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哥林多前书》收藏版

查经《哥林多前书》…

导论(一)

哥林多前书导论 主后五十一年左右(相当于东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平定西域之时),保罗在建埠不到百年的哥林多城建立了一个新的教会;证明基督的爱,在这个崇拜物质、性欲和偶像的东欧商业城市,一样无坚不摧,可以扎根。 教会里的信徒,单纯、软弱、身世低微、受人轻视,还有备尝苦难的奴隶;尊贵和有能力的不多,但都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互称为兄弟姐妹。

教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不分种族,以饶恕代替仇恨,崇尚圣洁的道德规范,与讲究阶级,放纵肉体的旧行为模式有了冲突,而犹太人泥守律法的传统和基督徒所享的新自由,其间也多争执。希腊尚智的文化和一种尚灵的“说方言”的热情,同时在教会中激荡。保罗离开哥林多不久,便听到教会出了问题的消息,近二千年后的今天,这些问题不少仍在教会中出现。

保罗对这个富有恩赐但尚在“吃奶”阶段的年轻教会,写了他所有书信中最长的一封,信里的教导有许多正是为今天的教会而写。 保罗在信中针对教会的分裂、淫乱、诉讼、饮食、圣餐、教会的职事和信仰上的问题,分别责备和纠正,本着牧者的无比慈爱规劝信徒坚守基督徒应有的标准行为和品德,人人本着无私的爱心,来巩固教会中的秩序、道德与灵性生活。 他在信中所写的“爱”颂(13章),是千古传诵的伟大诗章。他关于基督复活的教训(15章),让我们可以与他一同唱出:“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 这封信是在隔着爱琴海与哥林多城遥遥相对的以弗所城写的。时间当在主后55年左右。

导论(二)

写作时间和地点
本书是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期所写(16:8,19;徒19:1)。一般以为,写书的地点是以弗城,因为在16:8处保罗说:“但我要仍旧住在以弗所,起先到五旬节”;下文16:19又说:“亚西亚的众教会问你们安,亚居拉和百基拉……问你们安。”以弗所是亚西亚的首要城邑,保罗代表亚西亚众教会向哥林多人问安,很大可能他当时是在以弗所。 学者计算本书写于主后55年。这之前他还写过一封信,但散佚。参看《林前》5:9。

哥林多城和哥林多教会 哥林多城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樽颈地带,接连半岛的南北,兼有东西两面港口;是希腊南北部的交通要冲,也是欧亚二洲的贸易中心。 哥林多是亚该亚省的省会,不论文化、艺术、经济都十分发达。哥林多既然是大城,是商业中心,也就象一般大城市一样,有各样的邪风恶俗。人民生活奢华,耽于酒色,放纵情欲,道德腐败。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所建立(徒18:1-11)。

他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多,一面织帐棚,一面传道(徒18:3,11);后来,有亚波罗和其他同工来这里传道,继承了他的工作(徒8:27-28;19:1),而保罗也可以继续他的旅程。这就是本书所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唯有神叫他生长”一语的背景(3:6)。

按照保罗和同工们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力来说,哥林多教会应该有很好的属灵根基。但是本书反映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会众结党、纷争、淫乱,作了种种与圣徒身份不相称的事。虽然教会的恩赐很丰富,知识不缺乏,工人不短少,呆是灵性的表现并不成熟。所以保罗说,把哥林多教会“当作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3:1)

本书特色 因为《哥林多前书》是写给保罗曾经牧养过的教会,而且是谈论教会内部的事和信徒生活问题,所以,涉及的内容丰富,是研究教会生活很实用的一卷书。 本书所讨论的题目包括信徒如何与世俗分别,过成圣生活,“圣徒”的地位在本羽得界定。哥林多教会虽然满了瑕疵,但因为他们都是蒙救赎的人,故此也称为“圣徒”。保罗不但肯定他们“圣徒的”地位,而且还教导他们很高的属灵标准去过成圣生活。

本书讨论了比较专门的教会学及神学问题,是别的书信较少论及的。譬如第十一章讨论教会聚会的秩序;第十二至十四间详细讨论说方言、说预言和其他超然恩赐的运用。本书是研究初期教会问题很有用的材料。 第十五章剖析复活的教义,详论基督再来及信徒将来的情况。 本书因为是保罗写给自己关系密切的教会的一封信,深情流露。虽然哥林多教会令保罗极其失望和伤心,但在责备声中,仍然带着爱心。细读本书处处见到一个爱主、爱人善牧的典范(九章)。

本书对教会生活的内容及秩序,有详细的论述。保罗对教会生活的要求,着重合一,恩赐与表现居其次。保罗力斥哥林多教会自高自大,以致结党纷争,拥护领袖,破坏合一(一至四章)。

对于如何保持教会的秩序,本书很着重清除罪恶,力守圣洁。保罗不惜要求教会交犯罪而不肯悔改的人逐出教会,作自我反省(五章)。 就信徒日常生活来说,本书留下很多可依循的原则。譬如诉讼问题,保罗反对信徒间兴讼,应在主里用爱心寻求解决(六章)。 除此之外,保罗在本书更讨论了吃祭偶像之物的问题,教导依靠如何在一个偶像充斥的社会里与外人交往,又能在生活上持守属灵的原则(八章、十章)。

《哥林多前书》第一章

1:1 新约里的各卷书信,大都照当时流行的格式,在信首写上写信人的名字。保罗喜用“基督耶稣”,不大用“耶稣基督”(比较《雅各书》保罗写此信时,他正在以弗所。 1:2 保罗用“神的教会”一词来指一个地方的教会,这些人蒙神恩召作圣徒(参罗1:7)。 保罗的信是写给一间内部不和、生活也有瑕疵的教会,但他仍称他们为“圣徒”,可见信徒成圣的地位是因相信基督救赎大功,凭与基督联合的新关系而获得。

 1:4 保罗为哥林教会“感谢”神。其实与这封信时,哥林教会毛病很多,且有人纷争结党,但保罗仍认为有值得感谢的地方。保罗的每一封书信,除《加拉太书》外书前都有感谢的话。这里所感谢的是教会所领受的“恩惠”,特别是各样属灵的恩赐。

1:5 “口才、知识都全备”指具备属灵知识与表达知识的能力,这是圣灵恩赐中的一种(12:8)。但保罗提醒信徒,单具备这些知识而缺乏恩赐中最大的爱心,会落入自高大自的陷阱里(8:1)。

1:6 保罗所见证并为哥林多的信徒所接受的福音,因有圣灵赐给他们的恩赐,得到了证实。

1:7 “恩赐”可能指本书12-14章所说的圣灵所赐的各种造就教会和人的恩赐。

 1:8 因着主基督的保守与坚固,信徒得以在祂再来的时候,在祂面前无可指摘

 1:10 从本节到4;21为有关哥林多教会内部问题的处理。保罗从革来氏派来的人那里(11节)听到报告,知道教会有分裂危机。此信的一个目的是劝勉大家彼此相合。

1:11-12 革来的名字除此处外,圣经中没有记载。这些信徒或去信,或亲自到访,将教会里的情形告诉了保罗。 “亚波罗”原是文化之都亚历山大城的狱人,熟悉圣经,又有口才。在保罗离开哥林多之后,他来到此城,得保罗的同工百基拉、亚居拉夫妇“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后来,他一直是哥林多教会中一位有恩赐的传道者(比较3:6)。“矶法”就是彼得,是彼得一名的亚兰文写法,意思就是“石”。彼得一直是耶路撒冷的领袖,为十二使徒之首,可能访问过哥林多。属彼得一派似为犹太信徒,虽不坚持人人要受割礼,却坚持外邦信徒应遵照耶路撒冷教会的吩咐,严守若干有关饮食的规定。 哥城教会的信徒,各推自己所尊崇的人作为跟从的对象,仿效异教风气,把人过分推崇当作神来看待,造成内部分裂。除了属保罗、亚波罗和矶法三派之外,还有第四派,说是“属基督”。保罗愤怒地质问:“基督是分开的吗?”(13节)说明确有人用基督之名自成一派。

 1:13 保罗提醒信徒,他们所信的是基督,而不是世上的人。为他们钉十字架的不是保罗而是基督,他们也是奉基督的名受洗与基督联合为一(加3:27;罗6:3;林前12:13)。无论由哪一个神的仆人施洗,都是一样。信徒不呆将信心依附于替他们施洗的人,来代替基督的地位。

1:14-16 保罗强调自己没有给其他人施过洗,使那些借推举领袖,搞个崇拜、分裂教会的人无词可藉。

 1:16 司提反是整个亚该亚生活上(哥林多城位于亚该亚的东部)第一位信主者。可能保罗给他和全家施过洗。圣经中全家受施洗的记载还有哥尼流(徒10章)、吕底亚(徒16:15),和腓立比城的狱卒(徒16:33-34)。

 1:17 并环是说受洗不重要,而是说主基督交托给保罗的使命是传福音。传福音的主旨是宣讲主基督的替死与复活,以及人的悔改和救赎(15:3-4)。“智慧的言语”指人说话的聪明才智。鼓如簧之舌,运用当时论辩的技巧,听的人可能太为说者的词令所吸引,反面得不到所要传的信息。

