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是立国,第一国王叫扫罗。扫罗顽梗又悖逆,神又重新立大卫。
《撒母耳记》上、下在希伯来古卷原为一册,因所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造诣均极出色,若称其作者为“史圣”,亦可当之无愧。惜作者与写作时期都难确定,一般相信当写于所罗门王死后、北国沦亡之前,也就是主前十世纪末与八世纪之间或更迟。
本书有三个主要人物。扫罗和大卫出现历史场景时,一个已是勇士,在追赶一群失驴;一个是年轻的牧羊人,喜欢音乐,力足捏死狮子和熊。只有撒母耳的记载,始自母腹,终于故乡拉玛的坟墓。他是以色列人历史转捩期的关键人物,是以色列王朝的真正奠基人。
本书以士师时代晚期始,而以大卫王朝的开建终。此时际,雄据以色列西疆地中海畔的非利士人,挟其战车和铁制武器,浸浸乎有席卷全以色列之势。迦南地山峦起伏,以民各部族为山河分隔,各自为政,面临顽敌,切望建立强大王朝,统一政军以图存。撒母耳所奠立的王国不同邻邦建制,国王权力来自神,必须遵守神的律法,听从先知的话。王只是治理神百姓的仆人;百姓和王必须敬畏耶和华神,尽心侍奉祂。
扫罗为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位王,气宇轩昂,却命途多舛;在战场上战绩彪炳,但战胜不了自己,不能听命神旨,终为神所离弃,陷入半疯癫状态。更遇大卫,既得民心,复获神佑,如初升的旭日;在扫罗疯狂追杀中,大卫胸襟恢宏,以德报怨。在耶斯列平原与非利士人大战中,扫罗兵败,伏刀自杀。结束了悲剧式的一生。书中也有可和《路得记》农家生活记述比美的牧场风光,得窥以色列南部畜牧区的民情风俗。
接上,在《撒母耳记下》里,我们就要读到这位牧羊的少年怎样拯救以民脱离外患,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人尽管软弱、犯错误,但神总能在祂所定的时间内成就祂的美旨。
一、 本书作者及写作时期
撒母耳为本书的主要人物,本书上下卷都以他为书名。希伯来古卷原来不分上下,只是一卷书。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将之分为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依此分法。今天的《撒母耳记》上、下及《列王纪》上、下,当时叫做《王国记》或《列王纪》一、二、三、四卷。中文《和合本》依希腊文圣经称呼,把本书叫做《撒母耳记》,但分上下卷。本书的作者与写成时期均难确定,犹太人传统认为撒母耳是写此书的人,或出诸对一位先知又兼祭司与士师的民族巨人的尊敬,殊乏内、外证支持。而《撒上》25:1记有撒母耳逝世的事,25至31章及《撒下》所记的事都发生在撒母耳已死之后。《撒上》27:6“洗革拉属犹大王,直到今日”,讲的是王国分裂以后的事。不过也有人认为写作时期不会迟过大卫王朝的终结。
撒母耳能著述,他的作品一定收录在本书中。《历代志上》29:29说:“大卫王始终的事,都写在先见撒母耳的书上,和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上”。由于《撒母耳记》未有大卫逝世的记载,可见应写于他死前。
也有人主张本书为一位犹大国(南国)的先知所写。他受圣灵感动,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原始史料,在王国分裂后写成本书。
现代评鉴学者认为本书由早期与后期两个资料来源编写而成。早期资料属所罗门时代,主要为有关扫罗和大卫的记事。后期的资料属主前8世纪,属撒母耳的事迹。编写成书的时期在主前7世纪。
一般相信,本书当写于所罗门死后(主前930年)与主前722年之间,也就是北国沦亡以前。一个可能的作者是《王上》4:5提到的祭司撒布得。他是先知拿单的儿子,当时担任所罗门王的顾问(《和合本》称他为“领袖”,也可作“私人顾问”)。他不难从父亲拿单和宫廷记录中搜集到撒母耳和大卫的资料。不问作者为谁,他应该是所罗门王死后和王国分裂之后仍在世的一个人。
《撒母耳记下》导论(一)
本书的主角是大卫。作者褒贬人物,令乱臣贼子惧,媲美《春秋》;应可称之为“大卫王朝春秋”,是古代史中十分出色的作品。
大卫,这位扫罗王位的承继人,是统一后的以色列国第一位受膏王。他的统治始于自己的支派犹大,建都古城希伯仑。在战胜扫罗家之后,受全以色列民拥戴为王,定都耶路撒冷,迎约柜入城。耶城遂成为全国的政教中心。大卫长于组织,又擅军略,南征北讨,平定最顽强的非利士人和亚兰人,国土广及约旦河东西两岸,北达大河(幼发拉底河),南连埃及,“从但直到别是巴”全属王土。以色列既控有巴勒斯坦自北徂南的贸易通道,适逢亚述、埃及诸国均有内顾之忧,无不图与大卫修好。至所罗门王时代,以色列已成当时中东强国。
大卫在位四十年,道途并非完全平坦,宫廷内外变乱时生。本书以大半篇幅记述王室中的明争暗斗,和大卫的软弱与失败,包括与拔示巴的私情,对儿子押沙龙的娇纵。大卫被迫逃亡河东以避叛军和战胜回朝之间,人间冷暖百态尽呈史家笔下。
本书在神学上的重要性,因先知拿单所宣布的“大卫之约”而臻极峰。此约不只答应大卫王朝坚固,所罗门可完成他建造圣殿的心愿;也应许一个永远的王,出自大卫一脉,人类将因弥赛亚(基督)的到来,而有永久的正义与和平。
大卫常因肉体的软弱而犯罪,决非完人。他能成为以色列民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是因为他谦卑;身为一国元首,肯公开承认己罪,并能彻底悔改;又深知受天父之托,经常能以牧者之心爱护其子民。在他晚年面临瘟疫灭耶京之际,天父因着他的这些美质,全城得免于难。他一生饱经忧患,疆场上出生入死,无不化险为夷,深体天父不变丰盛怜悯.
