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span>2023 年 6 月</span>

查经

张保罗查经《希伯来…

导论 这是一封没有作者署名的信,写给一群大概归信基督不久的人。这些基督徒可能受到逼迫,有回到旧有信仰的危险。作者写此信为他们辨惑,解明基督真道何以比泥守律法的狱教信仰更美、更好、更超越,劝戒信徒坚守主道,勿随流失去。

除了结尾的几节问候,作信可说是一篇力辩真道的神学论文,一气呵成,是全本圣经中同类“论文”最长的一篇。作者立论环绕三个重点:1,基督耶稣的超越性,高过旧约中任何人物,包括天使、摩西和众先知。2,基督为神子民的大祭司,其地位远远超过亚伦。3,基督一次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是比旧约利未的祭祀更美的完全救赎。

本书教导我们信心的功课,列举了自古以来如云彩一般众多且华丽的信心伟人和英雄。世界因他们才有了真正的进步。苦难在他们是操练信心的机会,因此能视穷乏、饥饿、捆锁、苦害为无物。基督自己成了古往今来勇敢之人的模范,象诗人所说:“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

传统虽说此书为保罗所作,但一般比较相信作者为初期教会中另一位主的的忠心仆人。我查过很多资料,我认为是保罗所作,不具名是因为避免受到逼迫。 成书时候当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之前。现代圣经学者中,不少主张本书为亚波罗所写。

二、本书读者 前面说过,本书最早在罗马及其他西方教会中流传,其早期读者当为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信徒。根据书中13:24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一语,虽可说本书读者或居住意大利;但如果写信的人也是在意大利,他应该会写也确切地点。比方一封写于中国某一城市的信,不会说“从中国来的人也问你们安”,除非是写于加拿大或美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才会这样说。看来作者当在意大利以外地区写此信,但有意大利人和他在一起。

作者十分熟悉他的读者,信中提到他们灵性上的迟钝(5:11-14)、对圣徒照料的忠心(6:9-10)、家业被抢(10:34)、有关婚姻和金钱的事(13:4-5),以及他们归主以后的经历(10:32-36)。书中用“引导你们的”来代表属灵领袖,这种用法不见于新约其他经卷,但那些写于罗马或西方教会的文献,例如《革利免壹书》和《赫马牧人书》则屡见此词。读者中的元老领袖似乎均已谢世(13:7),但有了一批新起的领袖(13:17)。

作者在书中向新领导者致候(13:24)。读者到底为谁虽无法确定,但极可能是居住在意大利革一地的信徒。保罗曾在意大利的部丢利住过七天(徒28:13-14),与他在一起的弟兄们可能来自罗马和附近城市。作者写此信时,提摩太已获释,但不在身边,或已出去探望教会。作者说,等提摩太回来,会一道去探望本书读者(13:23)。

本书原名“达希伯来人书”,但信中无一处(无论明示或暗示)指出读者为希伯来人。很可能书名乃以后照传统或揣测加上。“希伯来人”一字大概指说希来或亚兰语的犹太人;更可能泛指一般说亚兰语或希腊语的犹太人基督徒。也有人说此信乃为信主的外邦人而写,因旧约是初期教会普遍采用的圣经,犹太与外邦基督徒都使用。外邦人基督徒阅读旧约后可能提出利未祭司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又或有离开福音信仰回到犹太教的危险,需要有详细的解答,因而写信。 不过从本书论证的深入,读者须对旧约有相当认识才能体会,故一般均支持本信最早的读者为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基督徒。

三、本书要义 有犹太教背景的基督徒,不免会将他们新信从的基督信仰来和旧有的富厚犹太传统作比较,本书为他们解明福音真理比旧信仰更美和更超越的地方。 这样的解释不只为犹太人基督徒辨惑,对外邦人归信基督的也极有益处,因为当日大家都公认旧圣经的权威,如何看待旧约所说的话急须澄清。

本书因此一开始就点出主题,也就是福音信仰的中心耶稣基督。

神过去藉先知向以色列人的先祖说话,现在则由祂的儿子耶稣把信息告诉人。本书一开始就介绍神子的超越性,是神荣耀的光辉,来到世上洗净人的罪。

本书的第一件工作是清楚指出神子基督的高超地位(1:1-10:18)。1,比天使更美:天使虽具有超越的能力,只是服役之灵,但神从未对他们说:“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2,比摩西更美:作仆人的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可是耶稣是神的儿子,治理祂自己的家。3,比约书亚更美:约书亚引领祂的百姓时入迦南,并未得到真正的安息,基督却领导祂的百姓进入那完全而又永久的安息。4,比亚伦更美:亚伦是祭司,但他祭司的职位要传给别人,而基督的职分是永久的。5,更美之约的中保:以色列人的先祖违背了神和他们所立之约,但基督为更美之约的中保。6,更美的祭:律法上的献祭不能除掉罪,然而基督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是完全且全备的。

本书的第二个工作是教导基督信徒如何坚守所信(10:19-12:29)。必须相信神,过信心的生活,与基督有密切的交通,盼望那更美的将来。

本书用简洁笔触说明何为信心(11:1),然后用旧约圣者的经历来详细描绘。这些人的得救乃因着信,不是由于行为。神在拯救中彰显祂大能的作为,有的圣者历尽苦难,甚至付上生命的代价,来得到更美的将来。这一切都证明得救是信心所结的果子。

作者在结束时,嘱咐信徒彼此相爱,并知道神的国乃“不能震动”,无人能摧毁(12:28),而牧人主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总的说来,本书最早的读者可能已有离开福音真理回到犹太教信仰的趋向(4;14),也可能在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异教的影响。作者写此信为困扰的信徒解惑,辩明真理,其兴趣不只在为旧约作阐释,更在详细缕述以基督为中心的美好信仰的教训和伦理生活揉合为一(13:20-21),过更美好的属灵生活。

四、本书与保罗的教训 一般虽不接受保罗为此信作者,但并不否定本书作确受有保罗的影响,而我更认为是保罗的书信,不能因为开头语不一样就否定是保罗写的,因为保罗那时被迫害,隐名埋姓更便于福音传播,比如大陆张伯笠牧师的讲道就不能流传一样,当时也似乎没有人能写出这样重要神学的书,保罗教训的许多特色在本书都有反映,这包括基督中心论:基督存于一切被造之先,世界靠祂而造(比较西1:15-16与来1章);基督为神荣耀的光辉(比较林后4:4与来1:3);基督的谦卑(比较腓2:7与来2:14-17);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完美同具。本书虽侧重基督的人性,但在基调上与保罗一致,二者都强调基督的顺从和人的悖逆(比较罗5:19;腓2:8与来5:8)。本书以基督为大祭司的观念虽不见保罗书信,但二者都指出基督牺牲自己作为祭物献上(比较林前5:7与来9:28)。二者十分看重基督为新约的中保(比较林后3:9-18与来8:6-13),认为新约比旧约更美。二人对亚伯拉罕均重视;引用旧约经文也近似,例如都此用《诗篇》第8篇(比较林前15:27与来2:6-9)、《申命记》32:35(比较罗12:19与来10:30)和《哈巴谷书》2:4(比较罗1:17与来10:38)。

从以上所举,可以知道本书作者在神学思想上与保罗极接近,可说出自一个模式,都在初期教会的思想主流中,所以我认为作者就是保罗!

《希伯来书》第一章

1:1 本节至4节提纲挈领指出神藉着祂儿子向我们说话。这是神最后更美的启示,所以必须藉着具有超绝身分的主基督来完成。这里介绍了基督的历史和现在的地位。

“晓谕”就是神对人说话。神不只存在,还向人传达祂的旨意。神过去(“古时”)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多次多方”)来启示人。包括异象、天使的宣示等,其中最特出的是藉着祂在不同时代兴起的“众先知”。这些人,有平民,有的是贵族,挺身而出宣布神所晓谕的话,来复兴以色列人的灵性与道德生活。这些记载在旧约上的启示虽然比较片段,为一时一地之需要而说,但这些先知不单只预告违背神旨会有的灾祸,也预示弥赛亚新时代的来临。

这个新时代随主基督的降生而开始,神藉着祂儿子基督向“末世”,也就是从基督降生到祂再来这一个时期的人,继续启示。但这是最完全最重要的最后晓谕,这些神的话记在新约中。神是旧约和新约的终极来源。

1:2-3 最终的世代(“末世”)已经到来。基督耶稣比先知中最优秀的更美,因祂是父神本体的真像,要是人类从神子身上还不能认识神,先知无论如何晓谕,都无济于事。 作者用了七句话来说明基督是谁:1,他首先阐明神子和人居住的世界的关系,指出“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神创造万有环绕我们,神子又是万有的承受者,宇宙万有看似冷漠,独立于人之外;但因神子成为人身,舍己救赎,连小麻雀了看顾,寰宇万物变得与我们休戚与共(参罗8:17)。

2,作者接着说神“曾藉着他创造诸世界”。这位住在人中间的耶稣基督就是创造人的神子,“诸世界”原文为“aiones”(诸世代),不是普通用以指“世界”的kosmoi,包括宇宙创造者为爱世人的父神(参约1:3;西1:16)。

3,他然后指出基督与神的关系:“是神荣耀发的光辉”。有太阳才有灿烂的阳光,神子是神才能发出神荣耀的光辉;同时人也可从神子在世的生活与工作,看见神的荣耀。

4,基督也是“神本体的真像”。祂来到世上是神本体完完全全的权威的代表,祂有神的本性与全能,所以连大自然也听从祂。

5,基督不只参与宇宙创造,而且继续在已造成的宇宙中工作,统摄万有;所以作者说“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

6,作者介绍完了基督之后,立刻点出本书的主题:“洗净人的罪”。人类的始祖犯罪后,那罪感促使世世代代的人盼望有一天能脱罪,因而出现各种各样脱罪的方法;但都不外靠人的意志和行为,法利赛人和后来的诺斯底派是其中一例。但神启示的方法是一次且永远的救赎,这就是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人只要相信,罪便永远得到洗净,卓绝我的献祭赎罪由基督一次完成。

7,基督现在“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神是那“高天至大者”,人人应敬畏祂。基督的救赎大功已经完成,基督回到祂至尊的地位,与父神一同统治万有。“右边”是尊荣的位置见旧约《诗篇》110:1。

1:4 神耶稣基督如此超越,自然尊贵过天使。作者将基督与天使相比,可能因当日犹太人十分敬重天使,视天使为神高启示的传达者,是神的使者,能干预人间休咎祸福。1:5 本节至14节引用七处旧约圣经来证明基督高过天使;不但高过,天使且要拜祂。本节引用的两节经文,上半节出自《诗篇》2:7,也为《使徒行传》所引用(徒13:33),应验在基督复活上;下半节出自《撒下》7:14。犹太人认为这两处经文都是指弥赛亚而讲,唯有神子才有这高贵地位。

1:6 “长子”指的当为前节的“子”。保罗常常用“首生的”、“元始”、“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来指耶稣基督。一切信祂的都得到神儿子的名分(加4:5-6),基督不只是神的独生子,更成为长子。作者引用旧约经文,说明神子耶稣降生之时,天使要来拜祂,可见神子的超越性。《申命记》所载为〈摩西之歌〉的一部分,盼望以色列的神能战胜一切仇敌。本书作者引用此歌来述说“长子”基督的胜利。

1:7 经文见《诗篇》104:4,系依《七十士译本》引用。天使象风、象火,都是仆役,要听命于神子。

1:8-9 引自《诗篇》45:6-7。此诗很可能为某以色列君王婚礼中所用,后来引伸描写基督的受膏和荣登宝座为王。

1:10-12 基督的创造万物,万物可改变,但祂永不变(13:8)。这里的话引自《诗篇》102:25-27,也是依《七十士译本》,把对耶和华神的赞美应且到神子身上。祂是那永在、不变、大能的主,能改变天地。

1:13 本书此用《诗篇》的经文甚多,可说是全书的一个骨干。本章开头(2-3节)便是此篇诗歌的引伸。作者深信《诗篇》110篇乃有关基督的预言。

1:14 从以上所讲看来,坐宝座的基督和服役的天使不同甚大。天使只是灵,没有死而复活的能力,他们的职责只是服役。“都是”二字强调没有例外,包括各级天使在内。基督为了完成救赎大功也曾“取了奴仆的形像”(腓2:7),但这只是暂时的。天使则不同,只是“奉差遣”保护或传达神给承受神救恩的人,决不会坐在宝座上。

《希伯来书》第2章

2:1-2 上文讲过了基督比先知、天使更美,祂的名、地位、荣耀等都远超天使。

2:3 作者郑重向有随流失去真道危险的读者及时提出警告。福音真理由神子亲自宣布,伟大过旧约的律法不知凡倍,连这样大的救恩都不理会,悲惨的结局岂能逃避!

