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专辑 c7.47 房子开…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1:地球文明进化简史 大约在8亿— 6亿年前,地球经历了史上最严峻的冰河时期,当时整个地球都被冰层所覆盖,一片冷清。 后来,地球的气温逐渐升高,冰层慢慢开始融化…… 大约在5.3亿年前,地球忽然迎来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这是地球最神圣的那一刻:在很短时间内,地球上的物种突然呈爆炸式的增加,生物不再缓慢渐变,而是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地球开始出现了昆虫、两栖类动物,到了地球侏罗纪时代,大型爬行动物比如恐龙成为了地球的统治者。 大概在1.8万年之前,地球又经历了一次冰河期,当时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覆盖在240公尺厚的冰层之下。 然而这次冰河时期结束之后,又诞生了新的文明:人类文明,一群原始人拿着石头和自然开始搏斗,人类从此逐渐成为了地球的统治者。 可以总结三个规律: 1、冰河期,往往是下一个文明的开端。 2、万物凋零之后,必然是万物生长。 3、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个人/企业/国家。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地球的一种文明的一分子,是一种文明形式,新文明形式必然会取代旧文明形式。 这次疫情发生之后,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蜕变,这是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权力转移,重心转移等等,都将同时发生……人类社会有个基本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有一种东西出现,用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熵增定律)这也是人类不断革新自己,并且走向升级的过程。 一切的偶然背后都是必然!这也是社会系统的自我进化过程,而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加速这个过程。 我们先来再来看一下行业兴衰规律: 2:三大行业发展规律 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的发展周期是20年左右,我们以房地产/互联网和制造业着三大行业为例做一个探讨: 房地产的真正起点是1998年的住房改革,从此之后房企进入快速发展时代,他们的模式是不断的“拿地建房”,这是大建设的时代,等同于搞基建。 直到22年后的今天,各方都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房企开始进入了“盘活存量”和“生活服务”的时代。 房地产从1998年到2021年,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 再看看互联网行业,也是以1998年为起点,当时四大门户网站成立,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后又孕育了腾讯/阿里巴巴/京东,以及美团/滴滴/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这是属于大流量的时代,流量主导一切。 直到22年后的今天,各方都明显感觉到流量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流量越来贵,凡是能拉到线上的都已经被拉过来了。 尤其是最近反垄断的实行,以及劳动法的完善等等,让互联网发生了一场大调整,从1998年到2021年,互联网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巨头垄断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再看一下制造业,中国制造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是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的,当时整个市场一下子被打开了,中国各地的工厂开足马力,日夜不停的奋战,用相对廉价的中国制造抢占了世界的市场。 20年后的今天,一场疫情的发生让全球经济陷入了停滞,市场迅速萎缩,这对中国的很多工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再依赖国际市场的拉动了,制造业的升级势在必行。 其实无论是房地产/互联网还是制造业,其上半场的发展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跑马圈地”。 什么是“跑马圈地”? 所有高速发展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跑马圈地”。一旦社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就加足马力直往前冲,谁的马力大谁抢的地盘就多,跑马圈地主要有两大红利: 第一大红利:“人头红利”,针对的是制造业和房地产。 第二大红利:“流量红利”,针对的是互联网行业。 这两大红利让中国完成了三大基建任务: 第一是实体的基建,主要靠房地产; 第二是网络的基建,主要靠互联网; 第三是产品的丰富,主要靠制造业。 三大基建任务的完成,让中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中国接下来该怎么走? 3:又一种资本在崛起! 首先,从以上三个行业的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商业变化的趋势:企业千方百计获取客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必须拥有一种深度服务客户的能力。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商业的重心发生转移:之前的重心是“产品”和“流量”,未来商业的重心是“人群”。 今后最贵的东西其实是“人”。“人头”红利过去了,“人心”红利到来了,“以人为本”四个字我们谈了那么多年,现在才真正的实现。 我们之前是不断的吸引客户(人),花钱买客户(人),而今后我们必须拥有一种留住客户(人)的能力。 未来人是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产品走,未来谁能聚人,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两个趋势: 1:产品越来越便宜,人却越来越贵; 2:资源越来越共享,人才却越来越稀缺。 今后,商业竞争会越来越充分,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商品的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而人的价值会无限被放大。 所有的资本都在没落,唯有人力资本在崛起! “人力资本”正在超越土地资本/技术资本/设备资本等等,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人才成为一个企业最关键的环节后,它的稀缺性将推动自己身价上涨,于是一部分利润也将从资本方转移到“人才”方。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不仅要讨好自己的消费者,还要无限讨好自己的用户。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无论是做什么,流量都越来越贵,传统的推广,传统的广告,传统的营销越来越失效,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也就是说对于现在的公司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留住人才,而是留住用户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才是如今商业的最核心要领。 比如看新闻给奖励,写点评给奖励,分享给奖励,上传内容给奖励,当然现在的奖励很多还是现金、优惠卷等等,但是以后这些奖励一定会变成一种“期权”。 留住人才要用股权,留住用户也必须靠股权。因此很多公司把本应该奖励员工的股权,拿出来去奖励用户了。 因此,未来商业最大的趋势是:让所有用户一起来分钱的制度,大家各尽其才,按自己的贡献分钱,这就是用户至上主义。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用户决定一切”的时代! 用户在平台中做的每一份贡献,都会得到平台不同程度的奖励。这种奖励不再只局限于小恩小惠,一定会变成长期的激励,比如期权,股权等等。 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用户主义”。而之前的商业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决定一切,用户主义就是用户决定一切。 商家(平台)和用户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易关系:用户到平台是为了买东西。 第二阶段是服务关系:用户到平台是为了寻找各种服务。 第三阶段是股东关系:用户以平台为依托,创造各种价值。 公司的结构也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股东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单边关系) 第二个阶段:股东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双边关系) 第三个阶段:股东,员工,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多边关系) 今后公司的边界都将被打开,因为成百上千的员工和成万上亿的用户都将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利润,参与决策。 在之前的资本主义时代,是资本剥削用户,把“用户”当“人头”(流量)看。而现在的公司必须做到用户利益最大化,要把用户供奉着,同时把自己无限忽略才行,逻辑完全颠倒了,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资本的力量正在被严重削弱,人价值被进一步放大了! 资本开始瓦解,人才开始崛起。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同时大量的人被解放。 回顾人类有史以来的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一个制度是永久存在下去的,每当人类文明向前迈进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崭新的制度,取代之前的旧制度,这是历史的铁律。 这次疫情就是世界的一个重大的分水岭,我甚至可以这样预言:由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秩序将面临崩溃! 那么能够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文明是什么呢? 首先,每一种新制度的诞生,都是因为新工具的发明,就好比如果没有铁器,就没有封建社会的诞生;如果没有蒸汽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诞生。 如果没有互联网和区块链,就不会有“用户主义”。因为每个用户创造的价值不能被精准记录并且随时变现。 社会的结构将从“公司+员工”向“平台+用户”去转变,未来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利用平台创造自己的价值,区块链建立的分布式记账本,可以把上亿用户的价值全部记下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归凯撒。 因此,在资本主义消失的同时,人类正在形成一个个崭新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命运共同体上的个体,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随时/瞬时被聚合起来。 每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一个价值体系,上面的每一个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大家各尽其才,各取所需。 而这些命运共同体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洞解。 为什么说疫情之后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因为世界被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以来,人才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从没像今天这种凸显! 过去是资本家(股东)掌控一切生产资料,员工也好,用户也好,都只能是资本的附庸,毫无话语权,而现在“人”(包括用户/消费者)成了一切的核心,一切都在围绕“人”去转。 之前是资本决定一切,现在是人决定一切。说明这个世界不只是由钱说的算了,而是由价值说的算。谁能创造价值,谁就拥有话语权。 5:普通人该如何逆袭? 话再说回来,今后我们该如何逆袭呢? 大家记住: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请围绕以下三点努力: 1)与其拿回报,不如要股权;选择你看好的客户,进行深度服务,少拿点现金收益,多拿长期收益,比如股权。 2)与其依赖公司,不如依赖个人实力和影响力。千万不要过于依赖平台,而是要借助平台的力量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3)与其给别人做服务,不如做原创作品。只有原创作品才能形成你的个人品牌,才能打造你的个人IP。 所谓IP就是影响力标签。如何打造自己的IP? 这一点很重要:真正能引领大众思潮并被大家铭记的,是那些能触及别人灵魂的人。有句话说的好,触及灵魂比触及利益还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需要你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难的事就两个: 第一个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别人的大脑里; 第二个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 而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先有第一点再有第二点,这也是未来商业的不二法门。 未来最好的投资是自我投资,对自己认知/格局的投资。 未来一定是价值创造者的时代,只要你能创造价值,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决定一个人最终命运的,往往不是起点,而是拐点。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大拐点。如今我们不仅正在见证历史,也要做好准备迎接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前就是世界经济的大拐点,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新起点。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崇尚奋斗改变命运,在此祝福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要想走的快,就一个人走; 要想走的远,就一群人走; 认知改变命运,圈层决定命运
大约在8亿— 6亿年前,地球经历了史上最严峻的冰河时期,当时整个地球都被冰层所覆盖,一片冷清。 后来,地球的气温逐渐升高,冰层慢慢开始融化…… 大约在5.3亿年前,地球忽然迎来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这是地球最神圣的那一刻:在很短时间内,地球上的物种突然呈爆炸式的增加,生物不再缓慢渐变,而是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地球开始出现了昆虫、两栖类动物,到了地球侏罗纪时代,大型爬行动物比如恐龙成为了地球的统治者。 大概在1.8万年之前,地球又经历了一次冰河期,当时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覆盖在240公尺厚的冰层之下。 然而这次冰河时期结束之后,又诞生了新的文明:人类文明,一群原始人拿着石头和自然开始搏斗,人类从此逐渐成为了地球的统治者。 可以总结三个规律: 1、冰河期,往往是下一个文明的开端。 2、万物凋零之后,必然是万物生长。 3、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个人/企业/国家。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地球的一种文明的一分子,是一种文明形式,新文明形式必然会取代旧文明形式。 这次疫情发生之后,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蜕变,这是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权力转移,重心转移等等,都将同时发生……人类社会有个基本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有一种东西出现,用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熵增定律)这也是人类不断革新自己,并且走向升级的过程。 一切的偶然背后都是必然!这也是社会系统的自我进化过程,而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加速这个过程。 我们先来再来看一下行业兴衰规律: 2:三大行业发展规律 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的发展周期是20年左右,我们以房地产/互联网和制造业着三大行业为例做一个探讨: 房地产的真正起点是1998年的住房改革,从此之后房企进入快速发展时代,他们的模式是不断的“拿地建房”,这是大建设的时代,等同于搞基建。 直到22年后的今天,各方都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房企开始进入了“盘活存量”和“生活服务”的时代。 房地产从1998年到2021年,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 再看看互联网行业,也是以1998年为起点,当时四大门户网站成立,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后又孕育了腾讯/阿里巴巴/京东,以及美团/滴滴/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这是属于大流量的时代,流量主导一切。 直到22年后的今天,各方都明显感觉到流量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流量越来贵,凡是能拉到线上的都已经被拉过来了。 尤其是最近反垄断的实行,以及劳动法的完善等等,让互联网发生了一场大调整,从1998年到2021年,互联网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巨头垄断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再看一下制造业,中国制造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是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的,当时整个市场一下子被打开了,中国各地的工厂开足马力,日夜不停的奋战,用相对廉价的中国制造抢占了世界的市场。 20年后的今天,一场疫情的发生让全球经济陷入了停滞,市场迅速萎缩,这对中国的很多工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再依赖国际市场的拉动了,制造业的升级势在必行。 其实无论是房地产/互联网还是制造业,其上半场的发展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跑马圈地”。 什么是“跑马圈地”? 所有高速发展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跑马圈地”。一旦社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就加足马力直往前冲,谁的马力大谁抢的地盘就多,跑马圈地主要有两大红利: 第一大红利:“人头红利”,针对的是制造业和房地产。 第二大红利:“流量红利”,针对的是互联网行业。 这两大红利让中国完成了三大基建任务: 第一是实体的基建,主要靠房地产; 第二是网络的基建,主要靠互联网; 第三是产品的丰富,主要靠制造业。 三大基建任务的完成,让中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中国接下来该怎么走? 3:又一种资本在崛起! 首先,从以上三个行业的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商业变化的趋势:企业千方百计获取客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必须拥有一种深度服务客户的能力。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商业的重心发生转移:之前的重心是“产品”和“流量”,未来商业的重心是“人群”。 今后最贵的东西其实是“人”。“人头”红利过去了,“人心”红利到来了,“以人为本”四个字我们谈了那么多年,现在才真正的实现。 我们之前是不断的吸引客户(人),花钱买客户(人),而今后我们必须拥有一种留住客户(人)的能力。 未来人是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产品走,未来谁能聚人,谁才能掌握商业主动权。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两个趋势: 1:产品越来越便宜,人却越来越贵; 2:资源越来越共享,人才却越来越稀缺。 今后,商业竞争会越来越充分,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商品的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而人的价值会无限被放大。 所有的资本都在没落,唯有人力资本在崛起! “人力资本”正在超越土地资本/技术资本/设备资本等等,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人才成为一个企业最关键的环节后,它的稀缺性将推动自己身价上涨,于是一部分利润也将从资本方转移到“人才”方。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不仅要讨好自己的消费者,还要无限讨好自己的用户。