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 《马太福音》收藏版

查经 《马太福音》…

导论(一)

《马太福音》和以后三本福音书所写的,是发生在中东一块长不到二百四十公里的土地上的故事,但影响到今天广大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时间上所占不过公元纪元前后三十多年,却深入到人类历史的今天和明天。

这个故事不只创造也改变了历史,为人类历史重定方向。这是一个关乎今天每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故事,因为所讲的是耶稣基督的一生。马太写这本福音书,要我们知道神拯救世界的一个大计划,神希望用这个计划把地球这颗叛逆的行星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

耶稣是神应许赐给全人类的拯救者,祂的一言一行处处应验旧约圣经的预言。祂的教训在精神上与神指导人行为的律法是一贯的。谦冲的人子耶稣降生在马槽中,长大于木匠家,在约旦河里受洗,在旷野受试探。祂生活在穷人与罪人当中,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把天国的道理教导人。祂后来被钉在十字架上,葬在借来的坟墓中;最后战胜了死亡,成为世人复活的主。

《马太福音》讲耶稣的一生虽以《马可福音》为参考,但作者提供了许多《马可》没有的材料,诸如耶稣的降生,关于教会的教训,以及耶稣的家谱等等。全书用的是传记体,但作者没有严格依时间的先后来写,而是用主题为经,材料为纬,编织在一道作报导。耶稣五篇相当长的讲道就是用这方法写的,其中一篇是著名的“登山宝训”。

本书郑重地介绍了天国,这是神要在人间建立的国度,主基督会亲自来治理;世界那时会有真正的公正与和平。

一、本书作者
初期教会的作家,引用此书次数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三卷福音书,可见本书的重要性。

在圣经原稿上,四本福音书都没有注明作者。早期历史资料,证明本书是马太所作,他是迦百农城的税吏,也是耶稣十二使徒中的一位。马太原名利未(可2:14),为罗马税吏;因为要替罗马政府向同胞征税,这职业为一般人所蔑视;何况作税吏的人,通常不免压榨欺骗(路19:8)。马太认罪悔改,尽改前非,反能以他速记的知识和精确的数字头脑,写成了《马太福音》;其中详尽记下了耶稣的多次讲道。

二、写作时期

《马太福音》的写成一定早于主后70年。因为书中所讲有关耶路撒冷城被毁的事(主后70年),是以预言方式说的,可见当时尚未发生。一般学者都相信,马太写他的福音书时,由马可执笔的《马可福音》已经面世,所以,马太极可能参考过《马可》,但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写成这一部特色独具的福音书。成书约在主后60至70年间。

三、本书特色

作者引用了很多旧约预言,证明耶稣基督就是神所应许要来临世上的救主弥赛亚。四卷福音书中引用的旧约经文,以本书为最多,计有93次。在《马可》书中,只有49次;在《路加》书中,有80次;在《约翰》书中,只33次。本书最常见到的一句话是:“这就应验了主藉先知所说的”。除了引用旧约很多外,有关犹太文化背景的叙述,也分外详尽;说明本书写作时是以犹太读者为对象,他们大多数是初归信的基督徒。

本书除了记载耶稣在世上的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详尽记录了耶稣的重要讲道和教训。这些讲道记录一共分为五组:

1,登山宝训(5-7章);

2,给十二使徒的宣教训勉(10章);

3,天国的比喻(13章);

4,教会的生活和纪律(18章);

5,末世(24-25章)。在每组之前或后,编入了耶稣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片段记载。
马太特别说明耶稣是大卫王的后裔,是狮子,是君王,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在第一章中就列出祂的家谱和世系。当时人对弥赛亚常用的称呼:“大卫的子孙”,多次使用在耶稣的身上。

《马太福音》列在新约卷首,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本书不但信息重要,而且内容和旧约密切关连,正好成为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桥梁。

四、巴勒斯坦人的生活

希腊文明的影响力也渗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日常生活中。加利利海东南面的低加波利(大约有十个城镇),是耶稣和门徒常到的地方。这是一个受希腊文明影响的典型地区;外邦人集居,庙宇林立。甚至在耶稣故乡拿撒勒城附近,今天也发现有希腊文明的遗迹。看见了希腊文明在巴勒斯坦的影响,我们不难想象耶稣传道时面对的问题是多么复杂而微妙。耶稣教导门徒出去传道时,须“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是针对现实而说的。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只面对文化上的外来冲激,也经历了政治上的转变。

两约中间时期,在主前一世纪,马加比家族革命失败后,罗马政府为了防止同样事件发生,派军队驻扎巴勒斯坦各重要城镇。在福音书中,我们看见罗马兵丁、军官(百夫长、千夫长等)、官员等出入民间,和犹太百姓往来;而且与犹太人一起听施洗约翰和耶稣讲道。更有不少弃罪悔改,归向了真神。

地中海一带地方属罗马帝国版图。当时罗马政府虽管辖犹太地,但给予犹太人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力。罗马皇帝为犹太人立了一个半属犹太血统的王,就是以东人(以土买人)希律大王。他就是耶稣降生时屠杀伯利恒城婴孩的暴君。他效忠罗马,管治犹太人。又大兴土木,为他们建造圣殿,以牢笼犹太爱国分子。他在主前4年去世(耶稣降生年份的计算方法,参看2:1注),他的众子分别承受了他的封地。一般百姓心中,并不接受罗马政权,也不尊敬希律。在民间发生真正影响力的反倒是圣殿里的祭司。大祭司是人民的精神领袖。罗马政府需要他们的支持,否则便难管治百姓。

五、犹太人的信仰
在上层,犹太人有公会管理宗教和民间事务。公会的成员是祭司和民间的长老,大部分是撒都该人。他们信仰僵化,墨守仪文,不信天使、复活、鬼魂等事。当时另有一个宗教派别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分庭抗礼,在信仰解释上走不同道路;可是他们拘泥传统,死守仪文,缺乏生气。这些人都常与耶稣接触,和耶稣辩论真理。当中且有一些人暗暗作了耶稣的门徒。

犹太人流行一个观念,在旧约圣经中,神曾应许的弥赛亚,会在他们那个时代来临;所以敬虔的犹太人对这位民族的救星都存着热切的盼望。但是,犹太人因为长期受着外族压迫,所以在宗教上,弥赛亚观念多少带有政治性。他们想望中的弥赛亚是个大英雄;会带领犹太民族推翻罗马政府,建立犹太本色的大卫王朝。当然,这些都不是神所定的计划。

基督耶稣这位真正的弥赛亚,降生在宁静小城伯利恒的卑微马槽里,如果不是东方的博士前来朝拜,报告大喜讯,热闹京城耶路撒冷的权贵和领袖,根本不会知道这件划时代的历史大事已经在静寂之中发生了。而本书,正是这位要在人世间建立属灵国度的耶稣基督的一生行述。

《马太福音》第一章

1:1 新约圣经从一个婴儿的家谱开始。第一节不只是一个家谱的开端,也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胜利宣告。旧的、满了仇恨的黑暗世界和有罪的人类的绝望都告过去;光明的、充满爱和希望的新时代,随着婴儿耶稣的降生来到地球。创造宇宙和全人类的父神所曾应许亚伯拉罕和大卫的,众先知所不断预告的“为我们而生”的婴儿(赛9:6),现在已经来到世间。这一节短短十九个字,把旧约和新约连成一体,把生活在旧的世界里的人引领到阳光灿烂的新天地里。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到爱与救恩的新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新约中,有耶稣的两个家谱,一在此处,一在《路加》3:23-38。此处的家谱从以色列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开始,终于马利亚的丈夫约瑟。《路加》则以约瑟始,上溯到人类的始祖亚当。此处所记家谱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包括十四代。这种安排极可能与大卫的希伯来文名字有关。希伯来文字母也可以表示数字,大卫名字中的三个子音d,w,d,(d等于4,w等于6)加起来是14。这种分法,除了便于记忆,也从一开始便突出了耶稣是自亚伯拉罕经大卫王一脉相传的王族后裔。指出耶稣的降生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早在神的预备中,在祂预定的时刻,为历史开始新时代。

1:3 《马太》家谱的一个特色是一再提到女性。除马利亚外,这个家谱记有四个女子的名字:1,他玛—犹大的儿媳,可能是土生的迦南人。2,喇合(1:5)—迦南土著,耶利哥城的妓女。3,路得(1:5)—摩押女子,大卫王的曾祖母。4,拔示巴(1:6)—大卫王的妻子。家谱中未直接记拔示巴的名字,只称她是“乌利亚的妻子”。赫人乌利亚是拔示巴的前夫(撒下11:2-5)。

1:11 耶哥尼雅在《耶利米书》22:24-30叫做哥尼雅,曾被咒诅在他的后裔中无人能坐大卫的宝座。约瑟为哥尼雅之后。耶稣若是约瑟肉身所生的儿子,因这咒诅的缘故,不能掌王权;但耶稣出自马利亚一脉,约瑟不是祂生身的父亲,所以不受咒诅的影响。

1:16 家谱叙述到耶稣时和以前不同,不用某人“生”某人,而用“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指出耶稣的降生与一般不同。“基督”是耶稣的尊称,意思为受膏者,原字Christos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希腊文写法。耶稣是肉身的名字(路

1:31;2:21)。称祂为“基督”,把祂和旧约预告要来的那位先知(申18:15-19)、祭司(诗110:4)和君王(撒下7:12-13)贯连为一。

1:17 这三个“十四代”各以大卫王的统治、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和救世主耶稣基督的降生三大以色列民族的重要时代来结束。这个家谱象旧约的家谱一样(创5章;代上1-9章),有若干代没有写出。例如1:8的“约兰生乌西亚”,在乌西亚与约兰之间隔有亚哈谢、约阿施、亚玛谢数代。乌西亚应该是约兰的第三代孙(王下8:25;13:1-15:38;代下22-25章)。“生”这个字在原文不单指从父亲生,也可以指出自很远的祖先。家谱说某人生某人,其间有一些隔有若干代。

1:18 从本节到25节是耶稣降生的记载,一个旧约一再预告的救主现在来到人间。马利亚是从圣灵怀孕(20节),那参与天地创造工作的圣灵(创1:1-2),现在要把弥赛亚的新时代引进到人类的历史中。天父创造的大能通过耶稣的成孕与降生,重建祂的新国度与新子民。

按犹太法律,定婚与正式结婚具有同等拘束力。一个已婚或定了婚的女子要是不贞,丈夫可用石头打死她(申22:23-24)。马利亚已经许配,即是定了婚;约瑟宅心仁厚,只想暗暗把婚约解除,等于说,“她不再是我的妻室”。

1:21 “耶稣”是希腊名字,等于希伯来文的Jehoshua,意为“耶和华是拯救”。

1:23 “以马内利”不是称谓。按希伯来文用法,此字只表示性格或特质,说明耶稣生活在人当中,施行拯救与审判;耶稣实际上没有用这个名字。以马内利的意思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这也是我的常用的问候语。

《马太福音》第2章

1 马太不象路加,对耶稣的降生只简简单单提了一个地点(伯利恒)和时间(希律王的时候),然后用记事来说明祂的出生对人的意义,以及如何应验了先知的见证(6,15,18节)。博士朝拜婴孩耶稣,证明出生地是伯利恒(5节),也说明祂一到世上,自己的百姓中的领袖就敌对祂(13节),非犹太人世界的代表反而尊敬祂(8,10节),预示日后全世界都有人归向基督。耶稣降生的年份:基督纪元前46年(罗马建国第708年),犹流凯撒(《和合本》译为该撒)设立“凯撒历法”,规定一年自现在的一月一日开始。主后六世纪,罗马僧侣小狄约尼西(Dionysius Exiguns)创立以耶稣降生来定年代的历法,获普遍采用。后来历史资料渐多,计算年代也较准确,才发现耶稣降生年份的推算有几年的出入。现在大家都同意,耶稣是在主前6至4年降生的。季节也不是十二月冬季,牧人冬季不会放羊的。
“希律王”:此处和《路加》1:5提到的希律,在历史上叫做大希律,又称“希律大王”。主前37年,受封为王;任政时期,致力增加耶路撒冷的华美,建造圣殿。但此人凶悍残忍,曾下令尽杀伯利恒城的婴孩(2:16)。

“博士”:希腊原文magoi为古波斯字,指懂得星象的人。“博士”确实人数无法知道,是否东方的王也难稽考,只知道可能来自波斯或玛代。基督降生时的那颗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来到犹太地寻找新婴;在耶稣降生后数月才到达。希律派他们去伯利恒时,那星再现,成为引路的星。

“伯利恒”:在耶路撒冷以南不远,为一小镇,是大卫王的故乡(撒上17:12),也是耶稣养父约瑟的祖居地(路2:4)。

2:4 “文士”是抄写圣经的人,也是把犹太人口授律法加以注释和讲解的“律法师”。在一个注重律法传统的宗教里,文士的工作十分重要,是旧约中的一种职司(参撒下8:17;20:25;王上4:3)。文士除了抄缮圣经,还要记录犹太人的教师(拉比)对各种问题的裁决,和对圣经经文的寓意讲解。耶稣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奉寓意讲解为解经正统,也就是不依字义而依借意或喻意来解经,把人的意思强加在经文上。耶稣曾严责此事(参太23:15-36)。

2:11 博士是在一间“房子”里(不是畜棚,参路2:1-7)见到耶稣和马利亚,说明耶稣已出生一段时间。2:16说,希律照博士提供的资料,屠杀两岁以下的孩童以绝后患,而非只杀刚出生的婴儿,更证明博士不是在耶稣降生的当晚见祂。

古代东方世界,献礼物象征效忠。据传统解释,黄金、乳香与没药分别代表王者的高贵、神的崇高,和牺牲与埋葬。但更可能的是这三件礼物都是阿拉伯世界的出产,普遍作献礼用,所以博士携到伯利恒献给耶稣。

2:15 这是引自旧约《何西阿书》11:1的经文。从前神领祂的百姓脱离埃及的奴役;现在,神要从埃及召回祂的儿子耶稣去担负救赎的任务。据教会传统,约瑟全家在埃及住了一年甚至七年。新约引用旧约经文证明耶稣是旧约所预告的弥赛亚的,计有:1,童年在埃及(何11:1;太2:15)。2,赎罪受苦(赛53:4-6;林后5:21)。3,骑驴进耶路撒冷(亚9:9;太21:2,4-5)。4,在十架上人给祂止痛药(诗69:21;太27:34)。5,钉十字架,身上没有一根骨头折断(诗34:20;出12:46;约19:33,36)。6,兵丁抽签分祂的衣裳(诗22:18;太27:35)。7,父神离开祂时发出呼喊(诗22:1;可15:34)。8,从死里复活(诗16:9-10;徒2:31)。四本福音书以《马太》引用旧约经文最多,可能因为《马太》主要写给有犹太背景的人读。《马太》引用旧约93次;《马可》引用49次;《路加》80次;《约翰》33次。

2:17 这段引自旧约《耶利米书》31:15的经文,原是描写以色列人被掳时的哀痛。以色列人当年被掳和现在希律王残杀婴孩,都是民族史上的悲剧。

2:19 希律死于主前四年三月间,死后由子亚基老继犹太王位(2:22)。

2:22 亚基老是希律诸子中最残暴无道的一个。约瑟与马利亚是在他统治期间,逃回加利利居住的。加利利由希律另一子希律安提帕治理,此人性情比较温和。罗马皇帝在主后六年把亚基老废掉。

2:23 拿撒勒为加利利南部风景优美的乡村,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家乡(路1:26)。旧约中没有“他将称为拿撒勒人”一语。这句话也许源于《以赛亚书》11:1所说的弥赛亚(基督)为耶西的本发出的嫩条。“条”字在希伯来文为netzer。这句中的“拿撒勒人”(希腊文Nazarenos)或许就是由此衍生。另一解释是:当时的人瞧不起拿撒勒(参约1:46),耶稣正好是拿撒勒人,应验了《以赛亚书》53章说祂会备受藐视的预言。也有一说是,“拿撒勒”暗指旧约中读音相同的“拿细耳”,意为“分别”归主。魔鬼的目的,乃是叫人惧怕,而耶稣基督来,就是要除去人的惧怕;

信心能教我们不惧怕。有些迷信的人,什么都怕,怕风水坏,怕兆头不好……越怕就越没有信心;另外有些人,他们是过度自信,被困缚在自己里面,很难从自我里面被释放出来。严格来说,不能肯定别人的人,是一种不能肯定自己的表现。

圣经所讲的信心,不是相信自己,乃是相信神,就是那位创造万有,主宰一切,赐生命气息的神。因为这个信心,相信的不是别的,乃是神,是可靠的神。当我们运用信心时,就会如同彼得在福音书里,因信主的话与主一同行走在海上,将人生的暴雨和风浪踩在脚底下!