2:4 神用神迹、奇事、异能等超自然的行动来证实这福音信息。四本福音书有许多耶稣行神迹奇事的记载,但是基督之为神不靠这些事来建立,祂即令不行神迹,一样是神;神迹奇事只是从旁来证实。“圣灵在恩赐”不同于人已有的才干,是圣灵随己意特别赐给人,为神同意他们传扬福音的证明,也是初期教会的一个特色。

2:5-6 本节至8节引用《诗篇》8:4-6的话,继续说明比天使更美,祂虽然成为人子,仍旧超越过天使。 “将来的世界”指基督降生带来的世界新秩序,也就是祂所开始的神的国;天使虽有地位,但神没有把将来的世界交给他们管辖。2:7-8 “比天使微小一点”、“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说明神造人时给人的无从尊严和超越其他造物的崇高地位;人比天使小一点也是暂时性的。诗人眼中的人是如此完美,为神直接所造,赋予管理世界的责任。

2:9 基督成为人身,暂时比天使小一点,为了恢复人管理世界的原有地位。祂完美无缺的生命为人受死、钉十架、战胜死亡,现在坐在神的右边;使祂救赎的人终有一天能象诗人所说在将来的世界里统里万物。

2:10 基督在救赎工作中,一人降卑,叫所有得赎的人成为神的儿女。“元帅”的原文有“带头领路”的意思。基督若没有忍受苦难开路,人也就没有拯救。

2:11 “那使人成圣的”基督,曾经成为人子,为人类尝了死味,信祂的人因此得以恢复原有的圣洁,得到基督复活的生命,升高成为神的儿女;使基督可“称他们为弟兄”。

2:12-13 这里一共引了三处旧约经文,分别见《诗篇》22:22、《以赛亚书》12:2和8:18,所根据的是都是说明基督和信徒的密切关系。

2:14 魔鬼掌握死权,但这权柄不绝对的,只能用以引诱有罪性的人去犯罪。因为根据神的律法,犯罪的结果就是死(罗7:11)。祂用自己的死,满足了神的律法对众人的要求;又用祂的复活,永远毁灭了死亡。人信靠祂不只可脱离罪的管辖,也完全不受魔鬼的辖制。

2:15 魔鬼今天依旧在活动。大部分的人害怕死亡,但因为骄傲,不肯承认这怕死的心是做了罪的奴仆的结果。

2:16 《以赛亚书》41:8-9说,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神拣选的仆人。表面上看,基督的拯救不过让人从罪的管辖下转到神的管辖下,可是其间有极大的分解。服侍魔鬼的没有亚伯拉罕的后裔的地位。一切象亚伯拉罕一样相信神的人,才是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基督要救的是这些信祂的人,所以祂要成为人身。祂不用成为天使,因为天使毋须救赎。

2:17 作者从12节已引的《诗篇》的话,重述基督为了拯救世人成为人身,“与他的弟兄相同”(14节)。“凡事”指出基督完全的人性;基督要完全成为人方能代表人进到神面前。“慈悲忠信”所以重要,国为祭司是百姓的代表,站在百姓的地位才能体恤百姓。“慈悲”是对人的体恤,“忠信”是对神的的尽忠。

2:18 试探为人生所难免。基督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因为祂自己有受试探的体验。祂为拯救世人而受的苦,和祂因此而受的试探都非常之大。祂经历二者,得到空前胜利,因此能成为人类的代表,作人中保,为人赎罪。 《希伯来书》第3章 3:1 本章将基督与摩西相比,摩西是律法的颁授人,对犹太人和外邦人基督徒来说,这个比较十分重要。本书作者指出摩西在神家里作仆人的地位远不及基督作神儿子的地位。摩西虽伟大,却未能完成领以色列人进迦南的目标,但基督却完成了神交托祂的工作。

本节至4:13是《诗篇》95:7-11的诠释,指出基督比摩西更美,警戒人不要象死在旷野的以色列人那样重不犯与悖逆的罪。

本节的“天召”,指从天上来的呼召,要把圣徒领入天家。“使者”原文与“使徒”为同一字。耶稣为使者,忠心胜过摩西,更胜过所有受神任命的人。祂是寻最高的使者,一切奉差遣作使者的人都从祂而出。“弟兄”是同蒙天召,从众人中分别出来,与基督联合为一的人。“圣洁”自然成了他们的特征。

《希伯来书》第三章

3:2-5 摩西奉差遣,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进入迦南美地;基督奉差遣,拯救属祂的人脱离魔鬼的奴役,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 “安息”可以指天家,也可指因蒙拯救而得到的平安。

“家”和“房屋”的希腊原文都作同一词,此处一词二用:在2,5-6节,用以指“家庭”,在这家庭中,基督为子,摩西为仆;在3-4节用指“房屋”,摩西在房屋内,只是房屋的一部分,基督却是这房屋的建造人。基督与神同为万物的建造者,地位当然远超过摩西。摩西为仆,甘愿向神的家尽忠(参民12:7),但他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要为以后的事作见证。换句话说,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摩西的代表性并不完全。神要藉着基督作更完全的启示,是将来一定会述说的。摩西作为仆人,任务诚然伟大,但他只为了神子耶稣的更大的任务预备道路。

3:6 “他的家”指神的家,由神的儿女组成。忍耐是神儿女的特征,我们的盼望是真实的,有勇气坚持所信到底的人,才配作神的子女。

3:7 本节到11节为《诗篇》95:7-11的直接引述,用“圣灵有话说”开始,说明作者认为旧约也是圣灵默示之作,是神的话语,具有无比权威。首句“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在本书一共引用了三次,其他二次见3:15及4:7。作者看重“今日”这两个字,适用于当日的也适用于现在。

这几节经文为以色列人在旷野不光荣生活的缩写,记录在《出埃及记》15:22-25;17:1-7;32章中。诗人用以色列人祖先的失败来警告他那时候的人,不可背信弃义,不相信耶和华。本书作者也用此来警告他的读者。这严重的警告当然也适用于今天。耶和华神不轻易发怒,但若发怒到要起誓,无人担当得起。

3:12-13 以色列人的大罪是“存着不信的恶心”,因而离弃神的道路。作者提醒读者,千万别重蹈覆辙。

3:14 对付更心的办法,是坚持起的信心到底,这样就能在天国里有分。

3;16 作者用一连串问题,继续讨论不信。当年不能进迦南的以色列人,都是听了神的应许却不相信的人(19节)。他们犯了悖逆、若神发怒和不信的罪,因此整整一代都死在旷野(民14;21-35)。本书的受信人一定也有人陷在这罪中(14节)。4:1 本节至13节讨论摩西的继任人约书亚。他虽然领以色列人进了迦南,但也因百姓不信,没有得到真正的安息(参4至10节)。作者劝勉信徒努力进入建立在基督里的安息。

本节指出神的应许永远有效。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子孙仍旧有得到的希望。旧若冥顽不灵,灾难性的责罚也会临到今天的人。“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是说恐怕有人已面临赶不上的境地,得不到这安息,故应戒慎戒惧。

《希伯来书》第4章

4:2 从神而来的福音,传给旧约也传给新约时代的人,传讲方式或有不同,但都须靠着信心来接受,才可以有进入那安息的权利。以色列人听了没有反应,因为没有信心,得不到真理的益处。可见单听而不信是不够的。

4:3 这“安息”并非将来才有,也非基督来后才有的经历,而是自有人类便已存在,是神一直愿意人得到的。祂自己完成创造之工,对所造万物美好完备感到“安息舒畅”。对信徒来说,神所应许的“安息”已是现实生活的重要成分,是基督徒生活吸引人的美质。主基督呼召一切劳苦担重担的人到祂那里,可能性得到内心的真平安(太11:28-29)。

4:4-5 “安息”是神创造工作完毕时的休息。祂以为以色列民定下历代遵守的安息日,在礼拜六不工作,纪念神的安息,享受神赐人的福气。本书指出,以色列民虽然进了安息之地,虽然常守安息日,但自始至终未有享受过心灵的安息,因为心里“不信”。

4:6-7 神既有了安息的应许,“今日”仍旧有效,适用于摩西和大卫的应许,同样适用于今天。

4:8-9 作者要我们明白神的安息与人的想法不同,他把这叫做“安息日的安息”,是个作者创制的新字,全本圣经只见此处。这种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不同,只有“神的子民”才有资格享有。

4:10 信徒倚靠基督在十字架完成的救赎工作,就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不用靠自己便可以安歇在基督的平安和喜乐里,这是神要我们进入的真安息。这安息应该也包括在永世里享受的安息。

4:11 人得救不靠自己的工作,完全是神的恩典。“竭力进入”不是要人用自己的力量,而是劝勉信徒勿蹈以色列人覆辙,快快凭信心进入神的安息。

4:12-13 对神藉先知和基督晓谕人的事,决不能可掉以轻心。神的话(“道”)见于圣经,更见于基督的道成肉身(约1:1,14),不只活泼而且能产生实际功效,其威力比一切两面开锋的剑不快,无坚不入,我们的整个身心都能深入辩明。“活泼” 是有生命的表现,神是一切生命之源。“功效”是行动的结果。信徒有了神的话语的浸润与照亮,生命活跃,欣然遵行神旨。

4:16 自本节至7:28乃是以《诗篇》110:4“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这节经文为中心,阐释了一个新主题:基督比亚伦更美。本书以前有好几个地方提到基督为祭司,但到本节才开始详尽说明。这位新的祭司有三大特点:1,祂是“大”祭司,地位、品性和工作超过由亚伦一脉相传的一切其他祭司。2,“已经升入高天”,远胜亚伦进到会幕至圣所的狭窄幔子。基督直接到神的面前,我们因此也可坦然到神前(10:19)。3,祂是历史上的人物,但又是神的儿子,有十足的人性和神性,可以做我们的大祭司。

4:15 作者将基督受的试探和人受的作比较。基督受过人会经历的每一种试探,和我们受的没有什么不同。试探本身并不是罪,罪是受试探的结果。基督受试探与我们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他没有因试探而犯罪(看太4:1-11)。“体恤”为需要的人而有,“软弱”才会需要体恤。“

