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希伯来书》序读

58.《希伯来书》…

希伯来书论耶稣,他是超越的基督。他是更美之救主,信他到底得永福。

这是一封没有作者署名的信,写给一群大概归信基督不久的人。这些基督徒可能受到逼迫,有回到旧有信仰的危险。作者写此信为他们辨惑,解明基督真道何以比泥守律法的狱教信仰更美、更好、更超越,劝戒信徒坚守主道,勿随流失去。

除了结尾的几节问候,作信可说是一篇力辩真道的神学论文,一气呵成,是全本圣经中同类“论文”最长的一篇。作者立论环绕三个重点:1,基督耶稣的超越性,高过旧约中任何人物,包括天使、摩西和众先知。2,基督为神子民的大祭司,其地位远远超过亚伦。3,基督一次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是比旧约利未的祭祀更美的完全救赎。

本书教导我们信心的功课,列举了自古以来如云彩一般众多且华丽的信心伟人和英雄。世界因他们才有了真正的进步。苦难在他们是操练信心的机会,因此能视穷乏、饥饿、捆锁、苦害为无物。基督自己成了古往今来勇敢之人的模范,象诗人所说:“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

传统虽说此书为保罗所作,但一般比较相信作者为初期教会中另一位主的的忠心仆人。我查过很多资料,我认为是保罗所作,不具名是因为避免受到逼迫。
成书时候当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之前。现代圣经学者中,不少主张本书为亚波罗所写。

二、本书读者
前面说过,本书最早在罗马及其他西方教会中流传,其早期读者当为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信徒。根据书中13:24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一语,虽可说本书读者或居住意大利;但如果写信的人也是在意大利,他应该会写也确切地点。比方一封写于中国某一城市的信,不会说“从中国来的人也问你们安”,除非是写于加拿大或美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才会这样说。看来作者当在意大利以外地区写此信,但有意大利人和他在一起。

作者十分熟悉他的读者,信中提到他们灵性上的迟钝(5:11-14)、对圣徒照料的忠心(6:9-10)、家业被抢(10:34)、有关婚姻和金钱的事(13:4-5),以及他们归主以后的经历(10:32-36)。书中用“引导你们的”来代表属灵领袖,这种用法不见于新约其他经卷,但那些写于罗马或西方教会的文献,例如《革利免壹书》和《赫马牧人书》则屡见此词。读者中的元老领袖似乎均已谢世(13:7),但有了一批新起的领袖(13:17)。

作者在书中向新领导者致候(13:24)。读者到底为谁虽无法确定,但极可能是居住在意大利革一地的信徒。保罗曾在意大利的部丢利住过七天(徒28:13-14),与他在一起的弟兄们可能来自罗马和附近城市。作者写此信时,提摩太已获释,但不在身边,或已出去探望教会。作者说,等提摩太回来,会一道去探望本书读者(13:23)。

本书原名“达希伯来人书”,但信中无一处(无论明示或暗示)指出读者为希伯来人。很可能书名乃以后照传统或揣测加上。“希伯来人”一字大概指说希来或亚兰语的犹太人;更可能泛指一般说亚兰语或希腊语的犹太人基督徒。也有人说此信乃为信主的外邦人而写,因旧约是初期教会普遍采用的圣经,犹太与外邦基督徒都使用。外邦人基督徒阅读旧约后可能提出利未祭司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又或有离开福音信仰回到犹太教的危险,需要有详细的解答,因而写信。
不过从本书论证的深入,读者须对旧约有相当认识才能体会,故一般均支持本信最早的读者为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基督徒。

三、本书要义
有犹太教背景的基督徒,不免会将他们新信从的基督信仰来和旧有的富厚犹太传统作比较,本书为他们解明福音真理比旧信仰更美和更超越的地方。
这样的解释不只为犹太人基督徒辨惑,对外邦人归信基督的也极有益处,因为当日大家都公认旧圣经的权威,如何看待旧约所说的话急须澄清。

本书因此一开始就点出主题,也就是福音信仰的中心耶稣基督。

神过去藉先知向以色列人的先祖说话,现在则由祂的儿子耶稣把信息告诉人。本书一开始就介绍神子的超越性,是神荣耀的光辉,来到世上洗净人的罪。

本书的第一件工作是清楚指出神子基督的高超地位(1:1-10:18)。1,比天使更美:天使虽具有超越的能力,只是服役之灵,但神从未对他们说:“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2,比摩西更美:作仆人的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可是耶稣是神的儿子,治理祂自己的家。3,比约书亚更美:约书亚引领祂的百姓时入迦南,并未得到真正的安息,基督却领导祂的百姓进入那完全而又永久的安息。4,比亚伦更美:亚伦是祭司,但他祭司的职位要传给别人,而基督的职分是永久的。5,更美之约的中保:以色列人的先祖违背了神和他们所立之约,但基督为更美之约的中保。6,更美的祭:律法上的献祭不能除掉罪,然而基督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是完全且全备的。

本书的第二个工作是教导基督信徒如何坚守所信(10:19-12:29)。必须相信神,过信心的生活,与基督有密切的交通,盼望那更美的将来。

本书用简洁笔触说明何为信心(11:1),然后用旧约圣者的经历来详细描绘。这些人的得救乃因着信,不是由于行为。神在拯救中彰显祂大能的作为,有的圣者历尽苦难,甚至付上生命的代价,来得到更美的将来。这一切都证明得救是信心所结的果子。

