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罗查经《路得记》珍藏版

张保罗查经《路得记…

张保罗查经《路得记》导论 

在士师时代的一片战乱中,《路得记》是一首大时代的田园诗,记有苦难也记有爱情。从这部有“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之称的作品里,让我们看见一般平民的生活、习俗和感情。不过让此书能千古传诵的是全书处处迸散的爱的火花,那种关怀帮助别人、爱人如己,天父要我们去发挥和力行的精神。最不容易的,是路得已毫无所有,将自己献上,去照料一个已空无一物的女人;忍受跋涉之苦,去到明知会受欺侮的异乡,在烈日下拾穗养活拿俄米。大卫从这位外邦女子而出,而那位比大卫更大的基督的家谱上,也记有路得的名字。她对一个家至死不渝的爱和对天父坚强的信心,成了她蒙福的源泉。路得的故事也让我们看见:天父的大爱普及世人,表现在肯牺牲自己的平凡之人的生活中。爱,不分种族与肤色。

一、本书作者及写作时期

依犹太传统,本书和《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都是撒母耳所作。成书期当在以色列王朝时代或以后。书中所记的事发生在士师时代(1:1),要是把以色列人出埃及定为主前1440年左右,路得和波阿斯当为士师时代后期的人物,是大卫的曾祖父母。大卫是波阿斯的第三代孙。依此推算,此事当发生在主前1100年左右。

二、本书在圣经中的位置

《路得记》以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摩押人女子路得为书名。犹太人把此书列为宗教节期中诵读的经卷。这种经卷一共五本,都是旧约中比较短、便于在集会中朗读的。逾越节读《雅歌》;埃波月(七、八月间)第九日读《耶利米哀歌》;住棚节读《传道书》;普珥节(纪念哈曼歼犹太人计谋失败)读《以斯帖记》;五旬节读《路得记》,庆祝五谷丰收。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儿,故与以色列人有血统渊源。说的话虽或有方言上的差异,但都是希伯来语。希伯来人看重子嗣,律法规定“弟续兄孀”,弟弟有责任为死了却无子的哥哥立嗣,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要是没有兄弟,近亲也有这种义务;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视作已死丈夫之子,并继承其产业。路得与波阿斯婚后生子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就是大卫的父亲。大卫为以色列人建立起王朝,那伟大的救世主基督耶稣便是从大卫一脉而出。

四、本书特色

在士师时代的兵荒马乱岁月中,《路得记》提供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如何与饥馑奋斗,忍受苦难;丰收时的田园风光,还有那永难熄灭的爱情。全书用字精炼,文笔清丽生动,高潮迭起,感情描写细腻,有人誉之为“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

全书处处引入注意一个主题:人进到神的国不靠地位、名望与血统,而是靠一生遵行神的旨意,信守真理。生活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天父要我们去爱、去关怀帮助别的人。“爱人如己”的精神在本书里发挥得至为透彻。主耶稣把爱神和爱人当作全律法的总纲(太22:35-40)。从本书也可以看见当日的风俗和民情,以色列人的家庭生活,以及不分古今中外流漾在人心中的爱情。

而最让我们得帮助的,是天父的爱决不受肤色、性别或种族的限制。祂可以让一个异族女子进入大卫家,一千年后,救世的弥赛亚从此家而出。神今天也巴不得全人类都可进入祂充满爱和正义的大家庭。

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以斯拉为了保持以民的纯一,曾要求一切娶有外邦女子为妻的都得和妻子“离绝”,并严禁以后与异族通婚。有人说,《路得记》或在此时编写成书,使人明白外邦女子曾有的贡献,对异族应同情且宽容。

