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使徒行传
《圣经》是由人的话和上帝的话所构成的,有许多凡人作者,但只有上帝一位编辑。这些作者不见得知道还有其它作者,其实我想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写圣经,也不知道圣灵会集合这么多人的作品。
大多数的作者都是针对某一个急迫的需要而写的,比如保罗写的《腓利门书》是一封感人的短信,谈到一个奴隶逃脱,从腓立比逃到罗马大城,结果他认识了保罗,信了耶稣基督为救主。
保罗说:我要送你回主人那里去,我会替你写一封信,我认识你的主人腓利门。于是保罗写了一封短信,他在信上说:亲爱的腓利们,如果你的奴隶偷了你的钱,我会亲自替他偿还,你将发现他对你有益处。这句话有很深的含意,因为这名奴隶的名字叫阿尼西母,意思就是指益处,我想这是主人给他取的名字。
保罗说: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有益处。这只是人所写的一封信,却生动的描绘出上帝的救赎。耶稣来改变我们,使我们对上帝有益处,再差我们回到主那里。这里描述了救赎,将罪人回收,再度利用。这只是人所些的一封短信,一封短信而已。 《圣经》中有许多的书卷都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写的,但是也经过上帝的编辑。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研读,我将它们称之为“历史层面”和“存在层面”。历史层面是——写作原因,背后有什么人性的原因;而存在层面是——为什么这卷书会纳入《圣经》,上帝要藉这卷书教导我们什么。 我要从这两方面来谈《使徒行传》,第一集我们要从历史角度来看,第二集我们则要从存在角度来看看,上帝为什么把这卷书纳入《圣经》。
路加是整本《圣经》中唯一的外邦作者,《圣经》中的书卷由40个作者写成,其中39个是犹太人,有犹太人的思考模式。路加所记录的内容,当然大多来自犹太人,但他是个外邦人。我们需要稍微了解一下路加这位作者: 首先,路加是一位医生,这点很重要,可以看得出上帝的幽默感。路加是一个医生,当时的医学十分进步。你们都听过西伯客拉底和《西伯客拉底誓言》,那是在基督之前400年左右。当时的医学十分进步,有严谨的医学训练,他们的想法有点奇怪,认为只要人体中的四种体液能够平衡的话,身体就会健康,就是粘液、血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这四种体液如果平衡,身体就会健康,但是他们训练医生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擅长分析,在病历记录和行医的时候,都要谨慎而行,从《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因为这两卷书都是路加写的。两卷书的写作原因和对象一样,等一下我们会再谈到。你会发现这卷书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仔细又准确的记录,也许是《圣经》中记录最准确的一卷书。路加在书中,仔细记录了事实的真相,在书里常常出现医学用词来证明他是一位医生。但是重要的是,上帝真是有幽默感,祂竟然使用一个医生来向我们描述童女生子的事,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各位仔细想想,路加必须从玛利亚那里知道详情。《马太福音》从约瑟的角度来描述耶稣降生,记录了约瑟的家谱,而在《马太福音》中所记录的并非耶稣肉身的家谱,否则耶稣就不可能做犹太人的王,因为族谱中有耶哥尼雅,耶哥尼雅受到了咒诅,后裔中没有人能坐大卫的宝座。但是《马太福音》记录的是耶稣法定的家谱,《路加福音》则记录耶稣在肉身上、从玛利亚而来的家谱,但耶稣是大卫的后裔,法定上是约瑟之子,肉身上是玛利亚之子,所以祂的身份有双重的肯定。可是路加医生访谈玛利亚,让我们从玛利亚的角度得知耶稣降生的详情,比如耶稣受割礼或是出生以后包着布等等,其实祂所包的布就是现在的尿布。路加所记录的这些详情,都是一位医生有兴趣知道的,上帝也用路加这位医生来见证耶稣、还有初代教会所行的医治神迹,找医生来见证这种事是不是很有意思?有些医生,甚至是基督徒医生,对医治的神迹充满怀疑,可是上帝拣选一名医生来记录这些事。各位应该都知道,路加不在十二门徒之列,也从来没有见过耶稣,所以他必须要仰赖目击者的见证才行,但是医生都十分擅长找出真相和问问题。
第二点,路加是一个外邦人,是安提阿人。安提阿像是古代的巴黎,位在地中海东岸,在应许之地的北边,耶稣比喻中的浪子所到的远方国度应该就是这里想要花钱作乐的人都会到那里去,这个城因为淫乱的情况而声名狼藉,但是在安提阿却建立了第一间外邦人的教会。基督徒建立的第一间教会全是外邦人,所以不能称他们犹太人,那应该怎么称呼他们呢?因此外人就创出了“基督徒”这个称呼,但是基督徒自己不用这个称呼。我真希望可以不用这个称呼,因为意思并不正确,我宁愿用门徒或是信徒这种称呼,《使徒行传》中的那些基督徒,他们就是自称自己是门徒或是信徒。路加忠实地记录了他们在安提阿首度被称作基督徒,那是他的家乡。路加想要知道这个新宗教怎么会从犹太人开始,最后却有许多外邦人信奉,宗教能够像这样跨越种族的藩篱,实在是很特别。大多数人一生下来就会信奉自己国家的宗教、不会改变,但是这个宗教却跨越种族,路加很想知道缘由。《使徒行传》其实可以称作“双城记”,主要是谈到福音如何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不过是从犹太人的首都传到外邦人的首都。
路加对这有兴趣,忠实地记载了事实的真相。 第三,路加是一个旅行者,而且是经验丰富的一位旅行者,他放下了行医的工作。
关于他的旅行,有两点值得了解:第一,他跟谁一起旅行?答案是保罗。在《使徒行传》的叙述之中,他刚开始是用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我们从某某地方出发,很像威尔士喜剧演员麦克斯•波依斯的口头禅,他说:我去过那里。他说:我去过那里。当这些信息录影带散布到全球的时候,你们也可以说:我去过那里,因为这架摄影机可以证明。路加并没有特别指明谁与自己同行,他只说:我们去了那里。他的态度低调,他不引人注意。很有意思的是,新约圣经的作者都不引人注意。想要了解马太,就要读《马可福音》,当马太修订《马可福音》的时候,删掉跟自己有关的描述,是不是很有意思?而《马可福音》是彼得修订的,但是《马可福音》记载很多对彼得的批评,总之就是不引人注意。路加是这样,约翰也是这样,约翰提到自己,只说是耶稣所爱的们徒。新约圣经的作者一再把焦点放在耶稣身上,不希望别人注意他们。路加也不要别人注意他,他都用“我们”一词。他和保罗一同旅行,很有意思的是,保罗搭船旅行的时候,路加都与他同行,我对这件事情有个人看法,我不知道对不对。
我们知道保罗的身体有疾病,他每一次搭船旅行的时候,路加都同行,但是在陆上旅行的时候,路加却不见得同行。保罗每一次搭船旅行,路加都会同行照顾他,其中一次遭船难的叙述,可以称得上是古时候的文学佳作。这一段船难的叙述,生动的描述了那场暴风雨,后来船撞毁在马耳他岛。所以,路加和保罗同行,特别是从特罗亚到腓立比,还有去耶路撒冷以及从该撒利亚到罗马,路加医生都与他同行,一定也帮忙照顾保罗。但这表示保罗被捕的那段期间,路加是闲着没事做的,这表示他在耶路撒冷待了两年,在罗马待了两年。我认为他就是在这两段期间内写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那是我的看法,可是我认为跟实际的情况应该十分吻合。
