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耶利米书

24.耶利米书

现在我们要来看一卷大先知书,称作大先知书,只是因为比较长。

《耶利米书》:第一,这卷先知书篇幅很长,一共有52章之多,仅次于《以赛亚书》的66章,《以西结书》比较起来比较短,只有48章,但是大先知书的顺序是照时代和长短来安排,所以《以赛亚书》排第一,这卷书最长,再来是《耶利米书》,《以西结书》最短排最后,但是也算长的。传说耶利米到过南爱尔兰,吻了布拉尼石头,所以他才会变得能言善道,不过耶利米确实发了很多预言,在很长的期间内不断发出预言,所以这卷书里面有很多预言,这是读《耶利米书》的第二个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这卷书很长,四十几年的讲道集中在一卷书中。

第二个困难是没有顺序可言,没有时间或者是主题的顺序,只是把全部的资料集合起来放在一起,把他讲过的话或者做过的事挑重要的记载下来,所以没有什么特定的顺序。因为他传道四十几年,他的态度一直着随情况在改变。所以我知道有一些人很喜欢挑《耶利米书》中的矛盾,比如耶利米早期的时候很反对巴比伦,把巴比伦骂得狗血淋头,但是他后来却建议百姓臣服巴比伦,说这么做对他们有好处,所以有些人说耶利米是个政治叛徒

不喜欢《耶利米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读起来叫人沮丧,又长、又难、又叫人沮丧。

这卷书表达出许多人性,他表露情感还有内心的挣扎,远胜过其他先知,你可以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受,看出他的个性。这卷书也表达出许多神性,因为里面对上帝的描述很多,研读《耶利米书》可以帮助你更了解上帝。

然后我要再谈他用什么方法来传达上帝的话。他不只是用嘴巴传话,他还用别的方法。耶利米擅长演戏,他经常把预言演出来,用默剧的方式把预言用行动演出来,让人记住他的信息;另外耶利米也用写的,当他被禁止说话的时候,就把预言写下来,他说:你不能阻止我写下来。还好他有一个好朋友巴录,这个人的文笔很好,巴录帮他写下那些预言,即使被王撕个粉碎,然后丢到火里烧掉,巴录会再重写一遍,还好有巴录,否则就不会有《耶利米书》了。所以耶利米不但用口传讲,也用演戏和文字传达。

来要看他的信息。他的信息分成两个部分,有一部分的信息很类似弥迦和以赛亚的信息,但是耶利米的信息有三方面跟其他先知截然不同,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会看看这几方面(属灵、个人政治)

然后我也会谈到他受到不人道的对待,他遭到非常残酷的对待,为他的信息吃了很多苦,因为这个因素使得耶利米很不快乐,犹太人称他为“哭泣的先知。”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会来看看《耶利米哀歌》,因为那卷书是耶利米流泪写下的

当时是西元前七世纪,离南方的二支派的末日不远,当时北方的十支派早就被亚述掳去了,上帝的百姓只剩下耶路撒冷附近的两个小支派。以赛亚死了,弥迦死了,耶利米是最后一个向以色列百姓传讲的先知,他说:即使到现在,都还来得及阻止这大祸降临;但是如果你们还是不肯改变,大祸必要临头。

耶利米他出现得正是时候,北国已经灭亡,南国即将灭亡,南国有过几个好王,但是也有几个坏王。耶利米一生经历了好几个王,因为其中有很多都是坏王,所以不停地改朝换代。

耶利米他一生经历了七个王,他在玛拿西作王的期间出生,玛拿西把以赛亚放在中空的树干中锯死,这个可怕的王甚至还把亲生的婴孩献给魔鬼,让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流满无辜人的血,那就是玛拿西。玛拿西作王期间,有两个男孩在同一年诞生,其中的一个是王子约西亚,另外一个是先知耶利米,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再来是亚们作王,在他短暂作王的期间,耶利米和约西亚年纪都还小。后来约西亚八岁就登基作王,他是个好王,他在圣殿执行春季大扫除的时候,作一个老旧的柜子里找到《申命记》的经卷,这才晓得上帝的咒诅已经临到他们的土地和百姓,他想要改革,可惜没有成功。

耶利米和约西亚同时代,但耶利米在当时没有说话,《耶利米书》没有提到约西亚,《列王纪》也没有提到耶利米。耶利米仿佛知道王所下令的改革并不能改变人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其实里面的景况毫无改变,难怪约西亚和埃及打仗、在哈米吉多顿被杀以后,继位的都是懦弱的坏王。最后的四个王可以说都是又坏又懦弱,耶利米的信息大多是在这四个王期间传讲的,虽然他给他们最后一线希望,但是他的预言大多是讲到约西亚的改革太少又太晚,整个情况已经绝望。所以,耶利米他一面感到绝望,为时已晚;可是一面又忍不住盼望,即使他们现在才改过自新,上帝仍然会扭转一切。

