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灵释比喻: 3…
音频 3 分钟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 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祂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太11: 16-19】
现今的世代邪恶,容易使人胡涂,「好像孩童」般无知,对于主和属主的事,感觉麻木且迟钝。我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总要作大人。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吹笛不跳舞,举哀不捶胸,说出以色列人缺乏属灵的感受和反应。今天在神儿女中,这种现象何等普遍!信徒应当有柔软的心灵,一面以神和属神的一切为喜乐,一面又因神之外的一切而哀恸。
这世代的人正如执拗的孩童,既不愿玩婚礼的游戏吹笛跳舞,又不肯玩丧礼的游戏举哀捶胸,缺乏属灵的反应,对施洗约翰和主耶稣的信息无动于衷。
当主耶稣为着服事众人,连饭也顾不得吃的时候,人就说祂癫狂了;当我们因为灵里有极沉重的负担,以致无法照常吃喝时,往往会被别人看成怪人一个。基督徒不是禁欲主义者,不是故意不吃不喝,也不是故意不和世界的人来往;但凡是有可能将我们拖到世俗里面去的活动,应当不介意别人的批评,而有所拣选,有所拒绝。
约翰『不吃不喝』,主『也吃也喝』,却不因光景相反,而彼此定罪。在生活行动的方式上,应该允许别人有绝对的自由;定罪干涉与自己不同的,最是愚昧。从犹太人的眼光看,不吃不喝是错,也吃也喝也是错;当人有自己的看法时,不能接受别人的行为,别人无论怎么作,在他看来都是错的。
基督教不是注重人外面的作法,乃是注重人里面的存心。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学习体会 : 那些要基督、属基督的人,总以基督为是;凡接受主的人,都以神所安排的救法为是。信徒所要竭力追求的,不是道理、教训、理由、经历,乃是主自己;不是主的恩典,乃是赐恩的主。蒙主恩典!阿们!
c7.79 只有创…
2 分钟
创业,是一场万里长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加长久的规划,让基业长青,创业者们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精力。
据界面新闻确认,茅侃侃1月24日在家中开煤气自杀,家人发现时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茅侃侃是谁?90后也许很陌生,但作为80后创业标杆级人物,他是曾经的混世魔王,一个高中肄业的少年CEO,从浪子回头到身家过亿,他是继韩寒之后,第二个高中没毕业却成功获得主流认可的年轻人。
很多人不禁疑惑,有着如此光鲜的履历与丰富的创业经历,他为何要自杀?具体原因无人知晓,但有媒体推测,他极有可能是因为无力承担巨额债务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创业是要死人的,虽然话糙了些,但却也在理。
曾几何时,抑郁症、狂躁症、过劳死,这些似乎很遥远的词汇,已经成为不少创业者难以抹去的痛。
去年,华为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为此,有人便将34岁设为是一道既尴尬又难跨越的坎。
这个坎,华为的员工没躲过去,曾经的混世魔王茅侃侃也没有踏过去。
作为曾经誉满京城的IT四少之一、80后一代人的创业标杆,如今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不免叹息。
京城IT四少:李想、戴志康、高燃和茅侃侃
创业,就像坐过山车,跌宕起伏,也许此刻冲至高处,下一刻就跌落谷底。而高强度的工作和焦虑,导致的不仅是创业者身体吃不消,更严重的是对他们心理的摧残。无法想象,过往的10年,这位混世魔王是怎么靠着那些安眠药一夜一夜熬过来的(创业期间曾罹患抑郁)。
因创业失败自杀的,茅侃侃不是第一个,更不是第一个因为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而选择从崖边跃下的人。
2011年,上市仅3天的万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昌坠楼自杀,据了解他生前患有严重抑郁症。
2016年3月,苏州金龙总经理吴文文自杀身亡,年仅46岁,长期患有抑郁症。
而如茅侃侃这样,在重压之下选择自杀的人更不在少数,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后E 13班同学郭家学就是其一。
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后E 13班同学郭家学
比茅侃侃幸运的是,有员工看出了端倪,在郭家学想要自杀的那个下午赶到他的办公室,说:
如果你死了,你就把所有为了梦想而追随你的同事们都害死了。你死了是要大家心死吗?你死了,父母兄弟孩子的痛苦你想过吗?那么多帮助你的朋友的感受你想过吗?你死了,几万名员工的饭碗怎么办……
创业者就是这么一群人,连死都需要比常人多几分勇气。
无奈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这般幸运。
最好的创业时代,过劳死也成现象?
2016年10月5日晚,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
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
他生前说“我确实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一定会拿到钱,只是‘缘分未到’。”
精神上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父亲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
作为移动医疗行业的开拓者,服务了用户却累垮了自己,甚是可惜。
张锐的突然离世并非孤例,近些年来更像是一个现象,反映出的是:在当今创业风潮盛行的大环境下,创业者的健康问题在争分夺秒的奔跑前进中,已经被严重忽视。
2004年,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
同年,信奉”工作是使命感,也是享受”的台湾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在身体堪忧的情况下,仍勤于工作,最终因脑中风突然去世,年仅50多岁;
2014年1月2日,小马奔腾集团董事长李明因心肌梗塞于当晚去世,年仅47岁;
2014年8月13日,IDEAinside公司创始人曹芳华因积劳成疾,肝癌晚期去世,年仅32岁;
2014年10月5日,广州仙海网络科技总裁张旭国庆前因过度劳累而突发心脏逝世,年仅33岁;
2015年11月,上市公司金莱特董事长田畴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3岁;
2017年8月18日,正和岛岛邻、恒河控股集团董事长刘自新因癌症去世,享年52岁;
2018年1月14日,朗科智能控股股东、董事长刘显武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
2018年1月16日上午,重庆游戏界元老冒朝华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去世,享年38岁。
众多行业精英、名人过劳成疾、相继离世,这并不是见诸报端、网络的标题,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悲剧。
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中国,在这个被称之为最好的创业时代,中国的创业者几乎是最累的一个群体。而对很多第一代创业者来说,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工作。在很多人看来,那种生活几乎是不可思议。“中国的创始人,只有创始,没有人”;“中国的企业家,只有企业,没有家。”
在大众的视线中,他们总是为鲜花和荣誉所包围,殊不知,他们真实的生活,或许并没有外人想象中那么光鲜。
依稀记得,马云曾经那个略显苍凉却无比性情的后悔演说:
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因为工作占据了我的所有时间……如果有来生,不会再做这样的生意……我不想谈论商业,不想工作。
这绝不是马云的矫情!这个时候的马云,是无数个中国企业家、无数个中国创业者的缩影。
商业评论家王育琨在其著作《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中,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家的刚硬与脆弱:
因为那太阳般的盔甲过于耀眼,人们的目光穿透不了那耀眼的盔甲,抵达不了他们的心灵。在人们眼里,他们像那盔甲一样的坚硬,直到有一天,那坚硬的躯体轰然倒下时,人们在震惊之余,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坚硬的身躯会毫无征兆地坍塌。
这似乎也可以用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一句话进行解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中国的创业者又何尝不是!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而一旦选择成为了一名创业者,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
“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
融资难、赚钱难、团队招人难、合伙人撕逼、竞争对手抹黑、用户找不着……创业维艰,分秒定输赢,随之而来的就是失眠、焦虑、饮食不规律甚至抑郁症等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问题。
有调查表明,中国创业者一般每天都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对于这样的结果,很多创业者并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间没问题,关键是心理压力太大,极度容易焦虑。
曾有人针对242位创业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9%的创业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抑郁症,其次是注意缺陷障碍以及焦虑症。
一旦选择创业,就选择了All In模式,一年365天24小时永不停息地像螺旋般运转,对创始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常年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与生活,说不抑郁狂躁,真难。
也无怪乎很多投资机构在做尽职调查时,不仅要看创业者的婚姻状况,体检报告也逐渐成为重要关注点之一。
这么说来,创业太累了,伤心还伤身,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雷军就在某次公开演讲中说过,“创业真心不是人干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阿猫阿狗的决心就不要来创业。每一个创业者在走向成功之旅的过程中,都是历经坎坷、历经折磨、历经各种误解、委屈、抹黑,他们都是披荆斩棘,一点点走出来的。”
无独有偶,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创业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大家看到的是成功之后的辉煌,但并不知道幕后的艰辛和痛苦!经常碰到在跟创业者聊天的过程中,对法累到在桌上趴着睡着的场景。创业者太值得尊重了!”