因为他在耶路撒冷待了两年,可以访问玛利亚和一些目击者,以获得他所需要的资讯,但是他在罗马的时候,可以常常问保罗,了解他不在保罗身边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我认为他在那两段各两年的期间写下了这两卷书,我的看法对不对其实并不重要,但是等一下我们会再谈到。除了知道谁与他同行之外,第二个重点是他去了哪里?前面说过,保罗每一次搭船路加都同行,但是路加有两段期间分别待在耶路撒冷和罗马,他为什么利用那两段期间写这两卷书呢?等一下我们会回答这个问题。 再来看看路加的另外一个特质。他很会写作,他对船难的生动描述可以称得上是古时候的文学佳作,不管和《圣经》上或者是《圣经》外的作品相比,都是一样,可以称得上是文学的佳作。他的才华洋溢,文笔洗练,他的叙述精采、内容紧凑,可以吸引读者不断不断地读下去,他写的情节高潮迭起,所以已经有人对我说:一口气读完《使徒行传,要比一口气读完《马太福音》容易得多了。虽然《使徒行传》比较长,但是内容精采、文笔洗练,让读者欲罢不能。路加是个作者,也是史学家。优秀的史学家知道如何删掉不必要的细节,所以他删掉很多细节;他知道该选哪些题材,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内容正确、合乎事实;而且他懂得查证,好的作家在下笔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去查证,所以他先掌握了事实,很清楚该怎么下笔。 最后一点,路加也擅长传福音。他最大的渴望是见到人能够信主。“救赎”一词是他两卷书的关键词,从头到尾不断出现。我希望你会在《圣经》上划线,把《圣经》划得乱七八糟,我的《圣经》就是划得乱七八糟的,最后不得不再买一本新的。
我实在很讨厌用新的《圣经》,很像是圣诞节的时候,买了一双新拖鞋,可是第二天又想回去穿旧的。我建议各位,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划线,不要怕把圣经划得乱七八糟,用色笔把重点字划出来。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不断会出现“救赎”一词,他渴望人人得救。 他是一个外邦人,特别对“凡有血气的”有兴趣。《路加福音》中记录施洗约翰,引述以赛亚的预言说:凡有血气的都要见上帝的救恩。凡有血气的都要见上帝的救恩,这可以说是《路加福音》的主题,凡有血气的都要见上帝的救恩。“凡有血气的”包括撒玛利亚人、外邦人、女人、穷人,《路加福音》中指明救恩要临到各式各样的人。
《使徒行传》的主题则是圣灵要浇灌到凡有血气的身上,犹太人、撒玛利亚人、直到地极,所以他特别关心每一个人。这个犹太人的宗教,在路加的眼里却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来信的宗教。 路加他看福音中的耶稣是世人的救主,在《使徒行传》中则有不同的重点。路加他关心人所居住的整个世界,但是这句话在希腊文中,只是以一个字形容——Oikoumene,从这个字衍生出“普世”一词,意思指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所有的教会。路加他关心普世,他希望见到人人都能够得救,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传道人的料,他擅长写作,所以他利用写作来传福音。
那么你呢?你是用什么方式来传福音呢?我相信上帝已经赐给你一个最适合你传福音的方式,那是上帝给你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最适合的方式,所以你要找到适合自己传福音的方式。路加知道自己擅长写作,就用写作的方式来传福音,又当这位最伟大使徒的随身医生,这样的事奉多么有意义。耶稣说:你若拿一杯凉水给先知喝,你得到的赏赐就跟先知得到的一样。这个应许是不是很棒?你如果协助一项事工,你得到的赏赐就跟那项事工得到的一样,所以我们都能出点力,都能得到大赏赐。路加是保罗的随身医生,所以他要照顾会晕船的保罗。
接下来要谈读者,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谈过了作者,现在要谈读者,而我所讲的读者并不是复数。路加写下这两卷书,单单只为一个人,真让人难以相信。这个人名叫提阿非罗,意思是指“慕道友”,我们简称他是“提阿”。这个提阿是谁呢?路加医生为什么单单只为这个叫提阿的人写下长篇大论呢?为了救一个人的灵魂,当然值得付出全部心力,但是要写下这么多,真的很费工夫。
我想路加他花了四年的工夫来查证,然后写作这两卷书。付出这么多只为了一个人,但是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神明智吗?这个人到底是谁?有两种理论,我自己的理论只是猜测,但是和实际情况十分吻合,有时候我们可以从证据推测出一些结果。抱持第一种理论的人认为,提阿非罗是一个虚构人物,就像我可以说我这本书是为有诚意询问的人写的,我会写亲爱的询问者,他们认为提阿非罗是一个虚构的名字,意思指的是对基督教有兴趣的人,想要找到神,也正在寻找神。所以这卷书是要告诉这样的人,如何透过耶稣找到上帝。
这个理论不错,但是与实际情况不完成吻合。我认为提阿非罗是真有其人的,这个“慕道友”是真有其人的。 为什么路加单单为提阿非罗他一个人写下这两卷书呢?他一定有很好的理由。我有一个理论,我承认是我推测出来的,可是各位想想看,也许这个人他是一个出版商,所以他可以把这卷书大量地印制出来;也许他是一个老师,路加是不是觉得他的口才很好,所以他可以把福音传出去呢?有可能。但是有一种可能和实际情况十分的吻合,这个人可能身居重要的公职,因为路加除了称呼其名,还加上头衔,他尊称他是“提阿非罗大人”,在古代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头衔,所以他很有可能是一个律师,甚至有可能是一位法官,所以才会有这个头衔。
各位想想看,路加为什么对一个律师详细地介绍耶稣和保罗呢?答案是:保罗在罗马受审时,这个人将担任他的辩护律师,这个律师对保罗说:你若要我为你辩护,就得给我一份完整的报告,我要知道你所跟随的耶稣是谁,这个新宗教是怎么开始的,请你把详情告诉我,我才能够帮你辩护;我需要知道你的过去,为什么你老是惹罗马当局不满,你以前被控告过什么罪名,之前的审判结果又是如何,我需要掌握一切的数据。我想这个时候路加自告奋勇对保罗说:我来写,把这件事交给我,我去搜集资料。路加在耶路撒冷期间搜集耶稣生平和受死的资料;他在罗马期间,则搜集保罗的资料。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白路加为什么写这两卷书了。
为什么这两卷书中的罗马都十分同情这个新的宗教呢?我们可以看到,罗马不管是对耶稣或是保罗,都没有一句批评。在耶路撒冷的两场审判中,就是耶稣的受审以及保罗的受审,有三次都谈到他们两个人其实是无辜的。彼拉多三次说耶稣无罪,罗马当局三次说保罗无罪,要不是他向罗马上诉,我们早就释放他了。
