祂的拣选决不会失败。

属肉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只看环境:因为只注意环境,所以就会放大环境里的难处,然后替神出主意、违背神的命令。因此,活在肉体当中的扫罗王和百姓,都不能「默默无声,专等候神」。

属肉体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肯认罪:扫罗「勉强」献祭,是因为害怕百姓「离开扫罗散去了」。百姓立王的动机,就是要从跟随神变成跟随人,结果就从单单仰望神变成只看环境,信心越来越软弱。

属肉体的第三个特点是不肯顺服:神知道扫罗的肉体本相,早就知道扫罗不能遵守神的命令。但神仍然允许这事发生,是要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遵守神的命令的人,才能以神作王;而人的肉体若不经过神的陶造,就不可能遵守神的命令、成为「合祂心意」的王。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 人的肉体都是不肯接受改造的,只有被圣灵引导的人,才能甘心接受神的陶造。扫罗受膏以后,是偶尔「被神的灵大大感动」,所以始终不肯接受神的陶造。蒙主恩典!阿们!

 

 

 

职场专辑

c7.58 桔子酒…

在《卖了酒店,昨晚,我喝醉在马路上睡了一宿》一文中,吴海就此事再度发声,并分享了自己对“做大哥”的几点思考,以及未来的打算。

全文如下:

昨晚又喝醉了,在大马路上睡了一晚,也许是讽刺吧,我做得是酒店行业,全国有上万间房间,自己竟然露宿街头。

作为投行的传统,昨晚摩根斯坦利办了一个“庆祝交易成功”的Party,我竟然参加了庆祝自己公司被卖的Party!可能心情不好,不知道怎么就喝醉了。

想起兄弟们过去一起努力的点点滴滴,心里有些难受,我想跟你们说些话。

公司刚卖给华住,你们纷纷来找我。

“吴总,我们再做一个酒店品牌吧,我们手头上正好有几个项目,加盟商也愿意跟你做”,你们说。

在你们说这话的瞬间,我明白了你们是把我当大哥了。

我知道你们可能对于卖给华住不服,这是因为你们太热爱这个花了十年建立起来的“桔子水晶酒店”品牌,其实,回过头来想,在华住这个大的平台上继续做好“桔子水晶酒店”也未尝不是一个弥补大家遗憾的方式。

兄弟们,虽然你们已经理解我没有能力阻挡公司被卖,但是毕竟你们的梦破灭了,今天我想正式的跟你们道歉:

1)从生意上说,这个世道是“成王败寇”的事,做大哥的没本事早把公司做大,我输给季崎也是心服口服。让你们梦破了,我对不起你们。

2)从回报上说,我们做得是可怜的酒店业,一个传统伺候人的行业没法与互联网行业动辄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比,虽然我把投资人给自己的期权大都分给大家了,最后两次我也一点没拿,但是毕竟僧多粥少,虽然老人都有些回报,但是和互联网比起来远远不够,我把你们拖进了一个传统行业,回报没有这么高,这是我的错,让你们5年,8年10年的青春浪费在这里,对不起你们。

你们把我当大哥,我自然会尽当大哥的责任,但说完这两个“对不起”让我觉得自己不配做你们的大哥。

今天我也跟你们讲一下我的大哥们的故事,一是想告诉你们如果没有他们可能也没有你我的今天,我也应该正式地说声谢谢他们;另外,我也是想告诉你们我想向他们学些,有个大哥的样子,也会告诉你们我准备怎么做。

我的大哥们是怎么做事的:

1)做大哥的不需要你说,他们自然会照顾你

第一件事

05年新浪的老查(曹国伟)跟我聊想把我的公司“财富之旅”卖了,虽然心里不舍但是我理解对于新浪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我的公司是做在线旅游的,并不是新浪的主业。

公司最终决定卖给了艺龙,我除了配合和出谋划策之外,没有考虑一丁点自己的利益,最后卖了,事后老查突然告诉我他不能让我白干,我很吃惊,虽然钱不多,但是我真的没想到过。

十几年来我一直记得这事情,刚开始7年逢年过节我都拿着烟去看大哥,烟放在办公室就走了,人都没见着过。后来听说他戒烟了,自己也变得越来越不像话,过年也没去看他,只是发发短信了,虽然会拿忙作为借口,想想做小弟的样子没了确实不像话。

但是大哥毕竟还是大哥的风范,最近有些事情我又找老查帮忙,老查二话没说都办了

第二件事

17年桔子水晶酒店卖给了华住,这个企业我和其他创始人花了11年的青春,自然更加不舍,但是投资人对我们团队很好,我肯定是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团队毫不犹豫地配合了,和上次在新浪的经历一样,我和团队没有提任何条件,连暗示都没有。

那天,凯雷的老杨(杨向东)突然告诉我他谢谢我们创始团队,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哭了,不管他什么方式谢谢我们,这个心意比什么都重要。

在卖公司的时候老杨也知道我不舍,他跟我说只要我想做什么他都会投钱,哪怕我想再做酒店他也会投,当时我只是想把卖公司的事情尽快结束,未来的事情也没多想。

后来老杨来北京跟我吃了几次饭,一次他突然跟我说他们要买麦当劳,问我感不感兴趣。虽然我没有这个实力,但我知道他是以他的方式在帮我。

最近我跟老杨聊了自己现在也做投资人,也投一些项目,他下一句话就是,我说过了只要你做我就会投。我没有说让他投,因为我只是这些项目的小投资人,毕竟不是自己再做项目,万一赔了我怕对不起大哥,但是真要需要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去找他。

2)做大哥的不需要你说,他会带你玩

第一件事

其实我在上篇文章《被逼着创了三次业,够了》里写了我为什么做桔子水晶酒店的,里面我说的老林(林欣禾),也就是投过唯品会和58同城的DCM的老大,他是我在新浪时的老板。

