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以斯拉记和尼…
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研读以色列人的历史,会发现上帝对他们犯罪的惩罚越来越重,一次惩罚比一次要严重,先是派邻国来攻击他们,比如先是派非利士人来攻击他们,所以第一个惩罚是损失财产,但是他们不听,所以下一个惩罚更严重了;旱灾、饥荒,还有缺粮,可惜他们还是不听;接下来的惩罚就是疾病;但是最大的惩罚是失去他们的应许土地,再度被掳到别的国家去,他们当初被上帝带出埃及,但是后来就一直我行我素,上帝就把他们赶出应许之地。
其实一共有两次被掳,最大的惩罚来临的时候,他们已经打过内战,北方十支派已经自行立王,而南方二支派保住耶路撒冷和大卫的直系子孙。南北发生内战,南方二支派叫犹大国,以较大的支派犹大命名,另一个支派是便雅悯,是很小的支派,所以就依犹大支派命名,犹太人就是这样来的。第一次被掳发生在公元前721年,北方十支派被掳到亚述,后来亚述衰落,被巴比伦征服了;第二次是南方二支派被掳,在公元前586年,从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掳去。
旧约圣经讲到被掳,主要都是指巴比伦的这一支,巴比伦人来的时候,并没有像哈巴谷所预期的那样,他们并没有毁灭掉一切,他们的作风比原先所预期的要温和多了。事实上,巴比伦人分成为三批,三个不同的时期把人掳走。第一次掳走皇室成员,把官员都掳走,他们以为这可以削弱犹大国的势力,比较好掌控,所以他们就先掳走社会上的精英分子,但以理就在这批人当中,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皇室成员一同被掳到巴比伦,他在被掳的人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
但是巴比伦这个做法并没有奏效,留下来的人仍然设法挣脱巴比伦的掌控,所以公元前597年的时候,巴比伦掳走第二批人,掳走所有的工匠,还有生意人,让留下来的百姓陷入困境,就比较容易掌控,在这批被掳的工匠中,有个叫以西结的祭司,他在被掳的人当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做法仍然没有奏效,留下来的百姓仍然不服从巴比伦,所以最后巴比伦人在公元前586年,把剩下的人都掳走了,将圣殿移为平地,摧毁一切,于是耶路撒冷成了废墟,犹大地成了荒场,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被掳到巴比伦。
所以有两次被掳,一次是北方十支派,一次是南方二支派;一个被掳到亚述,一给被掳到巴比伦。其实都离得不远,都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岸,他们分为三批被掳,所以在尼布甲尼撒做巴比伦王的时候,以色列人被全部掳到外邦,他们在外邦待了七十年,我等一下会讲原因,必须刚好七十年,但以理他读到耶利米书说,他们会被掳七十年,到了快满七十年的时候,他很兴奋,开始祷告求主带领他们归回,以色列人分三批归回,这一点有很多人不太清楚,他们分三批被掳,并且分三批归回。
第一批在公元前537年,由所罗巴伯带领归回,他是大卫的直系子孙,所以他把大卫的直系子孙带回耶路撒冷了,马太福音一章耶稣的族谱里面就有他,所以大卫的直系子孙回来了,第一批只带领大约五万人回来,带领犹大和便雅悯支派回到应许之地;
又过了九十多年以后,第二批人归回,人数并不多,大约只有1800人,这是在公元前458年,由以斯拉带领,他是一位祭司,他带领利未人回来,因为之前都没有利未人回来,他们需要利未人来重建以色列百姓的信仰架构,以斯拉尽力地把利未人带回来,毕竟想回来的利为人不多,所以他又出去找了38个利未人回到耶路撒冷,以斯拉关心的是重建信仰,所罗巴伯关心的是重建社会,但是以斯拉想重建信仰,所以把利未人带回来,有了利未人才能够重建以色列的信仰架构。
可是不久之后,就是从公元前458到444年之间,尼希米回来了,他只带来几个工匠回来,他关心的是重建国家的建设,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人重建社会,也重建了信仰和国家建设,因为需要一座巩固的城市来保障他们的安全,而耶路撒冷的城墻是尼希米回来以后才重建的,所以有点像第二次出埃及,但是跟第一次出埃及不太一样,一切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地在重建。
他们在巴比伦不是奴隶,可以做生意,犹大人一旦做起生意,要放下这一切是很难的。