了解吗?其实这两卷书都说基督徒惹上麻烦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犹太人老是找他们的碴,是因为犹太人,而不是罗马人找他们的碴。在罗马人眼中,耶稣和保罗都是无辜的。你可以看出为什么要写这份报告了吗? 把这卷书称为《使徒行传》,我觉得,其实名不符实。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谈保罗,保罗一信主,其它人就都退场了,焦点全在保罗身上,对吗?书上提到彼得只是为了带保罗出场,保罗一出场,彼得就被遗忘。这卷书只是为了替保罗辩护,向罗马当局陈述这个新宗教绝对没有煽动或是颠覆的用意,反而是一向体谅当局的。保罗本身是罗马公民,根据罗马法律,耶稣没有犯罪,耶稣是因为犹太人施压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保罗也是因为犹太人施压才惹上麻烦。所以,如果保罗可以到罗马去受审,才不会遭到犹太人扭曲事实。
如果是在耶路撒冷的话,犹太人可以设法干扰,但是如今保罗人在罗马,犹太人并没有办法扰乱司法,你就没有看出来呢?所以如果这是提供资料给保罗的律师来为他辩护,就很吻合。最吻合的一点是什么?就是《使徒行传》结束得突然,你有没有注意到?好像突然结束了,没有结论。写到保罗等着受审,就突然结束了。
这带出另外一个问题来,这份报告有没有发挥作用?最后的结果,律师到底有没有帮助保罗无罪开释呢?所有的证据都显示保罗最后无罪开释。保罗第一次受审的结果是无罪开释,他后来写给提摩太和提多的信,不符合他受审前的情况,这显然表示他那次无罪开释,但是后来重新被捕,被判有罪,遭到砍头的命运。很多人相信保罗果真去了他一直想去的西班牙,他一直想去西班牙传福音,在那里建立教会。
西班牙有几间古老的教会,声称保罗是他们教会的创始人。我们不确定是不是真的,但是,传统的证据显示,保罗第一次受审的结果是无罪开释,但是后来重新被捕,最后遭到砍头的命运。所以看起来路加投入的功夫并没有白费,如果路加写这两卷书是为了挽救保罗一命,挽救这位伟大的宣教士,让保罗可以继续地事奉下去,那么路加是成功了。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很感谢上帝,让路加搜集资料,写出这份报告,否则我们对初代教会的情况将一无所知。他这两卷书填补了福音书和书信之间的重要缺口,绝对可以说是了解整部新约圣经的关键。保罗在《使徒行传》中,曾经三次分享自己的见证,我想这个你们一定有注意到,但是其它使徒都没有分享自己的见证,为什么保罗的见证这么重要呢?因为受审的人是保罗,所以他们必须要知道保罗之前的情况,这样这些证据才会对他有利而非有害。好了,我这个推论就讲到这里,我觉得这两卷书详细回答了律师的问题,他问:是谁开始这个新的宗教?保罗怎么会信奉这个宗教?其它地方的罗马当局作何反应呢?我想这些应该都是律师他们想要提问的问题。 我记得我和师母曾经在律师的办公室里见过有人打官司,而这些都是律师想问的问题,路加都写在这里。不管怎么样,我相信路加他一定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可以看到这份报告,而最后的结果确实也是如此。在法庭的公开听证会中,可以听见这些证据,法庭上会呈现这些证据。当时也有记者报导案子的发展,相信路加医生一定希望记者把他的资料散播出去,让这个新宗教上头条新闻。但是这场审判是在外邦人的首都举行的,罗马的消息一定会传遍世界,所以这场审判很重要,可以说是基督教在罗马第一次受审,而不是保罗,所以这是一场关键性的审判。我们为路加医生感谢上帝,他说:我来提供资料给律师,我会一五一十地据实相告,我会把日期弄得很清楚,每一项资料都会是最正确的。
所以他对提阿非罗说:有很多人提笔写这些事,但是我所写的都是正确的,我呈现给你的全是事实;提阿非罗啊,真相就在这里。 现在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两卷书的书名可以定为《基督教历史上下集》,书中精彩的把涵盖33年期间的所有史实都记录了下来。从耶稣出来事奉一直到保罗在罗马遭到软禁为止,不但记录了许多事实,而且也充满感情。这个医生对待病人亲切,他也善体人意。从他说话的方式,可以看出他善体人意,一定是这样的态度,让玛利亚向他敞开。玛利亚原本是小心翼翼,把这些事藏在心里,但是面对这位亲切的医生,就放心说出整个经过。
这卷书的架构,带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我想,大多数人一旦晓得了作者写书的目的,那接下来就会问,那这本书的架构到底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架构,在皮肉剥除了之后,还剩下什么骨架呢?这里要提出三种理论,你可以选择喜欢的理论:最简单的一种理论是把《使徒行传》分成两部分,彼得和保罗分别是其中的英雄,他们是初代教会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彼得是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使徒,保罗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这个分法不错。路加对彼得的描述非常类似他对保罗的描述,好像路加他是非常刻意地要讲同样的话一样,这是因为初代教会最大的危险就是分成两派,也就是犹太人一派和外邦人一派。保罗和彼得都很注意不要发生这种情况,路加似乎也有同样的负担,所以他不会让彼得和保罗有对立的情况,因为他们两个人就像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他们两个人的相同点如下:两个人都行过神迹,两个人都见过异象,两个人都为信仰受过苦,两个人都讲过很长的道,两个人都被圣灵充满,两个人都放胆讲道,两个人都向外邦人和犹太人传道,彼得主要是向犹太人传道、保罗主要是向外邦人传道,两个人都下过监,也都因上帝行神迹而出监,两个人都医治过病人,都曾经让生来就瘸腿的人行走,两个人都赶过鬼,两个人都用不可思议的方式行医治的神迹,彼得是用影子,保罗是手巾,两个人都曾经叫死人复活,两个人都曾经向假师傅宣告审判,两个人都拒绝被人膜拜。
其实我还可以举出很多相同点来,你如果一一比较彼得和保罗的话,会发现路加对他们有同样的描述,好像是在告诉大家他们两个人一模一样,所以不必单单跟随其中一人,不要让他们两个人对立,两个人最后都死在罗马。彼得和保罗——初代教会最伟大的两个人物,为什么叫《使徒行传》?其他的使徒在哪里呢?只提到两个啊,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的行传。所以初代教会有这个危险,可能会分成两派,但是《使徒行传》把彼得和保罗放在一起,告诉大家不必只选择其中一个人,两个人所做的都一样。第一种理论把使徒行传分成两部分,前十二章谈彼得,第二部分谈保罗,谈保罗的篇幅比较长。
这是第一种分法。
第二种分法是针对地理位置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种分法是针对两个人分成两部分,第二种分法是指针对三个地区分做三个部分。
