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 我还在隔离,公司却要倒闭了!

c7. 我还在隔离…

我有一个朋友阿翔,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

公司不大也带着小百来号人,没什么大野心但却足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虽然关系不错但日常也不太联络,隔离在家已经两周的我们,疫情当下的第一次联系,询问的不是食物,而是被告知:我的公司可能快撑不住了,大概还有三个月!

同为创业者,知道这个数字的严峻性!

也因为如此,我和他聊了一个夜晚,用文字记录下一家小公司的故事,或许就是当下个体的折射!

从什么时候开始聊起,就从大家最熟悉的东西说起:疫情!

疫情对于一个普通个体的影响,可能是没有自由,可能是生活不好,还有时刻被疫情带来的影响。

但是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影响就只有一个,但却是致命的:公司没有了任何的收入。

一点点都没有了!

阿翔的日常业务有着大量的地产服务,所有的产出都需要一个个项目去看,一个个城市去走。

因为足不出户,这家公司也就失去了开拓商务的来源!

阿翔看了下4月份的排期表,原本储备的15个项目最后全部延期,4月整个业务量只有1个!

而这唯一的一个也是来自3月项目的延后

除了4月业绩挂零之外,更加恐怖的是,这不是简单的一个月业绩冲击,延期项目会在什么时候恢复,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给一个明确的时间!

或许是五六月,甚至不做了也都有可能。

新闻里说着很多行业解封后会报复性消费,阿翔作为一个从业者却怎么也看不到希望!

新闻一边一直在释放可能解封的乐观预期,一边看到持续的数字却是高攀不下!

解封或许是可以下楼,但是能不能出小区,能不能去外面,能不能去上班,能不能出差?

每一个能不能都意味着闯关的过程,而小概率的多次叠加在数学上就几乎意味着0!

与此同时,公司的回款也停滞了。

甲方给到所有的暂停回款的理由都是说因为疫情原因,其实鬼知道是不是!

但是回款彻底的消失确实让阿翔始料不及!

疫情之下的房企,本来紧绷的现金流变得越发的紧张,售楼处不再开门,开发商也就没有了收入,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加不会有开支。

当应收账款成为了一个数字,告诉这家企业的纸上富贵,也告诉这家企业这一文不值。

回款的消失和业务的延后也就意味着,现在的收入和未来的收入,都要没了。

关键是这个问题,团队都在等答案,作为老板阿翔却给不出答案。

除了每天不停的联系老板维系感情,好像也做不到什么。

但是每次睡觉之前自己也知道,这么做无非是缓解一下自己的焦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02  伴随着业务的消失,更加令阿翔焦虑的是

收入没有的同时,开支一样都没有减少,一进一出公司的现金流就以两倍的速度在下滑。

阿翔试图让房东可以减免房租,疫情下似乎政策也支持这点。

但是得到的反馈是:不可能,也不会有!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阿翔很郁闷,但想想或许也是正常。

你不如意人家也同样,别人为什么要同情你。

在经济越来越差,办公楼空置率越来越高的时候,所有的二房东就是抓住现存仅有的客户

如果给他们减免,意味着他们也会颗粒无收

另一个大头就是人力成本,百来号人意味着一个月就是一百多万的工资,这些人如今产生不了收益但却存在着庞大的开支!

当然这个焦虑员工同事也都知道,但是真空的环境让这么个百来人的团队无所适从。

试图做点什么,想要做点什么,却不知道做点什么。

永远不要相信居家办公,对于老板来说,团队的居家办公一点价值都没有。

在这个时候本质上是最需要研发,但是团队闲散在家里让这样的产品研发变得异常艰难,这个情绪老板有,员工也有。

但是无解的是,老板不知道答案,但是却假装有答案每天给到团队情绪安抚。

疫情期间,阿翔每天起来给自己洗一个冷水澡让自己清醒让自己兴奋,然后用最好的状态提升团队的气势。

但是在睡前躺下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公司业务和公司现金流自己都无能为力。

疫情之下唯一有改变的就是借钱容易了,各个银行仿佛也接到了明确指示,现在问银行借钱,好像小微企业都能够借到一笔钱,而且利息不高。

但是,

借到的钱用来发工资之后呢,生意在哪里,收入在哪里,银行好像从来没告诉过我们。

这就是每天阿翔经历的过程。

每天起来看着上海发布的新增数据,然后去各个团购群盲目的刷着点什么。

然后去到自己的书房面对着电脑,却不知道怎么开始一天。

阿翔在疫情期间开始喝起了咖啡,咖啡提神,咖啡扛饿,最重要的是咖啡让居家工作多了点仪式感。

手机端的信息是分裂的,分裂信息下人是没办法专注。

阿翔和我描述现在的感觉:

就是这个疫情仿佛像一只永远在追杀你的蜗牛,虽然距离你很远,虽然你很有可能躲掉,但是每每想起这只蜗牛就夜不能寐无法安定。

经常看到一个数字,关于这个城市封城一天损失掉一百多亿的GDP,其实阿翔对于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关心。

阿翔很好奇这样下去会有多少失业,因为他的公司就有很多人会因此失业!

