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使徒行传》收藏版

查经《使徒行传》收…

导论
我认为《使徒行传》在新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真实记载了圣灵降临的情景,阐述了人类第一个教会诞生的过程,拉开了恩典时代的序幕,所以我们也称为它是《圣灵行传》和《教会行传》。路加在他写的福音书里,生动地记载了主耶稣自降生到升天的一生。现在继续叙述升天以后,藉着圣灵完成的工作。

这里有基督教会的组成和开展的最早记录,报导了使徒的第一次讲道、第一次神迹、教会的起步与挫折,以及最早受到的逼害和最早殉道的人;也讲到第一位外邦人如何归信基督,和在欧洲建立的第一间教会。这是初期教会三十年的创建史,是主基督的工作的继续。

我们要在另外一本书里,见到基督全部任务的完成。这是新约最末一本书《启示录》。因耶稣的钉死而丧失了勇气的使徒,现在因祂的复活和四十天的教训而变成胆量过人的传道者。先是彼得与约翰,担负冲锋陷阵的主要角色;然后作者的笔力集中描写有“外邦人使徒”之称的保罗。保罗温柔谦让,但也刚强、勇猛,能一怒而安天下,把平安的福音传遍欧、亚。

书中有时不用第三身“他们”而用“我们”,说明作者亲历其境。本书后半有同他的“旅行日志”。但写到保罗抵罗马以后,没有再继续;受审的情形和终局都无记载。有人据此推断本书当写于主后63年,但也有人主张写于主后70年或更迟。

书中最出色的部分为圣灵如何引领使徒和信徒的记叙。圣灵是他们苦难中的安慰和激励,也是教会迅速开拓如大风似烈火的力量。作者谆谆晓喻,基督信仰是社会人心更新的动力,基督徒是积极牺牲为人的一群,凡愿悔罪相信基督福音的,不分种族、不问贫富,都可成为基督大家庭里的一员。

一、 本书作者
《使徒行传》希腊原文作意为“众使徒的行传”。此书流传于第二世纪,书中没有署名,但传说为一位名叫“路加”的叙利亚安提阿信徒所写:这位路加,曾伴随保罗四处传道,直到保罗殉道。他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终身未婚,卒年八十四岁。

主后四世纪出版的《优西比乌教会史》,有路加写此二书的记载。作者在本书三处地方不用第三者口吻记述,而转为第一身,用“我们”代替了“他们”。圣经学者相信,路加自己参加了这几段所记载的行程,包括16:10-17保罗第二次布道旅程;20:5-21:18,第三次旅程;和27:1-28:16,保罗赴罗马受审讯的行程。这样看来,路加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和使徒们在一起,风尘仆仆,舍生忘死,宣扬基督真理;甚至在保罗最后下监时,仍然追随左右(提后4:11)。

路加的职业为医生(西4:14),在本书和前书《路加福音》,出现若干医学名词,例如本书的3:7;9:18,33;13:11;28:6等,说明作者的专业观察力,也是路加为本书作者的内证。路加写福音书,资料是从访查亲眼见证人得来(路1:1-3),但《使徒行传》则大部分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叙利亚省安提阿人,而安提阿教会是当时向非犹太世界传福音的中心;在保罗三次布道旅程中,他亲自参与其二,后随保罗赴罗马。至于本书前面十二章,是关于巴勒斯坦各教会的记载,极可能和《路加福音》一样,是依据考查所得资料写成。

二、写作时间和受书人
本书最末后的几节经文,记有保罗从犹太省的该撒利亚递解到罗马之后,“在自己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28:30-31)此即一般所说的保罗在罗马的第一次被囚,也就是保罗写《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的时期(第二次被囚时写成了《提摩太后书》),发生在罗马焚城,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主后64年)以前,故本书可能写在大逼害之前。

本书和前书《路加福音》,对于保罗和彼得殉难(发生在主后67年),和主后70年耶京被毁,以及保罗受害等大事,未见触及,更证明是第一世纪六十年代上旬之作。有的学者曾经主张《使徒行传》写于第一世纪末,似难成立 。受书人名“提阿非罗”,毫无疑问,他就是《路加福音》的同一位受书人(参路1:1)。圣经中没有提他的身份,但从其他资料知道,他或是叙利亚的富户,在政府中供职。

三、特色
本书是新约开头五本历史书的最后一本。

1:1-3清楚说明,前书《路加福音》是记载基督的生平(其他三卷福音书也是如此),直到基督升天;1:4-8更说明,《使徒行传》继续四福音记述使徒们如何承接基督的使命,将福音从耶路撒冷开始,传至欧、亚,远及罗马。在这过程中,教会经历了无数波折,福音使者在坎坷、险阻、凌辱和死亡的威胁下,取得初步的胜利。本书在新约中地位突出,因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供我们研究保罗和其他使徒在初期教会中的活动,以及新约多卷书信的写作背景。本书的注解,特别把《行传》中的事件,和保罗多卷书信相连,让读者看见新约的启示是合一的整体,是顺着历史的进展完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关键,将新约书信和《使徒行传》接连起来读,会倍觉有味;而历史舞台上担当传福音使命的使徒,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他们的心灵与我们相通,他们的脉搏与我们一起跳动。
从地理上来说,本书记载所及范围颇广,从巴勒斯坦宗教中心耶路撒冷,到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在今意大利);有文化大城如希腊的雅典对基督福音的回应(17章);有汪洋孤岛上土人因见神迹而悔改归主的小故事(28:1-10)。本书记载的历史时期,超过三十年。出现人物数目,超过任何一本新约书卷。还有一点,本书文词优美,语汇丰富;作者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描写,人物事件的记述,刻划细致,有时连微末细节也着意描绘。

四、信息
作者路加是有计划地选择材料来写本书的。他没有把一切教会内发生的大小事都记下,更不是要出版一本完备的初期教会三十年史纲。路加记载的地区,是有选择性的,他没有记加利利地的教会(9:31);当时福音影响力已从别的途径到达了埃及和罗马,而路加也没有记这些事;提到这些地方时,只轻轻一笔带过。路加只记载“十二使徒”中的三位,就是彼得、约翰和雅各;而且重点只放在彼得身上。

当时也有很多其他的福音使者,足迹遍布罗马帝国,但路加只记保罗。初期教会发生的很多重要事情,作者也未作详细说明。譬如“长老”制度如何产生(11:30);耶稣的弟弟雅各怎样成为巴勒斯坦教会领袖;保罗归信之后,在亚拉伯(加1:17)的日子怎样度过等等,路加都没有解释。

一句话,本书是有目的而写。这目的可分两方面:一、证明犹太人拒绝了福音,福音因此传给外邦人(28:28)。二、罗马政府官员原初并不反对福音的传扬,只是受到犹太人的压力,才对使徒加以逼害(比较4:8-12;25:8-11)。路加要证明:福音在种种压力下,一直传扬开去;经过重重难关,从耶路撒冷一直传到罗马。路加要让收受人提阿非罗明白,福音怎样本于对犹太国复兴的应许,而最终成为全球人民的祝福。

还有,本书注重圣灵的工作。教会的诞生,自圣灵降临始(2:1-4);使徒们见证主的勇气,来自圣灵的充满(4:31);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罗马人)信主,圣灵也彰显奇事作见证(8章;10章);保罗在罗马城向犹太人作的最后一次讲道,也强调福音传给外邦人,早有圣灵的应许(28:25)。圣灵在本书中,彰显大神迹、大奇事,使腓利在旷野被提(8:39);使心肠坚硬如铁的大数人保罗谦卑悔改(9:17);又监察教会,审判教会(5:3-9)。有的圣经学者称本书为《圣灵行传》。

五、有关主日聚会的起源
《使徒行传》虽不是记录完备的历史书;但对于研究初期教会聚会的情形,提供了不少宝贵线索。今天教会在主日(礼拜天)聚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可以在《使徒行传》中找到答案。初期教会最初在信徒家中聚会(1:12-14),也在圣殿里聚集(5:42;路24:52-53)。

聚会时间没有固定,很可能是天天都举行。《使徒行传》20:7说:“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七日的第一日”,就是礼拜天,我们称之为“主日”,圣经中有关这日的记载有三处较为特别的:这里是第一次;另外两次见《哥林多前书》16:2;《启示录》1:10。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保罗在特罗亚已经住了七天(20:6),但等到第八天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才聚会擘饼(举行圣餐),第二天离开。可见此时主日聚会及擘饼的习惯已定。

犹太人一周七日,从我们现在的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为止。星期日为七日的第一日,星期六为安息日。保罗和同工常在安息日参加犹太人会堂的聚会,但这并不是教会的正式聚会,只是他们在已经有人聚集的地方借机会传福音罢了。教会后来也没有定期在安息日聚会,而选择了每个星期的第一日,也就是礼拜天,来交通敬拜(20:7;林前16:2),因为这一天是主复活的日子,是有纪念性的日子。

早期教父象伊格拿丢(约35-117年)、殉道者游斯丁(100-165年)、爱任纽(130-202年)等的著作,都支持以七日的第一日为教会聚会的日子。这一日,在约翰晚年著作《启示录》中,给予一个意义特别而且深远的名称:“主日”(启1:10),因为这一天是特别属于主的,也是纪念主的。

耶稣十二使徒介绍
耶稣十二使徒的名单,见于《马太福音》10:1-4;《马可福音》3:16-19;《路加福音》6:13-16。部分见于《使徒行传》1:13。
“使徒”希腊原文为apostolos,意为“奉差派的人”。圣经曾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耶稣(来3:1,中文译为“使者”),又用来指耶稣选召的十二个门徒。广义的使徒今天教会五重职事还存在。国内教会有的人说今天没有使徒了是错误。初期教会在圣灵降临之前,拣选了一个曾经跟随过耶稣的门徒马提亚为使徒,来代替卖耶稣之后自缢而死的加略人犹大(徒1:25-26)。

按这里所列的拣选资格来说,使徒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亲身跟随过耶稣;2,亲眼见过耶稣的复活,能为耶稣的复活作见证(徒1:22;林前9:1)。在传道工作上,使徒有很重要的地位:耶稣“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并差他们去传道…。”(可3:14)耶稣和使徒在三年多传道生涯中,过的是凡物公用的生活;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的物质供应(路8:3)。在基督升天后,他们成为教会传道事工的支柱。

十二使徒中,最早被召的四位是: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参约1章)。这两对兄弟,原本是加利利海的渔夫。四人中,彼得、雅各和约翰与耶稣最为亲密。他们在特别场合中,亲睹神子大能的作为,如登山变象,叫睚鲁女儿复活,和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彼得是十二使徒的领袖。在耶稣往耶路撒冷接受十字架苦难的途中,他公开承认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耶稣说,这种认信不是由人来的,是天父启示的。耶稣被捕的那一夜,彼得义愤填膺,拔刀砍掉大祭司仆人的耳朵。可是耶稣受人审问时,他却三次否认主。鸡鸣两次,彼得回头猛省,伤心懊悔,痛哭不已。但五旬节之后,他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冒着生命危险向人见证耶稣的复活。

安得烈是彼得的弟弟,他亲自带领彼得信主。以前,安得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
雅各和约翰两兄弟却是西庇太的儿子。他们的母亲也是耶稣的门徒。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被希律亚基帕王斩首。

他和约翰都是性情刚烈的人,耶稣给他们改名“半尼其”,是“雷子”之意。经翰是最后离世的使徒,享年九十有余。他晚年被罗马人放逐到地中海小亚细亚附近的拔摩海岛上;但他在那里领受神的启示,写成了新约最末后的一卷书《启示录》。

在以上四位以外的其他使徒,圣经上很少提及他们的资料。腓力和彼得、安得烈同城,是伯赛大人;他曾带领一个名叫拿但业的门徒来跟从耶稣(约1章)。巴多罗买可能就是腓力的这位朋友拿但业。马太又名利未,他是迦百农城的税吏,写了《马太福音》。

使徒中有一位名叫多马的,生性多疑。复活的基督特别向他显现,增加他的信心。
至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以及奋锐党人西门,我们所知极少。但奋锐党是一个反对罗马政府的犹太爱国组织,其渊源和在当时社会的活动,加略人犹大,因为出卖耶稣,今天他的名字仍常常被人引用,作为鉴戒。加略可能是地方名,犹大替耶稣和门徒看管金钱,但他时常偷取公款。

犹大为什么出卖耶稣呢?是纯粹为了金钱利益,还是因为失望于耶稣的救世工作,与他原先的期望不同呢?这一点不得而知,但出诸贪心则一。耶稣所拣选作他亲密朋友和同工的十二使徒,都是极其平凡的人。他们的教育水平、能力才干并不特别过人。但这一批被当时社会看作“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的人(徒4:13),却为基督的福音完成了惊天动地的事,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使徒行传》第1章

1:1 本书与《路加福音》出诸同一作者手笔。二书开头处都提到提阿非罗的名字,而本节且把《路加》叫作“前书”,接上便说明为什么要写前书,并且综述了前书所记耶稣复活与升天的事。因此《路加》与《使徒行传》可能本为同一书的上、下卷,后来(主后150年)才把记录耶稣一生的上卷与其他三本福音书放在一起;下卷单独称为《使徒行传》,放在四福音之后。

1:2 这是本书第一次提到圣灵。圣灵是贯串全书的主角,所以《使徒行传》有《圣灵行传》之称。本节及1:5,8和第二章都着重的指出,耶稣传道所得的圣灵的能力,现在同样作用在使徒的传福音事工上。比较《路加》4:1,14,18。

1:3 门徒见到的复活了的耶稣不是异象也非幻觉,而是活生生的主基督自己。基督复活后到升天这四十天当中,不但显给使徒看,还继续教训他们有关神在地上的统治,也就是“神的国”的建立。全本圣经只在这里提到基督复活之后与升天之前,曾停留世上“四十天”。

1:4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人宗教的中心,也是耶稣受难的地方,现在圣灵要在这里临到使徒,给他们能力把福音传到地极。
“聚集”的希腊原文有“与他们同吃”的意思,有的译本直接译为“当祂与他们一起吃的时候”;果尔,则可与《路加》24:43连起来读。旧约先知曾预告,到弥赛亚的时代,圣灵要浇灌在信祂的人身上(珥2:28-29)。这位保惠师(约14:16),现在就要来了。

1:5 用水施洗是神赦罪恩典外在的象征,信徒得重生一定要在水礼之外,还受圣灵的洗(约3:5)。这要到耶稣升天后,才赐给门徒。五旬节日,圣灵降临;从此,门徒藉着圣灵的洗,得到属天的更新生命的能力,可以执行耶稣交付教会的使命。每个得救的人都要经历这个外面见不到的洗礼归入基督(林前12:12-13),也就是重生的经历。

