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太福音
这是一本教人有智慧,而不是变聪明的书。有许多书能够教人变聪明,但这本书、也只有这本书却会教你得智慧。 我宁可求智慧不求聪明,有聪明只能够赚大钱,但是有智慧才懂得怎么样过人生。每个人读这本书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人把它当药来用,每天读十节,魔鬼就不敢近身;有的人则是借助研经材料,他们经文读得不多,研经材料倒是读得挺多,常常是快速浏览经文以后,接着研读这些经文的注解。 神要我们如何研读祂的话语呢。首先,我要告诉各位,圣经一词的原文是复数形、而不是单数形,源于希腊文的biblia,意思是”书卷合集”,也就是套书、丛书的意思。圣经是许多书卷的合集,有诗歌、箴言、历史书和先知书。 我们读经一定要一本一本地研读,现在的圣经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在圣经里标注章节号码,以致于今天许多基督徒变成照本宣科。
如果我要说《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我多半会说成《希西家书》三章十六节,或是随口取个书名和章节,之后便会看到会众翻找着圣经,努力找出《希西家书》三章十六节,但是圣经里没有这本书。有个人听了我的录音带一段时间以后,来问我说:大卫,你是个经学教师,为什么你讲经从不用经文的章节号码呢?我回答他说:因为神从来不打算在经文中标注章节号码,这种做法切割了神的话语,并不符合上帝的本意。有哪一本书像这样,每个句子都有编号的?这种做法不是很奇怪吗。 整本圣经囊括了很多卷书,我们必须了解每本书的类型、写作的目的、还有里面的内容。我写过一本书,名叫《正常基督徒的诞生》,出版以后,我非常的惊讶。书里的内容明明是讲重生,以及如何帮助别人重生。
但是这本书出版以后呢,大英图书馆却把它收藏在“分娩”这个书类里,所以如果现在想到公共图书馆去找这本书,得到妇科类才找得到。 一个人到图书馆去借书,不可能借阅园艺书来学烹饪,也不可能借阅小说来学电脑。
但是有许多人却会从圣经断章取义,不管前后文,也不问圣经出处或背景,就认定那是神的意思。 有一段经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凡事指的是那些事呢?我常常会问会众:靠着基督你能做那些事?他们会说:作见证、医治、祷告。我说其实这节经文指的根本就不是那些事情,他指的是一个人必须要靠自己的收入为生。这段经文在现今是非常重要的,保罗说:无论什么境况,我都可以知足,我能处丰富也能处卑贱,这秘诀我已经学会了。我最近发现某个教会中有三分之二的会众都在负债,他们需要明白这段经文的意义,要控管自己的薪水,适当分配收入,这全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基督。我能靠着退休金度日非常切身,但是如果断章取义的话,就会完全抓不到他的涵义。经文所属的文本是它的重要背景,能说明经文完整的涵义 。
现在我们先来谈谈四福音书,福音书可以说是独树一格。新约圣经中有历史书、书信、还有先知书,另外还有四部非常特别的书,这四部书跟其他书卷非常不同,我们称之为“福音书”。 什么是福音书呢?它不是传记,当然更不是自传,因为耶稣从来没有写过书。它不纯然是传记,因为四本福音书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描写耶稣的死。一般传记不可能花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描写主角的死,无论这个主角他死的是多么轰轰烈烈。 那么什么是福音书呢?在现代生活里,我能够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就是新闻报道。福音书就像新闻报导,让人一读就懂,并且让人觉得兴奋,想要找人来分享。福音书最好能够大声的念出来,就算自己一个人在读福音书,如果能够大声的念出来的话,你会有很大的收获。就算如果是念给别人听,自己也会收益良多。我个人很喜欢念圣经给别人听,喜欢的程度甚于讲道,因为圣经的每个字都值得你用心聆听,但是我的讲道不见得字字精彩。 福音书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福音书的作者见证一件事,那是他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他们把那件事当做新闻昭告世人,所以福音书确实是广义的新闻报道,这是一开始的情况。然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那个时候曾经目睹耶稣所作所为的证人却越来越少,因为他们都相继去世或者殉道,不过在此同时教会却越来越大,拓展范围越来越广,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当年曾经经历这些事,能够传扬这则新闻的人越来越少,而需要听到这则新闻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么一来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把这事写下来,不能拖。在见证人全都过世之前,必须要白纸黑字的记录下来,所以今天我们才会有这些记载耶稣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翻开圣经,我们首先会发现有四部福音书,为什么有四部?如果只有一部不是方便的多吗?而且我相信,读过的人都会发现,四部福音书有很多重复的地方,那为什么要有四部,神为什么不把这四个人找来,共同写成一部福音书?每个人写自己知道的哪个部分,然后写成一部福音书,以前有人这样试过。 多年前,我很欣赏的一位作家,名叫柯罗夫,在座有他的书迷没有。我住在吉尔福德的时候,尤其爱看《吉尔福德犯罪案》,内容是描述猪背山的谋杀案。柯罗夫是圣公会的司祷员,住在萨里的吉尔福德,他写侦探小说,他对铁路很有兴趣,跟我一样。