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无论是做什么,流量都越来越贵,传统的推广,传统的广告,传统的营销越来越失效,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也就是说对于现在的公司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留住人才,而是留住用户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才是如今商业的最核心要领。 比如看新闻给奖励,写点评给奖励,分享给奖励,上传内容给奖励,当然现在的奖励很多还是现金、优惠卷等等,但是以后这些奖励一定会变成一种“期权”。 留住人才要用股权,留住用户也必须靠股权。因此很多公司把本应该奖励员工的股权,拿出来去奖励用户了。 因此,未来商业最大的趋势是:让所有用户一起来分钱的制度,大家各尽其才,按自己的贡献分钱,这就是用户至上主义。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用户决定一切”的时代! 用户在平台中做的每一份贡献,都会得到平台不同程度的奖励。这种奖励不再只局限于小恩小惠,一定会变成长期的激励,比如期权,股权等等。 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用户主义”。而之前的商业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决定一切,用户主义就是用户决定一切。 商家(平台)和用户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易关系:用户到平台是为了买东西。 第二阶段是服务关系:用户到平台是为了寻找各种服务。 第三阶段是股东关系:用户以平台为依托,创造各种价值。 公司的结构也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股东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单边关系) 第二个阶段:股东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双边关系) 第三个阶段:股东,员工,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多边关系) 今后公司的边界都将被打开,因为成百上千的员工和成万上亿的用户都将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利润,参与决策。 在之前的资本主义时代,是资本剥削用户,把“用户”当“人头”(流量)看。而现在的公司必须做到用户利益最大化,要把用户供奉着,同时把自己无限忽略才行,逻辑完全颠倒了,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资本的力量正在被严重削弱,人价值被进一步放大了! 资本开始瓦解,人才开始崛起。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同时大量的人被解放。 回顾人类有史以来的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一个制度是永久存在下去的,每当人类文明向前迈进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崭新的制度,取代之前的旧制度,这是历史的铁律。 这次疫情就是世界的一个重大的分水岭,我甚至可以这样预言:由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秩序将面临崩溃! 那么能够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文明是什么呢? 首先,每一种新制度的诞生,都是因为新工具的发明,就好比如果没有铁器,就没有封建社会的诞生;如果没有蒸汽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诞生。 如果没有互联网和区块链,就不会有“用户主义”。因为每个用户创造的价值不能被精准记录并且随时变现。 社会的结构将从“公司+员工”向“平台+用户”去转变,未来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利用平台创造自己的价值,区块链建立的分布式记账本,可以把上亿用户的价值全部记下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归凯撒。 因此,在资本主义消失的同时,人类正在形成一个个崭新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命运共同体上的个体,既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随时/瞬时被聚合起来。 每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一个价值体系,上面的每一个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大家各尽其才,各取所需。 而这些命运共同体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洞解。 为什么说疫情之后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因为世界被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以来,人才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从没像今天这种凸显! 过去是资本家(股东)掌控一切生产资料,员工也好,用户也好,都只能是资本的附庸,毫无话语权,而现在“人”(包括用户/消费者)成了一切的核心,一切都在围绕“人”去转。 之前是资本决定一切,现在是人决定一切。说明这个世界不只是由钱说的算了,而是由价值说的算。谁能创造价值,谁就拥有话语权。 5:普通人该如何逆袭? 话再说回来,今后我们该如何逆袭呢? 大家记住: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请围绕以下三点努力: 1)与其拿回报,不如要股权;选择你看好的客户,进行深度服务,少拿点现金收益,多拿长期收益,比如股权。 2)与其依赖公司,不如依赖个人实力和影响力。千万不要过于依赖平台,而是要借助平台的力量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3)与其给别人做服务,不如做原创作品。只有原创作品才能形成你的个人品牌,才能打造你的个人IP。 所谓IP就是影响力标签。如何打造自己的IP? 这一点很重要:真正能引领大众思潮并被大家铭记的,是那些能触及别人灵魂的人。有句话说的好,触及灵魂比触及利益还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需要你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世界最难的事就两个: 第一个是把自己思想灌入别人的大脑里; 第二个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 而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先有第一点再有第二点,这也是未来商业的不二法门。 未来最好的投资是自我投资,对自己认知/格局的投资。 未来一定是价值创造者的时代,只要你能创造价值,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决定一个人最终命运的,往往不是起点,而是拐点。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大拐点。如今我们不仅正在见证历史,也要做好准备迎接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前就是世界经济的大拐点,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新起点。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崇尚奋斗改变命运,在此祝福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要想走的快,就一个人走; 要想走的远,就一群人走; 认知改变命运,圈层决定命运
职场专辑 c4.103 世界…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乌镇峰会,即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第一个不多说了,影响深远。 一些地方,不仅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居民用电,都被突然一刀切。 毕竟现在已不是夏季,更不是用电高峰。怎么会这样? 而且,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生产,还影响到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具体原因,我也不多说了。人民日报微博的一段话吧: 个别地方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为了啥?说白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嗯,人民日报就是人民日报! 第二个热点,乌镇峰会。 还是挺热的,因为我自己也参加了,那就拔为最热之一吧,会讲得也多一些。 尤其让我感慨的,是开幕式上刘鹤副总理的PPT。 这么高级别的官员,也通过PPT讲解,还是很意外的。至少说明一点,对专业问题的认真思考,对传播有效性的高度重视。 第一张图,互联网不断拓展新边疆。 大家可以看一下图,一边是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曲线,一边是互联网的蝶变,从阿帕网、Email、万维网、WiFi、云计算,等等,都在改变我们生活。 用领导的话是: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加速发展,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相互交织,把工业化、信息化结合起来,两者的叠加效应已经创造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 而且,互联网还在创造新的业态。 专业一点讲:人工智能加速赋予发展,数字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生产函数,并且不断创造了新的业态,在各个领域面临着重大的科学和技术突破。 结果? 这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战胜疫情,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都生活在不平凡的年代,见证奇迹。 第二张图,就是科技向善,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上面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警告: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 别甩锅科学,要怪,就怪我们人类自己。 列了5个点: 1、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靠性。 2、坚持科技伦理,打击不法行为。 3、保护公平竞争和推动创新。 4、平衡数据的私人和公共属性。 5、克服“鲍莫尔病”、“数字鸿沟”。 先不解释了,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第三张图,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开放。 很自信,大字体就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与之相关的,就是: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相关的软件产业发展,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也列了几小点: 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 支持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话语很平实、简单,PPT更是一目了然。 “两个毫不动摇”,相信也不需要我再解释。 支持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一些不负责任的杂音,也可以休矣。 也有一些思索,比如“鲍莫尔病”。 什么是“鲍莫尔病”? 这是一种经济现象,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最先注意到: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然而,服务业又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的生产效率提升是相当缓慢的,那么一个直接的推论就是,经济的发展迟早都会归于停滞。因此,要让经济持续保持增长和活力,就必须打破“鲍莫尔病”,让服务业也能实现生产率的增长。 如何做到? 一个重要的方案,就是数字化。 两个热点,完全是个人的看法,三点总结一下吧: 第一,拉闸限电,应该是发展中的问题,肯定有瑕疵,要认真解决。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中国经济前景十分光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有自信,当然,问题也别回避。 第二,怎么应对这些问题?数字化是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助力抗疫,也助力解决拉闸限电。数字化,真的是改写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当然,也已经改写了中国经济和我们的生活,并还将创造新的奇迹。当然,前提是应用得当。别忘了,副总理PPT上引用的爱因斯坦的那句警告。 第三,还是要有忧患意识。这个世界,有黑天鹅、有灰犀牛,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本来生机勃勃,突然怎么就拉闸限电了?还有数字鸿沟、鲍莫尔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真的随时都会来。越是形势向好,我们越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啊。
乌镇峰会,即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第一个不多说了,影响深远。 一些地方,不仅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居民用电,都被突然一刀切。 毕竟现在已不是夏季,更不是用电高峰。怎么会这样? 而且,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生产,还影响到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具体原因,我也不多说了。人民日报微博的一段话吧: 个别地方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为了啥?说白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嗯,人民日报就是人民日报! 第二个热点,乌镇峰会。 还是挺热的,因为我自己也参加了,那就拔为最热之一吧,会讲得也多一些。 尤其让我感慨的,是开幕式上刘鹤副总理的PPT。 这么高级别的官员,也通过PPT讲解,还是很意外的。至少说明一点,对专业问题的认真思考,对传播有效性的高度重视。 第一张图,互联网不断拓展新边疆。 大家可以看一下图,一边是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曲线,一边是互联网的蝶变,从阿帕网、Email、万维网、WiFi、云计算,等等,都在改变我们生活。 用领导的话是: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加速发展,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相互交织,把工业化、信息化结合起来,两者的叠加效应已经创造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 而且,互联网还在创造新的业态。 专业一点讲:人工智能加速赋予发展,数字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生产函数,并且不断创造了新的业态,在各个领域面临着重大的科学和技术突破。 结果? 这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战胜疫情,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都生活在不平凡的年代,见证奇迹。 第二张图,就是科技向善,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上面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警告: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 别甩锅科学,要怪,就怪我们人类自己。 列了5个点: 1、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靠性。 2、坚持科技伦理,打击不法行为。 3、保护公平竞争和推动创新。 4、平衡数据的私人和公共属性。 5、克服“鲍莫尔病”、“数字鸿沟”。 先不解释了,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第三张图,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开放。 很自信,大字体就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与之相关的,就是: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相关的软件产业发展,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也列了几小点: 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 支持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话语很平实、简单,PPT更是一目了然。 “两个毫不动摇”,相信也不需要我再解释。 支持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一些不负责任的杂音,也可以休矣。 也有一些思索,比如“鲍莫尔病”。 什么是“鲍莫尔病”? 这是一种经济现象,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最先注意到: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然而,服务业又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的生产效率提升是相当缓慢的,那么一个直接的推论就是,经济的发展迟早都会归于停滞。因此,要让经济持续保持增长和活力,就必须打破“鲍莫尔病”,让服务业也能实现生产率的增长。 如何做到? 一个重要的方案,就是数字化。 两个热点,完全是个人的看法,三点总结一下吧: 第一,拉闸限电,应该是发展中的问题,肯定有瑕疵,要认真解决。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中国经济前景十分光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有自信,当然,问题也别回避。 第二,怎么应对这些问题?数字化是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助力抗疫,也助力解决拉闸限电。数字化,真的是改写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当然,也已经改写了中国经济和我们的生活,并还将创造新的奇迹。当然,前提是应用得当。别忘了,副总理PPT上引用的爱因斯坦的那句警告。 第三,还是要有忧患意识。这个世界,有黑天鹅、有灰犀牛,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本来生机勃勃,突然怎么就拉闸限电了?还有数字鸿沟、鲍莫尔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真的随时都会来。越是形势向好,我们越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啊。