1:6 参加聚集的人可能不只十一位使徒。《路加》24章就记有革流巴等人与使徒一同见到主(24:33-36)。耶稣在世时曾告诉门徒,祂复活后,会比他们先往加利利去(可14:28)。祂复活后,天使也要抹大拉的马利亚告诉门徒去加利利见耶稣(可16:7);而复活的主的确在加利利海畔向门徒显现(约21:1)。为什么主耶稣现在又嘱咐使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呢?可见得在加利利见祂的只是使徒中的少数,而耶稣要求留在耶路撒冷的,是包括使徒在内的更大的一群。他们有的去了加利利现已回来,有的很可能没有离开耶城。

1:8 信徒靠着圣灵的能力传福音,把所见所听到的基督告诉人。从耶路撒冷开始,这是第一阶段(2:1);然后因教会受到逼迫,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往犹太地和撒玛利亚,这是第二阶段(8章);最后,安提阿教会建立,向地中海世界传扬,这是第三阶段(11:20;13章以后)。

1:9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主基督,复活之后,升上高天,现在坐在神的右边,看顾一切信祂的人。在神所定的日子祂还要再来,接我们到祂那里去(11节)。祂还要审判这世界。

1:10 这两个人是把神的信息带给人的天使(参路24:1-7)。神不要我们迟疑、猜测,浪费时间,祂要我们行动,执行基督交付的任务。

1:11 主耶稣十二个门徒中,除了加略人犹大,都是加利利人。犹大此时已死(太27:3-5),故天使称呼在场的门徒为“加利利人”。门徒已从复活的主得到大使命的颁授(太28:18-20),现在又得到祂必再来的保证。

1:12 犹太人守安息日,连出门都受到限制,只可以走大约一公里(参可2:25注)。这种限制是犹太教师根据旧约圣经(出16:29;民35:5;书3:4)推定出来的。橄榄山是耶稣升天的地点,在耶路撒冷城外。

1:13 “楼房”是初期教会最早聚会的地方,很可能就是耶稣与门徒用逾越节晚餐的那间大屋的楼上(可14:15),传统说是称呼马可的约翰的母亲马利亚的住屋(12:12)。

1:14 耶稣的弟兄过去怀疑、不信(可6:3),现在看来已经信主。他们祷告的地方可能是在圣殿里(路24:53)。

1:15 初期教会人数不多,他们聚会的第一件事,是选人填补加略人犹大的使徒遗缺。彼得的信心恢复,渐取得领导地位。这里记下的是他讲话的摘要。
“弟兄”是信徒间的称呼。主基督复活后曾向五百多弟兄显现(林前15:6),这里的120人应是当时仍留在耶路撒冷的信徒。

1:18 犹大身子仆倒,肚腹崩裂,可能是自缢方法不善的结果。有的抄本作:“倒栽葱掉下来,肚破肠流”。

1:22 当选使徒的条件:1,亲眼见过耶稣从开始传道到升天的一生;2,和祂及诸使徒一同生活过。具备这条件才能见证主。耶稣的弟弟雅各没有参加过布道事工,所以未能入选;但后来也成了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

1:26 “摇签”是旧约时代寻求神指示的一种方法(箴16:33)。此处为圣经最后一次用摇签来定事的记载,以后使徒没有再用此法。这种签很可能是两块石头,上面写了候选人的名字,盛在筒子里,然后摇动筒子,哪块石头先跌出来,上面有名字的人便当选。这方法把人的影响因素排除。

《使徒行传》第2章

2:1 圣灵降临,基督教会诞生,从天而来的恩赐,象大风,象火,在人当中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纯朴的渔夫成了放胆传讲的传道人,一小群籍籍无名的耶城信徒,可以在短短三十年中把福音传开,形成无法抗拒的布道运动。
五旬节又名“七七节”(申16:10),因在初熟节后七个礼拜开始举行而得名(利23:9-16),是庆祝农作丰收的大节期,时间在犹太历西弯月(阳历五、六月间)。敬虔的犹太人男丁,从世界各地回耶路撒冷过节。这天圣灵降临,时间十分适合,可以向许多人作见证,让寻求主的犹太人都能听见主为他们所作的新事。

2:4 信徒被圣灵充满,得到口才,说出方言,是信徒生活的一种体验。但从本章所记,门徒说“别国的话”,除了见证圣灵大能,还含有要让多国的人明白福音,听信真道,结为一体的更深广的意义在内。切记:方言有两种,一是具体某一国语言,另一种就是人对神说的话,如果没有翻方言恩赐,没有人能够听得懂,我一生中只遇到一位国内家庭教会的姊妹具有翻方言的恩赐。

2:8 这一大群从各国来的犹太人,应该懂得亚兰话或希腊话,但也会说出生地的语言。门徒多为说亚兰话的加利利人,现在能说别国语言,所以引起惊奇。这种能力,目的已达,没有持续下去。

2:9-11 这里所列的国家包括了当时散居的犹太人自东徂西所分布的广大地区。“进犹太教的人”指归信犹太教、接受了割礼、洗礼和摩西律法的外邦人。

2:14 使徒结成一体,由彼得作发言人,面对群众,见证基督。

2:15 “巳初”是早上九时。

2:23 耶稣被钉死是神预定的救赎计划的一部分。祂的复活让门徒明白十字架不是灾祸,而是神给人的救恩。

2:25 彼得的讲道环绕三段旧约经文,指出旧约应许的现在都已实现。1,《约珥书》2:28-32,预告人在弥赛亚的时代要见到的景象,圣灵会浇灌下来(17-21节);2,《诗篇》16:8-11,应许耶稣一定复活(25-28节);3,《诗篇》110:1,预言基督必得荣耀(34-35节)。先知预言的基督救恩时代已经来临。凡愿悔改认罪的,都可以得到赦免;并能象他们一样,得到圣灵,进入基督徒新的生活中。

2:30 神向大卫起的誓可参《诗篇》132:11,也就是大卫的后裔要永坐王位。彼得指出,这应许已实现,“大卫的子孙”耶稣已坐在天上的宝座上。

2:34-35 这就是说,大卫既已长埋黄土、没有升到天上;神所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的话,当然指的不是大卫,而是指那位从坟墓里复活的基督说的。这里引用的经文见《诗篇》110:1。第一个“主”指神,第二个主(“我主”)指基督。耶稣不是因为被钉才获得尊荣成为基督,而是因着复活与升天,祂是从出生就已命定的基督(路2:11)。

2:38 从彼得的讲道,可以略窥初期教会传讲的信息。(参彼得的五次讲道:2:14-39;3:12-26;4:8-12;5:29-32;10:34-43,和保罗的讲道:13:16-41。)内容包括:1,见证基督的受死、复活与升天(1:8;2:24,33-36)。2,耶稣在世的生活和事工(2:22;10:38),复活后的显现(10:40-41;13:31)及圣灵的工作(2:33;5:32)。3,把基督放在历史的背景上和祂再来的远景里,让人看清祂,认罪悔改,接纳祂做救主(2:38-40)。4,基督的再来(3:19-21)。
切记;这句话是人得救的顺序!讲道一定要扎心,二十八年前,我就是听了一次扎心的道,决定受洗归主的。我在讲道中看到很多慕道友在流泪,这些人几乎都受洗归主了。圣灵的伟大作用!

2:39 “这应许”指得救(22节)。“你们的儿女”包括子孙。此处“在远方的人”虽意指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但应包括外邦人。“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弗2:17)。

2:41 这三千人包括2:9-11所记从各地回耶路撒冷过节的虔诚犹太人,也有耶路撒冷的居民。外地来的人受洗后很可能回到原地,为主作见证。作者路加特别注意教会增长中信徒的数目,除了这里记下的三千人外。

2:42 初期教会信徒生活的内容主要有四:1,领受使徒的教训,包括耶稣的言行,也就是后来收入福音的信息。2,彼此交接,生活在新的爱的秩序中;不仅彼此安慰扶持,也凡物公用。3,擘饼。信徒在一起用饭,可能吃饭时都有擘饼;后来擘饼才只在主日举行(20:7),纪念主的复活。4,祈祷,包括在家里的私祷和上圣殿的公祷。

2:44 初期教会信徒所实行的不是公产,而是在互爱的基础上,自动与人分享个人所有(参4:32-35)。大家心目中的财产,乃神所交托,不属自己;有公共需要时,可以捐献出来。我可以说初代教会那种圣洁,火热和复兴的程度是教会历史中最高级别。

人的世界总是看重附着在人外面的地位、身份、职务,那些曾经尊贵的人,一旦离开了这些附着物,也就很快被世界遗忘。“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耶稣爱每一个人,祂爱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无论是在十字架上濒临死亡的强盗 (路加福音23:43),还是将要被众人用乱石砸死的淫妇(申命记22:21)(约翰福音8:3—11),耶稣都爱他们,在上帝的国度,一个人的灵魂比他的所有标识和类别都要尊贵。

《使徒行传》第3章

3:1 瘸腿的人被医好是使徒所行神迹奇事中的一件,证明圣灵的大能。与彼得一起的,不是称呼马可的约翰(12:12),而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也是耶稣在世时紧随祂的三位门徒之一(另两位是彼得和雅各,参可9:2;14:33)。4:1开头处原文的“他们”和合本译为“使徒”是对此事的肯定。

“申初”约为下午三时,是献晚祭祷告的时分。虔诚的犹太人不问能否上圣殿,每天祷告三次(参《但以理书》6:10)。

3:7 这个瘸子生下地来四十多年没有走过路,已失却了可以走路的信心(3:2;4:22),所以需要彼得扶他起来。此处特别提到瘸子的瘫痪部分是“脚和踝子骨”,有人指出是作者路加医生专业观察力的好说明。

3:11 “所罗门的廊”是圣殿外邦人院东侧的一条长柱廊,使徒与信的人常常在此聚集(参5:12)。

3:12 这是彼得第二次讲道,见证耶稣的门徒靠着耶稣的权能在世上继续传道。他要求犹太人承认耶稣是基督,趁祂再来前快快回转。

3:16 犹太人的观念中,“名”和一个人分不开,且带有那个人的权柄(比较出3:14-15)。求告主耶稣的名,就可以看见祂大能的施展(3:6;4:7,10,30;10:43;19:13)。求告主名若凭信心,可蒙垂听(太8:10)。

3:18 犹太人大都认为耶稣是死于律法的咒诅下,因此不是弥赛亚(申21:23;参加3:13)。但彼得指出他们的错误。要了解圣经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必须先注意《以赛亚书》所说的神的受苦的仆人(赛53章)。换言之,众先知的预言都是指着基督的受害说的,现在一一应验在耶稣身上。(比较赛53:7-8与徒8:32-33;诗2:1-2与徒4:25-26;诗22:1与太27:46)。

3:21 旧约先知书预言以色列民要在故土重建家园,大卫的后裔要在以色列人中重建神的权柄。这应是“万物复兴”的意思。复活升上高天的耶稣因此会要再来。

3:25 神对亚伯拉罕说的话见《创世记》22:18及12:3;26:4;28:14等处经文。
这次彼得的布道使五千人归主,好像也是历史后无来者的记录。

《使徒行传》第4章

4:1 一个得到民众喜爱(2:47)的信徒团体,现在遇到反对了。反对的力量主要来自耶路撒冷的统治层撒都该人,使徒一再被捕、下监。犹太当局所以关注,是因为基督真道不仅未因领袖耶稣的被杀而遏止,反而越来越兴旺。可是他们害怕民众,只能草草警戒使徒了事。“守殿官”可能是圣殿的总管,负责维持秩序,地位仅次于大祭司。

4:2 祭司大半属撒都该派。使徒传讲耶稣复活,祭司和撒都该人都很烦恼,不只因为他们是处死耶稣的人(太28:11-15),也因为他们不相信复活。

4:3 公会是犹太人的最高法院,可以审理一切有关宗教及民事的诉讼。公会由七十人组成,保罗就是成员之一。主席是大祭司。开会时间有严格规定,安息日和其他圣日都不能开会。平日开庭从献早祭开始,到献晚祭(约为下午四时后)停止,圣殿的门也于此时关闭。若所审案件涉及死刑,不可在当天判决,以昭慎重;同时死刑的终审权在罗马总督手中。本节的“天已经晚了”就是说晚祭已过,这案子须留到次日交公会审理。记住:凡是要交罗马政权的案子就是想判人死罪恶念。

4:4 “五千”男丁这个数目证明信徒的人数在耶城增长甚速,成了当局头痛的问题。耶路撒冷这时的人口有好几种说法,可能多达25万。

4:5 审问的人分三大类:1,“官府”也就是政府中的人,多属大祭司家系,有的地方就称作“祭司长”(参4:23);2,“长老”,民间有声望的人;3,文士,指律法教师或拉比,通常都是法利赛人。

4:6 这里的约翰可能是大祭司亚那的儿子约拿单,主后36年继该亚法出任大祭司。

4:11 本节经文引自《诗篇》118:22,耶稣自己也引用过(路20:17),用来指出以色列当局(匠人)拒不接纳已在他们当中的弥赛亚。现在,犹太公会所钉死的耶稣已经复活,成了神家里的房角的头块石头。房角的头块石头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盖在屋顶上联结四墙的大石;一是指奠屋基的主石。无论用哪一种解释,都在说明犹太人所弃绝的耶稣,现在已是教会的头,是新以色列的基石。

4:12 只有靠主基督,人类才可以得到身、心、灵的赦宥、得赎和完全。

4:13 使徒大半是加利利的渔民,没有拉比学校的严格神学与讲道训练,怎么能说出一番大道理?犹太公会中有些人可能这时想起了耶稣。耶稣这“没有学问的小民”(约7:52)岂不是说话带着权柄(太7:29),也曾医治过许多人吗?这些使徒曾跟随过耶稣,当日定耶稣的罪也许真的错了。

4:16 公会秘密讨论的内容,很可能是象尼哥底母这些同情教会的人讲给使徒听的。

4:18 彼得和约翰没有犯罪,又获有大众的好感(21节),公会无计可施,只有警告了事,不许他们再公开传讲。

4:23 使徒传福音的工作遇到新的压力。面对恶劣环境,他们遵照主基督的教导,祈求力量和引导,可以放胆传讲。他们经历了一次与五旬节相同的经验,圣灵临到,要他们知道有神与他们同工(31节)。

4:27 希律(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和本丢彼拉多(罗马驻犹太地的总督)所作的,应验了25-26节所引《诗篇》2:1的“君王”、“臣宰”聚集敌挡主的预言。

