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哥林多后书》收藏版

查经《哥林多后书》…

导论 (一)

保罗写的《前书》送出后,哥林多教会的情况转趋恶劣。有人反对他使徒的权柄,怀疑他筹款救济耶城贫苦圣徒的动机;更有人冒使徒之名传虚假的道理。

保罗在“外有争战,内有惧怕”的阴暗日子中,心里极其难过,曾流着眼泪写了一封“叫人忧愁”的信,着人送去。信送出后,他一直焦急等待哥林多人肯听劝导的消息。不久,他的年轻同工提多带了好消息来到马其顿见他。他欢喜逾恒,“大得安慰”。

本书主要虽为讨论牧者与信徒间的关系,但透露保罗个人生活与侍奉实况之多,为他所写书信之冠,能帮助读者略窥保罗内心所见到的美丽绚烂属天境界。他温柔谦让,但也刚强勇猛。他被提到乐园,听到极隐密的为人间有限的语言不能说明也不可说出的启示,让他从此只夸自己的软弱,写下了千古传诵、给古今圣徒无比力量的一句话:主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本书确立了奉献应慷慨但必须乐意的原则,和教会间有余补不足的均平规范。 在这里,我们听到一位饱历创痛之人的忧伤,以及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在遭受诬陷、嘲笑和挑战时,对敌人的怜悯和爱心。

信中有若干地方为保罗回应他人的指责与质询,当时读者一定明白所指,但今天或不易了解。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保罗同样的情况时,此信毫无疑问可成为我们的安慰和勇气的源泉,让我们能象他一样深信:“主的恩典够我用的。”

一、本书作者 保罗为本书作者(1:1;10:1)。信中充分表现保罗为文的独特风格:所记个人生活与侍奉的自传性资料之多,为他所有书信之冠。

二、写作时期 根据《林前》16章和《使徒行传》19:1一20:1的材料,那封从以弗所送出的第一信当写于主后55年春天五旬节前。此函最合理的推测,应在同年初冬。两信之间相隔不到一年。依2:13及7:5所记,保罗是在马其顿省的某地(很可能是腓立比)写此函。
 

三、写作动机和背景 《哥林多前书》送出后,保罗盼望不久可以再访哥林多。这个旅行计划受到意外的阻延。保罗在亚西亚省遭遇“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的空前苦难。”其次是哥林多教会中情况转劣,以致他非临时决定去一趟不可。 从本书所记资料,可以推断保罗所写第一信(《哥林多前书》)对阻止教会的纷乱和分裂,似乎效果不大。他派去执行他训示的提摩太好象辱命而返。保罗很可能是根据提摩太的报告,才决定去一趟,亲自严厉处理。

此行应是13:2所说“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的第二次访问。这次经历对他和教会中的信徒都极之苦痛。反对他的人气焰甚炽,向他作使徒的权柄挑战。保罗羞惭莫名(12:21),带着忧伤的心离开,也许经此去马其顿,在那里写了那封“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的信(2:3一4)。此信由提多送去。 信送出后,保罗开始懊悔(7:8)。据《林后》所记,这封已经散佚的信,似为要求哥林多人承认他使徒的权柄,来证明的确象他们所说的那样敬爱他;他同时要求教会严惩带头反对他使徒地位的那人。

他告诉提多,哥林多信徒的心是热的,一定会做到他信上的要求(7:12一15)。他焦急等候提多的消息,盼望教会有转机。 保罗回到亚西亚,遇到以为必死的危险,但主救他脱离,就象复活的大能叫死人得生一样(1:8一10)。他于是来到特罗亚,希望在那里见到提多。等到爱琴海上的航运因冬季来临已停开,提多无法可能从海路回来;也可能他已知道提多会从陆路去马其顿,他于是也去到那里。他在马其顿“外有争战,内有惧怕”。

外在的“争战”当为那些反对他的人也在这里出现(林前16:9;林后7:5);内里的“惧怕”当为担心提多能否成功完成使命。

提多终于出现,带来了好消息。保罗流泪写的信收到效果。哥林多教会为自己的行为哀恸、悔改,向保罗重申他们的敬爱和忠心,决定严惩这次事件的祸首(2:5一7;7:7),教会中是一片和祥、顺服。保罗立刻写信,也就是这封《哥林多后书》。

他在信里解释所以没有回头再去看望他们,是因为不想再给他们苦痛(2:1),又劝他们本着爱心赦免那带头反对他的人。他说他与此人并无个人恩怨,上次要求教会惩处,只是想看看教会是否顺从(2:9)。

至于奉献,他解释那些款项丝毫未进他个人的口袋,收集后乃用以救济耶城贫苦的信徒,他自己从未受过哥城教会的供应。他的行为光明磊落,信徒都可为此作见证。

他敦促教会完成已答应的捐项,并要捐得慷慨且乐意(8一9章)。 最后他说一定会再来;但盼望他们能行事端正,持守真理,毋须他使用使徒的权柄(13章)。

四、本书的结构 有若干现代圣经学者认为本书缺乏统一性。首先他们指出6:14一7:1是从别的书信中搬来,插在6:1一13和7:2一4中间,打断了保罗有关使徒职分的教训。其实,保罗书信的一个特色就是他喜欢拉开话题。最明显的例子是2:14至7:4这一大段讲使徒职分的话,插在他解释改变行期的事当中。表面上这插话似乎与正题无关,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参6:14)。

其次,他们说第9章的内容与第8章重复,似乎为不同的二信。第8章介绍提多和同去的弟兄前往哥林多收取捐款,第9章似乎讲的是提多他们已到达哥林多的事。其实这种假说是站不住的。保罗在第7章说他听到教会和祥消息后大得安慰。他欢喜高兴之余,谈到搁在他心头至少已一年的劝捐的事,是十分自然的发展。9:3一5提到“打发那几位弟兄”去,与8:6,16一23讲的都是在同一景况下说的话。9:3的“打发”和8:18,22的“打发”讲的都是即将进行的事

。“打发”在原文虽用过去式,但为书信体用法,指的仍是将来。事实上,这两章各有重点,并无重复。 第三,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说10:1一13:14在语调和思路上与9:15以前有极大不同,可能为保罗已散佚的第二封信或其一部分。

可是从全信的结构研究,这四章毫无疑问是1一9章的继续,因为

1,若为另一信,应有问候语;

2,所记的事大半属保罗生平危险的经历,很少看见“流着眼泪”的那种忧愁;

3,文中保罗严厉打击的不是哥林多的信徒,而是那些假教师和假使徒。保罗责备信徒的主要是他们接纳这些人;

4,文中绝未提到惩治那个“叫人忧愁的”人,而此人应为那封失去的信的重心;

