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罗查经《犹大书… 29 7 月, 202316 12 月, 2023 by Tong, Peter 🔊 Play 音频 2 分钟 犹大书导论 这是一封简短、有力而又充满属灵勇气的信,针对威胁福音真道的虚妄信仰与传错谬道理的假教师,呼吁基督信徒竭力抗辩。作者用旧约的事例,借古喻今,来说明敌对道理的结局只是灭亡。又用没雨的云、没果的树和流星来斥责这些口是心非、假敬虔之名行欺骗之实的人。本书写作时地均难确定。 书前说明为“雅各的弟兄犹大”所作,一般相信这是耶稣的弟弟犹大,主要写给侨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犹太基督徒的信。 信中引用两本犹太人著的不属旧约正典中的故事,来说明犯罪必受永刑;过去如此,现在亦然。作者也要我们同情不幸陷在罪中的人。 他最后用充满信心和喜乐的语调为读者祝福:神必能保守信祂的人不失脚,纯洁无瑕进到祂荣耀的国度里。 一、本书作者及写作时间 本书属“普通书信”,今天能见到的最早新约经卷目录《穆拉多利经目》(Muratorian Canon,为主后二世纪末 教会所用)中列有此书;但初期教父著作中,直到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约主后155-253年)才提到这封信;俄利根(约主后185-254年)后来称此书“文字不多,但十分有力,充满属天智慧”。 作者在本信开头处自称为“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犹大”。这犹大自非十二使徒之一的犹大,更非卖主的加略人犹大,而是耶稣与雅各的弟弟(太13:55;可6:3)。雅各和犹大都是在耶稣升天后才归主的;雅各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犹大在初期教会中似无重要地位,未跻身使徒之列。此信行文风格和简洁近乎《雅各书》。 本书内容有若干部分与《彼得后书》(特别是第二章)近似。17,18两节与《彼后》3:3中有一短句全部相同(“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两书引用旧约的例子,例如天使、所多玛等城市,以及巴兰等人物,其后先后次序也一样;新约中也只有此二书同时用这些人物借古讽今。 一般认为本书写于耶路撒冷被毁后,此时彼得已为主接去,故彼得不可能援引此信,反而犹大援用《彼后》的可能性较大;除非二人同时援用另一材料来源。 有些现代学者认为《彼后》引用《犹大书》,把《彼后》的写作时间推迟到第二世纪,因而作者也非使徒彼得。他们鉴于此信所斥责的异端诺斯底派,到主后二世纪始有如信中所描述情况,可见非写于一世纪末;这种推测殊难证实。福音信仰学者和历代教会,都接纳犹大为此信作者。 关于写作地点及时间均不详,只知信中涉及的问题在第一世纪末三十年中已很普遍,而异端谬说也已抬头;徒20:29;罗6:1;林前5:1-11;弗5:3-17;提前4:1)。信中所说的事没有一件必须推迟其写作年代,才可获得圆满解释。因此,我们若接受本书参考《彼后》之说,则成书期当主后80年左右。 二、本书受信人 本书未确切说明受信人为谁,写作地点也不详,一般认为此信读者或为侨居各地的归信了基督的犹太人和外邦基督徒。 三、本书写作目的及内容 本书的目的至为明显,作者向读者发出紧急呼吁,要他们“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的争辩”,因为有些人偷进了教会,不认耶稣为基督。福音真道已陷危险中。 