4:28 罗马人和犹太人决定杀害耶稣,是出诸自己的选择,并无人强迫他们。神只是藉这些人来完成祂预定的救赎的宗旨。

4:31 这是继第二章所记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的一次小“五旬节”。

4:32 “那许多信的人”指教会。东西“大家公用”是初期教会信徒对财产的态度,表示主里互爱和对团体的归属感。信徒自愿凡物公用,是合一的美好见证,但须注意:1,公用须出于自愿;2,须在非常时期。这事在耶路撒冷教会中只实行过一段时期。

4:36-37 这里特别提到巴拿巴的慷慨好榜样,他是当时备受尊敬的信徒(9:26-29;13:1),原住居比路(塞浦路斯),在耶路撒冷有亲属(12:12;西4:10),并有田产。他是利未人,有权在圣殿里做事。摩西律法虽规定利未人不可置产(民18:24),当时大概已不执行了,或者不适用于侨居国外的人。“巴拿巴”的意思是“劝慰人的人”,正是他性格的好描写。关于他的事还可看11:22-30;12:25;13-15章;《林前》9:6;《加拉太书》2章。

《使徒行传》第5章

5:1 路加写初期教会的黄金时代,写了巴拿巴,也忠实记下了亚拿尼亚夫妇。这对夫妻希望得到慷慨之名却出以欺骗的手段,犯了耶稣严厉斥责的假冒为善的罪。他们没有变卖田产的义务,更不用拿来放在使徒脚前;但现在却私自留下几分,把其余的拿出来假说是全部。彼得责备他们“欺哄”(4节),正是假冒为善的注脚。

5:11 本书首次把信徒团体明确称作“教会”。原文ekkle-sia在旧约用于神的选民的聚会(《和合本》译为“大会”,“会众”。参申9:10;书8:35)。这群接受耶稣基督为主的人是神真正的选民。“教会”原用以指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及外邦人中的信徒团体(8:1;13:1;罗16:1,4;加1:22节)。后来,泛指联合在神名下的全教会(20:28;林前10:32;12:28;弗1:23;5:23-32;西1:18)。

5:13 有的中文译本把本节译为“一般民众虽然尊重他们,但是教会以外的人都不敢接近他们。”这可能是本节的意思。“其余的人”可以指“反对的人”,但更可能是那些想冒充信徒或半信半疑的人,他们见到亚拿尼亚的遭遇,不敢接近使徒。我更认为是很多人也像亚拿尼亚欺骗过圣灵,怕遭到击打。

5:15 信徒把病人带来,甚至相信只要彼得的影儿照着都可获痊愈;所说明的是这些人虔信的程度。不过本书的确有保罗的手巾与围裙放在病人身上把病治好的记载(19:12)。

5:26 差役带走使徒不敢用强,反映群众对信徒好感的程度。

5:28 钉死主耶稣是犹太人的大罪,彼得和众使徒一再提到此事(2:23及注;3:13-15;4:10);所以大祭司说他们把杀耶稣的罪“归到我们身上”。

5:30 “木头上”指十字架上。

5:34 法利赛人虽不象撒都该人在罗马地方官的统属下掌握民政,但因历来热心维护犹太人传统,又精娴律法,在民间的影响力反大过撒都该人。他们在公会中人数不多,说话却很有力量。

迦玛列是当时经学名师,最著名的犹太教师,也是法利赛人在公会中的领袖。迦氏为法利赛党中自由派创立人希利之孙,反对墨守成规。他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的宽大与尊重人情的立场。他是使徒保罗未归信前的业师(22:3),说不定他讲这段话时,保罗也在场。
5:36-37 丢大和加利利的犹大曾经领导群众反抗罗马。丢大历史不详;关于犹大,据史家约瑟夫说,主前四年希律大帝死后,犹太地叛乱蜂生,不下千起。犹大不满罗马人调查户口(主后6年)为征税的依据,率众起义,主张耶和华才是他们的王,只向祂交税。犹大虽败,跟从者参加“奋锐党”继续斗争,成为主后66年犹太人抗暴的先锋,导致耶城于70年被毁。耶稣的门徒中有奋锐党人西门(太10:4),也是使徒之一,但他已经放弃政治,走十字架道路,下个月我的讲道主题《教会要不要搞政治活动》会详细阐明圣经原则:教会是建立神的国,而不是人的国,是传福音,拯救灵魂的大使命,所以,耶稣和祂的门徒没有一个从事政治的,就像我们现在很多著名布道家原先都是热衷于民主运动的,而现在为传福音大发热心,耶稣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们也不属于这个世界。

5:40-41 被打本是羞辱的事,但完全奉献了的人,基督成了生命的中心。主基督早就说过,信徒要为祂的缘故受逼迫(路6:22-23);现在被打反觉欢乐。参看彼得晚年的教导(彼前4:16)。

使徒所受的刑罚是犹太人例行的“四十减一”的鞭打,也是保罗屡屡受的那一种(参看申25:3;林后11:24)。所以不打过四十板,是恐怕打时违法超过四十下,宁可减一来保证不多打。

《使徒行传》第6章

6:1 耶路撒冷的教会从一小群人迅速发展到好几千人,大家互爱互济,一心一意共度属灵新生活,甚受城中居民的敬爱。不过人数一多,原来松散的组织加强,添上大家对外传福音的心日益迫切,使徒有更重要的任务要执行,需要专人代替他们管理日常事务。说希利尼(希腊)话的犹太人来自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用希腊文译本的圣经;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是当地人,说亚兰话,用希伯来文圣经。初期教会信徒间的隔膜、埋怨,可能起于语言与生活习惯不同。

6:2-3 “管理”有服侍之意。希腊文“执事”一字由此而来。这七位管理饭食的信徒,虽可看作今天教会“执事”之始,但教会当日并未实行日后的执事制度(提前3:8-13)。这可从几点看出:1,路加未在别的地方称这七人为执事;2,本节用的diakonia这个字既指管理饭食也指使徒传讲主道的职事。3,司提反殉道后,似乎未拣选继任的人。说明这种职位很特别,是为当时的需要而设。教会饭食问题在初代教会提到很高的地步,而今教会中饭食也会经常易引起矛盾,尽管我们教会饭食是免费的,(十一奉献不包括饭食),但经常也会引起不愉快,我作为主任牧师,也会经常过问此事。

6:5 从他们的希腊名字可以知道,这几个人都是从说希利尼(希腊)话的犹太信徒中选出来的(6:1)。司提反和腓利后来成了出色的布道家(参7章;8章)。

6:6 “按手”:有时和祷告配合(太19:13,15);有时是医病(可5:23;6:5等),分赐圣灵(8:17,19;9:17;19:6),或分派特别职事的表示(6:6;13:3;提前4:14)。

6:8 司提反蒙拣选之后,也象使徒一样可以行“大奇事和神迹”。另一位同时拣选出来的腓利后来也有能力作此事(8:6)。叫他们行神迹奇事的是圣灵(5节),按手只是一种仪式。

6:9 “利百地拿会堂”也可译“自由人会堂”。这些与司提反辩论的人来自本节所提各地。他们很可能是主前63年,为罗马执政者庞贝掳去罗马为奴,而今获得自由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本节可译为:“有几个来自古利奈和亚历山大的人,他们是自由人会堂的人;还有几个来自基利家和亚西亚的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
古利奈,为利比亚与北非的大城,界于亚历山大与迦太基之间;亚历山大为埃及首都,是罗马帝国仅次于罗马城的大都市,犹太人侨居者甚众。基利家为罗马在小亚细亚东南端的一省,邻近叙利亚;保罗的家乡大数在基利家省。亚西亚是小亚细亚西陲的一省,首邑为以弗所,保罗后来在此住过几年,传讲主道。初期教会的布道工作显然已进入犹太教的大本营。

6:11-14 司提反说话,态度热切,毫不留情,直捣犹太信仰的核心(参看第7章的讲道记录)。本来同情的群众与长老和文士联手来捉拿他。犹太法律规定,处决犯人要有足够的见证人。他们依法例审问司提反,却违背了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的诫命(出20:16)。犹太人对待司提反的方法与当日对付耶稣如出一辙。

6:15 司提反头脑出众,事主热心过人,言词锋利无人能敌(11节)。他那“天使的面貌”令人肃然起敬(士13:6;路1:12)。司提反面貌如彼庄严,反映神的威荣(7:55-56),当时一定威慑全场。6:15的记载应与7:55连在一道读,中间插入司提反的讲道(7:1-54)。

《使徒行传》第7章

7:2 司提反的讲道是《使徒行传》所记讲道中最长的一篇(约占全本行传二十分之一)。他先简述亚伯拉罕和约瑟的故事(2-16节),及摩西的经历,指出以色列人如何不忠、不义、不要耶和华反拜偶像。在结论中,他责备以色列人把摩西所预表的基督耶稣出卖了、杀害了(51-53节)。司提反说的话虽含蓄但直击旧信仰的要害,成为后来传扬基督真道的楷模。依《创世记》12:6-7所记,神向亚伯拉罕显现是在迦南地示剑的摩利橡树那里,其时在到达哈兰以后。不过亚伯拉罕未到哈兰前,神也曾在米所波大米呼召他(创15:7;书24:3)。

7:3 神呼召亚伯拉罕的话,见《创世记》12:1。

7:5 这个应许见《创世记》17:8。司提反指出,以色列的祖先在现在犹太人视之为宝的迦南地原无立足之处。司提反所想说的也许在《希伯来书》有更清楚的说明,这就是亚伯拉罕知道神真正应许的不是地上的家,而是天上的家园;古今的圣者藉着基督可以同聚一堂(来11:8-16)。

7:14 “七十五人”在希伯来文旧约《创世记》46:27作“七十人”。但依照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则作“七十五人”,包括玛拿西的一子一孙和以法莲的二儿一孙在内。

7:15-16 这里和《创世记》的记载略有出入。依照《创世记》23:17-20,亚伯拉罕在希伯仑向以弗仑买坟地;《创世记》33:18-20说,雅各在示剑向哈抹的子孙买地筑坛。但司提反把两件事当作一件,说亚伯拉罕在示剑向哈抹的子孙购买坟地。这出入有几种解释:1,

7:16“亚伯拉罕”名字的出现,属于抄经之误。2,讲者司提反将《创世记》23章和33章两件事合在一起,因为他当时正在受审,信息须简短。3,也许是依照来自非圣经的传统而说。4,亚伯拉罕确实买了两块坟地:第一次在希伯仑,当着赫人面前向以弗仑购买的(创23:17-20);第二次在示剑,向哈抹的子孙购买(7:15-16)。后来雅各向哈抹的子孙示剑的父亲,再买这第二块地(创33:18-20)。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都葬在希伯仑(创49:31;50:13)。司提反所说葬在示剑的“我们的祖宗”,应该只指约瑟和以色列人其他的先祖(书24:32)。

7:17-37 司提反从摩西的经历看出他的一生处处预表那“更伟大的摩西”,也就是主基督。摩西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耶稣是人类的救赎者。摩西被以色列人拒绝(35节),预表着基督的被拒(比较出2:14)。摩西预言将有一位伟大的先知兴起(37节),就是弥赛亚(申18:15)。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比摩西更有资格作以色列民的首领和审判官(35节;比较7:27)。

摩西首次离开埃及是40岁,为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事去见法老已80岁(出7:7);死时120岁(申34:7)。

7:38 “会”是希腊原文ekklēsia的翻译,指以色列人在公众地方召开的集会。新约用这字的复数来指信徒所组成的地方性与普世性的教会。现在有人提倡网上教会,我实在不敢苟同,可以网上讲道,祷告和主日学,但都不能代表“蒙召聚集”在一起敬拜神来完善教会的完全的定义。“旷野会”是教会的预表,耶稣已替代摩西成为教会的头。

7:42-43 本段经文引自《阿摩司书》5:25-27。“摩洛”是迦南人献人祭的偶像。“理番”是星象神。

7:49-50 神的宝座在天上,祂的国就是整个宇宙,无边无际。本段经文引自《以赛亚书》66:1-2。

7:58 扫罗即保罗(13:9注)。“少年人”可指四十岁以下的男人,扫罗时已三十多岁了。有人说扫罗听见司提反为迫害他的人祷告时,已有觉悟之念。那景象在他脑海中永难忘却(22:20)。

7:60 “睡”:指死。司提反是教会史上第一位殉道者,其时约在主后33年。他死前的祈祷让我们想起主耶稣在十架上对天父说的话(路23:46)。

《使徒行传》第8章

这一章很重要,教会受逼迫开始,但福音也从犹太人传到外邦人的开始。
8:1 从五旬节开始,使徒舍生忘死,宣讲耶稣复活,引起了犹太祭司和领袖的嫉妒(2:43;4:1-2),屡施恐吓,阻止见证的传播,但徒劳无功(5:17-42)。耶路撒冷教会蓬勃,连祭司都信从真道(6:7)。犹太领袖盛怒之下杀死了司提反,逼迫的势力气焰大增,所以作者路加说:“从这日起…教会大遭逼迫。”可是,逼迫帮助了福音的传播。司提反死前,福音只在犹太一地传扬。他死后,教会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福音藉腓利(七执事之一,6:5)传到撒玛利亚,他给一位太监施洗,把福音带入非洲(8:4;26-39)。彼得在圣灵带领下接受了一位罗马军官进教会(10章);福音更向大马士革、腓尼基和塞浦路斯传开(11章);叙利亚的大城安提阿成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中心(13章);藉着保罗,这福音先是向小亚细亚,然后是希腊,直达罗马帝国的首都(28章)。主耶稣所颁的大使命逐步实现(1:8)。

8:5 撒玛利亚省位于犹太与加利利地之间,由于历史与文化原因,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几乎不相往来,且极鄙视(参《约翰》4:3)。撒玛利亚人自认属正宗以色列人,敬拜耶和华,守安息日,行割礼,有自己的圣殿在基利心山上,只奉摩西五经为圣经。犹太人因此目之为异端。腓利打破传统,把福音带入新土。他是耶路撒冷教会选出的七人之一(6:5),现在成为传福音的人。

8:9 中东一带此时正统宗教信仰式微,旁门左道乘机而入,星相、巫术在民间大行其道,欺骗患难中无所适从的迷信大众。西门凭其邪法,居然为人奉若神明。

8:12 新约时代用水施洗的命令,是基督亲自颁布的。基督升天前,吩咐他的门徒往普天下去传扬福音,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信的人施洗。从五旬节那天开始,教会忠实地遵守这个命令。使徒时代迄今,基督教会各主要宗派,都遵行洗礼。洗礼和圣餐成为教会的两大圣礼。在教会史上,洗礼很早便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浸礼、洒水礼和泼水礼(亦称灌水礼,用水浇泼全身)。