《使徒行传》开头有一句话说:你们要做我的见证,从耶路撒冷开始到犹大全地、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从这里我们看到,路加似乎是按照这个顺序展开他的主题,安排得十分恰当。一到七章先从耶路撒冷谈起,八到十章进一步到犹太地和撒玛利亚,然后从那里散播到欧洲和地极,这是一个可能的架构。但是我们要更仔细地来看一下,在这里有几段经文,如果我把它们读出来的话,你可能会渐渐明白一件事。现在我很快的来读一下,《使徒行传》六章七节说:上帝的道兴旺起来,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使徒行传》九章三十一节说: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使徒行传》十二章二十四节说:上帝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使徒行传》十六章五节说: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使徒行传》十九章二十节说: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经文的相似处呢?每一段经文都提到教会人数不断增加,教会人数不断增加、教会人数不断增加,《使徒行传》一共有五个地方的经文是这样讲的,似乎点出了每个单元的重点,了解我的意思吗?先讲一些事,再说教会人数不断增加,福音广传出去。先讲一些事,再说教会增长,福音广传;先讲一些事、再说教会增长、福音广传,这才是真正的主题。一个新宗教在罗马帝国内不断增长,传播出去。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前,我们会清楚的看见有一个涟漪向外扩散,而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更大的涟漪,我想那是路加的基本架构。
我认为那是路加他的思考模式,就像把石子丢进池子,那石子就是耶稣的受死和复活,如今起了涟漪了,在每一个涟漪的最后,他都说教会增长,福音广传出去,教会增长,福音广传出去,显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了解《使徒行传》很贴切,这可看出路加如何挑选事件,他显然没有记下每一件事,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初代教会所做、所说的,穷尽天下纸张也写不完。那么路加如何挑选他要记录的事呢?他挑选会激起下一波涟漪的关键事件。
只要那些事件一发生,福音就会突然进一步散播,了解吗?将福音传出去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就是五旬节那天。五旬节那天,犹太人从各国来参加节庆,圣灵降临在120人身上,像石子被丢进池中。他们当时是在圣殿中,而不是在马可楼房,因为他们一直都没有走,他们没有急着出去传道。当时大家都坐在那里,只有十一个使徒和彼得一同站起来,他们在那里参加九点钟的晨祷,那个地方就在所罗门的廊下,那是今天的阿克萨清真寺,在圣殿地区的南端。初代基督徒当年就是在所罗门的廊下晨祷,早上九点钟在圣殿内祷告,风吹来了,就像石子被丢进池中,将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罗马、古利奈、利比亚等等,世界各地的人都来了。
这些人听到方言,就说他们喝醉了。彼得站起来说:不,你们错了,我们没有喝醉,酒吧都还没有开门呢,现在才早上九点钟,我们不会这么早就喝醉。这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语言,目的跟巴别塔相反。上帝在巴别塔给不同的语言来混淆人类,现在他给不同的语言来凝聚他们,目的跟巴别塔相反。有人对我说:旧约圣经没有提到方言。当然有、就在巴别塔,那是上帝第一次给不同的语言,但是目的完全不同。第一次是审判,第二次是怜悯。五旬节那天的事件,是丢进池子的第一颗石子,是激起涟漪的第一个事件。接下来,寡妇抱怨教会忽略了她们的饭食,这是教会扩展的一个关键事件,很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今天的教会一定会指派一群姐妹来负责饭食,但是初代教会比较有智慧,指派七个弟兄来负责饭食。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这些寡妇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她们需要男人来照顾她们,于是教会指派七个弟兄来负责,其中一位是司提反。 伟大的传道人大多数是从仆人事奉做起的。保罗一开始是一个执事,和巴拿巴一起管钱。要记住,这七个弟兄,他们是自愿出来负责饭食的。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不重要,但是路加却看出了这件事其实很重要,最后带出司提反的殉道,基督徒因此四散。看起来不幸,却是将涟漪扩散出去。整件事始于指派一位弟兄来负责饭食,路加只记载那些能够激起更大涟漪的事件。 各位,我越讲就越觉得兴奋,撒玛利亚人信主,关键就在腓力去了撒玛利亚。他是七位执事之一,引爆了属灵的复兴。这是事件很重要,福音传到撒玛利亚人。彼得和约翰就来撒玛利亚,祷告他们能受圣灵的洗。这时再叫人惊讶,因为上回彼得和约翰来撒玛利亚时,祷告求上帝从天降下火来,把撒玛利亚人都烧死,现在他们为不同的原因求上帝从天上降下火来,可见他们的内心有多大的转变。还有那个埃提阿伯太监,这个人有什么重要性?他把福音传进非洲,第一个信主的非洲人。
这些信主的事件都不是偶然的,这些事件都很重要,当时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是现在却能看出它们激起更大的涟漪。 路加谨慎挑选,他没有记录初代教会每个人信主的故事。当时有好几千个人信主,他只选择记录那些深具影响力的故事。接下来是彼得到哥尼流的家里,他必须吃不符洁净原则的食物,他吃得很勉强,但是这件事意义重大。《使徒行传》十五章所记载的耶路撒冷会议,是要决定外邦人是不是必须先变成犹太人才能够信耶稣。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是:不必。所以你们才不须要先变成犹太人才能信耶稣。今天的问题则则刚好相反,犹太人必须变成外邦人才能信耶稣吗?答案也是不必。犹太人可以用犹太人的身份跟随耶稣,外邦人可以用外邦人的身份跟随耶稣。 在《使徒行传》最后,保罗说: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保罗总是先向犹太人传福音,但是犹太人如果拒绝他,他就去向外邦人传福音,所以福音才会传给我们,因为我们都是相信耶稣的外邦人。