柯罗夫他决定把四部福音书写成一个故事,结果他真的做到了,这是柯罗夫的《综合福音书》,看起来这是很聪明的做法,可是却少了一点什么,我现在不看这本书了。刚开始我很喜欢,以为会节省我很多时间,因为不要读四本,只要读一本。 后来,我发现四合一的做法抹杀了一个很重要的层面。要知道上帝在圣经中会重复某些事情,在创世纪第一、第二章里两次讲到神的创造,在历代志和列王记中两次讲述以色列的历史,在这里则有四部记载讲述耶稣的生与死,用意是什么?因为有些重要的事情,神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这样才能够从各个角度看到全盘的真相。有的时候是两个层面,但是,对于耶稣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认识祂,从四个全然不同的层面来看耶稣。 我没有坐过牢,但是据说坐牢的人要拍照,这个角度拍一张、然后这个角度再拍一张。一个月以前,我这样告诉别人的时候,被一个坐过牢的人纠正,他说现在犯人要拍三张脸部特写,取得犯人脸部的完整特写,以便日后确实辨认。我最爱的飞机之一就是协和客机,我很欣赏协和客机它的造型,它连停在地面上的时候,看起来都像在飞行,这和它的造型有关,要怎么样用言语来形容这样的外型呢,不太容易吧吗,是不是?你可以直接说它是“delta”形,别人就知道它像三角形,那是希腊字母d或是三角形的形状,名副其实。
但是如果是这样看,又是什么形状呢?事实上,如果要拍摄协和客机的照片给别人看,至少得拍个四、五张才行,否则绝对看不出它的全貌,它从每个角度看起来都那么令人惊奇。 耶稣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惊奇的人物,因此神启示四个人代替世人从旁观察祂,并且写下他们的所见所闻。
简单的说:他们四个人看到的耶稣都不同;也就是同一个耶稣让他们看到不同的表现和特质。 一般习惯这样来区分:马可所看到得耶稣是一位人子,他写下第一部也是最简短的福音书;之后,马太写下第二部,他看到的是耶稣是犹太人的王;第三部是《路加福音》,他看到的耶稣是世人的救主;第四部是《约翰福音》,他看到耶稣为神的儿子。简而言之,有四种不同的角度看耶稣,但我们需要更深入探讨。 有两方面需要我们来探讨。首先,来看看作者,对不起,我跳的可能太快了。我们先来看看中间这个部分,为故人撰写生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写成的通常是那个人的生平作为,讣闻就是说明故人的所作所为,因为大家对故人最先感到兴趣的是他生平的所作所为;等到时间久一点,大家就会想到他说过那些话,于是就开始出版他的书信,还有他的言论;最后到了第三个阶段,人们想要了解的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了他的人格、他的个性,他行事为人的动机,他的厌恶,还有他的喜好。而四福音书可以说正好符合了这三个阶段。
马可只关心耶稣所做的事情,耶稣的作为、神迹、祂的死和祂的复活;马太和路加则更进一步写出耶稣说过的话,他们记录的耶稣言论远比马可福音多,所以篇幅更长了,因为马太和路加都是以马可福音为基础再加进大量新的素材;约翰则是比较少记载耶稣生平的言行举止,他最在乎的我们下一集会谈到,莫过于耶稣是什么样的人,帮助我们来了解祂的性格、祂的内在,了解他是谁。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三部分。一般可以从两个层面研究福音书:一是从作者的观点着眼 ,他看见什么?他是怎么理解的?他的看法跟其他三个人不同,那么他究竟如何看待耶稣,内心所见的,比眼见的更加透彻,但那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研读福音书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读者的角度来看,读者要问撰写这部福音书背后有什么目的?是为谁写的?为何写的?因为作者不单是说出心里的话,告诉我们他看到哪些事,更是针对某个特定目的,还有一群特定的读者而写作。
所以我们读圣经的时候,务必要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作者的角度以及读者的角度,作者的看法和写作的目的,他是写给谁看的?希望教导谁?希望我们往后研经都奠定在这个基础上。 现在我们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看马太福音,我们称前三部福音书为“对观福音”,大家应该都听过这个词,“对观”的英文synoptic是由两个希腊字所组成,syn代表“一起”,optic代表“看法、观点”,就是说这三部福音书采取的观点相似,他们对耶稣的看法雷同,而约翰福音则自成一格。你一定注意到其中有什么不同,马太、马可、路加这三部福音书跟约翰福音不同。
先来谈谈马可福音,马可福音是一部高潮迭起的新闻作品,采取新闻方式写作,像是在公布新闻一样。他很快带过耶稣公开侍奉的前几个月,谨慎的把这段时间分成前两年半和最后半年,这是马可的时间架构。后来的马太和路加也沿用这个时间架构,有三十个月的时间耶稣在北方的加利利传道,那个地方四海一家,各国人都在这里聚集,国家开明、民风开放;但是南部的犹太地区都是民族主义者,人民心胸狭窄、尖刻又孤僻。耶稣在北方广受欢迎,但是在南方却受到了排斥,所以祂才会死在南方而不是北方。北方想杀祂的只有祂的乡亲拿撒勒人,企图把祂丢下悬崖,但是整体而言,耶稣广受北方人民的爱戴,跟随祂的人数以千计,到了南方以后耶稣的麻烦就接踵而至。
就是这样的时间架构,马可渐渐把故事带进高潮,高潮就在南方。耶稣在北方的日子过的从容悠闲,但是一到了南方紧张气氛升高,情势告急。除了渐渐带入故事高潮之外,马可也开始放慢速度,他用几页的篇幅,很快的带过几个月的时间,事实上,整整前两年半,他只花了几页的篇幅而已。后来耶稣上了船就赶快渡到另一边,祂大概坐的是一艘喷射船吧。 每个事件都是立即发生,各位注意到了没有,新闻报道就是会让读者兴奋不已。然后逐年记事变成了逐月记事,接下来的几个月就占掉好几页篇幅,然后逐月记事变成每周记事,每周记事变成每天记事,每天发生的事都清楚记载,到了最后一天,更是描述每个小时所发生的事。
你们有没有发现,就像特快车慢慢减速、进站以后最后停在十字架前面。 马可福音所建构的一切都是以十字架为终点,放慢叙事的脚步来带进十字架,一面营造高潮、一面放慢叙事脚步,这是新闻写作的杰作。所以马可福音非常适合给那些完全不认识耶稣的人阅读,帮助他们认识我们所信的这位奇妙的耶稣。我们现在先不管马可福音,来看看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用的时间架构跟马可福音一样,但是内容却做了大幅的改变。首先是篇幅,马太福音的篇幅长多了,他加入的内容包括了耶稣的出生、圣灵感孕、博士朝拜圣婴,也就是圣诞的故事,这部分马可福音完全没有。马可福音是从耶稣30岁开始写起,马太则追溯到过去,加进更多内容,所以时间点更早。他做了很多的修改,等一下我们会再一一讨论。
