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罗查经《以斯帖… 14 9 月, 202424 9 月, 2024 by Tong, Peter 张保罗查经《以斯帖记》导论 犹太人被掳异国刚获释放,还有几百万人滞留波斯帝国未返的时刻,又面临一次民族尽灭的危机。亚哈随鲁王(即薛西斯,主前486-465年)手下的宠臣哈曼十分憎恨犹太人(有人说因他为亚玛力人之后,所以世世代代与以色列人为仇),献重金给这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交换准他杀灭犹太人的谕旨。哈曼用骰子掣签,决定在亚达月十三日行事,全帝国的犹太人(包括已回归耶路撒冷的人在内)突然陷入绝望的黑暗中。可是一位无藉藉名的末底改和被选为后不久的以斯帖(他的堂妹),不愿屈服在这命运下。二人禁食、祷告,经过一番曲折离奇、高潮迭起的奋斗,形势扭转,哈曼和他的党羽反成为自己阴谋的牺牲者。当日掣签(“普珥”一字的意思)所定的“杀人黑色十三日”,成了犹太人欢庆胜利的吉日。犹太人在亚达月(阳历二、三月间)十四、十五两日交换礼物互庆“普珥节”。 全书未提神的名字,也无一字讲到圣殿或耶城,新约中没有引用过书中的话。有人认为本书得成为正典,是因为它讲出了普珥节的来历。其实,这决不是主要的理由,而是因为整个故事过程,无处不见到神全能的手,和祂如何掌管人类前途。以斯帖虽为弱质女子,为神所用,一样可令历史改观。 一、本书作者 本书的作者很难稽考。犹太史家约瑟夫说是书中主角之一的末底改可能是所作,可以推断这位作者必为犹太人,有浓烈的民族情怀。他用了不少笔墨写普珥节,叮嘱“不可废掉”(9:28)。 二、写作时期 书中记事发生在波斯王亚哈随鲁(即薛西斯)时代,根据波斯碑文,时在主前478年。 三、历史背景 北国以色列为亚述人所灭,其民被掳往北方玛代的城邑(王下17:6)。亚述与巴比伦相继覆亡,波斯王古列在主前539年完成统一大业。主前500年左右,波斯新统治者大利乌亲率船队,傤了十几万大军,渡过大海到达希腊海岸;打算先攻雅典再取斯巴达。雅典的战士没有等斯巴达的支援,跑到40公里外的马拉松平原抗敌,敌众我寡,居然把波斯大军打败。有个希腊战士一路不停把奏凯的消息报回城中,力竭而死,但著名的“马拉松赛跑”,从此成为一个运动的项目。亚哈随鲁王登位后,决雪此恨,亲率百万大军渡赫勒斯滂海峡到达希腊,所向无敌。斯巴达军队顽抗无效,全遭歼灭。希腊人也放弃雅典城,来到海上,在萨拉米斯湾与波斯舰队大战,居然把强敌打败。亚哈随鲁只有带着大部分陆军循原路退回波斯,永远未能征服希腊。这是主前480年的事。后来,150年后,波斯反为希腊的亚历山大帝所灭。希腊语文随他的军队成为被征服地的通用文字。 亚哈随鲁战败回国,在主前478年娶以斯帖为后(2:16-17)。死于主前424年左右。 四、本书信息 全书虽未提神的名,但整个事件的过程却无处不见到神的全能的手,这正是作者写作手法出众之处。所罗巴伯(拉2:1-2;太1:12-13)和他的后代也难幸免,大卫一脉断绝,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基督耶稣的救赎无望。但神藉一弱质女子以斯帖,奇迹般挽救了这个民族,生存繁衍,以迄祂所定的时候,耶稣在伯利恒降生,世界历史随之改观。本书也让读者看见神的刑罚。我上周讲道说过,聪明反被聪明误,哈曼死在他自己为末底改预备的木架上,在神的启示尚未在基督里完全显明的时代,常见于旧约中的仇恨和剪灭仇敌的事,也见于本书。书中记有犹太人普珥节的起源,这是一个每年须举行的节期,以志念神拯救之恩。本书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故事奇峰迭起,二千余年来,吸引不知多少读者,为此充满爱情与亲情、爱国感情和民族深恨交织的真实故事所感动。它不只是传达道德与灵性教训的经书,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普珥”就是掣签的意思,哈曼掣签决定亚达月为杀灭犹太人的吉月(相当于主前473年二月或三月)。哈曼失败被杀,犹太人遂以每年亚达月十四、十五日为普珥节,彼此馈送礼物,设筵欢乐,以庆更生。 