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56 公司上…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给予以上原因,上市公司承担的东西就会比非上市公司更多。
第一:得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状况。因为上市公司是面向公众的,不再是哪个老板或几个老板的个人公司。上市公司每年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大小事务都得公告出来。遇到大事,得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融资优势。为什么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想上市呢?企业老板想通过上市实现身价的暴增,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企业一旦上市之后,融资渠道就变得更多。不上市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大多都只能指望金融机构去借贷,资质不好的公司,银行还爱理不理的。公司上市之后,就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取相对廉价的资金,有上市公司的平台做背书,找银行贷款自然也不是难事。另外,企业一旦上市之后,通过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持续做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公司能上市而不上市,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不缺钱。目前的现金流非常充裕,自有资金完全可以应对再投资的需求;二是缺钱,但不想以出让股份的方式筹钱,所以只好去银行借债了。比如华为、老干妈这些知名企业,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催促上市而因为有各种疑虑从而迟迟不上市的地方企业,都是这两种情况。
但一般来说,企业还是能够上市就尽量上市。因为企业再走到某一个阶段,几乎一定会面临资金问题。而银行的解决能力有限,著名的日本超市八佰伴就是因为只用公开市场发行短期债券的方式融资,而短期债券面临违约、银行又因为资金面紧张不批贷款,最后申请破产。
以债务方式融资,在债务到期很容易面临资金链紧张,再优质的公司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股权融资的好处在于,出让一部分股权换取来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就成为了公司的资产,这部分资金永远不需要清偿,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于发展公司的长期业务。
此外,一般来说股权融资带来的合作方,很有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且可以帮助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可以建立股东方之间的战略协同。以一部分股权换取公司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买卖就很值当了。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司产权流动性的不同。相比于非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股票)流动性是非常高的。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是没有什么流动性的。上市公司则不同,上市之后,他的股权其实是可以买卖的,并且很便利。在上市公司里,股权激励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手段,员工可能更乐于接受上市公司可以自由流动、变现的股票,而不是现金。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和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别的。上市公司在IPO时会首次公开发行融资,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者非公开进行再融资,还有并购时的配套募集资金,并且因为募集资金的对象范围大了,募资能力也是有增长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没有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融资综合费率是比较低的。
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增强了,相应的它决策自由性就减弱了。A股要求同股同权,规范履权。如果老板占股不够,公司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日常,很多决策还是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就会受到多方掣肘。
当然上市也是需要成本的。
上市对公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主板下规范运营几年后才能筹备实现上市,上市之后更是要保持规范运营。这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上市公司因为讲合规,所以不如非上市公司自由,有些企业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财务,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人看到,也不愿意决策时让其它人指手划脚。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想上市,华为,老干妈,娃哈哈,这些名企都没有上市。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区别主要哪些呢?
融资渠道不同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几个融资渠道。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资,叫做IPO,都要出让一部分股份,获得新股东的资金。IPO得到的都是小钱,因为后边还有大头,就是可以不断地增发,每一次增发都能获得一笔资金注入。除了股票,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融资,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债,但是从比例来说,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要多得多。不上市要想融资相对不方便些,股票不能公开交易,只能定向融资,吸引力不如上市公司。