从这个地方我要直接带入《耶利米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比喻,上帝吩咐他去陶匠家观察陶匠,很多诗歌和讲章引用这段经文的时候,根本就错得离谱。我们常说:你是陶匠,我是泥土,求你按你的旨意在我身上动工。仿佛是陶匠在决定要做成什么器皿,但这并不是耶利米所学到的功课,《耶利米书》十八章记载耶利米按上帝的指示来到陶匠家,在那里观察陶匠工作。陶匠有个转轮、用脚操作,他把手上一团泥土丢到转轮上,想做成一只美丽的花瓶,可惜他手中的泥土不听话,泥土不想成为美丽的花瓶,于是陶匠就把花瓶揉成一团,重新丢回转轮上,然后把它做成了一只粗重的锅子。上帝问耶利米,你学到功课了吗?那团泥土为什么没有成为美丽的花瓶?是陶匠的错还是泥土的错?是谁决定要做成什么器皿?答案其实是:泥土在决定,因为那团泥土不肯照陶匠原来的意思去做。这就是耶利米的信息,完全不像一般人所以为的,上帝是陶匠,祂按自己的意思随便做出器皿,完全不是这样。上帝是陶匠,祂希望把泥土做成美丽的器皿,但泥土却不肯配合,上帝只好把它做成丑陋的器皿。

接下来上帝说:耶利米,我告诉你,就算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我的百姓愿意悔改,走回正路,我仍然可以把他们做成美丽的器皿,来盛装我的怜悯;但是因为他们不肯改变,我要把他们做成粗重的锅子,来盛装我的审判。上帝这段话实在叫人吃惊,上帝说:只要你们回心转意,我就回心转意。上帝的回心转意跟人不同,上帝不会犯罪,但祂会改变祂的计划,祂的意思是说:他们若愿意改变,我就改变;他们若改变心意,我就改变心意,不降祸给他们。

圣经就是来这样形容上帝和祂子民的互动关系,并不是完全由陶匠决定,要把泥土做成这种器皿或那种器皿。上帝定意要把泥土做成美丽的器皿,但是泥土却不肯配合,上帝就把它做成丑陋的器皿,上帝还是会使用这个器皿,但祂会用它来彰显祂的公义而不是怜悯。这个原则也适用在我们身上,祂是陶匠,我们是泥土,但泥土也可以决定想要成为什么器皿,这是这幅图像的真正含意。并不是上帝随意决定要把泥土做成什么器皿,上帝要我们跟祂合作,要我们回应祂,只要我们愿意合作,祂会为我们量身订做;但是我们要是不愿意合作,祂会把我们做成用来显明祂审判的器皿。泥土必须自己做出选择,这是耶利米从上帝领受的信息,你明白了吗?

接着他学到第二个功课,那只丑陋的锅子在烧烤以后变硬了,再也无法改变形状,他只好把这只丑陋的锅子带到欣嫩子谷这个垃圾堆去,把它摔破,扔进欣嫩子谷。意思就是,当你的心刚硬到无法改变的时候,无法变成美丽器皿的地步,上帝就会打碎你。明白了吗?这记载在《耶利米书》18 和19章,帮助我们深刻了解上帝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帝定意在你身上塑造出美丽的生命,只要你配合祂,祂就会这样做;要是你不肯配合祂,祂就会烧烤你,使你变硬,变成丑陋的形状。然后把你打碎,再把它仍掉。这是个很重要的功课。

这几个王都很懦弱,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但是耶利米在这里给了一线希望,即使到了最后这个地步,你如果悔改,上帝就会改变心意,不降祸下来。所以耶利米不只传讲负面的信息,至少他说还有一丝希望。但是老实说,当他向百姓传道,看见他们的反应,他知道其实已经没有希望了。这就是他当时传道的历史背景,情况是非常的恶劣。西底家是最后一个王,他被巴比伦掳去,巴比伦人在他面前杀了他所有的儿子,然后挖出他的眼睛,把他带走,这是上帝百姓的悲剧下场,但不会永远如此。

耶利米出生的地方在亚拿突,我曾经在那个小村中的一户人家待过几个晚上,在平坦的屋顶上读《耶利米书》,那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后来我想从克尔特干谷下来,走到耶利哥他们,阻止我,叫我不要这么做,因为太危险了,那里有政治冲突,下面有很多人荷枪实弹。可是我读《耶利米书》的时候,有一节经文向我说话,我就知道我要去,因为上帝说:我会跟你同去,你到哪里我都会保护你。于是那天早上我就出发了,也许我这样使用圣经不对。