马太修改马可福音带出另外一个层面,他把迷途羔羊的故事放进截然不同的前后文。迷途羔羊指的不再是罪人,而是一个堕落的基督徒。马太他略去了很多事件,他所侧重的是耶稣的言谈,马太大量的记载了耶稣的言论,并且把他们集结成为讲道训词。马太福音中总共有五篇讲道,最有名的就是第一篇登山宝训,另外还有四篇讲道,这是马太福音的特色,跟路加福音的写法是完全不同的。路加是在叙事过程当中插进耶稣的言论,马太则是把言论集结成为五个主题,这个稍后我们会再探讨,他这么做有特别的目的。 据说耶稣当时说这些话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马太将这些话集结起来成为五个部分。马太是犹太人,摩西律法分成为五个部分,也就是圣经的前五本书,我们称之为摩西五经,表示有五本书。
摩西五经、耶稣五训,马太想表达什么?他想说的是新的律法已经来临,如今不再是摩西的律法,而是耶稣的律法,这点我们回头再谈。
马太福音的结构相当有趣,他是以言行交替的方式记载,先记录一段耶稣的话,再描写一段耶稣的事迹,再记录一段耶稣的话、再描写一段耶稣的事迹,这样交替五次,就像三明治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马太福音的结构,每一篇训词的后面都有耶稣的事迹来阐明训词的意义,因为耶稣是言教和身教并行的,所以我们在传讲福音的时候也要身体力行,要让人看见并且听见,这就是马太他所要表达的。马可的做法是直接让我们看见耶稣的所作所为,但是马太要我们听听耶稣的话、再看看他做的事,讲道跟事迹重复的交叠,就形成了五层三明治。在最前面加上耶稣的诞生,最后面加上耶稣的死和复活,就成了马太福音。这是马太福音的结构。 我们在读马太福音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它的犹太味非常浓厚,显然是把读者设定为犹太人。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犹太人不会把神说出口,因为犹太人他们深怕妄称神的名。我从来没有说服过任何一个犹太人,开口说出“雅威”,它的意思是希伯来语中的“上帝”;我曾经诱使他们说出口,问他们神的名字该怎么发音?他们才说个“耶”字就马上住口了,接着他们就告诉我:你骗不到我的。他们绝对不说出口,他们生怕妄称神的名。他们宁可用天来代替神,他们会说“上天帮助你”、“向天祈祷”、“上天赐福与你”。所以在马太福音里找不到“神的国”这句话,在路加福音当中却到处都有。马太在记载耶稣的时候,他用的是“天国”这个词,天国对犹太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在《犹太年鉴》当中我们绝对看不到“神”这个字,但是,常常会出现怪怪的大写的G,接上破折号,再加上一个小写的d。如果你翻开《犹太年鉴》,会看到通篇都是G-d,这个字就代表神——God,但是他们不敢完整拼出来,以免妄称神的名。所以马太用“天国”来表示神的国,可见他是考虑到犹太读者,因为马太看耶稣为“犹太人的王”,正本马太福音都在传达这件大消息。
还有其他线索说明马太是针对犹太读者写作的。例如,他所引用的旧约经文比其他福音书来得多,马太在在写作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强调“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这句话光是在耶稣降生的故事里,就出现了13次之多。马太分别引用了弥迦、何西阿、耶利米和以赛亚的话,这是作者的用心。
虽然马太福音并不是最早写成的福音书,但是却列在新约的最前面。这是因为它跟旧约的关联比其他福音书大,可以作为旧约的延续。如果你把旧约读的很熟了,然后再来读马太福音的时候,那么你就会发现,旧约的预言在马太福音里实现。 马太福音共有29处直接引用旧约经文,而间接提到旧约的地方则多达121处,你们可以把这个数字记下来,121处。马太对旧约圣经非常的熟悉,所以他要大费周章,解释耶稣出生在伯利恒,因为早有先知预言:犹大的伯利恒啊,有一位君王将会从你那里出来。所以马太特别强调伯利恒。
有一次,耶稣在讲道的时候,群众里有人问:这人会是弥赛亚吗?有人回答说:不可能,因为祂生在拿撒勒。我很讶异,耶稣当时竟然能够保持沉默。我做不到,你做得到吗?我会大声驳斥说:你错了,祂不是生在拿撒勒,他生在伯利恒!但是耶稣却沉默不语。马太想要清楚的告诉犹太人:耶稣生在伯利恒,所以他详细描写耶稣的出生。好让犹太人知道,耶稣成全了先知的预言。 再来是耶稣被钉十架,这对犹太人是一个大问题。他们不懂,耶稣既然是王,为什么还被钉十架?马太提出了清楚的解释:耶稣是无罪的。他不断强调这点,他不要犹太读者以为耶稣是犯了亵渎神的罪,违反了神的律法,所以才被处死的。 此外,马太福音还强调另外一个重点,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的:耶稣来,不要废掉律法,而是成全律法。
马太福音里有一句重话是历来基督徒的难题,这段经文说的是:耶稣说,律法的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这段经文让我有罪恶感,因为我正在违反摩西律法——我常常违反摩西律法,还是某一个犹太家庭帮我的——因为摩西律法说,不能穿着混合材质的衣服。米迦勒还是我的守护天使,但是某一个犹太家庭害我违反了这条律法。
你们知道基督所谓的一点一划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厘清的问题。另一条律法是:如果房子里有什么灾病,为了邻居,你得放火把房子烧了。不是找人来消毒哦,为了邻居好,你得烧掉房子。另外,如果你的房子要扩建、设置阳台,那一定要加装栏杆,免得邻居的孩子爬出去以后摔落,这个规定不错吧。此外,还有建筑规定、衣服的规定、以及厕所摆设的规定。 耶稣说:律法的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马太写出这点肯定让犹太人感到如释重负,因为他们以为耶稣来是要废掉律法。马太却说:不对,他来是要成全律法。这也就是说,我们得继续和摩西律法奋战。 虽然说,马太他非常重视犹太读者,可是,整体而言他也很重视外邦人,有一些教导是违反犹太人观念的,马太相当看重外邦人。博士到伯利恒朝见圣婴,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但是博士应当是外邦人;在马太福音的最后,耶稣说:要使万民做我的门徒,让犹太人以外的万国万族也都来做我的门徒。所以,马太福音不只是针对犹太人所写的,我听过很多人说马太福音是给犹太人的福音。不,它不是,它只是对犹太人最有帮助的福音书。 我遇到过一个犹太人,他读完了马太福音第一章就信主了,你相信吗?第一章是耶稣家谱,全都是族谱。我刚开始读圣经的时候,觉得圣经乏善可陈,只有冗长的族谱,像是谁生谁、谁生谁,从头到尾都是族谱。可是,在马太福音的第一章里,也是这样记载耶稣的家谱。这位犹太人他决定信主,是因为他从家谱体认到耶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一点说服了他。因为对犹太人而言,家谱证明一个人的来历,所以这个人他读了马太福音第一章,就决定相信耶稣。可见,家谱有它存在的目的。
