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罗查经《约书亚记》珍藏版

张保罗查经《约书亚…

《约书亚记》导论(一)

每次查考新的经文前,我们都将会彼此勉励,读经是神告诉我们的旨意,命令和祝福,一个基督徒只能借助读经,祷告和聚会来获取将来被选上来得的冠冕,人到心不到的教徒尽管受洗但也可能与救恩擦肩而过,比不信的人更可怜!因为假得救耽误了美好的祝福。现在来得及赶上!

张保罗查经《约书亚记》导论(一)

在罕见青翠的旷野中吃吗哪长大的新一代,现在由新领袖约书亚率领来到春江水涨的约旦河边。约书亚熟悉律法,执法如山;又果敢善战,娴熟战阵之道,大半生跟随摩西,阵前打仗,会幕侍奉,学得随时随地祷告,谦卑忍耐作众民的好仆人。这位军事与行政才能出众的“摩西的帮手”,奉派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应许地,去为一个新的国家奠下根基。以色列是个惯于在沙漠中行军,长于野战的单一游牧民族。现在与农业社会中安土重迁、长于防守的多民族人口,在有山地、高原,也有大湖、河谷的迦南土地上相遇,展开了一场长达七年的连续战争。以军在征战中逐渐学得攻城之法,越战越勇;在基遍谷追歼敌人,甚至祈求让日头停止、月亮不动,好有时间取得全胜。战争结束时,以色列人得到了约旦河两岸从北方黑门山到南方哈拉山沙漠的全部迦南土地;虽仍有若干城镇要到大卫、所罗门王朝才实际控制,但暂时已不构成安全威胁。

13章以后为分地给各支派的记录。约书亚也得到一块地,志其功绩。他住在那里直到逝世。旧日寄居异邦、流亡旷野的生活结束,以色列人开始吃“烘的榖”、务稼穑、“国中太平无战事”的新生活;历史进入另一时代。本书记有:约旦河“涨过两岸”的河水,如何立起成垒,以民可走干路入耶利哥平原;喇合因信,全家独能在覆灭的耶利哥城中得救,名字且载入耶稣家谱中;又能读到基遍人戏剧性地用哄骗取得和约,迫守约的约书亚保全了全城居民的性命;以及两个半支派的勇士如何信守诺言,渡河与同胞联手作战,肝胆相照,直到战事结束才回到约旦河东家人身边。以民在示剑庄严重申前约,又七次立石为记,见证天父的应许实现;而耶利哥城永远沦为废墟,也是一个见证,见证天父的公义。人类若不受警告,这些石头和废墟也会发出声音来。

一、本书作者及写作年代

本书以所记主要人物约书亚之名命名。约书亚属以色列民以法莲支派,原名何西阿(义为“拯救”),摩西给他取名约书亚(义为“耶和华拯救”,民13:8,16),此名译为希腊文便是“耶稣”。约书亚在埃及度过他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亲历奴役生活,也目睹神为了拯救以色列人而施行的奇迹—降在埃及人身上的十灾,以及自己的民族如何走过红海干地,逃脱法老追兵,在西奈山下扎营。旷野四十年漂流生活中,约书亚为摩西得力助手,曾随他上西奈山领受写有十诫的法版,又曾率领刚练成的军队击败强悍的亚玛力人。临时会幕在旷野建成,他是受命看守的人;又代表以法莲支派与其余支派选出的人一同进入迦南地窥探,只有他和另外一位探子犹大支派的迦勒坚信神的应许,力主进攻迦南;但以色列人因为不信,听了其他探子的话,虽近迦南却不得进入,受到四十年流浪生活、一代男丁全死于旷野的刑罚,只有约书亚和迦勒留存。约书亚受命继摩西担任以色列人领袖职位时,年已85。《约书亚记》为旧约第六本书,所记的就是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取得迦南的史事。希伯来文圣经编者显然认为圣经所记先知乃神的代言人(出7:1-2),“前先知书”的作者不只警告未来,也用先知的观点来看民族历史,将这些信息,教训百姓。本书因此是史事的记述,也是“先知”的历史教训,着重点为与信心及宗教生活有关的事迹,神怎样对待以色列民,和以色列民怎样与神交往。书里没有写作者的名字。从记有约书亚之死,提到迦勒征服希伯仑,俄陀聂攻克底璧(15:15),但人攻占利善并迁徙都是发生在约书亚已死、以色列民开始容纳拜偶像民族以后;而何珥玛一名的出现,更可以看出士师兴起时(约在主前1380年),作者仍在人世。作者称耶路撒冷为耶布斯,乃此城在大卫攻取还未选为圣殿地址之前的名称,可见本书当写在大卫之前,早于主前一千年。作者一定曾目击书中所描写的大事;他记录神使约旦河水干涸时说:“耶和华在以色列人前面使约旦河的水干了,等到我们过去”(5:1);提到以民上一代时,他说:“必不容他们看见耶和华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我们的地”(5:6);讲到妓女喇合时,他说:“她就住在以色列中直到今日”(6:25)。至于书中出现的若干迦南地名,均为未攻占前旧名,以及有约书亚叫人或由他自己写下若干事迹的记载;添上写作文体仿《申命记》,而书中一再提到利未人不获分派产业等,可见作者或为祭司,可能就是亚伦之孙、大祭司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

张保罗查经《约书亚记》导论(二)

二、本书历史背景

本书继摩西五经之后记述以色列人的历史,证明神信守与他们的先祖所立的约,领导十二支派进入应许赐给其后裔之地。

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迦南当在后铜器时代(主前1550-1200年),约为主前1406年。分配土地应在主前1400年左右。约书亚逝世或为主前1390年以后。约书亚和士师时代,迦南当地宗教风尚日趋邪荡、残忍、凶暴;所拜之神祇淫猥不堪,成为古代近东一带最邪恶的崇拜偶像的民族。

三、本书内容及特色

本书记述以色列人胜利占领迦南,神的大能在这片土地上彰显。当地迦南人敬拜各种偶像,卖淫之风与宗教仪式结合,人性堕落到不可救药地步;此为圣洁的神所不容,命令以色列人尽灭迦南人。本书前半讲进攻迦南和占领其地的情形(1-12章),后半记叙安顿以色列民的经过(13-24章)。进攻部分包括:1,约书亚接受神命;2,渡约旦河;3,攻陷耶利哥;4,艾城战败;5,筑坛以巴路山宣读摩西律法书;6,基遍人设诡计与约书亚立约得活;7,征伐迦南以南地区与亚摩利人战斗时,日头都为之停止。安顿以民部分包括:1,土地的分配;2,确立各族居地四界;以及3,约书亚对以民的训勉,嘱咐诚心诚意侍奉神,听从祂的话。

四、现代考古学的发现

考古学家近年来研究中东出土文物,发现颇多,不能一一写出。但有如下数点可供参考:

1,当日迦南人的物质文明水准较以色列人为高,但也因此生活十分腐化。

2,以色列四邻小国,其君王的生活荒淫。

3,米吉多(士5:19)等地掘出古代城市遗址,多建有坚固防御工事,易守难攻。

第3点也可说明何以在约书亚时代,仍有若干迦南城市未能攻下;但以色列人已攻下的许多城镇,因有坚固防守设施,可以固守,赖以抵抗外来攻击,长保四境安靖。

五、为何灭绝迦南人

以色列人对付迦南人的手段,夺得一城便把人口尽行杀灭,若用新约标准来看,会觉得残酷,欠缺人道精神。下面几点可助我们深入了解此事:

1,以色列人在迦南所行乃照《申命记》20:10-18的规定。这规定把不属迦南地居民的城和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四境之地加以区分。对前者,先提和平条款,若接受,城中居民须服劳役;若拒不接纳,始杀尽男丁,只留妇孺财物;对后者,则一人也不留,全部毁灭(申2:34;7:2)。

2,“毁灭”的希伯来原文指在为神而作的圣战中,将所有战俘、掳物完全歼灭,当作对神的奉献。不过战胜后对敌人和财产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人畜和财物的通通毁灭;消灭人但留下财产;或只消灭男丁。圣战中留下的东西有些归给神,有些则分给打仗的士兵和后方的平民。

3,要明白旧约不可只从片面的事例来看。摩西律法的真正精神是止息干戈,为以色列人和全地的人缔造和平(申20:10-14)。毁灭迦南人是对这些民族的道德、灵性的极端腐败施行审判。从考古学家发掘的文献中,充分证明这些民族的道德已沦丧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天灾、地震、瘟疫、战争都是神的刑罚。用战争来毁灭,是神刑罚的一种。以色列人如果犯同样的罪,一样会受到从地上除灭的刑罚。

4,神对罪的厌恶从将亚当、夏娃逐出乐园,以迄让独生子主耶稣钉十字架,可以见到无可置疑的证据。神是全宇宙道德的审判者,主持公义,决不妥协。人类第一对夫妻任凭己意行是罪的开始,以后以色列人每逢任凭己意行,不要神的法则,都受到极严厉的对付。罪的工价就是死,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迦南要在神的公义的治理下成为一个模范的人类社会,一切罪恶必须彻底铲除,以色列民才可以不为异教邪恶风俗所污染,作神圣洁的子民。以民若不忠,一样会失去所得土地(后来以色列人被掳,土地为异族所占,是此事的好说明)。

6,神除了不让以色列人为迦南人的邪恶风俗所污,陷入罪中之外,也有身体健康上的理由。有些圣经学者研究当日迦南及四境的民族,因放纵色情,梅毒病猖獗。此病在当日乃绝症,且传染甚速。不让此病蔓延,以致以色列人身体、灵性与道德堕入不可救拔的深渊,只有出诸“毁灭”一途。

张保罗查经《约书亚记》第一章

祷读:约书亚记第1章  

约书亚记》第1章

1:1 摩西逝世前,遵照神的吩咐,将领导权移交给了他忠心的助手约书亚。一个教会或属灵的团体都要在平时预备接班人,而且要在有生之年时就加以培养锻炼,委以重任,也能在长期考察中,检验接班人的是否是合乎神心意的人,我看到很多教会曾经很蒙神祝福,很辉煌,但该教会领导人一但离开或离世,由于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教会就迅速垮掉,这一点摩西就做得很好,保罗也做得很好。本章记有以色列年轻一代在他率领下渡河进入迦南前的三段重要讲话:1,神给约书亚的晓谕,再三勉励他“当刚强壮胆”。约书亚虽已八十多岁,身经百战,但初承伟大领袖摩西肩负的大任,面对强敌,难免胆怯。耶和华嘱咐他不要惊惶,因神与他同在,又反复叮咛务须遵守神藉摩西所传律法,以确保顺利亨通(1-9节)。2,约书亚下令全民准备渡约旦河进入神赐以色列人为业之地迦南,并对流便、迦得和玛拿西两个半留在河东地的支派讲话,要他们的勇士依诺与其余支派一同渡河击敌。3,全民回答他的讲话,全心全力拥护他(16-18节)。

1:2 约旦河为迦南地东疆的屏障,春季洪泛期内,河面阔至一公里,水流湍急;但平时,耶利哥城附近河面不过四、五十公尺。以色列人过约旦河时值“收割的日子”,为阳历四、五月间,河水泛滥时期。神命河水分开,使以民可以过河登上对岸干地。一千数百年后,耶稣也在此河中受洗。