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自古不相交往。但是福音所到之处,爱心打破了成见,种族仇恨消弭;在基督名下,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同受一洗,归入一个普世性的大家庭,就是教会。自此,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弗2:11-19)。

8:14-17 腓利是第一个到撒玛利亚传福音的使者。撒玛利亚人信主,福音传播进入一个新纪元(1:8)。彼得、约翰二使徒作耶路撒冷教会的代表,去到撒玛利亚城,正式接纳撒玛利亚信徒,消弭了两个民族间自古传下来的仇视,见证圣灵里的合一。二使徒给撒玛利亚信徒按手,表示了认同和接纳。

这位约翰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他曾求主从天降火烧毁撒玛利亚的村庄(路9:54)。现在由他来欢迎撒玛利亚人进入教会,真是再适合也没有了。

8:18 行邪术的西门是西门马古或称术士西门,他虽然信了,也受了洗,但他所相信的不是得救的道理。他想用金钱来购买行神迹的力量,满足个人的欲望;他所信的只是异能奇迹(8:18-24)。彼得虽把他逐出教会(21节),但要他悔改,仍有得到赦免的希望(22节)。据教会史记载,此人后来不只在撒玛利亚,甚至在安提阿和罗马对教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他的从众到第三世纪仍很活跃,“诺斯底主义”和他有很大的渊源,所以他是与天国无份的。

8:23 “苦胆之中”可意译为“怨恨交迫”。

8:26 腓利向埃提阿伯人传福音的记述,是“文字布道”或“媒介布道”与“个人布道”结合产生动人心弦改变的一个好例子。太监读的《以赛亚书》皮卷,是作者、抄经人和售经者,也就是今天的作者、出版者与发行者合作的成果。太监读到《以赛亚书》预言基督为罪人替死的经文时,不能明白,腓利及时赶到,为他解明,传讲主基督。太监受了洗。媒介与人在圣灵的配搭下,把救世的福音传入了非洲。耶路撒冷去迦萨约七十五公里。

8:27 埃提阿伯不是今天的衣索比亚,而是古代的努比亚国,介于红海和撒哈拉大沙漠间,为今天埃及和苏丹间地区。干大基是埃提阿伯国王母后的称号,为国王处理朝政,是实际握权的人。这太监主理埃提阿伯财政,是信神却不能入教的外邦人,上圣城礼拜后回非洲去。照犹太律法,太监不可以入教(申23:1),腓利打破传统藩蓠,欢迎他进入教会。

8:32-33 新约很多作者引用《以赛亚书》53章,指出这篇伟大的〈仆人之歌〉所预言的是基督,世人因着祂的死能认识神。太监所念的赛53:7-8的经文正是耶稣受审、被杀与复活的描写。孔子是有教无类,耶稣是有救无类,只要悔改,什么样的人都能得救。

8:40 亚锁都是地中海东岸非利士的一城,距迦萨约30公里,传福音者腓利在此出现。后来(约26年后)与家人卜居90公里外的该撒利亚,在那一带传道(21:8)。此城为地中海良港。犹太省的罗马总督驻此。

《使徒行传》第9章

9:1 保罗一定有一个拉丁文的全名,里头有三个字(例如罗马皇帝凯撒大帝的名字是该犹、优流斯、凯撒),第一和第二个名字是全体家人所共有,但保罗的前头两个名字都散佚了。第三个名字才属自己,即保罗。他出生第八天行割礼时,取了一个犹太名字:“扫罗”,意思微小,保罗是我的榜样,故此,我的英文名字也叫保罗,他可能取其字义:“求得”,也可能纪念历史上著名的扫罗王,。扫罗是家中用的名字,他家人说犹太地通行的亚兰话,但保罗自幼便能讲希腊语,且懂拉丁文。关于保罗的详细生平,请参《保罗新传—翻天覆地一使徒》。扫罗(后名保罗,13:9)热心传统的犹太教信仰(加1:14),把基督徒当成异端,运用犹太公会的权柄,四出捉拿信徒,照犹太人的律法来定罪。现在有人诋毁保罗,认为保罗书信是罗马皇帝硬行加入圣经的,新约如果没有保罗的书信就失去光彩,我认为这不单单否定保罗,更加是亵渎圣灵!

9:4 扫罗迫害的是信徒,主基督却问,“你为什么逼迫我?”基督把信徒和自己当成一体。

9:7 比较22:9;26:14,此三处经文似有出入,其实可以彼此补充。同行的人听到一种“响声”,但听不出说的是什么。

9:11 “直街”今天仍在,是贯穿大马士革城东西的一条大街。这里首次提到保罗的故乡大数。

9:12 “又看见”指在异象中看见,是异象中的异象。主在异象中告诉亚拿尼亚,大马色城内另一处地方,扫罗也正看见异象,见到亚拿尼亚来按手在自己身上。

9:15 保罗是神所拣选并且“分别出来”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器皿(罗1:1;西1:1)。

9:17-18 保罗获接纳为教会一分子,被称为“兄弟”。他受圣灵,成为肉体与灵性都能真正看见的人。保罗结束了世界上的好日子,开始为福音的缘故过上了“苦日子”。

9:23 依据《加拉太书》1:17-18,这段“好些日子”约为三年,包括保罗去亚拉伯在内。亚拉伯为大马士革东边的叙利亚沙漠地带。

9:26 《使徒行传》记载保罗归主之后,去过耶路撒冷五次:1,9:23-30。这次可能就是《加拉太书》1:18-19所提的那一次。9:27所说的“使徒”,就是《加拉太书》提到的彼得和主的弟弟雅各。2,11:30。保罗和巴拿巴送捐款去赈灾。3,15:1-30。为“割礼”事争辩,和《加拉太书》2:1-10一段相同。4,18:18去还所许的愿。5,21:17-23:35。这次回圣城后被捕。

9:28 保罗在耶城与彼得同住十五天(加1:18),一定向后者学习了不少耶稣的教训与言行,然后在耶路撒冷展开他的布道工作。后来,与说希腊话的散居犹太人辩论;这些人态度激烈,视保罗为大叛徒,要杀害他,门徒才把他送往大数。要到十年后,巴拿巴带他到安提阿,才再读到有关他的事(11:25)。这期间,保罗可能在叙利亚和基利家省传道(加1:21)。

9:32 吕大是耶路撒冷与约帕间的小镇。镇上有些信徒并未因迫害而离开。这些因耶稣和五旬节使徒传道而信的人,住在这一带,为福音工作。

9:35 沙仑位于吕大与迦密山间,是块沿海的平原,住有许多外邦人。

9:36 约帕即今雅发,为以色列国在地中海的港口,当日是女圣徒大比大的家乡,彼得在这里住过(43节)。

9:37 死人埋葬前须洗身。尸体通常停放楼上,等待殡葬。在耶路撒冷,人死了当天便须葬殓;在城外地区,可以留放三天。

9:43 本书作者路加记载人名常常同时说明他的职业,容易辨认(看16:14;19:24;提后4:14)。硝皮匠是将牲畜的皮硝制为革的人,因与死畜接触,依犹太习俗乃不洁净的人。彼得决定在此人家中住宿,可以看出他愿意摆脱犹太人的旧礼仪,有了向外邦人传讲福音的准备,他后来且与外邦人同住(10:48)。

《使徒行传》第10章

10:1 路加用第十章全章和第十一章大半讲外邦人哥尼流归信的事,后来又在第十五章记述有关外邦人入教的讨论,让我们看见,保罗虽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主要使徒,彼得是全力支持他的。彼得自己就接纳了哥尼流这位罗马军官入教。
该撒利亚,参8:40。

罗马军队的一个兵团约六千人,分为十个营,每营都有一个名称。哥尼流所属的叫做意大利营。百夫长统辖百人,担任此职的人都经严格挑选。新约所记的百夫长大都人品甚好(参太8:5;27:54;路7:2)。

10:2 哥尼流是敬畏神的外邦人,不过未受割礼,没有入犹太教,他所周济的应是犹太人。他虽敬虔行善,却不明白救恩之道;天使预备彼得向他传讲。

10:3 “申初”为下午三时,是犹太人规定的祷告时刻。

10:7 “虔诚兵”指伺候哥尼流的兵也是敬畏神的。

10:9 “午正”是正午,哥尼流的家人次晨骑马出发的话,中午应可抵达约帕。犹太人的屋顶为一平台,屋外沿墙筑有土梯可以升登,供休憩等活动。

10:10 “魂游象外”不是幻觉,也非梦境,而是彼得与神交通的心灵状态,提升到一种程度,可以看见异象。

10:17 初期教会从犹太世界进向外邦人世界,一定遇到许多问题。照犹太法例,犹太人只可以吃某一类食物(14节;利11章),基督徒是否必须遵守?犹太基督徒应否与不守这些饮食规例的外邦基督徒来往?外邦人未受割礼,在犹太人眼中是不洁净的,应不应该让未受割礼的人进入教会?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事工,必须得到解决。
彼得所见异象,是神给他的清楚指示:“神所洁净的,不可当作俗物”,都可以“宰了吃”。彼得不肯接受(10:14),但神三次把异象显给他看,要他更新想法,适应新的环境和需要(10:28)。走兽、昆虫、飞鸟等代表礼仪上不洁净的外邦人,和礼仪上洁净的犹太人一齐放在“大布”上,从天垂下,说已经给神洁净了(10:15,34-35)。这是神同时呼召外邦人和犹太人的启示。彼得把它讲给该撒利亚的外邦人和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听(10:24-29;11:1-11),指出教会不可强迫外邦人信徒遵守和犹太人一样的礼仪与律法(10:34-35,44-48;11:1,15-18;15:7-10,14;加2:1-10)。并嘱咐归信基督的犹太人,应视外邦信徒为一体。但有人却以此为依据,认为血和祭偶像的食物也可以吃,这是错误的,在第15章记有教会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彼得全力支持保罗同等接纳外邦人的提议(15:7-11)。明确规定了三条规定。我记得以前我们公司买了保险,里面列出很多理赔的范围,不幸,有一次公司发生火灾,当我据此索赔时,那位保险员让我看保单背后非常小的字,即什么情况下不赔,我不怪人家诡诈,只怪自己不仔细,但确实后面小字具有法律果效,既然,十五章字也不小明确规定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视而不见呢?老师说:将教会里的东西全部搬出去,除了讲台外。你认为讲台也要搬出去吗?很多牧师都认为现在基督徒可以吃任何东西,包括血,祭偶像之物,是严重的瞎子领路!记得:下次你买保险一定要问什么情况不赔!保险推销员绝不会主动告诉你的,这是我的教训。

10:23 根据11:12和10:45的记载,知道同去的弟兄一共六人,是犹太人信徒。

10:30 “穿着光明衣裳”的人是天使以人的形状出现。

10:34-43 这是彼得向外邦人讲道的首次记录,指出神不偏待人,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肤色、国别;凡信祂,敬畏神又行义的都为神所悦纳。哥尼流敬拜神,但必须信主基督才得蒙赦罪(43节)。

10:44-46 哥尼流一家和当时听道的外邦人,都是未受“割礼”的外邦信徒,五旬节圣灵降临至此约有十年。彼得遵主指示向哥尼流一家传道,是教会工作上一大突破。但犹太人连彼得在内,尚未预备接受另一件事,这就是圣灵能降临在外邦人身上,象当初降在犹太人身上一样(11:15)。这事称为“外邦人的五旬节”,是为叫犹太人知道,从今以后,犹太、外邦同归一灵,圣灵显在外邦人身上的“恩赐”,和五旬节时的完全一样,就是说方言,宣讲神的大作为(比较2:4,11)。彼得讲道时圣灵便降临,没有经过“按手”或类似的仪式,而且在受洗之前;可见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单凭信主便可以得着圣灵(10:43),不用人来居间,不靠其他条件。

10:48 彼得与未受割礼的人同住,比彼得替他们施洗更叫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震惊,因为这样做大大违反犹太人民族传统(11:2-3)。这件事后来也在安提阿教会中引起争论(加2:11)。

《使徒行传》第11章

11:1-3 “奉割礼的门徒”指犹太信徒中力持割礼和坚持外邦人须遵守犹太人饮食规矩的人(3),相信包括法利赛人(15:5)和祭司(6:7)。彼得为了说服他们神不偏待人(10:34),带了六位亲睹圣灵降临在外邦人身上的弟兄一同作证(10:23,11:12)。

11:4-17 作者复述前事(10章)但更有力,无独有偶,现在也有人严格按照旧约规定,很多食物不吃,浪费了神的恩典。但不是罪。

11:15 “当初”指五旬节(2:4)。

11:18 彼得的有力见证叫攻击的人无话可说。普天下人不靠割礼和行为,乃靠主的救恩“悔改得生命”。福音向四方传开。

11:19 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北岸(为今黎巴嫩所在地),有推罗与西顿等大城。居比路为地中海东北的小岛(今名塞浦路斯),是巴拿巴的家乡(4:36)。
安提阿是罗马管治的叙利亚省的首邑,位于奥伦提斯河上游,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大,约有人口八十万。安提阿此时已取代耶路撒冷成为向外邦人宣教的中心。保罗三次布道之旅均从此城出发。

11:20 19节说门徒“只向犹太人讲”。现在有些人开始向希利尼人(不同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就是根本不信神的希腊人传福音,这是布道事业又一突破。

11:22 这里再提到巴拿巴。综合来说,巴拿巴对初期教会的贡献颇大:1,他说服使徒保罗的归信(9:26-28)。2,他看出安提阿教会的兴旺是神的工作(11:22-24)。3,他去大数找保罗来安提阿侍奉(11:25)。4,他偕保罗进行第一次布道旅程(13:2)。5,他在耶路撒冷会议中,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工作说话(15:12,22,25)。

11:26 本书遇到“基督徒”时通常都称之为“门徒”,“信徒”,“圣徒”或“弟兄”。现在门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即“基督人”的意思。安提阿的教外人可能因信徒常讲基督的复活,生活方式和他们有异,又不能算是犹太人,因此给他们取了这个半希腊、半拉丁的名字Christiani(基督徒)。后来“基督徒”便成了所有信徒的称呼(26:28;彼前4:16)。

11:27 先知是初期教会特殊恩赐之一。

11:30 长老是耶路撒冷教会的管理人,圣经在这里初次提到。后来外邦教会也设立长老(14:23;20:17)。圣经没有说明此职源出何处,可能是依照犹太会堂的制度而立。根据20:28,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说的话:“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可以看出教会后期的“监督”(提前3:1-7)和早期的“长老”为同一职分。