祷读:《以斯帖记》第 1 章 《以斯帖记》第 1 章 1:1 本章提供全书故事发展背景,波斯王亚哈随鲁是当日世上最大帝国的君王,权力与财富堪称无匹,但也是虚荣心极大、喜怒无常,且非常刚愎狂傲的一个人。在无人敢拂其意的形势下,王后瓦实提却敢于抗命,因而贬入冷宫。这就为本书主角以斯帖的出现铺平道路。瓦实提以不顺服而遭贬,以斯帖以顺服而入主后宫,成为君王信任得以挽救其民族命运的女子。 波斯为古代西亚四大帝国(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中版图最大的一个,东达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南迄尼罗河上游(“从印度直到古实”)。不过这些疆域的取得,早在古列王(主前538-529年)及其继位的甘比西斯王、大利乌一世时代已完成。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说,波斯共有20至21个大行省,《但以理书》6:1记有120个省,此处127个省当包括象犹大、撒玛利亚这些大行省中的小省在内。 1:2 书珊城为波斯王的冬宫,位于波斯湾以北240公里,原为以拦的首邑。其他三个王都为亚马他、巴比伦和波斯巴利(看拉6:2注)。“书珊城的宫”指卫禁森严的王城与王宫,乃王的居所,与3:15及8:15的“书珊城”有别,其关系有若我国明、清时的紫禁城与北京城。“登基”亦作“君临”。 1:3 “在位第三年”即主前483年。亚哈随鲁登基后首二年,迭胜埃及和巴比伦。这次持续七天的大筵席可能是庆祝胜利,同时为进攻希腊一雪前王失败之耻作好准备。 1:9 王后瓦实提被黜,为主前483年的事。她很可能就是历史上的著名波斯王后亚默斯提丝。她的儿子亚达薛西继承王位后,她东山复起,影响朝政。 1:10 亚哈随鲁为人狂傲且虚荣,向全国权贵展示了他的财富180天(4节),酒酣耳热之际,又要在宴会最后一天炫耀后宫佳丽,因为王后瓦实提“容貌甚美”。王后不从,王权与女性尊严起了冲突(12节)。 1:14 这七个大臣是王的私人顾问,可以随时觐见王。在宴会中,他们的席位通常安排在王的左右。不过从七人中的首领米母干答复王的话,一片奉承谄媚,可见这些“达时务的明哲人”不外为星相家与术士之流。 1:17-19 此处描写带有讽刺大臣意味。这批“知例明法”的人不过揣摩君王心意,提出连贩夫走卒也能想到的建议。尤其可笑的是要国王降旨写在例中,通告全国,永不更改。 1:22 本节下半节可译为“在各地用本地的方言宣布:丈夫应为一家之主”。这个诏书一定曾在当时民间引为笑谈。 波斯王朝除了相当尊重所属各地的宗教信仰,准许重建庙宇,照自己风俗敬拜之外,也重视各地的语言,不象希腊的亚历山大帝,每征服一地便把希腊语文带到那里。波斯王发诏书是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波斯国土虽广,王朝能延续逾二百年,懂得利用各地文字使上情下达,当为一个重要因素。(据历史考证,波斯人在商业上采用当时流通的亚兰文,又容许希腊文流通。) 祷读:《以斯帖记》第 2 章 《以斯帖记》第 2 章 2:1 “这事以后”: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此时约为主前479年12月。亚哈随鲁王远征希腊大败而归,郁郁寡欢,寄情后宫,重提久已搁置了的策立新后的事。 2:3 “女院”:十九世纪考古学家在书珊城发掘到一处女院,位于王宫西北角。亚哈随鲁王物色美女充实后宫,交由专人训练。 2:5-6 从这个家谱看,末底改和以斯帖很可能属扫罗家族,《撒上》9:1记有基士之名,为扫罗王的父亲。 巴比伦王掳犹大王约雅斤(耶哥尼雅)北返是主前597年的事。如果末底改在其中,此时(主前479年)将近120岁,不可能有以斯帖这样年轻的堂妹。可能是一种省略的写法,意思是说,末底改的父母也在其内。将他和约雅斤王并提,暗示他乃王族之后。 2:7 哈大沙是以斯帖的希伯来名字,义为“番石榴”。以斯帖可能是被选进宫以后取的波斯名字,义为“黑”;有人认为此名取自巴比伦女神天后“以希他”。 2:10 末底改在宫廷中大概已感受到反犹太人的压力,如果显露自己的身份,恐怕对以斯帖不利;故嘱她不可叫人知道。 2:11 末底改视以斯帖如己出,一旦进入深宫,命运难卜,故不断打听消息。此情此景,令人想起摩西和他的姐姐:箱子放在河边,姐姐远远焦急地等待。