创业维艰,生命无价,且行且珍惜
创业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总是会跌宕起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创业者们可以做出一些努力,来帮助他们自己保持对人生的掌控。最重要的是留出一些时间给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不要让工作挤掉了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时间。
面对失败,不要总是跟自己说“我失败了,我是失败者,我完了”这类的丧气话,不妨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生活本就是一个尝试和犯错的过程,根本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失败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最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感受——不要隐藏情绪。诚实地面对情绪,方能与周围的人有更深入的沟通。
甘愿变得脆弱,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伤害。
我们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息是为了更猛烈的爆发。这句话送给绝大多数的中国创业者,再合适不过了。
2013年,创新工场CEO、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罹患淋巴癌。在经历了17个月的痛苦治疗后,李开复写下《向死而生》一书,他在书中这样说道:
“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对于无法保证睡眠、长期缺觉的创业者,李开复再三提醒——健康比创业重要!
“我觉得睡眠是恢复抵抗力最好的一个渠道,所以无法保证睡眠肯定优势就会减少。因为如果一旦免疫力降低,生了病后悔都来不及了,健康比创业更重要。另外睡眠深度比和长度更好,就是自己要能够真睡,半夜醒来也不要回Email,让自己能够连续的睡,这个我觉得也是挺重要的。另外就是一定要睡足6个小时。”
当然,对创业者而言,最好的休息绝非只有常规的睡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转换活动内容的方式进行,比如坐久了站起来就是一种休息,思考问题久了,听听音乐也是一种休息……
结语
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是九死一生的历险过程。我们致敬那些经过生死考验,向死而生,弹奏出更悦耳事业乐章的强者,但也无法忽视那些最后选择死亡的创业者,他们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
但创业,是一场万里长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加长久的规划,让基业长青,创业者们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精力。
创业不易,缅怀逝者,愿走在路上的创业者,且行且珍惜。
c2.163 物美…
2 分钟
这年头,拥有传奇经历的企业家有很多,但像物美创始人张文中这么曲折、这么有戏剧性的,却还是寥寥。一个海归博士后级别的学霸,平时连超市都懒得逛的人,却创办了北京第一家现代超市;在人生最巅峰之时突然锒铛入狱,七年的牢狱时光,让物美从行业领头羊变成了掉队者。
但身陷囹圄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归来之后仍是少年,超50岁的他带着物美奋起直追,不仅开启了疯狂的并购扩张,其中最轰动的一笔案例是物美集团豪掷120亿元收购麦德龙中国,还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锋:
日前,物美科技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次,物美超市和麦德龙中国拟打包一起上市。招股书显示,物美科技2020的营业收入达390亿元。而就在半月之前,物美生鲜电商多点也传出了计划赴美IPO的消息,拟募资逾5亿美元。上市时间预计在下半年。
值得一提的是,物美在多年前就已经有在香港上市的经验。2003年,物美集团子公司北京物美商业(01025.HK)曾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大陆民营零售企业,后于2015年退市。但重出江湖短短数年,张文中将重新打造两家上市公司。
一. 创业是误入歧途?
与上个世纪那些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同,张文中是一名实打实的学霸,海归精英、博士后,比当下的自称高学历的明星创业家还要牛逼不少。
他刚开始是在南开大学拿到了数学系本科、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不仅工作成果牛逼,研究开发工作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获得世界银行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还在此期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后来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成为了一名系统工程学博士后。
回国之后,张文中却并没有选择走高大上的学术路线,而是选择从零开始创业,尤其是他平时一个连商店都懒得逛的人,本来对零售业也没有任何想法,但却选择从超市起步。
当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博士后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就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物美视察时也问到了他的创业动机,当时张文中的回答就四个字——“误入歧途”。
当时回国后的张博士后,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自主开发了一套专为超市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但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标准化、连锁化的超市,一般都是街边夫妻店,最高级的不过是“人民百货商场”,所以没谁想着要用张文中的系统。
张文中一看,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系统没人用,那干脆我自己用吧!所以,平时连超市都懒得逛的张博士,自己开启了一家超市,于是1994年物美超市诞生了。
除了先进的技术系统之外,张文中还建立了一套规划化的管理体系,彻底改变了而传统超市乱哄哄的管理格局,他的秘诀总结下来就十二个字“站凳子、拿喇叭、点人数、写条子”。
站凳子—是为了让参加晨会的全体员工能看见店长,店长也能看到大家听会的反应,否则,几十人、几百人,一大片,没有效果是极大的浪费。
拿喇叭—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清楚听到店长的讲话,确保每一个人了解晨会的内容。
点人数—是保证晨会的出勤,防止员工遗漏,如果有缺勤的话,还有补课。
写条子—是晨会前店长要自己做准备,把要讲的内容写出提纲。简单一句话,四要求都是细节。通过晨会制度,物美的内部管理越来越规范,执行力也越来越强。
可以说,物美是北京最早的规范现代超市,直到1年之后,家乐福才进入北京。美国《财富》杂志甚至如此评价物美——“如果你想看一下零售业的未来,建议阁下省却造访沃尔玛的时间,为您自己买一张前往北京的机票,去看看物美。”
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历,看似是命运的巧合,实则是张文中深思熟虑的结果。张文中在美国特别是在硅谷的经历,使他理解到什么是市场经济,认识到“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做的事情”。
虽然1993年时零售业在中国还很不受重视,当时全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是上海一百,年销售也只有10个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业大有发展前途。张文中经过仔细考察之后,在1994年做过了两个大胆预测:第一就是到2000年,中国将出现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零售企业;第二个预测,就是到2010年中国会出现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零售企业。
先进技术、制度的运用果然是“降维打击”,通过数字化的降本增效,物美的产品能比传统商店便宜20%左右,从此物美活了,在零售业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就做到1个多亿销售额,2002年年底年销售额达到了4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零售企业。张文中个人也以1.6亿美元的身家,位列2005年福布斯大陆富豪榜的第134位。
二、最辉煌时锒铛入狱
2006年,张文中44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刻。而物美以技术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人才储备等制度也都很非常成熟了,可以说是处在最好的时期。