并且,上市公司并购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很多公司想上市较难,间接上市就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将股票变现,非上市公司变现难度大,且获得的股份回报,远远不如上市公司。
公司构架不同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董秘制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要按时披露信息。
对股东意义不同
大部分企业家,上市都是一个事业的节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家能力的认可。
1、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上市前公司的股权集中在机构和个人手中,上市后一大部分股权就要上市流通,进行交易,其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谁买了公司的股票谁就成为股东,就算公司的拥有者之一。重大决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拍脑门儿决定,有董事会和股东会等,咱们大家商量着来。
2、严格的信息披露,公司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从公司的基础信息,到重大决策,再到财务数据等等,必须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公布,这一切投资者都要知道。不过有个时间的问题,披露之前还是严格保密的。
3、来钱方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资,一般来说都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借的钱有期限、有利息,是需要还的,还不上就处置你资产或者找担保人。而上市则是直接融资,融的钱属于长期借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还款期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讲故事、扩大规模,完全就是一条造富之路。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拼命的讲故事、扩大规模,以上市为终极目标(华为、老干妈这种不上市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体系,不具有普遍性)。
知名度不同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多品牌都是上市后打开知名度快速增长。
中国很多企业家不懂得人才管理之道,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在企业陷入危机之时,股东,高管,员工不是同心协力渡难关,而是内部利益争夺或四散奔逃。
雷军:“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当年在选择创办小米时,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雷军当初的做法就是“用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现在创业是合作形式,所以就涉及到股权分配。
1、企业股权顶层架构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股权顶层架构设计
许多中小企业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业早期一起埋头干一起拼,不会考虑各自占多少股份和怎么获取这些股权。
如果等到公司价值与前景越来越大时再去讨论股权怎么分,很容易导致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导致团队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
企业不论大小、不论起步的早晚,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对众多中小型企业的接触,大部分死于没有顶层设计,因此,顶层设计是前提,不但要设计,而且要专业、要精深、要系统。
从闹得沸沸扬扬的国美黄光裕控制权之争,以及真功夫股权纠纷,无数家企业都死在股权分配问题上.世界上最差的股权结构是平分股权,企业切勿按出资比例划分股权
搭建股权架构时,一定要制定合伙人退出机制。土豆被优酷收购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其实土豆比优酷成立的早,但是在土豆上市之前创始人夫妻闹矛盾,妻子分其一半财产,投资人想进入也很难,所以造成土豆上市延迟,被优酷赶超上市最后被收购。
解决:简单无比的6+1绝密股权分配体系,风险系数划分股权,最公平的股权分配!
1.选择合适的合伙人胜过完善的股权结构
2.创业期一定要有大股东,创始人有一定独裁
3.股份分配所有股东都得出钱,合伙人之间不要有干股
4.资源入股、技术入股等最好避免,可以公司打欠条欠钱,等公司有钱了再补偿。
5.留人,留人不能单靠股份,对于人才激励形式可以多样些
6.预留期权池,为未来人才做准备
2、利用股权激励高管、核心员工
解决:建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业绩激励、约束经管者短视行为、股权激励制度还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有力武器,7步曲实现无懈可击的股权激励体系!
现代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有些企业老板一谈到股权激励第一反映就是送股权,送多少?送谁?资历老的?业绩高的?技术强的?对你忠诚的?
股权励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如何通过股权吸引优秀人才?
如何制定激励模式?持股方式?
如何定人?定量?定条件?
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平衡新老员工,解决元老退出难题?
阿里巴巴创办8年有65%的员工拿到股权激励。
京东员工股权已超过刘强东他个人持有的70%。
华为成立三年之时,至今已实施了4 次大型的股权激励计划…
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做大了之后才做股权激励的,而是通过股权激励一步步把事业做大的!赚小钱靠个人,成大业靠团队。通过股权激励把老板个人的梦想变成全体员工的梦想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的一件大事,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3、股权融资:扩张市场
创业团队融资该出让多少股权?
从理论上来说,是先对公司进行估值,再乘以出让的股权比例,得出股权交易的价格。
实际上,是创始人先算出自己(1)需要多少钱,(2)能出让多少股权,然后再倒推出一个估值,并说服投资人接受这个估值。
解决:瞬间提升企业估值5-8倍的20个秘密!
2014年底,小米公司如何估值450亿美元?
马云当年为什么30%股权卖给软银2000万美金?