来看那卷书存在的含意,它要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但是有很多人本末倒置,想先探讨第二层含意,这是不对的。应该先看那卷书当初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够问:这卷书要对我们说些什么?否则,就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诠释。 记得有一个人写信问我,他想买下伯明翰的一家超市,把它装璜成为咖啡厅来传福音。他说:我一直求上帝引导我,后来我在《圣经》上发现一节经文说——我“在店里”为你预备了许多福份。他说:上帝用这节经文感动我,你觉得这样的引导够不够?我回信说:如果只看这节经文,恐怕是不够。 他在那节经文中看到的含意,根本就不是经文的原意,我们如果不小心的话也会这样。第一步是找出原本的含意来,再来才问这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含意。 我们读《使徒行传》的时候会遇到这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让我们想拿今天的教会和初代的教会来做一个比较,你会立刻觉得真希望我们教会像那样。但是,你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初代教会并不完美,他们有争论、结党,他们也有过犯,不过他们的教会充满了生命力和能力,似乎是圣灵在带领而不单单只是传道人在带领。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要分辨优缺点,初代教会也有缺点,千万不要抱持着理想主义。有理想主义的人士会感叹地说:如果能够像初代教会就好了。其实初代教会也有缺点,像是亚拿尼亚和撒非喇。 有一次在传道人研讨会中,有传道人问我:你相信人会被圣灵击倒吗?我当然相信,圣经上就有,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就被圣灵击倒。你如果想亲自体验,可以将十一奉献的数目作假,如果彼得是你的牧师的话,你也会被圣灵击倒的。那个传道人听了就不再感兴趣了。这就是初代教会发生过的一件坏事。如果是让彼得晓得今天教会什一奉献的情形,教会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 另外还有一个叫西门的人,他想拿钱买圣灵。
彼得说:你跟你的钱一起下地狱吧。这是直译,原文是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他说: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别以为可以拿钱收买上帝。所以初代教会有优缺点,我们不能够学缺点。 有一个人是现代宗教外交家眼中的英雄,他的名字叫做迦玛列,他是个绝对的骑墙派,还有一些人也是这样。迦玛列说:我们等着瞧,如果是出于上帝,就阻止不了;如果不是,一定会不了了之的。听起来好像很有智慧,这个迦玛列从此没有再出现,他在上帝的旨意上无分,那些骑墙派人士在上帝的眼中一无是处。但是保罗、就是来自大数的扫罗,曾经是迦玛列的门生,迦玛列是一个教师,教过大数的扫罗,但是扫罗说:我才不等着瞧,我要摧毁基督教,我要把所有的基督徒都关起来。保罗最后却成为史上最伟大的使徒和宣教士,所以不要因别人的敌意而感到灰心,反对你信仰的人要比漠不关心的人有盼望,所以不要学习迦玛列这个骑墙派。 初代教会有竞争、有争吵、有虚伪、淫乱、还有异端等等缺点,缺点这么多,所以不必一味崇拜初代教会。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要学他们的缺点,而要从他们的错误中去学习,不要一错再错、重蹈覆辙。可惜历史会重演,那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忠言逆耳,无人愿闻”,这是杰弗瑞•史帝文生的诗,反正我们就是需要从过去的优缺点当中去学习。
第二点就是,我们需要分辨常态与非常态的事。《使徒行传》中有一些事并不是常态,我们不应该期待每次都会如此。保罗信主是一个独特的经历,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现代人信主的模式,那是一个独特的经历。保罗说:主末了也显给我看。他不期待别人会有他当年往大马色路上的经历,可惜,有很多人把这看为信主的模式,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一个独特的事件,这让保罗具备了书写《圣经》的资格,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那样的信主经历,保罗信主的经历是与众不同的。 我想有些人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祷告的时候房子不会震动呢?
也许会,也许不会,不必期待一定会有这种现象。有一次,我去参加聚会,聚会人数跟这场差不多,地点离这里不远。我那天祷告的时候,真不该闭上眼睛的。会后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有人寄了妇女杂志上剪下来的炉火广告给我看,上面有炉子上火圈的照片,他说这是他所能找到最接近的图片。那天祷告的时候,每个人头上都出现了一团火舌,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完全在我意料之外。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情况,我们不能说,如果不出现火舌,就表示没有受圣灵的洗。 彼得从希律的手上捡回一命,但是雅各没有。我们今天应该要期待哪一种情况呢?所以我们应该要谨慎,不要把某一个教会或是初代教会所发生的单一事件当成常态,以一概全。
那么,到底我们要怎么去分辨什么是非常态,而什么又是常态、仍然会再发生的呢?我给各位三个准则:第一,如果只提及一次,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那可能是一个不寻常的非常态事件;如果发生不只一次,就有可能是常态现象,比如像是方言。五旬节那天的大风和火舌后来没有再出现过,但是方言确实再度出现很多次,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常态现象,但是最后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圣经》他处经文的印证,比如说在福音书或者书信当中,必须有经文的印证,这是基督教的常态现象。各位了解这个准则了吗?不要以为《使徒行传》中所有的事件,今天都一样会发生,这样的结论可能不对。不过确实有一个模式存在,有些事不只提到一次,而是重复提到,比如用水施洗,我们从他处经文知道,这是基督教的常态作法,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经历。
现在我们要把《使徒行传》当作一个效法的模式,我们先来看一个重点。其实《使徒行传》衔接了福音书和书信,如果没有《使徒行传》,那么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就不会明白。因为在福音书和书信当中,有些事并没有定义或是描述的清楚,多亏有了《使徒行传》,我们才得以明白。 来看看有哪些事情呢,首先,像是新约圣经的书信,大多数是保罗写的,但是保罗是谁?如果没有《使徒行传》,我们就不知道保罗是谁,对他了解非常有限。一定要知道保罗是谁,才能够明白他的书信。《使徒行传》对于保罗有很重要的介绍,各位想象一下,如果新约圣经没有《使徒行传》,你会很惊讶地发现,有很多事你不会明白。第二,在水中受洗,只有在《使徒行传》之中才清楚地描述了受洗的定义。