回过头来想,不管当时我内心是不是为了感激大哥才做的桔子水晶酒店,但我心里很清楚,没有他带我玩,我绝对没有今天,也没有我们这帮兄弟们一起的缘分。

最近有朋友做公司需要他站台,这个公司甚至还没有成型的产品,他二话不说就支持了。

第二件事

这个人就是我在“其实我只是个代孕妈妈”里写的马化腾说“他说话算数”的梁建章,虽然我俩岁数差不多,但是我的胸襟与他差距甚远,成就相差就更远了。

自打我离开携程后几乎没见过他,2013年他从美国回来重掌携程前我们才见面聊了几次,最近可能是一年能见两次面。

去年突然有一次老梁找我,有些事情可以一起做,我立刻知道他是照顾我,因为他可以找任何人。最近我的好友Tony做了Oceanlink,就是那个投资开元酒店以及帮助去哪儿和艺龙退市的专门投资旅游业的基金,携程是他们的投资人和GP,我的好友Eric和老梁又把我拉进去了。

前些天又有一个朋友需要老梁站台,我跟老梁说了,他都没见我的朋友就痛快地答应了。

大哥是什么样的样子

做大哥的胸襟宽广,他们的目标是帮助更多的兄弟们发展,有钱一起赚。

做大哥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钱是赚不完的,为什么不帮自己值得帮的兄弟们赚钱?为什么不帮助兄弟们发展?

做大哥的是不需要你说什么,只要大家是兄弟,有事要他们帮忙,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一定会办;他们有好的事情要做,他们一定愿意带你玩。

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也想学习我的大哥们,为大家做些事情:

1、 帮助兄弟们发展

我已经说了我不会再创业了,除非人逼我,所以我很大概率不会再有机会带着大家一起冲锋打仗了。(不知背景的围观群众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被逼着创了三次业,够了”)。

对于还想干酒店的兄弟们:

虽然大家感情上有些纠结,但是华住确实做得很好,也是个大的平台,我想我在华住这段时间会帮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自己,也会尽自己所能保证华住保障交易前答应的长短期期利益。

对于想干酒店但不想在华住做的兄弟们:

我会安排你们做老季给我的Vue,或者,只要你们能解决敬业问题,我会帮你们安排进其他哥们儿做的酒店集团,我想他们会买我面子,另外你们也是人才!

对于想做其他行业的兄弟们:

如果你们想进其他行业,我在其他行业的朋友也有一些,另外在不同领域也有些投资,虽然我没有做这些项目大的投资人,但是我和创始人关系都很好,我想我至少能帮助你们递个简历。

对于想自己创业的兄弟们:

如果你们有好的主意,想自己做点什么,如果大家都认可这个主意,我想我们应该能支持大家创业。唯一的限制是我跟华住有敬业要求,酒店行业我可能不能投,你们在这一行创业我就帮不上忙了。

2 、帮助兄弟们赚钱

有些朋友们在做的项目我觉得不错,如果大家也想把手头的钱投一点出来,我会想办法组织大家一起投资一些我感觉有把握的项目,已经投的项目我可以把我的股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按照当时我投的价格跟大家共享。

最近投的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叫做“齐一资本”的天使投资基金,这期基金他们投了6个天使项目全部已经进了A轮或者B轮;另外还有一个项目是可能改变旅游行业格局的项目,大家要感兴趣我可以用我投的价格稀释我的股份让大家一起来玩。

总之吧,这些年做企业没多大成就,但是朋友们都很给面子,有些好的项目都会给我机会,这些大都是互联网相关的或消费升级的项目,如果我们运气好的话我想回报会比可怜的传统行业好很多,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多赚钱,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的兄弟感情能够延续。

3、帮助兄弟们做慈善

上周六我作为普通志愿者参加了李亚鹏和王菲做的“嫣然天使基金”夏令营的闭幕式,我亲眼看到了兔唇的孩子扬起嘴角的微笑,我深深地知道在中国做慈善是多么的艰辛。尽管有许多面对流言蜚语的艰难,他们还是坚持做了10年,这让我看到了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人性善良的一面。

如果我能够帮助大家赚钱,我也想帮大家一起做些善事,从我们赚的钱里面拿出一定比例捐给他们,也算是我们回馈社会。

总之 : 做大哥的啰嗦半天可能也没说到点子上去,你们放心我今天绝对没有喝多,上次喝多了把牙摔断两颗自己都不知道,我也该走出代孕妈妈的阴影为大家做点事情。

总之吧,我会把帮助大家发展和赚钱做成我未来事业的目标。

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让你们回到老家见到父母的时候让他们觉得自豪,让你们光宗耀祖!

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让你们的子孙后代因为你们的成就而自豪,因为你们给他们打下的基础,能够有选择、有尊严地活着!

凡事,人谋居半,天谋居半。

职场专辑

c7.57 男装品…

你有多久没有买过七匹狼了?

高光时刻的2012年,七匹狼门店数量超过4000家,营收超34亿元,扣非净利润5.5亿元。然而从2013年开始,红极一时的七匹狼局面急转直下,相继经历了利润下滑和关店潮。

直到2021年,七匹狼高层突发“黑天鹅”事件。先是业内知名的总经理李淑君任期内突然辞职,接着董事会对外宣布2020年业绩计提减值3.41亿。

随后发布的财报显示,七匹狼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8%,一举创下上市16年以来最大的同比下降率。

事实上,近5年来,七匹狼的市值已经蒸发了200亿,门店关闭超2000家,对外债务高达30亿元。曾经的国民男装第一品牌、国货之光七匹狼,已然陷入了业绩泥沼之中。

01. 与“快钱”共舞,尽显英雄本色

80年代,借“三来一补”的政策春风,福建晋江逐渐成为海外品牌贴牌生产商的集中地,造鞋、制衣小作坊遍地开花。

耐克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家代工厂就设在晋江。

周永伟、周少雄两兄弟在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发现了蓝海,晋江火热的服装生意,勾起了他们的欲望和冒险精神。

1985年,大哥周永伟放弃银行体制内铁饭碗,说服在新华书店工作的二弟周少雄,联手创办了晋江金井劳务侨乡服装工艺厂,专门给港台老板代工。

一时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没两年就获利200余万。

雄心勃勃的周氏兄弟显然不满足于赚代工的快钱。不久,周永伟拉拢了三弟周少明和四个高中同学一起下海,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纺织品贸易公司。

创业团队七个人,于是“七匹狼”品牌应运而生。

七匹狼的快速崛起,产品创新的影响力不可磨灭。

1991年,七匹狼推出“变色夹克”。这种夹克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酷炫又有科技感,夹克会随着光线和观察角度发生微妙变化。

 