捐项送给长老,不等于说使徒此时不在耶城,照犹太人习惯,家庭聚会都由长老主持,因此救济的事也交由长老负责。使徒专责传讲与教导。

《使徒行传》第12章

12:1 “希律”为希律亚基帕一世。从11:30和12:25看,彼得被囚和出狱,好象发生在巴拿巴和扫罗访问耶路撒冷期间。事实上,是在他们来访前。希律亚基帕一世要到主后41年才成为犹太和撒玛利亚的分封王,他死于44年。希律苦待教会的事应在41至44年间。据犹太史家约瑟夫记载,饥荒发生在44-48年间。扫罗与巴拿巴大概在46年夏天,把捐款送去耶路撒冷赈饥的。

12:2 雅各是使徒雅各,为十二使徒中第一位殉道者。他不象司提反,被犹太人按照犹太律法用石头打死,而是和施洗约翰一样,被希律王用刀杀死。所以雅各的罪名不是宗教性的,而是一种政治性的诬陷。约翰是使徒约翰,为雅各的兄弟。这是《使徒行传》最后一次提到他的名字。他在十二使徒中享寿最高,而且是唯一非因殉难而死的一位使徒。

12:6-10:彼得作为重刑犯人,虽然有两道锁链捆绑,两道门锁住,且有兵丁睡在彼得两侧,但神差遣天使救他出来监狱,我们国内也有因为家庭教会领袖也有同样的经历。

12:11 “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这句话,指犹太人都认为彼得这次必死无疑,但神救他安然脱险。

12:12 彼得出监后第一件事是到马可约翰的家里,在那里有许多人聚集祷告。可见这所房子是门徒平时聚集的地方。

本书后来称马可约翰为马可,他是在客西马尼园那个赤身逃走的少年人(可14:51),后来随保罗和巴拿巴向外邦人传福音。他的妈妈也叫马利亚,以后我讲道会专门讲圣经中的七个马利亚,她开放家庭教会,支持传福音的大使命,在灵命上,姊妹普遍好于弟兄,但在恩赐和服侍上神却兴起更多的弟兄,弟兄是姊妹的头,神的次序就是如此。

12:15 犹太人相信神的子民有天使保护(诗91:11-12),而且样子和被保护的人一样,因此说“他的天使”。

12:17 这是《使徒行传》最后一次提到彼得的行踪。这次逼迫中,雅各殉难,彼得获救,神在他仆人身上的美意各有不同。

这里提到的“雅各”,不是12:2殉难而死的雅各,而是耶稣的弟弟雅各(可1:19),信主后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

12:20 “西顿”为腓尼基首邑,“推罗”为腓尼基的重要海港,二地均在地中海东岸。附近地区,盛产林木,但缺粮食,须从加利利输入(比较王上5:9-12)。加利利这时在希律王的统治下(12:1)。

12:23 希律死于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史家约瑟夫说,希律在演说中仆倒,五日后死去。这也是神的刑罚。

12:24 逼迫教会的希律王死后,教会暂获安宁,大大兴旺。

12:25 保罗与巴拿巴还有马可一同回到安提阿,接上展开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第一次伟大旅程。

《使徒行传》第13章

13:1-2 这里列举的五位先知和教师,是安提阿教会的领袖。看来这五人都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马念是贵族中人,是杀害施洗约翰并讥笑过耶稣的希律安提帕的兄弟,二人从小一齐长大。称为尼结的西面,有的说他就是“古利奈人西门”,也就是背负过耶稣十字架的那个乡下人(路23:26)。“先知”是教会中圣灵所赐的一种恩赐(林前12:1-11)。旧约时代和新约时代都有先知。先知的责任是按照圣灵的启示,宣讲神的旨意(申18:18;彼后1:21)。初期教会中,“先知”恩赐很普遍,有时会临到普通信徒身上(参19:6;林前11:4-5;14:1。所以有人说现在没有先知了是违背圣经的!先知能说预言(参21:10-13),能显露人心隐情(林前14:24-25),而且能直接将圣灵启示的话讲出来,是一种超然的恩赐,对教会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先知的预言要验证,我以前讲道多次说过:一是要符合圣经,二是要符合事实,三是一般是通过圣洁器皿,而且是在平安喜乐的状况下得到,四是,预言要先告诉教会牧师或属灵遮盖,待考察验证后才能发布,而且要符合“先知的灵要顺服先知”即尊重权柄。切勿将来自于邪灵的异象说成是神的异象,就会亵渎神,所以要特别小心!“先知”恩赐的目的,是要“造就、安慰、劝勉”教会(林前14:3)。教会里的超然恩赐中,“先知”和“说方言”常常并列(19:6;林前14章),大概这两种恩赐的性质相同,都是圣灵直接使人说出启示性的话。不过,“先知”所说的是听者和说者都懂得的言语(林前14:24-25)。说“方言”的则需有翻译。“先知”所讲信息,多是神在旧约中隐藏的奥秘和计划(罗16:25;林前13:2;弗3:5)。

教会初期,新约启示还没有完成,神需要藉着“先知”将他的旨意直接告诉人;也藉着“先知”直接领受新的启示。因此《以弗所书》2:20说,教会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13:4 这是保罗面向外邦的第一次旅行布道,约在主后47年,有巴拿巴与马可同行(2,5节)。另外两次旅行布道见15:40和18:23。这是非常重要的宣教的开始。本书从13章开始,主角已是保罗,故《使徒行传》后半又有“保罗行传”之称;相对之下,本书1至12章可称为“彼得行传”。

13:6 帕弗在撒拉米之西约144公里。巴耶稣是犹太人,为居比路岛方伯士求保罗的随从。此人懂法术,冒充先知,自名为“以吕马”,意为“大有才干的圣人”。

13:7 居比路岛直属罗马元老院,不属罗马皇帝,因此当地最高行政官不叫“总督”(巡抚),而称“方伯”。“通达人”是有求知欲的人。士求保罗这位地方官很想听听两位旅行布道家讲道。

13:9 犹太人喜欢采用当时罗马世界通用的拉丁文名字,象今天许多人喜欢取洋名一样。例如约翰叫马可(12:25);约瑟巴撒巴叫犹士都(1:23);西面叫尼结(1节);大比大叫多加(9:36)都是。路加在这里首次提到扫罗的拉丁名字“保罗”, 以后一直沿用,他的犹太名字扫罗未再出现。可能保罗旅行所及的外邦人世界比较熟悉他的外邦名字。

13:13 保罗一行到达小亚细亚南端的别加,马可约翰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此事后来曾引起保罗与巴拿巴间的争论(15:36-38)。圣经没有说马可为什么要离开;可能生性胆小(参可14:52),不敢深入从未涉足过的外邦;也可能生长富有家庭(12:12),不习惯内陆旅途艰困,患上思家病。保罗十分不悦,多年后才平复成为好朋友。

13:15 “管会堂的”是信徒的领袖,通常由一位长老担任,负责崇拜的节目和会堂的行政,安排讲道、读经、祈祷的人选。

13:16 这是保罗的首篇讲道词,听道的人中有犹太人也有敬畏神的外邦信徒。这篇讲道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先综述早期希伯来的历史(17-22节)、救恩的背景、施洗约翰的见证(22-38节);然后见证死后复活的主耶稣便是犹太人盼望的弥赛亚,接上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39节)。保罗在结论中要大家留意圣经所预告的审判(40-41节)。

13:26 藉着主基督而得到的救赎是同时为犹太人和信主的外邦人预备的(参16节)。

13:39 保罗力陈人乃因信称义。律法不能叫人脱离隔绝神与人关系的罪,只有主基督才能将人从罪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信祂的可获自由,得称为义,与神和好。

13:45 保罗所传讲的信息比犹太教义更吸引城中外邦人,连敬虔的进了犹太教的人也为之倾心(43节)。会堂当局可能担心信徒流失,影响财政,嫉妒保罗的成功。

13:46 传福音需要大勇,保罗胆识过人,也十分重视胆量在布道工作中的作用。他传福音总是先向犹太人(罗1:16),既然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象在耶路撒冷的一样拒绝基督,他决定集中全力专向外邦人传讲。

13:48 人得救恩享永生不是靠自己的功劳,乃是神的恩典。“预定”不是说有些人预定得救,有的预定灭亡;神愿意人人都得救,但悔罪归信是人自己的抉择。凡愿意凭信心接受福音,遵行神旨的,都可蒙救赎。

《使徒行传》第14章

14:2 保罗的布道工作自开始便受到犹太人的阻力。这些“不顺从的犹太人”敌视保罗的信息,毁谤他的名誉,煽动群众的情绪,来破坏布道事业。可是使徒照旧放胆传扬。

14:4 这是保罗与巴拿巴布道运动的结果。“众人分党”使我们想起耶稣在世时说的话,人要为了耶稣的缘故互相敌对(太10:34)。“使徒”一词首次用在保罗与巴拿巴身上。他们是安提阿教会的领袖所差派出去传福音的使者。

14:8 保罗象彼得(3:1-8)有医病的能力,是主耶稣赐给祂的门徒的(约14:12);又能象彼得对付行邪术的西门一样(8:9-23),克服术士以吕马的反对(13:6-12)。

14:11 小亚细亚的城市多流通三种语言:官方拉丁语,不同民族间来往用的希腊语,本地土话。“吕高尼的话”是罗马殖民地路司得的土话,使徒听不懂,后来看见当地人把他们当作神来献祭,才明白底细,大为震怒(14节)。路司得是保罗的同工提摩太的家乡(16:1-2)。

14:12 “丢斯”(又译“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希耳米”拉丁文为是替众神传信息的神,擅口才。巴拿巴年长,身材相貌比保罗吸引人,故为群众叫做“丢斯”,说话的人是保罗,所以称之为“希耳米”。

14:15 向完全没有犹太教信仰背景,对圣经毫无知识的人传讲,保罗所用方法也不同。他象他后来在雅典一样,先讲听众能明白的宇宙的伟大奇妙,然后领他们离开偶像,回到创造万物的神面前。参《罗马书》1:18-23。

14:19 路司得城没有犹太人会堂,可见犹太人一定很少。但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煽动群众用石头打保罗。《哥林多后书》11:25所讲的“被石头打了一次”可能指的就是此事。

14:21 保罗与巴拿巴的勇敢,在重返路司得和以哥念一事上再度见出。这二城外邦信徒渐多,须加组织;初信的人也特别需要他们的鼓励和劝勉(22节)。二人才决定回去。

14:23 保罗仿犹太人会堂的方式,从资格较老的信徒中拣选合适的人,赋予监督聚会、主理行政和教导纪律与劝戒的责任(20:28;腓1:1;帖前5:12)。

14:27 这次布道相当成功。“外邦人信道之门”打开了,为非犹太人而设的教会成立了。保罗向此行所建的年幼教会写了《加拉太书》。这封有“基督徒自由宪章”之称的书信,可能写于返安提阿后,或是去耶路撒冷开全教会会议途中。信中所记可与本书13,14两章准确印证。

14:28 “住了多日”可能达一年之久,当在主后48至49年。

《使徒行传》第15章

这一章非常重要,是耶路撒冷大公会议,确立了新约恩典时代的方向。
15:1 初期教会在耶路撒冷建立后,开始向巴勒斯坦以外的罗马世界传道。经过保罗向外邦人布道之旅,不只信徒人数大增,很可能数目已接近犹太人信徒。这时候的基督徒包括:1,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他们的生活仍以圣殿为中心,虔守摩西律法,但相信耶稣是圣经所预告的救主;2,象加拉太地区的信徒,来自异教信仰家庭,并不认识犹太教,但接受了耶稣基督为主,受洗归入了教会。彼得与保罗所要求于外邦人的也只有(2)中所提这些,但现在有几个人从耶路撒冷来到安提阿,声称外邦人若不行割礼不能得救。此事关乎外邦年轻教会的生存,保罗为此上耶路撒冷去见那儿的使徒和长老;但在耶城有些热衷摩西律法的法利赛教门但已归信了的犹太人基督徒,也主张不行割礼不可加入教会(5节)。

15:6 这是新约教会第一次用“全教会”名义召开的会议(15:22),讨论福音信仰的核心:人如何得救的问题(15:11)。

会议在圣灵带领下进行(15:25,28)。最先发言的是彼得,作结论的是雅各(主的弟弟)。保罗和巴拿巴代表外邦信徒,讲述神接纳他们的见证。雅各、彼得、约翰三人在当时称为“教会的柱石”(加2:9),雅各可能居领导地位。会议约在主后50年举行。

15:10 “轭”:指犹太律法,繁琐已极,变成人的重担。

15:13 这一段重要的记述(13-21),指出了神在这时代的计划。雅各不只是说外邦人也可以得救,这道理已为使徒所接受(11:18)。雅各针对的问题是“割礼”,即外邦人须否先受割礼成为犹太人一分子,然后才成为基督徒。雅各根据《阿摩司书》9:12,指出基督再来的时候,不单只有相信主的犹太人(“所余剩的”),也有相信主的外邦人(“称为我名下的”)。因此外邦人不须先受割礼,然后才成为基督信徒。

15:16-18 引用的经文出自《阿摩司书》9:11-12。雅各引用的是希腊文翻译的旧约《七十士译本》。《阿摩司书》9:11希伯来文圣经用“到那日”开始,雅各为了说明《阿摩司书》所说的“那日”为何日,在引用这段经文时,替“那日”作了一个解释:就是基督回来的时刻。雅各指出,到那时信徒中有外邦人,也有犹太人。

15:19-20 要议决的事不只“割礼”,也包括外邦信徒与摩西律法之间的关系(15:5)。会议决定,守律法的事可以豁免(15:19,24)。这可用《罗马书》6:14的话来解释:“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不过,外邦信徒为了与犹太人和平相处,也不可犯若干禁忌,以免引起紊乱(15:20-21,28-29;比较罗14:12-17;林前8:1-13)。
归信基督的外邦人要禁戒以保洁净的,共有四项,大半是关于食物的。1,不可吃祭偶像的食物,免得有参与拜偶像之嫌(参林前8:10)。2,不可吃血,因为血代表生命。《利未记》1:5严格规定,在祭祀上血只可献给神。3,勒死的牲畜身体内留有血,依第二项理由,也不可以吃。4,奸淫,很可能包括《利未记》18章所列不正常的结合,以及近亲婚姻。但是今天很多人包括牧师都认为彼得异象后什么都可以吃了!这句经文就是答案,所有受洗的人我都会以此作为警戒告诉新的基督徒。
15:22 西拉后来作了保罗的同工。保罗在书信中常提到他(林后1:19;帖前1:1;帖后1:1)。

15:39 这是《使徒行传》最后一次提到巴拿巴的名字。巴拿巴与保罗分手主要由于性格或处事方法不同,与真理无关。神藉此促成一组新的传福音队伍,与保罗的一组共同扩展主工。马可参加了巴拿巴的布道团,他的才能得到赏识。保罗后来在书信中曾提到巴拿巴为支持他传道工作的模范(林前9:6)。路加记事真实,他虽盛赞保罗,却毫不隐瞒人性上的弱点。