末底改和摩西的姐姐都不知道神的奇妙预备。 2:12 这是被选入宫的女子一生唯一的机会,为王宠幸或白头终老永不再见王。十二月的洁净期反映王宫的奢侈。众女子挨次进去见王,晚上去,次日回,亚哈随鲁的骄奢淫逸可见一斑。 2:13 “凡她所要的”指衣服、珠宝等物,这些东西日后都归那女子所有。 2:14 “女子第二院”为妃嫔居住的女院,和专供训练处女的“女院”不同。 2:16 亚哈随鲁王第七年(主前479年)距王后瓦实提被废已有四年。“提别月”:犹太人宗教历十月,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与一月间。 2:17 “众女”指已纳为妃嫔的女子。“众处女”指从各地招聚来等候选为王后的女子。戴在以斯帖头上的后冠,是当日瓦实提不肯戴上出去见群臣的那顶冠冕。 2:19-22 王后虽已选出,但招聚美女充实后宫的工作未辍。第二次强徵民女的事可能与守门太监的暗杀阴谋有若干关连。圣经只说“恼恨”未及其他。也有人以为旧后瓦实提虽废,但党羽未除,拟趁国王沉湎女色时将之杀害。 末底改可以坐在朝门,必在朝中担任某种官职。考古学家发现古书珊城王宫的御门甚为宽大,两侧且设有办公室。 2:23 宫廷设有专人,为国王一言一行作“起居注”。暗杀阴谋因末底改报信而揭发,国王得免于难,这件大事即时记下。此为6章记事的伏笔。 祷读:《以斯帖记》第 3 章 《以斯帖记》第 3 章 3:1 “亚甲人”:可能为祖先居住亚甲地的人。但犹太传统解释,亚甲人为亚玛力人亚甲的后代。扫罗王曾征伐亚玛力人,并擒其王亚甲。此处为旧约中的最后一次记录亚玛力人与以色列人为仇。 本书四个主角中的最后一个为哈曼,现在出场(其他三人为亚哈随鲁、末底改、以斯帖)。他与末底改的冲突(1-7节),导致与王商量如何消灭全体犹太人(8-15节)。哈曼从一人之敌成为全“犹太人的仇敌”(10节)。 3:2 末底改不向哈曼跪拜,与十诫禁拜偶像无关,因为犹太人对君王和有尊位的人,习俗都行跪拜之礼。4节说明他不跪拜的理由,是因为他是犹太人,不能向压迫神子民且世代和犹太人为仇的亚玛力人的后裔俯伏下拜。 3: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即主前474年。此时以斯帖册封为后已五年(2:16-17)。 “尼散月”:犹太人宗教历正月,相当于阳历三至四月。“亚达月”:十二月,相当于阳历二至三月。 哈曼抽签决定杀灭全境犹太人的日期远在十一个月之后,给了犹太人充分的时间自救。“普珥”:为亚述文“抽签”之意。 3:8 波斯帝国的政策本容许各民族保有自己的风俗。哈曼举出犹太人的罪状:1,散居王国各地,深入民间;2,拥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习俗(“律例”应作“习俗”解);3,也不守波斯王所颁的法律。 犹太人的确散居全国,在许多城邑出人头地,也有自己的习俗和律法,但并无不守王法的事。 3:9 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王大利乌时代,帝国全年的收入为14,560他连得,这大概为各省缴纳给中央的款项(参拉7:21-24)。哈曼答应供亚哈随鲁挥霍的钱为一国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在如此大的引诱下,他立刻摘下戒指,授权哈曼依所议行事。 3:11 “这银子仍赐给你”当为客气之词(参创23:7-18),把“银子”和“这民”都交给哈曼处理,为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从4:7末底改的话,可知此款已为王所接纳。哈曼银子的来源大概寄望于杀了犹太人之后没收其财产;并以此为饵,促各地官员合作(13节)。 3:15 作者以十分精简之笔记下四件事:1,驿卒急忙起行;并非信息紧急,而是此乃圣旨;2,向书珊城官员宣读谕旨(参拉1:1);3,哈曼与王达成协议,饮酒欢乐;4,但宫外百姓听到这消息,不知就里,慌乱一片。波斯有句俗谚:清醒时讲的价,酒醉时不认账。百姓不知道消灭犹太人的决定是认真还是玩笑(象上次诏告全国应由男人当家一样)。不久,哈曼再与王饮酒言欢时,形势有了180度大转变。 祷读:《以斯帖记》第 4 章 《以斯帖记》第 4 章 4:1 撕裂衣服……蒙灰尘:这种习俗是经过长时期一直传下来。