耶利米还在母腹中,就被指定要做先知,跟母腹中的施洗约翰一样。胎儿不是无生物,他是一个人。耶利米还在母腹中,就被指定要做先知;要知道施洗约翰在出生以前三个月就已经开始事奉,他的事奉是为了指出弥赛亚,他母亲以利沙伯怀他六个月时,弥赛亚的母亲一进门,施洗约翰就在母腹中雀跃,所以堕胎是杀死一个人。

耶利米出生了,他的个性胆怯、敏感又害羞。耶利米他是以利的后代,这表示他不能活到老年,因为当年那个咒诅一直传下来,“你家中没有一个老年人,全在中年之前就死了。”如果他要事奉四十年。上帝可得要早点呼召他出来传道,十几岁就得呼召他。果然没错,耶利米大约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传道,他一开始很紧张,如果你十七岁就蒙召你不会紧张吗?叫你站在特拉法加广场上大声谴责伦敦的罪恶,有些年轻人似乎胆子很大,不太会紧张。但是耶利米当时真的很紧张,所以上帝叫他别怕那些脸孔。传道人如果很紧张,就会对着天花板或者闭着眼睛讲道,但是真正的传道人应该看着大家的脸孔,不要怕台下的脸孔,有些传道人是对着时钟讲道,我看过这样的传道人。但是上帝说:你要看着他们,不要怕他们的脸孔,我要使你成为坚固的铜墙,这样的话你就不会怕他们的眼神。好生动的呼召啊。

后来耶利米被迫离开家乡,因为连亲人也想害他,他就搬到三哩外的大城市耶路撒冷,耶利米热爱大自然。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天坐巴士经过该撒利亚,那一天让我印象很深刻,天空因为布满鹳鸟而变暗,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多的鹳鸟,欧洲、非洲的鹳鸟都是从以色列迁移过来的。当时天空布满了鹳鸟,它们知道向南飞的时候到了,就展开它们的旅程,《耶利米书》八章也提到这个,“鹳鸟知道何时该迁移,我的百姓却不知道。”耶利米热爱大自然,常用自然界的事来说明,尤其是用鸟来说明,我想他是个鸟类专家。

耶利米一共传道四十年,跟哈巴谷、西番雅、以西结还有但以理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巴比伦人来入侵的时候,因为他已经先警告同胞不要反抗巴比伦人,要投降,跟他们走,所以巴比伦人对他有好感;但以色列人都恨他,这是一种求和政策,一般人不喜欢这种做法。所以巴比伦人来了以后,给耶利米一个选择,第一是跟同胞一起去巴比伦,第二是留下来。从这个选择可以看出他被众人孤立,因为他不喜欢巴比伦人,偏偏同胞也不喜欢他。其实他最后去了埃及,有几个犹太人强行带走他,把他带到尼罗河那里的象岛,约柜曾经被搬到那里去,此时可能在伊索匹亚,但是约柜在象岛待了一段时间,在尼罗河那里,耶利米就在那里过世,孤单地死去,很悲哀的一个故事。

现在我们来看耶利米的传道方法,他是用口传道,他的讲道大多是诗的形式,希望你的圣经在印刷上把诗和散文区分开来,因为这很重要。诗的句子短,中间有许多空白;散文则像报纸上的专栏,每一行都写满。当上帝用散文表达的时候,是从祂的意念向你的意念传达祂的想法;但是祂用诗表达的时候,则是从祂的心向你的心传达祂的感受,因为诗最能够传达感受,是一种内心的语言。耶利米的预言大多是诗,当他改成散文的时候也很重要,是在传达想法。当你在圣经上读到诗的时候,应该就要问:上帝要传达什么感受?读到散文的时候就要问:上帝要传达什么想法?可惜有太多人以为读圣经只是在了解上帝的想法,以为圣经是一本理性的书,其实圣经是一本充满感情的书。

有个圣经译本最能够传达出希伯来原文的感情,就像威尔斯语是一个充满了感情的语言一样,专家公认这方面最好的译本是当代圣经(The Living Bible),这个译本对上帝的感受译得最准确,它对上帝的想法不见得译得准确,但是它对上帝的感受译得最准确。所以我们当初是用当代圣经,一口气把圣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不但触摸到理智,也触摸到感情。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上帝也有感受。

耶利米是用口传道,但他是用诗的形式,所以比较容易记住,但最重要的是诗能够传达上帝的感受,上帝在告诉我们祂心中的感受。耶利米感受到陶匠的失望心情,以为陶器不肯配合陶匠做成美丽的器皿,上帝感到深深的失望和难过,祂多么希望把以色列做成美丽的器皿啊。

