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新约精览入门: 2⃣️生活的真諦(云连接)

主日學新约精览入门: 2⃣️生活的真諦(云连接) 家颂

主日學新约精览入门…

第二课:生活的真谛 

主题经文:马太福音4: 23 – 5:  16

背景经文:马太福音4: 23 – 7 : 28

本课重点:耶稣教导人们,活在神的掌管底下,就是要活出全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主题探讨:神希望我们过哪一种生活的呢?

学习目标:用主耶稣所教导的方式来活在神的掌管底下,并来衡量我们的生命。

第二课: 生活的真谛

楔子--耶稣在一开始传道的时候,呼召了一小群人去跟从祂做传道的工作,这工作包括了两方面:认识人与教导人。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以天国丰盛的生命作为起点,将祂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雷教授(Bob Reid)为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后來的学生带來了生命的更新。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仍感觉困倦地进入课室,功课也还没有准备好。所有学生都知道,雷教授从來不会给臨时小考,所以我们从來没有心理准备。突然间,看到他手中拿了一叠试卷走进门來,要考我们该看完的书。

雷教授当天教导的题目是恩典,他也在考试前给我们机会发问题。我们抢着翻开书本,并且故意拖时间去问问题。

他使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回答,然后给最后一次机会,建议我们问另外一些问题。我们边问边写下他的答案。最后,他将试卷翻过來,让我们看到是空白的一张纸。他根本就没有打算给我们小考。那一天,我们因此学到了很大的功课。

你是否记得你最喜爱的老师?他们有什么伟大的地方?

有一部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告诉我们有关一位受到挫折的作曲家,要在中学教音樂才能维持生活。有一段时间,他希望能够作出毕生难忘的曲子,但学校的需求让他没有时间來写作。教学數年之后,他准备退休。退休之前,他很意外的在一个欢迎会裡,听到他过去所有的学生将他创作最好的曲子唱出來。终于,学生们都溶化在他的创作中。

当神以基督耶稣的身分來到世上时,祂将时间投资在一小群的跟随者身上,以三年的时间教导他们。当祂生命结束的时候,并没有赢得巨大的奖品,甚至没有将自己的话写下來。但祂将话语写在人的心里,委托门徒将祂的话语带到世界各地。

耶稣先呼召了一群门徒跟随祂学习,然后就开始教导、传道,并帮助有需要的人。祂以三年的速成课程,训練了门徒有关祂在传道上一切所讲所行的。耶稣传道质量的保证就是祂的权柄。耶稣是带着权柄來讲論
天国的事,因为祂是从天降下,并且永远作王。

带着权柄来接触并教导人(太4:23-5: 2

几乎每一个人都承认耶稣是一位老师。但是,祂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马太告诉我们,祂在会堂里教导及传讲好消息(太4:23-5: 1)。从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我们看到耶稣教导的一个例子。马太福音五章一节說:「看到群众,他到了山上就坐下。」当祂的门徒前來,祂开始教导他们。耶稣把握机会教导与祂接触的人。所以,耶稣按着各人不同的需要教导他们:虚心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憐恤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为义受逼迫的人。

当耶稣结束祂的讲道,我们知道「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太7: 28-29)。这里所說的权柄这一个字,与 (太28: 18-19 ) 所用的字相同,「天上地下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耶稣在教导的时候有权柄,而且祂将权柄加给门徒,让他们可以呼召更多的门徒。

耶稣开始传道的时候,接纳祂的群众日增,祂呼召门徒來,教导他们学习如何成为跟随基督的人。耶稣呼召后,那些门徒樂意跟从祂到山上去。祂将八个喜樂的要点教导他们。在登山宝训讲論八福,就表明人不能靠工作來拯救自己。相反的,这八福的特征就是属靈的喜樂,只有跟从基督才能得到满足。

在每一福,耶稣先讲明原则或是先决的条件,后有应许,就是「…有福的。」所以「有福」是要遵守耶稣的要求。希臘文的「有福」这一个字是 makarios,意思就是「多奇妙的喜樂。」