而且这种习俗不仅在以色列,在其他国家也通用(赛15:3;结27:30-33)。在亚哈随鲁王时期,书珊城波斯人在战争中惨败之后,因难以抑制的悲痛而撕裂了衣服。 4:4 其实王下了什么诏书,以斯帖是丝毫不知的,因为她住在宫内,无从得知城内的事,而且王不与王后谈论国家大事。只是从侍女和太监听到关于末底改的事,所以送衣服给他。但是末底改拒绝以斯帖的好意,这是为了暗示自己的哀痛不只是因个人问题,乃是因全犹大的问题。 4:7 银数:虽然亚哈随鲁王拒绝了哈曼(3:11),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推辞,其改变王的心,只有物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为了钱财,出卖一个民族的性命,是非常可憎的事,这同时使人联想到加略人犹大为三十的银钱而卖耶稣的事件(太26:15)。 4:9-17 在后宫的以斯帖不能与外部联系,但能够与末底改进行如此长的对话,是因着忠诚的太监哈他革的帮助。听到关于哈曼的阴谋之后,以斯帖愤慨不已,但在接受末底改的建意方向还是有些忧虑。因为这是冒生命危险的事。可能,起初以斯帖不能确信自己要采取的行动是神的旨意。就如摩西以自己的无能为借口,踌躇于神的事工(出4:10),以斯帖也忧虑自己能做什么。但是信靠神的末底改鼓励以斯帖作为神的工具,成为对抗敌对者的先锋。于是以斯帖把自己全然交托给使软弱者变成刚强的(林前1:27)神。 4:11 在波斯的法律上,除了王特别允许的情况,擅自走在王面前的人都要受惩罚。波斯的王,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保护了自己。 金杖:古代亚述或巴比伦王为装饰或当作指挥棒而携带的木棍。古代波斯的雕刻品中,发现了持有木杖的帝王形象。 4:13-14 这部分包含着全卷书的主题。因为神是历史的主人,所以祂必照自己所计划的成就一切(赛45:1;耶1:15;结7:24)。而且成就自己的计划时总要拣选人作祂的器皿,被拣选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全然地顺从神的旨意(比较太26:24,39)。 4:14 从别处……得了:信实的神赋予末底改一个确信,即神必不忘记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并且最终从仇敌的手中救赎自己的百姓。生活在黑暗历史中的现代基督徒,同样也需要对神坚固的信仰,就是相信创造光明的神必救我们。 4:16 一般禁食时要伴随祷告。在面对叫人不知所措的危机时,以斯帖向众人要求了代祷。三昼三夜:一般禁食时间为一日。决定禁食三昼三夜,可见其情况多么严峻。若死就死吧:有些学者解释说,这是以斯帖面对不可避免的危机所发出的绝望之哀叹。但是好象以斯帖充分理解了末底改的信仰劝诫。所以这一告白是要全然顺服神旨意的,大胆无畏而崇高的信仰表现(创43:14;太10:39)。这种勇敢的决断,表明她不顾生命危险的殉道者精神。她伟大的决断,必滋生出伟大的业绩。神通过一位弱女子,打破灭绝散居于波斯127省中的犹太人的阴谋,反而使犹太人在两日内歼灭了仇敌(5:1-8:17)。 祷读:《以斯帖记》第 5 章 《以斯帖记》第 5 章 1-8 以斯帖摆设筵席:以斯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王面前的以斯帖,意外地得到王的宠爱。以斯帖没有利用王的这种好意向王直言,而是表现出更多疑虑。亚哈随鲁王见以斯帖在第二天的筵席中,至始至终地告白的慎重态度,更加好奇,可能因心爱的王后陷入苦恼而感到有些怜悯和愤怒。可能也是出于“作为一国之君的丈夫,难道不能使妻子快乐吗?”的心里,本文没有记录以斯帖请王和哈曼赴筵的理由。可能以斯帖已确信王极其宠爱自己,于是想在哈曼也同席的筵席上作生死决断(7:6)。其实,最重要的是这里介入了神的护理。因为如6章中涉及到的,就是当天晚上王才发现了末底改的功劳,于是戏剧性地把一等功臣的名誉归给末底改。 5:1 三天禁食时,以撕帖可能穿了粗麻布衣。现在为了进王宫内院而重新穿上了王后的盛装。 5:2 从古迄今,认为女子会损害国家。但以斯帖的美貌反而救了同胞。