各位,保罗常常在他的书信中说:岂不知你们受洗,就是受洗归入祂的死。但是,保罗从未提到受洗跟水有关,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保罗从来没有教导要在水中受洗,说保罗谈到受洗归入基督,纯粹是属灵的含意。但是我们在《使徒行传》中会看到,保罗自己在水中受过洗,他也用水为别人来施洗。所以保罗在书信中所说的洗礼是指在水中受洗。另外也可以看看“受圣灵的洗”这个名词,这个词在四福音书中都出现过,但是四卷福音书都没有解释含意,也没有说明受圣灵的洗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从四福音中无法得知受圣灵的洗是什么意思。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中说:岂不知你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但是保罗没有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只有从《使徒行传》中,才能够知道,什么叫作受圣灵的洗。所以灵恩派才会这么强调《使徒行传》这卷书,如果没有《使徒行传》,就不可能明白,所以这个衔接很重要。
又像是摩西的律法,我们怎么知道基督徒不受摩西律法的约束呢?我前面讲《马太福音》的时候说过,我穿这套衣服违反摩西的律法,但是我一点也不担心,我也没有任何罪恶感。摩西的律法总共有613条规定,但是我不需要受这些律法约束。我怎么知道不需要受这些律法约束呢?我可以告诉各位,要不是有《使徒行传》,我就不会知道。像他们激烈辩论割礼,《使徒行传》十五章是一个高潮,大家一致决定基督徒不需要受摩西的律法约束。 所以像“教会”一词,我们怎能知道“教会”是指什么呢?只有读《使徒行传》才知道,各地教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才知道教会是什么,才知道使徒回到各城设立长老,所以教会需要长老。没有《使徒行传》,就无法清楚知道教会是什么,所以这卷书非常地重要。 我想我讲得够清楚了,如果没有《使徒行传》,我想我们会像瞎子摸象。
这卷书衔接了福音书和书信,也衔接了基督和祂的教会。有人说这卷书像是在地人写的,我觉得形容得很好。作者亲眼目睹教会在地中海沿岸各个地方建立,他也亲眼目睹、见到整个过程。我根据这卷书写了一本书叫做《基督徒的重生》。我是从《使徒行传》才了解基督徒如何重生,没有这卷书,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有些人对这本书的批评,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认为我不应该用《使徒行传》归纳出一些教义。为什么不行呢?这是上帝的话语,只有从《使徒行传》才能够见到,保罗如何回答慕道友的问题。 福音书的写作时间很早,没有谈到如何成为基督徒,那是在耶稣受死复活之前写的,书信和《启示录》的写作时间比较晚,也没有谈到如何成为基督徒,因为对象是已经信主的基督徒。但是在《使徒行传》,会看到五旬节过后人信主的情形,比如说,五旬节之后,每一个信主的人都会受洗。
但是,在耶稣受死复活之前,就不见得有受洗,比如说十架上那名垂死的小偷,还有撒该。但是呢,五旬节之后,所有重生的人都认罪悔改了,他们都相信主耶稣,都受水洗,并且都领受圣灵的洗,这些是《使徒行传》中的基本教导,《使徒行传》清楚谈到进入天国的这四扇属灵之门。晓得了这些以后,再回去看福音书,会发现施洗约翰和耶稣都提过这四件事,但不是同时提到;书信中也提到这四件事,但是也不是同时提到;只有《希伯来书》六章同时提到这四件事,作者在那里谈到基督教信仰的基要真理,就是悔改转离死行、信心、受洗,以及按手祷告、领受圣灵。
我是从《使徒行传》知道这些的,如果没有使徒行传,我不会晓得。我可以说,这是今天重生得救的四个必要条件,恐怕很多基督徒的重生过程并不正确,没有具备这四个条件,难怪后来就出了问题,很多后来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错误的重生过程,我帮这本书打够广告了。 我的重点是,如果没有《使徒行传》,我不会了解这些;没有《使徒行传》,我可能会以为只需具备三个,甚至两个或一个条件就可以了。但是在《使徒行传》中,保罗谈到全部四个条件,他去以弗所找到约翰的门徒,问他们在信主的时候、有没有领受圣灵。
他们说:没有啊,没听说过。喔,那你们是受什么样的洗啊。是施洗约翰的洗。喔,那你们还没有真正信耶稣,你们只有悔改而已,你们已经悔改,这很好。接着保罗跟他们讲解耶稣,他们就相信了。于是保罗替他们施洗,然后按手为他们祷告,让他们领受圣灵。保罗面对慕道友的时候,都要先知道他们具备几个条件,然后尽快帮助他们,具备所缺乏的条件,我是从《使徒行传》学到这些事。如果没有《使徒行传》,我不会知道这些事。知道之后,就可以在福音书和书信中找到同样的教导。 所以《使徒行传》为我开启大门,帮助我了解新约圣经。因为只有这卷书详细谈到传福音,所以是我们今天遵行的模式。这是一卷宣教士手册,很抱歉我把次序弄乱了,你们可以看出我不是很有条理。
《使徒行传》衔接了福音书和书信,也是我们今天事奉的时候应该遵循的模式。但是不要学缺点,要学优点,从他们的错误学习,不要把非常态的事当作遵循的模式;要晓得什么是常态,什么才适用每一个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 1961年,我到一个浸信教会去牧会,那是在白金汉郡的一个小地方,夏方圣彼得。我到了那里以后,听说当地有一个牧师,他不愿意替婴儿施洗,牧师不愿意替婴儿施洗,我觉得很有意思。我问:这个牧师还在不在?他们说不在了,50年前他就离开了,他是在1910年离开的,他的名字叫做罗伦艾伦。
他曾经在夏方圣彼得牧会,其实他是一个先知,我这里有他的照片,这个人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有些人就是能够帮助我们从崭新的角度来认识真理,我们不能以为他们永远都对,他们不会犯错,但是他们特别能够帮助人,从崭新的角度来认识真理。罗伦艾伦早在1910年的时候,就领悟到他不应该为教区的婴儿来施洗,他拒绝为婴儿施洗,结果被解雇,从此没有再牧会,他就退休,搬到肯亚去写书度日。今天他的著作成了每一个宣教士必读之作。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宣教士不知道罗伦艾伦的,但是他死的时候却默默无闻。他生前曾说:我的书要再等半个世纪才会有知音。他那些书是在1910年写的,每一本书都出版了。
我这里有他的三本主要著作,都是在1960年出版的。他是一个先知,他的第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宣教方法:圣保罗的?还是我们的?》,在座有没有人听过这本书?没有人听过,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其实他到中国去宣教多年,回来以后写了这些书。他说:为什么不用保罗的方法?他的方法便宜多了,就是建立自行管理、拓植和支持的教会。保罗怎么做到的?当时又没有宣教机构,也没有办法筹募建堂基金,他怎么能说做就做呢?罗伦艾伦就开始想,我们为什么不用他的方法呢?后来他发现,保罗是在建立教会以后,让那间教会向当地人传福音。