现在我们要看两卷书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分别以第二次归回和第三次归回来命名,但是其实这两卷书都谈到先后三次的归回,两卷书都到所罗巴伯和以斯拉,只有一卷书提到尼希米,我们现在要来看这两卷书,第一印象是两卷书非常相似,仔细地分析两卷书的架构,会发现它们的架构简直是一模一样,由此可见,这两卷书是同一个作者写的。
以斯拉记先讲第一次归回,由所罗巴伯带领;然后开始重建圣殿;再来是第二次归回,由以斯拉带领;再来是百姓的认罪悔改,这是这两卷书中最悲哀的地方。百姓一归回就犯罪,是不是很悲哀?他们失去了土地,流落在异邦70年,但是一回来就漠视上帝的诫命,人真的很健忘。
第一批的归回有所罗巴伯带领,开始重建圣殿,但是重建工作断断续续,在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督促下才继续下去,这是哈该和撒迦利亚扮演的角色;第二批归回,百姓的认罪悔改;第三批归回,城墻的重建,重新立约;再来又是百姓的认罪悔改,百姓好像常常会忘记,是因为自己犯罪才失去国土。
更不可思议的是请看这两卷书的架构,你看得出来吗?我用abc来表示每一部分各有几个单元,两卷书的第一部分都分成两个单元,第二部分三个单元,第三部分三个单元,第四部分两个单元。这边也是一样。尼希米记第一部分分成两个单元,这里三个单元,这里三个单元,这里也分成两个单元,真的很不可思议!事先计划得很仔细,架构安排得很好、很平均,看起来一定是同一个人编排的,我想一定是以斯拉。
这里还有一个地方非常的相像,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两卷书的第九章,都是为全国认罪的祷告,如果你们有留意到最近几年的全国祷告运动的话,就知道这两章在祷告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章都有全国一起向上帝认罪的祷告,以斯拉记九章和尼希米记九章都非常值得一读,所以这两卷书非常相像。
现在我们来看以斯拉记,这卷书分成四部分,单元分别是两个、三个、三个、两个,你也许以为这是我自己的分法,其实你看这两卷书的内容跟主题,就知道可以明显地这样划分,整个架构安排得很好、很有技巧,可见得的确是经过了很缜密的构思。
两卷书都用两种语言写成,旧约圣经书卷里面用两种语言写成的不多,是用希伯来文和亚兰文写的,亚兰文是当时的一种通用语言,每个人都会讲,就像多年以后在新约时代,希腊文成为当时的通用语一样,亚兰文是旧约时代通用的闪语,在中东的肥沃月弯通行,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以后,接触到亚兰文,尤其做生意的人非学不可,所以很多犹太人都说亚兰话,他们归回以后带回的记录,有很多是用亚兰文写的。以斯拉记跟尼希米记当中有些族谱等等,都还是用亚兰文书写的,所以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有两种语言要翻。
这两个族群的分裂由来以久,可以追溯到被掳归回期间,撒玛利亚人并不希望纯正的犹太人从巴比伦回来,因为他们已经散住在这块地上,于是他们写信给亚达薛西王,成功地阻止犹太人重建,但是他们犯了一个大错,因为亚达薛西王是以斯帖的继子,所以在他的内心里很同情犹太人。后来另外一个王大利乌一世从巴比伦来了一封信,大利乌一世鼓励犹太人继续重建,重建的过程十分地缓慢,有的时候撒玛利亚人会来阻挡他们,使他们没有办法好好地重建;有的时候他们做累了,就专心重建自己的住家。
先知哈该说,上帝的殿仍然荒废,你们自己还住有天花板的房屋吗?先知哈该督促他们继续重建,要鼓舞他们的士气很困难,因为只是一群人在一块贫瘠的地上尽可能的重建,别以为他们重建的时候总是士气高昂,其实整个过程是断断续续、做做停停。但以理被扔进狮子坑,是在大利乌一世作王期间。上帝让一任又一任的巴比伦君王对犹太人生出同情心,上帝触摸他们的心,让他们同情犹太人,让犹太人可以在撒玛利亚人的拦阻下重建。
50年以后,以斯拉归回,在所罗巴伯归回后80年,以斯拉获准归回,他奉命要来彻底执行法则,因为当时的治安开始出状况。这个时候,亚达薛西王又寄来一封信,鼓励利未人归回,以斯拉就想办法再带了38个愿意归回的利未人,再来是认罪悔改,这是最悲哀的一面。我们看到以斯拉,先是私底下祷告,他为百姓祷告,求上帝怜悯他们的行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又走了回头路。