作者揭露威胁教会生存的内在危机。这异端是什么?背后由谁主持?书中未明言;但知这些人的生活不检,对教会已有不良影响。他提醒读者,真道必会遭受反对,应对罪人心存怜悯。他无情怒责破坏真信仰的人,指斥他们所说:做了基督徒不在律法下,可以随意行事,放纵情欲(参约壹2:16)。这是对基督徒自由的曲解,将神的恩典变成犯罪的机会(4节)。 作者用没有雨的云彩、秋天没有果子的树和游荡的星,来描写假装虔敬,骨子里却满是邪恶的人。他举出旧约所记神惩罚犯罪的人、天使和城市的史事,说明神不会放过罪恶。 作者引用《以诺壹书》的话,说主将带着千万圣者降临,旅行审判;又从《摩西被提记》一书中引用天使长米勒为摩西的尸体与魔鬼争辩的事。这两本书都非旧约正典,但一定为当时读者所熟悉。引用目的不外藉以说明神的愤怒难当,犯罪的必受刑罚。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他要信徒提高警觉,并要深信神能保守他们不失脚,无瑕无疵、欢欢喜喜进到祂的荣耀里(24-25节)。 四、未收入旧约正典的启示文学 本信引用的《以诺壹书》和《摩西被提记》都属圣经旧约及旁经之外的犹太人作品,往往托名为族长或先知所作,通称为“伪经”成书时期在两约之间,为了解此期间犹太人思想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以诺壹书》中收有不少片断记载,作者甚多,但假以诺之名出版,说是他所得启示。希伯来文原著似出自一群法利赛人之手,写于主前163-63年。就文体来说,属启示文学,假设神将奥秘启示给与神同行的以诺(亚当第七世孙,创5:18-24),要他写下安慰受难的犹太人。内分五卷:论最后的审判、比喻、天火、洪水、劝勉和咒诅。希伯来文原著已散佚,保存下来的有希腊与拉丁译本残片。 《摩西被提记》也是由一法利赛人于主后7至30年间在巴勒斯坦以希伯来文写成,现在只剩一部拉丁文译本。 《犹大书》第一章 1:1 “仆人”看《罗马书》1:1。“雅各的弟兄”耶稣的亲弟弟。“被召”与“蒙爱”看《罗马书》8:28。基督徒信心的证据,是他对耶稣基督救赎的信靠,坚信圣经中的应许:神必保守我们到主再来,不为恶者所害(约壹5:18)。 1:3 作者以急迫的心说出写信的目的,教会已陷在信仰受到攻击的危机中,信徒应竭尽全力儆醒保卫。“一次”是一次了结的意思。基督交托给圣徒的真道是完备的,不可加增,也不可减少。“圣徒”指生活在基督里重生得救的圣洁信徒。 1:4 这些偷着潜入教会中不敬虔的人,认为人既蒙神恩得救了,就有犯罪的自由,因为有恩典的神会赦免他们的罪,更可因为犯罪而让神的恩典显大(罗5:20;6:1)。作者指出,将神的恩典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必难逃神的刑罚。 1:5-16 这一段引用神刑罚人的例子来责备假教师的恶行,声色俱厉,可和《彼得后书》声讨异端谬说媲美。 1:5 以色列人被救脱离埃及后,在旷野发怨言,不相信神能领他们进入迦南;结果被罚,所有不信的男丁全都死在旷野。看《民数记》14:22-23。 1:6 “不守本位的天使”:看《彼后》2:4。神分派给天使不同的责任和权柄(参但10:20-21);有的不守本位,降为魔鬼和恶天使(参太25:41)。这些假教师显然敬拜天使。作者指出,天使犯罪,一样受罚。“大日”指最后的审判。 1:7 神用火烧毁了所多玛和蛾摩拉两个罪恶的城邑,二城以好男色闻名(“逆性的情欲”)。 1:8 “作梦”:不敬虔之人(4节)痴人说梦,声称能直接从神得到启示;而生活又脱离现实,有如作梦。“污秽身体”可能指象所多玛城的人那样随从逆性的情欲。“轻慢主治”即是不服权柄)。“毁谤在尊位的”诋毁领导人。 