职场专辑 c5.106 员工…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员工为什么离职,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必须从研究员工为什么离职开始。 员工离职,特别是老员工的离职,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对于企业而言,损失了熟悉公司业务和文化的干将,损失了业务传承、新业务机会,影响了客户资源、文化传承、在职员工感受,带来了负面信息传播、业务交接传承、新员工不能胜任的风险,增加了离职、招聘、培训等各种人力成本。 对于员工来讲,离职也未必一定能收获更好的结果,他要冒着新工作不能适应、文化不能融合、没有朋友、员工关系不易相处、福利减少、晋升机会需要重新争取等等未知的风险。 只有少数情况是一赢一输的状况(公司希望员工离职或者员工在新公司各方面都有提升),双赢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员工离职大多都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双输的激进做法,以换取内心的平衡,那么企业为什么不去好好研究员工为什么离职呢? 离职并不是员工对公司不满的开始阶段,而是激化阶段。也就是说员工离职之前已经对公司不满已久,他们先是厌倦,然后不快乐,然后不满意,然后抱怨,最后抱怨加重忍无可忍,这是经过长期的心理斗争才做出的理性判断,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他们要权衡利弊,考虑得失,考虑生活所需等各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做离职前面谈,期望留住员工几乎不能成功。 员工为什么离职?他们对什么不满? 不要期望员工在离职面谈中,跟你说出离职的真正原因,80%以上的员工在离职的时候所说的原因只是为了顾及双方的感受和承受能力。 马云曾经说,员工离职主要原因只有两个:钱给的不够;心受委屈了。这概括了主要原因,但不够全面,过于笼统,心受了什么委屈,具体来讲还要分很多方面。 从在职时间长短来讲,员工进公司2周离职,与HR的入职沟通有关;3个月内离职,与不能适应工作和工作内容本身有关;6个月内离职,与直接上级有关;2年左右离职,与企业文化有关;3-5年离职,与晋升空间受限有关;5年以上离职,与厌倦和进步速度不平衡有关。 入职两周离职 入职两周离职,说明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接待、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 我们要做的是,在入职面谈时把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讲清楚,不隐瞒也不渲染,让新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他的新东家,这样就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担心即将到手的新人不来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 然后把入职的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从招聘到通知入职、报道、入职培训、与用人部门交接等环节,充分考虑到新人的感受和内心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绍,让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让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内容。 入职3个月离职 入职3个月离职,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有被动离职,这里只讲主动离职,说明我们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任职资格、面试标准方面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认真审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时补救,降低在招聘环节的无效劳动。 入职6个月离职 入职6个月离职的,多半与直接上级的领导有关,即经理效应——他能不能取得卓越成绩最大影响因素来自于他的直接上司。 人力资源部门要想办法让公司的管理者们接受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应具备的素质。管理者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同一个部门换一个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批员工的表现可能也截然相反,一个可能团队战斗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个可能会导致抱怨漫天、团队涣散、离职频发。 直接上级应该是最先了解下属的各种动向和倾向的,他的一句话可能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队伍士气下降、战斗力下滑,就会进入不良循环。因此在1年期内离职的员工较多的团队,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级可能出问题了。 入职2年左右离职 2年左右离职,与企业文化有关系。入职2年左右的员工,一般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 企业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环节对应聘者的价值观方面会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员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为文化的持续优化添砖加瓦;而企业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对应聘者的价值观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们进来能净化和改良文化氛围,但事与愿违:第一,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可能就有问题或有缺陷;第二,即使他们价值观趋向都是正向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长久形成的氛围相匹敌;第三,新员工入职,都在努力融入到团队,尽量表现的不那么离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当公司文化与新员工价值观冲突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临界或突破原则,就会导致关系破裂,离职就在所难免。作为企业,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觉到公司内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愉悦。 入职3-5年离职 3-5年离职,与职业发展有关。学习不到新知识和技能,薪酬提升空间不大,没有更多高级职位提供,此时员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跳槽。但对企业来讲,这个阶段的员工应该价值最大,离职损失较大。 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结构不同,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研职业市场供求关系,主动调整薪酬、职位设计,我们的目的是保留员工,其他的政策都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入职5年以上离职 5年以上的员工,忍耐力增强。此时离职一方面是职业厌倦导致,我们需要给予他新的职责,多一些创新类工作,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统一导致,谁发展的慢就成了被淘汰的对象,员工疏于学习、停滞不前,必然让企业逐渐疏远和冷落;企业发展太慢,员工的上升空间打不开,对于事业心重的员工看不到新的希望,必然会另谋高就了。
员工离职,特别是老员工的离职,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对于企业而言,损失了熟悉公司业务和文化的干将,损失了业务传承、新业务机会,影响了客户资源、文化传承、在职员工感受,带来了负面信息传播、业务交接传承、新员工不能胜任的风险,增加了离职、招聘、培训等各种人力成本。 对于员工来讲,离职也未必一定能收获更好的结果,他要冒着新工作不能适应、文化不能融合、没有朋友、员工关系不易相处、福利减少、晋升机会需要重新争取等等未知的风险。 只有少数情况是一赢一输的状况(公司希望员工离职或者员工在新公司各方面都有提升),双赢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员工离职大多都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双输的激进做法,以换取内心的平衡,那么企业为什么不去好好研究员工为什么离职呢? 离职并不是员工对公司不满的开始阶段,而是激化阶段。也就是说员工离职之前已经对公司不满已久,他们先是厌倦,然后不快乐,然后不满意,然后抱怨,最后抱怨加重忍无可忍,这是经过长期的心理斗争才做出的理性判断,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他们要权衡利弊,考虑得失,考虑生活所需等各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做离职前面谈,期望留住员工几乎不能成功。 员工为什么离职?他们对什么不满? 不要期望员工在离职面谈中,跟你说出离职的真正原因,80%以上的员工在离职的时候所说的原因只是为了顾及双方的感受和承受能力。 马云曾经说,员工离职主要原因只有两个:钱给的不够;心受委屈了。这概括了主要原因,但不够全面,过于笼统,心受了什么委屈,具体来讲还要分很多方面。 从在职时间长短来讲,员工进公司2周离职,与HR的入职沟通有关;3个月内离职,与不能适应工作和工作内容本身有关;6个月内离职,与直接上级有关;2年左右离职,与企业文化有关;3-5年离职,与晋升空间受限有关;5年以上离职,与厌倦和进步速度不平衡有关。 入职两周离职 入职两周离职,说明新员工看到的实际状况(包括公司环境、入职培训、接待、待遇、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感受)与预期产生了较大差距。 我们要做的是,在入职面谈时把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讲清楚,不隐瞒也不渲染,让新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他的新东家,这样就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担心即将到手的新人不来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 然后把入职的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从招聘到通知入职、报道、入职培训、与用人部门交接等环节,充分考虑到新人的感受和内心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绍,让新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让他了解他想了解的内容。 入职3个月离职 入职3个月离职,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有被动离职,这里只讲主动离职,说明我们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任职资格、面试标准方面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认真审查是哪方面的原因,以便及时补救,降低在招聘环节的无效劳动。 入职6个月离职 入职6个月离职的,多半与直接上级的领导有关,即经理效应——他能不能取得卓越成绩最大影响因素来自于他的直接上司。 人力资源部门要想办法让公司的管理者们接受领导力培训,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领导力应具备的素质。管理者要了解下级的优势,并让他的优势与岗位职责匹配,为公司发挥最大效用,同时也让员工体现出了他的价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教练,他有义务和责任发掘潜能和优势,并培养下属,成为下属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同一个部门换一个领导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批员工的表现可能也截然相反,一个可能团队战斗力十足、激情四射,另一个可能会导致抱怨漫天、团队涣散、离职频发。 直接上级应该是最先了解下属的各种动向和倾向的,他的一句话可能解决问题也能造成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队伍士气下降、战斗力下滑,就会进入不良循环。因此在1年期内离职的员工较多的团队,要注意他的直接上级可能出问题了。 入职2年左右离职 2年左右离职,与企业文化有关系。入职2年左右的员工,一般对企业已经完全了解,各种处事方式、人际关系、人文环境、授权、职业发展等等了解的都很全面,甚至包括公司战略、老板的爱好。 企业文化好的公司,在招聘环节对应聘者的价值观方面会有全面考察,希望新员工能融入到公司文化中,为文化的持续优化添砖加瓦;而企业文化不太好的公司,对应聘者的价值观要求不是太高,往往只是片面考察,希望他们进来能净化和改良文化氛围,但事与愿违:第一,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可能就有问题或有缺陷;第二,即使他们价值观趋向都是正向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长久形成的氛围相匹敌;第三,新员工入职,都在努力融入到团队,尽量表现的不那么离群,因此更容易被同化。 当公司文化与新员工价值观冲突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临界或突破原则,就会导致关系破裂,离职就在所难免。作为企业,要每日三省吾身,察觉到公司内的不良因素,公司不在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愉悦。 入职3-5年离职 3-5年离职,与职业发展有关。学习不到新知识和技能,薪酬提升空间不大,没有更多高级职位提供,此时员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跳槽。但对企业来讲,这个阶段的员工应该价值最大,离职损失较大。 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结构不同,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研职业市场供求关系,主动调整薪酬、职位设计,我们的目的是保留员工,其他的政策都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入职5年以上离职 5年以上的员工,忍耐力增强。此时离职一方面是职业厌倦导致,我们需要给予他新的职责,多一些创新类工作,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速度不统一导致,谁发展的慢就成了被淘汰的对象,员工疏于学习、停滞不前,必然让企业逐渐疏远和冷落;企业发展太慢,员工的上升空间打不开,对于事业心重的员工看不到新的希望,必然会另谋高就了。
职场专辑 c4.103 互联…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互联网不断拓展新边疆,已经对产业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互联网发展跃升到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新阶段,数字技术深度改造生产函数并不断创造新业态,为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他主要谈到以下几点: 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加速发展,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大潮相互交织,把工业化、信息化结合起来,两者的叠加效应已经创造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奇迹。 当前互联网发展跃升到了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新阶段。人工智能加速赋予发展,数字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生产函数,并且不断创造了新的业态,在各个领域面临着重大的科学和技术突破。这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战胜疫情,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解读: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洪曜庄认为,过去五年,全球已经填补了10亿多人的网络覆盖缺口。然而,目前全球仍有38亿人无法上网。由此可见,我们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仍然重任在肩。我们需要为那些仍然无法上网的人提供互联网帮助。据统计,移动网络服务一年的区域,能够让极端贫困人口减少约4%;而服务两年及以上之后,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了7%以上。 世界互联网大会论坛肩负着重要使命,能够帮助我们消除数字鸿沟并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合作、协作和创造,才能解决这个行业和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 二、科技向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么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创造了巨大的正能量,但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有几个问题格外重要。 1、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靠性,世界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共同维护这些设施的安全。 2、坚持科技伦理,打击不法行为,人工智能发展要确保增进人类福祉,有效防范和打击黑客等网络不法行为,这应该是主要国家之间合作的对象,而不应该成为相互指责的议题。 3、数字经济具有倾向集中的技术天性,一旦越轨,有可能窒息竞争,出现垄断。各国政府要通力合作,确保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 4、合理界定数字产权,真正平衡数据的私人产权和公共属性,从而在增长和分配中实现均衡。 5、克服数字时代的“鲍莫尔病”,帮助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些都是各国政府在发展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我们需要认真的研究探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解读:在数字文明的图景中,创新和改革无疑是最亮的底色。作为新生事物,数字经济发展必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总体来说,数字经济已经走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其所带来的平台垄断、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在全球范围都面临挑战。 今年以来,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出台并非只是中国针对互联网企业。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在解读《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时认为,一年来,网络空间国际秩序加速重塑,关键领域加快布局,国际数字规则制定成为竞争博弈的焦点。网络空间军事化趋势加剧,世界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叠加疫情影响,网络空间治理模式面临调整。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网络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提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推出有关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平台反垄断监管不断强化。整体来看,规范监管与能力提升是齐头并进的。 三、中国将坚定不移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开放。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整体稳定,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我们有经验,也有能力管控各种风险。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我们要执着进取,永不言弃主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相关的软件产业发展,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国际化。 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支持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解读:在出席世界互联网乌镇峰会的多名专家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开始加强了数字经济领域的规范与治理。但是大可不必因此感到悲观,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监管,其根本出发点在于规范行业,推动长远的健康发展,而绝非是行业本身的价值和空间存在问题。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需要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体系,在扬长避短同时,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何谓鲍莫尔病?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于1967年构建了一个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主要经济体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趋势。 鲍莫尔把宏观经济分为具有正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进步部门和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停滞部门,并在几个关键假设条件下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步部门的单位产品成本将维持不变(这里指劳动力成本),而停滞部门的单位产品成本将不断上升,因此,消费者对停滞部门产品的需求如果不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那么停滞部门不断上升的单位产品成本将会促使消费者减少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结果会导致停滞部门不断萎缩并最终消失。而假设停滞部门的产品需求完全无价格弹性,那么虽然停滞部门的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上升,但仍然会有劳动力不断向该部门流入,从而该部门不但不会萎缩还会逐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来,正由于劳动力不断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因此整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渐变为零,这就是著名的鲍莫尔成本病与增长病,简称鲍莫尔病。 鲍莫尔同时指出,进步部门主要是指制造业,而停滞部门是指服务业,包括教育、市政服务、表演艺术、餐饮、娱乐休闲等,鲍莫尔举例指出,在表演艺术市场上,300年前演奏莫扎特的四重奏需要四个人,而300年后演奏同样一首曲子仍然需要四个人,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人性的特点是不喜欢为别人做事,却愿意为自己做事。如果一个管理者还是把过去几十年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的员工,那只会把员工管跑。 企业人员流失严重,稳定性不强,那企业老板一定要先反思自己,别一味指责别人。 没有利益的趋同,就没有思维的统一!