《马太福音》第3章

3:1 “犹太的旷野”包括死海西岸,和约旦河下游东、西两岸的野地。据历史考证,这是当时犹太教派中的爱色尼派(又称戒行派)和昆兰派生活的地区。四本福音书都在记载耶稣传道工作之前,报导了施洗约翰的布道和施洗。马太特别指出约翰在神救世计划中的地位(3:13;11:7-19;14:1-2;17:9-13等)。有资料说约翰是来自爱色尼派,或者属昆兰派,这两派的洗礼是可以一再重施的仪式,不象施洗约翰的悔改的洗礼,只施一次,要人度圣洁公义的生活,免受将来的审判(8节)。

3:2 耶稣的先锋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与耶稣最初传道时宣讲的内容相同(4:17),都是要以色列人“悔改”,因为“天国”近了。“悔改”是从罪恶的道路中回转,归向耶和华,信守与神所立的约。“天国”指神对世界的管治。
新约四本福音书中,“天国”与“神的国”二词常互用。有些学者认为“天国”一词着重神某些方面的治理,对象只是人;不象“神的国”为全宇宙,包括天使和其他受造之物。“天国”因此是今世的,包括用“麦子”(真信徒)与“稗子”(假信徒)来代表的人(太13章)。但一般都认为“天国”和“神的国”含义一样,只是作者用词习惯上的不同。《马太福音》多数用“天国”,《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则用“神的国”。犹太人尊敬神之名,为了避讳,喜欢用“天国”,成了习用语。《马太福音》为犹太人而写,所以多用“天国”;其余三本福音书用“神的国”,让非犹太读者容易了解。

耶稣的“天国的福音”(4:23),讲的是基督降世,神在地上的统治即将开始的好消息。这是旧约众先知预言的中心。凡是要进入这个新国度的必须悔改,存纯洁的信心,行公义正直的道路。

3:7 法利赛和撒都该是犹太社会中对立的教派。“法利赛”在希伯来文为“分出来的”意思。犹太人结束被掳生活,回归故土之后,先知职事中断,于是有被称为“圣者”的人兴起。这些人敬畏神,劝导大家遵守律法。这个运动到耶稣时已趋式微,蜕变成法利赛党人的墨守成规,拘泥传统,坚持前人作的解释有神授律法同等权威(比较太15:2-3;可7:8-13;加1:14)。法利赛人大都敦品励行,克己自制,有宗教热诚,但也自义(路18:9)。撒都该人属祭司阶级,否定天使,否定其他灵界事物和神迹,尤其不信肉身复活(可12:18-23;徒23:8)。他们和公会大祭司沆瀣一气。撒都该人本身没有明确的教义。

3:11 “那在我以后来的”指耶稣基督。“提鞋也不配”和《马可》,《路加》的“解鞋带也是不配”(可1:7;路3:16)可能是亚兰文同一个字的不同翻译,都是指卑微的仆役对主人的服侍。

3:12 施洗约翰要人明白,弥赛亚来固然是为了拯救,但也要审判。麦子在打谷场上打过以后,麦粒和糠仍混在一起。农夫用簸箕把二者一同扬起在风中,麦粒落下,糠皮吹在一旁。麦场剩下干干净净没有了糠皮的麦子,可以收在仓里;人用火把糠烧掉。同样,弥赛亚要用审判把悔改和不悔改的人分开,悔改的接纳在天国里,不悔改的要受“不灭的火”的刑罚。信徒和宗教徒只有在神的审判时才能分类出来,本质不一样,结局也不一样,所以,宗教徒要及时悔改,骗了别人同时,也耽误了永生。

3:15 “约翰的洗”代表人认罪悔改,得神饶恕。耶稣无罪,本不用受洗。祂受约翰的水礼,是为了“尽诸般的义”(或作礼)。耶稣所说的“义”或“礼”是什么呢?圣经没有直接说明。从上下文来看,“义”是指接受了洗礼的人在生活上应做到的标准,应达到的合宜的尺度。耶稣接受约翰的洗是公开承认这种标准与尺度对祂和对众人同样有效。这也是天父的旨意,祂要来实现它。

3:16 圣灵降在圣子耶稣身上,可以有能力展开传道的工作;圣父的声音见证耶稣是祂的爱子(17节)。“三位一体”的真理在这里第一次显露。
切记:“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是约翰,耶稣和彼得开始传福音时的第一句话,悔改是得永生的第一站,无法绕过,尽管很多人受洗了,但没有真正悔改,所以只能是宗教士。将来耶稣再来时被 撇下的就是这类人。

《马太福音》第4章

4:1 “试探”是一种考验。铁经过火的锻炼可成为钢,人经历试探的考验才知信心是否站立得住。

圣经上记有不少魔鬼对人的试探,最具教育性的有三。一次是生活在乐园里的亚当与夏娃,面临他们是否配做世界主人的考验。二人不信神的话,屈服在私欲前,为后世人类带来了罪的羞辱。美丽大地变色,人从此失去自由,变成罪的奴仆(创3章)。一次是从埃及奴役被带到旷野的以色列民,面对是否有资格作迦南美地新主人的考验。神在那里用四十年的时间苦炼这一大群仍贪恋埃及肉锅的人,看看他们能否真正学到完全倚靠神、遵守祂诫命的功课(申8:1-3)。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在试验中失败了。《希伯来书》的作者评述这件事时说,因为他们不信,没有进入神要他们进入的真正平安中(来3:16-19)。这个民族的历史一页页为罪所污染,成为无限慨叹的悲剧。

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要负起拯救全人类脱离罪的奴役的巨任。祂担当得起吗?神要耶稣受这个考验(“被圣灵引到旷野”),而且是在肉体极其软弱的情况下进行的(“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这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整个过程中,耶稣对神的信心屹立如山,丝毫未为罪的引诱所惑,胜利地击退撒但,成为一切信靠祂的人得胜罪恶的盼望和力量(来2:16-18)。

4:3 耶稣经过长期禁食(40天)后,身体极需要食物(2节)。魔鬼要祂行使权柄,叫石头变为食物,以满足个人的需要。本为神而成为人身的耶稣,心里无丝毫私欲和利己等等打算;他告诉“那试探人的”魔鬼,人生存不单靠食物,还要靠神属灵粮食的供应,才能活得真象人(申8:3)。这正是神当日希望以色列人在旷野忍饥挨饿中能学到的功课—倚靠神的信心。这是肉体的情欲的诱惑。

4:5 物质引诱不了耶稣,魔鬼利用虚荣来试探祂。要是能在神的居所(圣殿)的最高处跳下去,一点也不受伤,这样一个神迹奇事一定可以向世人证明祂是神的儿子,许许多多的人会来拥护祂。耶稣当然有这力量,可是祂既是神子,何需靠行神迹来证明?所以祂说,站在你面前的就是神,不可试探祂。这节经文见《申命记》6:16,是摩西劝诫以色列人,不可再象在玛撒那样,居然要神显奇迹来证明祂真是神(出17章)。这是今生的骄傲的诱惑。

4:8 魔鬼再用世上的权力来试探耶稣,说只要肯向它下拜,与之妥协,一切都赐给祂。耶稣用同样的武器,也就是神的话来击退试探者。那曾引诱以色列人离开神去拜偶像的撒但,终于在耶稣的斥责声中走了。神的话是无坚不摧的两刃的剑,耶稣当日用圣经的话击退鬼王撒但,今天信徒也可用这剑战胜万般的试探和引诱。这是眼目的情欲的诱惑。

4:11 耶稣在内心、话语和行为上,都证明祂完美无缺,毫不沾染罪,也不犯罪;又忠于神的交托,信心如山。唯有这样一位耶稣才可以用祂无罪的生命来救赎有罪的人,救我们脱离试探。

4:12 施洗约翰下监,耶稣的传道工作展开。传道的地方是加利利,传道的内容是天国近了,要人悔改(17节)。祂呼召门徒(18-22节),传道教导,治病赶鬼(23-25节)。

4:13 迦百农为加利利海西北岸的大城。耶稣现在就住在这里(可2:1)。

4:17 “近了”在原文只表达一种急迫性,没有“立刻出现”的意思。有关天国的奥秘,向全世界传福音,教会被建立等等神的计划,当时仍是隐藏的,没有向人透露(太13:11,17;弗3:3-12)。

4:18 彼得和安得烈早已跟从了耶稣,但仍捕鱼为生(约1:35-42);现在耶稣呼召他们参加传道工作。二人是伯赛大人(约1:44),住在迦百农。

4:23 会堂是以色列人被掳去巴比伦后开始有的,是他们在异国聚集、崇拜和讲道的地方。后来回国重建圣殿,会堂制度继续,有宗教教师在那里讲道。

4:25 低加波利一译“十城区”,或“十邑”。位于加利利海以南和约旦河以东,有不少希腊人建的城邑。外邦人集居,庙宇林立。

《马太福音》第5章

5:1 《马太》5-7章记有耶稣“上了山”向门徒宣讲的教训,故称“登山宝训”,为《马太》所记耶稣五篇较长讲道中的第一篇。其余四篇见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登山宝训”讲的是已蒙拯救的人在神的大家庭中生活的原则。对犹太人来说,这是“悔改”的最好解释(3:2;4:17),也说明了律法的真正精神(5:17,21-22,27-28)。“登山宝训”所宣示的新生活原则包括:1,肯定旧约律法是基督国度的正式法典(5:19)。2,宣告基督来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5:17),祂注意的不只是外面的行为,也看重里头的动机(5:27-28;6:1-6);又取消了过去因为人的硬心而作出的律法上的让步(5:31-32;比较19:8)。3,确立了公义和完善的标准(5:48),在这标准下,人人都是罪人,远远达不到神所定的尺度,人因此不能凭行为得救。4,人虽不能凭守律法得救(罗3:20),今天得救的人也不在律法之下(罗6:14),但摩西的律法与“登山宝训”都是神所默示的圣经的一部分,“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6-17)。

“门徒”一词首次在本书出现,所包括的比十二使徒更广(《马太》10章才记载呼召门徒),凡是前来听道,内心渴求耶稣教训的人都包括在内。宝训宣讲的地点似在加利利海西岸的山丘地带,远离尘嚣,十分宁静。

5:3 本节至11节所宣告的,是基督应许赐给信靠祂的人的福分。此处一共列举了八种福分。具体解释,篇幅有限,在今年每周金句中有详细解释。

5:13-16 从这两个比喻可以学到如何应用“登山宝训”所举生活原则。信徒应作“盐”与“光”,从行为上活出基督精神来。“盐”有洁净的力量,又能增添食物的滋味;若失去味道便成废物。信徒应该身体力行耶稣的教训,服务人群,才不致变成无用,被人践踏。城造在山上又稳固又易为人见到。信徒有基督真道作坚固基础,应勇敢作见证,象光照耀;让世人注意到我们的好榜样,归荣耀给神。

5:17 “律法和先知”指的是全部旧约圣经。耶稣基督完美地遵行了旧约律法,以生命实践真道,使福音真理能具体为人认识与了解(来10:4-5)。祂不是要弃掉律法,只是要把神的律法从人为的桎梏与虚假的诠译中释放出来。神的儿女已因基督的拯救脱离了律法的咒诅,不再会因为无力完全实行律法而被定罪,但在生活中须体现律法所包含的道德精神,不是靠此得救,而是有了基督的新生命之后应结出的果子。

5:20 “义”是指对神所定律法的信守。信徒在此事上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必须胜过法利赛人和文士。“登山宝训”不是要废弃律法,而是要贯彻加强律法的真精神。

5:21 本节到48节都是耶稣教训信徒怎样贯彻律法的真精神,来达到律法所要求的标准。“不可杀人”是旧约十诫中的第六诫(出20:13)。旧约律法的重点在管束人的行为;耶稣的教训着重行为的动机,要求自律与心灵的洁净。因此“怒”与“恨”(比较约壹3:15)都与“杀人”无异。

“古人”指古时从神那里接受律法并作解释的人。“受审判”指依法律程序受刑事法庭或公会的审讯。犹太人的法律制度根本没有处罚“怒”与“骂”的规定,认为是小事。但耶稣指出杀人更基本的原因。

5:22 “拉加”是亚兰语的译音;“魔利”是希腊语的译音。二者都有“废物”、“笨蛋”的意思,属骂人语。

5:24 与人和好比到圣殿献祭还重要。

5:27 “不可奸淫”是十诫中的第七诫(出20:14)。耶稣将心里犯奸淫与实际犯奸淫加以界说。耶稣的教训是:看见女人动淫念便是奸淫。。耶稣并没有改变神的律法,只是重申旧约律法的基本精神,而且比旧约律法更加严格,治理你的内心世界。

5:31-32 旧约有关离婚的律法见《申命记》24:1。耶稣严禁离婚,因为离婚为再婚开路,也可以导致一方或双方犯奸淫。淫乱指婚前或婚后不轨的性行为。淫乱破坏了神所制定的一男一女纯正结合的婚姻(创2:24)。