凭借这款创新产品,七匹狼正式撬动了中国男装市场。

彼时,一件七匹狼夹克售价100多元,而公务员工资才40-50元,即使价格如此高昂,产品亦供不应求。“提货的人经常要排队,生产一件卖一件。”

1995年,七匹狼顺势推出双面夹克,一句“男人不止一面”的经典广告语,不知戳中了多少男人的心声。

到2000年,七匹狼更是推出经典格子夹克,再一次引领中国夹克市场风潮。“品格始终如一”的七匹狼势不可挡,此后17年,七匹狼在夹克市场的占有率始终维持在第一位。

周氏兄弟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有前瞻意识,而且也有品牌营销意识,策划了一系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营销。

历来,凡有爆款必出山寨,七匹狼的走红带来了一系列跟风造假者。一般遭遇侵权的企业往往鉴于取证艰难、维权繁琐,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周氏兄弟却敏锐地察觉到侵权危机恰恰是扩大品牌知名度的绝好良机。

他们决定借题发挥,大张旗鼓地将造假者告上法庭,一时引来了无数媒体的关注报道,七匹狼也因此名声大噪,因祸得福。

真正让七匹狼家喻户晓的,正是“那匹来自北方的狼——齐秦”。

90年代,齐秦凭借专辑《狼》爆红全国,狼性文化撩动了周氏兄弟的心,七匹狼不计价格拉来秦做了品牌代言人。

之后,不论境况如何,七匹狼始终坚持走“男神收割机”路线。

娱乐圈叫得上名字的男星,几乎都和七匹狼合作过:孙红雷、张震、胡军、张涵予、李晨、汪峰、李治廷、井柏然…….

2004年,七匹狼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男装企业。凭借着超前的设计、过硬的产品质量、搭载着硬汉偶像的号召力,七匹狼的业绩节节攀高。

到2012年,七匹狼到达巅峰,营收超35亿元,扣非净利润5.5亿元,分别比8年前刚上市时翻了13、18倍。

中国男装第一品牌就此诞生。

02. 花样跨界,老狼末路

此后七匹狼的路,用“一泻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

市场无情,2013年,在互联网的降维打击、国外快时尚品牌的巨大冲击下,服装行业整体进入寒冬。

红极一时的夹克帝国,首次出现负增长,关店潮和利润下跌接踵而至。 

2012年,七匹狼的门店高达4007家,然而到了2014年,只剩下了2821家。财报显示,2013年-2016年,七匹狼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79亿元、2.88亿元、2.73亿元和2.67亿元。

面对日渐颓靡的业绩,七匹狼开启了多元自救之路。从批发转零售、自创品牌、推出新产品线,到卖袜子、卖内衣。

2014年,七匹狼将原有对外授权的针纺类商标收回,开始自己制作男士内衣、内裤、袜子及针纺产品,虽然营收有所上升,但无力让七匹狼“起死回生”。

2017月8月,七匹狼斥资3.2亿元收购法国轻奢品牌Karl Lagerfeld中国区运营实体控股权。然而2018年Karl Lagerfeld不仅没有为七匹狼贡献盈利,反而亏损了4013万元。

紧接着,Karl Lagerfeld创始人与世长辞,显然这次豪赌以失败告终。

法国轻奢品牌的运营失利,七匹狼又盯上了年轻化转型。

2018年,七匹狼新代言人首次选择《这!就是街舞》第一季总冠军韩宇,试图走年轻化、场景化、态度化的营销轨迹,增加品牌时尚调性。

随即,其还培育了“Wolf Totem”“16N”等面向年轻人的品牌。但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品牌印象,七匹狼的玩法和年轻化转型者李宁、太平鸟相差甚远,这一届年轻人对此不买账。

不少服装上市公司在解释业绩下滑和大面积关闭店铺时,往往将原因归结模式落后、电商冲击、线下门店租金上涨、库存积压严重、宏观经济下行,市场竞争激烈等等。

但细究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是因为不务正业的花样跨界导致了最后的穷途末路。

七匹狼的陨落,不止于服装行业萎靡,更多在于创始人的瞎折腾。比如,出身银行的周永伟对投资一直抱有浓厚兴趣。

2004年,七匹狼上市资产分拆后,他主导七匹狼入股兴业银行,逐渐增减持,最高时持股1.7亿多股。

尝到资本运作甜头的周永伟,在2007年8月把公司董事长一职让贤给弟弟周少雄,一门心思专注于外部投资业务。

在2009年全部套现兴业银行股权时,七匹狼入账超过40亿元,以成本价3元/股计数,七匹狼获益在十倍以上。

七匹狼“实业+投资”并进,分工赚“快钱”的模式迅速被国内上市服装企业效仿。晋江当地企业曾笑称:“七匹狼卖服饰的收入,大概也就是其投资兴业银行利润的零头,看来搞实业显然没有搞投资来钱快呀。” 

▲七匹狼的投资版图

七匹狼跨界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搞起了房地产、保险金融、资本运作等暴利行业,主业则被晾在了一边。

一夜建成的罗马,也最容易一夜坍塌,快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多赛道经营后,七匹狼经营风险剧增。副业没搞好,主营业男装却陷入了高库存、高租金压顶,品牌老化、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2016年,七匹狼市值最高达到249亿,但短短5年时间,七匹狼的市值已经蒸发超过200亿元,不足50亿。

让人遗憾的是,在不知不觉中,七匹狼和绝大多数国产品牌一样白白错过了从模仿到创造再到创新的最佳时机,都在抢着关店,忙着保命求生存。

疫情造成的零售业萧条是导致七匹狼没落的原因之一,但颓势在此前早已出现。传统服饰品牌转型失败并不是新鲜事,但七匹狼失败的原因,早已写在基因里。

03. 14亿人口,为何撑不起一个男装顶流?