5,12:18提到打发提多等人去哥林多的事。但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指出提多在7:6一8报告好消息那一次以前,曾去过哥林多。

7章确切说明,这是他第一次和哥林多人接触。过去只听过保罗夸奖他们的事。 本书的统一与完整,从初期教会开始,即一致公认,早期的希腊古卷中便保持此形式。 五、本书特色 读保罗此信,好象随着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翻山越岭,攻占一个又一个阵地和顽抗的工事。他指挥若定,不到战胜决不停止。他要求对方无条件向主给他的使徒权柄投降。

保罗在对抗那些“最大的使徒”向他权柄的挑战时,让我们看见他在别处从未透露的内心深处的景况,以及他的生平和侍奉中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因此本书也是他书信中最不带神学与教理,极具个人色彩的一封,让我们深深认识这位“在基督里的人”。 他有时在喜乐的极峰,有时却在忧伤的深谷;令我们明白,即使坚强如保罗,也有他灰心失望的时刻。

但叫我们鼓舞的是:主基督总是给保罗足够的力量,甚至连死亡都能胜过。 这封信也让我们看见保罗如何处理他与教会的关系。他爱他们象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女。他管教、责备,为他们的争吵、分裂痛心。他关怀远在耶路撒冷贫苦的圣徒,因此在外邦人的教会中筹募款项,周济他们。这样做,不只表现众教会在基督里的一体,也是把基督徒彼此的相爱与关怀见诸实行。 许多人只知道保罗谦冲柔和,但他也有刚强、勇猛的一面。他可以静如处子,动若脱兔(10章)。他温柔谦让,但也能一怒而安天下,把平安的福音传遍欧、亚二洲。

《哥林多后书》第一章

1:1-2 信首的问候语,与保罗一同具名问候的提摩太虽是晚辈,但称他为“兄弟”,对受信者和保罗来说,在主里同为兄弟。大凡保罗写信,有提摩太与他为伴的时候,信首的问候中都会与他联同具名。保罗对提摩太信托有加,称之为“亲爱有忠心的儿子”(林前4:17),曾派他为代表去哥林多教会协助处理教会内部的问题(林前16:10)。
此信主要是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但会在省境内其他教会中诵读。神所启示的话语,今天也会为全世界的信徒所阅读;虽经历近二千年,读来常新,就像今天写的一样。

1:3-7 保罗用“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来赞美父神,与旧约诗人、先知相呼应。(《诗篇》103:8说:“耶和华有……丰盛的慈爱”,《以赛亚书》51:12说:“惟有我是安慰你们的”。)这句话为此信1至9章点出了主题:受有创伤的心灵从有丰盛慈爱的天父得到帮助和鼓励,也就是“安慰”。天父不只忧伤时安慰,也是一个人将近绝望、前途昏暗时鼓励他向前的力量。保罗指出,为基督的缘故受苦,不只可从父神得安慰,还可以有力量去帮助、鼓励一切在患难中的人(4-7节)。他愿意多受苦楚来减少信徒的苦楚。

1:8-11 亚西亚是当日罗马帝国的一省,在今天小亚细亚西部的土耳其国境。保罗没有说明他在亚西亚遭遇是“苦难”是什么,有的解释说是染上致命的疾病,也可能是无法逃脱的危险。他看自己获得拯救有同神叫死人复活的神迹。《林前》16:9所提到的“反对的人”的力量可能极大,但靠着神的帮助和众圣徒的祷告,化险为夷,得庆生天。他获救的经历让他更懂得怎样“靠”神,不靠自己。天父的恩典够依靠祂的人用,在我们的软弱上更显出祂的大能(12:9-10)。
保罗所遇到的大难可能发生在写《哥林多前书》与《后书》之间,但发生的确切地点不详。

1:12 他改变旅行计划,表面上看似前后不符,但却不是出于人的聪明,而是由于神的恩典,有其更高的目的在。

1:13-14 保罗希望他们读了信,可以对他的动机有充分认识,不像过去只认识几分。

1:15-16 保罗原定访问哥林多教会两次,一次在从以弗所去到马其顿前,一次在从马其顿回来时,所以有“再得益处”(即受益两次)的话。但是可能因哥城教会事态紧急,他提前单独去了那里一趟。这就是此信中提到的不愉快的“忧愁”的旅行(2:1;12:14;13:1-2)。这次访问后,他写了封情词迫切的信,交提多送去(2:3-4,12-13;7:8,12),然后才上马其顿。他在马其顿时又写了这封《哥林多后书》。

1:17 反对保罗的人利用这种迫于环境而作的行程改变,当作保罗无信用的证据,来动摇信徒对他的信任。保罗用两个“岂是”开头的问题,来肯定他决非“反复不定”、“忽是忽非”的人。他访问哥城的计划并未放弃,而是作了修改,为了“宽容”(23节),也是让大家见面时“没有忧愁”(2:1)。

“情欲”的希腊原文作sarx,新约他处多译作“肉体”。但保罗惯用此字指“未重生的人生”。保罗说他并不照未重生的人的心意来定计划,今天说是明天说非。

1:18-20 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无论是传讲福音或是计划访问,都是本诸他作基督使徒的责任,因此不能凭己意反复不定。对他所传讲的如此重大的事,大家都能见证其实在性;像计划旅行这一类次要的事,保罗有什么理由要“是而又非”呢?他若改变行程,一定有站得住的理由,因为他一生处事,不分大小,决不为自己,都是为福音;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参林前9:19-27)。

1:21-22 保罗的立场是和信徒一致的,大家同为圣灵所膏,基督所坚固,神所接纳,且有圣灵保证(“作凭据”)将来必得到完全的救赎,同享荣耀的福气。

1:23 保罗取消去哥林多的计划,并非心意不坚,而是发乎使徒的爱心与关怀,不想在教会问题未获解决时出现,叫信徒像上次一样“忧愁”;且大家同受一灵,更不可叫圣灵担忧。为了宽容,不让他们羞耻难过,宁可等到彼此的关系较愉快时再来。

1:24 哥城信徒凭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站立,是他们直接蒙神恩佑的结果;使徒无权要求他们如此做。保罗的责任是协助他们得到快乐,为此他才决定延期访问,好让大家见面时都快乐。

《哥林多后书》第2章

2:1 本节不是说他决定不再去哥林多教会,免得大家不愉快;而是说他已去过了一次,

2:2 保罗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快乐(1:24),他没有理由反而去叫他们痛苦;何况他们是能叫保罗快乐的人呢!