5:33-37 耶稣要求信徒随时随地说诚实造就人的话。一个人要是只说真话(37节),根本没有发誓的必要。犹太人只规定不可背誓,不可发假誓(33节),但耶稣要人进一步做到非常诚实,不靠指天笃地发誓来见证。“天是神的座位”,“地是祂的脚凳”和“大君的京城”分别来自旧约《以赛亚书》66:1和《诗篇》48:2。

5:38-42 耶稣教我们应以克制来替代报复,不要以恶报恶(参罗12:17-21)。第39节的“打”字希腊文意为用手背批人的脸,是一种对被打者的侮辱,应受到法律的惩处。照法例,罗马士兵有权强迫老百姓替他们背负行李。对这些,我们的反应不是报复,而应以善胜恶。

“以眼还眼”的原则出自旧约,见《出埃及记》21:24。立法的原意不是鼓励人复仇,而是给司法者一条秉公审理的原则。

5:43 “爱你的邻舍”出自《利未记》19:18。“恨你的仇敌”不见于旧约,可能是犹太人自己引伸出的解释。耶稣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神的大爱,关怀他人的疾苦,        

《马太福音》第6章

6:1 法利赛人喜欢把善行做在人前。6:1-18谈到他们三种外表敬虔的行为:施舍、祷告和禁食。耶稣的教训是:不可只为求人看见才做。

6:2 假冒为善的人所得的奖赏是人的称誉,他们已经得到了。真正行善的人的奖赏来自天父(4节)。施舍的目的是救助贫苦,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满和荣誉(3节)。

6:5 耶稣并非说在公众场所的敬拜有什么不好,而是警告人不可为了“让人看见”才做。第7节的“外邦人”似指信其他神祇的人,这些人怕他们的假神听不见,把话重重复复,又不断呼唤诸神的名字。我刚信主时,牧师叫我带领祷告,我就事先组织了自以为华丽的词语来祷告,很明显,是祷告给人听的,祷告的原则是用心灵和诚实,全是内在的,个人与神交通的时刻。

6:9 关于耶稣教导主祷文的祷告,参《路加》11:2。此处所记的祷告较《路加》的长,但包括了路加所记的祷词。是我们祷告的样板。

6:12 “债”在这里指罪(参罗3:23)。神的赦免可分两类:1,信主称义时得到的赦免。人的罪因凭信心接受基督,白白地得蒙赦宥(弗1:7)。2,一生都需要的赦免。神的儿女生活在世上可以不为罪所阻,与父神交通不断。这种赦免必须承认罪又远离罪才能获得(约壹1:9)。此处所讲的赦免属第二类。

6:19-31 耶稣关于“财宝”(19-21节)、“眼睛”(22-23节)、“财利”(24节)以及“忧虑”(25-34节)的教训,都是要我们对神忠心侍奉,不为世上的事担心。世上的财宝例如衣物,有虫咬有贼偷,但积蓄在天上的便十分安全。有钱财应慷慨奉献,救助需要的人,等于存入天上的仓库(玛3:10)。人的眼如光线,能指引人觅路(22节)。眼睛若放在神又放在自己的财宝身上,就会昏花,迷失方向(23节)。侍奉神要专一,一个仆人不能同时对两个主人尽忠(24节)。“玛门”有“金钱”、“利益”、“财富”诸义。相信金钱万能,哪能敬神爱神?唯有专心寻求神的旨意,不为物质所羁的人,才能有份于天国。我们可以向飞鸟和百合花学习。

6:32 “外邦人”意为世上一般人,信徒所求的应与一般人不同。

6:33 信徒企盼的是神的国,既不是人手能建立,便应一心一意寻求神旨意的实现。神的国是应专注的目标,其他一切的需要神都能供应。人总免不了为将来忧虑,唯有全心信靠神,寻求祂的国,才能不为明天担忧。

6:34 “难处”的希腊原文意思指不幸、苦恼、挫折和逆境。元旦快乐!                  

《马太福音》第7章

7:1-5 耶稣晓谕门徒不可论断人。祂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论断人的不当。论断人家的标准也应该是用来批评自己的标准。不愿用来批评自己的标准,也不可以用以批评人。中国谚语:谁人人前不说人,谁人人后不被说。这句话在罪人身上是个规律!

7:6 教训的应用须有分寸,高尚的标准别糟蹋在不能欣赏而又不负责任的人身上。神只宽恕和怜悯那些能宽恕与怜悯他人的人。把神圣的东西给狗,它会反过来咬你。这一点要注意,一定要判断正确,我们国内教会一位姊妹有过黑暗的过去,当时教会要清除除去,但我看到了她的悔改,后来她果然成为一个为主作见证的人。真正的恶人是要离弃的,否则你会因此受亏损。求神给我们一个辨别的灵。

7:7-11 对天父应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祈求、寻找和叩门,祂就会给,让你寻见,给你开门。只要诚心诚意求,天父会赐予,不附任何条件。

7:12 这是行事为人的著名金律,是天父的子女都应该信守的道德规范。祂给了我们丰盛的生命,必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主动的去爱人、帮助人。和中国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较,可以看出这条金律的积极利他精神。

7:13 这里开始用路、树和根基三个比喻来说明单听信真道不够,应该去实行。天国要努力才能进去,因此最后选上的人不会太多。

7:15 耶稣要我们防备的假先知,不是法利赛人或犹太人的假教师,而是24章中所预告会来到信徒当中的假先知,披着羊皮,难以辨认。耶稣教我们从“果子”判断真伪的方法(20节)。

7:21-23 传道、赶鬼、行异能并不能证明行的人就是真门徒。到了审判的日子(22节),假先知虽呼求主,反要受到斥责。是不是遵行天父旨意实行真道,才是判断真伪的标准(21节)。

7:28-29 这是本书5:1-7:29所记耶稣教训的总结。祂的教训既新鲜又平实,而且针对需要,句句带有权威。文士是研究律法和为律法的应用作解释的人。他们的教导矫枉过正,繁复且累赘。

《马太福音》第8章

8:1 第八、九两章记载耶稣施行神迹,彰显神能:1,治病的能力(8:1-17;9:27-34)。2,控驭自然的力量(8:23-27)。3,胜过死亡的权能(9:18-19,23-25)。4,克制鬼魔的大能(8:28-34;9:32-34)。

8:2 “主”字的希腊原文是kurios。这个字现在第一次用在耶稣身上。kurios 的原义是“主人”。新约圣经用这个字来称呼神达650次。在《以弗所书》6:9与《歌罗西书》4:1中,此字同时用来指神和人。旧约时代,犹太人为了尊敬神,避讳不用“耶和华”。遇到“耶和华”时用“主”字替代。耶稣自己也用此字来称父神(4:7,10)。新约中的“主”字多用作耶稣的称号,指出祂是神,是受膏者(弥赛亚),也是救主和生命的主。

痲疯病人说的话证明他认识耶稣的权柄和地位。圣经所说的大痲疯是否便是今天所见的痲疯,很难确定。但它一定是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

8:4 耶稣多次吩咐人不要宣扬祂作的事。《马太》记有5处,就是8:4;9:30;12:16;16:20;17:9。《马可》记的更多。耶稣不是做了事怕人知道,而是不让人误解祂行神迹的目的,只在物质利益上寻求祂的帮助。祂行神迹是要让人知道祂是神的儿子,有洁净和赦罪的属天权柄。参《马可》1:44。耶稣叫痊愈了的病人见祭司并献祭,是要人遵守律法的好证明。对众人作证据中的“众人”包括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他们认为耶稣反对律法;也包括一般人。这样行证明病人已得洁净,可以象常人一样与大家来往。

8:5 百夫长为罗马军团中的排长。迦百农是军队驻防城,也是个税站,因此耶稣在这里先后遇见百夫长和税吏马太(9:9)。百夫长是外邦人。迦百农为希律安提帕辖管地。

8:10 耶稣要人明白得救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对祂权能的完全信心。人必须谦卑,信赖基督。行神迹是向世人证明祂奉天父差遣而来,要彰显神国的荣耀(约2:11),而人的信心可以叫神的荣耀得到彰显。耶稣要见到这种信心才行神迹。可是,以色列人很少肯拿出这样的信心来。有些半信半疑(可9:24;路8:13);就连门徒也是迟疑难决(8:26;14:31)。可是凡凭信心求的,主耶稣从不拒绝(21:22;可9:23),特别要求赦罪得拯救的,祂总是应允(9:2;路7:50)。

8:14 彼得是伯赛大人(约1:44),可能住在迦百农(可1:29),在那里成家(参林前9:5)。他跟随主前是个渔夫。古时不把发热当成病征,而当作一种病(参约4:52)。彼得的岳母医好后起来款待主。

8:20 “人子”一名来自《但以理书》7:13-14所记的伟大“弥赛亚之篇”(比较太16:28;19:28;25:31;26:64;可14:62;路22:69)。耶稣用“人子”自称约有80次。如果“神的儿子”表明祂的神性,“大卫的子孙”表明祂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1:1;9:27;15:22),那么“人子”正好表明祂是人的代表。参看《哥林多前书》15:45-47。旧约曾经预言,各种福气将经由一个“人”临到世界(参创3:15;12:3;诗8:4;80:17;赛7:14;9:6-7;32:2)。“人子”一名显明祂就是实现这预言的那个人。耶稣用“人子”自称,不用“弥赛亚”。当时的人心目中的弥赛亚是个要在政治上重建大卫王朝的人物。这当然不是耶稣来的目的。

8:21-22 很可能有许多人想做主的门徒,但不是人人能跟随祂,忍受艰苦和孤单(20节)。这“又有一个门徒”就是个例子。照犹太人的传统,是可以为了埋葬父亲放下最重要的宗教义务的。22节的意思是:主耶稣要求已在祂里头找到生命真义的人,把遵循祂的命令放在首位,不可让次要的事妨碍侍奉。

8:23 这位恢复律法精义,治病赶鬼,把福音带给世人的耶稣,现在彰显祂对大自然的权柄—平静风和海。耶稣睡觉并非不关心门徒的生命,而是祂有控驭自然环境的把握与权能。

8:27 神子耶稣控驭万有,可以完全信赖。我们象小舟,祂可以保护我们平安渡过世界风浪中一切的危险与困难。

8:28 加大拉在加利利海东岸,迦百农则在西北岸(比较8:18)。

8:30 犹太人认为猪不洁净,不吃猪肉(利11章)。这地方有一群猪,因为住有外邦人。

8:34 耶稣第一次到有外邦人居住的地方。城里的人因为猪只损失惨重,又甚害怕,不仅不欢迎耶稣,反求祂离开,失去了天国的福祉。

《马太福音》第9章

9:1 “自己的城”指的是迦百农。

9:2-8 耶稣用祂的权柄来对付罪。犹太人认为疾病与罪有关连性。耶稣先赦免了那人的罪(2节),去除病根;然后叫他“起来”(6节)。这是耶稣在地上有赦罪权柄的证明。文士不信;众人却惊奇。

9:9 这是耶稣呼召罪人的好写照。法利赛人眼中的“罪人”是因为所从事的行业或个人的德行为他们所不齿,不屑与之往来的人。这些人有“罪”不是因为破坏了律法,而是没有遵行法利赛人墨守成规的解释。

耶稣要打破这些人为的障碍。祂明白税吏等人的光景,知道他们在神面前是“有病的人”,需要“医治”,因此与他们一同吃饭,让黑暗中的人可以见到真光。马太又名利未,为《马太福音》的作者。他是迦百农城的税吏,后来作了门徒。

9:13 从法利赛人的严守律法来说,他们可算为义(腓3:6);耶稣所严厉谴责的是他们不让别人有得到救赎的机会。耶稣来正是为了呼召这些被人看不起的人。

9:15 “新郎”指主耶稣,基督已降临世上,陪伴祂的人岂须禁食?

9:16-17 这两个比喻针对犹太人的僵硬宗教传统而发(9:14)。犹太人着重外面的敬虔,忽略内心的生命(6:1-8)。

“旧衣服”和“旧皮袋”代表犹太人的传统,“新布”和“新酒”代表神国的新精神。已硬化了的传统难适应新变化,要是注入新事物,只会加速其破裂(比较林后5:17)。

9:18 “管会堂的”是在会堂里主持崇拜秩序的人,是有地位的敬虔犹太人。

9:20 血漏是妇科病,犹太人视患者为不洁(利15章);接近患这病的女人也会成为不洁。这个女人不想让耶稣知道,在背后偷偷摸祂的衣裳。“繸子”佩在外袍的角上,提醒穿的人遵行神的命令(民15:37-39)。

9:23 古时办丧事,雇吹手奏笛致哀。连穷苦人家都得雇用至少两个笛手和一个陪哭的女人,来为死者举哀。

9:24 这女孩当时已死。耶稣说她只是睡了,要大家知道祂有复活的权柄(比较路8:53)。四本福音书一共记有三次耶稣叫人复活,这是其一;另外两个为拿因城寡妇之子(路7:11-15),及拉撒路(约11章)。

9:27 犹太人盼望弥赛亚来临,施行拯救,除去人间困苦。“大卫的子孙”是当时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

9:35-37 耶稣的传道工作展开,需要工人。“收割庄稼”指的是最后的审判。主的日子已近,须有更多的人出去宣告,叫众人悔改。

《马太福音》第10章

10:1 这“十二个门徒”被称为“使徒”(10:2)。使徒是“差派出去的人”,如同大使,代表差派他的人。使徒的名字也记在《马可》3:16-19;《路加》6:13-16;和《使徒行传》1:13。

10:5 从本节到42节记有耶稣对十二门徒传福音的训示,包括:1,就要被派去作的工(5-15节);2,门徒要遇到的苦难(16-25节);3,作门徒的条件(26-42节)。

耶稣颁给十二门徒传道的训示,和后来颁给全教会的大使命不同:1,耶稣在这里只差他们向以色列人传道,因此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但“大使命”是差门徒“往普天下去”(28:19-20;可16:15-18;路24:46-48;徒1:8)。2,十二门徒传道是作耶稣的先驱(10:23),生活可靠当地人接待(10:9-14);但耶稣后来吩咐门徒,要在自给的基础上传道(路22:35-36)。参看《约叁》5-8节所记初期教会如何待传道人。

10:8 耶稣给门徒的权柄有赶逐污鬼和医病(1节),现在添上使死人复活和洁净痲疯。这些神迹都证明神的国已近。

门徒白白得来的就是能改变人心和世界历史的福音,门徒所以被差,给他们治病赶鬼等权柄,是要他们传扬这大能的福音。白白得来,应白白舍去,把福音传给人。

10:9 门徒行装轻便,一是因为路程短,一是当地人传统好客,生活所需可靠虔信的人供给。
10:16 传福音的人象性情温顺的羊,但环境危机四伏,且有如狼般奸险的假先

知。福音使者应象蛇那样谨慎、机灵和敏捷;象鸽子一样忍耐、顺服与忠心。

10:21 本节和前后的经文(16-23节)是基督再来时世上情景的预告。一家人本应和睦互爱,信徒却因信仰关系,受到家里人的迫害。这种情况已在许多地方出现。
 
10:22 “得救”在这里不是指灵魂的得救,而是说信徒在迫害中可获搭救。

10:23 耶稣激励门徒努力传道,不要怕逼迫;甲城受到迫害可往乙城。下半节是指基督的再来而说,但颇难解。当时受命出去传道的门徒,并未见到这句话完全的应验;因为不久之后,他们便回来述职(可6:30);而基督的降临和国度的建立,并未在那一代实现。有人臆测,“人子就到了”这句话不是指基督降临,而是指主的审判临到那个时代的犹太人,这是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的毁灭。很可能基督只是勉励门徒和以后的人:在完成福音使命过程中,不要怕艰难险阻,不要因迫害而退缩;应满心盼望和相信基督的来到;他们传道的工作还未做完,基督便要来了。

10:24-25 学生不能希望所受的苦和迫害少过老师。仆人要是有主人一样的命运,也就够了。耶稣似在预告祂自己就要受到的苦难。耶稣(一家之主)若被拒(被骂),门徒和传福音的人(家人)的遭遇也相同(25节)。别西卜本为非利士人的假神(王下1:2),犹太人把它当作撒但的别称。

10:26-27 耶稣要门徒别让这些迫害和威胁妨碍为主作见证,应该把听到的公开宣告。宣扬福音能揭开法利赛人的虚伪。

10:28 只能杀身体的不要怕他,应该怕的是能把身体与灵魂都毁在地狱里的。有此权能的不是撒但,而是神。

10:29 麻雀到处都有,是最普通的鸟类;价钱十分便宜,穷人把它当食物。天父连麻雀都看顾,岂不更看顾祂的儿女吗?

