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谈启示录[14]…
所有的基督徒都如道基督已经升到天上,今天祂就在天上。然而,基督升天后,天上是什么景象,却很少人熟悉。这景象相当特别,我们需要看得非常清楚。启示录四章一节说,『这些事以后,我观看,看哪,天上有门开了,我初次所听见那如吹号的声音,对我说,你上到这里来,我要将这些事以后必发生的事指示你。 』【启4: 1】神的计画是隐藏在天上的。当神在地上找着一个合祂心意的人时,天就向这人开启。天曾经向雅各、以西结、耶稣、司提反和彼得开启过。在这里天也向约翰开启。在永世里,天也要向所有在基督里的信徒开启。
我立刻就在灵里;看哪,有一个宝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宝座上。【启4: 2】在天上,先有一个宝座;启示录这卷书乃是以宝座为中心。神的宝座乃是神行政的中心。宝座是施恩的宝座,从这宝座我们可以受怜悯、得恩典。 (来四16。)本书中的宝座乃是审判的宝座,从这宝座世界受审判。这是神在天上的宝座。整个宇宙,特别是地,都在这个宝座之下。无论撒但在空中作什么,也不管人在地上作什么,都是在神天上的宝座之下。今天,人好像可以为所欲为,但天上神的宝座,依然掌管着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在神宝座的管治之外,没有一个人能作什么,也没有一件事能发生。表面看来,这宝座是看不见的,是人所不知道的;但事实上,这宝座在背后掌管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按神的时间,并为著成就神的定旨,常有适当的审判从这宝座出来,临到人类和地上的事物。在启示录,最终的结局乃是在神的审判完全执行之后出现。这个审判从宝座发出,把天地间一切由撒但的背叛和人的堕落所引起的混乱,完全清理。
一 虹围着宝座,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绿宝石
我们在三节看见,『又有虹围着宝座,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绿宝石。 』虹是神与人并活物立约的记号,说明祂不会再用洪水灭绝他们。 (创九8~17。)在本书中,神要审判地和其上一切的居民。彩虹围着祂的宝座,表征神是立约的神,是信实的神,在祂审判地时,要遵守祂所立的约,不再用洪水审判人,也不再将全人类灭绝,乃要保留一些人,成为新地上的列国荣耀祂。 (启二一24,26。)这彩虹指明神在祂对人类的行政管治上是信实的。在这一章里,神要对人类施行审判,但在执行审判时,祂仍记念与挪亚所立的约。祂是审判的神,也是守约的神。
这虹『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绿宝石。 』绿宝石是草绿色的,表征地上的生命。这指明神在地上施行审判时,仍要记念祂的约,并保留一些生命在地上,如创世记九章十一节所指明的。绿宝石是一种坚硬的宝石;那题醒神遵守祂约的,是坚定不移的。这个坚定的题醒,围绕着宝座。
二 从宝座中发出闪电、声音、雷轰
五节告诉我们:『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 』这一切都表征神审判中的忿怒。在书信中,从施恩的宝座出来神的怜悯和恩典,给一切借着基督赎罪的血亲近神的人。但在这里,从审判的宝座有闪电、声音、雷轰发出来,作为向罪恶世界的警告。在启示录里,神执行了一切审判之后,神的宝座就成为永远生命供应的宝座,从那里流出来一道生命水的河,有生命树长在其中。所有今天来到神施恩的宝座,有分于神的怜悯和恩典的信徒,将会享受从神宝座出来的生命河与生命树,作他们生命的供应,直到永远;但那些要受神审判的宝座所审判的不信者,就与神那永远宝座所发出来的永远享受,无分无关。
三 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
五节又告诉我们,『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神的七灵。 』这指明神要借着七灯,就是祂那焚烧、照亮、鉴察、搜寻并审判的七灵,来对付地。这里的七灯,是以出埃及二十五章三十七节和撒迦利亚四章二节灯台上的七灯为依据。七盏火灯,就是神的七灵,表征神七倍加强之灵的光照与鉴察。在出埃及二十五章和撒迦利亚四章,表征神的灵在神行动中所发光照的七灯,乃是为着神的建造,或为建造帐幕,或为重建圣殿。这里的七灯是为着神的审判,至终也要带进神的建造,就是新耶路撒冷的建造。当神执行祂审判的时候,祂那七倍加强的灵,就会借着鉴察、光照、审判并传输,完成神永远的建造。这在以下各章中,有充份的发展;结果产生圣城新耶路撒冷这终极的完成。
四 宝座前的玻璃海
六节说,『宝座前好像一个玻璃海,如同水晶。 』这个玻璃海,乃是个收集、容纳一切被神审判之物的地方。这玻璃海没有水,却有火。 (启十五2。)洪水以后,神照着祂不再用水审判地和其上活物的应许,(创九15,)总是用火向人施行审判。 (创十九24,利十2,民十一1,十六35,但七11,启十四11,十八8,十九20,二十9~10,二一8。)神审判的宝座乃像火焰,从这火焰有火像河发出。 (但七9~10。)神审判之火所发出的火焰,要将整个宇宙中一切消极的事物,尽都扫入玻璃海中,至终这玻璃海要成为火湖。 (启二十14。)玻璃海是神一切烈火审判的大汇集,如同水晶,表征一切消极的事物,在神的审判之下都透亮如水晶。凡是经过审判而留在玻璃海里的东西,都全然被暴露,丝毫不能隐藏。在这里,我们看见虹围绕神的宝座,表征神要遵守祂在创世记九章八至十七节的应许;又有搀着火的玻璃海,指明神仍要用火审判一切消极的事物。
贰 坐在宝座上的神
一 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碧玉和红宝石
当约翰看见安置在天上的宝座时,他看见『有一位坐在宝座上。那位坐着的,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碧玉和红宝石,又有虹围着宝座,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绿宝石。 』在宝座上的神显出来的样子好像碧玉。照二十一章十一节看,碧玉乃是『极贵的宝石;…明如水晶。 』它必是深绿色的,表征丰盛的生命。这里的碧玉,就如二十一章十一节所指明的,表征神在祂丰富生命里可传输的荣耀。 (约十七22,2。)碧玉是神显出的样子,也是圣城新耶路撒冷显出的样子。 (启二一11。)城墙和第一根基也是用碧玉造的。 (启二一18~19。)在圣经里,绿色表征生命。因此,碧玉的颜色,指明那位坐在宝座上的神,乃是生命的神。神的颜色首先说是绿的,见证祂是生命的源头。
在宝座上的神显出来的样子也好像红宝石。红宝石是一种极贵的宝石,是红色的,表征救赎。今天,神不单是生命的神,也是救赎的神。碧玉指明那在祂丰富生命中之荣耀的神;红宝石表征这位神是救赎的神。因为我们这些神所创造的人堕落了,祂就借着基督的血来救赎我们。因此,祂有两种颜色,生命的颜色和救赎的颜色。祂是赐生命的神,也是救赎的神。在旧约里,镶在大祭司胸牌上的宝石,第一块是红宝石,最后一块是碧玉。 (出二八17,20。)这表征作神的赎民,是开始于神的救赎,完成于神生命的荣耀。
二 右手中有书卷
按五章一节,那位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这位赐生命并救赎的神,手中握着一个奥秘。这奥秘关系宇宙的定命,是被七印封严了的。这宇宙的奥秘,秘密,乃是握在这位生命和救赎之神的手里。
参 宝座的周围,有二十四位长老坐在二十四个宝座上
四节说,『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宝座,其上坐着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戴金冠。 』这节的长老不是召会的长老,乃是天使的长老,因为在这里给我们看见,他们在主再来以前,已经坐在宝座上。 (参太十九28,启二十4。)在神的造物中,天使是最古老的。圣经中有各种不同的长老,有以色列人的长老,召会的长老,以及这里所题天使的长老。天使的长老是神整个造物中的长老。他们坐在宝座上,头戴金冠,指明他们必是管理宇宙的,直到千年国来到。那时管理这地的权柄要交给得胜的圣徒。 (来二5~9,启二26~27,二十4。)他们身穿白衣,表明这些天使的长老是无罪的,不像蒙救赎的圣徒,需要羔羊的血洗净。 (启七14。)
这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戴金冠冕。他们穿着白衣,又拿着琴,和盛满了香的金炉,(启五8,)指明现今他们在神面前也是祭司;而在千年国,掌权的得胜者都要作神和基督的祭司。 (启二十6。)这二十四位长老,必是宇宙的祭司。他们的金冠冕指明他们也是掌权者。所以他们是祭司事奉神,也是君王管治神的造物。在神创造人之前,就有领头的天使作神的祭司,并管治的凭借。按以西结二十八章,撒但在堕落之先,就是这样一个领头的天使。撒但原是神的祭司,也是一个君王。甚至以后魔鬼撒但试诱主耶稣时,也曾『霎时间将天下万国都指给他看。 』魔鬼对主说,『这一切权柄及其荣耀,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 』(路四5~6。)在亚当以前的世代,这世界曾经交给了撒但。所以曾有一个世代,神将权柄交付撒但,使他为王,掌管那时候的宇宙。照样,这里的二十四位长老,乃是神的祭司和君王。
天使的长老有二十四位,这数目是十二乘二所成的。十二指明神行政的完整。 (太十九28。)大卫曾把祭司与利未人分成二十四个班次,(代上二四~二五,)执行神行政中的职务。二十四这数目,指明在召会顶替天使的二十四位长老之前,这二十四位长老是在执行神的行政。十二乘二表明加倍的加强,指明天使中二十四位长老所执行的神圣行政乃是刚强的。
肆 在宝座中和周围有四活物
在圣经中,活物的数目是四,代表四个方向,包括了整个宇宙或全地。创世记二章十节说到那一道河成为四道,达到全地。耶利米四十九章三十六节说到天的四方,而以赛亚十一章十二节,启示录七章一节和二十章八节,说到地的四角。因此,活物的数目启示,他们代表天上和地上一切受造之物,只有二十四位长老所代表的天使除外。
一 前后里面统满了眼睛
六节说,『宝座中、和宝座周围有四个活物,前后满了眼睛。 』照着八节,他们又是『周围和里面统满了眼睛。 』四活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的眼睛。他们前后里面统满了眼睛,所以他们不用转身,就能看到四面八方的东西。眼睛是给活物接受光和景象的。四活物不仅前后满了眼睛,翅膀周围和里面也都满了眼睛,(启四8,)指明他们绝非不透明,乃是各方面透亮如水晶。基督徒也该如此,满了眼睛。我们满了眼睛时,也就透亮了。一个人若没有眼睛,他就全然不透亮;我们的眼睛使我们透亮。我们全身里里外外若有千百个眼睛,我们全人必然透亮。我们蒙救赎的人,在神面前应当如此。
二 各有六个翅膀
八节说,『四活物各个都有六个翅膀。 』在外表上,四活物好像以西结一章五至十节和十章十四至十五节的基路伯;按他们有六个翅膀(启四8)看,又像是以赛亚六章二节的撒拉弗。 (出埃及二十五章二十节和王上六章二十七节的基路伯,有两个翅膀;以西结一章六节的基路伯,有四个翅膀。)四活物必是基路伯和撒拉弗的组合。他们是撒拉弗,是为神的圣别,(赛六3,)指神的性情;他们是基路伯,是为神的荣耀,(结十18~19,来九5,)指神的彰显。因此,四活物代表神的性情和彰显。
三 外表像狮子、牛犊、人、飞鹰
七节说,『第一个活物像狮子,第二个活物像牛犊,第三个活物脸面像人,第四个活物像飞鹰。 』在神宝座周围的二十四位长老,代表所有的天使;四活物代表所有其他的活物。第一活物像狮子,代表野兽;第二活物像牛犊,代表牲畜;第三活物脸面像人,代表人类;第四活物像飞鹰,代表飞禽。在神所造的六类活物中,(创一20~28,)有两类在这里没有代表,就是地上的爬物和水中的活物。在爬物中为首的是蛇,是神的仇敌撒但的表征;他既被扔进火湖里,在新天新地里就不再有地位了。水中的活物是在神审判的水中,在新天新地里,这水也不再有了。 (启二一1。)因此,这两类的活物在神面前没有代表,直到永远。
在四活物中,牛犊是洁净的,狮子和鹰却是不洁净的,(利十一3,27,13~19,)但它们蒙了救赎,也都成为洁净的。 (徒十11~16。)在四活物中,牛犊和人是柔和温顺,狮子和鹰却是凶猛残暴。借着救赎,他们能住在一起。 (赛十一6~9。)基督的救赎不仅是为着人,也是为着万有,(西一20,)因祂为样样尝了死味。 (来二9。)
伍 对神的敬拜
在四章八至十一节,我们看见对神的敬拜。这里还没有对羔羊的敬拜,因为要到五章羔羊才出现。四章只陈明基督升天所进入的景象。这里由四活物代表所有受造之物,(启四8~9,)以及二十四位长老代表所有天使,(启四10~11,)来向神敬拜。在这景象里,一切受造之物都在敬拜神。在八节四活物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是今是以后永是的全能者。 』这里三次说到圣哉,与以赛亚六章三节者同,含示神是三一的。用三种时态说到神的存在,也含示神是三一的。四活物(启四9)和二十四位长老(启四11)的赞美,都由三件事组成,含示他们是在赞美三一的神。在两处的赞美中,前两项荣耀、尊贵是相同的,最后一项却不同。在四活物的赞美中,最后一项是感谢,因为他们是蒙救赎的,对神恩典的救赎心存感激;但在二十四位长老的赞美中,最后一项是能力,因为他们不是蒙救赎的受造之物,乃是靠神的能力管理宇宙的,所以他们珍赏神的能力。
在十一节,二十四位长老说,『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能力的,因为你创造了万有,并且万有是因你的旨意存在并被创造的。 』神是一位有定旨的神,有祂自己喜悦的旨意。祂为着自已的旨意,创造了万有,好成就并完成祂的定旨。本书揭示神宇宙的行政,给我们看见神的定旨。因此,当二十四位长老为着神的创造而赞美时,说出祂的创造与祂的旨意有关。
这二十四位天使的长老,乃是宇宙中神行政的执行者,在他们的赞美中,说出了神在创造中的旨意。人很容易认识神的创造,但是难得有人知道神在创造中的旨意和定旨。天使长老的赞美,乃是本书内容的介言,这卷书启示出神在创造中的旨意和定旨,乃是要得到一个永远的居所,就是圣城新耶路撒冷,作为神的满足和彰显。神创造的旨意,要在新耶路撒冷里得到完全的启示和完成。在新耶路撒冷里,并借着新耶路撒冷,神得到心满意足,也得到完满的彰显。这是神在创造里的旨意,也是启示录这卷书的目标。天使长老的赞美向我们指出这一点,启示录这卷书也向这点进展,最终将我们带到这点上,就是神在创造里之旨意的终极完成。
(六)「短宣隊」:…
近年差传潮流兴什么?短宣队是也!每年的暑假、或是复活节长假,或是圣诞节假期,香港教会都组织短宣队前赴世界各地,进行「回应大使命」的壮举,浩浩荡荡的福音大军,进行为期一至三周的福音游击战,大大话话好几百队,假若以一百队为例,每队十名成员,平均花费各五千元,总费用就达五百万元、再加上队员为期十天的本来生产力,有形及无形的总花费应达一千万以上,这还未计算本地差会同工及工场宣教士人力资源的投放,今时今日这数字足叫我们反思一下,究竟在普世福音遍传的需要下,短宣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说实话,教会是否对组织短宣队有清楚的目标与异象,大致存疑。甚或有个别教会以为多几队的短宣,就是教会遵行了大使命的吩咐,何期可悲!卢家駇牧师指出香港很多的短宣队,不过是「短宣旅行团」,或极其量「短宣学习团」,至于「短宣布道团」,除了要面对文代差异和实际的接触与跟进困难外,更要小心不要违反地方教会自传的原则[1],故此,教会在推动短宣队之事工上,应有合宜的心态和健全整固之架构。
要短宣队办得成功,首要是定位清晰,目标正确,而事后也是对应定位而作出检讨,去芜存青,作日后的借镜与鉴戒。人选是第二重要的元素,不要强把方柱放进圆洞中,那些但求一世中去一次短宣,之后就心安理得的人,请他参加短宣旅行就是了。灵性稳定成熟的队员,可以带给宣教士和工场无限的祝福,寻求神在人生中作出引导者,也可透过短宣清晰上主的牵引,作出合神心意的前路抉择-第三困成功的因素、就是迫切行程的安排:事前讲解,行程前后灵性培育,建立团队精神,布道与观察的要点提示,汇报的准备等等。一次的短宣队经验不一定产生一个宣教士,但可以肯定,成功的短宣队经验,可以多培育一个宣教承担者。愿意我们一同如此祷告、努力。
-
定義
-
短宣隊:由教會組織,前往外地作文化考察、佈這事工參與、或任何宣教支援服侍。
-
期間:三個月以內全時間的參與,一般是一至兩星期。
-
成員:參與者被稱作「短宣隊員」[2]
-
短宣隊是甚麼?