耶利米的街头演出也很精彩,他用表演的方式生动地传达上帝的预言。他把一件又脏又破的内衣埋起来,别人问他为什么埋这么一件破烂的内衣,他就说明原因,这表示你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但别人看不出来,就像破烂衣服埋在地里一样。他又在脖子上套牛背上的轭,在街上行走,象征重担。先知以赛亚也做过同样的事,他有一次在耶路撒冷街上裸奔,说明上帝要剥光百姓的衣服。我很高兴上帝的做法不会重复。 

后来,每个耶路撒冷人都在变卖家产,因为他们知道巴比伦人来,所有的东西都不值钱了,耶利米却反而买下那些东西。耶利米买下了一块他的亲戚的田地,这亲戚可是急着想要卖掉,亲戚说:你不该卖下来,将来会不值钱的。耶利米说:不会的,这是我未来的投资,因为上帝告诉我,我们会从巴比伦归回,所以这是很好的投资。他用行动来传达信息。

所以他不但用口传道,用表演来传道,也用写作来传道,他所写的信息流传多年,如今到了我们手中。巴录是上帝国度中一个默默耕耘的小人物,他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是他使许许多多人能够听到上帝的话。上帝给默默耕耘者的奖赏,多过在众人面前事奉的人,这是上帝的做法。当年耶利米就对巴录说:不要为自己求大事。巴录并没有为自己求大事,他知足地写下耶利米的信息,四处散布,如果不是这样,耶利米的信息可能早就失传,有这样的人真好。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要为帮忙录影的专业团队赞美主,因为他们忠心传播上帝的话,他们在幕后默默工作,别人看不见他们的辛苦,但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把上帝的话传播给许许多多的人。上帝在暗中看见的事,必要在明处奖赏。

现在来看耶利米的信息,他有很多信息和其他先知一样,如果你接二连三的读先知书,会觉得很枯燥,都在讲同样的事,拜偶像、淫乱、不公不义。同样的败坏,先知看见的事都一样,看见这个国家的败坏。上帝的百姓只剩下小小的两个支派,整个耶路撒冷城暴力横行,小孩子不能在街上玩耍,老年人不敢出门,这是同样的负担  

耶利米他的信息当中有四个重点,

第一,百姓背离正道。他们彻底败坏,拜偶像和淫乱是两大罪行,这些百姓他们在欣嫩子谷献孩童为祭,他们膜拜异教邪神,把偶像引进上帝的圣殿,上帝曾经命令他们不可造偶像。他们的生活腐败,婚姻破裂。但是耶利米的信息主要是指出谁必须为这些过错负责,第一是先知。耶利米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很多人自称是先知,传达的却是不合神心意的信息,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二十三章记载他严重抨击那些先知,他说:你们并没有站在耶和华的会中听见上帝说话,你们的话都是互相抄袭,这些话是你们杜撰的,你们专讲百姓想听的话,说什么平安平安,其实根本没有平安,你们说别担心,灾祸不会临到,因为耶路撒冷是上帝的城,你们竟然敢说这座圣殿可以保障你们的安全,你们早就把圣殿变成一个贼窝了。是不是很耳熟?

所以耶利米说这些假先知跟祭司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这些节庆都是他们在安排的,他们竟然在圣殿中举行其他的宗教仪式,举着包容的旗帜。现代的情况正是如此,到处有人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条条道路通上帝,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会听到这种教导,当时的祭司就支持百姓那样做。

另外耶利米还说那些王也要负责,耶利米说约雅敬王死的时候,将没有人哀悼,并且他会像驴一样地被埋葬。果然没错,约雅敬王死的时候无人哀悼,也被当成动物死尸一样地埋葬掉,讲这种话很不容易,不是吗?他说西底家懦弱,摇摆不定,只是政客的傀儡,没有统治者的样子。

这些百姓离弃了正道。耶利米用了很多性的比喻,有些比喻十分淫秽,因为他看百姓背叛上帝、去敬拜别的神明,就像妻子对丈夫不忠、去跟了别的男人,这是耶利米最大的不满。第一个使用这个比喻的是何西阿,但耶利米也用这个比喻,他对以色列百姓说:你们是上帝的妻子,现在却去追随别神,这比不忠的妻子好不到哪儿去。很生动的比喻。面对这样一个不忠的妻子,上帝的感受会如何呢?如果你有过这种悲哀的经历,就会了解上帝的感受。耶利米还对百姓说了一句重话,他说:你的脸皮已经厚到不会脸红的地步了,一点都不会脸红,毫无羞耻心,良心完全不会不安。上帝说:我已经和北方十支派离婚,你们也要我跟南方二支派离婚吗?这是不忠的妻子应得的后果。