1:9 犹太人对摩西尸首埋葬的事有若干传说,其中之一是说,天使长米迦勒要隐藏摩西遗体,免得以色列民因过分尊敬,拜他坟墓,陷于拜偶像之罪(申34:6)。 本书引用载伪经《摩西被提记》中的故事,不是要证明此传说为真,而是引用犹太读者熟知的故事,来警告假教师的骄傲自大(10节),正象一般人引用典故来说理一样。 1: 11 作者借古喻今,用了旧约中三个人物的事来证明犯罪必受神罚。“该隐的道路”是自私、贪婪、妒恨、仇杀与自高自大(献田里的出产,靠自己的功劳)的道路(看创4:3-4;约壹3:12);“巴兰的错谬”是为自身利益出卖先知恩赐、欺骗、贪婪(彼后2:15)。“可拉的背叛”是他不接受神的选择,反抗合法的权柄,僭渎不属自己的圣职(民16章)。这些都是假教师所行所为的写照。 1: 12 本节至13节用了六个生动的图画来描写假教师道理谬误、生命贫乏、行为无耻放任(比较彼后2:12-16)。“爱席”为初期教会信徒灵里交通的筵席,与圣餐同时举行(看林前11:20-22),后因有人滥用而停止。这些假教师象“礁石”,污秽不堪;象不顾羊群的牧人;象云彩却没有雨水,不能满足人灵里的饥渴;象秋天的树却无果子;象狂浪只涌出泡沫,全是污秽;象流星划过天空,光芒永不再见。这些人的下场是地狱的永刑(“墨黑的幽暗”)。 1:14 以诺的预言见非旧约正典《以诺壹书》。犹大引用《以诺壹书》并非承认此书亦为圣灵默示之作;此书在新约时代颇获重视,可能因为从中能略窥两约之间四百年犹太人思想的历史与变化。 “圣者”或指天使,也有人说是与基督同返的被提的圣徒。“降临”指基督二次再来,审判恶人。 1:15 “刚愎话”是刺耳的不敬的话。 1:17-18 这些假教师的出现早在使徒的预见中,并且一再警告过信徒(徒20:29;提前4:1;提后3:1-5)。 1: 19 “引人结党”是在教会中制造分裂。异端诺斯底派把人分成有灵的和血气的,认为属乎血气的没有得救的指望,只有“有灵的”诺斯底派中人才能。可是作者说,这些人才真是“属乎血气的”,更没有圣灵,注定得沉沦。 1:22-23 这两节讲到三种须予同情的人:1,信心疑惑的(受到虚假道理影响的);2,陷入异端(火中)中,趁未灭亡前救他们出来;3,邪僻无度的。对后一种应用戒慎戒惧的心来怜悯,免得自己也被玷污。这种人太污秽,连衣服都为罪恶所污染。 1:24 作者揭露了这些不敬虔者的面貌,向信徒提出警告以后,为读者祝福:只要站在主基督一边,可保不失脚,神必须有保守我们不为恶者所害,欢欣快乐度日,直到主再来。 张保罗查经《利未记》第16章 16:1 本章所记为整个以色列民献赎罪祭的条例。着重点是为全民的不洁净和无心犯的罪而赎罪。逾越节过后六个月,以色列民须“刻苦己心”,由大祭司为全民赎罪。这是每年必须守的赎罪日,整个民族包括本地人、寄居的外人,都一起行动,来到神面前认罪并献祭赎罪,可能还包括全民禁食。守赎罪日为全民敬拜生活的中心。本章详细记述大祭司献祭的全部礼仪:从大祭司穿上圣服、洗身,为自己和众祭司到圣所献赎罪祭开始(4-13节),到为众人的罪在祭坛上献燔祭,并进到至圣所弹血(15-16节),一直到把赎罪祭的牛羊搬到营外焚毁,再度洗身回到营中为止(27-28节)。 16:2 以色列人敬拜中最重要的圣品为约柜和其上的施恩座。约柜的造法见《出埃及记》25:10-20,为包金的长方形皂荚木作的大柜。用皂荚木杠穿在两旁的环内可以抬着搬动。神坐在两个基路伯(天使)上,好象是神的宝座。此词的正确译法应为“盖”。这个盖和其上的基路伯,用来盖在约柜上,也是神的荣光降临的地方。大祭司在这里一年一度为民赎罪,神与人在这里相会(出25:22)。 16:5 本节至10节所讲的为全民赎罪的祭,要用两只公山羊。大祭司要为二羊抽签,可能用乌陵与土明来决定哪一只献祭给神,哪一只归与阿撒泻勒,阿撒泻勒指旷野的一个地名。