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97 任正非… 31 10 月, 20212 3 月, 2022 by Tong, Peter 🔊 Listen to this 2 分钟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人力资本的ROI(投资回报率)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在有效管理人才方面,华为的“三体一位”的人才管理机制值得借鉴学习: 01. 精准选才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把人招进来就好了,管那么多干嘛? 但是,任正非认为,如果随意选人,机会成本会变得非常高,因为选对人,叫事在人为,选错人,叫事与愿违。。 那么华为是如何精选人才的呢? 华为在1998年运用STAR工具作为人才精选的核心工具。 STAR工具是一套面试技能工具,S指的是情景,T指的是任务,A指的是怎样行动,R值的是结果。 华为在运用这套工具后,人才识别率从过去的30%上升到目前的76%,而一般企业的人才识别率在30%左右。 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 领导力是指影响别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具体做事情的能力,比如计划、组织、安排任务、设定目标、决策、执行等等的能力,这属于管理能力。 除此以外,对于外部人才进入公司,为了加速他们的融合,华为一般采取3种手段: 一、对于新进的员工,采用思想导师制。 新员工到一家公司后,有一个“七天之痒”,哪怕这个新员工是从“地狱”到”天堂”,他都会不适应。因为环境差异太大。 而这个思想导师就是解决新员工的适应问题的。 二、对于高级管理人才,采用“金色降落伞”计划。 空降的高级管理人才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光是用股权将他们聚合在一起,管理难度是很大的。 对此,华为用了两种方法来降低了他们的死亡率: 1、给他们三个月的目标岗位的钱。 2、和空降高级管理人才一起工作的相关元老沟通,让他们去理解文化的差异。 三、对于高级专业人才,采用“因人设岗”计划。 管理会涉及到文化的问题,但是技术并不会。如果空降到企业的人才当了管理层,可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离职,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失去这个人才,是很可惜的。 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因为技术型或者专家型的工作不涉及文化的差异问题。 不要让空降的人才一开始就当管理者,可以先融合进来再当管理者,否则,这个人才很快就会离开。 02. 倍速育才 华为的人才培养加速器就值得企业借鉴。 如果别人需要花一年时间去培养人才,华为只需要半年。 华为如何快速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呢? 第一,进行试用期员工的底部管理: 将试用期20%底部的员工淘汰,最好辞退掉。采取这个淘汰机制是为了做好入口管理,如果入口管理没有做好,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很低的。 因为华为非常重视试用期员工的淘汰率,所以,华为人力资本的不良资产率一直保持在中国企业的较低水平。 第二,进行入职1-3年员工的顶部管理: 中国企业平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一般需要2年时间。 大一点的企业可能需要3年左右。所以,入职1—3年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的核心。 这个阶段,企业最害怕的是员工离职。 当然,这里的员工指的是优秀的员工,而不是差劲的员工。 第三,进行员工的退出机制管理: 目前,中国企业在人才有效管理方面,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来容易出去难,上去容易下去难,岗位轮换也很难。 这个问题导致企业新陈代谢的速度变慢。 如果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只注重现金流,企业的发展就会变慢。 这时候,退出机制非常重要。 退出机制有四种方式: 1、副业分流 这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在用的方法。将相对进步不那么快的员工分流出去。 举个例子,中国电信通过成立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分流了30%的人。 2、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把执行层的人变成非执行层。 举个例子,在企业变革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绊脚石,他们可能曾经和你一起打拼过江山,面对这些人,怎么办? 最好把他们请到董事会,当然,董事会的成员是有限的,除了转换为董事会的成员,还可以将他们转换为中顾委。 3、提前退休 用现实的利益换未来的成长。这种退休有两种退休方式,第一种是纯退休模式,一次性给予高额补偿金。 第二种是不强行退休,保留部分股份,可以享受收益,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从事与原单位有任何竞争的工作。 4、内部创业 提供资金给内部员工进行创业,这是互联网时代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方式,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03. 有效激励 杰克.韦尔奇说:“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让每个员工都保持敬业。” 而进行有效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持续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在此,绩效管理非常重要,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是激励机制的基础,当然,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兑现奖惩。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目标能力。 华为之所以在人才运营上,成为跨行业的黄埔军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拥有自己的四位一体薪酬激励体系,分别是固定薪酬+变动薪酬+长效激励+福利。 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员工的敬业度就越高,业绩也越好,公司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华为对人才的有效管理,让人才成长速度成为中国第一。 总结来说,就是选人要准,育人要快,激励要有效,企业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在行业中更优,长期竞争力更强。 