第二个信息是,即将来到的灾祸。他说上帝必定信守诺言,惩罚你们。上帝当初给以色列两个承诺,“只要你们顺服,我就赐福你们;你们要是悖逆,我就咒诅你们。”上帝施行惩罚,因为祂言出必行,那是上帝的信实。大多数人以为上帝的信实就是不断赐福给我们,其实祂的信实也同样地会表现在惩罚上。摩西歌颂上帝说,祂是信实公义的神,所以上帝会信守承诺,祂必咒诅他们。

但是上帝饶恕我们以后,就会把那件事忘掉,上帝可以控制自己的记性和忘性,只要是上帝饶恕的事,祂就会彻底忘记。

耶利米还有一个主要的信息,类似其他先知的信息,就是以色列百姓即将大祸临头,上帝必须给予惩罚,不能继续姑息他们,所以上帝要带巴比伦人来。

上帝会保证遵守祂的盟约,以色列会永远存在,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今天以色列能够再度出现在地图上,就证明上帝必遵守承诺,以色列会永远存在;我们常唱“英国永远存在”,但这并不是事实,但以色列会永远存在。因为这是上帝给他们的应许,只要天上还有日月星辰,地上就会有以色列,祂的子民最后必得重建。你会发现前一章一直在讲,“我要再带他们回家,他们回来以后会欢唱起舞。”

上帝不但应许会带他们回来,耶利米还说七十年后会归回,多年后被掳到异地的但以理读到耶利米的预言,才发现七十年快到了,他很兴奋,因为耶利米说他们会被掳七十年,而这七十年的期限快到了。这七十年是为了让土地休息,并且等被掳的那一代死亡,不能回来,上帝只应许要带他们的子孙回来,而那些子孙都在巴比伦出生,从没见过祖国的地土。但《耶利米书》三十章的重点是“我要带他们回家”,这个字有神奇的力量——家,家是你的归属,以色列是他们的归属。 

但上帝也应许要给他们一个新的王,这个王有很多称号,祂是个好牧人,是公义的苗,是拯救的王,是大卫树上的苗,是生命的泉源,他用这些美丽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即将来到的王。上帝还应许这一位必定要来,为他们得回宝座,这是最后的重建。 

第四个应许也是最后一个应许,其他先知也有谈到,就是敌人必定要受到报应,巴比伦人必定要受到惩罚,反对以色列的必受惩罚。上帝容许巴比伦人掳走以色列百姓,但祂应许必要惩罚巴比伦,先知哈巴谷就是传讲这个信息。以色列所有的敌人,上帝都应许要惩罚他们,以色列的仇敌很多,有埃及、非利士、摩押、亚扪、以东,还有叙利亚、基达、夏琐、以拦和巴比伦。耶利米说:将来有一天,巴比伦一定会被另外一个国家征服。我们现在知道是波斯,波斯人征服巴比伦以后,就释放犹太人归回祖国。因为古列王是个仁慈的统治者,他想释放所有被掳到巴比伦的外国人,让他们回到祖国。古列王有个政策很有意思,我讲到后面去了,《耶利米书》没有讲这个,这是记载在其他卷书中。

古列王征服了巴比伦以后,他想要做一个人道的王,就下令让所有被掳的人回到祖国,但他要求他们回祖国后,要为所膜拜的神建殿,然后在殿中为他祈祷。古列王这个要求是针对每一个被掳的人,但这也就表示犹太人得以重建圣殿,你可能不知道其他国家的人回国后,也建殿膜拜异教的神,这是应古列王的要求,他要求他们建殿为他祈祷,因为这个政策,犹太人得以回到家乡重建圣殿。所以耶利米是向各国传讲信息的先知。

《耶利米书》说,犹太人需要离开巴比伦,一旦能够回国,就不可以留在巴比伦。可是大多数的人都留下来没走,一百万人当中只有五万人回到家乡,直到今天,留在伊朗和伊拉克的犹太人过得很苦。如果你在国外出生,在那里建立起事业,却要放下一切,像当年亚伯拉罕那样放下现有的一切,到一个没有去过的国家重新开始,这样做并不容易。上帝透过耶利米告诉犹太人,一定要回家乡。

第一章讲他蒙召的经过,当时他很年轻,才十几岁,个性羞涩,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如果你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却蒙召作先知,那就有点麻烦了。

