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熊市股災4⃣️… 24 5 月, 202216 9 月, 2022 by Tong, Peter 「为甚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路19: 23】 股市崩盤 – 1990年:台股崩盤前兆 熊市: 1990年2月12日~1990年10月12日 跌幅: 80% 背景 1951年~1987年臺灣的平均年經濟增長達9%,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台灣以勞動密集作為出口導向,連續4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9%,替台灣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在1988年底臺灣外匯存底僅次於日本,大約760億美元。 臺灣經濟在高水準的成長率下,一般民眾收入也大幅提升。某些快速擴張的行業,如證券公司的員工,年終獎金更高達70~100個月薪。 再加上券商執照的開放等,龐大的資金自然會去尋找好的投資機會,而股市就因此成為台灣一個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崩盤的前兆 台灣當時牛市的過程中,隨便一個人採取亂選股的策略,平均都可以獲得8.5%的月率酬率,另外有一些更大膽的「投機者」使用當時屬於非法的融資融券,月報酬率可以輕易達15~20%,而這種賺錢速度只會吸引越來越多投機者參與股市。 這期間,活躍交易賬戶從60萬戶激增到460萬戶,不管是不是真的懂股票,每個家庭每天都會談論著從股市賺多少錢。 台灣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從不足1000萬美元飆升到最高56億美元,單日最高成交量約76億美元,交易量等於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的總和,從企業的淨值總合來看,台灣股市當時被高估的非常誇張。 當時台灣人隨便買股票都能賺錢。 【舉例】: 當時台灣一家本土的銀行「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CBC)」在泡沫最高峰的總市值等於美國5大銀行的總市值(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等),但是淨利潤只有美國5大銀行的5%。 當時台灣上市公司不到200家,龐大的日交易量不單單是靠膨脹的市值,還有高換手率也是推手,表現出當時台灣極度短線投機氣氛非常嚴重,甚至高達90%的交易量都由散戶創造。 經濟泡沫破裂 台股崩盤前的1989年,台股平均本益比(市盈率) 高達到100倍,而當時同全球其他多數國家股市本益比(市盈率) 都在20倍以下,在泡沫破裂前,台灣加權指數於1990年2月12日漲到12682點,然後一路向下狂跌,到了1990年10月12日,跌到只剩下2485點。 台灣加權指數在8個月內竟然跌掉了10000多點。到此時此刻,台灣多數年長投機者還是無法逃出當時的夢饜,到現在還是經常勸退小孩不要接觸股市,因為他們害怕再次遇到崩盤。 闲谈熊市股災3⃣️ 1990年:日本股災 闲谈熊市股災5⃣️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赚钱的40…一份价值主…美联储血洗…房地产未来…c7.七种…商标与lo…企业全流程…孙正义看未…通胀,还是…在疫情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