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篇125.福音应对现实-杰森·乔治

见证篇125.福音…

福音就像一颗多切面的钻石,西方基督徒常常只强调其中一面,虽然精深,却只有一个维度,好像把神放在盒子里,只允许祂在一个舞台上拯救。全备的福音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让各种文化中的人经历祂:遇见真理,罪得赦免;遇见能力,争战得胜;遇见群体,除去羞耻。

家在中国西部省区农村的张洁,大学时信了耶稣。她听到的福音相当标准:“你的过犯使你与神隔绝,理应受到惩罚,而耶稣为了你的罪而死;只要相信祂,你的罪就会得到赦免,可以进入神为你预备的美好计划。”张洁的信仰是真实的,她罪得赦免,拥有了在基督里的新生命。

一个周末,她从省城坐车回老家。旁边三名男乘客言语轻佻,还喝起酒来,极力邀请张洁加入。张洁拒绝了。走到半路,他们都有些醉了,开始对张洁动手动脚。就在这时,她看到自己的叔叔坐在迎面而来的车上。然而,她并没有开口求助,而是忍了下来,趁着有人下车换了一个位置。她不想让叔叔看到她。她担心被熟人看到,传到村里引起风言风语,让家里人羞耻,抬不起头来。

两年后,哥哥因车祸去世。父母很伤心,因为哥哥是长子。在丧礼上,张洁除了坚持不跪拜不烧香之外,按照乡下风俗做了该做的一切。但还是有亲人不满。哥哥去世一周后,张洁经常梦到邪灵模仿她哥哥的样子来吓她。她把噩梦告诉了家人,家人让她去吃哥哥坟上的土,安抚邪灵。张洁很郁闷,她想要摆脱灵界势力的纠缠,获得平安。

这样的故事,生活里并不是什么奇闻。可是张洁翻遍了门训材料,听了教会牧者推荐的信仰纯正的名牧讲道,却发现里面压根没提及她的困惑。她感觉自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基督徒。你的信仰是否有盲区?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教会以及大学事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知识群体进入教会,适合这个群体阅读的神学书籍和属灵资源也逐渐多起来。尽管基督的救恩是多面的,但因为这些书籍和资源大多来自西方基督教文化圈,通常只强调救恩针对“罪得赦免”的一面,而忽略了福音的其他方面。

西方基督教强调对其自身文化最具深意的一面,这完全可以理解。从历史上看,西方神学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声音,即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他们由于认知到神对罪的愤怒,内心深处都饱受折磨。因此他们的著作都深入探讨神如何赦免罪人。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社会通过设立规则和法律来确定人们行为的对错,没有人能凌驾法律之上。人们都是自主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强调个人主义,并不崇尚“屈从社会压力和努力融入社群”。大众期望内心的良知来指导人们做“对”的事。这种罪咎文化的焦点是行为。

人们通过自己在职业和爱好等方面的行为获得价值感,定义自己与群体不同的身份。“行为称义”的压力大到一个地步,马丁·路德需要重新发现并强调“因信称义”的恩典,从做不到的罪疚感中释放人。

人们习惯性地把真理视为命题性的,诉诸于人的理性和逻辑,努力以哲学体系呈现基督信仰的基础,传福音的策略也强调属灵“定律”的宣讲。但当西方处境的神学努力解决人们“有罪-无罪”的挣扎时,地球上的大部分人都在渴望以尊荣来遮盖羞耻,用能力来对抗恐惧。

宣教学家们发现人类文化中对罪其实有三种反应:罪咎、羞耻和惧怕。这三种道德情感已成为三种文化类型的基础,除了西方社会“有罪-无罪”的文化,还有“羞耻-尊荣”的文化,通常描述的是东方国家集体主义文化,人们会因为集体荣誉受损而感到羞耻;以及“惧怕-能力”的文化,对应的是万物有灵、巫术、民间信仰流行的环境(比如黄大仙、本命年红腰带),人们用很多神奇的仪式和禁忌来寻求灵界力量的帮助或避免伤害。

张洁遇到的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混合。作为大城市追求个性独立的大学生,她接受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处理“有罪-无罪”的问题没有什么障碍,有时还会上网听本教会系统认可的几位美国牧师的讲道。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像欧美,农村则有被主流话语忽略的惧怕文化,更接近非洲;而从小到大接触的各种媒体,几乎都在报道中努力体现集体主义、民族利益和国家荣誉。张洁的生存环境混合了羞耻和惧怕的力量。

然而,“尊荣-羞耻”与“能力-惧怕”两种文化,是西方基督教神学研究的盲区。张洁对救恩的理解承袭自西方,虽然精深却只有一个维度,无法回应复杂现实的挑战。你只允许神在一个舞台上拯救?