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或兼并收购,投资方一方面要对公司业务、规模、发展趋势、财务状况等因素感兴趣,另一方面,要认可公司对其要出让股权的估值。
马云持股7.4%却能掌控阿里巴巴,任正非持股不到1%却能手握大权,通过股权,对外融资,对内激励,最终成为世界五百强。
c7.56 房价能…
受“有房才有家”和“买房造富”等思想的影响,过去十年,国人买房投资的热情只增不减。叠加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开发商、投资炒房客疯狂炒作,房地产市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狂飙式发展。
仅仅10年时间,全国房子均价由三千多一平,飙涨到近万元一平,国人的购房成本大幅增加。5年前,50万还能在二线城市全款“随便选”,但是现在,放眼全国,50万恐怕连一套像样的房子的首付款都不够。
买房问题一直困扰国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房价过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房价一直都是“只涨不跌”的存在,而且其涨幅远远高于居民的工资收入增幅。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人,工资收入每年每月上涨500,合计每年只有6000元。但是房价每平上涨500,一套100平的房子,那就是5万元。这个涨幅差距下,国人靠工资收入买房,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那么过去二十多年,房价何以能做到“只涨不跌”?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房子严重稀缺。“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房价只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土地有限,新房供应有限,但是人口在持续增长,购房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房价很难下跌。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房价依然在上涨,果真是我们的房子建设的还不够吗?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西南财大、央行报告、链家大佬、潘石屹等均步调一致认为:房子并非不够住,有近2亿套房每年都在“空置吃灰”
西南财大:西南财大18年第三季度的报告显示,真正的刚需只有15.1%。报告说得很明确,现如今的楼市已经不是真正服务于刚需,而是投资炒作者的天下。再早之前,财大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空置房屋已经高达2亿套(全国各类房产总和是近8亿套,按照空置率25%计算,空置房屋数量大约2亿套),我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为25.4%,;商品房的空置率已高达26.6%,一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为16.8%,二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为25%,三四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高达30%。
央行报告:2020年4月份,央行发布城镇居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家庭平均拥有住房数量高达1.5套,住房自有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6%,其中四成家庭至少拥有2套房。此外,城镇家庭户均总资产高达317万,居发达国家水平。
链家大佬左晖:中国在四五年前就不缺房了,房地产最大的问题是分配不均,极少部分人掌握着绝大多数房产,不住也不出租。中国大概有2亿套房常年在“空置吃灰”的状态下涨价升值。
地产大佬潘石屹:不是房子不够住,而是投机炒作房地产的行为太猖獗。个人、企业、开发商等均惦记着囤房。建10套房子,有3套是空置浪费的,房子建再多也不够用。
综上所述,结论已经非常清楚:其实从2018年开始,中国早已告别房屋短缺的时代。结合空置率和大量开发商手里的土储和未售房源,初步判断我们至少有2亿套房子是处于“空置吃灰”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房子既然早已严重过剩,为何房价还在死撑不降?尤其是很多“三无”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按照供需理论、按照基本面支撑,早该下降了。为何还能做到“保持稳定”,有些城市甚至可以做到在“毫无支撑”的情况下继续缓慢上涨呢?
“国宝级”房地产、经济学专家黄奇帆2019年在一场重要论坛上仅用14字就“戳破”了真相:炒高房价的主要动力就是炒地皮。不得不说,这一次黄奇帆终于说出了实话!
此话确实不假,过去这些年我们总是有一个认知误区,觉得房价是炒房客一手推高的,不可否认,楼市确实有炒房客的身影,但按照胡润统计的数据显示,其实我国的炒房客比例并不高,只有不到5%。把推高房价的“重罪”强扣在炒房客的头上,显然不妥。
黄奇帆表示:任何房产商买土地,批租土地,必须要自有资本,而不能都后边“背个银行”,如果房产商要多少钱,银行就给多少钱,那么炒地价现象就来了。炒高房价的主要动力就是炒地皮,控房价就决不允许炒作地皮,只要把土地价格控制了,房价就不会上去的。其实,我们把黄奇帆的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开发商凭借银行给的充足资金,在拿地过程中可以肆无忌惮,然后就很容易拍出高溢价的地块甚至“地王”。众所周知,在房价的成本构成当中,地价占到40-50%的比重,所以一旦地价水平走高了,房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管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而且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新规下,80%-90%的房企都会“踩线”。