 1:18 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的十字架。这信息对走在败亡之途(2:6)和走在永生道路上的人(2:7),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1:19 本节经文引自《以赛亚书》29:14。当时亚述大军兵临城下,犹太国宫庭中的“智慧人”主张联合埃及来对抗。先知指出这种靠人而不靠神的态度,是十分愚昧的,必为神所弃绝。

 1:22-23 “希利尼人”包括当日在罗马帝国里接受希腊文化的外邦人。希腊文化讲求智慧,十字架救赎的福音,从表面上看不能满足这些人的希求。保罗把“希利尼人”和“外邦人”两个名词互用,来和犹太人一词对比。犹太人讲求神迹,希望见到一些出于神的奇事,以满足他们民族和信仰的自尊心。耶稣在世上不是没有行过神迹,只是犹太人不信,因为祂未能照他们的期望,以民族大英雄的姿态来到世上,只是个卑微贫穷的传道者,到最后还羞辱地钉死在罗马人的十字架上。十字架对犹太人和外邦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光荣的标记,谁知神却以此来完成祂的伟大救赎工作。十字架成了犹太人归信的“绊脚石”。

1:24 “蒙召的”指按神的旨意所选召的。“神的能力”指神克服罪恶,救人脱离罪恶权势的大能。“神的智慧”是他用钉十架的基督来解决世人智慧无力解决的问题。

1:30 基督耶稣是智慧之源,我们因着祂得以称义、成圣、得赎。

《哥林多前书》第2章

2:1 “从前”指保罗第一次访问哥林多城,时在他第二次布道旅程中,给主后51年;事载《使徒行传》18章。靠人的词令和智能(高言大智)来传,反叫听的人失去了对福音信息的注意。亚波罗的学问与口才可能曾令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过分看重这些外在的才华(参徒18:24)。“奥秘”一词在有些古卷中也作“见证”。保罗为基督作见证(1:6),也讲从前隐藏的奥秘(2:7)。福音是使徒们所见证的信息,也是他们要宣讲的神的启示。

2:2 只传耶稣基督和祂的钉十字架是保罗一贯的传讲方针(加3:1)。他要把基督当作他教导与宣讲的唯一中心。

  2:4 “智慧委婉的言语”可解为:用人的智慧所说出的委婉动听的话。保罗知识渊博,也有口才,他能在雅典哲家人中语惊四座便是证明;但他一再指出,他说的话教人信服,不是自己能言善辩,而是圣灵作工,感动听者之心,接受所传的信息。

 2:5 保罗提醒信徒不要过分看重世间的智慧,信心应该建立在神的大能上。

2:6 哥林多教会中有若干信徒,在保罗离开后大概受到讲求人间智慧的哲学流派的影响,把他只重十架信息的教训看为肤浅。保罗说那更高深的智慧要留在信仰与秘史灵经历已长大的人中讲,但哥林多的信徒仍在婴孩阶段(3;1),还未达到可以吸收这智慧的程度;更何况灵性的成熟不靠知识(哥林多人并不缺少这个),而是要有爱心。 保罗讲的智慧不是人的智慧;人的智慧为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所左右,但到基督掌权之日,这些人将要败亡(15:24),人的智慧随之烟消云散。

2:7 保罗所说的“奥秘”在《以弗所书》3:2-12有较详细的说明。神现在将这个本来隐藏的奥秘向属祂的人显露(10节):凡相信的人终必得享基督的荣耀(罗8:17)。

 2:8 那些自以为操有生杀大权、把基督钉十字加析人,完全不知道祂真正属天的身份。这包括犹太祭司长(路24:20),罗马总督彼拉多和犹太的希律安提帕王(徒4:27)。这些当时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这奥秘。从死里复活的基督是那样的完全,神把天上地下的权柄都给了祂;信徒与祂联合得享祂的荣耀。

2:9—10 引文与《以赛亚书》64:4接近。不问引自何书,神为爱祂的子女所预备的,不只让少数人知道;凡相信的人,藉着圣灵都可以认识神,得知祂的计划。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参12节)。

2:12 我们在基督里的人,如果谦卑领受,可从圣灵得智慧,知道神的事。世上的灵给我们的只是世上的智慧,反使我们远离神。 2:13 讲解灵的事,不能用人的智慧,不靠文词的卖弄。圣灵不只教导应说的话,也启迪说的内容。要有属灵的话才能解释真理。 2:14 本节至3:4解释为什么有许多人不能明白属灵的事。保罗依人与基督的关系将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属血气的,直译是“属魂的”。第二类是属灵的,所谓属魂的,或作属血气的,就是还没有重生的人,他们的生命没有经历过圣灵更新的工作,也就是仍“在亚当里的人”。属灵的人就是领受过圣灵,在基督里重生的信徒,(保罗在15:44—46称人类今天佣有的会死而腐朽的身体为“血气的身体”,在原文为;复活后永远不朽坏的身体为“灵性的身体”,原文为至于重生的信徒,如果灵性不长进,生活不圣洁,保罗称他们为“属肉体的”,这个主日我在复活节讲道的主题就是有关复活的问题,“灵体”是不朽坏,荣耀的真实的肉体。

《哥林多前书》第3章

2:15 “看透”亦作“判断”或“诊断”。不信主的人,受肉体和属世的思虑所左右,心中既无圣灵,没有资格判断属灵的人,也没有明白真理的能力。但接受了圣灵、与基督联合的人,则能判断万事,也能明白神启示他们的真理(12节)。

2:16 本节的上半节引自《以赛亚书》40:13。唯有藉着圣灵与基督联合的人,才能懂得祂的心;属世的人所不明白的属神的事,属灵的人因有基督的心,所以能明白。

《哥林多前书》第3章

3:1 哥林多信徒已领受了圣灵,但在实际生活上并没有活出属灵的样式,故此只能算是“属肉体的”。比较2:14。“肉体”在这里非指身体,而是人与生俱来的罪恶败坏倾向的统称。 结党搞小圈子,而不以神的大家庭为念,是属肉体的表现(林后12:20;加5;20)。哥林多信徒犯的正是这种毛病,他们并未完全成长,仍在吃奶的阶段。

 3:2 哥林多信徒只能吃奶,不能吃饭,因为仍停留在属肉体的光景中。他们不追求长进,所以不能理解神所启示的救恩的奥秘(2:7),反以为肤浅。

3;3 嫉妒与纷争都属情欲的事(加5;20-21),属灵的人不可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仍象世俗的人,照着肉体的标准行事,分门别类。他们象当时流行希腊的哲学派别一样,各宗其师,没有“基督的心”。

3:5 亚波罗和保罗都只是基督的仆人,照主的吩咐各尽其职。

3:6 保罗把侍奉比作耕种,人是耕种的田地。田地上的工人各司其职,得他们的工价(8节;4:5);保罗是开荒的人,撒下福音的种子;亚波罗在他去后,做着浇灌的工作;都是正常且合宜的。但叫种子生长的既不是种的人,也不是浇灌的人,而是神。保罗和亚波罗互相尊重,彼此合作,一个建立起哥城的教会,一个做造就信徒、坚固教会的工作(徒18:4-11,24-28);但教会中人却利用他们的名字来搞分裂。

3:9 保罗用房屋与“神的殿”(16-17节)来比喻信徒,用建造比喻侍奉。保罗和亚波罗一同工作侍奉神,这是“与神同工”的意思。他们是在此事工上一同作神的仆人(参5节)。 3:10 在建造的事工上,保罗做的是奠基的工作,他传讲耶稣基督和祂的十字架,打稳福音信仰的基础(2:2)。这里的“别人”指的当是亚波罗,建造的人必须分外留意所用的材料和工作的品质。

3:11 保罗郑重指出,教会的根基是耶稣基督。哥城教会中可能有人曲解耶稣所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上”(太16:18及)的话,来提高彼得、贬低保罗的使徒地位。彼得自己也引用《以赛亚书》的话,指出耶稣是教会的基石,除基督外无人能担此重责(彼前2:5-6)。

 3:12-15 教会的基础是耶稣基督,无人可以否认。但是上层建筑的好坏则视乎所用的材料:是不是用金、银、宝石等耐久且坚固的材料,抑或是草木、禾秸等遇火即毁的材料?在一场大火中,为什么有的房屋留下,有的烧毁呢?保罗用这比喻来教导信徒,要他们审察所接受的信息受不受得住考验;一旦教会受到迫害,信仰是否站立得住;在主来的日子,能否受得住那审判。信仰工程用的材料和工作的素质,在那日火般的考验中,能一一看出来。忠心的仆人得赏赐,站立不住的工程被烧毁。但那受不住考验的信徒,经过神的公义的审判之后,象从火场中中只身逃出的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一无所有,更不用说奖赏了。他仍然“得救”,因为救恩是凭神的恩典而得,不靠所做的工作。

3:16 此处视整体教会(“你们”,所有信徒)为神的殿,是神的居所。

3:17 结党分争能毁坏、污秽神的殿。这种人不是神的忠诚仆人,神要毁灭他。神的殿是圣洁的,神住在其中。分裂教会必招刑罚。 3;18-20 保罗回到前面已提过的人的智慧与神的愚拙的题目上,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应该用神的智慧作标准衡量万事。