在马太福音里,有一章全部记载的是犹太人的苦难。什么是苦难呢?就是咒诅,是祝福的反面。耶稣所说出的咒诅跟祝福一样多。我每次到加利利海边,都会想起耶稣的咒诅,因为现在去到以色列的人,都要住在提比哩亚海边的饭店。但这个礼拜别去,听说那里的饭店全地淹水了。加利利湖的水位上涨,起因是黑门山的雪融化,所以导致了饭店整个淹水。原本干涸的加利利湖至少要四年才会恢复水位,现在却满到淹水了,但是提比哩亚还可以住,知道为什么吗? 在耶稣那个时代,有25万人住在加利利湖边的四大城市,25万人,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地方。现代游客到那里去,会说:很漂亮吧。
我眼前的景色,耶稣也曾经看过,绿油油的山陵,浪漫到了极点。曾经有25万人住在那个湖边,现在那些人呢?那些城镇呢?答案就是耶稣说过的话:迦百农啊,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哥拉汛啊,你有祸了!现在这些城市都已经消失了,只有提比哩亚没有受到咒诅,所以至今还在。 我告诉各位,被耶稣咒诅是悲惨无比的。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咒诅犹太人。祂说:爱在会堂居首位的有祸了,喜爱人称你为拉比或父的有祸了。整个马太福音二十三章记载着对犹太人的咒诅,我想马太至少是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虽然是写给犹太人看的,但是他诚实地说出耶稣对犹太人的看法。 马太福音主要锁定的读者是犹太人,为什么马太有对犹太人这样大声疾呼呢?因为在他写作的时候,有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开始进入教会,犹太人跟教会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事实上,在主后85年,就是马太福音刚刚完成的时候,主后85年,基督徒就被犹太会堂逐出。在那个时候,犹太基督徒被会堂赶出,他们不准在会堂中敬拜,教会从此分裂。
我记得,有一次我惹了一个麻烦,因为我说亚伯拉罕和摩西如果在今天,都当不成以色列国民。这是事实,只是没有人敢说。一个犹太人可以信奉无神论、不可知论、或是佛教等等,你都还是以色列国民,惟独信耶稣,那是不行的。亚伯拉罕以及摩西都相信耶稣,以利亚也相信,所以他们都当不成以色列国民。那是因为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分歧,犹太人和基督教会之间有很大分歧。 最初,教会里面只有犹太人,门徒跟会众也都是清一色是犹太人,马太专程写这本书给犹太人看,时间点正好是教会快要分裂的时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想告诉犹太人,教会的门永远敞开,他希望和犹太人保持关系。马太是犹太人,那些都是他的同胞,耶稣本身也是犹太人,所以教会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马太要告诉他们,教会永远不会拒绝犹太人。他心里跟保罗一样,渴望犹太人回转相信弥赛亚。第二个原因,马太之所以为犹太人写了这本福音书,是希望基督徒不要忘记,犹太人是基督徒的祖先。马太福音特别强调耶稣是出于犹太血脉,耶稣源于犹太历史,并且追溯耶稣的家谱到亚伯拉罕和大卫。所以,他一方面告诉犹太人不要拒绝基督徒,另外一方面告诉基督徒不要放弃犹太人。马太福音把犹太人和基督徒带回同一条路,他在这项特别的任务上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 我们先休息一下,下一集我们再来谈一谈马太福音对基督徒的重要性。我是一个外邦人,我想在座大多数人也都是外邦基督徒。我偶尔会被误认为是犹太裔基督徒,那是因为长相的关系,这个鼻子是家族遗传的。虽然我不是犹太人,但是我很喜欢马太福音,我喜欢它所传达的信息。好了,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谈。
上一集我们提到《马太福音》是为犹太人写的,马太就犹太人的思考模式来阐明自己的论点,他强调耶稣的福音是承接旧约圣经。而为了体贴犹太人,马太特意避开“神国”的字眼,改以“天国”来取代。 现在我们要来谈谈《马太福音》对基督徒的意义,《马太福音》主要是写给信徒看的。四部福音书中有两部是为罪人写的,另外两部是为基督徒而写的,这是四部福音书的基本差异。你们应该可以分辨吧,说说看好了。算了,我来解答吧,免得你们猜错。 《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是为罪人而不是信徒所写的,很适合非基督徒但是想认识耶稣的人来读,《路加福音》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是浪子、还有好撒玛利亚人等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因此,大体而言,我建议非信徒看《路加福音》。
但《约翰福音》最不适合未信者阅读,糟糕的是很多人喜欢用《约翰福音》来布道,《约翰福音》是很深奥的,非信徒恐怕连第一章前三节都看不懂,更别说后面的章节了。我们喜欢使用《约翰福音》,无非是希望对方读到第三章,那里提到“人必须重生”;最后他们还能继续往下读,读到《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就能听到福音。其实,《约翰福音》从头到尾都不适合用来传福音。《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是为信徒、是为基督徒而写的,就是已经信主的人,即使当时他们还不叫基督徒,基督徒是外人对教徒的称呼,教徒多半自称为“门徒”。 门徒是《马太福音》中的关键字,《马太福音》是针对决心跟随主、决心效法耶稣的门徒而写的。《马太福音》也是唯一提到“教会”这个词的福音书,你注意到这点了吗?《马可福音》没提,路加没有提、约翰也没有提,但是《马太福音》却两次提到“教会”。但这两次所指的“教会”意义大不相同。第一次提到是在第十六章,耶稣说:我要建造我的教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彼得说出: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从此,耶稣结束30个月在北方的服事,转往南方的耶路撒冷去。当彼得说出“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就说:现在我可以去完成两个使命了。祂用了两个祂不曾用过的词,祂说要建立教会,因为终于找到磐石。只有一群认识耶稣的人才能够建立教会,接着祂说:现在我可以死在十字架上了。