美貌或健康,或富有若误用于世俗的情欲和利己的贪婪时,便是罪恶了。但若为荣耀神而使用时,就会成为祝福。以斯帖具有身体之美,是美人之中的美人和信仰之美的佳人。七十士译本还附加说明,是神在王心里作工。 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意味着不仅饶恕擅自走进王面前的行为,也包含有欢迎之意。 5:3 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这是充分显示古代王的绝对王权。 5:4 在本节和8节,以斯帖提出延期要求,在文学结构上起到更加高潮化的效果。尤其,与王一起赴筵的哈曼的气势高昂,更加提高了戏剧性效果。 5:6 与前面的第3节相比,多说了“必为你成就”。在文学展开过程上,这一节比3节又进展了一个阶段,暗示将来以斯帖更大的要求必成就。 5:7-8 以斯帖提出再一次延期的要求,使王也感到其重要性。 5:9 末底改暗中听到以斯帖得王宠爱的消息之后,脱了麻衣去了自己工作的地方。被邀请赴宴的哈曼趾高气扬,见末底改宁死不屈的敌抗便更加大发雷霆。 5:11 众多的儿女:哈曼有十个儿子(9:7-10)。波斯人认为最大的荣誉是战争中勇敢,其次是子女众多。据说波斯王特别奖励有最多儿子的人。以色列人也认为有众多子女是神莫大的祝福(诗127:3-5)。在这里表现出的哈曼的骄傲,与将来要面临的灾难形成戏剧性的对比。 5:12 哈曼在众朋友和妻子面前自高自大地鼓吹,自己的权势强大无比。这与将来要面临的耻辱及悲惨的死亡,形成显明的对比。因为任何人都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不应该因着眼前的事而自高自大。保罗忠告说,“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 5:13 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有多么好的条件也不会得到真正满足。真正的满足在于信赖神,安息在其中,并且参与神的事工(哈3:17-19)。 5:14 “木架”在翻译为“绞刑架”,其实更恰当的翻译为“十字架”或“橛子”(2:23)。古代波斯把尸首挂在木架上,是为了使人更加受耻辱,并且为了警诫他人。 祷读:《以斯帖记》第 6 章 《以斯帖记》第 6 章 6:1 七十士译本说明神夺去了王的睡眠。念给他听:意味文士在王的床边念史记给他听,直到王入眠。 6:3 无论是哪一国家,若打破极其可憎的叛逆阴谋,就必得重大的赏赐。尽管如此,末底改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王得知这一消息,懊悔自己忽视重了大之事,于是急忙寻索弥补的方法。 6:4-6 为了使处置末底败的诡计更加具体化,哈曼天未亮就跑到宫中,他要害末底改的焦急之心与急于要赏赐末底改的王的焦急之心,形成鲜明对比而起到戏剧性的效果。 6:6 不是我是谁呢:自高自大之人的狂傲必招致身败名裂。我们要期待神赋予于我们的尊贵(耶43:2,谦卑和骄傲)。 6:8 王常穿的朝服:与法老王给约瑟穿细麻衣的场面进行对比(创41:41-43)。在古代,王把自己的衣服赐给他人,表示特别宠爱的意思(撒上18:4)。穿对方的衣服,意味着同享对方的权力、地位、尊贵等(王下2:13,14;赛61:3,10;可5:27)。戴冠:译为“头上戴上冠”更恰当一些。在亚述发现的雕刻中,有头上戴冠的马,可能指王的军马。 6:9 王极尊贵……就如此待他:哈曼万万没想到自己如此的建议是为末底改预备(11节)。11节的场面对哈曼而言,是多么狼狈不堪。神百姓的敌对者,在自己设下的网罗中跌倒了(诗9:16)。 6:10 虽然因着哈曼的阴谋,亚哈随鲁王下了灭绝犹太人的命令,但对“犹太人末底改”给了特别的荣誉。可能王丝毫不知哈曼要灭绝的“有一种民”(3:8,9),是王后的同胞(7:1-7)。而且,也可能不知以斯帖和末底改之间的关系(8:1)。 6:12 仍回到朝门:末底改的职责没有变化。因为哈曼已经是波斯王国的二把手,所以没有提出应该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提高职位。蒙着头: 这表示失意和惨淡,与逃避押沙龙的追杀的大卫很相似(撒下15:30)。除了本节之外,几乎没有关于人物的情感的描述。