阿翔不觉得自己的企业有多差,甚至可以说在行业内都是优秀的,但是面对如此状况依然无以为继。

最近阿翔每天都和财务过各种表格,阿翔问到:不是有很多减税或者扶持政策么?

财务的反馈是:因为没有收入,所以减税没有意义。

都说创业者都需要乐观,但听到这句话的阿翔有一点想哭。

李斌说:因为汽车组装如果少一个零件那么整车就交付不了,蔚来最近要停产!

其实任何企业都是如此。

别人或许觉得,不就是影响了半个月么,不是还有很多政策帮扶么,但身在其中你会发现,一个零件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企业就会有问题。

企业没有想象中的强大,或者说企业比想象中脆弱。

全国的一个一线城市,如今当下都需要巨量的援助和帮驰如今也依然如此,那么渺小如细沙的企业如何抗得过这一关。

阿翔说,现在已经没有了安全感!

哪怕今天告诉我们城市解封了一切如故了,阿翔依然没有安全感:因为行业不会反弹,行业能缓过来就不错了,用半年或者一年的代价。

当然这个代价或许就是一个个阿翔这样的企业倒闭,伴随着一个个企业倒闭,从业者减少,供应稀缺之后,那么硕果仅存的或许才能缓过来!

世道就是这样,你的死或许才能成就别人的苟延残喘。

阿翔问了下周围的同行企业,几乎没有哪家公司现在不人人自危,暂缓发工资已经是体面,很多已经被告知疫情之后依然不需要上岗归位

所有的口号和梦想都变得廉价。

此时的阿翔站在阳台上,俯瞰这个城市空荡。

魔幻的是,这路上没有一辆车,但红绿灯依然在跳着,路灯依然在亮着。

就像现在的行业一样:规则还在,但企业没有了!

阿翔说这段时间自己想了很多,最近他突然在思考奋斗的意义。

或者说此时此刻的奋斗还有没有意义。

这场疫情之下,城市仿佛进入了战备状态,和所有打仗不相关的东西似乎都是不重要的,或者说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个体的事业,每个单位的运转都被搁置在了一边。

而这一放不知道放到什么时候。

阿翔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板,无非是商业做的还可以之后愿意从员工变成企业,只是这一件普通的事情在2022年是否还能维持

最后我问阿翔:就这么准备放弃了么?

阿翔回了一句:尽人事,知天命!

这句话在很多时候看上去都是随口一句的敷衍,但是在此时此刻我知道,阿翔的这句话

真诚无比。

写到这里的时候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明天上海会骤降大雨。

哦,天气又要冷了。

曾经有人说,2022年会有被偷走的一个月。

其实被偷走的何止一个月,偷走的是一年,以及这一年时间下每个人为此维持的收入和自由。

今年过去,我们该如何回忆这个2022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或者合伙人你有没有想过中国股权投资时代已经来临,正是中小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机!

疫情让很多生意消亡,未来只有一种方式能赚钱!

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现实:创业成功的几率越来越小!

1998年之前,创业成功的几率是50%,每一万个人有5000个人能赚到钱;

1998年,互联网产生了,创业成功的几率是20%,每一万人有2000人能赚到钱;

2002年,淘宝诞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0%,每一万人有1000人能赚到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创业成功几率是5%,每1万个人有500个人能赚到钱;

2018年,贸易战开始了,创业成功几率是3%,每一万个人有300个人能赚到钱;

2022年,疫情第三年,创业成功几率是1%,每一万个人只有100个人能赚到钱。

未来真正能赚到大钱的人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只能赚到辛苦钱。

当商业繁荣到一定程度

所有的生意终将死亡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20年前,有句话叫”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从此做生意变得更加简单了,只要有一根网线就可以开业了。

然而20年后的今天,我却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现象: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了。做什么生意都比较费力,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这是为什么呢?一阵见血:当人人都有生意可做,就意味着人人都没有生意可做;当人人都可以赚钱,就意味着人人都只能赚到辛苦钱。这非常符合哲学的辨证关系。

就像《国富论》里所说:利润降低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赚钱变难是非常正常的商业现象,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互联网的催促之下,商业必定会越来越繁荣,繁荣到极致,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会无限接近于0。

以淘宝改变实体店为例子:

淘宝的出现让开店不需要实体门面了,所以开店的门槛变低了,人人都可以开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狂欢,网店遍地开花,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大家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现实,现在普通人去淘宝上开店已经很难赚到钱了,因为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不管什么样的产品,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

我们都知道:淘宝上的东西够便宜了吧?已经无限拉低了各种快消品的价格,但是拼多多比淘宝更便宜,

淘宝上很多可以做到19.9包邮,拼多多就9.9包邮,而最近破产的淘集集就更便宜了,上面有很多“一元拼团”,“十元五件”等等的商品。

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假如成本是7块,你卖9块我就卖8块,你卖8块我就卖七块五,有人甚至六块八亏本也愿意卖,因为他要利用低价抢占消费者,只要有了大量消费者,就可以靠消费数据赚钱,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