两年半以来,耶稣从来不曾提起“教会”跟“十字架”,现在既然有人知道祂是谁,祂就可以去完成祂来到世上的使命了。 然后,可爱的老彼得,你们晓得他老是说错话,几乎没有说对过,但是这一次他说对了,他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回答他:这不是你想得出来的,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你,现在我可以建造教会了。彼得听了很高兴,尤其是知道自己会变成磐石。耶稣又说:现在我可以上十字架了。彼得却劝祂:主啊,万不可如此。
刚才才说耶稣是王,现在又想操纵祂,这实在很好笑。基督徒确实会这样祷告,我们也常犯这种毛病。 这里所谓的“教会”显然是指普世教会,也就是基督的教会。世上只有一个教会是耶稣所建造的,感谢主,祂自己建造教会,没有叫我们去建造,教会是耶稣自己建造的。 在第十八章里,祂第二次提到“教会”,这里显然不是指同一个意思。这里是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去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作见证,这个人若还是不听,就告诉教会。如果这里指的是普世教会,你可能一辈子飞机搭不完,所以这里所说的“教会”是指可以寻求协谈的地方教会。这就是“教会”这个字在新约里的两个意义,没有其他的意义,也跟宗派教会完全无关。 基督的教会是祂自己建造的,地区性的教会是属于普世教会的一部分。如果你有意见,可以找地区教会谈,所以说《马太福音》是为教会而写的。通常在福音书的最后都可以找到它的宗旨,而现代人写作喜欢把宗旨放在最前面,让读者知道它的内容,但是以前的人大都把宗旨放到最后,《约翰福音》就是这样,以后我们会谈到,《马太福音》也是如此。 《马太福音》最后写明,耶稣升天的时候吩咐我们,在祂再来以前,要完成一项大使命,就是“使万民做我的门徒,传福音给他们,不分国家,也不分种族,为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就是《马太福音》写作的宗旨。把耶稣的吩咐原原本本的教导给门徒,所以《马太福音》可以说是一本门徒训练手册,它是新约里最适合用来带领初信者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量身定做的门徒训练手册,专门用来教导他们如何成为耶稣的门徒。
耶稣没有叫我们去帮祂做决定,祂要我们去训练门徒,一切从下决定开始。下决定只要几分钟,可是训练门徒却要好几年,这是要花时间的。训练门徒而且教导他们如何在地上过天国的生活,马太写这本福音书的目的正是帮助我们培养耶稣的门徒,这是它放在新约第一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它可以说是基督徒的最佳入门书,一个刚信主的基督徒最适合读的福音书,就是《马太福音》。之所以会这么适合,是因为它的主题是“天国”,此时此地的天国,近在咫尺的天国,伸手可及的天国,身在其中的天国,不必等到死了以后,你现在就可以进入天国。
但是,进入天国,要走一条特别的道路,那是必须要付出代价、要活出天国之子的样式才行的。
这个主题使以色列犹太人、基督徒和教会合一,因为这也是整本圣经的主旨。整本圣经讲的就是将天国重建在地上,让神的旨意运行在这个地球上,所以它的主旨是叫犹太人和基督徒合一。我相信我们都期盼神的国降临,唯一的差别是基督徒相信神的国已经降临,不过这个主旨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可以合一。
讲到这个地方,我要向各位解释一件事情,那就是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心里对于神国的期望到底有什么差异,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对犹太人而言,神国是未来,是还没有降临的,所以他们把神国称为“来世”,每一个犹太人到现在都还在期盼美好的“来世”赶快的降临,当弥赛亚降临、来世就会降临,他们不信弥赛亚已经来了,所以他们还在等,他们相信弥赛亚会在某年的九月或是十月来,所以在每一年的九、十月,他们会举行住棚节,庆祝弥赛亚的降临,犹太人欢喜地庆祝住棚节,他们期盼这位君王将天国带到这个世界上,那就是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所处的邪恶世代是由撒旦所统治的,魔鬼是这个世界的王,牠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这个世界的神,这些头衔是耶稣和保罗给牠的,对犹太人而言,非常熟悉。人活在撒旦统治的邪恶世代,但是有一天,弥赛亚会在九月或者是十月住棚节的时候降临,祂会带下新的世代、神的国降临。所以犹太人对于未来最大的盼望就是弥赛亚的来临。
但是,基督徒对于未来的盼望则是,基督徒相信弥赛亚已经来了,但是祂还会再来,耶稣在《马太福音》中将这称之为“天国的奥秘”,“天国的奥秘”就是弥赛亚会降临两次、而不是一次,因为祂已经来过一次,所以那将来的世代已经临到,在图表上是用虚线来表示,你们看到了吗?将来的世代早就已经临到,因着耶稣,天国早已经确确实实地降临,就在此时此刻、在这邪恶的世代,天国并没有取代这世界。但是犹太人的期望是,天国降临、世界就会结束,弥赛亚只来一次。
但是弥赛亚是来两次,天国跟世界重叠。 在圣经里,保罗就清楚地说明天国跟世界并存的道理。基督徒之所以受苦、之所以会挫折不断、之所以会受到逼迫,就是因为我们活在天国与世界并存的世代,你们了解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人带出世界、进入天国,之所以一定要这样,原因是如此的:犹太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够好了,可以直接进入天国,但是事实不然,所以施洗约翰告诉犹太人:要洁净自己、在污浊的约旦河里受洗,洗净自己的罪,预备迎接天国。如果弥赛亚真的一次降临,结束邪恶的世代,那么这个世界上罪人也会死光,有谁能够存活呢?
