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和傳福音的分別

宣教和傳福音的分別

何谓基督徒所说的“宣教”?

宣教”是不是就是“传福音”呢?

宣教(missions)跟传福音(evangelism)密切相关,也可以说传福音是宣教的一部分。但宣教包含更多的一些重要的含义,包括上帝对世界的心意和计划、教会的建立和建造、门徒的培训、基督徒做一些慈善的事,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等等。我最近正在改革宗神学院修一门宣教课,教授给出来的“宣教”的定义是:

“宣教是上帝的计划和行动。上帝派遣他的子民去宣扬耶稣的好消息,向世人展示荣耀的上帝的仁慈和救赎之爱,并帮助他们建立敬拜上帝的教会,从而救赎使用各种语言、来自不同部落、民族和国家的人, 使他们成为主的门徒。”

基督徒投入宣教,首先要了解上帝对于世界和世上所有族群的心意和计划是什么——那就是福音传给万民,救恩临到万邦。在《马太福音》28章18至20节中耶稣给基督徒的“大使命”是这样的:

耶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这是主耶稣对所有基督徒和普世教会的呼召,要我们行动起来,向世人分享救恩的福音。耶稣在这里所说的“万民”(nations),在希腊语里是“ethne”(族)这个字。英文的“ethnic”(民族的)这个字就是从这个希腊字衍生出来的。耶稣指的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中国或美国。在大使命中,耶稣命令他的跟随者去使每一个民族作他的门徒。福音对各个民族都是好消息。大使命是上帝对普世的计划。

世界上有超过 16,300个不同的族群。他们当中有许多(据统计还有7000个左右的)族群没有听说过基督福音。这些族群被称为“未及之民”,就是“福音还没有达到的民族”。这些民族里面没有本族的基督徒可以向没有信主的同族人传福音。全世界有27亿人生活在未及之民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在北纬10度到40度的地区)。未及之民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无宗教信仰和原始部落。86%的印度教徒、穆斯林和佛教徒连一个基督徒也不认识。在世界五大洲的民族当中,亚洲人听过福音的机会最少。

伯格理苗文圣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还有很多未及之民。其中有少数几个民族中有信主的,也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上曾经有西方宣教士在他们中传福音——如伯格理(Samuel Pollard)在贵州的苗族当中,富能仁(James O. Fraser)在云南的傈僳族当中。今天在这几个少数民族人口当中,有较高的比例是信主的基督徒。

教会的宣教工作包括全球化的宣教和在本地的宣教。参与全球化的宣教的基督徒会旅行或搬迁到另一个国家把福音传给那里的人。

富能仁与傈僳族

今天仍然有许多宣教士像伯格理和富能仁那样,为了向未及之民传福音,做出了巨大牺牲,离开城市生活,到偏远贫苦的丛林、山区和沙漠居住,甚至殉道。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宣教工场也可以是在本地或离家很近的地方。比如欧美国家(人数正越来越少)的基督徒向他们(人数正越来越多)的无神论邻居宣教,或者住在这些国家的亚裔向来到我们身边的移民、难民或留学生宣教。100年前英国宣教士在中国用的福音海报
基甸摄于英国格拉斯哥Tron教会陈列室

宣教也不一定是跨文化的,不是每个宣教士都需要学另一种语言、远渡重洋去传福音。今天,同文化或近文化的宣教工场也很需要基督徒投入参与。比如已经在海外定居的华人向到海外来留学和访学的说中文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宣教,就显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宣教工场。在21世纪,甚至互联网络也成为基督徒传扬福音和分享基督之爱的宣教工场,网上也到处都是需要福音的人们。

宣教不能跟上帝的教会和对上帝的敬拜脱节。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说:

“宣教正确的定义,是让上帝的荣耀在全地被人知晓……因此,敬拜上帝是宣教的燃料和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万民带入对上帝荣耀的热烈的享受中。宣教的目的是使万民在上帝的伟大中欢喜。”

宣教必须以基督福音为中心,但也包括对已经信主的基督徒的培养和有益社会的善行。宣教意味着教会“为了与周围的非基督教社会接触而调整和重新制定她在敬拜、门徒训练、社区和服务方面所做的一切”。