接下来,他要求犯罪的人在众人面前要公开认罪,公开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他列了一张黑名单,距细靡遗,列出所有违背诫命,走回头路又再犯罪的人,其中最普遍的罪行就是跟异族通婚,当时的以色列人他们和外邦人通婚,而上帝禁止以色列人这么做,新约圣经也禁止基督徒这么做。有人说得好,如果你和魔鬼的子女结婚,你跟你的公公或岳父一定处不来,这句话讲得真好。
很多人私心盼望,如果和不信主的人结婚,配偶将来会信主,通常是基督徒的女孩和不信主的男人结婚。但这根本行不通,只会带来多年的痛苦,要跟在基督里的人结婚,不要和不信的人同负一轭,但当时的犹太人却这么做,也许女人不够多吧,我不知道,但是以斯拉坚持拆散这样的婚姻,他说这样的婚姻不讨神喜悦,绝对不行,就拆散了这些婚姻。
新约圣经没有叫我们这么做,但是以斯拉认为这件事很严重,所以必须按照摩西的律法处理,把外邦的妻儿送走,让上帝的百姓恢复上帝百姓的身分,他甚至调查从巴比伦归回的人,发现有些并不是犹太人,拿着族谱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犹太人,你们假装是上帝的百姓,其实不是。所以这是以斯拉记大概的内容。
以斯拉,意思是”帮助”,以斯拉意思是帮助,尼希米意思是安慰,这一小群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最需要的就是帮助和安慰,而他们得到 了。
圣经对他有很棒的形容,说他是一个看重经文的人,敬畏神的话语。圣经说他对经文做三件事,请注意我说的顺序,他研读经文、他活出经文,然后教导经文,这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研读经文,活出经文,然后教导经文,活出圣经很困难,但是研读和教导圣经容易多了,他发现以身作则很重要,必须言行一致,所以他研读经文,活出经文,然后教导经文,是不是很美?对我来说这可以讲一篇道了。
他是个敬虔的人,信靠上帝,正直诚实,他会因为别人犯罪而伤心哭泣,一个犯罪被逮的人要哭很容易,可是为别人犯罪而哭泣,只有敬虔的人做得到,以斯拉他整个教导的重点是需要遵行上帝的话,不只是对圣经有兴趣、有渴慕,还需要切实遵行,他一再地吩咐大家要遵行、要遵行,要照着去做,若不照着去做,圣经就没有用处,传统认为他是120个犹太人组成的会议主席,这个会议负责汇集旧约圣经的书卷,编成这本旧约圣经的正典,我不知道这个看法正不正确?但犹太人是这样认为。
他确实为接下来的四百年打下基础,因为接下来四百年没有先知,接下来的四百年他们只有上帝以前所过的话,也就是圣经。上帝可以用两种方式向你说话,一个是他以前说过的话,就是圣经;一个是他现在要说的话,就是预言。但是,没有预言的时候,就只有圣经,是以斯拉把圣经的根基放在会堂的崇拜里,从此以后,会堂的崇拜顺序直到今天都按照以斯拉的指示。可惜今天基督教崇拜的顺序却和会堂崇拜的顺序相反,初代教会不是这样的,初代教会是按照会堂崇拜的顺序。
他首重读经和解经,他在市场放量一座不制讲台,在那里向他们读经、解经,然后以敬拜回应,听完讲道再用敬拜来回应,就容易多了,先听神的教导,再做出回应,我经常鼓吹这个顺序的好处,如果你读过我的书就知道,我一再鼓吹恢复这种崇拜顺序,这是耶稣和初代教会所习惯的崇拜顺序,因为这是从会堂沿袭下来的,是以斯拉设定的顺序,先讲道。
接下来的400年,他们没有先知,只有文士,这些文士他们专门读经、解经,当上帝没有启示话语的时候,文士就会分成保守和自由两派,所以今天又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圣经学者,保守派的人相信复活和永生,被称作法利赛人;而自由派的人不相信复活和永生,被称作撒都该人。所以文士分成这两派,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这两派的人,他们为了如何解经争论不休,圣经学者和神学家搞得焦头烂额。
当初是以斯拉在会堂中打下读经的基础,在早上的崇拜中,先分享上帝的话,在上帝沉默的四百年间,这个做法坚固了他们的信仰,上帝没有直接的启示,但他们有圣经,于是就仔细研读,反复琢磨,不断地查考,只可惜他们还是没有看懂圣经的启示,耶稣说:你们要查考这经,因为这经是为我做见证。这经指的就是旧约圣经,你需要圣灵来帮助你明白。好了,各位,下一个单元我们要讲尼希米记。
