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篇69. 帮儿…
轻音乐在本文末,请点:
关于打游戏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也很无奈。据说学校里男孩子的话题主要是关于游戏,没有打过游戏的男孩子甚至插不上话,觉得没面子,这也成了打游戏的“同辈压力”的理由。即使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是学习之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
为了美女青睐, 众人瞩目的沉溺对今天这个时代的男孩子而言,诱惑最大的,可能当属网络游戏。
只要留意这一两个月媒体的新闻报道,就会发现这样的悲剧总是频频发生 :
广西,一 9 岁男孩,每天凌晨 2 点,趁父亲熟睡,登录 4399 小游戏网站,沉溺于一款叫“火线精英”的游戏,还偷偷用父亲的微信和银行卡支付功能买了近 2 万元的游戏装备。
浙江,一 13 岁男孩,因为痴迷用手机打《王者荣耀》,和父亲发生口角,一言不合,居然从四楼一跃而下,导致骨折,孩子醒来后继续要挟父亲 :“把手机拿来,我要登录游戏账号。”
四川,一 14 岁男孩,放暑假期间和同学们进了一个王者荣耀的玩家 QQ 群,QQ 群里有人拉他们去直播平台,说是看高手怎么玩王者荣耀。就这样,男孩认识了一个女主播“大乃敌”,他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独宠大乃敌”,网红女主播说,只要打赏的钱多,就能让男孩登上榜单前几位。
为了获得美女青睐、大众瞩目的价值感,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男孩偷偷打赏女主播 16 万元。这 16 万元是在服装厂打工的父母十年省吃俭用存下的全部积蓄。
圣经上说 :“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 , 寻找可吞吃的人。”作为一名家有 11 岁男孩的基督徒妈妈,我想分享儿子这一年来戒掉游戏瘾的故事。
我家的游戏时间 :从禁止到默许其实,我们在雨娃很小的时候是禁止他打游戏的。
后来,因为信仰的缘故,我们放弃了家门口的公立学校,让雨娃上了教会学校。读一二三年级时,没有孩子打游戏,雨娃自然对游戏也不是太热衷。
但到了四五年级,也许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身边打游戏的男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班的男同学也开始有了手机,聊起游戏。某个孩子家长甚至将大型游戏机放在家里。男孩子们都喜欢去那个孩子家玩。我们的态度也由开始的禁止变为放松。
之前,为了方便联系,我们给了雨娃一个旧手机,于是,他分别在我的手机、他爸爸的手机、他自己的旧手机上下载不同的游戏,我经常看到我的手机上出现几个莫名其妙的游戏软件,但没太在意。
雨娃常常去同学们家玩,有时他们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我们没办法远程监督,无法弄清楚他在外面玩游戏的时间,但又不能禁止他和朋友玩,便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劝他少去同学家玩,在自己家玩就好,这样我们可以控制他的时间,只要适度,也问题不大。
最初,我们规定雨娃一周可以打游戏 20 分钟,为了充分利用这宝贵的 20 分钟,雨娃甚至分成四次来玩,每次5 分钟,又跟我哭穷说 :“打开软件还要 1 分钟,还要做准备”
他知道我心软,看他可怜就不会太计较,而且,每次计时器响了,雨娃很少立刻关掉游戏,总是可怜巴巴地说:“这一局玩完了我就关好吗?”我们也心软默许了,就这样,每次的 5 分钟磨磨蹭蹭地变成了 8 分钟、10 分钟.