2:5-9 “有叫人忧愁的”指教会中一位信徒,可能就是令保罗要赶去哥林多,回来后又流着眼泪写那封信的问题人物。那人犯了很大的错误,以致保罗要求教会惩治他。此人或在搞小圈子,敌对保罗,制造分裂;不只叫保罗忧愁,也让整个教会忧愁。保罗要求惩治,目的在考验他们是否顺服他使徒的权柄(9节),无意对付那人到底。如今,此人已悔改,保罗因此要求教会重新接纳他,用宽容、爱心和忍耐来对待他。传统解释,认为此人即《林前》5:5说到的那个犯奸淫罪的人。保罗建议的处分是“交给撒旦,败坏他的肉体”,是一种长期性的严厉惩治,与对此人的从宽态度不同,更不像是对奸淫罪得态度。故有的解释,认为当为另一人,是反对保罗最突出的一个人物。每个教会都会有人在教会中诋毁牧师和神,除非离开世界才能避免。只是如何面对!

2:10 此事需要保罗个人的宽恕,说明他可能受到伤害。但他说这算不得什么,此人对哥林多教会造成的损害一定大过保罗所受的;他们若肯宽恕,他也可以,因为在基督里大家都同蒙赦免。牧师面对指责,我的原则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勿恶报恶,神自然有管教。

2:11 要是过分责罚,时间一长,难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加深教会内的分歧,这就中了撒但的诡计。下节他提到从前在特罗亚的经验(参12节),撒但曾因他对哥林多教会担心,使他不能安心传扬福音,可作这种“诡计”的好说明。

2:12-13 保罗第二次布道之旅到过特罗亚(徒16:8),是个位于小亚细亚西北端的海港,在爱琴海畔,越海可到欧洲的马其顿和亚该亚等省。动身前曾要提多把这封流泪写的信带给哥林多教会(7:5-16),并约定在特罗亚相会。但在特罗亚却等不到提多。特罗亚虽有很好的传福音的机会,但保罗急于知道哥林多教会对他去信的反应(“心里不安”),于是渡海往马其顿,希望遇到从哥林多回来的提多。他终于在那里遇见了提多,得到哥林多教会危机已渡过的消息,令他大得安慰(7:5-8)。

2:15-16 福音的馨香之气既藉着信徒的见证散布开去,世上的人虽同在这香气中,有的接受了福音,成了得救的人;有的却不肯相信,成了灭亡的人。洋溢凯旋大道空气中馨香的烟雾,增加了一同凯旋之人的欢乐;但对行列中就要面对死亡的战俘来说,这就成了“死的香气”。因此不是播散香气的福音信息叫有些人死亡,而是不信的人拒绝了神赐生命的恩典,虽在活的香气中,却走在死亡的道上。福音对接受的人是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拒绝的人便成了定罪的根据。

2:17 交托给保罗和他同工的传福音的工作是神圣的职事,他们不会象那些假教师,如同叫卖的小贩(原文kapeleuontes)唯利是图,把假货混进真货里,谬讲神的道理。保罗是神的仆人,首要条件是真诚,才能把神交托的得救之道,照他从神所领受的,象站在神面前一样,忠忠实实地传讲。

《哥林多后书》第3章

3:1-2 因为保罗说的话常有被假教师歪曲用以煽动信徒对他不信任的危险,他担心2:14-17的话会被这些人利用,诬陷他替自己吹嘘。他指出假使徒、假教师太多,以致各地教会需要其他教会派出来的人带备推荐信,证明持信人的身分。保罗说,他的牧养工作本身就是他使徒权柄的证明;哥林多教会是他建立的,可作保罗使徒资格的活证明。福音令信徒内心产生改变,活在行为上,人人可以看见。

3:4 保罗的使徒身分和使命,因哥林多教会的建立和成长得到证明,他所以有这末大的信心。

3:5-6 这使徒的承担是出于神,使他和他的同工能成为新约的仆人。这福音立的新约所根据的不是旧约的律法条文,而是圣灵的能力。律法的要求无人能完全做到,因为律法的字句不能给人去做的力量,只能判违反的人死刑。所以在旧约律法下的人都受了死的宣判。但神的灵是赐生命的灵,凡“不按着仪文的旧样”而“按着心灵的新样”服侍主的人(罗7:6),都能脱离罪和死的律(罗8:2)。基督为我们牺牲所立的新约,把新生命赐给一切相信祂的人(林前11:25)。

“精义”直译为“灵”,指圣灵。保罗将靠人的力量求称义的犹太律法主义和靠圣灵能力去生活的新约福音对照,让我们看清福音的超越性。在当日,律法主义为福音广传的主要阻力。

3:7-9 摩西颁律法的荣光虽大,但传扬福音的事工所得荣光更大。当日摩西手捧写有律法的石版从西奈山下来,脸上映着神的荣光,极其耀眼,人目不能正视。可是摩西颁的律法只是定罪的叫人死的字句,他脸上的荣光也是逐渐退去的,终会消失(看出34:29-35)。但今天赋予使徒的属灵的职事,是让人得生命、得称义的侍奉;相形之下,岂不有更大的长存的荣光?因为福音救赎的功效永不消失。保罗并非否定律法的功用。律法本是神所设立,是“圣洁、公义、良善的”;但人性软弱且顽固,不能完全遵行,达不到神所定的标准,反而成了取死定罪的律。

3:9 摩西所颁律法是“定罪的职事”,因为它定犯法者的罪。福音是“称义的职事”,因为它宣布神能叫一切信靠主基督的人脱罪称义(罗3:22)。

3:10-11 “那从前有荣光的”和“那废掉的”,皆指以色列人与神所立的圣约。“这极大的荣光”,和“这长存的”,则指基督的福音的新约。

3:12-13 “这盼望”来自保罗和他的同工奉派传扬的福音,因这福音可以保证一切相信的人得到那永不退去的荣光。他们不用遮住脸,可以放胆、坦白传讲。“将废者”指那短暂而会消逝的荣光。摩西从西奈山下来,脸上反映着神的荣光,他用帕子遮住脸,才和以色列人讲话(出34:33)。保罗解释说,摩西这样做是不让以色列人看见那荣光的消失(13节)。但是,摩西单独进入会幕时,是揭去帕子的(出34:34-35)。今天新约的基督徒,也能够象他一样,毫无阻隔,坦然来到神面前。

3:14保罗将摩西用帕子蒙脸不让以色列民看见荣光消逝的事,来比喻他们的子孙因这帕子的遮蔽,今天既看不见摩西律法下旧秩序的过渡性质,也见不到永不消失的福音新世纪的荣光。他们从当年旷野流浪一直到今天,总是心地刚硬,虽读圣经(旧约),却不认识主基督。