15:40 这是保罗第二次的外邦布道旅程。同行者有:西拉(15:40)、提摩太(16:1-3)、路加(16:10)、亚居拉、百基拉(18:2-3,18),其时约在主后50年。
保罗拣选西拉,大概因为他的忠勇(15:25-26;参16:19-30),同时又是罗马公民(16:37)。马可因为上次中途退出旅程,令保罗不满,这次不愿与他同行。但保罗晚年却十分赞赏马可(西4:10;提后4:11)。这次布道线路与我们今天能信主都有很大的关系,福音线路是从欧洲,北美传到中国的,保罗的这次布道在福音历史上举足轻重,建立不朽的丰碑。

《使徒行传》第16章

16:1-3 提摩太被称为门徒,可能是保罗上次在路司得布道结的果子(参林前4:17),现在成了他最忠心、最亲密的同工,跟随保罗可能一直到他去世。保罗反对给外邦人行“割礼”,却给提摩太行“割礼”,因为他母亲是犹太人(提后1:5-6),也为了那些软弱的人缘故。保罗十几年后在书信中仍当提摩太为年轻人(提前4:12),可见他此时年纪不大。本书未提他的父亲的信仰,或许他既非犹太教徒,也非基督徒。

16:3 保罗并不赞同外邦人受割礼。他相信人因信称义不靠行律法。但提摩太的母亲是犹太人,并且须同时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工作,为了减少传道的阻力,也给提摩太行了割礼。

16:6 保罗离开以哥念后,本计划西行去以弗所,但圣灵不许。他转而北上,先到弗吕家,然后往西北到达加拉太。

16:9 从地域环境看,特罗亚在今之小亚细亚西岸,属亚洲;马其顿则属欧洲。福音传入马其顿,是福音向“地极”传播工作上的另一新里程。历史上的马其顿异象阐述了保罗一行愿意顺服圣灵的带领,改变了福音传递的路线和时间。

16:10 本书在此之前,都用“他们”来称呼使徒,现在改称为“我们”;最好的解释是因本书著者路加在特罗亚加入了保罗的布道行列。以后的布道行程记载也分外详尽、生动。

16:12 腓立比是保罗在欧洲布道的第一站。此城属马其顿省,为罗马殖民地,行政制度全仿罗马城,城内公民享有如生活在意大利的权利。腓立比城的第一个福音果子是一个女子吕底亚(16:14-15)。

16:13 保罗每到一地,先进入会堂向犹太人传道,比较13:5。在外邦地方,必须有十个以上男人聚集,才可设立犹太会堂。保罗在腓立比找不到会堂,只有一个在河边“祷告的地方”。这里的虔诚的犹太人很少,且大多数为妇女。

16:14 制造紫色布匹的手工业,当时盛行于吕底亚的故乡推雅推喇城。推雅推喇在小亚细亚。

16:15 保罗很少受他人的供给,现在却肯接受邀请(参20:33-35;帖前2:9;帖后3:8)。后来腓立比人又劝服了他再受帮助(腓4:10-18);可以看出吕底亚和腓立比的信徒爱心很大。

16:20-21 信徒在腓立比受到的逼迫,不是由于犹太人的唆使,而是来自外邦人(参14:19)。“规矩”是指犹太人的信仰。罗马人不知道犹太人与基督徒间有什么不同,仍把基督徒当作犹太教的一支。保罗被控的罪名,是向罗马人传教。犹太人可以奉行自己的宗教,但无权向罗马人传;保罗在腓立比传福音因此违法。在这前一年(主后49年),罗马皇帝曾下令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参18:2),罗马殖民地可能因此也不欢迎犹太人。

16:24 “内监”可能是地牢。锁住双脚的木狗通常用铁链牢牢钉在墙上。

16:27 又是像彼得一样的经历,神救他们出了监狱。狱卒要自杀,因为放走囚犯的罪名很大(比较12:18-19)。

16:30-35 狱卒是从切身的安危发出问题,也许并不涉及信仰。但保罗却藉此机会,劝他信主,得着真正的永恒的保障。“当信主耶稣…”是救恩之道的扼要说明(16:31),狱卒“自己的家”可能在监房的楼上。

16:38 在罗马法律下,罗马公民受到保障,未经公开审讯不可判罪,未定罪时不得用刑(参22:25)。官长初以为这宗诉讼只是犹太宗教纠纷(16:20-21),没料到保罗与西拉都是罗马公民(37节,参22:28)。

16:40 保罗到吕底亚家,见到弟兄们,说明在腓立比已有一群基督徒,很可能在吕底亚家里聚会。这个小团契增长得很快,后来成了很出色的教会。从保罗给腓立比信徒的书信中,可以看见那是一间很有组织也很坚立且有力量供应传福音所需的教会(腓1:1;4:15-19)。

《使徒行传》第17章

17:1 保罗的布道团从腓立比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二城来到帖撒罗尼迦。这四城间的距离各约为45公里。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省的首邑,也是罗马设立的自由城,人口很多。

17:3 保罗信息的主题是圣经早已预告弥赛亚要来并要受苦、受死,但会复活;既然耶稣的一生应验了这些预言,祂当然就是这位弥赛亚。

17:5 耶孙很可能是犹太人,同情保罗等传福音的工作,供给他们住宿;也可能是4节所说的听信了真道中的一人。

17:6-8 犹太人知道罗马人不会理会他们民族宗教上的争执,因此诬陷保罗等人把该撒(皇帝)才可用的“王”号尊称来称呼基督,有反叛之嫌(参18:12-16)。其实当日基督徒已很少称基督为王,喜欢称基督为“主”。

17:9 圣经没有说保状的内容,相信是担保不再收容保罗等人,不许他们回来等,否则没收耶孙等人的家产或者处死。保罗在《帖前》2:18提到“撒但阻挡”不能重返帖撒罗尼迦,可能指的是此事。

17:10 庇哩亚在帖撒罗尼迦西南约75公里。保罗在这里受到较大的欢迎。那里的人愿虚心研究圣经,但后来受到帖撒罗尼迦来的犹太人的干涉,保罗传道工作中断。

17:14 保罗“往海边去”,当是乘船去雅典。可是庇哩亚往雅典的陆路是条沿海的大道,长约40公里;他也可能走路去。不过送的人一直陪他到雅典城。

17:16 保罗时代的雅典虽仍是个文化中心,有一所出名的大学;可是在政治与商业上,早非五百年前可比。保罗本来没有打算在此传道,但见偶像遍城,心里焦急,单独展开布道工作。

17:18 “以彼古罗”亦作“伊壁鸠鲁”主前341-270年)是希腊哲学家。所创学派认为快乐是人生最高的德,应从互爱、毋惧和凡事求其中道中得之。“斯多亚学派”亦作“斯多葛学派”,是信奉古希腊哲学家芝诺( 主前336-264年)的人,因芝氏常在雅典的斯多葛讲学而得名。此派主张人生大目的为鞭策向善,祸福都极短暂,人若能克己制欲向善,便尽了为人之道。

到保罗时代,以彼古罗派沦为“享乐主义”,斯多亚派则变为“禁欲主义”,狂妄自大。但二派主张与基督信仰间不无可以共同讨论之点。以保罗的才学岂肯不抓住机会向他们传扬福音。“胡言乱语”为希腊俗话,原指雀鸟在街道上啄食,转为拾人牙慧,不加消化,乱说一顿。

17:19 雅典人把保罗带到亚略巴古(“亚略”为希腊的雷神,“巴古”是山的意思)。其地在市区西,原为雅典城最高议会开会的地方,现在议会权力式微,只管宗教、教育及公开讲学等活动,以新知,新思想的保护人自居。保罗被请来向议员陈述他的见解。

17:28 保罗所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若为引用,应来自伊庇孟尼德。伊氏为主前六世纪克里特岛的诗人,保罗后来在《提多书》中(1:12)也引用过他的诗。“我们也是他所生的”为阿拉塔士所写,阿氏为主前三世纪(315-240年)西里西亚地的诗人(西里西亚在塞浦路斯岛北、小亚细亚东南)。但原文“作诗的”为多数,可能因为另一位斯多亚派诗人克里特士也写过同样的话。保罗的听众都是研究哲学的外邦人,因此从他们能同意的地方讲起,然后指出异教思想与基督信仰不同处,说明人既是神所生,照神的形象所造,岂能去拜照被造物的形象而造的偶像!不久前远志明牧师来我们教会讲道,他是哲学博士,一位慕道友精通哲学,从远牧师的讲道的哲学原理中,阐述了福音的光芒。所以布道与传道人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保罗的博学在此发生了作用,让人扎心而产生共鸣。保罗信息的主旨是:人本有认识神为宇宙主宰的能力(24-29节),神差来一位救主,祂从死里复活,人应悔改信靠祂,免受将来的审判(30-31节)。保罗向外邦人传讲的方法与在路司得相同。有人认为27-28节所说带有浓厚斯多亚学派的泛神论气息,其实不然。斯多亚派相信神的理智存于人心,是“神在人里头”;保罗所说的是“我们在神里头”。神独立于人和自然之外,是万物的源头。他引用“我们是祂所生”指出造物主与被造世界的关系(29节),完全排除了泛神论。

17:30 保罗指出神藉着大自然向人显露祂自己(27节),人若不寻求祂反膜拜偶像,神的公义的审判要临到他们(31节)。他然后强调神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罗3:25),但现在既已藉着耶稣基督充分显露了祂自己,人应该悔改,承认过去拜偶像的蒙昧无知,归向神。“悔改”希腊原文意思是“改换一个心意”。悔改是人对罪、对神、对己的看法的彻底改变,在思想上更新。悔改不能独立于信心之外,使人得救的信心包括了悔改在内。

17:31 “祂所设立的人”指主耶稣。

17:34 从已有记录中,保罗没有在雅典城里给人施洗,也没有建立教会。保罗说他在希腊亚该亚省“初结的果子”是司提反一家(林前16:15;1:16)。这司提反是哥林多的信徒。(不同6:5的司提反)。

亚略巴古为古希腊雅典的最高议会,在此担任议员相当显要。

《使徒行传》第18章

18:1 路加没有说保罗在雅典停留多久,但雅典之行对福音自耶路撒冷传往罗马是个很重要的阶段,因保罗有机会和古代世界的智识精英接触并对话。保罗从学术之城的雅典来到这个75公里外的商业大都市哥林多,所见气氛大大不同。这里庙宇林立,信仰混杂,且淫风炽盛。著名的亚赛罗底特(爱神)庙夸称拥有庙妓千人,吸引各地游客。性的问题难怪成为哥林多教会的一大难处。此城为希腊亚该亚省的首邑,居民多为罗马人,操拉丁语;犹太人在此定居的很多。

18:2 罗马皇帝革老丢在主后49年曾下旨,命犹太人离开罗马。此令未彻底执行(参28:15,罗16:3)。亚居拉原居罗马,出生于小亚细亚的本都(在黑海南岸)。他的妻子百基拉的名字在路加与保罗的记述中,有时放在她丈夫前面(罗16:3;提后4:19),可能在教会中她比丈夫更活跃。他们与保罗同往以弗所(18,26节)。后来又回到罗马。他们的家是信徒时常聚会的地方(林前16:19)。

18:3 保罗家乡所在的基利家省以产毛织帐篷、地毡、窗帘及斗篷等闻名。犹太人的律法教师必须义务服务公众,因此得有一门养生的手艺。保罗幼习羊毛织造,现在与亚居拉夫妇同住,一同以织造维生。

保罗传道很少接受教会供应,他能生活自给,一定与此业有关。他劝同工学效他自给自足(帖前4:11;帖后3:10-12),并帮助缺乏的人(20:35;弗4:28)。

18:6 “抖着衣裳”表示弃绝。保罗已竭尽所能传讲,犹太人既拒绝了弥赛亚,灭亡的命运也须自己承担。

18:7 提多犹士都可能是罗马公民。保罗现在住在他家里。

18:8 基利司布是保罗给他施洗进入教会的,参《林前》1:14。《林前》所说的该犹,有人认为就是提多犹士都该犹,是他罗马姓名三个字中的第一个。

18:9 保罗去大马色,路上曾见主面(9:4-6);后来在圣殿祷告,魂游象外见到主(22:17);现在他在异象中见主。

18:12 迦流是罗马哲学家辛尼加的兄弟,作亚该亚省方伯当在主后52年,是保罗在哥林多居住十八个月的后期(18:18)。

18:13 所说的“律法”,可指罗马法,或由罗马法所保障的犹太律法。迦流把此事当作犹太人的民事纠纷,不予受理。亚该亚为罗马帝国元老院的直隶省,由方伯治理。

18:17 所提尼很可能是领头控告保罗的犹太人,现在成了希腊人反犹情绪下的受难者。这次被打一定帮助了他悔悟,后来信了主(林前1:1)。

18:18 据犹太史家约瑟夫说,犹太人在患病或遭不幸事故之后,会许愿不饮酒、不剪发三十天,然后将发剪了献在祭坛上。这是遵照《民数记》第六章所许的所谓拿细耳人暂时离俗归耶和华的愿。保罗在坚革哩剪发,说明他许的愿已满期;现在把剪了的发带到耶路撒冷献在坛上。他可能因主保守他安全,顺利达成布道目标(10节),作此感恩的许愿。

18:19 保罗也许急于还所许的愿,希望尽快去到耶路撒冷。他在亚西亚省的首邑以弗所只留了三天,看望那里的教会,然后留下亚居拉夫妇,自己坐船去该撒利亚转往耶城。又从那里回到安提阿,完成了第二次布道之旅。

18:23 保罗第三次布道之旅,开始时可能只有他一人,访问第一次布道时在加拉太建立的教会,以及15:41所提到的在叙利亚和基利家省的教会,坚固那里的信徒。他到达以弗所以后,新的工作才开展。这次布道之旅参与的同工有亚居拉、百基拉(18:18)、提摩太(19:22)、以拉都(19:22)、该犹(19:29)、亚里达古(19:29)、所巴特(20:4)、西公都(20:4)、推基古(20:4)、特罗非摩(20:4)、路加(20:5)、提多(参林后2:12-13),和所提尼。

18:24 “讲解圣经”指旧约圣经。新约圣经还未写成。

18:27 从此处所记有弟兄们勉励亚波罗,说明以弗所早已有信徒。

18:28 亚波罗是犹太人,口才甚好。但看来不知道靠基督宝血称义,和靠圣灵成圣的道理。亚波罗的情形,很象以弗所城里那些只懂得施洗约翰的洗的门徒,对基督真理没有全面的了解(19:1-7)。亚居拉夫妇对亚波罗的帮助一定很大。他后来在哥林多讲道,极有能力,用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直至教会中有些人说他们是“属亚波罗的”。但在保罗心目中,亚波罗象他一样,是属基督的使徒(林前4:6,9)。