所以祂第一次必须先来,帮助人预备迎接天国,“洗净自己的罪,预备好自己,直等到那时候满足,天国全然降临”,这些预备好的人就可以进入天国,活在神的王权之下。所以,现在的状况是天国跟世界并存,假如犹太人个个都认为自己很好,我是神的选民、我一定会进入天国。有一次有个人跑去对耶稣说:坐在天国筵席上的人有福了。但是耶稣反问他:你确定你会坐在筵席上吗? 各位,我们传福音的目的,就是把人从世界带进天国来。
“将来的世代”其实已经来临,我们是属于未来的,已经住在神的国中;但神的国还没有全然的降临,邪恶的世代还在运作,所以撒旦的国跟基督的国之间有很大的争战,情势很紧张。但是千万人将从世界进入天国,每分钟有45个人从世界进入天国,每个星期有两千间教会建立。人们在转变,不只是要带他们走出撒旦的国度,还有预备他们迎接基督的国度,要教导他们如何活出神国之子的生命。所以,《马太福音》宗旨就是现在如何活在天国中。马太把耶稣生平的教导集结成为五个主题,也就是五篇讲道训辞。在这五篇讲道训辞当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登山宝训”,但是五篇训辞同样重要。 我们现在来看其中的一些,我把这五篇讲道训辞一一地加以命名,这五篇讲道训辞只有一篇是在山上讲道,其余都是在别的地方。这五篇讲道的内容讲的都是如何成为神国的子民,既然是国,就有王、有百姓,好的君王和好的子民。以下是五个主题。
- 登山宝训,谈的是天国的生活方式,如何过着在天国的生活。登山宝训并不是用来教导未信者如何生活,那种生活方式对基督徒来说就已经够难的了,更别说对非基督徒,它是对基督徒说的。“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在这里,耶稣说的是新造的人,新造的男人和女人该如何生活,稍后继续说明。第一篇训辞在第五到七章。
第二篇把耶稣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教导整合起来,主旨是“天国的使命”。因为基督徒有一个使命,就是当你一进入天国,就要把别人也带进天国,这个使命越早开始越容易,越晚开始就越难做到。刚信主的人最适合传福音,一旦他们学会了如何过天国的生活,就应该学习带领别人信主。耶稣在第九、第十章教导门徒如何传福音,祂说传福音很简单、只要两两一组出去,叫死人复活、医病、赶鬼,然后告诉他们天国近了,就这样。让人们看见,然后听见,行神迹,再传福音,就这么简单。
我们现在是让人们先听福音、再看神迹,其实先听见再看见会比较好。我可以想象雅各和约翰走在第一座城的街道上,希望别遇见被鬼附的人,突然之间,他们看见有一个人在市集上发了狂,雅各说:“约翰,我知道前面有一家餐厅,我们去那儿吃个饭,如果明天早上他还在这里的话,我们就去服事他”。约翰说:“不行,雅各,你是一个懦夫,第一个先由你来,然后第二个再轮到我,你在服事他的时候,我会在街角为你祷告。”现在我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出去,因为他们回来的时候会很兴奋,他们会说连魔鬼都照他们的话去做。
耶稣说:很厉害,不过别因为能力而兴奋,要高兴神把你的名字记住祂的册子上。接着耶稣极为兴奋地说:我刚才看见撒旦像闪电一般地从天上坠落。注意耶稣用的动词时态是“我刚才看见”,你们刚才两两一组出去的时候。我盯着撒旦那边的情况,看见牠垮了。耶稣欣喜地喊着:天父,感谢你,你没有使用聪明或富有的人,而是使用这群年轻人。耶稣知道这会成功,只要奉耶稣的名和圣灵的能力,平凡人也能击垮撒旦。如果你同意的话,可以说“哈利路亚!”这就是天国的使命。读《马太福音》第九和第十章,我们会知道如何出去传福音,如何因应反对势力,如何跟属世的人相处。
第三篇训辞在第十三章,谈到我们的盼望。士气是很重要的,士气在争战中往往是决定因素,无论你觉得能不能赢。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谈到许多天国的比喻,首先是撒种的比喻,耶稣说:别担心,就算每四粒种子中有三粒没结果,那一粒可以结出30、60、100倍的果子,就算你种的种子撒在硬土或者是杂草丛生的地上,也别失望,因为最后的收获是值得的。耶稣接着谈到麦子和稗子一起生长,祂说:不必设法把稗子拔出来,那不是你的工作。可惜的是基督徒有的时候热衷于拔稗子过于种麦子,懂我的意思吗?我们不要热衷于拔稗子,稗子还是会继续长出来,撒旦的国会长在神的国旁边,两者会一齐生长。可是别担心,收割的时候自然会分别出来,即使撒旦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别担心。耶稣说神的国也会越来越强大,两者会一齐生长,祂要我们充满盼望。耶稣还拿芥菜种作比喻,芥菜种体积很小,手上要放50粒左右的芥菜种才能够看见,如此细微的东西最后会长成大树。耶稣说天国就像芥菜种,它的确是的,一开始只有十一位好门徒,现在已经有十五亿的基督徒了。基督教会是唯一不会因死亡而失去顾客的社团,对吧。它从来没有变小,而是越长越大,从一粒小小的芥菜种长成一棵大树。这些比喻全都在第十三章,沮丧的时候,读一读第十三章。天国的长成,天国好比买卖人到处寻找好珍珠,发现其中有一颗比其他的又大又美,于是为了那颗珍珠舍弃其他的。他说,那才是我要的。这是我们对天国应有的态度,你可能会为此失去许多,却能得到最贵重的、值得牺牲所有去换取的珍珠。耶稣还说:不要为作恶的基督徒心怀不平,因为天国要比撒网在海里,会网起各样水族,好鱼坏鱼都有,不必心怀不平,等渔网满了,拉上岸以后,渔夫自然会筛选。但是现在的牧师不喜欢传讲这个比喻,牧师宁可有一百个好会众,也不要有一千个不好的。但是耶稣说网里要捕满鱼,牧师喜欢寻找那一只迷途羔羊。牧师跟传福音的人作法不同,传福音的人是撒网捕鱼,牧师是钓竿钓鱼。 