4:16 信徒来到神面前可以:1,坦然无惧,称祂为“我们的在天上的父”;2,到达施恩座,是白白蒙恩典的地方;3,得蒙怜恤;4,神的恩典无限,随时成为我们的帮助。

《希伯来书》第5章

5:1 本节至4节追叙旧约所记有关大祭司的一些事。本节指出一般的职责:大祭司从人中间挑出,由神指派作人的代表,办理人与神中间的事,包括献礼物和赎罪祭(礼物当指素祭,赎罪祭用牲畜作祭物为赎罪而献。看《利未记》2章)。

5:2-3 本节讲大祭司比较个人的一面:能体谅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无知而犯的罪来自愚蒙和失迷,与硬心而明知故犯的罪不同。失迷的人愿意回头,大祭司有责任予以体谅,因他自己也有这软弱。他不但为百姓,也要在一年一度的赎罪日为自己的罪献祭。基督更能体恤属祂的人,祂是神子,不用为自己献祭赎罪;而是把自己当作祭物献上,赎众人的罪。

5:4-5 亚伦大祭司的职分本为神所立。到了耶稣时代,变成由罗马皇帝来指派,精神领导的地位忝堕。基督这新的大祭司,祂作人中保的任务为神所派。《诗篇》2:7和等次“作大祭司,地位比亚伦高得多。

5:6 《创世记》14:18-20记有麦基洗德的事。亚伯拉罕向他献十分之一,因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带着饼和酒来迎接亚伯拉罕,而饼和酒正是圣餐中耶稣的身体和血的表征。这节引自《诗篇》110:4的经文,不但证明基督大祭司的地位为神所立,不属亚伦的等次,而且是“永远”的,毋须人继承。这是一个完全、永远、在神面前为人祈求的最高祭司职位。

5:7 作者着重指出耶稣是真实历史人物,是神子成为血肉之体来救拔人(2:14)。他提出耶稣作的一件事来证明,是四福音记载之外有关耶稣生平最感人的一件事。从耶稣的呼求与流泪,可以知道所指的或为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路22:44)。祂所挣扎的不是受苦和死亡,而是担当全人类的罪的无比苦痛。祂不是哀求免死,而是为众人赦罪的事向有有力救祂免死的神祷告。祂因甘愿为人担罪,祂的祷告因这虔诚而蒙应允,能完完全全顺服神的旨意。

5:8 基督本是完全的,但既成为人身,仍须学习顺从。路加说耶稣年幼时智慧和身量一齐增长(路2:52)。祂遵守天父的旨意的心逐渐增长,直到能完全以神的心意作祂自己的心意,钉死十字架上。这种人间经历使基督更能成为体恤我们的大祭。

5:9-10 “得以完全”四字说明主基督胜利通过一切考验,从未失败,因此成为我们得救的基础。“永远”是指得救的功效。凡盼望得到永远救赎的人,也须象主基督一样完全遵行天父的旨意。人不问贫富、贵贱、自主、为奴,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凡顺从神的都可以成为祂的子民。基督大祭司的职分是普世性的。

5:11 从本节可知作者熟悉这封信的读者,晓得这种关于亚伦低于麦基洗德的讨论太专门,他们会听不进去;但头脑成熟的应该可以明白。 5:12-13 本信最早的读者当为归信福音真理已有一段时日的人,他们听不进因为不求长进。学习真道已久,本可教导别人,可惜仍处起步阶段。神的“圣言”指神的晓谕,通常指旧约(参徒7:38;罗3:2)。此处当指福音,因为与“小学”一词连用,有基本福音道理的意思,就如下一要讲明的事。吃奶的婴孩应长大成人,改吃干粮,能明白象麦基洗德这样高深的道理。

5:14 在灵性上“长大成人”不是一蹴而成,而是不断操练的结果,所操练的是“心窍”,也就是心灵中用来明白道理和判别是非的那一部分。人须心灵上成熟才能分辨是非好歹。 《希伯来书》第6章 6:1-2 长大成熟的人和婴孩不同。要是不希望永远在灵性上作婴孩,应该“离开”,也就是不停留在象奶一样的开端的道理上,努力“时到”更成熟的地步,明白象7章所要阐释的高深道理。我看到很多基督徒信主十几年了,但灵命和对神的认识方面毫无进展,这与读经祷告和聚会不正常有必然的关系! “不必再立根基”就是说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级阶段上徘徊。得救的根基早已立好,没有人能再立。信徒不长进的原因不是根基不好,乃是没有人能再立。信徒不长进的原因不是根基不好,乃是没有竭力追求完全。

这里举出六种开端要道。“就如”是说这只是举例,是比较重要的,但非全部。有人以为遵守了便可夸口的道理(参可7:3-4),不过是基督信仰的开端。这包括:

1,懊悔—从罪和礼节仪文的束缚中觉悟回转(“死行”指徒具外表却无实效的行为,例如靠行为称义,其实陷在死境毫无功效)。

2,信靠神—离开罪的黑暗,转向神的光明,用信心来回应神的奇妙预备。

3,各样洗礼—“洗礼”原文为多数,只有“洗”的意思,可指好几种洗的仪式。

4,按手之礼—用于授圣职(提前5:22)、医病(徒28:8)、差遣(徒13:1-3)、祝福(太19:13-15)的仪式,还可能包括受圣灵的按手礼(徒8:17;19:6)。

5,死人复活——所有的人到末日都要复活(约5:25-29;林后4:14;启20:5-6)。

6,永远审判—将来的审判,包括信徒要受的决定应得赏赐的审判(林前3:8);罪人要受的生命的审判,被扔入永远的火湖。前二种为信心要道3和4属外在的见证;最后二种为基本教义。

《希伯来书》第6章

6:3 信徒进到完全的地步,须靠神的能力和恩典,只有神能打开人的心窍,在灵性上长大成人。

6:4-8 这是为“那些”听过道,受过栽培却还没有得救的人而写的严重警告。这些人比停留在吃奶阶段的人还不如。“蒙了光照”应译为“蒙过光照”,就是看见福音真光,并未接受,反面离弃。“尝过天恩”指尝试过基督所赐生命却未喝下。“于圣灵有分”是受过圣灵感动或责备,却未让圣灵住进心里。“尝过神善道”是听了道觉得好,但不相信。“觉悟来世权能”指知道神对罪恶的刑罚和审判,但未必诚心归向神。6节说这一班人有这么好的机会和经验,仍是离开真道。在这已硬的心田里,圣灵不会再动工;他们甚至恶过把基督耶稣钉十字架的敌人,因为那些人并不认识神的救恩,不明白所作的。这一班人却是“尝过”救恩的仍旧离弃、羞辱祂,结局之坏会比当年钉祂十字架的人更甚。

7-8节用自然界的比喻来说明。田地若忽略耕耘,会废弃无用;有了雨水加上勤耕,才会长出蔬菜禾稼。人心与自然一理。有神救恩的浇灌,却不努力持守,反让心田长出荆棘,只有走向灭亡,受永火的刑罚。参看10:26-31。在美国,有的解经家认为这几节是指已失去救恩的基督信徒而说的,可是圣经中有很多例证,指出信徒若真得救便永远稳妥,故不可解作信徒会失去已得到的救恩。很多教徒,我只能说是教徒,人到教会,心没有到,苦熬一生,终被撇下,实在比外邦人更可怜,功亏一篑!

6:9-10 作者警告过那些人以后,开始给受信的人鼓励,说不相信他们也已到达无可救药的地步。他称他们为“亲爱的弟兄们”,并深信神在他们中间作工。他们出乎爱心的工作证明他们是真正重生得救了的人。9节后半依原文全译应为:“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也就是属于得救而有的这些事。”“近乎得救”不可解释为还未好到能得救;而是说他们得救后的全面表现,强过貌似得救却不信的人。

6:11-12 出乎爱心的工作值得称赞,但还有一些地方应该注意,例如1,持守所信到底;2,盼望要充足;3,应向过去凭信心承受应许的人学习。

6:13-18 信徒盼望的充足可从亚伯拉罕的经验得到佐证。亚伯拉罕的事(看创22:16-18)说明神应许的庄严郑重,永不改变;祂说的话绝对可靠。堕落了的人说话难取信于人,才指着比自己大的发誓(16节)。神体恤人的软弱,只有指着自己起誓。祂的应许本来坚定(13节),添上起誓,双倍保证不更改(18节)。

6:19 “锚”是牢靠稳妥的象征,基督徒的盼望象锚一样可靠,因为深放在天上的至圣所中。“幔”是会幕中遮隔圣所和至圣所一的层幕幔。“通入幔内”即进入至圣所,到达神面前。神是信徒盼望的根基。

6:20 耶稣是第一位进入天上永存的至圣所坐在神右边为我们代求的大祭司。祂作了先锋,为我们开路。“麦基洗德的等次”在下一章有详细阐述。

《希伯来书》第7章

 7:1 本章至10章讨论基督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位分)为祭司的事(5:10)。麦基洗德是王也是祭司开发中心,是基督为大祭司也为王的预表。从《创世记》14:18和此处的记载,我们知道:

1,他是人(7:4;提前2:5);

2,他是位臻君王的祭司(创14:18。比较亚6:12-13);

3,他的名字有“公义王”的意思,因为“麦基”即王,“洗德”意为公义(7:2;比较赛11:5)。他另有一个名字叫“平安王”,因“撒冷”即“平安”(7:2;比较赛11:6-9);

4,在圣经中,他没有生年死月的记录(7:3;比较7:23-25;罗6:9);

5,他作祭不是由人任命(诗110:4)。麦基洗德的职分,在身分、任命和任期上,都和亚伦不同。

7:3 《创世记》记载重要人物都记有出身、生年死月和子女。麦基洗德为实在的历史人物,但《创世记》却未记这些。本书作者依犹太人传统,认为这样一位无从查核生死的人,正宜于用来预表那无始无终的基督。

7:4 主基督属犹大支派(14节),不是属利未支派的亚伦的后裔。基督可以作祭司,是因为早在亚伯拉罕时代,麦基洗德接受过亚伯拉罕的什一奉献,且为亚伯拉罕祝福(6节)。麦基洗德的地位比亚伯拉罕和从亚伯拉罕而出的利未、亚更高。基督所承受的是麦基洗德的职分。

7:5 利未人依律法不可有产业,生活靠百姓供给,故可以收取百姓收的十分之一。

7:8 “在这里”指利未支派的祭司。“在那里”指麦基洗德。作者依据圣经没有麦基洗德死的记载指出“他是活的”,来说明他所预表的大祭司与耶稣基督的永存。

7:12 人人都是罪人,按律法都要定罪。旧约的律法预备了祭与制度,来恢复珍与神间的完全关系。为了赎罪,每天要藉牲畜的血来为祭司和百姓献祭。但亚伦一脉祭司的工作由软弱的人担任,不能使人完全。

律法是在西奈山颁布的,早在律法颁布前,亚伦所属利未支派的先祖亚伯拉罕已向祭司麦基洗德献上十分之一;这事发生在律法颁布前四百年。基督大祭司的位来自麦基洗德的等次,不是来自旧约的律法。这地位比亚伦的祭司更好更美。基督所得到的大祭司职分既在律法颁布之先,而所献的也为永远有效一次献上救赎万人的祭,那么,依律法而设的旧祭司制度便须更换,替以能使人完全与神和好的新体制(“更改”原文为“更换”的意思)。神启示保罗也启示本书作者,祂早在颁布律法前,在犹太人极尊敬祖先亚伯拉罕身上就已有了这些便美的预备。