中国14亿人口支撑起了全球最大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却没有孕育出一个能够享誉全球的男装品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缺市场吗?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男人,就没见过谁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溜达。

缺钱吗?每一波上市潮,都有服装行业的踪影。

缺技术和人才吗?事实上,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服装制造工厂,服装业已经形成了一条贯穿纺织原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完整现代化产业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恰逢全球纺织制造业中心迁移大潮,中国接棒日本,凭借劳动力等红利,逐渐跃居全球第一纺织业大国。

一时杉杉、雅戈尔、七匹狼、 柒牌、九牧王、红豆、报喜鸟、中国动向、美邦、利郎等大牌杀出重围。

然而上市融钱补血后,很多已经变身上市公司的服装企业,并没有专注于主业,纷纷进军“来钱”更快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

雅戈尔早在1992年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进一步涉足了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如今男装主业贡献的营业收入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已经降到30%以下。

董事长李如成曾语出惊人:“什么主业不主业的,赚钱就是我的主业。”

杉杉股份则更多涉足新能源领域和投资领域,早已彻底告别服装业务。

同属于“闽派”男装的七匹狼和九牧王,搞起了资本投资,早偏离了服装主业务。

这些以代加工起家的品牌,始终没能在模仿和输入的同时,探寻出自己的风格。

他们拿着卖男装赚来的大把钞票,怀揣着上市融来的资金,不是“不务正业”就是只知道一味追求门店升级、陈列升级、代言人升级,广告轰炸,都不愿停下来好好琢磨服装设计。

放眼望去,如今也只有柒牌、利郎、海澜之家勉强维持着国民男装的最后一点颜面。可“又土又丑又low——质量差价格高”的标签却早已深入人心。

中国服装市场上万亿的大盘,增速已连续五年下滑,国产品牌更是集体走下坡路,最丰厚的利润都在被洋品牌攫取。

从女装到男装,从大众市场到高溢价赛道,国际品牌占尽优势。疫情冲击下,2020年我国服装业营收预计蒸发2000亿元,颓势加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6万亿元,整体规模缩水11.3%;利润总额为640.4亿元,剧降21.3%。

职场专辑

c2.56 中国光…

三个首富,掉到了同一个坑里!

2010年9月,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来上海参加世博会,在下榻的酒店里,一位来自好客山东的中年男子正在笑眯眯地等着他。

 

此人就是黄鸣,山东皇明热水器公司的创始人。这次见卡特,黄鸣并非只是来凑个喜提美国总统的合影,而是有一个更大的计划:他通过一位美国华人教授,搞到了一些报废的电池板,黄鸣想让卡特以前总统的名义,把这些太阳能板捐给一所位于德州(山东)的太阳能博物馆。

这些报废的太阳能板可是大有来头,跟卡特的渊源很深。在1979年,卡特在白宫举办了一场“屋顶上的发布会”,庆祝白宫装上了一个由32块太阳能板组成的热水系统。因为当年产业不成熟,这个小系统只能给楼下的餐厅和洗衣房烧热水,但整套系统造价高达28万美元。

当时美国刚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缓过来,被中东“卡脖子”的日子历历在目。卡特上台后决心要在能源上“自主可控”,考虑到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扶持对象刚好合适。于是卡特表示,太阳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冒险的一部分[4]。

在屋顶上,卡特对着镜头说了一句废话:没有人可以挡住光。

白宫屋顶发布会,1979年

当年的卡特还是图森破。在一年后的总统竞选中,因为伊朗人质危机和经济滞胀,卡特被里根所击败,而里根认为“最好的能源政策就是没有政策”,一手取消价格管制,一手放开国内供给,油价逐渐回落。像光伏这种投资大、补贴多、见效慢的行业被打入了冷宫。

然后到了1986年,白宫屋顶上那些当年占据美国媒体头条的太阳能板,就被里根的手下偷偷拆掉了,然后便流落到了各地。其中有16块太阳能板被安装在缅因州一所社区大学的自助餐厅的屋顶上,还有一些则因缘际会,飘洋过海来到了山东德州企业家黄鸣同志的手里。

卡特和黄鸣“交接”现场,2010年

卡特向黄鸣“交接”太阳能板的一幕,颇有象征意义。因为在他们交接的同时,全球光伏行业的中心已经逐步转移到了中国,产业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跃进,并且涌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唯一略显尴尬的是:黄鸣和他的公司,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到过光伏舞台的中央。

皇明的主要产品是太阳能热水器,这应该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太阳能产品了,在广大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曾以屋顶上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为骄傲,但它主要功能是“集热”,而非“发电”。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楼房上不易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个行业也在不断萎缩。

而在太阳能热水器之外,故事才真正精彩——中国光伏产业20年里诞生了无数“首富级”人物,比如施正荣、彭小峰、李河君、朱共山等,如今的他们有的元气大伤,有的沦为旁观,有的深陷债务风波,有的成为通缉要犯,以至于有人调侃:“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末路”。

龙头企业陷入不断陨落的诅咒,但中国的光伏行业却又能顽强的崛起,这是为什么?

2000年春天,师从全球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施正荣,放弃了在澳大利亚如日中天的事业,以及香车别墅的生活。他不顾老丈人的反对,回到阔别十多年的祖国,加入了创业大军,和他一起回国的除了一双妻儿,还有体积达到3立方米的技术资料[3]。

为了找启动资金,37岁的他带着一个公文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顶着烈日走访上海、大连、杭州、无锡以及老家扬中,拜访政府和VC,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对着50多页的PPT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PPT主题很微商:“给我800万美元,还你一个世界第一的企业[17]。”

但不巧的是,当时互联网泡沫刚刚开始,纳斯达克指数非理性下跌,中国三大门户的股票如同废纸一般,股价低到不足1美元,国际资本纷纷出逃,一些效仿”硅谷模式”成立风投基金的地方政府也出现了严重的PTSD,不敢随便拿纳税人的钱开玩笑。

另一方面,在世纪初,房地产、汽车和家电才是政府眼中的阳春白雪,纳的税多,还带动就业,像光伏这样陌生、冷门、前景模糊的行业显然不受待见,施正荣为此吃了不少闭门羹,直到在无锡遇见了伯乐。

2000年,无锡的GDP可以排到全国12名,在解放思想上步子迈的也比较快。为了做背调,无锡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4人小组,远赴澳大利亚,一方面是想摸清楚施正荣的背景和成分,另一方面,是想知道光伏到底有没有前景。

在得到正面结论后,无锡尚德在2001年正式成立,施正荣以技术专利和40万美元的现金共持股25%,成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公司第一条1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

如果从量上看,施正荣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中国光伏产业和国外的差距缩短了15年。有了这种很适合上地方日报头版的突出战绩,无锡政府自然喜不自胜,当地领导曾放出一句狠话:“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

