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传道书》序…
传道书,是警钟,提醒人生是虚空。人生在世如场梦,日光之上是永恒。
本书的作者所罗门凭其智慧的眼光和一生饱历世事苦乐得来的知识,为青年一代分析人生的价值。他先站在“日光之下”来观察,记录下凭人有限的能力,充其量所能明白到的意义。他给人生打了一个大问号:“虚空的虚空”。世上万事,万物无一永久,人活在世上,绝无逃生之路!人象兽,等在生命尽头的是死亡。
从这个角度读本书,不免会把作者当作一个悲观兼宿命论者,他非常消极,甚至成为主张“吃喝快乐”的享乐主义者。但若深一层看,会发现这位“传道者”原来是一位极具信心的人,他指出人所以觉得人生空虚,是因为造物主在造人时给了他一种与其他造物不同的特质:神把“永远”安置在人心里(3:11),因而对周围事物的短暂和生命的匆促感到不安,但又不知如何才能找到那个“永远”,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人生一切只是捕风捉影的喟叹。
作者的信心帮助他发现到世事原来有其一定秩序,是造物主依祂奇妙的旨意所立定,自然和历史都在神的掌管中。人的生命并非自己所造,也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宰,而是赐生命的神给人的珍贵无比的礼物,人的才智和能力是这礼物的一部分。思考人生时,须想到赐生命的主赋予人生的极终目的和意义,因这已包含在每一生命之中。
人不可只在物质的层次上(“日光之下”)生活,应跳出周而复始、只有死亡等在尽头的空虚人生,进到更高的灵性层次上,度以神为中心的生活。作者在全书的结论处,才把希望的光芒用鲜明的色彩涂在本极灰黯的画布上:“当纪念造你的主”(12:1)。在这以神为中心的人生里,人可以用感恩的心享受工作所得来的一切,连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工作的机会为神所赐(3:13,22)。而在享受人生,行心所愿行和看眼爱看的时候,应记得尽早确定一生正确方向,不可虚度每一天,好在将来向神作圆满交代。
作者替人生大问题提出的有限解答,必须放在全本圣经的启示亮光中来阅读,才能得到充分了解。在他数百年后,人们已能在近东的约旦河边,听到神的智慧的呼声(林前1:24):“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人生至高的善是为肯虚心寻求的人预备的。基督已把死废去,人可以有不能朽坏的生命。
-
本书书名、作者及写作时期
-
书的开头记有“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十八个字。“传道者”原文为Qoheleth,是个普通名词,虽属阴性,但当阳性词用;指的是聚会中的领会者,不一定讲道,又可译为“编译者”、“传道者”。
-
从作者在1:1介绍自己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和1:12的“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来看,他就是所罗门王。在作者看来,要是所罗门果真写一本讲人生虚空的悲世之作,他一定会写成这样一本书。因为书中所收集的应是所罗门王晚年的想法。但他不愿伪托所罗门之名,却用“传道者”,让读者明白作者不是所罗门,而是他这位不愿透露真姓名的人。很可能他甚至不是一位王,而是一个平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本书的写作时期,象作者一样,难确定。有的人因发现书中有些波斯字,认为必属主前五世纪以后之作。但单凭几个字殊难确定年代,迄今尚无可信证据足以确知本书的写作年代。主后1950年代在昆兰发现《传道书》的古卷残片,记有5-7章,从手抄字体可知为主前二世纪之物,内容与传统希伯来文圣经,除一、二处误抄外,完全一样,可见《传道书》是旧约各卷中内容保留得很好的一本,而其写作年代至少应早于主前二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