可谁曾想,正准备大展拳脚的张文中,却遇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从天才企业家到阶下囚,不过一瞬之间。
这一年,他因卷入北京原副市长刘志华案而被指控犯诈骗罪、单位行贿罪以及挪用资金罪,被中纪委调查。
此前物美对石景山古城菜市、通州西门商场等市属国有资产的收购,正是刘志华分管的领域。2007年12月,被河北衡水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并刑事拘留。
次年10月9日,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张文中因上述三项罪名而获有期徒刑18年,被处人民币罚金50万;2009年3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对其诈骗罪量刑及决定执行刑罚部分,但张文中依然被认定犯有诈骗罪,各项罪刑并罚最终获刑12年,被处罚金50万元。
这一判决把张文中打到了人生的谷底,也让物美开启了由盛转衰的转折。
张文中本人遭到了重大打击,从众星捧月的精英企业家到罪犯,不仅人生瞬间跌至谷底,而且入狱后不久母亲就撒手人寰。这让他陷入了空前的绝望之中,张文中说“觉得自己像在一个坟墓里面,可能已经被人忘掉了,因为这样一个监室可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打开门了。二十天三十天都没有人开过门了,像在里面死了一样……”
在张文中身陷囹圄的这段时间,失去了“主心骨”的物美,也开始出现大倒退。投资者纷纷撤回对原来的定增认购,供应商出于对物美倒闭的担心纷纷追讨货款,多项既定计划搁浅,资金紧张、高层离职…….在这长达七年的时光里,物美错过了国内传统零售业转型发展的黄金期,从行业领头羊变成了落后者。
据说,当时控方提出只要他肯认一个罪名,就可以对他宽容处理,定一个比较轻的罪,这样随时都可以出狱。但是张文中的傲骨不允许他这样做,对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他宁愿被冤枉也不愿意屈服。
在狱中的几年里,张文中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经常去狱中的图书馆,他阅读了几百本书。除了读书,在服刑期间他还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四项专利,还获得了省部级特等奖。
三、51岁重新出发,一举夺回失去的7年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到低谷时候的反弹。
归来之后,仍是少年。身在囹圄的几年,非但没有圈禁他的梦想,反而增强了他的韧性、磨练了他的斗志。
出狱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正名,一次次地上诉、一次次地驳回。当时有人觉得,张文中那个时候早就自由了。改不改判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必要这样来回折腾。
但张文中觉得,刑服完了,他依然是叫刑满释放人员。而这类人员不仅有诸多权力限制,比如说不能担任公司的董事,而且作为物美的掌舵人,“污点经历”让公司发展都受到了多重阻碍,此前谈好的国际并购项目最终夭折,可见其实质性的影响仍然存在。不过更重要的,是张文中想要摆脱“罪犯张文中”的阴影,洗去人生的冤屈与阴影。
终于,2018年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组成五人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张文中案。再审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庭检察员认为,原判适用法律错误,导致定罪量刑错误,建议依法改判张文中无罪。
被告席上的张文中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想尽可能平静,来接受这么一个结果”。潘石屹在得知审判结果后评论道“迟到的正义”,但张文中还是选择了克制地表达:“迟到的正义依然无比珍贵,我不记恨任何人,不因坚守底线而后悔。”
故事发展到这里,张文中案已经不仅仅是张文中一个人的事了,故事的主角代表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整体。而最终案件的改判,相当于中国营商环境正在不断进步优化、更加重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对企业家创业环境的营造。
正名之后,张文中需要面临人生第二个重大挑战——出狱时已经51岁的他,如何补回物美错过的十年?
技术流出身的张文中,当年通过“信息化”让物美成为行业的新物种、新龙头;这一次,他则瞄准了“数字化”,这是他出狱5年后首次公开演讲,以及未来多次露面讲话的主题,也是在物美科技616页的招股书中出现了332次的关键词。
2015年4月,张文中创立的分布式电商平台多点Dmall正式上线,专门为传统线下零售企业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这个APP的威力有多大?
公开数据显示,这个小小的应用为物美带来了8000万App用户。这些App用户为物美贡献了七成以上的销售额。复购率高达63%,高于40%的行业平均水平。老客们平均每个月的购买频率有4.2次,接近新零售物种盒马(据招商证券报告测算,平均月度复购率为4.5次)。北京五环内,94%的住宅社区都在物美「30分钟达」的覆盖范围中。
其实2015年就上线的多点app,比马云在2016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还早了一年。在张文中看来,盒马是“建新城”,多点是“改旧城”,事实上大家看到的是同一个未来。
除了“数字化”之外,张文中的另外一张牌是“并购”,他坚信规模的力量。张文中在狱中的7年,物美总共只发生了4桩收购案,但他被判无罪后的2018年和2019年,就接连收购5家超市股份,包括乐天玛特、邻家便利店、华润万家、重庆百货和麦德龙中国。
在这其中,收购麦德龙中国成为物美的重要一步,麦德龙作为世界500强,1996年就进入了中国,但现在却成为了物美的附属公司。而它也成为了贡献物美营收的生力军,其2020年销售额达到144.81亿元,占比物美科技2020年总收入的37.1%。
可以说,归来之后的张文章老当益壮,再现当年之勇。
四、结语
毫无疑问,假如物美上市成功,那么必将会给其带来重要的资本、体系、人才等各方面支持,将成为物美发展史上的又一大重要发展节点。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中国拥有跟美国相近的零售企业的规模,但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却要小很多。
沃尔玛2020年的销售规模高达5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6万亿元),但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如物美、华润,销售规模也仅有1000亿人民币,因此,未来的龙头企业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总而言之,人生如逆旅,从白手起家到蒙冤入狱,从重头再来到再创辉煌。张文中历经磨难却依旧不断奋斗的一生,给予了我们重要鼓舞——人生不止,奋斗不止。只要你不给自己设限,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无上限!
c3.97 任正非…
2 分钟
01. 精准选才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把人招进来就好了,管那么多干嘛?
但是,任正非认为,如果随意选人,机会成本会变得非常高,因为选对人,叫事在人为,选错人,叫事与愿违。。
那么华为是如何精选人才的呢?
华为在1998年运用STAR工具作为人才精选的核心工具。
STAR工具是一套面试技能工具,S指的是情景,T指的是任务,A指的是怎样行动,R值的是结果。
华为在运用这套工具后,人才识别率从过去的30%上升到目前的76%,而一般企业的人才识别率在30%左右。
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
领导力是指影响别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具体做事情的能力,比如计划、组织、安排任务、设定目标、决策、执行等等的能力,这属于管理能力。
除此以外,对于外部人才进入公司,为了加速他们的融合,华为一般采取3种手段:
一、对于新进的员工,采用思想导师制。
新员工到一家公司后,有一个“七天之痒”,哪怕这个新员工是从“地狱”到”天堂”,他都会不适应。因为环境差异太大。
而这个思想导师就是解决新员工的适应问题的。
二、对于高级管理人才,采用“金色降落伞”计划。
空降的高级管理人才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光是用股权将他们聚合在一起,管理难度是很大的。
对此,华为用了两种方法来降低了他们的死亡率:
1、给他们三个月的目标岗位的钱。
2、和空降高级管理人才一起工作的相关元老沟通,让他们去理解文化的差异。
三、对于高级专业人才,采用“因人设岗”计划。
管理会涉及到文化的问题,但是技术并不会。如果空降到企业的人才当了管理层,可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离职,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失去这个人才,是很可惜的。
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因为技术型或者专家型的工作不涉及文化的差异问题。
不要让空降的人才一开始就当管理者,可以先融合进来再当管理者,否则,这个人才很快就会离开。
02. 倍速育才
华为的人才培养加速器就值得企业借鉴。
如果别人需要花一年时间去培养人才,华为只需要半年。
华为如何快速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呢?