7:16 “属肉体的条例”指祭司的世袭制度,为利未支派的人所专有。耶稣基督来自非祭司的犹大支派。“属肉体”的和受“条例”所限制的,现在为拥有“无穷之生命”和“大能”、永远为祭司的基督所替代,远超过亚伦一脉只问世袭,不论个人品质的祭司制度。

7:17 所引经文见《诗篇》110:4,这里再次引用,着重点在“永远”二字,以证明基督的职分不能毁坏,有无穷之生命。

7:18-19 “先前的条例”指律法,只是预备我们到基督那里程,可是这律法既软弱又无用,是因为只靠献祭不能当让人得生命,进到神面前。

7:20-22 利未等次的祭司和麦基洗德的另一不同,是前者只是依律法而立,后者则是神起誓而立。神说了话又起誓,这事便无比的坚立(参6:18)。耶稣因此是更美的新约的中保,能恢复人与神间的完全关系。

7:23-25 利未祭司制度不但不完全,而且不永久,因为有死阻隔,制度虽延续,人则因死而须更换。基督的使祂成为我们永活的大祭司;只要人愿意到神面前,基督就有力量拯救到底。祂离世升天以后继续为属祂的人工作(“代求”)。

7:26 作者把这位更美和更理想的大祭司耶稣的特质归纳为圣洁、无玷污、无邪恶。祂满足了神所要求的绝对圣洁,在道德上无瑕无疵;虽与罪人接触,仍能圣洁不染。祂坐在神的右边,神永远高举祂(腓2:9-10);无人可与祂相比。

7:28 人软弱因为人会死,又有罪。人作大祭司只能献牲畜代赎,牲畜不能完全代表照神形像造的人。基督虽受试探却没有犯罪(2:10;5:8),且顺服神旨,一次将自己献上,确立了祂永远的完全。凡相信祂的都能得到救赎。“在律法以后起誓”是照《诗篇》110篇所讲的起誓而言(21节),因为《诗篇》写于律法颁布后数百年。

《希伯来书》第8章

8:1-13 作者通过最能连接旧约和新约的应许这一概念,论证了大祭司基督超越利未系统的祭司。即基督通过献上自己,成就了新约。基督亲自成为中保,废弃了不完全的旧约大祭司职分。

8:1-2 表明大祭司基督的伟大。至大者宝座的右边:指出基督履行大祭司职责的地方和利未系统履行大祭司职责的场所完全不同。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圣所是帐幕的一部分,是利未支派的祭司履行职责的地方。圣所虽是荣耀的地方,但毕竟是人手所造的,并非是神真正的住所。基督才是圣所的实体,即在神宝座的右边作“执事”,履行大祭司职任。“作执事”有“侍奉者”之意,因为基督把自己全然献给神。

8:5 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地上帐幕是由人手仿造天上的原形造出来的(出25:40)。本文告诉我们:①即使是地上最高的制度也并不完整;②最好的会幕也比不上天上的。

8:6 凭更美之应许立的:指与旧约时代的有关地或子孙的应许相比,新约时代是有关基督的祝福的属灵应许。约的中保:这里的“中保”指保证实行契约的人。同样基督作神与人之间的保证人。因此,基督作为中保的新约的履行是可信赖的,只有通过基督才能与神和好。

8:8 与以色列家和犹太家另立新约:新约是为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即在基督里的百姓而设立的(罗9:6-13 ;加6:16)。因此,基督徒继承神应许给亚伯拉罕的福份;新约是与所有人设立的,是通过基督的代赎完全成就的<加 绪论,律法与福音的比较>。

8:10 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新约的第一个超越性,就是神的约已记录在里面。这表明新约有:①深深刻在我们的心里(耶31:33) ;②敬畏神之心(耶32:40);③把神的灵放在里面(结37:14);④洁净人心(结37:23)等多重之意。因此,新约的信徒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得着圣灵的能力而自发地履行主的教训(罗8:2;腓1:6)。在诫命刻在石版和心版上这一点,旧约和新约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旧约百姓都有顺从诫命的义务(弗6:3),对新约信徒而言,刻在心版上更加需要自觉地顺服律法。

8:11 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都必认识我:新约的第二个超越性是不需要立约的仲裁者(申4:1,14;6:1)。摩西、祭司、先知作为立约的仲裁者(代下17:79;斯7:10;耶32:33),使人明白神和百姓之间是立约关系(10节后半节)。但是在新约中没有必要为百姓仲裁,圣徒藉着圣灵得到神更丰富而清楚的启示,并且因着立约与神成为一体。否则,神的降临只能造成恐惧不安。

8:12 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新约的第三个超越性在于完全的赎罪。在旧约,祭物具有预表性质,其本身发挥不了赎罪的作用,所以每次犯罪或按一定时期反复献上。与此相反,通过基督完成的救赎是完全的永远的(彼前1:19)。本节告诉我们:①基督的赎罪之血,成为与神立约的凭据;②完全得赦免的新约百姓,再也不能感到负罪。

《希伯来书》第10章

10:1-4 本章此四节解释何以旧的祭祀制度不完全,作者用“影儿”和“真像”来作旧约和新约的对照,指出旧的进到神面前的方法是新的真能到神面前的方法的影子,影子只是实体的模糊轮廓。“将来美事”拽有基督为信徒灵性上大祭司的福音真道。新的恩典要取代旧的律法。一般用牛羊献祭所能做到的只是将人一年中所犯的洗净,但除不了罪根。神在新约中所预备的基督的流血的救赎,才能永远去除罪根。 本书作者引用《诗篇》的话,然后加以诠解。诗人说的话都在基督身上完全应验,就象基督藉着诗人的口说话一样。

10:7 “经卷”指旧约的经卷,记有神的一切启示;神差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世间的事早已在旧约中预告(参路24:27)。

10:9-10 “除去的原文含有“杀”的意思,说明旧有的祭祀制度已彻底废除,由完全胶的新方法所取代。是基督遵守神旨才完成的,我们靠着祂一次献上的身体列可以成圣。

10:11-14 这一段着重描写基督献上身体后所得的荣耀。在旧的祭祀制度中,祭司是站着侍奉,天天献一样的祭物,且永不能除罪。祭司要站着,因为有永献不完的祭;但基督只一次献上便够了,可以坐下。 13节“等候他的仇敌成了他的脚凳”,指出基督十字架救世的大功已完成,作了新约的大祭司为世人更美的中保。

10:16-18 我们的罪在新约的恩典中得到完全的赦免,从此不用再献牛羊的祭来赎罪。救恩的时代降临,新约已履行;旧的祭祀所预表的美事都在基督身上完全实现。

10:20 9:6-7所说的第一层帐幕和第二层帐幕的阻碍已除,人到神面前有了一条新的得生命的坦途。幔子从上到下裂开,象征基督的身体为我们受死、破碎(可15:38),打开了到神面前的路。

10:22 从本节开始,作者对信徒生活提出规劝。他指出这种新生活的三个层次:1,来到神面前(22节);2,坚守不动摇;3,激发爱心,鼓励善行。第一层是内心上个人对神的忠贞,第二层是信心上的坚持不渝,第三层是行为上应尽的社会责任。

本节举出进到神面前的四个条件:1,诚心:对神尽忠必须是真正的,发自内的;2,充足的信心,对能进到神面前无丝毫疑虑;3,天良的亏欠已经洗去,因基督一次献上永远有效的牺牲,良心重获自由;4,身体用清水洗净,圣灵在我们身上所作的洁净工作,被修理干净。(3)指内心的洁净,(4)指外在行为的洁净,好象《民数记》19章所记的除污秽水除去外面的不洁一样(林前6:11);与水礼无关。

10:25 信徒在人与人间应尽的社会责任是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和行善,便需要在信徒间多有交通来往,才有实现这责任的机会。“聚会”的希腊原文有崇拜聚会的意思,是信徒正式交通的场合。信徒参加聚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彼此劝勉,互相激励。“停止”是说“放弃”努力,灵性生活孤立,继之以失败跌倒,陷入罪中。所以说“不可停止聚会”,免得引来不幸的恶果。 “那日子”指主再来的日子。信徒度日应时刻注意实行前面所规劝的事,要象已听到主来的脚步声那样儆醒,因为祂必快来。

10:26-31 这几节警告人离开所信之道的危险,既然主必快来,审判也就不远了。 “故意犯罪”是明知故犯。旧约的祭祀是为了无知而犯的罪,用献祭来暂时获赦免,非为故意犯的罪而设;后者等于不要真道,失去了唯一的基督的救赎,那就再也不可挽救(26节),只有面对灭亡的命运(27节;帖后1:6-9)。

10:28 旧约律法为求听审公正,须凭两个以上的见证人的话才定罪,见《申命记》17:6。

10:29 “成圣之约的血”指基督与我们所立的新约所流的赎罪之血。施行新约恩典给人的是圣灵,若故意侮辱神子,轻看祂的约,又轻慢圣灵,刑罚比干犯律法当然要重得多。

10:30 审判与刑罚都在神的手中。两节经文都见《申命记》32:35。引用时略有出入。

10:32 本节至章末劝告信徒忍耐。本书的读者可能归信已有一段时日,作者要他们回想信主这段日子中,象障碍赛跑的人,所克服了的途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10:33 列举这些苦难,一是被毁谤,二是遭患难。这都是基督耶稣忍受过的苦难。

10:34 这些信徒不只能体恤他人,而且重视灵性上的成果,轻看世上物质;因为所失去的是暂时的,所要得到的更美更长存。

10:35 作者力劝信徒珍惜亲身体验中所得到的“勇敢的心”,切莫轻易抛弃。真道上站得稳的人必得主的赐。

10:36 “勇敢的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忍耐。环境再劣也能持守所信,信徒应学效基督忍耐完成神旨的榜样。

10:37-38 经文引自《哈巴谷书》2:3-4。新约作者曾三次引用“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话。另外两次见《罗马书》1:17和《加拉太书》3:11。不要以为迟延是神不守应许。勇敢的心需要信心来持守;有了信心便于不会退后。

10:39 作者相信他的读者象他一样,不会退后走向灭亡,反会坚持所信,得到拯救。

《希伯来书》第11章

11:1 信心的生活并不容易,作者在本章列举历史上许多有信心经历的人,让我们在这人物的长廓里,观赏他们的成就。“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信”字前面未加冠词,讲的是一般的“信”,其特质适用于基督来前和以后的世代,是归纳许多历史上圣徒所经历的所得。信心主不坚所盼望但尚未得到的事的一种坚定信念,因这信念,所盼望的事可以实现。所以本节接着说“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也就是说信心是未见之事可以成为事实的证明。人的肉眼让我们相信所见到的事物,信心的眼睛让我们所见不到的事物。

“所望之事”的重心在“望”而不在具体所望的事。“望”使信心成为有价值的信心,信心使“望”成为有根据的盼望,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未见之事”是人的普通知识和了解力所及不到的事,是将来灵性上会体验到的真实。信心给了我们一个立足点可以盼望、去感知见到的真实。

11:2 “古人”指基督来前世上的信心英雄,作者综合前人信心的经历得出了一个结论:“古人在这信上得到美好的证据”。 11:3凭信心才能知道神不但创造万有,而且万物和人类的历史都在祂大能的掌管中。这是信心的功效。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万象,乃是那看不见的大能所创造、所管理。

11:5-6 神喜悦以诺是他有信心的证明。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在互信上,没有了信心不能与神交通。

