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以斯拉记》珍藏版

查经《以斯拉记》珍…

导论

主前538年,也就是犹大百姓初次被掳巴比伦(主前605年)后约70年,帝国开国之君古列采行新宗教政策,准许被掳到巴比伦的各国人民回归故土,下诏特准犹太人恢复耶路撒冷的圣殿和敬拜,归还当年被掠的圣器。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被掳七十年后必欢乐回故土的预言(耶25、30章)在万民的目睹下实现。

设巴萨率领四万余人于主前537年(我国春秋时代末期),首次回到残破的家园,重修圣殿。建殿工作受到从他地移居巴勒斯坦被统称作撒玛利亚人的反对,未能继续;一直到第二批由所罗巴伯率领的人返国,得到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激励,才克服万难,于主前515年春天完成新殿。

半个世纪后,精通律法的文士以斯拉携波斯王亚达薛西的谕旨,率领又一批人回归故园。他整理摩西律法,编成法典,又整顿社会风气,纳入正轨。其改革工作中最瞩目的一件事,是禁止与外族杂婚,以保民族及信仰的纯一一 书名

在最早的犹太和基督教会的正典目录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本为一书,称之为《以斯拉记》。在耶柔米译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已各成一卷.这两卷书在文字、体裁和内容的着重点上,都和《历代志》十分接近,用这二卷记录被掳归国以后的事。

二、作者

以斯拉为这两卷书的作者,以斯拉是个文士,为摩西律法专家,率领第二批五千左右的犹太人返国。此时,圣殿已修建完成(主前516年),但耶路撒冷的城墙仍荒废,赖以斯拉和尼希米二人的努力,终获重建。以斯拉由波斯王亚达薛西授予全权恢复犹太人的社会,负责教导众民神的律法。

三、写作时期
大多数圣经学者认为《以斯拉记》约写于主前440年,而尼希米的回忆材料则写于主前430年。

四、本事
犹太的人民被掳巴比伦50年后,《历代志》的作者留下被掳时期的一页空白,继续写回国的历史。波斯王古列下诏解除迦勒底王朝的禁令,准许犹太人返耶路撒冷(主前538年)。

犹大人开始准备,第一批四万余人重返故国,视察圣殿废墟,踊跃输将,齐心建殿,但为当地的撒玛利亚人所阻,到大利乌王时才恢复。圣殿在主前516年完成,举行盛大的逾越节庆典。文士以斯拉获波斯王亚达薛西的支持,率领另一批国人返抵耶路撒冷,依摩西律法重建地方秩序。上一批回国的犹太人已娶异族女子为妻的都须离弃,以保信仰纯正(拉7-10章)。

后来亚达薛西王的酒政尼希米,获准返耶城重建城垣。他不顾敌人反对,将城建成,耶城恢复生机(尼1:1-7:72)。尼希米被委派为省长,以斯拉向众宣读律法书,众民欢庆逾越节(尼8:1-10:39),并举行城垣奉献礼(尼11:1-13:3)。尼希米一度回波斯,重返耶城时,发现祭司和百姓中一些违纪和违反律法的事,一一加以整顿(13:4-31)。

五、以斯拉与释经

本书9、10两章记载回国后的犹太人可能因人口中女子人数少而与外族女子结婚生子,引起了信仰和民族纯一的问题。这是以斯拉试图解决的困难。律法上规定不得与某些异族结婚,是否等于禁止和一切异族结婚?圣经上说和某些异族婚媾会招来灾祸,是否等于说禁止和这些异族有婚姻关系?即使承认圣经禁止与一切外族的婚姻,要是已经结婚了应怎么办?以斯拉没有运用这权力,他诉诸全民,先承认律法的权威(拉9:10;10:3),然后决定如何适用于新发生的问题。步骤是先由领袖提出,再召全民讨论。他们祷告,相信圣经既为圣灵所默示,圣灵也必教导他们如何作解释。
作者在主前四、五世纪写作此书,是一般称作两约之间的沉寂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所知甚少。但一个以耶城为中心的新社会,却在这沉寂中长大成熟,准备迎接久所盼望的那个新王基督的降生。

petertong
7 COMMENTS
  • Day28读经以斯拉记3~10 尼希米记1~7章 – 圣经书院

    […] 以斯拉记【第3章】【第4章】 【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 【第9章】【第10章】 […]

  • Day 27 读经历代志下24~36 以斯拉记1~2章 – 圣经书院

    […] 以斯拉记【第1章】【第2章】 […]

  • 01 查经资料网站 – 圣经书院

    […] 以斯拉记【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 […]

  • 01 查经资料网站 – 圣经书院

    […] 15. 【杳经以斯拉记】【杳经以斯拉记】 […]

  • Day28读经以斯拉记3~10 尼希米记1~7章 – 圣经书院

    […] 寻【释经:以斯拉记】【杳经以斯拉记】【释经:尼希米记】【杳经尼希米记】 […]

  • 29.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 – 圣经书院

    […] 【释经:以斯拉记】【杳经以斯拉记】 […]

  • 15.以斯拉记⬅️⬅️(含中英文祷读, 释经、查经) – 圣经书院

    […] 【释经:以斯拉记】⬅️【杳经以斯拉记】⬅️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