第一,进行试用期员工的底部管理:
将试用期20%底部的员工淘汰,最好辞退掉。采取这个淘汰机制是为了做好入口管理,如果入口管理没有做好,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很低的。
因为华为非常重视试用期员工的淘汰率,所以,华为人力资本的不良资产率一直保持在中国企业的较低水平。
第二,进行入职1-3年员工的顶部管理:
中国企业平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一般需要2年时间。
大一点的企业可能需要3年左右。所以,入职1—3年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的核心。
这个阶段,企业最害怕的是员工离职。
当然,这里的员工指的是优秀的员工,而不是差劲的员工。
第三,进行员工的退出机制管理:
目前,中国企业在人才有效管理方面,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来容易出去难,上去容易下去难,岗位轮换也很难。
这个问题导致企业新陈代谢的速度变慢。
如果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只注重现金流,企业的发展就会变慢。
这时候,退出机制非常重要。
退出机制有四种方式:
1、副业分流
这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在用的方法。将相对进步不那么快的员工分流出去。
举个例子,中国电信通过成立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分流了30%的人。
2、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把执行层的人变成非执行层。
举个例子,在企业变革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绊脚石,他们可能曾经和你一起打拼过江山,面对这些人,怎么办?
最好把他们请到董事会,当然,董事会的成员是有限的,除了转换为董事会的成员,还可以将他们转换为中顾委。
3、提前退休
用现实的利益换未来的成长。这种退休有两种退休方式,第一种是纯退休模式,一次性给予高额补偿金。
第二种是不强行退休,保留部分股份,可以享受收益,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从事与原单位有任何竞争的工作。
4、内部创业
提供资金给内部员工进行创业,这是互联网时代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方式,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03. 有效激励
杰克.韦尔奇说:“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让每个员工都保持敬业。”
而进行有效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持续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在此,绩效管理非常重要,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是激励机制的基础,当然,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兑现奖惩。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目标能力。
华为之所以在人才运营上,成为跨行业的黄埔军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拥有自己的四位一体薪酬激励体系,分别是固定薪酬+变动薪酬+长效激励+福利。
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员工的敬业度就越高,业绩也越好,公司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华为对人才的有效管理,让人才成长速度成为中国第一。
总结来说,就是选人要准,育人要快,激励要有效,企业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在行业中更优,长期竞争力更强。
华为经营人才的模式肯定不是适合所有企业,但它对人才发展的理念和重视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欲成大事者,先要学会做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2008年10月,在日本京瓷公司总部,44岁的马云前去拜访了76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马云表示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2013年1月,马云决定把阿里巴巴集团拆分为25个事业部,如天猫事业部、阿里云事业部、聚划算事业部等,每个事业部独立经营。这个想法与阿米巴经营模式如出一辙,就是将阿里巴巴划分成各个阿米巴组织,每个阿米巴都有一个负责人来带领其经营,发挥全员的潜力。通过经营权利的下放,也开始培养了员工的经营意识,挖掘员工的经营潜力,快速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过事业部组织的独立运营,每个事业部都可以独立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当遇到销售寒冬时,各个事业部必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应对措施,此外各个事业部之间也存在内部竞争,互相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为阿里带来新的经营思维,也使得阿里内部充满了活力。
其实不仅仅是马云,像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等知名企业家都有跟稻盛和夫请教过企业的经营模式。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实施阿米巴经营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家企业,我们生存首先就是要获取利润,且有持续获取高利润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那么我们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从外面的市场中获取,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随着原材料的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这些市场压力,由谁来承受? 大部分情况下,压力是由营销部门和老板来承受的,当然了,更多的重担是压迫在老板的肩膀上,如果不能将这种压力分担到全体员工身上,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我们员工只想着从公司内部赚钱,而不是到市场上帮助企业赚钱,这样就是形成了少数人的经营者在承受市场的经营压力,而大部分员工是没有经营压力的,对外部市场的压力是不敏感的,或者说是没有感觉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上司规定的公司,那就可以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就像一个火车头拉着一节节的车厢,只有老板有动力,车厢越多,车就跑得越慢,所以,你感觉会越来越累,虽然累,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损,老板虽然在企业实施了很多手段,但是效果确实微乎其微,不起波澜,所以,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能传递外部压力到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将每一个车厢变成一个个的动力源,带动企业发展。
c7.78 合伙人…
2 分钟
创业,一个人很难成事。因此,必须合伙。
但是纵观整个世界文明史,所有形态的合伙,到最后,基本上没有一个善始善终的,更惨烈的是,合伙打天下成功之后,在分果果、排座座的这个环节,就发生了各种父子反目、夫妻结仇、兄弟残杀的血淋淋的事件。
其实你细看二十四史,里面讲的就是各种合伙失败之后的自相残杀和成功之后相互杀戮的故事。
人,一旦脱离规则,那么它就开始奔向畜生的道路了。
人,在规则之内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也始终是人。其余,不是。
下面便是合伙规则。
合伙创业天规第一条 —《投名状法则》
1,出钱规则(各出多少?差额如何平衡?股权如何划分?)
2,出力规则(如何分工,谁干什么?什么责任?)
3,赚钱规则(赚谁的钱?用什么去赚?怎么个赚法?)
4,执行规则(谁去执行?怎么执行?什么责任?)
5,领导规则(谁来领导?资本领导?技术领导?销售领导?当赚钱的人和出钱的人不是同一个人时,谁当领导?领导权多大?集体投票权多大?)
6,罢免规则(领导出问题怎么办?战略出问题怎么办?哪些事件发生才可以启动罢免程序?)
7,退出规则(为不把矛盾扩大化,如何退出?原股退出还是议价退出?损耗成本计算标准?)
(以上这段,江湖上称之为《大圈帮合伙作案共事章程》)
合伙创业天规第二条——《翻脸法则》
(提议、动议、附议、反对、弃权、表决的议事规则)
1,战术失误处理规则(是换将还是换方法?)
2,战略失误处理规则(是换帅还是换战略?)
3,观点冲突处理规则(是投票平息还是专家平息?)
4,人格冲突处理规则(是打架解决还是司法仲裁?)
5,发生矛盾处理规则(是控制情绪还是找出问题?)
6,矛盾级处理规则(是团伙打架还是独立决斗?)
7,撕破脸皮处理规则(是双双驱逐还是集体散伙?)
8,相互动刀处理规则(快报案!)
