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16 张朝… 9 11 月, 20213 3 月, 2022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需 2 分钟 前几天,“张朝阳一天只睡4小时”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原来,搜狐CEO张朝阳在最新的采访中,罕见公开了自己的日常行程。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位在去年底发布的《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中,身价约52亿的企业家,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悠闲、惬意。 3:00 起床 4:00 驾车出发 4:30-7:00 看新闻使用产品 7:00 早餐 7:30-12:00 工作 12:30-13:00 直播 13:00-16:00 午餐、工作 16:00-18:30 运动 19:00-20:00 工作 20:00-24:00 个人安排 看完张朝阳的日常行程表,让网友最为吃惊的是,张朝阳的睡眠时间似乎少得可怜。 关于睡眠,张朝阳在采访中专门解释道:自己一天只睡4小时,平时都是3点多起床,在家先睡三小时,大约5点到6点在公司补觉一小时。 许多网友看完始终不敢相信:“这个岁数的人还这么拼,年轻人还得怎么努力了?” 也有不少网友在自省后总结道:“或许成绩不够,是因为睡得太多了!” 但其实,情况却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张朝阳在采访中解释道: “之所以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是因为4个小时睡眠省了很多时间,让我做更多的事,而是为了睡得更好。” 原来,张朝阳的睡眠模式是,前两个小时是深度睡眠,但是超过两个小时之后,就会进入浅度睡眠,就会经常做梦,影响休息。 谈到对于当下年轻人的建议,张朝阳还特意在采访中告诫年轻人: “不要努力过头,每个人都要研究自己的机会在哪里”。 此话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要努力,但不要急功近利。 竞争激烈的时代,或许没多少人敢躺平,但比努力更重要的,绝不是埋头苦干,而是有效的努力。 知乎网友@平锅 曾描述过他身边一位“十分努力”的大学同学。 早上6:30分,他准点起床,用军训时的神速完成了洗漱。 不到7:00,他已经在图书馆门口,一边啃面包,一边排长队等开门。 图书馆开门后,他迅速抢到了一个黄金位置。接着他拿出纸笔,写下了当日的学习计划。 7:30分,刚开始读书不久的他遇到了一个陌生概念,便决定上网搜搜相关内容。 刚拿出手机,他看到了好友发来的微信,虽然不是重要的事情,他还是及时回复了,一来一去闲聊了几句,发现时间过了大半小时。 于是,他赶紧关掉微信,开始搜索资料。他对着搜索引擎,翻了一页又一页,看了许多却还是懵懵懂懂。 11:30分,放下手机,他看了看时间,心想:还是先吃午饭吧,下午再说。 饭后,他还是去了图书馆,困意正浓的他决定放下书本先睡一会。 14:00,他醒了,继续上午的学习任务,把网上查到的资料,整理成十几页的文档。 16:00,他打开视频听课。 18:00,到了晚饭时间,他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饭,然后又径直走回了图书馆。 他开始整理下午的听课笔记。两小时的视频课程,他花了整整三个小时终于梳理了一遍。 23:00,图书馆闭馆了,他摸黑走在空荡荡的路上,夜里的寂静让他始终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勤奋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 他很无奈地掏出了手机,拍了一张校园的夜景,发了一条朋友圈:你见过半夜的北京吗? 这位“十分努力”的同学,让我想起了一个概念“伪工作者”,说的是忙碌于低价值事物的工作者。 伪工作者并不是懒人,恰恰相反,表面上看伪工作者忙碌一整天,甚至还加了不少班。 但他们依旧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始终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 成年人的世界里,辛苦是最不值得炫耀的,可偏偏有太多人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你早出晚归,你废寝忘食,只是辛苦,并不是努力。 没有成效的努力,大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 仅仅流于表面的勤奋,只会掏空了你的精力,让你变得盲目且疲惫。 网上看过一句话:高手都是持续性习惯,废人却是间歇性自虐。 太多时候,我们对“努力”的误解真的太深。 以下3条建议,希望能帮你戒掉低层次努力,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1、遵循优先级,剔除不重要的事 有一天,教授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然后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为止。 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 教授反问:“真的吗?”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 “很好!”教授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 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 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小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抬头看着学生,教授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教授有些严肃地说道,“不,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 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 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这就是优先级,即量化优先程度的参数。