 再来从第二章到四十五章,都在讲这个犯罪的国家,也就是他自己的国家犹大国。他说(第二章到二十章)惩罚很快就会临到,报应近在眼前,这段经文涵盖的年代从西元前627到605年,主要是诗的形式,表示他是在传达上帝的感受,上帝心中有多么后悔、多么愤怒,祂感到非常矛盾,祂爱百姓,却又不能放纵他们继续作恶,每个父母都了解这种矛盾。耶利米清楚指出巴比伦会灭掉亚述,也会打败埃及,因为犹大国最后几个懦弱的王以为,只要跟国势强大的埃及签订条约,犹大国就有了靠山,不怕遭到亚述或巴比伦攻击,犹太人常以为跟外国签订和平条约,国家就会太平但耶利米说:不对,巴比伦会打败埃及,跟埃及签订条约没有用,你必须信靠上帝。旧约圣经从头到尾都在说,这个方法不能带给国家太平,这实在是很像今天的景况,以色列必须指望上帝给他们和平,当他们开始跟敌人签订条约,耶利米说:这是没有用的,暴力会重新临到你们头上。这种情形也许可以从中东的新闻看出来。这是二到二十章的内容。

再来二十一到四十五章是好消息,他把眼光放远,看到最后的重建。他先讲到绝望的景况,灾祸会临到(西元前605年至585年),然后指出未来百姓会得着重建,这段主要是散文的形式,是传达上帝的想法,而不是感受,有没有看出不一样?当上帝谈到目前的情况时,通常是在讲祂的感受;但当祂谈到未来,通常是在讲祂未来的计划,就不会像此刻这么激动。巴比伦掳掠犹大国以后,耶路撒冷的景况凄惨,但是会有一些人归回,重建这城,情况不至于绝望

再来是四十六到五十一章,都在讲恶待以色列的邻国,讲到上帝有一天会对付他们,将来以色列会被重建,恶待以色列的国家会受审判,上帝的公义就是用这种方式在历史上运作。

五十二章像是结语,讲到以色列遭遇的国难让耶利米的同胞伤透了心,在最后一章,第52章中描述耶利米被掳去埃及,耶路撒冷成了空城,景况凄惨。

我们目前在《耶利米书》中所看到的都是其他先知曾经说过的,但是有三件事只有耶利米说过,别的先知都没有说过,主要是焦点不同,耶利米他说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先知,这是耶利米独特的说话方式。

第一,他很强调属灵的生活。他被称为属灵的先知,因为他说:如果不是出于真心,宗教仪式就毫无意义。有些人以为,耶利米认为献祭体制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其实耶利米并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外在的仪式不太重要,上帝要看的是你的心,看你是不是真的属灵。耶利米要说的是,重点并不是肉体上的割礼,重点是内心要行割礼,这个信仰的重点在内心,要有上帝的灵同在。但祭司却误导百姓,让百姓以为宗教仪式可以取代敬虔的生命。如果牧师或是传道人只关心有多少人来聚会,却不关心会友的属灵生命,那就跟那些祭司一样,因为那不是上帝真正想要的,上帝真正想要的是有敬虔的生活。基督徒除了上教会,还要有敬虔的生活,除了为建堂募款,也应该要帮助穷人。我可以告诉各位,耶利米很强调信仰生活的属灵层面,他是一个很重视属灵的人,很关心人的灵命,当然他是在预备他们去面对将来失去圣殿时的景况,到时候就不能再献祭了,到时候他们在巴比伦不会有圣殿,只有会堂。 

基督徒应该要好好地想一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因为基督教教会从一开始就面临试探,想要回到从前,在圣殿中用仪式敬拜的形式,有祭司、祭坛、香炉、祭司袍,这是在走回头路。耶利米早在当时,就要求犹太人一定要脱离这些仪式,好面对将来没有仪式的情况,等他们被掳到巴比伦以后,虽然已经没有圣殿了,仍然可以聚集在会堂,一起祷告、赞美和读经,这是《耶利米书》中一个独特的重点,所以我们称他为属灵的先知,他释放犹太人脱离外在的仪式,好叫他们在没有办法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仍然可以做上帝的子民。真是很特别的想法,只有耶利米这位先知看出了他们需要一种不靠圣殿的信仰形式。

第二个特点是,他非常强调在新约中,上帝要面对每一个人,而不是面对一个团体;上帝祂要跟每一个人个别立约,不是和全体的人立约。在新约圣经里面,这个新约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每一个个体,“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每一个”……。耶稣常常说:凡跟从我的人……。这里强调的是每一个人,以前大家都认为上帝把他们看成一个群体,“我的子民。”但是这个想法必须改变,虽然上帝惩罚他们这个民族,但是等他们被掳归回以后,上帝会个别面对每一个人。