有关天国的第四篇讲道是天国的社会,这里面提到教会,提到失羊的比喻,这里勉励我们寻找堕落的基督徒,提到如何对待得罪你的弟兄,就是要告诉教会,寻求教会的遮盖,这些都是教会的规范,这些也都是初信者需要知道的教导,这些全都是刚进天国的人需要受训的主题。 最后是在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主旨是天国的未来以及君王再来。就在耶稣受死之前不久,祂在橄榄山上教导门徒,门徒问祂什么时候再来、再来的时候会有哪些预兆、如何知道那日子近了,耶稣就告诉门徒四个清楚的预兆。我要卖个关子,现在先不说,答案这以后的节目里。 当时耶稣告诉门徒四个清楚的预兆,让他们知道要等候什么、要如何祷告,也能看出末日是不是近了。接着耶稣说了几个简单明了的比喻,只对十二位门徒说,祂说到要如何预备自己、迎接君王再来。这里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个比喻都提到“我的主人必来得迟”。预备自己等候主再来,这考验在于,如果祂下个星期二就来,这还算容易;如果祂一千年以后才来,这就难了,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因为主不在乎祂再来的前几天你做了什么,祂在乎的是祂离开的日子里你做了什么,你忠不忠心?您有没有运用自己的恩赐让自己的灯发光?那才是主再来的时候所关心的。 有人以为等主再来的时候才要行义,错了,现在就要走在义路上,无论祂几时再来。要过天国的生活,因为那是你当过的生活。耶稣说:你们听过摩西的律法。但是我的律法不太一样。摩西律法说不可杀人,耶稣律法说咒人死、就算杀人;骂人是笨蛋,也算杀人。很严格,对不对。摩西律法说不可以跟妻子以外的女人发生性关系,但是耶稣律法说连眼睛看见、起了淫念也不行,也不能为了再娶而离婚,很难吧。其中最难的一点是耶稣命令我们不要忧虑,所以我们从来不会看到基督徒忧虑。为什么每次我这么说的时候,大家都会笑呢?耶稣可没有把它当成笑话,我们会笑是因为这听起来很讽刺,并不是因为你笑我就瞧不起你,我自己也在笑。耶稣说:忧虑就等于是侮辱上帝。因为那样好比在说,上帝关心动植物、却不关心祂的子女,祂看顾野地花草、喂养空中飞鸟,但是我只是祂的孩子、我非忧虑不可,请看登山宝训。
我在曼岛达拉斯散步的时候,遇到一个弟兄,他说他听我说过人不可能既是基督徒又是共济会员,我说没错、我确实说过这话。他说我给你两分钟时间、如果你能在两分钟内证明、我就服了你。我说好,所以我把手表拿下来、开始计时。耶稣教导我们如何过天国的生活,祂说不可以咒别人死;但是假如共济会,首先就要以血立约,对泄密的人杀无赦。他打算辩解说他并没有把誓约当真。我知道他会这么说,因为入会的人都这么说。我告诉他: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心里怎么想、就要老实说。好啦,两分钟到了,感谢神,那些话他听进去了。所以登山宝训的内容的确非常实用。 谈到借钱给别人的心态、不要报复等等,虽然很难做到,却是天国的生活,所以要带领门徒,可以要他们读《马太福音》。
教导他们天国的事,因为他们是天国子民;教导如何活在天国里,如何传扬天国;如何在天国里成长,如何做好准备;如何活在天国的社会、也就是教会中;最重要的是预备迎接主的再来,此时此刻就开始过天国的生活。 在《马太福音》中有一些特别的主题,大家先来看看我这里写了些什么呢?一个在《马太福音》中提到了44次的重点——我们不只是天国的子民,也是天父的儿子,万王之王也是我们的父。《马太福音》提到“父”的次数比其他福音来得多,马可、路加提的不多,但是马太经常提起、总共有44次。我数过了,马可提到4次;路加稍微多一点,有17次;马太则有44次。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份不只是天国的子民,请记住,我们可以称上帝为“阿爸父”,我们既是子民、也是儿子,否则我们就会落入律法主义中,这点等谈到《加拉太书》的时候会进一步谈到。律法主义是基督徒生命中的一大敌人,一旦落入律法、只记得这个子民的身份,就会错失非常重要的事。 现在我们继续来谈《马太福音》中的最后一点,《马太福音》里有非常重要的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是天国门徒训练的基础。如何成为基督的门徒,跟随耶稣以后、要如何与祂同行。 第一个主题一再一再不断的出现,就是信心。天国的子民、天父的儿子,要靠信心来过生活,持续不断的信心。
我现在先不谈信心,谈《约翰福音》的时候再多讲一点。耶稣在《马太福音》中一再的问人:你相信吗?相信我所说的吗?相信我做得到这件事吗?你信吗?你信吗?门徒跟随耶稣所要具备的第一要素,就是坚定相信耶稣。 《马太福音》的第二个主题,在马可、路加、约翰福音里都找不到的,就是“义”这个主题。“义”需要行为与信心的配合,首先是相信,然后必须要有行为。在《马太福音》中最短的比喻,我从来没有听人传讲过,某人有两个儿子,他叫儿子们去葡萄园工作,一个儿子嘴里说好、却没有去;另一个嘴里拒绝、他却去了。究竟哪个儿子听父亲的话呢?这个比喻其实是最简短、也是最简单的,但是大家不爱听。这个比喻讲的是行动,讲的很好,父亲在乎的不是你说什么、而是做什么。
一个人的告白,也可能是谎言。我在教会里说谎,说得比在外面多,通常是藉着诗歌唱出来,仔细看一些副歌的歌词,其实我唱不出来,唱了等于是自欺欺人,因为唱的歌词、我并没有做到。我们的天父在乎我实际的作为,既然我们是相信祂的门徒,因此我们就当做合乎“义”的事。所以马太告诉我们,为什么耶稣要受洗,如果谁有资格说自己不用受洗,那个人应该是耶稣。祂没有罪,不需要神来洁净,祂却来受洗。施洗约翰说:应该是你为我施洗。这让我知道施洗约翰从来没有受洗,可别告诉浸信会的教友哦。