-
對大使命的回應
-
親身體會福音的需要
-
自我考驗,明白主旨
-
對神擺上的準備,隨時回應主的呼召
-
-
不同文化類別的宣教
-
同文化(M1):在語言文化相同的地區宣教--難度最低,例如香港社區的福音遍傳,澳門佈道等;
-
次文化(M2):在語言文化有差距的地區宣教--難度高些,例如國內事工,以色列華人事工福音服侍本港的土生巴籍人士等;
-
跨文化(M3):在語言文化完全不同地區宣教-難度最高,例如國內少數民族福音事工,本地菲律賓人或尼泊爾人事工,非洲花化族等。
-
-
-
短育隊的意義
-
對宣教有具體親身的認識
-
可向所支持的宣教士表達關心
-
認識體驗誇文化事工
-
擴闊眼界
-
確定神在生命中的帶領
信徒应参加短宣吗?以上各点的含意已十分清晰,不需多作解释;反而基于以上的意义,引伸出一个的论题,就是应否鼓励信徒每年都参与短宣活动?不同的人会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让我稍作个人观点的申述。 80年代的宣教士,大多没有先去工场体会,可能因为经济不许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没有需要;宣教士大都抱有「破釜沉舟」的心志,不成功便成仁,先到工场体会一番便成为「奢侈品」;反观90年代出工场者,几乎没有不先曾到过工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而是成长不同,要求不同,倒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九零年代初之调查,宣教士受短宣经验而向最后踏上宣教路者,占百分之三十;相信今年稍后差联的调查报告,这个数字会更高。)
但为了不浪费主赐给教会的资源,也明白短宣本身对当事工所能产生影响力的限制性,教会在推动短宣时,应给予参加者明确的指引,次数参加亦应一次起两次止,足够来明白工场需要和神的引导就可以了。于是乎教会推动的短宣重点,不在乎「深度」,应在乎「广度」,意思就是说,我们明白一年一次两次短短两周的服侍,并没有可能结出深度的成效,当地的传道同工,才是真真正正的撒种与浇灌者,叫他们成长茁壮的乃是神;于是乎我们不求在远方或异文化的工场上留下「佳美果子」,乃在乎让更多的教会会众生命中有参与体验的机会。假若有会众120名,每次有10人参与短宣体验,就可以组织12次(亦即12年)的短宣队!再假设教会中只有七成人会先后参与短宣,这个教会在日后推动宣教参与上,至少有80人以上会更明白及共鸣在讲台上所传讲关乎宣教的内容、意义及目标,岂不正可跨越今天堂会推动宣教事工的难阻吗?
-
-
今天仍有教会在推动着「深度参与」的短宣事工,每年,甚至每几个月去同一地点作培训、作布道和跟进,请切身处地想一想,香港教会若只倚靠别人这样的布道和牧养,能健康成长吗?我们不能,为何却以为别人可以呢?为何教会仍作如此徒劳无功的服侍?请三思加上祷告,策划真正荣神益人的短宣。真的不适合定时、定点、定人去作短宣吗?亲爱的肢体,我不欲在此向你头上浇冷水,我只指出一件事,跨文化教会的建立,并不可能靠短宣队完成,本地教会的成长,更不倚赖外面间歇式的参与来成就。假若看差了,我们就成为掩耳盗铃者,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国内布道事工又如何?这是另一个阔大的课题,我只想讲出一点:今天在回归后的场景来看,虽然生活形态及文化之差异,香港在华人事工上的参与,已成教会宣教不可缺少的一环:假若堂会因本身成长积弱,传道同工流失,经济面对大考验,布道热忱减少等等的时刻,国内「宣教」会否成为「信徒灵性美沙酮」,以为既做了不少的事工,对堂会的积弱也不会有什么「罪疚感」!老实说,没有健康的教会,又何来健康的宣教参与呢?再者、东面做一点、西面做一点,各有根据地、各有网络圈,资讯不通,资源重覆,这种百花齐放式的投身,能有效的去帮助教会的建立吗?求主赐你我聪明智慧,随主的心意而行。
-
認識短宣隊的限制與學習
-
言語不同:在跨文化中,短宣隊成員要願意去學費聆聽、學講簡單的對話。目標:能用本地話問安、介紹自己的名字、使用洗手間等日常起居用詞,並學習以本地話唱一首詩歌。
-
文化誤差:明白自己的文化生活習慣與當地人不同,無論在宣教士面前、在隊員中間、以及在本地人前,不要說出批評的話。
-
越幫越忙:參加短宣者多是較年輕的一群,在跨文化中犯錯也在所難免,卻未必容易接受勸導,可能要宣教士花上時間精神來收拾殘局。所謂未免其利、先見其害!
-
勞民傷財:花費時間、人力物力、金錢作一兩星期的短宣,果效真的顯著嗎?
-
心理補償、違背使命:假若教會以為多辦幾次的短宣就是完成大使命,短宣就成為完成大使命的絆腳石了!正如前文所說,短宣是幫助信徒體會經驗跨文化福音的情況與需要,促成委身者的出現並踏上宣教路;短宣絕非長期宣教的代替品。
-
-
如何籌備
-
清晰目標:在差傳委員會中清晰釐訂堂會短宣的目標及準則。
-
選擇地點:留心信眾的文化、語言、體力、恩賜、教育及經濟的因素,也不是愈遠就愈好。
-
合作夥件:堂會雖有力自辦短宣,但與其他差會合作卻可擴闊心胸,能更多了解合作的張力等。
-
招募隊員:基本要求莫如穩定的靈性生命、有愛主愛人、熱心事奉的表現,願意接受教誨的心。
-
合宜訓練:隊員必須在出發前接受與工場相關的訓練,知道禁忌,對要承擔的職務有充足的準備。
-
禱告準備:建立代禱網絡,要知道不是倚靠勢力,也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
-
籌募經費:短宣費用高昂,比一般的旅行團付出更多,基本上短宣隊應該自負盈虧,教會不宜用差傳經費來津貼,若有實際需要,也應有明確的限制,對個別人士作出津貼次數的限制,以避免誤用會眾對宣教的奉獻。
-
智慧領隊:領隊是短宣的「靈魂」,他不單要安排大小事務,也要守望讓人的靈性及生活的態度,所以挑選領隊必須加倍小心。
-
忠誠匯報:隊員應有「使命感」,將親身體會透過見證、照片、錄像等途徑來激勵其他會眾的參與,故所分享亦應有別於一般生活見聞,要以福音為題,挑起沒有參與者的代禱與關懷。
-
薪火用傳:自己的參與外,也應促成別人下次的參與,才是有效的建立生命影響。
-
-
金錢津貼假若短宣的最大「受益者」為參加者本身,他/她就有義務在報名前預備所需。我們不贊成肢體先報名後在弟兄姊妹中籌措所需,這會做成湊錢給人外遊的錯覺!至於應否動用差傳奉獻作支持,我想應該有成文的原則,例如:津貼額不超過應付全數百分之十;每一位肢體不應享用教會津貼超過兩次;津貼短宣之金額不應超過全年差傳奉獻總數之五等等。各堂可按情況來修訂。
(五)宣教士關顧之…
宣教士离职一向是差会、堂会所关心以至担心的问题。在香港,近十年来宣教士离职率一直保持百分之十左右,对比全球宣教士约5.1%,是著了红色的警号。这方面的全球性研究,可以参看近年的经典研究报告 “Too Valuable To Lose” 一书。
1999年4月,香港差传事工联会发表了每年之「会员教会及宣教士统计」,发现在增减栏中,宣教士新增26人[3],而同年因各种原因,则有21人离职,实质增长只有5位,情况令人忧虑,于是在1999年作了针对性的调查,分别以差会主管的角度,及向现职宣教士(并过去十年来离职之宣教士)作出访问及调查,希望找出箇中原因,以作鉴戒及防范。结果在2000年香港差传事工联会举行「一个也不能少--宣教士关顾咨询会议」,大会内容几乎全以「对宣教士的关怀」为轴心,从不同的课题与范畴作出讨论,深盼望当教会大力「投放人力资源」的同时,这批资源能有效地、健康地在工场上为主打美好的胜仗。
何谓「宣教士关怀」?
很多从事差传的堂会或肢体都有错误的理解,以为「收读宣教士代祷信」、或「定时定候寄上一言半语」就是关怀宣教士的行动了;无可否认,这些都属关怀行动的一种,然而却非关怀之全部。或许借用以下的定义来作基础:
-
“Member care is the ongoing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by mission agencies, churches, and other mission organizations for the nur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issionary personnel. It focuses on everyone in missions (missionaries, support staff, children and families) and does so over the course of the missionnary life cycle, from recruitment through retirement.” [4]
-
【中译:宣教士关顾是差遣团体如差会、教会等,对宣教士的成长及发展作出长远资源投放,关顿对象包括宣教士家庭各成员,以及支援同工等,并在宣教士的生命周期中,由招募至退休,每一阶段作出适切的牧养与关怀。 】
持續性的資源投放
有人將差派宣教士的行動比作「剪線風箏」,差還禮「墟塌」,到工場後就變成 “Out of sign, out of mind” 。這也是對當教士「致命」的傷害,教會沒有在觀念上肯定,在準備參與宣教事工的那一刻,就是一生的承擔:對於宣教士們的牧關,也不只停留在能見面的時刻,也要學習如何「遙距枚養。,或是「到會牧養」,或是「多元化牧養」等。至於所謂應投放的資源,就包羅萬有,可以是經濟資源,也可以是額外的人力資源,例如有牧者全職或身兼宣教士牧養同工,可以是動員信徒作工場支援等等。
对宣教参与者的成长及发展之牧养
宣教士也要成长吗?他们也要别人帮助吗?好像问这问题的,有着对宣教士超属灵的期望,不要忘记他们也是凡人一名,有着情绪、身体和灵性的起伏,更有因在异地而产生的文化适应的冲击,这冲击有时一世也随伴着左右,他们在工场有时求助无援,差遗教会的支援牧养有时成为唯一的出路,教会牧者要牧养教会圈内的羊群,但在工场上的宣教士及其家庭,又有谁来牧养呢?
