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1.156 顾雏…
需 2 分钟
获得国家赔偿43万元,并不是他想要的终点。
鸣冤17年,科龙电器原董事长、昔日家电资本大鳄顾雏军终获赔偿。
2022年1月7日,对顾雏军申请国家赔偿一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赔偿顾雏军人身自由赔偿金28.7万余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4.3万元,返还罚金8万元及利息。
但这笔赔偿只是象征性的安抚,与他要求的1.2亿元人身自由赔偿,以及经济权益赔偿相比,相去甚远。他有罪的帽子,也仍未完全摘除。
前半生,他亲手建造的百亿规模的格林柯尔帝国早已彻底崩塌;后半生,上诉维权,竟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才高气盛,这四个字就是顾雏军版“我的前半生”。
十几岁当知青,只用两周复习考上江苏工学院(江苏大学前身);
上大学成绩好到可以留校,因当众抽了班长两耳光失去留校名额;研究生考上天津大学,吐槽导师“我搞的东西他能懂一半就不错了!”;
质疑诺贝尔奖物理学家的思路,自己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理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热力循环理论;
毕业后留校任教,对比自己大15岁的老师发飙:你没资格用这个口气跟我说话!你不配!
狂傲,自负,聪敏,坚韧。
他是不合群的天赋型异类。
1989年,30岁的顾雏军以顾氏循环理论为基础,头顶“青年科学家”的光环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声称比传统制冷剂节能10%~35%。
结果他的研究生导师亲自拆台:顾氏循环是骗人的!顾雏军就是“哗众取宠,糊弄外行”。
顾雏军反驳:“我发明的制冷剂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冷剂,不能仅仅用一流来评价,而是第一流的。”
自负给他招致更猛烈的批判。《上海科技报》专门召开了一次“清除伪劣科技‘顾氏循环’座谈会”,直接把顾雏军打成技术骗子。
为了证明自己,顾辞掉月薪不到100块的学校工作,创办了一家制冷剂公司,生产超低耗能空调,用自己的技术赚钱。
踩着国内这股“空调热”,不到2年,他的“小康”牌空调年产达到6万台。不到4年,10万元启动资金就滚成了2000万。
1990年,有英国商人看中顾雏军的制冷技术,邀他技术入股。
1年后,他在英国成立顾氏制冷公司和一个年产2000吨的制冷剂生产基地,分公司陆续开枝散叶,这桩生意累计给他带来5000万美金的收益。
学界走得坎坷窝囊,在商界却顺当且风光。
顾雏军很伤感。他原本志在当一名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现在却只能当富豪。
他对朋友感慨:办公司和做学问不同,80%靠吹,20%靠实干。
带着这种危险思想,顾雏军的空调厂在技术监督局多次质检抽样中被认定为不合格(也有说法是拒绝抽检),小康空调被勒令停产。后来产品被查封,他气不过,把技监局给告了,一审二审都败诉。
有媒体跟踪,败诉后,顾雏军既没追回被没收的空调,也没缴纳600万元罚款。
1995年3月,小康空调案败诉后,顾雏军在天津成立格林柯尔制冷剂公司,其后陆续在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建立四家高科技环保工程公司。
产品怎么打开局面?