职场专辑 c2.144 阿里… 30 9 月, 202130 9 月, 2021 by Tong, Peter 1. 阿里割肉退场 一则不起眼的股份转让公告,释放出一颗核弹。 最近,芒果超媒发布公告:第三大股东阿里创投拟将转让其所持公司全部股份,转让完成后,阿里将不再持有公司股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阿里一口气清仓了芒果超媒所有股份,从今往后阿里跟芒果再没任何瓜葛。 阿里和芒果分手这件事,非常值得深究。 首先,2020年12月,阿里野心勃勃地入股芒果超媒,到目前为止才9个月时间。 芒果超媒是湖南广电旗下电视媒体,被称为“传媒茅”,市值近千亿。 双方结盟为何又要“闪离”? 其次,阿里当时62亿入股,9个月后转让价39亿,浮亏23亿。 最后,根据入股协议,阿里12个月内不得转让股份,现在提前转让相当于毁约。 也就是说阿里冒着违约的风险也要割肉退出芒果超媒。 为什么? 因为马云嗅到了不寻常的信号。 2.马云,中国“默多克” 一直以来,阿里都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媒体帝国。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系在国内累计投资了90多家媒体企业。 可以说,从传统报刊到新媒体、从图文媒介到视频网站、从科技、财经、商业到娱乐、文化,阿里覆盖了中国媒体界小半壁江山。 第一、纸媒 2015年,是阿里媒体帝国的肇基年。 6月,阿里豪掷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成为近年来国内财经媒体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 7月,阿里入股博雅天下。 9月,阿里联手财讯集团、新疆网信办创办“无界新闻”。 10月,阿里联合四川日报集团成立“封面媒体”。 12月,阿里全资收购香港《华南早报》。 除此之外,阿里还拿下了《商业评论》《京华时报》《21世纪传媒》《光线传媒》《北青社区报》等数十家媒体的股份。 第二、新媒体 在新媒体领域,阿里出手稳、准、狠,覆盖了我们日常上网的方方面面。 阿里拥有微博30%股份,价值35亿美元; 阿里拥有B站6.7的股份,价值26亿美元; 阿里拥有36氪16.2%股份,价值2500万美元; 2014年4月,阿里联手史玉柱,以65亿元收购华数传媒40%的股权。 除此之外,阿里也扫货般地投资了著名科技媒体虎嗅网、钛媒体、pingwest品玩等等。 可以说,阿里掌握了半壁互联网媒体江山。 第三,影视媒体 2016年,阿里45亿美元吞下优酷土豆。 在视频媒体方面,阿里拥有三家影视制作公司:阿里影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这还不算阿里参股的万达影院。 这些年阿里在媒体界开疆扩土,马云又被称为中国“默多克”。 更可怕的是,阿里合伙人王帅还组建了一支600多人的庞大公关团队,他们在互联网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对比华为,同是10万+员工企业,华为才20多个公关人员。 阿里控制舆论的野心,不言而喻。 3.清空芒果只是开始 阿里为什么要斥巨资建立媒体帝国? 首先,维护形象 阿里这家巨无霸公司,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 马云的形象要不要维护?蒋凡的形象要不要维护?淘宝天猫的形象要不要维护? 掌握了媒体,就掌握了话语权,就能引导甚至控制舆论导向,维护公司形象。 其次,维持市值 上市公司控制了媒体,就能控制对它市值不利的负面消息。 说白了,就能忽悠投资者买它的股票。 阿里也是这样。 很多财经大V都曝光过,自己在雪球专栏上发表阿里业绩下滑的文章,总是离奇被删。 原来,2018年蚂蚁豪掷1.2亿美金投资了雪球。 在别人地盘发表其股东不利消息,不删你删谁? 最后,打击对手 这一点,京东深受其害,最有话语权。 毫无疑问,阿里在中国的垄断已经震动中央。 今年4月,阿里巴巴垄断电商市场,恶意打压竞争对手,被市场监管总局罚了182亿。 如今,国家反垄断的铁腕开始向媒体领域延伸,中国“默多克”嗅到了危险信号。 从阿里封杀“蒋凡出轨”新闻后,国家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资本绝不能控制媒体。 互联网作为新闻基础设施,更不能成为利益集团操纵舆论的工具。 借用相关领导的一句发言:中国必须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的风险! 亏损23亿也要退出,马云清空芒果超媒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90多家媒体在排队。 那个叫风清扬的人,收手,行动!
一则不起眼的股份转让公告,释放出一颗核弹。 最近,芒果超媒发布公告:第三大股东阿里创投拟将转让其所持公司全部股份,转让完成后,阿里将不再持有公司股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阿里一口气清仓了芒果超媒所有股份,从今往后阿里跟芒果再没任何瓜葛。 阿里和芒果分手这件事,非常值得深究。 首先,2020年12月,阿里野心勃勃地入股芒果超媒,到目前为止才9个月时间。 芒果超媒是湖南广电旗下电视媒体,被称为“传媒茅”,市值近千亿。 双方结盟为何又要“闪离”? 其次,阿里当时62亿入股,9个月后转让价39亿,浮亏23亿。 最后,根据入股协议,阿里12个月内不得转让股份,现在提前转让相当于毁约。 也就是说阿里冒着违约的风险也要割肉退出芒果超媒。 为什么? 因为马云嗅到了不寻常的信号。 2.马云,中国“默多克” 一直以来,阿里都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媒体帝国。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系在国内累计投资了90多家媒体企业。 可以说,从传统报刊到新媒体、从图文媒介到视频网站、从科技、财经、商业到娱乐、文化,阿里覆盖了中国媒体界小半壁江山。 第一、纸媒 2015年,是阿里媒体帝国的肇基年。 6月,阿里豪掷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成为近年来国内财经媒体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 7月,阿里入股博雅天下。 9月,阿里联手财讯集团、新疆网信办创办“无界新闻”。 10月,阿里联合四川日报集团成立“封面媒体”。 12月,阿里全资收购香港《华南早报》。 除此之外,阿里还拿下了《商业评论》《京华时报》《21世纪传媒》《光线传媒》《北青社区报》等数十家媒体的股份。 第二、新媒体 在新媒体领域,阿里出手稳、准、狠,覆盖了我们日常上网的方方面面。 阿里拥有微博30%股份,价值35亿美元; 阿里拥有B站6.7的股份,价值26亿美元; 阿里拥有36氪16.2%股份,价值2500万美元; 2014年4月,阿里联手史玉柱,以65亿元收购华数传媒40%的股权。 除此之外,阿里也扫货般地投资了著名科技媒体虎嗅网、钛媒体、pingwest品玩等等。 可以说,阿里掌握了半壁互联网媒体江山。 第三,影视媒体 2016年,阿里45亿美元吞下优酷土豆。 在视频媒体方面,阿里拥有三家影视制作公司:阿里影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这还不算阿里参股的万达影院。 这些年阿里在媒体界开疆扩土,马云又被称为中国“默多克”。 更可怕的是,阿里合伙人王帅还组建了一支600多人的庞大公关团队,他们在互联网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对比华为,同是10万+员工企业,华为才20多个公关人员。 阿里控制舆论的野心,不言而喻。 3.清空芒果只是开始 阿里为什么要斥巨资建立媒体帝国? 首先,维护形象 阿里这家巨无霸公司,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 马云的形象要不要维护?蒋凡的形象要不要维护?淘宝天猫的形象要不要维护? 掌握了媒体,就掌握了话语权,就能引导甚至控制舆论导向,维护公司形象。 其次,维持市值 上市公司控制了媒体,就能控制对它市值不利的负面消息。 说白了,就能忽悠投资者买它的股票。 阿里也是这样。 很多财经大V都曝光过,自己在雪球专栏上发表阿里业绩下滑的文章,总是离奇被删。 原来,2018年蚂蚁豪掷1.2亿美金投资了雪球。 在别人地盘发表其股东不利消息,不删你删谁? 最后,打击对手 这一点,京东深受其害,最有话语权。 毫无疑问,阿里在中国的垄断已经震动中央。 今年4月,阿里巴巴垄断电商市场,恶意打压竞争对手,被市场监管总局罚了182亿。 如今,国家反垄断的铁腕开始向媒体领域延伸,中国“默多克”嗅到了危险信号。 从阿里封杀“蒋凡出轨”新闻后,国家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资本绝不能控制媒体。 互联网作为新闻基础设施,更不能成为利益集团操纵舆论的工具。 借用相关领导的一句发言:中国必须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的风险! 亏损23亿也要退出,马云清空芒果超媒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90多家媒体在排队。 那个叫风清扬的人,收手,行动!
