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短宣隊」:意義反省與指引建議

(六)「短宣隊」:…

近年差传潮流兴什么?短宣队是也!每年的暑假、或是复活节长假,或是圣诞节假期,香港教会都组织短宣队前赴世界各地,进行「回应大使命」的壮举,浩浩荡荡的福音大军,进行为期一至三周的福音游击战,大大话话好几百队,假若以一百队为例,每队十名成员,平均花费各五千元,总费用就达五百万元、再加上队员为期十天的本来生产力,有形及无形的总花费应达一千万以上,这还未计算本地差会同工及工场宣教士人力资源的投放,今时今日这数字足叫我们反思一下,究竟在普世福音遍传的需要下,短宣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说实话,教会是否对组织短宣队有清楚的目标与异象,大致存疑。甚或有个别教会以为多几队的短宣,就是教会遵行了大使命的吩咐,何期可悲!卢家駇牧师指出香港很多的短宣队,不过是「短宣旅行团」,或极其量「短宣学习团」,至于「短宣布道团」,除了要面对文代差异和实际的接触与跟进困难外,更要小心不要违反地方教会自传的原则[1],故此,教会在推动短宣队之事工上,应有合宜的心态和健全整固之架构。

要短宣队办得成功,首要是定位清晰,目标正确,而事后也是对应定位而作出检讨,去芜存青,作日后的借镜与鉴戒。人选是第二重要的元素,不要强把方柱放进圆洞中,那些但求一世中去一次短宣,之后就心安理得的人,请他参加短宣旅行就是了。灵性稳定成熟的队员,可以带给宣教士和工场无限的祝福,寻求神在人生中作出引导者,也可透过短宣清晰上主的牵引,作出合神心意的前路抉择-第三困成功的因素、就是迫切行程的安排:事前讲解,行程前后灵性培育,建立团队精神,布道与观察的要点提示,汇报的准备等等。一次的短宣队经验不一定产生一个宣教士,但可以肯定,成功的短宣队经验,可以多培育一个宣教承担者。愿意我们一同如此祷告、努力。

  1. 定義

    1. 短宣隊:由教會組織,前往外地作文化考察、佈這事工參與、或任何宣教支援服侍。

    2. 期間:三個月以內全時間的參與,一般是一至兩星期。

    3. 成員:參與者被稱作「短宣隊員」[2]

    4. 短宣隊是甚麼?

      1. 對大使命的回應

      2. 親身體會福音的需要

      3. 自我考驗,明白主旨

      4. 對神擺上的準備,隨時回應主的呼召

    5. 不同文化類別的宣教

      1. 同文化(M1):在語言文化相同的地區宣教--難度最低,例如香港社區的福音遍傳,澳門佈道等;

      2. 次文化(M2):在語言文化有差距的地區宣教--難度高些,例如國內事工,以色列華人事工福音服侍本港的土生巴籍人士等;

      3. 跨文化(M3):在語言文化完全不同地區宣教-難度最高,例如國內少數民族福音事工,本地菲律賓人或尼泊爾人事工,非洲花化族等。

  2. 短育隊的意義

    1. 對宣教有具體親身的認識

    2. 可向所支持的宣教士表達關心

    3. 認識體驗誇文化事工

    4. 擴闊眼界

    5. 確定神在生命中的帶領

    信徒应参加短宣吗?以上各点的含意已十分清晰,不需多作解释;反而基于以上的意义,引伸出一个的论题,就是应否鼓励信徒每年都参与短宣活动?不同的人会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让我稍作个人观点的申述。 80年代的宣教士,大多没有先去工场体会,可能因为经济不许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没有需要;宣教士大都抱有「破釜沉舟」的心志,不成功便成仁,先到工场体会一番便成为「奢侈品」;反观90年代出工场者,几乎没有不先曾到过工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而是成长不同,要求不同,倒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九零年代初之调查,宣教士受短宣经验而向最后踏上宣教路者,占百分之三十;相信今年稍后差联的调查报告,这个数字会更高。)

    但为了不浪费主赐给教会的资源,也明白短宣本身对当事工所能产生影响力的限制性,教会在推动短宣时,应给予参加者明确的指引,次数参加亦应一次起两次止,足够来明白工场需要和神的引导就可以了。于是乎教会推动的短宣重点,不在乎「深度」,应在乎「广度」,意思就是说,我们明白一年一次两次短短两周的服侍,并没有可能结出深度的成效,当地的传道同工,才是真真正正的撒种与浇灌者,叫他们成长茁壮的乃是神;于是乎我们不求在远方或异文化的工场上留下「佳美果子」,乃在乎让更多的教会会众生命中有参与体验的机会。假若有会众120名,每次有10人参与短宣体验,就可以组织12次(亦即12年)的短宣队!再假设教会中只有七成人会先后参与短宣,这个教会在日后推动宣教参与上,至少有80人以上会更明白及共鸣在讲台上所传讲关乎宣教的内容、意义及目标,岂不正可跨越今天堂会推动宣教事工的难阻吗?

