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列王纪上下
《圣经》大部分在讲历史,但只讲一个国家的历史,而是在谈一个民族的历史。因为上帝看重他们的历史,别国的历史也许很有意思,但这个国家的历史最重要,因为关系着全人类。
但是到了《列王纪》之后,以色列就开始走下坡了。
他们花了一千年才拥有的一切渐渐失去,过程就记载在这两卷书当中。所罗门之后不久就发生内战,国家分裂成北方十个支派和南方两个支派,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以色列民族。北方的十个支派,保留了以色列国的称号,因为占大多数,有十个支派;南方的两个支派叫犹大国,因为犹大是个大支派,还有人数很少的便雅悯支派。所以内战之后,以色列分裂,北方十个支派不断走下坡,到最后,全部都被掳到亚述那里去了。南方走了几次上坡,后来又走下坡,他们有两个很好的王,其中的一个是希西家,还有一个幼小的君王约西亚,他八岁就登基作王,但是之后,还是继续走下坡,最后这两个支派被掳到巴比伦,他们的结局回到原点,本来在埃及为奴,现在又被掳到亚述和巴比伦,真是很悲哀的故事。
读这两卷书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教会也可能会面临这种下场,你可以得到一切,也可以失去一切,而失去通常比得到还要快。
以色列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角色出来担任领导人,最早是由族长带领,大约五百年之久;再来是由先知带领,从摩西到撒母耳;然后是由君王带领,从扫罗到西底家;在被掳归回祖国后,则是由祭司带领,这里应该是约书亚,不是所罗巴伯,从祭司约书亚开始,一直到亚拿尼亚和该亚法。
当我们谈到上帝的国度时,并不是在讲一个地方,而是在讲统治权,我们讲的是治理权,是那个权柄。
一个王国怎么样,完全是由王的品格来决定,如果王英明,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但是如果王昏庸,君主制度就是最坏的。
以色列没有王之前,历史书都在讲百姓做了什么,以色列一有了王之后,历史书都在讲王做了什么。
《列王纪》的描述很简单,不是好王就是坏王。百姓向撒母耳求一个王,撒母耳告诉他们,立王的代价很高,甚至提醒他们说,你们已经有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
写历史书,都会做三件事,第一步是选择,选择要记录那些历史,从所有的事件中选出你觉得重要的部分来记录。在选择之后,第二步是串联,他必须把所选出来的事件,一一加以串联起来。第三步是解释,为什么这些事件可以串联起来。所以每个史学家都会经历这三个步骤:选择、串联还有解释。
《列王纪》是放在希伯来圣经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五卷书,摩西的律法;第二部是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再来是著作书,集合其他各类著作,像是《诗篇》和《箴言》。后先知书则包括了《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卷小先知书。我们常把这些叫作历史书,把那些叫作先知书,但是犹太人比较有智慧,把这些分成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
整体看来,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持续更久,平均起来,好的统治者比坏的统治者执政更久。
以色列王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统一王国,
第一个是扫罗,他是个坏王;第二个是大卫,他是个好王;第三个是所罗门,他有好有坏。这三个王没有一个是有始有终做好这40年,所以统一王国最后失败了。
《撒母耳记上》涵盖扫罗40年的统治,《撒母耳记下》涵盖大卫40年的统治,《列王纪上》一到十章涵盖所罗门王40年的统治,所罗门一死,南北就分裂,展开内战,双方关系非常的紧绷。因为南方是位在首都的附近,富足繁荣,而北方似乎一直十分穷困,所以北方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抱怨耶路撒冷的政权只关心南方,各位了解吗?这种现象我们都很了解,一般来说,首都的所在地,它的附近地区都会比较繁荣,所以所罗门一死,就没有人能够让十二支派继续团结,两个支派留在南方,保住首都和大卫的后代。
北方的十个支派,既没有首都,也没有王的后代,所以他们没有敬拜的地方,也没有大卫的后代,他们就自行设立两个敬拜中心,分别在伯特利和但,他们为了吸引百姓来敬拜,竟然在这两个点各设立了一座巨大的牛犊雕像,就在伯特利和但。
从此之后,北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不断上演刺杀还有政变的戏码,这实在可悲。所以他们有敬拜中心,在那里膜拜牛犊,他们有君王,但是通常是刺杀了在位君王以后,自立为王,北方的故事真的很悲哀。
而且呢,南北分裂后的80年间,南北之间战争连连,有一次北方十个支派竟然和叙利亚、还有大马色协议,要歼灭南方仅有的二个支派,当时是以赛亚做先知,《以赛亚书》中有这段记载,这场战争打了80年。