10:34 耶稣来不是要世上不太平,只是祂拯救人的方法又新又彻底,无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形成不和与冲突。信徒虽在逼迫中,仍能享有主基督里的平安(约14:27;16:33)。

“太平”一词也可译作“平安”。圣经提到三种“平安”:1,与神和好的平安(罗5:1)。2,灵性上的平安(腓4:7)。信徒与神和好后,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一切忧虑卸给神,享受到这种心灵上的平安。3,世界和平(诗72:7;85:10;赛9:6-7;11:1-2)。神的国来临,世界得享太平。

10:38 “跟从我”是走主所走的道路,受主所受的苦难。十字架是罗马人用在死囚身上的刑具。跟从主要背起十字架;是说走主的道路,难免牺牲殉道。耶稣自己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10:39 为了基督,不顾性命,忠心到底的,会得到那永远的生命(启2:10)。

10:40 接待的不只是耶稣所差的使者,也包括接受使者所带来的信息。

10:41 “先知”和“义人”在圣经上大都相提并论(比较13:17;23:29)。耶稣回到祂在这篇教训开初提到的接待传道者的事,指出属祂的人会得到应获的接待。接待先知和义人的“赏赐”,和先知、义人所得的赏赐一样。

10:42 “小子”指门徒(可9:41)。“因为门徒的名”是说,“因为他是门徒”。

《马太福音》第11章

11:2 第11到13章,马太先记录了一些耶稣的行传,然后记述耶稣用比喻解明天国的奥秘(13章)。耶稣传道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应,犹太人拒绝接纳这位救主。在这背景上来看13章的比喻,便容易明白得多。

11:5 旧约《以赛亚书》61:1所预告的事已在耶稣身上实现,祂就是众先知所预言要来的弥赛亚,是以色列民信心所系的救主。比较《以赛亚书》35:5-6。 约翰身系囹圄,听见犹太人拒绝了耶稣,信心动摇(11:2-3)。耶稣给这位忠心的仆人安慰和鼓励。 

11:11 一个人在天国的地位要看他参与的程度。耶稣指出,从人类的历史这方面来说,施洗约翰的地位无人能比,因为他是天国的先锋,宣告了天国的将临。可是门徒,因为跟随了耶稣,不象约翰只站在天国的门口,而是身临天国之境,他们当中最小的也大过约翰。 

11:12 天国的代表施洗约翰和耶稣,正受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攻击。一个人进天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只有勇敢坚毅的人才能进去。自从约翰开始布道以来,反应极其强烈。反对者攻击;接受的人不顾一切逼迫,要做主的门徒(比较路16:16)。11:19 参《路加》7:35注。犹太人象劣性不改的顽童。约翰严厉警告,他们固然不听;耶稣温柔地教训,他们也是不从。不问犹太人采何态度,神的智慧为人所定的计划照旧进行,用事实来证明这个计划是对的。有属灵智慧的人可从耶稣的一言一行上看出。

11:20-24 加利利北部的这些城市,是考验人听了基督的福音后肯不肯悔改接纳祂的地方。天国快来的信息已由施洗约翰、耶稣和十二使徒宣告了,但这些城没有悔改之意。主耶稣因此责备他们。

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是加利利海北岸的三个城市。推罗与西顿则是古代腓尼基的名城。在旧约中,二城因深陷罪恶曾受咒诅(摩1:9-10;珥3:4;结26-28章;赛23章;亚9:2-4)。所多玛位于死海傍,也是古代出名的罪恶之城,曾遭毁灭(创18-19章)。耶稣引用《以赛亚书》14:13,15预言巴比伦灭亡的话,指出迦百农必遭更不幸的结局。“你已经升到天上”亦可译为“你会被举到高天上吗?”答复是:不会的,反要降到阴间。

11:25 神的大能作为和天国的奥秘,只让“小孩子”(例如象儿童一般纯真接受主基督的门徒)知道(13:11),却向“聪明人”(例如法利赛人和律法教师等自诩有智慧的人)隐藏。

11:28-30 这是主耶稣向全人类发出的伟大邀请:凡陷在失望、苦痛与恐惧中的人,只要来到祂面前,学效祂的谦卑与温柔,所付代价容易轻省,却可以得到那伟大的福气,也就是人人渴求却极难得到的内心平安。有了这平安,就可以承受世上的各种压力与重担。

《马太福音》第12章

12:1 用手摘麦穗吃是可以的(申23:24-25),但安息日例外。

12:3-4 大卫是在受扫罗迫害的时候进圣所吃了陈设饼(撒上21:6)。陈设饼用细面粉做成,一共12个,供奉在会幕圣所的桌子上,对正灯台,每逢安息日更换一次;换下的饼只准祭司和家属吃。大卫向祭司亚希米勒要的就是这种换下来的饼。

12:7 这里引的是《何西阿书》6:6的话。“祭祀”不单指圣殿里的献祭,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对宗教仪礼和安息日条例的遵守。天父是有慈爱又有怜悯的神,要人遵行设立安息日的基本精神,不可舍本逐末。

12:16 耶稣不要人传名;医治不是祂的主要工作。祂要人认识祂是来拯救世人的弥赛亚。

12:29 壮士是撒但,耶稣是能捆住壮士的人,从撒但手里把被捆绑的人救出来。

12:30 对耶稣来说,我们没有中立的余地。耶稣是那伟大的收聚人;在末日,祂要从四方八面把属祂的人招聚拢来(24:30-31)。12:34 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只是工具,好与坏全看人怎样用它。说人闲话的将来要受罚(36节)。

12:39 背道是灵性上的淫乱。先知何西阿曾把以色列比作不忠贞的妇人(何4章)。耶稣指责以文士和法利赛人为代表的邪恶淫乱时代,因为他们违背了在神面前的誓约。神迹可以证明耶稣的权柄(比较赛7:11;路11:29;约2:11;3:2)。耶稣拒绝行神迹,因为法利赛人并不相信祂是基督,没有丝毫悔改接受祂的诚意。但祂应许他们可以得到一个最重要的神迹,就是祂要从死里复活,并且施行审判。

12:40 耶稣用约拿的经历来预言自己的死亡与埋葬。

12:41 虽然有比约拿和所罗门还大的耶稣在这世代的人中见证传讲,但他们并不悔改。

12:45 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改造自己。人身上的鬼给赶走了,里头却是空荡一片;正象犹太社会,表面上有宗教的敬虔,里头却是空洞贫乏。

12:46-50 信徒与主基督之间的属灵关系尤胜亲骨肉。信徒对家人自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更应把遵行神的旨意放在首位。耶稣暗示要建立一个信徒的大家庭,凡愿意跟从祂的都可以加入。

《马太福音》第13章

13:3 比喻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透达深刻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同于寓言,寓言中的一事一物所代表的都可以作出解释。比喻所着重的只是中心题旨,从表面上看不出意义,要看所针对的是什么才能明白。
耶稣喜欢用比喻来传达天国的道理。对一心一意寻求神国的人,抓到主题,便很容易明白;但对顽梗不化、心眼已盲的人,只当普通故事来听(13节),怎么也不明白。

解释比喻因此应从主题着手,不宜在细节上做文章。耶稣为祂讲的比喻中的两个作了解释,可作范本(18-23,37-43节)。

耶稣将本章的七个比喻叫做“天国的奥秘”(13:11),讲述救世福音在世上传扬会有的发展。从耶稣传道开始到本世纪都是一个“撒种”的时代,直至主再来“收割”为止。福音的种子撒下,“麦子”、“稗子”一起生长;福音的网张开,好的和不好的水族一起落入网里。

13:4 耶稣亲自为七个比喻中的头两个,也就是撒种和稗子,作了解释。撒种比喻中的“种子”代表神的道,“田地”代表听道人的心田(13:19,23)。道种在不同的心田里会有不同的生长情况,只有一种人领受道种后结实,但也有程度上的差别。稗子的比喻说明道种在生长的过程中,虽因稗子渗入难免有折伤与损失,但终必收成。到审判的日子,好与坏的会分别出来。

13:11 “天国的奥秘”就是神的国要藉着神子耶稣的降生、替死与复活,通过地上的教会和信徒的团契建立起来,叫一切肯认罪悔改信靠祂的人都可以成为神国的新子民、新儿女,得享那永远的生命。

这是自创世以来便预定的计划。神的国已在耶稣和祂的教训与事工上开始了。不过,这些奥秘,神过去一直隐藏,现在才透露(17节)。

13:12 已经认识神国的人,还要让他们多得这宝贵的知识,成为完全;不肯接受的人,连他们已有的,例如对旧约律法的认识,因为缺少主耶稣的启示,也会逐渐失去。

13:13 用比喻来说明象天国这样深奥的道理,心地纯正谦卑的人,有寻求真理的心,神给他认识这奥秘的恩典(12节),听了就能明白比喻中所含至理;但成见已深,为传统所囿、眼睛闭着的人,则一点也不能明白。就象撒在石头上的种子,很快就枯干了;只有心田如好土的,才能结实丰盛。

13:24 稗子比喻中的“好种”是“天国之子”(13:38),是神的道所结的果子(彼前1:23)。“撒…在田里”表示天国之子散布“世界”各地(13:38)。“世界”含有双重意义,就地理来说是指地球,就种族来说是指人类。哪里有“麦子”哪里就有撒但的活动,要把“稗子”撒在麦子中间。“稗子”是冒充的天国之子。比喻中的“恶者之子”不是指不信的人,而是指有名无实的假信徒(比较13:38;约8:38-44)。

13:31 芥菜种子很小,但可长成大树,高达三、四公尺,可供鸟雀栖息。天国就象这颗种子,本身很小,潜力极大,生长快速。有的人还指出“天上的飞鸟”是外邦各国,表明天国不只是为犹太人而有。

13:33 面酵象芥菜种一样,一小点的酵放进面团里,全团都会迅速发起来,变成一个大面团。耶稣传道开始规模很小,而且隐藏不露,可是祂的国度一如酵之于面,扩展非常迅速。

也有人认为犹太人视面酵为恶与不洁(出12:15,19;利2:11;可8:15;林前5:6-8),认为耶稣的意思是讲一点小恶可以腐败全生命和全人类。可是根据《利未记》23:17,旧约时代五旬节时,要人献上有酵的饼为祭,可见酵不一定都代表不好的事。

13:44 根据13:38,地是指世界、购者是主耶稣,祂用自己无价的宝血把地购了来,好得到地里的宝贝。旧约时代,以色列是神的宝贝(出19:5;诗135:4);今天,教会是神的宝贝(弗2:14-18;4:4),是主基督的产业(弗1:18),和祂心中的喜乐(来12:2)。另一解释说购者指罪人,宝贝是基督或福音。由于得到基督或福音不靠金钱或善行,且得到了也藏不住(参徒4:20)。故第一说较可取。

13:45 教会就是这颗无价珍珠,它本身就是一个“奥秘”(罗16:25-26;弗3:3-12;5:32;西1:24-27)。用珍珠来比喻教会非常恰当:1,珍珠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有生机之物,教会在基督手上也是如此。2,主基督为买这颗宝珠,付上自己做代价(弗5:25-27)。

13:47 收网的比喻和稗子的比喻相同,指出教会中善恶混杂的情形。在稗子的比喻中,稗子是撒但的工作;在收网的比喻中,混杂来自人将不应收的东西收入网内。水族有好有坏,要到主再来的时候才分别出来。

13:52 “文士”不只是抄写人,也是犹太人的律法专家和教师。犹太文士既拥有丰富的关于天国的传统知识,归信基督之后,又在基督身上看见旧约应许的实现。旧与新在祂身上成为完全。《马太福音》是为犹太人而写,文士作门徒的故事是马太的理想的缩写。马太虽非文士,这个故事却很可能是他这位福音使者自身归信的写照。

13:53 从本节到18:35所记的,是耶稣仍在加利利的工作(13:53-17:27)与教训。

《马太福音》第14章

14:1 这个分封王希律,又称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和比利亚作王,耶稣被钉十字架前曾在他面前受审(参路23:6-12)。

14:3 腓力是希律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巴勒斯坦地四个分封王之一,他的管辖区在加利利海东北面,就是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参路3:1)。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离开腓力,与希律安提帕同住,施洗约翰责备他们这不道德的行为(参可6:17-18)。

14:9 希律并不想杀害施洗约翰,但他既然已经起了誓,就不想在宾客面前丢脸。我们很容易在群众的压力下,让自己去做错事。不管遇到怎样尴尬或痛苦的情况,我们总要择善固执,不做错事。

14:13-14 听到约翰的死讯后,耶稣独自退开了。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单独面对自己的伤痛,不过,耶稣并没有长留在悲伤中,祂回到自己的工作里。

14:14 耶稣有时候为表明自己的身分而行神迹,有时候为教导一些重要的真理而行神迹,但这里,祂是因为“怜悯”而医治他们。耶稣不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充满慈爱、关怀和感情的。当你正在受苦时,要记住耶稣会与你一同受苦,祂怜悯你。

14:19-21 耶稣使五个饼和两条鱼激增,分给众人,让群众吃饱。经文说五千人只是男人的数目,连妇女、小孩应超过万人。在公众场合男女是分坐进食的,小孩通常是在母亲身边。五个饼和两条鱼实在微不足道,但在祂手里就变得足够有余。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对耶稣的贡献很微小,但祂可以使用。祂能把我们所献给祂的,不论是才干、时间或钱财,倍增起来。