这卷书的大纲和架构和《以斯拉记》这卷书十分相似,所以一定是同一个人写的,一样是分成四大部分,而且各自分成二、三、三、二单元。 对应书中的内容,首先要看看第三次的归回。在书的开头,尼希米还在巴比伦,接到耶路撒冷传来的坏消息,当时他是亚达薛西王的酒政,我觉得他可能是因为以斯帖的关系才得到这份工作,因为亚达薛西是以斯帖王后的继子,以斯帖原本是犹太人,却成了王后。尼希米得到这份工作,但这不是什么好工作,必须在王饮酒之前试酒,喝喝看有没有被人下毒,这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不过这个工作责任重大,而且使他得到王的信任,因为这有点像是物理治疗师的角色,必须要得到王的信任才行,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可以和王无所不谈。 尼希米接到消息说,好不容易重建的耶路撒冷城墙竟然又被拆毁了,这是因为耶路撒冷附近的人不希望犹太人重建这城,所以一重建好就立刻把它拆毁。尼希米接到消息,一脸愁容,王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以前没有看过你这么难过啊?尼希米在心中祷告之后,就对王说,这个祷告很短,但是尼希米是一个看重祷告的人,他求告主说:我该怎么回答王呢。祷告完他就禀告王,王说:别担心,你是我的好朋友,我要给你权柄回去重建城墙,而且我会给你诏书,命令有建材的人提供足够的建材给你重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放高利贷是犹太人很擅长的事,他们放款给欧洲很多地方,今天还是透过银行在放款,你们可能知道霸菱银行的财富仅次于罗斯柴尔德家族。透过放款和放高利贷,有些犹太人变得很有钱,有些犹太人则变得越来越穷,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这个情况在上帝的百姓中很严重,尼希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他想要拉近贫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但是想住在城内的人仍然很少,大多数的人都散住各地,这样敌人如果来的时候,比较容易逃命。于是尼希米只好想办法,几乎是强迫大家住到城内,他挨家挨户的去说服大家说,城里已经安全了,搬进来住吧。
尼希米他手上有一些名单,是耶路撒冷居民的后代,他去找到这些人,说服他们搬回城里居住。他还举行人口普查,好知道谁住在哪里,一共有42360个犹太人,另外还有7337个仆婢和245个唱歌的人,这种人口普查很有意思,对不对。他列出唱歌者的名字,这当然是因为想要恢复圣殿中的敬拜。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以斯拉从那座木制讲台公开朗读律法,他不只朗读,还讲解经文的意思。不能光是读,还要理解,另外还有,圣经必须要出声朗读。有些人知道我们在吉尔福的教会曾经有两次,从头到尾一口气把圣经朗读一遍,在座有人参加吗?应该有,我们从星期天的晚上九点读到星期四的早餐时刻,我们当时不知道情况会怎样,但是有人统计那四天内有两千个人来听大家读圣经,我们卖掉了半吨圣经。有些人在那次之后生命全然得着改变,很多人听完一卷又一卷,舍不得走,他们没有听过整本圣经的故事,他们主日去教会都只听到十句经文,下个主日去又听到另外十句经文,这样根本没有办法了解整本圣经的信息。如果你坐下来听整本圣经,还真的会上瘾,有些人很晚才来,结果待到隔天早上,那个经验很有意思。
除了读圣经,还要讲解意思,这一系列的新旧约纵览就是这个目的。以斯拉这样做,但是他读着读着就哭了,于是开始认罪。这是以斯拉和尼希米大不相同的地方,以斯拉认为这是哭泣的时刻,尼希米却叫他们庆祝和欢喜,要享受在其中。今天还是有这种不同,以斯拉因为经文揭露他们的罪行而哭泣,但尼希米说这是欢乐的时刻,当时是住棚节,是一个收割的节日,是欢乐的时刻。犹太拉比会说,在住棚节的时候,不喜乐的人是犯罪,这是一个欢庆的节日,所以尼希米叫他们要开心的庆祝,要大吃一顿,鼓励他们要做丰盛的一餐,来大肆庆祝一番。其实两者都需要,我们需要哭,也需要欢笑,因为哭有时,笑有时,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哭。
以斯拉吩咐他们重新立约,他要百姓重新承诺委身这位以色列的上帝,在神面前重新立约,这我等一下会讲。其实尼希米也需要纠正百姓,我常说以斯拉和尼西米的差别是,以斯拉拔自己的头发,可是尼希米拔别人的头发,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差别,你会发现他们两个真的是这样。 尼希米的个性也许比较外向,但是他却真的去拔犯罪的以色列人的头发,他也惩罚了和异族通婚的人,拆散了那些婚姻,那些娶异族妇女的男人,他拔下他们的头发,并且咒诅他们。他也必须处理挪用公款的事,耶路撒冷城里有一些人就像是加略人犹大那样,私下挪用公款。