羞耻文化强烈地以群体为导向,在本质上注重关系,所以它是集体主义的文化,群体对人的评价特别重要。尊荣和羞耻的功用类似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声誉。人们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被接纳,并保持一定地位,因此经常会牺牲个人的意愿。人们有时意识不到“尊荣-羞耻”的驱动力,原因是人们使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名声、面子、价值。

以群体为导向的文化注重关系的和谐,人脉至关重要。人们避免冒犯他人,通过挽回颜面与保持和睦来维护人脉。要除去羞耻,所需要的不只是饶恕。羞耻意味着整个人是有缺陷的。罪咎说“我犯了错误”,而羞耻却说“我就是个错误”。既然问题是这个人本身,那么羞耻的人会被整个社群驱逐。因此人们会将羞耻隐藏起来,甚至自杀来洗刷耻辱。

在基于惧怕的文化中,一个人是否真诚地相信某些真理或遵循某些道德标准并不重要。相反,人们会根据能否安抚灵界的势力来定义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真正的焦点是通过粗鄙的技巧来讨好和操纵那些看不见的势力,趋利避害。一提到这些,人们好像就会想到头上插着羽毛的巫师。其实,它同样影响着巴西商人向圣徒祈祷,华盛顿的政治家向占星师咨询,中国官员去庙里烧第一柱香、给医院起名雷神山火神山。

其实任何文化都不会仅有其中某一项特质。例如西方基督徒同样会因为“做得不够好”而感到羞耻,即使较少被灵界势力困扰,却同样惧怕未来无法掌控,因此从一些现代势力例如医疗保障系统和国家福利计划中,寻找安全感。

西方基督徒同样需要认识到,一维福音威胁着圣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令我们建构出一个“次于圣经的神”。如果神没有将我们从羞耻和惧怕中拯救出来,我们就是在严重缩减神的荣耀。我们把神放在了一个盒子里,只允许祂在一个舞台上施行拯救。

《以弗所书》里已经提供了神的恩典帮助人战胜罪咎、羞耻和惧怕的典型论述。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涵盖了救恩的三个维度。

“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弗1:7),这是针对罪疚的;“又因爱着我们……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弗1:5),“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弗2:19),这是针对羞耻的;“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弗1:19-21),“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弗6:10-11),这是针对惧怕的。

福音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一颗多切面的钻石,而神要让各种文化中的人都来经历祂完全的救恩。涵盖全球文化和圣经救恩的三维福音,将对我们的宣教使命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会祈求耶稣来到你的梦中

在《使徒行传》26章18节中,保罗用三维的术语描述了他对外邦人的事工:“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能力);又因信我,得蒙赦罪(无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尊荣)。”保罗的事工呈现了三维福音,在各种类型的文化中,见证了福音的三种处境化方法:遇见真理、遇见能力和遇见群体。

西方宣教学是在强调合法及采用法庭方式进行基督事工的文化中发展出来。在此种遇见真理的方式中,基督教相当于一个合法倡议者,对福音的正当性进行口头的解释和辩护。宣扬福音包含从逻辑上陈明神的真理。在《使徒行传》13章38节,保罗挑战人们去认识真理,接受赦免。

传授真理也是西方基督教装备信徒的方法。西方神学偏好系统神学,一种对基督教信仰有序、合理的解释,以及《罗马书》这卷圣经中最系统化和命题式的书卷。“遇见真理”的宣教进路为神的国度结出了丰硕的果子,向来是一种关键策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处于第三世界文化中的人们,也许通过能力和群体的方式,才能更好地遇见救恩。

《使徒行传》13章4-12节,保罗在塞浦路斯岛认出在术士背后的黑暗势力,并藉着主的手对付了他。总督目睹术士的眼睛变瞎,就相信了他们有关神的教导。在“惧怕-能力” 文化中,若要让人相信基督的至高主权,需要用能力来证明,他们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看到神的能力。