3:21-22 “拿人夸口”就是崇拜领袖。这是教会分裂的起因。保罗、彼得、亚波罗都是神的仆人,他们和万有都是神赐给全教会4 (参罗4:13;林前6:2),不可将他们当作崇拜对象,落入世人窠臼中。 3:23 信徒同属一位基督,且与基督联合为一。他们和全宇宙都归属基督,基督又与神联合为一,归属这位宇宙和人类的创造者。

《哥林多前书》第4章

4:1 正确看待使徒和教师,不是把他们当派系的首领,而应视之为基督的执事和神奥秘事的管家。“管家”原文作是管理主人产为的人,全时间专心一志为主人服务。使徒是福音真理(神奥秘事)的管家,受托宣讲福音、建立教会。

4:2-3 忠于管家用不着理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求能得着主人称赞和信任。哥林多教会高兴或贬抑保罗,一点无关紧要,连他怎样评估自己也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事应存无亏的良心;等到主来的日子,一切可以显明(5节)。

4:4-5 人的看法受着各种限制,不够人面,不能公正,神看人才完全透彻。基督完善人时,不单根据外在行为,也察看人的内在动机,就是连人自己察觉不到的,也逃不过祂的眼目。 4节意思是:即使人的良心没有责备他,好象约伯所说的:“我心必不责备我”,这也不表示他所行的正确,因为只有神才完全洞悉人的内心。祂可以见到人见不到的忠心行为,给予额外的“称赞”。

4:6 “这些事”指上文各种关于神仆人工作的比喻;耕种、建造房屋、作仆人、作管家。保罗用这些来说明他和亚波罗不过是为神工作的人。“不可过于所记”或为哥林多教会怕熟悉的一句谚语;保罗用此叫人不可在他所领受又传给他们的基督并祂的十字架之外(参15;3-4),按属世的智慧加上别的事,免得自高自大。教会不应该高抬任何人;“自高自大”是高抬领袖、结党分裂的真正原因。

4:7-8 这两节用反语口吻,来责备哥林多信徒的骄傲。他们以现今得到的司灵的恩赐为满足,甚至自高自大,忘记了基督徒得主喜悦的途径,是先受苦难,后得荣耀(罗8:17;提后2:12)。 保罗将使徒们为传道工作所承接的苦难,来和哥城信徒比较,叫他们羞愧。“饱足”、“丰富”、“作王”等都是反语。哥林多信徒说话行事自大到一种程度,好象神的国已完全实现,他们已得到了与主基督一同作王的荣耀(参15:24-25)。所以保罗有“我愿意你们果真作王,叫我们也得与你们一同作王”的教导语。

4:9 保罗指出使徒们仍在非常的苦难与逼迫中,所受的远逾他们应受的;但他们甘愿忍受,好教信徒得着安慰和盼望(参林后1:4-6)。他把使徒受的苦和已判死刑的人的命运相比。“一台戏”不是在舞台上的表演,可指罗马人处死已判死罪的黑猩猩的方法,把他们进圆形剧场(竞技场)中,与凶残的野兽搏斗(参15;32),供贵族皇孙观赏。“列在末后”指排在最后进场,是刑场上表演的高潮,成为一场供天地同观的大场景连天使也来观看。

 4:10-11 这里将使徒们的忍辱负重、舍生亡死,来和哥林多依靠的的自满自足、自高自大相比,有的也是反语写法。

4:12-13 这是保罗在以弗所生活的描写。他只问耕耘,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亲手作工”,一面传道,一面织帐棚养生(徒18:3;20:34-35)。

4:14—15 保罗要哥林多的信徒明白,他写信用沉重,虽责之深,却是爱之切,因为他看他们如自己从福音所生的儿女;不象一般的传道者,看自己是“师傅”,而信徒只是别人的孩子,受托陪伴而已。 “师傅”,是罗马人家庭中的教师,雇来陪伴照料孩子的。他带孩子上学,教以礼节,照顾看护。这种教师虽也爱孩子,但他与孩子间的关系,不可以和孩子的生身父亲同日而语。

 4:16—17 父亲应该是孩子的好榜样,所以保罗也希望哥林多信徒学习他的榜样和教导。保罗打发提摩太去哥林多,16:10又再提及。此行可能就是《使徒行传》19:22所提到的提摩太马其顿之行。 提摩太是个年轻传道者,保罗在第一次布道旅程中带领他信;此后,他一直是保罗的亲密同工。保罗写给各教会的书信中,有六封是和他联名同写的(林后1:1腓1:1;西1:1;帖前1:1;帖后1:1;门1节),本书中提到提摩太,书前却没有他的名字(比较林后1:1),可能他当时已成行。

4:18-19 保罗的计划是先打发提摩太去,然后自己前去,处理教会内部的问题。哥林多有些人以为保罗不敢到他们那里,怕面对说他闲话、日益敌视他的人(参9:1-3;林后1:17;10:10)。但保罗表明自己会来,而且是带着神的权柄来;那些人的空谈无济于事。

 4:20—21 “刑杖”指运用使徒属灵权柄对教会的罪恶作出处分。 “神的国”指神现在对信徒生活的管治。信的人有基督里的新生命,谦卑、忠心地侍奉神和教会。要度这样的新生活,不靠高言大智,须仗圣灵的大能。

《哥林多前书》第5章

1 第5、6两章为保罗针对哥林多教会内部内部,说明自己的立场。他要处理的有两件事:一是乱伦事件(5章),一是彼此争讼。 这里所讲的“淫乱”是指乱伦,有人娶了继母为妻(可能那位继母比他年轻)。当事人的父亲是不是还在,这里没有说明;即使已经去世,也不应该。这一类的乱伦,不但摩西律法禁止(利18:8;申办2;30;27:20),就是罗马、希腊社会也不容许;故此说:“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中也没有。” 5:2 “还是自高自大”,是指哥林多信徒对所犯的罪,一点不觉得自己不对。这种自义比5:1的罪更要不得。“赶出去”大概是指把那革除,逐出教会。

5:3-4 保罗的意思是,假如教会照他的指示,把那人革除,他虽然身不哥林多,他的心灵一定与他们在一起(比较西2:5)。

5:5 信主的人是已经脱离撒但的权势,不受它管辖的人。惩罚1节犯淫乱罪的人的办法是把他革除,从主的保守中赶出去,交到撒但手中,受它的攻击和责罚(提前1:20)。疾病、痛苦和死亡,都是神对人的一种惩治(11:30)。“败坏他的肉体”指的可能是比疾病和痛苦更厉害的刑罚;犯此罪的人必须现在就受到身体的败坏;若肯痛改前非,他的灵魂在主来的日子可望得救。从“可以得救”的话知道正经人是已归信的人。有的译本将“肉体”译为“罪性”,一个信徒被赶出教会,极端痛苦之余或能悔改,脱去邪恶的行为。

 5:6-8 “这自夸”指的不是自夸的行为,而是那件教会不肯悔改的罪。“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本来是一句成语,保罗借用来说明教会中小小的罪可以产生大影响。“酵”在圣经中多多数指不好的事物,如罪恶、坏的教训等(可8:15);也可指好的事,例如《马太》13:33和《路加》13:21的比喻。“全团”是藏酵的面团。既然用了酵与面为比喻,保罗进一步用犹太人逾越节除酵的习俗,来说明圣洁生活之道。逾越节是预表神救赎工作的节期“逾越节的羔羊”就是基督。羔羊被杀献祭预表基督钉十字架。逾越节前一晚,以色列人宰杀羊羔献祭前,先要清除家中有酵的东西,连吃的饼都没有发过酵的,称为“无酵饼”。教会这个新的属灵团体里的信徒,生活行为也当圣洁,应除尽一切的酵。 “守这节”(8节)指除酵节,在逾越节后举行,一共七天。这不是说要他们去庆祝旧约的节期,而说信徒应献的逾越节的羔羊已由主基督一次献上,从今以后不可再沾染淫乱、相争等罪,应一生度圣洁生活。

5:9-11 这封“先前写”的信,一定是指保罗在此信以前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有的学者相信,《林后》6:14-7:1是那封信的基础。在这远走高飞已散佚的信里,保罗曾经说过,“不可与淫乱的人相交”,这句话的意思也包括禁止与犯了10节所列各种罪的人的相交。但这些话被信徒误解了,以为保罗要他们与世上一切罪人断绝交往。其实保罗的意思只是要他们与口称为基督徒但言行不一致的人隔绝,连吃饭都不可,免得有人误以为教会同意这些败德坏行,羞辱主名。

 5:12-13 对教会以外的人,神设有国家法律来规范(罗13:1-5),将来也会亲自审判(启20:11-15)。但是教会里面的人,使徒有权捆绑、释放(太16:19;18:18)、赦罪、留罪(约20:23)信徒也有责任惩处不良的行为(6:1)。