优先级高的先做,优先级低的后做。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要进行优先级的排序。 最有效的努力,就是删减掉那些次要的事,找到你的最优级,并全力以赴。 2、坚持自我反馈,调整努力姿势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把一个班学生分为3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试,测试后分别给予不同反馈方式: 第一组,每天告知一次学习结果。 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 第三组,只测试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继续进行八周。 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成绩有明显进步;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个实验说明:有无反馈、什么样反馈方式,对于学习有不同影响。 同样的,有无及时反馈,什么样反馈方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努力成效。 顾名思义,自我反馈就是自己给自己反馈。 自我反馈是一个人的加速器,只有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调整努力方式,才能让自己慢慢靠近目标。 相反的,如果自我反馈能力不足,无法及时给自己有效反馈,甚至给出错误反馈,就会影响努力的效果。 3、积极休息,提高效率 列宁说过:不懂休息,就不懂工作。 人脑类似于电脑,每天都得暂停运行,通过睡眠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但很多人为了赶工作进度,想通过熬夜加班来增加工作产出,但这样往往容易陷入低效率的死循环。 只有懂得休息,才能真正提高你的效率。 积极休息就是主动、进取的休息。比如说,脑力工作间隙,做一会体操,算是积极休息,换一种活动来恢复精力。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积极休息: ①培养运动习惯。 运动项目有很多,从恢复精力角度考虑,要选择能够增强心肺功能的项目,例如跑步; ②掌握轮休方法。 例如“文理结合”式的轮休。举个例子,数学读累了,换成语文。这样一来,左右两个半脑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只有得到良好的休息,你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你工作学习中。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说过一段话: “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 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因此,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有效的努力,终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c1.115 陈启源:杀虫剂的小商人 c1.116 贾跃亭成功在美国破产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赚钱的40…一份价值主…美联储血洗…房地产未来…c7.七种…商标与lo…企业全流程…孙正义看未…通胀,还是…在疫情持续…
原来,搜狐CEO张朝阳在最新的采访中,罕见公开了自己的日常行程。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位在去年底发布的《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中,身价约52亿的企业家,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悠闲、惬意。 3:00 起床 4:00 驾车出发 4:30-7:00 看新闻使用产品 7:00 早餐 7:30-12:00 工作 12:30-13:00 直播 13:00-16:00 午餐、工作 16:00-18:30 运动 19:00-20:00 工作 20:00-24:00 个人安排 看完张朝阳的日常行程表,让网友最为吃惊的是,张朝阳的睡眠时间似乎少得可怜。 关于睡眠,张朝阳在采访中专门解释道:自己一天只睡4小时,平时都是3点多起床,在家先睡三小时,大约5点到6点在公司补觉一小时。 许多网友看完始终不敢相信:“这个岁数的人还这么拼,年轻人还得怎么努力了?” 也有不少网友在自省后总结道:“或许成绩不够,是因为睡得太多了!” 但其实,情况却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张朝阳在采访中解释道: “之所以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是因为4个小时睡眠省了很多时间,让我做更多的事,而是为了睡得更好。” 原来,张朝阳的睡眠模式是,前两个小时是深度睡眠,但是超过两个小时之后,就会进入浅度睡眠,就会经常做梦,影响休息。 谈到对于当下年轻人的建议,张朝阳还特意在采访中告诫年轻人: “不要努力过头,每个人都要研究自己的机会在哪里”。 此话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要努力,但不要急功近利。 竞争激烈的时代,或许没多少人敢躺平,但比努力更重要的,绝不是埋头苦干,而是有效的努力。 知乎网友@平锅 曾描述过他身边一位“十分努力”的大学同学。 早上6:30分,他准点起床,用军训时的神速完成了洗漱。 不到7:00,他已经在图书馆门口,一边啃面包,一边排长队等开门。 图书馆开门后,他迅速抢到了一个黄金位置。接着他拿出纸笔,写下了当日的学习计划。 7:30分,刚开始读书不久的他遇到了一个陌生概念,便决定上网搜搜相关内容。 刚拿出手机,他看到了好友发来的微信,虽然不是重要的事情,他还是及时回复了,一来一去闲聊了几句,发现时间过了大半小时。 于是,他赶紧关掉微信,开始搜索资料。他对着搜索引擎,翻了一页又一页,看了许多却还是懵懵懂懂。 11:30分,放下手机,他看了看时间,心想:还是先吃午饭吧,下午再说。 饭后,他还是去了图书馆,困意正浓的他决定放下书本先睡一会。 14:00,他醒了,继续上午的学习任务,把网上查到的资料,整理成十几页的文档。 16:00,他打开视频听课。 