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215 联想… 25 12 月, 20211 3 月, 2022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需 2 分钟 首先,无论是联想还是柳传志,在法律层面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如果没有事实证据,光靠怀疑和揣测是不能给人定罪的。 至于自媒体大V所说的,其实是另外的路数,不能因为别人说了你愿意相信的话,就认为那是真理。 实际上,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任何人的话都应该经过独立思考的过滤才行,不然的话,思想一旦变得极端起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可能就成为被利用的工具了。 保持客观和理性,才能实事求是,洞察真相。 近年来,联想之所以屡屡遭人嫌弃,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因为其表现太让人失望了。 很多70后和80后的朋友应该记得2000年前后的电脑市场什么样,当时国内电脑品牌是联想和方正的天下,我们买电脑,要么是买这两个牌子,要么是到电脑城组装。 联想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曾常年排在第一位,自杨元庆负责销售后,联想的营销确实做得很好。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联想是怎么赚到“第一桶金”的。 其实,联想最初的启动资金和人都是来自中科院,而联想赖以起家的产品是倪光南研发的汉卡。 这里要解释一下,在1984年那个时候,电脑的运算能力十分有限,任正非曾在文章中提到过盖茨的一个笑话,“无论对谁来说,640K内存都足够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电脑硬件的水平。 因为电脑运算存储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汉字的词库又很大,会占用很多本来就有限的运算能力,导致电脑动辄死机。倪光南是当时国内一流的计算机专家,为了解决汉字占内存多的问题,他给电脑做了一个外挂——汉卡。 倪光南有书生报国的情怀,他没有在意自己核心技术市场化和股份、利益等问题,在柳传志等人“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倪光南只提了三个条件,“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赴宴会”。 自倪光南加盟后,联想先后推出8种型号的“联想汉卡”,在国内市场打出了名气,赚了很多钱(一张卡一度卖到4000块,当时工资水平也就几百块)。 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很难有联想后面的成功。联想在最初,确实是靠技术创新起家的。 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电脑配置越来越高,汉卡的作用就下降了,联想又顺势做起了组装电脑的生意。 作为联想的总工程师,倪光南强调技术研发路线,他一心要打破windows+intel的垄断格局,力主联想拿钱做芯片,但柳传志认为不可能,两人的矛盾开始激化,结果是倪光南离开,联想最终走了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 多说一句,在倪光南出走之前,他主导研发的联想交换机水平是国内最好的,华为当时要落后不少。但随着倪光南的出局,后来这个部门就不行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事是柳传志做错了。但客观来说,柳传志当时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但是最稳妥的。别说是联想,就是当时的国外的几个厂家(IBM等)也不是微软和英特尔联盟的对手。毕竟,一个企业肯定打不过一个生态。 后来倪光南组建团队做芯片和系统,找了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都是行不通,最终失败了。市场是无情的,光有研发不行,科研成果如果无法转化为市场销售,那就形不成良性循环,自然就被淘汰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任正非是战略高度了。 联想走的是商业化的路子,先赚钱再谈其他,而华为强调既要技术研发也要赚钱,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要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 华为的崛起,在于任正非制定的发展策略,先靠有竞争力的产品(相比昂贵的国外品牌,华为在功能上差不多,但价格低很多)占领市场,赚到钱后,继续投入研发,产品越来越好,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不过这条路很难走,柳传志就曾承认不如任正非有魄力,“任正非走的就是一个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来喘喘气,任正非捡一条更险的路直接就上去,这点魄力我不如他。” 从商业的层面讲,联想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联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于名气、地位和责任不匹配的问题,你作为中国最大的IT公司,常年是国内采购的指定产品,“民族企业”嘛,但表现却让人一再失望。 柳传志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在业务上联想能够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但光从研发投入就可以知道,别说跟华为比,就连小米都更强一些。这么多年过去,提到联想,人们就想不出它有什么核心技术。如果一个“民族企业”长期缺乏进取心,一直不争气,又如何让人尊敬? 最后,柳传志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艰苦创业和经营理念,都值得佩服。事实上,国内很多企业家都对柳传志很尊敬,所以他有个“商业教父”的名头。 但联想今天的局面,柳传志作为企业创始人是负有责任的,关于联想的负面消息,恐怕不是靠“打荣誉仗”能解决的。 从倪柳之争开始,联想就选择了一条容易走的路,商业公司也赚钱为本,股东和高管的利益明显更高一些,这从联想的财报就能看出来。 在联想官网看到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的一句话,“作为中国最大的IT公司,联想37年的发展史,就是与中国社会共同完成IT技术跃迁的过程。信息时代,联想通过设计、生产国产电脑,架设了中国信息化普及的桥梁。” 想问一句,如果联想面临华为那样的境遇,被卡了脖子,它还有什么产品呢?资格老,不代表不平庸。 没有核心竞争力,利润率都上不去,就算只为了挣钱,联想也确实要“联想一下”了。最后,无论是倪柳之争还是联想和华为的路线选择,都是很有价值的商业案例,能给人以启发。 c2.214 沃尔玛 c7.155 品牌的价值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赚钱的40…一份价值主…美联储血洗…房地产未来…c7.七种…商标与lo…企业全流程…孙正义看未…通胀,还是…在疫情持续…