再者,虽然在工场上仍以单身者占多数,但家庭的比例也日渐增多,而且香港的情况,已婚者的比例更占71.9%,而有儿女的也有70.2%[5]。故此整个家庭的牧养已是刻不容缓,对身兼母亲及妻子之职的女宣教士,对在异文化中成长的子女,及在不同岗位服侍之支援同工,都是牧养之对象,教会及差会有否清楚自己承担的责任?有否尽力去完成主的托付?
有始有终的关顾牧养
宣教士的关顾,应在宣教路的始与终上不断地进行。具体来说,从招募的那一刻,到退休的时候,都是关怀的时间范围;总的来说,宣教士面对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冲击,有不同的需要,有成长的空间,有牧养的渴求,有生命拆毁与被建立的机会,从年轻不更事,到年长老经验,有被牧养、也有牧养人的时间;有成功,有失败。他们在宣教路上,是孤单而行,抑或有教会技长伴随左右,有聆听、有提醒、有建立、有安慰,难得在窄路上遇到「有心人」,成为生命的祝福。
一般而言,我们的关怀都是「功利主义」导向,招募成功、差还礼完成,就有「松一口气」、大功告成的感觉,谁知这仅是开始,并非结束呢?故此,无论差会及堂会,在关怀宣教士上要做得完善,就应多对象式的考虑,每一成员需要什么?可以如何支援、配搭?也应多角度/多向度的考虑,关怀的层面为何?怎样才算周详? (下文会继续探讨这方面)
宣教士关怀的不同向度
宣教士關懷者權威加里及大衛整合了有關宣教士關懷的模式,大致上分為以下五個範疇[6]:
-
主的關顧 (MASTER CARE)這裡有兩個層面:由主而來的關顧及因為主的關懷而服侍。前者是信徒與主的關係不住的更新,肯定作神所喜悅的兒女,透過不間斷的屬靈操練,如禱告、敬拜、相交,使信徒能有效地堅持及承擔使命,並享受主裏的安息。至於後者,就是因信靠、敬拜神而得著使命動力,在工作中服侍訑,並深信討訑的喜悅。
-
自我及彼此關顧 (SELF CARE/MUTUAL CARE)「自我關顧」就是每個人對應自己的全人健康負起責任,有智慧地安排作息;而「彼此關顧」包括宣教士所接觸的外國同工團隊、家鄉支援網絡、工場所在的信徒社群等,都是在一個彼此支特的網絡中,互相適應及幫助成長。
-
差者的關顧 (SENDER CARE)差遺教會及差會對宣教士從招募至退休皆有關顧的責任與道義,總的來說,宣教士大婦、子女皆是受關顧的對象:宣教士在預備、在工場、在述職和退職時,也應得到差遺教會及差會一定程度的幫助與關心,日的使他們穩定地在文化及生命階段的穿梭中能成長,成為事奉及信徒的祝福。
-
專業的關顧 (SPECIALIST CARE)從專業者而來的關顧,是專業的、個人的和具體的。因為「宣教士本身甚專業,要為他們提供的幫助也必須適切,這些專業的範疇包括以下八方面:
-
牧關/屬靈牧養:退修、屬靈操練等 (Pastoral/spiritual i.e. retreats, devotionals etc)
-
身體/醫療關懷:醫療諮詢、均衡營養建議 (Physical/medical i.e. medical advice, nutrition etc)
-
訓練/專業發展:終身學習的安排、崗位的調遷 (Training/career i.e. continuing education,job placement etc)
-
團隊/人際關係:小組動力、化解衝突 (Team building/interpersonal i.e. group dynamics, conflict resolution etc)
-
家庭/子女關懷:健康宣教士家庭、宣教士子女成長、學業的選擇 (Family/MK i.e. MK education options, marital support group)
-
經濟/物資關懷:醫療保險、退休保障等 (Financial/logistical i.e. retirement, medical insurance etc)
-
危機/緊急處理:事後解說、撤退計劃 (Crisis/contingency i.e. debriefing, evacuation plans etc)
-
輔導/心理關懷:甄選、心理治療 (Counseling/psychological i.e. screening. brief therapy)
-
-
網絡支援關顧 (NETWORK CARE)從國際團隊關顧網絡中得到相關的教導、培訓,制定關顧策略發展,並收集國際上有關之資源,作為幫助。
当我们走马看花般的浏览宣教士关顾的课题时,相信不少人已目瞪口呆,在心中也不期然问:是否需要如此?当我们将圣经中之大使命(太28:18-20)和大诫命(约13:34)放在一起来思想,又尝试融合两者,就会发现它们不单没有冲突,反而是互相补足,使我们在遵行大使命的同时,也实践大诚命。轻忽宣教士的关顾,结果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差传奉献没有属灵的「回报」)、家庭的拆毁(在异文化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生命的损耗(摆上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正面的成效)和事工的失败。差会和堂会牧者,你「俾」得起吗?
(四)教會與宣教士…
培育宣教士的基地,非地方教會莫屬。然而,教會卻苦惱著,沒有半點兒竅門,不知如何做,才有成功的宣教士可以在主的禾場上服侍。在「差傳事工指引」中,我們有「宣教士的政策」一項,包括了「招募與關懷」、「生命與追求」和「與教會和差會的關係」等。這正說明地方教會在培育、支援及差派宣教士上,擔負起非常的責任。我們必須好好學習,明白權責關係,同心為神國努力。
-
地方教會--孕育準宣教士的搖籃有牧者說得好:教會需為產生高質素宣教士負責,而不是為宣教士的數量而負責。[1]宣教士在教會中成長,大致上他的生命素質,也是從教會中領受。一個成功的宣教士,他的性情和靈性必須被人羨慕欣賞,這樣說來,他的教會必定是能夠使信徒在靈性及性情上成長的地方。宣教士是服侍人的人,他們對當地人表達神的愛,在團隊中活出愛,在與每一個人的接觸相處上表彰基督無私的愛,他們如何能這樣服侍呢?就是從教會生活及服侍中學習,我們必須謹記,犧牲捨己對大部份人來說,並非與生俱來,反之,為了生命成長,付上不少的代價與操練,教會可稱為信徒生命操練學堂,是屬靈成長坊,是鍛鍊出美好生命的宣教士場所。所有差會都盼望在教會中招募那些「完美」的宣教士,可惜他們都是失望而回,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工人。相反地,宣教士不住在錯誤中學習、改進。我們看到,成功者並非那些不會犯錯的人,而是那些虛己學習,明白自己的限制,勇於承認錯誤,甘心學習改進的人。請問教會是否一個可以提供學習的地方,讓他們偶然犯錯(當然不是特意的),教會是「成全聖徒」 (perfecting of the saints) 的地方,讓「準宣教士」發現及操練好神所賜給他的屬靈恩賜。宣教士為其麼參與差傳事工呢?就是因為他們對神的國度有合乎聖經的領會與認同。神的國不限於地上一個兩個教會,不論個別教會是如何的增長,在世上仍有半數以上的人沒有機會聽聞福音,這對那些以神國為念的信徒來說,使他們心中其感不安,在基督再臨之前的日子中,必須好好把握機會,雖然要飄洋過海,或是攀山越巔,這些宣教士為了神國度的擴張,要離開本地本族父母,也在所不計。他們如何能有如此的心胸與思想?當然歸根於所參與的教會,這樣的教會,不祇為自己的活動成功而沾沾自喜,反而為那未得之福音地僅僅於懷,故此,在崇拜中有為普世代求的環節,在祈禱會有專為差傳工代禱的主題,在壁報板上有注目的宣教標題,在週刊上編列了普世福音事工動態,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普世國度觀就被建立起來,產生出來的宣教人才,是心繫神心,在後方支援的信徒,也能胸懷普世。林安國牧師拓出宣教士生命成長有八方面,而每一面教會皆有支援角色的擔任。[2]宣教士生命的八階段教會的支援角色一.呼召獻身裝備訓練二.教會肯定認同支持三.差派出發基地後勤四.適應工場不斷支援五.首期衝刺系統支援六.回歸述職欣賞接納七.重上征途再次委身八.告老歸田夥伴到底我們深信,成功的宣教士始於成功的教會,求主興起更多這樣的教會。
-
地方教會--甄選宣教士第一關地方教會如要聘任傳道牧師,大致都會謹慎行事,面談、試講、參考推薦人的意見,缺一不可。對於接納宣教士,好像就較「兒戲」,有調查116間西方教會有關宣教士的甄選,16間表示沒有特定的制度與方式;四成表示單靠面談:四分一表示重視信仰審查;祇有六間會要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測驗。[3]可以肯定的說,我們聘任傳道牧師比聘任宣教士來得嚴謹鄭重。甚麼是作宣教士的優先條件呢?良好人際關係每每決定宣教士的事奉成效。這包括他本來在教會中與信徒們的關係,更從他與同工們的關係中可以預見困難或幫助。求主為工場預備這樣的工人。教會要「成功地」甄選出合資格的宣教士,教會領袖必須要好好的自我準備。首先,教會領袖們必須肯成為差傳學生,學習差傳基本。他們應該明白到作宣教士的不同階段及需要,以致明白到究竟在尋找一個怎樣的候選人。以下幾方面或許可作為參考:
-
一個新的宣教事工是如何開始及發展的?支持或差派教會到這個工場在五年、十年或更長日子之後有甚麼的期望?
-
新到任的宣教士是如何的安頓及適應新的文化及語言?為甚麼宣教士在初期總是被當地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使來卻又產生抗拒,最後又甘心地接受並適應?
-
宣教金錢應如何被運用?對於應否以經濟支持在非洲攻讀神學的當地弟兄,你有何意見呢?這種支持有何利弊?如何以經濟幫助本地教會領袖而不會產生過份倚賴後遺症?
其次,教會領袖應建立牧養未來或現任宣教士的技巧。假若能發掘出有潛質作宣教的信徒,用合宜的方法來鼓勵並牧養他們,使他們能走上宣教路,好得無比。對於那些在工場中的宣教士們,也應給予適切的輔導幫助。至於在貧窮人中作宣教事工的主僕,就更願有效地推動信徒支持此類事工,惟要小心不要產生不健康的依賴。再者,地方教會的牧者領袖,要將所領受到的差傳認識及理念,透過制訂宣教政策而具體化。好的差傳政策有以下的優點:
-
鼓勵對艱深問題作出反省,避免領袖魅力的偶像化;
-
使決策過程更理性,避免混亂和前後矛盾,誤會及創傷;
-
或是因要遷就個人際係而產生不公允、教會宣教士政策清楚釐訂教會、宣教士及差會之關係,也讓會眾因而明白教會在差傳事工上的方向;
-
使處事方針能持之以恆,避免每次有人加入時從新討論。
差傳委員會成員與教會中的長老、牧者、或其他相關人士不住對甄選過程、支援、督導和關懷宣教士上作出適切的檢討,促使沒有停頓的反省與學習。
-
-
宣教士與母會或差派教會的關係有一些服侍主的人,以為在「以色列中祇剩下我了」,這種錯覺會使他在成功時陷在自我膨脹中,或在艱苦中落在極度孤單絕望。宣教士必須明白,他是在一個屬靈的團隊中配搭服侍,這包括兩個層次:宣教士與代禱肢體及母會之間的團隊,以及宣教士與差會同工和當地同工之間的團隊。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支持。要在工場上有美好的成效,必須在前者的關係中放上時間精神,不要以為「走得到工場就好了」,宣教士不在母會關係中耕耘,虧損的不單是自己,連神國度的擴張也受影響。
-
宣教士對母會或支持群體應該有以下的心志或目標:
-
建立教會肢體對宣教的負擔負擔可以是個人性的,太個人性的負擔至終變成了孤芳自賞式的理想追求,為甚麼不可以讓其他人分享到你的負擔呢?為甚麼宣教事工總是由宣教士帶頭,而教會在其後喫力地追趕呢?假若教會上下都能領受到宣教的負擔,宣教事工就不再是宣教士的個人抱負和服事,變成了教會的佈道方向與目標,可以策動全教會全面投身。
-
建立教會對宣教的支持理念沒有落實的渠道,就是不切實際:肢體肯參與,表示認同與委身:假若他門不知如何入手,宣教士就要為他們「開路」,有路就可以行,要使信徒在金錢、禱告、關心等事上皆有路可走。
-
建立教會中對宣教有心之肢體對宣教的認識找接斑人是每一屬靈領袖之天然職責,宣教士應發掘宣教新血,不要錯過在教會中對宣教有熱誠的信徒,多一點分享、多一點禱告、多一點培育,在神的工場上就可以多一個工人!