(以上为《翻脸前的议事规则》详细文件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
合伙创业天规第三条——《绝不合伙法则》
1,有诈骗经历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2,说话不靠谱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3,对父母不孝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4,言语之间眉飞色舞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5,参与帮派势力的人不与其合伙;
6,太讲哥们义气的人不与其合伙;
7,经常挑战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的人不与其合伙;
8,斤斤计较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9,喜欢抱怨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10,喜欢多嘴播弄是非的人不要与其合伙;
11,善于发现问题但从不主动解决问题的人不要与其合伙;
12,推诿、善辩、否认的人不要与其合伙;
(以上为《缘分考察器》,也可以用于相亲找男人)
合伙创业天规第四条——《必须有一个法则》
1,最好有个年纪偏大但未必有钱的人;
2,最好有个思维活跃敢于突破的人;
3,最好有个沉稳扎实善于刹车的人;
4,最好有个勤俭节约善计成本的人;
5,最好有个口才不错说话靠谱的人;
6,最好有一个善于玩社会化网络的人;
7,最好有一个有三年销售经验的人;
(这不仅是你创业时需要找到的人,也是你生命里应该找到的人)
合伙创业天规第五条——《分赃法则》
1,以出资优先的分红规则;
2,以技术优先的分红规则;
3,以出力优先的分红规则;
4,以卖命优先的分红规则;
5,以年度利润的百分之五十分红,另五十做发展基金;
6,员工之间的分红规则;
7,员工之间的期权规则;
8,员工之间的奖励规则;
9,不可分资金的公益化处理规则;
(以上文件为《做贼也要学会分赃》)
合伙创业天规第六条——《散伙法则》
1,以兄弟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烧掉烂帐,重头来过);
2,以哥们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顿痛哭,各找各家);
3,以朋友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杯老酒,各奔东西);
4,以生意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纸判决,一拍两散)。
(以上参见著名电影《十一罗汉》)
合伙创业天规第七条——《管理法则》
1,别打脸冲胖子,能苦则苦,办公条件先不讲究,节约成本;
2,能自己干掉的活就不要请人,请人更花钱;
3,必须要请的人,就要不惜代价一定请到;
4,先别像傻子一样地追求品牌,而是要追求市场;
5,不要一上手就做一个系列产品,最后把自己死在系列里面。
6,一定是主打一款产品,单点突破,野蛮生长;
7,大多的时候,所有的领导都是干活的,必须冲到第一线。
8,不要一点小权在手,就摆出个领导的架子。
9,用最快的速度给公司做成一个市场标签,让用户记住。
10,尘埃初定的时候,抽空给自己歇一歇,大家聊聊问题;
11,不差钱的时候,把合伙人中最笨的那个送去学习;
12,成功了不要志得意满,而是事事警惕,市场随时会让你死去。
13,公司有点样子的时候,快速融资快速做大;
14,融资的时候不要过于纠结股份而错失发展良机;
15,玩资本比玩产品要轻松一点;
16,玩平台比玩资本又更牛一点;
17,能做成平台就做成平台而不要迷恋自己的“产品”。
18,每一个活到最后的资本家都不是傻子。
c1.106 王健…
2 分钟
王健林套现600亿:逃离房地产的1536天后 成了最被羡慕的人
9月10日,万达酒店发了个公告。
单从字面上来看,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
由于疫情影响及商业战略的调整,融创将终止与万达酒店发展订立的有关由融创集团持有且由万达酒店发展管理的21家酒店的酒店管理协议。
啥意思呢?说得直白点,那就是被炒鱿鱼了。
前些年,昔日首富先后卖掉了不少值钱的东西,其中就有被横刀夺爱的13个万达城和77家酒店。原本说是一起打包卖给融创,后来富力又被拉进来一起“打秋风”。
据说在气氛正酣的时候,会议室里传出了一阵摔杯子的声音……
对了,当时大伙还约定了“四个不变”:品牌不变、规划不变、项目建设不变、运营管理不变——城头改换了大王旗,但衙门里的师爷还是原来那个。
不过形势比人强,这个脆弱的平衡最终还是在现实面前分崩离析了。
事情一发酵,很快就有好事者跳出来替老王算起了账——当时卖酒店的时候卖亏了多少多少钱,后来搞抛售的时候亏了多少多少钱,如今业务没了又要损失多少多少钱。
到底亏了多少钱呢?考虑到每次的交易金额,总数可能相当夸张。
虽说当年13个文旅项目卖了438.44亿、77家酒店又卖了189.55亿,可前期的投入没回本吧?后面的利润没赚到吧?这里外里加一起可不是小数字。
(一)如果说这种有所预期的损失尚能接受,那今年的那次清仓就更憋屈了。
这回被卖掉的是AMC院线,说白了就是个在美国开电影院的。从运营和财务的角度来看,当时他们做出的这个决定堪称英明;
这公司先是连亏数年,紧接着又在疫情暴击下无限接近破产边缘,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与其肉包子打狗,还不如早早清仓,所以尽管有不少散户帮忙抬轿子、但万达的抛售依然坚决。
5月23日的时候,万达宣布退出AMC公司的董事会、仅保留少数股权。
可还没等大伙坐下来感叹一下“死里逃生”,这支烂到入不了大空头法眼的股票突然就开始暴涨。就在万达清仓之后,一场美国韭菜大战华尔街空头的大戏就开场了。
从5月24日开始,AMC院线的股价就开始暴涨,6月2日晚上更是咔咔得熔断了四次。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连对经营没啥贡献的老外CEO身价飙升了2亿美元。
一百多个小目标,就这么化为了泡影。
不过对前首富来说,这些纷纷扰扰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最起码在这个跌宕起伏的2021年,亏钱也算得上是一种福报。
(二)在那个属于地产的黄金年代里,胆子大绝对是个正儿八经的褒奖。
对退伍多年但身上仍有军旅气质的王健林来说,过人的胆识不仅帮他挖到了第一桶金、更让他成了地产圈里面呼风唤雨的大佬。
一般的地产商想要干点啥项目,求爷爷告奶奶那是常态;当时的万达可不管这个,毕竟各地可都上赶着等他们去盖万达广场。
差不多从那时候开始,出海的种子就在前首富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其实咱们说句公道话,那几年里热衷出海的企业确实不少。甭管是卖家电的还是搞化工的,只要手里有钱就都想搞点大事情—同样都是赚钱,赚美元肯定更刺激一点。
一开始的时候,万达只在AMC上小试了次牛刀。虽然对面开出了26亿美元的价码,但对彼时财大气粗的万达来说,这也就是小意思;
除此之外,他们还先后入手了澳洲的HOYTS院线和美国的传奇影业,以及欧洲的Odeon和Nordic。粗略一算的话,搞不好全球至少20%的票房都得跟着姓了王。
影视和体育都买了,地产老本行更是不能扔啊。
从伦敦到洛杉矶、从芝加哥再到黄金海岸,几乎处处都有万达海外收购的身影。
这里盖个楼、那里弄几个高端项目,他们又拉不下来脸偷工减料,花出去的钱那真是老鼻子了。
当时有人替他算了笔账,连地产带影视再加上体育的,林林总总的项目投资加一起少说也有800亿了,几乎是在海外搞了一个新万达.