归于阿撒泻勒的羊代表着按照自己意思献祭而犯罪而死的亚伦的两个儿子。指按照自己意思献祭,没有功效,得不到救赎,如同归于旷野阿撒泻勒的羊一样。按照神的意思献祭,才能得到神的救赎。。归给神的,要把山羊的血洒在至圣所,身体在营外用火焚烧(15,27节);归与阿撒泻勒的,要让牠担当一切的罪孽,送到旷野(10,21节)。在全章极其明确的记叙中,只有“阿撒泻勒”一词不知何所指。可能当日大家都明白其义,所以未作说明。一般有如下三个解释:1,作抽象的罪的“移去”或“去除”解;2,指担了罪的山羊所去的地方,为罪恶的权势所在;3,为旷野鬼魔的名字,为取得好感献羊给它。在希伯来人最神圣庄严的祭祀条例中,决不容许虚幻神话式的解释。本书17:7严格规定不可献祭给鬼魔,否定了取悦旷野鬼神之说。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阿撒泻勒”一字的原意指全民罪愆的“去除”,属罕见的专用词,后来在以色列人的传奇作品中,把此字人格化了。不问此字的准确意义为何,赎罪日的二羊仪式确能在全会众面前生动表明他们无心犯的罪已从他们当中除去,全体人民的罪孽过犯,因着大祭司两手按在羊头上加以承认,得到完全清除。另一只作为全民的赎罪祭,杀了献给神。人的罪可由替罪者代赎(22节),有些译本因此把“阿撒泻勒”译为“替罪的公山羊”。 16:13 香的烟云遮掩法柜,好让大祭司进到至圣所的施恩座前(2节),见不到神的面,以免死亡。 16:15 本节和2节所说的圣所的幔子内,都是指至圣所,里面存放有约柜。平时祭司只能进到圣所内点灯,烧香,不能进入至圣所(出27:21);但赎罪日是唯一的例外,这就是每年的七月初十日(29节)。在这天,大祭司可以带着血进入至圣所内为全民行赎罪仪式(11节);这天因此称为“赎罪日”。 16:16 在圣经中,“赎罪”一词本身和这词在神学上的含义,是有分别的。在神学上,“赎罪”的意义很广,包括整个旧约的祭祀制度和新约中基督的救赎工作。旧约圣经,“赎罪”一词译自几个含义都是“遮盖”的希伯来字。以色列人依《利未记》的条例所献的祭物“遮盖”了他们的罪。这些祭物因此也预表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不过,祭物不能“除去”人的罪(来10:4),只可以暂时“遮盖”,得到神的宽容(罗3:25)。神的公义要求,一直要到基督在十架上成为“挽回祭”才得到满足。 从献祭的人的立场看,献祭代表他们的认罪,也表征他们对神的信心;祭物把他们的罪担了去;在神眼中,祭物为将来美事的影儿,代表基督和他一次献上所完成的救赎(比较来10:1),从此神与人“和好”(罗5:11)。 16:20 百姓无心或无知而有的罪孽过犯,以及其他的罪愆,因着真诚的悔悟和承认,都象征性的归到这只活羊身上,担当了他们一切的罪。以色列人后期历史中,记有把这羊在旷野中从高岩掷落而死的事。慈爱的神愿意洁净人的罪,忧伤痛悔的心为祂所喜悦。 16:24 放了活羊之后,大祭司为自己和百姓献上“自己的燔祭和百姓的燔祭”。因属燔祭,献的方法前面已有详细规定,所以不作说明;但给神的那一部分,也就是祭牲的脂油,一定要留给神,焚烧在坛上。放羊的人,因为与众人的罪接触了,所以在仪文上不洁,须洗身后才可再进营。本节所提的两种燔祭为赎罪日最后的献祭,大祭司须先把进圣所穿的衣服脱去,在圣处洗身,再穿上平时的祭司服出来,才可献祭。一种燔祭用公绵羊(3节),是为自己的罪献上;一种燔祭也是用公绵羊(5节),为众人献上。 16:29 “刻苦己心”包括认罪、蒙灰、祷告,还可能有禁食。 每日活灵(286)内住的王掌权 每日活灵(287)亮星被激动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