《哥林多前书》第6章

6:1 哥林多教会的另一问题,是信徒彼此急讼,对簿公堂,让教会外面的人来解决教会内部的争执。从7节“情愿受欺”与“情愿吃亏”的话来看,这些争执或属财产之类的民事纠纷,而非刑事;后者应交由法院审理。在保罗时代,罗马政府准许犹太人自行处理民事纠葛。罗马人既未将基督徒与犹太人分开看待,教会也可以有同样的安排来解决内部的争执,以免家丑外扬。保罗说信徒不可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并非说不信主的法官判决不公正,而是从信仰的角度看,未信的人没有得到从神来的义。主耶稣在世时曾教导过,弟兄间不和,可在教会中处理(参太18:15-18)。“在圣徒面前求审”是说可交给教会中有资格处理的人来解决。 我们国内家庭教会一位长老,将房子供教会聚会几十年,后来该房子要动迁了,而那位长期使用房子的教会领袖自己动了私心,想占为己有,所以那位长老就准备向法院起诉来维护权力,后来经弟兄姐妹们按照这句经文劝解,如果起诉会给不信的人对基督教产生误解,甚至抹黑传福音的使命,所以这位长老就撤消了起诉,但神没有亏待他,让他全家得到四套房子动迁补偿,其中一套后来用来聚会。

6:2 圣徒在末日要与基督一同审判世界(参《但以理书》7:22;《马太》19:28;《提后》2:12;《启示录》20:4)。哥林多教会中争执的事若和5章所讲关乎灵性生死的事比较,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信徒站在神的立场,岂有不能按公义审理之理。将来的事都可审,今生的小事自有资格处理。

 6:3 犯了罪的天使和不守本位的天使,现在为神挽留在黑暗里等候审判,到了末日,都要受审,包括管辖世界各国但不听命的天使在内。

6:4-6 世人没有主的灵,不认识属灵的奥秘,没有条件审判支委会中的事。信徒因所得到的福气和启示,其地位超过世人,在他们中间应有智慧通达的人,能审断信徒的人争执。如果连外面的人都可审理教会的事,教会里面的人谁都够资格出面了。

 6:7-8 “大错”也可译为“被打败”。信徒彼此告状,多源于贪念、自私、仇恨,不能忍让,是灵怀出了问题,败在魔鬼手里。如果有争执,一定要人来判个是非曲直,应在教会中处理;但最好不要告状,宁可受欺、吃亏,就象主耶稣所教训的一样。信徒间应照着爱心的原则行事,做到没有争讼。

6:9 “不义的人”是承接上文,指那些欺压人、亏负人的人。本节和10节所列的不义的行为类似《加拉太书》5:19-21所举属肉体情欲的事,行这些事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 但神也能赦免儿子这些罪的人,将他们“洗净”、“成圣”、“称义”,成为圣洁的子民。哥林多教会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信徒固能洗心革面,和这些罪割断关系,得到洗净。神今天一样愿意洁净一切相信祂名、彻底悔悟的人。

 6:12 保罗讨论的韪转到基督徒的生活与自由。他用淫乱为例说明为主洁净了的信徒应有的生活态度。 “凡事都可行”是引用句,前后须加引号。这句话很可能是哥林多信徒的口头禅。保罗曾说过外邦信徒已脱离犹太律法和仪文的规范的话(加5:18),有些可能将此教导曲解,或误会其意,把基督徒的自由变成没有道德规范的放任生活。保罗借用他们的口头禅,补充了两句话:“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他的辖制。”基督徒的自由是有限制的,不过这限制不是律法和仪文,而是爱心。

 6:13 保罗拿食物和性放在一道来讨论。哥林多人可能流行“食物是为肚腹,肚腹是为食物”的口头禅;认为吃饭是肉体的事,与灵性无关;色欲象饮食一样,是身体上的自然需要,同样毋需克制;而且“食物”和“肚腹”(身体)都是会朽坏的,只限今生。保罗说过:“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西2:22)。因此,放任属于身体的色欲,象饮食一样,无关重要。 保罗对此严加责备。他指出身体之于色欲,不可以和肚腹之于食物相提并论。两性关系直接影响人格和信徒与主基督的关系。主耶稣曾把“入口的不能污秽人”的食物和“出口的乃能污秽人”的恶事对照(可7:18-23),恶事之一便是奸淫。主所救赎的身体应为主所有,不是为色欲而有。神设有婚姻制度,两性正当关系,是家庭与社会的福利所系,人人应应该尊重(来13:4)。

 6:14 神看重我们的身体,复活后的身体虽与今生的不同(15:44),但却是今生的身体的延续。我们对这个在将来要得荣耀的身体,应该爱惜保持圣洁,不可淫乱所污。 6:19-20 信徒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因为圣灵住在其中。信徒靠着住在里头的圣灵的力量,可以战胜邪恶,抗拒色欲的引诱。我们的身体不但是圣灵的居所,也属于神是用祂儿子的血重价买赎回来;所以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

《哥林多前书》第7章

7:1 保罗开始答复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写信询问的一些事。从信中答问所用的字眼“论到”,我们可以归纳出所问的题目有:婚姻(7:1)、童身(7:25)、吃祭偶像的物(8:1)、属灵的恩赐(12:1)、给耶路撒冷教会的捐款(16:1),和亚波罗(16:12)。 本章和前一章的重点不同。前章下半(12节以后)针对的是自由与放任的问题,本章则是禁欲的问题。哥林多教会中可能有一派走进了另一个极端,主第绝对禁欲、不婚。保罗认为不可,因为违背了神造男造女的原意,而且会予撒但以可乘之机。

7:2 读本节圣经须明白保罗写信时所面对的紧张情势,以及他对陷入了禁欲生活中的信徒的关怀。从表面看,他好象并不赞成结婚,只把结婚当作解决淫乱问题不得的手段。但事实上,他在本节肯定婚姻生活是完全正常且合法的,并禁止已婚信徒对婚姻存否定观念,实行禁欲(3-7节)。 “淫乱的事”很多,最为人熟知的是哥林多城的庙妓。单是建于亚科坡利山上的亚富罗底女神庙中便有庙妓千人,把性欲当作祭祀献神。

7:3-4 男女缔订婚姻盟约之后,已把自己给了对方,便不再有主张自己身子的完全权利。禁欲有同剥夺对方应有的欢好权利。

7:5 夫妻分房须双方同意,且须有正当的理由(例如祷告、禁食),时间不可过长。如果超出人性能忍受的极限,会给撒但以可乘之机。 7:6 “这话”指暂时分房。保罗容许(“准你们”)信徒这样做,但不以此为定规。信徒仍应尊重婚姻生活。

7:7 保罗的婚姻情况,圣经中无详细资料可考,只知道他专心传道,独自一人,没有妻子陪伴。他可能终生未结婚,也可能妻子早逝,或在他与犹太教信仰脱离后,专一侍奉基督,妻子别他而去。他对婚姻的重要有深刻了解,决非一个厌恶结婚的人。他曾收提摩太为义子,可能补偿他失子之痛。 “象我一样”指保罗一样过着独身的生活。有的人有结婚和做父母的恩赐,有的从神领受独身的恩赐,有的人且为天国的缘故自阉(参太19:12)。

7:10-11 夫妻不可离异是主耶稣的命令,见《马可》10;2-12。夫妻一方离开另一方,不可再结婚;若要结婚,宁可与原来的配偶和好。婚姻盟约神圣,必须信守。

7:14 哥林多信徒心中存在着一个问题:信主的一方会不会因有未信的配偶而被玷污?保罗用旧约里的圣洁原则来回答:不会。会幕里的圣坛、圣物是圣洁的,不会因着不洁的人而成为不洁,反会叫接触它的人也成为圣洁。

7:15-16 “不必拘束”就是说“不必勉强”。信主的一方没有义务坚持与信仰不同的一方共同生活下去。对方既求去,与其吵闹不和,何如由他(她)离去。但这仍消极的解决方法。信的一方应积极地以身作则,带领配偶归主,这才为主所悦纳。才能共享主里的和睦(罗14;19)。

7:25 保罗开始讨论另一个哥林多教会所发出的问题(比较1节),就是信徒应该怎样看独身?保罗说明,对这件事他没有主耶稣的直接教训为根据(“我没有主的命令”)。 我们家庭教会女多男少,很多优秀的姊妹坚决不嫁非信徒,很多人错过了婚姻独身至今7:26 “现今的艰难”指哥林多信徒在一个邪恶、淫乱的环境中所受到的逼迫、引诱和各种困难。 “守素安常”指上文的独身。没有结婚的人不必急于结婚;已结婚的也不必求脱离(27节)。他是针对当时的艰难情况而说,不是要所有的人普遍接受。

 7:32-34 在“艰难”的世代,有家庭负担信徒,顾虑分外多。保罗希望他们不要有些挂虑,可以专心侍奉主。

7:35 “牢笼”是将人象奴隶般管辖住。保罗说他的这番话是为信徒的好处,无意限制他们行动的自由,各人可以合宜行事,但求能专心侍主。

 7:39 婚姻为男女终身的盟约。丈夫若死亡,这约束便可以解除,女的可以再嫁,但必须是主里的人。保罗可能是在这里答复寡妇可否再嫁的问题,似为8、9节的补充。这解释当也适用于已丧妻的男人。