总之,施洗约翰告诉耶稣说:我当受你的洗。耶稣说:不,你要为我施洗,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这是耶稣给我们立的榜样,无论你认为需不需要,该做的事就是要做,“义”就是做当做的事。耶稣跟一般人不同,祂的受洗不代表悔改,而是代表做当做的事。天父要祂去做,祂就去做。祂没有争论,也没有说:父啊,我不用受洗吧。祂说理当尽诸般的义。耶稣也告诉我们,祂说:你们的义如果不能超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就不可能进天国。这些人最遵守神的义,他们每个星期要禁食两次、谨守十一奉献,他们走遍洋海陆地、努力吸引人入教,他们读经、祷告、奉献。耶稣说要做得比他们还好、比他们还遵守神的义才行。“义”这个字在《马太福音》里常常提起,得救不是靠着好行为、但得救以后要有好行为,这就是马太的意思。
所以未信者读《马太福音》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会误以为当基督徒就等于行善。当基督徒是要行善,但是要先成为基督徒,了解吗?所以不要让没有信的人看《马太福音》,否则他会努力成为善心人士,但那并不等于是基督徒。只有得救、罪得赦免以后,才能够行义。
《马太福音》关于门徒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主题,讲的是审判,《马太福音》中谈到审判比另外三部福音书要多,这是写给那些已经信主的人看的。我刚刚完成了另外一本书,是星期五刚刚出版的,这本书已经造成不小的骚动,是一本关于地狱的书,我相信会让不少人感到震惊,我尽可能的忠于圣经。
有许多人压根不信,你们一定知道这件事,书里的内容是耶稣所相信的,我不认为耶稣是骗子,但我在书中所提及的确实令人震惊。关于地狱的教导多半来自耶稣,不是来自保罗、也不是来自约翰,旧约里更没有提过地狱,全都是出自耶稣口中。每当有人问我,慈爱的上帝怎么会送人进地狱。我说,耶稣比谁都懂神的爱,但是祂相信有地狱,我不认为耶稣是骗人的。我要告诉各位,除了我们对于地狱的认识全都是出自耶稣口中之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出自《马太福音》,不是出自给未信者的福音书,而是出自给信徒的福音书。
如果你仔细研读每个警告的前后文,你会发现这些警告都是写给重生得救的信徒,只有两项警告除外,这本书将带来极大的震撼。我读过不少探讨地狱的书,这些书都年代久远,因为近来写这类书籍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很少人注意这类事。大家都把地狱丢给别人,这是很糟糕的心态,别人去死、自己没事,天堂我去、你下地狱,大家都应该害怕下地狱。
耶稣一再地警告我们,祂两次警告法利赛人,却从来没有警告罪人,很奇怪吧。但其余的警告都是给抛下一切来跟随祂的人,比如耶稣说过,相信大家对这几句话都不陌生: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祂。这话是对谁说的?罪人吗?不是。法利赛人吗?也不是。祂是在对祂的门徒说话,当时耶稣正要差派他们出去传讲天国的福音,就在《马太福音》第十章,那是对宣教士讲的话。祂没有说去告诉罪人,他们会下地狱;而是警告门徒,自己别下了地狱。
不必害怕任何人或任何事,只要敬畏大能的上帝,其他什么都不必怕,这一来自然引发了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整本新约之中只有《马太福音》提到地狱,基督徒就应当戒慎恐惧、以免落入神的垃圾场里。欣嫩子谷就是人间地狱,那是在耶路撒冷近郊的山谷,所以废物都被丢到那里去烧尽了。
所以《马太福音》是很严厉的一本福音,它教导门徒要认真,要坚定不移第相信,确实遵行耶稣的道路,所以这是一本需要好好教导、阅读还有学习的福音书。 各位想要知道马太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教导、这五篇讲道放进《马可福音》的架构里面,他为什么不干脆把它们写成门徒训练手册,开门见山地教导门徒。凡是信主的人,就把门训手册发给他,然后叫他熟读就好了呢? 我来告诉各位为什么,因为不能把耶稣的言论跟行为分开,而且也不能不提十字架。
懂吗?也就是说,不能够只教导人如何过基督徒的生活、却不提耶稣为他而死,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们不能不谈福音,就是耶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为,如果我们只知道自己要为耶稣做什么,我们会骄傲、成为法利赛人,落入律法主义、成为行善的基督徒,我们会忘记了要感谢耶稣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所以马太很聪明,他把门训教导建立在福音的架构上,这位差派门徒的耶稣,就是那位医病、使人复活,为我们死而复活的耶稣,所以耶稣说: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看哪,我就常与你们同在。这就是结语——“去”、“看”,但是问题是有太多人只想“看”却不“去”。
“ 看哪,我就常与你们同在”是有条件的,去使万民做耶稣门徒、祂才会与你同在。 如果有人告诉我,他感觉不到神的同在,我会叫他去带人来信主,你马上会发现神与同在。因为祂的应许是:只要去,看哪,我就与你同在。啊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