宣教和傳福音的分別

//在這裡保羅並不是說宣教比傳福音還重要,但是他清楚的把這兩個事工做了區分。保羅很重視傳福音的事工,這也是為什麼他叫提摩太繼續在以弗所忠心的牧會,也叫提多留在克里特島的教會興起下一代的長老。所以我們還是需要有些人『留下來』,忠心的接受裝備,服事教會;但是從他『宣教』的呼召,他清楚的知道他的下一步是要繼續往那些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地方去。//
#到底誰是未得之民『現在台灣還有未得之民嗎?』羅馬書第15章,保羅說了一段我們都很熟悉的經文。他說:「我立定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就如經上所記:『 未曾聞知他信息的,將要看見;未曾聽過的,將要明白。』」相信這熱血的經文激勵了很多宣教士,也呼召了很多弟兄姊妹走上宣教的道路。

但是之後保羅在15章23節說了一句『有點奇怪』的話,他說:『但如今在這裡在沒有可傳的地方。』為什麼他會說這樣的話呢? 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人在哥林多,15章19節提到他『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如果我們看當時的歷史狀況,那時初期教會開始也才三、四十年的時間,在這些城市裡還有很多未信的人,保羅怎麼會說在那些地方『已經沒有可傳』的呢?

在策略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保羅把『傳福音』與『宣教』做了區別。在這些地方,一直都有傳福音的需要,但是保羅跟其他的使徒已經在那些地區建立了教會,保羅會說那裡沒有可傳的地方,是因為當地福音的需要已經有教會擔當起重任,而他對『宣教』的呼召是這樣認知:繼續往前走,到那些還沒有教會能夠擔當福音工作的地方,把耶穌基督的名傳開。

如果我們用保羅的角度來回答一開始的問題,今天台灣還有沒有未得之民?我想我們的結論應該是,台灣還有「沒有信主的人」,但是已經沒有未得之民了。在台灣(甚至廣義的說全球的華人)已經有中文的聖經,有成熟而且繼續成長、拓植的教會,有神學院,有敬拜讚美事工,有基督教的機構、雜誌、電視台,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如果一個華人想要認識基督教,他已經有機會了。

在這裡保羅並不是說宣教比傳福音還重要,但是他清楚的把這兩個事工做了區分。保羅很重視傳福音的事工,這也是為什麼他叫提摩太繼續在以弗所忠心的牧會,也叫提多留在克里特島的教會興起下一代的長老。所以我們還是需要有些人『留下來』,忠心的接受裝備,服事教會;但是從他『宣教』的呼召,他清楚的知道他的下一步是要繼續往那些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地方去。

從全球宣教的統計來看, 現今百分之九十的宣教士是在已經有當地教會的地方服事。任何在福音上面所做的事工都是有永恆價值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區分「傳福音」跟「宣教」的不一樣,那麼我們的人力與資源會繼續的不平均分配,那些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未得之民,也只能繼續等待福音的來臨。

下一代華人的宣教士需要更多委身走進跨文化宣教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教會開始回應這呼召;但是跨文化宣教比向同文化群體傳福音,更需要付上代價與時間,面對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宣教士需要長期委身,學好當地的語言,瞭解當地的文化,從陌生的外人到成為可信任的朋友,建立屬於當地人的教會。有的時候這看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既然聖經很清楚的命令我們要把福音傳到萬族萬民中,就讓我們的腳步繼續往那些還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族群中前進!

浸信会和宣教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全世界的浸信会信徒都致力于宣教和传福音。这两个术语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传福音涉及在言行上与人分享耶稣基督的福音。诚然,每一个基督徒都在“执行使命”,但宣教涉及差派人们与他们通常接触不到的人分享福音。被耶稣差派去宣教是跟随他的一部分(约20: 21)

浸信会宣教的背景

今天,浸信会信徒是一群宣教的人。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特别是在向遥远地区和不同文化的人宣教方面。有一段时间,浸信会专注于向附近的人传福音,这些人在语言、文化和地理上都与他们自己相近。

然而,在18世纪末,普世宣教开始成为浸信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中的一位领袖是William Carey,要是由于他的努力,浸信会成立了他们的第一个全国性组织;它致力于宣教。

浸信会信徒继续他们在地方和国内宣教的努力,但也开始成为一群到全世界宣教的人。今天,许多国家的几十个浸信会宣教组织在世界各地差派并支持数以千计的宣教士。

宣教的基础

大多数浸信会信徒坚持认为,圣经的教导使宣教成为命令性的,而不是选择性的,个人和教会志愿合作宣教符合新约教会的做法。他们成立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宣教。