3:15 “摩西书”是犹太人会堂里诵读的摩西五经,又称“律法书”。

3:16遮在摩西脸上的“帕子”现在遮在犹太人的心田上,看不到真理。人若靠着基督,揭去“帕子”,就能认识神(14节)。

3:17律法对罪人所宣布的刑罚和死亡,只有回归转向主基督才能脱离,并可从祂那里得到新而自由的生命(罗8:2)。主基督的灵与圣灵是不可分的(徒16:6-7)。保罗书信中常将“神的灵”、“圣灵”、“基督的灵”、“基督”互用(参罗8:9—10)。圣灵本是来自圣父与圣子,天父与圣子基督的旨意藉着圣灵来完成。

3:18 “我们众人”指连使徒在内的一切基督徒。帕子既已除去,就可以“敞着脸”,坦然无惧与主面对面。当日摩西的脸可以映照神的荣光,今天的基督徒也能享有主基督的荣光,就象镜子照出实物,逐渐能有主的形状。基督徒应象基督,在这种成圣的过程须靠天天与主面对面,与祂亲密相交。

《哥林多后书》第4章

4:I 交托给保罗的使命十分尊贵,因执行这职分而受到的苦难便算不得什么。他因此一点也不害怕,知道神的大能必能帮助他取得最终的胜利。他接上讲这职分的苦与乐、羞辱与尊荣。

4:2 保罗说他不象那些假教师“为利混乱”真道(2:17),他决不谬讲神所交付的信息,而是敞开自己,口是张开的(6:11),坦白放胆传讲(3:12)。他忠心诚恳,毫不隐讳,他敢诉诸信徒的良心,知道他是诚实传讲真理的人;也可诉诸神,见证他的真诚。

4:3-4 有人指责保罗蒙蔽真理。他回答说,对某些人这真理确是蒙蔽的,因为他们心上的帕子没有除去,以致看不见,也不能欣赏。这些人是不信者,心眼给撒但弄瞎了。
“这世界的神”又称为“这世界的王”(约12:31),也就是管辖这罪恶世代(加1:4)的撒但。

4:3 主基督是福音信息的主体。传的人传的是基督,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制作出来的信息。使徒只是听福音之人的仆人,把基督的福音传达。任何教会高举人超过基督就是犯罪。

4:6 那创造天地的主,叫光照耀黑暗的神,现在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在信的人心里,可以驱走罪的黑暗,让信者成为新造的人(5:17)。保罗心中有神荣耀的光照耀,这是从神那里来的主基督脸上所显现的荣光,也是当日在大马色的路上叫他眼睛不能看见的长存的光。保罗指出信徒不只象镜子反映主的形状;主且住在人的心里,让人被这光照亮。

4:7 “这宝贝”就是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瓦器”指使徒。在哥林多的市场上,用陶土制的瓦灯十分便宜,容易打破,但只要能透光便用得着。是那光让卑微的器皿成为有用;是福音改变人的能力,使无用的使徒成为有用。神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

4:8 本段一再强调器皿的无用和脆弱,使徒的软弱和卑微,来证明神福音的大能不受人的软弱影响,一样能贯彻。保罗在这里将自己作使徒所受的苦难和他得到的神大能的保守作比较;许多在人眼中看来不幸的遭际,靠着神的怜悯,一一变为胜利的欢呼。虽然天天为基督的缘故生活在危险与死亡边缘(1:5;罗8:17;腓3:10;西1:24),但靠着住在人里头赐生命光照的灵,这脆弱和必朽坏的身体,却能在今生就经验到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大能。

4:12 受苦的经历是信徒都会有的,但保罗为基督的缘故受的分外多。他宁可天天面对死亡,因为越肯为基督受苦,福音工作便越兴旺,教会和信徒也越蒙福昌盛。

4:13-14 保罗援引《诗篇》的话来证明他也是凭着信心说这些话。神既能叫耶稣从死里复活,那复活的大能在今生能叫我们不惧苦难,在末日也可叫他和众信徒一同复活。是这信心令他能始终不懈,舍生忘死传福音。

4:15 使徒甘愿受苦传扬福音,是为了教会和信徒的益处,好让神临到保罗身上的恩典能临到越来越多的人;他们的感谢随之增加,叫神因此得荣耀。

4:16-17 保罗回到本章1节的话题。他为福音受苦难,外体日坏,但赐生命的圣灵却让他内在的我日日更新。这个内在的我是新造的人,到复活的日子,会成为那永不朽坏的(5:1,17)。既有这极大的盼望,何用为眼前短暂的苦楚担心丧胆。将来的荣耀是今天受苦的成就;今天付出的极少,将来的收获却大得无法比较。

4:18 人在世间所受的苦难和日渐毁坏的外体,都是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物质界的事物。若把眼光放在这些东西上面,难保不失望、丧胆。若能注视内在的我所属的永远且不能毁坏的属天的居所,今生的苦楚便算不得甚么(5:1;西3:1-4)。

《哥林多后书》第5章

5:1 本节至10节一段经文是保罗对复活一事进一步的探讨。本段所讨论的似乎是人死后与复活之间的状态。血气的身体的死亡与复活之间不会有灵魂脱离“形体”的“赤身”时刻,而是可以立刻穿上衣服,与主同在。

5:2 我们在今生肉体中劳苦叹息,切望住入天上居所的快乐。保罗又用衣服作比喻,说信徒得到灵性的身体有同穿上另一衣服。

5:4 我们这必朽的身体陷在世间苦难中,因此叹息劳苦,巴不得能把这“地上的帐棚”早日拆毁。希望能“穿上那个”灵性的身体。这种从天然身体到灵性身体的改变,只是“眨眼之间”(林前15:52),一般的观念,人死是被死亡吞灭(参诗69:15),保罗把这观念反过来,说信徒肉身的逝去是“被生命吞灭”,因他已进入主基督复活的生命里,必死的变成不死的,必朽坏的变成永存的(林前15:53)。

5:5 信徒能得到这不朽的身体是神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是祂奇妙的预备(参腓3:21)。圣灵在我们内心工作,让基督救赎的功效逐渐改变我们。祂复活的大能令我们日新又新,正是此事的证据。

5:6-7 信徒既有这美好的盼望,决不会丧胆(4:1),反而信心倍增,毫无惧怕,因为这盼望有圣灵作凭据(5节)。我们今天住在肉体中,好象寄居的旅客暂时离开家;但有主的灵与我们同在,随时帮助我们走这世上的旅程(约14:16)。