1:3 “脚”是权力的象征,被踏在脚下表示征服(参诗110:1)。以色列人脚掌踏过之地,便取得所有权。

1:4 此处所记疆界乃当年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后裔的土地;以色列人要到所罗门王时代,才得到此广大土地。“旷野”包括南地与西奈半岛,为南边的界限;“黎巴嫩”即今黎巴嫩境,为北界;“伯拉大河”就是幼发拉底河,乃东界;“大海日落之处”为今地中海,是西界;“赫人的全地”指今叙利亚北部。赫人退居北疆一隅已数百年。迦南仍称为“赫人之地”。

1:6 耶和华神曾应许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和雅各,将迦南地赐给他们的后裔,又向摩西提及。如今他们就要去得到这个等待已久的产业。

1:7-8 得产业并非无条件,全民必须信守律法。“这律法书”指神藉摩西所传的一切律法,包括《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中所记载的律法,以及《申命记》中摩西作的讲解。

1:10 约书亚负起艰巨任务,以新领袖地位发布命令。“百姓的官长”当为摩西在各支派中所立的千夫长、百夫长等管理百姓的人。

1:11 以色列人作渡河前准备,食物为旅途所需。“三日之内”或指3:2所说的三天,这时百姓还在什亭。

1:12-15 两个半支派的妇孺可以留在后方,能作战的必须与其他支派的人一同过河,取得迦南后才回来。

1:13 “平安”亦作“安息”,指四境安靖、邻邦敦睦、人口清吉、社会太平,无内乱、饥馑、疾病。

1:14 “大能的勇士”:年满20岁,能使用兵器英勇作战的人。

祷读:约书亚记第2章  

约书亚记》第2章

2:1 三十八年前,摩西初窥迦南地,派出探子十二人,每支派一人,但忠心勇敢的只有二人。约书亚这次只派两人。上次探子走遍迦南地东西南北,这次只窥探即将攻打的耶利哥城。摩西要作的是全局的战略安排,现在局已布好,由约书亚来执行时,采取逐城击破的战术。首一城为耶利哥,位于迦南心脏地带。什亭在摩押地,地理上和约旦河对岸的耶利哥遥遥相对,为以色列人旷野行程的最后一站。喇合是耶利哥城的妓女,早期教会史家也有说她为“客店女主人”非操贱业。她的家在耶利哥的城墙上。两名探子投宿妓女家当为掩人耳目,若为客店则更易解释。事实上,古代也无旅舍设备,他们只可在此借宿,住在城墙上也方便离开。

2:2 “耶利哥”位于约旦河西和死海以北,距河十余公里,中隔一广阔平原,称为“耶利哥平原”(4:13)。“耶利哥”有“月城”之意,称为“棕树城”,居高临下;筑有坚固工事,易守难攻;兼之水泉丰富,物产茂盛。主前八千年即有人居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城市,旧约称之为“棕树城”(申34:3)。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最先攻入此城,并将人畜完全毁灭。迦南地分布有许多大小城邦,每城有王统治,故这里称“耶利哥王”。

2:3-5 耶利哥王要喇合交出探子,她冒生命危险不说出下落,反救二人脱险;她自己和全家因此在城毁之日得救。据《马太福音》所记耶稣的家谱,她是被提到名字的四位女性中的一位(1:5),也是路得的丈夫波阿斯的生母,大卫王的太祖母(得4:18-21)。《希伯来书》的作者列她为信心的榜样(来11:31);雅各说她是真能用行动见证所信的人(雅2:25)。

2:6 麻秸是亚麻的茎,长约一公尺;高高堆在屋顶上晒干当燃料用。喇合利用它来掩蔽探子。

2:7 渡口在城的东面,水浅处不过一公尺,可以涉水而过。

2:8 从喇合的话中可知此城人心已涣散,也可以看出她已决定放弃迦南人的信仰,承认耶和华为她的神(11节),并且相信祂能拯救她和全家。

2:12 “恩待”的希伯来文原意为信实,或恩慈,多用以表示神对人永不间断的慈爱或者神的子女对他人应有的爱心。喇合与代表以色列人的探子立约:她既以爱心待人,应该得到爱心的回报。她和全家后来不只得救,她且嫁入犹大支派,名列耶稣的家谱上(太1:5)。

2:14 “情愿替你们死”是以性命作保的意思。

2:15 从考古学者挖掘耶利哥城所得资料,当地人确有在城墙上建屋居住的事。有的城墙中空,里头且有间隔。喇合的房子可能就是这种城墙的一部分。

2:18 用朱红线绳系在窗户上,攻城的以色列人凭这记号不毁喇合屋里的人。当年耶和华神的使者看见涂在门楣上的羔羊的血,也不击杀屋中的长子。初期教会以朱红线绳代表基督的救赎。

2:22 耶利哥城西面与北面山岭连绵。探子在山内躲了三天后,把从喇合得来的消息向约书亚报告了。耶和华神的应许得到证实。这次人心涣散的不是新一代饱经训练的以色列人,而是敌方的居民。

祷读:约书亚记第3章  

约书亚记》第3章

3:3 “祭司利未人”原文指作祭司的利未人。在旷野时,抬约柜的是利未族哥辖的子孙,但在此特别时刻,要由祭司亲自来抬,这不是改变规定,而是祭司的权柄和地位大于哥辖族后代。约柜是神的座位,约柜先行表示神的同在与引导,祂不只与以民同在,且走在他们前面(参民10:33-36)。

3:4 向前移动的以色列人与约柜和祭司间要保持二千肘(约一千公尺)的距离,以表示敬虔与谨慎,不可就近神的圣洁。由约柜远远领路,众民都可以见到,“知道所当走的路”。

3:11 约书亚在本节和13节两次称神为“普天下主”。以色列人越过迦南的天然边界约旦河前,必须确切知道谁有权主张这片土地。是以色列人的神还是迦南人所拜的神?他们也必须让迦南人知道谁是真的神(迦南人以巴力为大神,其他诸神,特别是海神,都臣属巴力)。在河水泛滥之际能渡河安全到达迦南土地,不仅证明耶和华为真神,河水的天堑难抵拒,巴力也不能保护;同时证明祂是全地的主,有建立世界秩序的权柄。约柜走在以民前面,并且停在河中的干地上,一直等以民全都过了河,生动地向以色列人和迦南人说明耶和华是迦南,也是全地的主。约书亚要以民彻底明白,他们所信靠的神乃普天下的主;他们是这位真神的子民,唯有倚靠耶和华才可享有此权利。

3:15我在干旱季节到过约旦河,约旦河水浅,有些地方可以涉水而过。但现在以色列人过河时,是在“收割的日子”(参5:10;利23:9),正值阳历四、五月间,雨季结束,北方黑门山冰解雪溶,约旦河水泛滥,“涨过两岸”,有的地方河面阔处逾一公里。

抬约柜的祭司脚一入约旦河,从上往下流的河水便在上游雅博河口的亚当城那里停住,象壁一样立了起来。百姓从河的干地上走了过去。神可以改变自然规律,施行此神迹;祂可以藉山崩、泥塌等土壤的运动,来暂时阻塞水流(本世纪初,此河就发生过山泥倾泻入河,河水受阻逾20小时的事。我国历史上也有岩崩的记载,垮塌岩石堆成乱石坝,将河流截为两段,坝下河道变成干河沟)。我记得国内一位三自教会牧师在一次讲道后,在回答信徒问题时,竟然否认红海的水和约旦河水能够被立起来,认为是讲道的需要而不是事实。

祷读:约书亚记第4章  

约书亚记》第4章

4:1-24 作为记念的十二块石头:当时,祭司长抬着约柜站在约但河中,以色列百姓便渡过了河。这一行动恐怕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渡河之以色列百姓约有两百万左右),但圣经作者只用了一句话进行概述(1节)。然而,却很详细地描写了在约但河中取十二块石头放在吉甲的事件。这是因为放置十二块石头的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欲藉着这些石头,使神的百姓牢记神的信实与权能。可是,以色列百姓不顾神的劝勉,一而再,再而三地背逆神(士2:17;3:12;4:1)。本章也记录了两个半支派为征服迦南而站在最前线。

4:3 祭司抬着约柜站在约但河中时,河中一直没有水。约柜象征着神的话语,这就意味着当祭司遵行神的话语时灾难便消失了。泛滥的约但河象征患难或审判(耶12:5)。无论河水如何泛滥,当抬着约柜的祭司站定的时候,灾难就远离他们而去(诗114:4,5),生动地表明祭司的使命就是阻挡奔涌而来的患难。旧约中的挪亚与亚伯拉罕都是守护着那个时代的神的百姓,远离患难与审判的祭司。站定在泛滥之约但河中央的祭司,告诉我们今日教会的使命。 取十二块石头:十二块石头证明河已见底。

4:4 预备的那十二个人:这句话表明本文的命令早在渡约但河之前已下达(3:12)。

4:7 “永远”一词常见于旧约(9:23;出32:13;利10:9等)。从亘古到永远的神(启21:6),使约但河事件成为以色列人永远的记念。藉着这些记念碑,以色列百姓当记念过去,把握现在,筹划明天。

4:10-11 重新陈述渡约但河的过程(3:14-17),15-18节之所以重复记录相同的事件,是为了强调此事件的重要性。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此处的约书亚起着代神而言的先知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是以色列的领袖(君王),把百姓带到神面前的祭司(7:6-9)。从这一点看,约书亚与摩西一同预表了耶稣、先知、祭司、君王的身份(赛9:6;来7:1;约壹2:1)。

4:14 “使……尊大”意为“提高名誉和人格”、“使之光荣”(3:7;代上29:12)。藉着渡约但河的神迹,神巩固了约书亚的领袖地位,使以色列百姓都敬畏约书亚。神所赐的这种权威,并不象许多属世的权威,为了个人的通达和利益,乃是为了成就神的旨意。

4:15-18 约但河合流的意义:当祭司抬着约柜走出约但河踏上旱地的瞬间,约但河就恢复了原样。当约柜依然在约但河中央时,神的恩典之门是敞开着的,当约柜一离开约但河,河水恢复原样,恩典之门亦关闭。

4:19 吉甲:这一名词具有“滚”之意。之所以如此命名此地,是为了表达以色列出了埃及而终于进入迦南地,滚去了在埃及为奴的羞辱(5:9)。此地既是以色列百姓渡过约但河之后的第一个宿营地,也是平定迦南的根据地。在撒母耳与士师时代,吉甲曾经是宗教、政治、军事中心。

4:20 十二块石头……就立在吉甲:吉甲是离渡河地点最近(10公里)的城邑,并且是以色列最初的宿营地。当时的以色列百姓因渡约但河深深经历了神的大能,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想把这种对神的经历传给后人。圣经中常常出现以眼所能见、手所能摸的实物提醒以色列下一代的事情,如同这吉甲的纪念碑一样,纪念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4:21-22 你们的子孙……就告诉他们:在尚未具备系统教育体系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因此,家庭是传承信仰的所在。

4:24 使地上万民:吉甲的纪念碑并不只是为以色列,乃是为全世界的人而立的。正如以色列百姓在渡过约但河之后立碑以示纪念一样,古往今来的所有圣徒,也都籍着圣餐仪式纪念耶稣基督使我们从死亡进入永恒生命所作的一切(太26:26,27)。 耶和华的手:希伯来人常用“手”象征神的权能,比如“大能的手”(出3:19)、“你手”(出15:17)、“父手”(约10:29)等。

