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导论》珍藏版

《新约导论》珍藏版

新约导论(一)

新约时代的背景
主前六百年左右,全以色列被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国所亡。

巴比伦是当时最强的国家,亚、欧边界上的世界,都在他的统治下。但不久,波斯兴起,代替了巴比伦的势力。主前三百多年的时候,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腓力发奋图强,没多久便征服了整个希腊。腓力死后,儿子亚历山大带领大军进一步征服了波斯及北非等地,马其顿帝国统治着当时的世界。马其顿军队所到之处,希腊殖民地城邑,纷纷建立,希腊语言和文化随之到处流传,希腊文也成了那一带地方的共用语言。亚历山大死时,正当盛年,才三十三岁;后继无人,帝国因而分裂,日趋式微。此时,罗马帝国崛起,日益强盛。罗马是在主前750年左右由意大利半鸟上的一些村落联合组成的;主前509年,已有了稳定的政府;到了主前250年左右,已统治了整个半岛。

再过百年,罗马征服了整个南欧与北欧。到主前一百年左右,罗马已陆续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余下的土地在主前三十年已完全收入罗马版图,成为横跨欧亚的一个大国。

此后的几十年,罗马帝国励精图治,一方面致力巩固内部,改进政治体系,一方面设立开明公正的法律制度,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道路网。人民的生活日形安定。
罗马人虽然用自己的拉丁文,但希腊文可说全国通用。这一切都成了以后传播福音的极大帮助;特别是保罗时代,他可以自由到各地传福音。犹大国被巴比伦灭亡,很多犹大百姓被掳到了巴比伦。后来波斯国兴起,准许百姓归回以色列地。最初由设巴萨带领,重建圣殿,后来由先知撒迦利亚、哈该等继续,约于主前516年完工(参看《以斯拉记》)。

又过了七十多年,省长尼希米及文士以斯拉先后带领了一些人回到耶路撒冷,重筑城墙,并且教导百姓明白律法。

百姓被掳在巴比伦居住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旧约律例,后来有一些“教师”或称“律法师”的,召集百姓,予以教导,带领敬拜神。这样的聚会形成了被掳在外的犹太人的“会堂”。现在圣殿重建,百姓又可以在圣殿里献祭敬拜神了。

马其顿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的一个部下所建的叙利亚国,在主前第二世纪兴起了一个颇有魄力的王,他的弟弟安提阿哥继他登位。此人能干却狂傲,肆意横行,曾命令人用猪在圣殿中献给他的太阳神,因此引起了由犹太人祭司领导的反抗。犹太人打败了安提阿哥,在主前165年收复耶路撒冷,夺回圣殿,重新洁净,再奉献给神。就这样开始了犹太历史中辉煌的马加比时代;犹大国成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只可惜为时不久。

在主前63年,罗马征服了耶路撒冷,军队掳去无数的犹太人,从此犹太人失掉了国家的地位,直到本世纪(1948年)才复国。

自巴比伦归回耶路撒冷以后,犹太人对旧约的律法变得极其热心。到马加比时代,此种热心有增无减;因此被掳归回后犹太人的生活,对主耶稣时代犹太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以后,教导百姓守神的律法。他教导的方法,是按着字面的意义去解释旧约,使人非常看重圣经的话,于是百姓中渐渐兴起来了一些人,专门教导人明白旧约,遵行旧约。他们的生活都严格按着圣经字面的意思去行。这些人就成了“法利赛党”的起源。“法利赛”一名,基本意思是“分离”。法利赛人是“分离者”。他们要与世俗分离,过分别为圣的生活。后来他们却变成一批只重外表仪式却忽略内心属灵真实的人。主耶稣常责备他们假冒为善。

当时,犹太百姓中另外有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兴起,称为“撒都该党”。撒督是大卫时代的大祭司,撒督的众子可以说是当时的祭司团(参代下3:10)。很可能此名称一直流传到主耶稣时代,撒都该党也从此得名。

此派人的势力很大。在相当于今天政府议会的犹太公会中占有很多席位,而且公会主席一定是撒都该人。在神学思想上,他们倾向自由。他们所注重的是政治势力。
新约圣经里还提到一个“奋锐党”。严格来说,奋锐党不是一个教派,而是一个狂热的政治党派。虽然他们也相信旧约,等候以色列人的弥赛亚降临,但他们的主要目标却是以武力来复兴以色列国。

新约圣经写作时期

全本新约二十七卷,按内容性质来说,大概可以分成三部。这二十七本的头五本从《马太福音》至《使徒行传》是历史。第二部分,从《罗马书》到《犹大书》共二十一本都是书信,讲到教会的信仰和生活问题。最后的一本是有关未来的启示,称为《启示录》。