他也必须处理亵渎安息日的事,因为这些从巴比伦归回的生意人只能做同样的生意来谋生,但是消费者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必须设法把生意做起来,所以连安息日都开店,他们连安息日都做生意,尼希米只好坚持在安息日把城门关上,让他们不能进出城门来做生意,这些人就改到城门外搭棚,他又得处理这些情况。 尼希米也带来许多改革,最严重的是祭司没有尽到在圣殿中的责任,他必须纠正这件事。所以以斯拉和尼希米不但必须重建,并且还得去纠正百姓,他们勇敢的施行改革,甚至毫不留情. 来看看尼希米这个人,一般说来,大多数人喜欢尼希米胜过以斯拉,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一样。尼希米他有一个很好的优点,主要是因为他很喜乐,他也鼓励大家要喜乐,他说:主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你们是不是常常听人引用这句话?尼希米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以斯拉有没有说过这种话,以斯拉忙着为百姓流泪,但是尼希米说主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其实他们两个搭配的很好。在重建的时候同时需要帮助和安慰,喜乐和悲伤,这两者都需要,我们需要平衡。
但是尼希米有几个特质让我非常的佩服,我们觉得可以了解他,他在情绪的表达上比以斯拉坦白,他会谈到自己,有许多第一人称的自述讲到他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四个特质。
- 他看重祷告。以斯拉重视圣经,尼希米重视祷告,重点不一样,但是搭配得很好。尼希米最大的特质是先祷告再采取行动,我们看到他有很长的祷告,也有很短的祷告,祷告的重点并不在长短,重点是在深度。我们看到他在众人前的祷告,也看到他私下的祷告;我们看到他在事前的祷告,也看到他在事后的祷告。这个人很自然的把一切告诉上帝,他是个祷告的人。
- 他是个很实际的人。这点我喜欢,他非常实际,做事很有条理,有些人只想天上的事,却不切实际,但他不是这种人。他看重祷告又很实际,他不介意亲自动手去执行,事情也安排得很有条理。他研究怎么样重建城门和城墙,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个很实际的人,同时看重祷告又看重实际,是不是很棒?
- 他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有很深的情感。有的时候他很悲伤,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喜乐的人,常常鼓励人要以上帝为乐,要喜乐。如果有了喜乐的力量,确实会让人刚强。但是他也会生气,气到扯下别人的头发,我喜欢这个人,他的情感丰富。 但是他也擅长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很好。以斯拉不可能做尼希米做的那些事,因为尼希米擅长人际关系,他对于人的管理很有一套,他能够让人非常卖力地去工作。以斯拉比较独来独往,但是尼希米常跟人在一起,陪在他们的身边,卷起袖子跟他们一起做工,只要有他在,大家就会卖力地工作,大家会乐意工作,觉得有他在就没问题了。他可以提高士气,让疲惫的人继续做下去,“大家加油!我们一起把它完成。”各位,像这样的人很有魅力,有趣的是,他每次讲到工作都不说“我”,而是说“我们”。各位,他私下去检查城墙的时候,会说“我”绕城墙而行,但是讲到修建工作的时候,会说“我们”在修筑城墙,他把功劳归给大家。
- 我们在工作,我们要工作,我们在52天内完工。像这样的人很有魅力,他不会把功劳揽在身上,他不会说:这都是我做的,而是说:这是我们做的。 他有很均衡的特质,重祷告也重实际,有喜乐也有悲伤,有强势也有温柔,对上帝、对百姓都善解人意,这个人他有很均衡的特质,所以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圣经人物的激励,效法他们的优点,并且尽可能不要重蹈覆辙。我们为什么要研读那么久以前的历史,那么古老的历史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距离两千哩,相隔2500年,遥远的时空。 我来做个总结,这些事件很有意思,这些人物很有启发性,但是重点是,这是上帝和祂子民的故事,上帝和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国家立约,如今又和我们立新约,尼希米他常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会这样做,我的上帝是全能的,我的上帝一定会让这些工作完成,这里我们再度看见这位守约的上帝。