经文研讨

马太福音4: 23-25 

马太福音5: 1- 16 

天国的生命(5: 3-16

耶稣的教导,带给那些在世上寻找真正快樂的人很大的希望。因为耶稣应许了他们。这个应许关系到「天国的生命」。 「天国」就是「神的国」。马可与路加用「神的国」來代替「天国」。就好像在第一课所提到,天国不只是提到时间或者是地点,实际上是指跟随者的生命受到基督的掌管。天国的王掌管我们心,就是让耶稣进入我们生命中。

第一福:虚心的人有福了(5: 3)。 「虚心」是描写那些來到耶稣面前的人。他们不是那些自以为能够自足的宗教領袖。其实,他们了解自己的贫穷,而以心靈去寻找神。对这些人來說,耶稣是他们的王,也带有掌管他们生命的主权。他们第一次找到了天国來臨的盼望与欢樂的理由。当我们体会到離开神即是虚空,并了解祂对我们的爱,我们就可以虚心。

访问哈理斯郡(Harris County)青少年罪犯感化营时,看到那裡的青少年对于福音的反应非常热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们在集中营裡面没有其他东西,手中所有的东西都被拿走。他们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一些來自贫穷的家庭,也有一些在犯罪之前拥有非常好的工作与教育背景,但在感化营裡面,他们被降到同一等级。他们因为靈里贫穷,而能将心靈打开聆听福音。那些以为靠自己得到属靈满足的人,从來不会经歷到倚靠神所得到的喜樂。

留意这个应许,「天国是属于他们的」!耶稣也以同样的应许给那些为义受逼迫的人(太5: 10)。 「天国」这一词是整个登山宝训的中心思想。耶稣将天国讲明白,其用意是让我们可以进去(太5: 20)。耶稣同时也讲到,「先求祂的国跟他的义,他就将一切都加添给我们」(太6: 33)。所以,天国不但是一个地点,更重要的是与天国的王建立关系。从这个角度來看,天国是已经属于我们的,这是现在就可以得到,而不需要等到将來。

第二福: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5: 4)。耶稣宣告天国是属于虚心的人之后,祂答应及安慰那些愿意进一步为自己的罪忧伤的人。虚心只是心裡面的一种反应,与为自己的罪哀恸是不一样的。

哥林多后书12: 21节,保羅用了一个翻译为「忧愁」的同類字,來描写他对哥林多教会的罪而忧伤。在哥林多前书五章二节,保羅也使用了翻译为「悲痛」的同類字,來呼召信徒为自己的罪忧伤。

马太福音

您是否思想过为什么会有四卷福音呢?当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福音书帮助我们更深地明白基督。传说马太在第一世纪的后期写成这卷福音书,大概是在主后八十年到九十年。马太从前是一个犹太税吏,所以他从犹太人的观点来写耶稣的生平。

从第一课,我们看到马可比较喜欢记录行动。马太建立在马可的根基上,但马太将重点放在耶稣基督的教导。

因为马太是以一个犹太信徒的立场写给犹太人,所以很自然的将耶稣描写成为弥赛亚及教师。我们实在感谢马太将基督耶稣所讲的比喻及大使命,都写在他的福音书里。

更重要的,我们感谢马太将登山宝训详细记录下来。在这三章的经文里,马太写出了耶稣的祝福、祷告文,及许多关于道德的伟大教导。

这个登山宝训显示出基督教导的心。无疑地,这八福,或者说是有关祝福的叙述,成为耶稣事工中道德教导的记号。这八福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天国的子民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什么时候忧伤呢?一个人很可能因为失去了心中所爱的人,或者是生命中遇上不公平的事而悲伤。但人对于自己的罪那种悲伤程度往往是不足够的。那些经歷过为罪忧伤的人,才可以得到神所赐的喜樂。

第三福:「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承受地土」(太5: 5)。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教
导。对于世上的人而言,那些温柔的人是奴隸,而拥有权力的人才可以掌权。耶稣不但教导温柔的人才可以继承,而且以自己的生命來证明。在各各他,祂温柔地接受那些宗教領袖与兵丁将祂的生命拿去。所以,祂以这方式來证明在第三天復活成为世人的主宰。祂以这榜样教导门徒,解释出温柔的人有福的因由。