11:7 挪亚的事见《创世记》5:28-9:29。要人相信干地会为洪水所淹没,并能凭对神话语的相信,冒世人的讥笑建造方舟,的确是伟大信心的明证。洪水来后,神的话语得到证实,挪亚的信心让大全家得救。不信的世人受到灭亡的刑罚。挪亚因信进入义人的行列。

11:8-12 亚伯拉罕的事见《创世记》12-13章,新约称他对“信心之父”,是凭信心生活之人的非凡榜样。

11:17-19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看《创世记》22章。他的信心如山,深信以独生子以撒为燔祭,神能叫以撒从死里复活。神在最后关头阻止他下手,以撒有如死而复活,祭牲以一只公羊代替。

11:22 约瑟死前留下遗命,不葬在埃及,养猪业要葬在迦南地。他全心相信神给他列祖的应许。

11:23-29 摩西的事迹看《出埃及记》1:16-22。摩西的伟大是他能看见生命中有比物质享受更有价值的东西。但作者何以说摩西把为基督受凌辱看得高过埃及的财富呢?摩西虽也曾略窥见神后来救赎的计划,但所知极有限。作者所以这样说,因他深信旧约所记的事与基督时代密切相关。摩西四十岁时离开埃及,逃往米甸(27节)。他深信神会拯救祂百姓;在米甸忍耐等待四十年。后来接受呼召,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是他一生最后的四十年。若无信心,他不只不能在旷野历经万苦,连红海也不渡过。

11:30 约书亚继摩西领以色列人进迦南包围耶利哥城的事见《约书亚记》6章。

11:31 喇合因着信,神的恩典临到她,虽为罪人也蒙“救活”,美名传到今天。

11:32-36 这里还提到基甸(士6-8章)、巴拉(士4-5章)、参孙(士13-14章)、耶弗他(士11-12)。不是按他们时间的先后,而是按他们的重要性排列。大卫和撒母耳在以色列人历史上地位重要,旧约中记述甚多。特别提到他们,是因为撒母为士师时代与王朝时代的过渡人物,而大卫为王朝时代的出色代表。在此之外还加上众先知(看徒3:24)。这只是许许多多历史信心人物中的几个。他们有平民也有贵胄,有男有女,他们的共同处就是都能凭信心克服万难,得到胜利。从这些例子,可以看见信心伟人的胜利有两种:一种靠信心克服困难,在险境中获救,例如制伏列国,逃脱刀剑。另一种是靠信心承受苦难。例如忍受严刑、戏弄、被鞭打、刀杀。

11:37 这里举出了一些遭受磨炼的例子。其中有:1,被石头打死,是旧约法例许可的一种死刑;2,被锯锯死,据初其教父著作,先知以赛亚遭此极刑;3,披着畜皮各处奔走,是过着原始人的流亡生活,好象以利亚。

11:38 这些人都是人中间最值得受尊敬的人物,许多比他们富有,地位比他们高的人,都不能在灵性的程度上和他们相比。可是这个重物质的世界却容不了他们,要他们到处飘流。

11:39-40 神所预备的更美的事,在这些伟人有生之年未有实现,因为要等基督来后,神的应许才应验在他们所盼望的救赎主身上。不过,他们对神的信心已有充分的证明。所以未能得到所应许的,因为信徒为一整体,要与各时代的一同得到才算完全。今天,我们已见到基督来临、受死、复活、升上高天,应该用更坚定的信心和古往今来蒙因得救的人,一同等候主的荣耀的再来。

《希伯来书》第12章

12:1 向古代信心英雄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是向基督学习,接受神的管教。作者用运动员作比喻(2,12节),劝勉信徒望定目标基督,壮胆挺身,奔跑人生的长路。

信徒比赛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应象竞走的运动员一样,除了十分必需的东西,一切都得放下,包括妨碍我们归信福音直道的“重担”和容易被缠累、阴碍我们奔走灵程的罪。有了“放下”和“脱去”,不要有积极的跑的决心。这是一场耐力的考验,阻力很大,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神已定妥善目标和路程,大家机会平等。

12:2 竞跑人要得到胜利必须望住目标,心无旁骛,这目标就是耶稣,祂是最完美的榜样。基督耶稣是始也是终,在我人信心道路的起点,祂给我们鼓励和盼望;在终点,祂迎接我们。这条信心之路祂亲自走过,并且胜利完成;祂沿途带领并保守我们的脚步。祂自己曾望住可以为世人完成救赎大功的喜乐奔跑(太13:44)。人的羞辱和十字轲的痛苦都不放在祂眼里。祂所得到的荣耀也将成为我们的赏赐(启3:21-22)。

12:4-6 基督徒和外面的罪恶奋斗,逼迫的力量虽大,甚至家业被抢(10:34),但还未到象那些信心英雄须以身殉道的地步。受苦和遭遇逼迫都是神对祂子女的一种训练,可以在灵命上长进。遇到“管教”,不可灰心,因为神爱的人祂才管教。

12:7-8 从管教可以看出关系的亲疏。神的儿女才受神的管教,信徒若逃避这管教也失去儿女的地位;所以应以苦难和逼迫为乐。

12:9-10 作者将功赎罪地上和天上的管教作比较。地上的父母如果管教得合宜,自会受到子女的敬重。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父母若疏忽管教,社会必蒙蒙其害。信徒属灵的生命也当受“万灵的父”(神)管教,是灵命长大所不可少的。天父的管教不同地上的父母的管教,不是暂时的,也不是随己意的。神知道我们的心思意念,在需要时才施予管教,训练我们成为祂一样圣洁的儿女。

12:11 训练人成为好的赛跑健儿,也象修剪果树。树木经过修剪才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子来。平安须自义中求。人与神的关系正常,内心自然有平安。受到神的管教,能做神圣洁的儿女,就能有平安的果实。

12:12 作者继续用运动员的比喻,来勉励信徒。手下垂和腿发酸都是精神不振、身体疲倦的结果。要得到胜利须竭力把手和脚挺起来。自己先振作,人有余力鼓励他人。

12:13 人生的道路多险阻,我们天然的倾向是绕道或趑趄不前。

12:14 修直路的属娄的意义在这里得到说明,就是“追求与众和睦”(参罗12:18)和“追求圣洁”。神要求我们圣洁,才可以和祂有交通(“能见主”)。

12:15 “神的恩”就是神的恩典和这恩典给人的一切好处。信徒失败的地方是这恩典却不去得到它。这里提到失去神恩的一个结果,是生出毒根(参申29:17-20)。树木的根苦,结的棍子也苦。人心苦有毒根,这根会生长繁殖,结出仇恨、骄傲、竞争等恶果,让整个团体、教会发生问题,受到污染。

12:16-17 这毒根的恶果还有“淫乱”和“贪恋世俗”。“淫乱”非指男女肉体关系,而是指对神的心不专一。以扫二罪俱犯,既出让神所赐的长子的福气,又贪恋口腹的享受。以扫“号哭切求”,不过要得回失去的名分,并未悔罪,反恶心顿生,要杀弟弟雅各(创27:41)。他被弃于长子福分之外,呆见“失去神恩”会得到什么结果。我们若遇逼迫,牺牲正道以图苟安,情形也相若。

12:18-22 “那能摸的山”指西奈山,是神颁律法给以色列人的地方(看出19-20章)。颁赐时场面严肃,令人生畏(看出19-20章)。这里用西奈山比喻律法带给人人的恐惧,与锡安山所代表的恩典福音恰成对照。

12:23 “会”即“教会”,“诸长子”就是新约的众圣徒。“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可解作旧约众圣徒,例如亚伯、挪亚、亚伯拉罕,他们因信得称为义,他们的灵魂在等候复活。他们已藉基督的死而“成全为义人”。

本节可意译:“这里有整个教会,在里面的都是头生的,是天上的子民。审判人的神也在那里,还有已达到完全的义人的灵”。

12:24 亚伯的血自地里发出声音,哀求神为他伸冤(创4:10);耶稣在十架所流的血发出的声音是神慈爱赦罪的呼声,要人与神和好,恢复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12:25 “那向你们说话的”指神。在地上和在天的“警戒”,地方虽不同,声音则一。但接到天上的警戒的,因为启示大,担负的责任也大。

12:28-29 “不能震动的国”是基督徒属灵的国度。信徒既要承受这个国,便应1,感恩:永不变动的既已得到,自当心存感谢,不可为今世的苦难而怨尤;2,侍奉神:是神所喜悦的虔诚侍奉;3,要敬畏:基督徒虽处恩典时代,慈爱的神仍是公义的,祂是烈火。

《希伯来书》第13章

13:1 这一章包括了不少教训。第一个是本节所讲的“弟兄相爱的心”,不分种族、肤色,在主基督的新关系里互敬互爱。

13:2 其次是“用爱心接待客旅”。当日基督徒外出旅行,一般居停旅舍藏污纳垢,不宜住宿,需要信徒家庭接待。此处“客旅”因与“天使”相提并论,当指基督徒客放入,但可以包括非信徒在内,因为作者显然把接待当作基督徒对人的一种责任。“接待了天使”用的是亚伯拉罕款待两位不速之客的事迹(创18-19章):基甸和玛挪亚也有此经历(士6-13章)。这里的教训是用对待天使的热心和爱心来接待客放入。亚伯拉罕因接待远客蒙神赐福,我们不是图这福分,乃是要与人分享基督的爱。主耶稣说过,这样的人“可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预备的国”(太25:34-40)。

13:3 第三是记念在监狱中为主受苦的信徒和因信仰而遭苦害的人。他们与社会隔开,容易为人忘怀。

13:4 第四是有关婚姻的。有异教社会中,道德标准不高,尊重婚姻制度是合宜的教训。今天,淫乱的事无日无之,尤应记取此教训。苟合行淫的神必审判,因为婚姻制度乃神所设立(创2:24)。

13:5-6 第五是应谨防物质的引诱。贪财为万恶之根(提前6:20)。这时教人不可对钱财有贪爱,把钱财当作人生的目标来膜拜;应该知足(腓4:11)。须知神一定会看顾我们。作者又引《诗篇》118篇的话,用诗人自己的经历,证明有神帮助我们,一点不同害怕。

13:7 本节至9节是关于信仰生活的教训。1,尊敬教会中的领袖。本节所讲的领袖或已去世,但他们既传神道,又有信心行为的好榜样,应该记念、效法。2,记得耶稣基督乃永不改变的。古代信心伟人和这些领袖虽已去世,他们的信心和今天需要的信心是一样的。对永不改变的基督应有永不改变的信心。3,勿怪异的教训所引诱。这些违背基督信仰的人的教训对人无益,不可跟从。作者特别提到饮食,这些教训可能与犹太教饮食的禁忌有关。

13:10 “祭坛”:很可能指十字架,为基督徒所专有。基督是我们永远的大祭。亚伦祭司制度下,赎罪日所献的祭肉,祭司不可以同吃(利6:30),但基督在十架钉死的祭,我们却可同享(用信心接受基督之意)。

13:11-13 依旧约赎罪日献祭的例,祭牲的血可以带入圣所,但祭牲的尸体必须搬到以色列人结营之地以外去焚烧掉。祭牲的身体因此和赎罪祭无关。耶稣基督是身体连血都献在十字架上,钉死的地点在“城门外”。基督救赎祂的子民,使之分别为圣,去到城外便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以和“诸般怪异教训”分别出来,所以说“我闪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与祂一同受苦。“营”指“犹太主义”。以色列人在旷野时,营内营外界限分明,百姓犯罪才被赶出营外。

13:15 献牲畜的祭已经废除,信徒应常常以颂赞为祭。 13:17 “那些引导你们的”指受信人团体中现在的领袖。信徒对领袖应“依从”和“顺服”,而领袖也有应尽的责任,就是时刻照顾信徒的灵性需要,他们的所为要在主面前交代。

13:19 作者为谁和何处写此信,本书都无清楚说明。本节可知他因事不能立刻回到读者当中,而这些读者是他有责任牧养的人。

13:20 “永约”即新约。耶利米预告新约时称之为“永远的约”(耶32:40)。

13:22 本信很长,作者说的“略略”也可译为“短”,大概和他打算就是“更美”这个主题要写的论文比较而说。有的解经家说,“略略”指的是本章所说的各项“劝勉的话”。

13:23 提摩太当为受信的团体十分熟悉的人。这时已经出狱,可能在外布道未回。作者不清楚他的行踪,只说“他若快来”,会同他一起去见受信的众人。

13:24 “引导你们的”:象7和17节一样,指他们的领袖。“从意大利来的人”语,可知此信不是在意大利写的,但受信人可能居于意大利某处。

13:25 此信以祈祷结束。基督徒有神恩惠常偕。

诗歌

3 耶稣是我的救主

 

耶稣是我的救主,
使我预尝祂荣耀。
已蒙血赎回恩赐,
已由灵重生后嗣。

完全顺服之甘甜,
被提景象显眼前。
倾听有声从天来,
轻声述说怜与爱。

完全顺服得安息,
与主交通无奥密。
儆醒等候望主来,
饱主恩典盼主爱。

吟出内心的诗歌,
赞美我救主不息。
吟出内心的诗歌,
赞美我救主不息。

奉主颂赞荣耀神! 阿们 !