此外,为了鼓励雨娃做事,我和爸爸也常常用打游戏做条件。在家里,雨娃做事有点喜欢拖拉,可能是因为动力不足,而增加游戏时间是我们激励他做事的杀手锏。
比如,雨娃从小就学钢琴,有时学的钢琴曲比较难,他就抱怨说太难了,其实他还没开始尽力呢!这时,如果我们说 :“你把这曲子弹熟练,我给你增加 10 分钟游戏时间!”他会立刻着手练习,效率特别高,而且再难的曲子都可以攻克。
就这样,在这种“讨价还价”拉锯战中,雨娃的游戏时间越来越多。
儿子开始有点上瘾了
后来,雨娃对手机游戏的兴趣越来越大,经常和同学聊游戏,有时还兴致勃勃地给我讲,我听得一头雾水也不好打断,我很希望儿子什么都跟我讲,这样我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有时一起坐地铁。满地铁的人几乎都在看手机,至少一半年轻人在玩游戏,雨娃总是凑到人家旁边看别人打游戏,看得津津有味,我不想让他看,可他总是被吸引过去。
有时和爸爸去听音乐会,在地铁上一玩就玩一路。
我曾经看过一篇微信文章,说是中国人坐地铁几乎都在看手机,而外国人坐地铁更多是在看书,以此证明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素质差异。其实,在中国大城市地铁上,看书并不容易,有时挤得都想吐,打打游戏追追剧也是暂时忘记痛苦旅程的好办法,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雨娃是那个在地铁上寥寥无几的津津有味看书的小孩儿,所以对此也比较纠结。
颇惭愧的是,我作为家长,也并没有特别好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段时间,我因为生病回家赋闲,一度情绪很消沉低落,正好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开心消消乐”
这款颇为简单的游戏,就下载了一个,等车、坐地铁或排队时特别无聊会打一会儿,后来在家没事儿也会玩,一级一级地升级。
我玩游戏被雨娃看见,他还会给我支招,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好过关。小孩子总是在游戏方面无师自通,各种规则都不知道从哪儿琢磨出来的,他经常求着要帮我过关。
不过,我玩过游戏后,心里有种空虚自责的感觉,觉得自己堕落了,便默默卸载了游戏,告诉雨娃我再也不打了。雨娃有点遗憾,甚至怂恿我重新下载一个。
我不玩了,孩子还是继续玩——他会趁我们不注意就躲起来玩,尤其当只有爷爷奶奶在家时,也搞不清楚他在做什么,真是防不胜防。而我发现雨娃安静下来了就要去看看他是不是在打游戏,就像每天都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好在雨娃很诚实,当我看他好像鬼鬼祟祟拿着手机时,问他 :“你是不是打游戏了?”
他会诚实地回答 :“是。”
“玩了多久?”
“不知道。”
“下次再偷偷打就扣掉每周打游戏时间!”
雨娃自然乖乖答应,但你不问他绝不会主动说,你惩罚他他也认。
老师的当头棒喝
直到有一次,雨娃所在的教会学校开家长会,一位曾经在游戏软件公司工作过的老师上台分享。他说设计游戏时有几个要素:一是尽快让玩家上瘾,并且不分年龄,二是设置诱惑,尽量让玩家花钱买装备,三是设置各种关卡级别,让玩家产生虚幻的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
这位老师曾经连续打十几年游戏,有时可以狂打一天不吃饭,直到他醒悟这样下去太荒废生命,有悖他的信仰,才彻底戒掉。他说 :“其实游戏就是消耗你的时间和金钱,给你虚幻的成就感,孩子千万不要玩。”
后来,这位老师辞去游戏公司的高薪工作,当了教会学校的老师。
那天家长会对我是个极大的提醒,开完会后,基督徒家长们坐在一起交流,有位妈妈说 :“明明知道是毒品,我们还给孩子吃吗?”那晚,我们几个家有男孩的妈妈都发现了自己孩子容易对游戏上瘾,当机立断,决定在各自家里禁止玩游戏。这样,即使男孩子们之间互相串门,也能防微杜渐。
法定游戏时间的取消那天深夜,我和丈夫商量好,决定以后不再让雨娃玩游戏。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儿子的房间,躺在他旁边和他聊天,还没等我说话,雨娃就先说了 :“妈妈,我想跟你商量一下,你给我的游戏时间太短了,能不能再多一些?我去某某同学家,他家家长很好,都根本不管他打不打游戏”
我只好把我们的决定告诉他,也讲了家长会老师的分享,还有游戏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我本预想雨娃会很激烈地反对我们的决定,但他一直没吭声。后来,我问他能不能理解我们的决定,他点点头,但是说他很失望,本来还以为可以玩更多时间,没想到一点时间都不能玩了,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