读:约书亚记第5章  

约书亚记》第5章

5:1 以色列人能在约旦河水如此汹涌的情况下,轻易越过敌方的天堑,进到吉甲,难怪全地的人闻风胆丧。

5:2 “割礼”:所有与神立约的亚伯拉罕的后裔须行的仪式。行割礼的方法与原则,注。摩西律法规定以色列男子须行此礼(利12:3),连摩西自己也不例外(比较出4:24-26)。以色列人过了约旦河,大敌当前,第一件事不是攻城,而是履行律法上的规定:每个男子的身上须有这个与神立约的记号,这是一个重要的属灵原则:与神建立正确关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受过割礼后有一段时期行动不便,对备战期间的以民不利(5:8;比较创34章),但神保守他们未受侵袭。“第二次”:四十年前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行了割礼,但在三十八年的旷野流浪中出生的以色列人则未行此礼,这次因此算为“第二次”。以色列人要受了割礼才可以出去为神打仗,取得迦南为业,而男丁未受割礼的也不能守逾越节(出12:48)。

“火石刀”用燧石作成,色灰黑,为尚未结晶成六角形体宝石的粗糙矿石。原始民族因其锋利,用作矛头、箭矢和剥兽皮的刀。以色列人此时生活在铜器时代,已有金属刀可用,用火石刀行割礼,或亦含有忌金属之意(他们建坛须用未经铁器凿过的石头,出20:25);此外,也比金属刀锋利且卫生。

在此时行割礼当亦有奉献之意。

5:3 “除皮山”可能是近吉甲的一个地方,原名吉比亚特哈拉罗“除皮山”是俗称,亦有译为“包皮山”的。可能因在其地行割礼,以此命名,藉资纪念。

5:9 埃及人曾讥笑以色列人出了埃及进不了迦南(出32:12;民14:13-16),现在他们已踏上应许之地,受了割礼,公开宣告正式成为神的子民,当年羞辱得以尽除。

5:10 守逾越节乃照四十年前耶和华神的吩咐而行(出12:25)。受割礼和守逾越节是相连且必须行的事(出12:47-49)。

5:11 “那地的出产”指谷物。“无酵饼”为不加酵烤制的饼,逾越节先后一共七天,须吃此饼(利23:5-6)。“烘的谷”为献初熟之物的素祭中的祭物,以色列人受割礼,吃烘的谷,整个民族奉献为神用。

逾越节应在正月第十四天过后开始举行,一连七天,但此处说“正月十四日晚上”便守,因为希伯来人的一天是从头天黄昏开始至第二天日落为止。

5:13 四十年前,摩西在旷野遇见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的使者”(出3:2-5),将拯救以色列人的任务交给他;现在约书亚也看见“耶和华军队的元帅”(14节),指示他得胜耶利哥王的方法(6:2-5)。有的解经家根据15节的话,认为这是神藉人形亲自显现;甚至有人解释为道成肉身前的基督。但神也常常差遣天使,有的是统率天军的天使长(但10:13;12:1)。

5:14 “耶和华军队”指天使、天军(比较王上22:19),也可指以色列军队。这位元帅“手里有拔出来的刀”(13节),表示他是指挥天使、天军和以色列人并肩作战的(比较6:20)。“俯伏在地下拜”是中东人对位尊者示敬的礼节。

5:15 脱掉脚上的鞋,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并非其地有何特别不同,但有神的使者在那里便成为圣地。

祷读:约书亚记第6章  

约书亚记》第6章

6:1 作者在耶和华军队的元帅说话前,对耶利哥城的情形作了描写:防卫森严。以此城的防御工事之坚固,只长于游牧的以色列人是难攻破的。2-5节是耶和华指示约书亚致胜之法。

从掘出的旧耶利哥城遗址,发现其中有不少古城,旧的被毁,新的建上,层层叠叠。其中不少筑有坚固双重城墙。古代的耶利哥很可能为迦南人敬拜月神的中心。

主前纪年

考 古 学 年 代

7500-5000     新石器时代陶器时期前

5000-4000     新石器时代

3100-2100     初铜器时代(巴别塔时期)

2100-1500     中铜器时代(族长时代)

1200- 300     铁器时代(士师至亚历山大帝时期)

6:8-15 从土中掘出的古耶利哥城,面积只有三公顷,一天之内绕城七次毫不困难(15节)。以色列人绕城而行的次序很可能是:1,带兵器的仪仗队走在最前(9节);2,吹角的祭司;3,神的约柜;4,后队—军队的主力。神的约柜象过约旦河时一样,走在队伍前列,因这是耶和华神亲率祂百姓作的战争。以色列人不损失一兵一卒,只须用信心绕城而行,只吹角,不呼喊,直到第七日。这日绕城七次,吹长号,大声呼喊,城便不攻自陷。这使我们想到《利未记》所记第七个安息年的禧年,号角长鸣,宣告自由,土地赎回,各归本家(利25:8-10)。

6:17 “毁灭”的希伯来原文为herem(18节的“当灭”和21节的“杀尽”都属同一字),含有将一物完全归神的意思。物既归神,人不可拥有,故须完全毁灭。耶利哥城大小人口、牲畜要一齐灭尽,无一存留,因此城罪恶极深,无可饶恕。这是神公义的审判和刑罚。后来亚干私取应归神之物,所以犯下极大之罪,原因在此。初期教会中,神严厉刑罚亚拿尼亚夫妇,原因与此相似。

在以后的迦南战役中,神只禁止以色列人保存城中人口;牲畜和财物可当作战利品,取为己有。

6:20-23 耶利哥城墙高约9公尺,城墙应声倒塌,但建在城墙上喇合的房子无恙,全家和“一切的亲眷”都获救。

二十世纪考古学家发掘耶利哥城废墟,发现主前1400年代的耶利哥,城墙倾毁,瓦砾下仍有完整家庭用品,可见为“塌陷”的结果,城墙既塌,门户洞开,骁勇以军一举攻入。

6:26 “兴起重修”应指将耶利哥城墙重建,成为军事设防城而说,非指修建供平民居住;因在旧约或新约耶稣时代,耶利哥都有人居住,毁而建,建而毁者不知多少次。600年后本节所说的咒诅应验在伯特利人希伊勒身上(王上16:34)。

祷读:约书亚记第7章  

约书亚记》第7章

7:1 偷窃属神的圣物是非常严重的亵渎罪,刑罚极重。

艾城战役失败原因有三:1,亚干犯罪连累全民(本节,11节;比较民15:30-31),这是主因;2,约书亚见艾城不大,只派遣少数军队攻城(3节),犯了轻敌的错误;3,以色列人攻城前,不象在耶利哥战役中寻求神的指引,但凭探子的话作出决定(比较6:1-5)。在此我很有感悟,一是探子的话真实的,但大多数人不愿信,探子的话虚假的,却没有人怀疑。二是,作为领导人,要对探子之类的信息要加以分析,兼听则明很重要。三是,我们往往重大艰难事情会重视,但自以为能行的事情,却不要神了,我刚从事物流行业时,由于不熟悉,凡是单单仰望神,神给力很多祝福。后来,我称为半个物流专家时,往往就按自己的经验去做,结果是大败而归。我的经历很像约书亚的教训。

7:2 “艾城”有“荒堆”的意思,一说位于伯特利东约1公里半,为迦南山区中部的古城。廿世纪考古学家相信此城在约书亚时代倾毁。(亚伯拉罕来迦南时,曾在艾城与伯特利之间支搭帐棚居住,事见创12:8。)亚干及全家为石头打死后,以色列人二度进攻,尽毁全城。艾城后划归便雅悯支派,到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回归后始重建(拉2:28;尼7:32)。(约书亚所攻陷者是否即此艾城,颇难考证。因考古学研究所得,主前2300年左右此城毁后,直到主前1200年始再有人烟。约书亚占领迦南事发生在后铜器时代〔主前1550至1200年〕,其地应无城市或居民。)

伯亚文义为“罪恶居所”,可指伯特利或附近的邱坛(参撒上13:5)。

7:6 艾城失利关系全局,约书亚知道若无神同在,无法攻取迦南。迦南人一旦发现以军不堪一击,必联手倾巢而出,围攻以民,后面为洪水泛滥之河流,退路已断,只有被消灭。“撕裂衣服”是极其悲痛的表示(参士11:35)。我惊讶的是,约书亚这样的伟人,在失败时,竟然连旷野的日子也会留念!

7:11 亚干之罪的严重性不在所窃物件,而在违背神命,不尊重祂的至高主权。他一人犯罪连累全民。

7:14 取出亚干所用方法可能是抽签,旧约时代常用此法寻求神旨(撒上10:20;14:41)。,所用工具或为挂在大祭司胸牌里的乌陵和土明。

7:19 约书亚称呼亚干为“我儿”,是以父执身份劝谕晚辈。

7:21 示拿衣服,为一种长袍,是当时示拿地的名产,用精细手工编织成。示拿即巴比伦之地,故此袍乃舶来品,价值不菲。这可能是礼拜偶像的衣饰,因此绝对禁止留用。

7:24 亚干的家人一定也参与其事,并代隐瞒,否则不会一起判死刑(申24:16;民26:11)。

7:26 “亚割”与另一个字“殃害”谐音,有“连累”的意思。此谷在耶利哥城以南约1公里半。亚割虽因此事名声受损,但先知书一再预言,此城会成为蒙福的地方(赛65:10;何2:15);或因耶和华神在此转意,不发烈怒的缘故。

祷读:约书亚记第8章

约书亚记》第8章

8:1 率领一切兵丁:当时,渡过约但河的以色列兵丁有来自两个半支派的4万“兵力”(4:12,13)和来自其余支派的“后队”(6:9)约16万名。本节使用“一切兵丁”,似乎是为了与探子“只要二、三千人上去”的轻率报告(7:3)进行对比。

8:2 在尚未开始争战之前,神就指示得胜后如何处理艾城,使约书亚对胜利充满确信。占领艾城之后的处理方法与对耶利哥城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掳来的物品与家畜皆都归给了以色列百姓。事实上,若要继续争战,就需要重新使用掳掠之物。只因耶利哥城是第一个征服的城邑,所以特分别为圣归给了神。 

8:4 约书亚非常详细地制定了埋伏的地点,并明确地告知若被人发现埋伏在城后,就有被断绝后路的危险。然而,若能成功,就可以突然袭击敌军,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8:14 艾城的王察看以色列军队的阵容之后,便立即判断他们是乌合之众。因为,当时的以色列军似乎想要打一场不及初级兵法的战争。然而,若是卓越的战略家看到这种“无理”的布局,便会怀疑内中有诈,而拟定反攻战术。但是,当时的艾城王因过于相信上一次的胜利经验而轻易断定以色列为乌合之众。所以,以色列的失败却成了转祸为福的契机。8:17 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本节告诉我们伯特利人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伯特利是位于艾城西部约3公里处的小城邑。伯特利居民对以色列入侵迦南感到威胁,他们与艾城联手作战。但在艾城被攻陷之时一起被以色列歼灭(12:16)。

8:18 约书亚顺服神的命令,高举手中的短枪指向艾城,伏兵以此为信号进攻。约书亚高举短枪象征了神与以色列军队同在。因此,直到以色列军队完全获胜之时,约书亚都未曾收回高举的手(26节)。这场战斗看似靠着人的计划战术获胜,其背后却有神的大能与同在。