5:8 信徒死后灵魂不是飘游无定而是与主同住。保罗盼望那时刻的到来。

5:9-10 人怎样评估他对主的侍奉,他毫不在意;重要的是主怎样判断(林前4:1-4)。他要大家明白,包括他在内的众人,都要在“基督的台前”交代,各人按行为受报。信徒因信得救称义是充分且永久的事,但我们生活在世,仍有道德的责任要担负。“本身所行”指的是用这个身体所作的事:行善受称赞(林前4:5;弗6:8);行错受责备(西3:25)。不信的人也要受审判(罗2:5,16),那是“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启20:11-13)。

5:12 这些“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就是11:18所说“凭着血气自夸”的人。这些人曾到哥林多教会肆意诋毁保罗的人格,贬低他使徒的地位。

5:14-15 “基督的爱”指基督为人类受死牺牲的大爱。祂一人代替我们众人死,我们众人因此都被当成已死;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接受祂,只有以祂的死和复活当成自己的死与复活的人,才能活在复活的主里头。“众人”因此不是指全人类,而是指基督为他们而死的人,因为信的人在祂的死上有份,所以也在祂的活上有份。

5:16 保罗说他未归主前,是用属世的眼光与标准来看主基督,一切的考虑从人出发;但新造的人有全新的价值观,远超过这世界的智慧的认知标准。

5:17 “在基督里”的意思,是信靠了基督得与祂联合。我们得到救赎,经历圣灵的重生,享有复活的主的新生命,成为新造的人(加2:20)。新的人用新的眼光看事物,不凭外貌。

5:19 人类太容易犯错误,而且甘于堕落,人类的历史不能自行圆满完成任务,最终的一段要由神来建立。在人类堕落与基督再临之间的这段历史也有其目的,这目的就是要人与神和好。神的一切计划都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人悔改接受基督的顷刻,罪便得到赦免(西1:14),因为祂已在十架上完完全全担当了我们的罪(罗4:25)。神又让我们称义,在祂眼中我们可以毫无瑕疵,好象根本未犯过罪一般。悔改是打开神国大门的钥匙,是引进到神国的大道,也是到达神面前的门路。神是主动者,我们与神和好的计划已在神儿子耶稣基督身上完成。人只要接受并且相信。

5:2I “使无罪的…成为罪”这句话中的“罪”应解为“赎罪祭”。神差他的独生子为世人的罪当作“赎罪祭”献上(罗8:3),使无罪的主为我们的罪而死,担去我们的罪,我们可以与基督联合而成为神的义。神用那义的担去我们的罪和刑罚,让罪人在神面前得成为义,与神和好。这是福音的扼要说明。这一切都是出乎神,祂白白的赐给相信祂的人。

《哥林多后书》第6章

6:1 “与神同工”是说使徒都是神的工人,他们也是在一起作工的人。保罗劝信徒不可白受神的恩典而毫无表现;应该为神而活,处处表明是属神的人。

6:2 本节经文引自《以赛亚书》49:8,是耶和华差派祂的“伟大的仆人”去释放被囚的,使被掳的可以回归。神的这个应许已在基督身上应验,“现在”正是恩典的时代。保罗援引这经文来劝信徒趁神仍悦纳拯救的时候,不要错过这恩典(参来3:12-15),也不可放弃信心,放下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去随从异教的风俗;或者接受“另一个福音”,高抬自己(11:4)。

4-5节列有九种作神仆人须忍受的苦难(“许多的忍耐”),依次分为三组:1,一般的苦难:患难、穷乏、困苦;2,别人给予的苦难:鞭打、监禁、扰乱(暴乱);3,自制而忍受的苦痛:勤劳、儆醒(不能安睡)、不食(指自愿的不食,与想吃而不得食的饥饿不同。此处可作禁食解)。

6:6-7 保罗然后举出他致力培育的德行。他尽力将这些德行表现在他使徒的职分上,务求自己的品德能做到圆满无瑕。“圣灵的感化”是培育这些品德的力量;有圣灵同在才能显出这些美质来。“仁义的兵器”说明信徒应以德行当兵器来感化人。

6:8-10 这一段列举作神工人的一生中常会有的顺逆起伏的境遇,两两相对:荣耀,羞辱;恶名(被人毁谤),美名(受神赞许);诱惑人的,诚实的;不为人所知,为人所共知;死的,活着的;受责罚,不致死;忧愁,快乐;贫穷,叫多人富足;一无所有,样样都有。

6:11-13 “口是张开”指说话坦率,“心是宽宏”指胸襟广阔。保罗与哥林多教会之间若有隔阂,起因不在保罗,而在哥林多人。保罗随时坦诚相向,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要是他待哥林多人如此坦诚,他们对保罗也应如此。

6:14 “不可同负一轭”是把旧约“不可并用牛驴耕地”的原则(申22:10),援用到人的生活上,叫信徒不可与不信的人合作;这是不相配的,会破坏信徒生活的圣洁。所以我们教会有很多优秀的姊妹,不愿与不信的人结婚而独身终生,我们做生意也要一基督徒为优先选择,尽量不要与拜偶像的人共谋大事。

6:15 “彼列”是撒但的别名,源于希伯来文,旧约中将此字译为“匪类”(申13:13),代表敌对神的势力。

6:16-18 这两节经文都引自旧约。一在《出埃及记》25:8和《利未记》26:11,是耶和华神与以色列人立约时宣布的话。一在《以赛亚书》52:11及《以西结书》20:34,是先知呼吁被掳的犹太人从外邦人的污秽中出来,分别为圣。

《哥林多后书》第7章

7:1 神的这些应许(6:16,17,18)应可激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对应的行动,得以完全圣洁。

7:2 保罗回到6:11-13要求宽宏相待的题目上。他继续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因他知道教会中有人在曲解、诬陷他,说他不公平、破坏、占人便宜,其实这正是攻击他的那些人的大毛病。

7:3 他不是说哥林多的信徒心中对他有这些想法。他在前面(6:11)已说过,他心胸宽宏,爱他们甚至可以和他们共生死。

7:4 保罗从2:14开始讲的使徒职事的插话,一直到本节才告结束。他现在听到提多带来的消息,这个等待已久的消息是好的也叫人得安慰(6节)。他实在非常快乐。
7:5-7 保罗回到有关自己行程的叙述。他来马其顿等候提多回来报告访问的结果时,外面有许多反对他的人,心里又惦记着哥城教会的事。刚强如保罗也免不了感到软弱,但神藉着环境上的转变,峰回路转,提多此时出现,带来好消息,使他大得安慰。

7:8-11 保罗为那封流泪写的沉重的信担心、懊悔。但教会之受责备而忧愁只是暂时的,这种忧愁也有神的旨意在其中,叫人悔悟归正,是积极的,也是必须的。
所谓“依着神的意思忧愁”,是指为着自己的罪恶和软弱而难过,向神悔改,因而得生。“世俗的忧愁”,是以自己为中心,只记挂己身的得失。所以牧师们的痛苦高于一般信徒,他们往往是魔鬼攻击的对象,也是外邦人迫害的目标,当然来自于家里的人伤害却是更大,他们的“苦”只能向神倾诉,保罗为哥林多教会付出的代价巨大,而且是义工,但却仍旧有很多人攻击他,只有神来安慰他!所以呼求要善待神的仆人!