相信基督的主权对浸信会来说是基础性的。基督作为主吩咐福音要被传给各个地方的所有人(太28: 18-20;徒1: 8)。此外,耶稣为宣教的努力树立了榜样,并吩咐我们跟随他(太4: 19;16:24;路9:59;彼2:21)。

圣经是一本宣教的书,而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宣教的书。圣经从创世记(12: 1-3)开始,到启示录(5:9节;7:9)结束,阐述了神的渴望,即让世上所有的人都认识他和他的救恩。分享这个好消息需要基督徒被派去传扬救恩之道(罗10:8-15)。他们在圣灵的大能中前去(徒1: 8),带着凡信耶稣的人都可以得救的知识(约3:16;罗10:13)

圣经记载,基督的早期追随者肯定了宣教。他们宣称福音是给每个地方的每个人的。他们言行一致。最初的教会派出宣教士,他们跨越地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去传扬福音(徒13章以后的内容)。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

宣教活动类型

宣教活动包括个人性的见证和植堂以及各种形式的事工,如医疗、教育和农业。所有这些都涉及到分享福音。

宣教活动过去是按具体地点来考虑的,宣教士被派往地方、协会、区域、国家和国际性的工场。尽管这种情况仍然经常发生,但地理不再被视为唯一的组织原则。只要发现一个地方的人没有福音,那里就是一个宣教的地方。

曾有一段时间,被派去宣教的基督徒被期望使宣教事奉成为终身职业。职业性的、全职宣教士仍然是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其他个人现在也参与了宣教,例如短宣的被任命者和志愿者。

在过去,教会参与宣教主要是藉着为宣教募款,并劝勉基督徒作宣教士。今天,教会继续做这些事,但许多也直接参与了传教活动。他们定期组团执行各种宣教事工。宗派组织可协助协调这些努力。

除教会外,浸信会学校、儿童保育机构和医疗中心也执行宣教事工。由志愿者组成的浸信会组织可以在宣教中有效运作。

世界各地的浸信会信徒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宣教中。过去许多地区只是在宣教的接收端,但今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宣教士的差派中。

对宣教的支持

浸信会以各种方式支持宣教。教会将来自会友的十一奉献和其他奉献的一部分送到宣教组织,资助他们自己的宣教活动,并劝勉基督徒考虑神是否呼召了他们去宣教。

各种浸信会宗派实体帮助支持宣教。宣教委员会和社团为职业宣教士和志愿者提供培训和支持。会议和联盟鼓励为宣教提供财务和祷告支持。妇女组织在宣教教育、祷告、筹款和宣教活动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学院、大学和神学院为宣教士提供培训,主办宣教大会,并提供宣教课程。

个别浸信会信徒在宣教支持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为宣教士祷告并鼓励他们,以金钱来支持宣教士和宣教活动,并奉献他们的儿女去宣教。

浸信会对宣教的资助总是自愿的。然而,他们强烈呼吁人们为支持宣教做出牺牲。浸信会宗派发展出了各种方式,如合作计划,为宣教输送自愿的礼物。

宣教的挑战

与过去一样,今天的宣教也面临挑战。有些挑战来自浸信会家庭内部。对预定和地方教会自治的极端观点削弱了对宣教的支持。个人和教会如果专注于内部而不是普世观点,就可能无法执行圣经的宣教命令。宣派内部的冲突有可能转移人们对宣教的注意力,破坏对宣教的支持。

另一方面,一个令人困惑的复杂趋势造成了严重的外部挑战。民族主义的高涨和世界宗教的重新抬头阻碍了许多地方的宣教努力。阻碍传福音的各种世界观,如唯物主义、相对主义和普救主义,也影响着宣教。以过时的方式执行宣教会降低果效。

也许最大的挑战是获得足够的资金和人员来满足世界上巨大的宣教需要。耶稣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今日仍然是这样。所以,我们要照耶稣所吩咐的祷告,叫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太9:37-38)。

结论

浸信会已经并正在为宣教的故事写下一个巨大的篇章。然而,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当浸信会在世界的各宣教工场做工、奉献并祷告时,神可以用他们来为数百万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改变。

福音跨越地界与文化(徒8:1-4

认识差传
I. 什么是差传?
我们常听到「差传」和「宣教」这两个名词,但我们发现整本《圣经》也没有「差传」、
「宣教」这两个名词。如果用英文《圣经》的时候,也发现没有mission这个字,更加没有
World Mission这个名词。究竟「差传」是什么? 「宣教」是什么?