我们不可以将温柔与懦弱混为一谈。耶稣拥有所有的能力与权柄,但在太11: 29,耶稣对门徒說「我心里柔和谦卑」。在希臘文,温柔就是能力在控制的底下,这个字是用來形容一匹野马被骑了之后且被驯服。

我们在世上都希望能够如愿以偿得到想要的东西。耶稣教导我们,要甘心屈服在祂底下,等候祂的供应。当我们如此顺服在神的全能底下,就可以得到祂的祝福。

第四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 6)。这是耶稣对着那一群懂得什么是饥渴慕义的人說话。耶稣提醒他们,生命包括了属靈的真理。就好像祂在旷野向魔鬼所說的,「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 4)。

在前面的三个宝训,耶稣要我们认知自己的空虚。在第四个宝训,祂教导我们如何得饱足。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被一些东西填满,是什么东西呢?究竟是食物、饮料,还是被神的靈及神的义所充满?

由于耶稣說饥渴慕义「被充满」(太5:  6),只有神才能让我们「被充满」。我们不能让自己的靈充满,因为我们不是自给自足。就好像虚心的、哀恸的、或温柔的人承认自己有需要,只有神才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这个好消息就是神要以自己來充满我们。当神认为我们倒空,祂再洁净我们,以自己來充满我们。所以,祂可以将我从干旱之地拉出來(诗107: 9;约6: 35)。

第五福:「憐恤人的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憐恤」(太5: 7)。耶稣常常教导相互的道理,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在第五个宝训,耶稣讲解我们与神有和好的关系,祂的憐恤也让我们的家庭变成憐恤人的家庭。在众多属于神的人当中,也因着我们与神的关系,使人可以得到神的憐恤。憐恤是什么意思?如果恩典是得到一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憐恤就是该得到的东西而尚未得到,「憐恤」也是人从那个足够的资源裡取得他所需的部分。

生活在一个重视权力的世界里,人常說需要公平。我们是否知道所需要的其实不是公平,乃是憐恤,因为我们都走迷了路。

有一个故事說到1935年的一个冬天晚上,紐约市长若加底(Fiorello LaGuardia)出现在城里面最贫穷的地方,举行一个裁判。这个市长请求法官離开,而自己进行审判。当天晚上,有一个穿着破衣的老妇人被带到市长面前,她被控告偷了一条面包。她为自己这样辨护,「我的女儿的丈夫抛弃了她,她又患了病,不能工作,我的孙子们非常饥饿。」
店员說,「一定要惩罚她,让其他人可以得到教训。」

若加底市长叹了口气,然后转向对那个老妇人說,「妳是需要被惩罚的,因为法律之前不能有例外,要被罚十块钱或者坐牢十天。」当他宣布这个判决的时候,若加底市长将手伸进自己的口袋里,将十块钱拿出來丢进自己的帽子里,然后說了这番话, 「这是十块钱的罚金,我现在为这妇人偿还。另外,我要罚在座当中每人五毛钱,因为在我们所住的这一个城镇里,让一个人需要偷窃才能够有面包给孙子充饥。」当场收了四十七元五毛给这个为难的妇人。

天国的王曾经離开了祂的宝座,将王冠摘下,離开祂的王位來到我们当中。当祂看到我们的罪,祂說,「罪价要偿还。血一定要流出來以至罪被赦免。」但所有的罪价都由他一人付清。祂并没向人收取什么。祂只将自己的血流出來,因为祂有憐悯。我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神是满有憐悯的?而且,憐恤人的必蒙憐恤。

第六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見神」(太5: 8)。谁是高兴的呢?根据广告說,那些心理面被罪惡充满着的人是最快樂的。耶稣說,不是!欢樂是属于被耶稣基督所掌管的,及经歷到各各他赦罪大能的人。耶稣說,「清心」的人会找到快樂,是因为他们見到神。这种清心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实际上,清心就是基督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王。当基督成为我们生命的主,我们靠着祂的能力得以洁净,神的工作将我们的生命更新成为永久的洁净。