职场专辑 c1.89 刘忠田…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面临465年刑期的中国前首富,到底干了啥? 又一位曾伫立潮头的首富,翻船了。 他叫刘忠田,是亚洲最大铝业公司中国忠旺集团的创始人,2009年曾以240亿资产加冕中国首富。最近,他摊上大事儿了。 媒体报道称,据美国司法部发布的文件,6家与刘忠田有关联的南加州公司,因涉嫌逃避18亿美元税款,在美国被定罪,计划于12月举行量刑听证会。如果罪名成立,刘忠田将面临465年刑期。 他到底做了什么? 壹 . 刘忠田196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比起同在辽宁起家的另一位前首富王健林,他名声不显,直到去年才上了一次热搜。 去年1月份,一名微博女用户“露小宝LL”晒出在故宫禁区停放豪车的照片,引发全网关注。随后有网友通过信息扒梳,发现这位博主在美国的房屋产权疑似与刘忠田有关,曾信托转至刘忠田前妻名下。 经商多年,却以负面新闻曝得大名,实在有几分尴尬。但也正是凭借这次“故宫大奔事件”,网友才发现刘忠田背后,竟隐藏着一连串高深莫测的财富故事。 刘忠田的神秘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起家史众说纷纭,二是步伐准确的踩中了国家每一步经济发展的节奏。 关于他的发家史,市面上有三个版本。三个版本中他的出身、创业年龄都不一致。 第一个版本说他出生普通工薪阶层,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木匠,后来在岳父背景的帮助下去做了石化生意。 第二个版本里的他则像是贫困家庭里的子弟。年仅14岁便辍学,带着借来的200块钱去长白山做起了木材生意,靠着勤劳奋斗积攒起了第一桶金。1984年,东北的木材生意逐渐被江浙商人垄断后,他转行化工行业,给本地钢铁厂生产耐火涂料。 第三个版本来自香港媒体的报道。这个版本中,刘忠田一出场便是化工厂老板的设置,通过生意伙伴牵线,从火爆的香港楼市中赚得第一桶金,并于1993年和香港伙伴联合创办了忠旺集团。 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化工生意和香港伙伴是条关键线索。而这两个线索背后,绕不开的都是政策红利的便车。 先从化工生意说起。刘忠田转行化工行业时,中国市场正逐步开放,在推行一种叫“价格双轨制”的经济政策。即同种商品允许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1981年推行,1989年结束。虽然仅实行了9年,但成为了中国经济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机遇,许多人通过低买高卖而暴富。 刘忠田正是踩中这个风口的幸运儿。资料显示,在1989年,当政策变向,双轨变单轨之后,年仅25岁的刘忠田随即创办合成树脂化工厂并任厂长,又先后创办了辽阳铝制品厂、福田化工、程程塑料等企业。 而合资企业又是刘忠田搭上的另一趟便车。当时,政策规定合资公司可以享受额外的税收优惠。刘忠田于1993年创办的辽宁忠旺有限公司,正是由辽阳铝制品厂和香港威力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筹建的。 公司创立之初,走的是建筑铝材的生产路线,得益于彼时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升温,务量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1997年产能便上了十万吨,2001年公司年营收超过了一个亿,并且引来了美国铝业公司的橄榄枝。2001年,美铝开出了4.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想要全部收购辽宁忠旺。 并购虽然最终夭折,但在和美方公司谈判的过程中,刘忠田嗅到了工业铝型材市场的巨大前景。 贰 . 2002年,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刘忠田改换赛道,从一片欣欣向荣的建筑型铝材行业杀入工业型铝材市场。 不得不说,这次这次转型显示出了刘忠田非凡的商业头脑。彼时,国内这片市场尚属一片空白,工业、交通等领域用到的特大型铝合金型材全部依赖进口。已经在建筑领域做的如鱼得水的刘忠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并进行了一场豪赌。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为了这次转型,刘忠田先后投入了20多亿元,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砸在了厂房建设和设备定制上。其中,他订购的一台1.25万吨铝型材挤压机,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设备,为了从大连港运回辽阳,途中的高速收费站都给拆除了。这台设备对应的铝型材产品目标市场直指火车与飞机配件,光是设备的安装与调适就用了两年。 这次豪赌的回报,相当可观。据《中国新时代》报道,在设备还没安装到位的时候,2004年底铁道部就指定忠旺为制造火车车厢的铝型材供应商之一。 等到了2008年,忠旺的工业铝型材年收入达62亿元。受惠于当时“4万亿”大基建的刺激计划和铁路大提速的庞大需求,忠旺签下了十几个国家级重大工程,其中包括首都机场扩建、奥运场馆建设、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 2009年5月,忠旺集团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募集13亿美元,成为当时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按发行价估算,刘忠田身价260亿港币,一举登顶当年的内地富豪榜榜首。 上市之所以能够成功,也与刘忠田的小聪明有关。当时,为了限制资产境外转移,商务部等在2006年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根据规定,国内资产想通过境外公司并购在境外借壳上市的话,统统都要报商务部审批。据说,当时报审的通过率,几乎等于送人头。 刘忠田却来了一波神操作,利用辽宁忠旺合资的性质,至今把股权全部转让给了设在香港的忠旺投资公司,美名其曰为转让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完美绕开了审批环节。 但问题是,早在2003年刘忠田最初的合作伙伴香港威力旺,便退出了辽宁忠旺,其持有的股份由香港港隆实业有限公司接手了——而香港港隆是刘忠田百分百控股的公司。不得不说,他早早就下了一招好棋。 叁 , 故事讲到现在,刘忠田都是顺风顺水,那他是怎么翻船的呢? 刘忠田的这桩18亿美金逃税案,要从10年前说起。这件事,细究起来源于美国的不大气。2011年,美国商务部针对进口铝材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原因是中国的铝企大多拿地方政府的补贴,售价相对便宜。为了保护本土铝业免受威胁,美方要额外加收税额,而且税率不低。其中反倾销税征收了33.28%,反补贴税征收了33.28%。 身为中国铝王的刘忠田,是首当其冲的下手对象。一时间,他元气大伤,公司净利润一度跌了四分之一。 不过,向来擅长游走于各种政策漏洞的刘忠田,很快找到了对策。按照美国司法部的说法,刘忠田为了逃避高额税款,来了一招偷梁换柱——先把铝运到墨西哥,然后在那里通过电焊把铝制作成了不在征税范围内的托盘,发往美国南加州的仓库,然后再购买和建造熔炼设施,将托盘重新加工成可以销售的产品。 据报道,2011年至2014年间,由刘忠田所控制的6家南加州公司,共从墨西哥进口了220万个铝托盘。这些托盘总计逃税18亿美元。 与此同时,2015年一家叫做Dupre Analytics的机构,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忠旺的看空报告,指控刘忠田涉及虚假销售,通过夸大美国铝托盘的需求量,来夸大忠旺集团的市场价值。 尽管从2015年至今,忠旺集团就这些指控,已经发表声明澄清了五次。但美国人紧追不放,从2019年起,美国司法部便就这一案件正式发布了起诉文件。文件指控对忠旺集团以及刘忠田,涉嫌国际洗钱、电汇诈骗、向海关提交虚假及欺诈性文件等24项罪名。 只能说,如果美国检方的说法属实,刘忠田这次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目前忠旺集团报1.68港元/股,总市值为91.55亿港元,已比最巅峰时350亿港元,折损超过70%。刘忠田本人的财富也不断下滑,2019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他的身家为165亿元,2020年则降至120亿元,到了今年他的身家再度缩水,仅存80亿元。 当然,刘忠田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向来头脑灵活的他,又想出了个办法:在A股寻找契机。 这事儿,从2015年他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了。当时计划是让中房股份旗下的新疆中房与忠旺集团资产置换,差额用股份补齐。可惜,这次借壳在谈了4年之后,黄了。 半年后,忠旺发起第二次借壳,对象还是中房股份,除了估值涨到305亿,其余方案也差不多。不过市场没给面子,方案披露后,先是一个涨停,然后吃了俩跌停,再然后就是继续下跌,连中国忠旺也在港股收获了年内新低。 上个月,这事儿最终落下帷幕。8月11日晚间,*ST中房(600890)公告,鉴于目前市场环境等原因,决定终止发行股份购买忠旺集团100%股权。刘忠田的A股梦彻底碎了。 更糟糕的是,坏消息还在后面——19天后,中国忠旺又公告称,基于对目前所得的资料和工作进展判断,中国忠旺上半年财务业绩将无法于2021年8月31日或之前发布,完成相关业绩准备工作尚需额外时间。公司股票当日上午9时起停牌。 曾经时代的弄潮儿,如今深陷泥潭,不由让人感叹: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如今的商业规则越来越完善了,为何聪明如刘忠田竟然也玩不转了呢
又一位曾伫立潮头的首富,翻船了。 他叫刘忠田,是亚洲最大铝业公司中国忠旺集团的创始人,2009年曾以240亿资产加冕中国首富。最近,他摊上大事儿了。 媒体报道称,据美国司法部发布的文件,6家与刘忠田有关联的南加州公司,因涉嫌逃避18亿美元税款,在美国被定罪,计划于12月举行量刑听证会。如果罪名成立,刘忠田将面临465年刑期。 他到底做了什么? 壹 . 刘忠田196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比起同在辽宁起家的另一位前首富王健林,他名声不显,直到去年才上了一次热搜。 去年1月份,一名微博女用户“露小宝LL”晒出在故宫禁区停放豪车的照片,引发全网关注。随后有网友通过信息扒梳,发现这位博主在美国的房屋产权疑似与刘忠田有关,曾信托转至刘忠田前妻名下。 经商多年,却以负面新闻曝得大名,实在有几分尴尬。但也正是凭借这次“故宫大奔事件”,网友才发现刘忠田背后,竟隐藏着一连串高深莫测的财富故事。 刘忠田的神秘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起家史众说纷纭,二是步伐准确的踩中了国家每一步经济发展的节奏。 关于他的发家史,市面上有三个版本。三个版本中他的出身、创业年龄都不一致。 第一个版本说他出生普通工薪阶层,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木匠,后来在岳父背景的帮助下去做了石化生意。 第二个版本里的他则像是贫困家庭里的子弟。年仅14岁便辍学,带着借来的200块钱去长白山做起了木材生意,靠着勤劳奋斗积攒起了第一桶金。1984年,东北的木材生意逐渐被江浙商人垄断后,他转行化工行业,给本地钢铁厂生产耐火涂料。 第三个版本来自香港媒体的报道。这个版本中,刘忠田一出场便是化工厂老板的设置,通过生意伙伴牵线,从火爆的香港楼市中赚得第一桶金,并于1993年和香港伙伴联合创办了忠旺集团。 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化工生意和香港伙伴是条关键线索。而这两个线索背后,绕不开的都是政策红利的便车。 先从化工生意说起。刘忠田转行化工行业时,中国市场正逐步开放,在推行一种叫“价格双轨制”的经济政策。即同种商品允许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1981年推行,1989年结束。虽然仅实行了9年,但成为了中国经济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机遇,许多人通过低买高卖而暴富。 刘忠田正是踩中这个风口的幸运儿。资料显示,在1989年,当政策变向,双轨变单轨之后,年仅25岁的刘忠田随即创办合成树脂化工厂并任厂长,又先后创办了辽阳铝制品厂、福田化工、程程塑料等企业。 而合资企业又是刘忠田搭上的另一趟便车。当时,政策规定合资公司可以享受额外的税收优惠。刘忠田于1993年创办的辽宁忠旺有限公司,正是由辽阳铝制品厂和香港威力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筹建的。 公司创立之初,走的是建筑铝材的生产路线,得益于彼时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升温,务量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1997年产能便上了十万吨,2001年公司年营收超过了一个亿,并且引来了美国铝业公司的橄榄枝。2001年,美铝开出了4.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想要全部收购辽宁忠旺。 并购虽然最终夭折,但在和美方公司谈判的过程中,刘忠田嗅到了工业铝型材市场的巨大前景。 贰 . 2002年,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刘忠田改换赛道,从一片欣欣向荣的建筑型铝材行业杀入工业型铝材市场。 不得不说,这次这次转型显示出了刘忠田非凡的商业头脑。彼时,国内这片市场尚属一片空白,工业、交通等领域用到的特大型铝合金型材全部依赖进口。已经在建筑领域做的如鱼得水的刘忠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并进行了一场豪赌。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为了这次转型,刘忠田先后投入了20多亿元,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砸在了厂房建设和设备定制上。其中,他订购的一台1.25万吨铝型材挤压机,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设备,为了从大连港运回辽阳,途中的高速收费站都给拆除了。这台设备对应的铝型材产品目标市场直指火车与飞机配件,光是设备的安装与调适就用了两年。 这次豪赌的回报,相当可观。据《中国新时代》报道,在设备还没安装到位的时候,2004年底铁道部就指定忠旺为制造火车车厢的铝型材供应商之一。 等到了2008年,忠旺的工业铝型材年收入达62亿元。受惠于当时“4万亿”大基建的刺激计划和铁路大提速的庞大需求,忠旺签下了十几个国家级重大工程,其中包括首都机场扩建、奥运场馆建设、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 2009年5月,忠旺集团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募集13亿美元,成为当时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按发行价估算,刘忠田身价260亿港币,一举登顶当年的内地富豪榜榜首。 上市之所以能够成功,也与刘忠田的小聪明有关。当时,为了限制资产境外转移,商务部等在2006年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根据规定,国内资产想通过境外公司并购在境外借壳上市的话,统统都要报商务部审批。据说,当时报审的通过率,几乎等于送人头。 刘忠田却来了一波神操作,利用辽宁忠旺合资的性质,至今把股权全部转让给了设在香港的忠旺投资公司,美名其曰为转让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完美绕开了审批环节。 但问题是,早在2003年刘忠田最初的合作伙伴香港威力旺,便退出了辽宁忠旺,其持有的股份由香港港隆实业有限公司接手了——而香港港隆是刘忠田百分百控股的公司。不得不说,他早早就下了一招好棋。 叁 , 故事讲到现在,刘忠田都是顺风顺水,那他是怎么翻船的呢? 刘忠田的这桩18亿美金逃税案,要从10年前说起。这件事,细究起来源于美国的不大气。2011年,美国商务部针对进口铝材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原因是中国的铝企大多拿地方政府的补贴,售价相对便宜。为了保护本土铝业免受威胁,美方要额外加收税额,而且税率不低。其中反倾销税征收了33.28%,反补贴税征收了33.28%。 身为中国铝王的刘忠田,是首当其冲的下手对象。一时间,他元气大伤,公司净利润一度跌了四分之一。 不过,向来擅长游走于各种政策漏洞的刘忠田,很快找到了对策。按照美国司法部的说法,刘忠田为了逃避高额税款,来了一招偷梁换柱——先把铝运到墨西哥,然后在那里通过电焊把铝制作成了不在征税范围内的托盘,发往美国南加州的仓库,然后再购买和建造熔炼设施,将托盘重新加工成可以销售的产品。 据报道,2011年至2014年间,由刘忠田所控制的6家南加州公司,共从墨西哥进口了220万个铝托盘。这些托盘总计逃税18亿美元。 与此同时,2015年一家叫做Dupre Analytics的机构,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忠旺的看空报告,指控刘忠田涉及虚假销售,通过夸大美国铝托盘的需求量,来夸大忠旺集团的市场价值。 尽管从2015年至今,忠旺集团就这些指控,已经发表声明澄清了五次。但美国人紧追不放,从2019年起,美国司法部便就这一案件正式发布了起诉文件。文件指控对忠旺集团以及刘忠田,涉嫌国际洗钱、电汇诈骗、向海关提交虚假及欺诈性文件等24项罪名。 只能说,如果美国检方的说法属实,刘忠田这次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目前忠旺集团报1.68港元/股,总市值为91.55亿港元,已比最巅峰时350亿港元,折损超过70%。刘忠田本人的财富也不断下滑,2019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他的身家为165亿元,2020年则降至120亿元,到了今年他的身家再度缩水,仅存80亿元。 当然,刘忠田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向来头脑灵活的他,又想出了个办法:在A股寻找契机。 这事儿,从2015年他便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了。当时计划是让中房股份旗下的新疆中房与忠旺集团资产置换,差额用股份补齐。可惜,这次借壳在谈了4年之后,黄了。 半年后,忠旺发起第二次借壳,对象还是中房股份,除了估值涨到305亿,其余方案也差不多。不过市场没给面子,方案披露后,先是一个涨停,然后吃了俩跌停,再然后就是继续下跌,连中国忠旺也在港股收获了年内新低。 上个月,这事儿最终落下帷幕。8月11日晚间,*ST中房(600890)公告,鉴于目前市场环境等原因,决定终止发行股份购买忠旺集团100%股权。刘忠田的A股梦彻底碎了。 更糟糕的是,坏消息还在后面——19天后,中国忠旺又公告称,基于对目前所得的资料和工作进展判断,中国忠旺上半年财务业绩将无法于2021年8月31日或之前发布,完成相关业绩准备工作尚需额外时间。公司股票当日上午9时起停牌。 曾经时代的弄潮儿,如今深陷泥潭,不由让人感叹: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如今的商业规则越来越完善了,为何聪明如刘忠田竟然也玩不转了呢