“当那些日子,就是归回以后,当那些日子,人不再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

情况完全改变,因为你一定注意到,上帝在旧约圣经中常把他们当成全体来看待,这一代的罪要祸及三四代,父亲犯罪会祸及儿子,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就酸倒了,以后就不是这样了。在新约中,上帝会分别处置每个人的罪,新约圣经继续谈论这个主题,新约是单独立约,分别和每一代立约,所以我说上帝没有孙儿女,在新约中绝对没有。你不可能继承天国中的地位,即使你的父母是基督徒,上帝会独立看待你,你需要自己进天国。这件事有很深的含意,就连像是受洗这件事也是一样,在新约中,受洗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必须自己信靠主,自己接受耶稣,才能够进入天国,不可能因为父母亲是基督徒就保证儿女进天国,只有重生得救的人能进天国,这有很深远的含意。

耶利米之后的以西结也强调同样的重点,他也讲了一样的话,“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罪受到审判,不是因为别人的罪。”所以新约圣经说,审判日那天不是团体接受审判,不是同一家人或同一个教会一起受审判,每个人要单独受审判,每个人只为自己的罪负责,不需要为别人的罪负责。所以上帝的审判焦点从整个民族改成个人,耶利米第一个指出这一点,后来以西结再度指出,整个新约圣经是以这个理解作为基础的。

第三,耶利米对政治的强调胜过其他先知,甚至以赛亚。他给以色列的君王许多政治建议,因为以色列不断地在衰退,眼看着就快要消失了。他们一再的和强国结盟,但是耶利米一再的说,你跟埃及搬救兵也没有用,他们国势再强也保护不了你,因为巴比伦也会打败他们,你们跟巴比伦对抗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们如果去对抗巴比伦,上帝会派他们打败你们,我的政治建义是向巴比伦投降,不必反抗,谈好条件,直接跟他们投降。以色列的最后几个王当然认为这是叛国的行为,连耶路撒冷都不设法守住,直接建议王投降,耶利米说你要投降,这样或许能保住耶路撒冷城,但你若想跟巴比伦开打,全城会彻底被摧毁,所以要欢迎巴比伦人来,乖乖地配合他们,说你们愿意他们统治,可以谈些条件。可惜以色列人不听,一个又一个的懦弱君王拒绝了他的政治建议,骂他是卖国贼。他甚至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是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前来。你能不能想象1939年有人说希特勒是上帝的仆人,叫大家乖乖配合,跟他谈好条件,直接投降?不可能有这种建议,尤其是在丘吉尔当首相以后,这样的建议听起来一定很吓人。但耶利米必须讲这些话,实在不容易说出口,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支持巴比伦人,但是,他还是勇敢地提出这个投降的建议,所以他在肩上套轭,在耶路撒冷城里走来走去说,你们要接受巴比伦人的轭。在巴比伦人来之前,这种话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就好比劝我们说,海峡群岛必须接受德国的占领,举双手投降,只要谈个条件就行了,这种话很难听进去吧。

以上的这些话只有耶利米说过,事实上后来巴比伦王来的时候,还曾经大大地表扬耶利米一番,你想想看其他犹太人对耶利米会有什么感受,尼布甲尼撒王攻进来以后,他还表扬耶利米说:你帮了我们大忙。这种情况使得耶利米受到了同胞的唾弃和报复,你也许能够了解为什么。耶利米他最初在家乡发预言的时候,就曾经有人想要置他于死地,就是他的家乡亚拿突的亲戚,所以他只好搬走。亲人想要杀他,因为他破坏了家族名声,十几岁的耶利米得罪了全耶路撒冷,整个家族都很气他,骂他说:你会害我们惹恼皇上。他们甚至暗中打算杀他,但是上帝却对他说:这是要训练你面对更坏的情况。这是什么安慰啊,这会预备你去面对更大的麻烦,这些都记载在书上。

从此他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被其他先知排斥,因为那些都是假先知;他也被祭司排斥,因为他不认同祭司的职务,不认同圣殿中的仪式和献祭;他又被王排斥,因为他是个政治叛徒;他也被百姓排斥,不断有人想要暗中杀害他。不过没有人得逞,他不只一次死里逃生,他曾经遭到祭司巴示户珥毒打、关进监狱,在阴暗的黑牢里几乎饿死;还有一次被戴上手铐脚镣,脖子上套了个铁圈,整个人被丢进了一个蓄水池里面。这种水池像是一座深井,形状如酒瓶,颈部狭窄,这种形状是为了蓄水,防止水汽蒸发,里面的水全部拿走了以后,池子底部就只剩下泥巴而已;空的贮水池像酒瓶,瓶口就在地面上,底部有四、五呎高的泥巴,很深的烂泥。今天还看得见这样的蓄水池,在马撒大上面有很多,你可以看见水在底部留下的泥巴。他们把耶利米丢进蓄水池,脖子以下都陷在烂泥巴里,想象在一片漆黑中,只能够从上面的小洞口看见日光,而且只能够站,不能坐,因为一坐下来就会埋在泥巴里。后来是一个外地人救他上来,不是以色列人,是一个外地人,垂下了一根绳子把他拉上来,这个外地人看他可怜,就把他从池子里拉上来。