8:19 这场火向以色列与艾城的军队通报了城已被攻陷。以这场火为信号,逃跑的以色列转换方向开始反攻,而艾城军队既不能继续追击,也不能退回到城中,被圈在原地受到双面夹击,只有面对死亡。

8:20-22 神作为战略家亲自指挥战斗,并拟定周密细致的战略战术,因此战争必会得胜。本文描述神的战略方法与现实完全符合。

8:26 这令我们联想到在与亚玛力人争战时,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的事件(出17:9-12)。象约书亚这般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面对胜利完全可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与名誉。然而他为了将胜利的荣耀只归给耶和华,而一直高举短枪,直到完全攻下艾城。

8:29 挂在树上,直到晚上:将死者挂在树上,是为了使其蒙羞,并且使看的人引以为戒。然而,禁止使尸体被挂在树上过夜(申21:23),这是为了不玷污神所赐的圣地。耶稣却代替罪人被挂在十字架上(加3:13)。

8:30以色列如此筑坛不仅是遵行了摩西的命令(申27:1-81),并且也是顺服耶和华之律法。“以巴路”山位于撒玛利亚,海拔约900米,基利心山位于以巴路山南部对面,之间有重要的东西向道路。基利心山树木茂盛,而以巴路山则是光秃秃的荒山,这两座山被选为宣告祝福与咒诅的场所(申11:29)。

8:31 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这是按照律法书所记录的神的命令(出20:24,25),也是摩西的命令 。用未曾经过人为雕琢的而以自然状态的石头筑坛的事实,告诉我们坦诚而真实的敬拜的重要性。在这坛上……奉献燔祭与平安祭:燔祭是为了全然的奉献与赎罪而献的祭,平安祭则是为了与神密切深交而献的祭。当时,以色列百姓暂时休战而向神献祭,表示他们感谢神以往所有恩典并把将要成就的一切也都交托在神的手中。8:33 一半……一半:强调了神公义与慈爱的属性。当我们单方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时,困境便会尾随而来。

8:35 以色列……寄居的外人:不仅是以色列百姓参加了祝福与咒诅的宣言 ,连寄居其中的外邦人也参加了。表现了神对全人类的普遍救赎计划(得4:13;赛42:1;罗11:11)。之所以使以色列的所有儿女参加此会,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使后裔认识以巴路山与基利心山的圣约。

祷读:约书亚记第9章  

约书亚记》第9章

9:1 “诸王”是约旦河西迦南人各族的领袖。迦南全境甚多独立小城,有王统治。

9:3 “基遍”有“山城”的意思,位于艾城西南,在耶路撒冷西北约12公里,面积大过耶利哥和艾城(10:2)。城中居民为希未人,属当灭的民族。基遍既近耶利哥与艾城,在以军的攻势中首当其冲;若告以实情,和约决无可能;所以诓称来自远方,慕名前来立约讲和,以逃厄运。依规定,以色列人可以和迦南地以外民族立和约(参申20:11-15)。约书亚信以为真,与之立约,以色列会众的首领且为此起誓。

自此以后,基遍人在以色列人的社会中,虽属次等公民,但受到保护(23节)。分地时,基遍城划归便雅悯支派(18:25),后来成为利未人城邑(21:17),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

本章为以色列人取得迦南大部分土地记录的第一部分—中部战役。此役将迦南分切为二,以中部高原为根据地,开始南征北讨。10及11章各为南部及北部战役的记录。

9:17 这四座结成基遍联盟的城,现在为以色列人和平占领。以色列会众发怨言,或为害怕未毁灭迦南人招来神的刑罚,也可能因为失去了取得掠物的机会。

9:20-21 神的子民不可背约(民30:2),即令吃亏,也不可失约于人。以色列人与基遍所立之约获神承认;后来扫罗王毁约而杀死基遍人,为神追究责任(撒下21:1-2)。“作劈柴挑水的人”即为服劳役之意。

9:23 “被咒诅的”指当年挪亚所说迦南当受咒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话(创9:24-27)。“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是21节所说的为“全会众”服劳役的具体说明。会幕献祭需要大量柴和水,这种劳动工作落在基遍人身上。

从扫罗时代开始,中心圣所一直在基遍,直到所罗门王建殿。犹太人被掳之后,所罗巴伯回国的行列中,有“尼提宁”(殿役),可能就是基遍人的后裔。在迦南诸族中,只有耶利哥城的喇合全家和基遍人没有被毁灭。

祷读:约书亚记第10章  

约书亚记》第10章

10:1 基遍城在南方,以色列人和基遍立约媾和,在南方山地取得了军事上的立足点。南方诸王大起恐慌。耶路撒冷最近基遍,以色列人南下,该城首当其冲;因此与四王联手,一则讨伐基遍降敌,惩其不忠;同时可以抗以军自保。

10:6-9 基遍人向驻在吉甲以军总部求援,约书亚依约有保护属地的责任,率兵驰援。趁黑突袭五王联军,大败敌人。

10:10 “玛基大”:在耶末城(5节)附近。玛基大不属南方联盟五城中;约书亚既擒了五王(16节),乘胜攻袭此城,杀尽城中人口(28节)。

10:11-12 从基遍到亚雅仑平原,为一条很长的谷道,称伯和仑上坡。扫罗和约拿单在密抹打胜仗追赶非利士人,也是走此谷道。记在《雅煞珥书》上的约书亚的祷告,表达着以色列人切望天亮前赶到敌营的心情,让对方措手不及。所以有“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的话。

《雅煞珥书》为以色列人歌颂英雄和战迹的史诗集,现已散佚(参撒下1:18)。

10:13 关于“日头在天当中停住”约有一日之久,解经家有好几种解释:1,这段经文(12-15节)是引用《雅煞珥书》上的诗句,只应当作比喻看;2,是一件历史史实,地球停止正常转动,给以色列人充足时间追赶敌人,使无喘息机会;“停住”在原文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地球在轴心上的转动减慢,并不影响绕日而行的运动;3,太阳光线的不寻常的反射,使白天的时间增长,但一天的时间仍旧;4,用云彩等遮挡酷热的太阳光线,整日天气降凉,可以一直追杀敌人到下午。天且降冰雹,打死敌人比用刀杀的还多。我认为第二个是真实的,据说在天文历史中记载缺了一天的记录,神创造世界,改变世界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很多看似违背科学的规律,但规律本来就是神掌管的,神迹奇事都怀疑的话,我们就无法信耶稣!耶和华神当然有行此神迹的能力,因宇宙在祂的管理中。此事如何发生虽不容易了解,但依圣经所记,明显有神大能的手作用其上(14节)。

10:24 “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指已将敌人完全降服。考古学在埃及、亚述发现很多古代浮雕,证明古时确有此风俗。

10:28-39 约书亚继续向南方诸城进攻,先取玛基大,尽灭其人口。接上是立拿、拉吉和基色王及随从他来助拉吉的人。(基色是南部诸城中最强大的城邑,后由埃及人攻取,当作所罗门王的婚礼〔王上9:16〕。)接上攻陷希伯仑,再转西南,攻打底璧,夺取其地。

10:37 “王”指希伯仑城的王。10:23及26节说约书亚已杀了希伯仑王(在五王之内),此处的希伯仑王是新登位的王储。

10:40-41 加低斯巴尼亚在寻的旷野(距别是巴83公里),迦萨在埃及边界上为西南近大海的港口。歌珊不同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人居住过的歌珊地,而是南地东域的统称。自加低斯巴尼亚朝北至迦萨为新土的西疆。歌珊全地朝北到基遍为新土的东疆,本节是说,这一大片南方的山地、平原和高原已尽入以色列人掌握。“一时杀败”为在一次战役中完成此举之意。

“尽行杀灭”为笼统讲法,只在某些城市实行,比较11:16-20;21:44-45。《士师记》1:27-33载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邑。约书亚在中部与南部的战役中已取得军事上的控制,但未完全消灭迦南人。

10:43 本节结束了以色列人南部战役的记录,节节胜利,势如破竹。下一章报导约书亚所率大军北上,在北方的胜利。

祷读:约书亚记第10章  

约书亚记》第10章

11:1 夏琐为迦南北部一座防守坚固的大城,位于加利利地北,米伦湖西南。考古学家发现古时的夏琐,人烟稠密,是政治、经济中心(10节)。这时,夏琐发起北方联手抵抗入侵的以色列人,加入联军的有北方、东北、西北方诸王(2-5节)。

11:2 基尼烈湖即加利利海。多珥山冈在地中海旁迦密山以南,包括该撒利亚以北的地区。

11:8 约书亚将北方的敌军赶入非利士人(腓尼基)境内。西顿乃腓尼基的大城邦。

11:11 约书亚夺得夏琐是北征中最大的胜利。夏琐王的军队早已在米伦战败,现又杀其王;群龙无首,以军轻易取得其余各王的城邑。夏琐城被焚后不久,迦南人曾图重建,在《士师记》4:2记有另一个夏琐王耶宾起来压迫以色列人,为女士师底波拉所杀(士4-5章)。夏琐后来归属拿弗他利支派。考古学家发现此城遗址有三次被焚痕迹,各在主前1400、1300及1230年左右。1300年的焚城当属埃及法老塞提一世所为。1400年者或为此处所记焚城。

11:16-17 约书亚至此已大致征服了迦南全境,从南端的加低斯巴尼亚(哈拉山在其东,为沙漠中的山峰),到北方加利利海东北约65公里的黑门山一带。巴力迦得为黑门山西边的一个谷地,自南徂北,尽入其版图,虽有少数迦南人存留,当时起不了什么作用。黑门山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一座山,有两个山峰,海拔2813公尺,山脉全长33公里。我去过那里,它的最高峰在黎巴嫩境内,流出的泉水清澈湍急,向西南流向加利利平原。

11:18 以色列人先后用了六、七年时间征服这大片土地。

11:20 此处和《申命记》7章及20:16-18说明了以色列人在战争中杀灭敌人的理由。以色列人进迦南是一次圣战,神的土地必须洁净,没有拜偶像的异教信仰者居住。以色列人既为圣洁的子民,不可与拜偶像的人混合,以免信仰受损,或受引诱接受他神。以色列人常不能完全遵守此定例;但神宽容,希望借此考验以民肯不肯遵行祂的道路。参《士师记》2:20-3:4。

11:21-22 这些地方都在迦南南方。四十年前,“亚衲族人”曾令摩西派出窥探迦南的探子胆战心惊,叫以色列人上一代谈虎色变(参民13:33);今天在约书亚的军队前豕突狼奔。

11:22 这里所举迦萨等城为当日非利士人所居。非利士人到大卫时代才被以色列人控制。参《撒上》17:23。

11:23 以色列人南征北讨,大小战役无数,一共征战了六、七年。本书详加记载的著名战事计有:1,耶利哥城之役(6:12-27);2,艾城和伯特利之役(7:2-8:29);3,讨伐南方联盟之役(10:1-27);4,玛基大之役(10:28);5,立拿之役(10:29-30);6,拉吉之役(10:31-32);7,基色之役(10:33);8,伊矶伦之役(10:34-35);9,希伯仑之役(10:36-37);10,底壁之役(10:38-39);11,讨伐北方联盟之役(11:1-9);12,夏琐之役(11:10-11);13,征讨北方诸城之役(11:12-15)。每个战战役都是神的带领,现在战争已经过去,“国中太平”。