到底谁才是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黄奇帆尖锐发声的才是实情:过去这些年房价不断上涨,其实说白了就是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房子的建安成本顶天了只有3000元一平,一线动辄五六万一平的房价,其中地价就占了60%,刨去管理、税费、营销等费用,其实开发商最后建成卖出的利润空间也不过10%。房价利润的大头被谁拿走了,我不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高房价的真相被“戳破”,那么未来到底该采取何种措施有效降房价呢?黄奇帆也开出了“药方”:控房价的根本就是决不允许“炒地皮”。一方面,要严格约束开发商的炒地行为,做到两点即可:第一,制定新规,直接规定房企买地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即限制房企的银行贷款。黄奇帆直言,过去这些年,开发商拿地实际上背后都“背个银行”,开发商需要100亿元,银行就拿100亿元,需要200亿,银行就拿200亿元,那么‘地王’、炒房等现象就是怎么来的;第二,杜绝“囤地捂地”不开发的行为。对开发商的土地开发严格监管,拿地后在规定时限内,国家有权再收回土地;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扭转供地不足现象。各大城市未来不仅要加快供地节奏,更要研究制定可行的节约土地、有效利用土地的政策。
无独有偶,周天勇教授也曾经愤怒发问:地价这样涨,房价能控制得住吗?在他看来,想要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尽使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用处不大。要想真正彻底地抑制高房价,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有效增加供地,把地价牢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毕竟地价占据房价的大头,只要土地的价格控制住了,房价也就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有人可能会说,专家光说真话,光顾着“戳破”真相,对于降房价,对于刚需买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降房价、控地价国家要拿出真行动才行啊。
其实国家一直在行动!首先,2018、2019两年,全年整体供地增加2成,尤其是一线城市,土地供应节奏加快了很多;其次,从2016年起,国家就一直在推动“土改”,直到2019年5月,新政才落地:闲置宅基地可转变为建设用地入市,集体用地可入市建租赁住房;不仅如此,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新规”明确提出:试点“下放”用地审批权。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这个政策有何实惠:直接增加了大城市的有效用地规模,供地增加,对平抑地价、降低房价都是非常有利的。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虽然国家已经在行动了,但过程必然是漫长的,而且最终的结果仍然可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毕竟降地价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冲突目前来说是无解的,所以不能过度依赖国家通过“土改”的方式来把房价降低到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地步。
既然不可能通过降地价的方式把房价降到3亿农民工都能买得起的地步,那么未来3亿人的住房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呢?黄奇帆也给出了“答案”:房地产政策是双轨制的,并不是让商品房非要降到农民工买得起的地步,而是通过公租房、动迁安置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释放,帮助3亿低收入农民工群体有效解决住房问题。
吗哪(151)属肉…
「现在你的王位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着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
当扫罗抵抗亚扪人的时候,神激发起百姓的勇气,结果有三十三万人跟随扫罗;这次神不再干预,结果只有六百人「战战兢兢地跟随他」。神这次只兴起约拿单和他的随从,又使用地震,好让百姓认识到得胜不是根据「人多人少」,也不是倚靠扫罗作王的领导能力,完全是倚靠神。
属肉体的第四个特点是倚靠肉体:对于倚靠肉体的人来说,想利用神來服務人,需要的时候求问一下,没有需要就丢在一边;没把握的事就求问神,有把握的事就听自己的。
扫罗轻率地中止求问神,却草率地「叫百姓起誓」,可能想用起誓的方法来讨好神。这个誓言听起来很热心,但却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减弱了百姓的战斗力。倚靠肉体的事奉,有时冷淡,有时也会很热心;但无论是冷淡还是热心,都是根据肉体、根据环境,而不是根据真理,所以在神面前都不蒙悦纳。
属肉体的第五个特点是自以为义:总是只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知自己眼中有樑木」,自己不肯接受十字架的救恩。神没有回答扫罗,但扫罗不但不反省自己、承认错误、带头悔改,反而满有把握地认为是百姓犯了罪,所以冒失地起了第二、第三个誓言,要杀死无辜的约拿单。
扫罗倚靠肉体行事,不肯顺服神;神就「掣出约拿单来」,让属肉体的百姓违抗扫罗的命令,使不肯顺服的扫罗蒙羞,三个誓言句句落空。神要我们看到,属肉体的人,必然会肉体碰肉体,肉体被肉体羞辱。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夜里下去追赶非利士人」的是扫罗;被百姓顶撞之后,决定「不追赶非利士人」的也是扫罗。这两个决定都不是根据神的旨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思!
扫罗主动攻击,虽然屡战屡胜,但也越来越骄傲、和倚靠势力;外面是得胜的,里面却是失败的。就连外面的得胜其实也是不彻底的,因为他最终也没能制伏非利士人,反而死在非利士人的手中。
同样,属肉体的事奉,也可能会像扫罗一时成功,也可能会被神用来拓展神国、造就教会。但这些得胜也会喂养事奉者的肉体生命,结果恐怕是「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 此时是扫罗作王第二年,大卫可能还要过八年才会出生,所以神拣选大卫,并不是因为大卫比扫罗的品德更高尚、更愿意遵行神的命令。神要陶造大卫的肉体,把他造就成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向我们显明两种王的两种结局:「属肉体」的扫罗是在肉体中作王,「属圣灵」的大卫是在肉体不断被陶造中作王。蒙主恩典!阿们!
52.属灵职场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