祷读:路得记第1章 

《路得记》第1章

1:1 这是以色列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一片的时代,各人随己意而行。“国中”当指南部的犹大支派所在地,位于死海西岸,土地属半干燥性。若遇雨水充足,麦子、葡萄等作物生长茂盛,民食充足;若天气干旱,则谷物歉收,饥荒来临。《士师记》所记多为发生在北部和中部的战事与外患,以及西南沿海一带的非利士人的侵犯,很少提到犹大。伯利恒(有“粮仓”之意,原名以法他)位于犹大中部山区,当时为一村庄;大卫在此出生,也是耶稣的降生地。

1:2 以利米勒一名有“我神为王”的意思。拿俄米意为“甜”。玛伦的意思是“弱者”,基连是“憔悴”。伯利恒四周的地方叫以法他。这地方如收成好便成“粮仓”,相当富庶。现在遇到干旱,发生饥荒。

1:3 摩押地为一小王国,在约旦河东岸与沙漠之间,以亚嫩河西岸为主要居住地。从摩押沿死海东岸北行到约旦河南端渡河,经耶利哥去伯利恒,不过60至70公里;但路途崎岖,步行需四、五天。

1:4 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和以色列人有血统渊源。以色列人虽无明文禁止其人民和摩押人婚娶,但因摩押人信奉基抹,道德宗教腐败,故不许摩押人加入以色列人社会(申23:3),后来且成为世仇。士师时代早期,摩押人且曾一度逼迫以色列人。

拿俄米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叫俄珥巴,意思是“颈”或“硬着颈项”;一为路得,意思是“友善”。

1:5 拿俄米身处异乡,无夫又无子。假如年轻,还可别嫁;象她这个年龄,生活无依,两手空空,只有靠周济维生(看21节)。她连自己的名字都觉得不好,因为她的环境和自己都已不再“甜”。

1:8 拿俄米是个有信心的女子,她决定回到家乡,因为神眷顾祂的百姓;同时相信神也会“恩待”她的媳妇。“恩待”的原文为在圣经中常用来表示与人立约的神永不改变的慈爱(出15:13),这慈爱普及全人类。

1:9 “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即是得着个好归宿之意。按当时习俗,一个女人的丈夫若死了,可以选择留在夫家或先返父家另嫁。路得选择了前者,俄珥巴几经劝谕才选了后者。从二人都愿意随拿俄米一同回去,可以看见当日希伯来人的理想贤妇:终身从夫,生死不离。

1:11 拿俄米说自己不能再生子作她们的丈夫,是照以色列人“弟续兄孀”的律法说的(申25:5-10)。她自己年纪已大,也不能再嫁。

1:13 拿俄米的两个媳妇年纪尚轻,仍可再嫁,但她自己则孤苦伶仃,完全无望。她的苦比媳妇更甚;也非年轻如她们所能承担。她自己不幸,却连累到两个媳妇,心中实在难过。

1:15 “她所拜的神”指摩押人的神基抹。从这句话可见拿俄米一家虽在异教国家中,不但自己,连媳妇也一齐敬拜耶和华神。路得说“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6节),成为她蒙福之源。

1:16 路得作此决定,表明她不只愿意和自己民族的信仰割断关系,且决心成为以色列民一分子,侍奉耶和华神;而这是一生的决定,艰难却十分重要。路得此时父母尚在(2:11),有可以投靠的人;而拿俄米则是贫而无依。何况前途难卜,以一异族女子,必受歧视。但她却能指着耶和华起誓,说“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17节)。这种忠信与爱心既完全也坚定,是路得真性情的流露,无丝毫保留与虚假。

1:20 拿俄米(“甜”)要大家叫她做玛拉(“苦”),这两个名字代表她前后两种经历。她没料到她虽然空空的回来,神可藉一个空无所有但信心十足的女子,在祂眷顾的大地上,重获丰满的生活,“比有七个儿子还好”。

1:22 “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在逾逾越节之后。收割季节一共七周,自阳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