14:23 耶稣把安静独处视为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参14:13),在繁忙的工作中,预留空间来单独亲近天父。我们要花时间在祈祷里与神相处,培养与神的重要关系,装备自己去面对生命的挑战和挣扎。你愿意这样做,祂就帮助你属灵生命成长,使你变得愈来愈像基督。

14:28 彼得并不是试探神,他是在船上惟一凭信心回应的一个,他那冲动的要求使他经历了一次神能力的展示。他下沉是因为他的眼目离开了耶稣,集中在身边的巨浪上,信心便动摇了。我们不可能在水面上行走,但也会经历艰辛的环境,我们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困境中的狂风巨浪上,就看不见基督的帮助,一样会感到失望而沉下去。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就是定睛在耶稣身上,不是在我们的不足上。

14:29 真正的信心是持续不断的信靠,不只走第一步,应凭信心走下去。彼得只走了一步,开始怀疑,沉了下去。

14:30-31 虽然我们开始时有良好的动机,但有时我们的信心会动摇,这不一定指我们失败。当彼得信心动摇时,他能向惟一可帮助他的基督求救;他害怕,但仍看着基督。当你为了围绕你的麻烦而忧心,怀疑神的临在或帮助你的能力时,要紧记祂是惟一能真正帮助你的人。

14:34-36 革尼撒勒位于加利利海西岸,是一个土地肥沃而水源充足的地区。群众认识耶稣是大能的医生,但又有多少人了解祂真正的身分呢?他们来到耶稣那里是为了肉体得医治,而不是属灵的医治;为了延长地上的生命,却不是为永恒生命的保障打算。人可能为了要从耶稣的生命得着宝贵的教导,或者希望找到除去痛苦的途径而寻求祂。假若我们寻求耶稣单是为了身体的康复,而不是灵魂的康复;单为仰望祂的帮助,而忽略了祂在我们生命中的永恒计划,便会失去耶稣完整的信息。惟有当我们真正认识耶稣基督时,才可以欣赏到祂如何使我们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改变。

14:36 根据神的命令,犹太男人穿的长袍的四周要做繸子(参申22:12)。耶稣的时代,这些繸子被视为圣洁的象征(23:5)。人们认为要寻求医治就必须伸手摸这些繸子,这想法是很自然的。但正如那患病的妇人所学到的,他们得医治不是从耶稣的繸子而来,是从信心来的。

《马太福音》第15章

15:1 这些拜访耶稣的人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中心耶路撒冷。耶稣这时留在加利利海畔的小城革尼撒勒。这场会见的中心题目是耶稣门徒违反传统的行为,引起了律法真精神对抗传统的辩论。耶稣毫不容情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要是门徒所违反的是不成文的传统,那么文士和法利赛人却废了神的成文的诫命(6节)。

15:2 犹太人在摩西五经的律法之外,增加了许多“口授律法”,来确保摩西律法为人遵守;这便是这里所说的“古人的遗传”。不过,这种所谓的遗传,并不是如犹太人所说从摩西传下来的,而是犹太人自己对摩西律法所作的解释。
“洗手”是一种宗教仪式,不是为了清洁卫生。旧约没有这个规定,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制定出来的传统。圣经只规定祭司吃圣物时须洁净自己。

15:5 “供献”是名叫“各耳板”的一种特别奉献(可7:11),起誓将财物献给圣殿。犹太人如果已起此誓,父母便没有权利去要回。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假借法律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主耶稣曾谴责此事。

15:10 法利赛人原来和耶稣谈论“洗手”,耶稣把讨论提升到食物在律法上洁与不洁净的问题(参利11章)。仪文上的不洁是次要的,道德上的不洁才是真不洁。这是“出口的乃能污秽人”一句话的意思(参徒10:9-16,28;罗14:14)。

15:13 法利赛人不是天父所栽种的,但法利赛人自己却以为是的(参赛60:21)。耶稣说,这种人必要“拔出来”。

15:15 门徒彼得要求解释的比喻是11节所说的“入口的不能污秽人”,而不是12-14节的比喻。

15:21 推罗、西顿都在巴勒斯坦西北靠地中海,是外邦人居住的城市(11:21)。

15:26 犹太人称外邦人为“狗”,原属蔑视之词;但久而久之成了口头禅。耶稣提到“狗”、“儿女”与“主人”,所着重的是轻重与次序。“儿女”(犹太人)先从“主人”(主基督)得到食物(救恩,帮助),然后才轮到家里的“狗”(外邦人)。照习惯,犹太人说“狗”通常指“郊外野狗”,这里的“狗”字原文为“小狗”,指的是家里养的狗。妇人听到耶稣的话,明白耶稣愿意帮助她,增加了信心。这从15:27的回答可以看出。外邦人要是能有象这妇人的信心。一样可以得到救赎,成为天国的子民。

15:31 在加利利海四周,特别是东岸,有许多非犹太人居住的城乡。这些来到耶稣那里的人“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说明他们不是犹太人。

15:39 马加丹也就是《马可》书所称的“大玛努他”(可8:10),在加利利海附近;位置不能确定。

《马太福音》第16章

16:13 该撒利亚腓立比在加利利海北边,是希律腓力的封地。

16:16 “基督”为“弥赛亚”的希腊文写法,是“受膏者”的意思(但9:25)。犹太人相信这位要来的弥赛亚是他们民族的救星(约1:41),但不相信耶稣就是那弥赛亚。彼得在这里斩钉截铁地指出,耶稣就是神所差来的救主基督。

16:17 巴约拿是“约拿的儿子”之意。这位约拿又名约翰(约21:15)。“属血肉的”指人。

16:18 耶稣这句话是借希腊文谐音来说的双关语:“你是彼得(Petros,指小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petra,指巨石,不是人名)上”;祂没有说“建在你彼得身上”。教会的基础是基督自己。这磐石可以是指象彼得那样的信心,认主耶稣为基督;也可以是指彼得和众使徒所构成的教会的根基,基督是那房角石(弗2:20)。请看彼得的教导(彼前2:4-8),再比较保罗的教导(林前3:11)。

“教会”的希腊文是ekklēsia,当作动词用是“召出来”的意思,变为名词后便成了“被召集在一起的人”。这个字可用在任何一种集会上,例如以弗所城里群众的集会(徒19:41),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在旷野的集会(徒7:38)。四福音书只有两次提到教会,都在《马太福音》中(16:18;18:17)。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说明教会的建立还是以后的事(徒2章)。

16:19 “钥匙”是权柄的表征(比较赛22:22;启3:7)。使徒时代的教会历史说明彼得怎样拿着天国的钥匙,先在五旬节那天打开了向以色列人传道之门(徒2:38-42);后在哥尼流家中开启了向外邦人传道的纪元(徒10:34-38)。但彼得的权柄是有限的,他除了说自己是按着恩赐作使徒(彼前1:1),和按着职责作长老之外(彼前5:1),没有其他任何特别的权柄。所谓“捆绑”和“释放”的权柄,是指向人传福音而说。这种权柄,其他使徒和信徒都有(18:18;约20:22-23)。

16:21 这是耶稣首次预言自己会受苦难。此外还有两次,见17:12,22-23;20:17-19。耶稣决定受死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敌人反对祂的结果,而是要遵行神所预定的计划。祂决心上耶路撒冷,完成天父交托的使命。

16:23 彼得劝耶稣放弃上耶城的计划,避开死亡,用别的方法去完成神的旨意;因此成了一块绊脚石。这也可以看出门徒的领袖彼得到此时仍未能摆脱犹太人旧的弥赛亚观念的影响,没有认清耶稣来到世上的真使命。

16:24 舍己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将自己交给神。十字架是死的刑具,背起十字架是在神面前看自己是死的,将全生命交在神的旨意中。

16:27-28 主耶稣讲了两件事,因为都与天国有关,所以放在一道来说。16:27讲祂再来时的审判。16:28所讲的事在登山变像中实现了(17:1-8)。登山变像是天国景象的一瞥,看见基督在荣耀里。

《马太福音》第17章

17:1 彼得、雅各和约翰是三个和耶稣最接近的门徒,是祂特别挑选出来的(20:20;26:37)。雅各和约翰在《马太》中被称为“西庇太的两个儿子”。

17:2 耶稣登山变像,向犹太人说明了祂就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彼得多年后曾忆述此事(彼后1:16-18)。

17:3 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亚代表旧约时代的先知。二人同时出现,说明二者都为耶稣作见证。

17:5 比较3:17。参《诗篇》2:7;《以赛亚书》42:1。

17:9 这是耶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叫门徒不要把所看见的告诉人。不同的是,门徒在祂复活后可以传讲,因为复活可以将世人对祂身份的种种肤浅猜测一扫而空,大家可以真正认识到这位弥赛亚。祂和门徒现在正往耶路撒冷,等在祂前面的是十字架上的牺牲,然后才是复活。登山变像和神迹都不能象复活那样充分显明祂崇高无上的权能。

17:11-12 《玛拉基书》4:5-6所预言的事已经应验。以利亚(指施洗约翰)来了,并为弥赛亚的来临唤醒大家作好准备。可是以色列人不认识他,把他杀死了。耶稣这位真正的弥赛亚来时,世人一点准备也没有。可是神的拯救计划必须执行,主耶稣为了完成这计划,得象施洗约翰一样走上受死的道路。参《马太福音》11:14;《马可福音》9:11-13;《路加福音》1:17。

17:14 癫痫病不一定是鬼附,但这个人的病却是鬼附的结果(18节)。

17:20 耶稣指出门徒没有信心,所以行不出神迹。芥菜种是种籽中比较小的,但只要有这么微小的信心,神便可以藉着他们行出大事来。叫“山”挪移是一种习惯讲法(赛40:4;49:11;54:10),表示克服大困难。凡是合乎神旨意的事,信徒都能做到;不合神旨意的事,不在主这句应许范围内。

17:24 “丁锐”又称“殿税”,是犹太男子每年要缴的税项,作圣殿维修的费用(参出30:16)。

17:27 这一块钱的价值刚够缴纳耶稣和彼得二人的殿税。王室的人可以免税;耶稣为神子,不用交税来维持神殿;但耶稣不愿触犯征税的人,还是交了。

《马太福音》第18章

18:1-4 耶稣知道门徒在路上谈论些什么,所以藉着一个小孩来帮助自我中心的门徒去明白真理。我们不可幼稚,像门徒为一些琐事而争论,却要像小孩存着谦卑和真诚的心。你究竟是幼稚还是单纯呢?

18:3-4 门徒只想着要组织耶稣在地上的国度,以致看不见天国的神圣目标。他们寻求优胜的地位,而不是服事的机会。我们也非常容易失去永恒的眼光,在教会里争地位或提升的机会。要像软弱倚赖人的小孩子那样不去追求地位或影响力,真不容易!

18:6 孩子很自然就会信靠别人,通过他们对成年人的信任,对神的信靠也就不断增加。作父母的跟成年人必要向神交代,他们怎样影响小孩子信靠神的心。耶稣警告说,任何人使一个小孩子失掉信心,都将要接受严重的惩罚。

18:7-14 耶稣警告门徒可能在两方面会使“小子”跌倒犯罪:试探他们(18:7-9);轻看或忽略他们(18:10-14)。作教会领袖的要帮助青年人和初信者,避免任何人或事使他们在信心上跌倒犯罪,千万不要轻忽年纪小和信心幼嫩的人,要给予他们属灵的教导和保护。

18:8-9 要除去令我们犯罪的绊脚石,并不表示要切除身体的某部分,而是指任何教会里的人、物、程序或教导,若会威胁到整个教会的属灵成长,就必须除去。对个人来说,但凡任何会令我们犯罪的人际关系、习惯、活动都必须除去。耶稣说宁愿只有一只手或一只脚上天堂,也不要有健全的两手两脚下地狱。其实“罪”不单影响我们双手双脚,更影响我们的心思意念。

18:10 我们关心小孩子,一定要配合神对待小孩子的方法。神派遣天使看顾小孩子,他们可以直接到神那里。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小孩子常遭轻视、忽略、嫌弃、甚至杀害(堕胎)。如果他们的天使常带他们到神那里,那我们最少也要做到让小孩子容易地亲近我们,尽管我们的工作十分繁忙。

18:14 牧羊人必会关心迷失的羊,到山岭寻找它;同样神也关心祂所创造的每一个人,祂“不愿有一人沉沦”(彼后3:9)。家中、学校、教会或邻舍的小孩子都需要基督。让我们接触他们,藉着我们的榜样、说话和善良的行动,引领他们到神面前来吧!

18:15-17 这是耶稣给我们的指引,帮助我们面对攻击我们的人。这些人可能(1)是基督徒,而不是非信徒;(2)偏偏得罪你;(3)在教会中引起冲突纷争。耶稣说这话,并不是准许我们正面攻击每一个伤害或藐视我们的人,也不是准许我们在教会散播谣言或进行教会审讯,这些教训是为了使彼此不和的人能够和好,以至所有信徒都可以和睦共处。当人触犯了我们,我们往往会违反耶稣的吩咐,心中充满怒气和仇恨,要寻求报复或用言语来中伤触犯我们的人。但照主的吩咐,我们应该到那人那里去,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他(18:21-22);这是极难做到的,但却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8:18 这里所说的捆绑与释放是指教会可在冲突中作出决定。教会的决定理应是由神来作的,根据祂的话语而作判断。信徒并没有教会以外的其他上诉法庭,所以,信徒有责任把他们的问题带到教会,而教会则有责任根据神的引导寻找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按着神的原则去处理问题,这将会影响现在和永恒。

18:19-20 耶稣展望将来有新的一天,那时祂不再是藉着肉身出现,乃是透过祂的圣灵与信徒同在,在信徒的身体──教会里,两个人真诚地呼应联系,比千万人表面上的妥协更有能力,因为基督的圣灵与他们同在。两三个充满圣灵的信徒会按着神的旨意祈求,而不是按着他们自己的心意祈求,这样他们的祈求就必蒙应允。

18:22 拉比教导犹太人应当饶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但只限于三次。彼得希望有更突出的善良,就问耶稣饶恕别人七次是否足够,而七是代表完全的数字;但耶稣回答:“七十个七次”,意思是我们不要计较饶恕人多少次,不管别人要求多少次饶恕,只要是真诚悔改的,我们就应饶恕他们。

18:30 当时,人若欠债又不能偿还,其后果是严重的:债主可以强迫他和他的家人做工,直至债务还清;欠债人也可能被关在牢里,或者他的家人可能被卖为奴隶,以帮助还债。除非欠债人在坐牢时变卖一切,或者亲属帮他付清债款,否则他可能要一辈子坐牢。

18:35 因为神已经宽恕了我们所有的罪,我们不应该不肯宽恕别人。既知道基督完全赦免我们,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以宽容的态度去饶恕别人。不肯饶恕别人的,就是自高,并把自己置于基督的慈爱律法以外了。