作者在结束时,嘱咐信徒彼此相爱,并知道神的国乃“不能震动”,无人能摧毁(12:28),而牧人主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总的说来,本书最早的读者可能已有离开福音真理回到犹太教信仰的趋向(4;14),也可能在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异教的影响。作者写此信为困扰的信徒解惑,辩明真理,其兴趣不只在为旧约作阐释,更在详细缕述以基督为中心的美好信仰的教训和伦理生活揉合为一(13:20-21),过更美好的属灵生活。

四、本书与保罗的教训
一般虽不接受保罗为此信作者,但并不否定本书作确受有保罗的影响,而我更认为是保罗的书信,不能因为开头语不一样就否定是保罗写的,因为保罗那时被迫害,隐名埋姓更便于福音传播,比如大陆张伯笠牧师的讲道就不能流传一样,当时也似乎没有人能写出这样重要神学的书,保罗教训的许多特色在本书都有反映,这包括基督中心论:基督存于一切被造之先,世界靠祂而造(比较西1:15-16与来1章);基督为神荣耀的光辉(比较林后4:4与来1:3);基督的谦卑(比较腓2:7与来2:14-17);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完美同具。本书虽侧重基督的人性,但在基调上与保罗一致,二者都强调基督的顺从和人的悖逆(比较罗5:19;腓2:8与来5:8)。本书以基督为大祭司的观念虽不见保罗书信,但二者都指出基督牺牲自己作为祭物献上(比较林前5:7与来9:28)。二者十分看重基督为新约的中保(比较林后3:9-18与来8:6-13),认为新约比旧约更美。二人对亚伯拉罕均重视;引用旧约经文也近似,例如都此用《诗篇》第8篇(比较林前15:27与来2:6-9)、《申命记》32:35(比较罗12:19与来10:30)和《哈巴谷书》2:4(比较罗1:17与来10:38)。

从以上所举,可以知道本书作者在神学思想上与保罗极接近,可说出自一个模式,都在初期教会的思想主流中,所以我认为作者就是保罗!

《希伯来书》第一章

1:1 本节至4节提纲挈领指出神藉着祂儿子向我们说话。这是神最后更美的启示,所以必须藉着具有超绝身分的主基督来完成。这里介绍了基督的历史和现在的地位。

“晓谕”就是神对人说话。神不只存在,还向人传达祂的旨意。神过去(“古时”)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多次多方”)来启示人。包括异象、天使的宣示等,其中最特出的是藉着祂在不同时代兴起的“众先知”。这些人,有平民,有的是贵族,挺身而出宣布神所晓谕的话,来复兴以色列人的灵性与道德生活。这些记载在旧约上的启示虽然比较片段,为一时一地之需要而说,但这些先知不单只预告违背神旨会有的灾祸,也预示弥赛亚新时代的来临。

这个新时代随主基督的降生而开始,神藉着祂儿子基督向“末世”,也就是从基督降生到祂再来这一个时期的人,继续启示。但这是最完全最重要的最后晓谕,这些神的话记在新约中。神是旧约和新约的终极来源。

1:2-3 最终的世代(“末世”)已经到来。基督耶稣比先知中最优秀的更美,因祂是父神本体的真像,要是人类从神子身上还不能认识神,先知无论如何晓谕,都无济于事。
作者用了七句话来说明基督是谁:1,他首先阐明神子和人居住的世界的关系,指出“早已立祂为承受万有的”。神创造万有环绕我们,神子又是万有的承受者,宇宙万有看似冷漠,独立于人之外;但因神子成为人身,舍己救赎,连小麻雀了看顾,寰宇万物变得与我们休戚与共(参罗8:17)。

2,作者接着说神“曾藉着他创造诸世界”。这位住在人中间的耶稣基督就是创造人的神子,“诸世界”原文为“aiones”(诸世代),不是普通用以指“世界”的kosmoi,包括宇宙创造者为爱世人的父神(参约1:3;西1:16)。

3,他然后指出基督与神的关系:“是神荣耀发的光辉”。有太阳才有灿烂的阳光,神子是神才能发出神荣耀的光辉;同时人也可从神子在世的生活与工作,看见神的荣耀。

4,基督也是“神本体的真像”。祂来到世上是神本体完完全全的权威的代表,祂有神的本性与全能,所以连大自然也听从祂。

5,基督不只参与宇宙创造,而且继续在已造成的宇宙中工作,统摄万有;所以作者说“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

6,作者介绍完了基督之后,立刻点出本书的主题:“洗净人的罪”。人类的始祖犯罪后,那罪感促使世世代代的人盼望有一天能脱罪,因而出现各种各样脱罪的方法;但都不外靠人的意志和行为,法利赛人和后来的诺斯底派是其中一例。但神启示的方法是一次且永远的救赎,这就是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人只要相信,罪便永远得到洗净,卓绝我的献祭赎罪由基督一次完成。

7,基督现在“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神是那“高天至大者”,人人应敬畏祂。基督的救赎大功已经完成,基督回到祂至尊的地位,与父神一同统治万有。“右边”是尊荣的位置见旧约《诗篇》110:1。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