按内容来说,历史事迹发生在先,然后才有真理的教导;《启示录》所讲的内容到最末才会发生。但是这些书卷写作的次序,却不完全按着所讲事情发生的先后。

历史部分的前四本称为福音书,记述耶稣基督如何在地上完成救赎人类的计划,一切事件的选择,次序的安排,都是按此目的来决定。

这四本福音书的前三本,记述的内容和次序的安排很相似,只是重点和写作的对象有分别。《马太福音》是向犹太人解释耶稣基督是狮子,是旧约所应许的犹太人的君王;《马可福音》是向罗马人讲明耶稣基督是牛,是神的仆人,来完成神的救赎计划;《路加福音》是向希腊人证明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成为人,来拯救罪人。

这三本书都是在主后六十年代以前写成的。

《约翰福音》是在主后九十多年写成,目的是要向全人类证明耶稣基督是鹰,是神的儿子、人类的救主。《使徒行传》则记述教会在地上的成立和发展,也是在主后六十年代写成的。我也称为它是圣灵行转,也叫教会行转。因为它记载了圣灵开始降临在基督徒身上,记叙了新约第一个教会的诞生。

书信部分的次序不是按写作时期的先后,而是按内容的性质来编排。出于同一作者的书信都排列在一起。

保罗的十三封书信排在最前,以《罗马书》领先。《罗马书》是讲救恩真理最重要的一本书。其他书信则多少都牵涉到一些教会生活问题。

保罗的书信多半是在主后五十年代写成。《以弗所》、《腓立比》、《歌罗西》及《腓利门》等书是保罗在罗马坐监时写成的。《提摩太》前、后书及《提多书》是保罗离世以前不久写成的,时间都在六十年代的早期。

从《希伯来书》到《犹大书》的八卷称为“普通书信”,因为大体说来,这些书信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教会,而是当时一般的教会。《雅各书》可能是在五十年代写成的,其他的书信都是六十年代写的。只有出于约翰的三封书信,则是在九十年代写成的。

约翰是使徒中最后离开世界的一位。晚年时,他居住在以弗所,牧养那一带地方的教会。大概在主后96年到98年间写成《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及《启示录》。虽然这几本书写作的次序不大确定,但说圣经上最末一本书,在时间上也是最末写成 的,大概没有问题。

《希伯来书》的作者不明,但我认为应该是保罗写的,尽管这本书一反常态没有写出自己的名字,但我查考资料,有特殊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保罗避免造成迫害和误会,故意隐去著名,便于在耶路撒冷流传,这本书质量和意义远大,只有保罗才能写出这样的书信,智者见智。这件事将来见主时,向主求问。

三、新约时用的语文

中东地方有几种语言都相当接近;其中有两种特别接近。一种是以色列人一向用的希伯来文,另一种是叙利亚及巴比伦地方人用的亚兰文。以色列人被掳以后,留在巴勒斯坦的百姓,因与迁来的亚兰人混居,渐渐都用亚兰文;而被掳去巴比伦的人归回后,当然也讲亚兰语。所以在主耶稣时代,犹太人通用的都是亚兰语文。但在另一方面,自从亚历山大建立了马其顿帝国,统治当日欧亚世界以后,希腊文也成了那一带地方的通用语言。

当时巴勒斯坦的居民,也同样通晓希腊文。主耶稣在世时和门徒的谈话,或向当地人的讲道,很可能都是用亚兰话。福音是为全人类的,新约的书卷如果用的是亚兰文,当时世界上一定有许多人看不懂,而且也可能不会十分被人看重;因此在很多思想的表达上,希腊文的构造比较精密准确,所以写新约圣经时,在圣灵的带领下,就选用了希腊文。

全本新约都是用希腊文写的,但新约的体裁和当时一些其他著作的体裁似乎很不同。因此有人认为新约希腊文是特别为写新约所创作出来的一种文字,甚至有人用讥讽口吻称之为“圣灵的希腊文”。这种文体的分别曾使许多人觉得困扰。

但在最近一百年来,神给教会有了许多新的亮光,特别是最近发现了许多当时无意保存、却意外地保存下来的文件,例如一些普通收据、便条等。这些文件上用的希腊文,和新约圣经所用的希腊文一样。

当时文字著作所用希腊文,文体比较典雅,用字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便条类的文件,用字和文体都比较通俗。文学著作如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所用的都属于古典希腊文;而便条文件所用的,则是当时一般人通用的希腊文。粗略地比较来说,前者有同中文的“文言文”,后者有同通用的“白话文”。新约圣经就是用当时通用的希腊文写成,而不是用学者所用的古典希腊文。不过,新约圣经在用字及达意方面上,有时仍有些比较特别的地方。