 7:40 保罗说他不是用使徒的权柄说这话,而是圣灵感动他说的。他用“按我的意见”并非表示不确定,反而有坚信的意思。

《哥林多前书》第8章

8:1 本章讨论吃祭过偶像的食物问题。哥林多为希腊城,偶像充斥,庙宇林立。哥林多人将上好的牛羊和牲畜,一部分在庙宇中象征式地献与神明,蓁的拿来在市场售卖。因此城中所买到的肉类,很多都是献过祭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困难,不知道应该不应该购买肉类,因为可能都是祭过偶像的。犹太人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自设屠场,不用向外购买。基督徒是不是也需要用这种方法来避免玷染偶像的洁? 保罗的解决方法,出乎受犹太背景影响的信徒意料之外。他认为有信心的信徒,根本不用理会食物的来源;什么都可以吃,什么算为洁净。但是,问题并不单在于自己的信心,也在乎爱心。在教会中,有些信心“软弱”的肢体,对祭过偶像的食物,是存着戒心的。保罗认为,为了这些肢体的缘故,信徒不但要讲信心也要讲求爱心;所以说:“知识是叫人自高大自,惟有爱心能造就人。”

8:2-3 这和13:1-3爱之章所讲的相同,人即使具备了属灵恩赐和属灵知识,如果没有了爱,知识和恩赐便都没有价值。何况人的知识无论如何广博都是有限的,只有神才是全知的(罗11:33)。

8:5 这里的“神”指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那些并不真正存在的所谓神祇,被人当作神来拜。

 8:7 误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并不能影响基督徒,因为偶像不是真的,无能无力,“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信心“软弱”的信徒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看偶像是真的,不能除掉这种心理上的障碍。如果心里蒙着阴影来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心量上就等于犯罪,因为“不是出于信心”(罗14:23)。对于这种信徒,应该去造就他们,体恤他们,免得他们跌倒。

8:8 基督徒虽然有吃的自由,但既然这种自由会绊人,不运用它不会所损失。

 8:10 “在庙堂里坐席”,大概指参加假神的节日宴会。

 8:11 “沉沦”不是指推动救恩,永远灭亡;而是指属灵生命的成长受到障碍或窒息。

8:12 吃祭肉本身不是罪,但如果因为这件事而伤害了软弱的信徒,叫他们跌倒,那便是“得罪基督”,因为基督是用宝血买赎他们的主人(8:11)。 关于吃祭肉与基督徒的自由一事,10:23-33再有详论。

8:13 保罗的原则是,为了别人的利益,他可以放弃自己有权作的事(罗14:13-23)。主基督的教训是:“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7:19)。他虽然坚固,但为了照顾“软弱”的,就永远不吃肉。这也照着主的吩咐做的(可9:42)。
特别注意,这里指不小心买了祭过偶像的食物,而不是确定是祭过偶像之物,使徒行传十五章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决定:明确规定不得吃祭偶像之物,以前我公司买了火灾保险,保单正面列出理赔范围,但保单反面很小是字却列出不能理赔的条款,所以,我们公司的火灾尽管符合正面理赔范围,但被方面很小的字否决了。这也一样,很多东西可以吃,但唯独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定的祭偶像之物和血不能吃,老师说:将教室里所有东西搬出去,唯独讲台不要搬,大家认为讲台要搬吗?同样,祭偶像之物和血可以吃吗?如果还有人与我争辩,那么,为了我的“软弱”请你别吃祭偶像之物和血,这一条符合圣经!

《哥林多前书》第9章

9:1 本章论基督徒的自由,转到保罗作使徒的自由上。使徒保罗以身作则,放弃了许多应得的权利。他讲这些话,一方面是给哥林多信徒作榜样;一方面是要杜绝一些对他的攻击;因为哥林多教会中,有人拿着保罗没有运用使徒的权利为理由,说他不是使徒(9:2-3)。 本节提出了四个问题,答案都是“是的”:保罗有基督徒的自由;保罗是使徒;保罗见过复活的主耶稣;而且保罗建立哥林多教会。 最后两项是他作使徒的证据:一是见过主耶稣,二是建立了教会。见过主耶稣是作使徒的必要条件(见徒1:21-22),保罗所见过的,是复活后的主耶稣,这是他在大马色路上悔改的经历。

 9:4-5 使徒和其他福音使者有权利领受从教会而来的物质供应(9:6,13-14)。其他的福音工作者,不但自己领受,连他们的家人也得到教会的看顾。“主的兄弟”。

 9:6 众使徒都按着正常习惯,接受教会的供给,但保罗和巴拿巴却没有用这权利;他们自己作工来供给自己。保罗一面传道,一面工作(以织帐棚为主)。

 9:9-10 保罗引用《申命记》25:4的耕种条例来说明。以色列人既然顾念替他们耕种的牛,神照样也顾念为祂工作的仆人。

 9:11-12 传属灵的福音,得物质的供应,是神所定的原则,是传福音的人的权利。然而保罗等人“没有用过这权柄”,因他为了福音,将此权利放弃。“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就是不想给人家留下毁谤的藉口,说他利用传福音来剥夺信徒的利益。 这一章所讲保罗放弃使徒的权利,是第8章不可妄用这自由。

 9:13 神职人员有应得的待遇,旧约的规定(利7:28-36;民18:8-20)。哥林多即使没有读过旧约,从当时异教庙宇制度中也可以见到。

9:14 也许指导《路加》10:7所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

9:15 “我所夸的”,指没有运用应得权利,没有接受传福音工作的供应。保罗不是以此炫耀、夸口,而是不愿意给人把柄,说是付了钱来听福音的(18节)。

9:16-18 保罗所谓的夸口,不是属血气的自夸。保罗能传福音是神交付他的责任,必须尽力完成(罗1:1),否则难辞其咎;故此他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福音任务完成了,最大的报酬不是物质上的利益(3-12节),而是传福音使命的完成,以及没有为此得报酬。

 9:19-21 “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就是说,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大前提,甘心乐意为了众人的好处(信福音)而效力。 “律法以下的人”,是犹太人。除了作为福音核心的因信称义的原则不可违背外(比较加2章),保罗尊重犹太人的律法、飞例和风俗,未加废除;有时候甚至自己遵守,希望带领犹太人信主。

 9:22-23 “软弱的人”指8章所提到的信心软弱的信徒。这些人对自己能不能遵行基督徒的原则没有把握,良心为律法的阴影所笼罩。保罗与这种人相处的原则见8:13。

9:25 在依斯提米雅运动会中,胜利者可获戴上松吐编织的华冠,站在群众面前接受欢呼。此种荣耀,虽可令人陶醉一时,但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而且所得着的花冠,很快就会凋残。但基督徒所得到的却是“不能坏的冠冕”,存到永远。 运动员为了这一刻的殊荣,勒于练习,克制自己的身体,专心一致,争取胜利。保罗用这种积极的敬业精神来说明传神韵者应用的态度。

 9:26 “无定向”就是漫无目的地乱跑。“打空气”就是在拳赛中击空了,未能正中对方。

9:27 “攻兄”原来的意思是对准对方要害打去,令他无法还手。真正要打击的敌人,是自己的肉体。但不可按字面解释,变成了一种故意劳役身体的刻苦主义(比较提前4:1-3)。福音使者应实行高度严格的道德灵性训练,不失至高无上的人生目标(传福音)。  “弃绝”希腊原文作是“不及格”的意思。保罗不是说不能得救,而是说不能得到应得的冠冕。

《哥林多前书》第10章

 10:1-6 保罗在第8章讨论过吃拜偶像的食物的问题,兼及基督徒的自由。这里有了答案,然后用了一点篇幅(第9章),借自己甘愿放下使徒权利的榜样,劝勉信徒勿妄用自由。他现在回到吃祭偶像食物的讨论,深入且详尽。 哥林多教会中有一部分信徒对拜偶像的的罪认识不足,以致牵涉在内(20-23节);有的则把受水礼和领圣餐视之为免罪和逃避将来审判的保障(1-6节)。保罗用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流浪的事迹,说明“受洗”与“灵食”并不保证悖逆神的以色列人不死于旷野。进入神的祝福中,必须远离恶事(6节)。 “我们的祖宗”指以色列的先祖。“在云下”指在云柱、火柱的带领下走旷野道路。“从海中经过”指过红海、走干地。以色列民这种全体经过云与海有如“受洗“归于摩西的领导的经验,以及同吃吗哪灵食和同领灵水的经历,并没有免除他们因悖逆而几乎全死于旷野的命运,也不能保证他们进入迦南。今天信徒受水礼归于基督,大家同领基督的血与身体,一样不能免除贪恋恶事要受到的刑罚。

 10:2 “受洗”是比喻说法。以色列人经过红海,在云柱、火柱副食下脱妈役得应更生的经验,正象信徒受洗,出死入生,归于基督一样(罗6:3;加3:27)。“归了摩西”不是说他们信奉的对象为摩西,而是说把他们归于摩西的领导下,由他带领和教导。

10:3-4 “灵食”指从天降下的吗哪(出16章)。“灵水”指摩西击打磐石所出的水(出17章)。

 10:5 探子窥探迦南地回来,向以色列人报了恶信,以致除了迦勒和约书亚,全民均不信神能带他们进入迦南。迦勒和约书亚是两个例外,他们因为相信,在近四十年后,进入了应许之地(民14:20-24,28-35;申1:34-40)。