-
本书作者及写作时期本书的希伯来文古卷与《撒上》原为一本书,以书中主要人物撒母耳为书名。
-
本事《撒上》的记述终于扫罗悲剧式的伏刀自刎而亡。本书讲牧羊人大卫如何继扫罗为王和他的彪炳战功。他先受膏为犹大支派(包括西缅)的王,以希伯仑为军政中心。扫罗之子伊施波设死后,犹大地以北各支派选他为全以色列的王,定都耶路撒冷。大卫在位四十年,南征北讨,国家版图大大扩充,北达幼发拉底河,南迄埃及,范围之广一如耶和华神当日所应许。他为神建殿的心愿未蒙接受,但神与他立约,应许他的国永远坚定(7章)。本书后半集中讲大卫宫廷中的事,他的软弱和失败;以及因对儿子纵容,以致变生肘腋,几至王位不保;他与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的淫乱,和谋杀乌利亚以掩其罪,虽在神前痛悔,得保性命及王位,但神的公正刑罚一直未离开他的家(12:10-14)。不过,神的恩典始终眷顾大卫,他的国成为后世诸王的典范(王下18:3)。他在临终前赞美神的拯救和恩惠,又盼望神所应许的“以公义治理人民”的那位永生王,必会自大卫家出来,如日出的晨光,成为全世界人类的新希望(23:2-4)。
三、建都与建国
扫罗战死,元帅押尼珥拥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为王,受到北方一些支派的拥护。而此时,大卫早已为位于南方的犹大支派膏立为王。国家陷于分裂,双方武装冲突时起。后来押尼珥为大卫的元帅约押暗杀,庸懦的伊施波设也为手下军官所弑。大卫厚葬二人,获北方诸支派拥戴,膏他为全以色列的王。登位时年三十岁。
他原以希伯仑为都,现在决定找一个更适当的地点,建为全国政治中心。他攻克了耶路撒冷。此城当时仍在迦南民族耶布斯人的手上。由于扼南北交通要津,三面环谷,形势险要,乃极理想的建都地点。何况此城位置介乎犹大和北方国土之间,不属任何支派,易为南、北双方所接受,可成为团结全国力量的中心。
元帅约押率精兵从地下暗道潜入城中,里应外合,攻下耶布斯人认为连瞎子瘸子都能守住的城池。大卫将此城命名为大卫城,正式建耶路撒冷为京城。
为了坚固耶京地位,他把约柜迎入城中,使此城成为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大卫忙于征战,终他一生,耶京的建设无几;建圣殿和美化首邑的工作到他儿子所罗门王手上才开始。但全迦南一切反抗的力量都一一为他征服,以色列人真正成为应许之地的主人。
国土面积既大,情况也甚复杂,靠旧有的部族各自为政的政治架构,殊难有效统治。大卫本神给他的智慧和远见,开始设立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任命公忠体国的大臣担任重要职务。这包括一位“史官”,又叫做“通知官”,是把国家的政策向大众宣布的人;这是相当高的官职,为宫廷行政管理官,职务包括国家大事的记录和王室历史。一位“书记”,处理内政、外交的文书,通常由贤能之士担任,须熟悉法律,又长于文字,可能是“史官”的副手。两位大祭司,来自两个祭司望族;还有一位“宰相”,又作祭司,是为王室服务的;还有一位统领全军的元帅和一位掌理俘虏服役的主管(看20:23-26)。至于攻克后的各族的土地则任命次级官员管理。王室的府库、畜群、农田等产业也有专人照料(代上27:25-31)。
大卫喜爱音乐,设立“讴歌者”,编写诗歌,在会幕中歌唱,为《诗篇》之始。
在会幕中歌唱,为《诗篇》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