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谈借钱-查尔斯 5月 28, 20235月 29, 2023 by Tong, Peter 提起借钱,大家肯定有太多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存在很多声音,牵扯着复杂的利益。期间,借钱的低三下四,被借的提心吊胆。除了本金之外涉及着利息,也是其中一部分。借钱是介于艺术和战术之间事情,围绕着利率浮动,借方和贷方是持续着长期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必然的过程。在经济史学中,由于借贷而产生的利息,对于这个衍生出来的‘利息’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它自己从无到有的故事,有它华丽转身的蜕变,有它继续延续的传奇。 我们先看下复利本息的计算公式 F=P*(1+i)^n F:终值(Future Value),或叫未来值,即期末本利和的价值。 P:现值(Present Value),或叫期初金额。 i:利率或折现率 N:计息期数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并使用这个计算公式,在理财投资,住房贷款都涉及到复利。但是关于复利这个特殊的借贷衍生品却经历了重重考验,从抵制的重利,高利贷,到可以接受的复利计息,它在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时代的利息所处的地位及它对国民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一、借贷的前世—利息是否等同高利贷 几个世纪以来,围绕借贷行为而衍生出的利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法律框架,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争议和限制。对于万恶之源的利息,在中世纪的古希腊,古罗马,围绕着借与贷所产生的利息是否为高利贷,重利,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基督教的教会法《哈德良法典》也规定教徒不可以放贷和收息的活动。自然法规定明确禁止高利贷,确保借贷双方公正,公平。 《重利法》的出台,规定了利率的标准,借贷所发生的利息有了官方制定的准则。这个时期,借钱收息与重利、利滚利,还是混沌不清的时期,处于原始阶段。 犹太人,典当行和金融业的崛起带动了借贷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期间以消费型贷款为主,利率超过50%,同时催生了新型的金融机构,也推动了个人金融革命。于内,国家的放贷机构和私人放贷并行的时期。于外,国际贸易合作开始,汇票也开始出现历史舞台。各路放贷神仙粉末登场,犹太人,伦巴第人,卡奥尔人争夺着放贷市场。这一时期,教会出台的《迪奥西多法典》仍然占据上风。 《格拉提安教令》出台后开始讨论了借贷之间的关系,以现实社会需要为基础,民法和教会法可以共存。民间也已股份制的形式躲避放贷收息的禁令,贸易和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赤裸的挑战教会法的权威。其次,数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利息计算的革命。斐波那的《计算之书》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复利计算改革。催生了‘利率牌’的问世。这个时期,教会法已经开始妥协。总之,中世纪的商业缓慢而匍匐的前进,无论教会如何打压放贷行为,信贷机构也无视警告而崛起。 二、借贷的革命—利息华丽转身合法化 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之初,贸易的发展导致了商业革命,金钱被视为贸易的合法手段,人们意识到利息在商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教会允许了公共放贷机构的成立。记账方法 《算数,几何,比例总论》 开始被广泛使用,它推动了财会的复式记账法。新兴银行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国家银行体系的初始发展。 1852年斯特芬出版了《利率表》,表格中提到年金的折现值,和年金的终值,利率的额度。此表对利息和重利有了判定的标准。同时代的格劳秀斯将“利息”解读为对贷方所要承担风险的一种自然补偿。萨尔玛西斯撰写了《论高利贷》首次提出了利息和高利贷的区别。这三位世俗学者为了早期的利息改革给予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中世纪后期,欧洲推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导致《重利法》的自由化和重商主义并行。东印度公司海上贸易的发展促使发行了风险股票,联合股份制公司诞生。利息逐渐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认可。 荷兰政府发行了债券,1609年又创办了贴现银行,成立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金融产品创新中,银行,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代理人,信用制度,有限责任公司,交相辉映,奠定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基础。 年金的横空出世,是唯一避免了利息影响的金融产品。年金也是欧洲用于筹集长期资本的首次尝试。在统计学和精算学的支撑下,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合理的利息和高利息已经开始泾渭分明,资本主义的精神开始主宰着利息的走势。 三、借贷的新契机—战争带来金融新产品 英国内战及英法战争,导致英国财务危机重重。此时小型银行逐渐昌盛,同时也出现了债务人监狱,迫使英国出台了《破产法》来保护债务人权益。与此同时,由于战争贷款,急需设立国家银行,以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资金。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将国家货币和国家永久债券捆绑一起。由于《重利法》的限制,成立了发行股票的南海公司,政府也推行唐提式养老金和年金,开始筹集战争资金。漂洋过海的殖民地也纷纷效仿英国,继承着《重利法》 采纳计息计算方法。 随着新的金融产品和年金的出现,利息的发展又迈向新的一步。《百科全书》的出版对利息进行了接近现代的解读,同时也解释了单利和复利,为高利贷的判断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在高利贷问题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区分了现金和长期投资基金。这些理论基础把利息引入了商业投资层面上。偿债基金正式被政府财政部采纳。 四、借贷新形势的崛起—现代信贷体制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对资金的需求大大超出了高利贷的限制,废除 《重利法》 呼声日益高涨。 举债经营已经登上金融舞台,大量私人银行出现提供了贷款来源。 1954年英国废除 《重利法》 。美国由于复杂的处境,仍旧纯在诸多争议。借钱开始面临新浪潮,从投资借贷转向消费借贷,小额贷款随之出现,同时期也出现了“鲨鱼贷款”,“发薪日贷款”性质高利贷。 投资企业利用杠杆借贷也处于巅峰时期,投资信托是当时的金融手段。一战后经济的复苏,个人对人寿保险和养老金的需求剧增,分期信贷开始崭露头角。 1952年,富兰克林银行发行了首张信用卡。在学术界,米勒和莫迪提出了“MM理论。哈利马可维兹提出 “投资组合选择性和多样性理论”。威廉夏普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爱德华 阿特曼提出了“Z得分”理论。 这些学术理论让资产不在孤立,被纳入了投资组合,债务的概念也转变成信贷,成为正面的象征。 消费贷款转向消费主义,消费者信贷已采用组合化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融资技巧,推动了信贷民主化进程。证券化将消费债务的革命进入了成熟期,首先是政府将住房抵押证券化,然后银行将信用卡应收账款和汽车贷款短期资产证券化,证券化过程中创建了“信托”金融工具。证券化为各方带来了效益,同时也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 五、借贷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危机 继南海泡沫和1929年经济崩溃之后,2007年信贷市场危机已经凸显了消费债务的对金融体系的威胁。大量的债务工具叠加,过度的杠杆借贷,宽松的金融监管,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塌。 投资银行身陷囹圄,信贷违约掉期,面临破产和重组。同时也冲击其他投资机构,次级按揭违约,金融股票缩水,住宅按揭信贷也一落千丈,同期的私营住宅按揭证券化一败涂地。金融市场泡沫危机四伏,消费者信贷和住宅按揭信贷受到危机重创。金融危机导致 《重利法》又再次浮现。在商品化信贷世界,自由市场意识占主导的时候对高利贷的认定更倾向于实用性。 总之,爱因斯坦曾将复利描述成世界第八大奇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计算方法和放贷政策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利息还是一如昨日。过去三千年里,“利息” 尤其是叠加利息既“复利”永远包含着正反两面:中世纪它是显著的罪恶,今日它彰显了蓬勃朝气的财富。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它也仍旧困扰着现代人。 见证篇156.别再惦记神对你一生的旨意-陶恕 谈通胀预期-·凯恩斯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一带一路 …Auto …通胀,还是…网络游戏中…谈通胀预期…家族基金会…全球财富结…家族财富传…财富专一-…财富转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