10:6-11 以色列人旷野的经历可作基督徒生活的鉴戒。11节的“末世”指基督降生、复活,以至祂再来的这段时期。神藉众先知所预告,自创世以来为祂的子民所作的一切事,都要在这期间完成。基督徒正等候神救恩的全部实现。 6节“贪恋恶事”指以色列人厌恶神所赐吗哪,贪恋埃及的肉锅(事载民11:4-34)。7节“拜偶像”指拜亚伦所造金牛犊。“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可参《出埃及记》32:6。8节说的行奸淫,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四十年后,来到约但河东的什亭,与摩押女子大行淫乱,又跪拜她们的偶像,参与淫乱的宗教仪式(事见民25章)。神因此降瘟疫,一天之内死了二万三千人。9节“试探主”指说谤( )神的话(民21:4-9)。10节的“发怨言的民族”之称(出15:24;16:2;17:3等)。“被灭命的所灭“可能指神在他备拉降火烧他们的事。 10:12-13 自以为属灵的信徒应以旷野的经历为戒,不要过分自信。旷野生活是神对以色列民的考验,锻炼出真能抗拒试探的伟大民族的品格(申8:2-3)。哥林多信徒所遇试探,也是要训练他们倚靠神;神不会叫人所不能忍受的试探临到人。祂为每一次试探都预备了可以忍受的出路;但若过分自信,故意去接受拜偶像和类似罪恶的引诱,不理神预备的出路,那便洽谈室得跌倒。

 10:15 保罗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是他们自己的体验,容易明白、审察。他要信徒把用圣餐和吃祭物的事区分,勿混为一谈。

10:16 “所祝福的杯”为犹太人逾越节的筵席上所喝的四个杯之一,因圣餐是在此时设立,故可用以指圣餐的杯。“所擘开的饼”指圣餐的饼。二者表征主基督的流血与舍身。圣餐的设立 是为了记念主。

 10:19-22根据10:18所讲,外邦人的偶像虽然算不得什么,因为偶像只是假神,没有能力,因此筵席本身也不算什么。但如果故意去吃,就等参与魔鬼的敬拜,因为外邦人所拜的假神背后是魔鬼。一个懂事的明白人,应该知道不可能既在圣餐中与主基督相交,又在祭偶像的筵席与与鬼相交。这样行一定招惹神的愤怒,因为祂是忌神的(出20:5;34:14;申4:24等)。这里第八章有关吃偶像之物可否问题有了答案!

 10:25-31 犹太人和部分仍然坚守本国习俗的犹太基督徒,在市场上买肉的时候,为了怕买到祭过偶像的食物,往往会问:“是不是祭过偶像的?”保罗教导信徒,不必主动去查问食物的来源,因为在无意的情况下吃了祭偶像的东西,并不等于参与偶像的敬拜(20-22节),吃的人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是信心刚强的信徒,为了不绊倒软弱的弟兄,仍以不吃这些祭肉为宜(28-29节)。为了他人的益处,有时得放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23节)。

​​​《哥林多前书》第11章

11节总结了8-10章的教导:信徒应该效法保罗怎样因着爱心,放弃自己的权利,正如他效法基督的舍己一样。

 11:3 保罗似乎教导过哥林多信徒,女人在聚会中祷告应该蒙上头。这个教训未见遵守;他们好象觉得蒙不蒙头祷告,在神眼中无关紧要。保罗从好几方面来讨论此事1:创造的次序;2,在众人面前的观瞻;3,人本性的指示;4,教会的规矩。 创造的次序是神、基督、男人、女人。前者都为后者的“头”,也就是“来源”或“所出”。据《创世记》所载,夏娃出自亚当,称为女人,因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出来的(创2:32),所以说“男人是女人的头”。同样,基督是“各人的头”。“人”的原文为指男人,可译为“男人的头是基督”。因为人和万物都藉祂而造(8:6;西1:16)。照样,基督也是本于神;祂是子,属于祂的父神枪手参2:23;8:6);因此“神是基督的头”。

11:4-6 “头”在这里开始指人身体上的头。男人祷告或讲道若是蒙头,有同放弃神造他时给他的权柄和尊严,是羞辱自己的头。女人祷告或讲道若不蒙头,等于否认神造人的那种先后关系,就象剃光了头发一样羞辱自己。从5节看,似乎妇女只须在祷告和讲道时蒙头,聚会时可以不必。 11:7-9 保罗说,神先造男人,有祂形像,享有神的荣耀。女人最早是由男人而出,享有男人的荣耀。创造的旧有次序虽在基督里的众人必须在举止上尊重它。因此男人不可在神的面前蒙头,遮去神的荣耀;同样,女人所得到的男人的荣耀,因为是人的,不可显在神面前,因此须蒙头。

11:10 蒙头是一种表记,原文有权柄的意思。一般有两种解释:1,“权柄”有作主动词,蒙头不是代表女人服在男人的权柄下,乃是她权柄的记号。女人与男人有同等的地位,可以祷告、讲道,蒙头就是这种新得到的权柄的记号。在聚会中,男人不蒙头既是他权柄的表示,女人蒙头也是她的权柄的表示。2,“权柄”指的是男人的权柄,女人应在头上有服男人权柄的记号。 “因着天使的缘故”,因为天使是神造成物秩序的守护者,信徒聚会敬拜天父时,天使也场,他们关心神计划的完成,特别留意信徒在教会中聚会,举止是否合宜。

11:11-13 夏娃虽由男人而出,但此后男人都是由女人而生,男女相辅相依乃当然之理,在神面前地位一样,都在基督里成为一(加3:28)。不过社会的习俗和观瞻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在保罗那个时代,女人在公开场合出现若不蒙头于俗不合,更不用说在聚会中祷告了。如果风俗与文化背景如此要求,信徒没有违背以示独特的必要,免得叫别人跌倒(参10:32)。

  11:16 保罗最后指出教会的规矩是如此要求。神的众教会可能包括耶路撒冷和其他地方由他或其他使徒建立的教会。若有人想自立规矩,说女人可以不蒙头讲道或祷告,这在旁中教会中是没有的,保罗和他的同工也不会承认这另立的新规矩。

 11:20-22 “吃主的晚餐”指领受圣餐(擘饼和饮杯);教会有两个圣礼:一是洗礼,一是圣餐。 初期教会有举行爱筵的习惯,信徒带了食物来一起享用(比较彼后2:13;犹12节);外后擘饼、饮酹杯记念主,就是圣餐。但是这种聚会方式出了毛病,富有的信徒暴饮暴食,而贫穷的信徒则吃不饱(21节)。不但如此,在领受记念主的饼的杯时,信徒分成小圈子,形成分裂,一点敬虔的气氛也没有。

11:24-25 这里记载主耶稣被卖当晚所设立的主餐。主餐是在主与门徒吃逾越节筵席相似,擘饼和饮杯便是其一。“祝谢”就是为食物而感谢,是犹太人进餐前的习惯。 圣餐有三重意义:1,一同记念主,增进信徒团契(23节);2,一道感谢主,共享主的慈爱(24-25节);3,一起重申忠于主,灵性得以霎时926-31节)。这三事将信徒紧密结合在一起。

11:26 圣经没有规定领受圣餐的时间。初期教会每天都擘饼(徒2:46),后来可能有的教会每星期擘饼一次(徒20:7)。

11:27 “不按理”是指用不合宜的态度来领受圣餐,譬如哥林多人不存着敬虔的心来领受主的杯和饼。19节所讲蒙主悦纳的人,便是其一。

 11:29-30 “自己的罪”,原文作“自己的审判”。这不是指将来永远的审判,是批今生在肉身上审判,就是30节所讲的“软弱”、“患病”和“死”。灵性上的罪会带来肉身上受苦(参5:5),我每次带领圣餐时都会提醒此事。教会也可以对不悔改的人作停止领圣餐的决定。

《哥林多前书》第12章

12:1 本章至14章讲教会中属灵的恩赐。恩赐与人的天然才能不同,是圣灵所赐,为要建立教会。本章讲的是一般恩赐的配搭与运用;13章讲最大的恩赐爱;14章讨论方言说预言。这三章对经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圣灵运行在人心里最根本的表明,以及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属灵的不可少的证明,不是说言其他恩赐的运用,而是爱。 从这几章内容可以看出,哥林多人似乎认为:能说方言是有圣灵同在和有圣灵能力的最确实凭据。说方言指的是能讲一种说的人通常不用的语言,与说预言不同。说预言用的是说的人经常用的语言。在说预言与说方言二者间,保罗十分看重说预言。他认为受感说话,最重要的是话的内容来源,而不是“受感”的状态。

 12:3 一个人是不是被神的灵所感说话,不可用外表,例如狂奋状态来衡量,重要的是所说的话本身。假见证或毁谤的话,决不会出自圣灵;出自圣灵的必为荣耀主的话(约壹4:2-3)。受感说话因此有不同来源,要辨别真假必须根据说的话本身,不在乎呼叫或手舞足蹈等等(参约壹4:1-3)。