不知道是不是一时兴起,踌躇满志的王健林干脆给自己定了个宏伟的退休目标—— 总资产达到1万亿,收入达到6000亿,国外收入占比达到20%,到那一天自己就可能就退休了。
(三)在风起云涌的那几年里,王健林的首富之名是当之无愧的。
2013年,王健林以860亿人民币的身价第一次问鼎中国首富;等到了2015年的时候,老王干脆把李嘉诚给拿下、直接成了全球华人首富。
万达大船乘风破浪、首富之名披荆斩棘,那几年除了儿子不时惹争议上热搜,前首富的日子确实是相当滋润的,不是放言让迪斯尼赚不到钱、就是说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说来说去就两个字, 霸气。
对了,当时的王首富还喜欢在年会上唱歌。2016年他唱了首《假行僧》,据说2017年更是一口气唱了整整四首,颇有一种曹阿瞒东临碣石的肆意味道。
等到了后来,风向慢慢有了变化。
就在那一年的6月份,一则监管要求排查海外并购明星企业的消息被媒体捅了出来。好巧不巧的,彼时风光无限的万达赫然在列。
一边是去杠杆的大背景、一边是火烧眉毛的监管点名,很多事情一下子就传得满大街都是。大伙一研究才发现,好家伙你巅峰时期负债4000多亿,这不是开国际玩笑么?
没办法了,卖吧。
国内的要卖、国外的更是留不住,地产项目、股权、百货门店、早教、院校,几乎是来了个清仓大甩卖,至于亏钱不亏钱的、早都不那么重要了。
(四)现在的老王在忙啥呢?
咱们从万达2021年的年会中能看出一点端倪。
歌肯定是不唱了,反倒是减租免租、六稳六保、复工复产、丹寨扶贫、绿建节能等字眼不断大篇幅的出现,甚至还提到了——“ 彻底改变地产思维、增强风险意思”。
对了,王健林还在2月份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露了脸。虽然镜头一扫而过,但他胸前的那朵小红花看起来却是格外鲜艳。
虽说今时不如日,但考虑到如今地产圈的哀鸿遍野、这样的日子也算不错。
前几年万科总是喊要“活下去”,过去人们嗤之以鼻、直到今年才仿佛回过味来。
有的人赌对了2008,有的人赌对了2015,于是他们又赌起了2021,直到被一记重拳打在脸上。
正所谓逃顶就像跳车,有的时候你稍微犹豫一下就万劫不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昔日首富那种手起刀落、壮士断腕的魄力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万达把负债实打实地缩减了差不多三分之一,这可不是应对“三道红线”的权宜之计。
造化弄人,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
李超人跑了又回来,老潘跑了跑了又没跑成,就连当年那个差点接了老王盘的人,如今也堕入了无边的负面中难以脱身。
回想过去的种种,当初看笑话的人现在成了笑话,2021年再回望,虽然断腕出清,但真是恰到好处,只能说一声佩服。
c5.133 22…
2 分钟
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广信”。
曾经的广信,真的是叱咤风云,驰骋海外,要多牛有多牛。
洋人的钱?拿来吧你。
广东省最大“地主”?没错,说的就是我。
1980年12月广信成立,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全资直属,在当时244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广信仅次于国务院系统的中信。
天之骄子,含着金汤匙出生。
1983年,广信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非银行性金融企业,并同时拥有外汇业务经营权。
更牛的是,1989年,广信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借款窗口,并被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窗口公司”,可以外部贷款和发债。
这个国家级的政策支持,广信拥有了当时四大行都没有的“窗口公司“条件,自由度很高。
政策的红利,广信飞速扩张,从最开始的经营单一信托业务,一跃成为以金融和实业投资为主的大型公司。
当时,恰逢全国房地产领域的改革,广信在房地产业倾注巨资,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地主”。
其全资子公司,广信房产(广东省信托房地产开发公司)更是广州最早开发房地产的开发商之一。
羊城八大景、牡丹阁、红棉苑、春兰花园,都是由其开发的,开发小区的住户已超过40万人。
广信房产与珠实集团、越秀城建,号称当时广州房地产市场的“三大家”。
红棉苑
当中,广信房产的最大手笔就是花地湾1500亩优质地块。
1988年,花地湾地块成为广州第一个通过招标出让的项目,引来18家房企争抢。
当时出让的底价是6000万。
在现场激烈的举牌中,市城建开发总公司报出了10360万的高价,所有人都以为非城建莫属。
然而,出乎的意料的是,这时候广信出手了,报价28080万。
创纪录的成交额,超过许多人的预期。
按照计划,当时的花地湾对标的是广州的“尖沙咀”,站位很高。
如果没有后来的广信事件,花地湾规划能够落地,也许后面就没有珠江新城什么事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
多元化发展,广信的步子迈得很大,加上盲目投资,乱铺摊子,在多个项目上投资失败,给公司带来的巨大的还款压力,开始危机四伏。
最先爆发的是支付危机。
广信长期过度举债,大量高息经营揽存、乱拆借,乱投资,财务天平早已失衡。
1998年金融风暴肆虐,世界各国收缩对外投资。日本、美国、德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30多家著名银行纷纷要求广信偿付到期债务,一共12亿美元。
为应对金融危机,在中国加强外汇管理的背景下,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首先是深圳公司巨额债务曝光,广信危机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随即,广信违规操作引发了监管层的注意,1998年6月央行调查小组进驻广信,危机被揭露。
当时广信及其在海内外的下属公司,三天一个电报,五天一份传真,向广东省政府紧急报告面临的巨额支付危机。
形势很严峻,问题很严重。
调查小组进驻广信四个月后,也就是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广信,并组织关闭清算组对其进行关闭清算。
从成立到关闭清算,广信只用了18年。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清算过程,一共历时20余年。
清算查明,广信总资产为人民币214.71亿元,负债人民币361.65亿元,资不抵债人民币146.94亿元。
严重的资不抵债。
如何偿还债务,是摆在清算小组面前的难题。
在当年央行的清算公告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个人的合法债务或经登记的境外合法债务优先清偿。
对于自然人,1999年1月6日,清算小组统计申报登记存款共7.79亿,涉及储户达两万多人,涉及面广,如果处理不当,影响社会稳定。
鉴于此,清算组建议并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广东省财政厅垫资,在法院受理广信破产案前,以中国银行名义收购储户的债权,向储户支付存款本金,利息不予偿付;对于存款超过50万元的自然人的债权,经有关部门组成小组甄别批准后,支付本金。
避免挤兑。
由广东证券公司和广东证券股份公司分别收购原广信的证券营业部和投资基金。
这种处置的考虑是: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和股民与债权人的利益,如不在广信破产前处置,一旦广信宣布破产,必将引起股民恐慌性挤提保证金,不仅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混乱,而且会因挤提导致证券营业部和基金的市场价值大幅度下降。
处理好前期工作之后,1999年1月10日,广东国投公司及其部分子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
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确认,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的债权人共计200家,债权金额总计人民币202.2317亿元。
2003年2月28日,广东高院裁定,终结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破产程序,清算组向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广东国投公司的注销登记,保留清算组完成追收广东国投公司破产财产、追加分配等善后事宜。
至此,全国首宗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尘埃落定。
对此,当年《华尔街日报》评论,广信被宣告破产,使中国金融业真正走向了市场,标志着中国法制从此进入新纪元。
“揭房顶,开窗户”。事实证明,广信破产,为全面化解金融风险“杀开了一条血路”。
回顾广信破产原因与楼市、本身的盲目扩张不无关系。
1992年,广东省房地产业开发的总资金中,广信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地产第一大户是这么来的。
但是,当年国家下放土地审批权,供应量上涨,同时中央发布“十六条”规定,财政收缩。
广东省房价在1993年达到峰值7079元/㎡后,连续几年维持10%左右的下跌幅度。
房价下跌,市场不景气,在地产又倾注了大量资金,让广信很难受。
在建楼盘、地皮大量积压在手里,工程停工,被套资金超过100亿,而且楼市断崖式下跌,长期有价无市。
广信开始出现流动性危机,为偿还借款,缓解流动性压力,广信开始通过违规操作来填补资金短缺,从而引发监管层的注意。
此外,广信自身也盲目扩张。在经济不景气的1990年,广信依旧从日本多家银行借到7000万美元。
然而,其主营业务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注重短期利益,盲目步入多个行业,比如涉足工业、农业等。
地产是周期之母,决定命运的,始终都是经济形势,银根的放松和收紧,以及调控的提前和迟到。
广信破产最后的故事,也为大家所熟悉了。
在广东高院第一次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十二年后,2017年,广东国信旗下的不良资产包被万科以551亿元拍得,成交价比广信破产时总资产的2倍要多,让债务得以偿清。
随着这场拍卖完美结束,也表明跨时近20年的广信破产案终于画上句号,2021年2月2日,广东高院裁定全面终结该案破产程序。
这场551亿的史诗级交易,有媒体称之为“王石最后的告别礼”。
这是中国地产史上最复杂,也是最昂贵的一场产权交易。
不可否认,广信花地湾地块占地约1500亩的宅地,是不折不扣的靓地。
至今仅开发利用约607亩土地,余下近1000亩土地尚待开发。
三十多年之后,土地价值疯狂增值。
整个芳村的楼面价从218元/平(1988年)跃升至41582元/平(广钢219号地块),足足翻了190倍。
万科入局,失去二十年的花地湾,正在加速回归。
去年6月29日,万科宣布广信资产包引入战略合作方,以信达、绿景为主的七家战略投资公司正式入局。
起拍入袋,耗时三年,万科551亿广信资产包找来了七个帮手。
兜兜转转,22年前广信宣布破产,为后来的万科,带来了“最强武林秘籍”。
这有点像王重阳,在华山第一次论剑之后,被豪杰推举为宇宙最强,还让他保管九阴真经。
如今,中国最大的地产公司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历史会重演吗?会有白衣武士救场吗?
