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哈巴谷书》序读

35.《哈巴谷书》…

哈巴谷书有“质疑”,恶人作恶“神不理”。迦勒底人行强暴,刑罚迟早要来到            

本书篇幅很短。哈巴谷用了一个与其他先知书不同的形式,来为人类最古老的一个问题向神寻求答案:“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1:13)。

他从神得到的是一个到今天仍旧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神是万有的管治者,是永远公义的主,会在祂定的时间,依祂自己的方法刑罚恶人。祂要先知明白“义人因信得生”;凡相信神而又能倚靠祂的人,任遭何事都不用害怕,必能得到神完全的保障。新约圣经多次引用这句话,成为基督信仰的一个重要教训:人可因信称义。
哈巴谷是继约伯之后大胆向神质疑的人,也同样学到在患难中能喜乐的功课。不过约伯关心的是人与人间的公道,哈巴谷则是国与国间的公理。

  • 本书作者及写作时期
    先知哈巴谷的生平无可资考据的资料,只能从本书内容推知一二。他不但有先知的恩赐,很可能属专业先知侍奉中的一人。哈巴谷一名在原文有“抱”的意思。拉丁文圣经译者教父耶柔米说,哈巴谷有“拥抱者”之称,或因他笃爱神而有此名。
  • 哈巴谷说预言的时期当在主前605-587年之间,很可能是在约雅敬刚作犹大王的时候(主前609-598年)。哈巴谷和耶利米当为同时期的先知,很可能目睹巴比伦人进攻耶路撒冷(主前597年)。

二、本书内容

本书结构谨严,开始时为先知与神之间的对话;先知两次提出心中疑问,神两次提出解答(1:2-2:4)。神在第二次的启示中宣布了迦勒底人的五祸(2:5-20)。先知然后在一篇赞美诗中欢歌神必得到最后的胜利(3章)。

先知心中有两个疑问,第一个和他自己的民族有关:何以犹大人如此强暴,又充满罪恶,神却不加刑罚(1:2-4)?神的答复是,祂就要差派巴比伦人(迦勒底人)来惩罚(1:5-11)。这就引起了先知更大的疑团:公义的神怎么可以用邪恶的巴比伦人来惩罚犹大?犹大虽偏离正道,但仍好过巴比伦人(1:12-17)。神告诉他巴比伦人趾高气昂,心不正直,也要受到刑罚。神同时告诉他,在犹大将遭受的大劫中,义人将因对神不变的信靠而得生。

本书3章是“先知哈巴谷的祷告”(3:1),用诗歌记下了他对神启示的回应。他用当日神显现拯救以色列民的历史,来描绘神启示的信息(3:2-15);然后说,不问灾难如何临到,他会完全倚靠神(3:16-19)。

三、本书信息

本书的信息与其他的先知书的不同处,是哈巴谷也象约伯一样,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向神提出,要求掌管人类历史秩序的主解答。哈巴谷要神解答的是:犹大诚然犯了罪,但圣洁的神(1:12),不能容忍罪恶的神(1:13),何以拣选野蛮无道的迦勒底人来施刑罚?为什么让比犹大更坏更恶的人来惩罚犹大?从人看来,神所伸张的似乎是不公不义。哈巴谷不象约伯,只在个人善恶的层次上发问,他关心的是国际间的公理,也正是今天大家关怀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神的答复是:人看来似乎不合理的途径,在全能的神手中可以令正义得到最后的胜利。义人只要相信神,生命是有保障的(“惟义人因信得生”)。使徒保罗把这句话纳入了他著名的信心的教训中(罗1:17;加3:11;参来10:38)。

四、迦勒底与巴比伦
迦勒底人(Chaldeans)为一半游牧民族,居住于亚拉伯北部与波斯湾间的广大沙漠地带(参伯1:17)。其发源地为吾珥,《创世记》称作“迦勒底的吾珥”(创11:28;徒7:4),本为亚伯拉罕兄弟拿鹤之子基薛的后裔(创22:20-22),后来以巴比伦为其京城,故又称为巴比伦国;主前二千年已为世上一强,与在两河流域以北发展的亚述(以尼尼微为京城)争霸,争战时起。主前十一世纪更置巴比伦于亚述管辖之下。历三百余年,直至迦勒底的一位王公玛杜卡勃拉底拿一世夺得巴比伦的王位(主前721-710年),巴比伦才再度抬头。因巴比伦此际由迦勒底的大君统治,故圣经称巴比伦为迦勒底。先知以西结用“迦勒底”代表整个巴比伦(结23:23)。在主前626年战胜亚述,得玛代人之助,灭尼尼微,建立独立帝国,史称“新巴比伦帝国”。但圣经中仍多以迦勒底称之。犹大国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灭(主前587年)。主前539年,巴比伦又为波斯所灭。

因巴比伦曾迫害旧约时代神的选民,故圣经用其名代表逼迫神子民的人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