光伏产业链简图

2004年,尚德正愁产品没有销路时,欧洲送来神助攻:德国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强制光伏发电并网,并且给予为期20年,每度电0.45-0.62欧元左右的补贴,力度空前,需求井喷。尚德因为提前布局了产能,踩对了点,换来了大把的欧元和美金。

不到五年时间,施正荣已经走到了成为人生赢家的倒数第二步:2005年下半年,施正荣已经敲定要去纳斯达克上市,但没想到上市计划被纽交所CEO发现了,立刻派出派董事总经理和特别代表张磊——也就是日后高瓴资本的创始人——专程飞去无锡截胡[3]。

2005月12月14日,纽交所大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近4亿美元,远超新浪和盛大。上市晚宴上,施正荣兴奋的说:“一夜之间公司就出了二十多位新百万富翁”,他老婆张唯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挣一分钱,我就管花钱。”

尚德在纽交所上市,2005年

2006年,施正荣成为新首富,同年一月,作为冲出亚洲的民族企业,无锡尚德的上市经验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然后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两登《新闻联播》,施正荣也被央视评为“年度经济人物”。英国《卫报》的角度更加清奇,将施正荣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对于无锡尚德的风光,最受震撼的当属地方政府——大家意识到光不仅能发电,还能发财。于是在“尚德效应”和“无锡模式”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开启了一场疯狂的“追光”运动。

一时间,有一百多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不少地方打出“光伏之都”或者是“新能源之都”的称号,在服装加工企业密布的浙江嘉兴,早年前流传着一种说法“织布十年不如干光伏两年[18]”,在小商品之都义乌,连生产袜子和内衣的浪莎都忍不住想进来插一脚。

2012年,《中国企业家》杂志为光伏的这十年“非理性繁荣期”做出了一段高度概括的总结:

“过去十年,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

和当初的互联网泡沫一样,残暴的欢愉终将会以残暴收场,同样的剧情也将再次上演。

无锡尚德从零到世界第四大光伏企业用了6年,赛维LDK花了不到3年。

2005年,30岁的彭小峰坐拥亚洲最大的劳保用品企业“柳新集团”,身家过亿,但他不甘心一辈子生产制服、手套、背心和鞋这样的低端廉价品。当年5月,他和江西新余一位官员聊到光伏,对方听说他想在苏州建厂之后,立刻上报给了市长汪德和。

当过卷烟厂一把手的汪德和嗅到了商机,立刻约他见面。彭小峰说他想做一家世界级企业,需要启动资金5个亿,而他最多只拿出3亿,剩下的需要政府解决,当时新余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8亿,全市银行的贷款权限加起来都没有2个亿,为了拿下这个项目,汪德和利用各种关系,才给彭小峰凑齐了这笔巨款。

彭小峰也没有辜负栽培,短短两年时间,赛维就成了亚洲最大的硅片厂商,紧跟着尚德在美国上市,融资4.69亿美元,创历史之最,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一个月之后,赛维就将2亿元连本带息如数还给了新余市政府,新余也成了江西GDP增长最快的城市。

彭小峰与二马合影留念

上市之后,不差钱的赛维迎来了一段狂奔期。到2008年一季度结束,赛维签订下6笔大单,订单直接排到了2018年,订单总量超过13GW,相当于当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两倍,又过了一个季度,赛维硅片产能和销量正式超越挪威REC,成为世界第一。

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而这离不开外部宽松的融资环境和彭小峰的资本策略:用钱换时间,打闪电战。

赛维LDK的一位前员工曾说:“我们买断了供应商70%的产能,这就意味着,别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最多只能拿到另外30%的产能。也就是说,这一年,它永远也赶不上赛维[6]。”一位新余官员则抱怨过:“我们给他搞定100亿、200亿的贷款,他连一顿饭都没请我们吃过。”

如果把光伏产业比作是一个汉堡,那么两端的面包分别是硅料和电站,中间的肉主要是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一环接一环。

彭小峰对于“第一”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向往,仅仅是硅片老大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他的目标是缔造一个打通所有链条的帝国,这其中难度最大、利润最丰厚的当属硅料,也是整个产业的命脉所在。

2008年之前,全球绝大部分硅料产能都在海外,随着行业热度陡增,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每公斤30美元暴涨至2008年的400多美元,巨大的套利空间也产生了一些疯狂的举动:比如位于四川的峨嵋半导体工厂的垃圾堆被“淘硅者”翻了个底朝天。

当时还没有“卡脖子”这个说法,外界对中国光伏行业评价是“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有一个非常生动的说法是,中国光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但靠的是外国的天,只要外国打个喷嚏,中国企业都要重感冒。

为了摆脱“等米下锅”的窘境,国内光伏企业一边和海外厂商签订锁量锁价的“不平等条约”,一边上马硅料业务,但其中赌性最强、步子迈最大的非彭小峰莫属。

2008年年初,赛维投资120多亿在新余马洪镇建设1.5万吨的硅料产线。当时,全球硅料价格被炒到500美元/kg的历史最高点,而马洪工厂的设计成本为仅30美元/公斤左右,如果能顺利投产,意味着赛维将拥有一台印钞永动机,彭小峰也将成为整个产业的大功臣。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光伏需求急剧萎缩,产品价格暴跌,仅仅一年时间,硅料价格从400多美元跌到了每公斤50美元。原本投产一年就能回本的马洪工厂,资金链瞬间紧张起来。但艺高人胆大的彭小峰没有悬崖勒马,而是选择加杠杆,扩产能。

硅料价格走势

2010年8月,赛维在合肥开建1.6GW的电池片工厂,是当年全球一次性开工最大的光伏项目。2011年,赛维宣布投资100亿,在内蒙古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年产规模达6万吨,是新余的4倍。

但殊不知,赛维当时资金链已经极度紧张,2011年四季度亏损5.8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7.7%,欠债60亿美元,单单是每年要还的利息就是2-3亿美元,但即便如此,已经穷途末路的彭小峰依却不肯低头。

2012年,彭小峰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把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境外势力狠狠批判了一番:“他们(分析师)从来没有看对过一家伟大的公司。现在行业看赛维,就像10年前看乔布斯[13]。”