c5.132 钱,…
2 分钟
“赚小钱靠技巧,发大财靠康波”,投资是撬动人生的支点,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个人财富积累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基本确定了投资的输赢。
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整个经济都站在一个上升的电梯里,那么不管你在电梯里是蹲着,站着,还是跳着,你的财富都在快速的增长,区别的只是速度和幅度而已。
但如果整个经济都进入了一个下行的电梯,那覆巢之下无完卵,不管你多么努力的往上跳,也避免不了坠入深渊的厄运。所以投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顺势而为。
01 过去几十年中的5大造富机会
财富的英文是“fortune”,“fortune”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命运。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财富命运,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回顾过去几十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时势造富的成功案例。从改革初期,大概有5次造富的机会,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一次,命运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的大势,给我们的机会就是下海。
1984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南方讲话”,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看准了短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的潜力,中国第一代企业家“84派”应运而生,鲁冠球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鲁冠球先生坚持认为“社会趋势性的东西一定要去做”,从60年代便顺应社会趋势开始创业,1978年判断出国家将要大力发展汽车业,他下定决心舍弃其他项目,专攻汽车底部零件——万向节。
1983年,在国家肯定了非国营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后,他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合同,使得“万向”成为国内率先实行个人风险承包责任制的乡镇企业。
1988年,他出资1500万元买断了工厂股权,万向正式从乡镇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开始市场化。最终鲁冠球先生成为民营“不倒翁”、商界“常青树”,缔造了一个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等多个产业、营收破千亿的商业帝国。
2.过去20多年人口红利的大势,给我们的机会就是地产。
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方讲话”,这一年诞生了一大批企业家,他们也被称为“92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房地产,1992年南巡讲话市场经济确立,商品房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以北京为例,当时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方米,较为短缺,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商品房价格刚开始放开,以年均30%的速度上涨,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热情被充分激发,房地产开发迅速升温,开启了建设狂潮。
199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7%,地方房地产投资普遍增长50%以上。这一年杨国强看到了人口红利和城镇化红利,接盘创办碧桂园,在近20年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中高速发展,目前碧桂园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你能认清大势,早一点买房,甚至多买几套房,那么你的财富和命运可能会彻底改变。
我身边有两个朋友,一个在十年前借钱买了房,另一个则是不舍得买,一直在努力的存钱。结果,前一个朋友现在不仅早就还完了贷款,还又买了一套大房子,而后一个朋友后来辛辛苦苦攒的钱才刚够一个小房子的首付。
两个人对大势的判断不同,财富的增长和人生的轨迹也就完全不同了。
3.2001年中国入世,给我们的机会就是贸易。
全球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中国,最大受益者也是中国。从绝对量来看,中国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5560.1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7.79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近50倍。
从相对量来看,同期GDP从1990年的1.87万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24.7%,2006年最高时超过65%。
从增速上来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之后,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速高达14.55%,同期GDP增速为13.31%,贸易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
在全球化红利的推动下,中国先后超过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从中受益。
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张茵就是通过出口贸易起家的。1987年,张茵便开始在大陆寻找造纸厂作为合作伙伴,发展纸张出口业务。
受益于全球化,出口业务快速发展,到2002年,张茵的中南控股跃升为美国集装箱出口用量最多的公司,张茵也迅速进入了珠三角顶尖的富豪行列,于2009年成为“胡润百富榜”上第一位女首富,也是全球第一位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4.再之后的一次机会,就是互联网革命。
1999年前后,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兴起,根植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互联网红利催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99派互联网大佬们。
他们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时代,第二个为代表的应该是BAT时代,现在又加上了J,京东。
2015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15派企业家则是抓住移动互联网机遇迅速崛起,以T(今日头条)、M(美团点评)、D(滴滴出行)为代表。还有李笑来,原本为新东方老师,由于看好区块链逻辑而持有比特币,随着比特币的疯涨而成为中国比特币首富,实现财务自由。
5.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机会,就是以2008年为起点的资产泡沫化。
过去十年,中国的货币基本上是大水漫灌的思路,数十次的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都极度宽松。
2008年,我们的M2还不足50万亿,现在已经超过180万亿,货币增长带来了金融泡沫的繁荣。2016年,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一度达到8.4%,远远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显然是过度的繁荣。
在金融化时代,金融业成为最受青睐的职业,收入也相对可观,尤其是非银机构。新财富券商分析师年薪百万,发债业绩提成高达百万,新三板做市业务人员收入超过百万,金融从业人员成为高收入的代名词,直2016年之后,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泡沫开始退潮,金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想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第一步就应认清大势,顺应大势,当机会来临时,看好看准后及时把握。
2012年,我放下央企铁饭碗,去了一家民营券商,别人都不理解,觉得很冒险,但我其实一点都不慌,因为我知道金融化的高峰就要来了,金融业当然是最为受益的,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
2017年11月,我又辞去券商高管职位,创立如是金融研究院,投身互联网知识付费行业。朋友又开始不理解,甚至担心我、劝阻我,毕竟放弃券商高管身份,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自己创业风险很大。但我其实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知道,金融已经进入下行周期,未来一定是互联网的时代、知识的时代。
我讲自己的经历,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努力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努力,必须要看清大势,选择正确的赛道,否则努力就白费了。
从这个角度说,选择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02 经济周期轮回,2019资产荒或将再现