接着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80年的时间相安无事。看见这两个先知在北方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段期间,南北之间相安无事。可惜在以利亚和以利沙之后,南北又开始作战,他们互相攻击,费尽心机互相伤害,不久之后,亚述人就来把称为以色列国的这十个支派掳到亚述。
现在只剩下一个南国,这个王国很小,只有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拥有耶路撒冷周围的一小块地,但他们仍然保有首都,仍然保有大卫的后代,他们的王仍然是大卫的后代。
上帝总是先提出警告再惩罚,这是上帝仁慈的地方。祂透过先知阿摩司说:我不会突然降祸给人,我一定会先差先知来,诉大家我要做什么。所以上帝才会差以利亚和以利沙到北方,后来又差派阿摩司和何西阿,但何西阿是最后一个,之后北方就没有先知了。接下来上帝差了一个又一个的先知到仅存的两个支派,祂差了以赛亚,祂差了弥迦,祂又差了那鸿,祂差了很多先知,可是他们都不听,可悲的是,到了公元前587年,大约是北方被掳之后140年,这次换犹大国被掳到巴比伦了,《列王纪》的故事就此结束。
《列王纪》先是讲到所罗门的统一王国时期,再来是分裂王国时期,
《约翰福音》说犹太人杀了耶稣,并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单指犹大的人,也就是南方的耶路撒冷人,并没有包括北方的加利利人。
整个《列王纪》都是在回答为什么上帝容许这种事发生,上帝没有违约,祂守住了祂的应许;祂应许说,只要悖逆必定遭遇这样的不幸.所以不能怪上帝,上帝守住了祂的应许。
上帝说:你也许会违约,但我绝对不会违约,所以你们虽然会被掳到异地,但我会把你们的子孙带回来。上帝守住了祂的应许,祂从不食言,祂说祂一定会把他们赶出那地,但也应许要把他们的子孙带回来,祂确实做到了。
《列王纪》一开始就是讲所罗门的故事,他的统治有很英明的一面,也有很昏庸的一面。上帝说:因为你向我求智慧,连你没有求的,我都会一并给你,让你一无所缺,我会给你名利和权力,但是我一定会给你智慧。
智慧的言语本来就是要给领受过圣灵洗的人。并不是说两方都是基督徒就可以构成幸福的婚姻,
雅各说:你们缺乏智慧吗,如果是,就向上帝求,只要不怀疑,就可以得到。所罗门向上帝求智慧,上帝就给他了,他就应用出来,很有智慧。
所罗门他想跟别人分享他的智慧,于是收集了三千条箴言,另外他也写了1005首诗歌,这是《列王纪》说的,但是上帝只在《圣经》中记录其中六首。被记录在《圣经》上,就是《雅歌》。
他写了三卷书,《箴言》,先写《雅歌》,他当时还很年轻,陷入热恋,完全忘了上帝。《雅歌》中完全没有提到上帝,当时他已经有60个妻妾,国家也极其昌盛,但他遇到了最爱的女子。接着他写了《箴言》,当时他已经中年,他不断警告儿子要留意女人。
所罗门写了《传道书》,“你当趁着年幼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 。《传道书》是圣经上极其悲哀的一卷书,当时所罗门已经迈入老年,觉得一切都是虚空、没有用,人生转眼成空。
这就是所罗门,做了很多好事,还用他父亲大卫收集的建材和蓝图为上帝盖了圣殿,那座圣殿真的是又壮观又荣美。他花了七年建圣殿,却花了12年盖自己的皇宫,很有意思。
所罗门有一个缺点,他娶了太多妻妾,他还娶了法老的女儿,因为她是埃及人,不能够住在圣城内,所罗门就为她建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就位在圣殿北边的城墙外。
所罗门建造了那座荣美的圣殿,出埃及之后480年,他献上圣殿,所罗门献殿的时候的祷告,非常感动人心。他是在七月住棚节的时候献殿,所罗门献殿的时候,上帝的荣耀降临在圣殿,正如先前降临在会幕一样.祂的同在是何等的荣耀,很美的一个故事。
所罗门这种种的作为,已经为日后种下祸根。
两份史料,一份是北方的、一份是南方的。
首先我们来看北国,大多数的王非常坏,少数几个王只是普通坏,但是没有一个好王,更不用说是非常好的王了。有趣的是,北国有二十个王,南国也有二十个王,但是南国比北国多140年,因为好王作王比较久,
后来以利沙跟随以利亚,以利亚是战士,是传道人,他喜欢挑战人;但是以利沙却很不一样,他叫死人复活。
再来看看南国,这里的坏王比较少,我们看到南国有两个很好的王:希西家和约西亚。上帝总是清楚地警告他们,哪些事不能做,做了会是什么下场,祂每次都会给清楚的警告。
最后我要讲一个重点,新约圣经说这些事写下来,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好叫我们知道若是重蹈覆辙,上帝会怎样审判我们。
今天的教会有两个现象是这里所谴责的:一个是宗教联合,就是和别的宗教联合起来。所有的宗教都能带领人来到上帝面前,这就是宗教杂烩。有一些基督徒也跟着庆祝一些其他宗教的节庆,像是丰年祭还有万圣节等等,甚至守一些习俗,为宠物、农具、渔网祈福。万圣节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南瓜上刻脸?那是在雕刻魔鬼的脸,我们基督徒如果不小心也会迷上这些事。
在宗教中融入其他的宗教,融入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淫乱的行为,今天也有这种现象。
学习先人传承下来的智慧,也可以撞得头破血流才学到智慧。
《圣经》能够教给我们得救的智慧,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但会让你有智慧,避免犯下上帝的子民从前曾经犯下的大错,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