7:12 “亏负人的”指2:5所说的那位问题人物。“受人亏负的”指保罗自己。“从前”写的信,就是2:4说的那封信。“你们顾念我们的热心”一语,说明保罗和哥林多教会之间,一直以来保持着相当亲切的关系。

7:13-16 提多探访哥林多教会后,回报保罗教会热诚款待他的情形,说信徒战战兢兢,认真接受了保罗信中的劝谕和教导。这消息令保罗欢喜、放心,大得安慰。哥林多教会与提多之间建立了新友谊,为以后的事工奠下了坚固的基础(参8:6,16)。

《哥林多后书》第8章

8:1 8、9两章回到一个旧的问题上。一年前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已提到在教会中募集款项,周济耶路撒冷贫穷信徒的事(见《林前》16:1-4)。保罗已将募款原则告诉了教会。可是这一年来,教会因所发生的一些问题而将此事搁置。如今,问题已获解决,保罗重提此事,鼓励信徒捐献,并且拿马其顿的教会来作榜样。保罗当时在马其顿。
这两章提出了一些捐献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应该慷慨;一是要乐意,不可勉强。
捐献是对神恩典的回应,同时能捐献也表示蒙了恩典,所以说:“把神赐给…的恩告诉你们”(比较8:7,9)。

8:2-5 马其顿教会所以成为别的教会的榜样,因为他们不是以自己的有余来补别人的不足,而是自己也不足,仍能甘心乐意克己助人。保罗见他们处境困难,可能不想向他们提周济的事;但马其顿教会却主动要求捐助。“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中的“恩情”,“恩”是指神给他们的恩惠,“情”是主里弟兄间的情谊,捐款是这二者的表示。主里的情谊不只表现在捐款与受助者间,所有为同一目标而乐捐的教会与信徒之间的团契也加深了。保罗解释马其顿教会所以能慷慨解囊的原因,是他们肯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主,他们的所有连生命都为主所有。捐献在他们只是对主大爱的一点点回报,照主基督的吩咐,把捐款交给保罗(“归附了我们”),去放在最需要的圣徒身上(太25:40)。凡是灵命好的教会,奉献都是非常丰富。

8:6 保罗强调马其顿教会慷慨乐捐的事,不只让哥林多教会知道这个好榜样,也藉此鼓励在金钱上比较富足的哥城教会更热心捐输,不让马其顿人专美。

8:8 保罗不是施加压力,而是要他们捐得十足出乎爱心。马其顿人热心捐输是他们有爱心的明证;哥城信徒现在有机会拿出有爱心的凭据来。

8:12 捐献必须出于乐意,如果是甘心献的,无论多少,都蒙悦纳,那怕只是穷寡妇的两个小钱(可12:41一44)。

8:13-14 可能是攻击保罗的人批评他筹款的一句话,说他把重担加在哥林多教会身上,来减轻别人的负担。保罗说他决无此意,他求的只是均平,富余的要补不足。教会之间与信徒之间都应守此原则。耶路撒冷的教会恐怕很难在财力上有富余,来回报哥林多人;但他们在属灵上恩赐的富足,应可补哥城教会的不足。

8:20-21 做事应光明磊落,单实行还不够(在主面前),还应让人看见(在人面前),这样才可给批评的人无可乘之机。

8:23 “使者”原文同“使徒”,但此处不照广义的意思来解释,只指受差派去完成特别任务的人。

8:24 保罗多次在他人面前夸奖过哥城教会,他相信在这次募款的事上一定也不会令他失望,可以向众教会证明他们的爱心和他夸奖的不虚。

《哥林多后书》第9章

9:1 “供给圣徒的事”指第8章所讲的给耶路撒冷贫穷信徒的捐献。

9:2 “马其顿”是在亚该亚以北的一个罗马省分(比较8:1),而“亚该亚”就是哥林多城所在的省分。

9:3 “那几位弟兄”,就是提多和另外两位在信里没有提名的弟兄(8:6-23)。

9:5 “从前所应许的捐赀”,就是在一年前已应许过的捐献(8:10;9:2;林前16:1-5)。
保罗关于信徒奉献的原则是:出于乐意而非勉强(参5节;8:12)。其次是均平,互补不足(8:14-15)。

9:6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是一句当时流行的格言。捐钱周济耶城教会有同撒种,捐助的人蒙主祝福便是收获(8节),正如《箴言》所说:“好施舍的必得丰裕”(11:25)。为什么很多人没有祝福,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愿意撒奉献的种子,所以就没有收成,奉献是惟一神容许人作为试验神的祝福项目,你的财产挤在你的仓库里,却带不到耶和华的仓库,本身就是亏损。

9:7 引自《七十士译本》《箴言》22:9:“神赐福捐得乐意的人”。凡是为主奉献的人,人们会感谢,神会纪念并赐下更大的祝福。

9:10-11 前文用播种和收割来比喻捐献(6节),这里将比喻的意思引伸:“种子”是神所给,而收割的福气也是神所赐。神让人有捐输的能力,也叫人享受收成的欢乐。

9:12-14 捐献有四种美好的结果:1,缺乏的信徒得到帮补(12节);2,受惠人知道向神感谢(12节);3,受惠人与施予人的关系更加密切(14节);4,人因为捐献者的甘心乐意而受激励,也为他们感谢神(13节)。

9:15 “说不尽的恩赐”也可译为“无法表达的恩赐”。神也给了我们榜样,把祂的儿子赐给我们。这是祂的“说不尽的恩赐”(参罗8:32),我们所献不足报答其万一。神把最宝贵的献给我们,我们却吝啬贪财,愧对神的恩典。

《哥林多后书》第10章

10:1-3 本章至书末,话题转到保罗自己使徒的职分和属灵的权柄上。哥林多教会中潜伏的问题,是有人不顺服保罗,不信他是使徒,不听他的教导,以致教会中人纠群结党,形成分裂。保罗用了四章书的篇幅来驳斥反对他的人,证明自己是使徒。他的目的是要保持教会信仰的纯一。