  3. 今天仍有教会在推动着「深度参与」的短宣事工,每年,甚至每几个月去同一地点作培训、作布道和跟进,请切身处地想一想,香港教会若只倚靠别人这样的布道和牧养,能健康成长吗?我们不能,为何却以为别人可以呢?为何教会仍作如此徒劳无功的服侍?请三思加上祷告,策划真正荣神益人的短宣。真的不适合定时、定点、定人去作短宣吗?亲爱的肢体,我不欲在此向你头上浇冷水,我只指出一件事,跨文化教会的建立,并不可能靠短宣队完成,本地教会的成长,更不倚赖外面间歇式的参与来成就。假若看差了,我们就成为掩耳盗铃者,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国内布道事工又如何?这是另一个阔大的课题,我只想讲出一点:今天在回归后的场景来看,虽然生活形态及文化之差异,香港在华人事工上的参与,已成教会宣教不可缺少的一环:假若堂会因本身成长积弱,传道同工流失,经济面对大考验,布道热忱减少等等的时刻,国内「宣教」会否成为「信徒灵性美沙酮」,以为既做了不少的事工,对堂会的积弱也不会有什么「罪疚感」!老实说,没有健康的教会,又何来健康的宣教参与呢?再者、东面做一点、西面做一点,各有根据地、各有网络圈,资讯不通,资源重覆,这种百花齐放式的投身,能有效的去帮助教会的建立吗?求主赐你我聪明智慧,随主的心意而行。

  4. 認識短宣隊的限制與學習

    1. 言語不同:在跨文化中,短宣隊成員要願意去學費聆聽、學講簡單的對話。目標:能用本地話問安、介紹自己的名字、使用洗手間等日常起居用詞,並學習以本地話唱一首詩歌。

    2. 文化誤差:明白自己的文化生活習慣與當地人不同,無論在宣教士面前、在隊員中間、以及在本地人前,不要說出批評的話。

    3. 越幫越忙:參加短宣者多是較年輕的一群,在跨文化中犯錯也在所難免,卻未必容易接受勸導,可能要宣教士花上時間精神來收拾殘局。所謂未免其利、先見其害!

    4. 勞民傷財:花費時間、人力物力、金錢作一兩星期的短宣,果效真的顯著嗎?

    5. 心理補償、違背使命:假若教會以為多辦幾次的短宣就是完成大使命,短宣就成為完成大使命的絆腳石了!正如前文所說,短宣是幫助信徒體會經驗跨文化福音的情況與需要,促成委身者的出現並踏上宣教路;短宣絕非長期宣教的代替品。

  5. 如何籌備

    1. 清晰目標:在差傳委員會中清晰釐訂堂會短宣的目標及準則。

    2. 選擇地點:留心信眾的文化、語言、體力、恩賜、教育及經濟的因素,也不是愈遠就愈好。

    3. 合作夥件:堂會雖有力自辦短宣,但與其他差會合作卻可擴闊心胸,能更多了解合作的張力等。

    4. 招募隊員:基本要求莫如穩定的靈性生命、有愛主愛人、熱心事奉的表現,願意接受教誨的心。

    5. 合宜訓練:隊員必須在出發前接受與工場相關的訓練,知道禁忌,對要承擔的職務有充足的準備。

    6. 禱告準備:建立代禱網絡,要知道不是倚靠勢力,也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

    7. 籌募經費:短宣費用高昂,比一般的旅行團付出更多,基本上短宣隊應該自負盈虧,教會不宜用差傳經費來津貼,若有實際需要,也應有明確的限制,對個別人士作出津貼次數的限制,以避免誤用會眾對宣教的奉獻。

    8. 智慧領隊:領隊是短宣的「靈魂」,他不單要安排大小事務,也要守望讓人的靈性及生活的態度,所以挑選領隊必須加倍小心。

    9. 忠誠匯報:隊員應有「使命感」,將親身體會透過見證、照片、錄像等途徑來激勵其他會眾的參與,故所分享亦應有別於一般生活見聞,要以福音為題,挑起沒有參與者的代禱與關懷。

    10. 薪火用傳:自己的參與外,也應促成別人下次的參與,才是有效的建立生命影響。

  6. 金錢津貼假若短宣的最大「受益者」為參加者本身,他/她就有義務在報名前預備所需。我們不贊成肢體先報名後在弟兄姊妹中籌措所需,這會做成湊錢給人外遊的錯覺!至於應否動用差傳奉獻作支持,我想應該有成文的原則,例如:津貼額不超過應付全數百分之十;每一位肢體不應享用教會津貼超過兩次;津貼短宣之金額不應超過全年差傳奉獻總數之五等等。各堂可按情況來修訂。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