于是他就写了第二本书,《教会的自然扩展》,但是他仍然觉得还不明白其中关键所在。最后他明白了,就写下第三本书《圣灵的事工》,并且预言教会将会有灵恩的复兴。是不是很有意思呀?1910年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先见,他远远走在时代的前端,他是一个真正的先知,而且跟大多数先知一样,死的时候默默无闻,而且还遭到误解。有出版社发行了一本他的综合作品集,这本综合作品集书名就叫做《圣灵的催逼》,收集了罗伦艾伦的一些著述,包括他为着洗礼这个议题,写给夏方圣彼得教会一封动人的辞职信。这个人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他那几本书几乎完全取材于《使徒行传》,他重新发掘《使徒行传》的奥妙。他是一个传统的圣公会教徒,他的用词是旧式的、维多利亚词藻,但是撇开这些外在形式,会看见他坚信《使徒行传》是今天教会的遵循模式,他彻底改变了大多数宣教士的想法,你们应该听过他才对的。好了,算了,我要说的是,他完全取材于《使徒行传》。
现在,我们来看看《使徒行传》,看初代基督徒为什么能够快速又有效率的把福音传遍各地。初代教会的增长速度实在很惊人,他们没有我们现代的科技,他们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募到很多宣教基金、也没有宣教机构,但是他们却做到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列出他们所做的七件事来:
- 他们差派使徒出去。我相信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使徒。“使徒”这个词是指被差派的人,教会一直在问可以差派谁呢?可以把谁送走呢?今天的教会是问,可以把谁留下来呢?他们却是把最好的人差派出去,他们没有设法留住最好的人才,他们说:别的地方需要他们,就差派使徒出去。新约圣经中谈到五种使徒——第一是耶稣,祂是使徒中最大的,今天没有这样的使徒;
第二是十二使徒,他们曾目睹耶稣复活,今天没有这样的使徒;
第三种是保罗,第十三个使徒,如同产期未到就出生,今天也无人能像他那样写经文;但是保罗也具备第四种使徒的身份,就是植堂先锋,不在他人的根基上建造,他建立教会的时候,不是从别的教会偷羊来,而是自己带领人信主,来成为教会会友;第五种使徒是像以巴弗提那样的人,他被差派到罗马照顾保罗的生活起居。只要被差派出去执行任务,这样的基督徒就是使徒。所以使徒不是什么特别的人物,我们务必要摆脱这种想法。但是今天需要第四和第五种使徒,我们需要差派基督徒出去。
今天大多是人主动出来说:我相信上帝呼召我去。然后希望教会可以同意并且支持,但是新约圣经中的教会却是问:我们可以差派谁去呢?初代教会常常在想,可以差派谁出去做什么呢?简单地说,他们热衷外销,可是对进口没有兴趣。英国曾经是全球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国家,如今已经由美国取而代之,英国差派的宣教士没有那么多了。英国以前常常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如今我们要感谢主差派第三世界的宣教士来英国,我们需要他们来教导我们信心,他们不像我们那么有钱,但是他们有的信心,我们没有。我们需要第三世界差派宣教士来这里带领我们回到本位上。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差派使徒,第二件事是在城中传福音。他们不是去乡下,而是去到重点地区。12年前,有一天我开车经过米尔顿凯恩斯,主对我说:这里将是一个重点地区,掌握这里的人会掌握英国。我心中真的有那样的感动,后来那个地方盖起了第一座宗教建筑,那是一间佛教寺庙,就在湖那里。我在“春季收割”福音机构分享我的异象,还有我的负担,结果有人回应这个异象,搬到米尔顿凯恩斯去建立教会。
我们需要常常这么做,找出重点地区,英国的重点地区就在那里,一座新的城市就在高速公路旁边建造起来。我们看见了新约圣经的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建造关键城市。所以初代信徒到各个城市去传福音,福音就传遍各城,保罗他只到各省中最重要的城市,一旦打好教会根基,他就离开,让教会自然增长,自己往下一个目标前进。
第三,他们真的是在传讲福音。我发现,他们向犹太人传福音的时候会引述经文,但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时候就不会引述,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效法。因为一直向人引述经文是不会有用的,除非对方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否则向他引述经文根本没用。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时候,会引用他们的诗,引用他们的作家,或是谈到他们的建筑。他去雅典的时候,总是先在城里走一走,才开始传福音。
他经过各式各样的祭坛,来到“未识之神”的祭坛,他就去询问背景,原来是他们不认识的神,那个背景很有意思。多年前发生了一场地震,摧毁雅典城中的许多建筑,雅典人心想:我们得罪神了,但是到底是哪一个神呢?拜很多神的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到底是得罪了哪一个神,拜很多神的人,生活很复杂,是哪一个神在生气呢?我们不知道得罪了哪一个神,于是他们找来一只羊,把羊放到大街上,看羊躺在哪一个祭坛的旁边,就是得罪了那个神,然后就把羊宰来献祭。所以羊在大街上游荡,经过了所有的祭坛,然后走到一片草地中央,羊可不笨。你看看,羊就躺在草地上,几个委员开会说:不知道我们得罪了哪个神。其中一个委员说:我知道,我们忘了还有一个神,还没有为祂建祭坛,所以祂才会生气,所以才会发生地震。那怎么办呢?赶快建一个祭坛吧。但是祭坛上要写什么名字呢?我们又不认识祂,于是他们为这个不认识的神建了一座祭坛。保罗从这一点切入来传福音,他说:我来告诉你们,这位你们不认识的神。
我们一定要花时间了解别人的想法,当他们向犹太人传福音的时候,就一直引述经文,引用经文来证明耶稣是弥赛亚。但是当他们向外邦人传福音,就从他们的想法切入。保罗说:你们有一个诗人说,我们离这位神不远,我们是祂所生的,我来将你们真正的身分告诉你们,上帝是你们的创造主。他从别人的想法切入。他们向人传福音,但是是用对方了解的方式去传,这很重要。他们没有一直引述经文。 第四,他们专心训练门徒,而不是呼召人决志。不是叫人举手或走到台前,或者是在决志卡片上签名,而是训练门徒,这花很多时间,通常能待多久就待多久。保罗有的时候待三个礼拜,有的时候一待就是两年。他在以弗所的时候,每天下午都在教导门徒,从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四点,连续两年天天教导,就是这样训练门徒的。
他所有的教导主题都是天国,记不记得我怎么说《马太福音》?保罗就是这样,竭力教导门徒。当大家早上还在赖床的时候,保罗整个早上都在织帐篷;当大家在睡午觉的时候,保罗从中午十二点到四点,都在训练门徒。保罗教导初信者认识上帝的国,那是他的主题。我们需要训练门徒。