同一年,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全球装机量骤降,整个产业一片哀嚎,这也成为了压垮赛维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马洪工厂停产两年,每天都有人上总部讨债,合肥工厂被卖给了做饲料起家的通威,心高气傲的彭小峰被迫辞职。2016年,赛维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新余GDP增速也回落到不足5%,一段速生速死的故事就此终结。

对于赛维的失败,外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外因是关键,但更多人认为是因为彭小峰赌性太强,盲目自信,认定行业成功秘诀是规模,只要战线拉的够长,产能够大,对手就永远追不上,公司永远就不会倒。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硅料为例,因为技术会不断的进步,最新的工厂才是成本最低的,而不是规模最大的。

昱辉阳光创始人李仙寿曾在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真实的谎言》,揭露了这个行业癫狂的一面。

“光伏行业说穿了是以‘武林争霸,一统天下’为指引,‘砸锅扩产’为手段,皇权思维和大跃进作风…产能是何其容易,只要有钱;出货量是何其容易,只要价格足够低;可我得到了什么?除了排名!我们早已陷入扩产一降价一营收下降一继续扩产的恶性循环,险恶的人性是这个行业的天敌。”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4%到47%的关税,与此同时,欧盟正式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当时,欧洲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出口市场,占70%左右,美国占10%,一时间,所有人都如临大敌。

当年11月,央视《对话》栏目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名为“光伏血战的秘密”,请了通威、协鑫以及汉能集团三家公司的一把手讨论,整个过程,只有汉能创始人李河君最放松,聊至投机,还情不自禁翘起了二郎腿。原因不难理解:当时“双反”针对的是晶硅产品,而汉能做的是薄膜,毫发无损。

对于“双反”,大部分的人的理解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短短十年就站到了这个产业的金字塔尖,抢走了欧美国家的蛋糕,所以欧美国家要打压中国人的势头。但李河君却认为,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在李河君眼里,欧洲国家之所以一边削减补贴,一边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压根不是为了扶持本土的晶硅企业,而是为了抢占新一代技术的制高点,也就是薄膜。

光伏发电有两种技术路线:晶硅和非晶硅,后者主要指薄膜。和晶硅相比,薄膜的优势在于体积轻薄,硅耗低,生产流程少,温度系数低,弱光效果好,除此之外,因为柔性化的特点,应用场景更广阔,尤其是建筑、3C电子、汽车等。但缺点在于转化效率不高,性价比优势不足,所以相对冷门。

2009年,汉能通过薄膜正式切入光伏产业,在当年的公司年会上,李河君发表了一个名为《我有一个判断》的演讲,他预测未来晶硅的道路上将会“一片死尸[9]”。某种程度上,李河君的预言是对的。

“双反”让国内一大批光伏破产倒闭,包括一些小手工作坊,也包括尚德和赛维这样的巨头,也让浪莎的这样价值投机者也放弃了插一脚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晶硅从此一蹶不振,薄膜就能轻松逆袭。

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全球多晶硅价格暴跌,2012年硅料只要每公斤22美元,加上新产能陆续释放,晶硅电池成本一年之内下降了40%,薄膜曾经略胜一筹的成本优势丧失殆尽,变得越来越小众。

目前,整个行业还是晶硅的天下,薄膜占比又退回到了和十五年前一样的5%,而且放眼全球只有美国First Solar和汉能两个主要玩家,这和李河君当初的预测截然相反。

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李河君,觉得薄膜的成本和转化率问题统统可以靠技术解决,所以才放弃拥挤的晶硅赛道。事实上,当初李河君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内部有人提出过一个想法:在汉能旗下的水电站旁边建晶硅厂,利用电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赚快钱,但被李河君否决。

要知道,在转战光伏之前,李河君主要做的就是水电生意,最得意的作品就是比葛洲坝水电站还要大10%的金安桥水电站,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水电站被视为汉能的印钞机,每年稳定贡献数十亿的现金流,这也是汉能斥资百亿,豪赌薄膜底气所在。

不到两年时间里,汉能在全国跑马圈地,成立了九大制造基地。2011年,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了在香港上市的设备厂商铂阳太阳能(后改名为“汉能薄膜”),打开了融资渠道,然后在不到1年时间里收购了三家海外薄膜太阳能公司。

李河君认为,这些收购都是成功的抄底:“全球700多家光伏公司、最领先的薄膜技术都在我们的数据库里,我们选中了其中5家并购对象,只要掌握它们,全球的薄膜技术制高点就被我掌控了。”

在利好消息的提振下,汉能股价从2012年底的0.33港元,一路飙升至2015年3月最高的9.05港元,涨幅高达26倍,李河君身价也一举超过马云,继施正荣之后,成为中国新首富。

相比历任首富,李河君的脑路相对清奇很多。他认为光伏产业的未来不是位于西北沙漠里的集中式电站,而是一个个的屋顶以及无数的生活场景,他的终极目标是让14亿中国人用上汉能的“薄膜全家桶”——用汉墙和汉瓦来盖房子,开着汉能的太阳能汽车上班,背着汉包去出差,夏天还可以躲在汉伞下乘凉。

让马斯克汗颜的汉能的太阳能汽车

做光伏的人大多有撂狠话的习惯,李河君曾对一个著名企业家讲过一个观点:“你什么时候放弃地面电站,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光伏[14]。”

2015年3月9日,李河君作为政协代表在两会上发言,成为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之一,不过这次发言被另一位政协委员剑雄被炮轰,认为这是在为他的上市公司做广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直播带货,而且是在人民大会堂。

不久之后,上市公司隐秘的角落也被撕开了一道口子。2015年5月20日,因为被质疑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涉嫌操作股价被香港证监会调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一天暴跌近50%,20分钟之内市值蒸发1400多亿港币。

此后,汉能进入长达4年的停牌期,李河君也没能摆脱光伏首富的宿命:2019年6月,汉能薄膜正式从香港退市。在这之后,汉能的业务并无多大起色,资金链持续恶化,频频陷入欠薪欠债风波,”现金奶牛“安桥水电站也被拍卖,汉能回A也遥遥无期。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大赌局中,晶硅大获全胜,李河君曾经的“121计划”(到2020年,汉能收入一万亿,市值两万亿,盈利一千亿)早已沦为泡影,只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和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么我们死掉,要么伟大。”