据《顾雏军的巴别塔》一书记述,1998年,顾雏军居然通过公关让国家环保总局出台文件,明确将格林柯尔制冷剂列为中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之一。
甚至,格林柯尔在很多省市取得了“在当地作为无氟制冷剂唯一供应商的机会”。比如海南省就点明海南格林柯尔是本省淘汰氟利昂的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等省也下发了类似文件。
顾雏军曾说自己没时间搞政府公关。看来是谦虚了。
据格林柯尔年报显示,2000年公司总收入3.64亿元,利润2.69亿元,纯利率达70%。其中超8成来自北京、深圳、湖北、海南四家工程公司完成的125项替换工程。
没人知道顾雏军究竟有多少能量,直到他用5年时间将格林柯尔带上市。
2000年,顾雏军把海外10余家公司和内地5家公司打包成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当年7月赴港上市,融资5.5亿港元,个人身价达到3.85亿港元。
上市之后,人们才从格林柯尔董事名单中一窥顾雏军的人脉威力:
曾任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的刘从梦,曾任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的苏学智,曾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王某,中信公司总会计师即高级财务顾问熊某……
依靠强悍的权威关系力和上市后的雄厚财力,2001年,名不见经传的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公司战胜众多海内外资本推手,以3.48亿元接手顺德市容桂镇出让的26.43%科龙电器股份,一举成为这家中国第二大冰箱公司的最大股东。
戏剧性的是,就在2年之前,当顾雏军带着自己的顾氏制冷剂前往科龙推销时,这家年产350万台空调和200万台冰箱、拥有2万多名员工、品牌价值150亿人民币的国内首家港股H股家电企业,毫不客气让他吃了闭门羹。
科龙被贱卖,这几乎是当时业界共识。
让这家老国企掉价的,是其自90年代末以来日益封闭的体制内系统、机构冗员、人浮于事,以及营业额与利润的节节败退。
2000年,连续9年销量全国第一的科龙电器亏损6.78亿元,次年亏损面扩大至15.55亿元,再亏一年,科龙就将被摘牌。它带着9亿巨债“下嫁”给格林柯尔时,留给顾雏军的时间只剩一年。
“科龙已经没有退路,必须玩命了。”看上去傲慢、急躁、反复无常的顾雏军,开始展现他务实、慎重、耳提面命的改革者一面。
入主科龙的2002年,他强力推行稳军心、减人事、降成本三副猛药:
先宣布管理层、研发体系、销售政策三大核心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裁撤冗余机构和驻外部门,精简财务人员、统一资金管理,科室一律不设副科长,凡没有实现年初目标的部门管理者一律下课;从采购、生产、设计、装修甚至复印纸使用等各个环节,全面排查跑冒滴漏,所有采购原料供应商必须实行全国竞价招标,装个厕所都要找老板报预算。
“在顾的办公室,无数科龙中高层都被他指着鼻子骂过”,有科龙内部人评价,他太绝情了。
顾雏军接任科龙董事长初期,经常收到员工指责、质疑他的短信。3个月后,没人骂了,200多名高管离职率不到15%,内部机构由11个部门缩为7个,科室从34个变为22个。
2002年底,上年亏损20多亿的科龙电器盈利9000万;11个月后,科龙在职工待遇不变的情况下人力成本节约了1000万,采购成本下降6000万。三年之后,科龙空调、冰箱的成本分别降低了48%和35%。
省下的钱大量投入技术攻关。
顾雏军执掌科龙不到两年,技术研发费用较之前几乎翻了一倍,专利申请量增长60%,他亲自下场率领技术班底实现“双高效”和“分立多循环”两项突破,据此打造出分立多循环冰箱和双效王空调两个爆款新品。
由于节能与能效突出,2005年市场上同匹数冰箱,别人卖1300元,科龙可以卖2600元。2000年前,科龙海外销售一年只有6000万美元,顾雏军接手第一年增长到1.1亿美元,第三年超4亿美元。
品牌起死回生。
经顾雏军改制、扩增的科龙,陆续扭亏为盈、摘掉ST帽子,3年交税超过10亿,销量迅猛突破1千万台,年营收近百亿,冰箱产能冲顶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顾雏军去顺德接手科龙两年,据说顺德没有人见过他的家人,40出头的他长出了白头发,精神头却像永远打了鸡血。
“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喊:看,那个老头就是冰箱大王!”
假如顾雏军专注经营科龙电器,假如他没有醉心于并购这条扩张快车道,冰箱大王的梦想几乎近在咫尺。
就在科龙改制厉兵秣马之时,根基未稳的顾雏军快速发起了一连串凶猛并购:
-
2002年9月收购原吉诺尔电器有限公司全部资产;
-
2002年12月收购上海上菱电器全部冰箱生产线;
-
2003年5月控股美菱电器;
-
2003年6月在扬州投资建设年产超300万台的冰箱冷柜生产基地;
-
同年投资3.6亿美元建设南昌工业园;
-
2004年格林柯尔-美菱工业园动工;
-
2004年8月支付1.56亿元购得商丘冰熊冷藏公司的冷藏汽车制造及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