巽文

每日活灵(259)…

音频 三分钟

「谅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将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弗3: 2

神不要我们作胡涂人,神喜欢我们明白祂的旨意。神的旨意是可以藉寻求而认识的,并非深奥难懂的。

我们放下属世的智慧和骄傲,用谦卑的心寻求属灵的智慧,自必能得着从上头来的智慧,在真道上更深认识神了。

作神的工人,这种职分并非只要有才干、学问、口才就可以成功,还必须有一种关切人的爱心。否则不能作一个得人的渔夫。

职分本身竟然是一种恩赐!那是恩赐的赋予。它暗示我们:神若呼召一个人去作祂的工,祂也必然赐于他特别的恩赐。

神所托付属灵的责任,是神的恩典,不是重担。神的恩典不是给我们个人奢侈享用的,而是要我们欢欢喜喜地与别人分享。

再说,管家的职分含有分赐的意思。在这样的分配中,总是施行一种适当的管制。万有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不是借着政府的行政而有的,乃是来自甜美的管家职分,亲密的家庭管理,以及令人愉快的分赐。

借着将三一神丰盛生命的供应,分赐到我们里面而发生的。神借着甜美、亲密的管家职分,将祂自己作到祂所拣选的人里面。保罗的职事就是这一种管家职分。这职分乃是恩典之经纶的模型,将神当作恩典分赐到祂所拣选的人里面。

藉着这恩典的经纶,就是借着将神自己分赐进来作我们的享用,生命的因素就供应到蒙拣选的人里面。当生命的因素进到他们里面时,他们就能站起来,并在身体里面联于基督。这就是将万有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的经纶。奉主蒙恩! 阿们!   

诗歌

1 十字架

颂聆三分鈡

1 十字架

我每念那十字架,
并念主在上受熬。
我就不禁浑忘身,
鄙视从前所倨傲。

主禁我别有所夸,
除基督的十字架。
前所爱虚空荣华,
今为祂情愿丢下。

看祂全身头脚手!
忧情慈爱血而流。
有爱忧如此相遘,
荆棘编成此冕旒。

看祂全身满披血,
如穿上朱红衣饰。
此我与世界断绝,
世界向我也已死。

假若宇宙归我手,
尽以奉主仍可羞。
爱如此奇妙深厚,
当得我心命所有。

奉主颂赞荣耀神! 阿们 !

诗歌

2 主耶稣曾流血?

颂聆三分鈡

主耶稣真曾流血。
祂真曾舍命亡躬。
祂肯牺牲祂超越,
而为我这个小虫。

祂在木上那哀叹,
可是为我罪愆免。
怜悯全满慈爱泛。
恩典泛滥其无边。

难怪太阳立变乌,
隐藏一切耀荣光。
当神基督造物主,
为人担罪赎而亡。

当我看见十字架,
也当隐藏祂羞脸。
心当溶化出感嗟,
眼当流泪发自贬。

但这满腔的忧伤,
不能稍还主爱债。
我主在此奉一生,
聊上表此心感戴。

奉主颂赞荣耀神! 阿们!

巽文

每日活灵(258)…

音频 三分钟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 15-16

惟有讲真理,才能对付欺骗人的异端与狡猾的哲理。因为真理是硬的,是冷的,惟有爱是热的,是有生命的。爱使人熔化在身体的生命里,而连于元首基督。

在话语上作神出口的人须知,引导别人信服真道的秘诀,乃在用爱心说诚实话,而非高言大智或矜夸的虚言。不用爱心说的话,常会被人误解与不可信。

因着爱神,就能忍受别人的误会,而不计算代价的持守真理。在追求长进的事上,最大的难处就是遇不见主。

教会的一切活动,若不连于基督,不尊基督为首,便都是死的。所有的肢体都连于元首,和头有正常的联系,彼此之间才能有正常的关系。

许多基督徒都在谈论教会,但在他们的谈论中,‘教会’这辞的意义都失去其義。然而,在以弗所书中,教会的意义太丰富了。但你若不认识什么是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你就不认识教会的原意。

基督身体的建立,乃在于各肢体的配搭相助;而各肢体的真实配搭,甜美相助,惟在各肢体都持定元首基督为目标,凡事在祂里面成长。

基督身体里的每一个肢体都各有其功用,所有的肢体都活动起来,才能使身体成长;

如果只有一个恩赐强的工人传神的道,但是大部份的人却是只坐在那里享用属灵的供应,这地方教会还不能算是在建造中。教会建造的实行,是全教会都动员的,各站各的岗位,众人都一同运用自己所有的那一份恩赐,配搭起来一同服事主。

教会只有在爱的气氛中才能增长。在教会生活中,人的努力不能帮助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我们需要长大,并帮助肢体成长!我们需要以生命的供应彼此服事,彼此帮助长大。奉主蒙恩! 阿们!   

巽文

每日活灵(257)…

音频 三分钟

「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赛11: 6

弥赛亚掌王权之时,一切不安、危险、敌对、邪恶都必彻底移除,人际之间、人与神关系。以及普世各种境界,出现奇妙平安、和谐安全的景象。

弥赛亚基督要在荣耀里同众天使降临,坐在荣耀的宝座上。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因为必得见的真体。

我们要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的救恩。千禧年天下太平,犹太人回归家园,恢复神选民身份和神儿女的地位,与神同工,看守治理新天新地。

背道的敌基督逼迫世人都接受虚假宗教。神原来拣选以色列人做祂持守恩言和救恩的器皿。因以色列背道拒绝,将由遵行神旨意,心受割礼的真以色列人,将神的训诲和基督福音传到地极。

我们已经看见,因着罪恶的背叛,神创造中的万有都崩溃成为乱堆;没有正确的元首身分。国攻打国,民攻打民,族攻打族。但是圣经清楚的启示,当千年国来临时,列国都要停止争战。

在千年国中,没有武器。论到在千年国期间动物国度的情形,所有的动物都要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和睦同居。不仅如此,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在和谐中一同歌唱赞美神。愿田和其中所有的都欢乐;那时林中的树木,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欢呼。这是描绘万物在基督里归一于一个元首之下的光景。当这事发生时,在人类的国度、动物的国度和植物的国度中,就有完全的和平与和谐,因为万物要完全从崩溃的混乱中得着拯救。奉主蒙恩! 阿们!   

医药和健康

Testimony…

 Listen for 9 min

The sudden coronavirus epidemic interrupted Peng Yinhua and his wife’s planned wedding, and the undistributed invitations were still in the drawer. As a respiratory physician at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a District in Wuhan, when the epidemic came, Peng Yinhua had the responsibility to go to the front line of the war against the “epidemic”. Chinese New Year’s Eve two people stood two or three hundred meters apart, facing each other, and talked on a phone. People have no way of knowing what they’re saying.

The next day, Peng Yinhua was infected and n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tand in the postponed wedding and be the one who kissed the bride. Less than a month later, the plague snatched the 29-year-old groom-to-be from his lover.

Also taken away by the virus was Wu Shilei. He and his wife Xia Sisi are both doctors and have been together for 11 years. “From the time she was hospitalized until she left, she hid it from her children. But now, I don’t know what to tell my child that I lost his mother. On February 23, Xia Sisi’s death made this big man cry.

An epidemic has made many people feel that love is stronger than death, that the water cannot be extinguished, and the water cannot be submerged. After the pandemic, we need to love each other. However, for others, being forced to be imprisoned at home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 24 hours a day also magnifies the contradictions that have never appeared before, and love is not easier because of the epidemic, but more difficult. Some people say: As soon as the epidemic passes, we will go to divorce. Being imprisoned at home, looking at each other and not pleasing each other’s eyes, and unable to love each other, has become a stronger cage for us, as if we can imprison people for a lifetime.

Those who were left

Looking back at December 2019, the movie “The Man Taken by the Light” released on the last quiet days of the year, it seems to have a special feeling. Coincidentally, this film happened to be filmed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Dong Runian presuppose an extreme situation similar to the plague in the film: a magical white light suddenly descends, and people in love mysteriously disappear in pairs. Under the sci-fi shell, the camera focuses on those left by the light.

White light seems to be the judge who understands the true meaning of love, dividing people in two according to secret standards. When the pair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who were summoned by the white light disappeared, how should these people on the earth who were abandoned by love live? The plague is a bit like that white light, enclosing us in a small space, forcing us to ask ourselves whether the person who once swore with us, shared a bed, and met with the white head is still true love.

The film chooses several different sets of protagonists to express different love dilemmas. Liu Jiayi, a rich woman, secretly took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book and planned to get married to her boyfriend. Due to the opposition of their parents, their love suffered setbacks, and the appearance of white light made Liu Jiayi doubt love. Faced with Liu Jiayi’s suspicions, her boyfriend jumped down from the stairs – is it, not true love to die for her beloved? Is this desire to desperately possess the other person’s love? “In order to possess you, I will not hesitate to die”. If you can’t get it, you don’t hesitate to destroy your girlfriend by rape, and then destroy yourself.

Whether there is love between them or not, it is certain that they have passion. Many couples who have been married for many years have even exhausted this passion. Wu Wenwen, played by Huang Bo, and Zhang Yan, played by Tan Zhuo, are a middle-aged couple with a daughter who is in middle school, a family of three, firewood, rice, oil, and salt, just like the neighbors we met walking in the community. The seemingly harmonious husband and wife relationship has crack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white light, or in other words, cracks have long existed, and white light makes it invisible.

Wu Wen’s mother gave a verdict on behalf of Bai Guang: “She doesn’t love you anymore, you don’t love her anymore, you don’t love her anymore.” There are only a few possibilities. Although Wu Wen has always tried to deny it, his heart gradually doubts and wavers about the love between the two. As an excellent teacher, Wu Wenwen has never crossed the thunder pond in the face of the emotional offensive of female colleagu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simply exemplary compared to many bloody couples who eventually break up unhappi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wo people under the same roof have long lost their passion, and even the bed scene of the husband and wif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is halfwa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martial arts title evaluation. It’s a scene like Eliot’s poem, “Thank goodness, this is finally over.” In addi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s, the husband and wife seem to have no intersection, and love is like being in the “wasteland”.