-
建立教會與宣教士參與之宣教事工的關係最後,人總會離去,人去樓空的情景是淒酸的,宣教士所參與的事工中,也讓支持教會可以一同參與,或是禱告,或是探望,或是有智慧地支持,透過關懷建立關係,而且一直發展下去,結為宣教上的夥絆,何其美麗。
要達至以上的目標,宣教士的「宣教工場」就變成兩個了,一個是「留下來的教會與肢體」,另一個是「去到遠方的工場」。那一個重要些呢?怕你們也會回答得準確。這樣說來,宣教士的心胸要闊,心志要堅,異象要清,還有,屬靈品德要「勁」!
-
-
宣教士與母會的「瓜葛」或「茶堡」 (Trouble)[4]Stan Smith 在 Evangelical Missionary Quarterly 中曾指出,宣教士與母會或其差派教會,常有糾纏不清的恩怨,當中錯綜複雜,要能同心合一,必須面對這些,超越自我,才能讓神作工。以下列舉幾方面:
-
差派教會視宣教士為擴張本身對會眾操控的影響力的手段;而宣教士視對方為達成自己宣教實踐的途徑而已。
-
差派教會在計劃時並不尋求或聽取宣教士自己的看法。
-
差派教會本身的事奉同工所得之待遇,每每較宣教同工為高,這對宣教同工形成一種無奈的「差距」。然而在另一方面,宣教同工得到「額外的照顧」,例如休假機票、子女國際學校教育津貼等,也會形成倒向的「差距」。兩者間的妒忌與不忿也會使同心合一變成不可能。
-
差派教會領袖恣意批評宣教士在工場上未能「本色化」,例如不明處境就批評宣教士不肯在貧民區中居住、不一定要有汽車代步等指摘。
-
差派教會對宣教士有不設實際的期望,力添無謂的工作壓力,例如要求宣教士記錄每分每毫的開支,作為教會經濟支持的根據;或是每週寄回工作日程記錄,作為支持宣教的檢討。
-
差派教會領袖在探望工場及宣教士,時間都是十分緊湊,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作個人牧養輔導,建立生命。
以上數點衹不過是冰山一角,教會與宣教士,並差遣團體,必須要正視這些現象,議卑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互相學習,彼此代求,才有機會在其中找到出路,同心為天國的福音努力。
-
-
(三)差傳模式與策…
近年科技高速發展,使人的心思更活躍、更具創意,因為通訊和運輸的便捷,傳統差傳模式兌變出多元化的差傳策略,在跨文化的福音事工發展上百花齊放,這情況是好是壞?眾說紛紜。教會在積極參與差傳事工時,也應對此等情況趨勢加以留心,其長短優劣,也能稍微掌握,就能帶領會眾向前同走差傳路。
首先,來個宣教士定義!
所為兵行險著,給宣教士下個定義,必然會將某些人士拼於門外,勢必引起公憤。然而,多年前 Jim Reapsome 在 Evangelical Mission Quarterly 中指出,「宣教士」之名被濫用至幾乎所有義務自願人士,祗要有辦法從教會或信徒中得到經濟上支持,參與在本地或海外之任何機構或教會任何工作,皆可被冠以宣教士之名。他指從聖經亮光中,作為「宣教士」,必須至少包含「神的呼召」和「神的差遺」 (God calls and God sends) 兩大元素。因此並非所有自願獻身者都可以被稱為宣教士,更不應以為冠以此名後有甚麼高人一等的地位呢。
我曾閱讀過這樣的一個宣教士的定義,深置十分之美好,願在此與你分享:「宣教士是一位在自己文化之外的地方為著教會擴展而受差遺支持的工人。」 “A missionary is a supported worker who is involv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church in a culture other than his own” (Dr. Terry Hulbert) 這裡指出作為宣教士的幾個特點:
(一)有足夠的認受性 (supported worker) :受教會或信徒表認同神在他身上的帶領與恩賜:
(二)為著教會的擴展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church) :直接福音傳播是教會擴展之途,但我們也得承認,有不少的宣教工作,是間接地促成教會的擴展,這點是無容置疑的;
(三)自己文化以外 (in a culture other than his own) :指出這等人的事奉對象之文化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其中也沒有的福音見證;保羅也以此來區分彼得和他自己事奉的不同(加2:7)。當然我們也可以加上地理距離的因素在其中。
不同宣教士的類型
宣教士的身分被確定後,隨之而來的,我們發現有不同類型的宣教士。所謂不同的類型,基本上是宣教士或差會因應不同宣教處境而作出相應措施,以達成福音使命。假若我們以為個人有權去選擇、或取捨不同的途徑去服侍,在根本上來說,這是錯誤的。惟獨差派的主,有權決定甚麼是最好、最合宜和最有效的方法與途徑。蒙召者被主差遺去作成祂的工,祗是基於不同的工場因素,蒙召者以不同的身分進入並作工,這才出現不同宣教士的類型,換—句話來說,不同的類型,祗不過是不同的策略,目的仍沒有改變,就是將救人的福音傳揚。
一般來說,有「專職宣教士」,就是那些「打正名號」,以宣教士身份,甚至「配額」進入工場的;這類宣教士,多以開荒植會為主,本港宣教士中,仍以此為大多數,佔77%[1]。專職宣教士多有「一生以傳道、祈禱為事、如同保羅一生作外邦人的使徒」般的心志。
至於「短期宣教士」是在第二次大戰及韓戰後才興起的,他們事奉的年期由半年至三年不等:這種策略之所以被廣泛接納,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對於終身宣教工作感到畏縮不前;或是以短期宣教來親身體驗宣教生涯,印證神的呼召;也有可能是不同事工的需要,信徒自知無呼召作終身宣教士,但也願花一兩年作海外福音工作;而且一些事工本質是短期性的,例如以技術協助電腦支援、或是某上建築工程的監督等。短期宣教可參與的事工,十分廣泛,包括替宣教士打理家務,與他們作伴,打字,美術設計,文字工作,醫生護士,建築,開荒佈道,建立教會等。
另一種近年頗受專業人士趨之若騖的宣教參與,被稱為「帶職宣教士」。因很多宣教工場是回教、或是前共產國家等封閉國家,他們並不歡迎「宣教士」,卻需要很多專業人士幫助國家發展,這福音的門是需要從事差傳者有創意地去開啟,我們也稱這些地區或國家為創啟地區 (Creative Access Nations) ,宣教士帶著俗世工作身分工作居留,但仍以實踐大使命為目標。我們必須指出,不是每一個在海外工作者都是帶職宣教士,帶職宣教士「是一個清楚神的呼召,為了福音的使命,願意在海外以俗世工作為生,在自己圈子中見証神。」
2001年的統計,香港差派之宣教士中,有41人以帶職身分在異國中服侍,佔15.2%,看來這個比例會愈來愈大呢!雖然近年的差傳潮流中,「帶職宣教」已成重點推介,也是在創啟地區中有效的途徑,倡這策略必須運用得直,才能有效地發揮功用。而且我們也要謹慎,不要基於後現代思潮中對過往的事物「反抗」的心態,而對於傳統的宣教策略作出不適當的批評;傳統的開放宣教工場也不會因此而被「冷落」,參與者也不應被視為沒有專業條例之下而求其次之選擇,在鳥瞰全球的福音需要下,不同的地區群體實在需要不同的宣教士去收主的莊稼:再加上聖經中的帶職宣教的模範,是保羅而不是百基拉。百基拉的工作是「織帳棚」,而保羅的工作是「建立教會」;百基拉在工餘時教導聖經,而保羅是在不得已情況下才織起帳棚來,否則就是全情投入開荒佈道的事奉中。
今天我們要靈活運用神所給予信徒不同的「銀子」,但不要以此為藉口,避過全人投身屬靈的爭戰。 Robert McQuilkin 曾尖銳地指出,有多少的帶職宣教者能有效地建立教會?如果以為單靠帶職者工餘時帶著疲倦乏力的身心去見證佈道就可以使福音遍傳,實在是非夷所思。
[2]當然我們也明白不同的差傳機構對帶職宣教有不同的闡釋和規模,有些是名符其實的宣教士,也有些不過是基督徒於海外工作,如今天的北上工作的香港基督徒一般,沒有「宣教呼召」,沒有「教會的差派」,他們在工作中、在工餘時,以基督徒身分與人相處,甚至主動的佈道作見證,我們甚欣賞這樣的信徒,祗是不需要將他們放在差傳事工中的最前線,讓他們與宣教士彼此配合,發展最大的果效。
不同的差傳模式
宣教士的身分因應工場處境既有所不同,差傳機構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中有不同的模式,認識這些不同的模式,教會在配搭宣教的事工上,就更能知己知彼了。差傳機構,或稱為差會,大致上可分為六種。
[3]包括傳統差會 (Standard Missions) 、技術支援服務組織 (Service Missions) 、救援組織 (Relief & Development Missions) 、資助當地差傳 (Indigenous Missions) 、短期宣教 (Short-Term Missions) 、堂會直接差派 (Congregational-Direct Missions) 。這六種模式的比較,請參下面的圖表:
[4]
歷史緣起 | 重點事工 | 長處 | 短處 | |
傳統差會 | 歷史悠久的差傳模式,由威廉克理在二百年前成立浸信會差會開始,成立了數以百計類似的差會。海外基督使團(前稱中國內地會)、非洲內地會等差會均成立超過百年之久。 | 差派宣教士到福音未及之地,向福音未及之民傳福音,事工重點以開荒、佈道、植堂、門訓為主。 | 歷史悠久,蘊藏寶貴的宣教經驗。多元化的宣教模式與策略;切合各族和區的需要。傳福音,建立教會,具體地實踐大使命。 | 成立日子長久,容易失去異象與焦點。過度擴張事工或致力鞏固勢力。教會與差會之關係複雜,架構和組織繁複,未能把握傳福音之良機。差會在植堂時,甚少把差傳意識傳遞給新植的堂會,導致新堂會未能承擔向本土宣教的責任。 |
技術支援服務組織 | 二次大戰後新興的差傳模式 | 以技術支援方式服侍宣教工場的群體或支援教會(例如:聖經翻譯);藉新發展之科技傳楊福音(例如:福音廣播) | 多為超宗派組織,不受宗派色彩所左右。服務較易與當地人和當地教會建立良好關係。傳統差會與技術支援服務組織相輔相成,可互補不足。 | 以間接的方式事奉,未必看到工作果效,事奉人員或會迷失方向。這是一個追求直接服侍和對話的年代,間接的宣教方式,或漸會為人所不接納。技術支援服務涉及龐大的資源,有關組織不容易籌措資金。 |
救援組織 | 二次大戰後新興的差傳模式,一群人道主義者,成立組織,援助貧窮受災的人。 | 援助遭遇天災人禍的地區。建設貧窮落後的社區,使他們有能力自助。推動復和行動,減少戰爭及種族衝突帶來的傷害。 | 遵行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命令,幫助陷在水深火熱中的人。透過服務社區進入「創啟」地區,藉救援、服務彰顯主愛,見證基督。 | 救援工作在短期內急需大量人手,參與救援的人未必是基督徒。只能服侍人肉身的需要,不能直接傳福音(有時是客觀環境不容許),事奉人員很易迷失方向。雖然藉著服務社區彰顯主愛,但非基督教團體亦提供類似的服務,受眾可能會把兩者混淆。 |
資助當地差傳 | 二次大戰後,許多宣教工場開始對外關閉,傳統宣教士難以進入。與此同時,各地信徒已長大成人,正好由他們履行宣教責任,至於欠缺的資源,可由海外的差會提供,使當地信徒可專心傳福音。實質上,他們的事奉對象及事工與傳統差會分別不大。 | 這類差傳機構以人力和財力支援當地的信徒,讓他們能全心專注當地的福音和植堂工作。 | 一般信徒對本族得救的負擔強於外來的宣教士,只需以人力和財力上支援他們,福音果效遠大於外來之宣教士。福音使者既為當地人,他們不需申請簽證,不需學習新的文化和語言,也不必適應新環境,就能用當地人的文化和語言,傳講救恩的真理。由當地人傳講福音,就不會把福音誤認為「外來宗教」。支援當地宣教工作的費用,遠低於從外面差人去的宣教費用。 | 提防當地工人過分倚賴外面的經濟支援。經費運用要清楚交待,避免落入斂財的試探中。提防雇工心態,如果當地人傳福音為的是賺取金錢,就會失卻傳福音的異象。提防父輩心態,差會不要把當地同工看為雇工。當地同工與差會必須保持緊密溝通和聯絡,建立互信。不少種族之間存在矛盾,當地人在當地宣教會引起猜疑,外來宣教士傳福音反較易為當地人接受。 |
短期宣教 | 二次大戰及韓戰後,北美年輕人對上一代的權威失去信心,為了掌握第一手的宣教經驗,於是紛紛參與短期宣教。 | 差會為年輕人安排機會,到世界各地的工場,參與不同形式的短期佈道工作,又在出發前提供佈道、祈禱、差傳等訓練,造就他們的佈道技巧。 | 讓年輕人擴闊視野,了解普世工場的需要,從而激發宣教心志。不少年輕人經歷短宣的洗禮後,受感召投身長期宣教的行列,也有人回國後與人分享短宣的經歷和學習,激發別人關心差傳。短宣的經歷,豐富了年輕人的生命,助他們成長。 | 參與短期宣教者多為年輕人,年輕人有幹勁、有熱誠,但人生經驗不夠豐富,容易犯錯誤。短期宣教工作,必須與教會配搭事奉,並加以跟進,否則難以建立長遠的福音果效。 |