这是因为本书侧重于民族的苦难史,而不是描述人物。 6:13 如果……他面前败落:好象细利斯等把哈曼受到的挫败,不认为是偶然的,可能他们熟知犹太人和亚玛力人之间的世代对抗,及亚玛力人必灭亡的宿命。总之,本节通过外邦人见证神的能力(结38:23)。 6:14 好象看到了情况的迫切性。在本节高潮将要结束,本节以下开始迅速地展开了大团圆。 祷读:《以斯帖记》第 7 章 《以斯帖记》第 7 章 7:1-10 在本章,事态急速转变哈曼被挂在自己为末底改准备的刑架上。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以斯帖的谨慎周密:①王两次询问,她都不说(5:3,6),等到时机成熟,第三次询问时,才说出请求;②在指明仇敌的名字之前,诉说王后自己生命的危机,从而引起王的义愤。总之,千方百计要杀戮灭绝神子民的哈曼,一夜之间被自己的网罗所毁灭。这一事件如实地见证了恶人的最后结局(诗1:4-6)。 7:1 哈曼参加第二次筵席,仍未想到自己所面临的灭亡。反而还在寻找谋害末底败的机会。 7:2 王后”的称呼刻画出王极其宠爱以斯帖。 7:3-4 在决定性的瞬间,以斯帖单刀直入地哀求王,拯救自己和自己同胞的生命。以斯帖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民族相联起来,强调两者是“同一”命运的共同体。亚哈随鲁王听到有人要威胁王后以斯帖的生命,便大发烈怒。 7:4 应该解释为犹太人被卖为奴,即犹太人的苦难,对王而言不但没有益处,而且损失很大。 7:5 王仍然不知向哈曼命令杀戮的犹太人(3:13),与以斯帖有密切关系。在6节指名哈曼名字后,才有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7:6-7 王进御园,其理由可分为三点: ①因自己最信赖的臣仆哈曼,竟然谋划害死王后,而感到愤怒;②为了深思熟虑,哈曼要杀戮犹大民族有何原因,并且那样作是否妥当;③为了作出更具体,更恰当的措施。可能王在御园发现了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说明犹太人必须被杀戮灭绝。而且通过太监,王得知哈曼要谋害末底败的阴谋(9节)。因末底改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可能王觉得没有必要再考虑,所以下决心要处置哈曼。 7:8 “榻”是在波斯人饮食礼仪中,王后吃饭时靠背的地方。哈曼因犹太人末底改不向自己下拜而大发烈怒,如今却伏在以斯帖面前哀求。为了救自己的生命而作出最后的努力,却加重了自己的罪过。参加筵席的其他臣仆采取这种行动,表示他们也认为哈曼的罪过极深而无须同情或再重新考虑。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被判死刑的人去刑场之前都蒙脸。(诗19:7;耶51:51)。另外,表示谦卑和悲伤时,也有蒙脸的风俗习惯(撒下15:30;19:4)。 7:9 更突出表现了哈曼的罪过。 7:10 哈曼挂在……末底改……:发人深省的是哈曼竟然为自己预备了坟墓(箴26:27)。本节含有极重要的教训。用邪恶的阴谋处世的人,虽然暂时能得势,但最终会自食其果(加6:7;启13:10)。相反在很多方面上,遵守神旨意的人生,看似有些弱小,或暂时失败,但最终必得胜。因为努力行善的人生,即使陷入悲惨的情况,也能从神得到安慰和认可。所以最终还是过幸福的生活。 祷读:《以斯帖记》第 8 章 《以斯帖记》第 8 章 8:1 指哈曼的所有家产。原来,叛逆者的家产都要交到王的府库里。约瑟夫也记录亚哈随鲁王把哈曼的家产全部赐给了以斯帖。这可能是为了安慰那曾陷入困境的以斯帖而采取的措施。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末底改成为没有王特别的邀请也能进到王面前,观察“王的气色”的人之一(1:14)。 8:2 曾属于犹太人的敌对者的所有权势和财物,现在都转到末底改那里。从王把戒指给末底败的事情上,可知末底改成为王的第二把手,即总理大臣(创41:42)。 8:3 虽然以斯帖和末底败的生命得救,并升为高位,但犹太人却仍陷于困境中。因为由哈曼的阴谋所宣布的诏书,仍然有效,尤其王的诏书是不能更改的(8节)。 