《马太福音》第19章

19:3-12 约翰被囚和被杀,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公开发表其对婚姻与离婚的见解,法利赛人希望用同样的问题来陷害耶稣,要祂在这神学的争论上表明立场。两个思想学派对离婚持有相反的见解: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离婚;另一个认为只有在配偶不忠的情况下才能离婚,这个矛盾缘于两派的人对律法的解释(参申24:1-4)。耶稣回答他们时,注视婚姻而非离婚,指出神的原意婚姻是永久不变的,并列出四个理由,指出婚姻的重要性(19:4-6)。

19:7-8 由摩西直到耶稣的时代,人们的婚姻与神的本意相距甚远,今天仍是这样。耶稣说摩西是因为人心刚硬才设下这条律例的(参申24:1-4)。神的本意是要人藉着婚姻结为一体,永不分离;然而,人的罪恶本性令离婚变得无可避免。因此摩西便制订一些律例来帮助那些受害者,这些律例都是民事法律,特别为保障妇女而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妇女难以独立生活,根据摩西订立的律例:男人不可以单单把妻子赶走就算,必须写一封正式的休书,这个规定实在是实践公民权上迈进的一大步,叫人在想到离婚时,必须三思。神设计的婚姻是永久性的,是不能拆散的,因此夫妇应该致力共同生活,而不是想尽辨法离开对方(19:3-9)。

19:10-12 尽管在旧约时代要离婚很容易(19:7),神的本意却不是这样。夫妻必须由开始就定意绝不考虑离婚,在彼此委身的基础上建立婚姻关系。另一方面,选择独身的理由也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可以有更多时间为神的国度工作。不要以为神希望每一个人都结婚,对于某些人来说,独身比结婚还好。在你立下婚姻这毕生的承诺之前,必须恳切祈祷,寻求神的旨意。

19:12 有些人因为生理上的限制以致不能结婚;有些人则因为他们特殊的情况而选择独身,以便能更好地事奉神。耶稣没有教导我们因为婚姻带来不便或夺去我们的自由而避免结婚,这是自私的做法。独身的好理由是要运用我们的时间和自由去事奉神(参林前7章)。

19:13-15 门徒一定忘记了耶稣曾经说过的有关小孩子的话(18:4-6)。耶稣希望小孩子到祂那里,因为祂爱小孩子,也因为只有像小孩子那样纯真才能亲近神。不是说只有小孩子才能进天国,而是指人对神的信心要像小孩子一样纯真。小孩子乐于接受的态度,恰好与宗教领袖的顽梗刚硬成为强烈的对比,那些宗教领袖让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和他们的世故老练,代替了单纯相信耶稣的心。

19:16 这个人要得到享有永生的保证,耶稣指出人不能够靠着一些善行,而不是爱神来得到救恩。他必须重新开始,谦卑顺服在基督的主权下,而不是靠遵守附加的律例或行更多的善事。

19:17 这个年青人问耶稣如何才能得到永生,耶稣告诉他要遵守神颁布的十诫,然后祂举出其中六诫,都是有关人际关系的。当这个青年人说他已完全遵守了这些诫命时,耶稣告诉他要更进一步──变卖所有的产业救济穷人。这个要求显出了他的弱点。事实上,他的财富就是他的神、他的“偶像”,他绝不会放弃,这样也就触犯了第一条也是最大的诫命(22:36-40;参出20:3)。

19:21 是否每个信徒都要把所有的财产变卖了呢?不是的!我们要负责照顾自己和家人的需要,以致我们不会负累其他人,然而,当神要求我们放弃时,我们也应该顺服。这种态度叫我们与神之间再没有阻隔,使我们不会将神赐给我们的财富只留给自己用。假若你因为神不会叫祂所有信徒变卖一切而感到安慰,你就可能太喜欢你所拥有的了。
 
19:22 我们不可能全心全意地爱神,又将金钱留给自己。尽心尽性地爱祂,就是说我们要按着神的心意来运用金钱,讨祂喜悦。

19:24 骆驼根本不可能穿过针的眼,所以富翁似乎也不可能进天国。不过,也有人解释耶路撒冷中有一个小城门,别称“针眼”,骆驼必须把驮的货物卸下、屈膝跪下才能通过该门,意指人要放下一切重担,在主前谦卑接受恩典,才能得救。然而,耶稣解释“在神凡事都能”(19:26)。只要神引领,就是富翁也可以进天国。最重要的是对神有信心,而不是对自己或财富有信心。那你又倚靠什么去得到救恩呢?

19:25-26 门徒感到疑惑,认为富翁是应该得救的,因为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财富是神赐福的象征。

19:27 圣经里,神按照祂的公义来赏赐祂的百姓。旧约时代,顺服常常带来今生的赏赐(参申28章),不过顺服跟即时的赏赐没有一定的关系,否则,好人便一定富有,而受苦就成为犯罪的记号了。信徒真正的赏赐是神的同在,凭着圣灵所得到的能力。将来我们会因着我们的信心和事奉在永恒里得到赏赐。假如我们每行一件善事,都得到今生物质的赏赐,我们很容易便会夸耀自己的成就,使我们事奉的动机变了质。

19:29 耶稣向门徒保证,任何人因为祂而放弃任何珍贵的东西,都将要在今生得着多倍的回报,当然不一定是同样的东西。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接受基督而遭家人拒绝,但他会得到一个信徒大家庭。

19:30 耶稣将世人的价值观颠倒过来,试想世上最有权势或最出名的人,究竟有多少位是凭着他们温柔、

《马太福音》第20章

20:1-16 耶稣再深入说明作天国子民的条件:单靠神的恩典进入天国。在这个比喻中,神就是园主,信徒就是工人。这个比喻是针对拥有承继权或优越地位而感到高人一等的人说的,也是说给以为自己花很多时间在基督身上而感到优越的人听的,同时也让初信者可以再次肯定神的恩典。

20:17-19 耶稣第三次预言自己的受死和复活,(有关首两次的预言,请参16:21;17:22-23。)但门徒仍然不明白祂的意思,继续为贪图在基督国度里的位置而争论(20:20-28)。

20:20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来到耶稣面前“拜祂,求祂一件事”,她跪拜耶稣的动机是想在祂身上得一些好处。我们常常玩“宗教游戏”,希望神回报我们。真正的敬拜却是因着基督自己和祂所做的而敬拜和赞美祂。

20:20 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请求耶稣让她两个儿子在神的国度里有特别的地位,父母自然想见到自己的孩子得提升、得尊荣,但这些欲望可会令孩子迷失。神可能会让他们承担重要但不吸引人的工作。因此,父母对孩子前途的期望,必须符合神在孩子生命里的独特计划。

20:22 雅各、约翰和他们的母亲,并未真正明白耶稣以前所讲有关“报酬”(19:16-30)和永生(20:1-16)的教训,也不明白住在神国度里的荣耀以前,必须面对苦难。这个“杯”就是基督所要面对的苦难和死亡,雅各和约翰也要面对这大苦难:雅各将会为信仰殉道,约翰也会被放逐到拔摩岛。

20:23 耶稣也要顺服父神的权柄,惟独父神才有权柄决定人在天国里的位分,这些位分不是凭喜好赐与的,乃是赐给那些在困难考验中仍然对神忠心不移的人。

20:24 其他门徒因为雅各和约翰企图夺取高位而不满,所有门徒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大的(18:1),但耶稣教训他们,在天国里最大的就是众人的仆人。权柄不是用来表现自己的重要、抱负或尊荣,乃是用来服事神及其他受造者的。

20:27 耶稣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阐释领袖的意义──不是去利用人,而是要去服事人。耶稣的使命就是服事别人,并且舍弃自己的生命。真正的领袖会有奴仆的心肠,欣赏别人的价值,并且知道没有一件工作是太琐碎而不适合他做的。你看见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就不要等待别人来恳求邀请,作一个忠心的仆人,主动去承担吧。

20:28 “赎价”是指奴隶从奴役中得到释放所要付出的价银。耶稣常常告诉门徒祂必须要死,在这里祂告诉门徒,自己的死是为了把人从罪恶和死亡的捆锁中释放出来。门徒以为只要耶稣仍然生存,就可以拯救他们,但耶稣启示他们,惟有祂的死才可以拯救人类。

20:29-34 马太福音记载有两个瞎子,而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则只记载了一个。这大概是同一件事,但马可和路加可能突出了喊得较大声的那个。

20:30 这个瞎子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因为犹太人知道弥赛亚是大卫王的后裔(参赛9:6-7;11:1;耶23:5-6)。这个瞎眼的乞丐可以“看见”耶稣就是那位期待已久的弥赛亚,但宗教领袖虽然亲眼看见耶稣的神迹,却对祂的身分视而不见,拒绝睁开眼睛去接受真理。你眼睛能看见并不保证你的心也同样能看见。

20:34 虽然耶稣关心在耶路撒冷将要发生的事,但当祂看见别人有需要时,仍动慈心去服事他们,我们作祂的门徒,也能这样做吗?

《马太福音》第21章

21:1 伯法其位于耶路撒冷东面,橄榄山之南,在伯大尼附近。

21:2 “驴驹”是幼小的公驴。耶稣进城骑的是驴驹子(可11:2),何等谦逊、温柔。此处提到两匹驴,一是驴驹,一是母驴。

21:4 耶稣进圣城是祂死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此事先知撒迦利亚早已预言(亚9:9)。感情激动的群众向祂欢呼“和散那”意思就是上帝,救主。

21:11说出群众欢迎祂的真正原因。欢迎行列中也没有耶城的正式代表。几天之后,耶稣又听到群众的呼喊,这次是“钉他十字架!”(27:22-23)。人心叵测,记得我们当初教会很多人将我们老牧师捧为神一般,一旦这位牧师陷入软弱中,就是这些捧的人,打压也是最厉害,将其视为仇敌一般。敷衍趋势是人的本性。

21:6-9 群众用一连串行动来拥护耶稣作王。9节包括三处经文“和散那”有“请立刻拯救”的意思,在此用作欢呼称颂,盼望耶稣成为犹太民族的救星,和“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都出自《诗篇》118:25-26。最后一句话见《诗篇》148:1-2。“高高在上”指“天上万军”。

21:12 这是耶稣第二次洁净圣殿。圣殿是祷告、赞美天父、传讲信息的地方,怎可变为剥削图利的场所。耶稣传道初期曾洁净过一次圣殿,把做买卖的赶了出去(约2:13-17)。商人在这里把持市场,用很高的价格售卖献祭用的牲畜及其他祭品。圣殿里还有兑换银钱的人,因为犹太人不用希腊和罗马的钱币奉献,要把这种钱换成古代希伯来的钱币。买卖都在圣殿的外邦人院进行,十分嘈杂。这也告诉我们,教会不能成为做生意的幌子,耶稣让我们灵魂得救,不是让我们陷入贪婪之中。

21:14 这些瞎子和瘸子应该是在圣殿的门口或外院。他们不准进殿。
21:17 伯大尼在耶路撒冷城附近,位于橄榄山东面的山坡上。逾越节上耶城过节的百姓很多,客店不够,许多人要住在城外。

耶稣进耶路撒冷那天是礼拜日(21:1-16),当晚在城外住宿,礼拜一早晨才回城。这是祂在世上最后的一个星期。

21:19 逾越节举行的时期在今天的受难节左近,介乎阳历三月与四月。无花果树在正常情况下,长叶子时也会长出果子,但果子成熟要到六月。早成熟的也有。耶稣看见叶子却未见到果子,借咒诅树来警告以色列人不肯悔改会受到惩罚;也藉以彰显祂的权能。

21:23 这天是礼拜二。“这些事”是指前天的洁净圣殿(21:12-13)。

21:33 以色列民是神栽种的葡萄园(赛5:1-2)。神已差来真正的弥赛亚耶稣,但犹太人反要把祂杀掉。神的审判要临到他们,神的国要交给别人。耶稣基督就是

21:44所讲的“匠人所弃的石头”。对信徒来说,祂是基石,又是“房角的头块石头”(林前3:11;弗2:20-22;彼前2:4-5)。“一座楼”亦作“一座了望台”,此台用木头搭建,高约5公尺,在葡萄快收摘时,作看守台之用。

21:34 “打发仆人”指旧约时代的先知。

21:41 租给另外的园户,给能结果子的百姓。这百姓不可能是另外一个民族,而是神的新子民—祂的教会。

《马太福音》第22章

22:1-14 当时的习俗是,在每一个大宴会以前,主人会对客人发出两次邀请,第一次请求宾客出席,第二次则通知他们一切已经预备妥当了。这个故事的国王──神,却是三次邀请祂的宾客,但每一次他们都拒绝了。神希望我们在祂的筵席上和祂在一起,因为这是一直到永恒的筵席。这就是祂一次又一次地邀请我们的原因。你是否已经接受了祂的邀请呢?