祷读:约书亚记第12章  

约书亚记》第12章

12:1-24 征服之地的地界与君王之名:本书作者在记录分配迦南地的事件之前,首先一目了然地罗列了被以色列所攻陷的君王与其地区。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一眼就认识到在诸多不利条件下,以色列惟靠着神的帮助而征服了这许多君王。

12:1-6 征服迦南东部的概要:本段记录了在渡约但河之前,被摩西所征服的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事迹(民21:21-24,33-35)。以色列本想尽量避免与不属迦南地的民族争战,然而,因亚摩利人首先敌对以色列,以色列迫不得已应战。亚摩利王西宏早已征服了摩押族,拥有强大的权势(民21:27-30)。因此以色列藉着打败他们,在进入迦南之前就大显了神的威风,并使迦南居民深感恐惧(2:8-11)。

12:1 从亚嫩谷直到……东边的全亚拉巴之地:被摩西所征服赐给两个半支派的约但河东边的地界。 亚嫩谷:是源自摩押高原的两条河川汇聚在一起流淌的险峻山谷,形成了摩押地与分给流便支派之地的天然分界。 黑门山:位于亚拉伯地与分给玛拿西支派之地的分界,四季被白雪所覆盖。

12:2-3 圣经多处论及西宏所治理过的地界,就是从亚嫩谷到雅博河(民21:24;申2:36,37;4:48,49)。 希实本:是亚摩利王西宏的都城(民21:26),位于约但河东32公里处。以色列占领此地之后,分配给了流便支派(13:17),后来成了利未支派的逃城(21:39)。

12:5 巴珊王噩的领土,北抵黑门山,南达雅博河,东至撒迦,西至约但河边的巴珊与基列。此地肥沃并以畜牧业著称(民32:1)。巴珊王国的居民属利乏音族,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以色列在尚未进入迦南之前,就藉着击败此番强敌而经历了神的权能,他们在征服迦南期间继续经历了神的大能。神爱自己的百姓且爱到底,藉着惩戒或安慰或劝勉,引领百姓走上自己所喜悦的道路(约13:1)。因此,我们当确信那在我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

12:7-24 被征服的西部迦南诸王之名:本段按照征服的顺序记录了约书亚在约但河西所征服的迦南诸王之名(南部的16名君王与北部的15名君王)。详细的记录是为了显明必定成就所应许之事的神的信实。虽然都是些小小的国家,但是这众多的国家云集遍布在迦南地,说明了当时迦南地的肥沃。然而今天,此地已变成荒芜的不毛之地,若不经过高度的开垦,就不可能用来耕种农作物。这一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迦南地只不过是永恒天国的模型。

12:8 本节说明了以色列征服的迦南地的地界,与10:40-42及11:16,17相符合。只是此处新添加了“旷野”这一词,指亚拉巴东南部的不毛之地。所列举的迦南民族中遗漏了迦南七族之一革迦撒人(3:10;申7:1)。这是因为此民族早已被周边民族吞并。

12:9-13 这里的王是按照2-10章所记录之事件的顺序记下的。

12:13-16 出现在本文中的诸王曾见于10章及其它经文中(民14:45;21:1;撒上22:1)。

12:16-24 是中部与北部巴勒斯坦诸王的名单。

12:23                                                       “戈印”的单数形式具有“国家”、“民族”之意,在本节意指部族群体。此处的“吉甲”并不是以色列过了约但河之后,第一个安营扎寨的地方,70士译本与RSV译为“加利利”。

12:24 共计三十一个王:长196.5公里,宽78.6公里的迦南地里居住着七个民族,其君王最多应是七名。然而,这里却有三十一个君王来治理。暗示了当时迦南内部存在着激烈的角逐与深刻的矛盾。他们看似团结一致却各自心藏根本相互对立的意念,没有真正的凝聚力。

祷读:约书亚记第13章  

约书亚记》第13章

13:1 约书亚年纪老迈:据犹太人的习俗,老年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70岁,此时期可谓是老年期的开始;第二阶段是70-80岁,是所谓的白发期;最后一个阶段是80岁至死亡之时,处于此年龄段的人就会听到人说他“老迈”(创18:11;23:1;24:1)。当时,约书亚正处于最后一个阶段。

13:2 虽然还有尚未征服之地,神却暂时中止了全面征服战,我们在此处可领悟到神充满智慧的关怀。①有必要恢复因长期争战而精疲力竭的以色列百姓之元气。倘若勉强继续争战,百姓之中就有可能出现抱怨神且陷入不信之人。神虽允许苦难临到我们,同时他会照着我们的承受力给我们所要面对的难处(林前10:13);②以色列百姓在旷野时期与征服过程中,只能全然依靠神的帮助。 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位于迦南南部地中海沿岸。圣经中从亚伯拉罕时代开始就论及了非利士人,他们在埃及附近的巴勒斯坦西南沿岸形成了商人村落。

13:5 迦巴勒人之地:是位于腓尼基海岸的小城。迦巴勒人(Gebalites)拥有卓越的建筑与造船技术,得到了周边诸国的认可(王上5:18;结27:9)。 哈马:是拥有奥朗提斯河(Orontes)的叙利亚中部城邑,圣经多次论到它属于迦南北部地界(民13:21;34:8;王上8:65)。

13:6 你……为业:KJV译为“你们只要把这地分给以色列百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神,他必成就他的应许,其成就的日期也许是将来的某一时刻。我们在祷告时能够确信凡所求的都已得到,其根据就在于此(太21:22)。

13:8-33 分配约但河以东之地:约但河以东之地适于牧养牲畜。因此,拥有许多牲畜的流便子孙与迦得子孙便请求摩西将此地分给他们为业(民32:1-5)。摩西认为他们的请求是自私的,因此首先警告了他们,之后作为条件,提出他们当积极地参与迦南征服战(民32:6,14,20-24)。

13:8 玛拿西那半支派:希伯来语原文圣经省略了这句话。然而,70士译本与大多数英文圣经以及新译圣经与共同译本都译出了这句话。因为玛拿西半个支派理所当然地包括在内(民32:19),故希伯来语原文圣经似乎故意省略了。

13:9 米底巴的全平原,直到底本:12:2称此地为“基列一半”。这是从亚嫩至希伯仑的亚摩利高原地带,大都是没有树木的荒山。13:14 利未支派并未承受土地为产业,他们从百姓得到什一奉献与其它祭物(利27:30-32;民18:21-32)。并且,耶和华亲自作了利未人的产业。之所以使这些规定成文,是为了保障利未人在圣幕专心服侍神。今日,全身心投入福音事工的传道人也需要圣徒在物质上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不能视今日教会工人与圣徒之间的关系和旧约的利未人(祭司)与以色列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为了更加积极地开展福音事工,教会工人有必要摆脱由生计问题带来的压力(徒6:4;林前9:4-18)。

13:16 亚嫩:位于约但东部,是摩押与亚摩利之边界之河。

13:19 基列亭、西比玛:是流便支派所重建的摩押城邑,后又被摩押夺去(民32:37;赛16:8,9;耶48:23,32)。

13:21 本节的属西宏的五族长原是米甸的五王(民31:8)。他们曾在米甸族类中拥有最强大的势力,却被西宏所攻陷,沦为了其封臣。

13:25 亚扪人的一半地:以色列在攻打亚摩利王西宏时,并没有干犯亚扪人的地。因为神曾应许要将那地赐给罗得的子孙(申2:19,37)。摩押与亚扪是在所得玛与蛾摩拉被毁之后,罗得与其女儿所生的后裔(创19:36-38)。虽然如此,位于亚嫩与雅博之间的亚扪人之地之所以被分给迦得支派,是因为当时此地属于西宏。后来,亚扪王曾要求以色列归还此地(士11:4-33)。

13:27 基尼烈海:新约圣经称此海为“加利利海”(太4:18)、“革尼撒勒湖”(路5:1)、“提比哩亚海”(约6:1)等。此海现今被称为提比哩亚海,新旧约圣经都有记载。此海汇聚了从约但河水源流出,经过呼勒湖,清澈见底的水与加利利海周围的温泉水,其中繁殖着大量的鱼。环绕加利利海的众山谷,地面覆盖着肥沃的冲击土,天气温暖、水量丰富,非常适于种植小麦、大麦、无花果、葡萄、蔬菜等农作物。加利利海因其四面环山,所以水面要大大低于海面,因此经常有暴风雨(太8:24;可4:37)。

祷读:约书亚记第14章

约书亚记》第14章

14:1-5 分配约但河以西之地:这是关于分配约但河以西之地的内容,论及了分配对象、分配方法与进行分配之人。①分配对象是9个支派,按着犹大、以法莲、玛拿西的剩余一半、便雅悯、西缅、西布伦、以萨迦、亚设、拿弗他利、但支派的顺序进行了分配;②分配时采用了先拈阄将迦南地分给各支派(民26:54-56),接着继续重新调整所出现的问题的方法;③进行分配的人是约书亚和大祭司以利以撒及各支派的族长。族长们计算自己支派的人数,帮助公正地分配,并且处理在分配过程中所产生之诸般问题。

14:2 照耶和华……所吩咐的……拈阄:神吩咐当按着各支派的人口比例进行分配,但首先要采用拈阄的方法(民26:54-56)。

14:4 约瑟的子孙是两个支派:雅各在临终前收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与玛拿西为自己的儿子,并非视他们为孙子。因此,约瑟的后裔得以享受在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中占据两个支派的祝福(创48:5)。 利未人……但给他们:利未支派虽未得地为业,但也分到了所居住的城邑与可放牧牲畜的草地。亦即,利未人得到了包括6个逃城的48个城邑与城四周的放牧草地。

14:5 本节用一句话扼要地总结至19:51的分配迦南地的内容。据本节来看,迦南地的分配似乎进行得既简单又容易。然而,实际上在其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波折。尤为冲击性的事件是给犹大、以法莲及玛拿西半支派分完产业之后,分配工作暂停了一段。之后就描述了整个以色列都聚集在示罗设立会幕的事件(18:1);并且,约书亚责备了那些在领受产业的问题上态度消极的支派(18:3)。

14:6-15 迦勒要求分得希伯仑地:在以色列为了分配迦南地而开始拈阄之前,迦勒要求分得40年前摩西所应许的希伯仑地(申1:36,38)。他之所以要求分得希伯仑地并不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乃是为了忠于从神仆人摩西所得的应许。迦勒虽然是85岁的老宿,却表明要惩罚居住在希伯仑险峻山地的亚衲族人,这番心志证实了上述事实(12节)。

14:6 迦勒:是被摩西秘密差遣的十二探子之一,因与约书亚一起主张攻打迦南几乎被百姓用石头打死。那时,神应许惟有约书亚与迦勒能进入迦南地(民14:24)。因此,约书亚当比任何人更清楚这些事的来龙去脉。

14:8 我专心跟从:迦勒并不是因陷入英雄主义或骄傲而自吹自擂,而只是表达了信实地顺服神旨意者的心志(林前1:31;4:16)。

14:10 使我存活:当回顾出埃及之后所经历的艰险旷野旅程与迦南征服战,迦勒从心灵深处道出了此番告白。在开始旷野之旅时超过20岁的人当中,他是踏上迦南地的两个生存者之一(民14:26-32)。

