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和傳福音的分別
何谓基督徒所说的“宣教”?
宣教”是不是就是“传福音”呢?
宣教(missions)跟传福音(evangelism)密切相关,也可以说传福音是宣教的一部分。但宣教包含更多的一些重要的含义,包括上帝对世界的心意和计划、教会的建立和建造、门徒的培训、基督徒做一些慈善的事,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等等。我最近正在改革宗神学院修一门宣教课,教授给出来的“宣教”的定义是:
“宣教是上帝的计划和行动。上帝派遣他的子民去宣扬耶稣的好消息,向世人展示荣耀的上帝的仁慈和救赎之爱,并帮助他们建立敬拜上帝的教会,从而救赎使用各种语言、来自不同部落、民族和国家的人, 使他们成为主的门徒。”
基督徒投入宣教,首先要了解上帝对于世界和世上所有族群的心意和计划是什么——那就是福音传给万民,救恩临到万邦。在《马太福音》28章18至20节中耶稣给基督徒的“大使命”是这样的:
耶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这是主耶稣对所有基督徒和普世教会的呼召,要我们行动起来,向世人分享救恩的福音。耶稣在这里所说的“万民”(nations),在希腊语里是“ethne”(族)这个字。英文的“ethnic”(民族的)这个字就是从这个希腊字衍生出来的。耶稣指的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中国或美国。在大使命中,耶稣命令他的跟随者去使每一个民族作他的门徒。福音对各个民族都是好消息。大使命是上帝对普世的计划。
世界上有超过 16,300个不同的族群。他们当中有许多(据统计还有7000个左右的)族群没有听说过基督福音。这些族群被称为“未及之民”,就是“福音还没有达到的民族”。这些民族里面没有本族的基督徒可以向没有信主的同族人传福音。全世界有27亿人生活在未及之民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在北纬10度到40度的地区)。未及之民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无宗教信仰和原始部落。86%的印度教徒、穆斯林和佛教徒连一个基督徒也不认识。在世界五大洲的民族当中,亚洲人听过福音的机会最少。
伯格理苗文圣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还有很多未及之民。其中有少数几个民族中有信主的,也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上曾经有西方宣教士在他们中传福音——如伯格理(Samuel Pollard)在贵州的苗族当中,富能仁(James O. Fraser)在云南的傈僳族当中。今天在这几个少数民族人口当中,有较高的比例是信主的基督徒。
教会的宣教工作包括全球化的宣教和在本地的宣教。参与全球化的宣教的基督徒会旅行或搬迁到另一个国家把福音传给那里的人。
富能仁与傈僳族
今天仍然有许多宣教士像伯格理和富能仁那样,为了向未及之民传福音,做出了巨大牺牲,离开城市生活,到偏远贫苦的丛林、山区和沙漠居住,甚至殉道。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宣教工场也可以是在本地或离家很近的地方。比如欧美国家(人数正越来越少)的基督徒向他们(人数正越来越多)的无神论邻居宣教,或者住在这些国家的亚裔向来到我们身边的移民、难民或留学生宣教。100年前英国宣教士在中国用的福音海报
基甸摄于英国格拉斯哥Tron教会陈列室
宣教也不一定是跨文化的,不是每个宣教士都需要学另一种语言、远渡重洋去传福音。今天,同文化或近文化的宣教工场也很需要基督徒投入参与。比如已经在海外定居的华人向到海外来留学和访学的说中文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宣教,就显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宣教工场。在21世纪,甚至互联网络也成为基督徒传扬福音和分享基督之爱的宣教工场,网上也到处都是需要福音的人们。
宣教不能跟上帝的教会和对上帝的敬拜脱节。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说:
“宣教正确的定义,是让上帝的荣耀在全地被人知晓……因此,敬拜上帝是宣教的燃料和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万民带入对上帝荣耀的热烈的享受中。宣教的目的是使万民在上帝的伟大中欢喜。”
宣教必须以基督福音为中心,但也包括对已经信主的基督徒的培养和有益社会的善行。宣教意味着教会“为了与周围的非基督教社会接触而调整和重新制定她在敬拜、门徒训练、社区和服务方面所做的一切”。
宣教和傳福音的分別
但是之後保羅在15章23節說了一句『有點奇怪』的話,他說:『但如今在這裡在沒有可傳的地方。』為什麼他會說這樣的話呢? 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人在哥林多,15章19節提到他『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如果我們看當時的歷史狀況,那時初期教會開始也才三、四十年的時間,在這些城市裡還有很多未信的人,保羅怎麼會說在那些地方『已經沒有可傳』的呢?
在策略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保羅把『傳福音』與『宣教』做了區別。在這些地方,一直都有傳福音的需要,但是保羅跟其他的使徒已經在那些地區建立了教會,保羅會說那裡沒有可傳的地方,是因為當地福音的需要已經有教會擔當起重任,而他對『宣教』的呼召是這樣認知:繼續往前走,到那些還沒有教會能夠擔當福音工作的地方,把耶穌基督的名傳開。
如果我們用保羅的角度來回答一開始的問題,今天台灣還有沒有未得之民?我想我們的結論應該是,台灣還有「沒有信主的人」,但是已經沒有未得之民了。在台灣(甚至廣義的說全球的華人)已經有中文的聖經,有成熟而且繼續成長、拓植的教會,有神學院,有敬拜讚美事工,有基督教的機構、雜誌、電視台,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如果一個華人想要認識基督教,他已經有機會了。
在這裡保羅並不是說宣教比傳福音還重要,但是他清楚的把這兩個事工做了區分。保羅很重視傳福音的事工,這也是為什麼他叫提摩太繼續在以弗所忠心的牧會,也叫提多留在克里特島的教會興起下一代的長老。所以我們還是需要有些人『留下來』,忠心的接受裝備,服事教會;但是從他『宣教』的呼召,他清楚的知道他的下一步是要繼續往那些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地方去。
從全球宣教的統計來看, 現今百分之九十的宣教士是在已經有當地教會的地方服事。任何在福音上面所做的事工都是有永恆價值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區分「傳福音」跟「宣教」的不一樣,那麼我們的人力與資源會繼續的不平均分配,那些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未得之民,也只能繼續等待福音的來臨。
下一代華人的宣教士需要更多委身走進跨文化宣教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教會開始回應這呼召;但是跨文化宣教比向同文化群體傳福音,更需要付上代價與時間,面對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宣教士需要長期委身,學好當地的語言,瞭解當地的文化,從陌生的外人到成為可信任的朋友,建立屬於當地人的教會。有的時候這看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既然聖經很清楚的命令我們要把福音傳到萬族萬民中,就讓我們的腳步繼續往那些還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族群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