虽然有人把光伏和互联网相媲美,但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光伏的本质就是制造业。在世界工厂干制造,就难逃成本的宿命。

施正荣对此曾有过一个经典论述:“任何一种产品只要有中国人去卖,就会卖到亏损为止;任何一种原材料只要有中国人去买,就能买到几百倍的高价。”

光伏产业的残酷之处在于,打赢了内战还不行,因为它的对手是火电厂,终极目标是实现“平价上网”(和燃煤上网标杆电价相比),在没有到达这个历史性拐点之前,企业必须拼命投资,买设备,扩产能,攻克技术难题,不断革自己的命。

从2002年无锡尚德第一条电池线投产,到欧美发起双反的2012年,中国光伏度电成本从当初的5元/千瓦时,下降到0.8元/千瓦时(当时全国燃煤上网标杆电价从每度0.23到0.5元不等)。

中国光伏度电成本走势

如果换作其他行业,十年时间成本下降85%,产业格局也就基本稳定了,寡头效应也就形成了,利润也就开始产生了。但光伏不是这样,在没有实现平价上网之前,整个产业就谈不上格局已定,龙头的强大有时候也只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赛维和尚德倒下之后,整个产业迎来了一次大洗牌,主战场也从海外转移到了国内,曾经的“民营电王”朱共山从彭小峰的手中接过了“世界硅王”的大旗。2015年左右,他执掌的协鑫系“能源帝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硅料和硅片厂商,占全球约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然而这个地位却被“一根线”颠覆了。

2015年,国家推出“领跑者计划”,对光伏组件转化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单晶产品80%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而多晶产品只有20%可以满足,存在明显的政策倾斜,这被认为是国家在有意引导整个产业从门槛较低的多晶,转向效率更高的单晶路线,从而加速产业的自我造血。

在中国,有的钱可以从市场里赚,有的钱可以从改革里赚。随着顶层供给侧改革的落地,一直坚守单晶赛道、一度当过无锡尚德供应商的隆基股份浮出了水面。也正是在2015年左右,隆基在硅片切割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

在光伏行业内,上游硅片厚度与切割时的损失量是影响晶体硅电池成本、甚至并网发电成本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12]。

隆基采用的金刚线技术,使得硅片切割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硅片生产过程中的非硅成本。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曾这样解释,“采用砂浆切割,切割一吨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如果改成金刚线切割,只需要40公斤金刚线。”

技术的领先,加上政策的支持以及供应链的成熟,单晶的性价比优势不断提升,市场需求呈几何式增长,短短五年时间,单晶市场份额从不到两成增长至如今的九成。

凭借这一波技术浪潮,隆基开启了疯狂扩张,股价在5年多时间里翻了25倍,把在美国上市的同行们远远甩在了身后,去年成为全球硅片和组件环节双料“世界冠军”,净利润高达85亿元,也一度被股民们封为“光伏茅”。

话虽如此,光伏和茅台,本质上却是两个物种。赤水河永远流淌,但在光伏行业,唯一不变的事情是技术会不断进步,永远在变的就是产业格局。

金刚线的普及一方面加速了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也让整个产业陷入了一次动荡的产能替代周期:曾经的“硅王”保利协鑫被揍了个鼻青脸肿,旧的产线不断贬值,沦落只能论“斤”卖。在经历2018年的“5.31”补贴退坡后,协鑫更是元气大伤,股价持续走低,不得不出售电站续命。

隆基本身的地位也绝非稳固:最引人关注的无非是硅片环节上的尺寸之争,以中环和天合光能为首的公司组成210阵营,挑战隆基、晶科和晶澳组成的182阵营,如果挑战成功,隆基的“茅台”成色就要大打折扣。

而在硅料环节,保利协鑫希望通过“颗粒硅”来扭转乾坤。在电池片领域,通威、爱旭、汉能甚至包括做风电的明阳智能也都在大力推进转化率更高的HJT(异质结电池)的量产。每一个细小的技术进步,都是行业格局的变量。

简而言之:光伏产业的核心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势。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新产能将会打败老产能,投资成本甚至会低于老产能的残值。与此同时,先行者因为庞大的资本开支,以及过高的负债率无法跟上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先发优势”便可能沦为“先发劣势”。

这个行业里的所有玩家,从政府到企业,从上游到下游,付出的所有“代价”最后换来的,就是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降低。每一次新技术的成熟落地,都会带来一次行业洗牌,也会见证新王的加冕和旧王的退去。

当然唯一不改的,是全世界离真正的清洁能源又前进了一小步。虽然那些意气风发的首富们,大部分都成了“代价”。

工业革命时代,煤炭被称为工业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手里没粮,心里发慌,身上没血,一命呜呼。然而,传统化石能源存在分布以及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由此引发了很多地缘政治问题,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普法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数不胜数。

为了避免这样的激烈冲突并且实现能源独立,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将光伏等新能源作为战略产业,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中国莫不如是,没有国家希望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剥离过去二十年光伏产业的种种光怪陆离,会发现最大的赢家,其实是中国的光伏产业本身。

2019年后,中国光伏正式进入了“平价上网时代”,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上网价格已经低于火电,整个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去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48.2GW,占全球三成。与此同时,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目的地十分分散,“卡脖子”的顾虑已然烟消云散。

光伏产业的全球争霸赛中,无论是硅料、硅片、电池片还是组件,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实力,中国都是绝对世界第一,无论今后的技术路线再怎么变化,可以确定的是,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中国公司。

在2016年那期《对话》节目,施正荣作为一名“败军之将”被请到了现场,在那之前,他一个人在澳洲闭关数月,自己开车、买菜、做饭、瘦了15斤,他说:“一家企业的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就了一个行业。”

回顾中国光伏行业过去的二十年,这也许是一段最恰当的陈词总结。

职场专辑

c7.30 创业企…

老板最不缺的就是想法,可是一遇到团队问题,就没了办法。

使命、愿景很宏大,但团队无法理解,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说起梦想都很兴奋,一到执行就没了劲头,相互推诿,各执一词;

老板事事冲在前面,回头一看却成了孤家寡人,团队压根没跟上。

这样的困局什么破?