祷读:路得记第2章 

《路得记》第2章

2:1 圣经没有说明波阿斯和以利米勒的血统关系,犹太传统说他是后者的侄儿。波阿斯一名有“能力”的意思。所罗门建的圣殿前有一根柱子,也取名“波阿斯”。主耶稣的家谱中有他的名字(太1:5;路3:32)。“大财主”亦作“有地位的人”。

2:2 让贫苦者在收割时拾取麦穗,是希伯来人社会照顾寡妇和贫而无依者的一种制度。收割麦子不可割尽田的四角(利19:9),不可拾回已掉在地上的(利23:22),也不可回去取回已掉在田里忘记拿走的禾捆(申24:19)。这些都得留下来给贫苦人拾取。

2:7 “屋子”为临时支搭的有盖凉棚,供工人休息。

2:8 波阿斯称路得为“女儿”,可见二人在年龄上有若干距离。他知道路得是自己亲属的遗孀后,给了她妥善的照料。他让路得随在收割工人之后,帮忙捆扎禾堆,方便摘拾留在地上的麦穗。

2:12 波阿斯用母鸟以翅覆荫雏鸟来比喻神的看顾和保护。

2:14 “醋”为农家自己用谷物制成的酸酒,是希伯来人日常的饮料。

2:15 波阿斯的宽待已超出了律法予拾穗者享受的范围。这样,路得工作所得足够她与拿俄米二人吃饱而有余。

2:17 “一伊法”约合20公升。拾穗者有此收获是很难得的。

2:20 “至近的亲属”是希伯来文的翻译,亦作“可代赎的亲人”,以后该字译为救赎主(伯19:25)。有这种亲属关系须负起双重责任:1,赎回她前夫的田地;2,娶她为妻;所生长子,归在她前夫名下,承受为已死的人所赎回的产业。这种风俗称为“弟续兄孀”。初时只行于兄弟之间(创38:6-11);后来,死者如果没有兄弟,最近的亲属也须负此责任(比较利25:48-49)。

“活人”指拿俄米和路得。“死人”指拿俄米已死去的丈夫和儿子。

2:22 年轻女子在田间拾穗难免受到欺凌,波阿斯要路得在他的田间工作,不受欺负。波阿斯如此善良怜悯的心成就了他成为耶稣肉身的祖先。

祷读:路得记第3章 

《路得记》第3章

3:1-9 身为寡妇,路得和拿俄米所面临的只有困苦。但当拿俄米听到有关波阿斯的消息时,立即唤醒了她对未来的希望(2:20)。基于她故有的品德,她首先想到的是激励路得去了解波阿斯是否仍愿承担她的至近亲属的义务(2:20)。

  至近亲属是指愿对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承担一切责任的人。当某女人的丈夫去世,律法(参申25:5-10)规定,她应当嫁给死者的兄弟为妻。但是,拿俄米没有别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与死去的男子最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作为至近亲属与该寡妇结婚。但律法上并没有说他必须这样做,如果他不愿意,则另一位次等血亲可取代前者的位置娶这位寡妇。如若该女子得不到任何亲属的帮助,就只能独自在困境中度过她的下半辈子了。因为在以色列文化传统中,遗产只传给儿子或与之至亲的男性亲属,并不传与妻子。为了解决这些遗留条例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有了关于拾麦穗和至近亲属的律法。

  我们都有一位共同的至亲救赎主耶稣基督。虽然祂是神,但却为了拯救我们而以普通人的样式来到地球上,并通过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使我们的罪得到救赎,而成为祂天家的一分子,享有永生的生命(参彼前1:18-19)。这也保证我们可享有天国永恒的家产。

3:2 打谷场是使收割的麦子脱粒的地方。用手或牛将麦杆碾碎,可食用的麦粒就从谷壳中脱落出来。打谷场通常是泥土地或由岩石块做成,位于村外的高坡处。当扬起碾碎的麦杆时,风可吹走较轻的谷壳。波阿斯在打谷场边过夜有两个原因,一是防贼偷盗,二是要脱粒(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晚上才进行脱粒)。