「差传」和「宣教」这两个词是从英文mission翻译过来,而 mission 则是从拉丁文missio翻译过来的。拉丁文 missio 是从希腊文apostellein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差遣(参可六7)。看见这个字,我们就会联想起英文的apostle,就是使徒。 apostellein就是使徒的活动、使徒的工作,而使徒就是被神差遣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做神所差派他们去做的事,就是要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廿八19),因此,主耶稣已给我们很清楚的说明。差传和宣教,就是奉神差遣使万民作主门徒的事工,万民就是指所有未信主的人,而我们就是被差派去带领他们归向主耶稣。因此,宣教是有某一个方向、某一种对象,我们的眼光往往就是要注视在这些还没有认识主耶稣的人群。

怎样选择「差传」或「宣教」这两个名词呢? 「宣教」一词比较外向,叫我们联想起宣教工场。这个没有错,但是,正确的观念不但有「传」,还要有「差」。 「差」与「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差传」这个名词比较合乎《圣经》的教训,例如,在(罗十13-15上)「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

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 」同时,我们提到宣教,或差遣宣教士,焦点好像单单落在宣教士身上,我们好像没有什么角色、地位。其实「差」是非常神圣的工作,因为主耶稣在(约二十21)告诉门徒:「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所以「差」这个字是从圣父差遣圣子,圣子差遣我们而来。

在《使徒行传》十三章告诉我们,圣灵吩咐教会,为祂差派扫罗和巴拿巴作宣教的事工,所以我们看见「差」这个字很重要。圣父差遣圣子,圣子差遣圣灵,圣灵差遣教会,教会代表三一真神差遣宣教士到宣教工场去,所以从「差传」一词,我们看见宣教工作有两方面:在前方传扬福音,也有在后方做差遣的工作。

II. 传福音与差传的分别
「现在祂说:你作我的仆人,使雅各众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归回尚为小事,我还要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 」(赛四十九6)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徒一8)

不论旧约或新约都表明了神的心意:救恩不是给一小撮人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的人,所以在这两段经文里,都有“直到地极”这句话。所以,本地的福音工作和海外的差传工作,哪一种更为重要呢?先从下面这个差传与传福音的对照表,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传福音比较高级? ? /莱特

至高抑或终极?若认同圣经宣教本质上是整全的,基督徒必须遵行圣经范围极广的命令——寻求公义、为穷困者工作、传讲基督的福音、教导、医治、喂养、教育等,但布道仍是首要的,不是吗?布道也许不是我们唯一应该遵行的使命,但这岂不是最重要的、比其它一切更优先吗?

福音派宣教思想有一股很强的趋势,曾提出类似的论据。要挑战它很不容易,忽视它则更为困难。 主张布道的首要性的人并未否定圣经宣教的整全本质,也未否定,我们为基督的缘故进行宣教时理应参与的活动非常广泛。他们认为布道与社会行动的关系是完全统一、无法分割的——犹如剪刀的两刃或小鸟或飞机的双翼。两者虽然不尽相同,但若缺了一者,就失去了意义。两者也不能相互取代。然而,即使在这种整合的关系里,布道仍被视为首要的,因为基督教社会活动(既为宣教的一部份)须要活跃于社会的基督徒,而这预设了使他们相信基督的布道。因此,布道在神学及时序方面都是首要的。

这里有很强的逻辑。这立场远比极端地宣告布道是唯一正当的基督教宣教活动(指任何其它活动都无权使用宣教一词),或从极端自由主义及多元主义的角度政治化宣教的意思,以致认为布道是我们唯一不可进行的活动更好。

然而,这观点转化为一些人、机构、教会的思想与实践时,将带来一些令人不安的结果。以下提出一些温和的问题。请勿视它们为严厉的批评,因为我相当赞同这立场。

首先,「优先」的措辞意味着,其它一切充其量都是「次要」的。诚如体育界的陈腔滥调所言:「第二等于没有地位」(至少这是我过去参加划船运动时盛行的口头禅。它反映了一年一度的剑桥-牛津划船赛的情况)。事实上,一些教会和宣教机构以第二线宣教士来描述所有未直接参与布道和植堂的人。我有一些朋友在非洲担任医疗宣教士。支持他们的教会写信告知,他们已被重新归类为「第二线宣教士」。这种措词的言下之意非常明显(有些人甚至直言不讳):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宣教士。换言之,优先性与首要性的措辞很快倾向于暗示单一及排他。布道是唯一 实在的宣教。我们再次非常强调新约的布道使命,以致认为没有责任落实圣经其它经文明确要求神的子民遵行的神的宣教使命的其它层面。