犹太人自从被掳时代开始,就往外地移民,到主前三、四百年左右,这种现象更为显著。亚历山大时代,曾将许多犹太人移到他所建立的希腊殖民地城邑去,被移居非洲北部的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特别多。这些犹太人完全在希腊文化里长大,不懂希伯来文,所以完全不认识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犹太人的领袖很关心这件事,请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来帮助他们。据传统说,在主前两百多年间,耶路撒冷差派了七十二个学者(每支派六个)来到亚历山大城,得到埃及王的支持,将全部旧约译成了希腊文,普通称之为《七十士译本》(简写作LXX )。

这些犹太学者虽然精通希腊文,但到底《七十士译本》是翻译的书,而且有些旧约的思想不是太容易表达,所以有些表达方法比较特别。在主耶稣时代,很多犹太人都熟悉这个译本,新约的作者也不例外。他们既然熟悉《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文体裁,而且与他们自己所写的在神学思想上类似,所以新约圣经有时带上《七十士译本》体裁的特色,自是意料中事。这是为什么新约的希腊文有时出现受希伯来文影响的语句。但实际上,这种特别色彩的地方并不太多。

新约圣经是由将近八位不同的作者写成的。他们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个性和教育背景,因此这二十七卷书虽然都是以通用希腊文来写,各卷的文体却很不相同。

《希伯来书》和《彼得前书》的体裁文雅,最接近古典希腊文;《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文体典雅,极富文学价值;约翰的著作简洁、生动,特别是《启示录》,受希伯来文体的影响很深。保罗的著作纯朴有力,虽不刻意修辞,但在语句构造及用字方面,极其谨慎,在教义的阐释上特别精确

四、新约成经的过程。
新约共有二十七卷书,称为“正经”(canon),或译“正典”。“正经”(正典)的意思是教会接纳为正式经典的书,内容绝对可靠,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标准。教会初成立的时候,新约的书卷尚未成形;后来出现时,又不只这二十七本。从许多书卷中选了这二十七本,定为正式经典。

为什么要定这些书为正式经典呢?用什么标准,又由谁来定呢?
教会最初觉得需要定出一个“正经”的规范来,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主耶稣时代,已清楚的有了旧约的正经。主耶稣所接纳的是今天旧约的三十九卷书,按希伯来文圣经的编排法,为二十四卷。这就成了教会的好榜样,想到自己也需要一个正经的范围。另一方面,当时有些人传讲一些错误的教训,教会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教训的对与错呢?同时,还有一些人按自己的意思,随便定出书目,说这些书是圣经。教会也需要一个标准来决定到底什么书才是圣经。

再一方面,福音传的广了,信主的人多了,教会要教导、栽培这些信徒,也需要一些根据,好用来教导。教会因此感觉到,一个正经的范围是需要的。
至于定这二十七卷为正经的经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消极和积极的方面来思想一下这个过程:首先,从消极方面,我们要看看正经“不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一本书的作者是否使徒,不是决定为正经的条件。如果要使徒作的书才能成为正经,那么《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犹大书》等就都不应该在圣经里面了。

第二,任何一本书是否成为正经,不是由教会定的。如果教会能订定新约的正经,那么新约书卷的权威是从教会来的,教会的权威便大过神的话的权威了。教会没有这样的权柄,而且在教会历史中,从来没有过订定新约正经的行动。

第三,新约正经也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定的。同样的理由,没有人或由人组成的团体能将作为神话语的权威加在一本书上,不论是教皇或什么会议,都不能如此订定。

第四,圣经的正经不是慢慢形成的。有人以为教会使用一些圣经的书卷,感觉到这些书有价值了,于是便接纳这些书为正经。事实上不是如此。许多经卷写好了,即刻被教会接纳为圣经。保罗在《提摩太前书》5:18,将《路加福音》当为圣经;彼得在《彼得后书》3:16称保罗的书信为圣经。当然,有些书卷在有些地方比较晚才接纳为正经,但在别的地方却很早就接纳了。在积极方面,我们看看圣经是如何成为正经的。

首先,一本书属于正经的唯一条件,是神的默示。新约的书卷列在圣经之内,因为这些书是神的话。神要将祂的旨意、真理,启示给人,祂就预备了一些人,或是拣选了祂预备好的人,按着神的意思,将神的启示忠实地写下来。这些书虽然用的是作者自己的笔法、文字,但所写出的都是神的话。圣经不是使徒的话,也不是由使徒记录下来神启示的话,而是真正、完全的神的话语。

另一方面,这些书写好以后,被教会接纳成为正式经典。虽然新约每卷书都是神所默示的,但这些书卷是经过好几十年的时间,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写成的;而且最初不是每个教会都有全部二十七卷书。多数教会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后来经过抄写、传阅,教会渐渐才拥有这些书卷。同时,也有一些不应属于正经的书卷流传于教会中。这时,教会觉得有需要确定什么书是圣经,什么书不是,因为当时在教会流通的不单是这二十七卷书。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