“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是勇敢的”,此语指保罗在书信中用词严厉(比较林前4:18-21),但是在哥林多传道时却极其的谦柔,前后仿佛两人。保罗解释:他的谦卑、温柔正是基督形像的反照,本段中的“勇敢”指对教会严厉的惩治。

“凭血气行事”是敌对保罗的人对他的攻击(比较1:17;5:16),指他不象一个被圣灵管治的人。但保罗说,他虽然“在血气中行事”(指在血肉的身体里活着),但他的传道工作(“争战”),却不是“凭着血气”,不是靠自己。

10:4-5 “争战”指传道的工作。这是一种灵界的争战,在这场争战中要攻破的“营垒”,是那些在人的内心阻拦人认识神的事物,包括假教师所传似是而非的错误道理,和人的自高自大。

10:7 保罗向一些到哥林多传假道理的人提出质问。这些人宣称自己有从基督而来的权柄,譬如亲眼见过在犹太地传道的耶稣之类。但是他们的权柄不能和保罗相比,因为保罗直接从基督得到启示。

10:10 “气貌不扬,言语粗俗”,大抵是反对者对保罗的毁谤。保罗在哥林多传讲福音,坦白而直率,不用委婉的言词(比较林前2:1-5),与当时一般周游讲学的论辩家或哲人不同。

10:12 “自荐的人”指那些传错误的道理,在哥林多敌对保罗的人。他们没有教会的推荐,乃自己推荐自己。“用自己度量自己…”是说他们以为没有比自己更高的标准,便以自己来做标准。

10:13-14 保罗是蒙神所召作使徒的,神派给了保罗一个特定的区域去传福音,这是“神所量给我们的界限”。

10:15-16 保罗盼望藉着教会信心的增长,福音的影响力可以不断展开,从哥林多到达整个亚该亚省,地中海西部,最后到达西班牙。西班牙是当时的“地极”,是所知的最远而没有福音传到的地方。福音传至“地极”,是保罗最后的愿望(罗15:24,28 )。

10:17 经文引自《耶利米书》9:24,叫人不可夸个人的成就和地位,也不可利用他人的成就来自夸。使徒若靠主在派给他的工场上有所成就,所夸的应是主,而非自己;重要的是得主的称赞。

《哥林多后书》第11章

11:1 本章因为是针对传错误道理的假使徒而讲,所以保罗写时心情迫切,语气严厉。背离正道的哥林多人说保罗无权管辖他们;保罗就说,既然有人向他的权柄挑战,那他不能不说一下自己,来一次显得很愚妄的夸口,展示一点自己的权柄。

11:2-3 保罗自辩,说他用这一点“愚妄”(愚蠢)是合理的,因为他的愤怒不是为了自己,不是出乎血气,而是“神那样的”因爱而生的愤恨。保罗身为使徒,又是哥林多教会的创立人,要杜绝不纯正的道理。错误的教导等于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忠,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11:4 “另传一个耶稣”、“另受一个灵”、“另得一个福音”是一种不同的讲法,代表一样的意思,就是纯正信仰受到错误道理的搀杂。有的假道理借耶稣为名,但不合福音的教理。所传的“耶稣”既然不是福音里的耶稣,信者所领受的便当然不是圣灵,而是“另受一个灵”,“另得一个福音”。这“福音”不讲基督的救赎,而是以人的品德、善行为本,为当时的律法主义。信徒居然随便让这些骗子留在教会中。如今的东方闪电就是传另一个女基督。

11:5-6 “那些最大的使徒”是讽刺语,原指在耶路撒冷的十二使徒(加1:19),他们跟过耶稣,在教会中地位崇高(比较加2:9)。可是,假教师往往托他们的名义,来传讲假道理,把耶城的使徒称之为“最大的使徒”,来贬低保罗的地位,并借用这称呼来主张自己的使徒权柄。他讽刺的不是彼得等使徒,而是这些假教师。

11:7-10 保罗在亚该亚省传道时,没有接受自己亲自建立的哥林多教会的物质供应。他的缺乏,由马其顿省的教会(特别指腓立比教会,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我亏负了别的教会,向他们取了工价,来给你们效力”的意思(8节)。

11:12-15 保罗坚持不接受哥林多人的供应,是为了不给来到哥林多传错误道理的“假使徒”有说话的把柄。那些人既然用各种办法“寻找机会”来批评、攻击保罗(12节),说他和他们一样,是为了利益来传道,保罗用行动反驳,指出他自己为福音不辞劳苦却不肯接受利益。

11:20-21 哥林多的假使徒心高气傲,自以为是。他们占了哥林多人的便宜,有如“侵吞”、“掳掠”、“侮慢”,哥林多人都能逆来顺受,好象“作奴仆”一般。

11:22-23 22节讲述保罗作神仆人的资格。他拥有特殊的身分,是纯以色列血统,亚伯拉罕的后裔;这是当时很看重的身分。23节至章末,讲述他为福音所受的劳苦,所付出的代价。这些也是作基督真正仆人的条件。保罗平时很少提及这些经历。

11:24 犹太人会堂执行笞刑(鞭打的刑罚)时,根据旧约的规定,只打规定的四十板中的三十九下(申25:1-3);免得误打,超过四十,以致犯罪。所以这里说,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保罗接受会堂的鞭打而不反抗,有五次之多,可见他归主以后,仍然尊重自己祖先的传统。

11:25 保罗被“棍打”三次,大概也包括腓立比的那一次(徒16:23)。“被石头打”是在亚西亚省的路司得(徒14:11-19)。保罗布道常经水路,但是遇船坏的事却不见于他三次布道旅程的记录中。《使徒行传》27章的沉船,是发生在后来解赴罗马受审的行程中。

11:29 “软弱”和“焦急”指保罗一心以教会信徒为念。比较《林前》8:7,13;9:22。他以信徒的软弱为自己的软弱,为他们的跌倒内心焦急。

11:32-33 事载《使徒行传》9:24-25。他当时所住的房子大概建在城墙上,窗户开向城外,所以可从“窗户中”逃走。这是一次羞耻的经历。他追叙了许多光荣事迹,也讲到自己的失败,可见不是血气的自夸

《哥林多后书》第12章

12:1 1-10节12:2-4 《使徒行传》有好几次保罗见异象的记载。除了在大马色的路上与复活的主面对面之外(徒9章),还有在耶路撒冷的两次(徒22:17-21;23:11),哥林多城一次(徒18:9),以及往罗马途中(徒27:23)。这些都是主亲自显现。主藉着其他方式向他说话,则有在大马色(徒9:12)和特罗亚的各一次(徒16:9)。这都是有《使徒行传》记录证实的事。本章所记的经历相当特别,保罗没有说有没有见到主,他所侧重的是他听到的话,而这经历也非出自他的要求,而是“被提去”,说明是神主动给他的。为了避免有夸口之嫌,他用第三者地位来记叙,说这件事是发生在一个他认得在基督的人身上。事情发生在十四年前,推算当在他从该撒利亚乘船去大数(徒9:30)和巴拿巴把他从大数带往安提阿(徒11:25)之间。