舵舟通过对近三百家创业公司的调研、100多家公司的服务,以及字节跳动长达5年的观察,再对照英特尔、谷歌、苹果、华为、腾讯、阿里等巨头企业的早期发展,找到了破局方法,就是老板要用好“目标管理法”。今天就来聊一聊。

鸿沟背后的根因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老板和团队之间的巨大鸿沟呢?背后是隐藏的五大不一致。

1. 意图不一致 : 老板擅长下指令 , 这个月我们齐心协力完成1000万业绩,员工也习惯听从指令,却不愿意去思考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

数字背后老板的意图是在保持客户高满意度的前提下提高业绩,通过团队间更好的协作来完成业绩,但他以为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不用再强调。

可员工只接收到了1000万业绩的指标,看到了业绩完成与否的奖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里活动:老板太能忽悠,根据过往经验,这根本完不成,不用当真;达成目标会拿到不少的奖励,要想尽办法完成业绩……一个个关于数字目标背后意图的猜想就开始了。

2. 态度不一致 : 连锁反应就这样发生了,每个人理解的意图不一致,就导致了态度上的不一致。

张三并没有把目标当回事,该怎么工作还是怎么工作,积极性并没有什么变化。

李四想要拿到高额绩效,满脑子都在想有什么捷径能够快速完成目标。

3. 行为不一致  : 态度的不一致又引起了行为上的不一致。有的同事依然正点上下班,有的同事在到处搞关系做业绩,只有少数同事能够真正领会老板意图,在做客户服务的事情。

4. 应变不一致  : 基于前面的三个不一致,当遇到重大问题或者决策的时候,不同的人反应也会不同。

5. 归因不一致 : 最终引发的是归因的不一致,老板认为员工能力跟不上,员工认为老板变来变去,就陷入了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中。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用好这套经过字节跳动、谷歌、英特尔等巨头公司验证的目标管理法:找到合适的牛人,建立一套统一的语言,用教练式领导激发团队积极性。

如何跨越团队鸿沟?

1. 吸引足够牛的人 : 有人说老板和团队之间存在天然鸿沟,但是高级人才和老板之间是可以同频的。乔布斯说: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交往,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吸引到牛人,是解决鸿沟问题的关键一步。

创始人们对人才都求贤若渴,尤其是高级人才,人才从何而来?好的CEO都应该是好的HR,张一鸣就是这样的CEO。

“从2015年初到年底,今日头条员工从300多一下增长到1300多,肯定不都是我亲自招来的,但还是有不少我亲自沟通的。如今我最多的夜归也是去见候选人,有时候甚至从下午聊到凌晨。我相信并不是每个CEO都是好的HR,但我自己在努力做一个认真诚恳的HR,披星戴月,穿过雾霾去见面试候选人。”

张一鸣吸引来的牛人包括张利东、梁汝波、张楠、陈林、谢欣等等,从中衍生出一个问题:如何来筛选牛人?这是困扰很多创业公司的问题,很多公司花重金聘请所谓人才,最后却发现并不合适,关于筛选人才的维度,舵舟总结出五个方面。

(1)基因的匹配度,就是行业、经历、背景、专业的契合。

(2)关键能力的匹配度,就是岗位与核心能力是否匹配。

(3)愿景匹配度,对创始人所做事情的热情和认可,即便暂时失败也能够承担。

(4)价值观匹配度,双方倡导的、反对的观点趋同,对于大是大非的理解一致。

(5)创业者心态,具有创业者心态的人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能够和老板形成很好的合作。

2. 统一的语言体系

是不是把高级人才聚集一起就能发挥最大效能呢?也不一定,这取决于是否有一套机制能够让每个人都把优势发挥出来。传统的KPI绩效方式显然对高级人才失去了吸引力,相对于考核,高级人才更加需要的是挑战性的目标和更大的成长、发挥空间。

OKR就是这样一套工具和体系,把聚焦点都放在统一的目标上面,每个人都发挥各自的价值来支撑目标。

这个目标(Objectives)代表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背后的意图和意义是什么,目标清晰了,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然后再去设置达成目标的关键结果(Key Results),就是“我们如何到达那里”,这个结果是具体可衡量的。这就是OKR的核心内容。

OKR的实施能够解决团队间意图不一致的困境,它改变的是“路径依赖”的思考方式。

从“干了再说”的思维方式,转变成“规划后再行动”的思维方式,前者崇尚行动力和快思考,后者提倡系统性和深度思考,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创业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试错成本越来越高,先思考再行动越来越重要。

从“干什么”到“为什么干”的思维方式转变,这也是“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的不同,工业时代更加适合前者的思维,而互联网时代先要想清楚为什么。

从“拆数字”到“找策略”的思维方式转变,传统的思考方式是,拿到一个数字指标,做产品的加减法,而OKR引导的是去思考影响这个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有哪些,风险点有哪些,如何在这些要素上面去突破。

OKR不仅是一套语言体系,也是一套思考框架,这个思考框架让我们从意图到归因取得更多共识,能够真正“力出一孔”。

3. 教练式领导力修炼

很多公司也在尝试用OKR,但是大多数都中途放弃了,或者认为自己公司不太适合用这个工具。OKR工作法能够真正在公司实施并发挥作用,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始人或高管要具备教练式领导力。

教练型领导的思维方式是基于目标导向,更加关注员工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想要,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达成目标。是真正的“把人当人看”,这些思维方式和OKR所倡导的是完全一致的。

传统的领导思维是基于问题导向,面向的是过去和现在,关注的是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领导本质上是对团队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是可以被员工感知到的,最终影响了绩效的发挥。

如果只是把OKR作为绩效管理工具,一把手想的是如何“管控”员工,而不是激发,这个工具就是无效的。

张一鸣是教练型领导,他把开放谦逊、坦诚清晰的价值观写进字节范儿,OKR对全员开放,鼓励团队自下而上共创OKR。

结语 : 一把手提升教练领导力,也是有方法可循的,这其中就需要领导者不断修炼自己,修炼如何更好的去聆听,如何更好的去提问,如何更好的去反馈。

基于共同的目标,基于一群优秀的人,基于教练型的领导力,这就是解决老板困境的“目标管理”,这套方法萃取自字节跳动,以及英特尔、谷歌、华为等巨头企业的早期发展,并且在很多创业公司中得到了验证,为了帮助更多创业者,舵舟把这套方法浓缩成了两天一夜的工作坊,从工具方法、案例研讨到实操演练,给你不一样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