8:4 有些人解释本节,说以斯帖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到王面前,王仍然宠爱她。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表示无论她求什么,王都会应许。 8:6 我本族:以斯帖的主要关心在于使全民族得救。 8:9-13 向犹太人的敌对者下的诏书,使用了与3:12-14相似的语法。为杀戮犹太人而下的诏书,如今却成为杀戮犹太人的敌对者的诏书。 8:9 是B.C.474年6月25日。即因哈曼的阴谋而宣布诏书的两个月之后的日子(3:12)。于是,为应付其阴谋,犹太人的准备工作进行了长达9个月之久。 8:11 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取消王的戒指盖章的诏书(8节),所以由哈曼的阴谋而宣布的诏书没有被取消。于是王允许犹大民族自谋防御措施。聚集:在旧约圣经中指教会。在本节指以军事性意图聚集,这很好地反映了教会的特质。这与为杀戮犹太人而下的诏书内容一样。这里出现的报血仇,使跟随耶稣“爱仇敌”的教导的基督徒有些惊慌。如果他们理解到:①敌抗神的子民就等于敌抗神(出23:22);②神的子民要与敌对神的人对抗到底(民32:20),就能理解本节的情况。,关于杀人犯在众人面前受审判之前,允许在逃城受保护(书20:1-6,逃城制度的社会意义)。总而言之,报仇是神的权柄(申32:35),人不能成为报仇者。生活在当今复杂社会中的基督徒,很多时候按照社会的法则要行不可避免的报复,但最重要的是遵守耶稣“爱仇敌”的教导。因为我们欠了为赦免我们的罪担当其代价的耶稣的债。 8:15 波斯王的朝服是紫色,其最高大臣的朝服是蓝色、白色。由此可以看出末底改把犹太民族从灭绝危机中救赎的荣耀的胜利。也有许多学者主张说,直接谋划救赎犹大民族,并使以斯帖一同参与的末底改才是本书真正的主人公。在这一观点上,可以说他是把同胞从永远的灭亡中救赎出来的基督的模型。他不顾生命危险,谋划救赎百姓的事,并最终得胜(10:3), 书珊城的居民衷心为末底改欢呼快乐,与任命哈曼时形成鲜明对比。估计哈曼只顾自己个人的荣达,所以在多方面引起了百姓的怨言。 8:16 以斯帖和末底改的爱国之心,与对耶和华的信仰有密切关系。因为以色列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是由神带领的救赎史。在救赎的观点上,以色列王国是神国的模型,以色列百姓预表神国百姓。因此,以色列的爱国之心不能认为是个人利己之心的扩张。如本节记录,犹太人之所以得到荣耀、喜乐、尊贵,是因为他们是神所拣选的百姓。记录本书的目的也不在于说明犹大民族的血缘关系继续延续的历史事实,而是要说明神在背后作工的神大能的救赎恩典。虽然本书没有出现“耶和华”,但它显明了因着主的恩典救赎史的脉络得以继续。在这一点上,教会把本书认定为正典。 8:17 看到局势逐渐倾向于犹太人,许多波斯居民,开始想与犹太人合为一,试图巩固自己的位置。正因为这些改宗者,犹太共同体中反而发生了流入外邦要素的危险之事。这表明越受苦难信仰就越老练、纯洁,若富足,就有可能被污染。 祷读:《以斯帖记》第 9 章 《以斯帖记》第 9 章 9:1 在定为杀戮犹太人的日子,“反倒”辖制了仇敌。这一节很好地表明了谋害神子民的人反倒受凌辱的事(诗71:13)。 9:2 有些学者主张,犹太人四处寻索那些根本没有攻击意识和争战欲望的仇敌,并杀戮灭绝。但根据文脉,犹太人只是以“要害他们的人”为主要对象而展开了战争。 9:3 看风使舵的富贵们,很快决定加入“帮助犹大人”的行列。这里的“帮助”指支持鼓励犹大人的精神援助,而不是积极的物质、军事上的援助。 9:7-9 哈曼子女:这里记录的哈曼的十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波斯式名字,同时列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是为了表明他们同时被杀。哈曼为之夸口的子女,同时迎来了悲惨的结局。 9:10 没有下手夺取财物:再三强调虽然王允许夺取财物,但并没有那么做。他们没有夺取财物的理由是:①为表明他们争战的动机不是出于贪财的利己心;②表明遵照神的命令,灭绝犹大仇敌的事才是有意义的。