《使徒行传》第19章

19:1 保罗到达以弗所时,亚波罗已经去了哥林多,所以保罗见不到他。“上边一带的地方”指一条直接往以弗所去的道路。以弗所与北非洲的亚历山大皆为当时罗马帝国少数大城之一,是宗教、政治与商业中心。
这里说的门徒可能是施洗约翰或亚波罗的跟从者。

19:2 因为对这些门徒的背景毫无所知,本节甚难解释。自字面看这处经文可能令人误解,以为信徒要在信主后一段时间,才接受所赐的圣灵。按希腊原文,没有这个意思。保罗的问题也许可译为:“你们信了,你们受了圣灵没有?”圣灵是在信主的当时赐给我们的(比较2:38;10:44;罗8:9;林前6:19;弗1:13)。这些以弗所门徒的答复,显示他们可能是归化犹太教的外邦人,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洗礼,盼望着一位“要来”的救主。他们还未知道救赎大功已藉基督完成,圣灵已在五旬节降临。

19:5 这是新约唯一的记有再浸的地方。受浸的须相信耶稣就是救主。

19:7 路加记载数目字通常喜欢用“约”字。此处的“十二个人”可能是保罗所设立管理以弗所教会的信徒。

19:9 推喇奴的学房是推喇奴讲学的地方。有的希腊经文版本在本节后加有:“自午初至申正”,即午前11时至午后4时中东地方歇午的时间。保罗可能自晨工作至11时,然后利用推喇奴不讲学的这段中午时间来此讲道并辩论真理。

19:10 保罗第二次布道曾短期逗留以弗所(18:19-21)。现在是第三次旅程;他在以弗所停留约三年(此处的二年,添上第8节的三个月、和22节所说的“暂时”。犹太人的习惯,不到一年都以一年计,因此符合20:31所说的“三年之久”)。要是保罗是主后53年到达以弗所,应在主后55年秋结束以弗所的事工。他用以弗所为中心,保罗在这期间写了《哥林多前书》(林前16:8)。

19:11-12 神叫保罗在以弗所彰显了“非常”的能力,甚至他身上的物件都可以治病。到后期,神却没有让保罗行同样的神迹;就是保罗的同工生病,神也没有让他用神迹医治(腓2:27;提前5:23;提后4:20)。可见神迹不是经常发生,也不是照着人的喜欢要有便有,而是照神的旨意施行。

“手巾”很可能是保罗工作时擦汗用的布,系在手腕上。“围裙”是编织羊毛时系在身前的皮质工作裙。

19:16 士基瓦的儿子们赶鬼只是故弄玄虚,实际上应该凭什么能力赶鬼,自己也不知道。士基瓦并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祭司长,可能是邪教中人,自封为大祭司。

19:19 “书”是写有咒语、符箓的草纸和皮卷;购者愿出高价,大概是因为相信这些符箓等等可以消灾、治病、赶鬼。

19:20 提摩太很可能后来从哥林多来以弗所参加工作。他现在和以拉都去马其顿收集捐助耶路撒冷教会的款项(参林前16:1-5)。

19:24 “龛”:放置偶像的匣子。
亚底米(Artemis)为以弗所的女神,不同于希腊与罗马神话中被叫做“戴安娜”(Diana)的亚底米女神。以弗所的亚底米是流行小亚细亚一带的“赐子观音”,胸前多乳,象征多产。传说以弗所的亚底米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35节)。

19:27 以弗所的亚底米庙为当日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建于城外二公里处,长140公尺,阔70余公尺,全部用大理石造成。白色大理石柱凡120余,高达20公尺,据说可容五万人。

19:29 这座戏园现已掘出,甚大,估计可容二万五千观众。以弗所城遇到这件有关生死存亡的大事,满城的人都来这里聚集。19:30 “百姓”原文作(民众),但从此处所记,实同暴众。保罗后来回忆此事有“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语(林前15:32),可见情形的混乱。

19:31 “亚西亚的几位首领”为亚西亚省各城的民间领袖,推举出来替奉罗马皇帝为神的运动筹办典礼或竞技。这批在以弗所城的人显然很支持保罗。

19:33 亚历山大在这里担当的角色不甚清楚,也不知道他是否就是保罗所说的“多多地害我”的铜匠亚历山大(提后4:14)。看来他是城中犹太人的领袖,要在会场上声明犹太人和基督徒间没有瓜葛。在希腊人心目中二者没有分别。

19:35 “城里的书记”是民众大会的主席,也是地方行政官,是罗马当局与地方间的联络官。他安抚众人的话可译为:“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城是大亚底米神庙和他从天上掉下来的像的看守者呢?”此像可能是块殒石,状似亚底米。书记希望用这话来反击保罗所说的“人手所作的不是神”。

19:39 “照常例聚集”指民众大会按照常规,每月召开三次。

《使徒行传》第20章

20:1 看来保罗在暴乱之后便离开了以弗所前往马其顿,时间当在主后55年夏末或秋初。他盼望五旬节前到达耶路撒冷(16节)。

20:3 这三个月可能在主后55年冬天(参林前16:5-6),保罗在希腊的哥林多写了《罗马书》(罗16:1,23)。他现在携带马其顿和亚该亚人的捐项回耶路撒冷,送给教会。他希望坐船,但犹太人知道了此事,又知道他身边携有金钱,想在途中下手杀他。保罗因此绕道往马其顿循陆路回去。

20:4 这里所记各人应该是各地教会派出陪同保罗送捐项去耶路撒冷的人。马其顿省有三人(所巴特、亚里达古和西公都),加拉太省有二人(该犹和提摩太),另有二人来自亚西亚省(推基古和特罗非摩)。所巴特代表庇哩亚教会,他很可能就是《罗马书》16:21所说的所西巴德。

20:5 保罗第二次旅程到达腓立比后,便未见到的“我们”二字(参16:17),在此再度出现,表示作者路加和保罗同行前往耶路撒冷。路加在这之前是否滞留腓立比或者也到了以弗所,无从稽考。但从这里开始,路加一直跟随保罗,先到耶城,再随他去罗马。

20:6 “除酵的日子”即逾越节(参出12章)。保罗因犹太人的阴谋,放弃水路,改由陆路经马其顿去特罗亚(3节;参林前16章),在这里过节,再乘船去耶城。其时约在主后57年。

20:7 “七日的第一日”即今星期天。聚会擘饼是在当天晚上举行。虽然有人依犹太人的计算方法,一天从头一天的下午六时起计,推论聚会的时间是礼拜六晚,但路加没有理由在希腊人的城市用犹太人的习俗来记述时间。(关于七日的第一日聚会的渊源请参本书前面的〈参考资料〉)。

20:9 从名字看,少年人犹推古可能是已获自由的奴隶的后代。他工作了一天,灯烛的热气和拥挤的人群,令他不知不觉睡去。聚会显然在三楼,也就是顶楼举行。他坐在向街的窗口上,跌了下去。

20:13 保罗的旅伴从特罗亚搭船先往亚朔,自己则走路去,只有三十公里,比坐船快。

20:14 米推利尼是亚西亚省勒斯波岛东南的港口。

20:15 米利都在以弗所南约45公里。保罗抓住机会请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来,这样比他去以弗所要省不少时间。

20:18 这里记下保罗的又一篇讲道摘要。第一篇在13章,对象是犹太人;第二篇在17章,对象是外邦人。这一篇是保罗的告别辞,讲他个人的见证,暗示他将为道献身(22-27)。勉励的对象是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作者路加一定亲与其事,这从有关保罗与长老们见面的记叙前后经文中所用的“我们”可以看出(5-16节与21:1-18)。

20:22 保罗并非不顾圣灵的指示,一意孤行上耶路撒冷,而是圣灵催迫他快快前去(“心甚迫切”是说“内心为圣灵所催”)。众人劝他勿去也非圣灵阻止,而是圣灵预示保罗将要被捕(21:4,11-12,30)。

20:26 保罗舍生忘死尽力辩明福音,在神面前可存无愧的良心。

20:29 “凶暴的豺狼”指传讲异教的假教师(参太7:15;提前1:3-7)。错谬的道理有两个来源:1,教会外面的假教师(林后11:13-15;彼后2:1-3)。2,教会里面野心的领袖(30节,约壹2:18-19;约叁9-10)。

20:35 信徒应该帮助那些不能工作维生的人(软弱的人)。保罗要大家记住耶稣所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的话,但此语不见于四本福音书。可能是一句俗谚,耶稣当日曾引用过,路加现在记录下来。保罗提到它,因为可以概括耶稣的一些教训。此语也为初期教会广泛引用。

《使徒行传》第21章

21:3 古代乘船很难确切决定行期,首先要找到船。船启行后,卸货上货,时常耽延日程。保罗虽急于上耶路撒冷,但在特罗亚耽搁了七天,现在又迫而逗留七天,行期完全无法控制。《使徒行传》没有在推罗建立教会的记载,可能是司提反遇难后,耶城四散的传道人中有的来到叙利亚,设立了教会。

21:8 该撒利亚距多利买约60公里。保罗一行在此见到传福音的腓利,他是6:5所记教会选出的七人中的一人,曾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福音(8:26-40)。他的布道工作可能集中在该撒利亚一带地方,先后达二十五年。

21:9 腓利的四个女儿都有先知的恩赐。她们未结婚,很可能终身不嫁侍奉神。

21:10 这位先知亚迦布应该就是11:28预言耶城15年后将有饥荒的那一位。

21:11 亚迦布有关保罗的预言与事实有出入,是外邦人在耶路撒冷将保罗从犹太人手中救出来。不过后来保罗仍死在外邦人手中。用动作来说预言也见于旧约先知(耶18:1-4)。保罗后来的确被捆绑(参21:31-33;28:17)。

21:16 拿孙的家可能在该撒利亚与耶城中间。他是老门徒,当为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

21:18 “我们”二字从20:5开始,用到此处为止。然后再从27:1开始,这时作者路加再度陪伴保罗从该撒利亚去罗马。

雅各是主耶稣的弟弟,现在是耶城教会的领袖(参12:17;15:13;加2:9)。他也叫作使徒,但不在十二使徒之列(加1:19)。

这里没有提到其他使徒,教会行政可能已交由雅各和众长老处理(参11:30)。

21:20 犹太人信主的有许多万,说明向犹太人传福音的工作也相当成功。

21:21 保罗教导外邦人不必在相信福音之后再受“割礼”,是要把外邦信徒从严峻的犹太教规中释放出来(加2:11-17)。他并没有劝犹太人不遵守祖传的律法。保罗因信称义的教义,使外邦人可以不经守律法而称义;犹太人从摩西律法得到的高过外邦人的地位,从此失掉(罗1:16;3:22)。

21:23 “愿”指犹太人作拿细耳人的愿;参18:18。

21:24 “规费”:许愿时献祭应付的钱,这种献祭费用很大。犹太人劝保罗和四个人一齐行洁净的礼,并代他们缴付费用,以表明保罗尊重犹太的律法。

21:28 圣殿的院子分两层,有外邦人院(象征对外邦人得救的关怀)和只有犹太人才可以进入的内院。没有归信犹太教的非犹太人绝不可以进入内院,否则,必遭处死。特罗非摩是从以弗所来的外邦人(20:4),从保罗一行刻意取悦犹太人的种种举动看,特罗非摩决不会进入内院,何况外邦人院与内院之间立有石碑,用拉丁与希腊文写明非犹太人不得入内字样,他不可能误闯。犹太人没有攻击特罗非摩,是他未入内院的一个好证明。犹太人的对象是保罗,他的罪名是擅自带不洁的非犹太人入内院,污秽了圣殿,引起群众鼓噪。

21:31 这个千夫长名叫革老丢•吕西亚(23:26)。罗马在耶城的驻军,负有维持节期中城内秩序的责任。

21:33 “两条铁链”说明保罗被当成重犯看待,双手似乎被铁链锁扣在左右两边士兵的手上(参12:6)。

21:38 据犹太史家约瑟夫记述,不久前约在主后54年有个自命为先知的埃及人率众作乱,占领耶城橄榄山,旋为罗马驻军敉平。从众四千人中不少被杀,首领逃脱。(约瑟夫将乱民数目误为三万人)。千夫长还以为已把逃犯捉回。

21:40 保罗用的希伯来话极可能是犹太人最常用的亚兰话。

《使徒行传》第22章

22:1 本书除了记录有保罗三篇讲道之外(参20:18),还录有他的三篇公开自辩词,本篇是他在耶路撒冷向犹太人作的分辩;第二篇(24章)是在总督腓力斯面前的申诉;还有一篇是向亚基帕王提出的辩解(26章)。

22:2 有的现代英译本将“希伯来话”迳译为“亚兰话”,这极可能是保罗当时自辩时用的语言(参21:40)。亚兰语是巴勒斯坦的土话,也是罗马帝国东部不会说希腊话的人的“国际语”。

22:3 保罗说他“长在这城里”,似乎很小便从家乡大数来了耶路撒冷。耶城犹太教的传统思想可能已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保罗因此可以习希腊文,并对希腊文化有接触和了解。

22:6-11 保罗在这里和第26章12节以后讲的事,已由路加在本书第九章中记述。细节微有出入,但要点完全吻合。6节所记“约在晌午”见主耶稣荣光,不见于路加的记载。

22:15 保罗象十二使徒一样,也曾亲眼看见主耶稣,亲自听到祂的声音,要他向万人作见证,因此他也有资格作使徒。

22:16 本节也可译为“你为什么还耽延呢?现在就可以受洗,求告祂的名,洗去你的罪。”受洗是人的内心因救恩而更新的外在表征,但外面洗礼的表征并不能代替叫人得救的恩典(弗2:5-8)。罪不能因洗礼而“洗”去,乃是因求告主名。洗礼的“洗”字和洗罪的“洗”字原文不同。

22:17 此事当发生在保罗信主后第一次上耶路撒冷时(9:26;加1:18)。在他处没有提过,勿与《林后》12:1-4的启示混淆。

22:22 犹太人并不反对劝外邦人归信犹太教。他们愤怒的是保罗身为犹太人,却传讲外邦人信神可以不必遵守犹太人的传统,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在神眼中与犹太人的地位一样。犹太人对自己的民族和宗教有优越感(罗9:3-5),不能接受犹太人与外邦人在信仰上一视同仁的主张。