14:12 或者耶和华……与我同在:迦勒丝毫不肯为自身的安逸而荒度余生,体现了直到最后也想为神所用的信仰。迦勒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坚韧刚强的信心,是因为他在40年旷野生活与7年征服战中深深地经历了神的主权性大能。迦勒痛彻心扉地认识到以色列的胜败首先取决于神是否同在,而不是取决于肉身的力量,或超人的战略战术,或良好的兵器。

14:15 于是国中太平,没有争战了:迦勒的信心如太阳般发出耀眼的光芒。他靠着以神为中心的信心,终于占领迦南而带来了和平。曾为埃及之奴的迦勒,如今却蒙了身为希伯仑城主的祝福,这是他全然信靠神所得来的礼物(14节)。

祷读:约书亚记第15章  

约书亚记》第15章 

15:1 本章记犹大支派分得之地,是最先分得约旦河西土地的以色列支派。先划定四界,然后特别提出给迦勒和俄陀聂的土地;最后把城邑依次分给犹大支派各宗族。

15:15 底璧位于希伯仑的南方,古名“基列西弗”(士1:11),又名“基列萨拿”(49节)。在南部战役中,约书亚曾攻陷希伯仑和底壁二城(11:21),大概逃脱的亚衲族人回来重占,以致迦勒要再攻打。

15:17 俄陀聂在约书亚死后做了以色列人的士师(士3:7-11),是第一位兴起的士师。

15:18 “下驴”表示尊敬。

15:19 押撒要求的田是一块有水泉灌溉的好田,迦勒给她的土地,高处低处都有水泉,远超过她所求。这块地在底壁附近。今天,那一带的农民仍用水泉灌溉田园。

15:32 自15节至本节共记有36个城邑的名字,这里说29个,其中有些或为村落的名字。这些城邑与乡村后来大半给了西缅支派(19:1-9)。

15:33 本节至36节的城乡介乎犹大中部高原与非利士人所居的沿海地带之间,大部分仍为非利士人所占,到大卫王时始取得;其中有些城邑后来改分给但支派。

15:51 此处歌珊为一个城的名字,不同于10:41的“歌珊全地”。

15:61-62 “旷野”指耶路撒冷东边及南边与死海接壤的干旱地区。“盐城”有的圣经学者认为就是二十世纪考古学家发现《死海古卷》的昆兰(Qumran)。《死海古卷》的发现,肯定了旧约很多经卷的历史真实性。

15:63 耶路撒冷分上城和下城。约书亚只攻取到下城(北部),未能攻下上城(南部);要到大卫时代才取得,并赶走了耶布斯人(撒下5:6-7)。

祷读:约书亚记第16章  

约书亚记》第16章

16:1-4 约瑟子孙的产业:此处概括性地描述了约瑟子孙,即以法莲支派与玛拿西半个支派所得之地的范围与境界。约瑟的子孙继犹大子孙之后,分得土质优良的中央地带,可以说是成就了雅各的祝福(创48:15,16;49:22-26)。他们所占据的中部地区,南与但、与便雅悯支派相接连,北与亚设、西布伦、以萨迦支派相邻,东临约但河,西以地中海为界。

16:4 在约但河以东之时,玛拿西半支派曾分得了宽阔于流便与迦得支派的地(13:8-31)。剩余的半个玛拿西支派在迦南分得的地,是以法莲支派所分得之产业的两倍。据以色列的第二次人口普查,以法莲支派为32,500名,玛拿西支派为52,700名(民26:34-37)。当然,原则上应根据人口比例而分配产业(民6:53,54;33:54),然而,玛拿西支派所分得之地与人口相比过于宽阔。因根据均衡的原则,玛拿西支派的产业中也包括了分给以法莲支派的城邑(9节;17:9)。

16:5-10 以法莲支派的产业:以法莲虽是玛拿西的弟弟,但神曾应许他将比哥哥“还大”(创48:17-20)。在以色列以圣幕为中心安营扎阵时,以法莲支派也是西边阵营的领袖(民1:18-24)。并且,神的会幕被建立在以法莲支派领土内的“示罗”(19:51),直到士师时代,以法莲支派在政治、宗教等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身居如此重要地位的以法莲支派却犯了一个重大的过失(10节)。即以法莲子孙并没有驱逐境内的迦南居民,反使其为奴。这就意味着他们虽有力量逐出迦南族类,却为了贪图安逸而违背了神的命令(申7:1-26)

祷读:约书亚记第17章  

约书亚记》第17章

17:1 玛吉……吉列与巴珊:玛吉的子孙所得之地是约但河以东的整个巴珊王国与半个基列。他们英勇如壮士的父,因此不仅轻松地征服了巴珊与基列,在占据那地之后,为了帮助兄弟支派而带头渡过了约但河。

17:5 十份:就是分给除了希弗之外的基列五子之五份与分给西罗非哈之五女的五份。

17:7-13 约但河以西玛拿西半个支派的境界:这一段经文描述了在约但河以西迦南地玛拿西支派所分得的产业的境界。其境界北接亚设、西布伦、以萨迦支派的境界,南则沿着加拿河到他普亚。东从加利利海的南端到约但河地带,西临地中海。

17:11 玛拿西在以萨迦与亚设境内:亚设与以萨迦支派是在玛拿西支派后才分得产业(19:17-31)。因此,本节并非按照分地的时间顺序记录,只是为了说明玛拿西支派的境界而这样记录。虽然每一个支派各自拥有自己的产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隔绝,作为同胞,他们当彼此协力,彼此相爱。调整境界依据的是平衡的原则,当在彼此理解与协助中进行。 他纳:是现今的Tell Taannak,在地理上非常重要的地方。此处是西连沙仑平原,东北接以色列平原,北通亚柯平原的商道要地。玛拿西支派更加强盛之后,才得以占领此地(士1:27,28)。

17:12-13 当时居住在从伯善到米吉多之间地区的迦南人拥有铁制兵器。因此,尚未走出青铜器文化圈的玛拿西子孙只能服在他们的淫威之下。但是,他们若以真正的信仰装备自己,藉着神的帮助定能战胜任何强敌。在迦南征服初期,玛拿西子孙一马当先与极其强大的迦南联军英勇奋战(4:12),如今,却不能驱逐其残余势力,这首先是因为他们的信仰已懈怠。这些原因加增了以色列的网罗、陷阱与鞭打(23:13;士2:2,3)。

17:14-18 约瑟子孙的不满与约书亚的命令:16:5-17:13记录了约瑟的子孙以法莲支派与玛拿西支派所分得的产业。他们占据了迦南地的中心地带,若加上分给约瑟支派的两个产业,他们所得的地宽阔得不能与其它支派相提并论。约书亚“你们自己开拓吧”的命令中,隐含着双重意义,即当驱逐残存于约瑟支派境内的迦南居民,并开垦荒地使其成为肥沃之地。耶稣也曾警告轻看所领受之银钱的现象(太25:26-30)。

17:17-18 约书亚使约瑟子孙建立必能驱逐迦南列族的确信。只要那分开约但河,用超自然的方法使坚固的耶利哥城倒塌的神与之同在(申20:1),谁都不是以色列的对手。我们可以通过约书亚在本节中的回答,领悟蒙应许得到永恒产业的圣徒当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人因执迷于追求世界就容易失去对神之永恒应许的信心。因此,就不会因巨大的属灵祝福而感恩,反而常因迷恋吃喝之事而抱怨不平(太6:25)。然而,想要成为一名成熟的基督徒,当以作天国子民为荣(腓3:20),怀着对救恩的确信,竭力传扬天国的福音。

祷读:约书亚记第18章 

约书亚记》第18章

18:1 在示罗,把会幕设立在那里:以色列子孙分产业给五个支派之后,把会幕从吉甲移到示罗。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宗教、政治、军事中心挪到了迦南的中心地带。 “会幕”是以色列百姓宗教生活的中心,也象征着以色列的终极统治者是神。在本节,我们要考查会幕的名称与功能。①“帐幕”(出26:1)是从指处所的希伯来语“ohel”翻译而来。即帐幕是象征神之临在的场所;②“会幕”(出27:21;利1:1)是与“帐幕”类似的名称;③“法柜的帐幕”(出38:21;民1:50)指藏有见证之石版的约柜所在的处所。见证的石版标志着神与人之间所立的圣约。记录着十诫;④“法柜的帐幕”(代下24:6)与第三个用法相同;⑤“圣所”(出25:8;利10:18)指分别为圣的圣洁场所;⑥“耶和华的殿”(出23:19),意指与以色列百姓的居住地相区分的神之殿;⑦“神殿”(代上6:48)意指圣殿;⑧“耶和华的帐幕”(利17:4),意指“神所居住的场所”。 示罗:位于伯特利北约16公里处,在军事上属于安全地带。示罗因位于迦南的中心地带,以色列百姓容易从全国各地聚集在此。

18:3 你们耽延不去得,要到几时呢:这是对蒙召作基督工人的所有圣徒的警言。当时七个支派的各种借口都不能合理地解释他们的行为(8:1-28),不论遇到何等逆境,都当凭着信心积极地加入扩展天国的事工中。

18:4-6 为了有效地分配土地而设立委员会:约书亚在拈阄给剩余七个支派分配土地之前,特意设立了土地委员会。即每个支派都要选举三个人,使这二十一人将以色列的剩余之地分为七份。约书亚之所以下达此番特殊指令,可能有以下三种原因:①警戒七个支派的消极态度,督促勉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分配土地 ;②分配产业的事宜已耽延了许久,因此事先派遣调查团,以迅速准确地进行分配工作;③每个支派都公开派遣由三人组成的调查团,使之毫无私心地公平划分境界。他们所当要画的地图并不需要经过严格而详细的测量,只需概括性地调查,按其自然之特征分为七份即可。因为七个支派的人口相异,需要在拈阄之后进一步具体调整境界。

18:7 供耶和华祭司的职任:指有资格取用献在神的圣殿的祭物的职任。因为从制度上保障了利未支派靠着服侍神的圣殿而生活,故利未支派未能得产业(13:14)。

18:9 分作七份:堪探迦南地后,将此地分作七份是因为尚未分得产业的支派共有七个。迦得、流便、玛拿西半支派已在约但河以东分得了产业,利未支派则不以地为产业。 写在册子上:此处的册子并非指今日用纸作成的书,乃是指用羊皮作成的书卷。堪探者们在羊皮上画了迦南地的“地籍图”。

18:10 拈阄:拈阄以决定事情的作法是广传于古代近东的风俗。然而,对以色列百姓而言,拈阄的习惯具有寻求神旨意的特殊意义。在这里他们面对分配土地这一大事,为了寻求神的旨意而拈阄。因此,我们不能视此拈阄的行为是世俗的举动,如同那出于侥幸心理而买彩票或玩赌博的行为。

18:11-28 便雅悯支派的产业:本文说明了便雅悯支派所分得产业的境界与其中的城邑。他们的领土南与犹大支派,北与约瑟支派相连,这就成就了神藉着摩西所说的预言(申33:12)。便雅悯是约瑟的惟一兄弟,故他们后裔之间似乎也存在着特殊的连带关系(创43:29)。并且,当以色列王国被分裂时,只有便雅悯支派帮助犹大支派,守住耶路撒冷圣殿与大卫的宝座(王上12:21)。照着雅各的预言(创49:27),便雅悯支派的人皆继承了好战的传统(士20:15,16;撒下2:15),这种好战性格也符合他们所分得之地的地理特点。他们的领土位于连接南北的战略要道,是纷争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18:11 分给便雅悯支派的领土,大都是山地,有一部分是沙漠,其余的就是耶利哥与耶路撒冷附近的肥沃土地。