22:11-12 按着传统风俗,主人会为宾客预备参加婚宴的礼服。不穿礼服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主人会认为那客人妄自尊大,或想侮辱主人,根本不想参与这个婚礼庆典。参加婚礼的礼服就是进入天国所需要的公义,是基督所赐给每一个信徒的,但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决定是否穿上它参加神的筵席──永生。

22:15-17 法利赛人是一个反对罗马政府占领巴勒斯坦的宗教团体,而希律党是支持希律安提帕和罗马政府的政治组织。平时,这两个群体彼此仇视,这时他们却联合起来,为要攻击耶稣。这两群人一同去问耶稣关于给罗马政府纳税的问题,想要留难祂,以为这个计谋万无一失:假若耶稣赞成纳税给凯撒,法利赛人可以指祂违背神──他们惟一承认的君王;假若耶稣说不应当纳税,希律党人就可以用背叛罗马的罪名捉拿祂到希律那里。法利赛人并不是真的爱神的律法,希律党人也不是真要维护罗马的公义。耶稣的答案把他们邪恶的动机暴露出来,使他们非常尴尬。

22:19 一个银钱大概是当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

22:21 耶稣指出我们有双重的公民身分(参彼前2:17),这就避过了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设下的陷阱。我们在国家里的公民身分要求我们为了所得的服务和福利而纳税;我们在天国里的公民身分要求我们的心灵对神服从和委身。

22:23-33 当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陷害耶稣失败之后,撒都该人沾沾自喜地接着尝试。他们不相信复活的事,因为在五经(创、出、利、民、申)中没有直接教导复活的事,法利赛人不能根据五经找出复活的有力论据。撒都该人以为他们肯定可以难倒耶稣,但耶稣又驳倒他们(22:31-32)。

22:24 律法说如果妇人的丈夫死去而没有儿子,她丈夫的兄弟就有责任娶这个寡妇并且照顾她(参申25:5-6),这是为了保护孤苦伶仃的寡妇,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寡妇往往没有其他办法维持生活。(有关摩西的资料,请参出14章的人物介绍。)

22:29-30 撒都该人问天国里的婚姻将会是怎样的,耶稣告诉他们,明白神的能力要比知道天国将会如何更加重要。人们都会以今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去理解永生,耶稣说错误的观念是由对神话语无知而来。我们不要用人的角度去看神,来虚构永恒和天国,倒要关注自己与神的关系。最终,我们会知道天国是怎么一回事,它必然跟我们所想像的相距甚远。

22:31-32 撒都该人只接纳摩西五经是圣经,耶稣就用五经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参出3:6)。假如神看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已经死了,就不会说:“我是你祖先的神”。从神的角度来看,他们仍然活着。耶稣指明所有信徒在祂里面也享受复活和永生。

22:34 我们可能也会想像到,法利赛人为撒都该人哑口无言而高兴,撒都该人常常用这条问题来难倒他们,现在终于被耶稣驳倒了。但法利赛人太过骄傲,仍不认输。耶稣的答案使他们在神学讨论上胜过撒都该人,但他们绝没有兴趣认识真理,只想打败耶稣。

22:35-40 法利赛人列出超过六百条法律,常常尝试把它们分出主次,因此其中一个律法师问耶稣哪一条是最大的诫命。耶稣回答的这两条诫命(参申6:5;利19:18),就是最大的诫命,它总括了十诫和旧约其他的道德律法。我们真正爱神和我们的邻舍,就能很自然地遵守所有的诫命。这是积极正面地看神的律法,我们不要常常担忧哪些事不可以做,反倒要集中精力在我们可以做的事上,以表明我们对神和他人的爱。

22:41-45 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都已经提出过他们的问题,现在耶稣转过来问他们一个尖锐的问题──弥赛亚是谁。法利赛人知道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但不明白祂本身就是神。耶稣表明弥赛亚比大卫更伟大(参诗110:1),希伯来书的作者藉这相同的经节来证明基督的神性(参来1:13)。我们也要回答基督是谁,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除非我们相信耶稣就是神,否则其他的神学问题全是无关紧要的。

《马太福音》第23章

23:2-3 法利赛人把自己的传统、对律法的解释和应用看成与律法本身同样重要。这些规条并非全都不好,有些还很有价值,但问题是:(1)宗教领袖把人所定的规条看得如同神的律法同样重要。(2)教导人去遵行这些规条,自己却不遵行。(3)遵从规条却不尊重神,徒有外表。耶稣通常不谴责23:5 佩戴的经文是指用细小的皮盒装着的经文,虔诚的人为遵守圣经的吩咐(参申6:8;出13:9,16),将这些盒子戴在额上和手上。但这些佩戴的经文已成了身分地位的象征,失去了佩戴的原意。

23:5-7 耶稣再次揭露了宗教领袖的虚伪心态:他们认识圣经却没有实践出来;不关注“成为圣洁”,只关心是否被“看为圣洁”,使别人羡慕和欣赏自己。今天,许多人像法利赛人一样,认识圣经,却没有让真理改变他们的生命;说跟随耶稣,却没有按着祂的爱的标准来生活,这样就是假冒为善的生活。我们必须确定自己所行的要与所信的相符。

23:5-7 人不单希望在事业上领导别人,同样也希望在教会中作领袖,喜爱地位的高升过于对神的效忠是十分危险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我们的鉴戒了。耶稣并不是反对所有的领导权,我们也需要基督徒领袖,祂谴责的是服事自己而不是服事人的领导。

23:11-12 耶稣向社会的观念挑战,对祂而言,伟大是由服事而来的──献出你的力量来服事神和他人。服事使我们保持对别人需要的敏感,亦停止我们专顾自己的心态,耶稣以奴仆的身分来到世上,你要寻求什么形式的伟大呢?

23:13-14 当时作宗教领袖,与今天在世俗的社会中作牧师有很大分别。以色列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起居都是围绕着与神的关系,宗教领袖是所有领袖中最有名望、最有能力、最受尊敬的。耶稣对他们作出这些尖锐的控告,因为他们渴求更多权力、金钱、地位,令他们看不见神,也影响到整个民族看不见神。

23:15 法利赛人被规条而不是被神所吸引。他们被附加于律法规条的繁琐细则所辖制,以致完全失去了律法所指的神。行善的宗教给人很大的压力,要在所知所行的事上超越别人,因此伪善的教师往往会有更伪善的学生。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牺牲内心的更新而强调外表的顺服,制造出“法利赛人”来。

23:23-24 我们遵从了律法的细则,却仍然有可能在一般的行为上违背神,例如我们忠心地把十分之一的金钱献给神,却拒绝付出时间帮助别人。十一奉献是重要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豁免遵从神其他的指示。

23:24 根据律法蠓虫是不洁的昆虫,法利赛人过滤饮用的水,避免吞下蠓虫。他们这样仔细地注意洁净礼仪的细则,却失去了对真正洁净的透视力;有外表礼仪上的洁净,内心却败坏了。

23:25-28 耶稣斥责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只有外表上的圣洁,内心仍然充满了败坏和贪婪。我们的宗教生活若只做给别人看,就好像只洗净外面的杯一样,徒有其表。如果我们里面是干净的,那清洁的外表就不虚假了。

23:34-36 这些先知、智慧人和文士可能是指耶稣所预言那些被逼迫、蹂躏和杀害的初期教会领袖。当时的人口口声声说不会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杀害神所差来的先知(23:30),心里却想着杀害弥赛亚及祂忠心的跟从者。所以,历代流义人血的罪都归到他们身上。

23:35 亚伯是第一个殉道者(参创4章),撒迦利亚则是希伯来圣经记载的最后一位殉道者(参代下24:20-21),是属神的人被自称为神的子民所杀害的典型例子。

23:37 耶稣希望招聚属祂的人在一起,正如母鸡用翅膀覆庇小鸡一样,但人却不肯让耶稣这样做。只要我们来到祂那里,祂就会保护我们。许多时候我们受伤害,但拒绝基督的帮助,认为祂不能把我们所需的给我们,但有谁会比我们的创造主更知道我们的需要呢?那些转向耶稣的人将发现祂的帮助和安慰是无人能及的。

23:37 耶路撒冷是神选民的首都,是以色列伟大君王大卫的京城、神在地上的居所,本应是敬拜真神的中心、全人类公义的象征,但耶路撒冷变得看不见神,对人的需要麻木不仁。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对失落了的子民及祂所爱又将快毁灭的圣城的伤痛。

《马太福音》第24章

24:1 主前20年希律大王在耶路撒冷城大兴土木,建筑这殿宇;主后64年才正式落成;未几,为罗马军队夷为平地。

24:13 在大灾难末期,主耶稣要拯救属祂的人脱离灾难。

24:15 “那行毁坏可憎的”引自《但以理书》11:31,原指两约之间那段时期侵入巴勒斯坦倾覆耶路撒冷的希腊王安提阿哥伊比法,他于主前168年在圣殿中筑了异教的祭坛。括号中的话“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是说读这句预言时应知尚有隐含的意思。本节很可能指末时“离经反教”和敌基督的事。有的解经家说“圣地”暗指要建立的教会;到主来前,会有可憎的事显露,例如淫乱、反教和敌基督等。

24:16-22 这几节是主基督再来前地上灾难的生动描写。在这空前大难前只有盲目逃奔,一点也迟延不得。怀孕的和喂婴孩的母亲行动不便;而冬天,河道干涸或冰封,大路积雪,泥泞难行。犹太人安息日不可走路超过一个短程(约为一公里半)的规矩,令安息日逃走成为不可能。在这种大灾难前,要是依神所定的日子来执行,全世界不会有一人存活;但为了拯救世上忠信靠主的人,这日子的数目会减少。

24:23 主基督再来不是只向一小部分人显现,而是要给所有的人看见。

24:30 《撒迦利亚书》12:10-14预言基督再来时,耶路撒冷的百姓要悔改哀哭。这里指世上不信的人看见基督来临,悔改已迟,哀号痛哭。

24:32 无花果树的比喻教导信徒应忍耐。树发叶,夏天近;耶稣所说的那些迹象出现,应知祂再来的日子也近了。

24:34 有人认为本节所指不是末时,而仅是预言主后70年耶路撒冷的被毁。但紧接的35-36节的话决不是仅为一次历史事件而说;何况耶稣说这话的时候仍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活着看见“这一切的事”,例如福音广传、大灾难的发生等等。“这世代”因此应是指“属神的人”将存留到末时。可知新约用“这世代”也象“末世”(林前10:11;彼前1:5,20等)一样,指的是神救赎人类历史的最后阶段,从主降生到主再来。

24:45 耶稣称赞的是仆人的忠心,能力还是其次(路12:42-48;林前4:2)。比较25:14-30。

《马太福音》第25章

25章 耶稣用比喻来说明预备祂再来的意义,和在祂再来之前应该如何生活。童女的比喻(25:1-13)告诉我们每一个信徒都需要为自己的属灵境况负责。才干的比喻(25:14-30)则显明,必须好好地运用神所交托给我们的。山羊与绵羊的比喻(25:31-46)强调服事有需要的人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比喻可以完全地把我们要做的准备工夫描述出来,每一个都只是画出整幅图画中的一部分。
25:1-13 临渴掘井,真有一种侥幸的窃喜,我会等耶稣来之前再预备,我会来得及……

按照犹太人的风俗,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中举行典礼,然后新郎和新娘随着一大群人列队游行,回到新郎的家中,举行筵席,通常整个婚礼会长达一个星期。这十个童女就是等待着加入这个游行队伍的,也盼望参与婚礼的筵席,但新郎还没有在预期的时间来到,其中五个童女的灯油就用尽了,赶忙去买所需的油,结果赶不上参加筵席。

  在耶稣再来,带领祂的子民回天家前,我们必须作好准备,属灵的装备不能在最后的一秒才去买或借来,我们与神的关系是个人的事,必须亲自向祂交代。
25:15 主人按着他仆人的能力把钱──才干──分给他们,没有人取得多于或少于自己所能处理的,如果他完不成主人给他的任务,不能以能力不足作为藉口,只因他懒惰或恨憎主人。金钱在这里表示我们所获得的所有资源,神按我们的能力赐给我们时间、才能、恩赐和其他资源,期望我们能够有智慧地投资,直到祂再来。我们有责任好好地运用神所赐给我们的一切,问题并不在乎拥有多少,乃在于我们怎样运用我们所拥有的。

25:21 耶稣要回来,这是真的,那是否表示必须放下我们的职业去事奉神呢?不一定!这里所指的是信徒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时间、能力和财富。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到服事神。对一部分人来说,这可能是要转换他们的职业;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为着神的爱来做日常的工作。

25:24-30 最后一位仆人只想到自己,以为只要安全地处置这些金钱,便不会被严厉的主人斥责,最后,却因他的自我中心受到审判。我们不能找藉口逃避神呼召我们去做的事,如果神真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就必须甘心地顺服祂。我们的时间、才能和金钱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我们只是一个管家。我们忽视、浪费或滥用神所赐的,就是背叛神,应该受到刑罚。

25:29-30 这个比喻描述人对基督再来的两种态度的不同结果:一个仆人运用自己的时间和才干,忠心地服事神,等候主人回来,他将获得赏赐;另一个仆人无心为天国工作将要受刑罚。神会赏赐忠心的人,那些没有为神的国度结果子的人别期望与那些忠心的人有一样的结果。

25:31-46 神会把顺服的跟随者从假冒和未信的人中分别出来。我们的行动就是我们信仰的真实凭证,然而,要对待每一个我们遇见的人如同对待耶稣那样,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做在别人身上的,正显示我们真正如何思想耶稣对我们所说的话──使饥饿的人吃饱,使无家可归的人得栖身之所,使生病的人得照顾。你的行为怎样把你从假冒者和未信的人中分别出来呢?

25:32 耶稣以绵羊和山羊来比喻信徒和非信徒。二者同在牧场中生长,但剪羊毛时就要被分开。以西结先知也曾提到绵羊和山羊,但其含意与这里不一样(参结34:17-24)。是否有爱是甄别山羊和绵羊的标准。

25:34-40 这个比喻所描述的怜悯行为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实践的,不必倚靠财富、能力或是智慧,只是无偿地付出和领受。我们没有任何藉口去忽略有迫切需要的人,也不能把这个责任卸给教会或政府,耶稣要求我们个人参与照顾别人的需要(参赛58:7)。

25:40 这里所指的“弟兄”,引起了许多的争论,有人说是犹太人,另一些说是所有信徒,又有人说是各处受苦的人。这类争论就如昔日律法师质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呢?”(路10:29)。这个比喻的重点不在“谁”,而在“服事”──哪里有需要服事的人,就去那里服事。我们应该尽一己所能,去爱和服事每一个人,从对别人的爱中反映出我们对神的爱,使祂得着荣耀。

25:46 地狱里有永远的刑罚,是拒绝悔改的人死后接受刑罚的地方。圣经里有三个词与“永刑”有关:(1)旧约的“阴间”──指死人去的地方,通常认为在地底下;(2)新约的“阴间”──与旧约的“阴间”一样,是死人的居所;(3)“地狱”──指耶路撒冷城外的欣嫩子谷,在那里孩童被焚为祭,献给外邦偶像,那里有永远不灭之火,是为撒但、它的使者和不信神的人预备的(25:46;参启20:9-10)。

  在主再来和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地狱就成为永远囚禁那恶者的最后地方。耶稣告诉那些未信的人,其实祂正是要把他们从刑罚的折磨中拯救出来。

《马太福音》第26章

26:3 该亚法是耶稣在世上时期的大祭司,是前任大祭司亚拿的女婿。罗马政府征服犹太后接管并指派所有的政治和宗教领袖。该亚法工作了十八年,比多数的大祭司都要长,可能因为他肯与罗马政府合作。是他建议让耶稣替百姓去死,好拯救整个国家。

26:7 这个女人是马利亚,是马大的妹妹、拉撒路的姐姐。

26:8 马利亚的举动引起门徒不悦,犹大更特别不满。

26:11 耶稣指出:“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参申15:11),并不是忽略穷人的需要,圣经不断呼吁我们要关心有需要的人。然而,耶稣这样说是要突出马利亚对祂的特别奉献。

26:14-15 为什么犹大出卖耶稣?圣经没详细交代,可能是他也像其他门徒一样,希望耶稣发动一次革命,推翻罗马政权;而他负责掌管钱财,也期望将来在耶稣的新政府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像雅各、约翰的想法一样(参可10:35-37)。但看到耶稣称赞马利亚献上价值相当于一年工资的香膏,他可能意识到耶稣的国度并不是眼见的或是政治性的,乃是属灵的,如果跟随耶稣,就不能实现对金钱和地位的欲望,因此以出卖耶稣,换取金钱和那些宗教领袖的喜悦。我更认为这是弥赛亚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的部分,犹大出卖耶稣是救赎计划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我们内部也有叛徒。

26:15 只有马太福音记载犹大出卖耶稣换取银钱的确实数目──三十块钱,这是一个奴隶的价钱(参出21:32)。本来宗教领袖打算在逾越节过后才捉拿耶稣,但由于有犹大献计,故提前实现他们的阴谋。神要应验旧约的预言:耶稣成为逾越节的羔羊,代死以除去世人的罪孽(参约1:29)。