职场专辑 c4.102 拉闸…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最近两天,多地限电的新闻刷屏。网络上出现种种揣测。昨天吉林甚至出现了“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此种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的通告,舆论哗然。此次停电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未来我们在能源方面是否会面临更大考验? 这场缺电,中短期无解 先说结论,本轮缺电,并非东北特有,也非大陆特有,中国台湾也缺电,全球多个地方都缺电。比如,胡总编早在今年5月份就谈到台湾地区缺电的问题: 这场缺电,源于全球能源结构,过快、过早向绿色能源调整,传统能源投入不足。 而且,该现象,中短期无解,到了今年冬天的用电高峰,会更突出。中国北方多省份在今年冬天将迎来最贵的电费,将可能过上一个最贵的冬天。 东北地区限制居民用电? 事实上,限电并非仅在东北地区执行,全国多地都在执行限电工作。 不过,在南方一些省份,限电目前仅发生在部分工厂,东北为何要限制居民用电? 东北某地电网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东北整体上工业类型、数量相对少,大部分变电站和电厂都是民用多一些,和南方的情况有区别。 国家电网客服工作人员确认了这一说法,她表示,这次确实限制了居民用电,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已经首先对非居民执行有序用电,但是在执行后仍存在电力缺口,目前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 为了不扩大停电范围,造成大面积停电,才采取了对居民限电的措施。她表示,电力供需紧张情况缓解后,会优先恢复居民用电。 拉闸限电,攻坚战打响 金九银十,是企业生产的高峰期。 不过,很多企业现在的烦恼不是没有订单,而是没有电。导火索是一张能耗双控目标成绩单。一场大规模的限电停产开始席卷多省份。 江苏、浙江、山东、广西、云南等在内的至少10余个省份出台了限电令。 尤其是珠三角,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限电潮”,“开四停三”还属于情况较好,也就是一个星期开工四天,停产三天,根据规模、行业、性质的不同,限电幅度会有不同。 “能耗双控”业绩不达标,个别省份开学补作业? 先了解一个关键词,“能耗双控”,是指既控制能源消耗强度(也称单位GDP能耗,能源在创造经济产值时的利用效率),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此外,“能耗双控”也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其实,中国自“十一五”开始,就将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期间,中国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这个指标更细化为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能耗双控”最核心的指标是作为效率指标的能耗强度,与地区产业结构、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 “十三五”期间,各地按既定计划完成了5年“能耗双控”目标,若保持节奏,可顺利达成“双控”目标。落实效果也反映出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一份文件,对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做了测评“晴雨表”。结果显示,部分地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9省区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 随后,一些地区开始“命令式”停产,要求高耗能产业停限产甚至拉闸限电。有人就把停产限电归罪于“能耗双控”,认为政策突然加码导致地方突击式停产限电。 事实如何呢? 能耗强度约束制度已实施10多年,“能耗双控”执行近6年,按季度发表的“晴雨表”也做了八、九个年头。“能耗双控”目标要求一直稳定、明确,不存在临时加码。 那么,各地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为了啥? 侠客岛昨天说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 9月22日起,多家A股上市公司密集发布了关于限电停产的公告。 如前所述,各地本应按照既定“双控”目标落实政策,但自疫情发生以来,受避险资金青睐的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等价格屡创新高 ,相关企业存在扩张产能冲动。同时,国内有序防控疫情、较早实现复工复产,为承接境内外生产需求打下必要基础。此后,国内工业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 同时,部分地区在2030年碳达峰预期下,将“碳达峰”前的近10年理解为“攀高峰”的时间窗口,抢着上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违规给“两高”项目开绿灯,想提早把住能耗增量“地盘”。一些地方未批先建项目屡现。 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区能耗强度、消费总量均被国家发改委给出一级预警。 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 运动式“减碳”已被政治局会议点名批评,如不纠正,后患无穷。 “一刀切”要求企业停产、限产,相关产品必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又因限产企业多涉及上游原材料,涨价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利润空间缩减,进而迫使企业将生产成本转移至消费端,提升消费价格,抬高通胀水平。这非但无益于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反而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失序。 限电背后,是一场惨烈金融战 煤炭涨价,电力供应紧张是事实。实现双控目标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限电停产背后更深层原因或是勒紧裤腰带的金融战。 煤炭上涨,已经疯狂。最近一个月,动力煤、焦煤、焦炭累计涨幅分别为56.09%、34.14%、23.03%。 不仅是煤炭,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在暴涨。天然气,亚洲一年暴涨600%;钢铁涨幅惊人; 铜,铝,最重要的金属原料价格创下历史新高;镍,钴等小金属也彻底涨疯; 新能源车需要的锂,更是每天都是刷新历史记录;硅铁,猛硅,一天就可以暴涨超过10%; 草甘膦,pvc,玻璃,氟化工,磷化工,化肥,染料,氨纶,有机硅等化工原料涨价已经彻底疯狂。 实际上,监管层对大宗商品的疯狂上涨行为,也出台了很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短期回调之后,又继续疯涨。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定价权。那么问题来了,原材料涨价,终端产品提价,对冲成本不行吗? 这并不是一家企业说了算,你涨价,它不涨价。一方面是成本高企,还要面对暴涨的国际运费。限电更深层的原因是倒逼企业减产,减产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小,昨天A股化工,钢铁,煤炭集体暴跌就说明了问题。 减产,停止无序扩张,我们才能取得最终的定价权。拉闸限电,虽然可能会牺牲一定的规模,但短时的阵痛会换来中国制造的强大明天。即便如此,民生用电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这是一场煎熬的金融战,熬到最后才是真正赢家。 欧美也将进入一个最贵的冬天 实际上,海外也是一样。全球动力煤价,也是从年初开始,一路飙升。 欧美火力发电的主力天然气,涨幅一点不比煤炭逊色: 相关原因,和中国也类似: 年初以来,欧美电价持续大幅上涨,欧盟电价更是较1年前高出1倍有余。 截至7月,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电价,分别较1年前大幅上涨166%、167%、170%、134%。 美国居民用电高达13.9美分/度、创历史新高。 就其原因,也是能源结构问题,欧洲是新能源占比,增加最猛的,天然气持平,煤炭大跌。 美国相对而言现实了点,煤炭大跌,但跌幅由天然气承接了。所以电价上涨的幅度,低于欧盟区。 不过,考虑到全球天然气产能持续下滑,今年冬天,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 而新能源,欧洲的风电在超高压天气下,直接歇菜了: 美国的水电,今年也挂了 按这个趋势,欧美今年冬天,高天然气价格下,“最贵的冬天”,已成定局。 回到国内,因为国情特殊,国内电价这几年,一直压着没涨。 当前煤价,对于电厂而言,意味着发电就是亏钱。本来电力就供不应求,还不赚钱,难啊。 所以,按照当前这形式,限电预计还会持续一阵子,到明年开春,都不一定能彻底恢复。 但对于经济的影响,不会小。所以,熬吧。周期商品波动太大,并不适合家庭理财。看看上半年飙涨的铁矿,腰斩只要3个月。 结论: 这场缺电风暴不仅席卷全国多身份,欧美多国也爆发。周期商品波动太大,不要轻易投资、理财,捂住钱袋子,勤俭节约过日子。准备度过一个电费最稀缺、最贵的冬天。
职场专辑 c7.46 同一分…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近期,小编收到一位粉丝朋友关于商标类别和近似相关问题的私信。这位朋友询问:在一个商标分类可以注册两个同名商标吗? 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商标圈的粉丝都了解,依据商标法的规定,同一种商标或者类似的商品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会被驳回,一般情况下,无法在一个商标分类里注册两个同名商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条 申请注册的商标,凡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的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标局驳回申请,不予公告。 第三十一条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同一天申请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出现过同一大类里有同名商标成功注册,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同类商标里的不同群组,只要无关联即可注册同名字的商标,这种情况下不构成近似。一般来说,除非特殊注明,非同一群组的商品视为不类似。例如:3504群组和3501、3502、3503群组的服务项目都不判类似。 第二种,商标近似判断的特殊情况。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里,同类同群组商标的类似群内,使用(一)、(二)区分的若干部分不判为类似。比如第十一类的(一)里面的110021和第十一类的(二)里面的110007不判为类似,如果在这两个小的商品项目里有同名的情况就不算近似。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同一商标大类里面存在两个同样名字的商标被注册下来。 因此,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同一个商标分类下可能会出现两个同名的注册商标,这并不违背商标法和商标评审的规定。商标驳回中近似驳回占比很高,在注册商标的时候,商标近似判断非常重要,但是只要在不违背商标法和商标评审规则的前提下,申请人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商标名称。
职场专辑 c4101. 北京…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01 , 部分省市拉闸限电的情况, 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地区限电范围扩大到居民用电而且从有序用电变成拉闸限电,有的限电差点“限”出人命,事发突然,很多人措手不及。 刚刚突传大消息,临近放假,北京、深圳、上海陆续有部分地区停电,9月28日-10月8日,北京部分地区将执行停电计划。 消息传来,蜡烛被买爆,然而,最终真相大白,国网北京电力宣布:原来计划中的停电不是限电,而对设备进行常规检修,目前,首都电网供应充足,平稳有序,可满足全市用电需求。 看来这个重大宣布,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注意到,最近这一次从紧张到放松的,背后都有一家牛逼企业挺身而出解疑释惑,安定人心,它就是!国家电网! 是的,你没看错:国家电网! 就是那家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营收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的营业收入,比二至六位的收入加起来还多的唯一不爱吹牛逼而又极其牛逼的企业! 02 , 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不吹牛逼的企业?你可能会说:“有啊!” 那我换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不吹牛逼的巨头? 你可能会说:“好像没有。” 其实有一家,只是你想不起它的名字,那就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 世界上唯一不吹牛逼的巨头,恐怕就只有国家电网了。 它不仅不吹牛逼,平时还过于低调,以至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它的强大。 02 , 国家电网有多强大? 太强大了。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营收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 它每年的营业收入,比二至六位的收入加起来还多。 谁是中国创造发明最牛逼的高科技公司?是华为吗?不是。是格力吗?不是。 是“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其他企业。 不仅如此,国家电网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同样远超其他企业。 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21届中国专利奖,这是中国授予发明创造的最高奖项,国家电网又拿了17个。 获奖数又是全国第一。 在专利发明上,从世界范围来说,也只有日本佳能和韩国三星电子,能够跟国家电网媲美了。 2020年8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了《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国家电网又夺得了第一名,这是它连续第五年夺冠了。 就在上个月,国家电网建设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荣获了中国工业大奖,成为首个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海外项目。 中国工业大奖,是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 国家电网公司已连续五次摘取大奖,创下全国唯一五次获此殊荣的纪录。 