比如,有的商家虽然产品本身没有利润,但是以产品为链接手里掌握了10万个用户(或者会员/粉丝等等),就只依靠这10万用户,商家赚钱的途径反而更多了。这就是利润的后延,或者说是利润的”延迟效应“。

未来将有大量的商家出现,他们不靠产品本身赚钱,而是靠产品的后服务赚钱,比如4S店不再赚卖车的钱,但是可以靠车子的后期保养赚钱;书店不再靠赚卖书的钱,但是可以靠开读书会赚钱;美容院不再赚产品的钱,但是可以靠办会员费赚钱,等等。

这一点也非常符合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预判:当生产力极度发达,当商业极度繁荣之后,社会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免费提供的,就是”按需分配“,只要你需要什么东西,就有商家主动站出来给你提供。商家不再靠商品赚钱,而是靠消费数据赚钱。

也因此未来最值钱的不再是商品,而是数据。

世界上最昂贵的税叫《认知税》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第二个结果:所有人赚到的钱,都会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水平。

以抖音改变娱乐行业为例子:

抖音的出现,让表演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舞台,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节目,文艺表演变得平民化。这必将干掉了传统影视业。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多明星已经无戏可接,就连一线明星也要靠上综艺节目维持热度和原来的收入。

和淘宝刚出现的情形是一样的,刚开始大家一定会乐此不彼,热闹非凡,进入全民参与的娱乐氛围里,一起拿着手机嗨。但是到一定阶段,大家也会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事实:人人都可以出作品的时代,也就意味着作品和创作将越来越廉价,各种模仿行为横行,为了博眼球而各种出位,创作甚至会变的一文不值。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去拍,那么谁在看?更何况一个人还可以养好几个号,一个商家可以养一大批号,最后的结果就是作品数量大于眼睛数量,很多内容将无人问津。

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观众,就是因为创作有门槛,表演有专业度,而当创作绝对无门槛的时候,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认真的观众,人人都是的主角,人人都在走马观花,人人都在逢场作戏。

因此,不要看那些内容每天有不少的的曝光量,但是也就是看起来热闹而已,最后的结果就是:创作者只能赚到辛苦钱了。

抖音对文艺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淘宝对商业带来冲击的逻辑是一样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永远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利润的红利期,在行业爆发的初期阶段,从业人员较少,社会需求较大,这个阶段的利润率比较高。

由于利润率较大,就会有很多人插足进来,随着从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开始趋向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利润率就会大幅下降,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降到接近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止。

所谓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是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比如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个收入水平在6000——10000之间,无论你之前是从事什么暴利行业的,都会被拉到这个水平。

之前贴手机膜的,美甲的,开滴滴的,都曾是暴利行业,现在呢?都沦为了普通职业。

每个行业都会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让该行业的利润水平回归到平均利润率,而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回归到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的时候,就不会再降低了。

因为从业者的脖子虽然被平台(比如淘宝/滴滴/抖音/美团等等)卡牢,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比如现在淘宝和拼多多上开店,就得拼价格,完全薄利多销,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

而像美团/饿了吗这种平台,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

同样的逻辑,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未来老板和员工的收入也会被无限接近,一起接近一个社会的平均劳动收入。做老板很风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其实这两年日子最难过的就是各种老板,大到上市公司,小到家庭作坊,日子真的都很难熬,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的管理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也不断提高,而商品的利润率却越来越低,即:商品越来越便宜,而人却越来越贵。企业遭遇两头难,两头都在挤压。

我一个朋友做工厂的,年产值几个亿,辛苦一年下来才几百万利润,他一个高管都四五十万收入了。因此,未来老板的收入也会无限接近员工的收入,双方一起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劳动收入,比如一年10万——20万。

在”个体+平台“的时代,我们未来只能赚到辛苦钱,而且人与人的收入差距会缩小,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这种算法会自动调节我们的收入差距。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当然这里有一种阶段性情况,那就是各种综合因素把某个别人推倒了顶尖的位置,比如李家琦这种,但是这种更多的是靠运气,是偶然,而不是必然。而且很多明星都是平台包装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人进来,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平台的普惠化,平台就不需要再”造神“了,这时很多所谓的明星都会消失。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里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意思是:天道的逻辑是劫富济贫,是削弱强者,赋能弱者,而人道是逆天而行,越强的越去巴结,越弱的越要被踩挤,唯有天道才能劫富济贫。

”算法“就是那个道,”区块链“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它们会自动平衡资源的分布,未来一定是一个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时代。

德鲁克曾有个观点:人类要想好好生存,成功的定义必须得修改。如果人类还是以赚钱多少定义成功,那么99%以上的人都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引发集体的忧郁和焦虑。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没那么大了?将会发生什么事?

在之前,我们没遇到一个人,首先思考的问题往往是这个人的身价,因为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财富的区别。而一旦社会的贫富差距很小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定不是这个人有多少钱,而是这个人有什么特征?是什么标签?

在人和人之间财富差距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特征差异会越来越大,因为未来每个人身上的标签将更加清晰。比如,唱歌,跳舞,写作,表演,科研,律师,医生等等。

未来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再是财富的区别,而是价值标签的区别。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