堂會真接差派 | 九十年代開始興起的宣教模式。興起的原因如下:(編按:華人教會於六、七十年代已有這模式出現,緣起與西方教會有別) 超級大型教會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開拓工場,差派宣教士,不必借助現有的差會安排,他們本身已有能力扮演差會的角色。先鋒型的教會領袖,不甘聽命於差會安排,於是直接開拓本身的宣教事業。有某類特色的教會,喜到世界各地建立同類型的堂會,他們認為只有他們的堂會,才會建立同類型的堂會,自不會假手於現有的差會。 |
教會直接差派和支持本會的會友為宣教士,或直接差派短宣隊伍到某地區或某民族中(教會在差派前已與該區或該族的教會建立了緊密的關係),由宣教士或短宣隊協助傳福音和植堂的工作。 | 由堂會直接差派本堂會友參與宣教工作,教會對宣教士的關顧會更全面和直接。由教會直接開拓和管理宣教工場,大大增加堂會對工場和差傳對象的從屬感 (sense of ownership) ,激發會友更積極關心差傳事工,更努力為差傳事工奉獻。 | 差傳事工是一門專業的事奉,當中涉及差會行政管理、擬訂全面的宣教策略、宣教士的甄選、評核、訓練、督導、在異文化地區建立教會答問題;堂會未必掌握這一切的關鍵,謬然差派宣教士到異文化地區開荒值堂,若然產生問題,堂會未必懂得處理。不同文化背境有不同特色,未必能在別處建立,強而為之,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堂會直接差派宣教士,雖然會激發會友對差傳事工的關心,但在遇到困難而處理不當時,也會摧毀他們對宣教的熱誠。 |
對各種不同的差會模式,教會祇在神面前靜心禱告,等候神清楚的引導,可以在差傳事工上與差會彼此配搭,發揮果效。
(二)淺論「差傳」…
要在聖經中找「差傳」的出現處,必徒勞無功。正如你在聖經中也找不到「三位一體」這名詞一樣,福音派教會自古以來,都堅信這真理,甚至為此而作出無數生命的犧牲,為保這信仰的純淨。歷史中也不少信徒為要實踐「差傳」這真理花上生命的代價;從事差傳事工者更強調「差傳」乃「神的心意、教會的使命、信徒的責任。」[1],今天信徒與教會若明白並實踐「差傳」,必在神所預備的恩典上有份。
詞源:中文翻譯
中文「差傳」[2]一詞源自英文 mission ,由拉丁文 mitto (missio) 、和希臘文 apostellein (to send) 輾轉翻譯而來: apostellein 就是使徒 (apostle) 之工作;而所謂使徒,就是被差派、差還的使者,故此,「差傳」可被理解為「被差派者之工作」。假若以名詞看待,可解作「差傳事工。;假若以動詞看待,可解作「差還、差派並執行主的使命」。耶穌基督復活後向門徒吹氣,宣告他們受了聖靈,目的是甚麼呢?就是賜予動力去完成「父怎樣差還了我,我也照樣差還你們」這心意。「差傳」一詞在運用起來,有著差派的味道,再加上承擔主的託付,傳揚救恩喜訊,就更能表達原意之精髓。我們採用「差傳」而不用「宣教」,正因這用詞更能表達上帝的普世音使命中「差」與「傳」兩個重要原素。
「差傳」這個中文用詞的應用,由七十年代至今,由少為華人所識所用、到今天接近被「濫用」的邊沿,各說各話,各人我行我素,實行「一個名詞各自表述」,實無助福音大使命的完成。教會中臥虎藏龍之輩不少,但也有不學無術固執之徒,面對複雜混亂的用詞遺字,必須謙卑,這才對教會有用有益。
詞源:英文本意及歷史演變
好了,講完中文,要講英文了。「差傳」究竟是 mission 抑或是 missions ?兩者有何異同?對我們了解及實踐神的工作有何影響?
Mission 譯作「使命」,被理解作「創造者在創造宇宙和人類時,賦予人類管理大地的責任,又命定她在世上的子民(教會),在地上生活時,以有力的生命見證和傳揚福音,領人歸主」[3]。今天差傳及神學界一般也接受由葛偉駿博士 (Arthur Glasser) 所提出,神頒給教會(或基督徒)在世上的使命 (mission) 包括兩個層面:文化使命 (culture mandate) 和福音使命 (evangelistic mandate) 。文化使命 (culture mandate) 有被稱為「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意義是基督徒應向人及社會行善,這是神對基督徒的要求。至於福音使命 (evangelistic mandate) ,就是神要與人建立相交的關係,信徒要肩負「傳揚那使人出黑暗人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之責任。也是馬太福音廿八章十九節大使命的意義。朱昌錂牧師稱此為「一項使命兩個命令」 (one mission, two mandates) ,至於兩者孰重孰輕之爭,經過洛桑運動多年多次的福音會議,其中特別在74年、80年及82年之福音會議,肯定了「福音使命比文化使命更重要」[5],福音派教會大多以此作為準繩,叫教會知所取捨,設定緩急先後,不致混亂而徒勞。
一直以來,「使命」 (Mission) 一詞時而有 s ,時而失去尾後的 s ,意義在乎如何理解神對教會心意的獨一性 (the unity of total biblical task of the church) ;當然這也在神學上引起莫大辯論,在這裡就從簡好了。轉捩點分別在1970年,在教會合一討論中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s 變成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而1972年,美國達拉斯神學院教授彼得佐治指出, mission 是一個涵概性的用詞,是教會向神、向社區、以及對內向信徒的所有基本責任而 missions 就是教會因實踐主的使命而衍生出的各樣工作。[6]由此可見, missions 這個有 s 的「使命」,可被理解為達至使命的種種活動和工作,在應用在差傳上來說,就是「差傳事工」了。
這個「使命」與「差傳」有何關係呢?當教會致力神所託付的「使命」時,就有基本的責任,向「全世界」、「普世」、「萬民」傳揚福音(回應福音使命):加上74年溫德博士提出「同文化」 (E1) 、「近文化」 (E2) 和「異文化」(E3) 的福音佈道新觀念,教會就在福音工作上衍生不同的策略和層次。陳惠文博士整合因要完成福音使命而產生出來不同的差傳事工分類如下:
【一】三向度:根據徒1:8就是地域的向度,由本地(耶路撒冷)至本國(猶太全地),到鄰邦(撒瑪利亞),最後達至全世界(地極);種族的向度,由本族(猶太人)開始,至本國內其他種族或近鄰種族(撒瑪利亞人),最後到達遠邦異族(地極);至於文化的向度,就是由同文化(猶大人),至近文化(撒瑪利亞人),到距跨文化(地極)。
【二】四類型:根據福音對象需要跨越文化障礙 (cultural barrier) 的程度,以數字 0-4 來表達,其中又用佈道 (E, Evangelism) 和群體 (P, People group) 來加以劃分,形成兩類型的表達,就是(一)E0,E1,E2,E3[7]的分類和(二)P0,P1,P2,P3[8]的分類,前者著重佈道者走出教會時要誇越的藩籬,而後者在說明福音對象坎向教會時的阻隔;或許可以說,前者較著重個人佈道時要留心文化隔閡;而後者乃指出群體離開福音大門的距離有多遠。
有了以上的分類,又明白教會在佈道和差傳上的責任,於是乎就更容易整理出教會差傳事工的路向。我們稱在本地、同文心的福音事工為「佈道」,是地方教會的基本責任;而稱在本地或海外「近文化」和「異文化」的福音事工為「差傳」。教會對此也有不能推卸的責任,祗是因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隨闕,並不至每一個信徒都可以全面參與,因而有需要制定差傳策略,各按其職,互相配搭,發揮福音果效。在「平安福音堂差傳事工指引」第2.1.1中,我們也取用其他差傳學者所強調,用 M (即 Missions )來代替 E ,實質內容意義沒有明顯的分別。我們盼望地方教會全力推動全教會福音熱,推動本地佈道事工;但不會忽略本地之外的福音需要,這樣清楚的界定後,會幫助我們檢討:教會在投放資源的比重是否恰當?關心福音的廣度是否適切?參與深度是否合宜?至於海外以外的華人需要,我們有「華人事工部」主理,暫不需要架構重疊,浪費資源。
小結:神的使命 (Missio Dei) 就是要教會、信徒在世上作鹽作光,或是在盡公民責任,實踐「文化使命」;或是主動廣傳福音,實踐「福音使命」,總意就是要引領人到基督恩典的桌前;而在實行福音使命時,就包括了本地佈道 (local evangelism) 和差傳 (missions) 。這樣清清楚楚,教會便能在差傳工作上全力以赴。
應用:不同的詮釋
本來釐清「佈道」與「差傳」之關係後,我們應可以放心地、適切地運用「差傳」這名詞了,但可惜又因不同的神學思想,在運用「差傳」一詞上,也會面對不同的詮釋,用者與讀者必須小心,才能分辨。舉例如下:前建道神學院院長張慕皚院長曾指出,「差傳是開荒佈道、訓練門徒、社會關懷、環境保護。」他所講的,中文是「差傳」,內涵卻是「使命」,是 mission 而不是 missions 。
而當 missions 譯作「差傳」時,要明白並非 mission 之眾數,不是眾多的使命,而是另外一詞,可正確地理解為「差傳事工」。如「香港差傳事工聯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Missions) 之英文名稱中, Missions 是差傳事工,而非眾差會之意。可見他們是在差傳事工上合作,而不是在結構上合作。
請讀者留心在閱讀一般差傳文章時, Mission 和 Missions (開首必須是大寫字母)都會被解作「差會」或「差遣團體」,若要有效地加以區分,可用 Mission Agency 作為「差會」的翻譯。讀者也宜加倍留心內文意義,不致錯誤理解文意。
我們不得不承認,直到今天為止,教會在這些用詞遣字上還未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及用法,仍有待努力。然而詞彙的解釋雖未能立時生發一套一致的詞典手冊。但福音未得之民卻是實實在在的等待著,求主差派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
差傳事工指引 …
本指引之目的,乃為提供各平安福音堂(平安福音堂以下簡稱為「教會」而「教會」一語,乃指平安福音堂之各堂會或各區福委)推行差傳事工之參考,期望能幫助各「教會」合宜地作出差傳事工之安排。
-
-
幫助各「教會」及其差傳委員了解及掌握差傳事工的政策和架構。
-
加強各「教會」在推行差傳事工上之協調,並有效地共用差傳資源。
-
「差會」指本「教會」直接差派之宣教士所參加之差會,為伙伴關係。
-
-
差傳的宗旨
-
宣教事工範圍
-
本著聖經的大使命精神,全世畀都是福音的工場,但在分類上,以「同文化」(M1)、「近文化」(M2)及「異文化」(M3)為主要分類,而本「教會」之事工、則以M2、M3為主。
-
「教會」直接或間接所參與的跨地域(海外)或跨文化之福音事工。
-
「教會」支持或差派之宣教士所參與上述之支援性事工,包括從事差傳機搆的服侍、宣教的行政工作及培訓事工。
-
本地差傳機構與本地近文化(M2)或跨文化(M3)之差傳事工。
-
-
聖經基礎
-
完成基督耶穌頒佈之大使命,拯救失喪靈魂,並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28:19-20)
-
實踐耶穌基督對世人的關懷使命,達至福音廣傳。(路10:2,太9:36-38)
-
-
檢討與修訂
-
本章則可按需要交由差委會作出檢二及修訂。
-
此章則為差傳指引,各「教會」可因應各別情況參考及使用。
-
-
-
宣教士的政策
-
宣教士關懷
-
招募與甄選
-
「教會」傳遞差傳事奉的異象,並挑戰信徒回應。
-
「教會」協助並栽培有志於差傳事奉之信徒踏上工場,並提供所需之輔導、指引、鼓勵及跟進。
-
「教會」按需要支持獲甄選合格者接受所需之訓練。
-
差委會協助「教會」甄選宣教士,並提供意見。
-
-
接納宣教士規章
-
信仰與蒙召
-
必須重生得救,並已受浸。
-
清楚蒙召從事宣教工作而符合上述2.1段之差傳事工範因者。
-
贊同本會信仰:
-
聖經:新舊約六十六卷原來版本上的每字每句都是神藉著他僕人記載下來的,是完全無錯誤的,是信仰和生活的獨一標準。
-
神:三而一的神是創造萬有的獨一的主宰:父、子、聖靈,是同榮、同尊、永遠合一的神。
-
基督:聖子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成為肉身,藉童貞女誕降世界,他以完全無罪之身擔負人的罪,在十字架上捨命贖出罪人,並在第三天復活,四十日之後連身體升天。他在末日還要再來,將聖徒接去,永遠與神同住。
-
人:人類是神一次過直接創造的、因為亞當的過犯而陷於罪和死。
-
信:人尊崇聖經的權威,承認自己是與神為敵的,並且願意誠誠實實的歸向耶穌基督,以他為自己的主,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