其实,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
1.衰退阶段
2014年初,经济开始加速下行,实际GDP增速在一年的时间里从7.9%降到7.1%,下行了0.8个百分点,经济正式进入衰退阶段。
为了保住7%的经济增长底线,政策从2014年11月降息开始升级到全面宽松,随后2015年我们看到了十几次降准降息以及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专项建设基金的大规模投资,市场上一度出现“资产荒”,资金太多、收益高的优质资产太少。
2.复苏阶段
在全面宽松和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经济从2016年开始逐步进入复苏阶段。
需求侧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持续回暖,带动2016年一季度名义GDP见底,三季度实际GDP见底。
与此同时,2015年底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导致产能去化,微观市场的商品价格和一二线房价开始上涨。
3.过热阶段
2017年初开始,宏观上的经济增速虽然还在回升,但幅度并没有前几轮刺激那么明显。
与此同时,大剂量的货币宽松开始推动资产价格泡沫化,一线城市房价几乎翻倍,三四线城市楼市持续火爆,迫使各地开始加大力度进行地产调控,货币政策也明显收紧。
4.滞胀阶段
在去杠杆的束缚之下,大规模刺激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耗尽,经济增长的回升明显遭遇瓶颈。2017年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重新下行,实际GDP下行0.1个百分点,名义GDP下行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三四线城市楼市依旧火爆。
5.衰退阶段
从2018年开始,经济重新进入衰退阶段。
2018年一季度开始,GDP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从6.8%降至6.5%,创下十年来新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价开始回落,这就是衰退的典型特征。
站在目前这个时点看,现在整个市场正处在更大的历史转折当中,短期的情况是经济下行没有结束,正处于下半场。
从资金端来看,由于政策纠偏和监管松动,无论降准还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释放流动性,整个金融资金端是松动的。
从资产端看,由于经济还处在下行周期,资产收缩仍在持续,会导致可配置的资产有限,资金扎推涌向基本面比较好的一些资产,而其他的基本面不是特别好或者讲故事的资产会被抛弃。
所以,会再次出现资产荒和核心资产的泡沫化。2014-2015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差,市场不一定差,因为资产可能比资金收缩得更快。
03 未来,这4大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2019年外部形势依旧复杂严峻,金融退潮还在继续,风险可能会加速爆发,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一致性预期。
内部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房地产调控还将持续、地方政府融资受限基建承压、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不确定性。
上半年,经济还会继续下探,出现一个相对的底部;下半年,在稳增长措施的刺激下,经济或将能有所起色。
我们相信曙光终究会来临,只是可能要经历一个长长的隧道。经济下行周期中,资产波动加剧,投资的难度会大大加大,但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机会。
1.股票市场
2016年市场无限风光,2017年回光返照,2018年漫长隧道。
目前,A股的估值确实处于相对全球低位,估值是比较便宜的。从长远来看,目前的A股估值仍然处于历史的底部区域,是值得配置的。
从短期来看,今年是股票大年,最近两个月,上证指数上涨30%,创业板涨幅接近40%,指数上涨的速度一点都不次于2015年,从年初到现在,整个估值水平也确实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估值修复超过27%。
股票市场接下来可能会有较好的结构化投资机会,但业绩分化会比较严重,基本面好的股票会有市场。特别是在科创板推动之下,一部分科技类的成长价值股仍然会成为投资热点。
另外,现在来看,宏观政策、外部环境、经济政策都是比较确定的,今年的股票市场肯定比2018年好,这个是毫无疑问。但需要业绩出清还在继续,业绩挤泡沫还有很大的压力。基本面不好的股票的业绩风险仍值得警惕。
2.核心城市的房产
逻辑非常简单,研究中国十几年的房价走势,可以得出一个非常基本的结论,只需要看一个信号就好了,那就是政策。
2014年930新政,明明整个政策都宽松了,但很多人都不看好房价,2015年也没有涨。房地产政策非常宽松,房价并没有涨。
不是不涨,是因为时间还没到,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只要房地产政策放松,房地产一定涨,但是每次时间会有存在时滞。比如说2014、2015年政策宽松,结果2016-2018年房地产出现暴涨。
从宏观层面来看,去年到今年,货币政策边际宽松。从地产调控政策来看,房贷利率出现回落,有些地区的限售限价政策开始放开,整个市场的政策转向已经非常明显,虽然不会像2014年力度那么大,出现类似调整首付、放开限购这样的大招,但应该和2011年更为类似,以货币宽松和局部宽松为主,但是方向已经明确了,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一线城市和热点新一线城市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需要提醒一下大家,前三轮货币政策宽松之后,房价的估值可能都是一样,这一轮可能不一样,从这两年开始,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房价的差距在拉大,比较看好的是核心城市。
虽然从大的周期来看,房地产市场在中国还有20年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告别黄金时代,还有比较可观的白银时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能迎来白银时代,恰恰相反,在属于房地产市场的白银时代,真正的分化会愈发明显:核心城市触底回暖,非核心城市回调。
港股分化明显,每7块钱的交易就有1块钱在买腾讯,房地产市场也是一样,价格分化是大势所趋。未来,房地产市场分化会越来越大,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分化、房价指数分化越来越大,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经济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中国的市场也是这样。
3.债券投资
乱世买债券,经济不好的时候债券一定好,所以2018年虽然出现了很多意外,但是有一个地方不会出现意外,就是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基本面。
由于2018年整个经济在下行,通胀在下行,货币政策在宽松,所以自然而然利率会下行,今年没有去年的机会好,但是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好转的迹象,依然有机会。
2019年大概率会出现“衰退式宽松”,2014和2015年资产荒的局面可能会再现,当银行钱没地方去、没有往实体项目投的时候,资本市场会吸纳更多的资金。
所以,今年债券市场还是有机会的,不同的是债牛进入下半场,随着融资条件缓解,高等级公司债配置价值会继续存在,同时仍要规避有违约风险的低等级公司债。
4.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目前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尽管在过去这些年可能经历了一些比较大的泡沫,但长期来看,中国市场确实还是投资最好的市场、前无古人的全球最大市场,没有之一,印度、东南亚也好,都很难替代中国。
这是因为中国市场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就是体量巨大,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而且很有可能是史无前例的统一大市场。
中国前年GDP 82.7万亿,相当于11.4个韩国。抖音之所以可以在不到2年之内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APP,也是得益于巨国效应。尽管这几年做企业、做投资的人觉得赚钱不如前几年好赚了,这主要是一个周期过后带来的一种感觉。
第二个是沉默市场,很多人从来不去三四线城市看项目,反映出中国未来还有很多潜在价值可以开发。
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城市,这个沉默的市场,如果未来能够打通的话,潜力无穷。拼多多、快手都是典型案例,用户正在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年城市下沉。
过去这个渠道是打不通的,因为单个城市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不值得。但是互联网把这些城市有效结合在一起,实际上让中国的市场变得特别大。沉默市场有很多人还没关注到,但是有运营机会的,关键是如何找出这个机会。
未来,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消费领域,仍然会出现很多独角兽企业,而且独角兽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关于未来十年的产业趋势,有5个重要的方向值得关注,可简化为FRESH,即Fun(娱乐)、Rich(财富管理)、Education(教育)、Safety(安全)和Health(健康)。
c3.97 判断人…
2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