我们需要记住祂应许祂的子民两件事:百姓顺服,祂就赐福;百姓悖逆,祂就咒诅。这位守约的神会赐福,也会咒诅,祂容许百姓被掳,就是在持守祂的应许。
我们都必须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上帝会信守祂的应许。 在《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我注意到上帝会在暗中动工,这两卷书中没有预言,也没有神迹,但是你可以看见上帝在暗中行神迹。祂先是在外邦领袖的心中动工,像古列和亚达薛西这些王,上帝能够在不认识祂的人心中动工,很不可思议吧。
如果你有一个面谈,但是对方并不是基督徒,你还是可以祈求上帝预备他的心来接纳你,你有没有想过这一点?上帝会在暗中动工,在你去见某人之前先预备那个人的心,这样的例子我遇过很多,本来以为就要面临很棘手的状况,结果对方竟然乐意听我说。上帝可以这样动工,祂不需要公然分开红海,祂可以暗中动工。 上帝在这里兴起了以斯拉和尼希米,兴起所罗巴伯和耶书亚,上帝会在适当的时机兴起适当的人来做事,为祂的子民兴起合适的领袖。这种事跟神迹一样好,都是上帝在动工,为要成就祂的旨意。 但是很悲哀的是,这是我从这里学到的功课,那些归回的人又再度犯罪,只有一个罪他们没有再犯,那就是拜偶像。
犹太人一直到今天都惧怕偶像,犹太人他们真的再也没有拜过偶像,他们不会再这样做。但是他们犯了别的罪,实在非常可悲。
犹太人没有再犯拜偶像的罪,但是又犯了别的罪,所造成的结果是上帝整整沉默了四百年,长达四世纪之久,上帝没有行神迹,也没有说话,祂一直等到时候满足了,才差来祂的儿子耶稣。 以斯拉、尼希米、先知哈该还有撒迦利亚,都关心重建的事,最后是玛拉基,他是最后的一个先知,他在四百年的沉默来到之前,给以色列的最后两个字是“咒诅”,咒诅,这是旧约圣经最后两个字,咒诅,但是玛拉基期待一个像以利亚那样的先知再来,他会被差来宣布上帝最大的使者,我们现在知道是谁,知道这预言如何应验。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旧约圣经的图表,我们刚刚看过《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是旧约最后两卷历史书。这是玛拉基,是四百年沉默来临之前的最后一个先知,因为《玛拉基书》后面是《马太福音》,我们常以为时间相连,其实上帝的百姓等待了很久很久,中间间隔长达四个世纪,所以当施洗约翰出现,穿着像以利亚,口中讲着预言,全国百姓都去看他,他说:你们要进约旦河清洗,你们不够洁净,不能进上帝的国。施洗约翰付上生命的代价,他谴责以扫的后代、以东人希律娶了不该娶的女人,违背神的心意。 所以我们已经讲到旧约圣经最后,但是我还没有讲《玛拉基书》。
但以理有一个预言很不可思议,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 但以理在被掳期间发了这个预言,如果把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加起来,就是490年,这是一年360天的算法,不是365天。
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一共是490,如果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允许归回的法令有好几道,这一些法令不管是古列下的,还是亚达薛西下的法令。有趣的是,用其中一个法令的年代去算,得出的结果是西元26年,另外一个法令的年代得出的结果是西元30年,真正的年代不好算,因为历法改了,每年的天数改了,可是不可思议的是,两道法令下了490年以后,耶稣降生了,但以理怎么可能会事先知道?
上帝知道。 所以从被掳到弥赛亚来临,中间相隔几年早就算好了,上帝的计划早就安排好了,第一道法令之后490年,受膏者将会来临,并且会被剪除。耶稣来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又从死里复活。 所以从被掳到耶稣降临有一个直接的预言,我相信上帝向但以理显明这件事,好叫我们知道,即使以色列归回后又立刻犯罪,却不会全部沉沦。上帝知道该怎么办,祂一点也不感到意外,祂早就已经计划好要怎么扭转情况,祂差来一位救主要救他们脱离罪,所以490年之后,救主耶稣被剪除。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