-
永生與永刑:古往今來所有活過的人在未後都要復活,信耶穌得永生,不信的受永遠的刑罰。
-
-
-
生命與追求
-
靈命成熟。(參:林後6: 4-10,提前3: 1-7 服侍神的工人應有的生命見證。)
-
不斷追求:例如祈禱、靈修、讀經等。
-
生活聖潔:敬畏神,遠離惡事、特別在:
-
男女關係必須毫不苟且:
-
與異性接觸的時候,必須加以防範,以免使自己及對方陷於試探中:並且避免一切容易引人誤會的行動:
-
在金錢的問題上,必須絕對誠實;處理錢財的時候,務要無可指摘;一切賬目,必須絕對清楚:
-
肯為主捨棄所愛之事物及生活習慣:
-
生活管理及優次上有良好的安排。
-
-
樂意順服
-
順服神,堅守真理:
-
順服上司:
-
與同工彼此順服;
-
-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
福音心志:經常保持著熱切救靈的心志:
-
-
心志與裝備
-
對建議之宣教事工具有明顯負擔:
-
曾接受本「教會」認可之神學訓練,及相關之事工裝備:
-
事奉經驗。
-
專職宣教士:[2]被接納為本「教會」宣教士之前,至少有一年或以上的全時間事奉經驗:在正式被接納為本「教會」宣教士後,須參與堂會牧養事奉至少一年;若為本「教會」傳道人,則可按情況獲豁免。
-
短期宣教士:[3]正式被接納為短期宣教士後,須按情況參與堂會事奉。
-
其他類形之宣教事奉者:按情況而特殊安排。
-
-
若有特殊情況,則由本「教會」作出還當處理。
-
-
年齡與腱康狀況
-
年齡:二十一歲或以上。
-
健康狀況:經註冊醫生證明,其身心之健康狀況良好。
-
-
所屬差會
-
本「教會」宣教士所屬之差會的信仰、必須為本「教會」所認同:
-
宣教士申請差會前,須事先做得本「教會」同意,本「教會」方推薦其進行申請事宜。
-
-
本「教會」直接差派者除了一般的甄選程序外、要留意工場之選擇、支援、撤退、事工督導等重要因素,經仔細衡量,才決定實施支持情況。差委會認為現階段應盡量與差會合作,共同差派。以免對宣教士之支援不足,使其面對不必要的困難。
-
申請手續
-
具備前述各項資料,並願意接受前述各項條款之申請人,可致函本「教會」,記述個人資歷、履歷,連同「得救及蒙召見證」一份,交由本「教會」作初步審閱:認為合適者,本「教會」將發申請表一份供申請人填寫,申請人填好後再交回本「教會」。
-
申請人填寫申請表時,必須連同各證明文件及相關資料,一併送交本「教會」:而本「教會」將向申請人所提供之諮詢人進行諮詢、約見及跟進。
-
申請被接納後,申請人便正式成為本「教會」之「候任宣教士」。
-
本「教會」之候任宣教士、若被差會拒絕其申請、本「教會」將重新審訂其資格。
-
若候任宣教士被差會接納其申請,應當草擬一份教會、差會、宣教士三方面的協議書、以謀求三方面的共識。
-
當一對夫婦申請成為本「教會」之宣教士時,原則上,二人均應符合上述各項要求:而本「教會」視夫婦二人為「一個宣教事奉單位」。
-
-
宣教士的甄選及訓練
-
原則上,由差委會之甄選小組和「教會」共同協商及負責甄選之事宜。
-
宣教士欲前往之工場及參與之事工,當為「本教會」所認同及支持。
-
本「教會」將按需要支持經甄選及格者(即候任宣教士)接受其所需之宣教訓練。
-
-
宣教士的角色(與本「教會」之關係)原則上,被差派的宣教士,在行政上屬差會之員工,而本「教會」則以愛心支持為總綱:因此,宣教士無論在工場服侍、或回港述職、與本「教會」並非僱主雇員之從屬關係。一切事奉之任命,均以差會為主導,「教會」所要求之事奉,可與差會及宣教士共同協商。
-
-
宣教士與工場
-
往工場前
-
候任宣教士等候簽證時間,以一年為限期,若仍未取得簽證,則由差會與本「教會」再作協商,以決定該宣教士前面之方向。
-
待簽證發出後才舉行宣教士之差遣禮。由本「教會」與差會協商、可獨自或聯合舉行差遣禮。
-
宣教士乃代表本「教會」從事符合上述「2.1段」之差傳事工範圍之事工。
-
因應宣教士不同之需要、事工之特點、及個別差會獨特之措施,本「教會」將在宣教士出發之前、與其差會訂定「協議書」一份,以使本「教會」、宣教士及差會均有明確的工作方向與指引。
-
-
在工場中
-
宣教士在工場上應直接受命於差會或其工場委員會。
-
宣教士與本「教會」應經常保持聯絡通信至少兩個月通信一次。
-
宣教士每年要提交正式報告予本「教會」,其報告須經差會負責人或工場主任簽名作實。
-
本「教會」可要求差會工場之負責人、定期撰寫對該宣教士之評估報告。
-
-
-
宣教士的任期、離職與述職
-
任期
-
按差會的規定(本「教會」宣教士之首兩年為事奉之鑑定期,以印證其在宣教工場上的事奉、恩賜與適應能力,本「教會」可諮詢差會作實)。
-
若差會無硬性之規定。則由本「教會」、宣教士及差會於出發前磋商後,共同決定。
-
本會尊重聖靈在宣教士內心之引導,所以對宣教士不給予合約的束縛:而宣教士在禱告清楚後、可與本「教會」交通以決定去留;倘若宣教士與差會的協議中另有條款規定,則應遵照該等條款辦理。
-
宣教士應履行本會之章程及法則,並遵守差會一切之指引;如有違反者,本「教會」可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
以口頭或書面作出勸諭。
-
如不改善,則會再行警告。
-
倘若仍沒有改善,本「教會」可停止支持其宣教事奉。
-
-
-
離職
-
期滿離職
-
宣教士若打算在期滿後離任,須於三個月前以書面通知,而離職之確實日期,須由教會、差會及宣教士三方磋商決定,以免妨礙工場之事工及事奉,本「教會」將負責其回港之旅費。
-
本「教會」如欲在該宣教士任期屆滿前,終止支持其宣教事奉,則須於半年前,以書面通知該宣教士及所屬差會,並負責回港之旅費。
-
-
中途離職
-
辭職手續:宣教士於工作期內,如欲中途離職,須於半年前以書面提交,經本「教會」及其所屬差會商討並同意後,方可離職。
-
擅自離職:宣教士未經本「教會」及其所屬差會同意,而半迷離職,本「教會」將不負責其回港之旅費;而本「教會」亦保留追討開拔費或一切相關費用之權利。
-
-
-
述職
-
宣教士述職期間,須與本「教會」建立密切的伙伴關係。
-
本「教會」應與差會及宣教士聯絡,以安排宣教士均衡的事奉,惟應以推動差傳事工為首要任務。
-
宣教士述職期之安排:按照差會或本「教會」及宣教士之需要而訂定。若差會沒有規定,本「教會」須與差會及宣教士商討述職事宜,以不少於兩年、不超過四年為一次述職期:述職期之長短,則由本「教會」、差會及宣教士三方面共同協商訂定。
-
述職之旅費,由本「教會」或聯合差派之「教會」,共同協商承擔。
-
若有需要,宣教士在述職期間,本「教會」應儘量協助安排其居住地方,並支持其在港之生活費用。
-
宣教士在述職期間、於香港之生活費、不一定與本地同工之薪酬標準掛鉤。
-
宣教士若要求在述職期間作短期進修(六個月以下),「教會」在諮詢差會的意見後可按情況考慮支持:而所修讀之課程必須與其宣教事奉相關。至於六個月以上、或超過一年者,必須在述職期開始前與「差會」及本「教會」交通,得初步批准,方可作出實際之申請安排,惟最後仍以「差會」及本「教會」之協商作為定案。
-
-
-
-
宣教士與教會
-
事奉的承諾
-
宣教士須遵守本「教會」與差會所訂立的協議。
-
須忠於受差事奉,未經本會與差會同意,不許兼任其他工作:或改換事奉工場、崗位或性質。
-
須全時間致力投入於受差的事奉。
-
-
經濟的承諾
-
原則上按照差會所建議或規定,儘量支付一切與宣教士本身直接有關的費用(包括生活費、治裝費、旅費、工場費用等)。
-
若有其他教會或堂會希望共同支持本「教會」之宣教士,可洽商考慮聯合差派、藉以分擔經費。
-
當申請人被本會接納為候任宣教士後,宣教之經濟支持應立即開始。支持之數額可按實際需要與差會協定。
-
宣教士在生活費以外所需之任何額外經濟支持(如工場事工、建堂……),必須事先徵得差會及本「教會」之同意,才可公開提出。
-
任何經差會及本「教會」同意之指定用途的額外經濟支持(加工場事工、建堂……),均須交差會直接處理。
-
-
修訂或終止
-
本「教會」將於每一事奉期滿後與差會一同檢討對宣教士之支持費用。
-
當宣教士辭職或被停職時,其支持應立刻停止。
-
-
福利
-
差會應負責為所差宣教士及其家屬購買意外保險、醫療保險及其他必須之保險。
-
如宣教士在法理上為差會之僱員、差會將負責支付宣教士強制性工積金之數額。否則,「教會」按情況安排其他替代可行性。
-
本「教會」按實際之需要考慮全數或部份資助宣教士子女教育。
-
-
-
教會與差會
-
「差會」必須與本會基本信仰相同。
-
「差會」必須與教會緊密聯繫,並作定期通信和報告。(一年至少兩次,其中一次為商討該宣教士年終報。)
-
教會在商討有關之宣教士之會議時,應邀請差會之負責人參與討論。
-
「差會」若信仰變異,將會立刻終止其伙伴合作之關係。
-
「教會」可要求「差會」協助本「教會」推動宣教及介紹其差會的事工。
-
「教會」在「差會」安排下,可差派差傳委員到工場了解宣教士之狀況。
-
-
-
特別宣教事工的政策
-
短期宣教
-
定義:在工場上參與包括佈道植會、信徒培訓,或以其專業身份與技能在工場中作支援宣教之工作,事奉期由三個月至二年。
-
甄選:與接納宣教士規章大致相同,惟所需訓練則按工場及其將參與事工之要求而定。
-
本「教會」一般不會以經濟支持「短期宣教」者所需之專業訓練。
-
經濟支持:將按個別情形部份或全部支持。
-
-
帶職宣教
-
定義:宣教士因所屬工場為「啟創地區」,故必須以專業身份工作以取得居留。這類宣教士應以最少之時間來滿足居留簽証的要求、以最大的力量去實踐福音使命。
-
甄選:與接納宣教士規章相同。
-
支持:與支持專職宣教士相同,若其「工作」牽涉薪金回報或金錢運用以致可能出現盈虧,必須於出發前、或開始其工作前與本「教會」有清楚之權責共識,免阻礙福音工作之進展。
-
其他之特別宣教事工,將按情況個別處理。大使命
-
-
基督徒與差傳
经文: 使徒行传 8:1-8
宣教士包括哪些人?谁是被差派的人?参与差传工作的是哪些基督徒?可能有人马上回答:初期教会所差派的是使徒。耶稣拣选了十二个门徒和接续他们工作的人。可是,我们看使徒行传,发现参与差传工作的,不只那十二个门徒;司提反,腓利,巴拿巴,保罗,西拉,提摩太,他们都参与差传工作。
差传人选不能限定狭窄。基督耶稣打发门徒时,马太廿八章最后几节经文,耶稣对门徒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是工作的目标。接着,主耶稣又对门徒说:「凡我所吩咐你们的,(包括「你们要去」这个命令)你们都要教导他们遵守。 」所以,这些要听福音,要接受耶稣基督的人,从使徒领受耶稣基督给他们的使命─差派的使命,使万民作门徒的使命。这使命不只是给那十二位门徒;因着他们的见证而成为门徒的基督徒,也要遵守这吩咐;可以说十二位门徒是代表所有的门徒,他们代表全教会;主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是怎样吩咐我们。使万民作耶稣基督的门徒,是所有门徒的责任,是全教会的责任,每个基督徒都有责任。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事实。
第二问题是工作地区的问题。到底工场多广?第一章8节,耶稣对门徒说:「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由此可知,工作范围何等广泛。
这几个晚上,我们已渐渐看见,神如何开导门徒的心;特别是彼得,他本不明白这真理,他还不知道福音要传到地极;虽然耶稣在四福音已有这样的命令,在行传一章也有同样的命令;可是彼得不完全明白。到了第二章,圣灵已降临在教会,彼得向他们解释,这是约珥所应许的,是旧约的应许。旧约时代,先知已有这样的看见。早在约珥先知时,神借祂的仆人,已经把工作范围题出「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不只犹太人,也包括希利尼人,并包括全世界各国的人。到了第二章,五旬节彼得讲道时说:「凡求告主名的人,都必得救。」当时彼得用「凡」和「都」字,他自己不知道范围到底多广;他以为凡犹太人,凡是自己的同胞都包括于这范围内。到了第十章,彼得才醒悟「说……我真看出……原来各国……都为主所悦纳。祂是万有的主……祂是一切的主宰,是世上所有的人的主。」(34-36)「凡信祂的人……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43-44)由此,我们看到,神如何带领彼得一步步明白这个真理。我想彼得的反应和我们的反应是一样的,首先关心自己的人。
旧约圣经有个不遵命的宣教士约拿,神吩咐他往西到尼尼微城,他偏偏往东到他施;因为他不喜欢尼尼微城的人脱离神的忿怒,不愿他们得救。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基督徒,我们这些作门徒的,已经领受主赐的福份;主的恩典在我们身上是那么丰富,我们的责任如何?