18:00,到了晚饭时间,他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饭,然后又径直走回了图书馆。 他开始整理下午的听课笔记。两小时的视频课程,他花了整整三个小时终于梳理了一遍。 23:00,图书馆闭馆了,他摸黑走在空荡荡的路上,夜里的寂静让他始终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勤奋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 他很无奈地掏出了手机,拍了一张校园的夜景,发了一条朋友圈:你见过半夜的北京吗? 这位“十分努力”的同学,让我想起了一个概念“伪工作者”,说的是忙碌于低价值事物的工作者。 伪工作者并不是懒人,恰恰相反,表面上看伪工作者忙碌一整天,甚至还加了不少班。 但他们依旧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始终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 成年人的世界里,辛苦是最不值得炫耀的,可偏偏有太多人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你早出晚归,你废寝忘食,只是辛苦,并不是努力。 没有成效的努力,大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 仅仅流于表面的勤奋,只会掏空了你的精力,让你变得盲目且疲惫。 网上看过一句话:高手都是持续性习惯,废人却是间歇性自虐。 太多时候,我们对“努力”的误解真的太深。 以下3条建议,希望能帮你戒掉低层次努力,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1、遵循优先级,剔除不重要的事 有一天,教授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然后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为止。 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 教授反问:“真的吗?”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 “很好!”教授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 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 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小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抬头看着学生,教授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教授有些严肃地说道,“不,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 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 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这就是优先级,即量化优先程度的参数。优先级高的先做,优先级低的后做。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要进行优先级的排序。 最有效的努力,就是删减掉那些次要的事,找到你的最优级,并全力以赴。 2、坚持自我反馈,调整努力姿势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把一个班学生分为3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试,测试后分别给予不同反馈方式: 第一组,每天告知一次学习结果。 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 第三组,只测试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继续进行八周。 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成绩有明显进步;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个实验说明:有无反馈、什么样反馈方式,对于学习有不同影响。 同样的,有无及时反馈,什么样反馈方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努力成效。 顾名思义,自我反馈就是自己给自己反馈。 自我反馈是一个人的加速器,只有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调整努力方式,才能让自己慢慢靠近目标。 相反的,如果自我反馈能力不足,无法及时给自己有效反馈,甚至给出错误反馈,就会影响努力的效果。 3、积极休息,提高效率 列宁说过:不懂休息,就不懂工作。 人脑类似于电脑,每天都得暂停运行,通过睡眠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但很多人为了赶工作进度,想通过熬夜加班来增加工作产出,但这样往往容易陷入低效率的死循环。 只有懂得休息,才能真正提高你的效率。 积极休息就是主动、进取的休息。比如说,脑力工作间隙,做一会体操,算是积极休息,换一种活动来恢复精力。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积极休息: ①培养运动习惯。 运动项目有很多,从恢复精力角度考虑,要选择能够增强心肺功能的项目,例如跑步; ②掌握轮休方法。 例如“文理结合”式的轮休。举个例子,数学读累了,换成语文。这样一来,左右两个半脑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只有得到良好的休息,你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你工作学习中。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说过一段话: “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 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因此,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有效的努力,终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