耶利米到处躲藏,耶路撒冷没有几个人想听他的忠告,后来犹太人在巴比伦人来的时候,强行把耶利米带到埃及,耶利米后来死在埃及,圣经没有记载他的死亡。他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将来会出名,没有想到两千年以后,我们会在这里谈论他,很特别的一生。

基于以上种种的原因,所以耶利米被称为泪眼先知,他不是个快乐的人,换作是你,你会快乐吗?我们只是不断的看见他的痛苦。下一个单元要谈的那卷书是他从头到尾流泪写出来的,叫做《耶利米哀歌》。但即使在这卷书中,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痛苦的遭遇,他不怕我们知道,他在那样的情况下向神祷告,他赤裸裸地表达感受,内心非常受伤。他并不是一个厚脸皮的人,别人怎么说都可以无动于衷,他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内心非常受伤,因为自己的亲人和同胞都把他当成叛徒看待,加上所有的先知和祭司都反对他,所有的王也都反对他,他等于是一个人孤立无援。

肉体的痛苦已经够苦了,最苦的是他觉得让他陷入这种困境的,不只是人,还有上帝,那是他心底最大的痛苦。他觉得上帝让他别无选择,上帝呼召他做这件事,让他困在这个事奉中,他困在这个事奉里,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他也坦白说出心中的怨恨,跟上帝抗议。寂寞孤独又遭到排斥,使得耶利米的内心非常痛苦,其中一个大考验是,上帝说:耶利米,你不准以结婚,要是你结婚,等到巴比伦人来的时候,你会看见你的子女挨饿。他用独身来传达他的信息,我没有结过婚,我不要有孩子,我不要让孩子出生在这个时代,来承受国破家亡的苦。这是个很有力的信息,但这也表示他这一生没有妻子可以作伴。上帝经常使用先知和他们的婚姻来传达信息,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祂吩咐何西阿去娶一个妓女为妻子,让他体会到妻子不贞的痛苦,从亲身经验去传讲信息。上帝告诉以西结:你的妻子明天就要死了,你不可为她哭泣,因为我的妻子也快死了,但我没有哭泣。以西结必须亲身去体验,耶利米则必须维持单身,上帝要这些先知用自己的生命来传达信息,他们必须亲身体验那些信息,才能明白上帝的感受,并且准确传达。

耶利米感到十分寂寞,觉得身陷困境,在最绝望的时候他说:耶和华啊,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有几段最感人的经文都是他对上帝的呐喊:主啊,你给我的任务根本不可能做到。其中有一段呐喊常常被引用,他说:我若说: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心里就觉得好像有火在焚烧,实在是忍耐不住,无法再压抑。可怜的耶利米说:我不要在讲道了,可是我偏偏停不下口,祂的话好像在我骨中焚烧,非说出来不可。这就是耶利米陷入的困境,他实在别无选择,因为他的心为主焚烧,即使他决定再也不传道了,却又马上出去传道。其实,不是上帝强迫他这么做,上帝从来不强迫人,但你可以了解他那种受困的感受。我相信他现在在天上一定会说,这一切都很值得;但是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值得。当时觉得上帝让你陷入困境,强迫你去做一件事,可是,总有人得去做。

他的祷告生活很特别,我没有时间讲这个,但是如果你读耶利米的祷告,大约有七段,他把祷告的内容写下来,非常坦白,把他的感受坦白告诉上帝。你也应该这么做,反正上帝都知道你心中的感受,所以何必骗祂呢,真诚的祷告大有能力。

上帝可以接受挑战,你可以像哈巴谷跟上帝辩论,但你辩不过上帝,可是上帝喜欢人跟祂辩论,祂想知道你真正的想法还有感受,然后会耐心温柔地纠正你。耶利米的心里虽然不快乐,他觉得上帝让他被这个事奉困住,虽然他感到寂寞孤单,大家都反对他,而且不能有个妻子支持他。在种种的不幸中,他仍然赞美主,他虽然痛苦,但他坦白告诉上帝,向上帝表达不满。 如果你觉得自己陷入某个困境,也许你是一个传道人,你觉得到大家如果这样对待你,你就不想再传道了,那你应该读读耶利米的祷告,你会发现自己再度想要传道。这就是耶利米先知,好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