22:24 罗马人对奴隶或外国人逼供通常用多头皮鞭,鞭头上包有骨头或铁块。施刑前要把犯人绑住来鞭打。保罗生来就是罗马人,不得用此刑。

22:28 保罗的父亲是罗马籍的犹太人,他因此一出生便取得罗马籍。在革老丢作罗马皇帝的时代,可以用金钱购买罗马公民籍,取得许多特权。这位千夫长的罗马籍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购得。他把皇帝革老丢的名字放进自己的名字中,叫自己做革老丢•吕西亚;他所以说“用了许多银子”才得入籍。不过,一般说来,罗马公民籍是不能用钱买得的,只是要的人多,便免不了贿赂官员,取得归化的批准。

22:30 千夫长是耶城的罗马行政官,直接向驻在该撒利亚的总督负责。他召集犹太人公会第二天开特别会议,来决定保罗是否有罪;同时解开了他的捆绑。

《使徒行传》第23章
23:2 亚拿尼亚约在主后47年当大祭司;在主后51或52年被罗马政府褫夺公职,旋又复职。主后66年为人暗杀。

23:3 “粉饰的墙”有好看的外表,里头充满污秽肮脏,好象坟墓藏的是死人(太23:27),又象危墙遇风便倒塌(结13:10-12)。坐堂的官外面尊严,却违法打人,假冒为善。

23:5 用粗话责骂人,圣者在忿怒时也难免。但一发现不应该,便立即认错,则不是普通人能轻易做到的事。保罗在书信里曾劝人:“被人咒骂,我们就祝福;……被人毁谤,我们就善劝”(林前4:12-13)。保罗不认得亚拿尼亚是大祭司,有一种解释:保罗患有眼疾,当时看不清楚身穿礼服的大祭司。也可能他从未见过亚拿尼亚,见有人发令打他,直斥其非,不知道就是大祭司。此处旧约经文引自《出埃及记》22:28。保罗言语间偶或显露暴躁(参加2:11;5:12;腓3:2),对比主耶稣受审时的忍耐、安静,更显出谦冲人子耶稣的无比光华。

23:6 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对复活、末日审判、天使等教义的见解大相迳庭(23:8;太3:7),但都因着各自有的偏见而敌挡福音。

23:11 保罗在危急中总有神的照顾与支持。读到“主站在保罗旁边”的话,应知主也在一切信靠他的人身边,是我们随时随在的帮助。

23:13 史家约瑟夫认为这批同心起誓要杀保罗的四十凶徒,可能就是主后66-70年起义,反叛罗马的奋锐党中人,属极端恐怖份子。

23:16 我们不十分清楚保罗的家庭情况。他的这位姐妹一定是住在耶城,丈夫可能是大祭司家族中一员,所以才有机会获知暗杀保罗的阴谋;他的儿子(保罗的外甥)也能进入罗马驻防军的营楼通知保罗。

23:23 这股疯狂的凶杀势力一定相当壮大。罗马人派出相当大的兵力来护送保罗。“亥初”是晚间九时。

23:24 腓力斯任犹太总督约在主后52至59年。他的一个兄弟是革老丢皇帝的宠臣。这两兄弟本为奴隶,后获自由,终至出任政府高官。史家说腓力斯是“带有奴隶性格的暴君”。这性格反映在24:24-26的记述中。腓力斯娶有三个妻子,其中一个是犹太女子土西拉。

23:35 “希律的衙门”为大希律在该撒利亚所建的官邸,现在供罗马政府官员办公用。

《使徒行传》第24章
24:1 辩士是能言善辩的律师,为犹太人所请,代表他们控告保罗。帖土罗可能是罗马人,更可能是希利尼人,熟悉罗马法制。

24:3 腓力斯用相当凶狠的手段维持了犹太地几年的平静。本节下半节可译为“因着你的远见,在国中兴起了改革”。帖土罗所说也不都是阿谀之词。不过后来腓力斯终因处理不当而遭罗马当局罢官。

24:5 “拿撒勒教党”:耶稣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2:22),最早归信主基督的人因此被犹太人统称作“拿撒勒教党”。

24:10 这是本书所记保罗第二篇申辩词。

24:14 犹太人把基督信仰当作“异端”,即背离犹太教的信仰。但保罗说,他所侍奉的也是控告他的人所侍奉的同一真神。他所盼望的普遍复活也是基督徒与法利赛人都有的盼望。善人恶人都要复活(善者得奖赏,恶者受惩罚)。复活后面对的审判是根据人平日的行为。保罗不只要对控告他的人无愧,对神和对一切的人都要尽力做到无愧。

24:19 保罗指出:当日那几个在圣殿里要拿他的亚西亚来的犹太人(21:27-30),现在并没有来作证。这是保罗自辩词中十分有力的一点反驳。

24:22 腓力斯很可能从他的犹太籍妻子那里知道很多有关基督信仰的内容。

24:25-26 腓力斯娶了犹太分封王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幼女土西拉为第三任妻(24:24,是个再嫁妇。此人凶残贪婪,公开向保罗索取贿赂。保罗讲公义、节制,可能涉及到腓力斯的私德,以致他“甚觉恐惧”。

24:27 波求非斯都约在主后60年继腓力斯任犹太总督,任内曾极力谋求恢复犹太地的秩序,徒劳无功,后死于任内。照法律,未判罪而拘留最长不可超过二年。这里说“过了两年”,指出保罗本应获释,但腓力斯卸任前却留他在监里,是不合法的。保罗后来到罗马,被拘禁也是二年(28:30)。

《使徒行传》第25章
25:1 新任总督非斯都上任后即赴耶城,和犹太公会会晤。他拒绝把保罗押来耶城受审,因为若不得到保罗的同意,不能将一个罗马公民交给公会处理。

25:8-11 审判保罗的两位总督,宁愿讨好群众,牺牲事实(24:27;25:9)。保罗坚持上诉该撒,乃要表明自己所信的福音,并不违背犹太律法,也不违背罗马律法(25:8),这样可杜绝犹太人对这信仰的毁谤(21:20-21;24:5-6;25:7)。保罗一直为此事辩白,直至殉道(提后4:16-17)。保罗上诉该撒的另一理由,是犹太人告他生乱的罪;若在耶城受审,极难得到公正的审判。上诉也给他开了去罗马传道的门。

25:13 亚基帕王为希律亚基帕二世,是大希律的曾孙。百尼基是他的妹妹。亚基帕被封为王在主后53年,他定该撒利亚为首邑,取得耶路撒冷圣殿财政监理权,并有权委派大祭司。他的地位可以和罗马新派来的总督平起平坐。他此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在耶路撒冷被毁的暴乱中,他拥护罗马。死于主后100年,为最后一位希律王。百尼基曾两次结婚,夫死后住伊兄亚基帕宫中,曾短暂嫁给基利家王波利孟,又回到亚基帕身边,且公开成为罗马皇帝提多的情妇。有“小犹太的埃及妖后克丽奥帕特拉”之称。她比腓力斯之妻土西拉大10岁。

25:19 非斯都虽然新上任,对基督信仰所知不多,但却能抓着争执的要点,就是耶稣的复活。

25:21 “皇上”:就是罗马皇帝该撒。

25:24 严格地说,向非斯都“恳求”的只是犹太教的领袖,代表那天圣殿中的暴众说话,并非耶城“一切”犹太人。

25:26 “主上”指罗马皇帝。此时是尼禄王。把保罗带到亚基帕面前,除了满足此人的好奇心外,也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因为亚基帕应该熟悉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对复活和弥赛亚不同的看法,犹太信仰与基督信仰的不同处,以及犹太人的习俗、惯例等。

《使徒行传》第26章 
26:1 这里记载保罗第三篇申辩词。参22:1。

26:2-3 申辩之前,例须说几句客套话,取得审理人的好感。保罗在此所说的倒是真心话,因为亚基帕对犹太人的信仰比罗马总督知道的多,也是犹太人利益的公认保护人。他应该更了解保罗的立场。

26:14 “用脚踢刺是难的”为希腊俗谚。牛用脚踢赶牛的刺棒,只有伤脚;意为螳臂不可当车,人难抗拒神的旨意。这是第九章和第廿二章中有关保罗归信的记述中所没有的。

26:23 这句话是福音的基本内容。保罗所传,和信徒时时宣讲的就是这个信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3-4)保罗阐明这个真理,但也把福音的核心直接宣讲出来。罗马书10:9也说过只要心里相信神叫耶稣从死里复活就可以称义,必然得救。

26:24-27 非斯都是讲求现实的罗马官员,不了解保罗的见证,认为他凭学问解释先知预言和复活的事,玄虚若癫狂。但保罗说福音所依据的是事实,有历史的时、地、人为证。他然后转向亚基帕王,因为亚基帕王是犹太人,应该明白保罗所讲的一切。

保罗向亚基帕指出,凡是相信先知话语的必会支持基督徒所持的立场,因为基督信仰是建基在圣经的应许上。亚基帕当然可以接受先知所说弥赛亚要来的预告,但不会相信这预言已应验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

26:28 亚基帕对保罗26:27的问题的回答,不会是说他几乎要成为基督徒;而是说,保罗正藉着他对先知的话的信心(26:22-23,27),来引导他同意保罗所讲的基督的道理。亚基帕的话可意译为:“凭这几句话,就可以劝我做基督徒了吗?”保罗趁机用他的话答复他:“无论是少劝,是多劝,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26:29)。

26:29 保罗的话悲愤有力。他希望人人象他成为基督徒,但不要象他如现在这样带着枷锁。

《使徒行传》第27章

27:1 保罗押赴罗马,同行者有:路加(27:1“我们”;参21:19)、亚里达古(27:2;参19:29)。从保罗被捕(21章),以迄他到达罗马(28章),作者记载所遭遇的事和审判过程都非常详细,可见本书著者路加自始至终陪伴保罗左右。

27:9 禁食的节期指犹太人的赎罪日,在犹太历第七个月的第十日举行(利23:27),约在阳历九、十月间。犹太人认为地中海航行比较安全的时间是在九月中以前。十一月中以后,海上风浪太大,必须停航。保罗在地中海有多次旅行的经验,因此建议不要继续航行。

27:14 “友拉革罗”是一股从东北吹来势如飓风的大风,原文有“东风巨浪”之意。此风自革哩底岛(今克里特)吹来,在保罗乘船之南。用大帆靠风力航行的船若遇此风不是翻侧,便是搁浅(27节)。

27:16 古时航行地中海的大船都拖有小船随行,在大风中小船或有撞破大船或被大船撞破的危险,所以把小船拉上大船,绑在船边(17节)。
高大小岛在革哩底岛南约40公里。

27:24 不是站在罗马皇帝尼禄面前由他亲自审讯,而是交由他的法庭审讯。

27:27 亚底亚海除指今之亚得里亚海外,还包括当时西西里岛东介乎希腊、意大利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

27:35 保罗内心平安,一方面因他为基督置生死于度外,一方面因他得着主的应许,有信心必然获救(27:24)。他自己吃饭,也劝众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吃饭。他在饭前照信徒的生活方式祝谢。众人都因他的信心,放心吃饭。

27:37 船上有276人,这个数目对运粮船来说不算大。有的去罗马的船只载的人比这还多。这里提到人数,可能涉及到粮食的配给问题;也可能为上岸作准备。荷兰科学家首发现武汉肺炎病毒抗体 药物快过疫苗

 《使徒行传》第28章
28:1 米利大今称马尔他,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南端海外约80公里处,现为一独立国家,岛上有圣保罗堂。

28:4 土人相信蛇咬是天降的刑罚。
28:13 利基翁在意大利半岛的尖端上,现名勒佐卡拉布利亚。部丢利在今意大利那不勒斯港湾上(Gulf of Naples)。

28:14-15 义大利(今意大利)当时已有信徒。亚比乌市为距罗马约六十公里的小镇;三馆距罗马约四十公里。罗马的信徒在这两个地方迎接保罗。

28:16 保罗住在自己租用的房子里(30节),因他既非政治犯,又没有该死的罪,所以不必关在监里,但有兵士看守。

28:17 保罗在罗马向探望他的犹太人领袖辩解,是他所作一连串为自己的无辜辩护的最后一次。这些话可能为他日后向该撒自辩的供词的一部分。

28:23 保罗在罗马,仍是先向犹太人传福音(参13:5;罗1:16)。

28:26-27 本段经文引自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6:9-10。
 
28:28 “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引自《七十士译本》《诗篇》67:2,也是《使徒行传》主题的好缩写。
28:30-31 主后60至68年间,究竟保罗在罗马被囚一次或两次的问题,曾引起争论。依革利免(Clement)到优西比乌(Eusebius)的传统讲法,保罗被囚两次,中间隔着一年时间。有人指出,“特罗非摩病了,我就留他在米利都”这件事(提后4:20),不可能在保罗最后一次回耶路撒冷路程上发生;因为那时特罗非摩没有离开过保罗(20:4;21:29);也不可能在保罗往罗马上诉该撒的路程上发生,因为他的航道不经米利都。这件事情证明,保罗第一次被囚之后曾经获释,并且有一段时间旅行布道。保罗第一次被监禁时期,是不允许自由行动的,但可以让人探望。
在头一次被囚时期,保罗写成了《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我们称之为“监狱书信”。第二次被囚时期,写成了《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称之为“教义书”。
保罗现在住在罗马,可以和各地新建立的教会保持联系,也有许多朋友来看他。复活的主交托给使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的使命(1:8),已藉着自称为“使徒中最小的”但成就却最大的一位得以初步实现。福音的种子已在罗马帝国的心脏植下,可以无人禁止,放胆传讲。初期教会三十年传福音的事工记录至此告一段落(比较路24:47;徒1:8)。基督教会在保罗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把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建议大家查找一下《翻天覆地一使徒-保罗》一书,里面详细记载了保罗很多布道经历,从而知道,保罗与我们今天能够信主有很大关系,从世俗上看,保罗成为基督徒后就历经苦难和艰险,从神的国看,保罗成为基督徒后却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伟大的使徒。
请预习《罗马书》,这是新约圣经中最重要的神学书,被称为“福音的宪法”。

petertong
4 COMMENTS
  • Day 69 读经 使徒行传 3~17 章 – 圣经书院

    […] 寻【释经:使徒行传】【杳经:使徒行传】 […]

  • Day 70 读经 使徒行传 18~28 罗马书 1~4 章 – 圣经书院

    […] 寻【释经:使徒行传】【杳经:使徒行传】【释经:罗马书】【杳经:罗马书】 […]

  • 5.使徒行传 – 圣经书院

    […] 【释经:使徒行传】【杳经:使徒行传】 […]

  • 44.使徒行传⬅️⬅️(含中英诪读,释经,查经)️ – 圣经书院

    […] 【杳经:使徒行传】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