18:13 伯特利:便雅悯支派的北界与以法莲支派的南界相连(16:1,2)。人们常认为伯特利是以法莲支派的领土,然而,本书作者却明确地记载伯特利属于便雅悯支派(22节)。

18:17 波罕的磐石:波罕是流便的子孙(15:6)。故可以推测有一些流便子孙曾居住在犹大东北地区。

18:25 基遍:是当年以色列在迦南征服战中,不战而进驻的城邑。约书亚在此地攻打由五王联合的巴勒斯坦联军,藉着神超自然的神迹歼灭了他们,奠定了征服巴勒斯坦的基础(10:1-5)。同时在大卫和所罗门时代,这也是圣幕停留的地方。后来,此地与迦巴一起成为利未人的城邑。此地就是今日的(el-Jib),开垦山地成为沃土,生长着茂盛的葡萄树、无花果树与橄榄树。

18:28 按着宗族:常用来记录土地分配过程。这句话强调的是神按着各宗族的需求充分地供给了所用之地。神赐我们生命,且赐下无比丰盛的生命(约10:10)。

祷读:约书亚记第19章  

约书亚记》第19章

19:1-9 西缅支派的产业:西缅支派所分得的产业在犹大支派的地业中间。这似乎是靠着拈阄与在分配过程中进行调整所得的结果。因犹大支派的领土过于宽阔,故能将一部分产业拿出来分给在12支派中人口最少的西缅支派。据民1章与26章的两次人口普查的记录来看,西缅支派在旷野生活中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些人是因在巴力毗珥事件中所犯之罪而受到惩罚而死的,因为那次犯罪的主谋是西缅支派的族长心利,且在那次事件之后,西缅支派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民25:14,15;26:14)。总之,西缅支派在旷野生活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似乎已难以作为一个支派而存立。西缅人居住在犹大境内之后,逐渐被犹大支派所同化(21:9;士1:3,17-19),到希西家王执政时,似乎已分散居住在犹大的各处(代上4:39-43)。这就应验了雅各对西缅支派的预言(创49:5-7)。

19:10-16 西布伦支派的产业:西布伦支派的境界相当于迦南北部的内陆地带。这似乎不符合雅各的预言,西布伦将住在海口。(创49:13),但是,若能承认位于贸易要道的西布伦支派因经商而繁盛的事实,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解决。就是说,当年雅各预言以萨迦将要从事安逸的农耕生活,相反西布伦支派则走遍辽阔之地而从商(申33:19)。西布伦的境界内有迦密山,当年以利亚曾在此山中与400名巴力和亚舍拉的先知相争以分辨真神与假神,最终以利亚大获全胜(王上18:20-40)。不仅如此,耶稣基督所生长的拿撒勒亦属于此地(太2:13-23)。

19:17-23 以萨迦支派的产业:以萨迦支派的领土内包括Esdraelon平原的肥沃农田,这应验了雅各与摩西的预言(创49:14,15;申34:18)。以萨迦支派的耶斯列地有亚哈的宫殿,附近则有拿伯的葡萄园(王上21:1,2)。位于摩利(Moreh)的书念城因曾供给以利沙的女子居住在此地而扬名(王下4:8-37),源于他泊山而流入地中海的基顺河则以士师巴拉获胜之地而著称(士4:12-16)。并且,士师陀拉与巴沙王皆出生在以萨迦支派。

19:24-31 亚设支派的产业:亚设支派所得的产业是加利利西边的倾斜地区。他们的领土达到西顿与推罗两个城邦的沿岸,与整个亚柯平原与加利利的西部倾斜之地相连。亚设分得如此肥沃的农作物产地,亦应验了雅各的预言(创49:20)。此支派中未曾出现一个士师,仅供参考。

19:32-39 拿弗他利支派的产业:拿弗他利支派位于北端,其南界与西布伦,其西界与亚设相连。在约书亚征服迦南之时,曾在迦南居民中起主导作用的夏琐王之居所亦在此境界内(11:10)。拿弗他利支派未能驱逐迦南的外邦势力而混住在一起,很早就陷入了偶像崇拜里。有许多河水通过基尼烈湖西部,拿弗他利支派的领土是广阔的平原,易于耕种。

19:47 但人……住在其中:但支派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产业,而去攻取遥远的北方城邑利善的原因有以下两种:①较众多人口而言,他们所分得之地过于少;②他们所得产业之内外都居住着强盛的亚摩利人与非利士人,故难守自己的产业。他们在寻找自己得以居住之地的过程中,攻取了尚未要塞化的城邑“利善”,改名为“但”,并居住在那里。利善:亦被称为“拉亿”。为但支派所占领后改为“但”。它位于巴勒斯坦的最北端,常用“从别是巴到但”来指整个以色列。

19:49-50 继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得产业的事件之后,在这里记录了约书亚得亭拿西拉为业的事件。一般认为,“亭拿西拉”与位于示剑西南约11.2公里处的今日毗勒贝他那是同一个地方。约书亚在分得此地之后重修了那城。“修”的原文与“重新建筑”相近,暗示那城已极其荒废。我们可藉着本文的事件,从约书亚身上发现作为真正领袖的特质:①不论是从地位上还是从业绩上,约书亚都当第一个分得产业,但他在所有百姓之后求得了自己的份;②他虽拥有领袖的权柄,但并没有独断地取自己的产业,反而谦卑地在百姓面前求得产业;③他放弃自己的私欲,毫无抱怨地接受了荒废之地。

祷读:约书亚记第20章  

约书亚记》第20章

20:1-9 逃城:本章记录了按照神的命令选定逃城的事件。逃城具有“接纳之城”的意思。古代诸民族(腓尼基、叙利亚、希腊、罗马)等也曾选择一定的场所用来作为保护偶然犯罪之人的住所,古代以色列也将耶和华的圣殿视为逃亡者的避难所(王上1:50-53;2:28-34)。然而,圣经中的逃城制度不仅比其它国家的类似制度更加有体系,而且在预表耶稣基督的这一点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设立逃城的目的在于阻止更多不必要的杀人事件。就以色列的律法而言,故意杀人的罪行是决不能得赦免的。然而,即使是这种时候,必须经过公正的审判才能定罪(民35:30,31)。因此,逃城制度为判断此杀人行为是蓄意还是偶发提供了判断上的依据。逃到逃城的人也要在城门口向此城的长老们说明事情的经过,只有被判断是误杀人的人才能进入城中。并且,进入逃城的人要在百姓面前接受公正的审判。即使是通过审判证明了其非蓄意性时,也要住在逃城中,直到事件发生时的大祭司去世的那一日。总之,逃城制度反映了应用刑罚的公正性与酌情处理的原则。并且,此制度还是代赎概念的根据。这意味着人必因自己的行为而死,但藉着进入逃城,即藉着相信代罪人而死的基督才能得救。

20:1 耶和华晓谕约书亚说:民35章记录了耶和华赐摩西逃城之规例。并且,在申19章摩西向以色列百姓再次说明此规矩。本文则说约书亚直接从神领受了此命令。约书亚曾长伴摩西身边,在以色列百姓中,应比任何人更加清楚这些规矩。

20:3 无心而误杀人的:指在全无杀意的状态下误杀人者。民35:16-23明确区分了蓄意杀人与过失杀人,前者要受惩罚,而后者则可以逃到逃城。 报血仇人:神是所有生命之主,并且严守公义,决不宽容蓄意杀人之徒(民35:31-34)。然而,耶稣代所有圣徒接受了神严格而完全的惩罚,使必死的罪人得到了崭新的永恒生命。

20:7-9 逃城的名字与位置:本文罗列了六个逃城的名字与位置请参照下面的地图,这些城邑都包括在利未人的城中(21:13,21,27,32,36,38)。并且他们按照适当的距离在约但河两岸各设立了三个逃城。这些逃城都位于山顶,即使是在远处也能望见。之所以如此选定位置,是为了使误杀人者可从全国各地迅速逃到逃城。对于以色列的逃城,不仅是以色列子孙,而且那些居住在他们中间的外邦人也拥有相同的权利。在设立六个逃城的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事为了公共利益而舍弃私人利益。比如,希伯仑原属于迦勒,但当它被选作逃城时,迦勒甘心将此城让给了利未支派(15:13;21:11)。如此看来,对只要是杀了人,不管什么原因都处以死刑的古代以色列社会而言,逃城制度是更为完备的制度,在属灵意义上则象征避难所耶稣基督(诗14:6;46:1;耶17:17)。

祷读:约书亚记第22章  

约书亚记》第22章

22:1 当时:指迦南地分配结束的时候。摩西称此时为“等……那地被耶和华制伏了”(民32:22),“等到你们弟兄在约但河那边,也得……地”(申3:20)。据两个半支派所许之愿,此时为“以色列各承受自己的产业”之时(民32:18)。

22:2-3 两个半支派在以下两个方面配得称赞:①即使是在摩西去世后他们也守了与摩西所立之约 ;②对他们而言,爱国之心既是对神信仰的表现。当信仰与爱国心融为一体时,他们便甘愿献身作英勇无比的壮士。

22:5 只要切切……事奉他:两个半支派的壮士久经疆场,必经历了许多危险与苦难,并且在那些逆境中经历了神的大能,因此得以拥有更加火热的信心。约书亚恳切地嘱咐那些结束漫长的军旅生活而还乡的壮士,不可懈怠属灵的追求,当更加大发热心,继续信心之旅。本节中的“切切”具有“尽力”、“深思熟虑”等含意。“尽心尽性”则指投入全身心。

22:8 与你们众弟兄同分:与弟兄同分战利品对以色列而言是一个原则。战事后论功行赏的对象不仅是在第一线奋战的军兵,还包括在后方支援他们的人,藉此来确认作为神的选民,以色列整个民族心系共同的命运。每个基督徒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一员,要彼此补足,以此经历基督丰盛的恩典。

22:10 离开示罗而返回基列的约但河东支派是流便、迦得、玛拿西半个支派。到了靠近约但河一带的迦南地:两个半支派抵达巴勒斯坦的天然要塞约但河之后深有感触。当年他们把家人留在原地,在以色列军队中最先渡过了约但河,如今却把在战场上同甘共苦的同胞留在河西。

22:12 若除了示罗的祭坛之外(18:1)再修筑第二个祭坛,就被视为是偶像崇拜,凡参与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而被歼灭(申13:12-17)。虽然说是出于误会,以色列会众为了惩罚拜偶像的举动,面对同甘共苦的同胞,依然站起来要去攻打他们。

22:13-20 十个支派的愤怒:以色列子孙先抑制激动的情绪,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而派遣调查团,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虽然本文并没有记录,但此番决定背后必隐藏着以约书亚为首的领袖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结成牢不可破的协助关系并同甘共苦的弟兄们竟然背叛的事实令人难以置信。

22:17 拜毗珥的罪孽:指以色列住在什亭时,百姓与摩押女子行淫,并拜他们的偶像巴力,因此激发耶和华震怒的事件(民25:1-9)。当时,非尼哈杀死了将米甸女人带进以色列会众的人与那女人,使因神的震怒而泛滥的瘟疫得以止息。