12:4-7 “圣灵”、“主”(基督)、“神”(父神),三一真神都在教会里面工作,将恩赐给人。属灵的恩赐各人领受不同,但都是为 了成全一个目的:教会得造就。“恩赐”是一种出于恩典的赏赐,圣灵藉此使用人,让他服侍教会。“职事”在原文和“执事”同一字根(腓1:1),就是服侍的意思。“功用”指圣灵工作所彰显的能力。恩赐的运用是圣灵显在人身上的证明(7节)。但恩赐都是圣灵随自己意思赐给人的,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价值高低之别。人不可以凭一个信徒身上显出兵恩赐的多少,来评价他属灵的地位。不同恩赐的人应该彼此合作,互相补足,充分发挥。这在12-27节身体的比喻时说得十分详细。

12:8 这里列出了圣灵显在人身上的九种形式。本节提到最先的两种:智慧的言语和知识的言语是用来帮助教会心思成熟,作重要决定或确定行动路线。智慧的言语比知识的言语需要更深属灵的程度和启示。

12:9 第三是“信心”,不是信主的得救的信心,而是指负起重大任务时须具备的特别大的信心(比较13:2)。 第四是“医病的恩赐”,就是不用药物,能叫人的疾病痊愈。 12:10 第五是“行异能”,也就是行神迹。希腊原文作指“大能的行为”,这是初世纪证明福音新时代来临普遍见到的神的工作(比较加3:5;来2:4)。 第六是“作先知”,圣灵藉先知把神的特别心意启示给人。在新约,先知可以是说预言的人(徒11:28;21:10-11),也可以是一般地讲述神的心意的人。第七是“辨别诸灵”,能辨别作先知传讲的信息的真伪,特别是分辨假冒的邪灵。最后两种是“说方言”和“翻方言”。说方言包括可以听懂的和须经由人翻译的,我一生中只见过一位能翻方言的姊妹。

12:12-13 教会是完整的,如同一个身体。基督是这个身体的头,信徒是肢体(27节)。信徒在圣灵里联合为一,成为这个大身体上的一分子。“从一位圣灵受洗”即“灵洗”,指从圣灵重生(约3:3,5)。“饮于一位圣灵是借用《约翰福音》7:37-39的话,指圣灵住在每个信徒里面,成为属灵的生命的供应。 在教会里,种族、文化的界限破除了;人人是神的儿女,互为肢体如同弟兄姊妹。 14-27节讲述互相作肢体之道。信徒即使领受的恩赐不同,在神面前没有一个或者一部分比别的更重要。

12:28 这里列有教会八种有特别职事的信徒,和8-10节的九咱属灵恩赐有边属关系,但不全对应。也许保罗的意思关非说恩赐与职事仅止于此。他用“第一”、“第二”、“第三”、的字眼,表示在他看来使徒、先知和教师对建立教会是分外重要的职事,但不意味有轻重之别。“其次”和“再次”是前面三种以外的其他职事。 《以弗所书》4:11列有五种建立教会的职事,次序是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

并在2:20说出“使徒”和“先知”是教会的根基。 “使徒”是奉差遣对外传福音,蒙召作这职事的。“先知”是藉圣灵的能力宣布神心意的人。他们和以色列历史上先知不同,所针对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需要,而是神永远法则的宣告。“教师”是把基督信仰的道理教导信徒的人,这三种职事可以由一人负起,例如保罗;也可以一兼二职,例如安提阿教会的五位领袖都是“先知和教师”。“行异能的”和“得恩赐医病的”,参9-10节;“帮助人的”可能是指分派去照顾贫穷、软弱与患病的人。“治理事的”是教会中管理行政的人。最后才是“说方言的”。“翻方言的”并未放在名单中,但30节提到此职事。据此,有人说现在没有使徒是错误的。

 12:31 “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就是影响更大、能造就更多人的恩赐,也就是接近28-19节所列最前的那些恩赐。此句也可译为“你们切切企望更大的恩赐”,指出哥林多的信徒希望得到更大的恩赐来取得更重要的地位。保罗给他们指出一条可以达到最高的目标、产生最大的影响力的途径,这就是爱。我们有一位神,他有无限的恩典。他也知道我们需要的一切, 他按照他的时间到我们这里来,就是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愿我们在他里面都有指望,无论外面环境如何,相信他带领我们胜过一切。愿我们一同感谢他,因为他赐我们恩典,特别是在我们受苦或害怕的时候,“他眷顾我们的急难”诗(106:44)也赐忍耐,叫我们不屈不饶,这正是他顾念我们的一个标记。愿我们都因着祂得安慰,并将一切感谢归给祂。

《哥林多前书》第13章

13:1 前章所举圣灵显在基督徒身上的恩赐各有不同,没有一人能全有,有的人完全没有。但比恩赐更重要的是对数所结的果子—爱。保罗在《加拉太书》5:22列举了九种美德,是圣灵住在人里头和信徒成熟的品格的确证;基中爱居九德之首。神藉圣灵将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实行在对神与对人的态度上。这是一种翔他人的无私的爱,不是因为别有可爱的品质才爱他,而是象基督钉死架那样,顺从神的旨意而发出的爱(参约壹3:16)。一间教会要是缺乏12章所说的恩赐,还可以勉强生存;要是没有了爱,只有死亡。无论恩赐如何丰富,都不能取代爱的地位。 本节指出一个人即使有说万种人间方言并天使的语言的本领,要是不能用爱来说,只是象异教祭祀用的锣与钹,嘈闹一片,毫无意义。

 13:2 先知讲道之能虽高过说方言(14:5),若没有爱也是毫无价值。若是有无穷的知识,又或有耶稣所说的能移山的信心(可11:23),却不能本乎爱心来用,也是白有。 13:3 若将全部财产施舍掉,甚至被焚殉道,若出发点不是爱,在神眼中毫无价值;做的人也一无所得。

 13:4-7 这些好的品德,要有爱来浇灌才能发芽生长,是基督的品格的写照,祂为我们立下的好榜样。“忍耐”与“恩慈”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5;22)。“自夸”是讲不切实际的空话,“张狂”是自高自大。“不作害羞的事”也译为“不作不合宜或鲁莽的事”,以致自觉惭愧。“不计算人的恶”是说人家对不住自己决不放在心上。 真爱决不会喜欢不义的事,而会热爱真理,爱能包容一切本来无爱心会张扬出去的事,又能凡事从好处想,不断希望,愿意宽恕人,饶恕七十个七次(太18:22)。

 13:8 先知讲道之能与说方言的恩赐,以及哥林多人引以自傲的知识,都是短暂的表现,唯有爱永存。

13:9-10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若与爱神的人将来会知道的完全启示比较,实在十分有限;到主来的日子,信徒盼望等候的完全实现,这些为今世、为当前的侍奉而预备的恩赐,若和要来的确良完全比较都不得有限的。“那完全的”是什么?这里没有明说,有的解作信徒离世见主,有的解作教会的长成或新约默示的完成。但从12节可以看出,保罗指的是基督再来。

13:11 目前的情况和将来的完美相比,就象儿童的幼稚与大人的成熟相比之下一样。儿童的话语与思想那及昨到成熟了的大人。人长大后便会放弃童稚的言行与想法。哥林多人认为久长的东西,其实是短暂的、幼稚的,因此应该着眼有最高价值的永存的事物。

13:12 保罗又用镜子观物来看实物来比喻现在和将来的知识。古时以铜镜,反照出的人影既模糊又走样;将来可以见到实体,那是何等清楚且完全!在主来的日子,我们对神的认识才有希望象祂认识我们一样完全。 13:13 “信”在这里不是

13:19圣灵所赐的恩赐的“信心”,而是人对神救赎恩典的相信。保罗讲到爱的时候,把信与望也包括进来,很可能是引用初期教会常讲的一句话。他对这三者看法是:到了主来的日子,我们所信的已昭然在目(12节;参林后5:7),我们所望的也已实现(参罗8:24),只有爱永不变,反更完全,仍旧是神和祂救赎的儿女行事的基本原则。因此三者中最大的是爱。

《哥林多前书》第14章

14:1 本章指导教会怎样依照12:7的原则运用恩赐。恩赐的目的不是拿去炫耀,而是叫人得益处。“说预言”的恩赐之所以胜过“说方言”,因为前者用听众自己说的语言,可让他们明白,后者却不可(除非有人在场翻译)。 运用恩赐必须发自爱心,不然恩赐便成空洞(比较13:1-3)。圣灵的工作就是要“把祂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祂要荣耀我,因为祂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16:13-14)“说预言”和“说方言”就是传递神启示的途径。讲各样奥秘知识的恩赐也与此相同。但是到新约的启示完成后,圣经本身应该成为教会信仰的基础,是真理的根据,也是信徒生活的指导原则(提后3:16-17)。

 14:2;l方言有两种,一是具体一国的语言另外一种不是地上的语言(比较13:1;14:2,10),是信徒在祷告时所讲的一种特别话,自己也不懂,因为世上没有这种语言。 说方言在这种情形下,不能教导人。若是圣灵所感,也只能造就自己,因为听不懂,传达不到,对听的人毫无益处。说方言若只在单独灵修的时候,让人能更进到神的面前,当然可以说,神可以明白他的心思意愿;但对其他的人,保是无法明白的奥秘。 无论说那一种方言,在教会中使用时就应该翻译得出来,让其他人明白;不然,就变得毫无价值,就变成“鸣的锣、响当当的钹”一般(13:1)。