在华福会议,兄弟代表基督使团,有机会发言,我把心里负担告诉大家,也向华人教会提出挑战。我特别提及日本;其实,华人感到向日本传福音是件难事,因半世纪之前,日本在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的行为,于日本手下受害的华人实在很多;且人们都认为日本是个工业发达,教育程度很高的国家;各方面及生活条件都很不错,毫无想到他们是传福音的对象。可是,以日本人口而言,是世界第六大国,亟需福音。基督福音使团,单在日本,就需要廿五位同工。我们向主祷告,是否在廿五位新同工之中,差派14位男同工。感谢主!香港差派的宣教士已有苏恩觉姊妹代表,她在日本北海道忠心传主福音。但是,那边的需要很大,那里的人极其需要耶稣基督的福音。谁肯关心呢?
我们又想到菲律宾,也许认为这是个天主教国家;其实,在南岛很多回教徒;许多部落根本没有福音。海外基督使团只有一位女同工在那边。弟兄在哪里?还有哪些人可去协助呢?须要把圣经翻译成当地的话,在少数民族之中,须要设立教会,需要新的同工。
至于泰国,人口有四千六百多万,福音在泰国已有百五年;然而信主的人,不到十万。感谢主!从香港已有些代表到泰国,有的向华人传福音,有的向难民传福音,有的开始做超越文化的差传工作。
上述三个国家,不过是代表东亚的需要。到底福音范围多广呢?使徒行传告诉我们:「要往普天下去。」巴不得主开导我们的心胸,把世界放在我们心里;使我们以基督的心为心,以耶稣基督的事为念。
差传使命的范围(八1-8,十一19-21,十三1-3)人才方面包括全教会。工作地区方面包括全世界。
有三种不同的宣教士,(关于这方面,我得到菲律宾青年工作副总干事玛嘉烈之助)。
第一,守本位者。当逼迫临到教会,基督徒四散,大部份不能留在耶路撒冷;惟有使徒们留下来,我想他们绝非避免逼迫。路加叙述这段历史说:「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八3)这是当时耶路撒冷的情形。 (二十六10-11)告诉我们,留在耶路撒冷是不能避免逼迫的;但是这些使徒,因带着使命,所以留下来,他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他们觉得留在耶路撒冷是他们的本分;虽然面临危险,仍持守本位。
抗战时期,神带领家父留在中国;我相信那时他作此决定是很难的。本来他决定把全家从日本占领区带去美国;因他的工作既不能进行,孩子们也有危险,为父母者自然会这样做;可是家父祷告,我相信是圣灵感动他,他改变原意;家父母到了西北去,在那里继续传福音,设立圣经学校,训练同工。孩子们都留在山东。感谢主!去年我回去,有机会看见我父母的许多同工,他们有不少的学生就在那时得救。神的美意,当时让我父母决定不离开本位,愿意冒着危险继续工作。到了去年,我才明白为何那时父母撇下孩子们,五年多不相见,因为神要拯救一些人。我也看见我父母的同工们,卅多年来忠心为主而活,忠心为主作见证;是否当时受训练,更清楚认识主的话。宣教士持守本位是不易的,相信在一九四九年,有千千万万基督徒,尤其是传道人,都考虑离开中国,等平静下来,再回到自己的地方;可是经过祷告,决定不能离开,就忠心留下来带领神的教会。我听过一个见证:当一九七五年越南将变色时,有位牧师,该宗派的教会派他去美进修;那时留在越南相当危险。有人问他「你是否离开?」他说:「牧者离开,神的群羊怎么办呢?」就在那年四月,西贡沦陷了。他留在本位,持守本位。
我们可以说,那些使徒就是宣教士,在圣灵带领之下,忠心守住神给他们的使命;面对危险,靠着圣灵,不惧怕,他们成了中流砥柱。这种宣教士所接受的使命最难。
第二,随走随传者。这是主自己吩咐门徒的。当逼迫临到,这班人觉得不能留在耶路撒冷,不得不离乡别井;逼迫并没拦阻他们传福音,虽无家可归,但耶稣基督的福音一定要传。所以他们随走随传。路加叙述一些被圣灵充满的人,他常说:「他们放胆传讲神的话。」
例如腓利,是个随走随传者,他本非十二门徒之一;当教会面临分裂之时,教会选出七位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有智慧的人,其中有腓利,他有好见证,有能力地为主作见证。到了廿一章8节,路加称他为「传福音的腓利」,(英文称为布道家)他有力地传福音,他的见证从他的家开始。圣经记载,腓利有四个女儿,都有好的见证,都说预言,都能传讲神的话。我相信她们的父母影响力很大。这位传福音的腓利,绝非逃脱不负家庭责任;他传福音乃基于他的家庭先有好见证,然后他出去传福音。本来教会选他管理饭食,因为使徒们曾说,「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是不应该的。」腓利是位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的,让他管理饭食,未免大材小用;但是腓利在耶路撒冷时,持守本位,忠心管理饭食。我们在小事上忠心事奉主,在大事上主也要用我们。
各位青年,万勿想在教会中,一跃登天,应一步步事奉主;在微不显眼的小事上忠心,必有机会在大事上事奉主。如果在小事上不肯忍耐忠心事奉,恐怕有一天在大事上会挫败。你看!忠心管理饭食的腓利,当逼迫临到时,他离开耶路撒冷到撒玛利亚。该地的人一向不欢迎犹太人,照样,犹太人也不喜欢撒玛利亚人,他们彼此鄙视如犬,他们之间的仇恨很深。门徒曾到过撒玛利亚,看见该地的人硬着心,不接受耶稣;就对耶稣说:「你要我们祷告,求父降下火来,烧灭他们吗?」彼得这样的态度当然不对,耶稣严严责备他。腓利虽然无家可归,他来到撒玛利亚;放胆为耶稣作见证,带领多人归主。后来他从北方到南方,从都市到僻壤,在旷野向那位太监埃提阿伯传福音。他对于主的带领,有敏锐的反应;主叫他北上,叫他南下,他都听从。虽然历史对这事记载不详;但今日在埃及阿比西尼亚的科普特教,是否当时因埃提阿伯太监一人接受耶稣的缘故,有人说很有密切关系。是否腓利随走随传,在撒玛利亚,在旷野地方影响了北非。
此次在华福会,有几位讲员特别强调一件事,我也起了共鸣。鲍会园院长题及基督徒为主作见证。唐崇荣弟兄题到今日许多基督徒无动于衷,在日常生活中为主作见证。正在那段时间,我有很特别的经历。华福会之前,有一晚我刚从海外回来,约有六周时间在外奔跑,到了新加坡已相当累,理应多事休息;可是过了两天,我必须到西马;因海外基督使团的学校在那里,该校是从前山东烟台学校的后代。名叫曲阜学校也叫烟台学校,是宣教士的子弟学校,也是我的母校,时逢百周年纪念,于是勉强搭夜车,心里向主埋怨。主责备我,提醒我此行有工作。车开了,我发现有个马来亚青年坐在旁边,他是新加坡控制吊动车的工人。我开始对他传福音,发觉他的心完全预备好了;正等人传福音给他,当晚他表示愿意接受耶稣。我低头向主认罪,因我发怨言上车,没想到主把工作放在车上;要我在车上传福音,带领这青年认识主。
随走随传的宣教士,其中有些无名英雄,圣经没有题名。第十一章19节:「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四散的门徒也是随走随传的宣教士,他们北上,一面离开耶路撒冷,一面传福音;有的向自己的同胞犹太人传福音,部份有新突破的也向希利尼人传福音。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很多。这是安提阿教会的开始,是教会做差派工作的开始。安提阿教会的基础,是随走随传的宣教士;神使用他们,把福音传开了。
差传与传福音
传福音 差传
地域上 – – 在自己的地方,所以基本上没有地域的限制。
有很大的地域限制,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传福音。
语言上 – – 用自己的语言,较容易掌握及表达。听的人也容易明白所讲的内容。
因为多数用第二种语言,对讲者和听众来说,可能是极大的障碍,因此,要解决语言的限制,才可以有效地带领人信主。
花费的金钱 – – 基本上所花的费用不多,只要有人肯去传,别人便有机会听福音。
所花的经费比较大,因为到不同的地方,要考虑交通、食住、生活需要及适应等问题。
时间 因为少了文化适应的困难,只要接受了布道训练就可以去传。
因为有文化适应的问题,很多时宣教士到工场后,不可以立刻就开始宣教工作,要经过
一段时间适应后,才可以有效地传福音。
生活习惯 – – 没有生活习惯上的困难。 因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所以宣教士对于当
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风俗禁忌等,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才可以有效地工作。
事前预备 主要是传福音训练及门徒训练。
除了传福音及门徒训练外,还需要有语言训练,文化适应的训练等,所以事前准备会更多,时间需要更长。
目的 叫人认识和相信主耶稣、建立神的教会、训练主的门徒。
从这对照表一看便知,本地传福音和海外差传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让未信主的人成为基督徒,加入教会,成为主的门徒,但所付的代价却有分别。
III. 如何参与差传事工?
参与差传事工的条件:不是一些特别「属灵」的信徒,或一定是宣教士;而是愿意明白、关心、了解神对普世差传的计划。同时,相信差传事工是教会及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优先考虑参与的事奉。
「差传事工」是我们要向神负责,把神的工人差到工场去,我们也要向宣教士负责,爱他们,关心他们。我们差派他们出去后,要知道他们在工场上的困难,因此我们要好好阅读宣教士的家书,常常为他们祷告,给他们灵力的支持。在经济上,照顾他们日常的起居饮食,也是我们做「差」的责任。此外,当宣教工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差派教会弟兄姊妹帮助他们。所以无论在前方或后方也有差传的责任。
IV. 差传与祷告
A. 祷告是最有力的差传行动,因为神会直接回应祷告。
B. 祷告是向未得之民宣教最有力的一环,因为神会作只有祂才能作的工;甚至在最无盼望的情况下,祂也会攻破敌人的掌控,为差传事工带来真正的属灵得胜。
C. 神使用祷告来改变我们,也改变未来。同时,神垂听祷告令世界改变。正如,摩西与约书亚(出十七8-15)和保罗(弗六18-19)都是最佳的例子。
V. 祷告回应
你认为差传与你有何关系?请祷告寻求神的指引。
附 录
差传词汇
每种学问的入门,都必须先认识它的词汇,这样才能正确的了解它的内容和目的。所以要认识差传,也要先认识差传的基本词汇。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差传词汇。
A. 差传 – 「差传」与「宣教」二词通用,都是由英文”Mission”翻译而来。都是指超越地域或超越文化的传福音行动。
B. 布道 – 布道比差传包含的意义更广,差传只局限于超越地域或文化的传福音行动;布道则指一切帮助人认识基督教的信仰,并相信主耶稣的行动。
C. 宣教士 – 宣教士是福音使者,被差会或教会差派及支持参与越地域或越文化的差传事工。通常时间超过三年者,称为宣教士,又称长期宣教士或正规宣教士。
1. 短期宣教士 – 各差会要求不同,分半年、一年、两年不等。
2. 带职宣教士 – 宣教士借着他/她的职业,在工场直接或间接参与福音事工。
3. 述职宣教士 – 是从宣教工场回来,渡假、进修及分享异象的宣教士。
D. 差会 – 差会是差派宣教士到海外工作的宣教机构。目的是协助教会把差传事工做得更好。教会是差会的主体,差会是教会差传的手,伸到教会不能到的地方。差会的工作是计划、开拓、训练、督导、关顾、联络及教育有关差传事工。
E. 文化 – 同文化、近文化、异文化 – 是指差传的三个层面。
1. 同文化是指差传的对象与宣教士的文化相同。
2. 近文化是指差传的对象与宣教士的文化接近。
3. 异文化是指差传的对象与宣教士的文化完全不同。
这三个层面可从(徒一8)找到:「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是同文化;「撒玛利亚」是近文化;「直到地极」是异文化。
F. 第三世界 – 西方资本国家称为第一世界,共产国家称为第二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例如:非洲、拉丁美洲等称为第三世界。
G. 本色化 – 以一地一族的文化、体制、形态或思想,在与圣经没有冲突下,应用于他的教会体制和神学思想上。
H. 未得之民 – 指那些福音未传到或没有能力「自传」的民族,他们仍需要靠外面的支援,才能把福音遍传于自己的民族。
I. 世界性宗教 – 指印度教、佛教、回教、基督教(包括:复原教和天主教)四大宗教,这些宗教的影响范围超过一族一民。
差傳模式與策略
引言:
近年科技高速發展,使人的心思更活躍、更具創意,因為通訊和運輸的便捷,傳統差傳模式兌變出多元化的差傳策略,在跨文化的福音事工發展上百花齊放,這情況是好是壞?眾說紛紜。教會在積極參與差傳事工時,也應對此等情況趨勢加以留心,其長短優劣,也能稍微掌握,就能帶領會眾向前同走差傳路。
首先,來個宣教士定義!