耶稣并不是指在禮仪上的洁净,好像法利赛人一样。事实上,耶稣教导祂的门徒,他们的义一定要胜过法利赛人的义。唯一令我们的心清洁的方法,就是靠基督得洁净。

为什么清心的人会快樂呢?因为他们会見到神。看到神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我们会用眼睛看到祂呢?在今生或者來世,看到神就是指明白耶稣基督使我们生命存在的目的。

第七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 9)。没有一个人好像耶稣这样令人和睦。保羅在以弗所书二章十四节写到关于耶稣时这样說,「他自己将兩下合而为一。」无怪乎耶稣告诉祂的门徒,当他们使人和睦的时候,就可以称为神的儿女。因为这样,他们会经歷到大的福气与快樂。

平安这一个字有着浓厚宗教的歷史。平安不但是没有争吵,而是神的仁慈与恩典在我们的生命里,而和睦就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建立正确关系的人。耶稣生长的时代,称为羅马平安的时代。

理論上來說,因为没有人口可以征服羅马,故可以称之为平安。但是那不是真的平安。因为那时声称基督的应许我有一个执事朋友,从来不会因着环境使他的语言失去控制。欧文(Alvin)是一个捷克家族的后裔,住在德州中部,是个非常仁慈的人。十五年前,一个很大的飓风侵袭德州,那时我正住在他的家里面。我在睡觉的时候,台风将很多的东西都卷了起来,树干被吹动,打在窗口上的声音把我吵醒。

飓风过去之后,我们坐在餐桌旁用餐,我闻到电油的气味。我的朋友跑出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回来后继续用餐,也继续聊天。饭后,我问他一切是否正常?

他回答说,「不,飓风将马房卷了起来。燃料的槽都翻倒了。」

虽然在这种情况底下,也看不出他被影响。一年之后,因为工作的意外,他失去了一根手指。虽然经历这些事件,我从没有看到他的疲倦。在教会的会议中,他仍然主持大局。无论他的身价值多少,他已承受了地土!神的「可以承受地土」的应许,如何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呢?
还有很多政治的冲突。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不能和平相处,更不可能与和平之君(主耶稣)相处。所有的这些冲突,源于人的靈命没有与神和好。

我们在自己的心靈里面与在家庭里面不断有争战。当我们令人与神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和好的时候,我们就像神的儿子。耶稣甚至与钉祂的人和好。希伯來书十二章十四节說,「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羅12: 14,「总要与众人和睦」。当我们疏忽了与天父建立更深的关系或表达该有的喜樂,我们就没有平安。平安是基督徒的特色。

第八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 10)。耶稣以这些话为八福做一个完结,那些愿意以谦卑态度接受天国的王管理的人是有福的。如果我们保守前面的七福,很可能就会经歷到第八福。最后,耶稣在第八福宣告,祂应许那些被逼迫的人会得到天国的喜樂。并且,祂說我们就好像以前的先知同样地为信仰而受到逼迫(5: 11-12)。

初期的信徒被侮辱、迫害,甚至被殺害。这些信徒为义、为基督而受苦,他们是因正确的原因受苦。那今天呢?宣教学者同意这个說法:在二十世纪里,为主殉道者比以前十九个世纪加起來的都还要多。我们所关心的是,美国的宗教与政治自由侮辱了我们的信仰,但基督仍然在受迫害的当中呼召我们对祂忠心。

耶稣对我们的呼召(5: 13-16)

耶稣教导祂的门徒要做世上的盐和光。基督徒需要从生活上公开表明身份,为耶稣分别出來,不要退缩与群众同走一路。

1.你会如何以基督的权柄,去帮助那些受伤害的人呢?

2.每一年很多令人生气的意外事件发生在公路上。社会学家描写这个现象是「道路的忿怒」。在我们驾驶的时候,如何将耶稣的温柔表现出來呢?

3.哪三福是你最难实践的?问题讨論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