 14:4 这句话不是鼓励人多讲方言来造就自己,而是提高哥林多信徒的眼光,不要单看个人得造就,专注于方言,而应该关心教会全体的益处,去切慕那更大的恩赐,就是作告辞讲道(14:1)。这也是爱的原则(12:31)。

 14:10-11 语言如果达不到传达的效果,反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方言如果不能为人了解,它对教会就一点用处也没有。  14:14-15 说方言,因为是圣灵直接的工作,不经人的头脑运用语言去分析,所以头脑并没有发生作用。神却愿意人的祷告和感谢出自头脑也发自心灵(16-19节)。 “悟性”指人的心思,“心灵”指人的灵。“阿们”的意思是“是的”、“真的”、“诚心所愿”。说“阿们”表示对所听见的话表示赞同。

 14:19 宁可在教会中说五句大家听得懂的话,好过说万句人家无法明白的方言。

 14:23 教会聚会不宜说方言,因为不但未能见证福音,而且会引起混乱,阻碍未信主的人去明白真理。

 14:24-25 要福音进到人内心深处,理性地醒觉自己是罪人,相信上主是真神,埃塞俄比亚要靠圣灵的工作来完成。

14:26 这是初期教会的聚会情形,气氛自由,但不混乱(14:33),圣灵直接将信息赐给人,传讲出来。参14:31。初世纪晚期,教会中宣讲的责任似乎已藻到专职教导的人身上。

14:31 意思是说:教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得着圣灵所赐的讲道恩赐,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在聚会中讲(11:29-30)。初期教会中,讲疲乏恩赐似乎和祷告一样的普遍(11:4)。 14:34 保罗不是绝对禁止妇女在聚会中发言。比较11:5。他是针对上下文那种混乱情形而说;这从35节可以明白。有些妇女可能在聚会中发问,妨碍崇拜的进行。这些问题应该在家里向丈夫提出,筛到解答。 14:37 哥林多人很多认为自己属灵。保罗指出属灵的人应该知道他(保罗)所讲的叛徒圣灵恩赐的教训是主的命令。

14:39 对于说方言和说预言这两种恩赐,保罗的态度是:容许前者,鼓励后者;最终要让信徒的注意力放在更能造就别人的恩赐上。

《哥林多前书》第15章

15:1 本章讨论福音信息中一个大题目—复活。保罗写书时与耶稣复活已经相隔二十多年,从保罗的引证,可以看见耶稣复活是驳不倒的历史事实。 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1-11节重述使徒所传福音的内容。耶稣的死与复活,在救恩中是不能各自孤立来看的两件大事。耶稣的死付出了救赎的代价;复活则彰显了救赎的大能:冲破阴间,得胜死亡。  

 15:8 耶稣向保罗的显现(徒9:1-8),是在祂升天数年之后(也许是主后33年),是一次例外的显现(徒9:3-6)。 所谓“未到产期而生的人”,是指他不象其他使徒,没有跟随过耶稣,不属十二使徒之列。他的蒙召成为使徒,象早产的婴儿那样不足月。 15:9 他曾逼迫过教会,叫他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做使徒。“使徒”这史衔他当有愧,连作“使徒中最小的”也不配。逼迫教会,等于逼迫基督(徒9:4-5)。

 15:19 保罗在12-19节用一连串的论据,证明复活这件事的真确性。将来复活是所有信徒都有的盼望(帖前4:13-17)。如果信徒否认复活,就是间接否定耶稣的复活。如果如果耶稣没有复活,整个福音信仰就站立不住,历为神韵的核心就是耶稣的复活。倘若基督徒的盼望不在来生,只在今生,那么他们为基督受苦,为信仰付代价,就都徒然。

15:20 “初熟的果子”:以色列人收成之前,在初熟之物中取出一小部分献给神,象征全部属于神。这个比喻的重点是:基督是复活的初熟之果,所有信徒将来都会复活。基督复活是信徒能复活的保证。

15:23 “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基督在初世纪便复活,信徒要到基督再来时才复活。 15:24-25 这是基督将来要在世上建立国度的明确圣经根据。

15:26 “尽末了”就是“最末了”。“仇敌”指一切反对与阻挡神救赎计划实现的敌对权势。“死”是最后的仇敌,最可怕的掌死权的魔鬼(来2:14;启20:14)。

 15:29 “为死人受洗的”指为主作见证殉道的人。

 15:33 “滥交是败坏善行”强调不信复活过放任生活是不对的。

15:44 “血气的身体”希腊原文指整个受造的人而说。《创世记》2:7,亚当受造完成了,神称他为“有灵的活人”,直译意思就是“活的魂”。“灵性的身体”,而是作不是指没有形躯的身体,而是说:这个身体将要和基督的相似。耶稣从坟墓里复活时,身体完全的改变了,保罗称之为“荣耀的身体”;人类现有的身体与之相比就称为“卑贱的身体”(腓3:21)。荣耀的身体与卑贱的身体在天然构造上相似,但不会朽坏,不能死亡。信徒之所以盼望复活,就是要得着这样一个荣耀的身体。

15:45 “末后的亚当”指基督。称基督为“灵”是从基督能赐人灵性生命的能力上说。

 15:47 “头一个人”指亚当,他代表着全人类的天然生命本质。“第二个人”指基督,祂将永恒而永存的生命赐给人。

15:48-49 “属土的”、“属天的形状”,指永恒不变的荣耀身体。

15:50 从现世时到永世,从短暂的过渡到永恒,中间隔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基督的再来。那时死人会复活,活人的身体会改变(比较帖4:13-17)。

15:51 “睡觉”指去世。“不是都要睡觉”,不是所有信徒在主再来前都要经过死亡。“乃是都要改变”,拽主再来时,还在世的信徒的身体立刻改变,得着荣耀的身体。 15:52 主再来时,万事万物的改变只发和天“一霎时,眨眼之间”。基督再来,也以吹号为前奏(帖前4:16)。 15:56 罪的工价就是死(罗6:23),人如果没有犯罪,就没有死亡(创2:17),所以说,“列经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意即因为律法定人的罪,罪藉着律法控制着人类的命运(罗7:7-17)。

《哥林多前书》第16章

16:1 捐献的教导,也是根据哥林多人的来信而发。“为圣徒”是指为了耶路撒冷的信徒。在保罗的布道旅程中,曾向外邦教会发起为耶路撒冷贫穷的圣徒募捐,支持者众。加拉太和马其顿各地的教会也有份参与。保罗的书信时常提及这次募捐。

16:2 “七日的第一日”,即主日,也就是主耶稣复活的日子。初期教会原本天天都聚会(徒2:46),到后来,才改为每逢主日举行聚会和擘饼,来记念主的复活。至于使徒们也在各会堂里参加安息日的礼拜,是为了向犹太人传讲福音。

 16:5-7 保罗当时正在第三次布道旅程中。他计划经过马其顿,下到亚该亚(哥林多在亚该亚省),然后上耶路撒冷(徒19:21)。但此计划后来改变为:先到哥林多,后去马其顿,然后再回哥林多(林后1:15)。这计划也没有实现。

16:8-9 保罗写信地点是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城。反对他的人可能主要是亚底米假神的膜拜者(徒19:23-24)。“五旬节”是犹太人三大节期之一,其他两个是逾越节和住棚节。犹太人在五旬节将初熟的谷物献给神,欢庆丰收(利23:10-16)。

16:10-11 保罗正差遣亲密同工提摩太去哥林多处理教会的事(4:17)。根据《使徒行传》19:22,提摩太与以拉都二人一起出发;他们先去马其顿,然后下到哥林多。“弟兄们”可能也包括以拉都在内。以拉都是哥林多城一位有名望的信徒。

16:12 论亚波罗的话是针对哥林多人书信中发问而写的(比较7:1)。当时亚波罗正与保罗在一起。从这里的话,可以看出保罗和亚波罗关系良好,哥林多人分门别类,拿他们二人来做各自追随的领袖,纯属自以为是的做法。 这位司提反不同于《使徒行传》7章最先殉道的司提反。这位司提反是哥林多城最先洗的信徒(1:16)。

17-18节的意思是,这三位到以弗所探望保罗的信徒,待保罗甚好;他们对保罗的关切,补足了哥林多教会对他的冷淡。大概就是这三位信徒,将7:1的信件,及一些口头消息带给保罗的。
 

16:19 亚西亚是昔日罗马省分,就是今天的小亚细亚,位于土耳其西部。在保罗早年传道工作中,此为一重要据点。以弗所城位于该省最西面,附近一带福音很兴旺。

16:22 本节或为初期教会仪式中所用的回应词的一部分。一个宣称不爱主的人,神的不悦和忿怒会临到他。“主必要来”或为信徒对上半句话的回应。

 16:23-24 这封信用保罗书信通用的祝福语(见加6:18;弗6:24等)结束,他要哥林多教会里的人明白,信上的话都是本诸在主基督里的爱心说的。

petertong
2 COMMENTS
  • Day 72 哥林多前书 4~16 哥林多后书 1~2 章 – 圣经书院

    […] 寻【释经: 哥林多前书】【杳经: 哥林多前书】【释经:哥林多后书】【杳经:哥林多后书】 […]

  • 46.哥林多前书⬅️⬅️(含中英诪读,释经,查经)️ – 圣经书院

    […] 【杳经: 哥林多前书】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