至于自媒体大V所说的,其实是另外的路数,不能因为别人说了你愿意相信的话,就认为那是真理。 实际上,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任何人的话都应该经过独立思考的过滤才行,不然的话,思想一旦变得极端起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可能就成为被利用的工具了。 保持客观和理性,才能实事求是,洞察真相。 近年来,联想之所以屡屡遭人嫌弃,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因为其表现太让人失望了。 很多70后和80后的朋友应该记得2000年前后的电脑市场什么样,当时国内电脑品牌是联想和方正的天下,我们买电脑,要么是买这两个牌子,要么是到电脑城组装。 联想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曾常年排在第一位,自杨元庆负责销售后,联想的营销确实做得很好。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联想是怎么赚到“第一桶金”的。 其实,联想最初的启动资金和人都是来自中科院,而联想赖以起家的产品是倪光南研发的汉卡。 这里要解释一下,在1984年那个时候,电脑的运算能力十分有限,任正非曾在文章中提到过盖茨的一个笑话,“无论对谁来说,640K内存都足够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电脑硬件的水平。 因为电脑运算存储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汉字的词库又很大,会占用很多本来就有限的运算能力,导致电脑动辄死机。倪光南是当时国内一流的计算机专家,为了解决汉字占内存多的问题,他给电脑做了一个外挂——汉卡。 倪光南有书生报国的情怀,他没有在意自己核心技术市场化和股份、利益等问题,在柳传志等人“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倪光南只提了三个条件,“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赴宴会”。 自倪光南加盟后,联想先后推出8种型号的“联想汉卡”,在国内市场打出了名气,赚了很多钱(一张卡一度卖到4000块,当时工资水平也就几百块)。 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很难有联想后面的成功。联想在最初,确实是靠技术创新起家的。 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电脑配置越来越高,汉卡的作用就下降了,联想又顺势做起了组装电脑的生意。 作为联想的总工程师,倪光南强调技术研发路线,他一心要打破windows+intel的垄断格局,力主联想拿钱做芯片,但柳传志认为不可能,两人的矛盾开始激化,结果是倪光南离开,联想最终走了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 多说一句,在倪光南出走之前,他主导研发的联想交换机水平是国内最好的,华为当时要落后不少。但随着倪光南的出局,后来这个部门就不行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事是柳传志做错了。但客观来说,柳传志当时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但是最稳妥的。别说是联想,就是当时的国外的几个厂家(IBM等)也不是微软和英特尔联盟的对手。毕竟,一个企业肯定打不过一个生态。 后来倪光南组建团队做芯片和系统,找了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都是行不通,最终失败了。市场是无情的,光有研发不行,科研成果如果无法转化为市场销售,那就形不成良性循环,自然就被淘汰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任正非是战略高度了。 联想走的是商业化的路子,先赚钱再谈其他,而华为强调既要技术研发也要赚钱,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要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 华为的崛起,在于任正非制定的发展策略,先靠有竞争力的产品(相比昂贵的国外品牌,华为在功能上差不多,但价格低很多)占领市场,赚到钱后,继续投入研发,产品越来越好,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不过这条路很难走,柳传志就曾承认不如任正非有魄力,“任正非走的就是一个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来喘喘气,任正非捡一条更险的路直接就上去,这点魄力我不如他。” 从商业的层面讲,联想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联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于名气、地位和责任不匹配的问题,你作为中国最大的IT公司,常年是国内采购的指定产品,“民族企业”嘛,但表现却让人一再失望。 柳传志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在业务上联想能够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但光从研发投入就可以知道,别说跟华为比,就连小米都更强一些。这么多年过去,提到联想,人们就想不出它有什么核心技术。如果一个“民族企业”长期缺乏进取心,一直不争气,又如何让人尊敬? 最后,柳传志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艰苦创业和经营理念,都值得佩服。事实上,国内很多企业家都对柳传志很尊敬,所以他有个“商业教父”的名头。 但联想今天的局面,柳传志作为企业创始人是负有责任的,关于联想的负面消息,恐怕不是靠“打荣誉仗”能解决的。 从倪柳之争开始,联想就选择了一条容易走的路,商业公司也赚钱为本,股东和高管的利益明显更高一些,这从联想的财报就能看出来。 在联想官网看到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的一句话,“作为中国最大的IT公司,联想37年的发展史,就是与中国社会共同完成IT技术跃迁的过程。信息时代,联想通过设计、生产国产电脑,架设了中国信息化普及的桥梁。” 想问一句,如果联想面临华为那样的境遇,被卡了脖子,它还有什么产品呢?资格老,不代表不平庸。 没有核心竞争力,利润率都上不去,就算只为了挣钱,联想也确实要“联想一下”了。最后,无论是倪柳之争还是联想和华为的路线选择,都是很有价值的商业案例,能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