华为经营人才的模式肯定不是适合所有企业,但它对人才发展的理念和重视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欲成大事者,先要学会做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2008年10月,在日本京瓷公司总部,44岁的马云前去拜访了76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马云表示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2013年1月,马云决定把阿里巴巴集团拆分为25个事业部,如天猫事业部、阿里云事业部、聚划算事业部等,每个事业部独立经营。这个想法与阿米巴经营模式如出一辙,就是将阿里巴巴划分成各个阿米巴组织,每个阿米巴都有一个负责人来带领其经营,发挥全员的潜力。通过经营权利的下放,也开始培养了员工的经营意识,挖掘员工的经营潜力,快速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过事业部组织的独立运营,每个事业部都可以独立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当遇到销售寒冬时,各个事业部必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应对措施,此外各个事业部之间也存在内部竞争,互相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为阿里带来新的经营思维,也使得阿里内部充满了活力。 其实不仅仅是马云,像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等知名企业家都有跟稻盛和夫请教过企业的经营模式。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实施阿米巴经营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家企业,我们生存首先就是要获取利润,且有持续获取高利润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那么我们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从外面的市场中获取,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随着原材料的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这些市场压力,由谁来承受? 大部分情况下,压力是由营销部门和老板来承受的,当然了,更多的重担是压迫在老板的肩膀上,如果不能将这种压力分担到全体员工身上,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我们员工只想着从公司内部赚钱,而不是到市场上帮助企业赚钱,这样就是形成了少数人的经营者在承受市场的经营压力,而大部分员工是没有经营压力的,对外部市场的压力是不敏感的,或者说是没有感觉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上司规定的公司,那就可以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就像一个火车头拉着一节节的车厢,只有老板有动力,车厢越多,车就跑得越慢,所以,你感觉会越来越累,虽然累,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损,老板虽然在企业实施了很多手段,但是效果确实微乎其微,不起波澜,所以,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能传递外部压力到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将每一个车厢变成一个个的动力源,带动企业发展。 c7.78 合伙人,反目成仇? c2.163 物美科技:张文中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赚钱的40…一份价值主…美联储血洗…房地产未来…c7.七种…商标与lo…企业全流程…孙正义看未…通胀,还是…在疫情持续…
01. 精准选才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把人招进来就好了,管那么多干嘛? 但是,任正非认为,如果随意选人,机会成本会变得非常高,因为选对人,叫事在人为,选错人,叫事与愿违。。 那么华为是如何精选人才的呢? 华为在1998年运用STAR工具作为人才精选的核心工具。 STAR工具是一套面试技能工具,S指的是情景,T指的是任务,A指的是怎样行动,R值的是结果。 华为在运用这套工具后,人才识别率从过去的30%上升到目前的76%,而一般企业的人才识别率在30%左右。 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 领导力是指影响别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具体做事情的能力,比如计划、组织、安排任务、设定目标、决策、执行等等的能力,这属于管理能力。 除此以外,对于外部人才进入公司,为了加速他们的融合,华为一般采取3种手段: 一、对于新进的员工,采用思想导师制。 新员工到一家公司后,有一个“七天之痒”,哪怕这个新员工是从“地狱”到”天堂”,他都会不适应。因为环境差异太大。 而这个思想导师就是解决新员工的适应问题的。 二、对于高级管理人才,采用“金色降落伞”计划。 空降的高级管理人才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光是用股权将他们聚合在一起,管理难度是很大的。 对此,华为用了两种方法来降低了他们的死亡率: 1、给他们三个月的目标岗位的钱。 2、和空降高级管理人才一起工作的相关元老沟通,让他们去理解文化的差异。 三、对于高级专业人才,采用“因人设岗”计划。 管理会涉及到文化的问题,但是技术并不会。如果空降到企业的人才当了管理层,可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离职,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失去这个人才,是很可惜的。 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因为技术型或者专家型的工作不涉及文化的差异问题。 不要让空降的人才一开始就当管理者,可以先融合进来再当管理者,否则,这个人才很快就会离开。 02. 倍速育才 华为的人才培养加速器就值得企业借鉴。 如果别人需要花一年时间去培养人才,华为只需要半年。 华为如何快速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呢? 第一,进行试用期员工的底部管理: 将试用期20%底部的员工淘汰,最好辞退掉。采取这个淘汰机制是为了做好入口管理,如果入口管理没有做好,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很低的。 因为华为非常重视试用期员工的淘汰率,所以,华为人力资本的不良资产率一直保持在中国企业的较低水平。 第二,进行入职1-3年员工的顶部管理: 中国企业平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一般需要2年时间。 大一点的企业可能需要3年左右。所以,入职1—3年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由负转正的核心。 这个阶段,企业最害怕的是员工离职。 当然,这里的员工指的是优秀的员工,而不是差劲的员工。 