优先一词意味着有些事必须成为起点。优先的事是当务之急,必须最先行的事。不过,宣教的另一个想法如下:它如同一个完整的圆圈,涵括了神呼召(差遣)我们在世上面对的一切需要与机会。当然,最理想的角度是明确的区域语境,而非全球的语境。我们可以设计一幅蜘蛛图。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追溯至更深入的原因,这些原因则与其它背后的问题及因素有关。最后,我们可以辨别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任何个人或社会处境中的衰竭、需要、罪恶、苦难、损失。因素无疑包括属灵、道德、生理、家庭、政治、环境、教育、经济、种族、文化、宗教等。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这环环相扣的需要与成因的圆圈里,什么是圣经福音的好消息?神的宣教与这网络有何关系?十字架的力量如何影响在这些恶?答案应该相当广泛,就如问题的规模一样广,因为福音处理罪所触及的每个层面——即,人生的所有层面。

赫德特(Jean-Paul Heldt)(根据一生在不同的事工及地方参与跨文化宣教工作的经历)对何谓整全宣教进行了非常卓越的反思。他认为,我们必须根据人类生命四大基本层面来探讨任何人类的问题:生理、心理、属灵、社会。 若如此探讨,将发现问题背后的不同原因。当然,我们必须把福音的大能应用到这些因果。他以常见及周期性发作的夜盲症来说明这点。从生物的角度来看,这疾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不过,他进一步列出涉及的各项因素。

夜盲症有环环相扣的成因。夜盲症的确是缺乏维生素A的症状(生物的成因)。然而,这方面的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营养。后者则是因为贫穷的环境(如不平等的土地分配、不公平的劳工法律、不公平的工资结构)。最后,社会不公义的根源是贪婪、自私。这些基本上是道德、属灵价值的问题。因此,若未处理营养不良、贫穷、社会不义,及终极的自私、贪婪的问题,希望以维生素A糖来治疗及防止夜盲症是不切实际的。

这种分析、识别的过程让我们对所探讨的情况的整全宣教回应的范围有一些概念。下一个问题必然是:我们从哪里开始? 「布道的优先性」这措辞意味着唯一正确的起点必须是福音的宣告。优先性意味着这是最重要、最迫切、必须首先行的事,其它事都居次,或排在第三、第四。然而,这种说法的问题是:(1)我们眼前的处境不一定容许我们这么作。这也不一定可取。 (2)它并未反映耶稣的作风。

反之,几乎任何起点都可以是恰当的,也许需视眼前最迫切或明显的需要。我们可从人类需要的圈子的任何一点进入宣教回应的圈子。不过,终极而言,我们的宣教回应若仍未涵括神对人类光景的全面宣教回应(这当然包括基督的佳音、十字架、复活、赦罪、永生的恩赐[借着我们所见证的福音及神的新创造的盼望赐给万人的]),就不应感到满足。这是为什么我说终极性,而非首要性。宣教不一定始于布道,但至终未包括宣告神的道、基督的名、悔改的呼吁、信心、顺服的宣教仍未完成任务。这是有缺陷的宣教,并非整全的宣教。

第八章探讨出埃及事件时说明了这点。神在埃及人对他们的经济剥削和种族清洗的层次上介入以色列需要的圈子。神透过出埃及事件救赎他们之后(这措辞最先以此形式出现),进一步供给他们在旷野中的物质需要。祂接着启示自己的名、属性、律法,然后与他们立约。祂指出,这一切是为了使他们真正认识祂,知道祂是永活之神,并单敬拜祂。祂接着提供自己的住处,让他们能够与祂相遇,最后还赐下献祭制度,让他们能维持这关系,借着神提供的赎罪祭处理罪及不洁净。这全面的经历及描述这点的叙述包含所有层面。然而,终极而言,目标在于让神的子民认识神,全心全意、忠心爱祂、敬拜、顺服祂。这是宣教的丰富模型。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