Under the illumination of white light, this bland and tasteless husband and wife relationship can hardly be called “love”. Therefore, Wuwen used “family affection” as a cover in front of his daughter, and created the illusion that love was still there in front of colleagues and friends. Conversely, it is scarcity that camouflage is needed. The cruel years left the couple with only trivial matters, except for the children’s tuition and grades, washing pots and dishes, and living expenses, the two can no longer think of other common topics.

Where is love?

When Wu Wenwen discovered the ambiguous text messages between his wife and his daughter’s classmate Zhao Feng, perhaps on the one hand filled his chest with anger, on the other hand, he breathed a sigh of relief, it turned out that the fault was not me, and his wif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loveless marriage. Perhaps the wife is not responsible, the crux of the marriage problem lies with the third party, driving him away, and their marriage will be completely new. Therefore, Wu Wen found Zhao Feng and swore that if Zhao Feng had not appeared, there would be no r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 and his wife. Unexpectedly, Zhao Feng asked: “Why do you think that the problem between the two of you is me, why don’t you face the reality – you just don’t love each other?”

Zhao Feng saw through the hypocrisy of martial arts at a glance, “I used to be as hypocritical as you, and I always felt that if I admit that there is no love, the husband and wife can’t face each other… It wasn’t until this light appeared that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this light was the final judgment that warned us not to lie again. It tears off the pretense of all of us, everyone is equal and everyone is real. ”

For those who believe that love is the foundation of marriage, it is difficult to admit that there is no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which means that the legitimacy of the existence of marriage has been fundamentally shaken. For many people, two seem to be difficult to have both fish and bear’s paw, and it seems that to maintain a marriage it is necessary to say goodbye to love, and to find love it is necessary to endure the breakdown of marriage. Wu Wenwen received a confession text message from a female colleague at this time, marriage or love?

The way Zhao Feng and his wife face a loveless marriage is to neither save the marriage nor save love. Since the camouflage has been torn, then the jar is broken and broken, and it falls to the end. Under the empty shell of a marriage, they openly lived a life of sexual promiscuity. Wu Wen was persuaded by Zhao Feng to admit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no love between himself and his wife, but he still looked forward to love, so he accepted the confession of his female colleague, intending to rediscover the passion of love outside of marriage.

However, is true love outside of marriage? This question was answered by the director through Li Nan, played by Wang Luodan. When the white light occurred, Li Nan was waiting outside the Civil Affairs Bureau to go through the divorce procedures with her husband, but her husband disappeared. It is neither herself nor the mistress who cheated on her husband and disappeared with her husband. In this way, by mistake, Li Nan began to track down the truth of her husband’s disappearance with Xiaomian to know who his true love was.

In the pursuit, the women who hav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with their husband appear one by one, allowing her to discover the harsh reality of love. When he first got married, his husband felt that he had found the other half of his dreams, and he loved Li Nan’s independence. However, time passed, and Li Nan’s independence gradually became a lack of interest in her husband’s eyes, and love slowly disappeared. He began to look for love outside of marriage. He fell in love with the enthusiasm of the mistress, but he couldn’t stand the entanglement of the other party… The husband began to look for love from relationship to relationship, but love was always elusive and came and went in a hurry. Finding love by constantly changing people is like drinking to quench your thirst. In the end, Li Nan’s husband did not disappear with any lover but died unexpectedly in a car accident. Until his death, the husband could not find true love in anyone.

Save yourself before you save the love

When Li Nan learned that her husband was looking for love from a woman, she felt very relieved, it turned out that the problem was not in herself or in the mistress, but that her husband “loves everyone, and no one loves.” In other words, the reason why love disappears is not so much that the other person is no longer cute, but that he is incapable of love.

Wu Wen and his female colleagues opened a house and began a journey to find love outside of marriage. What he will face in the future may be the same as Li Nan’s husband. But the director reserved a little reflective ability for martial arts. While waiting for his female colleague in his hotel room, Wu Wen was anxious and struggling, and at one point wanted to escape. When he finally invites his female colleague into the room, he realizes that it is futile to find salvation outside of marriage, because the crux of everything is not in others,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himself.

Clearing his wife’s affair partner will not save his marriage; looking for another relationship will not save his love, all he needs is to start with himself. The white light that broke into the couple’s life forced his marriage into a corner, and he could not continue to pretend that everything was business as usual. Just like the plague at the turn of winter and spring, it can have the same effect on your and my lives.                     

“Subconsciously, I want to say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me and my wife not being taken away by the light is not mine. I asked you out to get revenge or for some other reason, but I was thinking about myself. I’m a hypocrite. Wu Wenwen said, “I quarreled with Zhang Yan before, and I hated her.” Even thinking about the brain slipped away, thinking that she encountered some bad pictures… Actually, over the years, I know you like me. Often when I face you, I even think of some dishonorable things. After slowly realizing it, I will take my thoughts back. When I was younger, I had more dirty thoughts, and at that time I would secretly feel inferior, and I would worry that others would detect my thoughts and look down on me. Later, I slowly began to forgive myself and explain all this in terms of ego, id, and superego. ”

After listening to the self-analysis of martial arts, the female colleague agreed, “We are all too confident, we feel that others are hell, what about ourselves?” and “We are no longer in love”, which are the reasons that many couples give themselves. The deeper reality observed by Wuwen is that “we are no longer in love because my brain often slips around because my thoughts are full of dirt.” The bigger truth is that “I am a selfish sinner.” How to redeem a loveless marriage? Like Zhao Feng, husband, and wife fall into sexual depravity together. Like Li Nan’s lover, chase ideal love everywhere outside marriage? The film points to the third way through martial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one’s own problems in marriage.

Wu Wen not only reflected on what he did but more importantly, on what kind of person he was. This brief self-reflection may not be unfamiliar to us. When arguing with our lover, we may also experience the dryness of love in ourselves, and sometimes solve our marital difficulties through fantasies about others. In either case, according to martial arts, the root is that “I am thinking about myself.” “The people left in the camera who are left with light are essentially loving themselves more, despite the different cloaks they wear.

Stop loving people like fish

Contemporary Jewish Rabbi A. Abraham J. Twerski has a wise talk about love.

“The word love has almost lost its original meaning in our culture. A rabbi met a young man who was enjoying a meal of fish and asked, ‘Young man, why are you eating this fish?’ He said, ‘Oh, you love this fish.’ So you scoop it out of the water, kill it and cook it. Don’t tell me you love this fish, it’s not love, you love yourself. You think the fish is delicious and eat it. ’”

In Tversky’s view, most of the world’s so-called love is similar to the love of young people in the story about fish. It means that the man sees in the woman that the other person can meet hi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needs. At the same time, the other party also thinks that he can feel the so-called ‘love’ from the man. But both parties are just looking for their own needs in each other, not love for each other. The other person becomes a tool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ere are too many so-called ‘loves’ in the world, just the kind of love for fish. Tversky argues that true love “is not about what I get, it’s about what I give.” 

True love must be the experience of selfless pleasure. And most of the couples in the film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get pleasure from sacrificing for each other. Wu Wen’s female colleague said, “We… She continued, “Who can control hell?” Through the mouth of a female colleague, the director may want to express that this love that only cares about himself needs to be saved, but the question is where does salvation come from?

The modern prevalent ethic of self-actualization can destroy marriage. Christian theologian Hou Huoshi said: “This ethic holds that the purpose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stitutions is primarily to achieve personal fulfillment, to make us whole and happy. This theory assumes that there is a person who is the best fit for us, and if we look carefully, we can find that person. In fact, the point of marriage is… Learn how to care for the stranger you marry. ”

Self-centeredness is the most damaging problem in many marriages, and it is a cancer in marriage. American pastor Timothy Kelle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no way out for today’s culture to preach “self-centered marriage”, and that only when both parties continue to put each other’s happiness before their own can they find their own happiness.

When the Bible refers to marriage, it compares it to a great mystery that symbolizes Jesu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ity. The most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love of husband and wife is a sacrifice for each other, “love is not seeking one’s own good”. The source of this self-serving love is Christ. “Jesus… He sacrificed everything so that we might be united with Him… This practic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our attitude and way of life. Keller’s advice is straightforward: “What God has done for you in Jesus, you will do for your spouse, and everything else will fall into place.” ”

As in the interactive topic “Love in the Plague Period” before “Realm”, a female doctor once said in the heart: “I have confidence in the epidemic, but I have no confidence in our feelings”. When the white light flashes, when the plague dissipates, may you and I experience self-sacrificing love from the source of love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and use it to love the people around us.

医药和健康

见证篇180.《被…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彭银华和妻子筹备中的婚礼,没有分发出去的请柬还放在抽屉里。作为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疫情来临时,彭银华责无旁贷走上战“疫”前线。大年三十两个人隔着两三百米,面对面站着通了一个电话。人们无从知晓他们说了什么。

第二天,彭银华就被感染了,再也没有机会站在被推迟的婚礼中,成为亲吻新娘的那一位。不到一个月之后,瘟疫就把这位29岁的准新郎从爱人身边抓走了。

同样被病毒带走了爱人的还有吴石磊。他和妻子夏思思都是医生,在一起11年时间。“从她住院到离开,都瞒着孩子。可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我把他妈妈弄丢了。” 2月23日,夏思思的离世,让这个大男人泣不成声。

一场疫情让许多人感受到,爱情比死亡还要坚强,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疫情过后,我们要好好相爱。不过,对另一些人来说,被迫与家人一起囚禁在家,24小时全天候对视,也使从前隐而未现的矛盾无限放大,爱情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容易,反而更加步履维艰。有些人说:疫情一过,我们就去离婚。被囚在家,相看两厌、互不顺眼,无法相爱的心成为我们更坚固的牢笼,仿佛可以将人囚禁一世。

那些被剩下的人

现在回头看2019年12月,在岁月最后的静好日子里上映的电影《被光抓走的人》,似乎别有感触。巧的是,这部片子恰好是在湖北宜昌拍摄的。导演兼编剧董润年在影片中预设了一种类似于瘟疫的极端处境:一道神奇的白光突然降临,相爱的人们成双成对地神秘失踪。在科幻的外壳下,镜头对准了那些被光剩下的人。

白光似乎是洞悉爱情真谛的审判者,按照隐秘的标准将人一分为二。当那些被白光选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对对“化蝶”消失之后,地上这些被爱情遗弃的人们该如何生活呢?瘟疫有点像那道白光,将我们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逼我们自问那个曾经与我山盟海誓、同床共枕、相约白首不相离的人是否依然真爱?真爱的标准又掌握在谁的手里?