3:4拿俄米的建议似乎相当的离奇,但并非诱惑行为。事实上,她在告诉路得按以色列的习俗和律法行事。那时仆人睡在他主人的脚下,甚至共用被子是常有的事。通过遵守这项习俗,路得告知波阿斯可以成为她的至近亲属,这样,波阿斯就可以找另外的亲属,或是他本人娶路得为妻。这是家族的内务,不带有任何浪漫情调。但在故事的结尾,路得与波阿斯彼此间那种无私而深厚的爱慕之情却演变成了一部绝妙的浪漫佳作。

3:5作为一位异乡人,路得可能会认为拿俄米的建议太古怪。但因为她深知拿俄米善良、可信,且有道义,则毫不犹豫地照着她的吩咐去做。我们都知道长辈、老朋友,或是亲属,总是为了我们最佳的利益而关心我们。因此要乐意听取长者和贤士的忠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是十分珍贵的。试想路得如果不听从她婆婆的劝告,她的生活又将会怎样呢? 

3:12路得和拿俄米已认定波阿斯是她们最近的亲属,而从波阿斯的回答中可看出,他已考虑过娶路得为妻这件事。显然他不可能考虑与拿俄米结婚,因为她已年迈,不能再生育了(1:11-12)。在伯利恒城里还有一位比波阿斯更近的亲属,他具有娶路得的优先权。除非他放弃这个权利,才能轮到波阿斯(3:13)。

3:18拿俄米示意路得,波阿斯将会立刻去办理他所许诺的事。显然,他是一位被誉为能守诺言、并尽责到底的人。这种可信赖的人在任何时代和文化背景中都是杰出的。你周围的人也这样评价你吗?我们都应当把遵守诺言、完成自身的义务摆在议事日程的首位。要树立一个诚实的形像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

祷读:路得记第4章

《路得记》第4章

4:1 以色列人城镇的公共生活集中在城门口。城中长老在这里听讼,审理案件;财产买卖等法律手续,也在这里处理。城门口有同市集。“某人”指比波阿斯“更近”的那位亲戚(3:12)。

4:2 这十人乃为此事作证的长老。

4:6 依照这婚姻习俗,路得所生头一个儿子要归在她前夫名下,不属“那人”。此人觉得付出的代价太大,甘愿放弃权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波阿斯是个敢于负责的人。比较《创世记》38:6-11。

4: 7 “脱鞋”为证有同今天签字作证一般。把鞋交出,表示放弃权利,让给对方。

4:11 作见证人的众长老祝福波阿斯从路得建立大家族,就象雅各当年一样。

4:12 他玛的事迹见《创世记》38:24-30。他玛和路得都是外邦女子,都在同样的婚姻风俗中再嫁。她们所生的儿子也都成为大族

他玛和犹大所生的儿子法勒斯,是波阿斯以及拿俄米丈夫的祖先。整个犹大支派是法勒斯的后裔。众长老的祝福在大卫和他建立的以色列王国一事上完全实现。

4:15 “比有七个儿子还好”是说大有福气。

4:16 有的解经家说“把孩子抱在怀中”是一种收养的仪式。拿俄米作了俄备得的养母。但也可以是一种亲热疼爱的表示。

4:18-22 在这个犹大族的家谱中,有三位母亲都是有信心的外邦女子:法勒斯的母亲他玛是迦南女子(创38:24-30);波阿斯的母亲喇合是迦南人(太1:5);俄备得的母亲路得是摩押人。这个家谱也见于《历代志上》2:10-12和《马太福音》1:3-5。

4:22 神在动乱的世代中仍然看顾敬畏神的人,这个家庭后来成为基督家谱之本。祂使用世上各种情况,包括饥荒、死亡、孤苦,来完成祂至高的旨意。基督徒从路得的故事应得到安慰与鼓励。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