保罗对这次经历十分确定,只是不知道是连身体被提,或只是发生在身体之外。“第三层天”似指地球大气层的蓝天和外太空与诸星际之外的一处可见神的地方,主把他提到那里。第三层是不是最高一层的天,保罗未说明,只说那是乐园所在,他在这里听到人无法说明也不可以说的启示。这种奇异的经验,一定给了他无比的力量,能负起日后艰苦异常的使徒的责任。去到乐园是人间稀有的经历,别人一定会用冗长篇幅来叙述,以博取人的惊叹与羡慕。但既是出乎主,他轻轻带过,不以此夸口;而且因为此事,他身体带上了一生不能去除的痛苦,以免他因启示甚大而自高(7节)。

12:5-6 保罗继续把“这人”与他自己分开来叙述。若以第三者来看此人的经历,的确可为他夸口;但若站在那人的立场,他要夸的只是他的软弱(参11:30),恐怕人家把他过分看高。
12:7 为了防止保罗因所得启示过于自高,有“一根刺”加在他的肉体上,这根刺给他身体的痛苦一定极大,以致他担心会妨碍他的侍奉。可是正因为有了它,能击败他的骄傲自大,让他能完全倚靠神,缺憾反成了他的力量与帮助。至于这根刺是甚么,历来有许多解释。有的说是身体上的,例如耳鸣或头痛,痉挛症、疟疾;有的说是精神上的,例如受迫害,为犹太同胞担忧,或者往事苦痛的记忆。虽无一致的看法,但一般以为应是《加拉太书》4:13所提的眼疾。“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指神藉着撒但来管教他(参伯1-2章),让他能更有力量侍奉。

12:8 保罗祈求神所得到的答复,不是移去了那根刺,而是给他够用的恩典来承受这痛苦。有的人说他三个祷告是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作的,但一般相信是在他得到这根刺的痛苦后,连续求告三次,知道虽蒙垂听但未蒙应允,便学会了如何去接受这软弱,让神的能力显得完全。

12:10 神既给了他足够的恩典,时刻随着他;甚么时候他软弱,他便能得到这恩典的供应,靠着主的力量成为刚强。保罗身体虽然软弱,又受凌辱、逼迫与困苦,但他讲道如此有力,书信写得如此深刻、影响深远,且能履险如夷,历万难而平安无事(参11:23-33),都是神超越的能力和丰富得无比的恩典在他身上的作为。保罗深懂此事,所以他喜欢夸自己的软弱。要是软弱是神的能力覆庇的条件,他更以软弱和其他的患难为他的喜乐。

12:13 本节为保罗又一婉曲劝谕之笔。哥林多教会享有保罗所设立的其他教会所得到的一切好处,为甚么还要怨恨他呢?是不是只缺少一件事,就是他定意不负累哥城教会(他有缺乏宁可向别的教会去补足),以致他们觉得不及别的教会呢?若这算不公道,那得请他们原谅。

12:14-15 “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第一次访问是到哥林多传道之初(徒18:1;林前2:1)。第二次是2:1提到的那次不愉快的访问(比较13:2)。这“第三次”是保罗计划中的另一次行程。下句的意思是:保罗去哥林多,动机纯正,是为了哥林多人的好处,而不是要得着物质上的利益。他们是他属灵的儿女(林前4:15),父母爱子女,可以牺牲一切来养育他们;这也正是保罗的心意。、12:18 这里只提到一位弟兄与提多同去,但在第8章先后提到有两个弟兄。这里未提的一位或为8:18所说由捐款各教会选派的那个代表,因为他不是代表保罗。

12:19-21 这几节是说,保罗这次去哥林多,如果教会不长进,他会加予惩治,那将会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所以他劝教会应该好好的预备自己。

《哥林多后书》第13章

13:1 本章为保罗在结束此信时说的劝勉的话。他根据旧约所定审理案件的原则(申19:15),说他来处理教会的问题,不会只听片面之词,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这说明他第三次的访问是具决定性的。

13:2 这里有他在2:1所说的第二次访问的一些具体资料,证明他的确去了,但过程不愉快。
13:3-4 保罗因为谦卑、隐藏、不夸口,好象很软弱,不象反对他的人那末张狂夸耀,令到哥林多教会中一些人说他不够做使徒的条件。保罗因此说,在必要时,特别在处理哥林多人的问题上,他会刚强,必不宽容。他有看来软弱的一面,也有真正刚强的一面,就象基督被钉十字架时,好象很软弱,但祂从死里复活,却表现出了神的大能,因为“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1:25)。

13:5-6 哥林多人要求保罗作使徒的凭据。保罗反问他们应该拿出凭据来证明自己真有信心。与其问基督有没有向保罗说话,不如问自己基督真住在他们里头没有。“可弃绝的”是说通不过这试验而被弃绝。那些假冒的使徒便属可弃绝之列。

13:7 保罗希望哥林多人能发现他确已通过这试验。他求神让他们端正行事,不作他信中一再谈到的“恶事”。要是他们能行事端正,时时有基督在心里,即令他的使徒是假的也没有关系,因为他来时已经用不着行使惩治的权柄,来证明他是使徒了。最重要的事是他们蒙神的悦纳。

13:8-9 8节可能为当时很普通的一句格言,保罗引用来说明:使徒行使权柄只可以用来支持真理。要是他来时大家能看清事实,分辨真假,根本用不着他来惩处。这样,即令他被人视为软弱,只要他们真能在神面前刚强,也就满足了。

13:11 “仁爱和平的神”:保罗很少用这称呼来称神,他多用“和平的神”(罗15:33;16:20;腓4:9等)。可能哥城教会的分裂是因为爱心不足,要他们从神多得爱心,共享和睦。

13:12-14 看《林前》16:20。保罗要他们思想神藉着圣灵的能力,在基督耶稣的恩惠里,给的福分何等无穷无尽。

petertong
2 COMMENTS
  • Day 73 哥林多后书 3~13 加拉太书 1~4 章 – 圣经书院

    […] 寻【释经:哥林多后书】【杳经:哥林多后书】【释经:加拉太书】 […]

  • 47.哥林多后书⬅️⬅️(含中英诪读,释经,查经)️ – 圣经书院

    […] 【杳经:哥林多后书】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