这已经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告诉雨娃,游戏本身还不是太可怕,最可怕的是大多数孩子自律性差,打上游戏对其他事情就失去了兴趣,比如运动、户外、音乐、和朋友玩、和家人在一起说话等,有时连吃饭睡觉这种基本需求都顾不上,像机器一样,而且打过游戏并没 有满足感,反而是一种空虚感 – 其实雨娃打游戏的瘾不算太大,但他的确体会过打游戏后的自责和无力感,所以尽管他不愿意,还是同意不再打游戏,去同学家也不再玩。
没收手机后之前,我们给雨娃的手机是旧的,系统也比较落后,好像不能记忆游戏积分。我们曾经答应送他一个新手机作为明年的生日礼物。雨娃经常在网店上看手机,还说价格不一定高,只要速度快,系统好用就行。
后来我们决定不让他玩游戏,自然也取消了买手机的决定。平时我们很注意履行承诺,答应的事一般都会做到,所以这次雨娃很不高兴,抱怨说答应好好的,说不买就不买了。
我们只能解释,买了手机会让他每天面临诱惑,之前考虑的不够周到,是我们的问题。雨娃为此哭了好几次,但一旦发现我们没有商量的余地,也就不再提了。
此后,雨娃删掉了旧手机上所有的游戏。但还做不到彻底不玩。可能卸载了后又忍不住重装,有时趁我们看不到的时候,他也会偷偷拿起来玩几下,我看到了也没训斥,告诉他想一下子彻底不玩不容易,只是希望他忍不住玩了游戏也要告诉妈妈一声,而什么时候有机会玩却忍住没玩也告诉妈妈一声,我会奖励他。
雨娃的确告诉我几次,有时会软弱地说 :“妈妈,我有点管不住自己,要不我的手机还是上交吧。”有时又会无奈地说 :“妈妈,我可能戒不掉了,见到就想玩。”
脱离游戏捆绑后的儿子有一天,他没控制住时间,打了很久,心里很自责,便羞愧而坚决地告诉我 :“妈妈,我今天玩了很久很久。我以后再也不玩了!”
打那次以后,雨娃真的几乎没再玩过,我也偶尔问过他几次,他都说没再玩。我愿意相信他,儿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
戒掉游戏其实只是个转折。
雨娃的注意力不再放在游戏上之后,他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那段时间对乒乓球很着迷,平时关系好的同学也喜欢打,每天打球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运动之后大汗淋漓,但是很快乐。
后来,他又喜欢上做手工,经常上“极酷花园”网站,里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手工做法,他暑假在家做了很多手工,比如自动售货机、金刚狼爪、发射器、狗窝等等,又是尺子又是木板又是裁纸刀又是胶枪,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和他一起做,经常是我们一起趴在地板上分工合作,有些手工还需要机械原理,我都觉得有意思,既健康又锻炼动手能力,也是我们最好的亲子时间。有一次,全家去听音乐会,雨娃和爸爸各带一本书,拥挤的地铁上,在那么多打游戏看手机的大人当中,他很安静地看《可怕的科学》系列之《密码全攻略》,那种情景我看得很欣慰。
还有一次,雨娃打开电视,正在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里面有个高中生获得擂主,小姑娘很优雅淡定,我们感叹她这么小就研究这么多诗词,这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雨娃也打心眼里佩服这样的大孩子。健康爱好所带来的情操陶冶、品格塑造、心灵满足,都是游戏无法给予的。
又有一次,我们骑车去奥体公园玩,中午在麦当劳吃饭,与我们隔一桌坐着四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从我们坐下到离开,他们一直在打手机游戏,边玩边说脏话,然后谁都不抬头地大笑,而且在公共场合喧嚣吵闹,很妨碍别人。
雨娃说 :“他们肯定在联网打王者荣耀。”我问他 :“你看到他们这么开心的样子什么感觉?”以前,他也许是羡慕的,现在,他则说 :“这样不太好。”
如今,雨娃已经三个多月不玩游戏了,很明显,脱离游戏的捆绑之后,雨娃有了更多精力和兴趣去做其他事。远离游戏的雨娃,打乒乓球、玩蹦蹦床、做手工、骑自行车、做家务、看书……现在的生活更阳光,更健康,也更精彩。
坚决断网断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