影片选择了几组不同的主人公来表达不同的爱情困境。富家女刘佳一偷偷拿了户口本,打算与男朋友领证结婚。由于父母的反对,他们的爱情遭遇挫折,白光的出现更使得刘佳一对爱情产生了怀疑。面对刘佳一的怀疑,男朋友从楼上一跃而下——为心爱的人去死,难道还不是真爱?不过男朋友在挑战自杀前,先将刘佳一强奸。这种拼命占有对方的渴望是爱吗?“为了占有你,我不惜去死”。在得不到的情况下,不惜将女友通过强暴的方式摧毁,继而将自己也摧毁。

无论他们之间是否有爱,他们拥有激情是肯定的。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妻,连这点激情也耗尽了。黄渤饰演的武文学和谭卓饰演的张燕,是一对中年夫妻,有一个上中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柴米油盐,就像我们在小区遛弯碰到的邻居。看似和谐的夫妻关系却随着白光的出现而出现裂缝,或者说,裂缝早就存在,白光使它无所遁形。

夫妻二人都被光留下了,他们之间还有爱吗?武文学的母亲代表白光下了判词:“她不爱你了,你不爱她了,都不爱了。只有这几种可能嘛。”尽管武文学一直试图否认,内心却渐渐对两人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作为优秀教师的武文学面对女同事的情感攻势始终没有越雷池一步,比起很多最终不欢而散的狗血夫妻,他们的关系简直堪称模范。

但另一方面,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早已丧失激情,就连影片开头夫妻俩的床戏也在武文学职称评定的讨论中半途而废。这一场景像极了艾略特诗中所写的“谢天谢地,这事儿总算已经过去”。除了职称评定,夫妻俩好像再无交集,爱情如同在“荒原”中。

在白光的照耀下,这种平淡无味的夫妻关系已经难以称得上“爱情”。因此,武文学在女儿面前用“亲情”打着掩护,在同事朋友面前则制造着爱情还在的假象。反过来说,正因为匮乏才需要伪装。残忍的岁月给夫妻俩剩下的只有鸡毛蒜皮的琐事,除了孩子的学费和成绩、洗锅刷碗生活费,两个人再也想起不起其他共同话题。

爱情究竟在哪里?

究竟是什么将夫妻之间的爱情偷走了?当武文学发现妻子与女儿同学家长赵峰的暧昧短信后,或许一方面怒气填胸,一方面松了一口气,原来错不在我,妻子要为无爱的婚姻负责。或许妻子也无需负责,婚姻问题的症结在于那个第三者,把他赶跑,他们的婚姻就将焕然一新。因此,武文学找到赵峰信誓旦旦地说,若不是赵峰出现,他和妻子的感情不会出现裂痕。没想到,赵峰却反问:“你为什么以为你们俩的问题出在我身上,为什么不面对现实——你们就是不相爱了呢?”

赵峰一眼看穿了武文学的虚伪,“我以前和你一样虚伪,总觉得承认没有爱情,夫妻两个就没法互相面对 – 直到这道光出现,我突然觉悟了,这道光是最后的审判,它警告我们:不要再扯谎。它撕下我们所有人的伪装,人人平等,人人真实。”

对于信奉爱情是婚姻基础的人们而言,承认夫妻间已经没有爱情是艰难的,这意味着婚姻存在的合法性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了。挽救婚姻还是挽救爱情?对很多人来说,两者好像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要维持婚姻似乎就必须与爱情告别,而要寻找爱情就一定要忍受婚姻的破裂。武文学恰在此时收到女同事的表白短信,婚姻还是爱情?这是一个问题。

赵峰夫妻直面无爱婚姻的方法是既不挽救婚姻也不挽救爱情。既然伪装已经撕破,那就破罐子破摔,堕落到底。在婚姻的空壳下,他们公然过上了性滥交的生活。武文学被赵峰说服,承认自己和妻子之间无爱的事实,但对爱情仍心存期待,于是接受了女同事的表白,打算在婚姻之外重寻爱的激情。

不过,真爱在婚姻之外吗?这个问题导演藉着王珞丹所饰演的李楠给予了解答。白光发生时,李楠正在民政局门外等着与丈夫办离婚手续,丈夫却消失了。与丈夫一起消失的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丈夫出轨的小三。就这样,阴差阳错,李楠开始与小三一起追查丈夫消失的真相,要知道他的真爱究竟是谁。

在追查中,与丈夫发生感情纠葛的女人一个个出现,使她发现有关爱情的残酷现实。刚结婚的时候,丈夫觉得自己找到了梦想中的另一半,他爱李楠的独立。然而,时过境迁,李楠的独立渐渐成为丈夫眼中的缺乏情趣,爱慢慢消失。他开始从婚姻之外寻找爱。他爱上了小三的热情,却受不了对方的纠缠;丈夫开始从一个又一个关系中寻找爱情,无奈爱情总是捉摸不定,来去匆匆。通过不断换人的方式寻找爱情,如同饮鸩止渴。最终李楠的丈夫没有和任何一任情人一起消失,而是在车祸中意外去世。直到死时,丈夫都没能在任何一个人那里找到真爱。

拯救爱情之前先拯救自己

当李楠得知丈夫从一个个女人身上寻找爱情的时候,反而感觉很释放,原来问题不在自己,也不在小三,而是她丈夫“谁都爱,也就谁都不爱”。换言之,爱情消失的原因与其说是对方不再可爱,不如说是自己爱无能。

武文学和女同事开了房,也开始在婚姻之外的寻爱之旅。他未来将要面对的,或许和李楠的丈夫一样。但导演为武文学保留了一点反思的能力。武文学在酒店房间里等待女同事的过程中,既焦急又挣扎,一度想要逃跑。当他最终将女同事请进房间,才想明白在婚姻之外寻找拯救是徒劳的,因为一切的症结并不在别人身上,问题的根源是自己。

清除妻子的外遇对象,并不能拯救自己的婚姻;寻找另一段关系,也不能拯救自己的爱情,他所需要的是首先向自己下手。闯入夫妻生活之中的白光将自己的婚姻逼到墙角,他不能继续假装一切照常。就像这个冬春之交的瘟疫,也可以对你我的生活起到同样的效果。
                     
“潜意识里面我是想说,我跟我老婆没被光带走的责任不在我。我把你约出来,可能是为了想报复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可是我都是在考虑我自己。我是个伪君子。”武文学说,“我之前跟张燕吵架,我恨过她。甚至想着想着脑子就溜号了,会想她遭遇一些不好的画面;其实这些年我知道你喜欢我。经常面对你的时候,我甚至会想到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慢慢意识到了以后,才会把想法收回来。我年轻的时候,有更多的龌龊的想法,那时候还会偷偷地自卑,会担心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想法,瞧不起自己。后来我慢慢开始原谅自己,用自我、本我、超我来解释这一切。”

听完武文学的自我剖析,女同事赞同道,“我们都太过自信了,觉得他人即地狱,自己呢?”“我们已经不相爱了”,是很多夫妻给自己的理由。武文学观察到的更深层的现实是“我们已经不相爱了,是因为我的脑子常常溜号,是因为我的想法充满龌龊。”更大的真相是“我是个自私的罪人”。无爱婚姻如何挽回?像赵峰一样夫妻一起陷入性堕落?像李楠的爱人一样,到婚姻之外到处追逐理想中的爱情?影片藉着武文学指向了第三条路:在婚姻中处理自己的问题。

武文学不仅反思自己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反思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这段简短的自我反思,其实我们可能都不陌生。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我们或许同样体验过自己里面爱的干涸,有时藉着对他人的幻想解决自己婚姻的困境。无论哪种情况,按照武文学所说,根源在于“我都是在考虑我自己。”镜头里那些被光剩下的人,本质上都在更多地爱自己,尽管披的外衣各不相同。

别再把人当作鱼来爱

当代犹太拉比A. J. 特韦尔斯基关于爱情有一番睿智的谈论。

“爱这个词在我们的文化里几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一位拉比遇见一个正在享用一餐鱼肉的年轻人,他问:‘年轻人,你为什么吃这条鱼?’年轻人说,‘因为我爱鱼。’他说,‘哦,你爱这条鱼。所以你将它从水里捞起来,杀了它然后煮了它。别告诉我你爱这条鱼,这不是爱,你爱的是你自己。你是觉得这条鱼鲜美可口,然后吃了它。’”

在特韦尔斯基看来,世界上多数所谓的爱情与故事中年轻人对鱼的爱类似。“当一对男女坠入爱河,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男子从女子身上看见了对方能够满足他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同时对方也认为自己能从男子身上感受到所谓‘爱’的东西。但双方只是在彼此身上寻找各自的需求,而不是对于对方的爱。对方变成了一个工具,为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世上有太多所谓的‘爱情’,只不过是对鱼的那种爱。”特韦尔斯基认为真正的爱“不在于我要得到什么,而是在于我要付出什么。”

真正的爱一定是体验到一种忘我的快乐。而影片中的大多数夫妻已经失去了从为对方牺牲中得到快乐的能力。武文学的女同事说,“我们 – – 觉得他人即地狱,自己呢?”接着,她继续说,“谁能控制得了地狱呢?”藉女同事之口,导演或许要表达的是,这种只关心自己的爱需要拯救,可问题是拯救从哪里来呢?

现代流行的自我实现的伦理观会破坏婚姻。基督教神学家侯活士说:“这种伦理观认为,婚姻和家庭体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就,为了让我们变得完整和幸福。这种理论假设:有一个人是最适合我们的,如果我们仔细去找,就能找到那个人;其实婚姻的要点是 – 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

自我中心是很多婚姻中最具破坏力的问题,是婚姻中的癌症。美国牧师提摩太·凯勒认为,今天的文化宣扬的“以我为主的婚姻”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双方持续把对方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之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圣经》在提到婚姻时,将之比作一个巨大的奥秘,它象征着耶稣和人类的关系。夫妻之爱最重要的表现是为对方牺牲,“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这种不求自己益处的爱的来源就是基督。“耶稣 – 牺牲了一切,好叫我们与祂连合 – 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凯勒的建议直接了当:“神在耶稣里为你做了什么,你就为配偶做什么,别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正如《境界》之前在互动话题“瘟疫时期的爱情”中,曾发出的一位女医生的心里话“我对疫情有信心,却对我们的感情没信心”。当白光闪过,当瘟疫消散,愿你我的余生都可以从爱的源头那里体会舍己的爱,并以此来爱我们身边的人。

TOP

成圣者

生命福音[143]…

音频 三分钟

「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林后5: 19

神与人和好的第一个阶段,叫原来远离神的罪人,在基督里得以亲近神并与神和好。神既已将我们的过犯藉主耶稣的宝血洗凈,也是祂代替我们受罪的刑罚,神就没再将过犯要我们还。将这和好的话语放在我们里面,叫我们尽这份职事。

史无前例有过像主那么仁慈的救世主嗎?那充满怜悯、耐心、和慈悲。“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 的怜悯超过我们的想像;伟大的怜悯、丰盛的恩典、仁慈的神就是我主耶稣基督

神勉励灵魂的呼召和应许都在邀请你。永久的门户向你是开着的,神提供我们丰丰富富的救恩 – 得以进入天国。

人若生活在无知,与主疏远中,这是因为他们沈迷在罪的世界里,不愿寻求神道。

使徒保罗劝人与神『和好的职分』,乃是根据基督藉十字架使人与神和好的救赎工作。所以真实基督的仆人,必定只作基督所作的工,绝不在基督的工作之外,另作别的工。

耶稣的血是我们亲近神的根据,我们每一次来到神面前,都是靠着主宝血的功效。基督十字架救赎的功效,涵盖了天地万有,信徒若还有狭窄的宗派、地域观念和个人主义,他就还不够认识救恩的丰满。

事奉神的工作,都是环绕在劝人与神和好这一个中心上。缺少了这一原则,所有的工作都不是事奉。

人的思想与行为息息相关:有时是行为影响思想,因恶行以致心里与神为敌;有时是思想影响行为,心里与神为敌,以至行为邪恶。在不属神的世界中,无神论者可以容忍坏人坏事,却目中无神。信徒们是重生归正者,最大的使命是叫世人与自己和好;引人归入神的国,效法基督的榜样,如神与人和好一样。感谢神 ! 奉主蒙恩 ! 阿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