22:19 帐幕:直到所罗门执政时期被圣殿代替为止,帐幕同以色列的历史一同经历了多次移动与艰难。帐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帐幕的设立与奉献:摩西在西乃山从神得到了关于设立帐幕的启示,那时神详细地指示了帐幕的样式。②旷野中的帐幕历史:在西乃山下约停驻50天之后,帐幕于第二年2月20日开始移动。在旷野生活中,每逢云彩从帐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进,若云彩不收上去,他们就不起程;③定居迦南后的帐幕历史:以色列百姓在进入翘首企盼的迦南地之后,安营在耶利哥附近的吉甲并设立了会幕。④从那之后,圣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论及会幕,直到大卫王时代,才记录会幕设立在基遍。大卫当时有两个会幕,一个是位于基遍的拥有祭坛的会幕,另一个是位于耶路撒冷的,用来安放约柜的会幕(代下1:3,4)。到了所罗门王时代,按照神的指示建筑了圣殿,约柜和其它器具也得以从会幕搬到圣殿。至此,长达约五百年的会幕历史结束。

22:24-25 这段经文体现了两个半支派所关心的三个重大事项:①信仰第一;②团队精神;③子女教育。

22:26 两个半支派所遭到的误会已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然而,筑坛的事件本身依然是个问题。从律法的角度来看,神禁止为拜偶像而筑坛。

22:27-28 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两个半支派有此番忧虑。因为:①他们与十个支派之间横放着约但河这一天然障碍,故不易彼此往来;②事实上,期待没经历征服战的后代拥有同样火热的团队意识是不太现实的。

22:30-34 非尼哈一行听到两个半支派的解释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为自己误会了他们而深感抱歉。若双方都只顾为神而大发热心,忽视用爱与智慧彼此相处,必会引起一场触目惊心的同族相残之悲剧。

祷读:约书亚记第23章  

约书亚记》第23章

23:1 耶和华使……不与四围的一切仇敌争战: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征服迦南地,是因为耶和华的权能与之同在。本书作者藉着本节,不仅告知了约书亚召集众代表的时期,同时也表明了以色列当时顺服神之话语的根据。一直以来引领以色列在迦南之战中获胜的是神,使以色列完全征服尚残留之仇敌的也是神。这正应验神的话:“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

23:2 以色列众人……官长:意味着只有那些有资格代表整个以色列人的领袖才能来此地。这里所谈到的四种职能并不代表以色列领袖的四种身份。长老是用来称百姓之代表的一般名称,族长(heads)、审判官(judges)、官长(officials)等则统称指导百姓的身份。尤其是,族长指各支派、宗族和家族为单位的领袖,他们之中最为适合的人被选为审判官与官长。

23:4 约书亚将所剩下的各国也都包括在产业之内,这一事实突出了其先取性信仰。

23:6 大大壮胆,谨守遵行:?“大大壮胆”具有“极其大胆”与“下定决心”之意。大胆的勇气不仅是战争所需之要素,亦是信仰生活所必备的品质。因为,这世界到处都有无数违背神真理的势力存在,所以很多时候,想要实践真理的人不得不面对患难与逆境(提后3:12)。 不可偏离左右:勿要曲解神的话语,当谦卑而慎重地顺服真理的教导。

23:8 “专靠”的希伯来语具有“紧紧粘住”、“坚定地留在原处”、“尽力追赶”等含意。不陷入偶像崇拜的捷径是专心依靠神。此原则也适用于我们的信仰生活,为了使生命日趋成熟,脱去昔日行为上的旧人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积极地穿上新人(弗4:24)。

23:10 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以色列百姓曾数次经历了以一敌千的战斗。这是因为神代他们而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神的信仰很有可能被忽略,这些忧虑藉着日后以色列的背逆而成为事实。因地所产之物,他们不借助神的帮助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他们的信仰开始逐渐懈怠,而人的罪恶本性则趁此机会煽动人里面的贪婪和欲望,加厚了彼此间的隔膜。

23:11 要分外谨慎:追根究底,信心之敌是肉眼所不能见的邪灵(弗2:2)。因此,若不睁开属灵的慧眼,常常保持属灵的警醒,罪恶势力将逐渐占据我们的心灵(弗1:18)。故此使徒彼得劝勉我们“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

23:12 约书亚禁止他们与迦南居民联姻。这并不只是为了保存血统的纯正,乃是为了防止藉着通婚而兴起的偶像崇拜。婚姻是人生大事,决不只是为了满足男女间身体与物质上的需要。与崇拜偶像的迦南居民联姻是对神公然的不顺服,是无视拣选以色列的神之圣洁的顽梗举动。

23:13 他们却要成为……机槛:约书亚这些警告是根据记录在出23:33;民33:55;申7:16等处的律法。“机槛”是文学性措辞,常出现在比喻体的文章里(伯18:9;诗69:22;140:5;箴22:5;赛8:14)。网罗与机槛是为了强调同样的含意而使用的重复手法。由此可知,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障碍皆源于人的不顺服。以色列百姓若想安居在应许之地,捷径就是除去那地的邪恶。若是一部分百姓被罪所染,其余百姓将要担负双重的疾苦,很难持守纯正的信仰。因为他们是共同服侍同一位神的信仰群体,个人的堕落亦就是整个百姓的堕落。 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约书亚极其独特地表达了以色列百姓与迦南人联姻后,将要发生的悲惨景象与压迫。“肋上的鞭”意指将要落到用鞭子受治理的悲惨地步(王上12:11)。事实上,以色列因所剩下的迦南势力而受到许多苦难,最后沦为亚述与巴比伦的俘虏。“眼中的刺”也比喻将因仇敌大受痛苦。士2:3重复了这两句话,说“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

23:14 我……要走:约书亚以极其坦然的心境迎接将要临到自己的死亡。据推测,当时他有可能思想以下的问题:①他深深明白人的罪性与有限性,想劝告以色列百姓顺服永恒真神的计划与护理 ;②他晓谕百姓,人不过是空手而来,徒手而去的存在,不可为属世的欲望而执迷不悟;③必须信靠着使人死、又使人活的神(申32:39),盼望更美好的家乡。虽然末世复活的盼望直到新约时代才完全被显明出来,但是在旧约时代,神也一直渐进地启示以色列关于末世复兴的真理。

祷读:约书亚记第24章 

约书亚记》第24章

24:1 示剑:位于耶路撒冷北约62公里处,是今日位于以巴路山与基利心山中间的,约书亚之所以选此地作重申圣约的场所,是因为自族长时代以来,示剑一直被视为圣地(创12:7,8;33:10)。

24:2 古时……事奉:作为神恩典的实际证据,约书亚首先指出了神从偶像崇拜中呼召亚伯拉罕的事。

24:4 雅各的人生充满了许多失败。然而,神却用人的软弱而邪恶的性情,成就了自己的旨意。

24:5-7 与选民同在的神:无论是出埃及之前发生的事还是横渡红海的事,都如实地反映了神主权性的帮助(出1-14章)。神若定意要为自己的子民成就什么,就必成就到底。其成就的方法,有时是藉着超自然的奇迹,有时则使用人的能力。

24:9-10 约书亚论及有关巴兰的事,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此事件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我们很大的教训:①任何人都不能阻挡神的作为:巴兰的嘴唇不仅没有向以色列发出咒诅,反而为其祝福,充分体现了神的绝对主权;②要戒备那迷惑之人):虽然巴兰为耶和华的权能所震摄而未敢咒诅以色列,但他贪婪成性,违背真理,想藉着假预言来迷惑百姓。因此约书亚警戒那些迷惑者。

24:12 我打发黄蜂飞在你们面前:这就应验了神对以色列百姓的应许。

24:13 作为永恒救赎计划的一部分,神将迦南地赐给了以色列,在这一点上,迦南地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创造万物相同,新的创造使万物得救赎,这是靠着神的主权性计划与工作才能得以成就。我们不可曲解本节的含意,犯下将从神所领的银钱藏在地下的愚蠢过失。

24:14-15 约书亚并没有强迫以色列盲目地信仰神,他首先具体地指出神祝福以色列百姓的恩典(1-13节),然后督促百姓决志。对神的顺服并不是强加的束缚与宗教重轭(徒15:10),而是使人的生命更加丰盛,更加有意义的祝福。信仰中不存在中立地带,也不能同时选择两个(太6:24)。事奉耶和华就意味着否定其他的一切神灵,耶和华并不是在众神之中最有能力的神,乃是永活的真神,除耶和华之外并不存在别神(诗86:10)。

24:16-18 以色列的耶和华信仰决意: 以色列百姓积极地响应了约书亚的号召,决志坚定地信靠与顺服耶和华神。他们再次概要约书亚的演讲(2-13节),积极地回应在以色列历史中动工的神之护理。

24:19-20 约书亚并不因百姓的决志而感到满意,因为一时的强烈决志很容易淡化消失。并且,外邦宗教与文化深深扎根于迦南地,因此必会有诱惑,约书亚为了坚固百姓顺服到底而强烈地警告以色列民。

24:22 这句话是指若以色列百姓再次遗忘耶和华,他们将自己定自己的罪。即他们若决志如此,不必再立其他证人,将会自己承认所犯的罪。耶稣再来施行最后审判之时,所有人将会在神的审判台前承认自己的罪(罗14:12;彼前4:5)。

24:23 要除掉你们中间的外邦人:即使是约书亚在世时,以色列百姓中似乎也有私藏偶像的人和精神上的偶像崇拜者(利17:7;结20:7)。因此,约书亚督促那些既想事奉耶和华又不能丢弃偶像的人下定决心单单信仰神。今日,也有一些基督徒在信耶稣的同时,也去求算命者的预言。圣徒不应满足于因信称义,乃要竭力成圣。

24:25 “律例”指一般的规条或义务,“典章”则指具有法律意义的律法。出15:25将与此相同的希伯来语译成“律例、典章”。

24:26 并不是指摩西在旷野所设立的会幕,因为当时会幕设立在示罗(18:1),并不可能为了特别的仪式,随处移动。因此,本节的“圣所”可以说是指筑在以巴路山附近的坛(8:30)。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指示剑橡树之下的“圣地”。理由是亚伯拉罕与雅各曾在此地筑坛敬拜了耶和华。

24:29 即使约书亚死后,以色列百姓依然尊他为“耶和华的仆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领袖去世不久之后他们的信仰陷入了悲惨的境地。

24:31 曾经历拯救以色列民族脱离暴政与压迫的神之恩典的人,直至最后都相信耶和华,但是,他们的后裔却与他们不同,最终还是事奉了偶像。相继而来的士师记就是记录了以色列重新受到外敌的入侵与强占而痛苦的故事。为了使我们的信仰成熟而经历神的恩典固然是好事,但过于追求神秘主义体验则存在将我们引上歧途的危险。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复活的基督却能信他是救主且跟随他的人,是更加有福的人。

24:32 约瑟的骸骨,埋葬在示剑:约瑟曾遗命将自己的骸骨葬在迦南地,显明他即使是在埃及享受荣华富贵,也未曾失去对神应许的信心。过了500年之后将约瑟的骸骨葬在迦南地的事实,表明神的应许必会成就。约瑟的骸骨被埋在示剑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雅各不仅从哈抹的子孙买了那地,且在那里为子孙筑了坛,使那地圣洁。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