世界上最牛逼的输电技术有两种,一个叫“特高压输电”,一个叫“柔性直流输电”,这两项顶尖技术,国家电网都独步武林,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他企业。 用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话说就是:“只有设立了标准,才能够真正创造价值。在这个领域,国家电网主导制定了36项国际标准,特高压电路我们控制了所有的标准,四个新技术委员会全部是中国的。” 郎咸平说的还是前些年,现在36项标准已变成了54项,4个技术委员会已变成了7个。 以至于很多欧美专家感叹:“世界电力系统都讲中文,因为很多标准都是中国搞的。” 04 国家电网为什么能这么牛? 一是牛在招揽人才。“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所以,国家电网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 别的人才且不说,光是两院院士,国家电网就找了7个。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电网就找了25个。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电网就找了145个。二是牛在科技创新。 很多人可能会想:“一个输电、供电企业,找这么多国宝级专家干嘛?”这样想就外行了。 输电、供电领域,需要科技创新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就以特高压换流阀为例,以前这玩意,就只有德国西门子和瑞士ABB能生产,后来国家电网的专家全力攻关,才成功突破了两家公司的垄断。 国家电网在并网、输电、储能等方面,创造的世界第一那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前段时间开通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就是为北京冬奥会供电那个,便是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 三是牛在管理创新。 国家电网管理创新有多牛? 我随便举个例子吧。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是质量管理领域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凝聚力最强的国际会议,大会设置铂金、金、银三类奖项,被誉为“世界质量管理奥林匹克”。 2020年12月,第45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召开,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了25个小组参赛,结果拿了25个铂金奖,位居各国参赛企业首位。 正因为管理创新如此牛逼,国家电网才架起一张“预警—调度—监测—抢修”的安全网。 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霸王级寒潮,北京用电突破历史纪录,天津用电突破历史纪录,上海用电突破历史纪录,江苏用电突破历史纪录, 13个省市区用电突破历史纪录,整个国家用电也突破历史纪录,如此频破纪录,中国竟然没有出现大的停电事故,你说国家电网牛不牛? ▲纽约大停电 重大停电事故,也就是损失负荷800万千瓦以上的事故。美国这么牛逼,也发生了6次。 但是中国大陆,一次也没有发生过,你说国家电网牛不牛? 四是牛在吃苦耐劳。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这里,正常人稍微走快一点,都会缺氧头痛,浑身使不上力气。 但国家电网的建设工人,却肩挑背扛,干着超乎想象的重体力活。 国家电网的工人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里,加班加点抢修线路,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 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安装和运营,都需要电力工人进行高空作业。电网的每一米,都需要人工走线验收后才能开通,所以超级危险。 一个工友说:“我第一次爬电塔时,爬上去就吓吐了。” 因为爬上爬下太麻烦,所以他们爬上电塔后,一天都不会下来,吃饭都是放一根绳子下去,让地面同事把饭系在绳子上,然后拉上来。 有时候太累了,就挂两个安全绳,在电线上睡一下。 05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电力工业运行维艰, 那一年的发电量,美国是中国的60多倍。从1949年到1995年,我们用了46年时间,才让中国发电装机量达到2亿千瓦。 那时候中国太缺电了,因为三天两头就会停电,所以家家户户都备有蜡烛和煤油灯。 中国电力为何发展缓慢? 因为地理因素影响太大:能用来发电的能源资源,80%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但经济却是中部和东部最发达,我国70%的电力负荷,都集中在中部和东部。 所以,要想大力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远距离大规模的电能输送,实现“西电东输”“北电南输”。 但是高压输电是个世界性难题,别说中国,连比中国早30年研究这个的欧美各国,也很难解决特高压输电难题。 ▲西电东输 怎么办?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应运而生。 经过南方电网全力攻关,2010年6月18日,南方电网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800kV云南至广东直流工程投运,这是全球首个±800kV直流输电工程。 其他发达国家,也就能搞搞±500kV项目,但南方电网竟然搞出了±800kV项目。 2018年10月2日,国安电网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1100kV新疆至安徽直流工程投运,这是全球首个±1100kV直流输电工程。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其他国家都搞不了。 正因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屡破难关,才让“西电东输”“北电南输”变成了现实,中国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2011年的时候,中国发电量终于超过美国,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如今已经是九年冠,而且远超第二名美国。 06 , 前段时间,一印度网友, 在推特上问了一个问题:“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没想到的是,我们中国网友还没说什么,国外的网友倒是先出手了。 一位长时间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哥说:“我在中国住了5年,除了有一次台风,我们断电15分钟外,其余时间没遭遇过停电。 我去过中国很多四五线城市的乡村,但也没遇到过停电。”印度网友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印度经常停电。 不仅经常停电,还有1.6亿人没用上电。 2015年12月,青海省玉树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线路架设终于成功完成。中国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也终于实现了通电。 现在看起来,中国24小时不停电,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普通到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这种普通,恰好证明了国家电网牛逼之所在。 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现在也还是有一些地区用不上电。为什么? 因为地方太偏僻了,地理条件太险峻了,所以电力公司不愿耗费巨资去架设线路。 所以,中国能实现“村村通电”,真的得感谢国家电网的不计成本。国家电网如此不计成本,那中国的电价一定很贵吧? 其实不然, 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 中国的电价算是很便宜的。 07 就在再上个月, 国家电网又干了一件大事, 收购了智利第一大配电公司CGE96%的股权。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阿曼、智利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了十几个大型项目,且全都实现了盈利。 国家电网想干嘛? “想把世界各国的电网连接起来,构建成一个全球能源互联网,然后将电力配送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个梦想实在是太牛逼了,外国人知道后惊呼:“世界超级电网。”“天方夜谭的神话。” 但是这个“神话”,国家电网正在稳步推进中:“到2030年完成可再生能源大型基地建设,从2030年到2050年实施洲际联网。” 这个梦想若能实现,那国家电网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就只有用“伟大”来形容了。 08 ,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这时候要写国家电网? 因为拜登上任后,据彭博社报道,“在大方向上,拜登政府将延续特朗普对中国的抑制政策。” 所以对中国来说,重中之重的应对,就是要搞好科技创新。 只有搞好科技创新,中国才能应对美国的封锁和绞杀。 2020年8月10日,《财富》发布了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看到这个榜单,很多中国人都高兴坏了,因为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大陆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 但很多科学家却充满了焦虑:“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与美国已经并驾齐驱,但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个榜单,就会发现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美国差距很大。虽然中美世界500强的总量差不多,但美国高新技术企业比中国多很多。 第二个问题:所有上榜房地产企业都来自于中国。入围世界500强的房企有5家,这5家通通都来自于中国。 第三个问题:中国上榜企业大多集中在最赚钱、最能赚快钱的行业。比如房地产、银行、商贸。” 这三个问题意味着什么? 中国企业太专注于“捞快钱”了。 不要问中国芯为什么一直起不来,不要问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大而不强,不要问中国高新产业为什么老受美国制约,因为很多企业都没有理想,都忙着捞快钱去了。 我为什么要写国家电网?就是希望中国企业多学学国家电网。 《人民日报》前段时间写过一个评论,我想把其中两段转送给中国的企业家:“如果只顾着低头捡六便士,而不能抬头看月亮,展开赢得长远未来的科技创新,那么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数据,也难以转变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难以改变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地区限电范围扩大到居民用电而且从有序用电变成拉闸限电,有的限电差点“限”出人命,事发突然,很多人措手不及。 刚刚突传大消息,临近放假,北京、深圳、上海陆续有部分地区停电,9月28日-10月8日,北京部分地区将执行停电计划。 消息传来,蜡烛被买爆,然而,最终真相大白,国网北京电力宣布:原来计划中的停电不是限电,而对设备进行常规检修,目前,首都电网供应充足,平稳有序,可满足全市用电需求。 看来这个重大宣布,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注意到,最近这一次从紧张到放松的,背后都有一家牛逼企业挺身而出解疑释惑,安定人心,它就是!国家电网! 是的,你没看错:国家电网! 就是那家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营收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的营业收入,比二至六位的收入加起来还多的唯一不爱吹牛逼而又极其牛逼的企业! 02 , 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不吹牛逼的企业?你可能会说:“有啊!” 那我换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不吹牛逼的巨头? 你可能会说:“好像没有。” 其实有一家,只是你想不起它的名字,那就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 世界上唯一不吹牛逼的巨头,恐怕就只有国家电网了。 它不仅不吹牛逼,平时还过于低调,以至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它的强大。 02 , 国家电网有多强大? 太强大了。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营收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 它每年的营业收入,比二至六位的收入加起来还多。 谁是中国创造发明最牛逼的高科技公司?是华为吗?不是。是格力吗?不是。 是“国家电网”。国家电网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其他企业。 不仅如此,国家电网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同样远超其他企业。 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21届中国专利奖,这是中国授予发明创造的最高奖项,国家电网又拿了17个。 获奖数又是全国第一。 在专利发明上,从世界范围来说,也只有日本佳能和韩国三星电子,能够跟国家电网媲美了。 2020年8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了《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国家电网又夺得了第一名,这是它连续第五年夺冠了。 就在上个月,国家电网建设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荣获了中国工业大奖,成为首个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海外项目。 中国工业大奖,是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 国家电网公司已连续五次摘取大奖,创下全国唯一五次获此殊荣的纪录。 世界上最牛逼的输电技术有两种,一个叫“特高压输电”,一个叫“柔性直流输电”,这两项顶尖技术,国家电网都独步武林,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他企业。 用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话说就是:“只有设立了标准,才能够真正创造价值。在这个领域,国家电网主导制定了36项国际标准,特高压电路我们控制了所有的标准,四个新技术委员会全部是中国的。” 郎咸平说的还是前些年,现在36项标准已变成了54项,4个技术委员会已变成了7个。 以至于很多欧美专家感叹:“世界电力系统都讲中文,因为很多标准都是中国搞的。” 04 国家电网为什么能这么牛? 一是牛在招揽人才。“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所以,国家电网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 别的人才且不说,光是两院院士,国家电网就找了7个。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电网就找了25个。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电网就找了145个。二是牛在科技创新。 很多人可能会想:“一个输电、供电企业,找这么多国宝级专家干嘛?”这样想就外行了。 输电、供电领域,需要科技创新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就以特高压换流阀为例,以前这玩意,就只有德国西门子和瑞士ABB能生产,后来国家电网的专家全力攻关,才成功突破了两家公司的垄断。 国家电网在并网、输电、储能等方面,创造的世界第一那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前段时间开通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就是为北京冬奥会供电那个,便是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 三是牛在管理创新。 国家电网管理创新有多牛? 我随便举个例子吧。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是质量管理领域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凝聚力最强的国际会议,大会设置铂金、金、银三类奖项,被誉为“世界质量管理奥林匹克”。 