所為兵行險著,給宣教士下個定義,必然會將某些人士拼於門外,勢必引起公憤。然而,多年前 Jim Reapsome 在 Evangelical Mission Quarterly 中指出,「宣教士」之名被濫用至幾乎所有義務自願人士,祗要有辦法從教會或信徒中得到經濟上支持,參與在本地或海外之任何機構或教會任何工作,皆可被冠以宣教士之名。他指從聖經亮光中,作為「宣教士」,必須至少包含「神的呼召」和「神的差遺」 (God calls and God sends) 兩大元素。因此並非所有自願獻身者都可以被稱為宣教士,更不應以為冠以此名後有甚麼高人一等的地位呢。
我曾閱讀過這樣的一個宣教士的定義,深置十分之美好,願在此與你分享:「宣教士是一位在自己文化之外的地方為著教會擴展而受差遺支持的工人。」 “A missionary is a supported worker who is involv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church in a culture other than his own” (Dr. Terry Hulbert)
這裡指出作為宣教士的幾個特點:
(一)有足夠的認受性 (supported worker) :受教會或信徒表認同神在他身上的帶領與恩賜:
(二)為著教會的擴展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church) :直接福音傳播是教會擴展之途,但我們也得承認,有不少的宣教工作,是間接地促成教會的擴展,這點是無容置疑的;
(三)自己文化以外 (in a culture other than his own) :指出這等人的事奉對象之文化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其中也沒有的福音見證;保羅也以此來區分彼得和他自己事奉的不同(加2:7)。當然我們也可以加上地理距離的因素在其中。
不同宣教士的類型
宣教士的身分被確定後,隨之而來的,我們發現有不同類型的宣教士。所謂不同的類型,基本上是宣教士或差會因應不同宣教處境而作出相應措施,以達成福音使命。假若我們以為個人有權去選擇、或取捨不同的途徑去服侍,在根本上來說,這是錯誤的。惟獨差派的主,有權決定甚麼是最好、最合宜和最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蒙召者被主差遺去作成祂的工,祗是基於不同的工場因素,蒙召者以不同的身分進入並作工,這才出現不同宣教士的類型,換—句話來說,不同的類型,祗不過是不同的策略,目的仍沒有改變,就是將救人的福音傳揚。
一般來說,有「專職宣教士」,就是那些「打正名號」,以宣教士身份,甚至「配額」進入工場的;這類宣教士,多以開荒植會為主,本港宣教士中,仍以此為大多數,佔77%[1]。專職宣教士多有「一生以傳道、祈禱為事、如同保羅一生作外邦人的使徒」般的心志。
至於「短期宣教士」是在第二次大戰及韓戰後才興起的,他們事奉的年期由半年至三年不等:這種策略之所以被廣泛接納,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對於終身宣教工作感到畏縮不前;或是以短期宣教來親身體驗宣教生涯,印證神的呼召;也有可能是不同事工的需要,信徒自知無呼召作終身宣教士,但也願花一兩年作海外福音工作;而且一些事工本質是短期性的,例如以技術協助電腦支援、或是某上建築工程的監督等。
短期宣教可參與的事工,十分廣泛,包括替宣教士打理家務,與他們作伴,打字,美術設計,文字工作,醫生護士,建築,開荒佈道,建立教會等。
另一種近年頗受專業人士趨之若騖的宣教參與,被稱為「帶職宣教士」。因很多宣教工場是回教、或是前共產國家等封閉國家,他們並不歡迎「宣教士」,卻需要很多專業人士幫助國家發展,這福音的門是需要從事差傳者有創意地去開啟,我們也稱這些地區或國家為創啟地區 (Creative Access Nations) ,宣教士帶著俗世工作身分工作居留,但仍以實踐大使命為目標。
我們必須指出,不是每一個在海外工作者都是帶職宣教士,帶職宣教士「是一個清楚神的呼召,為了福音的使命,願意在海外以俗世工作為生,在自己圈子中見証神。」2001年的統計,香港差派之宣教士中,有41人以帶職身分在異國中服侍,佔15.2%,看來這個比例會愈來愈大呢!
雖然近年的差傳潮流中,「帶職宣教」已成重點推介,也是在創啟地區中有效的途徑,倡這策略必須運用得直,才能有效地發揮功用。而且我們也要謹慎,不要基於後現代思潮中對過往的事物「反抗」的心態,而對於傳統的宣教策略作出不適當的批評;傳統的開放宣教工場也不會因此而被「冷落」,參與者也不應被視為沒有專業條例之下而求其次之選擇,在鳥瞰全球的福音需要下,不同的地區群體實在需要不同的宣教士去收主的莊稼:再加上聖經中的帶職宣教的模範,是保羅而不是百基拉。
百基拉的工作是「織帳棚」,而保羅的工作是「建立教會」;百基拉在工餘時教導聖經,而保羅是在不得已情況下才織起帳棚來,否則就是全情投入開荒佈道的事奉中。今天我們要靈活運用神所給予信徒不同的「銀子」,但不要以此為藉口,避過全人投身屬靈的爭戰。 Robert McQuilkin 曾尖銳地指出,有多少的帶職宣教者能有效地建立教會?如果以為單靠帶職者工餘時帶著疲倦乏力的身心去見證佈道就可以使福音遍傳,實在是非夷所思。[2]當然我們也明白不同的差傳機構對帶職宣教有不同的闡釋和規模,有些是名符其實的宣教士,也有些不過是基督徒於海外工作,如今天的北上工作的香港基督徒一般,沒有「宣教呼召」,沒有「教會的差派」,他們在工作中、在工餘時,以基督徒身分與人相處,甚至主動的佈道作見證,我們甚欣賞這樣的信徒,祗是不需要將他們放在差傳事工中的最前線,讓他們與宣教士彼此配合,發展最大的果效。
不同的差傳模式
宣教士的身分因應工場處境既有所不同,差傳機構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中有不同的模式,認識這些不同的模式,教會在配搭宣教的事工上,就更能知己知彼了。差傳機構,或稱為差會,大致上可分為六種。[3]包括傳統差會 (Standard Missions) 、技術支援服務組織 (Service Missions) 、救援組織 (Relief & Development Missions) 、資助當地差傳 (Indigenous Missions) 、短期宣教 (Short-Term Missions) 、堂會直接差派 (Congregational-Direct Missions) 。這六種模式的比較,請參下面的圖表:[4]
歷史緣起 | 重點事工 | 長處 | 短處 | |
傳統差會 | 歷史悠久的差傳模式,由威廉克理在二百年前成立浸信會差會開始,成立了數以百計類似的差會。海外基督使團(前稱中國內地會)、非洲內地會等差會均成立超過百年之久。 | 差派宣教士到福音未及之地,向福音未及之民傳福音,事工重點以開荒、佈道、植堂、門訓為主。 | 歷史悠久,蘊藏寶貴的宣教經驗。多元化的宣教模式與策略;切合各族和區的需要。傳福音,建立教會,具體地實踐大使命。 | 成立日子長久,容易失去異象與焦點。過度擴張事工或致力鞏固勢力。教會與差會之關係複雜,架構和組織繁複,未能把握傳福音之良機。差會在植堂時,甚少把差傳意識傳遞給新植的堂會,導致新堂會未能承擔向本土宣教的責任。 |
技術支援服務組織 | 二次大戰後新興的差傳模式 | 以技術支援方式服侍宣教工場的群體或支援教會(例如:聖經翻譯);藉新發展之科技傳楊福音(例如:福音廣播) | 多為超宗派組織,不受宗派色彩所左右。服務較易與當地人和當地教會建立良好關係。傳統差會與技術支援服務組織相輔相成,可互補不足。 | 以間接的方式事奉,未必看到工作果效,事奉人員或會迷失方向。這是一個追求直接服侍和對話的年代,間接的宣教方式,或漸會為人所不接納。技術支援服務涉及龐大的資源,有關組織不容易籌措資金。 |
救援組織 | 二次大戰後新興的差傳模式,一群人道主義者,成立組織,援助貧窮受災的人。 | 援助遭遇天災人禍的地區。建設貧窮落後的社區,使他們有能力自助。推動復和行動,減少戰爭及種族衝突帶來的傷害。 | 遵行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命令,幫助陷在水深火熱中的人。透過服務社區進入「創啟」地區,藉救援、服務彰顯主愛,見證基督。 | 救援工作在短期內急需大量人手,參與救援的人未必是基督徒。只能服侍人肉身的需要,不能直接傳福音(有時是客觀環境不容許),事奉人員很易迷失方向。雖然藉著服務社區彰顯主愛,但非基督教團體亦提供類似的服務,受眾可能會把兩者混淆。 |
資助當地差傳 | 二次大戰後,許多宣教工場開始對外關閉,傳統宣教士難以進入。與此同時,各地信徒已長大成人,正好由他們履行宣教責任,至於欠缺的資源,可由海外的差會提供,使當地信徒可專心傳福音。實質上,他們的事奉對象及事工與傳統差會分別不大。 | 這類差傳機構以人力和財力支援當地的信徒,讓他們能全心專注當地的福音和植堂工作。 | 一般信徒對本族得救的負擔強於外來的宣教士,只需以人力和財力上支援他們,福音果效遠大於外來之宣教士。福音使者既為當地人,他們不需申請簽證,不需學習新的文化和語言,也不必適應新環境,就能用當地人的文化和語言,傳講救恩的真理。由當地人傳講福音,就不會把福音誤認為「外來宗教」。支援當地宣教工作的費用,遠低於從外面差人去的宣教費用。 | 提防當地工人過分倚賴外面的經濟支援。經費運用要清楚交待,避免落入斂財的試探中。提防雇工心態,如果當地人傳福音為的是賺取金錢,就會失卻傳福音的異象。提防父輩心態,差會不要把當地同工看為雇工。當地同工與差會必須保持緊密溝通和聯絡,建立互信。不少種族之間存在矛盾,當地人在當地宣教會引起猜疑,外來宣教士傳福音反較易為當地人接受。 |
短期宣教 | 二次大戰及韓戰後,北美年輕人對上一代的權威失去信心,為了掌握第一手的宣教經驗,於是紛紛參與短期宣教。 | 差會為年輕人安排機會,到世界各地的工場,參與不同形式的短期佈道工作,又在出發前提供佈道、祈禱、差傳等訓練,造就他們的佈道技巧。 | 讓年輕人擴闊視野,了解普世工場的需要,從而激發宣教心志。不少年輕人經歷短宣的洗禮後,受感召投身長期宣教的行列,也有人回國後與人分享短宣的經歷和學習,激發別人關心差傳。短宣的經歷,豐富了年輕人的生命,助他們成長。 | 參與短期宣教者多為年輕人,年輕人有幹勁、有熱誠,但人生經驗不夠豐富,容易犯錯誤。短期宣教工作,必須與教會配搭事奉,並加以跟進,否則難以建立長遠的福音果效。 |
堂會真接差派 | 九十年代開始興起的宣教模式。興起的原因如下:(編按:華人教會於六、七十年代已有這模式出現,緣起與西方教會有別) 超級大型教會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開拓工場,差派宣教士,不必借助現有的差會安排,他們本身已有能力扮演差會的角色。先鋒型的教會領袖,不甘聽命於差會安排,於是直接開拓本身的宣教事業。有某類特色的教會,喜到世界各地建立同類型的堂會,他們認為只有他們的堂會,才會建立同類型的堂會,自不會假手於現有的差會。 |
教會直接差派和支持本會的會友為宣教士,或直接差派短宣隊伍到某地區或某民族中(教會在差派前已與該區或該族的教會建立了緊密的關係),由宣教士或短宣隊協助傳福音和植堂的工作。 | 由堂會直接差派本堂會友參與宣教工作,教會對宣教士的關顧會更全面和直接。由教會直接開拓和管理宣教工場,大大增加堂會對工場和差傳對象的從屬感 (sense of ownership) ,激發會友更積極關心差傳事工,更努力為差傳事工奉獻。 | 差傳事工是一門專業的事奉,當中涉及差會行政管理、擬訂全面的宣教策略、宣教士的甄選、評核、訓練、督導、在異文化地區建立教會答問題;堂會未必掌握這一切的關鍵,謬然差派宣教士到異文化地區開荒值堂,若然產生問題,堂會未必懂得處理。不同文化背境有不同特色,未必能在別處建立,強而為之,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堂會直接差派宣教士,雖然會激發會友對差傳事工的關心,但在遇到困難而處理不當時,也會摧毀他們對宣教的熱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