传道就是属灵的争战,传福音就是“遇见能力”。基督徒是神的军队,要攻破撒但的营垒,扩展神的统治。教会将人们从黑暗的领域拯救出来,带到耶稣的国度里。被圣灵充满的信徒靠着神释放的大能,与撒但的势力争战,使人们从一个属灵权势的领域归入另一个。最初的战争是神和撒但之间关于掌管和崇拜的,并在地上产生影响。就此,属灵争战就是将耶稣在天上的胜利化为地上生命的实际,耶稣来就是为了除灭魔鬼的作为。

属灵争战中首要的武器就是神的话语和祷告。基督徒得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经历神的大能:在辅导方面,认识在基督里的真正身份,门训基督徒战胜罪的捆绑,通过辨别撒但的欺骗与内在的医治,信徒得以从属灵的压迫和罪中经历神的拯救。通过可见的神迹奇事,向非信徒彰显圣灵的能力。藉着求告耶稣的名,基督徒有权柄胜过黑暗势力。通过直接的、属灵的教导和劝勉,显明圣灵的知识和能力。在公开对抗中挑战“祖先之神”等灵界势力,显明“耶和华为大神,为大王,超乎万神之上”(诗篇95、3),如同以利亚得胜巴力先知。

神也会藉着梦境彰显祂的能力。多位宣教士的报告显示,很多穆斯林归向基督的原因就是在梦中见到了耶稣。当我与穆斯林的讨论变成争论,有时我会转换话题:“我会祈求耶稣来到你的梦中。如果祂去了,请打电话告诉我。”将人从羞耻感的束缚中释放

在《使徒行传》16 章中,腓立比狱卒的家人都信了耶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遇见了福音。在羞耻文化中,基督徒的使命是帮助人们遇见真正的信仰群体——神和神的子民,重新定义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重新定义人们的“声誉法庭”(即由谁决定哪些人是有尊荣的)和“荣耀法则”(即什么是真正的尊荣与羞耻)。
腓立比的狱卒想要通过自杀来掩盖他失职的耻辱。如同日本武士通过牺牲性命来维护集体的荣誉。人们必须要承认社会羞耻感的虚假性。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无名小卒,这是虚假的羞耻;我的群体是最好的,这是虚假的尊荣。当人们拒绝承认神是荣耀的唯一源头和仲裁者时,他们就选择人彼此的尊荣过于永恒的荣耀。基督徒的使命就是以从神而来的真正尊荣,取代虚假的羞耻和尊荣。教会作为神的家,以接纳令人愿意显露自己的羞耻。

在羞耻文化的地区传福音,信徒必须带着尊严和荣誉与不信的人建立关系。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必须有血有肉地展现神的尊荣。我们看到,保罗他们并没有逃离牢房,而是以自己的性命和声誉为代价来维护腓立比狱卒的尊荣。随后,他们欣然接受了狱卒的邀请,与他一起吃饭。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在餐桌上宣讲神的尊荣与在聚会中布道,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一样的。

优秀的发展项目可以为人们创造机会,使其获得尊严。但有些基督教发展项目只是从人们的需求和贫乏出发,反而令羞耻延绵不绝。总是作为关系中的接受者,会加强人们的自卑感和无价值感。怜悯事工需要将人们从世俗羞耻感的束缚中释放出来。

体面地解决冲突,也是尊荣人的方法。在羞耻文化中的基督徒必须学会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解决冲突。如果你冒犯了别人,那么以某种方式为他恢复荣誉,可能比口头上道歉更恰当。如果你想去原谅他人,可以考虑非言语形式的和解方法,比如送礼物或请客吃饭。在产生分歧时,要注意颜面和声誉这两种驱动力,不要只关注对与错,要注意维护和恢复关系。

在中亚,我们发现近70%的基督徒都是通过已信的亲友而归向耶稣的。在泰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非信徒身边有一个基督徒亲属,那么他归向基督的机率比没有基督徒亲属的人高出229倍。保罗邀请狱卒的全家得救,避免了因一人而羞辱整个家族所造成的公愤。“遇见群体”的宣教方法,不是削弱人必须为信仰付上的个人责任,而是提醒基督徒尝试帮助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非个人遇见耶稣。鼓励新信徒作为光而留在他们家族中,或许更为妥当。将新信徒从他们的社会关系网中抽离出来,会限制他们作为基督徒的影响力。

当我们在所有维度上了解福音,就能更好地认识神,并让世人认识他。求主“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8-19)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