约500年前,扫罗击败亚玛力之后,因贪欲从该除掉的部分中取了一些上等的作了掠物,遭到神的烈怒(撒上15:17-23),可能,末底改从这些历史性事件中吸取了教训。 9:11 无论是什么战争,一般都要记录被杀的人数。王尤其在意这人数,因为当时杀戮就在波斯帝国进行,若被害者数多,国家直接受损失。而且亚哈随鲁王可能庆幸没有无辜地灭绝在波斯人口颇多的犹太人。 9:13 以斯帖要求在延长一天,看似饥于血腥屠杀。其实,若不尽快处置敌对者,他们就会联合势力再图谋攻击犹太人。因此,祸因要连根拔除(撒上15:18)。 哈曼曾要挂末底改,反而自己被挂在刑架上,甚至众儿子也被挂在木架上。神的子民象似受苦难,但绝不完全惨败。恶人却相反。 据约瑟夫而言,他生活的当时,世界各处的犹太人都守普珥节。居住在书珊城的犹太人因杀戮之日延长了一天,就把15日定为普珥节,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以14日为普珥节。亚达月13日禁食,当日晚上人们去犹太人会堂,在晚上礼拜之后朗读以斯帖记。然后,普珥节再聚集在会堂,作礼拜后共渡喜乐的一天。为这公共礼拜,作了许多赞美诗和朗颂诗,还演圣剧等。同时,这节日的特点是给贫穷人施饮食和礼物(9:19)。 9:19 无城墙乡村:指除波斯首都书珊城之外的所有城邑。“无城墙”一般指“乡村地区”。彼此馈送礼物: 从普珥节的习俗中,产生了基督教圣诞节晚会的风俗。 9:20 “这事”指本书中涉及到的事件。根据本节,有人还主张本书的作者是末底改。但是应该理解为末底改为送书信而记录了事件的要旨。 9:21 末底改命令每年都要庆祝这普珥节。从此有了一个传统,就是在这一日众拉比在会堂通读以斯帖记。 9:22 本节阐明普珥节的意义(诗30篇)。 周济穷人:因着神的恩典从患难中得救赎的百姓,应该在相互关怀中,共同分享神的爱。 9:28 不仅指波斯帝国内的犹大人,而且也指以色列本土的所有百姓。末底改既不是先知,也不是利未人、祭司,而是被掳之人的后裔。于是,对住在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而言,可能普珥节是毫无意义的。估计,普珥节的真正意义是由以斯帖和第二次归回的犹太人所传达,那之前是可能由书信或来往波斯和耶路撒冷的人,传达了关于普珥节的消息。 9:32 “命定”只出现在旧约的本书1:15;2:20,及本节。这一点更加确实了本书著作的统一性。 祷读:《以斯帖记》第 10 章 《以斯帖记》第 10 章 10:1-3 本书的目的在于传达神的子民如何从仇敌手中得救而成为尊贵的子民。末底改是神子民的代表人物,亚哈随鲁王是神的工具。本书没有以9:32结束本文,而是以亚哈随鲁王和末底改的繁荣而结尾。古代历史中记载,亚哈随鲁王在几个地区被希腊王惨败的事迹(1:3)。但后来把“海岛”(1节)、推罗的岛等扩张为波斯的领土。其实,最重要的是 “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2节)。即亚哈随鲁王的功绩不在于自己的征服业绩,而在于神把他使用为救赎事工的工具。 10:1 进贡:有些学者释解,远征希腊之后,因国库空荡,亚哈随鲁王征收了过重的税。但是,本节只描述了亚哈随鲁王的权势和富贵仍然浩荡。 10:2 权柄能力所行的:对此没有明确提示。估计他远征希腊之后,试图进行其他方向的远征。除此以外,留下来的是为表现自己的荣耀而建筑的许多雄伟的建筑物。 10:3 再三强调了末底改的伟大。他恐惧战兢在神面前,真心祈求神的旨意,所以他在犹太人中被称为伟大的领袖,在波斯帝国内被称为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伟大的管理者。末底改任职宰相为期大概不很长,因为历史上记载主前465年波斯国的宰相另有其人。 末底改受到全民的尊敬并非只因为得升登高位,也非不完全因为他曾出力拯救其民,而是他继续为民族谋求福利。他在本书开始时只是一个无权无位的小人物,一个被掳的犹太人,养女被收入宫中;结束时已是一个握有大权可以为本族谋福利的人。 数算恩典[76]基督徒的纯洁[37]在祷告生活中的成长 🔵真实的恩典[325]跟随主不耽延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