第三,进行员工的退出机制管理: 目前,中国企业在人才有效管理方面,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来容易出去难,上去容易下去难,岗位轮换也很难。 这个问题导致企业新陈代谢的速度变慢。 如果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只注重现金流,企业的发展就会变慢。 这时候,退出机制非常重要。 退出机制有四种方式: 1、副业分流 这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在用的方法。将相对进步不那么快的员工分流出去。 举个例子,中国电信通过成立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分流了30%的人。 2、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把执行层的人变成非执行层。 举个例子,在企业变革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绊脚石,他们可能曾经和你一起打拼过江山,面对这些人,怎么办? 最好把他们请到董事会,当然,董事会的成员是有限的,除了转换为董事会的成员,还可以将他们转换为中顾委。 3、提前退休 用现实的利益换未来的成长。这种退休有两种退休方式,第一种是纯退休模式,一次性给予高额补偿金。 第二种是不强行退休,保留部分股份,可以享受收益,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能从事与原单位有任何竞争的工作。 4、内部创业 提供资金给内部员工进行创业,这是互联网时代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方式,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03. 有效激励 杰克.韦尔奇说:“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让每个员工都保持敬业。” 而进行有效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持续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在此,绩效管理非常重要,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是激励机制的基础,当然,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兑现奖惩。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目标能力。 华为之所以在人才运营上,成为跨行业的黄埔军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拥有自己的四位一体薪酬激励体系,分别是固定薪酬+变动薪酬+长效激励+福利。 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员工的敬业度就越高,业绩也越好,公司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华为对人才的有效管理,让人才成长速度成为中国第一。 总结来说,就是选人要准,育人要快,激励要有效,企业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在行业中更优,长期竞争力更强。 华为经营人才的模式肯定不是适合所有企业,但它对人才发展的理念和重视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欲成大事者,先要学会做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2008年10月,在日本京瓷公司总部,44岁的马云前去拜访了76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马云表示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让他受益匪浅,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2013年1月,马云决定把阿里巴巴集团拆分为25个事业部,如天猫事业部、阿里云事业部、聚划算事业部等,每个事业部独立经营。这个想法与阿米巴经营模式如出一辙,就是将阿里巴巴划分成各个阿米巴组织,每个阿米巴都有一个负责人来带领其经营,发挥全员的潜力。通过经营权利的下放,也开始培养了员工的经营意识,挖掘员工的经营潜力,快速地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过事业部组织的独立运营,每个事业部都可以独立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当遇到销售寒冬时,各个事业部必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应对措施,此外各个事业部之间也存在内部竞争,互相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为阿里带来新的经营思维,也使得阿里内部充满了活力。 其实不仅仅是马云,像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等知名企业家都有跟稻盛和夫请教过企业的经营模式。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实施阿米巴经营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家企业,我们生存首先就是要获取利润,且有持续获取高利润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那么我们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 从外面的市场中获取,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随着原材料的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市场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这些市场压力,由谁来承受? 大部分情况下,压力是由营销部门和老板来承受的,当然了,更多的重担是压迫在老板的肩膀上,如果不能将这种压力分担到全体员工身上,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我们员工只想着从公司内部赚钱,而不是到市场上帮助企业赚钱,这样就是形成了少数人的经营者在承受市场的经营压力,而大部分员工是没有经营压力的,对外部市场的压力是不敏感的,或者说是没有感觉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上司规定的公司,那就可以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就像一个火车头拉着一节节的车厢,只有老板有动力,车厢越多,车就跑得越慢,所以,你感觉会越来越累,虽然累,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了亏损,老板虽然在企业实施了很多手段,但是效果确实微乎其微,不起波澜,所以,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能传递外部压力到企业的一种经营模式,将每一个车厢变成一个个的动力源,带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