第五,他们出去植堂。我相信英国如果开始植堂,就会踏出一大步。我们需要成立很多新教会,但不是从别的教会去偷羊,我们需要的是出去成立新教会,自己带领人来信主。英国需要成立很多新教会,当我们成立新教会、领人信主,就会有真正的突破,这些话我在十年前说过,但是没有人想听,大家都说:教会已经够多了,有些教会都还没有坐满呢?当我们成立新教会、领人信主,就会有真正的突破。不是在地图上标出所有的教会,然后认为教会够多了,地图是平的,社会却有很多层面。地图上标示出来的那些教会,也许只属于一个层面,但是社会上有许多层面,连一间教会都没有。我有两个朋友在纽西兰奥克兰为流浪街童成立教会,现在他们有两间教会,75%的会友是那些流浪街童,没有一间教会反对这些新教会,因为他们的会友,都是自己带信主的,这个社会层面的人,过去都没有机会听到福音。英国就是需要用这种方式建立教会。初代信徒就是这么做,大家过着群体的生活。
第六,他们设立长老。这天长老往往才信主十二个月,才信主十二个月的初信者,就有资格当长老,因为长老的资格就是,灵命比其他人成熟。他们观察过去十二个月来,谁的灵命比较成熟,谁认真追求属灵的成长,请他们当长老来照顾其他人。今天培训长老的速度太慢,跟不上新教会的成立,好像要等到白头发冒出来了才算有资格,痴痴盼望上帝为我们差来成熟的长老,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培训出长老。有个方法就是学习耶稣的榜样,自己训练门徒,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重点在于差派使徒出去,向关键城市传福音,用对方明白的方式传讲福音,好好训练门徒,在带领人决志以后,陪伴他们、训练他们,建立教会成一个群体,而不是各人独来独往,设立长老来带领这个群体,做完这些之后,使徒的工作就完成了,接下来也许写信或是亲自拜访来坚固他们。但是保罗对提多说:我把你留在克里特,是要你完成工作,在各城设立长老。一旦有当地的传道人接手,使徒就应该要离开,继续做工,而不是留下来当监督。但是很多人都这么做,当教会打好了基础,有当地的传道人可以接手的时候,真正的使徒会离开,去没有教会的地方建立教会,那是保罗的雄心壮志。新教会一旦打好基础,就离开再去建立教会,不会停在原地不动,而是随时在动。当时的教会动力十足,当时没有宣教机构,但是他们仍然可以出去宣教,这是因为使徒自给自足,或者一旦带领人信主,这些信徒会支持他。他们没有母会的支持,如果不是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就是由信徒支持,我觉得这方面很值得现代的宣教士深思。
宣教士应该教导初信者要为宣教事工奉献,但是宣教士往往因为有其他教会支持,就不这么做,如此一来,宣教士势必要寻求别处的支持,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我们来看第七点,继续前进。问题是每个人都喜欢安定下来。记不记得大卫当初想为上帝盖一座石造的圣殿?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刚为自己盖了一座石造宫殿,他有罪恶感,因为上帝仍然住在他宫殿旁的一座帐棚里。他说:主啊,我要为你建殿,就像我那座宫殿一样。上帝透过先知拿单对大卫说:难道我住帐棚太委屈吗。《圣经》中的上帝会行走,《圣经》从一开始就描述上帝行走的声音,属神的人与上帝同行。
我们所信的上帝是会动的。我曾经到曼谷的千佛寺去参观,感谢主,我的上帝会行走,庙中的神像看起来很需要起来走一走。我们的上帝会行走,想跟紧上帝的脚步就得走,不要以为将来到了天堂,就是一天到晚坐着不动,你将穿上白衣与上帝同行。 好了,我们赶快往下看,时间不多了。
我读《使徒行传》的时候,对三位一体神的印象最深。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使徒行传》?“行传”,实际行动,从这个词衍生出“实践”,这是基督教信仰的实践,这是基督教信仰的行动。但是这是谁的实践呢?是谁的行动呢?有四种可能的答案。 这卷书称作《使徒行传》,其实并不正确,因为大多数的使徒没有出现在这卷书里,其他十位使徒呢?不见了?里面只谈到彼得和保罗,另外稍微提到耶稣的弟弟雅各,但他不是十二使徒之一,所以其实不是“使徒”的行传。
这卷书开头就说: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清楚指出这卷书要继续谈耶稣的作为和教导,所以可以称这卷书为“耶稣行传下集”。但是,读了会发现,前面十三章中,最突出的一个人物是圣灵,提到40次,这是圣灵的行传,叫这卷书“圣灵行传”好吗?不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在前面13章中圣灵被提及40次,但是有一个人在头十三章中被提及100次,可惜的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不是很奇怪吗?跟一个人太熟,反而容易忽略他,或者是某样东西太大,反而叫人视而不见。
那个人就是上帝,在《使徒行传》被提及最多次,我称这卷书为“上帝行传”。你们看,圣灵被提及40次,但是上帝被提及100次,上帝、上帝……所以初代教会的焦点正是上帝,我们千万不能把焦点单独放在耶稣或圣灵身上。 “一神论”有几种含意,通常是用来形容人只相信一个神,但是人有可能只相信耶稣、只信奉耶稣。美国的耶稣运动只以耶稣为焦点,如果不小心,可能会变成只相信圣灵、只谈圣灵,但是圣灵最终会带我们到耶稣那里,耶稣再带我们到上帝那里。所以我为这卷书取名为“上帝藉使徒身上的圣灵透过耶稣的行动”,这是我所能想出最好的书名了。不过“三位一体神”这个词,并没有出现在新约圣经中。
《使徒行传》里面有三个焦点,就是上帝的国、耶稣的名、和圣灵的能力。你如果想知道初代教会的秘诀,就是这三样。 口中的话很重要,腓立在撒玛利亚传讲什么,使全城陷入危机呢?他传讲上帝的国和耶稣的名,但是他用神迹来证明病人得医治,所以他的事奉包括了这三个层面。我们也需要使用这三个层面:话语、行为和神迹,效法他们为社会带来影响。三位一体神,我将《使徒行传》中的名字一一划线标示出来,在头13章中圣灵被提及了40次,耶稣的名字被提及40次,不只是耶稣,耶稣的名字,你是奉甚么权柄作的?我们是奉耶稣的名做的。我奉耶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那是圣殿外一个行乞的瘸子,但是他有脚。 你们都在打瞌睡,我不重讲哦。我奉耶稣的名给你们好东西。感谢主,初代教会没有钱给乞丐,但是他们给的更好,可以让瘸腿的乞丐起来走路。
金银我都没有,我奉耶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有一个故事说,中世纪的时候,教宗和一位枢机主教正在观赏梵蒂冈收藏的金银财宝,枢机主教对教宗说:教会再也不能说金银我都没有了。教宗说:教会再也不能说:奉耶稣的名叫你站起来行走。这段对话真是叫人感叹。 初代信徒为什么做得到呢?因为他们彻底认识上帝的国,他们用“耶稣”这个名字,而不是“基督”或“主”,而是耶稣。同时他们具备圣灵的大能,两者结合起来,威力十足,叫人难以抗拒,这正是《使徒行传》今天要告诉我们的信息,不断挑战我们回到这三件事上,如果要效法初代教会的作为,这是最基本的三个必要条件。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