2020年12月,第45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召开,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了25个小组参赛,结果拿了25个铂金奖,位居各国参赛企业首位。 正因为管理创新如此牛逼,国家电网才架起一张“预警—调度—监测—抢修”的安全网。 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霸王级寒潮,北京用电突破历史纪录,天津用电突破历史纪录,上海用电突破历史纪录,江苏用电突破历史纪录, 13个省市区用电突破历史纪录,整个国家用电也突破历史纪录,如此频破纪录,中国竟然没有出现大的停电事故,你说国家电网牛不牛? ▲纽约大停电 重大停电事故,也就是损失负荷800万千瓦以上的事故。美国这么牛逼,也发生了6次。 但是中国大陆,一次也没有发生过,你说国家电网牛不牛? 四是牛在吃苦耐劳。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这里,正常人稍微走快一点,都会缺氧头痛,浑身使不上力气。 但国家电网的建设工人,却肩挑背扛,干着超乎想象的重体力活。 国家电网的工人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里,加班加点抢修线路,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 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安装和运营,都需要电力工人进行高空作业。电网的每一米,都需要人工走线验收后才能开通,所以超级危险。 一个工友说:“我第一次爬电塔时,爬上去就吓吐了。” 因为爬上爬下太麻烦,所以他们爬上电塔后,一天都不会下来,吃饭都是放一根绳子下去,让地面同事把饭系在绳子上,然后拉上来。 有时候太累了,就挂两个安全绳,在电线上睡一下。 05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电力工业运行维艰, 那一年的发电量,美国是中国的60多倍。从1949年到1995年,我们用了46年时间,才让中国发电装机量达到2亿千瓦。 那时候中国太缺电了,因为三天两头就会停电,所以家家户户都备有蜡烛和煤油灯。 中国电力为何发展缓慢? 因为地理因素影响太大:能用来发电的能源资源,80%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但经济却是中部和东部最发达,我国70%的电力负荷,都集中在中部和东部。 所以,要想大力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远距离大规模的电能输送,实现“西电东输”“北电南输”。 但是高压输电是个世界性难题,别说中国,连比中国早30年研究这个的欧美各国,也很难解决特高压输电难题。 ▲西电东输 怎么办?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应运而生。 经过南方电网全力攻关,2010年6月18日,南方电网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800kV云南至广东直流工程投运,这是全球首个±800kV直流输电工程。 其他发达国家,也就能搞搞±500kV项目,但南方电网竟然搞出了±800kV项目。 2018年10月2日,国安电网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1100kV新疆至安徽直流工程投运,这是全球首个±1100kV直流输电工程。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其他国家都搞不了。 正因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屡破难关,才让“西电东输”“北电南输”变成了现实,中国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2011年的时候,中国发电量终于超过美国,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如今已经是九年冠,而且远超第二名美国。 06 , 前段时间,一印度网友, 在推特上问了一个问题:“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没想到的是,我们中国网友还没说什么,国外的网友倒是先出手了。 一位长时间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哥说:“我在中国住了5年,除了有一次台风,我们断电15分钟外,其余时间没遭遇过停电。 我去过中国很多四五线城市的乡村,但也没遇到过停电。”印度网友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印度经常停电。 不仅经常停电,还有1.6亿人没用上电。 2015年12月,青海省玉树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线路架设终于成功完成。中国最后3.98万无电人口,也终于实现了通电。 现在看起来,中国24小时不停电,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普通到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这种普通,恰好证明了国家电网牛逼之所在。 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现在也还是有一些地区用不上电。为什么? 因为地方太偏僻了,地理条件太险峻了,所以电力公司不愿耗费巨资去架设线路。 所以,中国能实现“村村通电”,真的得感谢国家电网的不计成本。国家电网如此不计成本,那中国的电价一定很贵吧? 其实不然, 跟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 中国的电价算是很便宜的。 07 就在再上个月, 国家电网又干了一件大事, 收购了智利第一大配电公司CGE96%的股权。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已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阿曼、智利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了十几个大型项目,且全都实现了盈利。 国家电网想干嘛? “想把世界各国的电网连接起来,构建成一个全球能源互联网,然后将电力配送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个梦想实在是太牛逼了,外国人知道后惊呼:“世界超级电网。”“天方夜谭的神话。” 但是这个“神话”,国家电网正在稳步推进中:“到2030年完成可再生能源大型基地建设,从2030年到2050年实施洲际联网。” 这个梦想若能实现,那国家电网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就只有用“伟大”来形容了。 08 ,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这时候要写国家电网? 因为拜登上任后,据彭博社报道,“在大方向上,拜登政府将延续特朗普对中国的抑制政策。” 所以对中国来说,重中之重的应对,就是要搞好科技创新。 只有搞好科技创新,中国才能应对美国的封锁和绞杀。 2020年8月10日,《财富》发布了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看到这个榜单,很多中国人都高兴坏了,因为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大陆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 但很多科学家却充满了焦虑:“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与美国已经并驾齐驱,但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个榜单,就会发现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与美国差距很大。虽然中美世界500强的总量差不多,但美国高新技术企业比中国多很多。 第二个问题:所有上榜房地产企业都来自于中国。入围世界500强的房企有5家,这5家通通都来自于中国。 第三个问题:中国上榜企业大多集中在最赚钱、最能赚快钱的行业。比如房地产、银行、商贸。” 这三个问题意味着什么? 中国企业太专注于“捞快钱”了。 不要问中国芯为什么一直起不来,不要问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大而不强,不要问中国高新产业为什么老受美国制约,因为很多企业都没有理想,都忙着捞快钱去了。 我为什么要写国家电网?就是希望中国企业多学学国家电网。 《人民日报》前段时间写过一个评论,我想把其中两段转送给中国的企业家:“如果只顾着低头捡六便士,而不能抬头看月亮,展开赢得长远未来的科技创新,那么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数据,也难以转变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难以改变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职场专辑 c1.88 佛媛 30 9 月, 20211 10 月, 2021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min. 何谓佛媛?简单来说就是:佛系名媛。 社交平台上,自从上海拼单名媛被曝光后,单纯的炫富,打卡高端网红地,已经不够吸引眼球。 于是有人另辟蹊径,把目光瞄准了佛门清修地:寺庙。 网红们一窝蜂挤进寺庙,开始比拼谁更有“佛性”,甚至谁更能在不经意间露出有钱和性感。 和千篇一律的时尚网红一样,“佛媛”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标配: 第一,外表朴素。 过去,很多网红的发色是怎么奇特怎么来,粉色、紫色、灰色,一定要足够醒目。 但想当佛媛,第一步就得染黑头发,最好是一头过腰黑长直,再配上棉麻服装,还得是素色。 “人淡如菊”的气质,必须拿捏得死死的。 第二,配饰复古。 曾经,宝格丽、卡地亚、蒂芙尼等奢侈品牌的首饰,是网红们的最爱。 如今,串珠、翡翠、玉石,才能衬托她们的岁月静好。 第三,文案脱俗。 “若有来世,希望做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留三分贪财好色,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 “持善念,柔坦素朴心,慢迎岁月香” 类似的文案再配上一张逛寺庙、品茶、打坐、写字帖的图片,怎一个高雅出尘了得。 这样精心塑造的“佛系名媛”,的确很吸睛。 她们那么美,那么雅致,那么超凡脱俗,看起来还特别有文化,真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于是有几位迅速收获了几十万粉丝。 随后,大批人开始跟风穿素衣、抄佛经。 本是佛门净土的寺庙,纷纷成了网红拍照打卡的景点,让人十分不适。 而网红们却靠着“佛系”的人设,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流量。 接着就开始带货割韭菜——卖衣服、卖串珠、卖化妆品…… 气得官媒出场怒斥: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欲壑难填。 今天,多家平台纷纷发出声明:永久封禁! 02 , 这些所谓佛媛,真像她们塑造的那样高雅、多才吗? 一位自称北大毕业的网红,日常就是逛寺庙、写字帖,看上去就是佛媛本媛。 可云淡风轻的照片下,那些讲究的拍照姿势、精致的妆容、若隐若现的名牌包包,始终让人觉得有几分违和。 果不其然,这位佛媛不久后就因一则视频翻车了。 视频中,她身披佛教僧服,内搭长裙,刻意放置身前的迪奥包包格外醒目。 很多内行的网友看不下去了,因为她随意敞开穿的僧服,是礼佛时穿的海青。 而海青的正确穿着方式是:双手端在胸前,袖子不可随意垂下,且必须遮掩住里面的衣服。 把庄重的僧服穿成风衣外套,这位网红的礼佛真心究竟有几分,显而易见。 有网友犀利评价: “最近从遇到名媛变成遇到佛媛,她觉得她优雅知性温婉可人,你问她庄周除了梦蝶还梦什么,她不知道。 你问她抄那么多经,应作如是观是什么观。她放下了抄经的笔。 你问她那么喜欢三,那为什么是三生万物?她默默百度了半天,还是不明白。” 嗯。 佛系名媛不是穿个僧服、戴个佛珠、拍个清心寡欲的视频就成了。 装模作样凹出来的人设,经不起两句盘问。 她们装了半天,可能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名媛什么样。 03 , 作家程乃珊在《上海lady》中,提到了成为“名媛”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出身名门。 即使家道中落,也要有“世家”气质的熏陶。 第二,才貌双全。 “貌”或许不惊艳,但“才”必是重中之重。 第三,对社会、女界有贡献。 这个条件是“名媛”内涵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意味着“利他”人格的加入。 条件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真正的名媛,绝不是由金钱堆砌而成。 内在的文化、修养、才华、三观,才是重中之重。 凤凰卫视曾拍过一部纪录片《逐梦彼岸》,记录了几位富二代的留学生活。 其中一位名叫小可的高中女生,打破了很多人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小可在2009年移民美国,就读于一所全美顶尖私立女子学校。 在学校,课业压力大得惊人,她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背诵,预习,复习。 妈妈在学校对面买了别墅,请了阿姨,但小可只有周末才能回家。 即便回家也是学习,很少放松。 小可说,那套房子里“装满了各种苦行僧般的学习记忆”。 虽然辛苦,但小可妈妈认为这是成长必经之路: “如果你要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一定是要付出这样强度的努力的。” “孩子就是要舍得让她受委屈,她不承受这些是不会成长的。” 学业之外,小可是学校击剑队成员,业余时间她最常做的是慈善活动。 读书期间,她坚持去当地养老院做志愿者,一做就是四年。 放假时,她还去过秘鲁帮助小镇居民,挖水渠、建图书馆;到过北京的一所听障学校当助教;还曾为了迎接孤儿,四处筹款募捐…… 对于自己的优渥出身,小可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微博也看到过很多有钱人,不停地挥霍,买车啊、飙车啊,玩啊什么的。 (生活中)我见过太多条件好的人了,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的。大家都是特别善良特别好,更多的就是在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就算你是富二代,那也无所谓,你可以是不同的人,也可能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多。” 这倒是符合我对名媛的想象。 她们不是用奢侈品包装起来的表面繁华,也不是整日享乐、纵情声色。 而是坚持修炼自己的内在素养,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为社会做更多的事。 04 , 前段时间,我还看到过网上的一组“小贵族名媛培训”照片。 一群公主装扮的十来岁女孩,坐在欧式装修的房间里,学习怎样成为一位名媛。 摆满精致食物的餐桌旁,女孩们端正坐直,学着老师拿起刀叉,小口咀嚼吞咽。 同时还得小心拿起高脚酒杯,和身边同伴微笑碰杯。 用完餐后,擦嘴也有严格规定,餐巾必须折成同样的形状,捏起一角轻轻擦拭。 很明显,孩子们每个动作都有固定姿势,身体摆动的角度、幅度,都被严格规定。 怎么评价这种培训呢? 按说,孩子们学点礼仪也不是坏事,但这种整齐划一的动作,浮于表面的技巧,让人看到的不是优雅,而是矫揉造作。 太假了。 这几年,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城,都有类似的培训班冒出,且颇受欢迎。 培训班硬生生打造出一份《名媛生活指南》,号称可以让孩子“从女人到女神,从平凡到超凡。” 在这样的速成班里,孩子们学习如何着装、如何喝下午茶、如何吃西餐。 父母在付出高昂学费后,开始心安理得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可现实呢? 就像陈丹青说的:“有教养的女子,有资望的名媛,没有一个毕业于培训班。” 天下父母,都对孩子怀着美好期待,希望她能“向上层流动”,这很正常。 但是盲目追逐“名媛风”、“贵族气”就有点夸张了。 想想,你花大价钱给孩子报班,希望打造出一个名门淑女。 可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究竟能在那些繁琐固定的姿势里,学到什么? 如果没有内在的修养,那些仪式,只会让她们学会装模作样地凹造型,离名媛还有十万八千里。 有人曾这样定义“白富美”:白于品性,富于思维,美在心灵。 没错。 孩子真正该学的贵族精神,不是浮夸的形式主义,而是根植于内心的知识和修养。 05 , 很多人对“贵族”有误解。 以为住豪宅,戴名表,交往名流,像模像样地吃西餐,过挥金如土的高层生活,就是贵族。 但事实上,那不一定是贵族,更可能是暴发户。 真正的贵族,贵的不只是物质和地位,更是一种精神。 正如许纪霖教授说的: “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几十个孤儿,一个一个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贵族精神。” 人活于世,物质上的富贵很难,精神上的富贵,更难。 我们普通人家孩子,与其砸大钱去学贵族礼仪,与其装模作样造名媛人设,倒不如先把心思花在提升内在修养上。 毕竟,真正能经得起世俗和岁月考验的美人,一定早有诗书藏于心,早有贡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