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2 中国的实体行业未来走向何方?

c6.2 中国的实…

需 2 分钟

中国实体经济的生态环境处于沸腾状态,大量企业被卷入疯狂的涨价漩涡中,苦苦挣扎!

涨价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危机、价格机制长期扭曲和突发性事件引发。

由于矛盾积累过多、信息不透明、加上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短时间内陷入失控状态。

全球复苏

全球的疫情在好转,经济在逐步复苏,欧美的工业也在开始逐步正常生产。

现在很多的原材料又逐步看好未来市场,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蛰伏之后,工业发展也会报复性的增长,更多的材料价格也有了上涨趋势。

在世界产业这么大的体系中,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方,以资本为主要依托,当然他们也是消费国家。

中国是生产国,生产国进口各种原料,原材料上涨,势必提高生产成本,进而压缩了生产国经营的利润,虽然加工成各种商品卖给消费国,但西方国家他们已经赚取了中国的钱,而他们无需对本国消费群众负责。

清算式危机

1、天量印钞面临清算

这一次的涨价潮称得上一次突发性的通货膨胀,原因自然是与过去超发的天量M2有关。

为了缓解疫情危机,疯狂印钞,2020-2021年美国印钞3.2万亿美元,日本印钞5万亿美元,全球八个主要经济体,印钞总量接近100万亿人民币。

由于各国央行货币大放水,全球流动性泛滥,水涨船高是必然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会涨价,原材料也不例外,这就是西方国家输出通货膨胀的威力。

过去几年,政府试图建立楼市和股市两个货币池子来锁住超发货币,但股市被一波人造牛市玩残,楼市泡沫的高压锅被政府强行盖住,导致流动性泛滥。

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海外投资盛行,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了一万亿美元,但却没有回收相应比率的人民币,加剧了流动性泛滥。

在这里,要抨击一下那个因害怕超发货币引发物价飞涨而设立的“货币池子”的形而上学理论,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拥房者感觉到财富倍增了,但物价却非常低廉,于是拼命消费,反正什么事都不用干也能赚到比打工一辈子挣得还多的钱。

这种虚假繁荣一方面令创造财富的人数大减,另一方面大量真实财富被过度消耗,加剧了人民币的泡沫化。换句话说,未来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远比想象的严重得多。

如今,天量M2被清算的时刻即将来到,政府面临着要么刺穿楼市泡沫,要么承受剧烈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致命考验。

2、环保污染积重难返

中国经济开放40年来,尽管有很多外国专家指出牺牲环境发展经济不可持续,得不偿失,但在各种“阴谋论”的揣度下,政府对环境监管的底线一再失守,而无处不在的腐败纵容了企业大量偷排。

今年,曾经祸害过英伦和北美的沙层暴再次笼罩了北方大地,似乎预示着什么

国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筹谋的碳排放权,中国再次被动,下达了不可思议的控碳日程,企业们再次赶上了这场环境污染带来的清算式危机。在不断的停产限产和成倍增长的排污收费下,工业领域所必需的原材料开始暴涨。

3、楼市泡沫进入清算期

08年来的房地产大跃进,给中国的煤碳、钢铁、水泥、建陶、卫浴、家具、家电、灯饰、五金、包装、印刷等行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制造了空前的危机。

这些行业的产能被以数倍的倍率放大,如今随着中国住房的严重过剩和年轻人口的锐减,这些行业面临着清算式危机。

一方面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能淘汰将会非常残酷,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反过来又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

悲催的是,这些行业屯积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比如煤碳、钢铁等行业,动辄维系着数十万人的饭碗,在负债高企、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价来苟延残喘。

然而,涨价还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消费市场的疲弱和前景渺茫。

尽管工业制成品涨声一片,但产能过剩和消费低迷迫使终端消费品制造商不得不减价促销。眼下,天价猪肉又降价了,侧面也说明政府得到信号:大家没钱了!

那么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来了,当通胀传导到终端消费品领域,必将导致内需更加疲软,从而产生新一波产能过剩。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细考如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出口、内需、投资三架马车齐齐趴窝,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新的动能,全民创业不过是延后了就业危机。但是,我们依然还有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为创造就业的企业减负,为身背“四座大山”的人民减负。

留给中国实体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减负真的会到来吗?

4、中国的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过去多年来关注中国中小企业的税负负担,以及中国的宏观税负,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及,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基本靠逃税活着,中国的宏观税负高达38%左右,远远超过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从税费负担而言,中国企业的税负痛苦指数如果是第一,没人敢说第二。

再比如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从改革伊始就成为学术界的显性问题,然而,研究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停留在呼吁阶段。

在过去近40年来,中国80%的信贷资源流向了贡献了GDP不到40%的国有部门,贡献了GDP超过60%的非公企业,从主流的信贷机构获得的信贷资源不到20%,中国80%的中小微企业几乎靠民间借贷活着,靠非法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血液。

如果说,中国实体经济的溃败不是因为这些情绪化的总结,真正的症结何在?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这是一种宿命和轮回。

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中国制造能够异军突起,关键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廉价,因此中国在产业政策上选择了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也就是给世界打工的模式。更准确一点讲,中国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为世界工厂”。

这种模式既成就了中国过去的成功,但这也是今天中国制造和实体经济陷入尴尬和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说透彻一点,过去中国发展模式最大的经验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对接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我们的一切制度,我们的一切机制都是为这样的模式而准备的,在人口红利的周期下,这种玩法即使税费负担重、融资难,但也能活下来,一旦人口红利结束,这种模式的各种弊端就会显示出来。

因此,税费负担也好,还是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融资难,都不是中国实体经济被打垮的原因。中国实体经济走到今天,根本原因是让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经济模式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以联想为例,联想去年的报表非常不好看,杨元庆辩解说不要看一年的。事实上,联想多年来报表已经在不好看了,这是联想这种在研发上投入不够的公司必然面临的结果。联想过去靠并购别人的品牌,靠给别人组装电脑就可以活得很好。

联想在过去总是做一个跟随的巨人,很少自己走入无人区,现在,这条路也走到了尽头。

可以说,联想的衰落,事实上代表过去那个时代中国代表性企业在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属于华为这样的真正做研发的企业。

中国的税费负担承重,企业融资难,政府过于对房地产的依赖让整个实体经济处于尴尬的境地,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意识不到我们以前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我们成为庞然大物之后,我们整个国家,而不是个别企业走进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带。

这个地带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新的制度生态创造新的竞争力,否则你将走不出任正非所言的无人区,你只有死。

现在是中国需要重构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时刻,重塑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