26:23 晚餐上,有些食物是放在盘子里,大家一同用手从盘子里取出来吃。

26:26 这个圣礼有几个意义:(1)主的晚餐(或称主餐、圣餐、擘饼):为记念耶稣与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2)感恩的表示:感谢神藉基督为我们作的工。(3)相交:与神并其他信徒相交。我们吃这饼、喝这汁时,应当安静反省,追想耶稣的受死和祂再来的应许;感谢神给我们的恩赐;并因我们与基督及各信徒肢体相聚而喜乐。

26:29 耶稣再次坚固祂的门徒,祂将要胜过死亡,并且将来他们要与祂同在。接着的数小时内,他们表面上会受到挫折,但不久他们将会体验到圣灵的能力,并且见证福音迅速地传播出去。有一天,他们将会在神的新国度里再次聚集在一起。

26:35 所有门徒都说愿意为耶稣而死,不会背弃祂,不过在数小时之后,他们全都逃走了。空谈是没有价值的,说献身基督很容易,但这些话惟有在大逼迫中经过考验后才有意义。

26:39 耶稣祷告求苦杯离开祂,并不是违抗父神的旨意,其实,是再次坚定自己去完成神的旨意,祂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祂的祈祷显明祂所受的是极可怕的痛苦,这痛苦比死亡更甚,因为当祂为所有的罪付上赎价时,祂要被迫与神分离。这个“杯”就是这种痛苦和分离。无罪的神子把我们的罪背负在自己身上,把我们从痛苦和与神分离中拯救出来。

26:39 在苦难中的人常常希望知道前景如何,或者希望明白受苦的原因。耶稣知道前面的痛苦,也知道原因,但仍然痛苦挣扎,比我们面对的任何挣扎更厉害。是什么叫祂能够说:“照你的意思”呢?这是坚定信靠神的计划,在每一步的道路中都祈祷和顺服的结果。

26:40-41 耶稣看到彼得沉睡,就提醒他试探快要来临。胜过试探的方法就是警醒和祷告。警醒的意思是对每个被试探的可能提高警觉,敏感到撒但的狡猾诡计,装备好灵性来对抗它。我们最脆弱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被试探,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它,必须靠着祷告支取神的能力,使我们可以抵挡撒但的攻击。

26:48 捉拿耶稣的并不是执行罗马法律的罗马士兵,而是宗教领袖。犹大在这个公开的场合中指出耶稣,是因为他答应了在这次审讯中做正式的控告者。

26:51-53 这个砍掉大祭司仆人耳朵的人就是彼得(参约18:10)。彼得尝试去保护这看来是失败的耶稣,并不明白为了得胜,耶稣必须要受死。但耶稣显示祂完全委身于父神的旨意,祂的国度不是靠用刀剑来拓展的,乃是靠着信心和顺服。

26:57 耶稣被捉后,先被带去见前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亚拿,然后亚拿把耶稣押到该亚法的家里受审(参约18:12-24)。他们急于要完成这个审讯,在安息日之前把耶稣处死,当前只剩下不足二十四小时,宗教领袖就连夜聚集在该亚法家中,不等到日间在圣殿中会面了。

26:59 公会是犹太人最高的宗教及政治的权力机关。虽然罗马控制以色列政府,但也给他们权力处理宗教和民事的争执,所以公会能议决很多影响日常生活的本地事务,但是死刑得有罗马政府许可才能执行(参约18:31)。

26:60-61 犹太公会企图寻找歪曲耶稣教训的见证人,他们终于找到两个见证人,把耶稣有关圣殿的话歪曲了(参约2:19),指出耶稣曾说祂能拆毁圣殿──这是一个亵渎性的夸口。其实,耶稣说的是“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当然,耶稣所指的是祂的身体。

《马太福音》第27章

27:1-2 宗教领袖没有判死刑的权柄,所以要引导罗马人处死耶稣。从政治方面来说,这样做对宗教领袖更好,有人对耶稣的死负责,群众就不会责备他们。他们用一个宗教的罪名──亵渎神来拘捕耶稣,但是罗马法庭不受理这类案件,他们便要找一个政治理由来置耶稣于死地。他们要证明耶稣是一个动乱者,祂宣称自己是王,危害凯撒的地位。

27:3-4 当初犹大出卖耶稣,可能企图迫使耶稣去发起一次革命来对抗罗马,可是当看到耶稣被定罪后,他良心发现,可惜已经太迟了。我们的计划一旦成为行动就不能走回头,因此最好在行动以前,先想想计划可能带来的后果,免得我们事后后悔!

27:5 犹大出去吊死自己。可能其自缢之树枝折断,身子跌下来,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参徒1:18)。

27:6 这些祭司长付钱给犹大出卖一个无辜的人,却没有感到丝毫内疚,当犹大把钱还给他们时,祭司长却不肯接纳,因为他们认为接受谋杀的报酬是错误的!他们对耶稣的仇恨叫他们完全失去了对公义的知觉。

27:9-10 这话出自撒迦利亚书(参亚11:12-13),但犹太人认为耶利米是旧约先知书的编纂者,比撒迦利亚更为人所知,并且耶利米也有类似的说法。

27:12 在彼拉多面前,宗教领袖控诉耶稣不同的罪行。他们因耶稣亵渎(宣称自己是神)的罪拘捕祂,但这个控告对罗马政府来说是不成为罪名的,因此宗教领袖要控告耶稣一些会引起罗马政府关注的罪行,例如鼓吹百姓不纳税、宣称自己是君王和引起暴乱,但这些控告都不是事实。他们决意要杀害耶稣,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触犯了多条诫命。

27:14 耶稣的沉默正应验了先知的话(参赛53:7),彼拉多惊奇耶稣为什么不为自己申辩。他知道宗教领袖们的居心,故很想释放耶稣(参约19:12),无奈要遵照罗马政府的旨意,维持管辖地区的和平。最后决定处决这个沉默、看来又不重要的人。

27:15-16 巴拉巴曾经参与对抗罗马政府的暴动(参可15:7),所犯的罪正是耶稣被控告的罪,虽然他是罗马政府的敌人,但可能是犹太人的英雄。巴拉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父亲的儿子”,这正是耶稣与神的关系。

27:19 彼拉多本应是秉行公义的领袖,在这事上却证实了他更多考虑政治的权谋。他本有几次机会,去作正确的决定,他的良知告诉他耶稣是无辜的,罗马法律说明不应治死无罪的人,他的妻子更做了个令她不安的梦,他根本没有正当的藉口定耶稣的罪,但因害怕群众而判祂死刑。

27:21 群众是善变的,耶稣进圣城时,他们欢迎祂,以为祂来开创祂的国度;当祂被捕,他们的愿望破灭了,就由拥戴变为憎恶。面对大群攻击耶稣的面孔,祂的朋友都不敢站出来为祂说话。

27:21 面对抉择,群众选择了巴拉巴──一个作乱分子和杀人犯,而放弃了神的儿子;今天面对同样的抉择,人们依然选择“巴拉巴”,不接纳神儿子所预备的救恩。

27:24 彼拉多原知道犹太人是因为嫉妒才把主耶稣解来,本有心要释放祂,但在犹太人的要挟下只得屈从。历史资料显示,犹太人要是向罗马政府上告他轻忽犹太人的传统,引起骚动,他就会丢官。在无可奈何之下,彼拉多让群众决定把耶稣钉十字架,虽然洗了手,但他的罪仍然存在。洗手只能给他一个平安的假象,并不能清除他的罪。不要找任何藉口,要为自己所作的决定负责任。

27:27 “营”是罗马军团的单位,一般约有二百人。

27:29 耶稣所受的大嘲弄比任何人都甚,信徒可以从而得到安慰和鼓励。不信者对我们的嘲笑可能会伤我们的心,但切不要让信心动摇(5:11-12)。

27:32 被定罪判死刑的犯人要背自己的十字架到刑场,耶稣因曾受鞭打,没有力气继续背自己的十字架,所以,途人西门就被迫去背。西门来自古利奈──北非的一个地方,很可能是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千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27:33 各各他是亚兰文的音译,希腊文为加略山,意为髑髅地。得名的由来很多:(1)山坡形似死人头盖骨;(2)这是个刑场,散布着死人头骨,以死人头骨为名,象征死亡。

27:34 酒混胆汁是可以作为麻醉剂的,所以这些酒可以帮助耶稣减轻痛苦,但祂拒绝了,祂在神智清醒的情况下忍受痛苦。

27:35 士兵习惯均分被钉死的人的衣服。这些士兵拈阄分了耶稣的衣服,正应验了大卫的预言(参诗22篇)。

27:45 使遍地漆黑一片的是神。耶稣的朋友和仇敌被黑暗包围着,好像陷入沉寂里,大自然见证了耶稣之死的沉重。这黑暗是眼见的,但也有属灵的意义。

27:46 耶稣并不是在质问神,而是在引用诗篇来表达祂所感受到的深刻强烈的苦楚。祂承担了全人类的罪恶而要与祂的父神分隔,这就是祂在园中向神祈祷时,最惧怕的事,求神拿去的苦杯(26:39)。肉身的强烈痛苦是很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在灵上与神分隔,耶稣忍受这双重的死亡,使我们不必再与神永远隔绝。

27:51 圣殿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外院,圣所──只有祭司才可以进去,至圣所──只有大祭司每年一次为全体百姓的罪献赎罪祭时,才可以进去。

《马太福音》第28章

28:1 “那个马利亚”不是耶稣的母亲,

28:2 石头滚开好让妇女们能进去看到主已复活了,也是神顾念妇女们的需要,解除了她们在路上的挂虑(参可16:3)。

28:5-6 耶稣的复活是基督信仰的关键,因为(1)正如祂从前所说的,祂从死里复活,我们就可以相信祂将会成就所有祂所应许的。(2)耶稣肉身的复活显示活着的基督是神永恒国度的统治者,祂不是假先知或骗子。(3)耶稣已经复活,我们就可以肯定我们将来的复活,死并不是最终的结局,我们还有将来的生命。(4)使耶稣复活的能力也可以使我们从灵命的死亡中复活过来。(5)复活是教会对全世界做见证的基础。

28:5-7 天使向妇女宣告耶稣复活的同时,也给了她们四个信息:(1)” 不要怕 “:复活的实现带来喜乐,而不是恐惧,当你惧怕时,请记住这个空坟墓。(2)” 他不在这里 “:耶稣不是死人,所以不要在死人中寻找祂,祂活着,并与祂的子民同在。(3)” 你们来看 “:妇女可以自己去察验坟墓是空的,今天坟墓也是空的,复活是一件历史事实。(4)” 快去告诉 “:她们要把复活的喜乐传播出去,我们也要传扬耶稣复活的好消息。

28:10 耶稣告诉妇女把消息传给门徒──正如祂先前告诉他们的,祂将要在加利利与他们见面(参可14:28)。但门徒因害怕宗教领袖,而在耶路撒冷躲藏起来(参约20:19),因此耶稣会先在耶路撒冷与他们见面(参路24:36),然后在加利利再与他们见面(参约21章)。

28:10 这里耶稣所讲的“弟兄”应该是指祂的门徒,这表示纵然他们曾经不认和背弃祂,但祂已经原谅了他们,并且跟他们的关系比以前更坚固。

28:11-15 耶稣的复活在耶路撒冷引起了很大的骚动,那群妇女急忙穿街过巷找耶稣的门徒,告诉他们耶稣复活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同时,宗教领袖正在筹算怎样去掩盖这个复活的消息。

  今天复活的信息仍然强烈地激动我们,但仍只有两个选择──(1)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2)掩盖、否认、漠视、托词避开这个真理。

28:18 神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耶稣,基于这权柄,耶稣吩咐祂的门徒去传道、施洗和教导,使更多人作祂的门徒。藉着这权柄,耶稣还吩咐我们把这福音传给别人,使他们成为天国的门徒。

28:18-20 人的遗言或临别嘱咐都是非常重要的。耶稣离开门徒时,留下了这些指示:在祂的权柄下,他们要使更多的人作门徒,替人施洗和教导门徒服从祂,祂将永远与他们同在。以前耶稣差遣门徒出去只向犹太人传福音(10:5-6),但从这时开始,他们的使命是普世性的,耶稣是为全人类的罪而死的,是地上的主。

  我们要去,到邻居中或是别的国家去,使万民作门徒,这是耶稣给所有称祂为主的人的命令,是非执行不可的。我们并不全都是布道家,但全都领受了神的恩赐,使我们能够运用恩赐来实践这大使命。我们服从耶稣,就可以在心里感到安慰,因为耶稣常与我们同在。

28:19 大使命中耶稣肯定了“三位一体”的真理。虽然这名词没有在圣经中出现,到公元二世纪时才由神学家特土良提出,但耶稣命令门徒施洗时,就清楚地说明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在救恩中都一同参与。

28:19 耶稣吩咐门徒施洗,因为洗礼使信徒与基督联合,脱离罪恶,得着复活的新生命,接受洗礼象征顺服基督,愿意遵行神的旨意,并且与神立约的子民联合。

28:20 耶稣怎样与门徒同在呢?耶稣开始是藉肉体与门徒在一起,直到祂升回天上,然后藉着圣灵与他们在灵里同在(参徒1:4),圣灵就是耶稣的同在,祂永不会离开他们(参约14:26)。同样耶稣今天继续藉着圣灵与我们同在。

28:20 耶稣是世界的君王,马太福音中引用的旧约预言和家谱就是祂的明证。但祂并不是门徒当初所期望的军事政治上的领袖,乃是胜过所有罪恶,并掌管每一个人心的属灵君王。我们不忠心地事奉这位君王,就是不忠的仆人,只能是从祂的国度中被驱逐出去。我们必须让耶稣作我们生命的王,以祂为我们的救主和君王去敬拜祂。主内平安!四福音我们只查考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因为它们基本涵盖整个福音书的内容,约翰福音是神学性最强的福音书,很多真理启示耶稣是鹰即神,是最重要的经书。请各位努力从中汲取养料。

petertong
7 COMMENTS
  • Day 63 读经 马太福音 2~16章 – 圣经书院

    […] 马太福音【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 […]

  • Day 62 读经 撒迦利亚书 5~14 玛拉基书1~4 马太福音1章 – 圣经书院

    […] 马太福音【第1章】 […]

  • Day 64 读经 马太福音 17~28 马可福音1~3 章 – 圣经书院

    […] 马太福音【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5章】【第26章】【第27章】【第28章】 […]

  • 01 查经资料网站 – 圣经书院

    […] 马太福音 […]

  • 01 查经资料网站 – 圣经书院

    […] 40. 马太福音 […]

  • 1. 马太福音 – 圣经书院

    […]  【释经:马太福音】【杳经:马太福音】 […]

  • 40.马太福音⬅️⬅️(含中英文祷读, 释经、查经) – 圣经书院

    […] 【杳经:马太福音】 […]

Comments are closed.